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2、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一、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二、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具体情况在上节课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分析,我们知道列强瓜分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

【师】: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那么,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书上20页,讨论回答一下几个问题:

1、义和团最早兴起在什么地方?其斗争矛头是什么?后来运动中心在哪里?

2、后来义和团又提出了什么口号?其斗争矛头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1、义和团最早兴起在山东,斗争的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运动中心在天津和北京。

2、口号:“扶清灭洋”;斗争矛头:反清→反帝。说明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3、态度:剿灭→招抚;主要原因;义和团不断壮大,很难镇压下去,加上西方帝国主义不断加剧的侵略,也威胁到了清王朝的基本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在“剿抚两难”的形势下,为达到利用、控制、消灭义和团和利用这次事件限制和打击外国势力的目的,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师】: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便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绞杀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这样爆发了。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总结):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师】:请同学在书上快速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八国联军的名字及率领人。

(1)时间:1900年6月

(2)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3)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率领人:西摩尔(英国人)

【师】:我们接着来看看,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的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

(4)义和团的斗争

A.主要战役廊坊阻击战、老龙头火车站围歼战

B.英勇战士:张德成、聂士成

【师】:同学们想一下,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也是最高统治者出逃,也以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下面请同学们回忆、讨论,这是哪一次战争,当时出逃的皇帝是谁?最后签订了什么条约?为什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京城被两次攻破?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忆,讨论】……

【教师总结】这场战争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出逃的皇帝是咸丰帝。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签订了《北京条约》。在四十年中列强两次攻破京城。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强的船坚炮利,另一方面又表明清朝的腐败。这说明了清王朝的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两次攻破京城都与清政府的腐败、妥协有绝大关系。

【教师引申】清政府的这种腐败、妥协,只能给中国带来灾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火烧圆明园,使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付之一炬。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更是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的内容。从中了解八国联军在北京城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笔血债。

(5)八国联军洗劫北京

A.1900年8月北京陷落,侵略者暴行:屠杀、抢劫、防火等,(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

B.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出逃(1860年,咸丰帝出逃)

【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西安,就在西逃的途中,她颁布“剿匪”上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这又是为什么?最后义和团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生】:略

【教师总结】:慈禧太后下令“痛剿”义和团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当然,导致失败的原因并非只有这一个因素,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所致。

(6)义和团运动失败

A.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B.意义:是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师】:刚才,我们讲了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后所犯的罪行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但应注意,杀人放火固然危害很大,但在当时,真正对中国社会造成危害而且影响深远的事件是《辛丑条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详细内容。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辛丑条约》一目的内容。看后,先把主要部分复述下来。

(1)时间:1901年

(2)签约对象: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西、荷等11国

(3)其主要内容是

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多两

B.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C.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在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师】:请同学们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2.《辛丑条约》的影响

(1)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3)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补充: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当时规定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这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除此之外,对于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员,有“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规定,这不仅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便于列强宰割欺凌,而且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帮凶。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使得外国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使馆界”的设立,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

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师】: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这一点大家要记清楚!

三、结束新课

【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考试聚焦

1、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⑴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中国的长期侵略,以及中国封建制度的末落和综合国力的衰落。

2、英国侵占香港的经过及原因

⑴经过:1841年,强占香港岛;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强占香港岛;1860年通过《天津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租“新界”。

⑵原因:①英国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通过发动战争和强租等手段侵占香港。②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

【板书设计】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山东运动中心:天津和北京。

2、口号:“扶清灭洋”;斗争矛头:反清→反帝。

3、清政府的态度:剿灭→招抚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6月

(2)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3)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率领人:西摩尔(英国人)

(4)义和团的斗争

A.主要战役廊坊阻击战、老龙头火车站围歼战

B.英勇战士:张德成、聂士成

(5)八国联军洗劫北京

A.1900年8月北京陷落,侵略者暴行:屠杀、抢劫、防火等(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

B.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出逃(1860年,咸丰帝出逃)

(6)义和团运动失败

A.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B.意义:义和团是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1)时间:1901年

(2)签约对象: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西、荷等11国

(3)其主要内容是

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多两

B.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C.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在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2.《辛丑条约》的影响

