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经典例题透析

等腰三角形经典例题透析
等腰三角形经典例题透析

经典例题透析

类型一:探究型题目

1.如图1,在直角△ABC中,∠ACB=90°,∠CAB=30°,请你设计三种不同的分法,把△ABC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且要求其中有一个是等腰三角形。(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处标明度数)

思路点拨:在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与“等角对等边”,本题应从角度入手进行考虑。下面提供四种分割方法供大家参考。

解析:

总结升华:对图形进行分割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类新题型,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本类题目的答案有时不唯一。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3,D是△ABC中BC边上的一点,E是AD上的一点,EB=EC,∠1=∠2,求证:AD⊥BC。

请你先阅读下面的证明过程。

证明:在△AEB和△AEC中,

所以△ABE≌△AEC(第一步),

所以AB=AC,∠3=∠4(第二步),

所以AD⊥BC(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上面的证明过程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写出每一步的推理依据;如果不正确,请指出关键错在哪一步,写出你认为正确的证明过程。

【答案】第一步错误。因为在△ABE和△AEC中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它们全等。

正确的证明过程是:

因为EB=EC,

所以∠EBD=∠ECD,

所以∠EBD+∠1=∠ECD+∠2,

即:∠ABC=∠ACB,

所以AB=AC。

在△AEB和△AEC中,

所以△ABE≌△AEC,

所以∠3=∠4,

所以AD⊥BC(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变式2】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在图4中,点M是线段BC上任意一点,点N 是线段CA上任意一点,且BM=CN,直线BN与AM相交于Q点。

(1)请猜一猜:图4中∠BQM等于多少度?

(2)若M、N两点分别在线段BC、CA的延长线上,其它条件下不变,如图5所示,(1)中的结论是否仍

然成立?如果成立,请加以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答案】(1)题通常猜想、测量或证明等方法不难发现∠BQM=60°,而且这一结论在图形发生变化后仍然成立。(2)题的证明过程如下:

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AB=AC,∠BAC=∠ACB=60°,

所以∠ACM=∠BAN。

在△ACM和△BAN中,

所以ΔACM≌ΔBAN,

所以∠M=∠N,

所以∠BQM=∠N+∠QAN=∠M+∠CAM=∠ACB=60°。

类型二:与度数有关的计算

2.如图,在△ABC中,D在BC上,且AB=AC=BD,∠1=30°,求∠2的度数。

思路点拨:解该题的关键是要找到∠2和∠1之间的关系,显然∠2=∠1+∠C,只要再找出∠C与∠2的关系问题就好解决了,而∠C=∠B,所以把问题转化为欲找出∠2与∠B

之间有什么关系,变成△ABD的角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容易的多了。

解析:∵AB=AC

∴∠B =∠C

∵AB=BD

∴∠2=∠3

∵∠2=∠1+∠C

∴∠2=∠1+∠B

∵∠2+∠3+∠B=180°

∴∠B=180°-2∠2

∴∠2=∠1+180°-2∠2

∴3∠2=∠1+180°

∵∠1=30°

∴∠2=70°

总结升华:关于角度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方程进行解决。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D、E在△ABC的边BC上,且BE=BA,CD=CA,若∠BAC=122°,求∠DAE的度数。

【答案】∵BE=BA

∴∠2=∠BAE

∵CD=CA

∴∠1=∠CAD

∵∠1+∠CAD+∠C=180°

∴∠1=

∵∠2+∠BAE+∠B=180°

∴∠2=

∴∠1+∠2=

∵∠B+∠C=180°-∠BAC

∴∠1+∠2=

∵∠DAE=180°-(∠1+∠2)

∴∠DAE=90°-=90°-61°=29°。

【变式2】在△ABC中,AB=AC,D在BC上,E在AC上,且AD=AE,∠BAD=30°,求∠EDC的度数。

【答案】∵AB=AC,AD=AE

∴∠B=∠C,∠ADE=∠AED

∵∠ADE+∠EDC=∠ADC=∠B+∠BAD

∴∠AED+∠EDC=∠C+∠BAD

∵∠AED=∠C+∠EDC

∴∠C+2∠EDC=∠C+∠BAD

∴∠EDC=∠BAD=15°。

类型三: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

3.当腰长或底边长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cm和10cm,求周长。

(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7cm,求周长。

思路点拨: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我们在解此题前,必须明确所给的边的定义,在这里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不明确,而且还要考虑到三条线段能够构成三角形的前提,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解析:(1)因为8+8>10,10+10>8,则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8时,周长为8+8+10=26;

当腰长为10时,周长为10+10+8=28;

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6cm或28cm。

(2)当腰长为3时,因为3+3<7,所以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7时,因为7+7>3,所以此时能构成三角形,因此三角形的周长为:7+7+3=17;

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总结升华:对于此类题目在进行分类讨论时,必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验证是否能构成三角形

举一反三:

【变式1】当顶角或底角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4倍,求它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答案】(1)当底角是顶角的4倍时,设顶角为x,则底角为4x,

∴4x+4x+x=180°,∴x=20°,∴4x=80°,

于是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为:20°,80°,80°。

(2)当顶角是底角的4倍时,设底角为x,则顶角为4x,

∴x+x+4x=180°,∴x=30°,∴4x=120°,

于是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为:30°,30°,120°。

故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为20°,80°,80°或30°,30°,120°。

【变式2】当高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时,必须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边的夹角为25°,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答案】设AB=AC,BD⊥AC;

