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

附表:湖北长江经济带2008年分县市经济发展状况

附件:咸宁长江经济带项目库

前言

一、规划依据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鄂发[2009]15号)中“沿江各市(州)相应编制本地相关规划”的精神,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决定》,特编制本规划及《咸宁长江经济带项目库》。

本规划编制的法律法规和上位规划依据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征求意见稿)》

《长江流域(片)水资源综合规划》

《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送审稿)》

《湖北长江河道岸线规划(送审稿)》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空间、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五个专项规划。

本规划编制所参考的关联规划有:

咸宁市“十一五”规划及其中期评估报告等

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经济社会、土地、水利、生态等发展规划等。

二、规划范围

咸宁市区、赤壁市、嘉鱼县行政区域范围,共4243.8平方公里。

三、规划时限

规划基准年为2008年,近中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温泉之乡”,被原国家林业部列为国家花卉基地。

五是旅游资源。咸宁长江经济带素有“三国赤壁故地”、“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资源构成类型丰富,涵盖了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表中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与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全部八大主类,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

(三)基础设施概况

1.交通基础设施

——港口航道。咸宁长江经济带现有嘉鱼港和赤壁港两个港口。嘉鱼港为湖北省重要港口,现辖5个港区,共有码头36个:潘家湾港区6个、鱼岳港区9个、石矶头港区7个、陆溪口港区4个和簰洲港区10个。赤壁港现辖4个港区,共有码头16个:长江赤壁港区8个、陆水河蒲圻港区2个、陆水湖大坝港区5个和新店河铁山咀港区1个。目前,咸宁港(嘉鱼港+赤壁港)已纳入武汉新港的规划范围,正积极推进港口的整合与改造,建设葛洲坝水泥专用码头、核电重件货物码头等多个专用码头。

——公路及铁路。经过境内的公路主要包括107国道、武咸快速通道(一级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和大广高速公路。铁路主要有京广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和武咸城

际铁路。还有规划中的咸宁至灵乡铁路,咸宁至宜春铁路。

2.能源、信息及水利基础设施

能源基础方面,有国家重点项目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输油管道、西电东送80万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能源。信息设施方面,2008年固定电话用户28.7万户,移动电话50.4万户,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4.3亿元。在长江堤防建设方面,1998年大洪水之后进行了大规模建设,现有的105.788公里长江堤防已达到了防御1954年洪水的标准。

(四)经济社会概况

1.经济发展

咸宁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较快,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居中上游水平。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达88.8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3.88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9亿元。

农业基础良好,形成了以水稻、蔬菜、油菜、茶叶、油茶和苎麻等种植业为主,林业和养殖业全面发展的格局;工业发展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森工造纸、冶金建材、食品饮料为主的支柱产业和化工医药、高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服务业以旅游业为主,商贸物流、文化产业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8年咸宁长江经济带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9.4∶45.8∶34.8,优于咸宁市的整体水平(见图1-1)。

图1-1 咸宁长江经济带与咸宁市产业结构比较

咸宁长江经济带产业园区建设力度较大,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正在形成。通过推广园中园、园外园、一区多园等模式,已建设武汉东湖高新区咸宁工业园、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工业园、湖北咸宁广东工业园、台商(咸宁)工业园等园区,正在策划咸宁临江临港工业园和物流园等园区。2008年以来,咸宁长江经济带通过园区招商成效显著,吸引投资增速在全省和湖北长江经济带名列前茅。

2.社会发展

咸宁长江经济带教育事业稳定发展,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3.07万人,中职教育发展形势良好。科技事业发展较快,“三项经费”稳步增长。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拥有图书馆4个,文化站36个,广播覆盖率98%,电视人口覆盖率97%。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有新发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82.87万人。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1‰,控制在计划值以内。

3.生态城市建设

2004年,咸宁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其生态环境在湖北省内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常年稳定在52以下,达到Ⅱ级, , 质量标准;水污染程度较轻,江河湖

泊水质良好,土壤种类繁多,生物和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湖北长, 江经济带其他市比较,咸宁长江经济带人口密度较低,对自然环境的压力较小,生态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吸引不少武汉及其他地区市民来观光旅游甚至购置第二住宅。