(1)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3)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教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总第5课时) 设计人:临沂汤头中学杜善祥使用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史实;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 2.综合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综合归纳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提高分析对比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学习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辛丑条约》。 [学习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20导入框和正文第一段,回答: 1)义和团兴起的时间、地点、发展状况、斗争矛头、性质? 2)八国联军的名称、侵华时间、总司令、进犯路线、重要战役? 2、阅读教材p20正文第二段及小字材料说一说: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清政府又是如何表现的?导致了什么后果? 3、熟练掌握:《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国家?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交流结果:

2、我们的问题: 交流结果: 3、老师的问题: 1)《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三)拓展延伸: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归纳: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系统总结:知识建构 影 响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的不足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1、引用诗句,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寻找历史的能力。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方法: 1、诗词辅助法。在导入新课时引用康有为的诗句,培养学生从诗句中寻找历史的能力。 2、视频图像法。通过对一些图像资料的观看,加深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罪行。 3、讨论法。对于《辛丑条约》的影响,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其把道理想通。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图片:1999年12月31日北京世纪坛前中国人民喜迎新千年。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中国人迎接新千年到来时的心情。 (兴奋、喜悦、激动,对新的世纪充满了希望。希望祖国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幸福。) 2、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祖国更加富强。我们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但在一百多年前,同样是迎接新的世纪,即20世纪的到来时,当时的世界

日本侵华战争根源之浅析

我相信世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因果支配,人们常说的突然事件,其实也是有其因果支配,只是来得突然,未有心理及时间上的准备罢了。中日之间的战争既在日人的掌控之中,也出乎国人的意料之外。中国史学界一直把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认定为日人侵华的全面开始,所以民间上到八十岁的长者,下到两三岁学语顽童,都知道八年抗战。但日人学界却有中日十五年战争之说,从时间的差距中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日本人为何要侵华?其实日本人这一阴谋已酝酿百年之久,非一朝一夕之功。先取高丽,琉球、再图支那,是日人几百年来的既定国策。他们用几百年的时间去策划实施,并且一步一步去实现个人认为,日人侵华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要因数。 日本方面 必然性 1、自然环境日本列岛位于亚欧版块和太平洋版块的接界处附近,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地区的高楼在地震中悉数毁掉。东京等地有许多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精品之作在地震中化为一堆废墟,全国约有1/20的财产在地震中被大自然毁坏,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另外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基于以上原因,日本一直在寻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大陆,以及廉价甚至是可以无偿夺取的资源,而中国正符合他们的需求。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实行屠杀政策,把东北部分地区的中国百姓全部屠杀,然后从本国迁移了部分人口在这里生活。 2、民族文化—军国主义传统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除了武士等级,但武士道却被日本统治者作为主导性的伦理传统继承下来,用以向国民进行灌输,甚至将武士道精神渗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青少年的残酷心态。比如,为了培养小孩子的胆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场取死人头,谁敢做就给谁奖励;给小孩喝红色的羹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天皇制政体是明治维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封建残余。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义和团的拳民被清朝当地政府和八国联军折磨斩杀的现场照) 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材料展示:于是西人之教堂遂为若辈之城社,而民教涉讼之案,地方官几于不敢问矣!因而教焰日张,民气日积,自来教堂之变端,何莫非平时积忿之所致哉! 2.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义和团是在怎么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3.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4.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暴行、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辛丑条约》等史实,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难点:义和团运动和《辛丑条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3、感知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的史实,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与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培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学习先进、勇于革新的思想意识。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材料题1、邓世昌图片和挽联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读后请回答: 1、该诗句是为谁而写的? 2、该人物在什么战争中的什么战役里壮烈牺牲的? 3、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2、丘逢甲的诗句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请回答: 1、作者愁什么? 2、“去年今日割台湾”,指哪年的什么事件? 3、诗中所述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步步加深,中国人民不堪忍受欺压和凌辱,再次掀起反抗运动。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列强对中国的新侵略——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人民的又一次伟大抗争——义和团运动。 三、实施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基本史实: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2、指导学生分组了解基本知识。 3、引导学生查看相关资料,加深印象,进行情感目标教育。 4、比一比,谁最棒 (1)结合《辛丑条约》内容,说出其危害和影响。 (2)《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

