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台湾政治问题

我谈台湾政治问题
我谈台湾政治问题

我谈台湾政治问题

10092144 金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从来没有放弃台湾,一直试图解决台湾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想要解决台湾问题就得先了解台湾的政治问题。

我以为台湾人民现实及不久将来追求的政治理念和前途应该是和平、民生、发展。这是广大台湾人民所根本需求的,也是台湾社会的根本矛盾所在。所谓的族群对立分裂并不是台湾社会的根本矛盾。外省人和台湾人在现台湾地位应该是平等的,都是台湾人,都可以平等的参加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活,都可以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所谓台湾人和外省人矛盾即不是种族矛盾也非民族矛盾,完全可以化解调和。现代社会和国家强调包容、融合,区区的外省和本省人在政治地位上的矛盾完全可以消弭。

马英九连任的问题,也对于日益严峻的台湾问题也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马英九连任,是台湾之幸,也是中华民族之福,两岸稳定的局势得以巩固,这对两岸都是好事,也是两岸的期望。选举结果显示多数台湾民众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马英九连任成功也让两岸间的机会更多一些。同时在马英九第二任期内,他也应该从更大的格局和战略思维考虑两岸关系,更好地发展与大陆关系。这次选举,对很多的台湾民众来说,意义尤其不一样,因为它攸关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攸关台湾的未来。他们所求不多,只祈愿有一个好的政经环境,一个

廉能的政府,一个持续发展的经济。而选举的这一结果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求和平、求发展、求稳定成为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创造更多的红利嘉惠两岸同胞,成为台湾同胞的共同心愿。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大陆要以最大的诚意帮助台湾人民解决民生问题,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台海合作才会双赢。对台独分子和分裂势力保持绝对的军事高压。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要发展,要复兴,发展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对比,打破、粉碎所谓的遏制、围堵,挤身强者之林,台湾问题终将解决。

浅谈台湾问题论文

【论文摘要】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论文关键词】解决台湾统一稳定 一前言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这从台湾海峡海底的地形可以得到证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已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至今已有57年。 另外,台湾问题的产生以及长期得不到解决,与一些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在其间插手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的美国政府本来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

台湾问题与思考

台湾问题与思考 摘要:台湾,国人心中一个美丽而敏感的词语。从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以来, 两岸的分裂始终是国人心中的一个伤疤,隐隐作痛。由于美国及各种势力的介入,使之变得更加复杂化,造成了如今不统不独的局面。然而,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仍在坚持不懈的探索者,我们坚信,祖国的统一大业一定可以完成。 关键词:台湾统一经济发展 台湾自古就和中国大陆同属中国领土,这是毋庸置疑的。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有万多人官兵舰队到达“夷洲”(台湾等地),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没有放松对台湾的管辖。 台湾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坚持发动内战,败退台湾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台海隔绝的情况已经被改变。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邓小平建设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案,并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加快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步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国共两党领导人举行首次会谈。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由过去的“9个热”,即探亲热、访问热、寻根热、交流热、旅游热、投资热、服务业热、农畜业热、求婚热,发展为现在的“16个热”,即新增加金融热、寿险热、文化热、求学热、求职热、购房热、高科技热等。截至2003年底,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02万个,合同台资700.3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364.9亿美元;在对台经贸方面,2003年,两岸贸易额达583.6亿美元,同比增长30.7%,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7%,大陆自台湾进口493.6亿美元,同比增长29.7%;大陆逆差403.6亿美元,突破了400亿美元。台湾是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市场。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对大陆出口已占台湾出口总额的34%。显然,近年来大陆承受年均400亿美元左右的贸易逆差,占两岸经贸往来总额的80%,没有对台湾当局限制进口大陆产品以牙还牙。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也逐年提高。台湾的林洋港指出,“从经济方面来讲,台湾现在对大陆市场的依存度一年比一年提高,目前岛内对大陆有二百亿美元的国际贸易顺差,而在大陆以外,包括美、日其他国家却是一百亿美元左右的逆差,……没有对大陆的顺差,那我们的国际贸易收支就赤字了。所以,我们对大陆的依存度是很高的。”[1]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文化、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中国政府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成立了得到政府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及有关民间团体建立联系,推动了由“小三通”到“大三通”的跨越式发展,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近年来,两岸关系的坚冰在逐渐融化,呈现出一片喜人的态势。 但是,不能因为一片树叶而不见泰山,在为我们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时,也必须看到台

