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一.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一) . 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窦性心动过速指成年人的窦性心率>100 次/min。

窦房结本身结构或电活动异常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有:

(1)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2)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健康人在吸烟、饮茶、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均可发生,某些病理状态,如:

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及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等药物亦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治疗:

①寻找并除去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②首选受体阻滞剂。

若需迅速控制心率,可选用静脉制剂。

③不能使用受体阻滞剂时,可选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二)房性期前收缩(atrial premature beats)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正常成人进行 24 小时心电监护,大约 60%有期前收缩发生。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并经常是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出现的先兆。

治疗:

1/ 21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单纯房性期前收缩者,去除诱发因素外一般不需治疗,伴有缺血或心衰的房性期前收缩,随着原发因素的控制往往能好转,而不主张长期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当有明显症状或可触发室上性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应给予治疗,如应用受体阻滞剂。

(三)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亦称房速。

根据发生机制与心电图表现的不同,可分为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与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三种。

临床特点:

发作呈短暂、间歇或持续发生。

特发性房速少见,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药物疗效差,大多数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

治疗:

(1)治疗基础疾病,去除病因。

(2)发作治疗的目的在于终止心动过速或控制心室率。

可选用毛花甙 C、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普罗帕酮、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静脉注射。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可选用直流电复律。

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通常无效。

(3)对反复发作或使发作时心率不致过快,以减轻症状,可选用不良反应少的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洋地黄可与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合用。

---------------------------------------------------------------最新资料推荐------------------------------------------------------ 如果心功能正常,且无心肌缺血,也可选用Ⅰ c 类或Ⅰ a 类药物。

对冠心病患者,选用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或索他洛尔。

对心衰患者,可考首选胺碘酮。

(4)对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性传导障碍者,若必须长期用药,需安置心脏起搏器。

(5)对特发性房速,首选射频消融治疗者,立即停用洋地黄,补钾、镁,亦可选用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7)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治疗应针对原发疾病。

(四)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阵发性房扑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持续性房扑则通常伴随已有心脏病者,如:

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房扩大。

一般分为两型:

Ⅰ 型房扑心房率为 240-340 次/min,Ⅱ 、Ⅲ、 aVF 导联 F 波倒置, V1导联直立,电生理检查时可以诱发和终止,折返环位于右心房。

Ⅱ 型房扑心房率为 340-430 次/min,Ⅱ、Ⅲ、 aVF 导联 F 波向上, F波不典型,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和终止。

Ⅱ 型房扑有时介于房颤与房扑之间,称为不纯房扑。

3/ 21

房扑可表现为阵发性,亦可表现为持续性。

治疗:

(1)针对原发病治疗(2)直流电复律及食道调搏(3)Ⅰ 型房扑应用射频消融术。

Ⅰ 型房扑射频消融是首选方法,成功率达到 83%-96%(五)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PSVT)简称室上速。

大部分室上速由折返机制引起,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房室结与心房,还包括利用隐匿性房室旁路逆行传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其中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利用隐匿性房室旁路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约占 90%以上。

患者通常无器质性心脏病表现,不同[1]。

无效可用胺碘酮口服。

(6)洋地黄引起[2-4] (4)药物治疗同房颤。

性别与年龄均可发生。

临床特点表现为:

突发突止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治疗:

急性发作的处理除可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经食管快速心房起搏法及同步电复律法外,药物治疗可选用:

(1)维拉帕米静脉注入。

---------------------------------------------------------------最新资料推荐------------------------------------------------------ (2)普罗帕酮缓慢静脉推注。

如室上速终止则立即停止给药。

以上两种药物都有负性肌力作用,故对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基本心律有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应慎用。

(3)腺苷或三磷酸腺苷静脉快速推注,往往在 10-40s内能终止心动过速。

(4)毛花甙 C 静注,因起效慢,目前已少用。

(5)静脉地尔硫卓或胺碘酮也可考虑使用,但终止阵发性室上速有效率不高。

在用药过程中,要进行心电监护,当室上速终止或出现明显的心动过缓及(或)传导阻滞时应及时停止给药。

防止发作:

发作频繁者,应该选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以根除治疗。

药物有口服普罗帕酮或莫雷西嗪,必要时伴阿替洛尔或美托洛尔。

发作不频繁者不必长年服药。

(六)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

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60 岁以前人群的发病率为 0. 5%, 80 岁以上发展到 10%。

房颤的发生可使死亡率增加 1. 5-1. 8 倍,并使各种中风的发病率增加 15%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一般将房颤分为三种类型:

5/ 21

能够自行终止者为阵发性房颤;不能自行终止但经过治疗可以终止者为持续性房颤;经治疗也不能终止的房颤为永久性房颤。

房颤治疗的目的:

恢复窦律、维持窦律或控制室率、预防栓塞。

ACC/AHA 发表的最新房颤指南认为,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两大方面。

慢性永久性房颤控制心室率即可,而对持续性房颤的患者,情况要复杂一些,基本上有两个选择:

一是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另一选择是控制房颤的心室率(1)转复窦性心律:

一般情况下转复窦性心律可择期进行,如果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衰、低血压或心绞痛恶化的主要原因,应立即实施心律转复。

但是如果没有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复律就有导致血栓栓塞的危险,而且对于持续时间超过 48 小时的房颤患者来说危险更大。

复律的方法包括药物转复和电转复。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药物转复存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如尖端扭转性室速等,电转复成功率较高,但需要麻醉,两种复律方法均需要抗凝治疗。

药物转复在房颤发作的 7 天内效果较好,明确证实有效的药物有:

胺碘酮、 Dofetilide、 Flecainide、Ibutilide、普罗帕酮、奎尼丁。

---------------------------------------------------------------最新资料推荐------------------------------------------------------ 疗效稍差或研究未完善的药物包括:

-受体阻断剂、钙通道拮抗剂、地高辛、 Disopyramide。

电复律的成功与否依赖于患者心脏的基础状态和施加在心肌上的电流强度,而电流强度又取决于除颤器的电压、输出波形、电击板的大小与位置以及患者的胸壁阻抗等。

在一项由 301 位患者参加的择期体外心律转复随机对照研究中,电击板采用前-侧位(心室尖与右锁骨下)或前-后位(胸骨与左肩胛),需要的能量较低,前-后位总成功率(87%)高于前-侧位(76%)(2)维持窦性心律:

维持窦性心律目的是消除房颤引起的症状及因房颤所致的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发生。

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患者存在维持窦性心律的问题。

使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前,应注意有无可逆性疾病和诱发因素。

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还要考虑患者基础心脏疾病。

随机试验显示胺碘酮和多菲莱德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使用安全病患者要首先考虑使用 -受体阻滞剂,索他洛尔具有明确的 -受体阻断活性。

