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二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二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二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二

教学目标

1、初步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学习语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语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1、进一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过程

预习

一、知识简介

1、语言类题型:品评诗歌语言的锤炼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景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预习《旅夜抒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完成学案

课堂互动

一、导入

二、诵读诗歌

三、研习文本

1、小组讨论

2、展示成果

3、教师精讲点拨

《旅夜抒怀》

(1)诗歌前两联分别选用哪些意象?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B

示例:首联选用细草、微风、岸、危樯、舟等意象,描绘了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的画面,营造了凄冷的意境。

颔联选用星、平野、月、江流等意象,描绘了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景象,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2)颔联写景,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景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C

示例: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A

示例:比喻,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自比,表现了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首联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样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C

示例:首联写三峡雄奇壮丽的山水。不同意,一是只有钟灵之地,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二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2)诗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C

示例: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作者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3)前人评价此诗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你是否同意,为什么?C

示例:同意,应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虽有国色却因小人作梗而不受宠幸,远嫁塞外;诗人虽为囯士却因遭到排挤不被重用,漂泊在外;两人处境何其相似,诗人自比昭君,悲叹自己仕途不得已。

不同意,一与诗人晚年思想不合,经过安史之乱和长期的颠沛流离,诗人对自己的出处进退早已十分淡漠;二此诗背景显示,当时唐王朝无能采取和亲政策,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同时外族仍不断侵扰两京一带,致使诗人有家难回。可见诗人借咏昭君感叹时事,抒发忧国之思,同时融入了自己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

四、炼字类典型例题精讲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为何要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和

月呢?

示例:垂、涌,“垂”即垂挂,将静景写成了动景,星光好象从天上垂挂下来,唯有原野的广阔才方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涌”即涌动,写出了大江流的气势,同时带有强烈的动感,分不清是水动还是月动,唯有江水的流动方能感到“月涌”,唯其“月涌”才能看出江水的流动;二字极为形象逼真地描绘了平野星空和江流朗月的景象,营造了雄奇阔大的意境。(2)“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那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示例:岂、应。岂即难道,应即本应,诗人运用反问和反语,说明其志向不在文章之上,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虽在年老多病时退休,却并非真的因为“老”“病”,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3、请赏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语言艺术。

示例:“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一句话写尽了昭君的悲剧: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死后的孤寂与冷落。

五、总结归纳

1、品评语言锤炼的角度:

(1)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2)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

(3)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

(4)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

(5)注意虚词的运用对情感的强化

2、答题模式:

(1)结合语境具体解释该字词。

(2)把该字放入原句进行分析如何描摹景物或表情达意。关注特殊语法现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描绘了形象什么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课后巩固

新新学案32页:当堂训练(1、2、题C,3题A,4、5题B)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检测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专题检测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苏 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樯.(qiánɡ)萧.萧(xiāo)辚.辚(lín) B.省.识(xǐnɡ) 干.云霄(ɡān) 沙鸥.(ōu) C.青冢.(zǒnɡ) 盘飧.(sūn) 戍.守(shù) D.旧醅.(pēi) 万壑.(hè) 金樽.(zūn) 答案 C 解析“冢”应读zhǒnɡ。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兵车行.行:出发 B.武皇开边意未已.已:停止 C.独留青冢.向黄昏冢:坟墓 D.信.知生男恶信:确实 答案 A 解析“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后为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句 例句:武皇开边意未已.( ) A.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C.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答案 D 解析都作“停止”讲。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耶娘妻子 ..走相送 B.行人 ..弓箭各在腰 C.君不闻,汉家山东 ..二百州

D.归来头白还戍边 .. 答案 D 解析A项为“妻子儿女”;B项为“士兵”;C项为“华山以东”。 5.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武皇开边意未已B.归来头白还戍边 C.古来白骨无人收D.禾生陇亩无东西 答案 D 解析“陇”通“垄”。 6.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B.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C.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答案 B 解析B项为夸张,其余为顶真。 7.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 (下联)示例:①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 ②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 8.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惟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杜甫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肩担道义,壮哉杜诗! 9.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杜甫的山水诗

