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风筝的制作

案例风筝的制作
案例风筝的制作

《心灵手巧,制作风筝》案例

萧山区湘湖小学王彩凤

一、活动设计意图

风筝是我国古老的民间玩具,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项航天科技作品。学生放风筝是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春季户外体育活动,也是一项运用数学、物理、美工知识进行动手、动脑的科技活动。学生通过研究风筝,了解风筝的历史、了解风筝的演变、了解风筝的种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设计风筝、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的基本任务。

本案例是以风筝的制作为主线,加强学生手工技能的培养,通过“研究风筝”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在手工技能上让学生学会画线、折叠、定位,学会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设计风筝、制作风筝、放风筝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自我劳动带给生活的美好、快乐、情趣。

二、活动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主题五《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之活动二——风筝的制作。本课教材以文字、图示的形式扼要地向学生介绍了风筝的种类、制作风筝的主要材料和简易的风筝骨架及制作过程。图案简明而又新奇,色彩十分艳丽。

三、活动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风筝掌握扎线、定位、粘贴、打结的基本技能。

2、制作一只风筝或者小组创作一只风筝,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研究、小组合作的精神。

3、通过制作风筝让学生感到通过劳动带来愉悦的感受。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扎制一个简易的风筝,让学生了解风筝制作的整个过程。

2、教学难点:(1)启发学生设计新颖并富有儿童个性和趣性的风筝作品;

(2)扎风筝骨架和定风筝三角线的技能。

五、教具的准备:自制课件,具代表性的风筝、竹条、白纸、白胶、线团、剪刀等。

六、活动教学过程:

(一)引发动机、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几种学生熟悉的动物形象,并提问:

师:同学们,这些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这些动物飞向蓝蓝的天空?

生:让它们长上翅膀。

生:再给它们加上尾巴。

生:把它们制作成风筝。

师:小朋友说的真棒,你们想看一看吗?

生:想。

(设计意图: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积极调动起学生的设计热情,让学生喜欢上设计,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主动进行制作前先设计的良好习惯,也才能更加高效地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劳技作品。)

(二)展示课件产生探究

1、课件展示放风筝的情景。

师:你们看,这些动物风筝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它们相互比美、比高,好看极了。小朋友,你们喜欢放风筝吗?

生:喜欢。

2、展示几只美丽的风筝。

师:请你们自己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只?为什么?“(老师从形状和颜色两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生:我喜欢蜻蜓风筝。

生:我喜欢蝴蝶风筝。

生:我喜欢孙悟空风筝。

————

师:你们想自己亲手制作一只风筝吗?

生:想。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制作风筝吧!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的影像,创设多维的环境,观察他人作品,使学生对风筝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了解我国的风筝制作漫长的文化的沉淀。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都有自己创作的火花,要让学生自己在欣赏中学有所得,才能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示范设计想象

1、课件展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各式各样风筝的翅膀,看看有什么不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蜻蜓”翅膀的形状的纹样像真的一样。

生:“金鱼”的翅膀是胸鳍和尾巴。

生:“燕子”的翅膀变宽了。

生:“青蛙”被添上了翅膀。

生:“小叮当”也被添上了翅膀。

师:小朋友说的真不错,观察十分仔细,下面老师为小朋友作一下示范。

2、老师亲自动手扎制一个简易的风筝,课件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师边示范边讲解。步骤为:

(1)用削好的竹子(课前完工),按风筝的尺寸做一个骨架子,扎骨架时须在竹条相互接触的地方点些乳胶,再用线扎紧,该垂直的地方要垂直,左右要对称。(见图一)

(2)用四开纸对折,轻轻画半个风筝的外轮廓,并将风筝的整个轮廓剪下来。(见图二)

(3)将剪好的轮廓糊在骨架上。裱糊时,在骨架上要均匀地涂上乳胶,将面料粘贴在风筝的背面,并用面料的边沿将外轮廓竹条包好,再用纸条或布条把骨架贴牢。(见图三)

(4)扎三角架。在风筝的正面系上提线,提线大都用三根线,也有用1根的。把提线穿过风筝栓在骨架上,然后提起风筝,调整两边使其平衡。(见图四)(5)装饰风筝和粘上彩穗。并将线绕子的长线系在风筝的提线上,这样就可以放飞了。(见图五)

3、老师把一只完工的蝴蝶风筝展示给大家看,同时提问:

师:你们能设计出跟老师不一样的风筝吗?

(设计意图:绑架骨架是制作风筝的关键步骤,十字绑架法的教学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教师示范,是学生对操作步骤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及过程,为下面学生亲自制作时提高效率,学生印象深刻,为后续的制作打好基础。)

(四)大胆实践、积极创新

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自己亲手制作一只风筝。

1、学生分组进行制作风筝。四人一组,进行分工合作完成。这一步在上课前久分好组,也就是两个人负责设计图案,两个人负责扎制骨架。(要求:安静、默契、动作迅速。)

材料:配套风筝材料。如果有能力小组想自己创作风筝,材料自备。碰到疑难问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2、在愉快的音乐伴奏声中,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着重指导好难度大的地方,比如风筝外线的确定;图案纹样的对称性;扎制骨架、栓提线的过程。

3、随机把一些好的、有创意的设计初稿用实物投影机显现在屏幕上,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增加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信心。力求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4、各组把做完的风筝进行试飞,试飞成功的教师给以奖励。试飞成功的可以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失败的原因找不出请求老师的帮助。(重心不对、风筝纸捅破、尾巴太轻、尾巴太重、线角度不符合要求)。

5、学生一边调试一边修改。各组别汇报试飞结果。

6、大家畅谈做风筝的收获与感想。

(设计意图:新课程要求劳技课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开放时空来自主地展现才能。在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并放手发动学生,使其在反复训练中,甚至经历失败地教训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地喜悦。劳动成果产于劳动的实践,是苦和累的汇报。一个人有了劳动成果的时候,是他们体验最深的时候。因此我及时的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得出制作的关键,真正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

五、课堂综评,拓展延伸.