不宜使用氟卡尼和普罗帕酮。

左室肥厚患者发生心室早后除极所致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危险性较高选择不延长 QT 间期的药物作为一线治疗,没有冠心病和明显

7/ 21

左室肥厚的患者,应选用普罗帕酮和氟卡尼。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患者应首选旁路射频消融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中要避免使用地高辛。

使用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密切监视心电图的变化和患者的反应。

房颤复律后复发率非常高, 2 周即可达到一半,复律前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提高转复成功率。

[5] 。

房颤也是最常见的需要用药物控制症状的心律失常。

按其发作[6]。

[7] 心律电转复的危险主要是栓塞和心律失常。

[8]。

对于稳定性冠心[9],因此应已经复发的患者更应同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3)控制室率:

减慢房颤的心室率主要是抑制房室结传导。

永久性房颤一般需要药物控制心室率,以避免心率过快,减轻症状,保护心功能,在没有心衰的患者中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受体拮抗剂首选,而心衰、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可选洋地黄,个别难治者也可选用胺碘酮或行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

(4)预防栓塞:

目前华法令是唯一可以有效降低栓塞并发症的药物。

---------------------------------------------------------------最新资料推荐------------------------------------------------------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尤其是经过置换人工瓣膜的患者,应用抗凝剂预防血栓栓塞已无争议。

目前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增加, 80 岁的人群中超过 10%,非瓣膜病房颤的血栓栓塞并发症较无房颤者增高 4-5 倍。

80 年代进行了几个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 6000 余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抗凝药物对脑塞栓行一级或二级预防,综合结果显示华法令降低脑卒中危险率 68%,阿司匹林降低21%,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

华法令又确切比阿司匹林有效(降低危险相差 40%)抗血栓治疗,我国尚无统一的方案,有不同的意见。

ACC/AHA/ESC 根据栓塞危险分层,推荐房颤患者抗血栓治疗方案可供参考:

无器质性心脏病、<60 岁的孤立性房颤,可不接受抗血栓治疗或阿司匹林(325mg/d);有器质性心脏病、<60 岁、无栓塞危险因素者,可接受阿司匹林(325mg/d)治疗;年龄60 岁、无栓塞危险因素者,亦接受阿司匹林(325mg/d);年龄60岁,伴糖尿病、冠心病者,口服抗凝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 2. 0-3. 0;年龄75 岁(尤其女性),口服抗凝剂, INR 保持 2. 0 左右;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0. 35%、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病患者,口服抗凝剂, INR 保持 2. 0-3. 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人工瓣膜者、以前有栓塞史、食管超声示心房有血栓的患

9/ 21

者,口服抗凝剂, INR 保持 2. 5-3. 5,还可适当提高。

栓塞危险因素指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35%和有高血压病史者。

房颤控制心室率与转复窦性心律比较直到 2019 年房颤指南发表时,仍没有直接证据比较控制心室率和转复窦性心律的利弊。

虽然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多数心脏病学专家都认为房颤患者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无论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是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的角度均优于控制心室率。

然而,自从 2019 年,尤其是 AFFIRM模的临床试验对比了控制心室率与维持窦性心律的关系,以生活质量、心脏功能、死亡、致残率(主要是脑卒中)为终点事件, 5 个试验的结果一致表明控制心室率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症状方面至少与维持窦律的患者同样有效,对死亡率的影响相似。

某些试验结果甚至还提示控制心室率组死亡率有更低的趋势。

[10]。

房颤的[11]研究结果的发表使这一观点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过去的 3 年中,有 5 个大规AFFIRM 研究在美国和加拿大213 个中心进行。

控制心室率选择的药物主要包括地高辛(51%)、-受体阻断剂(49%)、钙通道阻断剂(41%)。

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为胺碘酮(39%),索他洛尔(33%)、普罗帕酮(10%)、普鲁卡因酰胺(6%)。

---------------------------------------------------------------最新资料推荐------------------------------------------------------ 从死亡率、中风的发生率及住院率及新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看,控制心室率优于维持窦律RACE进一步证实了 AFFIRM 的研究结果。 PIAF活质量的影响,维持窦律的方法包括复律加胺碘酮治疗,结果显示:

除维持窦律组患者的运动耐量提高外,两组间无论是症状还是生活质量均无差异,且维持窦律患者的住院率(69%)明显高于控制心室率组(24%)。

STAF 研究是德国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200 例患者最短随访时间为一年或发生了主要终点事件:

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脑血管事件、中风、 TIA、心肺复苏、外周动脉栓塞等。

平均随访 19 个月,共发生 19 例终点事件,维持窦律组 9 例,控制心室率组 10 例。

二级中点事件如:

晕厥、出血、心衰恶化、生活质量等无差异,两组唯一的区别[12]。

这一结论与加拿大[13]研究的主要结果一致,表明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不能减少再住院率,[14]研究评价用地尔硫卓控制心室率与维持窦性心律对生是维持窦律组住院的比例大,时间长,主要原因为多次的转复窦律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AFFIRM 亚组分析:

11/ 21

⑴ AFFIRM 的第一个亚组研究接受胺碘酮,索他洛尔或Ⅰ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一线药物。

表明维持窦性心律最成功的药物为胺碘酮, 62%服用胺碘酮的患者达到了一级终点,索他洛尔组为 39%,Ⅰ 类药物组只有 23%。

⑵ AFFIRM 的另一项亚组研究量(QOL)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15]即一线抗心律失常药物亚组研究,患者随机[16] ,结果表明维持窦律组和控制心室率组比较功能状态和生活质以上几项严格设计、对照良好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证实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并不优于药物控制心室率。

目前,无论是电转复还是药物转复窦性心律,长期复发的比例很高。

而且,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仍可能有无症状的房颤发作,这种无症状房颤的发作将会使患者再次陷入栓塞的危险中。

此外,与用药物控制心室率比较,转复窦性心律后因房颤复发而经常要住院,会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及经济负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因此,根据目前的房颤指南和临床研究的结果,控制心室率应作为治疗房颤的首要选择,转复窦律的效果如不好,应尽早放弃。

如药物治疗失败,消融和起搏是控制房颤心室率地另一选择,与药物相比其效果可能更确切[17]。

二. 室性早搏的治疗(一)流行病学资料室性早搏的发生

---------------------------------------------------------------最新资料推荐------------------------------------------------------ 率直接与检测方法和研究人群有关。

普通静息心电图正常健康人群的室性早搏检出率为 5%发生后的48 小时内,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为 90%能有关。

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性下降低于 40%时,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升至15%[18, 19],而 24 小时动态监测室性早搏的检出率为 50%[20, 21]。

在急性心肌梗死[22]。

动态监测时发现,室性早搏的发生与左心功[23]。

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病人在无心功能不全时,室性早搏和短阵临床上并没有专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异地用来治疗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

