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

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
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

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

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

消费函数不论是在经济学理论还是在经济政策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外学者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中国消费函数进行了大量研究。概括起来讲,这些研究可分为两类:经验归纳和理论演绎。大多数中国学者倾向于采用经验归纳法,根据经验试验性地给出决定消费需求的有关变量,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计算出

消费函数的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并对回归结果进行统计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增加一些变量或减去一些变量,直至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为止。主要采用理论演绎法的学者则试图从某种理论框架出发,并把中国的制度性特点考虑进去,从而推导出相应的结果,最后再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检验。采取演绎研究法的学者所依据的理论框架最多见的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生命周期与永久收入假说。

一、生命周期与永久收入假说和中国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认为,尽管居民的收入水平具有较大的变动性(逐渐增加或经常波动),一个典型居民总是试图使其整个一生的消费处于平稳状态,因而,居民是根据他所预期的今后一生中的收入而不是根据他的现实收入来决定其消费需求的。虽然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图给出了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见下页)。图表明,典型居民试图在其整个一生中都使消费水平保持在常数上。为达到这个目的,当他工作时,其收入中的一部分将用于储蓄,

直到资产达到最大值[]。在时间以后,居民退休因而不再得到工资收入。此后,居民开始花费储蓄以保证消费水平仍在的水平上。

附图;图;

图.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在西方经济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然而,在资本市场极其不完善、几乎不存在消费信贷的中国经济中,无论是生命周期理论还是永久收入假说都难以被应用于分析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例如,按照生命周期与永久收入假说,消费者将尽量熨平一生中的消费波动,在收入低时负债,在收入高时储蓄;在盛年时期储蓄,在老年时期负储蓄。然而,在中国,不论是收入较低的年轻人还是收入较高的年长者都具有较高的储蓄倾向。对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一系列特点,西方的传统消费理论是无法解释的,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行预测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深入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消费理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走势进行预测,从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正确依据,不仅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函数,就必须首先观察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特点。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首要特点是,中国居民不是以一生为时间跨度()来寻求效用最大化,其消费支出安排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他们的一生通常可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例如,一种较典型的划分是:婚前、婚后、供养子女及退休等。中国消费者一般是集中力量实现当前阶段效用的最大化,而较少考虑未来阶段的消费和效用最大化。很难想象一个未婚的年轻人会想到其退休后的消费安排。这种“短视()”行为可归因于这样的一

些因素:未来长期目标的不确定性;信息的缺乏;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如没有个人贷款市场和租借市场等等。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中一般都存在一个特定的消费高峰,以及一个相应的储蓄目标。由于没有私人消费信贷市场,个人的消费支出几乎完全要靠自己的收入来支付。这就决定了人们必须在每个阶段都要为迎接相应的支出高峰而进行储蓄,以便在未来的支出高峰时用。以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为例,为了在五年或十年后结婚,他必须现在就开始储蓄,即使他的工资很低也必须这样做,因为在五年或十年后当他需要一大笔钱时,是很难从别人那里借到的。因此,在制定今后的消费计划时,他要根据现有信息对未来婚事所需资金作出估计,确定一个储蓄目标。至于其婚后的可能的收入状况,则不会对他制定储蓄目标产生多大影响。储蓄目标实现之日就是支出高峰到来之时。这一时刻一般发生在婚礼前后,储蓄的使用通常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完婚之后,该青年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阶段,他又会根据具体情况形成新的储蓄目标,如为子女未来的教育、购置耐用品等等而储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给出一个简化的典型中国居民的消费模式(见下页图):

附图;图;

图.中国居民的消费模式

在图中,为了简单起见在收入中只考虑了居民的工资。这种简化,对中国城镇居民来讲是合理的,因为工资是中国城镇居民惟一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注:关于收入的有关问题我们将在下文进一步讨论。)。在中国,工资

收入的变动是由政府有关政策来规定的。而在这些政策规定中,工资收入与工龄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

[] [] 是与其成正比的关系。因此,工资收入的最高点一般是在退休时达到,并将一直保持到死亡。从图可以看出,中国居民的消费模式同生命周期与永久收入假说所描述的模式是极为不同的,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居民消费行为,从而推导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消费函数。

二、消费者选择理论

以选择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理论架构是:在一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作为消费者的典型居民将在消费和休闲(或闲暇)之间进行选择以实现其终生效用的最大化。不论是在私有制还是公有制经济中,这种行为模式似乎都是可以成立的。假设居民的即时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和()分别为对应于时刻的消费量和休闲时间。在给出效用函数之后,居民的最大化行为的数学表述是:在一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通过在消费()与休闲()之间的选择,以使自己在某一时段(,)上的效用=∫[][]()()()

达到最大(和)。

在离散时间模型里,一种普遍的做法是,假定一个典型居民是在当期开始时(),以当前的有关价格、工资率和收入等信息以及对未来的相应变量的主观点预期()为基础,来制定其未来余生()的消费计划。一般的离

散时间效用函数只考虑两个时期:“现在”和“将来”。居民在此后的所有时期中的效用,往往用在“将来”这个时期结束时居民所拥有的货币余额来代表()。

在构造中国的消费需求模型时,我们也同样假设典型居民的目标是使形如式()的效用函数达到最大化。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适用于中国经济的居民效用函数有如下具体形式:

=α[][]+β[][]+ψ(α[][]+β

[][]()

其中表示居民的效用,表示对消费品的消费,表示对休闲的消费,ψ≡/(+δ)(其中的δ是时间偏好率(注:时间偏好率()越大意味着居民对现在的效用越重视,而未来的效用对居民来说价值越少,因而未来效用在居民消费函数中的权数也就越小。未来效用折现因子ψ≡/(+δ)的推导可参阅其他文献和教科书。))是对数线性效用函数中的折现因子,其余的希腊字母均代表相应变量在总效用中的权数。下标和分别代表当前与未来两个不同时期。

