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测定中微生物传感器法与稀释接种法的比较

BOD测定中微生物传感器法与稀释接种法的比较
BOD测定中微生物传感器法与稀释接种法的比较

收稿日期:2006-06-20

作者简介:丛丽(1956-),女,辽宁沈阳人,实验师。

?监测与分析?

BOD 测定中微生物传感器法与稀释接种法的比较

Comparison of Tiny -Organism Sensor Analysis Method and Dilution and

Seeding Method in Determination of BOD

丛 丽 胡新萍

(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沈阳 110015)

摘要 用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法和稀释接种法对地表水和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 )进行了测定,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生化需氧量 微生物传感器法 稀释接种法 方法比较

Abstract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determination of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 )in surface water and sewage works effluent by tiny -organism sensor analysis rapid method as well as the dilution and seeding method ,and it make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wo results by mean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Key words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T iny -Organism Sensor Analysis Method Dilution and Seeding Method Comparison

生化需氧量(BOD 5)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微生

物分解水中的可氧化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此生物氧化过程进行的时间很长,如在20℃培养,完成此过程需要100多d 。测定水中生化需氧量的经典方法是稀释与接种法,该方法规定在20℃±1℃培养5d ,分别测定水样培养前后溶解氧的量,二者之差即为生化需氧量(BOD 5)。由于BOD 5测定时间冗长,不能迅速反映环境污染状况,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作为污水处理的调控指标,就更缺乏实际意义。我国于2002年颁布了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法(HJ/T 86-2002),该方法简便、快速,每次测定仅需要20min 。本文用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法和稀释接种法对地表水和污水处理厂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 )进行了测定,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使用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法的注意事项。

1 实验部分

1.1 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方法原理

测定水中BOD 的微生物传感器是由氧电极和

微生物菌膜构成,其原理是当含有饱和溶解氧的样品进入流通池中与微生物传感器接触,水样中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受到微生物菌膜中菌种的作用,使扩散到氧电极表面上氧的质量减少。当水样中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向菌膜扩散的速度(质量)达到恒定时,此时扩散到氧电极表面上氧的质量也达到恒定,因此产生了一个恒定电流。由于恒定电流与水样中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浓度的差值与氧的减少量存在定量关系,据此可换算出水中生物化学需氧量。1.2 仪器

220B 型微生物电极法BOD 快速测定仪;微生

物菌膜。1.3 主要试剂

(1)磷酸盐缓冲使用溶液:01005mol/L ;(2)葡萄糖-谷氨酸(BOD )标准溶液,2500mg/L :称取在103℃烘干后的无水葡萄糖和

谷氨酸各11705g 溶于磷酸盐缓冲使用溶液中,并用此溶液稀释至1000mL 。

15—BOD 测定中微生物传感器法与稀释接种法的比较 丛 丽

1.4 样品测定

配制含BOD 0mg/L 、5mg/L 、10mg/L 、25

mg/L 和50mg/L 的标准系列,制备工作曲线然后在与工作曲线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水样的测定。微处理机根据内存的曲线和信号,计算测量结果。

2 结果与讨论

2.1 地表水测定结果的比较

为了考察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法的适用性,我们

采集了浑河不同断面的地表水,分别用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法和稀释接种法测定水中的BOD 值,采用

配对研究法对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t 检验,结果见表1。

假设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差值的平均值 d 应为0,即d 0=0。由于 d 实际不为0,说明存在系统误差,两种方法的测定值是否有显著差异,需要进行t 检验。若t 计

表1 快速法和接种法测定结果比较———地表水mg ?L -1

东陵大桥

沈大铁路桥

马虎山桥

七台子桥

于家房桥

红庙子桥

快速法BOD 51561451028161012615接种法BOD 61061851727191110711差值(d )

-015

-014

-017

+017

-112

-016

或不存在系统误差。

计算: d =-0145,差值的标准偏差S d =0163,查t 分布临界值表,当自由度f =6-1=5;显著性水平α=0105时,t 表=2157。

t 计=(— d —-d 0)×n /S d =(0145-0)×

6/0163=1175

结果表明,t 计=1175

2.2 污水处理厂进水和各级处理水测定结果的比较

沈阳某污水处理厂进水和一、二级处理水中

BOD 连续一个月的监测结果及两种方法的统计检

验结果见表2。检验方法同上述地表水。查t 分布

临界值表,当自由度f =10-1=9;显著性水平α=0105时,t 表=2126。

由表2所示,用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法测定污水处理厂一、二级处理后水中的BOD 值,与稀释接种法测定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而测定该污水处理厂进水时则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污水处理厂进水组成复杂,污染物浓度较高,测定时稀释倍数较大所致。

表2 沈阳某污水处理厂BOD 快速法与接种法统计检验结果

mg ?L -1

序号

一级处理水

二级处理水

进 水

COD 快速法

BOD

接种法BOD 5

差值(d )COD 快速法

接种法BOD 5

差值(d )COD 快速法

接种法BOD 5

差值(d )19861145917117551612151701528616413159115122115581657151117118111912-1113882621317615851837239164015-019438198.00.92801451815112-514410557145816-1125610171112-01539031015209131011251004915481311253121111180132511261713112-415612060166114-0186515161510016297151101481421671185617551801968131112111103263181218712131108106601259160165714121316016429411162111520011912565166615-0195010119101114264251023114193161015070137115-1126115171615-0184312501225012010 d ---0105---0126---70196S d -

-

-1115-

-

-0178-

-

-83101t 计

0105×10/11150114

0126×10/01781105

70196×10/83101

2170

结论

t 计

无显著差异t 计

无显著差异t 计>t 表2170>2126

有显著差异

25—环境保护科学 第33卷 第1期 2007年2月

2.3 两种方法的比较

(1)测量周期:稀释与接种法测量一批样品至少要培养5d,而微生物传感器响应时间一般在10min以内,测量周期仅为20~30min。

(2)使用范围:稀释与接种法适用于测定BOD 值在2~6000mg/L的水样。微生物传感器法的适用范围比稀释与接种法窄,仅适用于测定BOD值在2~500mg/L的水样,当水样浓度太高时,会因稀释倍数过大而带来误差。

在本次测量污水处理厂进水过程中,污水处理厂进口的测定值有显著差异。除了稀释倍数之外,主要原因是污水处理厂进口存在对微生物菌膜内菌种有毒害作用的高浓度氧化剂或杀菌剂。

