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设计》课程申报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VI设计》课程申报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VI设计》课程申报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VI设计》课程申报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VI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理论探讨、市场调查、设计与制作实践,正确理解CIS的整体概念,了解CIS发展的历史,掌握VI设计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技巧,形成较为全面的、与市场要求基本接轨的VI创意、设计与制作能力。

该课程自 1997年开设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现已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学团队专业实力较为雄厚,理论功底较强兼具实践经验;教材建设方面,目前已经部分使用由课程组老师自编的高职类教材,并且配套的实训类的教材也已经部分编写完成;已经与8间创意、设计、制作类企业(公司)签订了共建院外教学实训基地的合作协议。根据《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对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VI设计》课程组对本课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一致认为,VI设计课程建设已经见成效,学科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教学平台已经基本搭建完成。以下是自评结果汇报:

一、《VI设计》课程申报院级精品课程的现实意义

(一)符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对艺术创意、设计、制作类人才的需要。

随着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尤其是广州举办“亚运会”的契机,广州的艺术设计、创意产业在规模和质量上必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对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的需求会逐步增加。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未来三年内本地区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4500人以上,另每年约有12000人需要继续培训与考取各类资格证书。通过申报院级精品课程加强《VI设计》课程的建设,符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对艺术创意、设计、制作类人才的需要。

(二)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办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培养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和运用。VI设计是平面类设计从业人员重要的设计项目之一。是否具备较强的VI设计创意制作能力,是检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标尺之一。《VI设计》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设计实践,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基本了解CIS的发展历史、构成、成功案例等理论知识,并通过市场调查和设计实操,重点掌握VI 设计的内容、原则、创意方法、设计技巧、制作程序与方法等,使学生具备以仿真案例的形式独立完成一份完整的VI手册的实操能力。同时具备以下能力: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定位等VI 设计的前期工作能力;具备VI设计从基础系统到应用系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VI手册的整体制作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为,只要课程内容设置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得当,通过优化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极大地缩短学生成长为VI“创意人”的过程,为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也是和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办学理念高度吻合的。

将《VI设计》课程作为院级精品课程立项发展,培养更多具备较强VI设计能力的创意人才,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符合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同时也是与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办学目标的。

二、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体系自评结果

(一)教学队伍

1-1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 1-1

1-1-1 课程负责人 ( 主讲教师 )

本课程负责人,具有美术学副教授和高级商业美术师资格,自2001年以来,一直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并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同时长期从事平面设计工作,设计和出版了大量的平面和

VI设计作品。1995年、2002年、2006年年终考核为优秀,其余均为称职。1995年、2005年被评为广州市先进教师,2006年评为学院先进教师,并获2006年广州市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教学情况:

近 5 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有:

VI设计(CI设计) 3学时/12周,6届;

广告设计 3学时/18周,3届,95人;

电脑平面设计3学时/18周,7届,270人; 180人;

版式设计(平面与版式设计)3学时/12(18)周,3届,135人。

近5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有:

担任03-07年学院艺术设计系普高/成高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共65人。

担任实践课程《艺术考察》主持人,学生共78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主要有:

广州业余大学院级科研立项《商业摄影与数字图像制作》,为课题主持人,2003-04年。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改立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课题主持人,2007年。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主要有:

《成人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整合浅谈》发表于2003年7月《广州大学学报》。刊号:ISSN 1671-394X CN44-1545/C。

《多媒体课件设计艺术性漫谈》发表于2003年5月《教育信息技术》杂志,刊号: ISSN 1671-3176 CN44-1528/G4

《浅谈电脑教学、宣传和展览图片的制作及图像品质控制》发表于2003年8月《教育信息技术》杂志。刊号: ISSN 1671-3176 CN44-1528/G4。

编著、参编的高职教材主要有:

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材《新广告制作实务》,由中国轻工出版社出版,为第二主编(05年6月)。

《新广告学》第九章《表现篇》共4万字(广告专业教材)书号:ISBN 7-307-02331-4,2002年12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新广告文案学》第4章《传播论》共3万字(广告专业教材)书号:ISBN 7-218-04213-9,2006年6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和奖励主要有:

教学成果《面对市场的高职高专《广告学》系列教材改革与发展》获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第二作者(2006年8月)。

近年出版的设计作品主要有:

1-1 -2 主讲教师

1、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有:VI设计(CI设计) 3学时/12周,6届; 广告设计 3学时/18周,3届,95人;电脑平面设计3学时/18周,7届270人; 180人;版式设计(平面与版式设计)3学时/12(18)周,3届,135人。

2、近5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有:担任03-07年学院艺术设计系普高/成高的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共65人。担任实践课程《艺术考察》主持人,学生共78人。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主要有:广州业余大学院级科研立项《商业摄影与数字图像制作》,

为课题主持人,2003-04年。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改立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课题主持人,2007年。

4、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主要有:《成人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整合浅谈》发表于2003年7月《广州大学学报》。刊号:ISSN 1671-394X CN44-1545/C。/《多媒体课件设计艺术性漫谈》发表于2003年5月《教育信息技术》杂志,刊号: ISSN 1671-3176 CN44-1528/G4/《浅谈电脑教学、宣传和展览图片的制作及图像品质控制》发表于2003年8月《教育信息技术》杂志。刊号: ISSN 1671-3176 CN44-1528/G4。

5、编著、参编的大学与高职教材主要有: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材《新广告制作实务》,由中国轻工出版社出版,为第二主编(05年6月)。《新广告学》第九章《表现篇》共4万字(广告专业教材)书号:ISBN 7-307-02331-4,2002年12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广告文案学》第4章《传播论》共3万字(广告专业教材)书号:ISBN 7-218-04213-9,2006年6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5、获得的教学表彰与奖励主要有:1994学年度被评为广州市教委系