Ⅰ 类及Ⅱ类药物、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各有不同的成功率。

由于上述心律失常的症状大多是轻微的,应首先将心律失常的本质告诉患者,解除其焦虑状态,同时告诉患者药物治疗有可能出现的负作用,不首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除非该治疗能明确地改善生活质量。

对确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患者,一般首先应用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

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者,由于Ⅰ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此时常选用胺碘酮。

对于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频繁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

13/ 21

受体阻滞剂的有效率为50%。

胺碘酮、普罗帕酮及钙拮抗剂的有效率相对较低钙拮抗剂的治疗不敏感,则应予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

导管消融这类心律失常风险很小,成功率在 80%以上。

[39, 40]。

如果这类患者对受体阻滞剂和对于无症状的室早,也应结合心室晚电位来明确此种早搏是否有很大的猝死率发生而决定临床治疗。

对确有症状而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首先应予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无效者予以药物治疗,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由于副作用较小而作为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其治疗主要目的在于减轻症状,而不是早搏的完全控制。

如上述药物治疗无效可干脆放弃药物治疗。

对于少数起源于特殊部位的早搏(如右室流出道),在一线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频繁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其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此时,医生治疗的重点是预防猝死的发生而不是治疗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本身,因为这种心律失常并不是致命性的,因此治疗基础心脏病本身或治疗触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比治疗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更为重要。

1. 充血性心力衰竭:

---------------------------------------------------------------最新资料推荐------------------------------------------------------ CHF-STAT药物的大型临床实验。

由于两者入选患者的构成比不一样,其实验结果有差异。

但综合分析提示,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者,预防性服用胺碘酮并不降低心源性猝死,而非冠心病患者伴心功能不全,预防性服用胺碘酮可降低患者的猝死发生率。

[41]和 GESICA[42]是两个充血性心衰患者预防性使用抗心律失常2. 心肌肥厚的病人由于室性早搏并不直接增加心肌肥厚的总体死亡率和猝死发生率。

因此预防性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尚无必要,但确有症状者应予以相应的药物治疗。

3. 冠心病和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近期出现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其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CAST 试验检测发现其每小时的室性早搏次数在 6 次以上,约20%的患者有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组服用英卡安、氟卡安或莫雷西嗪,结果显示治疗组随访 10 个月的猝死发生率是 4. 5%,而安慰剂组仅为 1. 2%。

总体死亡率在治疗组也按相应的比例升高,且有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猝死发生率高于无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者,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多的患者猝死发生率高于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少的患者。

15/ 21

而安慰剂组却无差别。

此结果使 CAST 试验被迫提前终止。

[43]的入选患者均在 2 年内有心肌梗死病史, Holter另有两项试验是有关胺碘酮治疗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

EMIAT 试验心梗患者,其射血分数40%,心电监测无室性异位心律。

CAMIAT 试验患者,其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在 10 次/小时左右或有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而射血分数不作为入选参考值。

两试验的结果显示,胺碘酮不降低总体死亡率,但却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44]的入选者是近期[45]的入选者为近期心梗三. 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持续单形室速和多形室速是最重要的危及病人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虽然发作时血流动力学可暂时无明显影响,但对心功能影响很大,也可能造成继发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长了也要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

因此需要就地立即处理。

1. 持续单形室速:

①心功能正常者:

药物可用普鲁卡因胺,索它洛尔。

也可选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终止室速相对疗效不好,不如普鲁卡因胺、索他洛尔或胺碘酮。

---------------------------------------------------------------最新资料推荐------------------------------------------------------

②心功能不正常者:

首选胺碘酮(150mg, 10 分钟内静注),或利多卡因(0. 5~

0. 75mg/kg 静注),然后电复律。

③如有晕厥、休克或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已发生室颤或药物治疗无效的,应先考虑给予电复律。

④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室速不用电复律。

2. 多形室速:

①正常 QT 间期者:

治疗缺血,纠正电解质紊乱。

药物可用 -阻滞剂,利多卡因,胺碘酮,普鲁卡因胺或索它洛尔。

如果心功能受损,则只能应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并积极准备电复律。

②QT 延长者:

QT 间期延长所致尖端扭转性室速是多形室速的一种特殊类型,可自行终止但反复发作。

易转变为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

治疗措施首先要停止使用可致 QT 延长的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药物可用镁剂,异丙肾上腺素,苯妥英钠,利多卡因。

可考虑临时起搏。

③对于顽固室速/室颤的治疗:

17/ 21

显然此类病人的心律失常不容易控制,即使按上述的用药方法,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奏效,需要频繁的电复律。

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可能不同病人的药物剂量反应有较大的差异,也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如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低氧血症等。

要注意寻找并纠正这些原因。

在宣布胺碘酮无效的问题上应谨慎。

首先应确定是否用足了剂量。

如果无明确的副作用,应该坚持使用下去,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后才能有效。

其次可考虑联合用药,在急性期,有报道联合使用利多卡因,美西律等。

这种情况往往见于冠心病患者,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加,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愿意采取与 -阻滞剂联合的方法,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口服可与阿替洛尔、美托洛尔联合。

严重的病例只能用静脉的给药的方法。

胺碘酮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重新评价也是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的。

特别是 1997年欧洲心血管年会上 Connlly 医生报告了一项包括 6500 例患者的 13 个预防性应用胺碘酮研究,结果表明胺碘酮降低总死亡率 13%,治疗分析死亡率降低 18%,心律失常死亡率降

---------------------------------------------------------------最新资料推荐------------------------------------------------------ 低 35%,而对非心律失常死亡率没有影响。

由于胺碘酮 2-7 天才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而对于恶性心律失常只能给予静脉治疗的方法才能快速有效地终止室速的发生。

因为静注后的胺碘酮分布半衰期只有 40 分钟左右,很快能产生治疗作用。

胺碘酮的静脉用法:

静脉使用胺碘酮一定要采取负荷量加维持量的方法。

静脉负荷量 3~5mg/kg,稀释后 10 分钟内静注。

如果需要, 15~30 分钟后或以后需要时可重复 1. 5~3mg/kg。

静脉维持量应在负荷量之后立即开始,开始剂量 1. 0~1. 5mg/分。

以后根据病情减量。

如果心律失常很快控制且无复发, 5~6 小时即可减量。

若控制困难,时间可适当延长,具体要根据病情决定。

减量的步距可为 1. 5mg/分-1. 0mg/分-0. 75mg/分-0. 5mg/分。

静脉维持最好不超过 4~5天。

但少数顽固室速病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我们最长的经验有达一个月者。

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已控制的室速又复发的情况,这一般是因为减量过快或总剂量不够,可以再给一剂负荷量后将维持量增加。

单纯增加维持量往往难以奏效。

19/ 21

近期临床实践,胺碘酮的每日总量可达1000mg 或者第一天的平均剂量达到 1478mg,最大可达 2900mg加诸如心动过缓,低血压或 QT 延长等副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只要病情需要,在严密观察下可以使用大剂量静脉胺碘酮。