1、出示学生作品,师生评议,评出最好的作品,并说说好在哪里?

评价要求(星级评价):

2、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制作简易的风筝。风筝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它的制作过程基本相似。希望小朋友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动脑筋,用不同的材料,能为自己制作一只美丽、漂亮的风筝,让它在蔚蓝色的天空中翱翔,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体现"做中学"和"研究中学"的教学原理。有利于促进课内外的沟通,促进教育的开放性,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七、教学反思

(一)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基本达成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在设计教学时定位于“加强动手操作,提高教学实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经历中,吸取、积累经验,掌握相关的技能。通过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情感教育上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2、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做到按照学生认识规律,遵循教材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操作为主线,主要借助电化教育的手段,运用直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欣赏讲解的过程中得到知识,认识风筝文化,体现愉快教学。

3、本课是以班级教学与分组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训练中,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积极状态,培养创新思维。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通过学生扎制简易的风筝,让学生了解风筝制作的整个过程,体现“高水平,低难度”的教材处理原则,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风筝的制作,培养他们互助精神,以及集体文化的思想。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确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活了起来,学生学得愉快,收获也多。

(二)在学生评价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

学生在评价风筝过程中只注重风筝的外观是否漂亮,却忽略了它的实用性。在放飞过程中,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简单的风筝飞得高。如何使学生既能把风筝设计得美观,又能让它在天空中高飞,值得我们大家探讨。

风筝制作教学设计

风筝制作教学设计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巧手做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风筝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风筝发展到今天 ,时代又赋予它崭新的内容。“北京风筝节”、“潍坊国际风筝节”表明 ,风筝几乎成了和平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风筝比较熟悉,无论是哪一个孩子,让他说一说自己见过或了解的风筝灯,他都能够说出很多,有了这些感性的材料和丰富的生活基础,再来探讨这个话题,学生会有较强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欲望,部分学生能主动的在课下搜集资料,有一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本能力。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预计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学习其造型特点及制作方法。 2.能设计制作一件体现风筝特点的作品。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本课重难点: 重点:风筝的种类特点及设计方法。 难点:风筝的创意及制作方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建议:实践法教学。 学法建议: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建议: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师生准备材料:细竹条(不要太老的,容易折断,七八成的成竹,根据风筝的大小而定)、熟宣纸(糊面)、煤油灯(竹条折弯要在需要弯的地方烤)、包棉线(绑扎子架子)、502胶(粘架子,主要是粘风筝面)、铅笔(打画稿)、颜料(广告色,可以覆盖)、毛笔(大,小几白云及衣纹笔). 五、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 好的活动方案实施起来要得心应手,引导学生从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建议: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激励性、多元性、开放性,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鼓励同伴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同学们,我们来听首古诗,诗中所说的纸鸢指的是什么? 2.谁来说说风筝的来历,制作方法。 3.出示课题《风筝的制作》 (二)学习与探究(10分钟) 学习指导语: 1.上节课,我们了解风筝的来历及演变过程,风筝的制作方法。风筝是吉祥物,它的发展都与各地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飞风筝,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 2.风筝的制作 (1)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及风筝骨架。 (2)了解风筝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3)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及各种风筝的扎制方法。 学生边听教师讲解,边看教师演示,明确制作过程。知道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

文库小学手工课教案风筝制作

小学手工课教案风筝制作[1]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朋友们是不是很熟悉啊??我们小时语文课本的诗句。儿时的你有没有过与小朋友们一起放飞风筝的快乐回忆??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的放风筝。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快乐的画面,美丽的风筝,把它们也搬进我们的小学手工课堂如何?风筝制作原是传统民间工艺,发展到现在也进入了车间机械化。但是很多环节需要人工操作。风筝工艺有很大的文化气韵与消费市场。小学开设这个制作也能为各学科的融合提供一个实践平台,这里面包括数学、语文、美术、科学等等各学科的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增进思考、创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兴趣。 因为课时的局限性与学生操作能力的局限性。在制作上可以选取简单的造型:三角型、几何型组合,利于课程的进行。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来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增进能力,增强创新思维目的。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锻炼勤于动手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发展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制作。 知识目标:掌握风筝图案的装饰技巧。 教学重难点:风筝裱面的色彩,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怎样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手法,使之协调统一是重点,难点是找出风筝的重心 解决方法: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灌输图案装饰的介绍与讲解。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创作。重心问题:采用“悬挂法”