浅谈台湾问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 ——浅谈台湾问题摘要:近几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台湾的战略地位,涉及中国的国家海防权和海洋资源权,涉及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涉及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利益,任何实质性的台湾独立,都是不能接受的。 关键词:解决;台湾;统一;稳定

引言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领土完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华夏子孙的庄严使命。 人类渴望和平,千百年来停止过对和平的追求。和平是一个给人类带来美好、幸福、发展、进步而受到亿万人民喜爱的字眼。我想如果举行一次世界人民大投票,评选他们最喜欢的词,得票最多的一定是“和平”。 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中国又是一个主权尚未完全统一的国家。此间,中国与“台独势力”斗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中国来说,是不容讨论和不能妥协的原则。我们都知道台湾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领土。自从国民党占领台湾后,台湾就与祖国大陆分开了。现如今,台湾与内地关系改善,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联系。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却是只增不减。面对中国的地图,我想到了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炎黄子孙,还有那三万六千平方公里未统一的土地,还有那两千一百万双盼归的眼睛,还有那一颗颗随祖国命运一起跳动的爱过之心。 大半个世纪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有历史的因素,有世界格局的因素,有国家实力的因素,但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障碍却来自于美国的军事干预,尤其是美国与台湾当局结成的官方和准官方的军事关系。早前,陈水扁把持台湾发展的方向,他惧怕两岸关系发展会增进同胞间的相互了解、拉近彼此距离,最终导致祖国统一。所以他使尽浑身解数,意图阻挡历史车轮前进。他极端仇视、反对主张“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的共同的责任”的《国家统一纲领》。在该纲领通过不久,他就以“立委”身份发表给李登辉的“十大国是建言”,“建议”“国家统一纲领应改为台湾与中国大陆基本法”,“国统会应调整为国家前途发展委员会”。之后只要有机会,他就宣扬这一套。蓄意破坏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之间的商谈。 一、两岸和平存在的问题 (一)两岸和平统一有两大障碍:一是台湾岛内长期存在的分裂意识,二则

