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1概述

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1概述
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1概述

第2章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

2. 1 概述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我国的国宝。自1869年法国神甫David在四川宝兴发现并定名大熊猫以来,大熊猫的研究一直受到我国学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十年来,一些国内和国际兽类学会议将大熊猫列为专题进行讨论,而且还举行了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有关大熊猫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大熊猫的进化地位是著名的难题。总结起来有三种观点:①大熊猫属熊科。②属浣熊科。

③应自立为一科,即大熊猫科。我们倾向于第3种观点(Zhang,Ryder 1993)。

大熊猫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禄丰始熊猫(Ailuractos lufengensis),其牙齿较小型大熊猫小(邱占祥 1989)。裴文中(1965)认为大熊猫在早更新世为小型大熊猫(A.microta);中更新世体型变大,为化石大熊猫(A.fovealis);现生大熊猫则体型稍减。王将克(1974)确定大熊猫的祖先始于晚第三纪,更新世初期成为小型大熊猫;更新世中晚期小部分个体体型增大,由于适应新的环境,发展形成大体型的巴氏亚种(A.m.baconi);后来体型又稍减,成为现代种。看来,随着环境的变迁,大熊猫体型经历了由小变大、又变小的过程。

大熊猫的头和身体长120~150cm,尾长约13cm,体重75~160kg。其被毛较粗,毛里充塞的松泡髓质层较厚,有良好的保温性。和典型的食肉类动物不同,大熊猫朝采食竹子的特化方向发展。其牙不像食肉的猛兽尖利,也缺乏食肉齿。但其臼齿磨面不平整,呈现明显的高峰低谷,说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其祖先食肉的咀嚼能力。

大熊猫一般栖息于海拔1400~3 600m的各种植被类型的竹林里,地形多属各分支沟源头坳沟,尤以流水切割线的夷平面、平缓上升的山脊和平台(胡锦矗 1990)较多。大熊猫的食物主要是高山和亚高山的各种竹类,其食物的99%由竹笋、竹叶和竹秆组成;除主食竹子外,偶尔也食其他一些植物;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还可食一些动物。由于竹子各部分所含的干物质和灰分在一年中略有变化,故大熊猫在选择竹子的食用部位上也有季节性变化。大熊猫一年四季都生活在竹林中,活动时移动的距离较短,平均每天的直线距离不到555m,其巢域仅为3 . 9~6 . 4km2(胡锦矗 1990)。大熊猫为独栖型,但在发情和哺乳期也发生社会联系。

大熊猫在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16个省市,南至缅甸和越南北部。全新世时,在我国广西、河南等地区发现其化石。在历史上的文字记录中,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也有其残存的分布点。由于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环境的变迁和栖息地的急剧减小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大熊猫仅分布于四川盆地西北缘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山岳地带。整个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章作者:张亚平,宿兵

8 中国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比较狭窄,呈条状弧形,地形复杂,山高谷深,由南向北有凉山、相岭、邛崃山、岷山和秦岭南坡5个山系,属长江水系中游的汉江和上游的嘉陵江、岷江等的支沟河源地带,包括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约40余个县(胡锦矗 1990)。由于大熊猫单调的食物来源逐渐枯竭,加之自身的生殖力又较为低下,其数量已极为稀少,大约仅存1000只,且多割裂为小群体,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胡锦矗 1990)。

大熊猫的保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大熊猫的形象还被作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会徽图案。我国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以拯救濒危中的大熊猫,同时,还计划建立一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走廊,以促进割裂群体间的基因流,维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准确了解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程度及其群体遗传结构,是探讨大熊猫濒危机制和制定经济有效的保护对策的基础。

迁地保护是大熊猫保护计划中的重要部分。根据赵庆国等(1993)的资料,在世界上共有35个单位饲养着113只大熊猫。由于大熊猫的生殖力较低,人工繁殖虽有长足的进展,但仍不理想。1992年以前,在圈养群体中每年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数尚不足死亡数的一半,圈养群体只能依靠不断吸纳野生个体来维持其数量。1992年,人工繁殖获得了巨大成功,有13只幼仔出生,其中11只存活期超过半年。

在人工繁殖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母熊猫受孕的机会,经常采用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相结合以及一雌多雄交配的对策。相应的问题是,由此出生的幼仔具有两个以上可能的父亲。确定这些未知的父系关系是迁地保护中的重要问题。

鉴于上述原因,近几年来我们实验室在分子水平上较系统地研究了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并建立了“非损伤性”鉴定大熊猫谱系关系的方法。

2.2 同工酶与蛋白质多态性

同工酶与蛋白质多态性分析是研究动物核基因组遗传变异、群体杂合度和近交情况的十分有效的方法。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淀粉胶电泳。其特点是操作相对较为简便,适合于大群体的分析。只要选择足够数量的座位,就能提供群体遗传结构的基本信息。

我们以成都动物园人工饲养的12只大熊猫的血液作样品,同时以17只亚洲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作为对照(表2-1)。

我们分析了36种血液同工酶及蛋白质,总计40个遗传座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大熊猫的40个遗传座位中,仅有一个座位(黄嘌呤脱氢XDH-2)存在多态,在此座位存在两个等位基因,分别以A、B表示。所检测个体中的分布为AA(A2,E8,A12)、AB(A1)、BB (B3,B4,C5,D6,D7,F9,G10,F11)(样品编号见表2-1),无显著的地区间差别,此位点的杂合度(heterozygosity)h=0.329,其余的39个座位均为单态,即无变异存在,通常用以衡量一个物种蛋白多态水平的两个主要参数——多态座位百分比(percentege of polymorphic lici)P=0.025和平均杂合度(mean individual heterozygosity)H=0.008(P值和H值的计算参照Ferrand 1990)。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亚洲黑熊则存在丰富的多态性,P=0.216,H=0.056(表2-2)。特别值得指出的是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的电泳结果,大熊猫在此座位为单态,而亚洲黑熊则具高度的多态性,显示有3个等位基因,此座位杂合度H=0.52。

第2章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9

10 中国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近年来,同工酶分析被广泛用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Smith(1978)等给出已研究过的47种哺乳动物(含200个大陆群体)的H值为0~0.155,而分布区域较为局限的种类H值一般小于0.02。一些濒危动物如北方象海豹(Mirounga angustirostris)、北极熊(Ursus maritimus)、非洲猎豹(Acinonyx jubatus)等的蛋白电泳研究表明,其蛋白质多态性大大低于同科或同属的近缘种(Bonnel,Selander 1974;Allender,Christianser 1979;O’Brien et al.1983)。从初步结果可看出,大熊猫在遗传上呈现高度的单态性,而来自云南两个地区的亚洲黑熊则具丰富的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多态性,其中滇西(瑞丽)群体内的H=0.046,滇南(西双版纳)群体内的H=0.062,两个地理群体间平均杂合度的差异达0.016。

2.3 线粒体DNA序列变异

快速进化并呈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是研究动物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有效的标记(张亚平,施立明 1992)。线粒体D环区(控制区)由于不编码基因,其DNA序列的进化速度在线粒体基因组中最快,是群体遗传研究中最有效和最灵敏的DNA区域。从本章2.2中可看出,大熊猫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程度很低,因此进化速度最快的D环区是在DNA水平上分析大熊猫个体间和群体间遗传变异的理想选择。

