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轨道交通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

1.就你所知,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单轨交通与城市一般客运交通相比具有那些优缺点?请简述跨座式单轨交通与悬挂式单轨交通的区别?

一、

单轨交通的优点:

乘车安全、舒适—;与其他交通没有交错而危及安全。无脱轨危险。当充气轮胎爆裂或泄气时,可保证行驶车辆安全。跨座式单轨轨道梁面窄小易于清除,悬挂式单轨走行系统均内嵌在箱形梁内,不会受雨雪影响。此外,单轨交通车辆和道岔系统均有保证安全的自动保护和自动控制系统可严防意外发生。乘坐很舒适,因为高架结构,视野较开阔。对环境污染少,产生的噪声和振动都比较小。对居民正常生活干扰少—与城市其他高架交通相比,日照及电磁波的影响均较小。

单轨交通的缺点:

列车在空中行驶,列车发生事故时,救援工作比较复杂;增加运量只能加大列车编组。会产生橡胶粉尘,及集电器与导电轨滑行摩擦产生的金属粉尘,对大气会产生微量污染。单轨车在空中行驶,若发生车辆部件脱落会危及地面安全。跨座式单轨交通的车站,站台面距轨道梁底板较高,为防止乘客失足跌落摔伤,需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二、

跨座式单轨交通

①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骑行于轨道梁的上方,车辆除底部的走行轮外,在车体的

两侧下垂部分尚有导向轮和稳定轮,夹行于轨道梁的两侧,保证车辆沿轨道安全平稳地行驶。

②轨道梁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俗称PC梁)。在梁的跨度较大或一些特殊地段有

时采用钢制轨道梁,车场等平地供停放车辆的轨道梁,一般采用现场浇注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

③在道岔区,正线地段为保证车辆平顺通过采用关节可挠型道岔(曲线形道岔),在

车场内等低速和无乘客乘坐的车辆通过的道岔,一般采用关节型道岔,即折线形道岔。

前者较后者复杂。

悬挂式单轨交通

①悬挂式单轨交通——车辆悬挂于轨道梁下方行驶,轨道梁为下部开口的箱型钢梁,

车辆走行轮与导向轮均置于箱型梁内,沿梁内设置的轨道行驶。车辆改变行车方向时,通过箱型轨道梁内可动轨的水平移动实现。

②跨坐式和悬挂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支柱通常采用的形式为T形、倒L形和门形。

跨坐式单轨交通的支柱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柱,悬挂式单轨交通通常采用钢柱。

2.就你所知,自动导轨交通的导向方式有那些?请简述自动导轨交通不同导向方式的工作原理?

一、

导向方式——两侧导向方式,中央导向方式,中央导向还有另一种型式是中央沟内导向。

轨交通不同导向方式的工作原理。

二、

①两侧导向方式——是沿走行轨道的两侧,在车辆导向轮同一水平面上个设置一条通

常为H形断面的钢轨,即导轨,车辆的水平轮紧压导轨面行驶实现导向。H形导轨一般安装在轨道两侧的支架或侧墙上,因导轨通常同时兼作自动导轨交通的正负极导电轨使用,故需以绝缘材料隔垫与支架或侧墙绝缘。

②中央导向方式——是将工型钢导轨设置于两条行车轨道的中央,即线路中心线处,

车辆底部成对配置的水平轮夹工型导轨的腹板导向行驶。

③中央导向还有另一种型式是中央沟内导向,即在两条行车轨道间的中间沟槽内,

导向轮沿行车轨道侧壁导向行驶。

3.就你所知,胶轮地铁具有那些优缺点?请简述胶轮地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

胶轮地铁的优缺点

①充气橡胶车轮在平板轨道上行驶,产生的噪声低,据有关资料介绍,比钢轮轨噪声

约可降低6dB(A);

②振动小,弹性好,行车平稳,乘车舒适度高;

③胶轮与平板轨道间黏着力大,爬坡能力强,最大坡度可达10%,有利于通过地形起

伏大的地区;

④由于黏着力大,起动、制动的加减速度大,因而可提高运营效率,同时可缩短制动

距离,有利于行车安全。

⑤胶轮行驶摩擦阻力高于钢轮轨,因此能耗高,据有关资料介绍能耗约高出传统地铁

25%~30%;

⑥胶轮比钢轮承载能力低,负荷受限制;

⑦在隧道内行驶,胶轮摩擦阻力大,产生热量高,需增强通风能力;

⑧高速行驶时胶面磨耗大,磨耗胶粉污染环境;

⑨列车折返运行的道岔结构较钢轨系统道岔更为复杂,折返时间较长,能力较低;

⑩保留钢轮轨走行系统的胶轮地铁,走行系统构造复杂。

胶轮地铁的形成与发展

*胶轮地铁始创于法国,巴黎地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对1号线、4号线、6号线、11号线等线路进行了胶轮地铁的改造,使其成了一种常规使用的轨道交通制式。

*在20世纪70年代里昂、马赛建设的地铁,以及20世纪90年代巴黎建设的地铁14号线也采用了这种胶轮地铁制式,不同的是,近期建设的胶轮地铁同时融入了许多当代先进技术。一些世界其他地区有法国文化、经济影响或因引进法国技术装备的城市,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智力的首都圣地亚哥,也先后建成作为城市主要交通的胶轮地铁。法国胶轮地铁—巴黎、里昂、马赛三座城市,美洲胶轮地铁—蒙特利尔、墨西哥城、圣地亚哥三座城市,日本胶轮地铁—仅札幌一座城市

4.就你所知,索轨交通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请简述索轨交通的求援

措施有那些?

