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站在一个高台上,既知道创作

的方法,也知道审美的方法,还知道解读的方法,这样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才能游

刃有余地引领着学生走进教材多彩世界。

关键词:孙绍振;还原分析;解读方法;

孙绍振教授的小说解读方法以及他对于小说方面的知识介绍都是小说阅读的

重要钥匙。要用好孙教授的“还原-分析法”,最关键的是要会提问题,而发现问题

的关键是寻找矛盾。因此,我们还是要总结孙教授如何寻找矛盾,提出问题。

一、基本技能

1.明确提问题的要求。

孙绍振教授在解读星新一的《保修》一文开头就强调,解读文章,就是要从

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来,找出深刻理解文本的途径。提出的问题不应该

是一般的表面的肤浅的,而是涉及文章特征的问题。

2.了解小说流派特征。

例如,孙教授在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就分析这篇小说可以把它

归入现代派之列。“在现代派小说家看来,小说并不是人生的真实的反映,而是作家对于人生的一种想像和意义的探索。这种人生的探索不仅仅是在内涵方面,而

且是在形式方面。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性描写,并不是所有小说必须遵循的神圣

规范,相反,任何规范都是艺术形式发展的桎梏,对人生的探索必须打破传统的

观念,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也必须冲破经典的形式规范。”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再来解读余华的小说,就轻松多了。

3.了解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为了补充相关知识,我又读了孙教授的另一本书《文学性讲演录》,如“这是

小说的特点,人物之间可以没有情节,甚至可以没什么性格,但不能没有感情的

差距,否则就成散文了。”“在小说形象中,感情层次之间的差距是一种心理差距,并不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差距。相反,人际关系差距越小,感情的心理差距就越大,形象就比较生动。”“小说的基本规律就是人物的心理距离要拉开,才能产生

错位,才能暴露人的心理和秘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情节呢?不仅要有情

感的多层次性,而且要有统一性、因果性。”“要构成动人的情节,关键不在于寻

求因果性,而在于寻求什么样的因果。如果是纯粹理性的因果,那么,它与艺术

的关系不大。如果要成为艺术品,则必须寻求不同于理性因果的情感因果。”“小

说家在设计情节因果时,必须严格遵循情感因果规律,而不能只根据理性的科学

因果规律。”“小说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性格,好的情节不是一般的因果,而是性格

的因果。”

二、常用的方法

1.与现实作比较发现矛盾。

如解读《最后一片叶子》:“在现实生活中,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

理和病理情况决定的,而在这篇小说里,却是由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信念

来决定的。”由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这里,可以感到作者所要强调的是:

人如果丧失了对于生命的信念,就注定要死亡;反过来,只要坚持生命的信念,

就可以战胜死亡。”

又如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车子上的苹果抢光了,车子的轮胎都

卸走了,‘我’为了保卫苹果被打伤了,鼻子挂在脸上,司机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

氧化还原滴定法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氧化还原滴定法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Fe3+/Fe2+电对的电极电位升高和()因素无关。 (A)溶液离子强度的改变使Fe3+活度系数增加(B)温度升高 (C)催化剂的种类和浓度(D)Fe2+的浓度降低 2.二苯胺磺酸钠是K2Cr2O7滴定Fe2+的常用指示剂,它属于() (A)自身指示剂(B)氧化还原指示剂 (C)特殊指示剂(D)其他指示剂 3.间接碘量法中加入淀粉指示剂的适宜时间是()。 (A)滴定开始前(B)滴定开始后 (C)滴定至近终点时(D)滴定至红棕色褪尽至无色时 4.在间接碘量法中,若滴定开始前加入淀粉指示剂,测定结果将() (A)偏低(B)偏高(C)无影响(D)无法确定 5.碘量法测Cu2+时,KI最主要的作用是() (A)氧化剂(B)还原剂(C)配位剂(D)沉淀剂 6.在Sn2+、Fe3+的混合溶液中,欲使Sn2+氧化为Sn4+而Fe2+不被氧化,应选择的氧化剂是( )(>) (A)KIO3(>) (B)H2O2(>) (C)HgCl2(>) (D)SO32-(>) 7.以K2Cr2O7法测定铁矿石中铁含量时,用0.02mol/L K2Cr2O7 滴定。设试样含铁以Fe2O3(其摩尔质量为150.7g/mol)计约为50%,则试样称取量应为( ) (A)0.1g左右(B)0.2g左右(C)1g左右(D)0.35g左右 8.()是标定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较为常用的基准物。 (A)升华碘(B)KIO3 (C)K2Cr2O7 (D)KBrO3 9.用草酸钠作基准物标定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时,开始反应速度慢,稍后,反应速度明显加快,这是()起催化作用。 (A)氢离子(B)MnO4-(C)Mn2+ (D)CO2 10. KMnO4滴定所需的介质是() (A)硫酸(B)盐酸(C)磷酸(D)硝酸 11.在间接碘法测定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边滴定边快速摇动 (B)加入过量KI,并在室温和避免阳光直射的条件下滴定 (C)在70-80℃恒温条件下滴定 (D)滴定一开始就加入淀粉指示剂. 12.间接碘法要求在中性或弱酸性介质中进行测定,若酸度大高,将会( ) (A)反应不定量(B)I2 易挥发 (C)终点不明显(D)I- 被氧化,Na2S2O3 被分解 13.KMnO4法测石灰中Ca含量,先沉淀为CaC2O4,再经过滤、洗涤后溶于H2SO4中,最后用KMnO4滴定H2C2O4,Ca的基本单元为()