还可以在静脉应用看到疗效苗头时立即口服。

可以采用常规口服的负[46]。

此种用法仍很安全,没有增荷量,即 0. 2 每日 3 次一周至十天,继以 0. 2 每日 2 次一周至十天,以后用维持量。

维持量的大小需因人因时而异。

对危及生命的室速维持量不宜太小,追求过小维持量往往造成室速的复发,可用 0. 2~0. 3 每日 1 次。

但不要超过每日 0. 4。

密切观察胺碘酮可以有效并长期的使用下去。

单用胺碘酮无效或疗效不满意者可以合用 -阻滞剂, -阻滞剂从小剂量开始,注意避免心动过缓。

胺碘酮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多,最常见的是甲状腺毒性,可有甲亢或甲低,尤以甲低多见,最严重的是肺毒性,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但若能严密观察,可发挥很好的疗效且能避免某些副作用。

要每月一次随诊,每 2~3 个月做心电图一次,每半年复查甲状腺功能,肝功能和胸片。

药物以外的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四大类

不同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联合用药容易产生相互作用,如果用药不当可产生相互拮抗或产生严重毒性反应,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通过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消除折返来降低异位起搏点的活动性,降低除极化组织的传导性、兴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药物治疗主要是为预防和逆转心律失常引起的严重不良后果,如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晕厥、心悸、濒死感、脑缺血及猝死等。因此,不需药物治疗的心律失常尽量不用药物。 1抗心律失常药四大类 1.1钠通道阻滞药(Ⅰ类)通过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APD)0相上升速率,降低自律性,不同程度抑制心肌细胞膜对Ca2+、K+的通透性,此外,也可延长快反应细胞的有效不应期(ERP)。 1.2β-受体阻滞药(Ⅱ类)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导致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减慢,降低起搏点的自律性,此外,也可降低APD0相的上升速率,从而减慢心脏的传导性。 1.3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Ⅲ类)抑制钾通道,降低钾电流,延长心肌细胞APD时程及快反应细胞的ERP,但对心肌细胞APD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小。 1.4钙通道阻滞药(Ⅳ类)抑制L-型钙电流,提高APD的阈值,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慢房室结的传导性。 2常用药物分析 2.1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2.1.1奎尼丁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电转复前的准备及预防复发,可减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及房性、室性期前收缩。ⅠA类药。注意事项:①不良反应:一般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金鸡纳反应;心血管方面主要为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心室停搏;特异反应为呼吸困难,发绀等,与剂量无关;②服药期间检查:血压、心电图、血钾浓度、血小板计数等;③小剂量奎尼丁可与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提高疗效且可使不良反应减少;④由于奎尼丁可减少地高辛的经肾排泄而增加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易发生地高辛中毒,与地高辛联合应用时应减少地高辛的用量;⑤避免夜间给药;⑥静脉注射常引起严重的低血压,有较大的危险性[1]。 2.1.2利多卡因主要作用于蒲氏纤维和心室肌,抑制钠离子内流,促进钾离子外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及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ⅠB类药。注意事项:老年人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肝功不良、心功能不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开始用时应减量,最好不应超过常用剂量的1/2~2/3,并严密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调整剂量。常见不良反应:头晕、倦怠、嗜睡、恶心、肌肉颤动、惊厥、神志不清、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大剂量可致严重窦缓、传导阻滞、惊厥及心脏停搏,意识丧失。过敏反应可致皮疹、水肿及呼吸停止。肝、肾功能障碍,肝血流量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肌受损,低血容量及休克等患者慎用。 2.1.3苯妥英钠作用于利多卡因相似,尚有抑制钙离子内流的作用。用于洋地黄毒苷引起的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及对利多卡因无效的心律失常。ⅠB类药。注意事项:苯妥英钠针剂有强碱性,宜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不宜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皮疹、眼球震颤、精神异常,静脉注射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一.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一) . 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窦性心动过速指成年人的窦性心率>100 次/min。 窦房结本身结构或电活动异常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有: (1)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2)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健康人在吸烟、饮茶、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均可发生,某些病理状态,如: 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及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等药物亦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治疗: ①寻找并除去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②首选受体阻滞剂。 若需迅速控制心率,可选用静脉制剂。 ③不能使用受体阻滞剂时,可选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二)房性期前收缩(atrial premature beats)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正常成人进行 24 小时心电监护,大约 60%有期前收缩发生。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并经常是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出现的先兆。 治疗: 1/ 21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单纯房性期前收缩者,去除诱发因素外一般不需治疗,伴有缺血或心衰的房性期前收缩,随着原发因素的控制往往能好转,而不主张长期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当有明显症状或可触发室上性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应给予治疗,如应用受体阻滞剂。 (三)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亦称房速。 根据发生机制与心电图表现的不同,可分为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与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三种。 临床特点: 发作呈短暂、间歇或持续发生。 特发性房速少见,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药物疗效差,大多数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 治疗: (1)治疗基础疾病,去除病因。 (2)发作治疗的目的在于终止心动过速或控制心室率。 可选用毛花甙 C、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普罗帕酮、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静脉注射。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可选用直流电复律。 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通常无效。 (3)对反复发作或使发作时心率不致过快,以减轻症状,可选用不良反应少的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洋地黄可与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合用。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一)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一) 【摘要】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护理 1.一般护理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病人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病人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协助病人去枕平卧,抬高头部和下肢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心力衰竭时,协助病人半坐卧位,以减轻肺淤血,减轻呼吸困难;当病人出现意识丧失、抽搐时,应注意保护好病人,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并注意防止舌咬伤。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对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病人以及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应嘱其卧床休息,以免发生意外。为了使病人身心得到休息,应提供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和方法,避免使病人情绪紧张的各种刺激。病情稳定阶段,应鼓励病人逐渐恢复活动以提高其耐力。 2.饮食护理针对病人原发病的不同给予不同的饮食。①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病人,饮食无特殊要求,给予普通饮食即可。②对冠心病合并的心律失常,应给予低盐、低脂饮食。③由于电解质紊乱引

起的心律失常,应针对其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饮食。低血钾时,给予含钾高的食物:柑橘类、香蕉等;高钾时,应限制含钾的食物。④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时,应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防止水、钠潴留加重心衰。⑤避免食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浓茶、可乐,限制饮酒。⑥保证食物中钾、镁、钙的摄入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有利于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3.症状护理 (1)心悸①症状明显时,病人应卧床休息。因休息时,全身组织耗氧减少,可以减轻心脏负担,从而减慢心率。②发热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积极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敷等。③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无效时遵医嘱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2)胸闷、心绞痛①发作时,病人应停止原来的活动,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的耗氧。②遵医嘱及时用药,防止心室率过快或过慢。③帮助病人避免或消除紧张情绪,以防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绞痛。 (3)头晕、抽搐、晕厥①由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所致者,立即遵医嘱用利多卡因静脉推注或施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术。②由于心室率过慢引起的阿一斯综合征,可立即用拳头尺侧以中等强度力量从20~5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交界处捶击1~3次,大部分病人能恢复心跳,无效者立即进行人工心肺复苏。③发作抽搐、晕厥时,应注意保护病人安全,防止舌咬伤、坠床、呼吸道窒息等意外情况发生。