*轨索系统是由承重索、吊索、柔性索轨、刚性硬轨、道岔、支架和锚固结构组成。

*索轨交通的救援措施有下列几类。

救援措施1:自行救援

*当列车在区间发生事故时,首先应设法将列车驶入邻近车站,疏散乘客。

*(1)当遇车辆牵引供电系统失灵或其他意外停电时,应启动车辆辅助发电机(如有此设备)或报告控制中心派工程救护车将列车牵引到最近车站疏散乘客。如系车辆自身故障,则再将故障车拉到车场检修。

*(2)如突发火灾,列车在用自备灭火器具自行消防的同时应尽快驶入车站救援。

救援措施2:车对车救援

*当车辆发生故障或发生灾害短时间不能排除又不能拉走时,可采用车对车救援。

*(1)同线车对车救援。即救援车与事故车对接后,乘客从车辆端部进入救援车,然后运到安全地带。

*(2)邻线车对车救援。即救援车驶入并列的邻线,使车门相对,门间架设有围拦的便桥,将乘客转入救援车内运到安全地带。

救援措施3:车对地救援

*当列车离地面不高,可利用软梯等设备疏散乘客至地面,但对老幼等乘客使用有困难。

如地面是街道,可用有升降台的地面救援车进行救援。

5.就你所知,旋转电机和直线电机有何区别?请简述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的工作原理?并列举国内外目前应用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的情况。

一,

直线电机与旋转电机的比较

①直线电机是通过电能直接产生电磁推力的,其运动可以无机械接触,大大减小了机

械损耗。

②旋转电机通过钢绳、齿条、传动带等转换机构转换成直线运动,噪声是不可避免的,

而直线电机是靠电磁力驱动装置运行的,噪声很小或无噪声。

③直线电机结构简单,初级铁心在嵌线后可用环氧树脂等密封成整体,可在潮湿、腐

蚀或有害和高低温环境中使用。

④直线电机散热效果好,特别是常用的扁平型短初级直线电机,初级的铁心和绕组端

部,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同时次级很长,热量容易散发,热负荷可取较高值,不需要附加冷却装置。

二,

直线感应电机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传统的旋转感应电机,可以理解为旋转感应电机的渐进线是线型的。即将旋转感应电机静止的定子〔电磁铁和线圈〕安装在车辆的转向架上、将旋转的转子〔感应板〕平铺设置在线路轨道的中间,当电流通过直线电机的电磁铁线圈时,会产生向前方向的磁场。通过与轨道感应板的相互作用产生牵引力,推动列车前进;改变磁场的方向,则使列车后退。

三,

直线电机国内外应用情况

*直线电机技术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目前在加拿大温哥华空中列车Skytrain系统、马来西亚吉隆坡PUTRAⅡ线、美国纽约JFK(肯尼迪)国际机场线、日本大阪7号线(鹤见绿地线)、东京地铁12号线(大江户线)、斯卡伯勒快速运输系统、底特律市区运输系统等7条线得到了应用。50km的温哥华空中列车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直线电机地铁,到2002年创造了高效可靠运营10亿km的记录。

*在日本,直线电机系统作为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得到发展。直线电机地铁已在东京和大阪使用,并不断扩充。此外,神户、福冈、横滨均采用了直线电机系统。

在我国,广州地铁4、5、6号线也将准备采用直线电机牵引技术。

6.就你所知,具有代表性的磁悬浮交通的形式主要有那些?请举例说明,并简述不同形式磁悬浮交通的工作原理?

一,

①日本常导型常速磁浮交通(HSST)

②德国常导型高速磁悬浮(TR)

③日本超导型高速磁悬浮(MLU)(MLX)

二,

①利用常规的电磁铁与一般铁性物质相吸引的基本原理,把列车吸引上来,悬空运行,

悬浮的气隙较小,一般为10毫米左右。常导型高速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每小时400-500公里,适合于城市间的长距离快速运输;

②使用超导的磁悬浮原理,使车轮和钢轨之间产生排斥力,使列车悬空运行,这种磁

悬浮列车的悬浮气隙较大,一般为100毫米左右,速度可达每小时500公里以上。

7.就你所知,作为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的立体快巴有那些优点?请简述立体快巴的工作原理。

一,

*?°立体快巴?±最大优点是,在不改变平面交通形态的条件下,使交通立体化,使载客量可达到地铁的载客量,降低城市公共交通投入,并提高运行效率。

*环保、高效、节能的运营模式,

*一般巴士和快速公交系统(BRT)污染大、噪音多,且占用路面资源,而地铁投资成本高、建设时间长,?°立体快巴?±刚好能避免以上缺点,并能令塞车情减少20%至30%。

*用电力或太阳能为动力。?°立体快巴?±行驶速度约60至80公里,较一般巴士快。

*一年建40公里较地铁快两倍。

二,

立体快巴的工作原理:“立体快巴”采用太阳能和电力驱动,利用超级电容实现快速充电,彻底实现零排放。上层载客下层通车的“立体快巴”横跨道路两边,在现有路面上改造加宽0.6米左右,另行加铺两条轨道,简单易行,这种车辆可以按照地铁的运营模式,采取有人看管的自动驾驶方式,有紧急情况时,踩刹车即可。上层用来运送乘客,下层则是空的,可以通行2米以下的小汽车。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机械与车辆学院交通工程专业报告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 摘要:通过分析欧洲先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在我国发展中等运量的综合轨道交通系统的可能性。 关键词城市交通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模式 In urban rail transit of China model of development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dvanced European urban rail transit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ffic volume in medium comprehensive rail transit system in the possibility. Key words:city traffic ;rail transit ;comprehensive; traffic mode

目录 摘要 (2) 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 (4) 二中等运量的综合轨道交通系统 (8) 1.运量 (8) 2.适用范围 (8) 3.线路型式 (8) 4.车辆 (9) 5.运营管理 (9) 6.车站规模 (10) 7.车场 (10) 三结论与展望 (11)