第2章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11

我们的试验对象为40只大熊猫,其中2只来自马边,1只来自美姑,2只来自越西,11只来自宝兴(8只捕获自野外,其余3只其母亲捕获自野外),1只来自平武,2只来自青川(捕获自野外和其母亲捕获自野外的各1只),1只来自南坪,1只来自白水江。其余19只是上述大熊猫的后代或与上述大熊猫来自共同的母亲。

用PCR定点扩增线粒体DNA D环区序列。PCR引物两对:①L15926(5’-TCAAAGCTTACACCAGTCTTGTAAACC-3’)/H16498(5’-CCTGAACTAGGAA CCAGA TG-3’)(Zhang,Ryder 1994);②根据Zhang和Ryder(1994)D环区序列设计的大熊猫特异的引物,L748(5’-AGACTCAAGGAAGGAGCAAC-3’)/H1142(5’-CGG AGCGAGAAGAGGTACACGTAC-3’),引物名称中的数字表示在该文献DNA序列中的位置。其扩增片段在第1对引物扩增的区域内。这对引物主要用于扩增毛发DNA。PCR扩增条件参照Zhang和Ryder(1994),运行40个循环。

我们采用热变性法直接测定由PCR扩增而来的双链DNA的序列(Zhang,Ryder 1993)。并用PC/GENE6 . 0版本程序对同源DNA序列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以PAUP程序作支序分析,确定线粒体DNA单倍型间的亲缘关系。

在我们的40个样品中,我们视每一个来自野外的个体为一个线粒体基因组创立者。对于人工繁殖的个体,考虑到线粒体DNA的母系遗传特性,我们仅按照它们来自野外的母亲的数量计算创立者。由此可看出,我们的40个样品包括了21个线粒体基因组创立者,并代表了除秦岭以外的大小凉山、相岭、邛崃、岷山等所有主要山系的大熊猫群体。这些实验得出DNA 序列变异、单倍型间的分歧时间、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结构等结果。

2.3.1 DNA序列变异

在21个创立者中共检出9种线粒体DNA单倍型。这9种单倍型318bp的D环区序列的排序见图2-1。有3个位点出现转换,2个位点出现缺失/插入,未检出颠换。由此可见,在我们研究的大熊猫序列中,转换发生的频率远高于颠换。9种单倍型间序列变异的情况见表2-3。值得注意的是,在熊超科D环区存在一个长达数十至一百余bp的缺失/插入区域(Zhang,Ryder 1993,1994),显然,这是功能上不重要因而变异较大的区域。而第87位的转换、第135位和第137位的缺失/插入正好位于该区域。同时,第135位和137位的缺失/插入发生于C n重复序列区,这两位点的变异可能是由于重复序列区在复制过程中的错配所致。

12 中国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虽然在21个创立者中就检出9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即个体间存在变异。但是,在来自同一母亲的所有个体间却未检出任何序列变异。我们的实验结果在食肉目动物中进一步证明,哺乳动物线粒体DNA遵循严格的母系遗传方式。

第2章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13

2.3.2 单倍型间的分歧时间

要准确确定大熊猫群体的分化时间十分困难。但我们可借助分子钟作粗略的估算。

由于北美的棕熊和北极熊有相对好的化石记录,这两个种的分化大约发生在更新世中期(Kurten,Anderson 1980),因此,我们可以此为参照。如上所述,第87位的转换、第135位和137位的缺失/插入位于一个特殊的区域,一般很难准确计算这类位点的变异频率与时间的关系。为了减小误差,增强与棕熊和北极熊序列的可比性,我们在计算时忽略这一特殊区域的序列,即不考虑这3个位点的变异。在排除这些位点后,大熊猫单倍型间最大的变异率是2次转换。而在同一区域内,棕熊与北极熊间的变异率是14次转换。由此可看出,大熊猫群体(除秦岭群体外)的分化比棕熊和北极熊间的分化约晚7倍的时间,即大约在晚更新世。

一些学者认为,大熊猫在更新世初期为小型大熊猫;在更新世中、晚期,体型逐渐增大,成为最大体型的巴氏亚种,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地区;后来体型又稍减,成为大熊猫现代种(王将克 1974;胡锦矗 1990)。我们计算的大熊猫分化时间与之相吻合。

2.3.3 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结构

我们采用PAUP软件作支序分析,试图确定各单倍型间的亲缘关系。在分析中,我们赋予转换和缺失/插入等同的加权值。共得到93个枝长为8的最简约的系统树。这93棵树的严格一致(strict consensus)未能确定单倍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的结果提示,没有哪两种单倍型间的亲缘关系较其他的显著地接近。

线粒体DNA各种单倍型在不同地理群体中的分布见表2-4。由表中可看出,单倍型的分布无明显的地理区域性。凉山、相岭、邛崃和岷山山系的群体共同享有单倍型1。同时,同一山系的单倍型间未显示较近的亲缘关系。对于宝兴群体,我们测定了11个创立者的序列,共检出4种DNA单倍型;而对于所有山系的混杂群体,在21个创立者中共检出9种单倍型。换言之,群体内和群体间的线粒体DNA单倍型的检出率相似。我们的这些结果都表明,大熊猫群体间尚无明显的遗传隔离,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处于相近的水平。

14 中国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2.3.4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我们曾研究了棕熊、亚洲黑熊、北极熊和马来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除马来熊外,在前三个种的细胞色素b基因区域内均检出了一定数量的序列变异,提示了马来熊的遗传多样性程度较北极熊低。而北极熊是公认的遗传多样性程度较低的哺乳动物。即使是在马来熊线粒体DNAD环的相应区域内,最高的序列变异仍达8次转换,远高于大熊猫的3次转换。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从DNA水平证明,大熊猫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的确很低。

另一方面,我们在21个个体中就检出了9种线粒体DNA单倍型。换言之,大熊猫存在着广泛的个体间的遗传变异。这与很低程度的遗传分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处于相近的水平。

上述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特殊格局可能的原因是:①我们的实验方法十分灵敏,个体间一旦存在变异就易被检出。②大熊猫在晚更新世受到“瓶颈效应”的严重影响,形成较为均一的遗传背景。后来,随着群体的逐渐增大,遗传多样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③大熊猫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足够大的有效群体,且群体间在晚近时期仍有充分的基因流。而大熊猫群体缩小、割裂分布的现状可能主要是由干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所致。

2.4 微卫星DNA与亲子鉴定

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只大熊猫饲养于动物园中,这是大熊猫保护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在

第2章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15

繁殖季节,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母熊猫的受孕机会,常采用一雌多雄、自然交配与人工授精并行等方式。伴随而至的问题是,由此产生的大熊猫有时具有2~3个可能的父亲有待确定(赵庆国,范志勇1993)。为了评估自然交配与人工授精的相对成功率,确定生殖能力强盛的雄性熊猫以及计算圈养群体中的起源基因数,急需鉴定这些未知的父子关系(Kleinant,Roberts 1991)。O'Brien等曾用血液蛋白电泳技术鉴定了1只大熊猫的父亲(O'Brien,Goldman 1984)。但是,这种方法受到灵敏度和样品来源的双重限制。建立高灵敏度、易于操作和非损伤性(non-invasive)的方法,将使亲子鉴定技术更为实用。尤其重要的是,非损伤性途径将使野生大熊猫自然群体的研究成为可能。这是计算大熊猫有效群体大小(Ne)和近亲交配系数的基础。