第4章 氧化还原反应

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题 1. 分别将元素Mn、N在下列两组物质中的氧化数按高到低顺序排列。 (1) ⑤KMnO4, ③MnO2, ④K2MnO4, ①MnSO4, ②MnO(OH) (2) ②N2,⑦N2O5, ③N2O, ⑤N2O3,⑥NO2, ④NO, ①NH3 2. 试分别写出碳在下列各物质中的共价键数目和氧化数. CH3Cl(-2), CH4(-4), CHCl3(+2), CH2Cl2(0), CCl4(+4)(共价键数目均为4) 3. 指出下列各物质中各元素的氧化数。 Cs+,(+1) F-,(-1) NH4+,(-3,+1) H3O+,(+1,-2) H2O2,(+1,-1) Na2O2(+1,-1), KO2,(+1,-1/2) CH3OH,(-2,+1,-2) Cr2O72-,(+6,-2) KCr(SO4)2·12H2O(+1,+3,+6,-2,+1) 4. 判断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并把错误予以改正。 (1) 3Ag2S + 8HNO3─→ 6AgNO3+ 3S↓+ 2NO↑+ 4H2O√ (2) 4MnO4- + 4H+─→ 4M nO2 + (3)2O2↑+ 2H2O× (3) (2)NO2- + (4)2H+ + 2I-─→(2)NO + I2 + (2)H2O× (4) K2Cr2O7 + 6Fe2+ + 14H+─→2Cr3+ + 6Fe3+ + 7H2O + 2K+× Cr2O7 + 6Fe2+ + 14H+─→2Cr3+ + 6Fe3+ + 7H2O (5) FeS + 4HNO3 ─→ Fe(NO3)3 + S↓+ NO↑ + 2H2O√ (6) (3)Fe2+ + NO3- + 4H+─→(3)Fe3++ NO↑+ 2H2O×

第四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四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一、填空题 1.下列现象各属什么反应(填 A , B , C , D ) (1)用KMnO 4滴定Fe 2+ 时 Cl - 的氧化反应速率被加速 。 (2) 用KMnO 4滴定C 2O 42- 时,红色的消失由慢到快 。 (3) Ag + 存在时,Mn 2+ 被 S 2O 82- 氧化为MnO -- _____ _______。 A 催化反应 B 自动催化反应 C 副反应 D 诱导反应 。 2. 若两对电子转移数均为1,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99.9%,则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 。若两对电子转移数均为2,则该数值应为 。 3. 0.1978 g 基准As 2O 3 在酸性溶液中恰好与 40.00mLKMnO 4溶液反应完全,该KMnO 4溶液的浓度为 。[Mr (As 2O 3)=197.8] 4. 已知在 1 mol ·L - 1 HCl 介质中 E Θ'Fe 3+/ Fe 2 + = 0.68V ; E Θ'Sn 4+/Sn 2+ = 0.14V , 则下列滴定反应; 2 Fe 3+ + Sn 2+ == 2 Fe 2+ + Sn 4+ 平衡常 ;化学计量点电 位为 ;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c ( Fe 2+ ) / c ( Fe 3+ ) 为 。 5. 氧化还原滴定计量点附近的电位突跃的长短和氧化剂与还原剂两电对的 标准电极电势有关,它们相差愈 ,电位突跃愈 ;若两电对转移的电子数相等,计量点正好在突跃的 ;若转移的电子数不等,则计量点应偏向 。 6.常用的氧化还原方法有 、 和 。 7. 用KMnO 4法间接测定钙或直接滴定Fe 2+ 时,若滴定反应中用HCl 调节酸度,测定结果会 ;这主要是由于 ,反应为 。 8. 如果溶液中同时存在HgCl 2和Cl 2,加入还原剂SnCl 2时, 先被还原。(已知 V 14.024/=Θ+ + Sn Sn ?,V 62.02 2 2/=Θ+ Cl Hg Hg ?,V 36.1/2 =Θ - Cl Cl ?) 二、选择题 1. 已知在1 mol · L - 1 HCl 介质中, E Θ’Cr 2O 72-/Cr 3+ = 1.00 V; E Θ’Fe 3+/ Fe 2 + = 0.68V ; 以K 2Cr 2O 7滴定Fe 2+ 时,选择下列指示剂中的哪一种最合适?( ) A. 二苯胺(E Θ’In = 0.76V ); B.二甲基邻二氮菲- Fe 3+ (E Θ’ In = 0.97V); C. 次甲基蓝 (E Θ’In = 0.53V ); D.中性红(E Θ’ In = 0.24V )。 2. 对于2A + + 3B 4+ = 2A 4+ + 3B 2+ 这个滴定反应,等量点时的电极电位是( ) A.53ΘB ΘA ??+ B .623ΘB ΘA ??+ C.523ΘB ΘA ??- D .5 23Θ B ΘA ??+ 3. 在1mol/L 的HCl 中,V 1 4.024/=Θ++Sn Sn ?,V 70.023/=Θ ++Fe Fe ?,在此条件下,以Fe 3+ 滴定Sn 2+ ,计量点的电位为( )。 A.0.25V B.0.23V C.0.33V D.0.52V 4. 在1mol/L 的H 2SO 4溶液中,用0.1000 mol/LCe 4+滴定0.1000mol/L Fe 2+ 溶液,最恰当的氧化还原指示剂是( )。 A.次甲基蓝 B.邻苯氨基苯甲酸 C.邻二氮菲—亚铁 D .KSCN 5 在1 mol ·L - 1 H 2SO 4溶液中,E Θ'Ce 4+/Ce 3+ = 1.44V ; E Θ'Fe 3+/ Fe 2 + = 0.68V ;以Ce 4+ 滴 定Fe 2 + 时,最适宜的指示剂为() A. 二苯胺磺酸钠(E Θ'In = 0.84V ); B. 邻苯氨基本甲酸(E Θ' In = 089V );

