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类型及治疗

贫血的类型及治疗
贫血的类型及治疗

贫血的类型及治疗

缺铁性贫血

缺铁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见于营养不良、大量成长期小量出血和钩虫病;只要是女性就比较容易患上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女性每个月生理期会固定流失血液。所以平均大约有20%的女性、50%的孕妇都会有贫血的情形。如果贫血不十分严重,就不必去吃各种补品,只要调整饮食就可以改变贫血的症状。比如首先要注意饮食,要均衡摄取肝脏、蛋黄、谷类等富含铁质的食物。如果饮食中摄取的铁质不足或是缺铁严重,就要马上补充铁剂。维生素C 可以帮助铁质的吸收,也能帮助制造血红素,所以维他命C的摄取量也要充足。其次多吃各种新鲜的蔬菜。许多蔬菜含铁质很丰富。如黑木耳、紫菜、发菜、荠菜、黑芝麻、莲藕粉等。

出血性贫血

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外伤等)所引起的。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过度破坏所引起的贫血,但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缺乏红细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贫血,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婴儿和孕妇长期营养不良;巨幼细胞贫血是指骨髓中出现大量巨幼细胞的一类贫血。实际上巨幼细胞是形态上和功能上都异常的各阶段幼稚红细胞。这种巨幼细胞的形成是DNA合成缺陷的结果,核的发育和成熟落后于含血红蛋白的胞浆。身体多种组织细胞皆受DNA 合成缺陷的影响,但以造血组织最严重,特别是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也都有形态上的改变和成熟细胞数量的减少。巨幼细胞包括原巨幼细胞、早巨幼细胞、中巨幼细胞和巨幼细胞各不同发育阶段的幼稚红细胞。这些巨幼细胞均比相应的正常幼红细胞大,浆核比例比正常略高。经Wright染色后,原巨幼细胞的胞浆呈深蓝色,无颗粒,核周围有一染色较浅的圈;核圆形,染成紫色,最显著的特点是染色质呈颗粒状,彼此隔开,隔开处比较透亮,有时在核的周边有彼此分开的染色质小块,形成所谓“钟面”的状态;核仁较大,蓝色。当细胞逐渐成熟,染色质保持其颗粒状结构,不易形成深染的固缩块状物。有时巨幼细胞贫

血较轻,巨幼细胞的形态往往不很典型,称为类巨幼细胞。绝大多数巨幼细胞贫血是由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但也有一小部分是例外,如抗代谢药物引起的巨幼细胞增生、红白血病和红血病、铁粒幼细胞贫血的巨幼细胞增多、遗传性乳清酸尿等。不管是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巨幼细胞的形态都是相同的。经过适当的治疗,这些巨幼细胞都能很快变成正常的幼稚红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

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侧柱、后柱萎缩,病程缓慢;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骨髓的脂肪化,也就是说原来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被脂肪所取代,取代的数量越大则贫血越严重。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骨髓破坏程度和转归等,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在中国经部分地区调查,每10万人中有1.87 ~2.1人发病,与日本报道的发病率相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急性型与慢性型病例的比例为1∶4.6。再生障

碍性贫血似属中医学“虚劳”、“虚损”及“血证”的范畴。以往认为是不治之症,经过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对其预后已有改观。据调查,平均死亡年龄延长,病死率下降,患病率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住房要通风。忌服合霉素、氯霉素、磺胺类、退热止痛片等抑制骨髓的药物。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较好疗效,一般用药2个月即自觉症状好转,血象有较大幅度恢复,服药半年可显著好转。缺铁性贫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贫血需要从以下方面改善:1.生活的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剧烈活动、劳累。体位改变应缓慢进行,以免产生急性脑缺血而晕倒。2.饮食的调摄:多吃绿色蔬菜和含铁量高的食物,如蛋黄、牛肉、肝、肾、海带、豆类等。不饮茶,茶叶中的鞣酸会阻碍铁质的吸收。胃酸缺乏(如萎缩性胃炎、胃切除术后)者可适当口服些稀盐酸。盐酸能将食物中的铁游离化,增加铁盐的溶解度,有利吸收。吃一些维生素C,有利食物中铁的吸收。

日常生活以及饮食的注意事项:(1)饮食调摄:饮食营养要合理,食物必须多样化,食谱要广,不应偏食,否则会因某种营养素的缺乏而引起贫血。要富有营养及易于消化。饮食应有规律、有节制,严禁暴饮暴食。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猪血、瘦肉、奶制品、豆类、大米、苹果、绿叶蔬菜等。多饮茶能补充叶酸,维生素B12,有利于巨细胞性贫血的治疗。但缺铁性贫血则不宜饮茶,因为饮茶不利于人体对铁剂的吸收。适当补充酸性食物则有利于铁剂的吸收。忌食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平时可配合滋补食疗以补养身体。(2)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贫血应该怎么补,才是最快最有效的