双碱基的简单重复序列(GT/CA)n——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发生的频率较高,平均数千个碱基中就发生一次。由于这种DNA个体间的变异度极大,且一般为重复度也即长度的变化,因此只需通过聚丙烯酰胺胶的电泳分离就很容易判别这种长度的差异。绝大多数微卫星座位遵循严格的孟德尔遗传方式,在一特定座位上,一个等位基因来自父亲,另一等位基因则来自母亲。因此,微卫星DNA的结果十分清晰,易于分析。只要筛选出一定数量的微卫星DNA座位,就能通过微卫星DNA分析确定人和动物个体间的谱系关系(Weber,May 1989;Bowcock,Ruiz-Linares 1994)。同时,由于微卫星DNA分析利用PCR技术,只需少量的DNA样品就能满足需要。这是建立非损伤途径的基础。

我们首先筛选大熊猫特异的微卫星DNA座位,建立高度灵敏、非损伤性的亲子鉴定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些未知的父子关系。

我们共收集了13只大熊猫的样品。其中112号(心脏)、121号(细胞株)、257号(肝脏)、273号(肝脏)、333号(肺脏)、334(肝脏)、351号(肌肉)来自美国华盛顿动物园,而394号、308号、358号、230号、329号和月月则来自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均为毛发。这些大熊猫的相互关系见表2-5。其内脏组织、肌肉和组织培养细胞DNA的提取参照Zhang 和Ryder(1993),毛发DNA的提取则参照张亚平(1994)。

通过微卫星DNA的克隆及测序、微卫星DNA座位引物的设计及微卫星DNA座位的扩增与分析,我们共获得10个微卫星DNA克隆,并测定了它们的序列,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PCR引物。表2-6列出了这些微卫星DNA座位的重复序列单位及引物。我们成功地扩增了上述10个座位。在供试的13个大熊猫中,各座位的等位基因分布情况见表2-7。除座位

16 中国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g007外,其余9个座位均呈现多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座位中,我们仅观察到偶数碱基的长度变异。这一结果提示,双碱基的重复序列基本结构单位(以CA/GT为主)也可能是长度变异的基本单位。由于数据有限,尚难判断g905和g003中的4碱基变异、座位g005中的8碱基变异以及座位g010中的16碱基变异,是一步变异还是多步变异的结果,进一步测定各等位基因的DNA序列,对了解大熊猫的进化机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来自美国华盛顿动物园的257、273、333、334和351号大熊猫,由于它们的母亲112号在繁殖过程中仅与121号交配,因而它们的父亲无疑是121号。这一具有准确系谱关系家系的结果(表2-7)表明,我们研究的微卫星DNA座位的确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我们没有发现与性别连锁遗传的等位基因。看来,这些微卫星DNA座位位于常染色体上。

第2章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17

来自卧龙繁殖中心的394号(大地)具有两个可能的父亲:298号和308号(表2-5)。根据等位基因分布的比较(表2-7),我们未能排除308号这一潜在父亲。换言之,对于我们研究的所有基因座位,308号都具有作为394号父亲的资格。如果假设各等位基因在大熊猫群体中的分布是随机的,根据各等位基因在大熊猫群体中的发生频率(未发表资料)计算,298号也具有作为394号父亲资格的概率约为2%。考虑到大熊猫整个群体的大小仅一千只左右,我们认为308号很可能是394号的父亲,相应地,298号很可能不是394号的父亲。

来自卧龙繁殖中心的新生大熊猫“月月”也具有两个潜在的父亲:308号和329号(表2-5)。对于座位g901,329号和“月月”没有相同等位基因,因而329号不可能是“月月”的父亲。而308号与“月月”具有相同的等位基因162。对于座位g009,“月月”的等位基因101来自母亲230号,而另一等位基因103则来自于父亲。329号没有等位基因103,而308号则有这一等位基因。也就是说,等位基因103只能来自于308号。对于座位g001,“月月”的等位基因152来自其母亲230号,另一等位基因144不可能来自329号,只可能来自308号(表2-7)。综上所述,我们的结果证明308号是“月月”的父亲,329号不是“月月”的父亲。

前文中我们研究了大熊猫费里希梦(Zhang,Ryder 1995),其潜在的父亲也是308号和329号。同样地,308号是其真正的父亲。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3个308号参与交配的例子中,该只大熊猫都是有效的基因供体。换言之,308号的繁殖力可能较强。在这种情况下,多雄一雌的交配策略对提高母熊猫的受孕机会可能没有帮助;相反地,一雄(308)一雌的配对方式可能更能增加母熊猫的受孕机会。我们的实验结果提示,在制定配对策略时,一开始可采用多雄一雌以及人工授精与自然交配结合的方式,然后需要通过对繁殖结果的跟踪监测与分析评价,选择有效的雄性个体以及理想的配对方案。

我们从多个在室温下保存了1~2个月的毛发样品中获得了十分稳定的结果。

2.5 遗传多样性与保护

大熊猫现在仅存约一千只,分布于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

18 中国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彼此分割的6个区域,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然而,在更新世时期,大熊猫的确广泛分布于我国的16个省市,估计当时群体的数量也应较大。DNA序列的证据也表明,大熊猫在晚近的进化史上存在较大的有效群体。近代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破坏了大熊猫的生态环境和栖息地,这无疑是大熊猫濒危的重要原因。然而,还有许多其他大型哺乳动物面临来自人类同样的压力,却没有走向同样濒危的困境。看来,大熊猫的衰竭致危可能还有一些其他内在的因素。

从现有的资料看,大熊猫的生存力很弱,尤其表现在其生育力低下,产仔率较一般哺乳动物低,幼仔死亡率高达60%;雄体的精液质量差,畸形精子率达29 . 7%;雌体存在着延迟着床的生理现象(冯文和等 1991;胡锦矗 1990)。

蛋白质电泳结果表明,大熊猫群体的杂合度很低,提示群体内可能存在严重的近交。DNA 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证明,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十分低下。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更新世气候的剧变使大熊猫受到“瓶颈效应”的打击,其遗传背景变得单一。同时由此带来的近亲交配降低了群体的生殖力。虽然在受到“瓶颈效应”打击后,随着气候条件改变带来适宜的生存环境,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在环境变迁中仍然十分脆弱。可能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比一般动物更敏感。综上所述,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贫乏可能是其难以适应外界影响从而衰退致危的重要原因。

现存的大熊猫不仅数量少,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受高山、河流等自然因素,特别是公路、村庄、耕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每个区域又被分割。这些分离的小群体除卧龙外,一般不到50只,有的仅10余只。长此下去,这些小群体势必由于近亲交配导致已经很高的纯合度进一步增加、很低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丢失,最终失去进化潜力而走向灭绝。为了降低近亲交配率,抑制遗传多样性的丢失,一些专家建议修建人工走廊,以促进群体间的基因流动。一种方案是仅建立大区域内的走廊,沟通割裂的小群体;另一种方案是建立大区域间的走廊。后者难度极大,代价昂贵,效果也难预测。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大区域间似无显著的遗传分化。看来,修建大区域间的人工走廊对于增进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不会产生显著的意义。我们认为,在现阶段修建大区域内的人工走廊较为可行,意义也更为重大。