(1)高与底边的夹角为25°时,高一定在△ABC的内部,

如右图,∵∠DBC=25°,∴∠C=90°-∠DBC=90°-25°=65°,

∴∠ABC=∠

C=65°,

∠A=180°-2×65°=50°。

图1

(2)当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250时,

①如图2,高在△ABC内部时,

当∠ABD=25°时,∠A=90°-∠ABD=65°,

∴∠C=∠ABC=(180°-∠A)÷2=57.5°;

②如图3,高在△ABC外部时,∠ABD=25°,图2

∴∠BAD=90°-∠ABD=90°-25°=65°,∴∠BAC=180°-65°=115°,

∴∠ABC=∠C=(180°-115°)÷2=32.5°

故三角形各内角为:65°,65°,50°或

65°,57.5°,57.5°或115°,32.5°,32.5°。

图3

【变式3】由腰的垂直平分线所引起的分类讨论

在三角形ABC中,AB=AC,AB边上的垂直平分线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40°,求底角B的度数。

分析:题目中AB边上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AC

相交有两种情形;

解:(1)如图,AB边的垂直平分线与AC边交于点D,

∠ADE=40°,

则∠A=900-∠ADE=50°,

∵AB=AC,∴∠B=(180°-50°)÷2=65°。

(2)如图,AB边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AC的反向

延长线交于点D,∠ADE=40°,则∠DAE=50°

∴∠BAC=130°,∵AB=AC,∴∠B=(180°-130°)÷2=25°,

故∠B的大小为65°或25°。

【变式4】由腰上的中线引起的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5cm,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为两部分的差为3cm,求腰长。

【答案】如图,∵BD为AC边上的中线,∴AD=CD,

(1)当(AB+AD)-(BC+CD)=3时,则AB-BC=3,

∵BC=5 ∴AB=BC+3=8;

(2)当(BC+CD)-(AB+AD)=3时,则BC-AB=3,

∵BC=5 ∴AB=BC-3=2;

但是当AB=2时,三边长为2,2,5;

而2+2<5,不合题意,舍去;

故腰长为8。

类型四:证明题

4.已知:如图,∠ABC,∠ACB的平分线交于F,过F作DE∥BC,交AB于D,交AC于E。

求证:BD+EC=DE。

思路点拨:因为DE=DF+FE,即结论为BD+EC=DF+FE,分别证明BD=DF,CE =FE即可,于是运用“在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易证结论成立。

解析:∵DE∥BC,

∴∠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F平分∠ABC

∴∠1=∠2

∴∠1=∠3

∴DB=DF(等角对等边)

同理:EF=CE,

∴BD+EC=DF+EF

即BD+EC=DE。

总结升华:在三角形中,利用“等角对等边”证明线段相等,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C是线段AB上的一点,△ACD和△BCE是等边三角形,AE交CD 于M,BD交CE于N,交AE于O。

求证:(1)∠AOB=120°;

(2)CM=CN;

(3)MN∥AB。

【答案】(1)∵∠ACE=∠ACD+∠DCE

∠BCD=∠BCE+∠DCE

且∠ACD=∠BCE=60°

∴∠ACE=∠BCD

在△ACE和△BCD中

∴△ACE≌△DCB(SAS)

∴∠3=∠2

∵∠1+∠3=60°,∴∠1+∠2=60°

∴∠AOB=∠1+∠ADC+∠2=60°+60°=120°

(2)∵∠ACD=∠BCE=60°

∴∠MCN=60°

在△CMA和△CND中

∴△CMA≌△CND(ASA)

∴CM=CN

(3)∵CM=CN且∠MCN=60°

∴△CMN是等边三角形

∴∠NMC=60°

又∵∠DCA=60°

∴∠NMC=∠DCA

∴MN∥AB

【变式2】已知,在△ABC中,∠ACB=90°,CD,CE三等分∠ACB,CD⊥AB(如图所示)。

求证:(1)AB=2BC;

(2)CE=AE=EB。

【答案】(1)∵CE、CD三等分∠ACB

∴∠1=∠2=∠3=30°

又∵CD⊥AB,∴∠B=60°,∠A=30°

在Rt△ABC中,∠A=30°,∴AB=2BC

(2)∵∠A=∠1=30°

∴CE=EA

又∵∠B=∠BCE=60°

∴△BCE是等边三角形,∴EC=EB

∴CE=EA=EB

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练习(含答案)

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如图,∠C=90°,AD 平分∠BAC 交BC 于D ,若BC=5cm ,BD=3cm , 则点D 到AB 的距离为( ) 2.如图,已知C 是线段AB 上的任意一点(端点除外),分别以AC 、BC 为边并且在AB 的同一侧作等边△ACD 和等边△BCE ,连接AE 交CD 于M ,连接BD 交CE 于N .给出以下三个结论: ①AE=BD ②CN=CM ③MN ∥AB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如图,在正三角形ABC 中,D ,E ,F 分别是BC ,AC ,AB 上的点,DE ⊥AC ,EF ⊥AB ,FD ⊥BC ,则△DEF 的面积与△ABC 的面积之比等于_________ . 三.解答题(共15小题) 4.在△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E 、F 分别为AB 、AC 上的点,且 ∠EDF+∠EAF=180°,求证DE=DF . 5.在△ABC 中,∠ABC 、∠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点O 作DE ∥BC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请说明DE=BD+EC . 6.已知:如图,D 是△ABC 的BC 边上的中点,DE ⊥AB ,DF ⊥ AC , 垂足分别为 E ,F ,且DE=DF .请判断△ABC 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7.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是AC 边上的高,延长BC 至E ,使CE=CD .连接DE . (1)∠E 等于多少度? (2)△DBE 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8.如图,在△ABC 中,∠ACB=90°,CD 是AB 边上的高,∠A=30°.求证:AB=4BD . 9.如图,△ABC 中,AB=AC ,点D 、E 分别在AB 、AC 的延长线上,且BD=CE ,DE 与BC 相交于点F .求证:DF=EF . A . 5cm B . 3cm C . 2cm D . 不能确定 A . 0 B . 1 C . 2 D . 3

