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

李希贵
李希贵

李希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教改后语文科目越来越重要,而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孩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以下是北京名校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演讲,详细讲述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1996年,李希贵让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初中四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上学期的语文期末考试,他们分别获得了82分与85分的成绩,而高三年级(含两个复读班)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希贵至今还保存着那两份试卷。后来,他又让儿子在初三的时候参加了一次高考,语文成绩是122分。大量的阅读让孩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他们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分数,不是语文老师的功劳,而应归功于阅读。“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李希贵说。这两个孩子在他的指点下,阅读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年级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他们买的书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

李希贵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10本书及其理由”。儿子给出的答案是:《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涅克维奇精选集》——宏大的叙事场面和难以抑制的爱国热情;《死水》——杰出学者在新诗发展中的一大贡献;《鹅掌女王烤肉店》——诙谐的文笔、美妙的谈吐和随处可见的讽刺;《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契诃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戴高乐传》——略带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其中的《戴高乐传》,这个初一的小孩先后买了3个不同的版本,“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这本传记写得比较好,那本传记写得有问题”。

李希贵让儿子和侄女参加高三语文考试的结果是,统一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1996年,这位山东高密一中的校长启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6节,改成2节由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4节由学生进入阅览室自主阅读。为此,高密一中专门建了一栋能同时容纳1600人的“自修楼”。这场改革带来的效果是: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在潍坊市遥遥领先,而且带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李希贵说,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们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他相信,阅读的

力量能够影响孩子终身。

不要从成人视角去为孩子选择读物

但如何阅读常常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李希贵向老师和家长们提了几点建议。他反对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为孩子们选择读物,主张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他借用卢梭的话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他举例说,把朱自清的名篇《匆匆》、《春》这些成人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就是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表现。他对小学生的一次调查表明,他们并不喜欢《匆匆》和《春》之类的名篇。

“小学生需要的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和童话。”他说,“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9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哪一本是学生喜欢的呢?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是我们成人的视角。”一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但李希贵说,他至今还没有发现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他们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不喜欢大人们给他的书”。

他还建议大人们降低对孩子阅读起始的期望,不要让阅读带上任何附加条件。几年前,太原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向李希贵校长讲述了一件令他感到不安的事情:他的外甥女,只要出去旅游,妈妈就会让她写游记,后来,孩子再也不喜欢旅游了。“很多家长,孩子一阅读就让他写读后感,使得孩子们也不喜欢阅读了。”李希贵说,这些家长太着急了,孩子们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你不叫他写,他也忍不住”。

那么,一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阅读多大量的文字是可行的、合适的呢?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柳斌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12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

阅读对一个人的人生到底有多么重要

李希贵校长引用了两段话予以说明。有人问一名哲学家:“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打算干什么?他说:“阅读。”“如果你已经被囚禁在牢房里,你干什么?”他说:“阅读。”“如果已经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干什么?”他还是说:“阅读。”

有人请教美国一位著名的成功学家:“如果我的事业失败了,我该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如果我失业了,怎么办?他说:“你要提升自己,你阅读吧。”“如果我失恋了,该怎么办?”他还是说:“你阅读吧。”

李希贵:孩子语文成绩好,不是语文老师的功劳!

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自己儿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不是语文老师的功劳,而应归功于阅读。

1996年,李希贵让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初中四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上学期的语文期末考试,他们分别获得了82分与85分的成绩,而高三年级(含两个复读班)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希贵至今还保存着那两份试卷。

后来,他又让儿子在初三的时候参加了一次高考,语文成绩是122分。

大量的阅读让孩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

他们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分数,不是语文老师的功劳,而应归功于阅读。“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李希贵说。这两个孩子在他的指点下,阅读了大量适合

李希贵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10本书及其理由”。

儿子给出的答案是:《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他们年龄、年级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他们买的书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涅克维奇精选集》——宏大的叙事场面和难以抑制的爱国热情;《死水》——杰出学者在新诗发展中的一大贡献;《鹅掌女王烤肉店》——诙谐的文笔、美妙的谈吐和随处可见的讽刺;《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契诃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戴高乐传》——略带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其中的《戴高乐传》,这个初一的小孩先后买了3个不同的版本,“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这本传记写得比较好,那本传记写得有问题”。