试论杜甫的山水诗思想内容 杜甫是一个创作造诣极高的大文豪。他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现实主义题材的伟大诗篇。在群星闪耀的盛唐,“沉郁顿挫”的杜甫,在山水诗创作方面也闪闪发光,虽然成就不主在山水领域,然而他风格鲜明的山水之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独树一帜,在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杜甫的山水诗,集前代诗歌之大成,却又独树一帜。他善将各种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本文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点,将杜甫的山水诗分成三部分,即安史之乱前期“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的雄浑超越,安史之乱之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期“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肠热”(《铁堂峡》)的感怀幽愤。以历史的视角,分析杜甫的山水诗思想内容和情感变化。 一、安史之乱前期,雄浑开阔的气概和闲适舒坦的情怀 青年杜甫,生长在经济文化极盛的盛唐。当时,国家繁荣,人民安定,政治开明,使得本就有着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杜甫,也怀揣登科入世的理想,渴望重用。那时的诗人们大都喜吟咏山水,希望透过山水景物寄托情怀。 杜甫于开元二十三年,漫游泰山时,留下了气势磅礴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联一问一答,通过“青未了”三个字,写出了泰山的青翠。诗人驻足泰山,尽收眼底的是一种延伸到天外的雄浑之色,以致笔触也变得浑厚惊人,诗人将自己内心那股激情昂扬的热情喷涌而出。颔联描写诗人远眺,阴阳也被挺拔起伏的山峦分割。层层迭起的浮云,使得诗人的胸怀也随之荡涤开来,生动传神的道出了杜甫内心的开阔。这些意境的描写同样是诗人内心世界趋于舒坦乐观的写照。颔颈二联,写“望之阔,望之远”,正是作者的雄心壮志,才有这样的恢弘境界。尾联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诗人身临其境时的有感而发,诗人知道跻身于泰山之巅,感受到这种宏大的境界,抒发了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壮志雄心。《望岳》激荡着诗人内心的豪迈气概,流露了安史之乱前,诗人游走在山河之际的那种海涵地负的雄浑气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次年,杜甫去兖州探望父亲,登城楼远眺,为抒发幽情,作《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诗人站在城楼的高处极目远眺,眼前是一片苍茫的景色,一望无垠的平野一直延伸到了青州和徐州。诗人的心境是随着景色而逐渐开阔的。向远处眺望,诗人仿佛还能看到秦碑,还有鲁灵光殿残存下来的废墟。历史遗迹不免引发诗人思古之情。但是,诗人不悲观,面对着眼前的开阔景色,诗人想到的是自己积极入世的理想都还没有去实践,需要满腔热情去追求,这种宏大的胸怀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 教学目标 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韩愈曾经说过:“李杜在,火焰万丈长。”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杜甫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再亲身感受一下诗人那跳动的思想,那滚烫的情感吧! 二.常识简介

体裁简介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作者生平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山东省临朐实验中学张民强2013年8月23日10:16浏览:23评论:10鲜花:2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3作者信息 姓名张民强 所教学科语文所教学段高中 本课程的结业作业要求您选择一个您所教的,且包含有项目学习要素探究内容的单元,为这个单元设计评价计划。最终完成的作品要提交到平台上供学友们互评。 单元主题: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一、单元概述: 在下面空格处简要介绍这个单元,清晰简洁地介绍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主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分析出诗歌主导风格的具体表现,可以探究出杜诗?沉郁顿挫?这一风格的形成原因。从而让人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站在盛唐诗歌颠峰之上的杜甫,并深刻体会到杜甫诗歌对后世诗歌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单元是高中二年级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的专题内容。其中的《兵车行》《客至》等作品,表现了杜甫不同的诗歌内容和人生经历,这些诗歌凝聚了杜甫鲜明的情感色彩。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5-8人组成一个小组,利用一周时间完成。 第一,开展头脑风暴,制定学习目标。用2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四首诗,查阅有关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活动涉及的问题指向核心主题——杜诗的沉郁顿挫。 第二,讨论会。举行?我看‘杜诗’?主题研讨会,通过观察、辩论、写随笔等,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个性的观点。 第三,综合展现学习成果。整合、建构、反思后,撰写一篇?杜甫的诗歌特点探