(3)校准:稀释与接种法是通过分别测量水样培养前后溶解氧的量来测定BOD值,不需要做校准曲线。而微生物传感器法是利用固定在传感器

BOD的测定,水样与菌膜接触的时间、微生物的生长周期以及活性的变化等都对测量的结果有直接影响,所以每批次测量前必须用标准物质对微生物传感器进行校准并定期更换微生物膜。

3 结论

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法适合于测定地表水及浓度较低、组成成分比较简单的污水(例如:经过一级或二级处理后的水)中的生化需氧量,测定结果与稀释与接种法方法无显著差异,且简便快速。对于污染物组成复杂且浓度较高的污水,由于其中含有对微生物菌膜内菌种有毒害作用的氧化剂、杀菌剂、农药、氰化物等,不适合用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法测定。

参 考 文 献

1.水质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G B11892-89.

2.水质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法,HJ/T86

-2002.

3.四川省环境学会编.环境监测常用数理统计方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上接第3页)

4.J unko Oi-Uchisawa,Akira Obuchi,Ryuji Enomoto,et al.Oxi2 dation of carbon black over various Pt/MO x/SiC catalyst s[J].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2001,32(4):257~268.

5.J unko Oi-Uchisawa,Akira Obuchi,Shudong Wang,et al.Cat2 alytic performance of Pt/MO x loaded over SiC-DPF for soot ox2 idation[J].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2003,43(2): 117~129.

6.J eroen Van Craenenbroeck,Donka Andreeva,Tatyana Tabako2 va,et al.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Au-V-Based catalyst s and t heir activity in t he catalytic removal of diesel soot particulates [J].Journal of Catalysis,2002,209(2):515~52

7.

7.Isabela Caldeira,Leite Leocadio,Silvana Braun,et al.Diesel

soot combustion on Mo/Al2O3and V/Al2O3catalyst s:investi2 gation of t he active catalytic species[J].Journal of Catalysis, 2004,223(1):114~121.

8.Silvana Braun,Lucia G.Appel,Martin Schmal.Molybdenum

species on alumina and silica support s for soot combustion[J].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2005,6(1):7~12.

9.何绪文,於俊杰,康守方等.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上碳颗粒物的催化燃烧[J].环境科学,2005,26(1):28~31.

10.梁红,叶代启,林维明等.Sn催化剂对柴油车排气颗粒去除效果

[J].化工学报,2004,55(11):1869~1873.

11.Philip G.Harrison,Ian K.Ball,Wayne Daniell,et al.Cobalt

catalyst s for t he oxidation of diesel soot particulate[J].Chemi2 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3,95(1-3):47~55.

https://www.360docs.net/doc/2e2418848.html,t,M.L.Pissarello,E.E.Miró,et al.Abatement of

diesel-exhaust pollutant s:NO x storage and soot combustion on K/La2O3catalyst s[J].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2003,41(4):397~414.13.M.L.Pisarello,https://www.360docs.net/doc/2e2418848.html,t,M.A.Peralta,et al.Simultaneous

removal of soot and nitrogen oxides from diesel engine exhaust s [J].Catalysis Today,2002,75(1-4):465~470.

https://www.360docs.net/doc/2e2418848.html,t,C.A.Querini, E.E.Miró,et al.Abatement of

diesel exhaust pollutant s:NO x adsorption on Co,Ba,K/CeO2 catalyst s[J].Journal of Catalysis,2003,220(2):424~432.

15.王虹,赵震,徐春明.同时消除柴油机尾气排放碳颗粒和NO x

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4,23(7):723~726.

16.Debora Fino,Nunzio Russo,Guido Saracco,et al.The role of

suprafacial oxygen in some perovskites for t he catalytic combus2 tion of soot[J].Journal of Catalysis,2003,217(2):367~375.

17.Hongmei An,Caitlin K ilroy,Paul J.Mc G https://www.360docs.net/doc/2e2418848.html,binatorial

synt 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lkali metal doped oxides for diesel soot combustion[J].Catalysis Today,2004,98(3):423~429.

18.Nunzio Russo,Debora Fino,Guido Saracco,et al.Studies on

t he redox properties of chromite perovskite catalyst s for soot combustion[J].Journal of Catalysis,2005,229(2):459~469.

19.K.Hizbullah,S.Kureti,W.Weisweiler.Potassium promoted

iron oxide catalyst s for simultaneous catalytic removal of nitro2 gen oxides and soot from diesel exhaust gas[J].Catalysis To2 day,2004,93~95:839~843.

20.Masaaki Okubo,Tomoyuki Kuroki,Yukio Miyairi,et al.Low

-temperature soot incineration of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using remote nont hermal plasma induced by a pulsed barrier discharge [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2004,40(6): 1504~1511.

21.J.-O.Chae.Non-t hermal plasma for diesel exhaust treat2

ment[J].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2003,57(3~4):251~262.

3

5

BOD测定中微生物传感器法与稀释接种法的比较 丛 丽

微生物实验操作

油镜的使用和维护 目的:掌握油镜的使用与维护,熟悉油镜的使用原理。材料:显微镜,拭镜纸,液体石蜡油,二甲苯 原理:油镜的透镜极小,工作焦距最短,光线通过玻璃和空气,由于介质密度不同发生折射,射入镜筒的光线极少,视野暗,物象不清晰。如在玻片与镜头(透镜)之间加上折光率和玻片(n=1.52)相近的香柏油(n=1.515)就可减少光线的折射,加强视野的亮度,获得清晰的物象。 步骤: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维护 1.将显微镜平稳地安放在实验台适宜处。识别油镜头:标有100×、OIL、HI等字样。 2. 打开电源,用低倍镜对光,打开光圈,调节聚光镜的位置,使视野光线充足。 3. 标本上加镜油一滴,转动粗螺旋,使油镜头缓缓下降,用眼从侧面观察,直到油镜头浸入油中接近玻片为止。 4. 从目镜观察,同时徐徐转动粗螺旋提升,见模糊物象后再用细螺旋调节,直到见到清晰物象为止。 5. 观察完毕,粗螺旋提高镜头,取下标本片,油镜头使用后立即用擦镜纸擦净镜头上的油。如油已干,可在擦镜纸上滴少许二甲苯擦拭,并立即用另一擦镜纸