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优秀教师。

教学成果《面对市场的高职高专《广告学》系列教材改革与发展》获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第二作者(2006年8月)。

2002-2004年因教学成绩显著,获广州业余大学表彰。

1-1-3 主讲教师

讲师职称,2001年6月担任本课程教学工作,2007年被评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优秀教师,发表提升平面设计“双向”教育、论解构主义存在的合理性、整合法教学对高职艺术教育的意义、情商教育在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我没纳税我有罪、聊城大学标志、五谷杂粮等论文及作品。

环境艺术设计师,长期从事展览设计、室内设计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平。2007年进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其指导的毕业设计作品受到广泛好评。

广告设计师,具有良好的广告设计专业水平,曾参与香港、澳门回归的广告设计工作,2007年进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任教。

一级教师。1996-2001年从事企业印刷包装设计,2001-2007担任中学美术教师。2007年进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助理教师。1998年进入岭南美术出版社担任编辑。后进入广告公司从事专业广告摄影。有

良好的美术理论修养和专业技术。2007年进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助理教师。2004年在游戏IT公司从事游戏美术设计工作。2007年进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1-2 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本课程组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教研实力较为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精诚合作,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教学队伍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受到校内外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1 、学历和职称结构

本课程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职称梯队、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工程师)3人,在读硕士1人。教师们均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教学、教研水平,同时有着丰富的平面设计工作经验,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任课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许多院内外的平面设计(VI设计)工作,增强了教师设计实践的经验,既直接掌握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又得以将实践经验带入VI设计课程教学之中,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又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为众多企业、公司、会议和展览设计了大量的标志与VI系统,并获得行内赞誉。在2005年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之首届中国国际职业教育展中,课程组教师设计的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展位获“最佳展览单位”奖,并因此获得学院的通报嘉奖。

2 、年龄结构

教学团队主要由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其中: 50 岁以上的 1 名, 30 — 40 之间的4 名,年龄构成比较合理,教学梯队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3 、学缘构成

教学团队的学科专业都是艺术设计类,毕业院校主要有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美院、湖南师大、清华美院、湖南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大学,学缘广泛,知识结构比较合理。

4 、中青年教师培养

(1) 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本课程组教师热爱教学工作,严格遵守教学管理制度,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一贯坚持履行学院的听课制度。每学期教学质量问卷调查,成绩均为优良以上。先后有多位教师获得市级、院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2) 师资队伍建设有政策制度保证,措施得力,效果明显。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并得以落实。课程组引进了4 位有多年在艺术设计类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实操型教师,大大增强了本课程组的整体教、研实力。

(3) 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本课程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方案已制定并正逐步落实。计划在两年内,使本课程组具有两位副高职称的教师;鼓励教师考取商业美术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使90%的教师具备双师资格;所有40岁以下的教师均为在读硕士取得或取得硕士学位;选送部分教师外出培训和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大大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知识结构与专业素质,大大提高本课程的教学与教研水平,为师资队伍适应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保证。

5 、学术成绩

本课程组近年共发表教研教改论文、科研论文近篇,主持或参与各种课题项,出版著作或教材部。

专业教师一览表

1-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学院组建成立一年以来,我们根据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需求,围绕课程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推动了课程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多次重新编写(修订)VI设计教学大纲,使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能尽量贴近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对VI设计岗位人才的要求进行了各类教学方法的改革研讨,并使教学队伍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目标形成明确认识,在教学与教研中各尽其能,共同促进教学与教研水平的提高,使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能尽量达到市场和大纲的要求。

( 2 )在理论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鉴于本课程的教学建设注重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我们结合考取平面设计师“岗位技术职业资格证书”中的有关考试要求,调整了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分量、教学重点与教学方法,改革、规范了以实操、设计实物制作为主的课程成绩考核方法,设计了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编写了实训案例图库和实训指导教程。

( 3 )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

根据高职人才的岗位培养目标,致力在VI设计课程中不断增加学生实践(实训)的学时分量(占总学时55%以上),同时以VI项目、VI案例教学与VI手册制作的作业方式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 4 )使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本课程必须选择使用高职高专教材,其教学内容可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CI部分和VI部分。本课程重点学习VI设计部分内容,并以强化学生的VI创意和设计、制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

目前使用教材: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材《CI设计教程》西南师大出版社杨仁静2006年。

辅助教材与实训教材:采用本课程主讲黄穗民主编的《新广告制作实务》中VI设计部分。该高职高专教材由中国轻工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

已编辑了一套学生VI实训作品和相关实操素材库,供学生实训参考使用。

VI课程教学实训的全程在电脑平面(VI)设计实训室进行,开放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相关VI设计和图形图像网站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设计素材。

相关课程教学资源上网,不断开发建设完备的网络教学环境。

( 5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紧密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

艺术设计系现拥有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百安居广州公司、广州市地平线广告有限公司、广州韦之士策划推广有限公司、广州恒远彩印有限公司、广州市海珠区天地人广告有限公司、广州市美术公司等众多稳定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课程建设、改革和教学实训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1-3-6 、发表了系列相关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本课程教师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主要有:

出版的设计作品主要有:

(二)教学内容

2-1 课程内容

2 -1-1 理论课程内容设计

在理论课程的内容设计中,我们坚持实用性原则,只讲授本课程必须了解的理论知识,如CIS的发展历史、构成、成功案例等理论知识,使学生重点掌握VI设计的内容、原则、创意方法、设计技巧、制作程序与方法等。