在式()中,我们已实际假定所给出的效用函数具有可分性()和可加性()。特别有必要说明的是,在式()中,时期仅代表“最近的未来”,而并不代表从时期结束后到居民生命结束时为止的整个时期。同时,与传统多时期效用函数不同,我们也未加上一个代表居民在此后一生中的效用的货币余额变量。因而,在我们的模型中,居民的计划时域()不是一生,而是“现在”、“未来”以及“未来”结束后的一个短暂的消费高峰期。我们假定在第期(“未来”)结束之后居民有一个必须实现的储蓄目标(注:

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未婚青年多年积攒的储蓄将在其结婚前后的很短时间内用掉。因而,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可把“未来”期的终点定义在支出高峰(即把储蓄用掉)到来的那一时刻上。从对效用函数式()的界定可以看出,我们的消费函数不属于生命周期模型而是一个多时期模型()。),由于假设这个储蓄目标对于典型居民来说是给定的,因而它并不进入效用函数而仅进入效用函数的预算约束条件。

对应于一个在给定企业工作的典型居民的两期消费模型,居民的预算约束为

π[]

[][]+[]=[]+θ[]────+(+[])[]

[]

π[]

[][]+[*]=[]+θ[]────+(+[])[]

[]()

这里为价格水平,是居民的固定工资收入(这是由国家工资政策决定的),θ是利润分成比例(企业留利中工人所占的份额)。π是企业留利,是企业的雇员数,[]和[]分别表示储蓄的初始值及第期结束时的储蓄余额,[]及[]分别表示对应于[]和[]的储蓄存款利息率,[*]是在第期末要实现的储蓄(余额)目标。

在式()中,所有带下标的变量都是在第期开始时就已形成的预期(即“现在”已有的预期)。我们假定所有预期都是外生的。根据习惯做法,我们假定[]与[]对居民来说都是给定的。

剔除[],我们可以把式()中的两个预算约束条件变为一个包含两个时期的预算约束条件:

[][][*]π[]

[][]+─────+─────=[]+θ[]───+

+[]+[][]

π[]

θ[]─────────+(+[])[]()

(+[])[]

尽管我们已给出的中国典型居民跨时期效用方程()与西方消费理论中的相应效用函数有所不同,但其大体思路还是一致的。我们的模型同传统模型的最大不同还在于预算约束条件的不同。首先,我们在条件约束里包含了储蓄目标。这个储蓄目标是外生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宏观经济的经济的与非经济的因素(注:如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耐用商品的更新换代、时尚的变化等等都将会影响储蓄目标的确定。但是在我们的模型中通货膨胀预期不会影响储蓄目标,因为我们假定,在时期居民就已掌握了有关通货膨胀的信息,因而在制定储蓄目标时他们已把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了。)。其次,在条件约束里,居民的工资也同样是外生给定的。中国居民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固定工资收入、奖金及存款的利息收入。比较而言,在市场经济下的选择理论模型中,虽然工资率是给定的,但是居民的工资收入却是变量,其大小取决于在给定工资率下的劳动供给量。面对给定的工资率和价格水平,居民将通过某种方式安排他的对消费品和休闲的需求以使其终生效用达到最大化。由于劳动供给量(以人时单位计)

等于时间资源减休闲时间,由于时间资源是给定的,休闲时间一旦确定,劳动的供给量也就确定。在中国,工资率不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决定的,因为在中国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在“工资总量控制下”一个企业没有权力改变这个由政府制定的总量,因此在一个给定劳动力数量的企业里,每个人的工资也就给定了。总之,在中国经济中,只要居民在职,他们的工资就被外生地决定了,而与他的表现行为及其所在的企业的状况没有太大的关系。其结果是,在我们的模型中,工资率即休闲“价格”对休闲的需求和劳动量的供给是不起作用的。第三,在条件约束中包含利润分成率也许是我们这个模型的最重要特点。这里的条件约束式()表明,给定利润总量,θπ就是工人的奖金,(-θ)π则是企业留利。我们假设企业留利将全部用于非消费的用途。θ的决定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决策和发展战略有关。为简化分析,我们假定θ也是外生决定的,θπ在工人中按人头分配。这也就是说,每个工人所分享利润额均为θπ/。

关于利润分成制度是否会因“免费搭车()”现象而对提高劳动积极性不起作用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不做过多讨论,我们仅想指出,通过加强管理,特别是加强层层监督机制,利润分成制度是可以产生激励作用的。中国的改革实践已证明,利润分成和其他一些固定工资之外的报酬对激励工人努力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抛开政治思想工作等因素不谈,如果没有利润分成制度,作为一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工人的合理行为只能是在工作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偷懒。

三、利润函数与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在效用函数()中,我们选择的变量有[]、[]、[]、[]。而在约束条件()

中却并不含有[]、[]。因而,我们还不能解决效用最大化问题。为了把[]引入约束条件(),我们可以用[]的表示式来消掉π[]。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定义利润是产出与工资成本的差。为了用[]的表示式来消掉π[],我们选择下述固定系数生产函数作为典型企业的生产函数:[][]

[]=(───,───)(=,)()

[][]

根据传统经济理论,我们假设在短期内资本存量是给定的。因而在上式中[]是惟一的变量。暂时不考虑“短边约束”问题,式()可以改写成:[]

[]=────(=,)()

[]

与传统理论不同的是,我们并不简单地把[]定义为一定的人时数,而是将其定义为:

[]=([]-[])[](=,)()