擦去二甲苯,因二甲苯能溶解镜头上的固定胶以致使镜头脱落。 6.将镜头转呈“八”字,调低聚光器,对号送入柜子内存放。 革兰染色 目的:掌握革兰染色的原理及操作。 材料:干净玻片,接种环,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18-24h 培养后的混合菌液,酒精灯,一套革兰染液 原理:主要为细胞壁结构的差异。G+三维肽聚糖结构的交联度大,通透性低,脂质少或无,酒精作用使孔径缩小;而G-肽聚糖为二维疏松结构,薄,外膜含大量脂质,易被酒精溶解,使细胞壁通透性增高,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酒精溶解而脱色。 步骤: 1. 细菌标本的制作 (1)涂片:无菌操作。取一接种环混合细菌悬液,涂布成直径约1cm的涂片,涂片应薄而均匀。 (2)干燥:涂片最好在室温中自然干燥。必要时可将标本面向上,放在酒精灯上方微火处干燥。 (3)固定:标本面向上,在酒精灯火焰外焰按钟摆的速度来回通过3次,放置待冷后染色。固定的目的是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1目的 1.1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几种接种技术 1.2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掌握无菌操作的基本环节 2实验说明 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之为接种。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无论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或鉴定以及有关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及生理研究都必须进行接种。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如操作不慎引起污染,则实验结果就不可靠,影响下一步工作的进行。 3实验器材 3.1器械和用品 酒精灯,玻璃铅笔,火柴,试管架、接种环、接种针、接种钩、滴管、移液管、三角型接种棒等接种工具。 3.2菌种和培养基 菌种: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us aureus)。 培养基: 普通琼脂斜面和平板,营养肉汤,普通琼脂高层(直立柱)。 4实验流程 斜面接种法→液体接种法→固体接种法→穿刺接种法。 5操作步骤

5.1斜面接种法 斜面接种法主要用于接种纯菌,使其增殖后用以鉴定或保存菌种。 通常先从平板培养基上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或挑取斜面,肉汤中的纯培养物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操作应在无菌室、接种柜或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先点燃酒精灯。 将菌种斜面培养基(简称菌种管)与待接种的新鲜斜面培养基(简称接种管)持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之间,菌种管在前,接种管在后,斜面向上管口对齐,应斜持试管呈45~0度角,并能清楚地看到两个试管的斜面,注意不要持成水平,以免管底凝集水浸湿培养基表面。以右手在火焰旁转动两管棉塞,使其松动,以便接种时易于取出。右手持接种环柄,将接种环垂直放在火焰上灼烧。镍铬丝部分(环和丝)必须烧红,以达到灭菌目的,然后将除手柄部分的金属杆全用火焰灼烧一遍,尤其是接镍铬丝的螺口部分,要彻底灼烧以免灭菌不彻底。用右手的小指和手掌之间及无名指和小指之间拨出试管棉塞,将试管口在火焰上通过,以杀灭可能沾污的微生物。棉塞应始终夹在手中如掉落应更换无菌棉塞。 将灼烧灭菌的接种环插入菌种管内,先接触无菌苔生长的培养基上,待冷却后再从斜面上刮取少许菌苔取出,接种环不能通过火焰,应在火焰旁迅速插入接种管。在试管中由下往上做S形划线。接种完毕,接种环应通过火焰抽出管口,并迅速塞上棉塞。再重新仔细灼烧接种环后,放回原处,并塞紧棉塞。将接种管贴好标签或用玻璃铅笔划好标记后再放入试管架,即可进行培养。 5.2液体接种法 多用于增菌液进行增菌培养,也可用纯培养菌接种液体培养基进行生化试验,其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与斜面接种法基本相同,仅将不同点介绍如下: 由斜面培养物接种至液体培养基: 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沾取少许菌苔,接至液体培养基时应在管内靠近液面试管壁上将菌苔轻轻研磨并轻轻振荡,或将接种环在液体内振摇几次即可。如接种霉菌菌种时,若用接种环不易挑起培养物时,可用接种钩或接种铲进行。

微生物接种方法

微生物接种 1、平板倾注法 1)、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或25ml)剪碎放于含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的广口瓶内(瓶内置有适量玻璃珠)或灭菌研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磨用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2)、用1.0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0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0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内液面),振摇试管混合均匀,作成1:100的稀释液。 3)、另取1.0ml灭菌吸管,按上述操作作10倍稀释,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1支1.0ml 吸管。 4)、根据食品卫生要求或对标本污染程度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液的吸管移1.0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作两个平皿。 5)、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及时将凉至46℃营养琼脂(可放于46×1℃水浴保温)注入平皿约15ml,并移动平皿使混合均匀。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0ml灭菌生理盐水的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6)、待稀释液入平皿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养24±2h(肉、水产品、乳和蛋品为48±2h)取出,计算平板内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即得每克(或ml)样品所含菌落总数。 2、平板表面涂布法 将营养琼脂制成平板,经50℃l一2小时或35℃18—20小时干燥后,于其上滴加检样稀释液0.2ml,用L捧涂布于整个平板的表面,放置片刻(约lO分钟),将平板翻转,移至36±1℃温箱内培养24±2小时(水产品用30℃培养48±2小时),取出,按前述方式进行菌落计数,然后乘以5(由O.2m1换算为1m1),再乘以样品稀释的倍数,即得每g或m1 检样所含菌落数。此法较上述倾注法为优,因菌落生长在表面,便于识别和检查其形态,虽检样中带有食品颗粒也不会发生混淆,同时还可使细菌不必遭受融化琼脂的热力,不致因此而使菌细胞受到损伤而不生长,从而可避免由于检验操作中的不良因素而使检样中细菌菌落数降低。但是本法取样量较倾注法为少(仅倾注法的五分之一),代表性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3、平板表面点滴法与涂布法相似。所不同者,只是用标定好的微量吸管或注射器针头按滴(使每滴相当于0.025mi)将检样稀释液滴加于琼脂平板上固定的区域(预先在平板背面用标记笔划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滴1滴,每个稀释度滴两个区域,作为平行试验。滴加后,将平板放平片刻(约5~10分钟),然后翻转平板,如前移入温箱内培养6~8小时后进行计数,将所得菌落数乘以40(由o.025ml换算为1ml),再乘以样品稀释的倍.数,即得每g 或ml检样所含菌落数。李兆普等利用此方法,与倾注法进行对比试验,经过六种食品,1536