2-1-2 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具备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定位等VI设计的前期实践工作能力,具备VI设计从基础系统到应用系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VI手册的整体制作能力,具备以独立的形式完成一份完整的VI手册的实操能力。

2-2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我们做到教学大纲与电子教案在内容的宽度、深度和重点等方面实现完全对接;教案包括使用教材、教学目标、计划学时、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与手段、辅导答疑要点、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以及作业训练等。根据每章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的组合。

理论与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详细情况请参阅本课程教学大纲和电子教案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1、以理论够用,注重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导,以强化实操能力作为指导思想,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本课程重点,以提高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突破点。

2、一切从社会实践出发,注重市场调查和分析,紧贴行业规范、流行趋势及市场要求开展教学及设置练习、作业。

3、因人、因不同内容和进度施教,以交互式教学为主。部分内容由学生进行实践体会演示、讲解和相互评议。大量的课时给学生进行创意设计练习,教师集中精力用于答疑和启发。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相结合;手绘与电脑操作相结合;讲、看、做、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4、大量的优秀作品展示、点评与制作手法评析。采用有专门设计的、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教学实训。

5、精心推敲和设计教学流程,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内容和明确要求,不断加大真题实操比例,在个性化的引导中努力强化学生创意与制作能力,并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业制作规范。

6、要求学生亲历创意、设计、成品制作的全过程,并以VI手册成品展示的方式体验设计的真正品质,从而获得对CIS-VI设计的直接经验。

3-2 教学方法

3-2-1 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VI项目、VI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必须注意横向联系,与培养其它相关的设计专业课程的设计能力需求紧密结合,与培养主流电脑平面设计软件操作能力紧密结合。

2、课堂讲授贯彻理论适度,精练够用的原则。

3、大量VI作品、作业的实例分析讲评。

4、使用教师自编的多媒体课件,加大课程信息量。

3-2-2 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训安排在电脑平面(VI)设计实训室进行。

2、采用VI项目、VI案例教学法,密切结合社会VI设计实例选择教学方法与安排实训作业。

3、以VI设计电子文件+VI设计成品制作(VI手册)为学生主要作业完成方式和主要成绩评价方式。

4、教学中始终结合创新思维的引导,并结合各类VI设计大赛组织开展教学和创作。课程教学不求全求深,使学生能深入掌握关键技能并灵活运用,迅速提高VI设计、制作能力。

5、紧密结合VI设计的行业规范展开教学,以使学生掌握VI设计的行业规范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以VI设计作业是否符合行业规范作为学生成绩考核和评定的基本标准,促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就业所必须了解的VI设计的行业规范和设计、制作流程和操作技能。

3-3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1 、全面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尽可能增大课堂信息量,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依托校园网,在学院网络平台上开通《VI设计》课程网站,形成包含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职业资格考试以及教学论坛等栏目,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充实、调整和刷新网络课程的内容。

3、开放实训室网络环境,方便学生获取课程设计资源教程和素材。

4、进行在线交流与设计辅导辅导。

(四)教学条件

4-1 教材及相关资料

4-1-1 教材使用与建设

1、为适应高职高专教学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本课程组一直都非常注重教材建设,教材的选用和更新。规定本课程必须选择使用高职高专教材,其教学内容可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CI部分和VI部分。本课程重点学习VI设计部分内容,并以强化学生的VI创意和设计、制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

目前使用教材: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材《CI设计教程》西南师大出版社杨仁静2006年。

2、辅助教材与实训教材:采用本课程主持人黄穗民主编的《新广告制作实务》中VI设计部分。该高职高专教材由中国轻工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

4-1-2 扩充性资料使用

已编辑了一套学生VI实训作品和相关实操素材库,供学生实训参考使用。

VI课程教学实训的全程在电脑平面(VI)设计实训室进行,开放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相关VI设计和图形图像网站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设计素材。

相关课程教学资源上网,不断开发建设完备的网络教学环境。

4-2 实践教学条件

目前,本课程组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1 、师资条件:本课程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职称梯队、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工程师)3人,在读硕士1人。教师们均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教学、教研水平,同时有着丰富的实际设计工作经验和VI设计(操作)技能,对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与签约的8个院外教学基地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可以邀请教学基地相应设计师岗位的资深人士为学生做课程指导和讲座,为实训的有效实施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2 、校内实验室:院本部:艺术设计系拥有专用的电脑平面设计实验室一间,共42台P4电脑,配备扫描仪、黑白及彩色激光打印机。在建的具有42台苹果电脑的实训室将于07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完全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内实训设备与环境支援。

3 、校外实训基地:艺术设计系现拥有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百安居广州公司、广州市地平线广告有限公司、广州韦之士策划推广有限公司、广州恒远彩印有限公司、广州市海珠区天地人广告有限公司、广州市美术公司等众多稳定合作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目前,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更好地为VI设计课程服务。

4-3 网络教学环境

为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VI设计课程知识,我们将依托校园网,尽快在学院网络平台上开通《VI设计》课程网站,形成包含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习题、职业资格考试以及设计论坛等栏目,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充实、调整和刷新网络课程的内容,并计划进一步与学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加强合作,共同建设《VI设计》网络课程。

通过《VI设计》网络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开展课程的自主型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站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的考证辅导。同时通过提供VI设计课程和各类相关课程网上信息、素材,使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即时了解和把握VI设计课程的最新动态,同时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

5-1 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督导组负责人:“《VI设计》课程组,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凸显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教师团结精干,专业水平较高;务实开拓,不断创新;使用教材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合高职教育的特征;实践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效果好;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建设了众多教学实训基地。推荐并建议课程组申报学院精品课程。”