《制作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我与春天的约会——风筝的欣赏与制作》教学设计【活动目标】 1、了解风筝发展历史,欣赏各种风筝图片,激发学生制作风筝的兴趣, 2、学习制作风筝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观,用风筝放飞理想,用风筝寄托美好未来。通过风筝的历史介绍、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大胆实践、积极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劳动带来的喜悦。 4、开展风筝放飞活动,使学生回归自然,激发兴趣,同时使学生掌握了放风筝的技巧,学会调节风筝的重心、尾巴轻重及提线角度等技术。 【教学重难点】制作风筝步骤、方法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分成四人一组,各组提前查找、收集风筝资料。 老师准备:给每个小组一份材料和工具:剪刀、纸刀、竹片或竹篾、棉线、双面胶、面、针、提线、风筝线轮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活动 师: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什么呢? 生:万物复苏,天气暖和,可以出来运动...... 师: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可以进行哪些活动呢? 生:踢毽子,打羽毛球,放风筝...... 师:是啊,放风筝是一项深受大家喜欢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看,窗外春光明媚,让我们带着风筝一起与春天来个约会吧!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的活动

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创造氛围,激发同学们放风筝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风筝文化的兴趣。 二、说风筝——学生展示 师:课前,我给大家两个关键词:历史和种类,大家收集相关资料,哪个 小组愿意跟大家分享?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风筝的资料) 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传说公元202 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 我国的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风筝,又名“木鸢”、“纸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就发明了风筝。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是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鲁班,春秋时代的能工巧匠公输班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各种风筝从它的制作特点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有硬翅类,软翅类,串子类,立体类,软体类,运动类…… 师评价学生的展示,给予积极地评价:课件制作精美,内容引人入胜.....

手工制作风筝步骤

手工制作风筝步骤 风筝是一种很受人们喜爱的玩具,还是一种手工艺品。制作和放飞风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公输般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五代在宫中就有此游戏;到了宋代风筝已成为了玩具。 放风筝是一种老少咸宜的活动,可以陶冶情操、锻炼身体、丰富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举办国际风筝节,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就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士来参加,风筝成了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使者。制作风筝也是一种有益的活动,不仅能使我们心灵手巧,还能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创新精神。同学们在美术课上学过“画风筝”,现在学习制作风筝。 制作风筝分为扎制骨架、糊纸或绢、绘画着色等几道主要工序。 一、扎 扎,就是扎制骨架。扎风筝骨架要用竹篾,其中基本骨架的竹篾要选用宽厚一点的,而轮廓骨架的竹篾一般用薄而细软的较为合适。整个结构要简练、轻巧、对称、均衡、扎缚牢靠。 二、糊 糊,就是把纸或绢糊在骨架上。纸的质地要薄、韧、平整。 三、绘 绘,就是绘制风筝图样。图样要形象鲜明,色彩要艳丽明快,装饰性要强。一般风筝是画好再糊,也有先贴再画或剪贴图案。

此外,较大的风筝要在背面两端拉一根横线,让风筝正面腹部向外凸起,在放飞时使风沿两侧做流线运动。风筝的引线,依风筝骨架和结构不同而定。有的用一根,如鹰、燕等;有的则用两根,如“豆腐块”等。一般使用三根引线。安装引线要有利于风筝迎风飞升,无论是两根还是三根引线都是上短下长,拉起时使风筝与地面的夹角成45°。上两根线太长放起来会向下扎,太短则不张风,放不起来。 一般风筝下部还要吊上彩穗,它既能调节两边重量,又可增强风筝的稳定性和装饰性。 春天风力匀缓,暖气上升,气流向上,是放风筝的最好季节,放风筝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但也需要一定技巧。做好的风筝能否飞起来,还要会辨风向,识风力。放起来后还要学会抽、拉、提、摆等动作技巧,方能保持风筝在上升时或在天空翱翔时的稳定性

风筝的原理及其制作

风筝的原理 -------重庆电子校王者勇飞整理 摘要:风筝飞升的三大平衡原理 关键词:风流,“坠重”平衡,“横杆”平衡,“定向出风”平衡原理 风筝,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喜爱和欣赏,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它又以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及发展经济的纽带出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而我的家乡南通就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所以我对风筝有着特殊的感情。下面,首先让我对地面风的特征及风筝的升力作一简单分析,然后来探讨风筝飞升的平衡原理。 一、风筝的升力 地面上的风,无论是大风或小风,从宏观看,其流动均是基本平行地面的,然而,从微观看,其流动却始终处于上下翻滚,左右迂回的状态中,也就是说,地面上的风从微观看,始终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而不是绝对平稳的。如图1所示。那么,基本平行于地面流动的风是如何给风筝以一个升力呢?我们从图2,即风筝受力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由于风筝迎风面与风流方向构成了一定的迎风角度(迎风角度由风筝脚线的位置和长短来确定),根据力的分解原理可知,当风筝受力后,产生一个垂直于风筝平面的合力,这个合力可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分力,一个是与风流方向一致的水平分力,这个不能使风筝飞升;另一个力是垂直向上的分力,这个力即为风筝飞升的升力,由此可知,风筝的升力越大,风筝线与地面的夹角就越大,当然,升力是个综合因素,这里只讨论风筝飞升的平衡原理,至于影响风筝升力大小的因素就不作详细讨论了。 二、风筝飞升的三大平衡原理 地面上的风以及由风筝的迎风角度产生的风筝的升力只是为风筝的飞升创造了必要条件,而要使用风筝飞升,还必须具备风筝飞升的充分条件。这个充分条件,就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风筝飞升的三大平衡原理。 放飞风筝,无疑是人类对空气动力学的运用之一,风筝在放飞过程中,始终在其外力,即风力的作用下作动态平衡运动,而要使风筝在风力的作用下达到飞升的平衡,无论是传统风筝,还是创新风筝,是国内风筝,还是国外风筝,均离不开飞升的三大平衡原理,即: 下面,我们就这三大平衡原理逐一加以讨论。 1、风筝飞升的“坠重”(坠飘)平衡原理 采用“坠重”平衡的风筝,一般为平板式的,讨论“坠重”平衡这一原理,根据力学中物体受力的平衡原理,由图3可知,力F1、F2是忽左忽右的风流形成的,故F1≠F2,从而给风筝形成了旋转的力矩;力F3是人为加上的“坠重”力,且此力通过风筝中心,从而给风筝形成了较大的重力矩,该力矩是反抗风筝旋转力矩的,只要重力矩≥旋转力矩,风筝就可达到飞升的平衡,F3的大小起决于风筝尾巴的长短、宽窄及材料,且应随着风的大小而适当改变其中某一因素。 2、风筝飞升的“横杆”平衡原理