遗传多样性贫乏对大熊猫的生存的确不利,然而这也并非意味着必然的物种灭绝。现饲养于北美的一种斯氏瞪羚(Gazella spekei)在本世纪60年代末由非洲引进时仅有一雄三雌4个个体,起初常规的饲养产生了近亲衰退,而后科学家制订了一套以遗传管理为指导的繁育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在最大程度地保持遗传多样性的同时,使动物逐步适应近亲繁殖,避免近交衰退。事实证明,他们的繁殖计划相当成功,斯氏瞪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体质上均有很大的提高(Martin,Wright 1967)。从大熊猫的进化中可看出,只要维持一定的群体大小,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是可能逐渐恢复的。因此,只要保护得好,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扩大大熊猫的栖息地,同时采取科学的遗传管理方法,逐渐增大其群体,大熊猫是可以挽救的。

遗传算法综述

遗传算法综述 摘要: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是一类借鉴生物界自然选择和自然遗传机制的随机搜索算法,适用于处理传统搜索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和非线性优化问题。遗传算法可广泛应用于组合优化、机器学习、自适应控制、设计和人工生命等领域,是21世纪有关智能计算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本文通过对相关论文的查阅和整理,对遗传算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并谈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遗传算法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遗传算法是模拟遗传选择和自然淘汰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由美国Michigan大学的Holland教授于1969年提出,后经DeJong、Goldberg 等人归纳总结,形成一种新的全局优化搜索算法[1]。遗传算法以其简单通用、鲁棒性强、适于并行处理以及高效、实用等显著特点,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并逐渐成为重要的智能算法之一。 1、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与传统搜索算法不同, 遗传算法从一组随机产生的初始解,称为群体, 开始搜索过程。群体中的每个个体是问题的一个解,称为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在后续迭代中不断进化, 称为遗传。遗传算法主要通过交叉、变异、选择运算实现。交叉或变异运算生成下一代染色体, 称为后代。染色体的好坏用适应度来衡量。根据适应度的大小从上一代和后代中选择

一定数量的个体, 作为下一代群体, 再继续进化, 这样经过若干代之后, 算法收敛于最好的染色体, 它很可能就是问题的最优解或次优解。“遗传算法中使用适应度这个概念来度量群体中的各个个体的在优化计算中有可能到达最优解的优良程度。度量个体适应度的函数称为适应度函数。适应度函数的定义一般与具体求解问题有关”[2]。 遗传算法包含两个数据转换操作,一个是从表现型到基因型的转换,将搜索空间的参数或解转换成遗传空间中的染色体或个体,这个过程称为编码(coding)。另一个是从基因型到表现型的转换,即将个体转化成搜索空间中的参数,这个过程称为译码(decode)。 图1展示了遗传算法的运行过程。 图1 遗传算法的运行过程示意图 2、遗传算法的研究现状 2.1 遗传算法研究方向[3] 在遗传算法的研究中,目前主要有三类研究方向: ⑴研究遗传算法本身的理论基础。 ⑵用遗传算法作为工具解决工程问题。主要是进行优化,关心的是能

生物遗传多样性综述

生物遗传多样性 陈XX 2009XXXXXXX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09级X班 摘要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同一生物物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主要包括染色体水平的多样性和DNA水平(基因)的变异性。其包括表型的多样性,染色体的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还受环境有关。生物遗传的多样性其对生物的稳定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研究遗传多样性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环境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可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多样性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源泉,变异的类型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量变异。 1.生物多样性概念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生物资源的保护问题,并且在拯救珍稀濒危物种、防止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1948年,由联合国和法国政府创建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建立。197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著名的"人与生物圈计划"。1980年由IUCN等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编制完成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正式颁布,该大纲提出了要把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观点,对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在开展自然保护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各个物种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自然保护仅仅着眼于对物种本身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也是难于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要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不仅要对所涉及的物种的野生种群进行重点保护,而且还要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或者说,需要对物种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组成 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1)物种多样性 (species diversity)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叶,当时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群落中物种面积关系的探讨和物种多度关系的研究。1943年,Williams在研究鳞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时,首次提出了"多样性指数"的概念,之后大量有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原理、及测度方法的论文和专著被发表,形成了大量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一度给群落多样性的测度造成了一定混乱。自70年代以后,Whittaker(1972)、

2021-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单元第2讲 人类遗传病

2021-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单元第2讲人类遗传病 1.下列关于“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调查时最好选取多基因遗传病 B.为保证调查的有效性,调查的患者应足够多 C.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 D.若所调查的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则可判定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 解析调查人群中遗传病最好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为保证调查的有效性,调查时应随机取样,并且调查人群足够大,B错误;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不一定是显性遗传病,D错误。 答案 C 2.右图是对某种遗传病在双胞胎中共同发病率的调查结果。 a、b分别代表异卵双胞胎和同卵双胞胎中两者均发病的百 分比。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更易同时发病 B.同卵双胞胎同时发病的概率受非遗传因素影响 C.异卵双胞胎中一方患病时,另一方可能患病 D.同卵双胞胎中一方患病时,另一方也患病 解析由图像可知,异卵双胞胎同时发病率远小于25%,而同卵双胞胎同时发病率高于75%,因此A项正确,D项错误;因同卵双胞胎的基因型完全相同,但并非100%发病,因此发病与否受非遗传因素影响,B项正确;异卵双胞胎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所以一方患病时,另一方也可能患病,也可能不患病,C项正确。 答案 D 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了解北京人群中耳垂的遗传情况,特地设计了调查活动计划,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市 组别婚配方式 家庭数 儿子女儿 父亲母亲有耳垂无耳垂有耳垂无耳垂 1 有耳垂有耳垂

该调查活动的不足之处是 ( ) A .调查的组别太少 B .调查的家庭数太少 C .调查的区域太小 D .调查的世代数太少 解析 题中只涉及20个家庭,调查的家庭数目太少,不能真实反映人群中耳垂的遗传情况。 答案 B 4.某相对封闭的山区,有一种发病率极高的遗传病,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 —a 控制。调查时发现:双亲均为患者的多个家庭中,后代的男女比例约为1∶1,其中女性均为患者, 男性中患者约占34 。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 A .该遗传病为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12 为杂合子 C .正常女性的儿子都不会患该遗传病 D .该调查群体中A 的基因频率约为75% 解析 根据患病双亲生出正常男性后代,且男女患病率不同可判断该遗传病为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中,母病子不病,可推断母亲中存在杂合子,再由 后代男性中患者约占34,可倒推出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12 为杂合子。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aXa ,无论其配偶的基因型如何,所生儿子的基因型都是XaY ,都不会患该遗传病。该调查群体中每个家庭的双亲皆患病,亲代和子代的基因频率相同,假设调查的家庭数为100 个,患病双亲中的父亲的基因型为XAY ,母亲的基因型为12XAXA 、12 XAXa ,则A 的基因频率为100+50×2+50100+100×2 ×100%=83%。 答案 D 5.下图甲表示家系中某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图乙是对发病基因的测定,已知控制性状的基因是位于人类性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则Ⅱ4的有关基因组成应是乙图中的 ( ) 甲