经典相似三角形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相似三角形 一.解答题(共30小题) 1.如图,在△ABC 中,DE ∥BC ,EF ∥AB ,求证:△ADE ∽△EFC . 2.如图,梯形ABCD 中,AB ∥CD ,点F 在BC 上,连DF 与AB 的延长线交于点G . (1)求证:△CDF ∽△BGF ; (2)当点F 是BC 的中点时,过F 作EF ∥CD 交AD 于点E ,若AB=6cm ,EF=4cm ,求CD 的长. 3.如图,点D ,E 在BC 上,且FD ∥AB ,FE ∥AC . 求证:△ABC ∽△FDE . 4.如图,已知E 是矩形ABCD 的边CD 上一点,BF ⊥AE 于F ,试说明:△ABF ∽△EAD . 5.已知:如图①所示,在△ABC 和△ADE 中,AB=AC ,AD=AE ,∠BAC=∠DAE ,且点B ,A ,D 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E ,CD ,M ,N 分别为BE ,CD 的中点. (1)求证:①BE=CD ;②△AMN 是等腰三角形; (2)在图①的基础上,将△ADE 绕点A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其他条件不变,得到图②所示的图形.请直接写出(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3)在(2)的条件下,请你在图②中延长ED 交线段BC 于点P .求证:△PBD ∽△AMN . 6.如图,E 是?ABCD 的边BA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EC ,交AD 于点F .在不添加辅助线的情况下,请你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并任选一对相似三角形给予证明. 7.如图,在4×3的正方形方格中,△ABC 和△DEF 的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1)填空:∠ABC= _________ °,BC= _________ ; (2)判断△ABC 与△DEC 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的结论. 8.如图,已知矩形ABCD 的边长AB=3cm ,BC=6cm . 某一时刻,动点M 从A 点出发沿AB 方向以1cm/s 的速度向B 点匀速运动;同时,动点N 从D 点出发沿DA 方向以2cm/s 的速度向A 点匀速运动,问: (1)经过多少时间,△AMN 的面积等于矩形ABCD 面积的? (2)是否存在时刻t ,使以A ,M ,N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CD 相似?若存在,求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9.如图,在梯形ABCD 中,若AB ∥DC ,AD=BC ,对角线BD 、AC 把梯形分成了四个小三角形. (1)列出从这四个小三角形中任选两个三角形的所有可能情况,并求出选取到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概率是多少;(注意:全等看成相似的特例) (2)请你任选一组相似三角形,并给出证明. 10.如图△ABC 中,D 为AC 上一点,CD=2DA ,∠BAC=45°,∠BDC=60°,CE ⊥BD 于E ,连接AE . (1)写出图中所有相等的线段,并加以证明; (2)图中有无相似三角形?若有,请写出一对; 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3)求△BEC 与△BEA 的面积之比.

三角函数经典例题

经典例题透析 类型一:锐角三角函数 本专题主要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及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和特殊角三角函数值,都是中考中的热点.明确直角三角形中正弦、余弦、正切的意义,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是基础,通过计算器计算知道正弦、正切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1.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已知,BC=2,那 么( ) A.B.C.D. 思路点拨:由于∠ABC在Rt△ABC和Rt△BCD中,又已知AC和BC,故只要求出AB或CD即可. 解析: 解法1: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先用勾股定理求出 ,∴. ∴. 解法2:直接利用勾股定理求出, 在Rt△ABC中,.答案:A 总结升华:求直角三角形中某一锐角三角函数值,利用定义,求出对应两边的比即可. 2.计算:(1)________; (2)锐角A满足,则∠A=________. 答案:(1);(2)75°. 解析:(1)把角转化为值.(2)把值转化为角即可. (1).

(2)由,得, ∴.∴A=75°. 总结升华: 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应先求出其值,把角的关系转化为数的关系,再按要求进行运算.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求角,先看看哪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为此值,在锐角范围内一个角只对应着一个函数值,从而求出此角. 3.已知为锐角,,求. 思路点拨:作一直角三角形,使为其一锐角,把角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借助勾 股定理,表示出第三边,再利用三角函数定义便可求出,或利用求出 ,再利用,使可求出. 解析: 解法1:如图所示,Rt△ABC中,∠C=90°,∠B=,由,可设,. 则, ∴. 解法2:由,得 , ∴. 总结升华:知道一锐角三角函数值,构造满足条件的直角三角形,根据比的性质用一不为0的数表示其两边,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用定义求出要求的三角函数值.或 利用,来求.