风筝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放风筝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3、研读课文第二小节,学习用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我们曾经学过清朝诗人高鼎写的一首古诗《村居》,你们还能背诵吗? (学生齐背) 2、诗中“纸鸢”指的是什么,还记得吗?(对,就是风筝。) 3、关于风筝,你还能补充哪些些知识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媒体出示课后资料袋里的知识让学生浏览。 (浏览完毕提示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学习。) 4、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风筝》。 (1)板书课题,提示“筝”的写法。 (2)读题,提示“筝”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来感受孩子们放飞风筝时的快乐。 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看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 (2)给每小节标上序号 (3)思考: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反馈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学生点评。 (3)根据反馈情况重点指导生字读音。 (4)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5) 指名交流: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根据回答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三、研读课文第二小节 1、默读第二小节,用“”划出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做风筝时很快乐的句子。 2、指名交流,根据回答,媒体出示以下句子。 (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3、精读句(1),感受快乐。 (1)、指名读句子。 (2)、“憧憬”是什么意思?我们精心做风筝时心中憧憬什么? ①指导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憧憬”。 憧憬:向往。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词意。) ②指名学生回答:我们精心做着风筝时,心里想象着我们做好的会是怎样的一只风筝呢?这只风筝会我们带来怎样的快乐? (小结:刚才同学们想象的内容就是课文里这些小伙伴们精心做风筝时满怀的憧憬和希望。) ③朗读句子,体会孩子们的快乐。 指名读。 男女生赛读。 精读句(2),感悟快乐 (1)、自由读句子,思考: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活? (2)、你能给“依然”换一个词语吗? (小结:除了查字典以外,我们还可以用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名字?说说你的理由。 (4)、齐读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风筝制作

普通风筝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纸做肉。竹子是制作风筝骨架的主要材料。选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韧性做风筝的骨架。根据自己的爱好制成各种各样的风筝骨架,比如蜻蜓状、蝴蝶状。纸是蒙糊风筝的主要材料,以质薄纤维长而均匀,富有韧性,耐湿耐冲击,色泽白而洁者为佳。把纸糊在骨架上,再系上线,风筝就做好了。纸风筝的做法: 用细竹签:2长(40-50厘米,十字交叉作骨架),4短(围边框,做成长方形的比较稳固平衡)牢牢绑好(用细铁丝,或用保证粘力够强的强力胶),糊纸,选纸要有韧性,不能薄不能脆,沿边框糊结实,过程中保证纸完整平整,不能有一点破损,否则飞不起来;粘尾巴,用较轻的纸两条,宽约5-8厘米,长度在3米-10米间(如有特殊需要可更长),两条分别粘于主体同一边上的左右两端(若主体为长方形,粘在较短边),保证粘好后两条尾巴长度相等绑线,四条线端分别固定在主体四角,提拉在一处(使线呈四棱锥)在手中拉紧,打结(线要拉的正,保证力度平均)把风筝线系上,完成这时,你还可以在做好的风筝上涂上你喜欢的色彩,镶上花边,或者系上丝带,挂上纸环。但不能影响风筝在空中的飞翔,因为附件太多了会使风筝飞翔失衡。风筝的形状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及几何立体等,而图案方面,主要由个人喜好而设计,有宣传标致,动物,蝶,飞鸟等,琳琅种种. 风筝的建造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有塑胶材料造的,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胶棒来造,近来有人设计一种无骨风筝,它的结构是引入空气於绢造的风坑之内,今风筝 形成一个轻轻飘的气枕,然后乘风於上.中国,马来亚,菲律宾及日本等,亦有一种大形的风筝,每到风筝节就将它放到忍蓝的天空,该等风筝之尺码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杆则用大竹升来造,由百多人来放. 一、蝌蚪风筝图一所示为蝌蚪风筝的骨架图及拴线图。为方便网友制作,特地加上比例尺网格。这种风筝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对材料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按图制作均能达到放飞的目的。该风筝所用竹条骨架只有横竖两根,风筝的制作尺寸一般宽在450 毫米左右为宜,太大太小均不适宜。以宽450毫米为例,横竹条宽度和高度分别为3和3毫米,若为减少些自重,在边梢部位可以对称地削到宽高均为2毫米。由于这种风筝在结构上属于半硬拍子类风筝,放飞时需要的风力一般在3级左右,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不必对竹条的宽厚顾虑太多。若结构重一些,放飞时需要的风力稍大一些而已。竖竹条的宽厚均为3.5毫米,长为620毫米。将横竖竹条十字绑在一起,蒙面材料可以采用皮纸、宣纸、无纺布、塑料薄膜、绢、尼龙绸等均可,若采用纸质的话,在边线处应用细线包边,以防止扯裂。将蒙面材料和竹条粘在一起,在尾部粘上宽40毫米,长1500-3000毫米的用与蒙面材料相同或是不同的材料做成的尾巴(特别提醒:严禁使用金属膜及其它导电材料制作蒙面和尾巴)。按照图示比例拴上提线,对于初学者,刚开始绑放飞提线时,由于没有经验,总是担心绑不好,其实,只要注意观察学习,很快就会掌握的。为了便于放飞时进行调整,一开始可以将放飞线的长度留的长一些。对于拍子一类的风筝,由于其放飞结构的特殊性,您在绑放飞线时,如果拴的长短不合适,也只是影响放飞的角度而已。这时反而有利于您学习和掌握提线的调整。由于这种风筝的平衡主要是靠长长的尾巴,所以对风筝制作过程中的骨架要求并不是很高,是一种适宜初学者制作的风筝。放飞时将横条背面用细线拉住,使风筝变成弧形面,在风的作用下容易泻风,使得风筝飞行稳定。关于蝌蚪风筝的蒙面绘画比较简单,相信青蛙蝌蚪您总是见过的,如果想省事的话,可以将整个风筝以墨色染黑即可,放飞到天空中的效果也是有趣的。为了突出蝌蚪风筝摇摆的放飞效果,在风筝放飞起来以后,只要增加或减少尾巴的长短即可。如果飞行中的风筝特别平稳,可以逐渐减少尾巴的长度以增加风筝的摇摆,不过,这是以牺牲风筝的稳定为代价的。图二二、王字风筝王字风筝,由其骨架形同王字而得名,北京人所称“屁帘儿”即指它。在各地均可见到这种风筝的影子,是许多喜欢放风筝而又没有专业制作经验的朋友都能制作放飞的一种