5-1-1 校外专家、行业资深人士评价

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美术编审赵克:“我曾任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兼职教授,主讲书籍装帧设计。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的电脑熟练操作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都要求较高。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的电脑平面设计能力都比较强,对设计软件的运用也很娴熟,因而课程进展得很顺利。同时,其他相关课程建设也具有较高专业和教学水平。后经了解,该系有一个设备先进、管理到位的电脑实训室,学生们平时的电脑设计课程及作业主要在此完成,尤其是电脑平面设计、VI设计等课程,还有专职教师负责指导,深受大家欢迎。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即专业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专业技能。我为该系学生有如此好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感到高兴。”

5-1-2 校内专家同行举证评价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评估中心副主任黎晖:“《VI设计》课程组,根据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优化,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符合职业岗位要求,能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能及时更新教学、实训内容,反映创意行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新要求。推荐并建议课程组申报学院精品课程。”

5-2 学生评教

近年来学生对本课程授课老师的总体评价如下:老师备课充分,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非常丰富,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讲授;老师能理论联系实际,讲授通俗易懂;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目标明确,通过实践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紧贴VI设计的实践教学设计使学生确实能够掌握性格相关行业规范和上级、制作流程知识,大大增强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感觉获益匪浅。

应该说,学生总体上对“VI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都是比较满意的。具体学生评价分数和意见请见佐证材料

我院广告艺术设计毕业生,广州市荔湾区天地人广告公司总经理:“电脑平面设计和VI设计两门课程实用性很强,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课讲得非常生动并且有行业针对性,能与社会实际接轨,是两门优秀的专业课程,使同学们受益良多。”

5-3 课堂录像

课堂教学录像资料,主讲教师仪态端庄,思路清晰,准备充分,教师课件制作生动具有艺术感染力,参考素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容组织安排科学合理,有很好的组织课堂教学的经验,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好。

课程特色

1 、拥有自编的、具实践性特色的高职高专教材

本课程目前采用的主要辅助教材,是本课程主持人黄穗民主编的《新广告实务制作》教材,由中国轻工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高职院校推荐使用。该教材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平面类设计人才培养的规格特点,以制作实务和真实案例的方式,对平面设计制作的流程、方法、行业规范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是一本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平面制作手册式的高职高专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平面设计制作的大部分项目,包括VI设计、电脑平面设计等,是一部较好的平面设计、制作高职教材。

2 、拥有众多创意、设计类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艺术设计系现拥有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百安居广州公司、广州市地平线广告有限公司、广州韦之士策划推广有限公司、广州恒远彩印有限公司、广州市海珠区天地人广告有限公司、广州市美术公司等众多稳定合作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目前,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更好地为VI设计课程服务。目前双方已经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了合作:一是学生的课程实训和毕业实习,二是教师的培训和参加设计实践活动,利用基地资源提供设计实践的机会和协助开展教学、科研和教改。

3 、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均具有相关行业的工作背景

课程多位主讲教师具有多年在著名艺术设计类企业工作的行业背景,课程主持人曾任职某广告公司,并长期为广东省内各出版社设计书装与插图;主讲教师均有5年以上的相关设计类企业工作经验,设计了大量的平面、VI作品。良好的设计行业背景和设计工作经历使得教师较熟悉实际VI设计的现状和方法、流程、行业规范,了解VI设计相关岗位的人才能力需求状况,拥有本行业的人脉关系,这无疑对VI设计课程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增加了众多的有利因素。

4 、VI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城市学院组建成立以来,VI设计课程组做了大量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讨与有益的教学实践尝试,其思路和做法主要是:

一、以把握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点,目标明确,进行大刀阔斧式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为特色。课程教学改革的定位明确,力图打破旧有的、沿袭的,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方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符合高职要求的具有广州城市学院特色的与时俱进的新课程教学体系。

二、以项目式教学为方向,以实训教学方法研究为课程教学创新点。我们将从课程教学、实训的模块化方向、捆绑化方向、整合化方向、项目式方向、行业规范性方向、实务性方向等多个不同而又功能互补的视角出发,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这些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有些是已经被艺术设计类专用教改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有些是我们通过研究提出的,其提法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合理地从这些方向展开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应该能够有效地打破目前流行的、不切实际的仿本科式“高职”课程教学体系,创立新的符合高职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还将获得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撰写出具有较高水平的论文并发表。

三、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为契机,全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方法与考核方法、标准的研究,开展与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相配套的VI设计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从而有力地推动本课程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精品课程评估指标

自评得分:98

2007 年 6 月

多媒体课件制作自评报告

多媒体课件制作自 评报告 1

<多媒体课件制作>自评报告 课程简介: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我院为师范生开设的重点基础课之一,开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技能,使教育与技术相结合,提高师范生技能。本课程综合讲述了多媒体技术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制作理论、多媒体开发工具的应用。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先修课程是<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已熟悉Windows 基本操作及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但学生还不能有效的将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结合,根据教学设计原理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我们学院于1998年开设<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本课程确定为信息技术系重点课程, 本课程被评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 本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们依据高职教学特点”必须、够用”的原则编制教学大纲、调整理论与实训的比例、制订授课计划、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的设计内容。我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既采用讲解式,也采用讨论式。并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手段和方法,而且充分利用网络,自主开发了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络辅助系统,使学生在网络条件下成为自主学习的探