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解决不了城市的这一重大问题。世界上一些城市的发展由于没有找到解决城市交通的有效方法而趋于崩溃,私有车辆的增长使这种影响更趋恶化,尤其当交通状况到了趋于停滞的边缘时,用其他方式代替公共交通将负担不起或不太可能。因此研究一种基于我国国情的、既经济又实用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确迫在眉睫。 改善城市交通的拥挤状况是一项投资宏大的工程。同时也是摆在市政府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事实证明,建设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是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根本途径,其中轨道交通系统又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因为轨道交通系统使用专用的道路,可以保证快速、准点、安全和没有污染,这一点在中国及亚洲的大城市体会更深。然而,选择哪种公共交通系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因为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的差异不仅是在运量上,更重要的是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上海地铁1号线长16.1km,造价为6.2亿/km。广州地铁1号线长18km,造价为7.6亿/km。如此高的投资,使许多城市对地铁的发展望而生畏。对此,除了在建设标准和国产化方面需要重新反思外,轨道交通多种形式的最优配置问题,也是应该予以重视的重要方面。 城市轨道交通可进一步分为有轨电车、轻轨和地铁。随着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增加及工程预算的消减,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轨道交通途径,既要投资少、降低运行费,又要安全可靠、满足客运要求。目前中国建设地铁的城市人口均在300~400万以上,属特大型城市。人口密度高、城市公共交通运量很大的城市,建设大运量的地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单一的地铁方案,不仅运量浪费大(图1),而且投资运量比也不合理。尤其在100~200万人口的城市里,公共交通运量相对要小一些。因此,是否可以探求一种中等运量的轨道交通模式呢?尤其是在当前资金筹措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如何能做到既要建设轨道交通,又要少花钱呢?我们现在必须冷静地面对当前的地铁热,鼓励发展有轨电车和轻轨。实际上亚洲和世界的许多城市也都碰到了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地铁方案是技术成熟、环境最优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全面的地铁网不仅投资巨大,而且运能又高于实际要求。所以应该找出这样一个解决方案:在满足运量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投资运量比合理的轨道交通方案。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 1.就你所知,作为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的立体快巴有哪些优缺点?请简述立体快 巴的工作原理。 答:(1)优点:在不改变平面交通形态的条件下,使交通立体化,使载客量可达到地铁的载客量,降低城市公共交通投入,并提高运行效率。施工的周期短。 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交通干道立体的空间,达到减少公共交通道路资源的占用量。 采用完全的电力驱动,利用超级电容实现快速充电,彻底实现零排放另外建设中在站台顶面以及天桥顶盖都设有太阳能光伏板,为车辆及站台提供有效的清洁能源电力补充来减少碳排放及减少空气污染。 缺点:车身过高不利于通过天桥等建筑,若车尾处信号系统不好易造成事故,现在立体快巴技术尚未成熟。 (2)“立体快巴”采用太阳能和电力驱动,利用超级电容实现快速充电,彻底实现零排放。另外建设中在站台顶面以及天桥顶盖都设有太阳能光伏板,为车辆及站台提供有效的清洁能源电力补充来减少碳排放及减少空气污染。 2.就你所知,自动导轨交通的导向方式有哪些?请简述自动导轨交通不同导向 方式的工作原理。 答:(1)自动导轨交通的导向方式有两侧导向方式、中央导向方式、在中央导向方式中还有一种中央沟内导向 (2)工作原理 两侧导向方式——是沿走行轨道的两侧,在车辆导向轮同一水平面上设置一条通常为H形断面的钢轨,即导轨,车辆的水平轮紧压导轨面行驶实现导向。H 形导轨一般安装在轨道两侧的支架或侧墙上,因导轨通常同时兼作自动导轨交通的正负极导电轨使用,故需以绝缘材料隔垫与支架或侧墙绝缘。 中央导向方式——是将工型钢导轨设置于两条行车轨道的中央,即线路中心线处,车辆底部成对配置的水平轮夹工型导轨的腹板导向行驶。 中央导向还有另一种型式是中央沟内导向,即在两条行车轨道间的中间沟槽内,导向轮沿行车轨道侧壁导向行驶。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概论》课程论文 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年级: 姓名: 学号: 2013.11 世界轨道交通的起源 在16世纪前,城市交通的发展只是表现为城市道路网的不断修建与完善,其交通形式则一直是步行、骑马和马车出行,直到16世纪中期的罗马时代才出现了公共交通。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对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轨道马车应运而生。1832年,在美国纽约市的曼哈顿街道上铺设了轨道并开始运行有轨公共马车,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雏形。到1861年,伦敦的街道上也有了有轨马车。 自1765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带领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工具,把蒸汽机发明应用到车辆设计中制造出了蒸汽汽车。就在第一辆蒸汽汽车出现不久,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根据蒸汽汽车工作原理,经过探索、研究和改进,终于在1804年制造了一台单气缸和大飞轮的蒸汽机车,能够牵引5辆车厢以在轨道上行驶,这就是在轨道上形式的最早的机车,因为用煤炭木柴作为燃料,人们就把它叫做“火车”。之后的几年,人们逐渐识到火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交通运输工具,并于1825在英国的斯托克顿与达林顿之间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条营业铁路。从此以后,火车就以速度快、运载能力强逐渐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随着牵引动力的改革,铁路发展速度加快,到一战爆发前夕,全世界就已经修建铁路达上百万公里。 随着城市人口及车辆的增加,在平交道口出现了交通的阻塞,这种情况在较大城市非常严重。交通的拥堵使人们想到了将交通铁路线往地下发展,以便很好地解决客流膨胀与土地紧张的问题。19世纪中叶的英国伦敦交通十分拥堵。1843年,有“地铁之父”之称的英国律师查尔斯·皮尔逊建议修建地铁。进过了20年的酝酿和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快速轨道交通地下线(地铁)与1863年1月10日在轮动正式运营。它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在世界上诞生。用明挖法施工的伦敦地铁,通车时采用蒸汽机车牵引,线路全场6.5km。由于列车在地下隧道内运行,尽管隧道里烟雾熏人,但当时的伦敦市民甚至是皇亲显贵们都乐于乘坐这种地下列车,因为在拥挤不堪的伦敦地面街道上乘坐公共马车,其条件和速度还不如地铁列车。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诞生,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发展公共交通取得了宝贵经验。从1893年到1900年期间,修建地铁的就有5个国家7个城市,,英国伦敦,美国格拉斯哥、纽约和波士顿、匈牙利布达佩斯、奥地利维也纳和法国巴黎。20世纪初的欧美地区,包括德国柏林和汉堡、美国费城、西班牙马德里等9座大城市又像机修了地铁。从此,城市交通步入了轨道交通时代。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试验中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制造出第一台发电机,把人类社会带入了电的世界,当时最成功地利用电能最为动力的交通工具要算是有轨电车了。而1881年,德国研制出架空接触导线供电系统,使电动车辆的供电线路由地面转向空中,电动车辆的电压和功率都大大提高。1890年,英国首次用电力机车牵引车辆。地下铁道也改用电力牵引,地铁的环境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 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现状 从1863年第一条地铁线路在英国伦敦建成投入运营以来,轨道交通的诞生和发展已经有了