二、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浪潮。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咸宁长江经济带可以抓住机遇,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和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充分考虑资源、生态等方面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主动承接转移,通过产业转移来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宏观经济政策的新调整。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扩大内需,中央改变了长期实行的财政、货币双紧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的货币政策。中央和省扩大内需的政策为咸宁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一批重大的产业及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和提前实施,如投资将达650亿元的“内陆首核”——咸宁核电站,投资87亿元的赤壁火电二期,投资超过160亿元晨鸣百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投资

过100亿元的武广高速铁路咸宁段、杭瑞高速咸宁段等。这些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咸宁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将会直接拉动咸宁经济快速起飞。

——国家区域政策的新完善。十七大要求“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咸宁长江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将是我国今后工业化、城市化的主战场之一,其聚集人口和经济的功能将会越来越明显地得到体现。今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正式提出建设“湖南、湖北、江西城市群”,即长江中游城市群。由于在这个城市群中居于三省交界处,咸宁的区位优势立即凸显,由过去武汉城市圈的边缘地区转变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区。为了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国家将在省际间较为密集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给咸宁加快发展带来新的良机。

——武汉城市圈的新建设。咸宁整体属于武汉城市圈。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奋斗目标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市圈内“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上升为构建“两型”社会,为全国提供试验示范。武汉城市圈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掀起新的建设高潮。仅列入武汉城市圈“两型”

社会试点启动项目就有177项,投资总规模近13000亿元。众多项目直接惠及咸宁。如启动了投资过100亿元的武咸城际铁路建设,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武汉新港已正式将咸宁港纳入其中,还有中部职教城的成功申报并获得省财政专项资助等。武汉城市圈的新建设,给咸宁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新开发。2008年12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部署,在全省形成以武汉市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区域发展”新格局。与上一轮开放开发的空间范围相比,湖北长江经济带唯一增加了咸宁市区,这为咸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我国国土开发正进入沿海沿江并重新时代,咸宁抢乘长江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巨轮,借船出海,借水行舟,借势发力,强势推进,用“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培植增长板块,努力为湖北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做出贡献。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的新地位。咸宁市是湖北省委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所辖的赤壁市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贺国强同志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中央、省委试点的落户,极大地提高了咸宁的地位。不仅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而且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咸宁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全市上下洋溢着一个“想干事、干大事”的氛围,充满昂扬向上的

斗志,为咸宁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障、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挑战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任务十分艰巨。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咸宁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型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第一,由于受产业升级规律的支配,靠农业发展的出路已经越来越窄。目前,咸宁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的难度增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任务还十分艰巨。第二,工业结构调整面临较多制约,原有传统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依赖资源消耗进行粗放式生产经营,发展生态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又因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及市场基础不够,还面临一定的挑战。第三,服务业发展以旅游业为主,而旅游业亟需上档升级;其他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业、服务外包业等发展还很不够。第四,城镇化水平不高。突出表现为,与省内其他地级城市相比,中心城区规模不大,城市首位度明显偏低;咸宁长江经济带城镇近年来道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虽然发展很快,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城市、区域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武汉城市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在给咸宁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城市间、区域间激烈的竞争。第一,虽然咸宁可以在大武汉扩散效应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短期内也可能

受到大武汉的强力冲击,出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企业等在一定时期内向大武汉集聚的趋势。第二,虽然咸宁市与武汉、黄石、鄂州相比具有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但与省内其他城市比如黄冈、宜昌等在物产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形成了竞争态势。如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就与省内不少地区存在竞争关系,仅从“三国文化”旅游方面来看,位于湖北地区的三国遗址就有140多处,分布在全省多数市州,各地都在打“三国”牌,竞争十分激烈。第三,在与省内外相邻大城市竞争中,地位稍逊一筹。由于咸宁基础薄弱,既不是国家级的增长中心,也不是省级增长极。而邻近的几个城市地位相对较高,岳阳被定位为湖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九江被定位为江西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而本省的黄石市则被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受这些城市的挤压,咸宁市发展空间的拓展面临较大的挑战。

——维护生态安全责任十分重大。虽然咸宁长江经济带的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但有些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或短期内难以再生资源,是很多企业直接投资开发利用的主要原料,比如森林资源等。经济的加速发展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咸宁长江经济带资源保护难度加大,生态安全面临挑战。