第四章 氧化还原反应

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计划学时数:4)[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氧化数、氧化还原反应的功能基本概念; 2.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 3.掌握电极电势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次序方面的应用。[教学重点] 1.氧化数等基本概念; 2.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电极电势的概念。 [每节时分配]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节时 第二节电极电势2节时 第三节电极电势的应用1节时 [教学方法] 讲授结合启发式 [使用教具] 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 [作业] 74页1、4、6、9

第一节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 (本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初中、高中均有涉及,在原有基础上给出更确切的定义,引出氧化数的概念。) [提问] 1.回忆氧化还原的概念。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 2.2Na + Cl2 == 2NaCl H2 + Cl2 ==2HCl 以上两个氧化还原反应有何不同?(HCl形成过程中无电子得失,只是电子的重排,没有发生电子得失,难于判断氧化作用还是还原作用。从而引出“氧化数”。 一、氧化数 1.定义 假设把化合物中成键的电子归电负性更大的原子,从而求得原子所带得形式电荷数。此电荷数即是该原子在该化合物中的氧化数。(有正、负之分) 2.确定元素氧化数的规则 (1)单质的氧化数等于零。 (2)单原子离子的氧化数等于它所带的电荷数;多原子离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等于该离子所带电荷数。 (3)通常氢的氧化数为1,只有活泼金属的氢化物中为-1,氧的氧化数为-2,在过氧化物(H2O2 Na2O2)中为-1; NaO2(-1/2); KO3(-1/3) OF2(+2) (4)中性分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为零。 [例题1]计算Fe3O4中Fe的氧化数 Fe=+8/3 [例题2]计算S4O62-中的氧化数 S=+5/2 3.氧化数与化合价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氧化数是人为规定的概念,不考虑分子结构,是一个形式电荷数,它可以是正、负正数和分数,而化合价(某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另一数目的原子相化合的性质):分子中原子键相互结合的能力,反映了分子的结构;与分子结构有关系,不会是分数。 (化合价分为离子价和共价。离子价指得失电子的数目,得电子为负,失电子为正;共价指共享电子对数,无正负之分) 联系:氧化数是一个在化合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

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

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 ──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孙绍振 【关键词语】 乐园无限的趣味宿儒阿长特别的敬意伟大的神力 中学语文教学最大量的时间花在作品分析上,但是,分析的有效性却令人悲观,原因在于,第一,流行的文学和语言学的观念,在根本上是落伍的,远远落在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成就之后;第二,方法,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实际上是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造成大量的庸人自扰。目前的任务的严峻性不仅仅是观念更新,而且在于把哲学的分析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方法。 大家都反复声言要对作品进行分析,但却往往满足于作品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分析的对象是矛盾和差异,如果连矛盾都没有,没有揭示矛盾的具体办法,还谈什么分析呢?还原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揭示矛盾,然后才是如何进行分析。 从宏观理论上谈问题,肯定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本文仅以两篇鲁迅作品的“分析”来展示这种方法。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读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在这篇课文中,有什么东西是有可讲性的,也就是值得分析分析的。许多时候,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有难度的,大讲特讲,有时更无谓地制造难度,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和学生的生命。为什么会对明明有可讲性的地方,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略了语言的人文性。没有把语言和人物、作者的精神生命结合在一起来解读。许多教师对于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个经典命题并不太陌生,但是,并不真正理解“存在”是什么意思。存在,在英语里,就是being,也就是人,人的生命。没有弄清楚这一点,难怪在教学实践中搞得稀里糊涂。我们读懂作品不能满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解释,因为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也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生命,他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非常具体、非常灵活的语言中的。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因而,从根本上来说,也就谈不上可分析性。 从哪里找出可分析的矛盾性? 应该是从语言出发,甚至也可以说是从语词出发,这没有争议,但有两种可能:一是,纯粹的工具性,讲字词句段篇。当然不能说这没有必要。但是光停留在这一点上,则可能画地为牢,得言忘意。 另一种可能是,从语言的工具性上深入一步,对语义进行分析。要注意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科学性的,语言的工具性,讲究用词的准确和规范,字典语义是共通的、稳定的。另外一种,是超越字典语义规范的,表面看来,甚至有可能是违反了语言规范的。因为它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的、临时的感情色彩,这种语言的性能和语义不象字典语义那样是共通的,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个人化的。正是这种个人化的运用中,我们能够辨认出作者和人物的个性和深层的、潜在的情感。我们所说的语言的人文性,大体说来,就是人的精神的载体,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人,而是个别的、特殊的人、以超越常规的语义,表现自己丰富的精神。 1、找到关键词语,抓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差异和矛盾,看特殊的心灵奇观:并不是在所有的语句中,都充满了这种超越常规的、瞬时的语言。如果所有的词语都是个人化的,都富有作者临时的、在特殊语境中赋予的意义,读者就很那理解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就很难沟通了,就像我们在一些前卫性很强的诗歌中看到的那样。在经典散文里,这种超越常规的情况,只是在一些局部的、关键的词语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正是在这种地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课后习题和答案解析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计算在H2SO4介质中,H+浓度分别为1 mol·L-1和mol·L-1的溶液中VO2+/VO2+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忽略离子强度的影响,已知= V) 根据Hg22+/Hg和Hg2Cl2的溶度积计算Hg2Cl2/Hg。如果溶液中Cl-浓度为mol·L-1,Hg2Cl2/Hg电对的电位为多少