索者、知识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导航者和”主持人”。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次教学任务设计,并经过网络教学辅助系统,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和和协作学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受到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的一致好评。在连续三年的学生评教活动中,本课程组教师的评价分数名列信息技术系前茅。 我们依据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任课教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及同行评价等方式,对课程建设的各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估。本课程的评估结果为98分,符合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标准。 具体情况说明: 一、教学队伍 1、学术水平: 课程负责人席铁壮副教授,现为信息技术系主任 ,广东省政府设备采购评审专家。主持中央”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是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专业项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负责人。担任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特邀主讲教师, ”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项目主任。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发表论文10多篇,科研项目6项。 1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2010年3月 一、课程设置 随着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核心之一。控制遗传病,开展优生指导、降低出生缺陷成为重要国策。本课程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在原来的职业基础课基础上,向学生的岗位需求延伸和发展,成为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并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及社会的发展,向教务处提出申请更名为“医学遗传与优生”。目前本课程已涵盖了: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及护理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三大分支。 在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建设中,经过深入临床和学生职业岗位的调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优生指导是助产专业重要内容之一,防止出生缺陷是优生指导重要任务,多数出生缺陷与遗传有关。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从遗传学角度,在基因水平认识生命,了解各种出生缺陷的遗传背景,了解产前诊断的主要方法;熟悉出生缺陷的遗传学预防;能够运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开展遗传咨询、遗传病的社会调查和优生优育服务。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熟悉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了解助产专业的发展动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需求。 在护理等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建设中,依据工作过程从新开展课程设计,并在07、08级护理及临床专业开展教学实践研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 在助产专业的专业技术课中,经过临床教研制定新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和说课课件。注重选取临床常见病例、产前诊断常用方法、如出生缺陷筛查、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并摘要介绍各种诊断治疗措施的遗传机理和遗传规律,传授遗传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课程起始于临床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探究;终止于临床病例——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的进程中,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通过实验课特别是模拟遗传咨询门诊检测学习效果。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建设中,通过专业调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康复专业特征的“医学遗传与优生”教学大纲、教案及教学课件。在介绍医学遗传基础知识基础上,注重介绍脑瘫等精神与运动系统遗传病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前沿科学知识,为学生的职业需要和发展服务。 选用教材为国家规划教材,并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参考如《临床遗传咨询》、《实用优生学》等国内外先进教材及最新研究资料。 参加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职教改教材编写,并正在进行专业技术课《医学遗传与优生》教材的编写。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本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上,认真听取外聘教师——来自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门诊专家意见。理论与实践交替并同模拟临床遗传咨询门诊结合进行。 由于遗传病的特殊性,需要保护咨询者的隐私权,目前暂不便进行临床见习,我们就以社会调查、自查或网络查询病例、同学在教师引导和辅导下,应用学到的遗传理论及查阅文献予以解答,互相讨论和点评。

专业与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历史旅游文化系专业与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专业建设规划比较合理并有效实施,专业设置具备基本条件,专业结构布局能基本反映服务区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得到初步的培育。培养方案基本能反映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践教学得到有效加强。制订并实施课程建设规划,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和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实践教学指导人员数量基本满足需要,指导规范到位,效果较好。但是,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专业与课程建设主要成效 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1)根据系部办学定位,制定并有效实施专业建设规划 按照以历史学专业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先后制定了《历史系十一五发展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与措施》、《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科研发展规划》等专业建设指导性文件,对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专业设置的条件、增设新专业的程序、专业建设的组织与管理,以及专业建设的评价与验收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不断整合优化资源,进行了大幅度的专业结构调整。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在招生计划和资源配置上重点扶持旅游管理相关的优势专业,压缩特色不明显的历史学文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主要面向安徽省以及华东地区旅游行业的应用学科专业群。2002年学校升本以来,我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不失时机的做好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工作,加快本科专业建设步伐。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系学科门类日趋增多,由单一历史学专业发展到拥有历史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并拟进一步申报饭店管理专业、休闲旅游专业和会展管理专业等,专业数量增加,科类结构、层次结构逐步

精品课程建设两年来总结汇报

精品课程建设两年来总结汇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005.10.10) 本课程是在2003年底被学校确立为校级精品课建设的。本课程原为《邓小平理论概论》,2000年被学校确定为全校15门基础课立项建设,经过努力,在2002年11月学校评估中获得“优”等级。2003年在原有的建设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的建设,我们制定了教改和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教学文件、教学手段、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 一、抓课程基本建设以教学文件建设为基础 由于本课程是由《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新课程,又是一门不断跟踪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课。随着课程的调整,使本课程的建设任务十分的繁重。为了把本课程建设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学校15门基础课立项建设的要求下,我们把教学文件建设作为重点,来推动其他方面的建设。 1、认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抓教研计划的制定、落实和总结。由于本学年是新开课,新教材中相当多的内容是新。怎么讲才能够讲好,有效果。我们采取相互听课和经常性的教学研讨与交流,以利于相互促进和提高。而教研计划,关系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是否有计划地推进和提高。制定计划,最关键的是要求我们目标明确,有计划地去完成,这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落实计划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求承担本课程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按计划去完成,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1999~2000学年以来,我们就严格按照学年有计划和总结,学期也有计划和总结。实实在在地推进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2、抓教材的建设和计划授课书的编写。本课程设置两年来,为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先后使用了三种教材,教育部社政司推荐的和本教育室老师参与省编的教材,同时又购买多种版本教材和参考资料(见材料一)以便学习、吸取各种教材的长处和最新的理论成果。而编写授课计划书,是带动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保证。因此,从课程设置和调整以来,我们把编写授课计划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重要环节来抓。为了集中大家的智慧和优势,我们编写授课计划书是采取分工与合作的办法,即根据每一个教师的长处和优势,撰写某一章节,然后提交教研室集体讨论定稿。这是每学期初我们要认真做的一项工作。为了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我们还编写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指南》一本。(见材料一) 二、抓课程基本建设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 对课程建设和改革,我们一直是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但又是以课堂教学为重点而展开的。主要是: 1、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力求讲解两大理论的要义,突出重点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两大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把讲授章节与专题结合起来。如“三个代表”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正确认识和理解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三个代表”的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篇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