三、重要意义

——推进“两型”社会发展。咸宁长江经济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重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对于探索两型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2008年7月,咸宁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科学发展目标,即通过几年的努力达到“五个一”目标:全市GDP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咸宁长江经济带是咸宁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部分,加快开放开发,有利于提升咸宁整体竞争力,加速实现鄂南经济强市发展目标。再经过两个五年规划,舞动咸宁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带动全市的经济建设提速,在鄂南崛起“核电新城”和旅游名城,赶超赣北重镇九江、湘北重镇岳阳,形成咸宁、岳阳、九江的“三足鼎立”之势。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依托“黄金水道”,充分发挥咸宁长江经济带的区位、资源和经济优势,健全对外开放体系,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水平,进一步推动外贸出口,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以长江为纽带推动与沿江其他城市的紧密合作,加快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积极

解决咸宁经济外向度偏低的问题,探索以内需拉动和外贸出口“双轮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咸宁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以港口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整合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经济资源,打破行政区划束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咸宁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 质量标准;水污染程度较轻,江河湖泊水质良好,土壤种类繁多,生物和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湖北长, 江经济带其他市比较,咸宁长江经济带人口密度较低,对自然环境的压力较小,生态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吸引不少武汉及其他地区市民来观光旅游甚至购置第二住宅。

二、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浪潮。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咸宁长江经济带可以抓住机遇,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和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充分考虑资源、生态等方面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主动承接转移,通过产业转移来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宏观经济政策的新调整。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扩大内需,中央改变了长期实行的财政、货币双紧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的货币政策。中央和省扩大内需的政策为咸宁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一批重大的产业及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和提前实施,如投资将达650亿元的“内陆首核”——咸宁核电站,投资87亿元的赤壁火电二期,投资超过160亿元晨鸣百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投资过100亿元的武广高速铁路咸宁段、杭瑞高速咸宁段等。这些

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咸宁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将会直接拉动咸宁经济快速起飞。

——国家区域政策的新完善。十七大要求“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咸宁长江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将是我国今后工业化、城市化的主战场之一,其聚集人口和经济的功能将会越来越明显地得到体现。今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正式提出建设“湖南、湖北、江西城市群”,即长江中游城市群。由于在这个城市群中居于三省交界处,咸宁的区位优势立即凸显,由过去武汉城市圈的边缘地区转变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区。为了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国家将在省际间较为密集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给咸宁加快发展带来新的良机。

——武汉城市圈的新建设。咸宁整体属于武汉城市圈。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奋斗目标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市圈内“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上升为构建“两型”社会,为全国提供试验示范。武汉城市圈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掀起新的建设高潮。仅列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启动项目就有177项,投资总规模近13000亿元。众

多项目直接惠及咸宁。如启动了投资过100亿元的武咸城际铁路建设,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武汉新港已正式将咸宁港纳入其中,还有中部职教城的成功申报并获得省财政专项资助等。武汉城市圈的新建设,给咸宁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新开发。2008年12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部署,在全省形成以武汉市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区域发展”新格局。与上一轮开放开发的空间范围相比,湖北长江经济带唯一增加了咸宁市区,这为咸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我国国土开发正进入沿海沿江并重新时代,咸宁抢乘长江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巨轮,借船出海,借水行舟,借势发力,强势推进,用“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培植增长板块,努力为湖北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做出贡献。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的新地位。咸宁市是湖北省委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所辖的赤壁市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贺国强同志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中央、省委试点的落户,极大地提高了咸宁的地位。不仅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而且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咸宁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全市上下洋溢着一个“想干事、干大事”的氛围,充满昂扬向上的斗志,为咸宁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障、政治保

障、组织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挑战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任务十分艰巨。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咸宁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型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第一,由于受产业升级规律的支配,靠农业发展的出路已经越来越窄。目前,咸宁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的难度增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任务还十分艰巨。第二,工业结构调整面临较多制约,原有传统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依赖资源消耗进行粗放式生产经营,发展生态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又因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及市场基础不够,还面临一定的挑战。第三,服务业发展以旅游业为主,而旅游业亟需上档升级;其他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业、服务外包业等发展还很不够。第四,城镇化水平不高。突出表现为,与省内其他地级城市相比,中心城区规模不大,城市首位度明显偏低;咸宁长江经济带城镇近年来道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虽然发展很快,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城市、区域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武汉城市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在给咸宁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城市间、区域间激烈的竞争。第一,虽然咸宁可以在大武汉扩散效应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短期内也可能受到大武汉的强力冲击,出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企业等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在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长江经济带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流运输发展、人口文化水平、城市化等方面的区域差异表现,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协调黄金水道和综合交通建设,协调区域经济与流域经济,整合升级产业结构体系,发挥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整合和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区域政策的背景下,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长江跨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基础和国家梯级发展战略的综合影响下,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生态环境、现代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财富占有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背景下,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 1。长江经济带的含义和战略意义(1)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属于流域经济。流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依托大江大河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可分为流域经济、机场经济、港口经济、陆桥经济或渠道经济等)。根据运输方式)。它既具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属性,又具有“水资源”的特殊属性。此外,“长江经济带”在空间形态上是一个“带”,具有不同于“圈”、“群”等其他空间