李希贵让儿子和侄女参加高三语文考试的结果是,统一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1996年,这位山东高密一中的校长启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6节,改成2节由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4节由学生进入阅览室自主阅读。为此,高密一中专门建了一栋能同时容纳1600人的“自修楼”。这场改革带来的效果是: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在潍坊市遥遥领先,而且带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李希贵说,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们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他相信,阅

读的力量能够影响孩子终身。

不要从成人视角去为孩子选择读物

但如何阅读常常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李希贵向老师和家长们提了几点建议。他反对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为孩子们选择读物,主张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他借用卢梭的话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他举例说,把朱自清的名篇《匆匆》、《春》这些成人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就是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表现。他对小学生的一次调查表明,他们并不喜欢《匆匆》和《春》之类的名篇。

“小学生需要的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和童话。”他说,“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9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哪一本是学生喜欢的呢?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是我们成人的视角。”

一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但李希贵说,他至今还没有发现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他们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不喜欢大人们给他的书”。

他还建议大人们降低对孩子阅读起始的期望,不要让阅读带上任何附加条件。几年前,太原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向李希贵校长讲述了一件令他感到不安的事情:他的外甥女,只要出去旅游,妈妈就会让她写游记,后来,孩子再也不喜欢旅游了。“很多家长,孩子一阅读就让他写读后感,使得孩子们也不喜欢阅读了。”李希贵说,这些家长太着急了,孩子们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你不叫他写,他也忍不住”。

那么,一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阅读多大量的文字是可行的、合适的呢?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柳斌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12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

阅读对一个人的人生到底有多么重要

李希贵校长引用了两段话予以说明。有人问一名哲学家:“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打算干什么?他说:“阅读。”“如果你已经被囚禁在牢房里,你干什么?”他说:“阅读。”“如果已经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干什么?”他还是说:“阅读。”

有人请教美国一位著名的成功学家:“如果我的事业失败了,我该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如果我失业了,怎么办?他说:“你要提升自己,你阅读吧。”“如果我失恋了,该怎么办?”他还是说:“你阅读吧。”

李希贵教育思想

李希贵:有思想的人生从读书开始 钟宇 李希贵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写道:“有思想的人生是从读书开始的,因为我真正的学习生活从读书开始,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从读书开始。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读书让人有思想 李希贵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培养学生,也培养儿子。他的儿子在学习阶段,语文成绩一直十分优秀。李希贵十分注重培养儿子的阅读能力。“他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能提高他的语文成绩。”李希贵说。孩子在他的指点下,阅读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年级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他们买的书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 儿子读初一时,李希贵让他写下“你最喜欢的书及其理由”。儿子给出的答案是:《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契诃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戴高乐传》——略带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其中的《戴高乐传》,这个初一的小孩先后买了3个不同的版本,“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这本传记写得比较好,那本传记写得有问题”。 李希贵认为,读书不只是长知识、学谋略,更多的是跳出书本,形成一种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读书让人有思想。 要有思想地读书 一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阅读多大量的文字是可行的、合适的呢?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语文出版社《书法》教材顾问柳斌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 如何阅读常常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李希贵向老师和家长们提了几点建议。 他反对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为孩子们选择读物,主张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他借用卢梭的话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他举例说,把朱自清的名篇《匆匆》《春》这些成人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就是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表现。他对小学生的一次调查表明,他们并不喜欢《匆匆》和《春》之类的名篇。 “小学生需要的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和童话。”他说,“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九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哪一本是学生喜欢的呢? 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是我们成人的视角。” 一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但李希贵说,他至今还没有发现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他们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不喜欢大人们给他的书,我们从小要培养孩子一种意识,就是要有思想地读书,不能有什么就读什么,更不能…尽信书?”。 要有思想地教语文 李希贵在山东高密四中任教时,有一年,高一新扩建的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当同学们感到实在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他们放到阅览室里读书,或者把图书馆