贫血怎么补最快 经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家属对干预治疗的满意度,结果显示,综合干预方案对患者营养性贫血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和综合治疗,能够有效的增加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饮食状况、缩短网织红细胞的上升时间和血红蛋白恢复正常的时间,同时口服红细胞营养BNSWHO修复,维持正常红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相对恒定,以及红细胞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正常。这对改善患者营养性贫血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值得推广。贫血就要补血,因此,一些补血药、补血偏方十分盛行,有补血功能的红枣、枸杞、当归等中药更是卖得很火。 贫血真的就一定要补血吗?从医学上看,生活中认识的贫血、补血与医学上的贫血、补血,在概念及范围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别,想要知道贫血怎么补最快就要先知道贫血类别以及对应的治疗和预防方案。在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及家属文化水平,对其开展健康教育,指出患者及家属营养及饮食误区,强调均衡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全方位改善患者贫血状况。 造成贫血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二是造血微环境异常所致;三是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其中,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一旦出现了贫血症状,应该去附近的大医院确定是什么类型的贫血,然后在医生

的指导下补血。 健脾补血法: 脾脏作为人体造血系统中重要的脏器,它的作用是存储血液,脾脏功能下降导致体内贮存铁的缺乏由于各种原因是缺铁性贫血,所发生的贫血红细胞生成障碍,是最多见临床的贫血之一。常见的临床疾病是缺铁性贫血,其高发病率,涉及广面,人类健康严重影响。采用西医粉剂治疗疗效肯定,但常因出现消化症状如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而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如铁等。可见,并不是完美的治疗方案,从贫血的演变及发生和病理及生理特点来看,都与脾密切相关本病,已有许多论述说明血液生成的直接关系与中焦脾胃,脾胃功能如果失调,血液则可影响生成BNSWHO技术符合血液营养标准。解决了因红细胞酶、血红蛋白、红细胞膜基因等不足致使的贫血。 综合干预治疗方案: (1)分析患者生命体征、生活饮食和微量元素情况。患者营养性贫血综合干预方案疗效评价分析其目的是对患者营养性贫血的综合干预方案的疗效进行评价。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综合治疗组患者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时间、网织红细胞改善时间、饮食情况和患者家属满意度均较好,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不当及过敏不适等不适情况两组之间有差异(P<0.05)。(2)评估患者贫血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患者严重缺乏各项微量元素,要进行足量、及

贫血的症状:常见的5大类型贫血症状

贫血的症状:常见的5大类型贫血症状*导读:贫血,相信大家都经常听说了,但不知道你们对于 贫血的认识又有多少呢?贫血是由于人体内血红细胞容量突然 减少而引起的,根据诱发的因素可分为不同的贫血类型。那么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贫血的症状有哪些?我们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约占贫 血的80%。了解不同类型贫血的症状,才能及时发现,对症治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5大类型贫血症状。 1.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属于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是由于体内严重缺铁而引起的贫血。该类型患者的症状除了头晕耳鸣、乏力、脱发、面色发黄或苍白、视力模糊等,还伴有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等。 2.失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主要是由于外伤、手术、子宫出血等大量出血而引起的贫血。主要表现为一般贫血症状外,还伴有口渴、恶心、气促、手脚冰冷、血压下降等,主要出血量十分大,输血过后仍出现呼吸困难、呕吐、脉搏细数、皮肤湿冷等症状,可引致昏迷休克。 3.再生障碍性贫血。该类贫血主要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下降或衰竭引起的,除了一般贫血症状外,还伴有畏寒、发热、皮下黏膜出血等症状。 4.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可分为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前

者发病突然,患者突然出现高热、寒战、腰酸背痛、呼吸困难、脸色苍白、恶心、呕吐等症状,而后者起病缓慢,除了一般贫血症状外,还可引发黄疽,脾、肝肿大,胆结石等并发症。 5.生理性贫血。常见于女性妊娠期,主要表现为心悸、注意力不集中、气促、腹胀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发生心力衰竭,引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给分娩时带来危险。 通过上述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贫血的症状以及分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般的贫血,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饮食调理,合理的食补可以快速为身体补血。大家不妨参考一下贫血可以吃什么补血,祝早日康复。 【相关推荐】: 贫血的人吃什么补血最快?贫血吃什么好? 贫血的症状有哪些?贫血吃什么好? 孕妇贫血怎么办?孕妇贫血吃什么好?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 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贫血原因

贫血原因 现如今,越来越多人被贫血所困扰,首先要查清楚贫血原因,再进行治疗。常见的引起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造血功能不良:当在一些化学的、物理的、毒素或其他不 明的因素作用下,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就会发生贫血,这种贫血往往还会造成血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医学上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破坏增多引起的贫血叫溶血性贫 血。正常状态下,人的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然后衰老破裂。一些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可造成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从而造成贫血,这种贫血常同时伴有黄疸、发热、肝脾肿大等症状。 3.出血:急性大量失血,如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和外伤性大出 血等均可引起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痔疮等小量慢性失血也可以引起贫血。 4.造血物质缺乏:造血物质主要包括维生素B12、叶酸、维 生素B2、泛酸、维生素B1、铁、钴、铜以及一些重要的氨基酸等,缺乏上述任何一种物质均可能引起贫血。其中最常见的是缺铁而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和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而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在了解病因后,可进行食补来调理,下面有几种缓解贫