日本侵华战争资料

战争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战之说。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这样算,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击日本,而中国的抗战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最后,日本节节败退,战争以包括中华民国在内的同盟国胜利而结束。 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 1894年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银其中的80%利用来发展军事,从此日本开始加强对中国的侵略。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把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攻占,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1928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试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炮轰南城,与中国北伐军发生交战,造成济南惨案,杀害了中国外交部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十六人。最后,在蒋中正表面惩办参战主要军官之后,日军退出济南 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它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也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2、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一、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二、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具体情况在上节课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分析,我们知道列强瓜分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 【师】: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那么,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书上20页,讨论回答一下几个问题: 1、义和团最早兴起在什么地方?其斗争矛头是什么?后来运动中心在哪里?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十一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面对外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社会各阶层奋起抗争,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条线索中的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下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本册中起着关键和承接作用。 二、课程标准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五、教学流程设 计 说 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以下歌谣 浑河北,龙河南,村村镇镇立了团。 哪怕官家把头砍,哪怕洋人闹的欢! 百姓个个拿起刀,见了鬼子往上蹿, 剁的剁,砍的砍,只要齐心就好办。 教师:你知道这首歌谣出现的时间和反映的历史内容吗? 学生:1900年,义和团的兴起。 教师:这首歌谣在19世纪末的华北流传很广,反映的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情况。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说明:本环节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了解义和团运动出现的背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民众的力量——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教师:八国联军包括哪八个国家,联军统帅是谁?先对什么地方发动进攻,结果怎么样? 学生: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展示: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几个阶段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37.7.7-1938.10广州武汉失守。以军事进攻为主,日军占领平、津之后,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集中约二百万军队的兵力,沿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三路进兵,妄图在三个月之内以武力灭亡全中国。(图:抗战前夕1937) 二、第二阶段: 1938.10-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战略相持阶段的前期。日本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日本帝国主义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侵略战争之后,速战速决"以武力占领全中国的迷梦彻底破灭了。于是了改变战略方针,停止了向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国民党实施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将其军事打击的重点转移到解放区战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的"扫荡"以确保其占领区。 日本内阁38年11月.30召开御前会议,决定了"调整日华新关系的方针",大本营颁发了《大陆命令第241号》。在对中国政、军两个方面作出新的方针与

决定。 政治:提出所谓"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其核心内容是"日、满、华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的三项原则。 军事:决定了"确保占领地区,促使安定,以坚强的长期围攻的阵势,努力扑灭抗日的残余势力"的方针。 12月22日,近卫第三次发表声明(1.16,11.3)提出要求中国政府投降的"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29日,汪精卫发表"艳电"响应,公开叛国投敌。(图:南京伪政府成立仪式;图:汪精卫夫妇的石像)