等腰三角形经典练习题(有难度)

等腰三角形练习题 一、计算题: 1. 如图,△ABC 中,AB=AC,BC=BD,AD=DE=EB 求∠A 的度数 设∠ABD 为x,则∠A 为2x 由8x=180° 得∠A=2x=45° 2.如图,CA=CB,DF=DB,AE=AD 求∠A 的度数 设∠A 为x, 由5x=180° 得∠A=36° 3.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DE ⊥AB 于E ,DF ⊥BC 交AC 于点F ,若∠EDF=70°, 求∠AFD 的度数 ∠AFD=160° 4. 如图,△ABC 中,AB=AC,BC=BD=ED=EA 求∠A 的度数 A B C D F E F E A D B C X x x 2x 2x A B C D E x x 3x 2x 3x 2x 2x A x

设∠A 为x ∠A= 7 180 5.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BAD=30°,在AC 上取点E ,使AE=AD, 求∠EDC 的度数 设∠ADE 为x ∠EDC=∠AED -∠C=15° 6. 如图,△ABC 中,∠C=90°,D 为AB 上一点,作DE ⊥BC 于E ,若BE=AC,BD=2 1,DE+BC=1, A B C D E x x 180°-2x 30° x -15° x -15° A

求∠ABC 的度数 延长DE 到点F,使EF=BC 可证得:△ABC ≌△BFE 所以∠1=∠F 由∠2+∠F=90°, 得∠1+∠F=90° 在Rt △DBF 中, BD=21,DF=1 所以∠F =∠1=30° 7. 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 ,若AC=AB+BD 求∠B :∠C 的值 在AC 上取一点E,使AE=AB 可证△ABD ≌△ADE 所以∠B=∠AED 由AC=AB+BD,得DE=EC, 所以∠AED=2∠C 故∠B :∠C=2:1 二、证明题: 8. 如图,△ABC 中,∠ABC,∠CAB 的平分线交于点P ,过点P 作DE ∥AB ,分别交BC 、AC 于 点D 、E 求证:DE=BD+AE 证明△PBD 和△PEA C B A D E P A B C D E

相似三角形经典证明题解析

相似三角形经典证明题 1.如图,已知一个三角形纸片ABC ,BC 边的长为8,BC 边上的高为6,B ∠和C ∠都为锐角,M 为AB 一动点(点M 与点A B 、不重合),过点M 作MN BC ∥,交AC 于点N ,在AMN △中,设MN 的长为x ,MN 上的高为h . (1)请你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h . (2)将AMN △沿MN 折叠,使AMN △落在四边形BCNM 所在平面,设点A 落在平面的点为1A ,1A MN △与四边形BCNM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当x 为何值时,y 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2.如图,已知直线128:33 l y x =+与直线2:216l y x =-+相交于点C l l 12,、分别交x 轴于A B 、两点.矩形DEFG 的顶点D E 、分别在直线12l l 、上,顶点F G 、都在x 轴上,且点G 与点B 重合. (1)求ABC △的面积; (2)求矩形DEFG 的边DE 与EF 的长; (3)若矩形DEFG 从原点出发,沿x 轴的反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平移,设移动时间为(012)t t ≤≤秒,矩形DEFG 与ABC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求S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t 的取值范围.

3.如图,矩形ABCD 中,3AD =厘米,AB a =厘米(3a >).动点M N ,同时从B 点出发,分别沿B A →,B C →运动,速度是1厘米/秒.过M 作直线垂直于AB ,分别交AN ,CD 于P Q ,.当点N 到达终点C 时,点M 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 (1)若4a =厘米,1t =秒,则PM =______厘米; (2)若5a =厘米,求时间t ,使PNB PAD △∽△,并求出它们的相似比; (3)若在运动中,存在某时刻使梯形PMBN 与梯形PQDA 的面积相等,求a 的取值范围; (4)是否存在这样的矩形:在运动过程中,存在某时刻使梯形PMBN ,梯形PQDA ,梯形PQCN 的面积都相等?若存在,求a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如图,已知△ABC 是边长为6cm 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 、Q 同时从A 、B 两点出发,分别沿AB 、BC 匀速运动,其中点P 运动的速度是1cm/s ,点Q 运动的速度是2cm/s ,当点Q 到达点C 时,P 、Q 两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解答下列问题: (1)当t =2时,判断△BPQ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设△BPQ 的面积为S (cm 2),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 (3)作QR //BA 交AC 于点R ,连结PR ,当t 为何值时,△APR ∽△PRQ ? N

老师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经典例题透析

老师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经典例题透析

————————————————————————————————作者: ————————————————————————————————日期:

知识要点梳理 定义: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位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凸多边形 分类1: 凹多边形 ?正多边形: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分类2: 多边形?非正多边形: 1、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n-2)。 多边形的定理2、任意凸形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n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等于1/2·n(n-3) 只用一种正多边形:3、4、6/。 镶嵌?拼成360度的角 只用一种非正多边形(全等):3、4。 知识点一:多边形及有关概念 1、多边形的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1)多边形的一些要素: 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顶点:每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多边形的内角,一个n边形有n个内角。外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2)在定义中应注意:?①一些线段(多边形的边数是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②首尾顺次相连,二者缺一不可;③理解时要特别注意“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几个点不共面的情况,即空间 多边形. 2、多边形的分类:?(1)多边形可分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画出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如果整个多边形都在这 条直线的同一侧,则此多边形为凸多边形,反之为凹多边形(见图1).本章所讲的多边形都是指凸 多边形.? 凸多边形凹多边形?图1 (2)多边形通常还以边数命名,多边形有n条边就叫做n边形.三角形、四边形都属于多边形,其中三角?形是边数最少的多边形.?知识点二:正多边形?各个角都相等、各个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等。 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 要点诠释:?各角相等、各边也相等是正多边形的必备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如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正方形,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也不一定是正方形,只有满足四边都相等且四个角也都相等的四边形才是正方形 知识点三:多边形的对角线?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如图2,BD为四边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 要点诠释: (1)从n边形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证明:过一个顶点有n-3条对角线(n≥3的正整数),又∵共有n个顶点,∴共有n(n-3) 条对角线,但过两个不相邻顶点的对角线重复了一次,∴凸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知识点四:多边形的内 角和公式?1.公式:边形的内角和为. 2.公式的证明:?证法1:在边形内任取一点,并把这点与各个顶点连接起来,共构成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再减去一个周角,即得到边形的内角和为. 证法2:从边形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以作条对角线,并且边形被分成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恰好是边形的内角和,等于.?证法3:在边形的一边上取一点与各个顶点相连,得个三角形,边形内角和等于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所取的一点处的一个平角的度数, 即.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经典例题透析