血比较好的食物: 1.鸡蛋黄:每 100克鸡蛋黄含铁 7毫克,尽管铁吸收率只 有3%,但鸡蛋原料易得,食用保存方便,而且还富含其它营养素,治疗缺铁性贫血最佳食物。 2.动物肝脏:肝脏富含各种营养素,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首 选食品。每 100克猪肝含铁 25毫克,而且也较易被人体吸收。 3.黄豆及其制品:黄豆在我国人民营养方面的重要性及地 位,已有不少营养学家提到过。每100克黄豆及黄豆粉中含铁 11毫克,人体吸收率为 7%,远较米、面中的铁吸收率为高,治疗缺铁性贫血还是不错的选择的。 4.绿色带时的蔬菜:虽然植物性食品中铁的吸收率不高,但 每天都要吃它,所以蔬菜也是补充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一个来源。 5.木耳和蘑菇:铁的含量很高,尤其是木耳,每 1OO克含 铁 185毫克,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它作为补血佳品,此外海带、紫菜等水产品也是较好的预防和治疗贫血的食品。 当然食补只是起到一定辅助作用,要想很好的治疗贫血,需要专业的疗法。古方雪艳茶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内含的阿胶等成分吸收后直接参与人体血红蛋白合成,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国外资料显示AIHA的年发病率为(0.8~3.0)/10万。为规范我国AIHA的诊治,经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专家讨论,特制订本共识。 一、AIHA诊断、分型及特异性检查 1.诊断标准: ①血红蛋白水平达贫血标准。②检测到红细胞自身抗体。③至少符合以下一条:网织红细胞百分比>4%或绝对值>120×109/L;结合珠蛋白<100 mg/L;总胆红素≥17.1 μmol/L(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2.分型: (1)依据病因明确与否,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2)依据自身抗体与红细胞结合所需的最适温度分为温抗体型、冷抗体型[包括冷凝集素综合征(cold agglutinin syndrome, CAS)及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 PCH)]和混合型。 (3)依据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为自身抗体阳性型和自身抗体阴性型。自身抗体阴性型AIHA临床符合溶血性贫血,除外其他溶血性贫血而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3.特异性检查:

(1)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查: ①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检测被覆红细胞膜自身抗体。温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37 ℃,冷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0~5 ℃。 ②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IAT)检测血清中的游离温抗体。 ③冷凝集素试验检测血清中冷凝集素。冷凝集素是IgM型冷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0~5 ℃。冷凝集素效价>1∶32时即可以诊断CAS。CAS的DAT为补体C3阳性。 ④冷热溶血试验检测冷热双相溶血素(D-L抗体)。D-L抗体是IgG型冷热溶血素,在0~4 ℃时与红细胞结合,并吸附补体,但并不溶血;在30~37 ℃发生溶血。PCH的冷热溶血试验阳性,DAT为补体C3阳性。 (2)病因学检查: 无基础疾病者诊断为原发性AIHA,有基础疾病则为继发性AIHA(表1)。

贫血的种类

贫血的种类 *导读:贫血的种类?贫血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根据红细 胞形态的特点可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3大类;按骨髓增生情况分为:增生性贫血、增生不良性贫血及骨髓细胞成熟障碍性贫血。…… 贫血的种类?贫血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根据红细胞形态的特点可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3大类;按骨髓增生情况分为:增生性贫血、增生不良性贫血及骨髓细胞成熟障碍性贫血。 (1)根据红细胞形态分为: 1)大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是指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100fl,形态上红细胞体积增大(直径10微米)的一类贫血。这类贫血大多数是正常色素性的。引起的原因主要是:叶酸和(或)维生素B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时,有些肝脏疾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者亦可出现大细胞贫血。 2)正常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是指MCV为85~90fl,红细胞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为32%-36%,红细胞形态、大 小正常的一类贫血。引起此类贫血的主要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及肾功能衰竭性

贫血等。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中伴低色素性贫血时,MCV80fl,MCHC30%,血涂片中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 区扩大。缺铁性贫血属于此类贫血。 (2)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将贫血分为: 1)红细胞生成减少:常见的原因是:①造血原料(主要是铁、叶酸或维生素B2)缺乏或补充不足,见于慢性失血、月经 过多、消化道疾病及膳食摄入不足,如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骨髓受到化学、物理或毒素的损伤,癌细胞侵犯影响造血功能,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骨髓病性贫血。 2)红细胞过度破坏:见于先天性及后天获得性的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 版)要点贫血不仅在慢性肾脏病(CKD)人群中发病率高,而且贫血的发生率随肾功能的下降逐渐增加,当CKD患者进入第5期时贫血已非常普遍。贫血对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存质量均有重要影响。纠正CKD患者的贫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一、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的诊断与评估 1、肾性贫血的定义 肾性贫血就是指由各类肾脏疾病造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相对或者绝对不足导致的贫血,以及尿毒症患者血浆中的一些毒性物质通过干扰红细胞的生成与代谢而导致的贫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 依据WHO推荐,海平面水平地区,年龄≥15岁,男性血红蛋白<130g/L,成年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妊娠女性<110g/L,可诊断为贫血。在诊断肾性贫血时,需酌情考虑居住地海拔高度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评估贫血的频率 (1) 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她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血红蛋白。 (2) 对无贫血病史、未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 CKD1~3期,至少每年测量血红蛋白1 次;CKD4~5期,未开始接受透析治疗者,至少每6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5期与透析患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3) 对有贫血病史、无论就是否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 CKD3~5期未接受透析与CKD 5 期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 5 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3、评估肾性贫血的实验室指标 (1) 全血细胞计数(CBC): 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指标[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血小板计数。 (2) 网织红细胞计数。 (3) 铁储备与铁利用指标: 包括血清铁蛋白浓度、转铁蛋白饱与度。 (4) 未能明确贫血病因时, 可进行维生素B12、叶酸、骨髓穿刺、粪便隐血等项目的检查。 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血红蛋白检测,但需要结合其她指标以评估贫血的严重程度,并与其她疾病引起的贫血进行鉴别诊断。 二、铁剂治疗 铁就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流行病学及临床试验结果证实: CKD贫血患者中常常存在一定程度的铁缺乏。铁缺乏就是导致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治疗反应差的主要原因。有效的铁剂补充,可以改善贫血,减少ESAs的剂量,有些患者不使用ESAs也能改善贫血。 CKD贫血患者应常规进行铁状态的评价,寻找导致铁缺乏的原因,并根据患者的铁储备状态予以相应的铁剂补充。血液透析患者存在透