其中[]代表一个典型居民的工作时间,[]为在期的该居民在工作时间内的休闲时间(偷懒),[]为在期的企业居民数。

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的消费理论中,[]代表居民每天的时间资源(),即小时减去必要的休息时间()。在中国经济中,居民的工作时间是按政府法定的时间来进行的,一般而言,居民不能随意增加工作时间来增加他们的工资收入。在不考虑兼职的情况下,政府规定的工作时间就是居民能取得收入的最长工作时间。因此,这里我们把居民的给定的工作时间定义

为时间资源[]。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管理不严格,休闲可以分为在工作时间以外的休闲与在工作时间以内的休闲(注:在中国企业中,上班时间喝茶、看报、打扑克和出工不出力等等是普遍现象。)。在不考虑第二职业的情况下,下班以后的休闲时间的价格为零(),居民将充分享受全部休闲时间。在工作时间给定的情况下,居民下班后的休闲时间也是给定的,在我们的讨论中可以不考虑这一部分给定的休闲时间。另一方面,尽管居民必须在企业中度过其全部工作时间,但是他们不必每时都在全力工作,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制度,居民会尽可能减少其实际的工作时间,换言之,居民将尽可能增加其在工作时间内的休闲时间。在存在奖金制度的情况下,在给定工作时间内,居民则必须在奖金与休闲之间作出选择。在我们的模型中,[]被定义为在给定的工作时间里居民偷懒()的时间,或劳动强度比在正常情况下低所折合的偷懒时间。因而,[]-[]所代表的是一个典型居民的有效劳动供给(以时间单位来衡量)。因为工资率一旦给定就不再会对居民是否会偷懒或偷懒程度发生影响,因而[]的大小不受工资率高低的影响而只受利润分成比率大小的影响(注:这仅是一种简化的假设。根据有效工资理论,即便工资给定,对应于不同的工资率,工人的工作努力程度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式()暗含的一个假定是,如果所有的居民都按同等比率分享利润,他们就将提供等量的有效劳动。在不存在免费搭车的情况,这种假设是可以成立的。其结果是,企业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

π[]=[](──────[])-[][](=,)

把式()代入预算约束条件式(),我们即可得到一个新的两期预算约束条件:

[][]θ[][][]θ[][][]

[][]+─────+────────+────────

+[][][](+[])

(-θ[])[]θ[][][]

=(-θ[])[]+─────────+─────────+

+[][]

θ[][][][*]

────────+(+[])[]-─────()

[](+[])+[]

在新的预算约束条件式()中,只有两组四个变量[]、[]、[]、[],其他都是给定参数。利用这个新的预算约束条件,我们就可以开始着手解前述两期效用函数即式()的最大化问题了:

=α[][]+β[][]+ψ(α[][]+

β[][])

式()

利用拉格朗日定理并通过验证(参见附),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消费函数的一般形式:

[][]

[]=[](───,───,[][][*],θ[])()

上述典型居民的消费函数中,影响消费需求的自变量分别为:当期实际工资、当期实际财富(储蓄存款)、预期通货膨胀率、当期存款利息率;对消费需求也会产生影响的参变量为储蓄目标和利润分系数。

四、中国宏观消费函数的估算及检验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进行的分析还只是以个人行为为基础的微观消费分析,典型居民的消费需求函数是微观需求函数。如果假设所有居民的效用函数和所面对的约束条件都相同(这实际上也假设了居民所就职的所有的企业生产函数和利润分成制度也完全相同);或者,尽管所有居民的效用函数和所面对的约束条件并不相同,但却遵循某种可以相互抵消的分布,那么,宏观消费函数就只是微观个体消费函数的放大而不会与微观消费函数有任何实质性不同。但是,如果假定每个人的消费阶段与支出的峰点都不一样,那么,宏观消费函数就有可能变得与微观消费函数不同。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能详细讨论以上问题。在本节我们仅想指出,如果我们把各企业的生产效率不同这一事实作为一个因素加以考虑所得到的宏观消费函数,与把典型居民的微观消费函数简单放大而得到的宏观消费函数将有重大不同。一种直观的解释是,对应于较高的物价水平,较多的企业将处于赢利状态。由于相应的利润分红增加(或固定工资之外的额外收入较多)(注:这种情况是无法从单独的典型居民消费函数即式()看出的。),通过收入效应,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将会提高。当然,随着物价水平提高,实际工资和实际财富将会减少,从而对社会消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因之,物价水平的变化对社会消费需求的总影响是有待实证研究解决的问题。但

是,如果我们假设名义工资是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动的,那么物价水平越高,社会消费需求就越大。作为经济活动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物价水平变量应该被包含进中国宏观消费函数。(注:详细分析见,牛津大学伯德林图书馆;余永定:《打破通货收缩的恶性循环》,《经济研究》年第期。)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根据选择理论和中国的特殊国情所推导出的中国宏观居民消费函数可表示为:

[]

=(─,──,,[],;[*],θ)()

其中是居民的名义工资收入总额,为价格,[]为初始期的储蓄总额,[]为价格的预期,为利息率,[*]为储蓄总额目标,θ为利润中分配给居民的比率。根据我们的理论分析,在式()中,下列关系应当成立:消费需求与实际收入/、实际储蓄[]/、价格及价格变动预期[]成正向关系,而与利率成反向的关系。这里[*]和θ为参变量。

应该指出,上述宏观消费模型的推导忽略了两个重要事实。首先,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与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不同;其次,目前中国普遍存在第二职业的现象。如果将上述两个因素都考虑进去,我们的消费函数是否会有重要不同呢?答案是:我们所推导出的中国宏观消费函数的一般形式将不会发生变化。(注:参见王智勇《中国的宏观消费函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