一元一次方程经典例题透析 类型一: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 1、已知下列各式: ①2x-5=1;②8-7=1;③x+y;④x-y=x2;⑤3x+y=6;⑥5x+3y +4z=0;⑦=8;⑧x=0。其中方程的个数是( ) A、5 B、6 C、7 D、8 思路点拨: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根据定义逐个进行判断,显然②③不合题意。 解:是方程的是①④⑤⑥⑦⑧,共六个,所以选B 总结升华:根据定义逐个进行判断是解题的基本方法,判断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等式;二是含有未知数,体现了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举一反三: [变式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 (1)-2x2+3=x (2)3x-1=2y (3)x+=2 (4)2x2-1=1-2(2x-x2) 解析:判断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需要对原方程进行化简后再作判断。 答案:(1)(2)(3)不是,(4)是 [变式2]已知:(a-3)(2a+5)x+(a-3)y+6=0是一元一次方程,求a的值。 解析:分两种情况: (1)只含字母y,则有(a-3)(2a+5)=0且a-3≠0 (2)只含字母x,则有a-3=0且(a-3)(2a+5)≠0 不可能 综上,a的值为。

[变式3](2011重庆江津)已知3是关于x的方程2x-a=1的解,则a的值是( ) A.-5 B.5 C.7 D.2 答案:B 类型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如果我们在牢固掌握这一常规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方程原形和特点,灵活安排解题步骤,并且巧妙地运用学过的知识,就可以收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效果。 1.巧凑整数解方程: 2、 思路点拨:仔细观察发现,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和为,常数项的和故直接移项凑成整数比先去分母简单。 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2x=-1。 系数化为1,得x=-。 举一反三: [变式]解方程:=2x-5 解:原方程可变形为 =2x-5

等腰三角形及三线合一经典试题难题

等腰三角形及三线合一经典试题 难题 1.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 ) 2. 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4cm 和9cm ,则该三角形的周长是( ) 2.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 A .40° B .50° C .60° D .30°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C .40°D .80° 4.如图,C 、E 和B 、D 、F 分别在∠GAH 的两边上,且AB=BC=CD=DE=EF ,若∠A=18°,则∠GEF 的度数是( ) A .80° B .90° C .100° D .108° 5.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 80 ,则另两个内角的度数为 6.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10,则腰长的取值范围为 7.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4倍,则它的顶角是________. 8.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DE ⊥AB 于E ,DF ⊥BC 交AC 于点F ,若 ∠EDF=70°,求∠AFD 的度数 9.如图,△ABC 中,∠ABC,∠CAB 的平分线交于点P ,过点P 作DE ∥AB ,分别交BC 、AC 于点D 、E 求证:DE=BD+AE 10. 已知如图: △ABC 和△ADE 都是等腰三角形且顶角∠BAC =∠DAE, 则BD =CE ( ) 11. 已知:如图:CA=CB, DA=DB 求证:(1)∠1=∠2.(2)CD ⊥AB . A B C D F E C B A D E P E C A H F G

E D C A B H F 12.如图,已知点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ABC 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 交AC 于F ,AD 交CE 于H , ①求证:△BCE ≌△ACD ; ②求证:CF=CH ; ③判断△CFH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13.如图, 中, ,试说明: . 14.如图3,在?ABC 中,∠=A 90ο ,AB AC =,D 是BC 的中点,P 为BC 上任一点,作PE AB ⊥,PF AC ⊥,垂足分别为E 、F 求证:(1)DE =DF ;(2)DE DF ⊥ A E F B D P C 图3 15.已知,如图1,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DF 分别是?ABD 和?ACD 的高。 求证:AD 垂直平分EF A 1 2 E F B D C 图1

经典相似三角形练习的题目(附参考答案详解)

实用标准文案 相似三角形 一.解答题(共30小题) 1.如图,在△ABC中,DE∥BC,EF∥AB,求证:△ADE∽△EFC. 2.如图,梯形ABCD中,AB∥CD,点F在BC上,连DF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G.(1)求证:△CDF∽△BGF; (2)当点F是BC的中点时,过F作EF∥CD交AD于点E,若AB=6cm,EF=4cm,求CD的长. 3.如图,点D,E在BC上,且FD∥AB,FE∥AC. 求证:△ABC∽△FDE.4.如图,已知E是矩形ABCD的边CD上一点,BF⊥AE于F,试说明:△ABF∽△EAD. 5.已知:如图①所示,在△ABC和△ADE中,AB=AC,AD=AE,∠BAC=∠DAE,且点B,A,D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E,CD,M,N分别为BE,CD的中点.(1)求证:①BE=CD;②△AMN是等腰三角形; (2)在图①的基础上,将△ADE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其他条件不变,得到图②所示的图形.请直接写出(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3)在(2)的条件下,请你在图②中延长ED交线段BC于点P.求证:△PBD∽△AMN.