遗传算法综述

3D S可以方便灵活地实现对动画帧中的节点、平面、边界、颜色和轨迹的控制,同时对于物体变形测试,轴心点设置以及段信息的获取和设置也能方便准确地进行。而keyscri p t语言的优点体现在于其精确的数值计算,它可以对大量的复杂无序的动作进行随机计算,节省了制作时间。利用keyscri p t编辑器还能方便地进行语法检查并能直接执行无语法错误的keyscri p t程序。3 内存管理方式 3D S使用了独特的Pharlap的虚拟内存管理技术(VMM 386),该技术使3D—Studi o能使用比物理内存RAM更大的空间。这种内存管理方式与W indow2 s T M的内存管理方式不同,因此一般不在W indow s T M中使用3D S,若要在W indow s T M中使用,则必须在W in2 dow s T M的system1in i中的[386Enh]段加入device= Pharlap1386,使W indow s T M可以使用Pharlap的内存管理方式。这种内存管理方式也有一些不足,如内存一旦被3D S使用将不被释放。 4 硬件环境 使用3D—Studi o410的最低配制要求是386(带协处理器)的主机,至少8兆的内存,20兆以上的硬盘空间,DO S313以上的操作系统。由于3D S中的许多图形渲染时都必须使用256色,且观看3D S自带的一些图片也必须在256色的模式下进行,所以需要SV GA或TV GA的显示器。输入系统除了键盘外还必须配有鼠标,也可选配数字化仪。由于3D S在进行图形渲染需要大容量的内存,同时还需要CPU进行大量的浮点运算,因此当CPU为Pen tium T M、内存为16兆以上,并使用高性能的显示卡时,3D S的动画制作功能才能得到完美体现。由于ln tel公司生产的CPU兼容的Cyrix、AM D等公司生产的CPU浮点运算能力较差,因此CPU首选还是ln tel公司的产品。外设还可选配数字化仪等设备,对于需要直接输出到磁带上,并使用电视进行播发的动画,则可选用专业用户级以上的逐帧录向设备。 总之,3D S是一个庞大的图形工作平台,学会使用它的各种命令,发挥软件的强大功能绘制出优秀的动画和图象,还需要有很多技巧。随着人们对3D S认识加深,以它为平台开发的动画产品必将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美]S1D1E lli o t,P1L1M iller,G1G1Pyro s著1黄心渊等译《3D—Studi o技术精粹》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1 2 黄心渊 左正兴编著1《3D—Studi o(310—410)技术与应用》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 收稿日期:1996年11月18日 遗传算法综述 艾丽蓉 何华灿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 西安710072) 摘 要 本文从计算智能与进化计算谈起,论述了遗传算法产生的思想及背景,遗传算法的应用与研究现状,以及遗传算法研究的基本内容与问题,最后对GA与传统搜索算法做一比较,并概述了GA在并行处理应用中的潜在优势。 关键词 计算智能 进化计算 遗传算法(GA) 0 序言 长久以来,人们一谈到人工智能就马上想到逻辑、规则、推理,而一谈到计算就联想到矩阵运算、解微分方程,似乎智能和计算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人工智能在走过几十年的曲折道路之后,人们经过认真反思,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途径,于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计算智能应运而生。 研究思维模拟主要的道路有四条:基于心理学的符号处理方法,基于社会学层次型的智能体方法,基于生物进化的进化计算与自适应方法,以及基于生理学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目前聚集在计算智能大旗下的主要是后两个学派的学者(加上从事模糊计算和混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实际上,只要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类思想,不管用什么方法,其本质的基础还是二进制数字计算,在当前符号处理主宰人工智能的情况下,更应强调遗传算法等以数字计算为基础的方法对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规模的现实模拟成为可能,而针对社会和生物现象的模拟,对人类认识自身及其环境具有重大意义,进化是其中最为诱人的领域之一。人的智能是从哪里来的?归根结底是从生物进化中得来的,反映在遗传基因中,脑的结构变化也是通过基

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保护措施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7427322.html, 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保护措施概述 作者:刘迪商涛李鑫刘洋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02期 [摘要]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从个体形态学水平、细胞学水平、生理生化水平发展到了分子水平,研究层次也随之深入。本文总结了不同水平的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探讨了保护林木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保护措施 一、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也称为基因多样性[1]。对于林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首先注意到的是林木遗传变异的研究。其研究包括地理种源、林分、个体、个体内变异四个方面。这些变异体现在表型、细胞、生化、DNA 分子等不同水平上[2],一个种群遗传多样性越高或越丰富,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多样性的测定对 研究物种起源、基因资源分布和进化潜力等具有重要意义[3,4]。 表型标记是最初的遗传标记,用表型标记检测遗传多样性是最直接、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植物群体在长期适应环境过程中,个体和群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形态变异。同一树种分布在不同环境中,受环境和基因交流的限制,表型性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5]。遗传性状稳定、多 态性好的表型至今在分类学和遗传学中广泛应用。其中叶形态是一个重要的表型特征[6]。表 型标记虽然具有直观易辨、造价低廉等优点,但在揭示品种间的差异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基因的携带者,与形态学变异不同,染色体变异(畸变)必然导致遗传变异的发生,是林木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7],染色体的变异主要表现为染色体形 态与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两种类型,染色体研究技术的发展,如细胞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在染色体水平上将揭示出更加丰富的遗传多样性[8]。由于某些林木物种对染色体数 目和结构变异反应敏感,有些则适应变异的能力较差。到目前为止,可利用的细胞学标记仍屈指可数[9]。 生化标记主要包括同工酶和贮藏蛋白,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蛋白质电泳技术[10],使根据具有的相同生物功能但蛋白质组成不同的酶来反映个体或群体之间差异的同工酶标记发展起来了[11]。同工酶遗传变异多存在于林木群体内或种源内,群体多样性程度也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的关系。然而,由于同工酶电泳技术只能检测编码酶蛋白的基因位点,对非结构基因则无能为力,限制了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8]。 近年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迅猛地发展,一些相对简便且花费不高的分子生物 学方法为更好地组织群体内部有用的遗传变异提供信息。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

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黄牛、水牛和牦牛Y染色体分子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Y-chromosome Molecular Genetic Diversity and Origins in Cattle, Buffalo and Yak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学科、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研究方向:动物遗传学 研究生:XX 指导教师:雷初朝教授