利用有关统计资料的数据,可以对上述形式的消费函数进行估计。本文消费的数据来自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口径下的消费部分,取其中的城镇居

民消费这一部分。收入真实数据的获得难度较大,单纯的工资性收入已越来越不能真实反映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这里采用的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具体做法是,从统计资料中得到家计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然后乘以城镇居民人口数得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尽管这样的做法不是严格准确的,但数据变化的趋势仍具较高的参考价值。储蓄[]采用的是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数据。价格采用的是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分别是将名义收入和名义存款分别换算为实际收入和实际储蓄。利率取自一年期的储蓄存款的平均利息率。以上数据均可通过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摘要》中得到。整个数据的样本期为—年。

找到恰当的体现通货膨胀预期的数据是很困难的事。对此我们的尝试是,首先假定存在居民的预期,并且是理性的预期;其次,假定居民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与货币规模总量的变动有关,具体定义详见下文对变量的定义。函数形式取为对数线性。如前文所述,在设定这个消费函数时,该函数所隐含着居民的储蓄目标及利润分成的比例等既定的微观机制,具体说就是隐含在对数线性方程中的常数项里。应用以上所述的数据,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如下估计方程:

()=+()+〔(

()()()

-)〕+()-()+(

()(-)()

其中[](调整)=,=,样本期为—年,小括号中的数为检验值;表示城镇居民实际消费,表示实际收入,(-)表示上期的实际储蓄存款,上期已实现的储蓄为本期的初始储蓄,表示价格,表示利息率,表示通货膨胀预期,其中=〔/(-)+(-)/(-)〕/,即用当年与上年变化的平均情况体现通货膨胀预期。

从估计方程的检验指标来看,估算结果是相当理想的。首先,各变量系数的符号方向与前述理论所推演的结果都相符;其次,方程拟合程度非常好,相关系数(调整)达到,各检验值都是显著的,值为也是比较理想的。在没加任何虚拟变量的情况下得到这样的结果,说明方程的设定()是成功的。换言之,本文所述的消费函数理论及其函数形式与统计数据所反映的中国的经验是一致的。

改变数据的样本期,方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如果年为样本初始点不变,而改变样本的截止期分别为—的各年份来估计方程,方程的各系数和各检验指标都基本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以样本期—年为例,方程估计结果如下:

()=+()+〔(

()()()

-)〕+()-()+(

()(-)()

其中[](调整)=,=;估计方程给出的是根据—年的样本得出的估计结果,同前一个估计方程比较,收入项系数的相对变化率为-%、储蓄项系

数的相对变化率为-%、价格项系数的相对变化率为%、利率项系数的相对变化率为-%、通货膨胀预期项系数的相对变化率为%。这个结果说明,在—年期间,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保持了相对稳定。

从以上估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注:如果统计资料允许,我们更希望估算实际工资对实际消费的影响。如果事实上我们所选取的变量是实际工资,则可以推断,实际工资变动对实际消费的影响会小一些,而物价水平等项对实际消费的影响会大一些。)呈正向关系变动。实际收入项的系数为,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的实际消费对实际收入的弹性系数平均为,即在其他变量不变条件下,实际收入变动%可引起实际消费变动%。(注:由于估计方程是对数线性方程,因此各变量系数的含义分别就是实际消费对各变量的弹性系数,该弹性系数可以反映各解释变量对实际消费的影响程度。)这一结果显示,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实际收入对实际消费的影响是相当小的。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居民有较高的储蓄目标,不管收入水平如何变化,储蓄目标是一定要实现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住房、教育以及医疗等改革风险的防范预期加强,储蓄目标会不断提高,实际消费对实际收入的弹性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实际消费与实际初始储蓄呈正向关系变动,表明在中国同样存在财富效应。但估算方程中初始储蓄项的系数仅为,表明在中国财富效应目前还不太重要。

——实际消费与价格水平成正向关系变动。在传统消费需求函数中根本不包含价格水平这一解释变量。在我们的中国消费函数中,不但包含了价格

变量,而且其对实际消费的作用还相当显著。价格项的系数为,数值大小在各系数中位居第二,大于实际收入对实际消费的影响。正如我们在前面已讨论过的,物价水平反映了经济活动水平的高低。较高的物价水平意味着企业的赢利状况较好,企业职工的各种福利和额外收入较多,而这部分收入具有临时性,故而居民容易因此而增加消费支出(注: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难于把居民的实际工资收入与其他收入(奖金等)分开,这很可能会造成估算上的偏误。今后我们还会对此估算作进一步改善。)。需要注意的是,价格对消费的最终作用结果是复杂的,价格还可以通过其他环节对消费产生负向作用。比如价格上涨导致实际收入和实际储蓄的下降,进而导致消费的下降;反之,价格下降将导致实际收入和实际储蓄的上升,从而刺激消费的增加。但在这里,我们已剔除价格通过其他渠道对实际消费的影响,而仅仅确定价格作为(与经济活动水平相关,从而影响居民固定工资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的)一个单独变量对实际消费的影响。应该指出,在前面的理论模型中,我们的第一个解释变量是实际工资,但在实际估算中,由于缺乏相应统计资料,我们使用了实际收入的概念。不难想象,由于种种原因,实际收入统计很可能会遗漏相当一部分奖金和其他与经济活动水平有关的收入(如“灰色”收入)。因而,物价变量的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部分收入的变动。此外,有一部分居民的预期方式将是简单预期(),因之,价格变量的变动也会反应一部分预期的变化。所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回归方程中物价水平对实际消费需求的影响。

比较其他各项的系数,似乎可以说,价格水平综合来看对实际消费的净影响很可能是正向的。在实行工资指数化和保值储蓄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对

