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精品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精品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精品

【关键字】方法、成绩、传统、有效、密切、保持、掌握、研究、特点、关键、安全、稳定、精神、基础、作用、标准、关系、分析、改善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部队常见病,尤以青壮年多见,病情迁延反复,对工作和训练有很大的影响。笔者自1999年9月—2008年9月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治疗本病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其中男37例,女5例;年龄19~45岁,平均26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5年,平均3.5年。慢性浅表性胃炎31例,胃窦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中药治疗,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诊治。服药均每日1剂,日服2次,15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一般停用其他药物。

1.2.1 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痛,两胁憋闷,食后饱胀,情志不畅时加剧,嗳气频作,泛酸嘈杂,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代赭汤加减。药用柴胡、香附、枳壳、厚朴、佛手、旋复花、半夏、川芎各10g,代赭石、白芍各20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焦三仙15g,大枣3枚,生姜、炙甘草各6g。

1.2.2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烧灼,疼痛不适,烦躁易怒,泛酸嘈杂,

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数。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止痛。方用化肝煎为主方。药用丹皮、山栀、青皮、陈皮、浙贝、川楝子、香附、郁金各10g,黄连5g,地丁草、丹参各20g,蒲公英30g。

1.2.3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灼痛,烦躁易怒,面赤舌红,口苦而粘,大便不畅,小便色黄,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治宜清热燥湿,通腑泻下。方用泻心汤加味。药用酒制大黄5g,黄连、黄芩、槟榔、半夏、龙胆草各10g,地丁草、丹参各20g。

1.2.4 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得食则缓,面色萎黄,乏力倦怠,呕吐清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治宜健脾和胃、温中补虚。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化裁。药用炙黄芪30g,党参15g,茯苓、陈皮、半夏、白术、乌药10g,木香、砂仁、桂枝各5g,白芍、蒲公英、地丁草各20g,生姜10g,大枣5枚,炙甘草5g。

1.2.5 胃阴不足型症见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润燥,益胃生津。方用一贯煎加减。药用沙参、生地、玉竹、石斛、乌梅、枸杞各15g,麦冬、当归、川楝子、槟榔各10g,百合、白芍、蒲公英、半支莲各20g,黄连5g,甘草6g。

1.2.6 胃络瘀阻型症见胃脘疼痛,痛处固定,痛如针刺,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和胃。方用血腑逐瘀汤化裁。药用柴胡、枳壳、生地、当归、香附、炒蒲黄各10g,桃仁、红花、酒制大黄各6g,赤芍、丹参各20g,半支莲、蒲公英各20g,三七粉2g(冲服)。

1.3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病灶已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病灶好转但未完全消失。好转:通过治疗,症状改善,但没有前者明显。无效: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与治疗前无变化。 1.4 治疗结果痊愈16例,占38.1%;显效23例,占54.8%;好转2例,占4.8%;无效1例,占

2.4%,总有效率为97.6%。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痊愈10例,显效20例,好转1例,胃窦炎痊愈4例,显效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显效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痊愈2例,好转、无效各1例。治愈时间最短15天,最长60天,平均30天。

2 讨论

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和饮食所伤有密切关系。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蚀水谷,以膜与脾相连,两者同为后天之本,纳运和畅,升降通调,乃为生理之常;肝与胃又为木土乘克关系,故本病病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用药安全,副作用少,疗效稳定,复发率低等优势。但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疗效却并不十分满意,这主要是未针对幽门螺杆菌这一病原菌进行“审因论治”。目前在这一方面国内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临床资料和经验,许多学者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认为脾胃湿热证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高,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有脾胃虚弱这一病理基础存在,并常有气滞、血瘀、郁热、湿阻等标实证候。通过临床观察,笔者认为肝胃不和证大致相当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初期,

胃郁热证和脾胃湿热证相当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急性活动期,胃阴不足相当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退行期,脾胃虚弱证相当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活动程度减弱或趋向慢性期。人们对中药抑杀幽门螺杆菌药理研究证实:中药中清热药尤其是清热燥湿药,还有补气,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大多具有抑杀幽门螺杆菌作用,其中以黄连、黄芩、大黄、黄柏、蒲公英、地丁草、白花蛇舌草、龙胆草、半支莲、乌梅、山楂等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杀灭作用较强。故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选用这些药物无疑可起到除菌效果。