风筝制作教学设计{模板}

《巧手做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风筝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风筝发展到今天 ,时代又赋予它崭新的内容。“北京风筝节”、“潍坊国际风筝节”表明 ,风筝几乎成了和平的使者 ,自由的象征 ,它联结着友谊 ,寄寓了人类的美好理想 ,成为现实生活史一项有意义的活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风筝比较熟悉,无论是哪一个孩子,让他说一说自己见过或了解的风筝灯,他都能够说出很多,有了这些感性的材料和丰富的生活基础,再来探讨这个话题,学生会有较强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欲望,部分学生能主动的在课下搜集资料,有一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本能力。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预计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学习其造型特点及制作方法。 2.能设计制作一件体现风筝特点的作品。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本课重难点: 重点:风筝的种类特点及设计方法。 难点:风筝的创意及制作方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建议:实践法教学。 学法建议: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建议: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师生准备材料:细竹条(不要太老的,容易折断,七八成的成竹,根据风筝的大小而定)、熟宣纸(糊面)、煤油灯(竹条折弯要在需要弯的地方烤)、包棉线(绑扎子架子)、502胶(粘架子,主要是粘风筝面)、铅笔(打画稿)、颜料(广告色,可以覆盖)、毛笔(大,小几白云及衣纹笔). 五、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 好的活动方案实施起来要得心应手,引导学生从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建议: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激励性、多元性、开放性,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鼓励同伴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同学们,我们来听首古诗,诗中所说的纸鸢指的是什么? 2.谁来说说风筝的来历,制作方法。 3.出示课题《风筝的制作》 (二)学习与探究(10分钟) 学习指导语: 1.上节课,我们了解风筝的来历及演变过程,风筝的制作方法。风筝是吉祥物,它的发展都与各地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飞风筝,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 2.风筝的制作 (1)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及风筝骨架。 (2)了解风筝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3)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及各种风筝的扎制方法。 学生边听教师讲解,边看教师演示,明确制作过程。知道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款简易风筝制作方法

用小锯在每根木棒得端口处锯一个缺口(见图5-1)。请小心,别使锯对着自己。测量出其中一根木棒得中心,做个记号,并把这记号放在另一根木棒得一点上,这点距这木棒得一端距离是20厘米(见图5-2)。用木胶把交*得两个木棒粘在一块儿,用绳子缠绕几下后捆起来(见图5-3)。拉直绳子,沿着4个被锯开得小口,缠出一个风筝得外框(见图5-4)。把绳子拉紧,接着把绳子得两头系成一个结。在木框得四端被绳子缠过得缺口处,每处都再用绳子用力绕几圈后拴紧。当今,风筝得框架已经成功。 把风筝得框架放在一个塑料薄膜上,方便于做出一个样本。横着得木棒必须在下面贴紧塑料面。用粉笔画出样本。要画在沿着风筝框架线附近外2.5厘米处,方便于允许多出得边折过来盖住绳子。沿着画不错得线,小心地剪出样本。然后把多出来得塑料折上包住绳子,用胶条把它们黏紧。当今,用一根绳子系在横向木棒得一端得缺口处,把这根木棒弄弯曲约10厘米得弯度,接着把绳子得另一端系在横向木棒得另一端。加上马勒套,在大人得帮助下,在两根木棒得交接处得地儿弄一个小孔,用一条可能150厘米长得绳子,把这根绳得一端通过小孔拴到木棒交*