黄牛、水牛和牦牛Y染色体分子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黄牛、水牛和牦牛是我国3个重要的牛种,具有对周围环境的高度适应性、耐粗放管理、抗病力强、繁殖力高、肉质好等特点。这些地方牛种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基因库,正是进行杂种优势利用和进一步培育高产品种的良好原始材料。在当今世界畜禽品种资源日趋匮乏,品种逐步单一化的情况下,对我国这些牛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将对今后的育种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1]。 中国黄牛的起源进化与遗传多样性一直是国内外动物遗传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之一。一般认为,中国黄牛是多元起源的,并主要受普通牛和瘤牛的影响,但究竟起源于哪几个牛种,观点不一[2, 3]。在黄牛遗传多样性方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众多研究者分析了中国地方黄牛的核型,发现不同黄牛品种的Y 染色体形态具有明显的多态性,普通牛为中着丝粒或亚中着丝粒,瘤牛为近端着丝粒[4-6]。常振华等发现中国黄牛Y染色体主要属于Y2(普通牛)和Y3(瘤牛)单倍群[7],但事实上黄牛的每种Y染色体单倍群下都可细分为多种单倍型,而中国黄牛由哪些Y染色体单倍型组成,有无优势单倍型以及单倍型的品种分布有无地理特点,与国外黄牛品种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都亟待阐明,以期为黄牛品种资源保护和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也拥有丰富的水牛资源。水牛的驯化时间,地点尚无定论,国内一些学者在形态学和考古学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给中国水牛的驯化历史提供了一些参考[8, 9],但仅靠形态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分子遗传学的更多证据。目前国内外对水牛的起源研究主要是在线粒体DNA的母系起源方面,认为水牛有两个母系起源(A支系和B支系)[10-12],近年来,也有中国学者对水牛的常染色体微卫星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都表明中国水牛的遗传多样度丰富,倾向于支持中国水牛的本土起源假说[13, 14]。对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将提供更多的分子遗传学信息,会有助于评估水牛的遗传资源状况,也有助于阐明中国水牛的驯化历史。 牦牛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青藏高原,俗称“万能种”,通常皆为兼用,如乳、肉、毛、皮、役力,是经济价值极高的珍贵畜种[1]。家牦牛是在青藏高原驯化的,藏族自古以来生息于西藏,是驯化牦牛之主,因此牦牛的驯化始终与藏族文化的发展休戚相关,是当地人民不可分离的生产和生活资料[15]。从牦牛生活的特定气候地带的适应性和生态地理、生理特征的表现看,牦牛是地球之巅特有的高寒环境中生存的一个宝贵的特化种,牦牛的驯化与繁衍有着与其他牛种极其不同的种类特点,牦牛对高寒山区的气候和贫瘠的草地所具有的特殊的适应性也是世界

遗传算法概述

第一章 遗传算法概述 2.1 遗传算法的原理 遗传算法是模拟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遗传和进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概率搜索算法。遗传算法是通过模拟生物在自然界中的进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优化算法。它的基本过程是:先随机生成规模为m 的初始群体,对连续优化问题即为n R 中的m 个点},,,{,},,,,{21112111m n m m m n x x x x x x x x ==的集合, },,,{21k sn k s k s x x x 称为个体或者染色体,通过对该群体使用遗传操作(包括选择、 交叉、变异遗传算子),得到m 个新的个体,这称作是群体的一代进化,相当于通常优化算法的一次迭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可看作是群体的逐代演化,直到得到满足给出条件的问题解。 可以看出,遗传算法的关键是进化过程中使用的遗传操作即选择、交叉和变异等算子,这些算子决定了下一代个体的具体位置。 选择策略对算法性能的影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常用的是轮盘选择和精英选择。 a. 轮盘选择(roulette wheel selection ) 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个体的适应值,对于最小化问题,个体适应值取为)()(x f K x f -=',其中K 为一足够大的正数。定义第i 个体的选择概率为 ∑=''=n i i i i x f x f p 1)() ( (3) 其意义是个体适应值在群体总适应值中所占的比例。生成一个[0,1]内的随机数r ,若i i p p p r p p p +++≤<+++- 21110,假设00=p ,则选择个体i 。 b. 精英选择(elitist selection ) 当下一代群体的最佳个体适应值小于当前群体最佳个体的适应值,则将当前群体最佳个体或者适应值大于下一代最佳个体适应值的多个个体直接复制到下一代,随机替代或替代最差的下一代群体中的相应数量的个体。 交叉与变异算子的选取与编码方式有关,最初Holland[5] 提出的遗传算法是采用二进制编码来表现个体,后来发现对连续优化问题采用浮点编码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越来越多地使用浮点编码,下述的交叉、变异算子针对浮点编码。

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1概述

第2章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 2. 1 概述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我国的国宝。自1869年法国神甫David在四川宝兴发现并定名大熊猫以来,大熊猫的研究一直受到我国学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十年来,一些国内和国际兽类学会议将大熊猫列为专题进行讨论,而且还举行了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有关大熊猫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大熊猫的进化地位是著名的难题。总结起来有三种观点:①大熊猫属熊科。②属浣熊科。 ③应自立为一科,即大熊猫科。我们倾向于第3种观点(Zhang,Ryder 1993)。 大熊猫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禄丰始熊猫(Ailuractos lufengensis),其牙齿较小型大熊猫小(邱占祥 1989)。裴文中(1965)认为大熊猫在早更新世为小型大熊猫(A.microta);中更新世体型变大,为化石大熊猫(A.fovealis);现生大熊猫则体型稍减。王将克(1974)确定大熊猫的祖先始于晚第三纪,更新世初期成为小型大熊猫;更新世中晚期小部分个体体型增大,由于适应新的环境,发展形成大体型的巴氏亚种(A.m.baconi);后来体型又稍减,成为现代种。看来,随着环境的变迁,大熊猫体型经历了由小变大、又变小的过程。 大熊猫的头和身体长120~150cm,尾长约13cm,体重75~160kg。其被毛较粗,毛里充塞的松泡髓质层较厚,有良好的保温性。和典型的食肉类动物不同,大熊猫朝采食竹子的特化方向发展。其牙不像食肉的猛兽尖利,也缺乏食肉齿。但其臼齿磨面不平整,呈现明显的高峰低谷,说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其祖先食肉的咀嚼能力。 大熊猫一般栖息于海拔1400~3 600m的各种植被类型的竹林里,地形多属各分支沟源头坳沟,尤以流水切割线的夷平面、平缓上升的山脊和平台(胡锦矗 1990)较多。大熊猫的食物主要是高山和亚高山的各种竹类,其食物的99%由竹笋、竹叶和竹秆组成;除主食竹子外,偶尔也食其他一些植物;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还可食一些动物。由于竹子各部分所含的干物质和灰分在一年中略有变化,故大熊猫在选择竹子的食用部位上也有季节性变化。大熊猫一年四季都生活在竹林中,活动时移动的距离较短,平均每天的直线距离不到555m,其巢域仅为3 . 9~6 . 4km2(胡锦矗 1990)。大熊猫为独栖型,但在发情和哺乳期也发生社会联系。 大熊猫在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16个省市,南至缅甸和越南北部。全新世时,在我国广西、河南等地区发现其化石。在历史上的文字记录中,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也有其残存的分布点。由于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环境的变迁和栖息地的急剧减小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大熊猫仅分布于四川盆地西北缘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山岳地带。整个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章作者:张亚平,宿兵