上述辨证是根据临床表现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来辨证分型,其主症清楚、简便易行、易于掌握。治法因证而设,组方随法而立,并将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的中药,按其功效分类,随证加减应用,既符合中医辨证用药的特点,又能针对病原菌治疗,因而能较快改善症状,缓解病情,降低复发率。

另外,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同时,应嘱患者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要保持心情舒畅、愉快、开朗;饮食且忌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忌食生冷辛辣,限制肥甘厚味,戒烟戒酒。一般应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宜。

综述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摘要现代医家继承发展古人经验,形成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失调的定则,同时认为瘀血阻滞为慢性胃炎的常见病机,而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幽门螺杆菌得以发现,胃黏膜得以直观,现代医家进一步发展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乃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病机之一。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研究;研究进展 一.慢性胃炎的概念及由来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胃粘膜层可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炎性改变。1970 年代初,临床使用纤维胃镜检查之后而被广泛诊断。纤维胃镜的应用使得我国慢性胃炎患者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故有“胃镜所到处处有炎症”的风趣之说。2000 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Update Sydney system)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forms三大类。二.慢性胃炎的发病率 慢性胃炎因高患病率、慢性迁延性病程及疾病的久治不愈而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国外资料显示慢性胃炎占普通人群的40%左右,目前国内虽缺乏慢性胃炎大规模人群的调查资料,但有资料显示,在普通人群中50 岁以上者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50%左右,老年疾病中位居前十位,病程慢性迁延。长期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 精神压力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 1983 年Waarre 和Marshll 证明了幽门螺杆菌才是胃炎致病的最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在全世界人口 平均患病率约占50%,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从那以后,改变了人们 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认为胃炎是一种可治愈、不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临床上仍然存在相当多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虽然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也给予了正规三联或四联等治疗,但胃部不适的症状依然存在, 故为了弄清这一原因,有学者在正常人(无胃部症状)中进行了流调,结果发现,正常人群中约有50%~62.42%的人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这个数据接近于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人群。 三.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久郁化热,灼伤胃津,损伤胃络;饮食不节,嗜食辛甘,邪从口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蕴湿生热,阻碍气机,瘀阻胃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劳逸失常而致中气虚弱,运血不畅,胃络失养。主要病机派生主要证型,反映共性特征。证之临床,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气滞、湿热之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气虚、阴虚和血瘀之证。四.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 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 1) Hp: 观察胃黏膜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Hp 。无: 特殊染色片上末见Hp; 轻度: 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 有少数Hp; 中度: Hp分布超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 一、诊断 二、(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2.西医诊断: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 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中医辨证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谈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1)内镜诊断 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你好名老中医堂著名中医专家徐振盛教授谈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论治

你好名老中医堂著名中医专家徐振盛教授谈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论治 “徐老,我是不是得了癌症了,某某医院的某专家说我的病是癌症前期,治不好了,只能定期检查” 近几年由于大环境的恶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是几乎每个到你好名老中医堂就诊的患者刚到时就会和徐振盛教授这样诉说自己的病情,言语中难以掩饰自己对疾病的恐惧和无奈。 萎缩性胃炎到底能否治愈,让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是现代医学的病理诊断名称。由于国内纤维胃镜的普遍应用,本病的病理诊断有所增多。其临床表现,是以胃脘痞满胀痛,病程迁延日久,缠绵难愈,形体消瘦等全身症状为主的疾病,属于中医学中“胃痞”和“胃脘痛”的范畴。 萎缩性胃炎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胃之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均减少,甚至完全无游离酸,其机理与中医胃阴不足,津液缺乏相通。先贤唐容川说:“胃燥不能食,食少不能化,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也。”故胃阴不足乃是本病之根本所在。然临床中,由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寒,肝郁气滞,血瘀络滞,湿热阻滞者亦不少见,故要全面分析,辨证论治,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著名中医专家、北京北医三院上地门诊部(你好名老中医堂)特约出诊专家徐振盛教授,以他从医60年的丰富经验,结合8个病例来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方法的谈话内容: 胃阴不足型宜益胃养阴法: 胃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胃气的强弱又与胃阴密切相关,当胃阴充足,胃才能得以顺降,能化生水谷,并游溢精气输津液。若胃阴不足,临床上可见纳呆不化,胃脘痞满,嘈杂不舒,如烧灼感;饥饿而不欲食,食则胃脘胀满,甚则作痛;津不上承则口干舌燥,液不下施则大便燥结;阴虚内热则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舌