贫血产生的原因

贫血产生的原因 贫血产生的原因 一、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导致产生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与原发和继发的造血干祖细胞损害有关。部分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与b细胞产生抗骨髓细胞自身抗体,进而破坏或抑制骨髓造血细胞有关。 (2)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pure red cell anemia,prca):prca是指骨髓红系造血干祖细胞受到损害,进而引起贫血。依据病因,该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prca即diamond-blackfan综合征,系遗传所致。后天性prca包括原发、继发两类。有学者发现部分原发性prca患者血清中有自身epo或幼红细胞抗体。继发性prca主要有药物相关型、感染相关型(细菌和病毒,如微小病毒b19、肝炎病毒等)、自身免疫病相关型、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相关型(如胸腺瘤、淋巴瘤、浆细胞病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以及急性再生障碍危象等。 (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cda):cda是一类遗传性红系干祖细胞良性克隆异常所致的、以红系无效造血和形态异常为特征的难治性贫血。根据遗传方式,该病可分为常染色体隐陛遗传型和显性遗传型。

(4)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这些疾病造血干祖细胞发生了质的异常,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各类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等。前者因为病态造血,高增生,高凋亡,出现原位溶血。后者肿瘤性增生、低凋亡和低分化,造血调节也受到影响,从而使正常成熟红细胞减少而发生贫血。 二、造血微环境异常导致产生贫血: 造血微环境包括骨髓基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受损所致贫血: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大理石病、各种髓外肿瘤性疾病的骨髓转移以及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骨髓炎,均可因损伤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造血微环境发生异常而影响血细胞生成。 温馨提示: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就是平时所指的造血原料,如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红细胞生成的减少可能是由任何一种造血原料不足所引起的。缺铁会严重影响血红素的合成,该类贫血为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该类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变小,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贫血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一、病因治疗: 治疗贫血的原则着重采取适当措施以消除病因。很多时候,原发病比贫血本身的危害严重得多(例如胃肠道癌肿),其治疗也比贫血更为重要。在病因诊断未明确时,不应乱投药物使情况复杂,增加诊断上的困难。 二、药物治疗: 切忌滥用补血药,必须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适应症。例如维

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特点如下描述: 一、诊断标准 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其红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及程度 男性女 性孕妇 贫血Hb<120g/L Hb<110g/L Hb<100g/L 极重度Hb<30g/L 重度 Hb30~59g/L 中度 Hb60~89g/L

轻度 Hb90~120g/L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②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海洋性贫血)。 ③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内源性:

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②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类型 MCV (fl)MCH(pg) 疾 病

肾性贫血的原因

肾性贫血的原因 肾性贫血的原因 肾性贫血是由于肾脏功能损害而引发的。随着慢性肾病病情的不断恶化进展,当病人肾脏受损严重,血肌酐值大于308μmol/l(3.5mg/dl)时多会伴发肾性贫血。 哪些因素可能引发肾病病人发生肾性贫血呢?当肾功能开始受损时,慢性肾病病人体内由肾脏分泌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总量将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要,从而成为引发肾性贫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以外,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病人,体内堆积大量代谢毒素,缩减了红细胞存活时间;慢性肾病病人长期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而尿蛋白则源源不断从病人体内流失;慢性肾病病人多发生出血倾向;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慢性肾病病人发生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如何治疗 对于肾性贫血临床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输血、透析三个方面。 药物治疗 雄激素:丙酸睾丸酮,每日或隔日50mg肌肉注射,或其衍生物氟羟甲基睾丸酮,每日10~nullmg口服。或苯丙酸诺龙25~50mg,每周2次,肌肉注射。贫血改善后,可应用维持量每2周或每月肌注丙酸睾丸酮100mg。

氯化钴:每次20~50mg,每日2~3次,口服。服用氯化钴有消化道反应,可应用肠溶胶囊或加服保护药物。 基因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rhuepo是一种糖蛋白激素,作用部位在骨髓,使发育前期红细胞数目增加,改善贫血,有效率达90%以上,血红蛋白可提高到100g/l以上。 其他药物:针对必需氨基酸缺乏,应给予必需氨基酸治疗。由于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抗坏血酸缺乏者,可以适当补充。若慢性失血,应补充铁剂。 输血:一般尿毒症患者对贫血耐受力很强,过多输血又有危险,故只有血红蛋白在70g/l以下,有贫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或消化道及脑出血者给予输血,最好选用新鲜血液制备的浓缩红细胞。每次输血量不宜过多,过量输血可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使红细胞生成减少。 透析:通过血透或腹透可以排除血中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延长红细胞寿命。但透析对改善贫血作用甚微。 肾性贫血的预防 防治肾性贫血的关键在于控制肾脏疾病本身。对于原发肾脏病,如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应予以积极治疗。“肾性贫血”患者大多都已有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是一个由轻到重的慢性发展过程,许多因素可诱发或加重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是感染,其次是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妊娠、脱水、失血、高蛋白饮食、使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等等,在治疗与护理中应注意避免。患者应该休息,避免劳累和受凉,预防皮肤及口腔感染,情绪要安定,饮食热量要充足,其蛋白质含量要低,但