形态的经济特征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流域经济带是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德国的莱茵河流域等。(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五个有利于”: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大腹地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优化长江沿线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布局,形成上下游互补合作互动格局,建设陆海对外开放新走廊,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布局来看,今年中央政府提出了两大战略:京津冀与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一个强调“经济圈”,另一个强调“经济带”这两大战略各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京津冀协调发展是一个大城市圈和世界级城市群。长江 199经济区覆盖了中国40%以上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XXXX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95.24亿元,是1992年的26倍多。它是中国钢铁、汽车、电子和石化等现代工业的聚集地。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第一,长江沿岸9个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使金融、信息、电子商务、物流、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2)城市化 长江经济带由1/3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3/8的城市群和区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组成,是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形成的重要支撑然而,在XXXX,长江经济带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为52.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73%长江经济

申论热点: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

>>>名师解析申论范文大全申论热点: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 通过最新海南公务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海南中公教育整理了海南省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背景链接】 2016年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 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 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习近平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和生态环境保护定位,为 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抓长江生态保护。 ——习近平 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 用“快思维”、做加法。 ——习近平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 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 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 济带。 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统筹人口分布、 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 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 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放 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战略意义 近代以来,长江流域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带。为了充分发挥这一重要经济区域的作用,1992年6月,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座谈会,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我国发展新阶段,中央提出长江经济带战略,并将其与“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一起作为三大国家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重大意义。历史地看,上世纪90年代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推进虽然有成效,但不够显著。当前,有必要将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条件和动力与之作一简要比较,以探寻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的科学路径。 上世纪90年代初,长三角地区与长江中上游的中西部地区在财政税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方面差别较大,改革发展存在较大不同步,沿海地区的开放优势、政策优势、经济优势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形成一定互补关系。中央希望相关区域通过合作扩大优势,希望沿海的改革开放势头传递到内地。但当时中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与长三角地区差距较大,而且普遍受制于国企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迟缓、招商引资困难等问题,加之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很难顺利推进。20多年后的今天,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已经趋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心内移,对外开放的通关一体化建设卓

有成效。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劳动力资源约束进一步导致产业西移,沿江各省、市间产业转移已有相当规模,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势头迅猛。各地政府对经济的管控不断让位于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长江流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的条件远比20年前成熟。 无论从开拓国际合作领域、整合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角度,还是从实施国家功能区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下的东中西部主要城市群开发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都需要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将东中西部连接起来,长江是实现这种连接的最好纽带。1993年,长江经济带10省市(现在是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165.8亿元,占当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7.26%。到2014年,这个比重提高到44.72%。1993年,10省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全国的占比为20.21%,2014年该比重上升到41.25%。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长江还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纽带,长江经济带将支撑起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对外开放战略。 有必要指出的是,20年间长江水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三峡工程动工前的1993年,长江中上游河道水浅流急,货运能力十分有限。当年长江干流水运量为3.6亿吨,进出川运量为950万吨。2014年,沿江经济发展和三峡工程建成后出现的“高峡平湖”,使长江干流水运量达20.6亿吨,为1993年的5.7倍,连续10年位居世界内河水运榜首;2014年通过三峡船闸(即进出川、渝)货运量为1.19亿吨,比1993年增长10倍以上。同时,货物结构不断优化。这为国家实施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_夏永祥