【实用】-慢性胃炎护理常规

慢性胃炎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询问发病的有关诱因和病因,是否与饮食不当有关,病人有无消化不良症状,有无不良生活嗜好如吸烟、酗酒等。 2.生理状况:评估病人有无消瘦、贫血貌,生命体征是否正常;评估病人的腹部体征,有无局部压痛情况;了解病人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 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病人及家属有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护理问题】 1.疼痛 2.营养失调 3.焦虑 4.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 1. 饮食指导: 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进餐,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宜选择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冷过热、粗糙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忌暴饮暴食、禁烟酒及餐后从事重体力活动。 2. 疼痛的护理: 2.1安慰病人,使其精神放松,情绪稳定,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 2.2指导病人有关疼痛缓解的知识,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无急腹症患者可局部热敷。 2.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2.4注意腹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生命体征及伴随症状,警惕并发症。 3. 休息: 平时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缓解腹部不适。 4. 药物指导: 禁用或慎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指导病人正确服

用制酸剂,胃粘膜保护剂等药物,遵医嘱给病人以根除HP感染治疗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5.心理护理:及时了解并减轻患者的各种焦虑,使其配合治疗。 【健康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急、慢性胃炎的病因,并指导病人避免诱发因素。 2.指导病人饮食卫生和强调有规律的饮食,使生活规律化。 3.消除一切刺激胃粘膜病变的因素,如避免过冷、过热,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戒除烟酒。 4.避免使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 5.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愉快。 6.指导病人按时服药,介绍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服用方法及疗程,定期复诊。 【护理评价】 1.疼痛缓解或消失。 2.病人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3.病人情绪稳定。 4.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精品

【关键字】方法、成绩、传统、有效、密切、保持、掌握、研究、特点、关键、安全、稳定、精神、基础、作用、标准、关系、分析、改善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部队常见病,尤以青壮年多见,病情迁延反复,对工作和训练有很大的影响。笔者自1999年9月—2008年9月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治疗本病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其中男37例,女5例;年龄19~45岁,平均26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5年,平均3.5年。慢性浅表性胃炎31例,胃窦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中药治疗,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诊治。服药均每日1剂,日服2次,15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一般停用其他药物。 1.2.1 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痛,两胁憋闷,食后饱胀,情志不畅时加剧,嗳气频作,泛酸嘈杂,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代赭汤加减。药用柴胡、香附、枳壳、厚朴、佛手、旋复花、半夏、川芎各10g,代赭石、白芍各20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焦三仙15g,大枣3枚,生姜、炙甘草各6g。 1.2.2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烧灼,疼痛不适,烦躁易怒,泛酸嘈杂,

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数。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止痛。方用化肝煎为主方。药用丹皮、山栀、青皮、陈皮、浙贝、川楝子、香附、郁金各10g,黄连5g,地丁草、丹参各20g,蒲公英30g。 1.2.3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灼痛,烦躁易怒,面赤舌红,口苦而粘,大便不畅,小便色黄,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治宜清热燥湿,通腑泻下。方用泻心汤加味。药用酒制大黄5g,黄连、黄芩、槟榔、半夏、龙胆草各10g,地丁草、丹参各20g。 1.2.4 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得食则缓,面色萎黄,乏力倦怠,呕吐清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治宜健脾和胃、温中补虚。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化裁。药用炙黄芪30g,党参15g,茯苓、陈皮、半夏、白术、乌药10g,木香、砂仁、桂枝各5g,白芍、蒲公英、地丁草各20g,生姜10g,大枣5枚,炙甘草5g。 1.2.5 胃阴不足型症见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润燥,益胃生津。方用一贯煎加减。药用沙参、生地、玉竹、石斛、乌梅、枸杞各15g,麦冬、当归、川楝子、槟榔各10g,百合、白芍、蒲公英、半支莲各20g,黄连5g,甘草6g。 1.2.6 胃络瘀阻型症见胃脘疼痛,痛处固定,痛如针刺,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和胃。方用血腑逐瘀汤化裁。药用柴胡、枳壳、生地、当归、香附、炒蒲黄各10g,桃仁、红花、酒制大黄各6g,赤芍、丹参各20g,半支莲、蒲公英各20g,三七粉2g(冲服)。