什么是遗传多样性

什么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一个物种的遗传组成决定着它的特点,这包括它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它被人类的可利用性等特点。任何一个特定的个体和物种都保持着大量的遗传类型,就此意义而言,它们可以被看作单独的基因库。基因多样性,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水平上的遗传变异度,因而成为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一个物种的遗传变异愈丰富,它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便愈强;而一个物种的适应能力愈强,则它的进化潜力也愈大。 物种多样性是指动植物及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种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物质,特别是在医学方面,许多野外生物种属的医药价值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目前人类未知的物种其医药价值也将不断被发现。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类型的多种多样。地球上的生态类型极其繁多,但是所有生态系统都保持着各自的生态过程,这包括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元素的循环和生态系统组成部分之间能量流动的维持。不论是对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而言或是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些生态过程对于所有生物的生存、进化和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对于维持物种和基因多样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简言之: 物种多样性,是从宏观方面来说的,指的是生物表现的性状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从微观方面来说的,指的是生物遗传物质DNA序列的多样性,也称为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决定了物种多样性。 例子:老虎、狮子、大象,属于不同的物种,反映了物种的多样性(性状有巨大差异)。决定这一切的,是它们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即DNA序列的多样性,它们的遗传物质是各自不同的。

遗传算法概述

第1期作者简介:李红梅(1978-),女,湖南湘潭人,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演化计算。 1遗传算法的发展史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 )研究的历史比较短,20世纪 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主要由美国家Michigan 大学的John Holland 与其同事、学生们研究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 和方法,遗传算法作为具有系统优化、适应和学习的高性能计算和建模方法的研究渐趋成熟。我国对于GA 的研究起步较晚,不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不断上升中。 2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遗传算法是从代表问题可能潜在解集的一个种群(popu- lation )开始的,而一个种群则由经过基因(gene )编码(coding ) 的一定数目的个体(individual )组成。每个个体实际上是染色体(chromosome )带有特征的实体。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即多个基因的集合,其内部表现是某种基因组合,它决定了个体的形状的外部表现。初代种群产生之后,按照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原理,逐代(generation )演化产生出越来越好的近似解。在每一代中,根据问题域中个体的适应度(fitness )、大小挑选(selection )个体,借助于自然遗传学的遗传算子(genetic operators )进行组合交叉(crossover )和变异(mutation ),产生出代 表新的解集的种群。这个过程将导致后生代种群比前代更加适应环境,末代种群中的最优个体经过解码(decoding ),可以作为问题近似最优解。 3遗传算法的一般流程 (1)随机产生一定数目的初始种群,每个个体表示为染色 体的基因编码; (2)计算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并判断是否符合优化准则。若符合,输出最佳个体及其代表的最优解并结束计算,否则转向第3步; (3)依据适应度选择再生个体,适应度高的个体被选中的概率高,适应度低的个体可能被淘汰; (4)执行交叉和变异操作,生成新的个体;(5)得到新一代的种群,返回到第2步。 4遗传算法的特点 传统的优化方法主要有三种:枚举法、启发式算法和搜索 算法: (1)枚举法 可行解集合内的所有可行解,以求出精确最 优解。对于连续函数,该方法要求先对其进行离散化处理,这样就可能因离散处理而永远达不到最优解。此外,当枚举空间比较大时,该方法的求解效率比较低,有时甚至在目前先进计算机工具上无法求解。 (2)启发式算法 寻求一种能产生可行解的启发式规则, 以找到一个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该方法的求解效率比较高,但对每一个需求解的问题必须找出其特有的启发式规则。这个启发式规则一般无通用性,不适合于其它问题。 (3)搜索算法 寻求一种搜索算法,该算法在可行解集合 的一个子集内进行搜索操作,以找到问题的最优解或者近似最优解。该方法虽然保证不了一定能够得到问题的最优解,但若适当地利用一些启发知识,就可在近似解的质量和效率上达到一种较好的平衡。 遗传算法不同于传统的搜索和优化方法。主要区别在于: ①遗传算法直接处理问题参数的适当编码而不是处理参数集 本身。②遗传算法按并行方式搜索一个种群数目的点,而不是 遗传算法概述 李红梅 (广东白云学院计算机系,广东广州510450) 摘要:遗传算法是一种全局优化的随机搜索算法。它是解决复杂优化问题的有力工具。在工程设计、演化硬件电路 设计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系统地介绍了遗传算法的发展史、基本思想、特点、主要应用领域等相关方 面。 关键词:遗传算法;搜索;进化;最优解;种群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09)01-0067-02 第8卷第1期2009年1月 Vol.8No.1Jan.2009 软件导刊 Software Guide

(江苏专用)201X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十九)人类遗传病

课时作业(十九) 人类遗传病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且生下来就有的疾病 B.多基因遗传病如青少年型糖尿病、21三体综合征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人们常常采取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禁止近亲结婚等措施达到优生目的 D.人类基因组计划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46条DNA中碱基对的序列 2.某种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某遗传病调查小组对某女性患者的家系成员进行了调 祖父祖母姑姑外祖父外祖母舅舅父亲母亲弟弟 +--+--++- B.祖父和父亲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 C.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D.调查时应分多个小组、对多个家庭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3.如图是甲病(用A、a表示)和乙病(用B、b表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若医学检验发现,7号关于甲病的致病基因处于杂合状态,且含有该隐性基因的精子会有1/3死亡,无法参与受精作用,存活的精子均正常,则若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正常的概率为( ) 第3题图 A.3/4 B.5/12 C.9/20 D.13/25 4.如图为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其遗传方式不可能为( ) 第4题图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5.人类的某种遗传病在被调查的若干家庭中的发病情况如下表。据此推断,最符合遗传基本规律的一项是( ) 类别ⅠⅡⅢⅣ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注:每类家庭人数150~200人,表中“+”为患病者,“-”为正常表现者。 A.第Ⅰ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第Ⅱ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第Ⅲ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隐性遗传病 D.第Ⅳ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隐性遗传病 6.如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设为D、d)、乙(基因设为E、e)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症。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第6题图 A.甲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Ⅱ6的基因型为DdX E X e,Ⅱ7的基因型为DDX e Y或DdX e Y C.Ⅲ13所含有的色盲基因只来自Ⅰ2 D.Ⅱ7和Ⅱ8生育一个两病兼患的男孩的几率为1/8 7.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基因A、a和D、d控制,图一为两种病的家系图,图二为Ⅱ10体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关基因定位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第7题图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Ⅱ6个体的基因型为aaX D X d或aaX D X D C.Ⅲ13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为1/2 D.Ⅲ12与Ⅲ14婚配后代正常的概率为5/48 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从分子水平研究人类遗传物质的系统工程 B.人类基因组计划只需测定人的1个染色体组的基因序列 C.人类的基因组文库只包含一个城市中全部人的全部基因 D.人类的基因库仅含有男性的全部基因 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某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子课题中最为简单可行、所选择的调查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 A.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研究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研究高血压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D.研究特纳氏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10.某相对封闭的山区,有一种发病率极高的遗传病,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调查时发现:双亲均为患者的多个家庭中,后代的男女比例约为1∶1,其中女性均为患者,男性中患者约占3/4。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遗传多样性的原因