城市轨道交通及其技术经济特征

专业知识分享版 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市民对于长距离出行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传统的公共汽车和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其无可比拟的优点,能够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客运需求,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城市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的方式。 在《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城市轨道交通(Urban Rail Transit 或Urban Mass Transit )”的定义为:“通常能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量公共交通之总称[27]。”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包括铁路、地铁、轻轨、单轨、直线电机车辆、自动导向系统以及磁浮系统等。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集多种专业技术于一身的系统工程,在列车自动控制和集中调度指挥下,能迅速、安全地完成高运量市郊铁路、大运量地铁和中运量轻轨的旅客输送任务。虽然轨道交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由于城市轨道设备和建设技术的发展以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的支持,我国各大城市将迎来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时期。 有别于一般的交通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交通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双重特性。准确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影响机理,首先要了解其特性。一般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以下一些技术经济特点: 1. 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优势 (1)运量大、速度快 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中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如表2-1所示)。 (2)灵活性、可达性差 轨道交通线路站与站之间的距离相比公共汽车较长,车辆和线路条数也不及公交车多,可达性和灵活性都较差。据分析,公共汽车路线的最优平均站距约为680~797m[28],而轨道

城市轨道交通各种制式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技术类别和优缺点 城市轨道交通模式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较多。目前,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 分类大体如下:按构筑物的形态或轨道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划分为地下铁路、地面 铁路和高架铁路;按列车服务范围划分为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区域快速铁路和 市郊铁路;按运能等级(大运量、中运量、小运量)及车辆类型可分为地下铁道、 轻轨交通、单轨交通、有轨电车、胶轮地铁、直线电机车辆、中低速磁悬浮(HSST)、磁悬浮;按照列车驱动力可以大致分为轮轨系统和磁悬浮系统两大类,城市铁路、 地铁、轻轨、单轨属于轮轨系统,而直线电机车辆介乎两者之间,原理上属于磁 悬浮系统。 目前,城市铁路、地铁、轻轨、单轨、胶轮地铁、磁悬浮交通等等形式在中 国均有应用,北京13号线被称为国内第一条城市铁路,上海建成了世界上第一 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线路(其原理图如图2.2.1-1所示),重庆单轨,广州四 号线采用直线电机驱动的车辆,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的选择正在趋于多样化。由 于分类方法很多,而且分类的界限越来越不清晰,下面暂按列车驱动方式分类方 法(即磁悬浮系统和轮轨系统)简要地对各种制式进行比较论述。 1.磁悬浮模式 (1)磁悬浮(TR) 磁悬浮列车分为常导型和超导型两大类。常导型也称常导磁吸型,以德国高 速常导磁浮列车Transrapid为代表,它是利用普通直流电磁铁电磁吸力的原理将 列车悬起,悬浮的气隙较小,一般为10毫米左右。常导型高速磁悬浮列车的速 度可达每小时400-500公里,适合于城市间的长距离快速运输。而超导型磁悬浮 列车也称超导磁斥型,以日本MAGLEV为代表。它是利用超导磁体产生的强磁场,列车运行时与布置在地面上的线圈相互作用,产生电动斥力将列车悬起,悬 浮气隙较大,一般为100毫米左右,速度可达每小时500公里以上。这两种磁悬 浮列车各有优缺点和不同的经济技术指标。磁悬浮系统的突出特点是速度高,造 价昂贵,而且应用经验不足。突出的缺点是: 1)由于磁悬浮系统是以电磁力完成悬浮、导向和驱动功能的,断电后磁悬 浮的安全保障措施,尤其是列车停电后的制动问题仍然是要解决的问题。其高速 稳定性和可靠性还需很长时间的运行考验。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 摘要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 的“瓶