实际消费的影响则肯定是正向的。

——实际消费与通货膨胀预期成正向变化。估计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通货膨胀预期在所有变量中对实际消费的影响最大,系数为。虽然本文所采用的代表通货膨胀预期的数据是否妥当还需作进一步推敲(注:因为我们使用的数据意味着采用了合理预期假设和其他一些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假设。),但这个结果与当前普遍存在的“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是一致的,当前中国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恰好同居民对物价将继续下降的预期相一致。

——实际消费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化。利息率项的系数为-,其变动方向与前述理论推导相一致,但从数值上看利息率变动对实际消费的影响是很小的。

综上所述,本文所讨论的消费函数能够通过实际统计数据的检验,并且可以较好解释目前中国经济中的有关现象。从本文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当前条件下,采用降息等办法来刺激消费需求恐怕是不会有什么作用的。提高工资的办法也作用有限。从我们的消费函数中可以看出,要刺激消费最重要的措施应是使居民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其次是使物价水平上升(注:需注意,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同提高物价水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学概念。当然物价水平的上升可以影响通货膨胀预期,但在我们的模型中,通货膨胀预期与物价水平上升没有关系。)。而这两者在现实中又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需要声明的是,尽管我们的消费函数支持了国内外那种认为只有使物价水平上升、使消费者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才能使居民增加消费需求的观

点,但是,我们反对采用这种方法去人为地刺激消费需求。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另做讨论。

附:

利用拉格朗日定理,我们不难得到下述结果:

附图;图;

其中Ω=α[]+β[]+ψ(α[]+β[])。

这样,我们便同时解出了典型居民对当期和未来的消费和休闲(因而有效劳动供给)以及当期结束时的储蓄余额的需求。由于我们所关心的是当期的消费需求,所以关注的重点是上述第一个方程式,通过对该式的分析不难看出典型居民的消费需求是受哪些变量和参数的影响的。我们假设当θ[]=,有效劳动供给不为零而为某个最小值(理由是,不管积极性如何低,在一定岗位上,总还是要干点工作的)。从第一个方程式可以看出,当期消费函数中的所有变量对物价水平来说都是零次齐次的()。我们还可以假设对所有未来变量的预期都是外生给定的且θ[]=。不难验证,第一个方程式可以改写为如正文式()的一般形式。

消费函数模型

消费函数模型 消费函数是表示决定消费行为的函数,即消费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与第二章所讨论的消费需求不同。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劳务)的需求,涉及消费支出在各项商品之间的分配;消费函数是研究人们的总消费需求,涉及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 在现代经济中,消费支出占社会总收入的60%以上,消费的决定及其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中第一次提出消费函数理论以来,对消费函数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模型中都有消费 函数。本章先讨论消费行为因素分析,接着介绍几种主要的消费函数理论,然后,对我国居民的消费 行为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第一节消费者行为因素分析 消费函数取决于消费者的行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很多,有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经济方面的因素。本章主要是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因素。 由于消费函数理论是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这里关于消费者行为因素分析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里进行。新古典经济理论关于消费者行为因素分析的假定分作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消费者行为外部环境的假定;二是关于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假定。这里给出新古典经济理论关于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性假定。 一、消费者行为外部环境假定 1、消费者选择自由这里假定消费者购买商品和劳务时选择是自由的,不受限量、配额和短缺的 约束。在不同的商品和劳务之间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其对商品和劳务的主观偏好,以及预算约束。 2、价格充分弹性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价格具有充分弹性。即商品(劳务)的价格随着市场的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跌;反之,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 3、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劳务)受到其收入的约束,即 、Rq i 乞丫 (10.1.1) i 4 式中丫为消费者的收入,P i是第i种商品的价格,q i是对第i种商品消费的数量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当 代 大 学 生 消 费 方 式 研 究 理工系营销091董文浩 200900400600101

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一、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 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 来源:我要调查网发布时间:2016-12-12浏览:4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逐年递增,同时,城乡居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对我国肉类消费形势的分析十分必要。一、中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特征 一、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水平变动特征分析 自198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逐年增加,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1980年,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为12.70千克,2000年达到20.22千克,增幅为59.2%。2000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快速增长,到2003年达到24.22千克,2004年肉类消费量下降到22.62千克,2005和2006年保持了一定的增长,而随后两年又有所下降,2008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3.96千克,较上年下降了2.64%。从不同肉类来看,1980-2008年间城乡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总体上是呈增长态势的,2008年较1980年增长了4.54千克,增长率为40.5%,年均增长1.2%;同时,城乡居民人均牛羊肉消费增长较快,城乡居民牛羊肉人均消费量从1980年的0.81千克增长到2008年的2.27千克,是1980年的2.8倍,年均增长3.8%;禽肉消费增长最快,增幅最大,城乡居民人均禽肉消费量1980年为0.76千克,2008年增长到6.02千克,为1980年的7.92倍,年均增长7.7%(见表1)。 同时,随着居民家庭肉类消费量的增加,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统计结果,1980年全国肉类消费结构是猪肉占87.6%,牛羊肉占6.4%,禽肉占6%,到2008年则是猪肉占65.4%,牛羊肉占9.5%,禽肉占25.1%,1980-2008年,猪肉比重下降了22.2个百分点,牛羊肉比重上涨了3.1个百分点,禽肉比重增长19.1个百分点。由此可看出,虽然猪肉的消费比重在逐渐下降,但我国年人均肉类消费中猪肉所占的比重较大,占肉类消费总量的60%以上;虽然我国牛羊肉消费量还不到肉类消费总量的20%,但牛羊肉的消费比重在逐年上升,说明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调整空间;禽肉的消费比重增长很快,禽肉消费量的增长也最快。因此,对于我国居民消费者而言,猪肉始终是肉类消费的主体,其次是禽肉消费。