《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自评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市级精品课自评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类、经济类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同名专业、双学位、中澳合作办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申报人力资源管理市级精品课,有助于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强该门课程的建设和推进有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此,提供自评报告如下: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沿革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我国属于继其他管理学课程之后,引入较晚的“舶来品”。9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开始设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从而引入并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教学课程。天津商业大学自1996年起为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2000年将本科开始的劳动人事管理课程改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管理学院为本科生开设,成为专基础课程。因此,在天津商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教史长、起点高、师资厚的特点。 在较早的研究生阶段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由于起步早,时任天津商学院院长的领导同志亲自挂帅,主带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并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较高的基础,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集聚了当时天津商学院管理学科最高水平的教学队伍。 伴随本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日益完善。在

课程建设方面,除了按教育部统一部署,采用教育部21世纪统编教材外,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立足于国际,大力移植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实现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前瞻性和先进性。“直接移植发达国家出版或应用于高校教学不超过5年的最新同名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甚至将其中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大纲。以此保证在国际水准上不落伍。二是立足于本土,大力移植课程组相关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实现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实践性和本土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以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为支撑,强化教学效果,典型措施是:1)将理论创新与前瞻性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搬到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中;2)将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中的前瞻性、争议性的专业问题和焦点问题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课堂讨论中;3)将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生动鲜活的案例搬到课堂教学中,积极组织或引导学生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研究;4)将科研课题中的部分实验,融入到实验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5)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有措施地组织学生带着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而直接融入到社会中,达到实习的效果;6)将老师科研课题的部分子课题作为学生的SRT(大学生研究培训)题目及毕业选题,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建设方面,集中了一批来自不同院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富有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资,使该课程在精深、实用、操作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努力,天津商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顺利地成为校级精品课,在2007年天津市教委组织的新专业专家验收中,顺利通过评价。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类、经济类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同名专业、双学位、中澳合作办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每年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2006年2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2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有1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1人,硕士4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本科2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6篇。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自查报告 教务处2020年自评报告

教务处2020年自评报告 一、履职情况 (一)“质量工程”取得新进展 组织各教学单位和广大教师不断推进“质量工程”建设。2门已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的课程,成功在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网——爱课程网上线(目前疆内高校上线课程除我校外,还有xx大学2门、石河子大学1门、xx师范大学1门、xx医科大学1门),其中1门已获得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实现了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新增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课程1门,正在建设之中,等待上线。 立项xx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x项(疆内高校还有xx大学立项31项、石河子大学x项、xx医科大学立项15项、塔里木大学x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获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 1名教师荣获自治区教学名师称号,2名教师荣获自治区教学能手称号,立项“自治区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 (二)创新工作有亮点 1、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于今年4月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挂靠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多种形式传播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

能力。先后举办名师论坛4场、教学沙龙1场、午餐会5次。中国农业大学何秀荣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恬教授、周应恒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毛洪涛教授等先后做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选派教师到疆内外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接受培训,其中12位人赴浙江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西部高校理工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组织校内授课竞赛,两个学期共有x人参赛,x人获优秀个人奖。 在校内组织了针对专业汉语任课教师和新进教师的系列培训。其中新进教师培训按照总体方案有序推进。主要工作或活动包括:组织学习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文件;开展以“知校爱校荣校”为主题的参观、学习、交流和座谈系列活动;邀请名师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学、科研指导;督促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听课;观摩说课竞赛;开展erp实训等集体活动。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工作 研究、推动我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务处今年全年的工作主题之一。学校成立调研小组,制定调研方案,对我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深入调研,教务处是牵头组织单位。调研工作历时半年多,先后召开各类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x场,走访了疆内外x所大学。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校实际,在充分调查、学习和论证的基础上,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我校下一阶段加强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期间教务处还组织各教学单位认真学习、借鉴疆内外高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经验,同时认真总结自身经验并相互交流。

英语视听说精品课程建设年度总结报告

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06-2007年度) 总 结 报 告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目录 一、教师队伍建设 (1) 1.青年教师培养 (1) 2.团队建设 (1) 二、教学改革研究 (1) 1.教学获奖 (1) 2.教改课题 (2) 3.教改论文 (2) 三、网络资源更新 (2) 1.新编教材 (2) 2.课外资源 (2) 3.实况录相 (3) 四、系统软件维护 (3) 1.资源管理与远程备课平台 (3) 2.教学与管理网站 (3) 五、硬件设施建设 (4)

自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以来,我们按建设规划中的既定目标对本课程进行了教师队伍、教改研究、网络资源、系统软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维护和完善工作。 一、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发扬学校和外国语学院一贯坚持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培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1.青年教师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课程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制订了多项激励措施: 1)召开课程组例会,分专题讨论,探讨能体现本课程特色和创新的相关教学与理论问题; 2)激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教改课题。先由课程组统一规划选题指南,然后结合个人特长选择研究课题或任务,最后由课程组统一审批并提供一定的启动经费;对于结合 精品课程进行研究的论文,一旦发表即给予奖励。 3)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院和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竞赛; 4)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版立体教材的编写和开发; 5)协助青年教师进行录相课的设计、排练和录制。 2.团队建设 实行课程组成员年度滚动制,每年按一定比例滚动。本年度考察和发展新成员1人。 二、教学改革研究 一年来,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支持下,本课程组开展了一系列教改研究与实践活动,取了丰硕的成果和骄人的成绩。 1.教学获奖 1)白解红,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白解红、邓杰、邓颖玲、朱小舟、黄继勇,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3)邓杰,标记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4)邓杰,DJ音视频网络教学系统,湖南师范大学首届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一等奖; 5)邓杰,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教学优秀奖; 6)朱小舟,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湖南师范大学二等奖; 7)罗辉,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外国语学院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优胜奖。