6.如图,E是?ABCD的边BA延长线上一点,连接EC,交AD于点F.在不添加辅助线的情况下,请你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并任选一对相似三角形给予证明. 7.如图,在4×3的正方形方格中,△ABC和△DEF 的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1)填空:∠ABC= _________ °,BC= _________ ; (2)判断△ABC与△DEC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的结论. 8.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长AB=3cm,BC=6cm. 某一时刻,动点M从A点出发沿AB方向以1cm/s的速度向B点匀速运动;同时,动点N从D点出发沿DA方向以2cm/s的速度向A点匀速运动,问: (1)经过多少时间,△AMN的面积等于矩形ABCD面积的? (2)是否存在时刻t,使以A,M,N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CD相似?若存在,求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9.如图,在梯形ABCD中,若AB∥DC,AD=BC,对角线BD 、AC 把梯形分成了四个小三角形. (1)列出从这四个小三角形中任选两个三角形的所有可能情况,并求出选取到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概率是多少;(注意:全等看成相似的特例) (2)请你任选一组相似三角形,并给出证明. 10.如图△ABC中,D为AC上一点,CD=2DA,∠BAC=45°,∠BDC=60°,CE⊥BD于E,连接AE. (1)写出图中所有相等的线段,并加以证明; (2)图中有无相似三角形?若有,请写出一对; 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3)求△BEC与△BEA的面积之比.

四边形——经典例题透析_成果测评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CD的中点, 连结 AF、CE. (1)求证:△ BEC^A DFA; (2)连接AC,若CA=CB,判断四边形AECF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在△ ABC中,AB=AC , D为BC中点,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 求证:四边形ADCE是矩形。 【变式2】已知口ABCD的对角线AC, BD相交于0, △ ABO是等边三角形,AB= 4cm , 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经典例题透析因 类型一:矩形 1. (2011山东青岛)

【变式3】如图,在矩形 ABCD 中,对角线 AC 、BD 相交于点O , AE 丄BD 于E ,则: (1) 图中与/ BAE 相等的角有 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 AOB=60。,贝U AB : BD = 图中△ DOC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形(按边 分). 类型二:菱形 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 ABCD 的对角线AC 的垂直平分线与边 AD 、BC 分别 交于E 、F 。试判断四边形 AFCE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E,F 分别是BC , AD 中点。 B C (2011四川雅安 (1)求证:△ ABE BA CDF

【变式4】(2011 四川自贡) 如图,在△ ABC 中, AB=BC=1,/ ABC=120 °,将△ ABC 绕点B 顺时针旋转30。得△交」二一于点E , 1 -分别交 V F. 类型三:正方形||銅 3.( 2011广西玉林)如图,点G 是正方形ABCD 对角线CA 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 以线段AG 为边作一个正方形 AEFG,线段EB 和GD 相交于点H. (1) 求证:EB=GD; (2) 判断EB 与G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 若 AB=2,AG=,求 EB 的长. 思路点拨: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方法有很多种, 而本题中DG, BE 分别在△ DAG 与厶AEB 中,结合正方形的性质,我们可以证明厶 DAG 与厶AEB 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 等来说明。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主要是平行或相交(包括垂直相交) 。 【答案】(1)证明:在厶GAD 和厶EAB 中 / GAD=90 o+ / EAD ,/ EAB=90 o+ / EAD ???/ GAD= / EAB 又??? AG=AE , AB=AD ? △ GADEAB (1) 试判断四边形 (2) 求DE 的长.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等腰三角形经典试题(有难度)

等腰三角形经典试题(有难度)

————————————————————————————————作者:————————————————————————————————日期:

等腰三角形练习题 一、计算题: 1. 如 图 , △ ABC 中 , AB=AC,BC=BD,AD=DE=EB 求∠A 的度数 设∠ABD 为x,则∠A 为2x 由8x=180° 得∠A=2x=45° 2.如图,CA=CB,DF=DB,AE=AD 求∠A 的度数 设∠A 为x, 由5x=180° 得∠A=36° 3.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F E A D B C X x x 2x 2x A B C D E x x 3x 2x 3x 2x 2x

EDF=70°, 求∠AFD 的度数 ∠AFD=160° 4. 如图,△ABC 中, AB=AC,BC=BD=ED=EA 求∠A 的度数 设∠A 为x ∠A=7180 5.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BAD=30°,在AC 上取点E ,使AE=AD, 求∠EDC 的度数 设∠ADE 为x ∠EDC=∠AED -∠C=15° A B C D E x x 2x 2x 3x 3x x A 180°-2x 30°

6. 如图,△ABC中,∠C=90°,D为AB上一点,作DE⊥BC于E,若BE=AC,BD= 2 1,DE+BC=1, 求∠ABC的度数 延长DE到点F,使EF=BC 可证得:△ABC≌△BFE 所以∠1=∠F 由∠2+∠F=90°, 得∠1+∠F=90° 在Rt△DBF中, BD= 2 1,DF=1 所以∠F =∠1=30°E A C B D F 1 2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含标准答案)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含答案)