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

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 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 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本规范不适用于高速磁浮系统的建设和运营。 1.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满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并应做到以人为本、技术成熟、经济适用。 1.0.4 城市轨道交通应经验收合格后,才可投入使用。 1.0.5 本规范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基本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尚应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城市轨道交通urban rail transit 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 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2.0.2 建设constru ction 新建、改建和扩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安装、 调试验收和试运行,包括车辆和机电设备的采购、制造。 2.0.3 运营opera tion 为实现安全有效运送乘客而有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3.0.1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3.0.2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发展模式和不同规划期的发展目标,提出网络规划布局以及线路和设施等用地的规划控制要 求。 3.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以乘客需求为目标,应做到资源共享和方便乘客使用。 3.0.4 城市轨道交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应确保正常使用时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的要求。 3.0.5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用质量合格并符合要求的材料与设备。 3.0.6 城市轨道交通应具有消防安全性能,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应具备乘客和相关人员安全疏散及方便救援的条件。 3.0.7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取有效的防淹、防雪、防滑、防风雨、防雷等防止自然灾害侵害的措施。 3.0.8 车辆和机电设备应满足电磁兼容要求,投入使用前,应经过电磁兼容测试并验收

(完整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与特点 1:地铁车站结构与施工方法 1:地铁车站形式与结构组成 1.1:地铁车站形式分类 车站与地面位置:高架车站、地面、地下; 结构横断面:矩形、拱形、圆形、其他; 站台形式:岛式站台、侧式、岛侧混合。 1.2:构造组成 车站主体、出入口通道、通风道及地面通风亭组成。 2:施工方法与适用条件 2.1:明挖法施工 (1)由地表向下开挖基坑至设计高程,在坑内由下至上建造主体结构及防水措施。 (2)施工作业面多、速度快、工期短、易保证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低等特点。 (3)敞口放坡基坑和有围护结构的两类。 若地面空旷,建筑物离地面较远,不影响周边环境,基坑深度不大可敞口放坡开挖。施工简单,速度快噪音小,无需做围护。 场地限制,则应适当采用围护结构如土钉加混凝土喷抹面;若基坑很

深,地质条件较差,地下水位较高,处于繁华市区,地面建筑物密集,采用有维护结构的基坑。 敞口放坡施工:边坡面不加支护的基坑,喷锚护坡基坑。 有维护结构的基坑:工字钢桩维护基坑;钢板桩围护基坑;钻孔灌注桩维护基坑;地下连续墙维护基坑;土钉墙维护基坑等。 2.2:盖挖法施工 (1)先盖后挖,预制或现浇棚盖结构,置于桩柱结构上维持地面交通,结构支护下进行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 (2)优点:围护结构变形小;基坑底部土体稳定、施工空间大;盖挖逆作法用于城市时对交通影响较小。 缺点:混凝土结构的水平施工缝很难处理;盖挖逆作法施工时,暗挖施工难度大,费用高;要综合考虑基坑稳定、环境保护、永久结构形式和混凝土浇筑作业等因素确定。 (3)盖挖逆作法、盖挖顺作法。盖挖半逆作法。 盖挖顺作法:构筑连续墙;构筑中间支撑桩;构筑连续墙及覆盖板;开挖及支撑安装;开挖及构筑底板;构筑侧墙、柱;构筑侧墙及顶板;构筑内部结构及路面复旧。 盖挖逆作法:自上而下完成土方开挖和边墙、中隔板及底板衬砌施工,不需设置临时支撑,借助顶板、中板自身的水平刚度和抗压强度实现对基坑围护桩墙的支护作用。 特点:快速覆盖,缩短中断交通时间;自上而下的顶板中隔板及水平支撑体系刚度大;可分层施工;不受季节影响,设备简单、不需要大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

1.就你所知,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单轨交通与城市一般客运交通相比具有那些优缺点?请简述跨座式单轨交通与悬挂式单轨交通的区别? 一、 单轨交通的优点: 乘车安全、舒适—;与其他交通没有交错而危及安全。无脱轨危险。当充气轮胎爆裂或泄气时,可保证行驶车辆安全。跨座式单轨轨道梁面窄小易于清除,悬挂式单轨走行系统均内嵌在箱形梁内,不会受雨雪影响。此外,单轨交通车辆和道岔系统均有保证安全的自动保护和自动控制系统可严防意外发生。乘坐很舒适,因为高架结构,视野较开阔。对环境污染少,产生的噪声和振动都比较小。对居民正常生活干扰少—与城市其他高架交通相比,日照及电磁波的影响均较小。 单轨交通的缺点: 列车在空中行驶,列车发生事故时,救援工作比较复杂;增加运量只能加大列车编组。会产生橡胶粉尘,及集电器与导电轨滑行摩擦产生的金属粉尘,对大气会产生微量污染。单轨车在空中行驶,若发生车辆部件脱落会危及地面安全。跨座式单轨交通的车站,站台面距轨道梁底板较高,为防止乘客失足跌落摔伤,需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二、 跨座式单轨交通 ①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骑行于轨道梁的上方,车辆除底部的走行轮外,在车体的 两侧下垂部分尚有导向轮和稳定轮,夹行于轨道梁的两侧,保证车辆沿轨道安全平稳地行驶。 ②轨道梁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俗称PC梁)。在梁的跨度较大或一些特殊地段有 时采用钢制轨道梁,车场等平地供停放车辆的轨道梁,一般采用现场浇注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 ③在道岔区,正线地段为保证车辆平顺通过采用关节可挠型道岔(曲线形道岔),在 车场内等低速和无乘客乘坐的车辆通过的道岔,一般采用关节型道岔,即折线形道岔。 前者较后者复杂。 悬挂式单轨交通 ①悬挂式单轨交通——车辆悬挂于轨道梁下方行驶,轨道梁为下部开口的箱型钢梁, 车辆走行轮与导向轮均置于箱型梁内,沿梁内设置的轨道行驶。车辆改变行车方向时,通过箱型轨道梁内可动轨的水平移动实现。 ②跨坐式和悬挂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支柱通常采用的形式为T形、倒L形和门形。 跨坐式单轨交通的支柱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柱,悬挂式单轨交通通常采用钢柱。 2.就你所知,自动导轨交通的导向方式有那些?请简述自动导轨交通不同导向方式的工作原理? 一、 导向方式——两侧导向方式,中央导向方式,中央导向还有另一种型式是中央沟内导向。

