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八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word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八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word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八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word教案

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1894年中日间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至此,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侵略者并没有停止宰割中国的步伐,随着侵略势力的一步步深入,中国大地上又会发生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呢?中国是否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命运呢?那么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师]展示教堂三幅PPT图片同学们来识别这三幅图中是什么建筑么?(通过十字架和文字提示)

生:教堂

[教师]:点击出图片文字对,这些都是济南的基督教堂,其中洪楼教堂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教堂,经四路教堂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所教堂,在国内外影响较大。那么从这些图片中同学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生:都集中在济南(山东济南),教堂规模大

[教师]那列强为什么要在中国建教堂?列强是真的是要用宗教福利中国人民么?

生:不是。

[教师]对,肯定是要继续他们侵略行径,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

[教师]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伴随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的同时,精神侵略也汹涌而来,教堂遍布各地,仅山东一地,就有教堂100多座。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传教士披着合法的外衣,干着欺压百姓、助纣为虐的勾当,他们占老百姓的地、强老百姓钱和孩子,(这老百姓能干呢,这么霸道,我们吃什么啊)于是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同学们从导入框和第一目下面的内容中找出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相关信息。

兴起时间:1898

兴起地点:山东

运动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义和团这个民间组织。

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帝爱国运动先在山东冠县一带展开。但由于清政府的镇压,义和团在山东无法立足,开始向北发展,进入京津地区。他们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这就明显的看出义和团的矛头是直指帝国主义的。但是他们有笼统盲目排外的性质。义和团运动体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的精神值得永远传颂。

(同学们现在知道对于外国文化应该有所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当时的义和团不知道啊,他们知道破坏一切跟洋人有关的东西,他们拆铁道、拔电线杆,当时京津到山西之间恢复了六百里加急快马,因为电报线全被义和团砍断了。)

[教师过渡]与此同时,义和团运动的猛发发展,他们砸教堂、拆铁道、围攻使馆,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感到十分恐慌,从而挑起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过学习下面的内容,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人神共愤的罪行。

二、八国联军侵华

二、八国联军侵华

登陆大沽——廊坊大捷——逃回天津

攻占天津──侵占北京

[教师]给同学们三分钟看20页第一二段,找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目的、国家、侵略路线。

时间:1900、6

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扩大在华利益)

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路线:大沽——天津——廊坊

天津──北京(结合图)

义和团的迅速发展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他们毁了阉人的教堂、砸了洋人的使馆,洋人一看连住的地方也被破坏了,洋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找回中国政府,说两个月内必须剿灭义和团运动,否则就“代为剿平”,在1900年6月列强以清军镇压义和团不利和保护使馆为名出兵450余人进发中国。

其实这中间有这么个事儿,慈禧要废光绪,立个傀儡自己掌权,但是列强不同意了,他们认为你中国是一个国家,国家的君主怎能说废旧废呢,不合法啊。这时端郡王就因此伪造了一个诏书,说列强要慈禧退位,让光绪即位。慈禧一听急了,直接向11国宣战。八国联军一看宣战书下来了,其中三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实在是因为太小没实力为出兵外,剩下八国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联合起来出兵了。意大利出兵53个,奥地利出兵58个,也算联军的组成部分,这样也可以来欺负咱中国人。那么他们是怎么进入中国的呢?我们一

起看图。

战争分两个阶段: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阶段,200多八国联军从大沽登陆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因为义和团的贡献啊,毁铁路拔电杆,联军到了廊坊没有铁轨了,是进退无路,这时一万义和团向列强发动猛烈进攻,取得了廊坊大捷,联军仓皇逃回天津。第二阶段,大沽炮台被攻占后,20000多八国联军集结在大沽炮台,源源登陆,天津被攻占。慈禧太后下令绞杀义和团,以此来讨好洋人争取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继续攻占北京的步伐。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和光绪仓皇出逃。八国联军洗劫了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一起来看下面四幅图幅图,烧杀抢掠全在上面。

中国的损失是无以计数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这样说:“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它不像签订的条约有具体的赔款,联军抢的百姓的东西,这怎么算啊?所以真的是无以计数的损失。