谈谈对台湾问题的思考

1谈谈对台湾问题的思考 台湾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立行省,许多台湾人的祖先都在大陆等等。都说明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核心利益,捍卫这种利益,是国家当政者的第一位责任。有了这部大法,政府可以高举法律的大旗,动员全国人民,动用全国一切资源和手段,彻底粉碎一切分裂图谋。当然这部法律也不允许政府向分裂主义者和支持他们的外部势力作出任何有损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妥协。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悲剧决不能重演。 任何人、任何政党和政治势力,决不能走上闹独立、闹分裂的犯罪道路。谁胆敢这样做,他就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必将受到全国人民的声讨和痛击。当国家面临分裂危险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投入反分裂的斗争是每个国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开设军事课程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近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苏美争霸世界的冷战局面结束了,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地区战争不断,天下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个防御性的组织变成了一个进攻性的军事组织,不经联合同授权就自行对不听它话的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对世界和平构成重大威胁。美国操纵日本联合制定所谓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企图把我国的台湾划入防御体系之内。开设军事课程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要着力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第一,要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军事课是对国防和军事的理性认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沦与实践的教育。从道德意义上说;保卫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最高的社会公德。因此,国防教育与“两课”教育异曲同工,相得益彰。第二,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仟务。军事理论课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科技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培养人才的模式向口径、适用面广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因此,培养的人才要做到既能为经济建设服务,又能为国防建设效力,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后备兵源和预备役军官。4.军事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的社会活动领域,具有其他学科和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育的功能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军事教学,既是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积极探索。几年来,我们在抓好普通高校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实践中也引发了不少思考。一、必须以新型人民战争的高度来重新审视搞好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现代战争虽然是高科技战争,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仍然还是人,是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人才资源,和平时期抓好对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和教育,进一步强化他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品质一旦发生战争,他们就是极为可观的战略后备人才,能够确保我们战胜任何最强大的对手。二、必须从确保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充分认识搞好大学生军事教学工作的现实必要性。当代大学生既有文化层次高、思想敏锐、开拓创新意识强和民主平等参与要求强烈等显著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生活阅历浅、实践经验少、吃苦精神不够等自身不足。通过进行队列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吃苦精神,养成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好作风;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站在世界军事理论的前沿来分析了解我军建设的发展现状和未来,逐步打牢他们从军报国的思想基础;通过定期安排大学生到军营参观见学,组织他们模仿战斗班排过军事化生活,有计划地让学生轮流担任营长连长排长班长,交给权力,明确职责,相互学习,定期讲评,可以进一步锻炼提高大学生的领导才能,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意识三、必须坚持在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上下功夫见成效。搞好普通高校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仅有学校、部队的积极性还不够,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首先,要把军训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成才上。多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切实认识到,开展军训教学工作对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的现实意义,对他们拓宽知识面的重要作用,对他们走好未来人生路的长远积极影响,从而不断增强参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活动设计上,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做到目标要适中,使学生们跳一跳能够着,方法得当,既严格训练,又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其次,要把军训工作与学校的正常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做到训教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文理结合。要加强与学校的学生会经常性的协调联系,注意通报有关情况,及时调整工学矛盾,形成抓军训教学工作的合力,确保相得益彰,防止相互撞车。再次,要把评比竞赛贯穿活动始终。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勇于挑战、争强好胜是他们的天性。部队工作的实践也说明,要抓好一项工作落实,必须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灵活有效的比学赶帮超活动。古人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过的真理。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台湾地区选举制度评介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台湾地区选举制度评介 武玉龙,张睿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理论教育二系,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均是我国主权范围下享有较大自治权的地区。两者保持着其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享有广泛的经济政治自治。但是由于人文历史和法律传统差异,两者的各种制度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用比较法研究两者的法律问题,特别是研究两者选举制度,在某些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统一进程及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进步。 关键词:选举制度;香港特区;台湾地区 中图分类号:D6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08)04-0040-04 收稿日期:2008-05-29 作者简介:武玉龙(1984-),男,山东临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国存在多种选举制度,其中大陆采取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而港澳台地区采取的是资本主义竞选机制。特别是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大体一致,而政治体制特别是选举制度却有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用比较法知识予以剖析。 一、基本法规定的香港选举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四章的有关规定,香港的政治体制主要包括行政长官、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区域组织和公务人员。出于探讨目的的需求,本文在此只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和立法机关选举进行介绍。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选举 根据基本法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区的首长,对外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对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同时,行政长官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对立法会负责。 基本法第44条对当选行政长官的资格进行了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由年满四十周岁,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二十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此条款充分体现了“港人治港”的政策。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此处的任命权是中国对香港享有完整主权象征。就香港的几次选举来看,行政长官的产生是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而进行的,整个选举过程中,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选举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提名选举委员会由各界共800人组成,任期5年,各个界别的划分由选举法规定,各界别法定团体根据分配名额和选举办法自行选举委员会委员,选举委员以个人身份投票;不少于100名的选举委员会可联合提名行政长官的候选人,每名委员只可提出一名候选人,选举委员会根据提名的名单,凭一人一票无记名投票选举行政长官候选人;第一任行政长官,由推选委员会在当地以协商或协商后提名选举,推荐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根据回归时制定的法律,第三任即2007年后的行政长官选举的产生办法可以修改,但须经立法会全体会议2/3多数通过,行政长官同意,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07年第三任行政长官产生后,经过合法程序决定,自2010年第四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将通过香港选民普选产生,这将是香港历史上第一次由普通选民直接选举香港的行政首长,普选制度的实行必将令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选举 第30卷第4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8月Vol.30No.4JOURNALOFLINYINORMALUNIVERSITYAug.2008 40