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指南

心律失常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5治疗 6预防 一、病因: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二、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阿-斯综合征是一组由心率突然变化而引起急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与体位变化无关,常由于心率突然严重过速或过缓引起晕厥),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总结版

(一)ⅠA类——奎尼丁(适度阻滞Na+通道)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亦减少K+外流。 自律性下降,传导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及其后的维持窦性心律。 对植物神经的影响:α受体(-),M受体(-) 奎尼丁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引起的:(1)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室性早搏; (2)复极过长——早后除极(EAD)——多形性(尖端扭转行)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奎尼丁晕厥 药物本身引起:(1)金鸡钠反应: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及听力减退等。 (2)过敏反应

(二)ⅠB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轻度阻滞Na+通道) 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 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抑制4相Na+内流所致; 传导性:治疗剂量时,正常心肌无影响,缺血心肌(抑制Na+内流)减慢,对血钾降低或受损而部分除极心肌的心肌,因促进K+外流使浦肯野纤维超极化,加速传导; 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阻止2相Na+内流所致。 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是治疗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此外,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均可使用。 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类似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对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利多卡因弱,尤其适用于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强心苷中毒。 体内过程不如利多卡因好控制,可以口服,注射剂刺激性较强,副作用较多。 (三)ⅠC类——普罗帕酮、氟卡尼(重度阻滞Na+通道) 能明显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而减慢传导速度。抑制4相N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 广谱,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加病死率,近年主张作为二线抗心律失常药使用。 (四)Ⅱ类——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 药理作用: 抑制交感兴奋,抑制Ca+、Na+内流,促进K+外流。 ①β受体(-); ②降低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 ③传导性(高浓度)减慢:较大剂量有膜稳定作用,减慢0相上升最大速率; ④对房室结ERP有明显延长作用。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措施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措施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心率失常的病人,其临床特征为: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致死性。心率失常,除窦性心率失常之外,常见的是室早,房颤和房早。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室率极快而不规则的多型室速。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根据其护理原则,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护理措施 1.1 心电监护:静脉注射异搏定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听取患者的主诉。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心率变化及心律失常,并了解其出现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准确记录,以便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一旦发现室上速转为窦性心律,立即停止注射异搏定,以防出现严重并发症。 1.2 药物静脉注射速度及心率监测:异搏定注射过快可造成心脏停搏。过慢血中药物达不到有效浓度,影响疗效。故在静脉推注过程中应掌握静脉推注速度。本院在救治患者时,医生同时在旁观察患者心率改变,患者入院时心率均在240~260次/min。静脉推注0.9%氯化钠20 ml 加异搏定5 mg时,必须同时观察患者心律变化及听取患者主诉。推药注射总量的50%时,要减慢速度,患者心率会有巨大变化,因此静脉给药时必须注意时间及速度,及时给予患者对症处置。 1.3 血压监测:用药前、用药中及转复后均应监测血压变化。若患者出现头晕、色身出汗、血压下降等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尽快处理。 1.4 心理护理:室上速发作时患者常有明显的胸闷、心悸、头晕,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减缓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心情平静,有利于转复为窦性心律。 1.5 配合治疗: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氧气吸入,心电、血压监护,开放静脉通路,仰卧位或中凹卧位或屈膝卧位(患者多无力支持,需帮助患者扶双腿或采用摇床调整体位)。遵医嘱抽取药物后,静脉推注药物前,告知医生同时观察患者用药。静脉推注药物时,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神志的改变,随时准备停药。患者静脉推注药物后,恢复窦性心律,会出现自觉心脏无力、头晕、四肢无力等状况,要和患者说明心率一下转为正常次数时,对于之前的供血状况一定有影响,已经配合医生应用其他药物(采用5%葡萄糖250 ml加入参麦60 ml 慢静脉滴注纠正血压下降,或5%葡萄糖250 ml加入舒血宁20ml慢静脉滴注缓解心肌缺血症状。血糖高的患者要加入胰岛素4U),患者的不适症状可逐渐缓解。安慰患者,减轻其焦虑心情,使其配合治疗。 2 护理时注意事项 (1)建立静脉通路时,要选择粗直的血管,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防止药物渗漏,影响抢救。又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掌握滴数,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 王凤娇 潘秋梅 李欣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王凤娇潘秋梅李欣 发表时间:2012-03-26T10:35:13.0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王凤娇潘秋梅李欣[导读]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王凤娇潘秋梅李欣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352-01 【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体会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失常按其发生机制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此外,临床上依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选择住院患者34例(心律失常患者),男为19例,平均年龄45岁;女15例,平均年龄63岁。 1.2 药物治疗剂量过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眩晕、震颤、感觉异常、意识模糊、谵妄、抽搐、昏迷甚至呼吸抑制和心脏停搏等,应注意给药的剂量和速度。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酸中毒者和老年人应减少剂量。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患者常因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心理反应,而这些不良情绪可加重心脏负荷,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并给予耐心解释和安慰,告知患者心律失常的可治疗性以及稳定的情绪对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床边巡视,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必要时酌情使用镇静剂。 2.2 一般护理 2.2.1 休息与活动偶发的、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患者,鼓励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建立正常的生活方式,注意避免劳累;有器质性心脏病或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以保证患者的充分休息和睡眠。 2.2.2 体位护理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易使患者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感;当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表现时,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当出现血压下降、休克时,协助患者抬高头部和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血液供应;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取半坐位,以减轻肺淤血,缓解呼吸困难;当患者出现晕厥时立即取平卧位,将其头部放低,松解衣领和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2.2.3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不饮浓茶、咖啡,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3 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护理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以减少心肌耗氧量。伴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时,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2~4L/min。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为抢救时用药做好准备。准备好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其他抢救药品及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注意给药途径、剂量、速度的准确,观察药物的作用效果和副作用,用药期间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心律,及时发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突然发生的室扑或室颤应立即施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持续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患者出现意识突然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等表现,立即进行抢救,如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电复律或配合临时起博等。 2.4 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准确掌握用药剂量、浓度、时间和方法;口服药物按时、按量,静脉注射药物时速度应缓慢,严格遵医嘱执行滴注速度;在用药过程中和用药后注意监测心律、心率、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变化,以判断用药疗效,及时发现因用药而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和药物中毒,做好相应护理。 3 讨论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积极防治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如发热、疼痛、寒冷、饮食不当等),向其强调与医护人员配合控制疾病的重要性。生活规律、合理休息、劳逸结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不饮浓茶和咖啡等;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的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饱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适当运动,运动时最好有家人陪同,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诱发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患者避免做屏气用力动作,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心动过缓。向患者解释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嘱其不可自行减量或撤换药物,教会患者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必要时提供书面材料,教会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脉搏的方法,每天测量脉搏至少一次,每次1 min,并做好记录。指导患者和家属出现以下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①脉搏过缓,少于60次/分,并有头晕、目眩或黑矇;②脉搏过快,超过100次/分,休息及放松后仍不减慢;③脉搏节律不齐,出现漏搏、期前收缩超过5次/分;④原本整齐的脉搏出现脉搏忽强忽弱、忽快忽慢的现象;⑤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告知有晕厥史的患者应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带有危险性的工作,有头昏、黑矇表现时应立即平卧,以免晕厥发作时摔伤。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24. [2] 许亚珍,江朝光.重症加强护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337. [3] 包淑媚,李军,章莉丽.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118例.实用护理杂志, 2002, 6(18): 13.