究?主题文章,然后用博客或制作主题网站,展示学习成果。 在单元实施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经了解的杜甫生平及其诗歌风格进行检查性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此阶段运用讨论会、检查表进行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讨论评价,检验学生对杜甫诗歌个点分析研讨的自助合作能力,运用量规进行评价。 在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博客展示的关于杜甫诗歌特点的研究论文进行终结性评价,运用量规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方式。 二、21世纪技能 这个单元将重点培养哪种或哪些21世纪技能:信息与素养、主动性和自主性、交流与合作。 三、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模块4第1节后完成) 请明确单元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来自于现行课标)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与课程标准相联系,并体现21世纪技能。 课程标准: 《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定的三个教学目标中,应该以目标三为重点。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杜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杜诗风格的指导训练。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方式,进而去体会杜甫作品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第一,开展头脑风暴,制定学习目标。用2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四首诗,查阅有关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活动涉及的问题指向核心主题——杜诗的沉郁顿挫。 第二,讨论会。举行?我看‘杜诗’?主题研讨会,通过观察、辩论、写随笔等,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个性的观点。 第三,综合展现学习成果。整合、建构、反思后,撰写一篇?杜甫的诗歌特点探究?主题文章,然后用博客或制作主题网站,展示学习成果。 四、评价时间线(模块4第2节后完成)

论杜甫山水诗中的沉郁顿挫

论杜甫山水诗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摘要:杜甫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沉郁顿挫是其诗歌创作的主体风格,这种风格在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本文即对其山水诗中所体现出的沉郁顿挫的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杜甫;山水诗;沉郁顿挫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因此他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主体风格。 “沉郁顿挫”一词,最早见于杜甫的《进雕赋表》,后世遂以之作为杜甫诗歌主要风格的界定。“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的因素。沉郁顿挫主要概括了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忧愤深广,在表达上波澜曲折的特点。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把写诗和忠君爱国排在第一位。同时,他既经历了唐朝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亲眼看到太平景象,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眼看到离乱景象。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的黑暗,人民因为战争饱受苦难,这些都使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无法实现,从而他由意气风发的理想主义慢慢转变为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一方面,杜甫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上就表现为“忠君忧国、伤时念乱”的压抑、对下层人民的深深同情的感伤和对黑暗腐朽的忧愤抨击。这种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顿挫的风格在杜甫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本文即从其山水诗中沉郁顿挫特色的表现手法和独到之处略加论述。 一、沉郁顿挫风格的表现手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赏析名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 3.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1. 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 2. 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 熟读三首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夫如何青未了决眦搔不胜簪逾墙走邺城戍老妪泣幽咽 3.作者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 1.猜猜他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诗,了解一个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世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被誉为“诗圣”;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杜甫。” 2.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重读经典,感受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足迹,或许,还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迪。(展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受 1.自读,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个读,读清节奏,读得气韵流畅。 3.齐读,读出理解,读得入情入境。