通体系建设、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等重大使命。 一是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积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这一交通大动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广阔腹地发展。建设重点:加强航道疏浚治理,增强长江运能,促进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健康发展;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依托交通设施,布局建设一批临港经济区、临空经济区和飞地产业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二是建设长江产业集聚走廊。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沿江地区转型发展。建设重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快沿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大“板块”的产业联动发展,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依托沿江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促进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三是建设长江新型城镇集聚走廊、生态城市带。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建设,推进长江经济带城镇发展,提升城镇生态质量。 四是构建长江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施东西双向开放战略,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促进东部沿海地区深度开放,促进长江上中下游联动开放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协同开放发展,促进中国和巴基斯坦、印度、缅甸等周边国家合作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发展。 五是建设长江生态走廊。将长江生态安全置于突出位置,处理好发展和保护二者关系,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做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保护;在全流域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控制污染排放总量,促进水质稳步改善,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 六是构建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在制度安排上,成立国家层面的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委员会,统筹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完善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更好发挥市场对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简介:吴传清,男,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武汉430064)。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陆大道院士基于“点轴理论”,提出了“T字型开发模式”,认为作为我国黄金水道的长江,无疑应该是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经济布局的一条重要的一级开发轴线,这一构想被国家所采纳。1992年,邓小平在南行讲话中说:“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中共十八大后,在谋划和打造全国区域经济新棋局的过程中,长江经济带再次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5月份在重庆等地考察时,都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寄予厚望,做出了具体部署。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功能和意义是多重的,其中,促进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缩小三大地区的发展差距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长江经济带是促进东中西三大区域 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基于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1992年,邓小平对调控我国区 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夏永祥 谋划中国经济发展新棋局(六篇) 47 DOI:10.14017/https://www.360docs.net/doc/6311732305.html,ki.2095-5766.2014.04.020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项目储备工作情况汇报.doc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项目储备工作情况 汇报 xx县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地区和东江源头县,近年来,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想,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从保护上入手、治理上发力、体制上着眼,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现就我县近两年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项目储备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情况。 xx县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共分四大类,项目合计(76)个,总投资(633.72)亿元。 其中:1.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共(7)个,总投资(14.75)亿元,已完成(1)个,在建(6)个; 2.重大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共(48)个,总投资(38.5)亿元,已完成(7)个,在建(41)个; 3.重大综合交通工程项目,共(12)个,总投资(475.58)亿元,已完成(0)个; 4.绿色发展项目,共(9)个,总投资(107.18)亿元,已完成(2)个,在建(7)个。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县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探索并逐步走上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升共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截止上半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2.7%以上,我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优势持续巩固,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迈出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排头兵的坚实步伐。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存在较大缺口。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各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势必需要大量资金,xx经济基础较薄弱,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建设需投入的资金与现有财力还是相差甚远,存在着很大的资金缺口。 2.基础设施短板亟需补齐。由于xx县历史欠账较多,对比全国各地更高起点改善基础设施的背景下,安远县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仍跟不上时代要求,还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3.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不高。一是乡镇部分群众环保意识、生态保护意识欠缺,乱倒乱排等行为时有发生。二是为了保护xxx,xx群众不能大面积开山种果,并且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源区群众不仅减少了生产经营收入,还为改善环境付出不少资金,群众生态保护积极性不高。 二、项目储备情况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摘要】以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为背景,总结地区差距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流运输发展、人口文化水平、城镇化等方面的表现,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统筹黄金水道与综合交通建设、协调行政区经济与流域经济、整合并升级产业结构体系、发挥新型城镇化支撑作用、整合与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地区政策推进的背景下,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长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基础及国家梯级开发战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仅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在生态环境、现代化水平、城镇化程度、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及财富占有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地区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问题日趋恶化等背景下,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有利于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 一、长江经济带的含义及战略意义 (一)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属于流域经济,流域经济是特殊形态的区域经济,是依托大江大河的区域经济( 依运输方式区域经济可划分为流域经济、临空经济、港口经济、陆桥经济或通道经济等) ,既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属性,也有“水资源”的专门属性;此外,“长江经济带”在空间形态上是“带”,与“圈”和“群”等其他空间形态具有不同的经济特性。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流域经济带是各国发达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德国的莱茵河流域等。 (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五个有利于”: 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从国家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来看,今年中央提出了两大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一个讲“经济圈”,一个讲“经济带”。这两个大战略各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讲大城市圈,世界级的城市群;长江

国务院发布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国务院发布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2014-2020年)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示意图 人民网北京9月25日电(唐嘉艺)今日上午,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长江经济带2014—2020年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的具体内容。 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 规划全文如下: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2014—2020年) 为统筹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编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规划期为2014—2020年。