————————————————————————————————作者:————————————————————————————————日期: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 (一)相似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节复习的目标是: 1. 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根据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求线段的长或两线段的比,了解黄金分割。 2. 会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证明,会分线段成已知比。 3. 能熟练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答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题。 4. 能熟练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本节的难点内容是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以及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相似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考试题中时常与四边形、圆的知识相结合构成高分值的综合题,题型常以填空、选择、简答或综合出现,分值一般在10%左右,有时也单独成题,形成创新与探索型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重要知识点介绍: 1. 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 在比例式::中,、叫外项,、叫内项,、叫前项,a b c d a b c d a d b c a c ==() b 、d 叫后项,d 叫第四比例项,如果b=c ,那么b 叫做a 、d 的比例中项。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和BC ,使AC 2=AB ·BC ,叫做把线段AB 黄金分割,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 2. 比例性质: ①基本性质:a b c d ad bc =?= ②合比性质:±±a b c d a b b c d d =?= ③等比性质: ……≠……a b c d m n b d n a c m b d n a b ===+++?++++++=()0

经典例题透析 神经调节

经典例题透析: 1.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若在a点上刺激,神经就发生兴奋,并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强③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发生急剧变化,钾离子流人细胞内⑤a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给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有关反射弧的基础知识。 指点迷津:此图是完整的反射弧,a处为传出神经,其神经末梢连在肌肉上,和肌肉一起构成效应器,a点受刺激产生的兴奋可双向传导,向肌肉方向传导后即可引起肌肉的收缩,故①正确。给予相同的刺激,无论刺激点离肌肉更近或更远,都引起肌肉相同的收缩效果,故②错。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就产生兴奋,兴奋的幅度通常是恒定的刺激未达到一定强度,不能产生兴奋,与刺激强弱无关,故③正确。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Na+流入细胞内,故④错。a处的兴奋向中枢方向传导时,由于突触后膜向中间神经元前膜方向没有化学递质的释放,不能传导,故⑤正确。如何识别或确定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①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没有则为传出神经。②根据前角(大)和后角(小)判断,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③根据切断刺举的方法确定,若切断神经后,刺激外周段不反应,而刺激向中段反应,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是传出神经。 参考答案D 2.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关于兴奋产生和传导的基础知识。 指点迷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纤维膜内电流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的,二者方向一致。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就会发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即由静息时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参考答案A 3.图示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经典例题

第一讲等腰三角形 【要点梳理】 要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1.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 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 为腰,BC为底边,∠A是顶角,∠B、∠C是底角. 2.等腰三角形的作法 已知线段a,b(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b,BC=a. 作法:1.作线段BC=a; 2.分别以B,C为圆心,以b为半径画弧,两弧 相交于点A; 3.连接AB,AC. △ABC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4.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每个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要点诠释:(1)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A =180°-2∠B,∠B=∠C=180 2A ?-∠. (2)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要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推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中重要线段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要点诠释:这条性质,还可以推广到一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完整版)相似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相似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知识点归纳: 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平行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 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 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4)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5)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6)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①以上各种判定均适用。 ②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 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③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 每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如图,Rt△ABC中,∠BAC=90°,AD是斜边BC上的高, 则有射影定理如下: (1)(AD)2=BD·DC,(2)(AB)2=BD·BC , (3)(AC)2=CD·BC 。 注:由上述射影定理还可以证明勾股定理。即(AB)2+(AC)2=(BC)2。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已知等腰△ABC 中,AB =AC ,AD ⊥BC 于D ,CG ‖AB ,BG 分别交AD ,AC 于E 、 F ,求证:BE 2=EF·EG 证明:如图,连结EC ,∵AB =AC ,AD ⊥BC , ∴∠ABC =∠ACB ,AD 垂直平分BC ∴BE =EC ,∠1=∠2,∴∠ABC-∠1=∠ACB-∠2, 即∠3=∠4,又CG ∥AB ,∴∠G =∠3,∴∠4=∠G 又∵∠CEG =∠CEF ,∴△CEF ∽△GEC ,∴EG CE =CE EF ∴EC 2=EG· EF ,故EB 2=EF·EG 【解题技巧点拨】 本题必须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来得到证明.而其中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BE=EC ,把原来处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BE ,EF ,EC 转换到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中是证明本题的关键。 例2 已知:如图,AD 是Rt △ABC 斜BC 上的高,E 是AC 的中点,ED 与AB 的延长线相交于F ,求证:BA FB =AC FD 证法一:如图,在Rt △ABC 中,∵∠BAC =Rt ∠,AD ⊥BC , ∴∠3=∠C ,又E 是Rt △ADC 的斜边AC 上的中点, ∴ED=21 AC =EC ,∴∠2=∠C ,又∠1=∠2,∴∠1=∠3, ∴∠DFB =∠AFD ,∴△DFB ∽△AFD ,∴FD FB =AD BD (1) 又AD 是Rt △ABC 的斜边BC 上的高,∴Rt △ABD ∽Rt △CAD ,∴AD BD =AC BA (2) 由(1)(2)两式得FD FB =AC BA ,故BA FB =AC FD 证法二:过点A 作AG ∥EF 交CB 延长线于点G ,则BA FB =AG FD (1) ∵E 是AC 的中点,ED ∥AC ,∴D 是GC 的中点,又AD ⊥GC ,∴AD 是线段GC 的垂直平分线,∴AG =AC (2) 由(1)(2)两式得:BA FB =AC FD ,证毕。 【解题技巧点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各章节经典例题、易错题透析(期末、初讲)必备