城市轨道交通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文章从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入手,介绍了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简析了当前国内外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状况以及安全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轨道交通安全事故的种类和发生原因并给出国内外常用的解决方案,简要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安全评价体系、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安全标准、应急体系、安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优势、不足与待解决的问题,说明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内各部门在轨道交通安全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阐述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安全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系统,保证系统,信息系统 一、引 言 随着全球环境、气候、能源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公路、航空、船舶等交通方式遭遇到巨大的压力,各国政府转寻高效、节能、环保的运输方式--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指快速、安全、节能、准时、运量大等特点的交通运输方式,包括磁悬浮、快轨、轻轨、地铁、有轨电车等。在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把城市轨道交通定义成“通常以电能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城

市轨道交通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公认绿色交通方式。 我国人口密集、资源紧缺,城市化发展迅速,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既定国策。在建设部、铁道部和各级省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进了集中建设和全面发展时期,轨道交通线网结构越加完善、列车密度越来越大、列车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出行频率越来越高。轨道交通在百姓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正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轨迹和思维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动脉,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承载着大客流运输任务,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影响力十分巨大。各级政府部门虽然加大了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管理力度,但运营安全管理工作及工程施工涉及面广,各类情况错综复杂,各种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抓好安全保障工作是当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研究背景 1.城市轨道交通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德国是首创轻轨的国家,也是轻轨较多的国家之一。1971年德国为迎接慕尼黑奥运会,首次在市中心人口密集区修建地下轻轨,与市郊铁路相连,构成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国外发达国家公共交通系统都十分注意市郊铁路作用,并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和电力化,使之成为城市轨道交通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承担城郊区与中心,郊区与郊区的乘客运输,而且还促进了城市发展。因此,国外大城市的市郊铁路不仅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运输工具,还作为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重视。 2.城市轨道交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城市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使得区域间人员流动日益增多,城市交通流量迅速扩大。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地面交通道路需求,于是城市轨道交通营运而生。本文将在回顾梳理城市轨道交通精彩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问题;发展趋势;分析 [DOI]10.13939/https://www.360docs.net/doc/3010456018.html,ki.zgsc.2015.04.053 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地铁上的城市”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基石。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更是为轨道交通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伴随着政府适时提出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国产化政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不断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城市轨道交通是以电能为动力,通过铺设固定轨道线路,采取轮轨运转方式,配备专用运输车辆以及专业服务设施,主要用于城市区域内客运服务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设施。其具有运量小、速度慢、污染大等多方面的缺点也不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舒适性好、安全性高、节能环保等优势按照车辆类型、技术参数以及运送范围等不同特征,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分为轻轨、地铁、有轨电车、单轨以及磁悬浮列车等。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用16年时间历程。起步阶段,于1965年北京地铁1号线,目前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开始建设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的地铁项目开始建设。建设高潮开始阶段,20世纪90年代,沈阳、天津、南京、重庆开始计划建设轨道交通项。调整阶段,1997年年底,提出以深圳地铁1号线(19.5km)、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24.5km)和广州地铁2号线(23km)开始启动。建设高潮阶段,1999年之后,全国已建和在建轨道交通项目的城市有10个,超过前30年建设度和规模。 2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问题 2.1规划不合理 轨道交通因为交通设施的不同,存在着不可移植性等特点。这种特点就导致了在规划阶段如果规划不合理,就不能发挥规划引导作用。部分规划不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因为布局不尽合理,丧失了对于城市交通压力缓解的作用,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时候甚至造成交通堵塞。

城市轨道交通减震降噪技术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减震降噪技术发展现状 与未来 摘要:对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设计的相关规范进行了梳理,介绍并分析了目前主要的轨道减振措施的特点与优缺点,对目前减振效果最好的浮置板道床进行了经济性对比分析。 关键词:轨道交通;轨道结构;减振; 截至2012年12月,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长春、大连、沈阳、重庆、成都、南京、武汉、杭州、苏州、西安和昆明16个城市的70条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运营,运营里程2081.13km,车站1378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南京等城市逐步进入网络化运营。 随着一些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不可避免地近距离下穿城市功能建筑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产生的振动污染引起公众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问题。1966年,英国的阿尔贝民事法院6层建筑物即采用叠层橡胶减振技术,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对建筑物的影响;80—90年代德国、英国进行了无砟轨道减振降噪的大量试验研究。我国轨道减振研究起步较晚,早期修建北京和天津地铁时未考虑环境振动问题,投入运营后减振改造工程干扰运营,浪费人力和物力。为避免环境振动超标,上海地铁1号线于1994年首次采用轨道减振设施——轨道减振器扣件。随着我国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陆续开展,各种类型的轨道减振产品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相继得到应用。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在人口密集、科研院所、医院、学校等城市公共区域,车辆噪音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轨道车辆噪音根据生源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轮轨噪声:由轮轨相互作用引起的噪音; 设备噪声:由空调、电机等车辆设备工作产生的噪音; 空气动力噪声:车体与空气摩擦而产生的噪声; 集电系统噪声:由受电弓和电线相互摩擦引起的噪音; 构造物二次噪声:列车振动引起桥梁、隧道或周围建筑物的二次振动而产生的噪声。 1我国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防治作为环境保护产业的一部分,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建设,以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控制环境振动污染,我国制定了相应的环境振动标准。现行《地铁设计规范》[2]规定,地铁振动污染防治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环境评价预测超标地段应采取减振措施,以满足国家环境保护及相关规范要求。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轨道交通振动源和振动问题,而人们对城市环境要求更为严格,尤其是在夜间,对于地铁运行产生的振动响应更为敏感。研究发现,即使振动水平处于65dB“特殊住宅区”振动限值之下,人们仍能感到振动并产生厌恶感;当振动水平处于62dB以下时,大部分居民感觉不到振动。现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中的一些计权方式和测量方法严重滞后于相关学科研究发展。为此,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环境振动标准》(征求意见稿)。修订后其紧密结合国际现行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 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减振现状特征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减振领域现状特征是需求总量大、产品种类多、占全线比例高、减振要求复杂。 2.1产品种类多 轨道减振技术的通常做法是在组成轨道的各个刚性部件之间插入弹性层,按插入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扣件减振、轨枕减振和道床减振。弹性层所处的位置越靠下,悬浮的质量就越大,越能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根据减振效果的不同,《地铁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5]将减振措施分为一般减振措施、中等减振措施、高等减振措施和特殊减振措施4个等级。