产生遗传后代多样性的因素 2013012590高上涵经35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是指种内或种间表现在分子、细胞、个体3个水平的遗传变异度,在分子水平上,遗传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基因的多样性;在细胞水平上,主要体现在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多样性;在个体水平上,主要体现在个体表现型的多样性。狭义上则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群体或个体间的遗传多态性程度。遗传后代多样性是多层次多水平的。 产生遗传后代多样性的因素很多,从宏观角度来看,生物进化影响着遗传多样性;从微观角度来看,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变异性和繁殖的复杂性也是产生遗传后代多样性的因素。 (一)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在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具有适合生存环境的性状的个体更容易存货,决定这些性状的基因也更容易留存下来,由于外界环境的多变,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环境的多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原因。 (二)从遗传后代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来看,基因、蛋白质、染色体具有多样性。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由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组成,每一种排列顺序都代表着一种遗传信息,因此DNA可以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具有多样性,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遗传物质。基因表达的产物一般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肽链的折叠方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都导致了蛋白质的多样性。遗传物质的多样性、表达产物的多样性是遗传后代多样性的物质基础。 (三)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来看,基因具有选择性表达的性质,相同基因的表达并不完全相同,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内的基因表达情况不同,不同个体的基因表达情况差异更大,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基因的表达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基因表达的多样性是产生遗传后代多样性的因素。基因存在不完全显性:一个杂合体的表型介于两个产生它的纯合体的表型的过渡状态,还存在共显性:一个性状的体现由不止一个显性等位基因的表达,一个性状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此外染色体数目的差异也会导致性状的不同(如唐氏综合征),基因和性状的关系的复杂性也是遗传多样性的因素。 (五)从遗传物质的突变来看,遗传物质在某种因素的刺激下能够发生变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遗传物质的突变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基因位点内部核苷酸的变化,此外,基因重组也可以导致生物产生遗传变异。遗传物质的突变的概率较高,也是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六)从繁殖方式来看,多数生物是有性繁殖,个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配子结合产生合子,个体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半的遗传信息。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等导致了配子的多样性。另外,配子是随机结合的,又增加了合子的多样性。 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多变性,基因和性状关系的复杂性、环境的多变性等都是遗传后代多样性的因素。

中国主要东方蜜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主要东方蜜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任勤1,曹联飞2,赵红霞3,,王瑞生1,程尚1,罗文华1,曹兰1,姬聪慧*1 (1.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 40246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杭州 310021;3. 广东 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260) 摘要:对中国具代表性的东方蜜蜂遗传资源中7个种群的线粒体DNA tRNA leu~ CO Ⅱ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并进行遗传多样性比较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43个单倍型,其中10个单倍型在GenBank数据库对比确认属于新发现单倍型;7个群体中,阿坝中蜂、滇南中蜂和海南中蜂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长白山中蜂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其他群体遗传多样性居中;不同种群间遗传距离变化较大,其中海南中蜂与滇南中蜂、阿坝中蜂间的遗传距离最大,长白山中蜂与云贵中蜂、北方中蜂、华南中蜂间的遗传距离最小;聚类分析显示7个种群可聚为4个类群。 关键词:东方蜜蜂;遗传多样性;线粒体DNA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Apis cerana populations in China REN Qin1, CAO Lianfei2,ZHAO Hongxia3,WANG Ruisheng1,CHENG Shang1,LUO Wenhua1,CAO Lan1, JI Conghui*1 (1.Chong Qi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Chongqing 402460,China;2.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Zhejiang 310021,China; 3.Guangdong Institute of Applied Biological Resources, Guangdong 510260, China) Abstract:The mitochondrial DNA tRNA leu~CO II genes in 7 populations of Apis cerana Fabricius in China were amplified and sequenced, and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total of 43 haplotypes were identified, of which 10 haplotypes were identified new haplotypes in the GenBank database, Among 7 populations, Aba bee, Hainan bee and Yunnan bee have higher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Changbai Mountain bee has lower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other populationswere intermediate; Th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different populations varied greatly, of which Hainan bee andhave maximum genetic distance with Yunnan bee and Aba bee, Th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Changbai mountain bee and Yunnan bee, Middle China bee, Northern bee and Southern bee were small.;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7 populations could be clustered into 4 taxa. Key words:Apis cerana Fabricius; genetic diversity; mitochondrial DNA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基金项目(CARS-45SYZ15);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基金项目(16421). 作者简介:任勤(1979-), 男, 宁夏固原人,助理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蜜蜂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姬聪慧(1980-),女,河南平顶山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人类遗传病 教案

第28讲 人类遗传病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一、人类常见遗传病 1.概念:由于__遗传物质__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类型 (1)单基因遗传病 ①概念:受__一对__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②分类 ①概念:受__两对以上等位基因__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②特点:在群体中__发病率比较高__。

③病例:__先天性发育异常__、冠心病、哮喘病、__原发性高血压__、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①概念:由__染色体异常__引起的遗传病。 ②病例? ???? 染色体结构异常:如__猫叫综合征__染色体数目异常:如__21三体综合征__ 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手段:主要包括__遗传咨询__和__产前诊断__等。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 答案 家庭病史 传递方式 再发风险率 终止妊娠 产前诊断 4.产前诊断:指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__羊水检查__、__B 超检查__、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__基因诊断__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1.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__DNA 序列__,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认识到人类基因的__组成、结构、功能__及其相互关系,有利于诊治和预防人类疾病。 四、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实验原理:遗传病可以通过__社会调查__和__家系调查__的方式分别了解发病率及遗传病遗传方式情况。 2.调查时应关注的问题 (1)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100%。 (2)遗传病类型的选择: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__单基因__遗传病,如

2020_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下专题22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含解

知识点专题22 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一、基础知识必备 (一)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萨顿的假说 (1)假说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实验) (1)选材原因:果蝇比较常见,并且具有易饲养、繁殖快和后代多等特点。 (2)摩尔根实验过程及分析 P 红眼(雌) ×白眼(雄) ↓ F1红眼(雌、雄) ↓ F2红眼(雌、雄) 白眼(雄) 3 ∶ 1 ①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②F1全为红眼→红眼是显性性状;③F2红眼∶白眼=3∶1→符合分离定律,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④白眼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联系。 (3)理论解释:假设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用w表示)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其遗传图解可表示为: (4)测交实验:测交后代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进一步验证了摩尔根等人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控制果蝇红

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5)实验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二)伴性遗传 1.概念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其遗传方式总是与性别相关联。人类常见的伴性遗传病有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 2.性染色体决定类型 (三)人类遗传病 1.概念: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 1.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核苷酸的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2.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其主要内容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四张图谱,即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和转录图谱。 3.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1)对于各种疾病,尤其是各种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对进一步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个体发育的机制,以及生物的进化等有重要意义。 (3)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将推动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通关秘籍 1、伴性遗传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书写误区 (1)在基因型的书写中,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需标明其位于常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则需将性染色体 及其上基因一同写出,如X B Y。一般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写在前,性染色体及其上基因写在后,如DdX B X b。 (2)在表现型的书写中,对于常染色体遗传不需要带入性别;对于伴性遗传则既要描述性状的显隐性,又要将性别一同带入。 2、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 (1)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有同型和异型两种。 (2)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或Z染色体上,Y或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从而存在像X b Y或Z d W的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能表现。 (3)Y或W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携带的基因,在X或Z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只限于在相应性别的个体 之间传递。 (4)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联系。在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一定要与性别相联系。 (5)性别决定后,受环境(如激素等)的影响性别会发生改变,称为性逆转。发生性逆转的生物只是表现型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