我谈台湾政治问题

我谈台湾政治问题 10092144 金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从来没有放弃台湾,一直试图解决台湾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想要解决台湾问题就得先了解台湾的政治问题。 我以为台湾人民现实及不久将来追求的政治理念和前途应该是和平、民生、发展。这是广大台湾人民所根本需求的,也是台湾社会的根本矛盾所在。所谓的族群对立分裂并不是台湾社会的根本矛盾。外省人和台湾人在现台湾地位应该是平等的,都是台湾人,都可以平等的参加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活,都可以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所谓台湾人和外省人矛盾即不是种族矛盾也非民族矛盾,完全可以化解调和。现代社会和国家强调包容、融合,区区的外省和本省人在政治地位上的矛盾完全可以消弭。 马英九连任的问题,也对于日益严峻的台湾问题也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马英九连任,是台湾之幸,也是中华民族之福,两岸稳定的局势得以巩固,这对两岸都是好事,也是两岸的期望。选举结果显示多数台湾民众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马英九连任成功也让两岸间的机会更多一些。同时在马英九第二任期内,他也应该从更大的格局和战略思维考虑两岸关系,更好地发展与大陆关系。这次选举,对很多的台湾民众来说,意义尤其不一样,因为它攸关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攸关台湾的未来。他们所求不多,只祈愿有一个好的政经环境,一个

廉能的政府,一个持续发展的经济。而选举的这一结果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求和平、求发展、求稳定成为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创造更多的红利嘉惠两岸同胞,成为台湾同胞的共同心愿。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大陆要以最大的诚意帮助台湾人民解决民生问题,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台海合作才会双赢。对台独分子和分裂势力保持绝对的军事高压。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要发展,要复兴,发展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对比,打破、粉碎所谓的遏制、围堵,挤身强者之林,台湾问题终将解决。

精品2014形势与政策论文: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形势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形势摘要: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们共同的心愿,沟通才能够增进互信,合作才能够达成双赢,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于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的协商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为大陆和台湾的共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 关键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往开来 一两岸关系的核心与关键 (一)两岸关系的症结 “胡六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事务等方面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其中第六点提出:“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同时指出,“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做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 由此可见,要“ 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关键的问题恰恰存在于“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基础”之中。没有这个“基础”,两岸就没有谈判的可能,或者勉强谈起来只获得一纸协议,也不可能真正结束敌对状态;如果这个最根本的对立解决了,其他各项政治问题包括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等等,都将转化为技术性问题而迎刃而解。目前,两岸在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上达成了一致,支撑了去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明显进展;但是,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深化落实这一共识,尚需双方发挥高度智慧,在互动中形成高度默契、互为激励、螺旋上升的正面循环。所以,胡总书记在2009年5月26日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进一步指出:“考虑到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难题,巩固和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尤为重要。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关键所在”。 (二)两岸关系核心问题是要全面落实“一中原则” 2005年“胡连会”标志着大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思想走向成熟并落实为 具体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二十年左右围绕一个中国原则进行的事实上的“谈判” 终于达成初步一致。这就在两岸最为敏感的涉外问题上向台湾人民展示出合理 解决的前景,也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互为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得一致 与平衡。 从“胡四点”到“胡六点”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讲话精神、从近年两岸关系出现的有关变化来看,以往一中原则单纯强调两岸关系的“法理内涵”,对台湾当局政治地位采取绝对排它性的否定态度;而“两岸同属一中”则在坚持一个中国法理基础的同时,为一中原则注入了实事求是、正视现实的“事理内涵”,以及以人为本、尊重包容的“情理内涵”。全面把握与落实“新三句”包含的法、理、情三重内涵,是我们正确坚持一