李希贵读书心得

在老师眼中,不应该有坏学生李希贵先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起步,到校长,局长,在探索教育改革过程中他的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在学习了他的教育理论后,我对教师,教学,有了新的更深刻的感悟。尤其是他的“在老师眼中,不应该有坏学生”这一观点对我触动很深。 在阐述他的这一观点时,他讲了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老师和同学一起当面揭穿一偷同寝室手表的女生,结果毁了这位女生的一生。最后他总结道“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决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第二个案例是遇到两个偷窥女厕所的男生时,他没有急于做出决定,而是先进行了调查。调查后,他发现,这两个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行为是青春期的心理躁动和对异性的过分好奇所致。于是,李希贵悄悄地拟订了一个教育计划,让这两个男生在健康的气氛中,在老师的关爱和同伴的友情里,慢慢融入到了班集体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变得开朗了,合群了,不知不觉过了危险的河流,不仅没了原先的坏习惯,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去衡量学生。”李希贵说,“在教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失败了。” 这两个案例同样是针对“问题少年”,可是教师处理的方法不同,

对学生的人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试想,如果一开始教师就教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敢于认错的孩子,那么,偷手表的那个女生也不至于会中途辍学去当小贩,从而毁了一生。不过,好在李希贵先生在教育上及时反思,没有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第二次的事件就处理的很好,没有给学生留下思想和精神负担。那件事就像是那两个少年人生中插播的广告,云淡风轻了。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会碰到很多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的必修课。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追根溯源,找到学生犯错误的原因,然后先别急着对症下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想一想,这样解决是最好的方法吗?会不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呢?对他以后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吗?考虑好了这些问题,再去对症下药。每天自省,反思。反思的不光是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处理事情的方法是否正确。总之,让学生享受自由呼吸的教育,快乐的学习每一天!

李希贵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主要观点

李希贵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主要观点 把人民教育“语文主题学习”专辑中,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一文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以学习借鉴。 向规律靠拢―――“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 “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几十篇主题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性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读本。选择文章时,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等等。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的难点编写,这就是“主题学习”编排的框架、思路。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老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自已去学习。方法上提倡百花齐放,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把主题学习做好。 为此,需要澄清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语文主题学习”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

课内就应该学好基本的语文,具备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奠基的基本素养。 对于文章,老师的指点不需要精雕细刻,不要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否则,学生会觉得语文深不可测。把语文搞成好像一般人学不了的东西,对学生太危险。 衡量实验学校和实验老师的标准,就是一个学期的课内能不能把7本书让学生读完。世界上各国的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这个阅读量完全也可以通过课堂时间完成。比如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9年读完400本,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左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64本,这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成年人。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族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 第二,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 数学是举一反三,我们做了一个例题,然后就会了10个题目。这是理科学习的方式,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感悟出点什么,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

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 阅读时间2016年2月17日——2016年3月7日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尽量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势、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将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九孩子们对话、沟通、合作、交流,共同成长。P4 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需要学会等。其实,只要我们把心态调整好,就会发现校园里的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駤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P5 当我们手里挥舞着警察的大棒时,布道的牧师形象就会丧失殆尽。在威武的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孩子送出了校门,而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回到真正的起点;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在第一份耕耘里有着相应的收获,即使这份真实的耕耘远比过去辛劳,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方能锻打出教育智慧的利剑。 尊重、包容、倾听弥漫在课堂里,爱、帮助、欣赏在校园灿烂,能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着教育的巨轮,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姗姗现身,真实的学生才会驻足校园。P7 在传统的教室里,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面对同样空洞、苍白的教学环境,大量的教学资源无法进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天壤之别的学科却用着完全相同的教学模式。这样,违背规律必然成为常态,单调、无聊、低效、枯燥也一定是这种学习生态必然的基本特征。P9 一个孩子即使在最慈爱的父母那里长大,他的心也会留下许多创伤。——弗洛伊德 一个人只有敢于也能够在云谲波诡的人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了,他的人生才是安全的,也才有可能是丰富多彩的。P14

读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铜山县大许实验小学解玲兰 捧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如春风扑面,又觉如醍醐灌顶。李老师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 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读来平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 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 线是教学线,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 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变化与 实践。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教育 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捧读此书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 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 李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 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 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 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于是,在教学中,他从履行一个语文教师的 职责做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蓝图。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博大的襟怀,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 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 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 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这一改革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 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 让他们受益终身。 为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项改革就是他的“语文实 验室计划”,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 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 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 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