[教师过渡]虽然八国联军所犯的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固然很大,罄竹难书,但在当时,真正对中国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影响深远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详细内容。来具体分析为什么老师会这么说。

三、《辛丑条约》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教师]大家默读一下21页《辛丑条约》之后的课文,找出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国家,以及本课重点:条约签订的内容。

时间:辛丑年1901

双方国家:中国——8+3国:英法美日俄德意奥,荷比西

内容

[师生一起复述]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教师讲解]下面我来解释一下这四项条约,从而来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

第一条: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因为慈禧过寿和甲午战争已经国库空虚,所以列强延长清政府赔偿时间,但以高利息为代价,所以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这比过去所有的不平等条约里的赔款加起来还多。列强为了惩罚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竟然推算的中国

人口的数字,强迫每个中国人交1两白银作为罚金,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庚子大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这么多赔款,陪不完怎么办?洋人还想了个好办法,以海关等税收作为担保。那就是说,如果不能按时付清赔款,海关等税收就会落到外国人手里。那也就意味着海关成了清政府为外国人开办的收税机关,在为外国人赚钱,中国关税自主权和财政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有利于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第二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而且将那些镇压反帝运动不力的官员陆续革职。我们知道,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是爱国的行为,那么当时的清政府作为一国的最高政府,不仅不支持群众的爱国运动,反而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胳膊肘往外拐,对洋人听之任之。这不仅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便于列强宰割欺凌中国,而且说明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帮凶,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第三条: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等于自己解除武装,京津地区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清政府这一举措,无异于引狼入室。

第四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这就等于在中国国内又设立了一个国家。所以,这个地方就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国中之国”。帝国主义把此地作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由此,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

同学们过一下22页的中间小字,了解一下条约签订过程。

中国已经岌岌可危命不久矣了,慈禧还敢说“量中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可见清政府对列强俯首帖耳的腐败程度。

2.《辛丑条约》的危害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集体来朗读一下本课最后一段关于《辛丑条约》的影响的叙述。《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们回忆一下啊,最早的《南京条约》中,帝国主义通过商品输出来侵占中国市场;到了《马关条约》签订时,列强通过资本输出来控制中国经济;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影响深远,虽然这个条约没有割让领土、开放通商口岸等规定,但却提出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

等,表明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侵华的新特点,帝国主义全面掠夺的本质也暴露无遗,说明淸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两半社会完全形成。

这里注意一点,《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为什么这样说?在弄清这个问题的原阅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是封建国家遭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原来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这样按照这个定义来看,中国确实完全沦为两半社会。

[教师归纳]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

1840年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国和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那么在55年之后的1895日本进攻丰岛海面挑起(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场侵华战争,叫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真正形成。——实记

有个帮助同学们记忆的口诀,希望对同学们记忆条约内容有帮助:

1091要记住,《辛丑条约》受屈辱。

赔款白银4.5(亿两),反帝活动被禁锢。

东交民巷为使馆,拆毁炮台占铁路。

“半殖半封”全形成,人民生活更痛苦。

结课

这就本课的内容,因为洋教对人民的欺压,义和团反帝运动运动兴起,威胁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在华利益,因此八国联军于1900春发动侵华战争,从大沽登陆,进入廊坊,由于中国人民的奋勇抗争,我们取得了廊坊大捷,之后联军陆续占领天津和北京,在北京城里烧杀抢掠,欠下中国人民一笔笔血债。昏庸无能的清政府战后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的内容是需要大家实记。最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崭新的20世纪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任何喜悦,相反,侵略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王朝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下节课我们来学习洋务运动。

练习

1.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的时间是

A.1900年春

B.1900年夏

C.1899年春

D.1899年夏

2.八国联军不包括下列哪一国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奥地利(奥匈帝国)

3.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但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实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 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实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持续实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所以,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学生回答: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斗争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 3.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为此,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4.教师提问:谈谈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7、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教案cxz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教案主备人:陈贤珍第二备课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形势图