《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管理学原理》课程于1996年首先在管理、经济、法学等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2000年被确定为天津商学院管理学科基础课,面向全院管理、经济类各专业和管理信息专业开设。2000年,《管理学原理》课程被列入天津商学院院级重点建设课程计划,定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并开始建设。2003年《管理学原理》课程被评为天津商学院优秀课程。三年来,依据天津市教委有关要求和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在院系领导的支持,经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对《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了系统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效果。 1 建立了高素质的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管理学原理》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经过几年的优化组合,已经建立了一支由12人组成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的教学队伍,为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教学队伍结构合理 教学队伍结构合理,可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进行衡量。 学历结构:博士3人,占课程组人数的25%;硕士学位8人,占课程组人数的%;大学本科1人,占%。 职称结构:教授2人,占课程组人数的% ;副教授6人,占课程组人数的50%;讲师4人,占课程组人数的%。副教授以上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为100%。形成较为合理的职称梯队。 年龄结构:课程组教师平均年龄岁,年龄最大的58 岁、最小的30 岁,其中50岁以上1人,占%;46-50岁1人,占%;41-45岁6人,占50%;31-35岁4人,占%。中青年教师占多数,年富力强。 教学队伍整体素质高 《管理学原理》课程负责人李垣明,经济学博士,教授。曾受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到联合国人口研究中心(埃及开罗)做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查尔斯德大

精品课总结

2016-2017学年饶河县高级中学精品课总结我校在2016-2017学年开展了所有一线教师全员参与的精品课活动,教师既是观摩者,也是精品课的参与者,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得到了校领导、教研组大力支持,活动期间所有教师积极听课学习交流,授课教师认真备课,教研组及时评课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对我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和指导作用。 在活动中全体出课教师能精心设计,精心准备,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反复推敲每一环节,甚至每一句话。认真的对待活动,教研组内积极备课、评课交流互相学习,可以说这次活动成功凝聚了众人的力量与智慧。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有些老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大部分参赛教师挖掘教材,抓住重点,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能有的放矢的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科研处在活动过程中,将各位教师课堂表现、课堂评价进行了汇总,现总结如下:数学教研组组内听课积极,其中高三学年精品课内容多为复习题课,但各位授课教师能够开展专题,把握高考动向,开展系列精品课,内容丰富,高一、高二教师则结合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构建数学模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研组开展的精品课,统计活动听课人次最多,语文教学精品课多样化,涵盖了多种文学体裁教学,课堂文化含量高,内容丰富多彩,都能让学生们体会到文字魅力和文化的深厚! 英语教研组活动中,每一堂课气氛如火如荼,组内成员积极参与听课交流,英语组新进教师较多,但青年教师在组织课堂也可以做到有条不紊显示出自己的扎实功底。 物理教研组在活动中全员积极参与,与师徒结对相结合,新老师积极开展组内评课、备课互动。在精品课活动中与高效课堂新要求挂钩联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专业评估自评报告(成稿)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自评报告 山东烟台滨海东路508号 二○○九年十月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目录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2) 第二部分评建工作 (4) 第三部分人才培养工作 (6)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7) 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工作 (9)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职业能力 (12) 四、以特色谋发展,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13) 五、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5) 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6) 七、多措并举,促进招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18) 第四部分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20) 一、存在问题 (20) 二、整改措施 (20)

山东省教育厅: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有关文件精神,我校从2006年开始进行评建和整改工作。经过三年不懈努力,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办学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办学基本条件明显改善,管理机制日益优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逐项进行了自评,自评结论为“通过”。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莱阳专区中医学校,1972年更名为山东省中医药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现有莱阳和烟台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60亩,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7.6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面积7.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8亿元。拥有针推康复实践教学中心等7个实训中心,医学实验中心和药学实验中心2个中心实验室,中药标本陈列馆和人体生命科学馆2个标本陈列馆,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68.2万元。中药标本陈列馆馆藏中药材标本、浸液标本2700余种,腊叶标本1万余份,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规模较大的中药标本陈列馆之一。人体生命科学馆陈列系统标本、塑化标本、铸型标本、断层标本等1104件(套),其中的“十四经脉电动塑化标本”体现了中医特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精品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校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自2008年07月起,《高级英语》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江苏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文件精神及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经过近两年半的建设,该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1.课程改革与建设背景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阶段的一门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专业技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将低年级学习阶段和高年级学习阶段紧密衔接的专业基础课。高级英语总课时数128,占专业课程的10%,开设时间一学年;其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它在学生学习了《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等专业课基础上开设的。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是这样规定的: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高级英语》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2.《高级英语》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放首位。自从我校开设英语专业以来,《高级英语》课程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严格按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该课程的刚性教学指标实施教学。(每课都应配备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提高。P23《英语教学大纲》。 长期以来,我院注重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建设,经过了院系领导和众多教师多年共同努力与探索,《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已夯实了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高级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中最具权威性、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针对性和科学性较高的部优教材之一,得到全国英语专业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有过几次变动,首届英语专业2000级教学计划中《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92学时.2007年教学大纲修订时将《高级英语》中的阅读和翻译分流到了《翻译》、《英文报刊选读》、《阅读与欣赏》(相当于高级阅读)等专业课程之中;加强了实践性环节:专业认知实习;故课时数由原先的192课时减少到目前的128课时。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时数的变化,无疑是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熟巧的培养的系统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学校对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比较满意。 二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高级英语》课程组共有7名教师组成,高级英语课程师生比为1:12,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另外配备辅导教师(由本院硕士研究生担任)3-5名,每个班级1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文件精神,促进我校课程建设上质量、上水平,并适应高职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学院决定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为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此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发挥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大手笔的改革举措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在我院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 根据教育部的院、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我院拟在2012—2015三年内,建成校级精品课程5-8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机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务处,学院教务处每学期专门召开一次精品课建设会议,讨论新申报院级精品课的评审立项,在建精品课的检查、验收以及省、国家级精品课的选择立项、申报组织等事宜。 各系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系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实施等工作。 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学院精品课建设实行学院立项、课程负责人负责制,课程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等工作。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我院精品课建设以教研室为主体,学院负责统一管理及指导,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根据学院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并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它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 (二)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按一定比