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 李振村

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李振村 经营管理 10-21 0943 : 理想的学校应该这样:学生自由呼吸,得到自我教育、自我锻造;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引领学生快乐前行。《学生第一》因为展现了这种学生自由生长、师生共同追求理想的教育图景,从而显得异常可贵,令人钦佩。 探寻“学生第一”背后的秘密 古今中外的农夫田园耕作,流程几近雷同:疏松土壤、播撒种子、浇水施肥,然后就是耐心地等待,等待庄稼自己破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因为所有农夫都明白,庄稼只能自己生长,再聪明、再有本事的人也没有办法代替庄稼生长——拔苗助长的倒是有那么一位,不过留下了千古笑柄。 这简单至极的庄稼种植理念其实蕴含了生命发展的大道理:所有的生命都只能自己成长而无法由他人代替!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可是,审视当下中国的教育,却有了越来越多的工业化气息:从课程到教学都有进入标准化的趋势,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被预设的流程牢牢控制,鲜活的生命在“被成长”中苦苦挣扎。于是,营造能够让学生自由呼吸的教育环境,努力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造、自我成长,已经成了众多教育有识之士的执著追求。 拜读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新著《学生第一》,令人惊喜不已,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幅风清日丽、鸟语花香的教育图画。在这里,每个生命都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漫步其间,我们能够深切领略生命成长的动人景象。 学生自由地展示风采 校长和老师们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宽广的舞台,舞台的主角,永远都是学生! 一所名校,外事活动总是比较频繁。承担外事活动的,大多是学校领导。但是,在十一学校,“接待客人”被精心开发成一门特色课程,“十一学生大使团”应运而生。学生们以自己富有创意的方式,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展示自己的风采。 学校书店、广告公司、咖啡馆、校电视台、校报校刊、每周的升旗司仪、奥运志愿者、北京市田径比赛裁判员、体育器械招投标、食堂饭菜质量评测……这些岗位和工作的主角,全部是学生!学校不定期通过“校园机会榜”把凡是适于学生来做的事务,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决定承办者。于是,学生拥有了一个又一个课堂之外的展示舞台,校园里增加了一门又一门崭新的职业体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贵希;创建一所令人尊敬的学校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创建一所令人尊敬的学校文章来源: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新闻中心 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特邀主讲嘉宾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李希贵,男,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曾经出版《学生第二》、《学生第一》。 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

记者: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对自己的办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令人十分震撼,据我所知,全国很少有中小学这样定位自己的目标追求。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提出“伟大”的概念?这样的目标定位与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是否冲突? 李希贵:有人说,确定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有很大的风险,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达到品德崇高、才识卓越这样一个伟大的境界,的确并非易事。但是,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经过学校骨干会议、教代会反复认真的讨论,最后我们仍然感到自己无法摆脱这样一个伟大的使命。这主要是因为十一学校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历史。关于伟大,莎士比亚曾说过一段话,有些人生而伟大,有些人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有些人却是被迫伟大。十一学校似乎兼而有之。生而伟大是因为这所学校建校之初所担负的使命。 1952年,当人们还无法估量朝鲜战争要持续多久时,前线将领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女教育和安全问题被提上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要议程,十一学校作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周恩来总理批示建校,罗荣桓元帅的爱人林月琴女士担任校长。因为是在国庆节这天建校,故聂荣臻元帅以“十一”为学校命名。这所学校还是一所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的典范,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贡献。首任校长林月琴女士在建校初期,争取各方支持,整合许多资源,将学校办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解除了朝鲜战场上将领们的后顾之忧;我的前任李金初先生在担任校长20年的时间里,在全国率先推动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民办体制改革,一系列的破冰之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先河,应该说,十一学校有着伟大的奋斗史。 说到被迫伟大,局外人似乎以为是调侃,其实,身处十一学校的氛围中,任何人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动力。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们今天别无选择,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让十一学校继续走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 当然,我们还希望把学校办得令人尊敬,我们甚至认为这是教育的基础。教书育人既靠言传也靠身教,如果我们教育者自身没有道德底线,就会大大削弱教育的力量。我们将“受人尊敬”写入学校愿景,既是我们的崇高追求,也是对我们的道德约束。十一学校原系中央军委子弟学校,许多老校友经常说,我们出身名门,应该有大家风范。既然要“受人尊敬”,那么学校的任何教育举措都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老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表。既然要“有大家风范”,那就要摆脱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零碎琐事,有大思路,有大视野,有大战略,有大举措,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刘会宝 夜读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整理学习笔记如下: 【阅读笔记】 一、作为服务业的教育 1.教育是服务业,我们通过开发我们的产品——课程,为我们的学生的成长服务; 2.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3.学生的选择一旦进入校园,教师的角色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不同学生的需求,潜心开发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 4.教育变成服务业后,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二、如何让教室迸发力量?