精选-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常见护理诊断/ 问题、措施及依据】 1. 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悸或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1)体位与休息:嘱病人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病人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保证病人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2)给氧:伴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时,给予2~4L/min 氧气吸入。 (3)制定活动计划:评估病人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建 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窦性停搏、第二度U型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病人或快速心室率引起血压下 降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 (4)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注是速度宜慢(腺苷除外),一般5~15 分钟内注完,静滴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胺碘酮静 脉用药易引起静脉炎,应选择大血管,配制药物浓度不要过高,严密观察穿刺局部情况,谨防药物外渗。观察病人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监测心电图,注意用药钱、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PR间期、 QT间期等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2. 潜在并发症:猝死。 (1)评估危险因素:评估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如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药物中毒等,有无电解质紊乱和低氧血症、酸碱平衡失调等。遵医 嘱配合治疗,协助纠正诱因。 (2)心电监护:对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心电图、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发现频发(每分钟在5 次以上)、多源 性、成对的或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室速,预激伴发房颤,窦性停搏, 第二度U型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立即报告医生。安放监护电极前注意清 洁皮肤,用乙醇棉球去除油脂,电极放置部位应避开胸骨右缘及心前区,以免影 响做心电图和紧急电复律;1~2 天更换电极片1 次或电极片松动时随时更换, 观察皮肤有无发红、瘙痒等过敏反应。 (3)配合抢救:对于高危病人,应留置静脉导管,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一旦发生猝死立即配合抢救。 3. 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的头晕、晕厥有关。 (1)评估危险因素:向病人及知情者询问病人晕厥发作前有无诱因及先兆症状,了解晕厥发作时的体位、晕厥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必要时心电监护,动态观 察心律失常的类型。 (2)休息与活动:心律失常频繁发作,伴有头晕、晕厥或曾有跌倒病史者应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嘱病人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外。 (3)避免诱因:嘱病人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体位等,一旦有头晕、黑蒙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跌伤。 4)遵医嘱给予治疗:如心率显著缓慢的病人可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或 配合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对其他心律失常病人可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查房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查房 参加时间:2015-04-30 参加人员: 主持人:吕晓春护士长 主持人:今天我们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查房,所选的就是1床的王树森,下面由责任护士史海琴介绍病例及给予的护理措施: 患者王树森,男性,73岁,主因“发作性心悸、恶心、呕吐6小时”于 2015-4-30-16:40入院,入院心电图示:宽QRS心动过速;患者既往体健,泪囊炎多年,未正规诊治入院查得BNP:2146pg/ml;CK-MB:7、3ng/ml,MYO:476、 6ng/ml;WBC:11、4×10∧9/L; 入院后给予的护理措施: 1、执行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常规,特级护理,重症监护 2、卧床休息,持续吸氧2-3L/min。 3、采取血标本送检,遵医嘱使用药物并观察用药反应 4、心电、血压、血氧饱与度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变化。 5、行入院宣教,予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6、低盐低脂肪饮食 主持人:责任护士病例汇报的很详细、很全面,也制定出了主要的护理措施。心律失常就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中包括了多种类型,我来简单说一下发生机制,发生机制包括冲动形成障碍、冲动传导障碍与冲动传导异常。由于控制心脏的神经冲动不能规律产生且释放,或不能正常的传导而导致心脏的节律异常。 1、冲动形成障碍可见于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与后除极与触发自律性。正 常时窦房结自律性最高,窦房结释放的神经冲动通过心脏传导系统传递到整个心脏,全面控制心脏的活动。这些心脏传导系统神经细胞、房室结及心肌细胞等都 具有一定的自律性,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的自律性较低,在窦房结冲动的抑制下并不产生冲动。但当这些潜在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或窦房结功能障碍时,就可导致冲动形成一场,出现心律失常。这些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在后除极期由于振荡性 去极化可以引起可扩步的动作电位,而产生异常冲动发放,触发自律性。 2、冲动传导异常包括传导减慢与传导阻滞,如房室结传导阻滞或房室束支传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查房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查房 参加时间:2015-04-30 参加人员: 主持人:吕晓春护士长 主持人:今天我们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查房,所选的是1床的王树森,下面由责任护士史海琴介绍病例及给予的护理措施: 患者王树森,男性,73岁,主因“发作性心悸、恶心、呕吐6小时”于2015-4-30-16:40入院,入院心电图示:宽QRS心动过速;患者既往体健,泪囊炎多年,未正规诊治入院查得BNP:2146pg/ml; CK-MB:ml,MYO:ml;WBC:×10∧9/L; 入院后给予的护理措施: 1、执行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常规,特级护理,重症监护 2、卧床休息,持续吸氧2-3L/min。 3、采取血标本送检,遵医嘱使用药物并观察用药反应 4、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变化。 5、行入院宣教,予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6、低盐低脂肪饮食 主持人:责任护士病例汇报的很详细、很全面,也制定出了主要的护理措施。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中包括了多种类型,我来简单说