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贫血的原因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是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时,原发病的发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缺铁、饮食不当 针对较为常见的“缺铁性贫血”,首先贫血与饮食有着莫大的关系,由于气候变化譬如现在的梅雨天气及生理状况等因素,部分人会食欲不佳,或较为偏重于某些合自己胃口的食物。虽然说目前国人的饮食结构越来越西化,但仍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中含有的一些物质如多酚等会强烈抑制铁的生物吸收和利用。长此以往必然会因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少而导致缺铁。 2、月经期慢性失血 他着重指出,最新研究表示,月经过多是导致贫血缺铁的重要原因,往往使得女性的血“入不敷出”。正常月经24~35天为一轮回,经期持续2~7 天,平均经血量20~60毫升。在医学上来说,当每次经血量多于80毫升,流血时间超过7天,就算是月经过多了。当然如消化道出血、痔疮等问题也会导致血液中的铁不断流失而引发贫血。 3、怀孕时供铁不足 “孕期的女性对铁的需求比怀孕前增加近4倍。而孕妇因恶心、呕吐或偏食、厌食等,常食用含铁低或不含铁的食物;再加上妊娠期胃肠蠕动减弱,胃酸缺乏,也会影响铁吸收。长时间的铁摄入不足,使孕妇体内的游离铁和铁储备有所减少。女人10月怀胎,不但自身需要充足的血液来滋养,胎儿更需要依靠母亲的血来供养,否则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到宝宝。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一般的缺铁性贫血可以补充铁剂改善,常用的铁剂有铁之缘片,补铁均衡吸收还能增加微量元素营养,无副作用,吸收率高,连续服两个月可有效纠正贫血,适于儿童、女性及孕妇等人群。

贫血的原因 贫血中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引起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恶性肿瘤、钩虫病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妇女月经过多和溶血性贫血伴含铁血黄素尿或血红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其他失血也应重视 对于一些引起消化道慢性失血的良性疾病,虽然危害不及恶性肿瘤那么大,但亦不能轻视,因为这些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会引起其他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消化性溃疡的穿孔等,这类病情也相当危险。还有一些血液系统的疾病,也会引起贫血,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有的疾病比较难处理,如白血病等,至今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故也应引起重视。 总之,贫血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或是某种疾病的信号,青年朋友在出现贫血后应积极追查贫血的原因,找出幕后隐藏的“杀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因治疗,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千万不可抱无所谓的态度,或是害怕检查会带来痛苦而拒绝检查,不要让那位年轻大学生的悲剧再上演。

贫血的类型及其机制

根据发病机理和病因可将贫血分成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为主、失血过多三大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的贫血又可分成两类: ①骨髓功能衰竭: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若骨髓产生的多能干细胞数量太少,即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若定向干细胞缺陷,即可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若调节功能障碍,即可发生肾功能衰竭的贫血、内分泌功能紊乱的贫血;以及其他直接原因不明的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的贫血,骨髓浸润的贫血。这类贫血大多是正常细胞型的。 ②造血所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缺乏血红蛋白所必需的铁,可发生缺铁性贫血,严重的缺铁性贫血是小细胞低色素型的;虽不缺铁但不能利用,可发生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起辅酶作用的叶酸、维生素B12等缺乏或利用障碍,以致DNA合成障碍,患者骨髓中的幼红细胞是巨幼细胞性的,所以把这类贫血叫做“巨幼细胞贫血”。这类贫血大多属大细胞型。缺乏的原因可以是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要增加、丧失过多或利用障碍。 (2)红细胞破坏增多为主的贫血,包括各种先天的或后天获得的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在形态上可以有明显的异常,但MCV大多仍是正常的,MCHC正常或轻度增高。溶血的原因可以是红细胞先天性的内在缺陷或外来因素对红细胞的损害。 ①红细胞先天性的内在缺陷:包括红细胞膜遗传性缺陷、红细胞酶缺乏引起代谢障碍、血红蛋白异常、红细胞对补体过敏。 红细胞膜遗传性缺陷可引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刺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缺乏引起代谢障碍,如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丙酮酸激酶、磷酸己糖旁路、谷胱甘肽代谢或糖无氧酵解径路中其他酶缺乏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血红蛋白异常,如珠蛋白链结构异常可发生镰形细胞贫血,血红蛋白C、D、E病等不稳定血红蛋白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珠蛋白链合成减少可引起各型海洋性贫血; 红细胞对补体过敏,则可发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②外来因素损害红细胞:包括免疫反应、机械损伤。 免疫反应有三种:由自体免疫引起的有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病、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由药物诱发的免疫溶血性贫血;同种免疫,如新生儿Rh溶血病、新生儿ABO 溶血病、血型不合的输血后溶血病。

贫血的鉴别诊断

贫血的鉴别诊断 贫血(anemi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既可以是原发于造血器官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些系统疾病的表现。如果骨髓生成不能代偿红细胞的破坏或丢失,则任何能损伤红细胞的产生或加速其破坏的情况都会导致贫血。 贫血临床表现及分类 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体内器官组织缺氧和机体对缺氧的代偿机制(氧化的血流量增多和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增加)所引起,同时也决定于引起贫血的基础疾病。由于贫血可影响机体全身器官和组织,其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如下表)。 贫血的临床表现