找出以下半反应的条件电极电位。已知=,pH=7,抗坏血酸p K a1=,p K a2=。

在1 溶液中用Fe3+溶液滴定Sn2+时,计算: (1) 此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 (2) 滴定的电位突跃范围。在此滴定中应选用什么指示剂用所选指示剂时滴定终点是否和化学计量点一致

计算pH = ,c NH 3= 的溶液中Zn2+/Zn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忽略离子强度的影响)。已知锌氨配离子的各级累积稳定常数为:lg 1 =, lg 2 =, lg 3 =, lg 4 = ;NH4+的离解常数为K a =。 在酸性溶液中用高锰酸钾法测定Fe2+时,KMnO4溶液的浓度是mol·L-1,求用(1)Fe;(2) Fe2O3;(3)表示的滴定度。

称取软锰矿试样0.5000 g,在酸性溶液中将试样与0.6700 g纯Na2C2O4充分反应,最后以mol·L-1 KMnO4溶液滴定剩余的Na2C2O4,至终点时消耗mL。计算试样中MnO2的质量分数。 称取褐铁矿试样0.4000g,用HCl溶解后,将Fe3+还原为Fe2+,用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若所用K2Cr2O7溶液的体积(以mL为单位)与试样中Fe2O3的质量分数相等。求K2Cr2O7溶液对铁的滴定度。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站在一个高台上,既知道创作 的方法,也知道审美的方法,还知道解读的方法,这样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才能游 刃有余地引领着学生走进教材多彩世界。 关键词:孙绍振;还原分析;解读方法; 孙绍振教授的小说解读方法以及他对于小说方面的知识介绍都是小说阅读的 重要钥匙。要用好孙教授的“还原-分析法”,最关键的是要会提问题,而发现问题 的关键是寻找矛盾。因此,我们还是要总结孙教授如何寻找矛盾,提出问题。 一、基本技能 1.明确提问题的要求。 孙绍振教授在解读星新一的《保修》一文开头就强调,解读文章,就是要从 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来,找出深刻理解文本的途径。提出的问题不应该 是一般的表面的肤浅的,而是涉及文章特征的问题。 2.了解小说流派特征。 例如,孙教授在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就分析这篇小说可以把它 归入现代派之列。“在现代派小说家看来,小说并不是人生的真实的反映,而是作家对于人生的一种想像和意义的探索。这种人生的探索不仅仅是在内涵方面,而 且是在形式方面。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性描写,并不是所有小说必须遵循的神圣 规范,相反,任何规范都是艺术形式发展的桎梏,对人生的探索必须打破传统的 观念,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也必须冲破经典的形式规范。”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再来解读余华的小说,就轻松多了。 3.了解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为了补充相关知识,我又读了孙教授的另一本书《文学性讲演录》,如“这是 小说的特点,人物之间可以没有情节,甚至可以没什么性格,但不能没有感情的 差距,否则就成散文了。”“在小说形象中,感情层次之间的差距是一种心理差距,并不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差距。相反,人际关系差距越小,感情的心理差距就越大,形象就比较生动。”“小说的基本规律就是人物的心理距离要拉开,才能产生 错位,才能暴露人的心理和秘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情节呢?不仅要有情 感的多层次性,而且要有统一性、因果性。”“要构成动人的情节,关键不在于寻 求因果性,而在于寻求什么样的因果。如果是纯粹理性的因果,那么,它与艺术 的关系不大。如果要成为艺术品,则必须寻求不同于理性因果的情感因果。”“小 说家在设计情节因果时,必须严格遵循情感因果规律,而不能只根据理性的科学 因果规律。”“小说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性格,好的情节不是一般的因果,而是性格 的因果。” 二、常用的方法 1.与现实作比较发现矛盾。 如解读《最后一片叶子》:“在现实生活中,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 理和病理情况决定的,而在这篇小说里,却是由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信念 来决定的。”由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这里,可以感到作者所要强调的是: 人如果丧失了对于生命的信念,就注定要死亡;反过来,只要坚持生命的信念, 就可以战胜死亡。” 又如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车子上的苹果抢光了,车子的轮胎都 卸走了,‘我’为了保卫苹果被打伤了,鼻子挂在脸上,司机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书笔记