1.教室是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角落都应当彰显着专业和学术,尊重学科学习的规律,完全按照学科学习的需要配置资源,学生在这里可以观察、演示、实验、模拟、讨论交流和网上游历,学习就变得有趣了。 2.教室的力量来自他的人格。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着个性。 3.教室的力量还在于在这里可以找到那些志趣相投的伙伴。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他们的创造性,推进他们的社会性。拥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是人在社会中搏击风浪的重要支撑资源。学校应当将孩子们能结识到未来社会生活的同伴作为自觉的、理性的使命。 三、课程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1.课程的拉丁语意思为”跑道”,因此,课程即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而它的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这样一来,课程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

2.课程的价值应该是尊重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同的成长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开辟一些孩子”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阅读思考】 每当人们问我是做什么的?我总回答我是当老师的。如果我要说是做”教育”的,人们可能会愣一下。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老师”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行业,他无非是”上课”、”教书”,或者”识得几个字”而已。如果你说你是做”教育”的,人们往往就难以理解了。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似乎只有教育家才有资格谈教育。我以为,这不是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人们只懂教师这个职业,却不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也就被简化为”教师负责把我孩子的成绩提高”这样一个线性结论。 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的部分章节,应该说他把教育说的很朴实,很接地气。

李希贵:教育管理者的10项

李希贵:教育管理者的10项修炼 2019年2月26日,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莅临“青岛教育大讲坛”,以“新时代教育管理者的10项修炼”为题,以自己40年的教育实践和思考为佐,令岛城数千名教育管理者饱享一席教育思想的“饕餮盛宴”。 1、全面理解新时代育人目标 李希贵说,新一代的需求并非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底层开始的,而是从看重顶层,他们要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自我实现已经不再是顶峰。能不能自我实现之后,进一步超越自我,打破自己,把自己清零,重新开始,这将是未来的一个新的挑战。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对未来的认识、对未来教育的判断,全世界各个国家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趋向一致。 如新加坡“21世纪素养”的框架中,把核心价值观放在正中央,把充满自信的人、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放在中间。 美国“21世纪素养”的框架中,也把核心科目和21世纪主题放在正中央,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放在中间。《2018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从1978年开始至今第一次使用了“学习”为标题,题为“学习,实现教育的承诺”,以此把学习作为主线,对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构建学生成长责任中心,让教育发生在最佳环节 李希贵说,北京十一学学校有很多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支持人员,如自习管理、常规管理、小学段管理等,为其提供帮助、提供服务的。这些