(完整版)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1 目的 1.1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几种接种技术 1.2 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掌握无菌操作的基本环节 2 实验说明 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之为接种。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无论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或鉴定以及有关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及生理研究都必须进行接种。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如操作不慎引起污染,则实验结果就不可靠,影响下一步工作的进行。 3 实验器材 3.1 器械和用品 酒精灯,玻璃铅笔,火柴,试管架、接种环、接种针、接种钩、滴管、移液管、三角型接种棒等接种工具。 3.2 菌种和培养基 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培养基:普通琼脂斜面和平板,营养肉汤,普通琼脂高层(直立柱)。 4 实验流程 斜面接种法→液体接种法→固体接种法→穿刺接种法。 5 操作步骤 5.1 斜面接种法 斜面接种法主要用于接种纯菌,使其增殖后用以鉴定或保存菌种。 通常先从平板培养基上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或挑取斜面,肉汤中的纯培养物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操作应在无菌室、接种柜或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先点燃酒精灯。 将菌种斜面培养基(简称菌种管)与待接种的新鲜斜面培养基(简称接种管)持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之间,菌种管在前,接种管在后,斜面向上管口对齐,应斜持试管呈45~0度角,并能清楚地看到两个试管的斜面,注意不要持成水平,以免管底凝集水浸湿培养基表面。以右手在火焰旁转动两管棉塞,使其松动,以便接种时易于取出。

右手持接种环柄,将接种环垂直放在火焰上灼烧。镍铬丝部分(环和丝)必须烧红,以达到灭菌目的,然后将除手柄部分的金属杆全用火焰灼烧一遍,尤其是接镍铬丝的螺口部分,要彻底灼烧以免灭菌不彻底。用右手的小指和手掌之间及无名指和小指之间拨出试管棉塞,将试管口在火焰上通过,以杀灭可能沾污的微生物。棉塞应始终夹在手中如掉落应更换无菌棉塞。 将灼烧灭菌的接种环插入菌种管内,先接触无菌苔生长的培养基上,待冷却后再从斜面上刮取少许菌苔取出,接种环不能通过火焰,应在火焰旁迅速插入接种管。在试管中由下往上做S形划线。接种完毕,接种环应通过火焰抽出管口,并迅速塞上棉塞。再重新仔细灼烧接种环后,放回原处,并塞紧棉塞。将接种管贴好标签或用玻璃铅笔划好标记后再放入试管架,即可进行培养。 5.2 液体接种法 多用于增菌液进行增菌培养,也可用纯培养菌接种液体培养基进行生化试验,其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与斜面接种法基本相同,仅将不同点介绍如下: 由斜面培养物接种至液体培养基: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沾取少许菌苔,接至液体培养基时应在管内靠近液面试管壁上将菌苔轻轻研磨并轻轻振荡,或将接种环在液体内振摇几次即可。如接种霉菌菌种时,若用接种环不易挑起培养物时,可用接种钩或接种铲进行。 由液体培养物接种液体培养基时,可用接种环或接种针沾取少许液体移至新液体培养基即可。也可根据需要用吸管、滴管或注射器吸取培养液移至新液体培养基即可(图4-5)。 接种液体培养物时应特别注意勿使菌液溅在工作台上或其他器皿上,以免造成污染。如有溅污,可用酒精棉球灼烧灭菌后,再用消毒液擦净。凡吸过菌液的吸管或滴管,应立即放入盛有消毒液的容器内。 5.3 固体接种法 普通斜面和平板接种均属于固体接种,斜面接种法已讲了,不再赘述。固体接种的另一种形式是接种固体曲料,进行固体发酵。按所用菌种或种子菌来源不同可分为: 用菌液接种固体料,包括用菌苔刮洗制成的菌悬液和直接培养的种子发酵液。接种时按无菌操作将菌液直接倒入固体料中,搅拌均匀。但要注意接种所用水容量要计算在固体料总加水量之内,否则会使接种后含水量加大,影响培养效果。 用固体种子接种固体料。包括用孢子粉、菌丝孢子混合种子菌或其他固体培养的种子菌。将种子菌于无菌条件下直接倒入无菌的固体料中即可,但必须充分搅拌使之混合均匀。一般是先把种子菌和少部分固体料混匀后再拌大堆料。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样品制备: 取样品 10 g/ml加入至 90 ml灭菌生理盐水中,混匀,制成 1 ︰ 10 的稀释液; 菌落总数:(结果报告:XXX cfu /g(ml)) 取上述 1 ︰ 10 的稀释液 1 ml加入至 9 ml灭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匀, 制成 1 ︰100 的稀释液; 取上述两个稀释级的稀释液分别加入2块平皿中,每块平皿中加 20 ml,然后往平皿中倒入约45℃的卵磷脂吐温80琼脂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倒置放于36+/-1 ℃培养箱中培养 48 h,点计菌落数。 霉菌和酵母菌: 操作同菌落总数,加入的培养基为虎红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倒置放于℃培养箱中培养 72 h,分别点计霉菌和酵母菌数。 粪大肠菌群:(结果报告(未)检出/ ) 取上述 1 ︰ 10 的稀释液 10 ml加入至 10 ml 双倍乳糖胆盐培养基中,摇匀,置 44 ℃培养箱中培养 48 h; 如果培养物产酸产气(现象为培养基呈黄色,小倒管内有气泡),则应取培养物分别接种至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于 37 ℃培养 18-24 h和蛋白胨水培养基中于 44 ℃培养 24 h。 在上述平板上,粪大肠菌群呈深紫黑色、圆形突起的菌落,并有金属 光泽。 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镜检,在显微镜下应观察到 红色短杆状的菌。挑取菌落时,应使灭菌的接种环冷却后再行操作。