三、第三阶段: 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3年底战争相持阶段的中期。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12月9日国民党对日正式宣战。于是,中日战争进行四年以后,具有讽刺意味地终于正式进入战争状态。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日本加紧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和对沦陷区的掠夺。(图:日本侵占区1937至1943) 四、第四阶段: 1944年初到1945年8月,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和最后战略退却阶段。 日军大本营1944年1月24日发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命令,因为:打通华北到武汉地区的联络路线,便于华北、华中兵力的机动,防止美空军利用桂林,柳州基地攻击日本本土,决定打通从北平到广州和南宁的交通线,因此发动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 为实施此次作战,日在国内再次动员,编成14个步兵旅团7个相当于步兵连队的野战补充队,补充侵华派遣军,从东北抽调第27师团进入华北归12军指挥,此外还抽调部分空、炮、工、通讯兵、铁道等特种部队参战。为掩盖此次作战的企图和目的,日进行了各种伪装,扬言要在中国训练后调往南洋作战。在作好充分准备后4月下旬。首先开始了打通平汉路的作战。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精品教案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从《课标》要求来看,要求掌握列1840年到1900年强侵华的史实,这就要立足于对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这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基本线索。 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是要事迹,教材对义和团运动的论述较少,学生很难有整体认识。因此需要恰当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义和团。 三、教学方式 1、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师生讨论 2、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列表法、比较法、分析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一道日本历史考题引起的思考:每次给同学讲授这一课都会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道日本历史考题。曾经有一位日本教师在历史课上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看到这个题目,一方面不免让我们感慨历史考题可以是这样出的!中日两国在历史教学侧重点的不同。也引发我们对中日两国百年战争的思考。 日本学生的判断,大都认为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钓鱼岛就是位于东海),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上大致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 今年201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今天我们一起回顾这场对中国影响至深的战争。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人物素材解析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瓦德西 简介 瓦德西,全名阿尔弗雷德·海因里希·卡尔·路德维希·冯·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1832—1904年)德国人,他的家庭是德意志一个小邦的亲王,父亲和外公都是将军。瓦德西本人当然也秉承家庭传统从军,不过他加入普鲁士总参谋部的时间却比较晚,35岁才成为总参军官。瓦德西在普法战争之前被派驻巴黎当大使馆武官,在这个职务上搜集了非常详尽的法国军事、政治情报,正是因此而引起总参谋长毛奇的注意和欣赏。不过普法战争期间,瓦德西回到德国却没有上战场,而是担任国王的副官,虽然没有战功,但是给国王和宫廷留下很深的印象。后任德国总参谋长.晋升陆军元帅。1900年8月任八国联军统帅,11月抵达北京,指挥侵略军由津、京出兵侵犯山海关、保定、正定以及山西境内,残酷镇压义和团,屠杀中国人民,胁迫清政府接受议和大纲,扩大列强侵华权益。1901年6月回国。著有《瓦德西回忆录》,中文节译本名《庚子联军统帅瓦德西拳乱笔记》。 生平 瓦德西(waldersee)是20世纪初侵华的八国联军的统帅,传说中瓦德西和清末名妓赛金花有一段交往。瓦德西担任八国联军统帅之前生平事迹少有人知。他在德意志军事史上是有份量的。 瓦德西早在当八国联军统帅之前就在欧洲军界有很高的地位了。他是德国总参谋部的第二任参谋长。自从1871年普法战争胜利以后,普鲁士国王建立德意志帝国成为德皇威廉一世,到1945年二战结束,德军总参谋部一共只有过13位总参谋长。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3位:毛奇(Moltke),瓦德西(1888年接任),施利芬(Schlieff en,1891年起),这3位都是伯爵元帅。第一位毛奇是欧洲名将,1857年以少将军衔出任普鲁士总参谋长,是对丹麦、奥地利、法国战争的胜利者,在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过程当中和铁血首相俾斯麦一文一武,堪称珠联璧合的黄金搭档。瓦德西是毛奇选定的接班人。第三位施利芬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施利芬计划的制订者,是位很有份量的军事思想家。 战后,瓦德西当过精锐的第13乌尔兰(Uhlan)团团长和第10军参谋长。他娶了一个美国富孀,因此在贵族上层讲究排场的交际圈很受欢迎。到1882年,毛奇物色自己的接班人,因为对瓦德西才华的欣赏和他的家世背景而选中了50岁的瓦德西,任命他当军需总监(first quartermaster) ,实际就是副总长。而且因为毛奇当时已经八十多岁,又对瓦德西完全信任,所以瓦德西可以全权处理所有的总参谋部事务。因此,虽然瓦德西只当过3年正职的总参谋长,但实际上掌握总参的时间却要长得多。后来瓦德西于1888年正式接替毛奇出任陆军总参谋长。 瓦德西掌握总参谋部的时期是和平时期,没有仗打。瓦德西的工作作风和毛奇不同。毛奇基本上是个没有什么政治企图的纯军人。帝国的政治事务一般由俾斯麦说了算,再加上当时老毛奇在皇帝面前的威望已经是一言九鼎的人物,真想发表什么意见一句话就足够了,也没有运用政治权术的必要。但瓦德西本质上是个政治将军,对权

日本侵华战争

课件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进入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手指ppt)的学习。又我们班主讲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我们可以看一下(手指ppt),本章共有五节,可以说在整本书中,抗日战争这章是最多的,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然了,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本章大致的框架。 本章共分为五节,分别是(看ppt)。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我觉得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他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第二就是要把握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建立的作用及意义。第三要掌握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以及对他的评价。第四要掌握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的抗战路线,纲领,以及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同时也要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敌后战场他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最后一个方面,我们要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经验,以及我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意义及作用。这就是这一章的基本框架。