经典例题透析----易错题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一条线段有无数条垂线; B.过线段AB中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线段AB垂直; C.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若有一个角为90°,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D.若两条直线相交,则它们互相垂直.?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B.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垂线的长度就是这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C.画出已知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D.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如图所示,图中共有内错角( ). ? A.2组; B.3组;C.4组; D.5组. 4.下列说法: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两条直线不平行必相交;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其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5.如图所示,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有( ).? ①因为∠1=∠4,所以BC∥AD;②因为∠2=∠3,所以AB∥CD; ③因为∠BCD+∠ADC=180°,所以AD∥BC;④因为∠1+∠2+∠C=180°,所以BC∥AD. A.1个;B.2个;C.3个;D.4个.?6.如图所示,直线,∠1=70°,求∠2的度 数. ? 7.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如果是,请写出它的题设和结论.?(1)内错角相等;(2)对顶角相等;(3)画一个60°的角. 8.“如图所示,△A′B′C′是△ABC平移得到的,在这个平移中,平移的距离是线段AA′”这句话对吗?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点A的坐标满足,试确定点A所在的象限 2.求点A(-3,-4)到坐标轴的距离.?? 第七章三角形?1.如图所示,钝角△ABC中,∠B是钝角,试作出BC边上的高AE. 2.有四条线段,长度分别为4cm,8cm,10cm,12cm,选其中三条组成三角形,试问可以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3.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最多有几个角是锐角?? 4.如图所示,在△ABC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DB>∠ADE; B.∠ADB>∠1+∠2+∠3; C.∠ADB>∠1+∠2; D.以上都对. 5.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440°,求其边数.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精选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综合运用经典题型 考点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例1、如图,△PCD是等边三角形,A、C、D、B在同一直线上,且∠APB=120°. 求证:⑴△PAC∽△BPD;⑵ CD2 =AC·BD. 例2、如图,在等腰△ABC中, ∠BAC=90°,AB=AC=1,点D是BC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C 重合),在AC上取一点E,使∠ADE=45° (1)求证:△ ABD∽△DCE; (2)设BD=x,AE=y,求y关于x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值范围,并求出当x为何值时AE 取得最小值? (3)在AC上是否存在点E,使得△ADE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A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例3、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A作AE⊥BC,垂足为E,连接DE,F为线段DE上一点,且∠AFE=∠B: 1)求证:△ADF∽△DEC; 2)若AB=4,3 3 AD,AE=3,求AF的长。 A B C D F

考点二:射影定理: 例4、如图,在RtΔABC中,∠ACB=90°,CD⊥AB于D,CD=4cm,AD=8cm,求AC、BC及BD的长。 例5、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E是AB的中点,F是AD上的一点,且AF= 1 4 AD,EG⊥CF于点G, (1)求证:△AEF∽△BCE;(2)试说明:EG2=CG·FG. 例6、已知:如图所示的一张矩形纸片ABCD(AD>AB),将纸片折叠一次,使点A与点C重合,再展开,折痕EF交AD边于E,交BC边于F,分别连结AF和CE. (1)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2)若AE=10cm,△ABF的面积为24cm2,求△ABF的周长; (3)在线段A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2AE2=AC·AP若存在,请说明点P的位置,并予以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A B C D E F G

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经典例题透析

经典例题透析 类型一:利用柯西不等式求最值 1.求函数的最大值. 思路点拨:利用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通常设法在不等式一边得到一个常数,并寻找不等式取等号的条件.这个函数的解析式是两部分的和,若能化为ac+bd的形式就能利用柯西不等式求其最大值.也可以利用导数求解。 解析: 法一:∵且, ∴函数的定义域为,且,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即时函数取最大值,最大值为 法二:∵且, ∴函数的定义域为 由, 得 即,解得 ∴时函数取最大值,最大值为. 总结升华:当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号时常利用柯西不等式求解.不等式中的等号能否取得是求最值问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1】(2011辽宁,24)已知函数f(x)=|x-2|-|x-5|。 (I)证明:-3≤f(x)≤3; (II)求不等式f(x)≥x2-8x+15的解集。 【答案】

(Ⅰ) 当时,. 所以.…………5分 (Ⅱ)由(Ⅰ)可知, 当时,的解集为空集; 当时,的解集为; 当时,的解集为. 综上,不等式的解集为.……10分 【变式2】已知,,求的最值. 【答案】 法一: 由柯西不等式 于是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 法二: 由柯西不等式 于是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 【变式3】设2x+3y+5z=29,求函数的最大值.【答案】 根据柯西不等式 ,

故。 当且仅当2x+1=3y+4=5z+6,即时等号成立, 此时, 评注:根据所求最值的目标函数的形式对已知条件进行配凑. 类型二:利用柯西不等式证明不等式 利用柯西不等式证明某些不等式显得特别方便,而利用柯西不等式的技巧也有很多。如常数的巧拆、结构的巧变、巧设数组等。 (1)巧拆常数: 2.设、、为正数且各不相等,求证: 思路点拨:∵、、均为正,∴为证结论正确只需证: 而,又,故可利用柯西不等式证明之。 证明: 又、、各不相等,故等号不能成立 ∴。 (2)重新安排某些项的次序: 3.、为非负数,+=1,,求证: 思路点拨:不等号左边为两个二项式积,,直接利用柯西不等式,得不到结论,但当把第二个小括号的两项前后调换一下位置,就能证明结论了。 证明:∵+=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