三、品读赏析 (一)学习《望岳》 1.自由朗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请联系具体诗句来谈谈。 (勾划批注,品味语言) 明确: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泰山的伟大和神奇。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补充背景资料: 投影一: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投影二: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可选关键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江西永丰二中刘松根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内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安史之乱”爆发,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为他的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沉重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三吏”,“三别”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内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史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统兵心怀疑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邺城之战以唐兵大败结束,“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军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但真实情况不止与此。事实上。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迫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朝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处抓丁提人,无论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处,便成征调对象,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扰民害民现象十分严重。此时的诗人,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以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反映了残酷的现实。这组诗或写官吏喧呼点征中男(《新安吏》)、或写妇人深夜被抓(《石壕吏》)、或写新婚男子被抓(《新婚别》)、或写老者投林从军又无奈又激昂的情怀(《垂老别》)、或写二次被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永丰二中松根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结构和外结构,涉及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安史之乱”爆发,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为他的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沉重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三吏”,“三别”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史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统兵心怀疑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邺城之战以唐兵大败结束,“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圆,震等军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但真实情况不止与此。事实上。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迫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朝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处抓丁提人,无论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处,便成征调对象,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扰民害民现象十分严重。此时的诗人,正由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以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反映了残酷的现实。这组诗或写官吏喧呼点征中男(《新安吏》)、或写妇人深夜被抓(《石壕吏》)、或写新婚男子被抓(《新婚别》)、或写老者投林从军又无奈又激昂的情怀(《垂老别》)、或写二次被征入伍的士卒可别的悲凉身世(《无家别》),全方位地反映了战争的灾难,朴实而悲痛的语言中传达着那个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学案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赏读《望岳》和《春望》 一、自学指导 1.朗读诗歌,圈点生字词。 岱宗夫如何(dài)(fú) 齐鲁青未了(liǎo) 荡胸生曾云(céng) 决眦入归鸟(zì) 白头搔更短(sāo) 浑欲不胜簪(zān) 2.听老师朗读诗歌。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 (1)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 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3)词类活用 ①造化钟神秀(名词用作动词,聚集。) ②浑欲不胜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 4.作品链接 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至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岳”即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二、合作探究 (一)《望岳》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岳》的意思。 【交流点拨】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 【简析】: 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二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二 教学目标 1、初步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学习语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语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1、进一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过程 预习 一、知识简介 1、语言类题型:品评诗歌语言的锤炼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景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预习《旅夜抒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完成学案 课堂互动 一、导入 二、诵读诗歌 三、研习文本 1、小组讨论 2、展示成果 3、教师精讲点拨 《旅夜抒怀》 (1)诗歌前两联分别选用哪些意象?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B 示例:首联选用细草、微风、岸、危樯、舟等意象,描绘了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的画面,营造了凄冷的意境。

颔联选用星、平野、月、江流等意象,描绘了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景象,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2)颔联写景,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景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C 示例: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A 示例:比喻,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自比,表现了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首联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样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C 示例:首联写三峡雄奇壮丽的山水。不同意,一是只有钟灵之地,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二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2)诗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C 示例: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作者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3)前人评价此诗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你是否同意,为什么?C 示例:同意,应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虽有国色却因小人作梗而不受宠幸,远嫁塞外;诗人虽为囯士却因遭到排挤不被重用,漂泊在外;两人处境何其相似,诗人自比昭君,悲叹自己仕途不得已。 不同意,一与诗人晚年思想不合,经过安史之乱和长期的颠沛流离,诗人对自己的出处进退早已十分淡漠;二此诗背景显示,当时唐王朝无能采取和亲政策,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同时外族仍不断侵扰两京一带,致使诗人有家难回。可见诗人借咏昭君感叹时事,抒发忧国之思,同时融入了自己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 四、炼字类典型例题精讲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为何要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和

浅谈杜甫沉郁顿挫风格

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 《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 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 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菽》),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魅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 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杜诗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这一艺术体现出来,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离。 这里姑且分而述之。 《登高》《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又如“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武侯祠》)。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 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篇不少,比较起来,《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最能全面表现武侯心境,反映武侯功业。 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六出岐山、五丈塬头,诸葛亮一生志业,尽在这耐人寻味的“老臣心”三字之中,内蕴丰赡而耐人寻味。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 《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 “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 “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蜀相》首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最新精选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练习题二

最新精选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练习题二 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树上落下的树枝) 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极其遗憾)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融合了诗人心头的悲凉。 B、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正衬托诗人宽阔的胸怀。 C、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 既深且广。 D、本诗是一首七律,中间有两联对偶,韵律和谐;每句都是四个节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股肱(gōng) 百福并臻(zhēn) 韶光(sháo) 不稂不莠(liáng)