贫血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有不同的分类,主要有按细胞形态学变化、骨髓增生程度及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各类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临床上常将形态学分类和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相结合应用,对贫血进行诊断。 (一)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外周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贫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检查,镜下对红细胞形态的认真观察,对红细胞相关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利于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MCV、MCH、MCHC对贫血进行分类 同时,通过对镜下红细胞形态的观察,当某类异常形态较多出现时,对贫血的疾病诊断也有重要提示作用。如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增多时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二)根据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及形态学特征对贫血的分类 通过对患者骨髓涂片进行检查,可观察红细胞增生情况和

形态学变化,对贫血进行分类,可分为:1、增生性贫血: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2、增生不良性贫血: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骨髓红系成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无效性生成):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MDS和慢性疾病性贫血。 (三)根据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贫血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可分为骨髓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三大类。 贫血的诊断 贫血的正确诊断需综合分析临床症状、体征和各种实验室检查才能获得。贫血诊断常进行的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形态观察、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因检查等。其诊断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确定有无贫血 在确定有无贫血时,Hb和Hct为最常用的诊断指标。

健康讲座-贫血的原因及治疗

健康讲座-贫血的原因及治疗 什么是贫血?贫血是怎样形成的?发现贫血需要做什么检查?如何预防及治疗? 什么是贫血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的浓度、红细胞(RBC)计数及(或)红细胞压积(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成年男性( Hb<120g/L,RBC<4.5×1012/L及(或)HCT<42%) 成年女性(Hb<110g/L,RBC<4.0×1012/L及(或)HCT<37% ) 如何确定贫血的原因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贫血性质 1、红细胞(RBC)生成减少 (1)骨髓干细胞损伤或异常再障、MDS、化疗后 (2)骨髓被异常组织侵害白血病、骨髓瘤、转移癌、 骨髓纤维化、恶组 (3)细胞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巨幼贫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缺铁性贫血、慢性疾病贫血、 铁粒幼贫、 地中海贫血 2、RBC破坏过多

(1)RBC内在缺陷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膜异常所致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酶缺陷所致 G6PD缺乏症 丙酮酸激酶缺乏 Hb异常所致 血红蛋白病、珠蛋白合成障碍贫血 卟啉代谢异常 遗传性RBC生成性卟啉病 RBC生成性原卟啉病 (2)RBC外因素 免疫性溶贫 其他化学、物理、生物因素所致贫血 机械性溶贫、脾亢 3、失 血 急性失血、慢性失血贫血 如何确定贫血的原因二 形态类型MCV(fl)MCHC (%) 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100 32~35 巨幼细胞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80~100 32~35 再障、 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80 <32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贫血、 地中海贫血、 慢性病贫血

贫血的类型及治疗

贫血的类型及治疗 缺铁性贫血 缺铁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见于营养不良、大量成长期小量出血和钩虫病;只要是女性就比较容易患上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女性每个月生理期会固定流失血液。所以平均大约有20%的女性、50%的孕妇都会有贫血的情形。如果贫血不十分严重,就不必去吃各种补品,只要调整饮食就可以改变贫血的症状。比如首先要注意饮食,要均衡摄取肝脏、蛋黄、谷类等富含铁质的食物。如果饮食中摄取的铁质不足或是缺铁严重,就要马上补充铁剂。维生素C 可以帮助铁质的吸收,也能帮助制造血红素,所以维他命C的摄取量也要充足。其次多吃各种新鲜的蔬菜。许多蔬菜含铁质很丰富。如黑木耳、紫菜、发菜、荠菜、黑芝麻、莲藕粉等。 出血性贫血 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外伤等)所引起的。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过度破坏所引起的贫血,但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缺乏红细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贫血,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婴儿和孕妇长期营养不良;巨幼细胞贫血是指骨髓中出现大量巨幼细胞的一类贫血。实际上巨幼细胞是形态上和功能上都异常的各阶段幼稚红细胞。这种巨幼细胞的形成是DNA合成缺陷的结果,核的发育和成熟落后于含血红蛋白的胞浆。身体多种组织细胞皆受DNA 合成缺陷的影响,但以造血组织最严重,特别是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也都有形态上的改变和成熟细胞数量的减少。巨幼细胞包括原巨幼细胞、早巨幼细胞、中巨幼细胞和巨幼细胞各不同发育阶段的幼稚红细胞。这些巨幼细胞均比相应的正常幼红细胞大,浆核比例比正常略高。经Wright染色后,原巨幼细胞的胞浆呈深蓝色,无颗粒,核周围有一染色较浅的圈;核圆形,染成紫色,最显著的特点是染色质呈颗粒状,彼此隔开,隔开处比较透亮,有时在核的周边有彼此分开的染色质小块,形成所谓“钟面”的状态;核仁较大,蓝色。当细胞逐渐成熟,染色质保持其颗粒状结构,不易形成深染的固缩块状物。有时巨幼细胞贫