一、规划基础 (一)现实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路网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布局不断改善,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运输能力大幅增强,初步形成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水路、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 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相比,综合交通网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长江航运潜能尚未充分发挥,高等级航道比重不高,中上游航道梗阻问题突出,高效集疏运体系尚未形成。二是东西向铁路、公路运输能力不足,南北向通道能力紧张,向西开放的国际通道能力薄弱。三是网络结构不完善,覆盖广度不够,通达深度不足,技术等级偏低。四是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铁水、公水、空铁等尚未实现有效衔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亟待加强。五是城际铁路建设滞后,城际交通网络功能不完善,不适应城镇化格局和城市群空间布局。 (二)发展要求。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为内河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格局,要求加快构建综合运输大通道,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走廊,加快完善城际交通网络,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2.为东中西协调发展奠定基础。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要求提高东部地区交通网络畅通水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含答案

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①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②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自主诊断]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包括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以及防洪、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和生态用水等,还包括向北方地区跨流域调水。 [合作探究·攻重难] 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和沿北纬30°中国地势剖面。 【思考交流】 1.长江流经了哪些省(市、区)?干流南北两侧有哪些重要的支流? 提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全局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实证的方式对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对长江带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综合分析,并给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发展协调协调度 引言 长江经济带自东向西连接着我国沿海和内陆,覆盖了超过五分之一的国土,总人口约为6亿。2013年我国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的11个省市的GDP总量接近于26万亿元,占我国GDP总量的41.2%。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所创造的GDP总量将占到全国GDP总量的50%。 2015年7月28日华东师范东大学和长江经济带研究会共同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协同发展能力指数”。有关研究人员认为:该指数聚焦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相互之间的影响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城市的组织能力、对外服务能力和联系强度的综合评价,具体表现为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控制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研究指出,长江经济带在发展的过程中上海毫无疑问在协同发展

中处于龙头地位;而处于中部地区的武汉、长沙、南昌相互独立,还没有形成合力(李治国,2015)。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还十分低,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仍需要长期努力。文中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现象。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必须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壁垒、形成统一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等方面着手。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概述 长江经济带覆盖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十一个省市,总面积约为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已超过全国的40%。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在发展的过程中两大战略金融核心区域:江北嘴、陆家嘴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和与国际经济关联密切的金 融中心。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长远发展,打造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撑,是我国政府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做出的既有利于当前又助于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大战 略决策。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功能,在长江经济带建立起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长江经济带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创新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

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二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知识点总结(2020打印版)

第四单元环境与发展 第二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知识点总结(打印版) ☆1.长江经济带的概况 (1)范围: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约占全国面积的21%,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2)地位: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2.长江经济带区位优势 (1)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2)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城市群。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发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 ☆10.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 (1)“一轴”: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2)“两翼”: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 (3)“三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4)“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4.河流水力资源的分析思路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主要任务,具体包括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构建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等。 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黄金经济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7月,国家领导人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4年12月,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强调长江通道是 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2016年1月,国家领导人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 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此后,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 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遵循5条基本原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2014—2020年) 为统筹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编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规划期为2014—2020年。 一、规划基础 (一)现实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路网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布局不断改善,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运输能力大幅增强,初步形成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水路、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 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相比,综合交通网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长江航运潜能尚未充分发挥,高等级航道比重不高,中上游航道梗阻问题突出,高效集疏运体系尚未形成。二是东西向铁路、公路运输能力不足,南北向通道能力紧张,向西开放的国际通道能力薄弱。三是网络结构不完善,覆盖广度不够,通达深度不足,技术等级偏低。四是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铁水、公水、空铁等尚未实现有效衔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亟待加强。五是城际铁路建设滞后,城际交通网络功能不完善,不适应城镇化格局和城市群空间布局。