B、崔嵬(wéi) 运筹帷幄(wù) 秉承(bǐng) 草木菁菁(jīng) C、巢穴(xué) 独当一面(dāng) 诤友(zhèng) 流水浅浅(jiān) D、起讫(qì) 嗟来之食(jiē) 镌刻(juàn) 泥古不化(nì)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草木凋落衰败。艰难苦恨繁霜鬓繁:增多。 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块陆地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 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各加横线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横线词相同的一项( ) 例句:引石泉兮阴松柏 A、猨啾啾兮狖夜鸣 B、左骖殪兮右刃伤 C、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

杜甫诗“诗史”的性质及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诗“诗史”的性质及其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于国家、时代和人民的深情,对于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深厚的忧患意识,感染了一代代读书人,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其诗歌的突出特点就是“诗史”性质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诗全面深入地反映了那个动荡战乱的时代。所谓“诗史”不是仅仅用诗歌的形式记录历史事件,而是展现一幅比史书更为详悉生动的社会画卷。杜甫以鲜活生动的叙事和描写,以栩栩如生的各色形象,让我们以感性的、直接的方式感受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其叙事的第一特点是善于捕捉细节,通过一个个细节,把读者引入逼真的氛围和意境。叙事的第二个特点是融合着鲜明强烈的感情,在叙事中表达强烈的感情。 杜甫存诗近一千五百首,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其主导风格则为“沉郁顿挫”,首先就表现在深沉悲壮的感情基调上。杜甫反映时事的诗篇,如《兵车行》,“三吏”,“三别”,透过客观写实的笔锋,字里行间灌注着深沉的忧思,形成了一种悲壮的氛围。 其次,杜甫善于运用“百年”,“万里”,“天地”,“乾坤”等大字面概言时事,抒发百感交集的忧思。“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种大字面,是杜甫心忧天下的胸怀的真实表现。 第三,就抒情方式看,杜甫诗最大的特点是回转起伏。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中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理性精神,加强了诗歌感情的厚度,也抑制了个体不平的喷发。回转起伏的另一表现是反复抒写,尽情表达深沉的感情。 最后,沉郁顿挫的风格还表现在下字炼句的精警深刻和格律章法的曲折劲健上。杜甫锤炼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强化了语言的表意效果。善于运用倒装句,脉络层次随感情的回转起伏形成错综跌宕的波澜,秩序井然而又变化莫测。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 一、 导语: 有这么一个人,天涯流,到处飘泊。有这么一个人,穷困潦倒,贫病交迫。这个人,把诗当作一生事业;这个人,把一生遭遇都写成诗;而他那波折多难的一生,正是历史沉郁悲痛的一页。他的诗,是时代的实录,历史的见证。我们因此称他的诗作诗史,也尊他为诗圣。他就是——杜甫。 二、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早慧,七岁便开始学诗,他自己回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读书破万卷、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十五岁出游翰墨场时,他的诗文已经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 二十岁后,杜甫的生活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南北壮游: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开元十九年开始,为了解社会,结识名流,杜甫几次漫游,历时十余年。第一次漫游是在江南吴越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结果落榜。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在这两次漫游里,他看到了秀丽雄伟的山川,感受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与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已是声名远扬的李白相遇,李白的风采和出众才华,深深吸引了杜甫。二人共游梁宋、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此后,他曾先后写了十一首诗思念或酬赠李白。次年(745)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再没有会面。 (二)困居长安:天宝五载(746)至十四载(755)。杜甫到长安,目的是谋求官职,有所作为。天宝六载,玄宗诏征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应试,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要证明野无遗贤,所有的应试者无一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辞气壮伟的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但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推荐,也都毫无结果。十载长安的困守,杜甫未能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难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天宝十四载,杜甫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下层生活,看到了人民的痛苦,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作。十年困守,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三)为官流亡: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禄山起兵后,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鄜州羌村,只身北上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押到长安。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一首》),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