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最近读了《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顿觉眼界开阔,孙先生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文本,用哲学的方法去分析文本,从而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深入而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并深以为然。 事物、观念和形象的内涵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是不断转化的,而不是单一的、贫乏的、静止的、僵化的、不能转化的。但是,事物,观念和形象,在表面上又是有机统一的,也就是说没有矛盾的。 文本分析就是要打破这种表面的统一,找出它与现实,与观念,与本身其他因素的矛盾点在哪里,它的内涵是怎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又怎样达到了现在的统一,矛盾点、发展变化处就是分析的切入点。也就是说首先要坚信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都是可以分析的,再次还要有一种方法论的自觉。这种方法论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哲学方法也令人摸不着头脑啊,什么问题?怎么分析?孙先生将这种抽象的、普遍的方法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分析方法,并使其系统化。孙先生的理论简单来说是面对一个文本,坚信它是可分析的,然后用各种方法寻找切入口。面对不同的文本可采用还原法、比较法,通过还原或比较找出了矛盾点或差异点,这矛盾点或差异点就是分析的切入点,然后就可以进行分析了。当然还原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等等。比较也有“同类比较”、、、“异类比较”“横向比较”“艺术形式比较”“历史比较”“流派比较”“风格比较”等。 孙先生在文中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咱们语文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就是它。表面上看来好像很简单,但你能把它讲清楚吗?它流传千年脍炙人口,肯定有它的好,它好在哪里?好在比喻十分巧妙?当然,读者凭直觉就能感到它的不同凡响,感觉到了,却说不清缘由,想在你的解读中寻找答案,你怎样解释?从整首诗来看它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_300805321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1.条件电位和标准电位有什么不同?影响电位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2.是否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就能应用于氧化还原中?为什么? 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有哪几类?这些方法的基本反应是什么? 5.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具备什么条件? 6.化学计量点在滴定曲线上的位置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电子转移数有什么关系? 7.试比较酸碱滴定、络合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的滴定曲线,说明它们共性和特性。 8.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分为几类?各自如何指示滴定终点? 9.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选择与酸碱指示剂有何异同? 10.在进行氧化还原滴定之前,为什么要进行预氧化或预还原的处理?预处理时对所用的预氧化剂或还原剂有哪些要求? 11.碘量法的主要误差来源有哪些?为什么碘量法不适宜在高酸度或高碱度介质中进行? 12.比较用KMnO4’K2Cr2O7和Ce(SO4)2作滴定剂的优缺点。 13.设计一个分别测定混合溶液中AsO33-和AsO43-的分析方案(原理、简单步骤和计算公式)。 14.在Cl-、Br-和I-三种离子的混合物溶液中,欲将I-氧化为I2,而又不使Br-和Cl-氧化在常用的氧化剂Fe2(SO4)3和KMnO4中应选择哪一种? 15.计算在1mol/LHCl溶液中,当[Cl-]=1.0mol/L时,Ag+/Ag电对的条件电位。 16.计算在 1.5mol/LHCl介质中,当c Cr(VI)=0.10mol/L,c Cr(III)=0.020mol/L时Cr2O72-/Cr3+电对的电极电位。 17.计算pH=10.0,[NH4+]+[NH3]=0.20mol/L时Zn2+/Zn电对条件电位。若 C Zn(II)=0.020mol/L,体系的电位是多少? 18.分别计算[H+]=2.0mol/L和pH=2.00时MnO4-/Mn2+电对的条件电位。 19.用碘量法测定铬铁矿中铬的含量时,试液中共存的Fe3+有干扰。此时若溶液的pH=2.0,Fe(III)的浓度为0.10mol/L, Fe(Ⅱ)的浓度为1.0×10-5mol/L,加入EDTA 并使其过量的浓度为0.10mol/L。问此条件下,Fe3+的干扰能否被消除?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发表时间:2011-10-09T08:26:31.803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李彦芝 [导读] 孙绍振教授的小说解读方法以及他对于小说方面的知识介绍都是小说阅读的重要钥匙。 ◎李彦芝 (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西卜沙中心完小,青海泽库县 8115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70-02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站在一个高台上,既知道创作的方法,也知道审美的方法,还知道解读的方法,这样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地引领着学生走进教材多彩世界。 关键词:孙绍振;还原分析;解读方法; 孙绍振教授的小说解读方法以及他对于小说方面的知识介绍都是小说阅读的重要钥匙。要用好孙教授的“还原-分析法”,最关键的是要会提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矛盾。因此,我们还是要总结孙教授如何寻找矛盾,提出问题。 一、基本技能 1.明确提问题的要求。 孙绍振教授在解读星新一的《保修》一文开头就强调,解读文章,就是要从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来,找出深刻理解文本的途径。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一般的表面的肤浅的,而是涉及文章特征的问题。 2.了解小说流派特征。 例如,孙教授在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就分析这篇小说可以把它归入现代派之列。“在现代派小说家看来,小说并不是人生的真实的反映,而是作家对于人生的一种想像和意义的探索。这种人生的探索不仅仅是在内涵方面,而且是在形式方面。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性描写,并不是所有小说必须遵循的神圣规范,相反,任何规范都是艺术形式发展的桎梏,对人生的探索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也必须冲破经典的形式规范。”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再来解读余华的小说,就轻松多了。 3.了解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为了补充相关知识,我又读了孙教授的另一本书《文学性讲演录》,如“这是小说的特点,人物之间可以没有情节,甚至可以没什么性格,但不能没有感情的差距,否则就成散文了。”“在小说形象中,感情层次之间的差距是一种心理差距,并不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差距。相反,人际关系差距越小,感情的心理差距就越大,形象就比较生动。”“小说的基本规律就是人物的心理距离要拉开,才能产生错位,才能暴露人的心理和秘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情节呢?不仅要有情感的多层次性,而且要有统一性、因果性。”“要构成动人的情节,关键不在于寻求因果性,而在于寻求什么样的因果。如果是纯粹理性的因果,那么,它与艺术的关系不大。如果要成为艺术品,则必须寻求不同于理性因果的情感因果。”“小说家在设计情节因果时,必须严格遵循情感因果规律,而不能只根据理性的科学因果规律。”“小说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性格,好的情节不是一般的因果,而是性格的因果。” 二、常用的方法 1.与现实作比较发现矛盾。 如解读《最后一片叶子》:“在现实生活中,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理和病理情况决定的,而在这篇小说里,却是由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信念来决定的。”由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这里,可以感到作者所要强调的是:人如果丧失了对于生命的信念,就注定要死亡;反过来,只要坚持生命的信念,就可以战胜死亡。” 又如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车子上的苹果抢光了,车子的轮胎都卸走了,‘我’为了保卫苹果被打伤了,鼻子挂在脸上,司机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从现实主义的情节因果逻辑来说,缺乏合理性。然而余华不是现实主义的作家,他有意向传统情节的因果性挑战,开玩笑,在小说结尾,他并没有承担给读者揭示谜底的责任,相反,他好像无缘无故地让这个司机跳到了拖拉机上,把自己的背包抢走。在车子里还朝‘我’哈哈大笑。这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孙教授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是一种扭曲的逻辑。然而这样的歪曲逻辑,启发读者想起许多深刻的悖谬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为什么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你却感觉不到痛?为什么自己的一大车子东西被抢了而无动于衷,却把别人的一个小背包抢走呢?” 2.进行情节假设深挖文本。 例如解读《黑珍珠》时,讲到那个孩子面临第一重挑战是大海的凶险。孙教授作了这样的假设:“如果这种凶险仅仅是限于海上风浪,这就可能太一般化了,太没有特点,太老套了,也太没有深度了。”提出这样的假设,我们就可以比较一下作者对这个情节是如何处理的。 又如解读《最后一片叶子》分析到这篇小说因强调信念决定生命,使得这篇小说充满诗意,但是却不能用写诗的办法来写小说,因为信念是抽象的,如果让病人直接讲出来,读者很难感受得到。接着孙教授解读道:“为此作者在构造情节时,又设计了相当独特的关节,把生命的信念集中到一个可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去。”紧接着他就进行了情节的假设了:“如果仅仅是可感,比如留恋、舍不得情人送的礼物之类,也并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样就可能比较俗气了,落入俗套。”有了这样的假设,那么作家的情节设计---叶子,就显得特别的富有意味,特别值得研究。 3.与故事原型作比较发现矛盾。 例如解读鲁迅的《铸剑》,孙教授将古书《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和《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中的故事原型作了叙述,并将其与小说进行比较,发现:“小说的第一个部分就是原来故事里所没有的,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个帽子呢?” 4.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发现问题。 如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如果用传统现实主义的‘细节的真实性’原则去追究,恐怕是要作出否定的判决的。然而文学欣赏不能用同一个尺度,特别是不能光从读者熟悉的尺度去评判作家的创造。一旦在你面前的出现了与你原有尺度不合,或者与你的心理预期有冲突的作品时,与其匆匆忙忙地判决,不如先审视一下:作家为什么不走那条驾轻就熟的老路?”孙教授解读作品时,总是能这样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充分的文学鉴赏知识,是没法提出这样的问题的。