支持人员与学生成长责任中心产生服务和被评价的关系,支持人员服务于学生成长责任中心;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老师和学生可以评价他们的服务质量,北京十一学校将其称为“内部客户”。 学校还设有研发平台,由咨询师、教育顾问等组成,提供大量教育策略、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每一位老师提供“弹药”,比如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什么好招;遇到抑郁的孩子怎么教育……学生成长责任中心使用研发中心的产品,对其研发的产品进行评价。 如此,将教育力量全部集中到责任中心,他们之间既有“客户”又有“产品”,最终形成一个互动、运行的机制,产生教育效益。 3、以系统思维寻求系统解决方案 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脱离不了“教”?李希贵说,是因为在坐标之中没有选对位置。在纵坐标也就是认知的复杂性这个维度上,大部分课堂陷入了第一级“回忆与再现”知识,到不了到第二级“技能与概念”。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层级上,所以其对应的横坐标也就是学生自主性同样处于低层级。 真正要达到“学”的层级,课堂必须在第三个层级“问题解决与应用”和第四个层级“思维迁移与创造”中展开学习任务,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就相对比较大,横坐标上学生的自主性也比较高,就会走到比较高的层级,这才是一个理想状态。 李希贵说,北京十一学校从第一级到第四级设计每个星期、每一个单元,包括每堂课的学习任务。以第三级为例,学习任务可以是使用逻辑图展示三个主题的异同;设计一份问卷并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制作流程图展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做主题发言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做主题发言 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文字实录]: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教育同仁,就在上一个星期我们接待了一个有21位美国校长组成的美国教育代表团,在我向他们介绍学校之前,我做了一个现场的调查,我告诉他们,在最近四个星期里,在座的各位有那一位曾经拿出超过30秒钟的时间认真地审视过你爱人的脸庞,或者照片。结果非常遗憾,尽管是在那样一个浪漫的国度里,举起手来的人也寥寥无几。今天在这样一个场合,我不想做这样一个调查,但是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想一想,如果有这样一个调查的话,我们有没有资格举起自己的手。 我为什么要说这样一个事情,就是因为许多时候,我们太熟视无睹了。我们有时候真的是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学校中。要真的把你天天观察,天天熟视无睹的事物,有一定研究,那真的需要换一种眼光、思路。我们试图这样做,我们希望从这样一个通道里来发现一些学校过去没有发现的东西。 首先,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学校的本意到底有哪些?一提到学校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想的是学校就是学生来学习的地方,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学校就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在家里学习,学生为什么不可以通过读书学习,通过网上学习。我们一位老师曾经在初一刚刚入校的学生做过一次调查,他调查学生说:你来到学校,感到最不习惯的是什么?结果有71%的学生认为最不习惯的是他们因为思念小学时的同伴。又问说:“你来到这个学校你想适应这个学校,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有87%的学生选择了要尽快找到好朋友。 所以,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我们就会知道真正吸引他们来到学校的不是学习,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同伴。如果我们教育的起点能够坦率地承认这样一个起点的话,我们的教育就有可能会办的更加适合我们的孩子。怎么去做?尽管我们做了好多工作,比如说我们会成立学长团,我们甚至会邀请过去的毕业学生、杰出的校友来跟我们的学生结对子,我们甚至要创办一些“同伴关系日”。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没有办法真正真实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这些都不是常态过程当中让学生找到同伴的方式。他们80%以上的课堂时间,他们的同伴仅仅局限在他这个班上,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我们为了创造更加适合这些学生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我们就对现在国家的课程进行了二度开发,使它更加校本华,更加能够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包括怎么叫学生在不一样的地方找到不一样的志同道合的同伴。 比如数学领域,我们把数学分为三个层次: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当然,也包括我们给优秀的学生一些像微积分、数论、线性代数这样大学的选修课程。在人文与社会领域,政治和历史地理分为两个类型,科学领域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或者两个领域,同时把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和普通生物学,这样一些大学的课程作为优秀学生的选修课。 我们还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进行了整合,把它们其中的三个必修模块涉及到的要素,整合到了我们要开设的10个技术课程里面。 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话剧的力量、歌剧的力量,所以我们把音乐课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形成了一系列的剧组,每一个剧组有几个剧团。这样的开发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尽管他编在某一个行政班里,但是他选择不同的课程的时候,他会进进入一个全新的集体。像数学课,张三可能和李四都爱数学一,但是上物理课的时候,张三又和王五在物理二,他们演剧的时候,可能他又和初中的某一个学生,或者跟其他班的学生到了哈姆雷特歌剧组,他在整个常态的课程学习里面,不断会寻找到新的同伴,而这个同伴已经区别于过去我们按照行政的方式给他硬性划分的团队,是他选择的结果,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情或者发展方向的同伴,我们叫志同道合的同伴。 一个班的学生有了不同的课表,他有了不同爱好的同伴,经济里的发展方向的学生是这样的课表。没有明确自己发展目标的学生,就有可能在选择上相对比较保守一点。人文和科