贫血分类和参考值

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贫血有不同的分类。如:按贫血进展速度分急、慢性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按血红蛋白浓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和增生低下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上常从贫血发病机制和病因的分类:(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造血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和造血原料的异常影响红细胞生成,可形成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贫血(1)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与原发和继发的造血干祖细胞损害有关。部分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与B细胞产生抗骨髓细胞自身抗体,进而破坏或抑制骨髓造血细胞有关。(2)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pure red cell anemia,PRCA):PRCA是指骨髓红系造血干祖细胞受到损害,进而引起贫血。依据病因,该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PRCA即Diamond-Blackfan 综合征,系遗传所致;后天性PRCA包括原发、继发两类。有学者发现部分原发性PRCA患者血清中有自身EPO或幼红细胞抗体。继发性PRCA主要有药物相关型、感染相关型(细菌和病毒,如微小病毒B19、肝炎病毒等)、自身免疫病相关型、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相关型(如胸腺瘤、淋巴瘤、浆细胞病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以及急性再生障碍危象等。(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CDA):CDA是一类遗传性红系干祖细胞良性克隆异常所致的、以红系无效造血和形态异常为特征的难治性贫血。根据遗传方式,该病可分为常染色体隐陛遗传型和显性遗传型。(4)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这些疾病造血干祖细胞发生了质的异常,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各类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等。前者因为病态造血,高增生,高凋亡,出现原位溶血;后者肿瘤性增生、低凋亡和低分化,造血调节也受到影响,从而使正常成熟红细胞减少而发生贫血。2.造血微环境异常所致贫血造血微环境包括骨髓基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1)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受损所致贫血: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大理石病、各种髓外肿瘤性疾病的骨髓转移以及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骨髓炎,均可因损伤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造血微环境发生异常而影响血细胞生成。(2)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所致贫血: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白细胞介素(IL)、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红细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生长因子(TGF)、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IFN)等均具有正负调控造血作用。 1、成人判断标准,男性成人血红蛋白量小于120g/L,女性成人小于110g/L,孕妇小于100g/L,可诊断为贫血。判断贫血程度标准是血红蛋白量在90-120g/L 为轻度贫血,60-90g/L为中度贫血,30-60g/L为重度贫血,小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 2、小儿判断标准:10天-3个月的小孩一般都存在贫血,贫血的标准难以确定,3个月-不足6岁小儿的血红蛋白小于110g/L,6-14岁小于120g/L可诊断为贫血,判断贫血的严重程度与成人相同。正常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参考范围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红细胞数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宝宝缺铁性贫血原因及治疗方法

现在的宝宝生活条件提高了,吃的东西种类多又有营养,平时爸爸妈妈也是护理得很到位,但还是有很多宝宝患上了贫血,这是怎么回事呢?宝宝贫血也分很多种类,有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钩虫贫血等,有些吃母乳的宝宝也会患上贫血。对于贫血的宝宝,我们应该如何摸清症状及早进行治疗呢?又该如何预防宝宝贫血呢? 宝宝贫血的症状及危害 “贫血”并非单纯指人体血液存量不足,而是指人的血液中,单位细胞容积内血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由于人体中的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因此判断宝宝是否贫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规定:若6个月至6岁宝宝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或6-14岁孩子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则判定为贫血。在临床检查上,医生会抽取宝宝的血液进行化验检查,如果符合规定,则判断宝宝属于贫血。同时通过检测微量元素和血液成分等,判断宝宝是属于哪一种贫血。 宝宝贫血的症状有许多。其实宝宝贫血和体型胖瘦并无直接的关系,许多胖宝宝都会患上贫血。宝宝贫血一般是由缺铁、锌等微量元素引起,或者感染其它恶性疾病导致贫血。患有贫血的宝宝都会有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常有恶心、呕吐的现象,并有肝脾大等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改变,还可引起脑组织缺氧,继而出现神经系统的变化。具体症状表现为头晕、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减慢、记忆力下降。如果得不到及时地治疗,贫血最终会影响到宝宝智力的发育。 贫血宝宝十分常见,许多“精养”的宝宝都会患上贫血。医生为了及早准确地进行治疗,我们需要揪出宝宝贫血的病因,认识宝宝贫血的种类,进行对症的

护理与治疗。宝宝贫血根据不同病因和症状主要分为这几种: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钩虫贫血、铅中毒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 宝宝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应对方法 宝宝患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1、母乳宝宝患缺铁性贫血:半岁前,大部分宝宝均以母乳为主食。这时候的宝宝患缺铁性贫血,是由于生长速度很快,体内储存的铁逐渐消耗渐尽,而母乳含铁量少,此时以母乳为主食则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哺乳期的妈妈由于妊娠、哺乳,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消化功能紊乱,若摄入的铁量不足或者自身对铁吸收不好,缺铁的奶水被宝宝吃了会,也极易导致宝宝贫血。 2、牛奶喂养的宝宝患缺铁性贫血:在宝宝满周岁后,许多妈妈为了防止宝宝缺钙,都会每天督促宝宝喝营养丰富的牛奶,宝宝也不时吃一些奶油蛋糕、酸奶、冰激凌等小零食,但无奈贫血还是会找上宝宝。其实,虽然牛奶和奶制品是优质蛋白质和钙的良好来源,但是对于血液中最重要的铁元素来说,牛奶中含铁量极少,每100毫升牛奶仅含铁0.1-0.5毫克。据观察,要保证正常身体发育和运作,2岁以上的宝宝每日需铁量达到12毫克,但若宝宝只以奶类为主食,即使胃中灌满了各式各样的奶制品,还是远远不够身体对铁的需要量。奶制品的过分摄入影响了宝宝对正餐的摄入。因此,缺铁性贫血多是由于偏食引起,又称“富贵贫血”。 3、铁吸收障碍让宝宝缺铁性贫血:当宝宝可以独立进食种类丰富的辅食后,若还是患上缺铁性贫血,多是由于铁吸收性障碍造成的。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色素铁可以直接以卟啉铁的形式被人体吸收,吸收率较高非血红色素铁的吸收取决于胃肠道的溶解度等因素,多种因素可阻碍铁的吸收。若宝宝本身不易吸收铁元素,平时妈妈又没有注意特别给宝宝补铁,这时候宝宝容易患上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西医治疗方法 1、改善饮食:母乳是宝宝最佳的食物,不要因为母乳含铁量低而放弃母乳喂养。有条件的妈妈在宝宝半岁前要尽可能做到纯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的宝宝