台湾政治概论试题与答案

1、什么是地方自治 由于国民党和当地产生省籍矛盾,地域歧视严重;并且蒋介石要把台湾作为反共基地,所以要稳定大多数台湾人,必须实行地方自治。 通过举行地方选举,县市议会、县市议员由县市公民选举;还有局部开放地方政权,拉揽台籍人才主管一些不太重要的部门,甚至提拔少数台籍精英到上层党政军政部门任职的办法 最终与台湾地方派系出现合作关系,促进了政治的稳定,整合精英,调和了省籍冲突,愈合了二二八创伤。同时,地方人士得到参政的合法条件途径和方式,对国民党产生制衡作用。地方自治和戒严体制等相互配合,软硬兼施交替使用,形成了二元政治结构。 2、什么是党外 定义:在台湾政治发展的,相对于具有一党独大地位的国民党而言也对于不太大的花瓶,不具有政治组织形态,却发挥着反对派作用的政治团体。 1.区别于大陆党外人士,专指国民党之外但是涉及的阶级特别多,有许多参与政治的渠道2.与持异政见者不同,不是特定个人,而是一个人数众多、有一定势力的群体 3.与反对党不同,台湾没有一个固定的政党,反共势力为社会和法律所承认 4.党外与国民党的两个花瓶政党不同,它们基本上是问政而不参政。党外有独立的鲜明的政治人格,靠的是自身实力。 3、政治革新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1.解除戒严。代之以“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 2.开放党禁,恢复结社权,但必须维持着“遵宪、反共、反台独”三原则 3.充实民意代表机构。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象征。当年在大陆选出的第一届中央民意代表机构代表大部分已经凋谢,许多民代委员在海外未去台湾,潜存法统危机。 4.地方自治法制化:党外要求制定《省县自治通则》,并未实现,但是省长直选,台北和高雄两个院辖市直选实现。 5.党务革新 6.改善社会风气 意义: i. 国民党一党独大体制转向一党优势,多党竞争和多元制衡体制转变,国民党由支配型政党,向多党竞争过度转变 ii. 台湾进入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新阶段,民进党以其坚实的民意基础,成为第二大党而非仅仅事实上突破党禁。国民党和民进党的竞争和较量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 iii. 民主化必然带来本土化,而本土化又与维持法统存在矛盾,为以后政治留下了不稳定因素。 iv. 改变了国际形象,为推行实质外交,与大陆争取民主支持提供了条件。 4、台湾的民意代表机构 原来的民意代表机构有:国民代表大会,立法院,监察院,行政院和考试院。 在戡乱时期,民意代表机构换次不换届,采取增额选举的办法填补名额。 六次修宪后,《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被废除,国民代表大会重新选举。五权宪法向着三权分立的方向发展:三个议会部门权力向立法院一边倒,议会功能强化,国大不再是常设议会,被虚化或者废止,检察院原有议会功能转给立法院,不再是民意代表机构,考试院功能萎缩,立法院成为西方意义上的议会。