中国居民数量消费函数

计量经济学作业 题目: 中国居民总量消费函数的实例分析 院系:数学系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组成员:赵山云、陈兴耀、贾梦、冉静飞、母军 学号: 成绩: 2012年5月8日

中国居民总量消费函数的实例分析 摘要 本例旨在针对我国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从总体上考察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首先,我们综合了几种关于收入和消费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而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相关的信息,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预测。最后对我们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元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EVIEWS软件,模型检验,数据收集,预测。 1、问题重述 为了从总体上考察中国居民收入的关系,附录1中给出了中国名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居民总消费CONS以及表示CPI(1978=100),并由这些数据整理出实际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PPC=GDP/CPI,居民实际消费总支出Y=CONS/CPI,以及实际可支配收入X=(GDP-TAX)/CPI等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中国居民总量消费函数模型。 2、问题分析 对于时间序列数据,也可建立类似于截面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一元回归模型;用拟合优度进行模型检验;运用点预测法则,置信区间预测法则进行预测。 3、模型假设 (1)、模型选择了正确的变量; (2)、模型选择了正确的函数形式; (3)、解释变量X在所抽取的样本中具有变异性,而且随着相关容量的增加,解释变量的样本方差趋于一个非零的有限常数; (4)、解释变量X是确定性变量不是随机变量在重复抽样中取固定值。 4、符号说明 X:实际可支配收入(单位:亿元) Y:实际消费总支出(单位:亿元)

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变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下面有整理的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xx年,短短几年,中国大学生仅总数就从108万激增到xx多万。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愈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出现。同时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则成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的重点。

上述数据说明了作为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在这方面,女生的消费水平要高于男生。被调查同学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100%,。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也有29%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达100元以上。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 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较高的现象,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对他所教的niit052班的43个学生做了一项“在校大学生月生活费多少”的调查,调查发现,月费用 1000元以上的人占20%,月费用500-1000元的人,占50左右%,月费用500元以下的人,占30%左右。在他们班的学生当中,超过3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较以往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调查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他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消费中的趋同心理、攀比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引言 消费结构,不仅是消费领域的中心问题,也是社会再生产运行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坏,衡量国民经济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关键在于是否合理解决了消费问题。研究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研究产业结构如何适应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消费结构的变化,不仅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政府调节经济、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对消费支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及趋势分析 正确把握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了解消费需求变动的规律,不仅在理论分析中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和档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从消费结构变化、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变化三个角度来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并得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的几大趋势。 (一)费结构的变化分析 表1 1993—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构成表单位:%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又

称为恩格尔系数。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发现随着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恩格尔系数被用作判断居民消费水平的一项指标。国际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提出划分不同贫富程度的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根据有关资料计算的1993—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如上面表1所示。 通过表1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我国城镇居民从1993年的50.2%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37.7%,年平均下降1.39个百分点,表明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日趋下降。这一方面得益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居民生活消费需求逐渐从低水平的温饱向高层次的小康、富裕型转变。 2.从消费的用途结构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住房、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加速演进,主要体现为受改革影响较大的各项消费(住房、医疗、交通通讯和教育等)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2年同1993年相比,用于住房方面的支出比重上升了3.8个百分点,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上升了4.4个百分点,用于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上升了5.8个百分点,用于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上升了6.6个百分点,同时衣着支出比重下降了4.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及服务业略有下降。这些变化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新趋向,并显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 3.从各种消费所占比重由高到低的顺序看,1993—2002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由食品、衣着、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顺序转变为食品、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居住、交通通讯、衣着、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杂项商品及服务。这种消费顺序的变化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完善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根据1993-2001年数据对各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总需求函数为: Q=246.531+0.751y (3.615) (60.023) 括号内为t值

消费函数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消费函数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当前,在利率连续下调及收入增长趋缓的情况下,我国居民的储蓄额仍高速增长的态势,造成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疲软。消费函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个假说,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续收入假说和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本文将通过统计建模来检验哪一种消费函数模型更适用于我国当前现状,并因此分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解释消费不足的原因。通过使用E.G协整检验进行长期均衡分析,继而建立ECM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以及单向因果关系。 [关键词]消费函数;收入假说;收入分配差距;计量模型;协整检验 1 消费函数理论及我国当前消费现状 1.1 相关理论阐释 (1)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认为,实际消费支出和实际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即消费随当前收入的增加而增长,且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2)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认为,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自己过去收入和消费的影响。 (3)持续收入假说:弗里德曼将收费者的收入分为一时收入和持久收入,将消费者的消费分为一时消费和持久消费,其中只有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之间存在固定的比率关系。所谓持续收入是指连续三年及以上的稳定收入。 (4)生命周期假说:莫迪里安尼以人的生命周期为线索,强调了消费与财产之间的关系。该假说认为每个人在少年、壮年、老年三个时期的消费支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在每个时期的消费不仅依赖于某一时期的收入,也依赖于一生中各个时期的收入。 1.2 我国消费领域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转换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近几年来国内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些可能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隐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消费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且明显低于同期统计水平。消费率过低而储蓄率过高将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受到国内市场需求的严重制约。 2 模型选择及参数估计 2.1 变量指标及数据来源说明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随之增长的还有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中国,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她们引领潮流、追求时尚,是我国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情况更需要我们全社会去关注。所以,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我们小组进行了这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时间:2013年12月8日到2013年12月11日 四、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问卷由15道题组成。针对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消费来源等方面。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了486份,有效回事率是%。(见附件) 五、数据分析与统计 一、您的所在年级是: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分析: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参加这次调查的学生当中大一的同学占了20%,大二的占了40%,大三的占了25%,大四的占了15%。 二、您每月的生活费是:

A 500元以下 B 500~800元(包括800元) C 800~1100(包括1100) D 1100~1400(包括1400) E 1400~1700(包括1700) F 1700元以上 分析:从这次调查的结果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最多在1400~1700元之间,其次是1100~1400元之间,很少的学生在500元以下,1700元以上的人数最少,由此可以得出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是比较合理的,只有极少的学生花费比较高。 三、你每月生活费主要来源 A、家人给予 B、兼职所得 C、奖学金 D、助学金或困难补助 分析: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的学生的每月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里,有%的学生是靠自己在外面做兼职所得的钱作为每月的生活费。看来大多数学生还是依赖于家里的供给。 四、对于下列社会一般的消费倾向,你比较赞同哪种 A 经济实惠为主 B 兼顾实惠与高标准 C 追求高标准 D 看心情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盛成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07(2)班 200771078 指导教师:李芳芝讲师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趋势,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方便引导正确消费。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结构特点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分类研究,总结得出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从理论角度出发,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合理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Abstract:For consummat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directing the consumption tendency, improving the daily living standard,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on each region of our country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 and the laws for appropriate consumption. This paper utilize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n different structure featur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this paper we can know that people in our country which prefer to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exp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ory, the content of consumer demand reflect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nly study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enhance the reasonable inhabitant consumption. It will provide the favourable politic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tri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f we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consumption demands. Keyword: Consumption Structure;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大学生消费情况分析最终版汇总

小组成员:龚雪儿 谢小琴 何亚蓉 张弘毅 付小新龙伍洋 1 倾向于大学生高消费或情绪性、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界,各类洋品牌、伴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先锋性消费的定性论述较多。时尚的追随者、将来中高新产品、新消费观念将不断涌入,大学生--又是如何支配层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处于半踏入社会的人们,解他们手中的货币的呢?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脉搏,

读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方式,我们小组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当前的消费市场中,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特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下面我们将为大学生群体做一个有关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消费情况方面的分析。 2 …………………………… 4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分析…………………………………4(一)大学生整体经济情况分析5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二)………………………………………5三) 大学生消费特点……………………………………………( 6二、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一)存在的问题 (6)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6) ……………………………………7(三)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9三、从市场营销角度分析如何开拓大学生市场 (9) (一)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二) 从手机行业的角度分析 (10) 11....................................(三)从网购行业的角度分析(四)从旅游行业的角度分析 (11) 3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分析 (一)大学生整体经济情况分析 1、经济来源 关于经济来源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获得经济来源的方式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目前76.19%的大学生还是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其余几个来源 渠道所占比例较小,例如打工、贷款等。 分析可以得出,一方面,家人对其消费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在其消费观念的树立上 的影响依然很大;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普遍较为强烈,容易造成大学 生不负责任、不顾后果、不理性的消费。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统计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统计分析 专业:经济学姓名:000 学号:00000000 一、我国城镇居民现状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横向分析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三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食品类支出比重降幅最大;衣着类有所下降;家庭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1. 居民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分析主要是考察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娱乐、居住和其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关系。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结构与其收入水平、人口结构、自然资源、风俗文化、教育水平甚至社会制度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这其中,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所占比重越高,而娱乐等高档消费或奢侈品所占比重越低;收入水平越高,则刚好相反。 分析消费结构问题通常有下列两种方法: (1)利用各类消费品支出占消费品总支出的比重关系来说明问题; (2)通过估计各类消费品支出的收入弹性来考察居民对各类消费品“想要消费”的程度,利用各类消费品支出的收入弹性结构来进行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们主要采取第二种方法。 2.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1954年英国计量经济学家Stone 首先提出线性支出系统(LES )用以描述消费者对各种消费品的需求规律,随后美国经济学家Luch 于1973年对其进行了扩展,并最终形成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ELES)。目前,ELES 是经济学界研究居民消费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该系统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模型为 ),X P -(Y X P V i i i i i i ∑+=β i=1,2,3,…n (1) 式(1)中P i 为第i 种商品的价格,V i 为消费者对第i 种商品的消费支出,Y 表示居民实际收入,X i 为消费者对第i 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P i X i 是对第i 种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i β表示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剩下的收入)X P -(Y i i ∑对第i 种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或投向需求系数,它应该满足0

简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 = a + b * Yt 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一两重特性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要使经济摆脱危机而得以顺利增长,它必然揭示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 纵观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有关逻辑顺序,可将其消费理论简要概述如下: (一)把消费量(c)与就业量(n)连接起来。认为一定水平的就业量决定一定的消费量。(《通论》第79—80页)。 (二)设一定的收入决定于一定的就业量。即“在本书范围内,真实所得之变动原因,仅限于一特定资本设备上就业人数之增减,故真实所得随就业人数之增减而增减”(《通论》第98页),这样又把收入(y)与就业量(n)联结起来。与第一步相结合,从而把消费与收入联系起来。 (三)讨论消费与收入等因素的关系,定义消费倾向(函数),c[,w]=x(y[,w])。 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财政政策之改变; (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3主观因素 首先分析影响储蓄动机的因素,包括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然后从其反面概括出直接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为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等等。这些因素取决于制度、传统、资本技术设备等影响,而在短期内不易发生变化,即可看作既定量。这样,再一次证明了消费是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的收入当然是指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 二边际消费倾向 dc[,w]/dy[,w]表示增加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0〈dc[,w]/dy[,w]〈1,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规律,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当社会之真实所得增减时,其消费量亦随之增减,但后者之增减常小于前者。”(《通论》第98页)。 以上构成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 湛吾委行管2班201207064099 之文献综述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1999 ~2011年发表在经管类核心期刊上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文献,将大学生消费调查分为以下四个研究领域:“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 ; 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9% ; 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3% 。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