孙绍振解读《阿长与山海经〉》

孙绍振:《阿长与〈山海经〉》解读 开头两段,似乎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分析的。 但是,用还原法,是可以提出问题来加以分析的。 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以阿长这个名字作为关键词,作还原来分析 为了交代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这样是不是太繁琐了?鲁迅不是说过,文章写成以后,至少要看两遍,要将可有可无的东西删去吗? 那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 因为阿长,在这个关键词的深层,不但有长妈妈的,而且有周围人的精神密码。 按照还原法,本来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慎重其事的。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和关系。 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绰号。因为,绰号往往是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的,而阿长身体并不高,相反,长得“黄矮而胖”。 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 问题、矛盾,通过还原,就不难提出来了: 1,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的头上吗?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人家敢于这样对待她吗?这样的人,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这是很可悲的。鲁迅不惜为此而写了这两段文章,说明了他对一切小人物的同情,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 2,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没有,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很正常似的。这说明了什么呢?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他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 从研究方法来说,这样的分析,已经提供了可讲性,但是,还可以扩展一下,力求结论有更大的涵盖面。 用名字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心灵奥秘,是鲁迅常用的手法,在《阿Q正传》里,对阿Q的名字,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名字,也有同样的细致用心。祥林嫂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她叫祥林嫂,因为丈夫叫祥林,在鲁镇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后来她又被抢了亲,被迫嫁给了贺老六,在贺老六死了之后,她又一次回到鲁镇。鲁迅特地用单独一行写了一句: 大家仍叫她祥林嫂。 这句似乎是多余的。读者早就知道她的名字了。鲁迅之所以要在这里强调一下,是因为祥林嫂,这个关键词里包隐含着荒谬,旧理教的荒谬。丈夫叫做祥林,她就叫做祥林嫂,可是,她又嫁了贺老六,那么还原到正常道理上来说,应该研究一下,是叫她祥林嫂,还是叫她老六嫂好呢?或者叫她祥林老六嫂比较合理呢?这并不是笑话,在美国人那里,不言而喻的规范是明确的,不管嫁了几个,名字后面的丈夫姓,都要排上去,没有什么见不得人,难为情的。例如肯尼迪的太太积奎琳,后来又嫁了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她死了以后,墓碑上就堂皇地刻上:积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但是,我们的封建礼教传统不可能想象把她称为祥林?.老六嫂的可能,只承认第一个丈夫的绝对合法性。可见礼教传统偏见之根深蒂固,在集体无意识里,荒谬的成见已经自动化,不动脑筋已经成为可怕的习惯了。 需要注意的是:鲁迅在整篇文章,没有对阿长的肖像描写。光是对名字这么叙述,看来连描写都算不上的,但是,在鲁迅看来,这比之对肖像的描写还要重要。 分析如果到此为止,是很可惜的。因为还有深入的余地。许多教师即使会分析,往往浅尝辄止,原因是方法单一。当一种方法好像,到顶了的时候,就应该换一种。还原不够了,就用比较的方法。事实上我们前面分析长妈妈的名字的时候,就用了比较的方法,把她的名字和祥林嫂比较。