政治论文-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 关于台湾分裂的问题,有一段很长的渊源 l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在此前后,蒋介石集团率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并于1949午5月l9日颁布了戒严令,宣布台湾地区处于战时动员状况,封闭全省,限制出入境,实行军事管制。封锁大陆消息,严禁一切违禁的言论、出版和罢工、游行等活动。他认为退居台湾,退可守,进可攻;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完全可以抗衡当时尚无海、空军的共产党,以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蒋介石就这样,与国民党退居台湾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起,就一直认为“旧中国”(中华民国)已经灭亡而被“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替代,并声称台湾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不可争议之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放弃在必要时以武力强取台湾;同时也表示,只要认同所谓“九二共识”(具高度争议性),“任何问题都可以谈”。 对于台湾问题,双方长期维持所谓的刻意“模糊”政策。对于海峡两岸的“现状”,即台湾目前的政治及法律地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与见解,甚至对历史本身也有不同的认知与解读。而“维持现状”,既可理解为反对宣布独立(反对实际台独或法理台独),也可理解为反对合并统一(中华民国一直就是主权独立国家,并从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两岸分立分治、互不隶属),当然也可理解为同时反对独立与统一(维持目前的“模糊”状态)。正因为台湾内部以及两岸之间对“现状”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及表述,才使各方都能够接受“现状”,不致冲突。但是,此“现状”并未明确定义台湾的政治及法律地位或说明未来安排,因此这种模糊政策也被批评为危险的策略,任何冒险的擦边球或误算都可能导致冲突或全面战争。 各个“台独”组织在各个时期所宣扬的“台独”论调形形色色,但其基本主张是:“台湾从来就不是中国的一部分”、1949年以后“台湾法律地位未定”、“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台湾人民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台湾前途由台湾住民自决”。 针对“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其中有三场声势浩大的斗争:一是,1995年6月至1996年3月针对李登辉访美,在国际上进行“两个中国”分裂活动所进行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1999年7月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所进行的反对“两国论”的斗争,2002年8月针对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所进行的反对“一边一国论”的斗争。这三场重大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台独”势力。 任何事物,如果认识不正确,方法就自然不正确;方法不正确,问题自然也就得不到解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面临的最复杂、最核心问题之一的台湾问题(这个问题我不认为比实现工业化问题简单多少),困扰了整个中华民族100多年(从甲午战争割让台湾开始),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而努力、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既包括刘铭传这样的封建官员,朱枫吴石这样的革命先烈,也包括毛泽东这样的旷世伟人,以及二代以来历代核心坚持不懈的努力,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不能不说令人扼腕。看现在

台湾族群政治的特征分析_周典恩

台湾研究四政治一2013年第5期 台湾族群政治的特征分析 周典恩? 台湾的政治生态在从威权体制转型为政党政治过程中,党外势力与民进党为了与传统国民党争夺执政权,扩充其民意基础,强化省籍族群间区隔乃至对立;国民党则因内部的派系斗争或外在的舆论压力也适时打起 族群 牌,结果导致在台湾社会中省籍族群问题,每到公职选举或政治敏感时期就会骤然凸显,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变数三台湾的族群政治在党外势力和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族群政治显著不同的特征三 一二族群分野具有浓厚的政治建构色彩 台湾族群政治的基础是外省人二闽南人二客家人和原住民等 四大族群 的分野,以及他们之间所形成的省籍矛盾二闽客矛盾与原汉矛盾等 三对族群矛盾 三众所周知, 四大族群 是民进党的 立法委员 林浊水和叶菊兰于1993年提出的三他们的 四大族群 分类具有浓厚的政治建构色彩,违背了民族学的理论原则三因为在民族学意义上,台湾只有 汉人 与 原住民 两大族群三而如果按照更为具体的语言二宗教二民俗等文化特征进一步区分,则台湾的住民至少有20多个族群,远不止 四大族群 三所以,无论从任何方面来看,台湾的 四大族群 都毫无民族学意涵三 四大族群 之说虽已被台湾民众广泛接受,但却改变不了其政治建构的本质三台湾学者对政治人物为一己之私,罔顾族群内涵,杜撰 四大族群 的做法也多有批评三例如,石之瑜认为将台湾住民粗略地划分为四个族群是汉族沙文主义的表现,把福建闽南人与台湾闽南人分成不同的族群,把广东客家人与台湾客家人分成不同的族群,把满蒙回藏与汉人统称为外省人,都甚为不妥三[1]再如, 张麟征一针见血地指出, 四大族群 是国民党统治时期 在野异议人士 提出的,有其政治目的三他们主张 台湾人不是中国人 ,创造台湾 新兴民族 的概念,以族群动员的手段,争取本省的支持者,赢得不少选票三可以说,他们把省籍间的差异夸大为 族群问题 ,目的在于获取政治利益三[2] 省籍矛盾二闽客矛盾与原汉矛盾等 三对族群矛盾 的归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政治建构与演绎的结果三既然在民族学意义上台湾只有汉人和原住民两个族群,那么逻辑上合理的现象是台湾的族群矛盾只有原汉矛盾,而不存在省籍矛盾和闽客矛盾三再者,若按照文化与体质的差异将台湾住民细分为20多个族群,族群矛盾显然也会相应地变得错综复杂,其数量远不止原汉矛盾二闽客矛盾和省籍矛盾等三对三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族群矛盾在台湾社会中早已消弭,各个族群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相处问题三只是每逢选举时,在政治人物与传播媒介的大肆渲染下,族群矛盾才会突然显得严重起来,其建构与演绎色彩不言而喻三总而言之,台湾 四大族群 的分野完全偏离了民族学意义,表现出一种以特殊政治历史经验为核心的政治学意义上的群体分化和群体认同; 三对族群矛盾 的构建则是为了争夺政治资源而进行族群动员的需要三 二二族群动员以 民主化 为政治口号 台湾的族群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党外势力与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政治,是 台独 势力以推动 民主化 为幌子,谋求 独立建国 的政治三它的产生与台湾特殊的政治二经济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三台湾的社会经济在经过20世纪六二七十年代的高速发展后,到80年代初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类型基本上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商业社会三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物质生活的富裕,台湾民众开始渴望相应地提高其政治权益,加之受世界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鼓舞,他们对大陆籍人士 ?作者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二博士二人类学系主任三 四53四