上述蛋白胨水培养基的培养物还需做靛基质试验,阳性现象为培养物表层出现玫瑰红色。 铜绿假单胞菌:(结果报告(未)检出/ ) 取上述 1 ︰ 10 的稀释液 10 ml加入至 90 ml SCDLP 培养基中,摇匀,置 37 ℃培养箱中培养 18-24 h; 挑取上述培养物,接种至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平板于 37 ℃培养 18-24 h;在该平板上,铜绿假单胞菌应为灰白色色、圆形湿润的菌落,周围培养基溶有水溶性色的色素; 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应观察到红色杆状的菌。 如果平板上只分离到1个可疑菌落,不够做生化试验,则应挑取该菌落于SCDLP增菌培养。 取分离的菌落分别做氧化酶试验、绿脓菌素试验、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明胶液化试验和 42℃生长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增菌培养同铜绿假单胞菌项下, 挑取上述增菌液的培养物,接种至 B-P 平板于 37 ℃培养 24-48 h;在该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应为灰黑色、圆形的菌落,菌落周围有混浊带和透明环 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应观察到紫色球状的菌。 取分离的菌落分别接种至甘露醇发酵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中,于 37 ℃培养24 h;取上述肉汤培养物,做血浆凝固酶试验。

BOD测定中微生物传感器法与稀释接种法的比较

收稿日期:2006-06-20 作者简介:丛丽(1956-),女,辽宁沈阳人,实验师。 ?监测与分析? BOD 测定中微生物传感器法与稀释接种法的比较 Comparison of Tiny -Organism Sensor Analysis Method and Dilution and Seeding Method in Determination of BOD 丛 丽 胡新萍 (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沈阳 110015) 摘要 用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法和稀释接种法对地表水和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 )进行了测定,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生化需氧量 微生物传感器法 稀释接种法 方法比较 Abstract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determination of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 )in surface water and sewage works effluent by tiny -organism sensor analysis rapid method as well as the dilution and seeding method ,and it make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wo results by mean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Key words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T iny -Organism Sensor Analysis Method Dilution and Seeding Method Comparison 生化需氧量(BOD 5)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微生 物分解水中的可氧化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此生物氧化过程进行的时间很长,如在20℃培养,完成此过程需要100多d 。测定水中生化需氧量的经典方法是稀释与接种法,该方法规定在20℃±1℃培养5d ,分别测定水样培养前后溶解氧的量,二者之差即为生化需氧量(BOD 5)。由于BOD 5测定时间冗长,不能迅速反映环境污染状况,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作为污水处理的调控指标,就更缺乏实际意义。我国于2002年颁布了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法(HJ/T 86-2002),该方法简便、快速,每次测定仅需要20min 。本文用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法和稀释接种法对地表水和污水处理厂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 )进行了测定,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使用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法的注意事项。 1 实验部分 1.1 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方法原理 测定水中BOD 的微生物传感器是由氧电极和 微生物菌膜构成,其原理是当含有饱和溶解氧的样品进入流通池中与微生物传感器接触,水样中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受到微生物菌膜中菌种的作用,使扩散到氧电极表面上氧的质量减少。当水样中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向菌膜扩散的速度(质量)达到恒定时,此时扩散到氧电极表面上氧的质量也达到恒定,因此产生了一个恒定电流。由于恒定电流与水样中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浓度的差值与氧的减少量存在定量关系,据此可换算出水中生物化学需氧量。1.2 仪器 220B 型微生物电极法BOD 快速测定仪;微生 物菌膜。1.3 主要试剂 (1)磷酸盐缓冲使用溶液:01005mol/L ;(2)葡萄糖-谷氨酸(BOD )标准溶液,2500mg/L :称取在103℃烘干后的无水葡萄糖和 谷氨酸各11705g 溶于磷酸盐缓冲使用溶液中,并用此溶液稀释至1000mL 。 — 15—BOD 测定中微生物传感器法与稀释接种法的比较 丛 丽

微生物实验操作步骤

微生物试验操作步骤 1.前期准备工作(红色字体需要购买) 10ml离心管(80管)、培养皿(预实验36板,正式试验648板,共计684板)、EP管(预实验36管,正式试验108管,144管)、枪头(5ml、1ml、200ul)、生理盐水现配现用(0.85)2.,灭菌处理 将离心管、枪头、生理盐水、培养基放入高压灭菌锅中灭菌处理后待用。 3.制备不同梯度的样品溶液 预实验 a.梯度稀释试验前一天晚上取置于-80℃盲肠食糜样品于4℃冰箱融化,将需要用到的离心管和EP管分别编号待用。试验期间取盲肠食糜0.5~1g于灭菌后的10ml离心管中,按1:10比例加入生理盐水,制成10-1浓度的样品溶液。然后取0.5ml10-1浓度的样品溶液于下一离心管,按1:10比例加入生理盐水,制成10-2浓度的样品溶液。然后然后取0.1ml10-2浓度的样品溶液于EP管中,按1:1010-3比例加入生理盐水,制成10-3浓度的样品溶液。然后依次如上分别配制10-4、10-5、10-6、10-7、10-8样品溶液。每一次取样前离心管和EP管都要在微型振荡器上震荡混匀。 b.接种和培养:按照平板涂布法进行。分别取各稀释管溶液100μl接种到选择性培养基,大肠杆菌选择性培养基置普通培养箱,37℃培养24h。乳酸菌选择性培养基置5%CO2培养箱,37℃培养48h。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置厌氧发酵罐内,37℃培养48h。沙门氏菌选择性培养基置普通培养箱,37℃培养24h。 c. 微生物计数与鉴定:采用常规微生物平板菌落计数法,选择长有30-300个菌落的平板较为合适,用每克肠道内容物中细菌个数的对数表示( 1gCFU /g) 正式试验 按照预实验操作步骤及适宜梯度进行试验。 4.培养基 总需氧菌营养琼脂(NA)34567 乳酸菌MRS琼脂碱性厌氧234567 双歧杆菌BL琼脂厌氧234567产气袋 大肠杆菌麦康凯需氧234567 沙门氏菌XLD 需氧2345

微生物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

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 一、无菌操作要求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1.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 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 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 1. 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 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 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 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5. 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三、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1.灭菌前准备 (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如吸管、平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 (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塞,用纸包好,试管盖好盖,注射器须将管芯抽出,用纱布包好。