浸渍法介绍

浸渍法 概述 以浸渍为关键和特殊步骤制造催化剂的方法称浸渍法,也是目前催化剂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浸渍法是基于活性组分(含助催化剂)以盐溶液形态浸渍到多孔载体上并渗透到内表面,而形成高效催化剂的原理。通常将含有活性物质的液体去浸各类载体,当浸渍平衡后,去掉剩余液体,再进行与沉淀法相同的干燥、焙烧、活化等工序后处理。经干燥,将水分蒸发逸出,可使活性组分的盐类遗留在载体的内表面上,这些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盐类均匀分布在载体的细孔中,经加热分解及活化后,即得高度分散的载体催化剂。 活性溶液必须浸在载体上,常用的多孔性载体有氧化铝、氧化硅、活性炭、硅酸铝、硅藻土、浮石、石棉、陶土、氧化镁、活性白土等,可以用粉状的,也可以用成型后的颗粒状的。氧化铝和氧化硅这些氧化物载体,就像表面具有吸附性能的大多数活性炭一样,很容易被水溶液浸湿。另外,毛细管作用力可确保液体被吸人到整个多孔结构中,甚至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也将被填满,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则有助于过程的进行,但也有些载体难于浸湿,例如高度石墨化或没有化学吸附氧的碳就是这样,可用有机溶剂或将载体在抽空下浸渍。 浸渍法有以下优点:第一,附载组分多数情况下仅仅分布在载体表面上,利用率高、用量少、成本低,这对铂、铑、钯、铱等贵金属型负载催化剂特别有意义,可节省大量贵金属;第二,可以用市售的、已成形的、规格化的载体材料,省去催化剂成型步骤。第三,可通过选择适当的载体,为催化剂提供所需物理结构特性,如比表面、孔半径、机械强度、热导率等。可见浸渍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而且经济的方法。广泛用于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尤其是低含量的贵金属附载型催化剂。其缺点是其焙烧热分解工序常产生废气污染。 浸渍法工艺 浸渍法可分为粉状载体浸渍法和粒状载体浸渍法两种工艺,其特点可由流程图看出。粒状载体浸渍法工艺如图6—2所示。粒状载体浸渍前通常先做成一定形状,抽空载体后用溶液接触载体,并加入适量的竞争吸附剂。也可将活性组分溶液喷射到转动的容器中翻滚到载体上,然后可用过滤、倾析及离心等方法除去过剩溶液。粉状载体浸渍法与粒状载体浸渍法类似,但需增加压片、挤条或成球等成形步骤,其流程见图6—3。浸渍的方法对催化剂的性能影响较大,粒状载体浸渍时,催化剂表面结构取决于载体颗粒的表面结构,如比表面、孔隙率、孔径大小等,催化反应速率不同,对催化剂表面结构的要求也不同。 沉积在催化剂载体的金属的最终分散度取决于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包括浸渍方法、吸附的强度,以吸留溶质形式存在的金属化合物相比于吸附在孔壁上的物种的程度,以及加热与干燥时发生的化学变化等。 虽然浸渍过程中,大多数金属试剂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吸附在载体上,但是吸附过程相当复杂,不同类型的吸附都可能发生,可以是金属离子与含有羟基的表面吸附;也可以是含有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离子的表面进行阳离子交换。载体的表面结构还可能因浸渍步骤不同加以改变,从而更改表面的吸附特性。这些在

第14讲 运用分析法和还原法解决难以掌握的特殊句式

第14讲运用分析法和还原法解决难以掌握的特殊句式 备考指导特殊句式是历年高考中考查的一个考点,通常是以单项填空、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的形式进行考查。书面表达中的高分句式通常是某些特殊句式,例如强调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解决特殊句式类题目通常使用的方法有:看是否是考查固定句型中固定用法,是否可以运用分析句式结构与句子成分来判断,是否可以运用句子的语境和语义来判断,是否可以通过运用还原法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需要特别关注的高考热点 1.倒装结构中的4个重要句型 (1)感叹句 What an interesting book it is! How interesting a book it is! 多有趣的一本书啊! How time flies! 光阴似箭! (2)The more...,the more... The harder you study,the better you will learn. 你学习越刻苦,你学得就越好。 在这个句型中,第一个句子相当于条件句,第二个句子是主句,所以可以改为:If you study harder,you will learn better. (3)however,whatever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 However difficult the problem may be,you must work it out this evening. 不管这个问题有多么难,今晚你必须做出来。 Whatever reasons you have,you should carry out your promise. 无论你有什么理由,你都应该遵守你的诺言。 (4)as和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 Strange as/though it seems,it is true. 尽管看上去很奇怪,但是是真的。 Search as/though they would here and there,they could find nothing in the room.