一下发生机制,发生机制包括冲动形成障碍、冲动传导障碍和冲动传导异常。由于控制心脏的神经冲动不能规律产生且释放,或不能正常的传导而导致心脏的节律异常。 1、冲动形成障碍可见于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和后除极和触发自律性。正常时窦房结自律性最高,窦房结释放的神经冲动通过心脏传导系统传递到整个心脏,全面控制心脏的活动。这些心脏传导系统神经细胞、房室结及心肌细胞等都具有一定的自律性,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的自律性较低,在窦房结冲动的抑制下并不产生冲动。但当这些潜在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或窦房结功能障碍时,就可导致冲动形成一场,出现心律失常。这些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在后除极期由于振荡性去极化可以引起可扩步的动作电位,而产生异常冲动发放,触发自律性。 2、冲动传导异常包括传导减慢和传导阻滞,如房室结传导阻滞或房室束支传导阻滞,这种传导阻滞可以由于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引起。另一种常见的传导异常是折返形成,指一个冲动沿着环形通路传播,返回到其起源的部位,也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接下来由孙琴和大家共同复习一下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分类。 目前根据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脏的不同作用原理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以下四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其中Ⅰ类药又分为A、B、C三个亚类。(1)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1)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奎尼丁等药。 2)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利多卡因等药。 3)Ⅰ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氟卡尼等药。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胡金萍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胡金萍 发表时间:2016-04-11T15:54:34.3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4期供稿作者:胡金萍 1 李琳2 [导读] 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2012级研究生;2青海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代治疗心律失常一般采用器械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但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依然是药物治疗。 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2012级研究生;2青海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摘要:在我国的临床研究治疗中,心律失常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心律失常的病理复杂多变。常由年高体弱或久病正虚所致瘀阻、寒滞、痰凝、气郁而发病。临床上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会有很大的不良反应,使用不当,甚至还会诱发心律失常。自临床使用奎尼丁以来,已经使用了数百年。现代治疗心律失常一般采用器械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但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依然是药物治疗。关键词: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状和进展 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它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目前我国采用分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采用Williams分类方法,Williams分类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被大部分医疗人员所掌握。依据Williams分类方法,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分为4大类,第Ⅰ类是快钠通道阻滞剂,依据通道作用动力学和药物的不同还可以分为Ⅰa钠通道阻滞剂、Ⅰb钠通道阻滞剂、Ⅰc钠通道阻滞剂。Ⅰa 钠通道阻滞剂速度中等,Ⅰb快速,Ⅰc缓慢。第Ⅱ类是β受体阻滞剂。第Ⅲ类是钾离子通道阻滞剂。第Ⅳ类是钙通道阻滞剂。这个分类方法有缺陷。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又制订了一种分类方法,叫做西西里策略,依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表述每一个药物作用的离子泵和通道受体,依据心律失常不同的离子流所形成的容易损坏的环节,来选择相对应的药物【1】。 2胺碘酮的应用 胺碘酮是一种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是非竞争性的钾通道阻滞剂和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的功能主要是抑制钙通道、钾通道,使得动作电位时间达到延长,致使房室结和窦房结的功能起到降低作用、减缓心率和延缓房室的传导,从而最终的目的是起到抗心律失常的效果。 胺碘酮具有较轻的负性肌力作用,可以降低外周血管和主动脉的阻力,起到维持心脏的稳定输血功能,减少心脏的负荷,对于钾通道和钙通道以及钠通道起到阻滞作用,对于B受体也会起到阻滞作用。 3房性和心房重构心律失常 还有一种自我延续的心律失常叫做心房颤动,心房颤动会造成房颤。心房颤动导致结构重构和心房电重构。结构重构和心房电重构可以采用血管紧张素Ⅱ进行治疗。当下,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可以显著治疗心房纤颤。 心房或者是房颤快速刺激致使心房肌肉动作有效不应期和电位时间产生缩短,造成兴奋传导波长降低,最终导致房颤非常容易诱发。权威资料显示,房颤电重构的始动原因是Ca2+超负荷。坎地沙坦和卡托普利可以有效防止快速心房起博。氯沙坦不仅可以阻断RAS的生物活性物质AngⅡ的作用,还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变心肌细胞,改变DNA表达来起到作用,就可以降低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内胶原蛋白的浓度【2】。 4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当下,我国常用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索他洛尔和胺碘酮,但是索他洛尔和胺碘酮都不是单纯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索他洛尔具有β受体阻滞剂作用,胺碘酮作用非常复杂,具有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现在出现了新型的单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多通道阻滞剂和选择性阻滞快速钾通道阻滞剂。 多通道阻滞剂有Tedisami药物l和Azimilide药物。Tedisamil药物用来阻滞Lks,没有负性肌力作用,血压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存在心动过缓作用,可以非常快速的转复房颤,还可以防止后期的复发。Azimilide药物可以阻滞慢速钾通道和快速钾通道,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同时,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概率非常低【3】。 快速钾通道阻滞剂有Ibutitlide药物、Dofetilide药物。Ibutitlide药物通过延长心肌复极的时间来进行快速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但是Ibutitlide药物有诱发多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延长QT时间周期的风险,所以,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监督使用。Dofetilide药物没有钙拮抗作用和β受体阻滞剂作用,所以,就没有负性肌力作用,治疗心脏衰竭患者疗效显著。Dofetilide药物作用于Purkinje纤维,同时,本药物50%的有效浓度只有心室肌的10%。抗心律失常药物一定要纠正产生心律失常的机制,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要具有特异性,并且,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毒性【4】。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其治疗目的主要是纠正和治疗复极异常和传导异常导致的心律失常。致使心律失常新的机制是伸展激活通道。短暂膜除极会引起短暂瞬间的扩张心室所导致的心律失常,就是伸展激活心律失常,所以,只要有一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滞伸展激活通道,就可以治疗伸展激活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邹根兴,赵步长,南景一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102例[J].中医杂志,2012,43(9):689-690. [2]赫军,李海波,孙锐,等.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左室重构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6):67—68. [3]Sidorov VY,Uzelac I,WikswojP.Regional increase of extrac ellularp otassiumleads to electricali nstability and reentry occurrence throught hes patial heterogeneity of APD restitu tion[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11,301(1):209-220.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药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年历史。60年代,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到80年代,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使Ⅰ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 90年代初,CAST结果公布,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 的患者中,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但总死亡率上升。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 ,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Wilams分类,根据药物不同的电生理作用分为四类 (表1)。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 ,如索他洛尔既有β受体阻滞(Ⅱ)作用,又有延长QT间期(Ⅲ类)作用 ;胺碘酮 同时表现Ⅰ、Ⅱ、Ⅲ、Ⅳ类的作用,还能阻滞α、β受体;普鲁卡因胺属Ⅰa类,但它的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具Ⅲ类作用;奎尼丁同时兼具Ⅰ、Ⅲ类的作用。可见以上的分类显得过于简单,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包括在内。因此 ,在19 91年国外心律失常专家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制定了一个新的分类,称为“西西里岛分类”(Siciliangambit)。该分类突破传统分类,纳入对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与心律失常机制相关的新概念。“西西里岛分类”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表述了每个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和离子泵,根据心律失常不同的离子流基础、形成的易损环节,便于选用相应的药物。在此分类中,对一些未能归类的药物也找到了相应的位置.该分类有助于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机理,但由于心律失常机制的复杂性,因此西西里岛分类难于在实际中应用,临床上仍习惯地使用VaughanWilams分类。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及主要电生理作用见表 1。 表 1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常用心律失常药物