(二)发展要求。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为内河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格局,要求加快构建综合运输大通道,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走廊,加快完善城际交通网络,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2.为东中西协调发展奠定基础。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要求提高东部地区交通网络畅通水平,扩大中西部地区交通网络覆盖范围,为引导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保障。 3.为陆海双向开放创造条件。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培育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求统筹推进沿海沿江港口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快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实现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海陆双向开放创造交通先行条件。 4.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示范。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密集区和产业承载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能源、岸线等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优化综合交通网络结构,发挥水运和铁路的节能环保优势,实现交通绿色低碳发展。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要求,加快打造长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从近日召开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学术研讨会获悉,《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有望于2015年上半年出台,其中或将涉及长江经济带沿线十一省市的一批新增地方项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5年区域经济发展路线图时提道,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成为新一轮三大区域经济战略之一。 1月19日,水利部、交通部以及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官员、学者,在武汉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情况进行了汇报和讨论。 地方积极争取新增项目 据环球视觉网综合财经消息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 目前各省除了制定各自的地方版实施方案外,也在参与制定一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相关部门人士透露,《纲要》是针对《意见》在操作层面的进一步具体化,沿线省市和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拟定。目前部分省份已将地方情况上报到国家层面,《纲要》全文有望在2015年上半年发布。 一位参与《纲要》制定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纲要》在项目上会更加具体,地方关注度比较高的,是或将新增一批项目。《意见》主要是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涉及的项目以交通层面为主,《纲要》或会增加一些生态环保、水利设施、旅游等相关项目。相关人士还透露,或有相应的针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财税政策出台。

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肖安民表示,目前正在配合国家发改委编制《纲要》,开展基础资料收集和专题研究等工作,力争将湖北省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建议纳入国家规划纲要。 目前,长江沿线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争取将地方项目加入《纲要》。襄阳政府网消息,湖北襄阳市市长别必雄表示,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积极争取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规划的重大项目。 长江经济带的央地新布局 1月19日上午,水利部副部长蔡其华、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刘雅鸣、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党组书记黄强和三峡集团负责人,以及沿线部分代表省份人士,分别就各自领域对长江经济带具体工作做了汇报。 蔡其华分析了后三峡时代的河道特点,她表示,长江经济带开发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开发和环保的关系,区域和流域的关系,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江、湖关系,综合利用部门的关系等。她提道,目前要特别重视协调航道整治与防洪及河势控制的关系,河道整治要考虑航运需求,航道整治要全面考虑防洪以及河势的影响。 围绕长江航运,黄强表示,长航将着力推进航道系统治理,多途径提升航道通过能力,同时着力保障三峡枢纽通航,加强坝区运能挖潜和扩能工作;同时着力提升长江港口枢纽功能,引导港口转型发展等。 地方省份代表也积极表态。 四川方面表示,将不断增强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同时加快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加快进出川国际大通道建设,建设内陆对外开放战略高地。 贵州方面则着重强调构建贵州综合交通网络、降低运输成本,助推长江经济带建设,并提出了“大走廊”、“大通道”、“大枢纽”、“大物流”的概念。

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示范作用(经验借鉴)

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示范作用(经验借 鉴) 您的得分 100/100 答对题数 30/30 答题解析 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庆三大作用体现了对重庆的不同要求。其中,重庆在长江经济带中的示范作用体现的要求是()。 [ 单选题:3 分] A 做巧 B 做强 C 做好

D 做快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2 重庆在构建全域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上,需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建立面向全域的()双单制度,培育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智力密集型的战略新兴产业。 [ 单选题:3 分] A “上游清单+下游清单” B “正面清单+负面清单” C “友好清单+竞争清单” D “节约清单+扩增清单”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 3 在重庆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两高示范中,高质量发展“3+4+6”体系中的“4”是指推动经济体系向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转变,具体表现为()。 [ 单选题:3 分] A 生态空间→生态资源→生态产品→生态产业 B 生态资源→生态产品→生态产业→生态空间 C 生态产品→生态资源→生态产业→生态空间

D 生态产业→生态产品→生态空间→生态资源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 4 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提出的“建设上游水平”主要包括高质量发展水平和高品质生活水平。其中,高质量发展水平包括生态经济高水平和()。 [ 单选题:3 分] A 生态政治高水平 B 生态环境高水平 C 生态治理高标准 D 生态补偿高标准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5 重庆在城乡绿色发展战略支点中提出要实现“三化”,这里的“三化”不包括()。 [ 单选题:3 分] A 城市园林化 B 乡村生态化 C 城乡一体化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2009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 (2009~2020)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许克振 副组长:王玉祥 成员:刘元成王广耀秦尊文彭智敏张清安张明兰陈建武田绍华吴淑萍张浩常贤波守同发刘海峰路洪卫吴传清张斌黄家顺姚莉赵霞陈丽媛刘陶汤鹏飞李春香李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重要意义 一、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提出 二、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三、湖北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四、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大意义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二、战略目标与基本原则 三、重点任务 第三章基础设施建设 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章现代产业密集带建设 一、加快发展沿江先进制造业 二、突破性发展沿江高新技术产业 三、积极发展沿江现代服务业 四、大力发展沿江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第五章新型城镇连绵带建设 一、“一核六点”:布局沿江城镇体系