处,把马勒套得另一端拴在风筝底部得木棒缺口处。把用在放风筝得绳子系在马勒套上,位置在于使之距离风筝底部缺口处约90厘米和距离你所连接得马勒套到小孔处约60厘米处。不断地上下调节这套结,方便于使风筝平稳。这风筝没必要尾巴,并且,在风力较微型情况下,也可以飞起来。请记得,要在非常宽阔得地儿放风筝,并避开高压线。 办法三: 1、风筝图样得设计 设计风筝图样时,将纸对折,设计图只画右边就行了 利用灯光透视画另一面 [size=+0]2、剖竹得办法

案例风筝的制作

《心灵手巧,制作风筝》案例 萧山区湘湖小学王彩凤 一、活动设计意图 风筝是我国古老的民间玩具,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项航天科技作品。学生放风筝是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春季户外体育活动,也是一项运用数学、物理、美工知识进行动手、动脑的科技活动。学生通过研究风筝,了解风筝的历史、了解风筝的演变、了解风筝的种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设计风筝、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的基本任务。 本案例是以风筝的制作为主线,加强学生手工技能的培养,通过“研究风筝”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在手工技能上让学生学会画线、折叠、定位,学会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设计风筝、制作风筝、放风筝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自我劳动带给生活的美好、快乐、情趣。 二、活动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主题五《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之活动二——风筝的制作。本课教材以文字、图示的形式扼要地向学生介绍了风筝的种类、制作风筝的主要材料和简易的风筝骨架及制作过程。图案简明而又新奇,色彩十分艳丽。 三、活动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风筝掌握扎线、定位、粘贴、打结的基本技能。 2、制作一只风筝或者小组创作一只风筝,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研究、小组合作的精神。 3、通过制作风筝让学生感到通过劳动带来愉悦的感受。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扎制一个简易的风筝,让学生了解风筝制作的整个过程。 2、教学难点:(1)启发学生设计新颖并富有儿童个性和趣性的风筝作品; (2)扎风筝骨架和定风筝三角线的技能。 五、教具的准备:自制课件,具代表性的风筝、竹条、白纸、白胶、线团、剪刀等。 六、活动教学过程: (一)引发动机、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几种学生熟悉的动物形象,并提问: 师:同学们,这些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小学语文《风筝》教学设计

10、《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

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案例风筝的制作

心灵手巧,制作风筝》案例 萧山区湘湖小学王彩凤 一、活动设计意图风筝是我国古老的民间玩具,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项航天科技作品。学生放风筝是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春季户外体育活动,也是一项运用数学、物理、美工知识进行动手、动脑的科技活动。学生通过研究风筝,了解风筝的历史、了解风筝的演变、了解风筝的种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设计风筝、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的基本任务。 本案例是以风筝的制作为主线,加强学生手工技能的培养,通过“研究风筝”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在手工技能上让学生学会画线、折叠、定位,学会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设计风筝、制作风筝、放风筝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自我劳动带给生活的美好、快乐、情趣。 二、活动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主题五《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之活动二——风筝的制作。本课教材以文字、图示的形式扼要地向学生介绍了风筝的种类、制作风筝的主要材料和简易的风筝骨架及制作过程。图案简明而又新奇,色彩十分艳丽。 三、活动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风筝掌握扎线、定位、粘贴、打结的基本技能。 2、制作一只风筝或者小组创作一只风筝,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研究、小组合作的精神。 3、通过制作风筝让学生感到通过劳动带来愉悦的感受。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扎制一个简易的风筝,让学生了解风筝制作的整个过程。 2、教学难点:(1)启发学生设计新颖并富有儿童个性和趣性的风筝作品; (2)扎风筝骨架和定风筝三角线的技能。 五、教具的准备:自制课件,具代表性的风筝、竹条、白纸、白胶、线团、剪刀等。 六、活动教学过程: (一)引发动机、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几种学生熟悉的动物形象,并提问:师:同学们,这些动物你们喜欢吗?生:喜 欢。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这些动物飞向蓝蓝的天空?生:让它们长上翅膀。 生:再给它们加上尾巴。 生:把它们制作成风筝。师:小朋友说的真棒,你们想看一看吗?生:想。 (设计意图: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积极调动起学生的设计热情,让学生喜欢上设计,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主动进行制作前先设计的良好习惯,也才能更加高效地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劳技作品。)