常用心律失常药物 美西律(mexiletine)为Ib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作用于希氏束一心肌传导组织系统,延长房室结,心室肌有效不应期。为治疗室性早搏的常用药物。口服每次150毫克,每日3次,有效后改为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维持。可有胃肠道或轻度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近年来,对难治性室性早搏采用慢心律与美托洛尔、心律平,胺碘酮合用,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静脉推注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以100毫克加于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缓慢推注,再以250毫克加于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偶可致眩晕等不良反应。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普罗帕酮(propafenone)为Ic类抗心律失常药,有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和旁道不应期的作用。口服适用于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阵发性房颤。每次150毫克,每日3次,有效后改为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维持。可有口干、口唇麻木等轻度不良反应。曾有导致窦房停搏的报道。静脉推注适用于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以70毫克加与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缓慢静脉推注,再以450毫克加于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对严重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电解质紊乱,明显低血压者禁用。长期服用可致心功能减退。 乙吗噻嗪(ethmozine)为Ib类抗心律失常药。能延长心房及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并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房性和室性早搏。口服每次150毫克,每日3次。有效后改为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维持。服药早期偶有口唇麻木或欣快感,不需停药。平时偶有口干、恶心、上腹不适、眩晕等不良反应。对有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低血压者禁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阿普林定(aprmdine)为Ib类抗心律失常药。能延长心房和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阻滞旁道传导。适用于难治性室性早搏。口服每次50毫克,每日3次,一周后改为25毫克,每日4次,以后改为每次25毫克,每日3次,最后可改为每次25毫克,每日2次维持。也有采用第一天首剂100毫克,以后每8小时服50毫克,共2次,第2-3天,每8小时服50毫克,第4天起开始每8小时服25毫克,待早搏明显减少后可改为每次25毫克,每日2次维持。前者起效慢,疗效稳定,副作用较少。后者起效快,副作用较多,但疗效不够稳定,易反复。另外,该药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当接近,容易引起神经系统副作用,如眩晕,震颤。癫痫样抽搐发作。因此,服药期间必须与安定及维生素B6同时服用,以防癫痫样抽搐发作。对以往有黄疸、癫痫史者或老年人慎用。 胺碘酮(Amiodarone)为III类抗心律失常药。有延长窦室结、心房、房室结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对旁道的前向和逆向传导均可延长。还有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作用。适用于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阵发性房颤,对持久性房颤及心房扑动效果较差。静脉注射适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尤其是伴有预激综合征者,效果更佳。也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口服每次200毫升,每日3次,一周后改为每次200毫克,每日2次,再一周后改为每次200毫克,每日一次,最后可改为每次100毫克,每日1次维持。静脉注射,以150毫克加于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缓慢推注,再以450~600毫克加于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口服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头痛、眼眶痛、失眠、角膜微小沉淀、肺泡炎、肝纤维化、甲状腺功能紊乱、肝肾功能暂时性损害,显著心动过缓,心电图Q—T间期明显延长,个别患者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极少见有窦性停搏。静

精选-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 1.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悸或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1)体位与休息:嘱病人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病 人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保证病人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2)给氧:伴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时,给予2~4L/min氧气吸入。(3)制定活动计划:评估病人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常工作 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窦性停搏、第二度Ⅱ型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病人或快 速心室率引起血压下降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卧床期间加 强生活护理。 (4)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注是速度宜慢(腺苷除外),一般5~15分钟内注完,静滴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胺 碘酮静脉用药易引起静脉炎,应选择大血管,配制药物浓度不要过高,严密观察穿刺局部情况,谨防药物外渗。观察病人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监测心电图,注意用药钱、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PR间期、QT间期等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2.潜在并发症:猝死。 (1)评估危险因素:评估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如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药物中毒等,有无电解质紊乱和低氧血症、酸碱 平衡失调等。遵医嘱配合治疗,协助纠正诱因。 (2)心电监护:对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心电图、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发现频发(每分钟在5次 以上)、多源性、成对的或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室速,预激伴 发房颤,窦性停搏,第二度Ⅱ型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立即报告医 生。安放监护电极前注意清洁皮肤,用乙醇棉球去除油脂,电极放置部 位应避开胸骨右缘及心前区,以免影响做心电图和紧急电复律;1~2天 更换电极片1次或电极片松动时随时更换,观察皮肤有无发红、瘙痒等 过敏反应。 (3)配合抢救:对于高危病人,应留置静脉导管,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一旦发生猝死立即配合抢救。 3.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的头晕、晕厥有关。 (1)评估危险因素:向病人及知情者询问病人晕厥发作前有无诱因及先兆症状,了解晕厥发作时的体位、晕厥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必要时 心电监护,动态观察心律失常的类型。 (2)休息与活动:心律失常频繁发作,伴有头晕、晕厥或曾有跌倒病史者应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嘱病人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外。 (3)避免诱因:嘱病人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体位等,一旦有头晕、黑蒙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跌伤。

29系统精讲-循环系统-第三节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62岁。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而收入院治疗,发生室性期前收缩。下列符合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的描述是 A.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心律相同 B.QRS时限正常 C.QRS波群前或中或后有逆行的P波 D.T波常与主波方向相反 E.期前收缩后的代偿间歇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答案】:D 【解析】:考察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宽大畸形,QRS时限>0.12秒,其前无相关的P波;T波常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期前收缩后有完全代偿间歇。 2.王先生,33岁,触电后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由心电图发现患者有心室颤动,应采取的措施是 A.用阿托品 B.放置心脏起搏器 C.电除颤 D.用肾上腺素 E.用利多卡因 【答案】:C 【解析】:考察室颤治疗原则。室颤可致心搏骤停,发生室颤应立即作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经静脉注射复苏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抢救措施。 3.健康人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出现期前收缩 A.过度饮水 B.饮浓茶 C.饮酒 D.过度吸烟 E.情绪激动 【答案】:A

【解析】:考察期前收缩病因。健康人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吸烟和饮酒、饮浓茶、进食咖啡因等可引起期前收缩。 4.王某,男,62岁。因心房颤动住院治疗,心率114次/分,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规则,脉搏细弱,且极不规则。此时护士应如何准确观察脉搏与心率 A.先测心率,后测脉率 B.先测脉率,后测心率 C.两人分别测脉率和心率,但应同时起止 D.两人分别测脉率和心率 E.一人测心率,一人测脉率 【答案】:C 【解析】:考察心律失常病人的病情观察。心房颤动病人由于存在脉搏短绌,即心率与脉率不一致,心率大于脉率。因此应由两人分别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心室率和心房率。 5.下列各项中随时有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是 A.房性期前收缩 B.室性期前收缩 C.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D.房颤 E.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答案】:C 【解析】:记忆性题目,考察心律失常的病情观察,需掌握。随时有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如有发现,应立即抢救,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6.心动过缓常见的症状一般没有 A.胸痛 B.胸闷 C.晕厥 D.头晕 E.心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