浅谈台湾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台湾问题 【摘要】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关键词】台湾政策统一和平发展 【正文】: 一:台湾问题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

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二:大陆对台政策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

论台湾的民主政治

论台湾的民主政治 提纲:⑴民主政治的含义 ⑵台湾的民主进程 ⑶台湾的民主政治的问题 ⑷台湾民主政治给我们的启示 所谓民主政治,就是相对于专制政治或者是权威政治而言的相对概念,从质的规定性角度分析,它有三个基本含义:其一是多数人统治取代一个人或少数人掌握国家权力,其二是全体社会成员构成国家权力的主体,其三是全体社会成员实行自治管理。民主政治同专制政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民主政治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具有特殊的历史,特殊的地位的地区,其政治也很特殊,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对于台湾的民主政治的进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日据时期,这是个不能忽视的时期。历史上台湾民主化和日据时期台湾所累积的反政府力量关联很大。台湾被日本控制50多年,台湾人民不是100%顺从。在日据时期,民众从武装抗日到法制的作用,后来走向体制内的抗争,追求台湾人的自治权。那时成立了台湾民众党,成立了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当时最重要的领导人叫蒋渭水,他创立台湾民众党和日本人对抗。他去世的时候,太多的台湾人自动要参加出殡仪式,日本就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日据时期,台湾人对日本的制度性的反抗,建立自治权,是台湾民主化的早期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光复初期。1945年台湾光复,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但一年半后发生了“二二八事件”,从高峰跌落到谷底。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不久,1949年两岸宣告分裂。因此光复初期基本上是处于一种飘摇动荡的状态之中,民主化构建基本上不成功。因为“二二八事件”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始终徘徊在台湾上空。自此后将近60年的时间,每当“二二八事件”的时候,总有一些事情发生。在光复初期,基本上没有民主化。 第三个时期是民主实验期, 大陆的失败带给蒋介石最大的反省就是到台湾后马上实施土地改革。民主政治,就是民主主义也是到了台湾才开始。1949年台湾实行戒严体制:实行“党戒报戒”,不准成立新的党和新的媒体,戒严时国会不必改选,民意机关不必改选。1950年,台湾开始实施地方自治,即乡镇长、县市长、村长选举,成立县议会,乡民代表会。选举从地方开始,中央和省级不选。这是民主实验期,大约为30年的时间。在实验过程中,县市、乡镇、村都举行选举,并逐渐扩大政治参与:省主席不选举,但省议会选举;台北市长不选举,但台北市议会选举;这叫做半套的民主政治,台湾特色的民主政治。 80年代,台湾发生了“美丽岛事件”,领导者为施明德。施明德的一生就是台湾民主化的过程。他被关两次总共25年,但仍然坚持在民主斗争的第一线,台湾民主化没有这种角色的推动是不可想象的。台湾人,不论政治立场如何,基本上都相当尊敬施明德。你不一定同意他的一些想法和行为,但你要尊敬他的道德勇气、始终如一和一以贯之的气节和做法。在这个阶段,冲突非常激烈。 第四个阶段是民主成长期,从1987年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开始,随之回到宪政常轨,开放“党戒”、“报戒”。蒋经国于1988年1月13日去世。在对台湾人民心目中所有政治人物做一个民调时,蒋经国一直排第一位。因为大家对他晚年有绝对的权力却