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学生回答: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斗争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 3.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为此,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4.教师提问:谈谈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 口号进步性局限性 “扶清”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迷信色彩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 国人民反对帝国 主义的斗争意志 排斥一切洋人、洋 物件,盲目排外 5.教师指出:面对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哪些改变?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开始涌进京师,大肆捣毁教堂、拆电线等。至1900年,义和团基本上控制了京津地区。 目标导学二:抗击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教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总第5课时) 设计人:临沂汤头中学杜善祥使用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史实;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 2.综合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综合归纳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提高分析对比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学习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辛丑条约》。 [学习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20导入框和正文第一段,回答: 1)义和团兴起的时间、地点、发展状况、斗争矛头、性质? 2)八国联军的名称、侵华时间、总司令、进犯路线、重要战役? 2、阅读教材p20正文第二段及小字材料说一说: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清政府又是如何表现的?导致了什么后果? 3、熟练掌握:《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国家?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交流结果:

2、我们的问题: 交流结果: 3、老师的问题: 1)《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三)拓展延伸: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归纳: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系统总结:知识建构 影 响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的不足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10课鸦片战争试题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 争试题含解析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 易中 鸦片战争1、23、4、7 战火再燃65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

课程名称:《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一课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后续历史教学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鸦片战争等问题的认识见解关系着学生自身历史素养的培养。因此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亦本书的重点,应做重点关注。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鸦片战争的大概经过和相关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介绍和学习,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以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的分析为主,在经过细节上不做过多延伸。 高一年级学生在阅读分析上已有较大提高,以学生自己收集和教师提供的史料为依据,自主总结概括,形成富有逻辑的观点态度。适当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经过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基本内容。

(2)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各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在教师合理的史观引导下,运用史料,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开端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史料,锻炼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3)通过对背景、影响、观点的对比整理,养成辩证的观察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鸦片的危害,提高“珍爱生命,抵制毒品”的意识(2)通过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史实,培育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 (3)通过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遭受的屈辱,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意义,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天津条约》和《北

教案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义和团抗击抗击八国联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三、教法:启示法、谈话法、阅读法、讨论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五、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 《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 巨额的赔款, 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 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 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 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 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 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 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 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 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 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 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

提问: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1鸦片战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本课课标要求: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针对课标(1)讲述层面,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等,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 针对课标(2)要求,通过自主学习、地图分析等,理解并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史料解读、合作探究等,进而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一课,上承中国古代史,下启中国近代史,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人民抗争史的开端。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因此了解并掌握本节课,有助于把握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学情分析】 我校是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比较差,但男生比较多,对战争类的课比较感兴趣,他们在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分析能力,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和观看相关

影视作品,也许对该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通过本节课,不仅仅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的主要经过,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的教育,要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危害,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看图片与阅读材料,掌握鸦片的危害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进而领悟林则徐的民族情怀。 2. 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地图,理解并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 通过史料研习和合作探究,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教学方法】 1. 通过导学案,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2. 史料教学法。 3.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欢迎走进历史课堂。我们从今天开始学习中国近代史。 春天来了,百花盛开这种漂亮的花儿,你认识吗?这就是罂粟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义和团的拳民被清朝当地政府和八国联军折磨斩杀的现场照) 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材料展示:于是西人之教堂遂为若辈之城社,而民教涉讼之案,地方官几于不敢问矣!因而教焰日张,民气日积,自来教堂之变端,何莫非平时积忿之所致哉! 2.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义和团是在怎么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3.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4.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习第1课 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 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答案提示: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力下降)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苟岂因祸福避趋之。”和虎门销烟图(指 ) ,教 10万人,但却打 《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指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关税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双方协议 2.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并分析其危害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割地: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7页正文部分内容,并提问:《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侵略者有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些条约?有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回答: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美国和法国通过条约,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4.教师总结:《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但是其自主政治已开始遭到外来干预,中国社会的自热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课堂总结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在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板书设计?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2、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一、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二、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具体情况在上节课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分析,我们知道列强瓜分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 【师】: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那么,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书上20页,讨论回答一下几个问题: 1、义和团最早兴起在什么地方?其斗争矛头是什么?后来运动中心在哪里?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 说课稿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②中国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