概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概述

我国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是以1965年7月开工建设的北京地铁为开端的。从1965年到2000年的35年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起步阶段,内地仅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4个城市建成7条地铁线路,共计146km。为适应发展需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2000年后,我国加大了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强调轨道交通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和引导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从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入了提速阶段。“十一五”期间,建设1500km左右的轨道交通,总投资4000多亿元。到2008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轨道交通发展最快、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有10个城市、共拥有29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运营里程从1995年的43km增加到了775.6km。截止到2018年末,我国内地共计3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并投入运营,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96条,运营线路长度达到5766.6km,其中,地铁4511.3km,占比79%;其他制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约1255.3km,占比21%。 1.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2008年后,城市轨道交通在优化城市空间、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保护环境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政府对城市轨道交通大力支持,助推产业向规范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在“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的指引下,城市轨道交通紧随高铁共同开创国际市场新局面。各地企业在城市轨道交通勘察设计、建设管理、监理咨询、施工等技术和管理创新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并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大量涌现适应我国各地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的各类明挖法、矿山法、盾构法等细化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工法和新设备。大直径盾构和矿山法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大跨度暗挖技术广泛应用,日渐成熟。再比如: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设计、建造、监测、运营管理等技术应用;智慧化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应用;基于可持续化的、绿色的各种城市轨道交通创新结构形式、节能、降噪技术应用;基于绿色建造的核心工法、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应用;针对城市特殊环境的施工变形(位移)精细监测监控技术和控制隧道变形、周边紧邻(贴)构建筑物变形控制的精细化建造技术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 专业代码600602 专业名称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列车自动控制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技术、联锁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基本知识,具备低压动力系统、照明系统、环控系统、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自动(电)扶梯、安全门系统的运行、维修、保养、安装与调试能力,从事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运行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在地铁车站及车辆段从事机电设备运行、维修、保养、安装、调试与管理工作,以及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改造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使用车站机电设备进行常规性维护工作的能力; 3.具备安全门、自动售检系统的安装、维修保养与故障处理的能力; 4.具备低压配电与照明系统的安装、维修保养与故障处理的能力; 5.具备识读电气原理图和机械图纸的能力; 6.具备对自动化机电设备进行维护与管理的能力; 7.具备环控系统、给排水及消防系统的安装、维修保养与故障处理的能力; 8.掌握应用计算机编程技术进行简单的编程和系统调试的方法。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门系统运行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暖通空调与给排水系统运行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消防系统运行与维护、低压维修电工、城市轨道交通电梯系统运行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低压电器控制技术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电工电子、钳工技能、安全门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及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中心、PLC 自动控制等实训。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典型车站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维修电工机修钳工电梯操作维修工空调制冷维修工低压电器装配工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瓶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政府调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要求建设的项目较多且工程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性能分析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性能分析 摘要:文章对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运输期间可能会出现的相关问题,重点从技术角度来进行分析控制,当发现系统运行期间存在质量下降的情况时,要定期对轨道系统内磨损严重的零部件进行更换,确保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并避免出现安全性不达标的情况发生。 关键词: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轨道交通系统;性能分析 一、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的单轨系统分析 1.技术特征 单轨在通车时对车辆的控制更灵活,能够在形式期间将车辆控制的半径范围增大,列车在城市内行驶时,涉及到转弯,并且上下坡的坡度较大时电车的形式安全性也会受到影响,文章中所提到的内容中,大部分是针对车辆的运行使用形式来进行的,根据现有的轨道电车使用形成可以了解到,轮胎部分应用了防滑技术,这样行驶到坡度比较大的区域时,也能通过技术方法来避免车辆出现滑坡的风险问题。单轨电车的爬坡能力比较强,与轮胎材料相关,同时与轨道交通的能量供应形式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所进行的管理计划中,需要结合常见的技术方法来观察在基层中是否能够达到理想 的运行效率,并针对常见的技术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单轨电车在转弯时角度控制比较小,能够在现场形成更理想化的使

用形式,并且在轨道车辆的自身重量上也有很明显的改进,自重减轻,形式效率更加理想化。 2.单轨系统的型式 轨道建设期间需要结合行驶车辆的自重来进行,当发现现场存在质量问题时,可以通过材料强度加强来解决,避免受到质量的压迫导致车辆无法正常形式。轨道采用钢筋混凝土原料为建设材料,强度上能够得到保障,但投入使用后,在运行能力上仍然存在需要改进优化的部分。车辆是在轨道上运行的,单轨道两端的车辆重量与规格都相同,这样在行驶时能够形成平衡体系,就不会影响到系统的运行安全性。单轨系统通常是采用悬挂式连接方法来为车辆行驶提供能量,确保运行期间能量能够进入到交通工具的能量系统中,在轨道中还设计了车辆稳定轮,这样车辆在行驶期间就不会受到不稳定现象的影响,也能够根据常见的动力不足现象制定预防措施。 3.单轨系统的关键技术 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提升城市交通的运输能力。单轨道技术应用的效率比较高,实现功能的关键技术对车辆爬坡能力的提升,并将转弯的弧度半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车辆行驶期间才能将能量发挥最大的效率,并促进车辆运行阶段的安全性提升。车辆转向架是系统内实现功能的关键部分,按照设计图施工时,现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文献检索实训——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姓名 学号 所属院系自机学院 专业年级 12交通运输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