读懂十一学校的十个关键词

读懂十一学校的十个关键词 作者:吴田田 盘点今年的教育界,最受瞩目的学校莫过于北京十一学校。 自2月27日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学校召开发布会,介绍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开始,中央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和各大门户网站连续展开了一系列对十一学校教育改革的报道。密集的宣传使十一学校迅速闻名全国,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一时间慕名“取经者”络绎不绝。 正面报道之外,对十一学校的质疑声也甚嚣尘上,其中以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魏忠的六篇《质疑十一学校模式》为代表,由此展开了一场有关十一学校模式的大讨论。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长期的跟踪和细致的研究,整合数据和信息,本刊试图拨开重重迷雾,解开与十一学校有关的疑问。 1.适合: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 打开北京十一学校的网站,“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两句话滚动出现,抓人眼球,彰显“十一人”的教育追求。 “我们真正想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为自我。”这是李希贵的新学校宣言。 除了秉承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十一学校还创造出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教育机制,把大量选择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学会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 李希贵提到,中国加入WTO时,有文件把教育视为服务业,这给了他启发: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是可以认定为教育的服务对象的。如今,在今日十一学校的校园里,教育确实是在演变成为服务业,而且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由此,十一学校的教育创新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适合学生的个性,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职业规划:梦想从这里出发 李希贵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他认为,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要从职业规划着手。建立学生咨询中心,系统设计并认真实施学生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就是十一学校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做法。 学校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

李希贵

李希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教改后语文科目越来越重要,而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孩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以下是北京名校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演讲,详细讲述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1996年,李希贵让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初中四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上学期的语文期末考试,他们分别获得了82分与85分的成绩,而高三年级(含两个复读班)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希贵至今还保存着那两份试卷。后来,他又让儿子在初三的时候参加了一次高考,语文成绩是122分。大量的阅读让孩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他们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分数,不是语文老师的功劳,而应归功于阅读。“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李希贵说。这两个孩子在他的指点下,阅读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年级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他们买的书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 李希贵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10本书及其理由”。儿子给出的答案是:《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涅克维奇精选集》——宏大的叙事场面和难以抑制的爱国热情;《死水》——杰出学者在新诗发展中的一大贡献;《鹅掌女王烤肉店》——诙谐的文笔、美妙的谈吐和随处可见的讽刺;《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契诃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戴高乐传》——略带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其中的《戴高乐传》,这个初一的小孩先后买了3个不同的版本,“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这本传记写得比较好,那本传记写得有问题”。 李希贵让儿子和侄女参加高三语文考试的结果是,统一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1996年,这位山东高密一中的校长启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6节,改成2节由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4节由学生进入阅览室自主阅读。为此,高密一中专门建了一栋能同时容纳1600人的“自修楼”。这场改革带来的效果是: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在潍坊市遥遥领先,而且带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李希贵说,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们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他相信,阅读的

学习李希贵教育经验心得体会

学习李希贵教育经验心得体会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 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李希贵,让心灵自由呼吸

走近李希贵,让心灵自由呼吸 临邑第五中学周华 临邑实验中学来洪吉 走进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领悟着他全新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的结晶历数着他20多年的从教历程,感受着他长期“自由呼吸”的教育梦想的漫漫求索,每一个做教育的人都不能不为之震撼为之感动,聆听着李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切身经历的典经案例。每一个都能引发我心灵上的共鸣和理性的思考。当我顺着书中的教学线、教育线、管理线,来历数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应该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统慑了整部书的灵魂。 李先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起步,他跋涉的足迹刻录了他对语文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冷静地反思。正如他在书中所说:“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就不可能得到提高。”书中还引用了东晋大诗人陶渊铭说过的话“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其实,读书不求甚解有一点类似于素描。先勾勒骨架,然后逐步细化,让笔下的人物或形象逐步鲜活和丰满起来。没有听说画人物,先把一个人的眉毛全部画好,画得不能修改之后再画眼睛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会没有整体感,会失掉这个人物的神韵。 读书不求甚解也与人生的一个浅显的道理相契合,那就是凡事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很多时候人要不厌其烦,要有耐心逐步深入,逐步探究,务必坚韧,如是而已。