《巧手做风筝》教学设计

《巧手做风筝》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山东科技版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风筝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 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风筝发展 到今天 ,时代又赋予它崭新的内容。“北京风筝节”、“潍坊国际风筝节”表明 , 风筝几乎成了和平的使者 ,自由的象征 ,它联结着友谊 ,寄寓了人类的美好理 想 ,成为现实生活史一项有意义的活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风筝比较熟悉,无论是哪一个孩子,让他说一说自己见过或了解的风筝灯,他都能够说出很多,有了这些感性的材料和丰富的生活基础,再来探讨这个话题,学生会有较强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欲望,部分学生能主动的在课下搜集资料,有一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本能力。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预计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学习其造型特点及制作方法。 2.能设计制作一件体现风筝特点的作品。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本课重难点: 重点:风筝的种类特点及设计方法。 难点:风筝的创意及制作方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建议:实践法教学。 学法建议: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建议: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师生准备材料:细竹条(不要太老的,容易折断,七八成的成竹,根据风筝的大小而定)、熟宣纸(糊面)、煤油灯(竹条折弯要在需要弯的地方烤)、包棉线(绑扎子架子)、502胶(粘架子,主要是粘风筝面)、铅笔(打画稿)、颜料(广告色,可以覆盖)、毛笔(大,小几白云及衣纹笔). 五、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 好的活动方案实施起来要得心应手,引导学生从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建议: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激励性、多元性、开放性,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鼓励同伴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同学们,我们来听首古诗,诗中所说的纸鸢指的是什么? 2.谁来说说风筝的来历,制作方法。 3.出示课题《风筝的制作》 (二)学习与探究(10分钟) 学习指导语: 1.上节课,我们了解风筝的来历及演变过程,风筝的制作方法。风筝是吉祥物,它的发展都与各地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飞风筝,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 2.风筝的制作 (1)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及蝴蝶风筝骨架。 (2)了解风筝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3)利用课件演示沙燕风筝的扎制过程。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及八角风筝的扎制方法。 学生边听教师讲解,边看教师演示,明确制作过程。知道沙燕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风筝制作步骤

风筝制作步骤 一、做风筝需要的材料:削好的竹篾、防雨纸、纺线、胶水、油画笔、蜡笔、剪刀。 二、钻石风筝做法:1.将竹篾分成长短不一的三条风筝骨干,长度分别是32厘米、45厘米、60厘米;2.将风筝骨架搭成“干”型,交叉口用绑线扎牢,必须按逆时针或者是顺时针方向依次绑好,并用“502”胶水固定;3.将防雨纸用白乳胶粘在风筝骨干上,并在纸上画上图案;4.将放飞的线扎在风筝面上,上中下都要扎。 三、制作风筝注意事项:1.做什么样的风筝,按比例绘出,并按比例将竹篾做成风筝骨干,一般风筝骨架越少越好,能减轻风筝重量; 2.风筝骨架交叉口的绑线,按逆时针或者是顺时针方向依次绑好; 3.纸蒙糊即防雨纸粘在风筝骨架时,纸要预留一公分,待糊好风干将边上多余纸剪去。 四、放飞风筝注意事项: 1.在放飞风筝时要把握风向。风大时放,风小时收。 2.放飞时要注意安全和对风筝的保护。放风筝时,不论风筝大小,放飞者最好戴上手套,以防手掌或手指被风筝线割破或拉伤。 3.风筝停止放飞往回收线时,不能操之过急,也要注意安全。过急容易将线扯断或在风筝将落地时造成损坏,有时稍不小心还会被线割伤。小型或稍大一点的风筝,可一个人收线。 4.收线时,对一些扎工精细、制作复杂的风筝,一定要注意保护,在风筝落地之前轻轻将风筝托住,以防坠地摔坏或擦破。

另一种简单的方法:用细竹签:2长(40-50厘米,十字交叉作骨架),4短(围边框,做成长方形的比较稳固平衡) 牢牢绑好(用细铁丝,或用保证粘力够强的强力胶), 糊纸,选纸要有韧性,不能薄不能脆,沿边框糊结实,过程中保证纸完整平整,不能有一点破损,否则飞不起来; 粘尾巴,用较轻的纸两条,宽约5-8厘米,长度在3米-10米间(如有特殊需要可更长),两条分别粘于主体同一边上的左右两端(若主体为长方形,粘在较短边),保证粘好后两条尾巴长度相等 绑线,四条线端分别固定在主体四角,提拉在一处(使线呈四棱锥)在手中拉紧,打结(线要拉的正,保证力度平均) 把风筝线系上,完成

风筝制作教学设计审批稿

风筝制作教学设计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巧手做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风筝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风筝发展到今天 ,时代又赋予它崭新的内容。“北京风筝节”、“潍坊国际风筝节”表明 ,风筝几乎成了和平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风筝比较熟悉,无论是哪一个孩子,让他说一说自己见过或了解的风筝灯,他都能够说出很多,有了这些感性的材料和丰富的生活基础,再来探讨这个话题,学生会有较强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欲望,部分学生能主动的在课下搜集资料,有一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本能力。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预计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学习其造型特点及制作方法。 2.能设计制作一件体现风筝特点的作品。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本课重难点: 重点:风筝的种类特点及设计方法。 难点:风筝的创意及制作方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建议:实践法教学。 学法建议: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建议: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师生准备材料:细竹条(不要太老的,容易折断,七八成的成竹,根据风筝的大小而定)、熟宣纸(糊面)、煤油灯(竹条折弯要在需要弯的地方烤)、包棉线(绑扎子架子)、502胶(粘架子,主要是粘风筝面)、铅笔(打画稿)、颜料(广告色,可以覆盖)、毛笔(大,小几白云及衣纹笔). 五、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 好的活动方案实施起来要得心应手,引导学生从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中国传统手工艺-风筝制作