[论文]简述台湾问题

简述台湾问题 前言 台湾问题是当今中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来已久。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最大的障碍来自于美国。因此,把握美国的脉搏,对台湾问题的处理及彻底解决至关重要。 关键词台湾问题“一国两制”美国软对抗和平统一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最早出现于1955年寓居美国的李宗仁之《对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一文,并因强力宣传而通行于中国民间以至国际社会迄今。 二.台湾问题的现状及中国的措施 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台湾问题形成已久,是历史存留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这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与坚持。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 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 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文化、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中国政府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成立了得到政府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及有关民间团体建立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三.中国统一的障碍 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不过需注意的是: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

台湾政治与文化

第二讲、国民党退台初期的调整措施 一、国民党来台初期所面临的情况 1、失去大陆,来到台湾这个陌生的岛屿社会 由于日本对台湾实施殖民统治50年,即存在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所以国民党未能将自己的有效统治延及到台湾,到1949年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才4年。在它统治过的中国各个地方中,惟对台湾最不熟悉。 国民党退台初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主要表现在: 经济方面:经济衰退,物资匮乏,人口激增,自然灾害,导致日用消费品奇缺,物价飞涨。整个台湾处在经济危机之中。 政治方面:政治统治处于危机状态。退台后,国民党高层派系林立,互相倾轧,下层组织完全处于混乱状态。党内和社会上失败主义情绪滋长。而省籍矛盾加剧了国民党当局与当地人民之间的矛盾,影响政局的稳定。 军事方面:国军60万,“虚张声势有余,英勇拒敌不足”。 外交方面:美国采取弃蒋政策,未派正式代表驻台。国民党当局在国际上所受到的外交支持十分有限。 2、蒋介石复出,提出“保卫大台湾”口号 在国民党退居台湾和中共掌握中国大陆后,中共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政治继续,也是当时中共对台政策的主旨。人民解放军便承担着执行这一政策的任务,并准备随时渡过海峡,解放台湾。所以,台湾面临着大陆的巨大军事压力,国共仍存在着军事上的对抗和较量。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复行“总统职权”,提出“保卫大台湾”的口号,台湾当局宣布“台湾进入战时”。“保卫大台湾”是为防止解放军可能随时而来的武力攻台行动。 二、五大调整措施 50年代初期,为了建立和强化自己在台湾的统治,国民党当局在“军事反攻”主导下进行了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调整,采取了五项深有影响的重要调整措施,即:反共戒严、国民党改造、和平土改、地方自治和树立反共思想体系即重塑道统。 1、反共戒严体制 反共戒严体制是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初期所采取的最重要的调整措施。其法源有两个。 A、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1948年4月,国民党政府在“中华民国宪法”后附上了一个“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条款规定,总统有紧急处分权,从而大大扩充了总统的权力。本来,宪法规定,总统的任何决定需经“立法院”批准,再经“行政院”副署,方可生效。但“临时条款”却规定,总统在动员戡乱时期,“得须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不受宪法……所规定程序之限制”。在去台以后的历次“国民大会”上,“临时条款”不断修正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动员戡乱体制,没有限制地扩大了总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