二、“三段两端”:错位发展,有序开发 三、四大重点:统筹沿江城乡发展 第六章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 一、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二、长江岸线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土地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四、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七章体制机制创新 一、探索港口资源整合机制 二、建立沿江地区产业联动机制 三、构建跨江联合开发机制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五、建立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六、充分发挥各类试验区和试点的引导作用第八章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 一、提升使用外资的规模与水平 二、进一步推动外贸出口 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创新对内对外开放的平台和环境 五、强化与“两圈”的对接 六、促进与上中下游省市的更紧密合作

【重点推荐】新高中地理 第4单元附3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案 鲁教版必修2练习试卷

附3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①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②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正误判断: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 )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打造长江经济带六大建议复习过程

打造长江经济带六大 建议

2014-09-04 08:57 收藏分享到: 打造长江经济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及国内经济调整发展趋势,促进“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植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相协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笔者认为,要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新一轮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必须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坚持”:坚持用科学高端规划引领,优化发展空间与布局;坚持以新型战略、科技服务、生态环保产业为支撑,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挖掘发展的内在活力;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增强发展的支撑与动力;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打造长江经济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和国内经济调整发展趋势,促进“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植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及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要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新一轮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必须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用科学高端规划引领,优化发展空间与布局 打造长江经济带,规划应先行,科学论证,统筹制定长江流域全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产业分工布局和优化升级发展规划;长三角龙头开发、开放发展规划;上海至成都、上海至昆明“两横轴”发展规划;“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和“上中下”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四大城市发展规划;现代新型战略产业体系和“水陆空铁公管”多位一体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科技医药卫生创新体系、生态旅游、绿色环保、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等发展规划。力争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补充衔接、完善配套,最终形成区域统筹、产业互补。 建议国家及有关省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咨询团队和智力信息服务中心。主要由对长江经济带有深入研究和高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等组成,专门负责对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环境、项目论证等评估、验收,工程质量监测考评,政策法规研究建议、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科技创新攻关、技术人才培训等,努力为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综合系列服务。 二、坚持以新型战略、科技服务、生态环保产业为支撑,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的区域协调体制机制

完善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的区域协调体制机制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主题,是决定长江经济带能否成为世界级城市带的关键所在。下好“十三五”时期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的“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典型的横贯全国的“雁行发展形态”,下游的上海、江苏、浙江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已经步入发达地区行列;处于长江中上游的皖赣鄂湘川渝6省市,大体上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地区发展水平;而上游的云南、贵州等省人均GDP均不足5000美元,城镇化率普遍低于50%,还处于向中等发达地区攀登的阶段。依托长江开发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既有发展空间,也是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建立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这需要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加强规划统筹和衔接,形成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现不同层次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一,促进长江经济带健康协调发展,需要多维协同推进。在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不再是“单打一”的经济类命题,更多的是经济、社会、生态、文化、行政“五维”协同发展

的命题,需要在“五维”融合发展中寻找体制机制的制度性突破。长江流域开发涉及产业布局、城镇布局、水资源分配、航道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等问题,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寻求经济带健康发展和协调发展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把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优先领域,把推进市场、产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作为对接难点,争取在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 第二,促进长江经济带健康协调发展,需要牢固“一盘棋”思想。长江经济带涵盖11个省市,各行政单元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长江沿线各省市发展程度不一,全流域观念欠缺,长江经济带一体化中最本质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行政区划带来的利益分割。这就需要对接国家顶层设计,加强11省市之间、省市县之间政府协调联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联动、企业主动、民间促动的合力。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完善跨行政区的利益协调机制,应高位推动,建立经济带内省际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就合作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体磋商,统一部署落实。 第三,促进长江经济带健康协调发展,需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统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与市场“各负其责、有机配合”的分层推进的区域合作机制,在跨区域交通、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开放、社会事业等公共性产品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更需要政府承担主导责任,并积极探索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产业发展、跨区域投资等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涉及到各级政府的财税收入,既要遵循市场规律的客观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又要着眼于区域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共赢,加强各级政府的沟通与协调。在区域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