风筝是一种驰名中外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风筝又是怎么制作的呢?下 面东盟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风筝的制作方法。 普通风筝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纸做肉,其他复合材料包括丝绢、尼龙布、塑料膜或竹篾、纱纸条、马拉纸等。 纸和丝绢为一般传统风筝的制作材料,着色鲜艳亮丽,更能体现中国风筝 的魅力;但是纸易破,丝绢贵,而现代科学的产物——尼龙布和塑料膜,成了 制造风筝的新材料。 竹子是制作风筝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选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 利用竹片的韧性做风筝的骨架。风筝的骨架可根据个人爱好来编制,如蜻蜓状、蝴蝶状等。 纸是蒙糊风筝的主要材料,以质薄纤维长而均匀,富有韧性,耐湿耐冲击,色泽白而洁者为佳。把纸糊在骨架上,再系上线,风筝就做好了。 这时,你还可以在做好的风筝上涂上你喜欢的色彩,镶上花边,或者系上 丝带,挂上纸环。虽然适量的附件不能影响风筝在空中的飞翔,但是太多的附 件会使风筝的飞翔失衡。现代的风筝大多数都使用广告布作为风筝的面料,骨 架也从以前的竹子变成了炭杆,大大的提高了飞行效果。 普遍方法 做风筝的工具:浆糊,纸刀

做风筝的材料:竹篾,纱纸条,马拉纸,线 方形风筝的特点: (1)这种四方形的风筝,现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风筝的骨架,单单用两支组成非常简单。 (3)做法虽然简单,可是样子的变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多东西。 做法: 首先将竹篾浸水,令竹篾变软,再用刀将竹篾破开,约三分之一粗度,然 后修半形,因为稍后要将竹篾贴在马拉纸上,如果太粗,竹篾会拉破纸张,同 时竹篾太粗,纱纸条就贴不稳。将修好的竹篾裁成两条长短适当的长度,约为 16英寸及23英寸。 将马拉纸裁成一个四方,长约24英寸,马拉纸是一种非常粗糙的纸张,最适合作风筝之用。 到此时就可以将竹篾贴在纸上,但要记着,将长长的竹篾,用纱纸扎在短 的三份之一,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 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较好线与风筝的角度后,就可起放. 注意: 风筝的尾巴是平衡风筝的主要工具,当风筝乘风而上之时,如果一方较重,风筝就会偏向这方,而尾巴最好比较长,因为越长就会有一个重量今风筝头部 升起,使全身受风,平衡了斜的一方. 风筝的丝线可以用牛皮线,棉线,玻璃线等线辘可分圆线辘及排辘将线扎在 风筝上,要成一斜角.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巧手做风筝》教学设计

山东科技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巧手做风筝》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山东科技版 一、课程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要立足于学生,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它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扩展视野,发展能力。 二、教学内容材分析: 《巧手做风筝》是山东科技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与探究”的第四个主题。本主题主要让学生通过了解风筝的起源、构造、种类、制作过程及放风筝的技巧,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筝的欲望,进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风筝、放飞风筝。本主题安排了“问题与思考”、“学习与探究”、“实践与体验”、“总结与交流”、“拓展与创新”5个活动环节,目的是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民间艺术文化,通过观察、设计、操作、评价、交流,激发对风筝进行探究与实践的兴趣,逐步掌握制作风筝的基本技术知识与技能;丰富劳动体验,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意识。

“实践与体验”环节安排了“了解风筝”、“制作风筝”、“放飞风筝”3个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像,制作心目中的风筝,在活动中探索放飞风筝的技巧,进而认识到制作风筝还有很多学问,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实践的习惯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设计制作风筝时,能够对自己的活动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和说明。 三、学情分析: 本主题的活动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这就需要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本主题是了解风筝的有关知识,学习如何制作风筝、放飞风筝,所以学生对本主题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这对本主题的学习起到了促进。虽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收集资料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但还不成熟。因为我校地处农村,学生搜集资料比较困难,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协助查找关于风筝制作的资料,在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指导。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风筝的有关知识,知道制作风筝的所用的材料、制作工序、放飞风筝方法与技巧。尝试制作自己喜欢风筝,掌握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基本技法创意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4、风筝 教学设计

14、风筝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风筝的流派、色彩图案特点、制作方法及制作一个风 筝。 2、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及观察、分析,不断递进探究、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合作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3、培养对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爱护和保护民间美术、关注民俗文化,并通过放飞风筝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解风筝的传统文化艺术特色,并学会风筝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筝的制作与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喜欢 放风筝是一项深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活动,早在二千多年前,风筝就 带着祖先遨游太空的愿望飞上了蓝天,因此一直流传民间 二、赏析 请欣赏图1、2、3、4 请问这些风筝都有哪些特点?你见过哪些风筝呢

学生回答 三、风筝的种类 1、硬翅类(见图) 2、软翅类(见图) 3、板子类和长串类等(见图) 四、风筝的材料 主要是竹蔑和薄纸(丝绵纸)。辅助材料:棉线、浆糊、 放飞用锦纶线适量 竹蔑要求:竹蔑应用竹子的外表面竹青部分,俗称蔑青。 她重量轻、韧性好、有弹性、便于弯曲造型,而蔑黄(竹子内侧)一般不宜制作风筝。 五、制作过程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 简称“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其实四字几乎包含了传统中国风筝技艺内容如: 扎艺包括:选材、劈竹、弯竹、削竹、连接 裱糊包括:选材、裁剪、裱糊、边缘处理、校正 彩绘包括:构图、铺底、描线、染色、修饰 放飞包括:场地和天气的选择、风、拉线、放飞、调收 六、风筝常见故障 1、翻转下跌 2、侧飞、

3、摇摆 4、前俯 5、后仰 6、旋转 七、欣赏 八、谈一谈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筝,谈一谈亲身体会 九、总结 这“四艺”的综合活用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