微生物学实验试题集

微生物学实验试题 一、选择题 1.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操作步骤是: A.结晶紫染色 B.碘液固定 C.酒精脱色 D.复染 答:(C) 2.放线菌印片染色的关键操作是: A.印片时不能移动 B.染色 C.染色后不能吸干 D.A和C 答:(D) 3.高氏培养基用来培养: A.细菌 B.真菌 C.放线菌 答:(C) 111821.肉汤培养基用来培养: A.酵母菌 B.霉菌 C.细菌 答:(C) 111822.无氮培养基用来培养: A.自生固氮菌。 B.硅酸盐细菌 C.根瘤菌 D.A、B均可培养 E.A、B、C均可培养 答:(D) 111823.在使用显微镜油镜时,为了提高分辨力,通常在镜头和盖玻片之间滴加: A.二甲苯 B.水 C.香柏油 答:(C) 111824.常用的消毒酒精浓度为: A.75% B.50% C.90% 答:(A) 111825.用甲醛进行空气熏蒸消毒的用量是: A.20ml/M3 B.6ml/M3

111826.实验室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的工艺条件是: A.121℃/30min B.115℃/30min C.130℃/30min 答:(A) 111827.巴氏消毒的工艺条件是: A.62-63℃/30min B.71-72℃/15min C.A.B.均可 答:(C) 111828.半固体培养基的主要用途是: A.检查细菌的运动性 B.检查细菌的好氧性 C.A.B.两项 答:(C) 111829.半固体培养基的琼脂加入量通常是: A.1% B.0.5% C.0.1% 答:(B)。 111830.使用手提式灭菌锅灭菌的关键操作是: A.排冷气彻底 B.保温时间适当 C.灭菌完后排气不能太快 D.A-C 答:(A)。 111831.目镜头上的“K”字母表示: A.广视野目镜 B.惠更斯目镜 C.补偿目镜 答:() 111832.目镜头上的“P”字母表示: A.平场目镜 B.广视野目镜 C.平场补偿目镜 答:() 111833.物镜头上的“PL”字母表示: A.正低相差物镜 B.正高相差物镜 C.负高相差物镜 答:() 111834.物镜头上的“UVFL”字母表示。 A.无荧光物镜 B.照相物镜

微生物培养方法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实验目的:学习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学习接种方法;学习常用的分离、纯化菌种的方法。 一、接种 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1、接种工具和方法 在实验室用得最多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接种针。由于接种要求或方法的不同,接种针的针尖部常做成不同的形状,有刀形、耙形等之分。有时滴管、吸管也可作为接种工具进行液体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要将菌液均匀涂布时,需要用到涂布棒。(图1) 图1 接种和分离工具 1.接种针 2.接种环 3.接种钩 4.5.玻璃涂棒 6.接种圈 7.接种锄 8.小解剖刀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划线接种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达到接种的作用。常用的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 2)三点接种在研究霉菌形态时常用此法。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上,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除三点外,也有一点或多点进行接种的。 3)穿刺接种在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动力时常采用此法。做穿刺接种时,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用的培养基一般是半固体培养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如某细菌具有鞭毛而能运动,则在穿刺线周围能够生长。

4)浇混接种该法是将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冷却至45°C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达到稀释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后,置合适温度下培养,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菌落。 5)涂布接种与浇混接种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让其凝固,然后再将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涂布棒在表面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的菌落。 6)液体接种从固体培养基中将菌洗下,倒入液体培养基中,或者从液体培养物中,用移液管将菌液接至液体培养基中,或从液体培养物中将菌液移至固体培养基中,都可称为液体接种。 7)注射接种该法是用注射的方法将待接的微生物转接至活的生物体内,如人或其它动物中,常见的疫苗预防接种,就是用注射接种,接入人体,来预防某些疾病。 8)活体接种活体接种是专门用于培养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因为病毒必须接种于活的生物体内才能生长繁殖。所用的活体可以是整个动物;也可以是某个离体活组织,例如猴肾等;也可以是发育的鸡胚。接种的方式是注射,也可以是拌料喂养。 2、无菌操作 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工具(如接种针和吸管等)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如样品、菌苔或菌悬液等)于培养基上,这个过程叫做无菌接种操作。在实验室检验中的各种接种必须是无菌操作。 实验台面不论是什么材料,一律要求光滑、水平。光滑是便于用消毒剂擦洗;水平是倒琼脂培养基时利于培养皿内平板的厚度保持一致。在实验台上方,空气流动应缓慢,杂菌应尽量减少,其周围杂菌也应越少越好。为此,必须清扫室内,关闭实验室的门窗,并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处理,尽可能地减少杂菌的数量。 空气中的杂菌在气流小的情况下,随着灰尘落下,所以接种时,打开培养皿的时间应尽量短。用于接种的器具必须经干热或火焰等灭菌。接种环的火焰灭菌方法:通常接种环在火焰上充分烧红(接种柄,一边转动一边慢慢地来回通过火焰三次),冷却,先接触一下培养基,待接种环冷却到室温后,方可用它来挑取含菌材料或菌体,迅速地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图2)然后,将接种环从柄部至环端逐渐通过火焰灭菌,复原。不要直接烧环,以免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体爆溅而污染空间。平板接种时,通常把平板的面倾斜,把培养皿的盖打开一小部分进行接种。在向培养皿内倒培养基或接种时,试管口或瓶壁外面不要接触底皿边,试管或瓶口应倾斜一下在火焰上通过。

微生物实验操作基础——灭菌及无菌操作

实验十二微生物实验操作基础——灭菌及无菌操作 一、目的要求 学习灭菌的方式方法,区别几种灭菌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实验室无菌操作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无菌操作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知识介绍 灭菌技术sterilization 为什么要灭菌?(杂菌污染的后果) 1.营养基质或产物被消耗损失; 2.抑制生产菌的生长; 3.抑制产物的生物合成; 4.杂菌繁殖导致培养液性质(如pH)改变,造成生物反应异常。 灭菌原理与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去除物料或设备中所有微生物的技术或工艺过程。灭菌方法有化学物质灭菌、辐射灭菌、过滤介质除菌和热灭菌等。 (一)、化学物质灭菌 通过改变微生物细胞膜的渗透性,或者损伤细胞膜,影响微生物细胞的正常代谢。不适合于培养基的灭菌,只适合于局部空间或某些器械的消毒。 1.无机酸、碱及盐类 酸碱的杀菌能力主要由其电离度而定,电离出得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浓度越高,杀菌力越强。 盐溶液的杀菌力与其浓度成正比。 (腌咸菜可以保藏很长时间而不染菌) 2.重金属盐