当然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重难点的学习。下面我们班给大家讲解第一章——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我们先看一下日本侵华的历史原因。(手指ppt)可以说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是由来已久的。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早在1876年就侵略过台湾,1894年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日本驻台总督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并负责指挥驻台的日本军队。总督府主要官员都有日本人担任。他们制定了一整套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制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因之,便有了汉代的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的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又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设甲生。至清,终于形成了与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极为相似的“牌甲制”,以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掌握着台湾人民的生杀大权。日本人还在台湾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攫取台湾的资源和财富。他们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经济模式,使台湾成为日本的稻米供应地。殖民当局还竭力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开展“皇民化”运动。 此后,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在1927年的6月至7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一、八国联军的入侵: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创]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创:教学设计,初二历史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洮南市万宝镇煤窑中学:李淑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重点和难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是本课的重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表演法,运用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同学们,在20世纪后期,有一位老人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你知道他是谁吗,又是通过什么政策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呢?(生答)可是在20世纪初期,也有一件事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你知道这件事是什么吗?(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的,这节课 就让我们共同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讲授新课: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呢?请欣赏历史短剧《八国联军侵华》。 生表演: 旁白: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一些外国传教士页疯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5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春,义和团实力已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帝国主义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 到恐慌。 许多外国人,一个接一个的说:“大清帝国的乱民起义了,大清帝国的乱民起义了,以威 胁到我们的利益了,怎么办?怎么办?”! 英军司令西摩尔:“(打电话)喂,是美国总统吗?我是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大清王朝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案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 (2)《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并探究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您知道这首民歌出自哪一时期吗?这一时期爆发了怎样的运动?侵略者 又有哪些罪恶的勾当?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师:看书P20页,说一说义和团兴起的地点、时间、目的、口号?(多媒体展示) 学生:原名:义和拳;地区:山东、直隶、河南一带;成员:贫苦农民为主;口号:扶清灭洋。 教师:想一想:义和团为什么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多媒体展示)

学生: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势力的暴行。 教师:义和团运动发展情况怎样?(多媒体展示) 学生: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二、八国联军侵华 教师:看书P20-21页说一说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时间、目的、组成、经过?(多媒体展示) 学生:背景:帝国主义的瓜分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风暴。时间:1900.6。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维护其在华利益。组成:英、俄、德、法、意、奥、日、美。 教师:经过: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侵华路线图,大沽——天津——北京一线以红色闪烁,随教师讲述,出现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和八国联军窜入紫禁城的图片。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大沽口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教师:讲一讲:义和团和清军抗击八国联军的故事。(多媒体展示) 学生:八国联军乘火车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拦截和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才到达廊坊车站,走了全程的一半。义和团猛攻廊坊车站,杀伤侵略军几十人。联军被迫退到杨村车站。在天津,义和团和清军同2000多名俄国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歼敌500多人。由于义和团和爱国清军的顽强抵抗,使八国联军死伤300多人,进攻北京的计划受挫。 教师:看看:侵略者的暴行。(多媒体展示) 学生:北京城在联军的炮火下燃烧。侵略军立誓“屠城”,见人就杀。仅在庄王府一处,就屠杀、烧死了1700多义和团团民。一些法军把一群逃难百姓逼进一条死胡同,全部杀害。八国联军对北京实行分区占领,特许官兵公开抢掠三天(到联军撤退之前,抢劫从未停止)。 从将军到士兵,从外交使节到传教士,全都参加了抢劫。他们挨门挨户抢夺财物,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从各官衙中抢走库款约白银6000万两,抢走或毁掉珍贵图书达46000余本。仅颐和园的东西,用骆驼驮运到天津,就运了三个月。中华民族又遭遇了一场空前浩劫。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用先进的武器大炮敲开了清王朝锁国的大门。8月14日,北京沦陷,将1840年以来的民族屈辱推至极点。 三、《辛丑条约》 教师:看书P23页记一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 学生回答后 教师归纳: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rray 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 1.《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对中国危害较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签定这一条约的中国代表是()A.李鸿章 B.左宗棠 C.曾国藩 D.林则徐 2.《马关条约》中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内容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增辟通商口岸 3.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你会认为对联中描述的事件应该出现在哪一次战争中()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2004年·青岛)“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文中描述的人物就是率致远舰冲锋向前,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赔偿的白银总数是() A.1亿两 B.2亿两 C.3亿两 D.4.5亿两 6.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an)。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写于() 7.中日《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害最大的条款是() A.赔款2亿两白银 B.增开沙市.重庆等为商埠 C.割让台湾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记住《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3.学会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难点:《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有条件地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 导入新课: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惧, 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精品教案】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1、 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 同?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用口头语言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 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4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创设情景,出示“《辛丑条约》签订的情景”图片,要求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 “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4、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

达标测评题 一、选择题:(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 A.义和团运动B.太平天国 C.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D.虎门销烟 2.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这句话是指()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 C.日军的旅顺大屠杀 D.日本割占台湾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