健康讲座-常见贫血的防治

健康讲座-常见贫血的防治 贫血的常识性问题 一、贫血是怎么回事? 贫血不是具体的疾病,而是由各种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参考值而言。 一、怎样算是贫血? 正常参考值:HGB: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RBC:男性4.5~5.5╳1012/L,女性4.0~5.0╳1012/L;HCT:男性0.42~0.50,男性0.37~0.48。 一般认为,成年男性HGB<120g/L、RBC<4.5╳1012/L及(或)HCT<0.42,女性HGB<110g/L、RBC<4.0╳1012/L及(或)HCT<0.37就可诊断为贫血。其中以HGB降低最为重要,因为RBC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贫血的存在及贫血的程度。 二、贫血有哪些表现? 1、一般表现: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皮肤粘膜苍白。 2、心血管系统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最常见,少数可有心绞痛、心力衰竭。 3、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昏、目眩、耳鸣、注意力不集中及嗜睡等。少数肢 体麻木、感觉障碍。 4、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为常见症状。另可见舌乳头萎缩、黄疸。 5、泌尿生殖系统表现:严重贫血可有轻度蛋白尿、性欲改变及女性患者月经失调。 四、如何判定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浓度是判定贫血程度的主要指标,根据血红蛋白浓度将贫血分为以下四种:轻度贫血:HGB在90g/L与正常参考值下限之间;中度贫血:HGB60-90 g/L;重度贫血:HGB30- 60g/L;极重度贫血:HGB低于30g/L。 五、怎么确定有无贫血?

防治贫血小常识

防治贫血小常识:贫血十问 1、什么是贫血? 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贫血在祖国医学属“虚症”范畴,常见有血虚、气虚、阴虚、阳虚。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禀赋薄弱,或饮食不节,或久病失血,以致脾肾亏损所致。 2、贫血常见的病因是什么? 过去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和失血过多。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慢性消化道疾病、胃肠道手术、素食减肥及癌症所造成营养失调也可以导致贫血。 常见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分为2大类:第一类,是缺乏铁元素所导致的“缺铁性贫血”;第二类,是缺乏叶酸和(或)维生素B12所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二者临床表现相近,治疗方法以补充造血原料也就是铁剂、叶酸、维生素B12为主。 缺铁常见于小儿生长发育、妊娠、哺乳妇女、月经过多、慢性失血(反复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胃及十二指肠切除、慢性消化道疾病等人群。一旦发现有铁缺乏情况,应进行补铁治疗。首选口服铁剂补铁,但口服铁剂常有消化道反应,如不能耐受,可进行注射铁剂治疗。轻度贫血者平均2个月恢复,待血红蛋白正常后,需要再服药3-6个月以补充贮存铁。补铁的同时应同时补充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 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所谓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影响骨髓造血细胞形成贫血,甚至全血细胞减少。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见于生长期婴幼儿、妊娠妇女、甲亢、胃切除病人、恶性肿瘤、溶血、感染等人群。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主要为口服叶酸及维生素B12。 3、什么样的人容易患贫血病? 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其中,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患病率高于中青年。 4、怎么判断是否有贫血?(症状) 贫血病人常有头晕、乏力、精神萎靡、活动后胸闷气短、皮肤黏膜苍白等症状,部分病人可伴有倦怠、感觉异常、食欲减退、恶心等情况。婴幼儿贫血可出现体格及智力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产生厌食、挑食、对各种感染抵抗力减退等。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以下情况应诊断为贫血:6个月~6岁儿童血红蛋白值低于110g/L,6~14岁儿童血红蛋白值低于120g/L,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值低于13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值低于120g/L,孕妇血红蛋白值低于110g/L。 5、贫血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常规筛查需要血常规检查,一般建议每年检查1-2次,孕产妇应根据产检需要进行检查。如发现贫血,可进一步进行血清铁值检查,血叶酸值检查和血维生素B12值检查,有些病人还需要接受骨髓检查、风湿免疫相关检查、腹部超声、胃肠镜、肿瘤相关检查等。 6、贫血需要哪些治疗? 应尽可能地除去导致缺铁的病因。应注意虽然单纯的铁剂补充可能使血象暂时恢复,但不能使贫血得到彻底的治疗。 一旦发现有铁缺乏情况,应进行补铁治疗。首选口服铁剂补铁,但口服铁剂常有消化道反应,如不能耐受,可进行注射铁剂治疗。轻度贫血者平均2个月恢复,待血红蛋白正常后,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