浸渍技术 液态浸渍成型法

浸渍技术液态浸渍成型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长纤维尤其是玻璃或玻璃陶瓷基复合材料,因为它的热压温度低于这些晶体基体材料的熔点。陶瓷熔体的温度要比聚合物和金属的温度要高得多,这使得浸渍预制件相当困难。陶瓷基体和增强材料之间在高温下发生反应,陶瓷集体与增强材料的热膨胀失配,室温与加工温度相当大的温度区间以及陶瓷的应变失效都会增加陶瓷复合材料产生裂纹。因此,用液态浸渍法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化学反应性、熔体粘度、熔体对增强材料的浸润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由于任何形式的增强材料制成的预制体都具有网络空隙,而毛细作用陶瓷熔体可渗入这些孔隙,因此,通过施加压力或者抽空有利于浸渍过程。 液态浸渍法也成功地应用于制备C/C复合材料、氧化铝纤维增强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 用液态浸渍法可以获得纤维定向排列、低空隙率、高强度的陶瓷基复合材料,而且过的的基体比较密实。但是,由于陶瓷的熔点较高,熔体与增强材料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相差大会由于收缩率的不同而产生裂纹。 化学气相浸渍(CVI)成型法 CVI法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40多年,CVI法在制备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方面已取得很大的进展,并已发展成为商业化的方法。CVI法是将反应物气体浸渍到多孔预制件的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进行沉积,从而形成陶瓷基复合材料。总之,CVI过程是由传质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组成。传质过程主要包括:反应物通过主流到达固体的表面,然后到达孔洞的壁面,产生的副产物由壁面进入主气流。在此期间的化学反应非常复杂,其中可能涉及在气相进行的均相发应和在固体壁面上进行的非均相反应,会产生很多中间产物,最后才能得到所期望的沉积物。伴随着沉积条件的改变,CVI各个过程的相对速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为决定作用的过程不同,CVI过程产物的结构和沉积速度也不同因此可以就定CVI复合材料的结构的差异。 CVI过程主要是将复合材料致密化。在一般沉积条件下,预制体的外部特征尺寸大于反应物气体的平均自由程,而内部空洞的特征尺寸等于或小于反应物气体的平均自由程,这样就决定了多孔预制体外部和内部所依赖的物质传输机制不同。外部为Fick扩散传质,而内部为分子流扩散传质,因而传质速度与化学反应速度在预制体的不同位置而有所不同。原因可能石外部处于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控制范围,而内部处于传质控制范围,这样会使预制体内外的沉积不同,外部沉积多而内部沉积少,而且还会造成内部孔洞的传质通道堵塞,出现“瓶颈效应”,使复合材料存在严重密度梯度。 为了得到结构均匀的CVI复合材料,以及缩短复合材料的制备周期,在原始等温CVI技术的基础上有发展了几类CVI技术。 1)等温CVI 等温CVI又称为“静态法”。它是将预制体置于等温的空间,反应物气体通过扩散渗入到多孔预制件内,发生化学反应并沉积,而副产物气体在通过扩散向外溢出。在等温CVI 过程中,传质过程主要通过气体的扩散进行,因此,沉积过程要消耗很多时间,而且只

分析化学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四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4.1 氧化还原反应及平衡 (了解) 4.1.1 氧化还原反应及平衡概述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特征及实质 A 、特点: ①机理复杂、多步反应,且反应条件苛刻; ②有的程度虽高但速度缓慢; ③常伴有副反应而无明确计量关系。 B 、特征:得失电子 C 、实质:电子转移 2、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 A B 、分类: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铈量法、亚硝酸钠法、溴量法等 C 3、氧化还原电对的分类 可逆电对:任一瞬间都能迅速建立平衡,其电势可用Nernst 方程描述。如Fe 3+/Fe 2+,I 2/I —等; 不可逆电对:不能在氧化还原的任一瞬间迅速建立平衡,其实际电势与理论电势相差较大。如 Cr 2O 72—/Cr 3+,MnO 4—/Mn 2+等,达到平衡时也能用能斯特方程描述电势。 对称电对:半反应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的系数相同。如Fe 3+/Fe 2+,MnO 4—/Mn 2+等; 不对称电对:半反应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的系数不相同。如Cr 2O 72—/Cr 3+,I 2/I —等。 4.2.2 条件电势 1、定义 特定条件下,c Ox =c Red =1mol·L —1或浓度比为1时电对的实际电势,用'E Θ反应了离子强度及各种副反应影响的总结果,与介质条件和温度有关。 ()()0.0590.059//lg lg Ox Red Ox Red Ox Red a c E Ox Red E Ox Red n a n c γγΘ=++ ()'0.059/lg Ox Red c E Ox Red n c Θ=+ 2、影响条件电势的因素 A 、离子强度(盐效应)——影响活度系数γ 当离子强度较大时,1γ,活度与浓度的差别较大,但相较于副反应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因此,一般用浓度代替活度。 B 、副反应的影响 a 、生成沉淀 氧化型生成沉淀?Ox α↗?'E Θ↘; 还原型生成沉淀?Red α↗?'E Θ↗。 b 、生成配合物 ①单一形成配合物 与氧化型形成配合物?Ox α↗?'E Θ↘; 与还原型形成配合物?Red α↗?'E Θ↗。 ②二者形成配合物 氧化型配合物的稳定性>还原型配合物的稳定性?'E Θ↘; 氧化型配合物的稳定性<还原型配合物的稳定性?'E Θ↗。 c 、酸效应 最常用! 条件电势的Nernst 方程

4.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概要

第四章 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 第4章 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 4.1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板书: 4.1.1 氧化数法 板书: 1. 氧化数:元素原子在其化合态中的形式电荷数 副板书: 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例如:NaCl 共价化合物:共用电子对的偏向,例如:HCl 板书: 2. 配平原则:(1)元素原子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元素原子氧化数降低的总数; (2)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板书: 4.1.2 离子-电子法 板书: 1. 配平原则:(1)氧化剂所得到的电子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 (2)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板书: 例1:在酸性溶液中,高锰酸钾将亚硫酸氧化。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224342MnO SO H Mn SO H O --++- ++→++ 在此反应中:氧化剂为:7 4 M nO +-→ 2 2M n ++ 还原反应 还原剂为: 4 23 S O +- → 6 24S O +- 氧化反应 还原半反应: 2? 242584MnO e H Mn H O -++ ++→+ 电子转移数5e 氧化半反应: 5? 2232422SO H O SO e H --+ +→++ 电子转移数为2e 取电子转移最小公倍数,相加得:2224342256253MnO SO H Mn SO H O --++- ++==++ 板书: 例2 氯气在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歧化反应的配平 反应式为: 23270 o C Cl NaOH NaCl NaClO H O ? >+???→++ (条件:加热,温度>70℃) 歧化反应: 0 2C l →1 NaCl - 还原反应 0 2C l (5) 3Na Cl O + 氧化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