杀菌原理是重金属盐使细胞中蛋白质失活。 比如升汞。 服食牛奶、 鸡蛋等高蛋白含量食物可解毒。 3.氧化剂 高锰酸钾 4.有机化合物 乙醇:脱水、使蛋白质变性和沉淀,70~75%最有效。 (二)、辐射灭菌 1.紫外线:诱导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从而抑制了DNA的复制;空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臭氧,臭氧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2.X射线、γ射线:能量极高,被菌体吸收后,菌体内的水和有机物产生强烈的离子化反应,形成OH-、过氧化氢和有机过氧化物,这些过氧化物阻碍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导致菌体迅速死亡。 (三)、过滤介质除菌 工业上利用过滤的方法制备大量的无菌空气,供好氧微生物的深层培养使用。 (四)、干热灭菌 1.火焰灼烧法 2.干热空气灭菌法:140~160℃维持2~3h。 (五)、湿热灭菌 湿热灭菌条件为121℃维持20~30min。 巴氏杀菌(Pasteurization)低温消毒法,主要应用于生产酸奶乳制品。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消毒法主要有两种: 1.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多数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但杀菌 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

微生物菌种操作方法汇总

常用的几种微生物接种方法 接种细菌应用接种针(环)来沾取细菌标本,进行接种。接种环与接种针为用白金丝或合金丝所制,亦可用电炉丝代替,因它能耐高热且散热快,便于接种前后通过火焰灭菌(整个接种环烧红即达到灭菌目的)。在使用接种环时一般用右手持笔式较为方便,左手可持培养基进行配合,其接种程序可分为:灭菌接种环→稍冷→沾取细菌样品→进行接种(包括:启盖或塞、接种划线、加盖或塞)→进行接种环灭菌等五个程序。不同培养基,接种方法也不同,分述如下: 一、平板划线接种法(分离培养法) 是将细菌分离培养的常用技术,其目的是将混有多种细菌的培养物,或标本中不同的细菌(病原菌与非病原菌)使其分散生长,形成单个菌落或分离出单一菌株,便于识别鉴定。平板划线接种方法较多,其中以分段划线法与曲线划线法较为常用。 (一)分段划线法 平板分段划线(左)及培养后菌落分布图 本法多用于含菌量较多的标本。方法是以接种环沾取少许样品先涂布于平板培养基表面一角作为第一段划线(划线时接种环与培养基表面呈45度角),然后将接种环置火焰上灭菌,俟冷(可接触平板试之,如不融化琼脂,即已冷却),于第二段处再作划线,且在开始划线时与第一段的划线相交接数次,以后划线不必再相接,待第二段划完时,再如上法灭菌,接种划线,依次划至最后一段,灭菌接种环。这样每一段划线内的细菌数逐渐减少,即以获得单个菌落,划线接种完毕,盖好平皿盖,倒置(平板底部向上)于37℃温箱中培养。 (二)连续划线法:此法多用于接种材料中含菌数量不太多的样品或培养物。方法是先将样品或培养物涂于平板表面的一角,然后用接种环自样品涂擦处开始,向左右两侧划开并逐渐向下移动,连续划成若干条分散的平等线。

稀释接种法测定水质BOD实验过程的若干注意事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e2418848.html, 稀释接种法测定水质BOD实验过程的若干注意事项 作者:黄志清 来源:《科技传播》2012年第04期 泉州市丰泽区环境监测站,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运用稀释接种法准确地测定水质BOD,介绍了采样、样品保存、试剂配制、方法选择、实验分析、数据报告及废液处理整个过程需要注意的若干方面。 关键词水质监测;释接种法;测定;BOD;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153-01 0 引言 所谓的BOD是生化需氧量(也称生化耗氧量)的英文单词(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缩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消耗的氧的量,以氧的mg/L表示。它是反映水体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也是评价水质好坏的一项重要参数,其值越高,说明水中耗氧性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污染程度也就越严重。制糖、食品、造纸、皮革、纤维等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中存在的大量碳氢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均为有机污染物,可经好氧菌的生物化学作用而分解。若这类污染物质未经妥善处理大量排入水体,将造成水体严重贫氧,同时,有机物又可通过水中厌氧菌的分解引起腐败现象,产生甲烷、硫化氢、硫醇和氨等恶臭气体,使水体发臭变质,导致严重污染。污水中各种有机物得到完会氧化分解的时间,总共约需一百天,为了缩短监测时间,一般将待测水样在20℃左右恒温培养,五天内的耗氧量为代表,称其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测定水质BOD的经典方法是稀释接种法,该法准确度高,但对测试条件的要求较高,实验时间长,实验步骤也较多,需要分析人员具备一定的操作经验。 1 内容 1)采样;:(1)取样之前应按规范将采样器和采样瓶等玻璃器皿彻底清洗,先用洗涤剂浸泡清洗,再用稀盐酸浸泡,最后用自来水、蒸馏水多次冲洗;(2)准备几套专用容器,分

微生物实验中的接种分离和培养操作步骤

微生物实验中的接种、分离和培养操作步骤 微生物实验中的接种、分离和培养操作步骤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分离、接种方法。 2、掌握无菌操作基本环节。 二、实验说明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呈混杂状态存在,要获得所需菌种,必需从中把它们分离出来。在保存菌种时不慎受到到污染也需予以分纯。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很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似的,即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一定的稀释,并使微生物的细胞(或孢子)尽量以分散状态存在,然后使其长成一个个纯种单菌落。然而上述工作又离不开接种,即将一种微生物移到另一灭过菌的培养基上的过程。 三、实验材料 1、恒温培养箱。 2、接种环、玻璃棒、吸管、酒精灯。 3、培养基(上次实验配制的)。 4、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 四、方法步骤