《和声学》自评报告

《和声学》课 辽宁省高等学校精品课自评报告 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 理论教研室 二00五年七月 第一部分 课程简介 和声学教学源于西方音乐文化中的一种多声部写作的系统 性理论,从传统的大小调功能性和声理论建立之初到现在,已有280多年的历史,经过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历史渐进,和声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丰富和复杂,直至19 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由晚期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量变—— 现代主义和声思维的质变,和声学在一般意义上就分成了两个大的部分或成体系,即传统和声学与近现代和声技法,在近现代和声技法这一系统中,又往往贯穿或安排出民族调式和声的内容。 在一般教学的初级环节都以西方大小调功能体系的传统和声学理论作为教学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三度叠置结构为主的和弦材料;结构的特性;和弦之间功能的关系系统;声部运行的条件与规律,传统调性间的关系以及衔接的技术与调性布局的一般原理;半音体系的形成、分支、运用等技巧,熟练掌握古典主义以来到浪漫主义中期的和声语言与和声写作的技术。在此期间不仅完成和声学教学中的各阶段四部和声写作的习题,还要大量阅读、分析、研究调性音乐以来的

经典的音乐文献通过文献的阅读、分析、研究从而达到从理论到实际创作运用的紧密联系。 在熟练掌握古典音乐时期乃至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的和声语言的运用规律和技术后,还应全面了解和重点掌握20世纪以来多元化、个性化的现代主义音乐思潮影响下的和声语言特征、众多音乐流派或体系的理论与技法。通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的分析研究,完成这一阶段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与运用近现代和声语言的技能。在此同时,还必须贯穿和分段安排有关我国民族音乐的旋律、调式、结构特征的内容,通过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音乐的语言结构和特征,融汇西方多声部思维的某些技术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善的、较为系统化的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应用的体系。使和声学这一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理论体系逐渐中国化、民族化。 和声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逻辑的严密性、组织的完整性、内容的连贯性、体系的稳定性堪称所有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之首。但是,在和声学的教学环节和实践中,完全脱离实际创作的理论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如何解决和声学教学与作曲创作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艰难的工作。首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学观念上的更新,不能再依靠以往教学的经验和习惯一味地追求规则的沿用,多从创作实践的范例中启发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完成和声学习题写作的同时研究分析相应阶段的经典音乐作品,从作品中加深

最新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机械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期自查报告

《机械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期自查报 告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等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是机械工程学科体系中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技术工程系重点建设课程。多年来,学院和系部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建设为关键,以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操作性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为核心,尤其是通过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机电工程实训中心等方面的工作,使《机械基础》课程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教学内容逐步充实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机电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总体目标 《机械基础》课程开设到现在,一直被列为学院工科专业的主干课程。经过这些年的开发建设,《机械基础》课程从学科体系、教学手段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有了长足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建立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其指导思想是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我们确定的《机械基础》课程建设上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加强课程组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使《机械基础》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的要求。为打造机械类省级精品专业打下基础。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队伍建设 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的达100%;这些高级职称的教师均是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双师型”教师,而且年富力强,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专兼职教师均有受过全日制高等本科(或以上)教育的经历。形成了年龄梯队和学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引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副教授

《计算机网络》院级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计算机网络》院级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一、课程介绍: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网络通信技术也变得更加重要。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该课程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在全面讲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ISO/OSI来讲解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的做法,以Internet的TCP/IP体系结构来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同时还对ATM、帧中继、xDSL、千兆以太网、IP组播技术、无线局域网等比较新的技术进行了介绍。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并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课程还增加了IP地址、掩码(MASK)、变长掩码(VLSM)、无类别域间路由选择(CIDR)和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配置和使用交换机、路由器。本课程的知识体系由ISO/OSI体系结构、X.25公用数据网、ATM、帧中继、TCP/IP协议簇、局域网和网络互联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专业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原理等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ISO OSI/RM和TCP/IP体系结构的有关理论、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主要协议的操作原理和有关标准、IEEE局域网标准及其应用、IPv4、IPv6和网络互联的原理,尤其是TCP/IP协议簇和IEEE 802标准的掌握,并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能充分运用并掌握科学的现代化网络管理方法和手段,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服务,为Internet开发与管理和局域网的组建、规划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人材。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亦是我们申请精品课的原因。 2、师资队伍:队伍结构、主讲教师、师资培养 一支理论水平高,实际动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计算机网络》由网络教研室承担,该教研室中承担该课程的有教师有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博士和在读博士4名,研究生4名,专职实验教师2人。主讲教师及其结构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