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 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摘要:城镇居民消费 关键字:城镇消费统计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 引言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欲望而使用物品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归宿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需 求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 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支出强劲增 长,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各类消费品 和服务支出在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消费结构既反映了居民的消费偏好 以及对收入、价格等因素的敏感程度,又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 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建立 合理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 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2.1恩格尔系数分析 恩格尔系数最能反映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它是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在居民可支配收入 的比重。因而选取了1996年-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见表2.1)并将其绘制折线图 如下: 表2.1 恩格尔系数表(城镇)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恩格尔系数48.8 46.6 44.7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3705769.html, 图2-1 恩格尔系数折线图 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从解决温饱——达 到小康——向富裕迈进的转变历程。根据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标准(国际 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反映国民生活阶段,通常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表示贫困; 50-60%表示温饱;40-50%表示小康;30-40%表示富裕;30%以下表示是最富裕)。从 表2.1看出,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减小,经过八年的发展,到 2005年已降至36.7%,按照这一标志衡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开始 向富裕迈近。当然也不能排除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是存在的差异。例如:根 据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的数据,在杂项商品与服务所占消费的比重中,中国大大低 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人收入的1/5用于娱乐休闲,而中国城镇人口平均仅有 3.5%的收入用于服务娱乐等杂项。 2.2参数估计及其分析 根据模型(1.3),利用我国城镇居民2005年按收人水平分组的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 支出及构成的截面资料(见表2.2),采用最小平方法可以求得、和的估计值。 表2.2 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情况[1] (单位:元/年)

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篇一: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xx年,短短几年,中国大学生仅总数就从108万激增到xx多万。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愈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出现。同时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则成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较高的现象,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对他所教的niit052班的43个学生做了一项“在校大学生月生活费多少”的调查,调查发现,月费用1000元以上的人占20%,月费用500-1000元的人,占50左右%,月费用500元以下的人,占30%左右。在他们班的学生当中,超过3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较以往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调查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他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消费中的趋同心理、攀比心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于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多数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从众”性较强,这也就是大学生消费时的“趋同心理”。趋同心理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哪怕这一物品自己本身并不那么需要,也会随大流购买,以保证自己与群体的一致性。而趋同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发展成为攀比、炫耀心理,攀比、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追流行。许多大学生就是这样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优异的学业或特殊的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 张志祥则认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呈多样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第一是早熟消费:消费水平和质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第二是畸型消费,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向高档型消费倾斜;第三是豪华型消费,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第四是炫耀消费,把高消费当做现实社会优越感和虚荣心理的手段;第五是悬空消费,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消费承受能力的消费;第六是情绪化消费,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篇二: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

居民消费结构

从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看中国的经济发展 摘要:近年来,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时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关键字: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变化显著,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9.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降为49.13%,分别达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富裕和小康生活标准。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总体小康的阶段。笔者分别对我国城乡居民2001-2005年的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在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升级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1、消费支出结构升级。消费水平有较大辐度的提高。2001至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从5309元增至7912.85元,年均增长650.96元,增长辐度为149.0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735.1元增至2556.15元,年均增长205.26元,增长辐度为147.32%。食品消费支出额不断上升,支出比例即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当属食品消费。2001至2005年食品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年均增长为221.60元,占消费总支出年均增长值的34.04%;农村居民年均增长值为83.82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40.84%。但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却逐年下降,城镇居民从38.2%减至36.83%,年均减少0.3425%;农村居民从47.7%减至45.5%,年均减少0.55%(2004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上升。主要是“非典”期间食品价格上涨所致)。人们较之过去更加关注食品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及营养平衡搭配,而不再仅仅是温饱问题。肉类、禽类、蛋、牛奶、豆腐、青菜和水产品等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品已成为我国老百姓家庭饭桌上的常菜。大多数居民家庭已养成了多吃水果少吃猪油的习惯。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迅速增加。城镇居民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493.9元增至2005年的996.72元,消费比例从9.30%增至12.60%,年均增长值为125.705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19.31%;农村居民从2001年的493.9元增至2005年的996.72元,消费比例从6.32%增至11.56%,年均增长值为125.705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35%。私车已由权力财富的象征变成了家用交通工具,人们购车的平均价格已从几万元上升到十几万元。 尤其是近年以来,在有车族中见面问候语“你换车了吗”大有替代“你买车了吗”趋势。手机已经不仅仅是广大城乡居民的日常通讯工具,其品牌和知识信息密集度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机主身份的象征。手机彩铃和上网业务则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生活乐趣和工作便利。 2、消费层次结构和形态结构升级。根据《2001-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状况一览表》统计结果,城乡居民为满足生存需要在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额虽在不断增加,但支出比例不断下降,相反,为满足居民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支出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住房仍是人们消费的热点,但较之过去,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的生态环境和周围的学校、交通、商店、医院、公共安全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室内装饰的环保化、个性化。很多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工作之余逛公园、去娱乐场或与亲友聚餐、品茶,不再为繁重的家务所累,致使家政服务公司供不应求,娱乐场、餐馆、茶社、酒吧异常火爆。外出旅游则成为了广大老少居民假日活动的焦点话题。年轻人更加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老年人更加关心自身健康和休闲娱乐,于是各种业务培养班、健身馆、按摩洗浴中心、信息咨询事务所越来越多。还有各种为居民提供生活方便和服务的行业如物业公司、物流公司、投递公司、皮鞋美容店、服装干洗店等已由零散向连锁方向发展,上门服务和异地连锁服务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