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华民族遭受了列强侵略带来的屈辱,也在反抗中开始了民族复兴、融入世界的探索。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和东方农业文明的强烈碰撞,它碰撞出了殖民者的贪婪蛮横,也碰撞出了清政府的愚昧落后。本课主要讲述了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的第一战,《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2、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而且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对材料处理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状况及林则徐虎门销烟有所了解,但对鸦片战争之前的英国情况了解很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还相对较差,一些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不强。但这一时期也正是学生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阶段,处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阶段,他们渴望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和鼓励,个性意识逐步增强。 3、教学目标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确定的课程内容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中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学习,了解鸦片的危害,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了解虎门销烟,并且在虎门销烟中体会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了解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看待近代东西方的碰撞,客观的看待战争带来的影响。 4、教学设计思路 《鸦片战争》这一课主要采用大量的史料来指导学生去学习,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的基本方法,更是从这一角度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义务教育历史教育的课程基本理念是普及历史常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得目的。所以本课基于以上基本理念,把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和人文素养”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基本方法放在重点位置,所以提出了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体味林则徐深刻的民族情怀;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的是基础知识,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文素养。 二、课标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中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单了解鸦片战争前英国与中国的社会状况,知道战前中国全面落后于英国;认识英国侵华的根本原因;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基础上,获得历史认识的方法;通过分析《南京条约》内容,培养合作探究、研读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体味林则徐深刻的民族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抗击八国联军》 《抗击八国联军》一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正是因为这样才催发了近代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努力,从而为下一单位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整个近代历史上起着关键的承接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1教育网 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国耻与苦难,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2·1·c ·n ·j ·y 【教学重点】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www-2-1-cnjy-com 2、《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1*cnjy*com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21·cn·jy·com ◆课前准备 ◆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展示《时局图》)《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图中熊代表俄国,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现实。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二、进入新课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1、引用诗句,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寻找历史的能力。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方法: 1、诗词辅助法。在导入新课时引用康有为的诗句,培养学生从诗句中寻找历史的能力。 2、视频图像法。通过对一些图像资料的观看,加深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罪行。 3、讨论法。对于《辛丑条约》的影响,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其把道理想通。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图片:1999年12月31日北京世纪坛前中国人民喜迎新千年。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中国人迎接新千年到来时的心情。 (兴奋、喜悦、激动,对新的世纪充满了希望。希望祖国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幸福。) 2、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祖国更加富强。我们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但在一百多年前,同样是迎接新的世纪,即20世纪的到来时,当时的世界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精品教案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从《课标》要求来看,要求掌握列1840年到1900年强侵华的史实,这就要立足于对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这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基本线索。 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是要事迹,教材对义和团运动的论述较少,学生很难有整体认识。因此需要恰当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义和团。 三、教学方式 1、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师生讨论 2、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列表法、比较法、分析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一道日本历史考题引起的思考:每次给同学讲授这一课都会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道日本历史考题。曾经有一位日本教师在历史课上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看到这个题目,一方面不免让我们感慨历史考题可以是这样出的!中日两国在历史教学侧重点的不同。也引发我们对中日两国百年战争的思考。 日本学生的判断,大都认为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钓鱼岛就是位于东海),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上大致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 今年201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今天我们一起回顾这场对中国影响至深的战争。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是中国被侵略的开端。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 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 2.能力(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2)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转换,学生积极发言,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动脑与研究历史能力。如本课设计三个探究问题,在每个问题下再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4)通过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用历史主义、联系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力和通过现象抓本质能力。(5)通过阅读关于林则徐史料,分析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原因,培养学生辩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认识到今天幸福与安定是国人民不断抗争结果,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2.通过鸦片战争背景及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史实,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火烧圆明园,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形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必然联系,其中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领域、清朝政局、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二、难点 难点一: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关系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才是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这涉及到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一、八国联军的入侵: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再认再现的主要史实有: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②再认再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③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进行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入比较分析,培养、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课的图片、视频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落后就有可能挨打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一、复习巩固: 《固学案》12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二、知识体系: ★鸦片战争(第一次)(1840-1842年) 1、爆发背景和原因: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为而对外扩张。 ②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时间:;人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