前言 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进行分析。 关键字:轨道交通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城市更新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带来人流在量和质上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其沿线的通达,改变其沿线的区位条件,从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实际形态和结构往往是交通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1]。轨道交通大运量、快速度的特点使它能够把人流引向特定的地点,并且在某个点上集中大量的人流,这种特性决定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集中于与人流密切相关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的变化。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提供建议。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出现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特别是郊区化的趋势迫使人们出行范围加大、通勤时间和距离也相应增加。通勤成本已经成了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大要 素。而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度、准时便捷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沿线居民的通勤时间,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过程中改变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 1.1 挤出效应使居住空间向郊区转移 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带来其沿线地区良好的通达性。交通的改善

西南交《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在线作业二答案

西南交《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类型按照集成方式与深度分为三类: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顶层集成的综合监控系统,以及()。 A.车站综合管理系统 B.深度集成的综合监控系统 C.旅客综合管理系统 D.列车综合管理系统 答案:B 2.北京亦庄线综合监控系统采用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软件平台——()开发的系统。 A.通用电器公司 B.西门公司 C.欧姆龙公司 D.和利时公司 答案:D 3.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以满足()为根本目标。 A.运营要求 B.车站要求 C.旅客要求 D.信号要求 答案:A 4.广州地铁3号线综合监控系统沿用了()主控制系统的概念。 A.香港地铁 B.莫斯科地铁 C.北京地铁 D.上海地铁 答案:A 5.()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数字信息——数字信号的编码形式。 A.极化编码 B.双极性编码 C.单极性编码 D.十进制编码 答案:C 6.AFC系统()主要由中心数据库服务器和中心操作工作站及其他网络设备构成。 A.通信设备 B.网络打印机 C.交换机

D.中心控制室的计算机系统 答案:D 7.轨道交通系统集成的施工管理包括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4个方面。 A.进度管理 B.流程管理 C.技术管理 D.人员管理 答案:A 8.国内地铁第一采用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是()。 A.深圳地铁一期工程 B.广州地铁一期工程 C.北京地铁一期工程 D.上海地铁一期工程 答案:A 9.设备与设备之间必须讲述相同的语言,才能互相传输信息。这些规定都是事先在会议桌上讲好的,一般称为()。 A.草案 B.纲要 C.纪要 D.协议 答案:D 10.系统联动分为全自动、半自动和()联动三种。 A.紧急 B.正常 C.手动 D.信号 答案:C 11.微波是指利用频率大于()的电波,在微波段通过地面视距传播进行数字信息传输的一种无线通信手段。 A.4GHz B.3GHz C.2GHz D.1GHz 答案:D 12.地铁和轻轨的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利用数字通信信号,监控管理车辆运行,电力运行、机车设备运行的。 A.通信网络 B.车辆段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概况——《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概论》课程论文 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年级: 姓名: 学号: 2013.11

一、世界轨道交通的起源 在16世纪前,城市交通的发展只是表现为城市道路网的不断修建与完善,其交通形式则一直是步行、骑马和马车出行,直到16世纪中期的罗马时代才出现了公共交通。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对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轨道马车应运而生。1832年,在美国纽约市的曼哈顿街道上铺设了轨道并开始运行有轨公共马车,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雏形。到1861年,伦敦的街道上也有了有轨马车。 自1765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带领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工具,把蒸汽机发明应用到车辆设计中制造出了蒸汽汽车。就在第一辆蒸汽汽车出现不久,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根据蒸汽汽车工作原理,经过探索、研究和改进,终于在1804年制造了一台单气缸和大飞轮的蒸汽机车,能够牵引5辆车厢以在轨道上行驶,这就是在轨道上形式的最早的机车,因为用煤炭木柴作为燃料,人们就把它叫做“火车”。之后的几年,人们逐渐识到火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交通运输工具,并于1825在英国的斯托克顿与达林顿之间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条营业铁路。从此以后,火车就以速度快、运载能力强逐渐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随着牵引动力的改革,铁路发展速度加快,到一战爆发前夕,全世界就已经修建铁路达上百万公里。 随着城市人口及车辆的增加,在平交道口出现了交通的阻塞,这种情况在较大城市非常严重。交通的拥堵使人们想到了将交通铁路线往地下发展,以便很好地解决客流膨胀与土地紧张的问题。19世纪中叶的英国伦敦交通十分拥堵。1843年,有“地铁之父”之称的英国律师查尔斯·皮尔逊建议修建地铁。进过了20年的酝酿和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快速轨道交通地下线(地铁)与1863年1月10日在轮动正式运营。它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在世界上诞生。用明挖法施工的伦敦地铁,通车时采用蒸汽机车牵引,线路全场6.5km。由于列车在地下隧道内运行,尽管隧道里烟雾熏人,但当时的伦敦市民甚至是皇亲显贵们都乐于乘坐这种地下列车,因为在拥挤不堪的伦敦地面街道上乘坐公共马车,其条件和速度还不如地铁列车。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诞生,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发展公共交通取得了宝贵经验。从1893年到1900年期间,修建地铁的就有5个国家7个城市,,英国伦敦,美国格拉斯哥、纽约和波士顿、匈牙利布达佩斯、奥地利维也纳和法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