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先生逐渐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在书中,李希贵先生曾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品读着李希贵先生的这部书,很是为其中的先进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做法所深深打动与触动。 在“教育,从平等开始”一节中他叙述了三个故事。“教师完全可以道歉”、“学生不需要假分数”、“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其中最好一个案例给我的触动最大。叙述的是老师和同学一起当面揭穿一偷同桌手表的女生,结果毁了这位女生的一生。最后他总结道“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决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在“经营学校文化”一节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让苦累文化‘上市’”一文。李希贵在担任高密四中任校长时,帮助四中人建起了“苦累文化”,到现在高密四中大门两侧的墙壁上依然写着“怕苦累莫入此门,图轻松另寻他处”。正是在这“苦累文化”的影响下一个个后进生升入了高校,一个个教育奇迹正在四中创造。 李希贵先生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

李希贵教育理念_0

李希贵教育理念 国家督学,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独创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全国教育实验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并走上国际讲台。著有《教育随想录》、《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等。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

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最近出版《学生第二》。 当人们与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接触时,很难不被他的个性所吸引。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矛盾结合体:神色严峻,却常常妙语连篇;语速缓慢、行事冷静,却对教育改革热情如火、雷厉风行。 从25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 做语文老师,李希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做局长,李希贵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利放给校长;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用“职级制”对校长进行动态管理。 人生需要光明,阅读滋润心灵 土炕上,留着长须的爷爷,戴着老花镜,用苍老的嗓音,与幼年的李希贵一起吟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李希贵爱读书。XXXX年到潍坊就任教育局长,家还没搬,却

李希贵:给孩子一个高度

李希贵:给孩子一个高度 教育话题 09-06 10:44 李希贵,国家督学、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十一中校长,其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等,广受好评。他在十几年前

领衔的语文实验室计划,对语文教育改革有深远影响。就“语文教师的绝活儿”这个话题,本刊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李希贵校长。 今天,绝活儿的新意义 记者:说起绝活儿,不少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您怎么看? 李希贵:词典上绝活儿的解释,是高超的技艺,或者独有的技艺。不论哪个年代,也不论哪个学科,确实都有大批身怀绝技的老师。我拜读了你提前发给我的老师们谈绝活儿的一组文章,感觉很好,这些老师或者在艺术方面,或者在朗读方面,都有自己的一个绝活儿。这些绝活儿提升了教师的魅力,让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可以说,这些绝活儿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把绝活儿理解成吹拉弹唱等特殊的技能、本领,是对的。但今天,关注这样一个老的话题,我认为其意义可能不仅仅如此简单。 记者:您的意思是,现在时代变了、教育理念变了、学生变了,对绝活儿的认识也要变,是吗? 李希贵:是的。今天的教育强调师生平等,强调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作为老师,一定要在某个方面有一个高度。以这种高度来影响学生,引领学生,来给学生以激励,给学生以示范,给学生以榜样。 这个高度不能是空的,不能是抽象的。空对空的说教,那效果不会好。只有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很亲近的,和他们天天在一起的老师身上看到的高度,这孩子才会敬佩这老师,才会追随这老师,才会真正去模仿这老师,这个时候,教师的高度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高度。教育自身也就有了高度。 记者:您说得太好了!教师的绝活儿成就了教师的高度,也成就了孩子的高度,成就了教育的高度。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分析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 阅读时间2016年2月17日——2016年3月7日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尽量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势、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将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九孩子们对话、沟通、合作、交流,共同成长。P4 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需要学会等。其实,只要我们把心态调整好,就会发现校园里的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駤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P5 当我们手里挥舞着警察的大棒时,布道的牧师形象就会丧失殆尽。在威武的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孩子送出了校门,而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回到真正的起点;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在第一份耕耘里有着相应的收获,即使这份真实的耕耘远比过去辛劳,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方能锻打出教育智慧的利剑。 尊重、包容、倾听弥漫在课堂里,爱、帮助、欣赏在校园内灿烂,能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着教育的巨轮,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姗姗现身,真实的学生才会驻足校园。P7 在传统的教室里,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面对同样空洞、苍白的教学环境,大量的教学资源无法进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天壤之别的学科却用着完全相同的教学模式。这样,违背规律必然成为常态,单调、无聊、低效、枯燥也一定是这种学习生态必然的基本特征。P9 一个孩子即使在最慈爱的父母那里长大,他的内心也会留下许多创伤。——弗洛伊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