(一)接种的操作 1、斜面接种(接金黄葡萄球菌) (1)操作前,先用75%酒精擦手,待酒精挥发后点燃酒精灯。 (2)将菌种管和斜面握在左手大姆指和其它四指之间,使斜面和有菌种的一面向上,并处于水平位置。 (3)先将菌种和斜面的棉塞旋转一下,以便接种时便于拔出。 (4)左手拿接种环(如握钢笔一样),以火焰上先将环端烧红灭菌,然后将有可能伸入试管其余部位也过火灭菌。 (5)用右手的无名指、小指和手掌将菌种管和待接斜面试管的棉花塞或试管帽同时拔出,然后让试管口缓缓过火灭菌(切勿烧过烫)。 (6)将灼烧过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接种环在试管内壁或未长菌苔的培养基上接触一下,让其充分冷却,然后轻轻刮取少许菌苔,再从菌种管内抽出接种环。 (7)迅速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伸入另一支待接斜面试管。从斜面底部向上作“Z”形来回密集划线。有时也可用接种针仅在培养基的中央拉一条线来作斜面接种,以便观察菌种的生长特点。。 (7)迅速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伸入另一支待接斜面试管。从斜面底部向上作“Z”形来回密集划线。有时也可用接种针仅在培养基的中央拉一条线来作斜面接种,以便观察菌种的生长特点。 (8)接种完毕后抽出接种环灼烧管口,塞上棉塞。 (9)将接种环烧红灭菌。放下接种环,再将棉花塞旋紧。 2、液体接种

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流程

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流 程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流程 为了防止交叉污染,保护工作人员健康,微生物实验室划分成4个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无菌区、清洁区,以下为各个区的工作制度。?一、污染区? (一)?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操作区应穿好工作服并配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及鞋套,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二)?每天早上工作前,每天工作后,用紫外线照射60?min?,对整个操作区进行消毒;? (三)?本区只能进行:临床标本的接收,保存,标本接种、培养、及其菌株检验前处理、菌悬液制备、染色标本检查、非上机鉴定与药敏试验操作等危险操作,其它操作不得在此区进行。(注:标本的接种和涂片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的片子必须通过生物安全柜紫外线照射30?min才可拿出进行染色观察。)?(四)?污染物处理:操作区备有消毒缸,以处理沾有细菌的玻片等污染物品。检验剩余的标本及使用过的带菌平板等集中地点安全放置,经消毒灭菌处理后再洗涤或丢弃。?(五)?工作结束后必须立即对操作区进行清洁或消毒。操作区地面用专用拖把每天拖1?次,每周用消毒剂擦洗1?次。下午工作结束后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面,以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清洁。? (六)?非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二、半污染区? (一)?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此区穿好专用工作服并配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及鞋套,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二)?每天早上工作前,每天工作后,用紫外线照射60?min?,对整个操作区进行消毒;?

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培训讲学

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HJ505-2009 1. 适用范围 1.1 本方法适用于地表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 1.2 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5mg/L,方法的测定下限为2 mg/L,非稀释法和非稀释接种法的测 定上限为6mg/L,稀释与接种法的测定上限为6000mg/L。 2. 术语和定义 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存在水中的某些可氧化物质,特别是分解有机物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消耗溶解氧的量。条件为(20±1)℃培养5天,分别测定样品培养前后的溶解氧,两者之差即为BOD5值,以氧的毫克/升表示。 3. 方法原理 将水样充满完全密闭的溶解氧瓶中,在(20±1)℃的暗处培养5d±4h或(2+5)d±4 [先在0~4℃的暗处培养2d,接着在(20±1)℃的暗处培养5d,即培养(2+5)d],分别测定培养前后水样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由培养前后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之差,计算每升样品消耗的溶解氧量。 若样品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BOD5的质量浓度大于6mg/L,样品需适当稀释后测定; 对不含或含微生物少的工业废水,如酸性废水、碱性废水、高温废水、冷冻保存的废水或经过氯化出力等的废水,在测定BOD5时应进行接种,以引进能分解废水中有机物的微生物。当废水中存在难以被一般生活污水中的微生物以正常的速度降解的有机物或含有剧毒物质是,应将驯化后的微生物引入水样中进行接种。 4. 试剂和材料 分析时,只采用公认的分析纯试剂和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在全玻璃装置中蒸馏的水或去离子水),水中含铜不应高于0.01mg/L,并不应有氯、氯胺、苛性碱、有机物和酸类。 4.1 接种液 取POLYSEED 胶囊1 粒溶于装有250ml稀释水的烧杯中。将烧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 拌曝气1h。曝气结束,放置0.5h后倾出全部清液,将该清液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此接种液最多能放置二天。其它获得接种液的途径见如下。 4.1.1 未受工业废水污染的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不大于300mg/L,总有机碳不大于100 mg/L; 4.1.2 含有城镇污水的河水或湖水; 4.1.3 污水处理厂的出水; 4.1.4 分析含有难降解物质的工业废水时,在其排污口下游适当处取水样作为废水的驯化接种液。也可取中和或经适当稀释后的废水进行连续曝气,每天加入少量该种废水,同时加入少量生活污水,使适应该种废水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当水中出现大量的絮状物时,表明微生物已繁殖,可用作接种液。一般驯化过程需3~8天。 4.2 盐溶液 4.2.1 磷酸盐缓冲溶液 将8.5g磷酸二氢钾(KH2PO4)、16.6g磷酸氢二钾(K2HPO4·3H2O)、17.7g七水合磷 酸氢二钠(Na2HPO4)和1.7g氯化铵(NH4Cl)溶于约500ml水中,稀释至1000ml 并混合均匀。此缓冲溶液的pH 应为7.2。 4.2.2 七水合硫酸镁 将22.5g的七水合硫酸镁(MgSO4·7H2O)溶于水中,稀释至1000ml 并混合均匀。 4.2.3 氯化钙 将27.5g的无水氯化钙(CaCl2)溶于水,稀释至1000ml 并混合均匀。 4.2.4 六水合氯化铁 将0.25g六水合氯化铁(FeCl3·6H2O)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000ml 并混合均匀。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格式标准参考) (生命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教师:黎勇

目录索引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 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4) 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6) 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 (7)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 (9) 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10) 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 (12) 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13)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

实验日期:指导教师:黎勇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 1.N·A=n·sinα 2.D=λ/2N.A 3.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看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看不清。 4.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 (一)油镜的使用 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仔细观察并绘图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三)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 〔结果分析〕 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和排列。(描绘时按视野实际大小5-10倍绘制) 菌名:大肠杆菌菌名:金黄色葡萄球菌 放大倍数:100×10(×5)放大倍数:100×10(×5) 特殊结构:无特殊结构:无 视野观察下微生物的形态 2、油镜使用时为什么必须干燥装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