辨证论治慢性胃炎529例

辨证论治慢性胃炎529例 5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患者529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慢性胃炎患者529例中,男性447例,女性82例;年龄在18 - 30岁325例,30 -50岁192例,50岁以上12例;病程在1-3年209例,3-5年186例,6-10年117例,10年以上17例。 1.2 纤维内窥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型胃炎467例,其中伴糜烂132例,伴胆汁返流29例,伴十二指肠球部炎15例,肥厚型胃炎59例,萎缩型胃炎3例,病检符合率均为100%。 2 辨证治疗 2.1 脾胃虚弱型(计134例)胃脘绵绵隐痛,稍胀满,喜温喜按,食欲差或有便溏,形倦神疲,少气懒言,面色咣白,舌质淡或胖嫩,或边有齿痕,苔薄白根部稍厚,中心少苔或无苔,脉沉弱或缓弱,或细略弦。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消食,基本方:党参、生黄芪、白术、茯苓、陈皮、佛手、砂仁、当归、神曲、甘草。若腹满气滞甚者加炒枳壳,姜半夏,兼泛酸者加海螵蛸、吴萸。以香砂养胃丸善后。 2.2 肝胃不和型(计147例)胃胀痛,胀甚於痛,

食后加重,攻窜连胁,呃逆,或泛酸,或口苦,多烦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舒而加重,舌质淡稍红,苔白稍厚,脉弦或弦细。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基本方:柴胡以舒肝和胃丸或香砂六君子丸(汤)善后。 2.3 寒湿凝滞型(计78例)脘腹胀闷,脘痛较重,畏寒喜暖,遇寒痛剧,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舌质淡稍暗,苔白厚腻,脉弦紧或弦略迟。治以温中散寒,化湿行滞,基本方:高良姜、香附、陈皮、元胡、木香、白术、炒莱菔子、神曲、半夏、白芷、茯苓、厚朴、甘草。若疼痛固定兼有瘀象加三棱、莪术,若寒盛湿重加附子、干姜。以香砂养胃丸或附子理中汤加减善后。 2.4 肝郁脾虚型(计94例)胃脘及两胁胀痛,暖气或泛酸,口苦,食欲欠佳,腹稍胀,大便不爽,每遇情志不畅而加重,矢气多,舌质淡、体稍胖边有齿痕,苔白或中心少苔,脉沉弦或弦缓。治以疏肝健脾,和胃消食,基本方:柴胡、半夏、当归、白芍、茯苓、炒莱菔子、神曲、鸡内金、茵陈、党参、甘草、木香。以消遥散加减善后。 2.5 胃阴(气)不足型(计19例)胃脘隐隐作痛,饥而欲食,食后闷胀,嘈杂不适,食少纳呆,形倦,口燥咽干,或寐差、口渴、喜冷饮,舌质稍红,苔薄,中心无苔,脉细略弦。治以养阴益气,和中健胃,基本方:麦冬、石斛、党参、佛手、白芍、神曲、焦山楂、甘草、玉竹、当归。大

从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炎的病因

从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炎的病因 2011091018 谢凤仪 摘要: 体现 在饮食不节、气温、其它脏腑的病患、精神因素、气滞血瘀这些因素对脾胃的不良影响。长期期饮食不当可引起慢性胃炎,要注意冬季及季节交替时防寒保暖,“六腑以通为用”,情志影响的主要脏器有肝、心、脾等,胃并不是独立的一个器官,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血气滋养 慢性胃炎产生的中医病因与人体内外诸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互为表里,胃腑具有主受纳、腐熟水谷、宜和降的特性,所以慢性胃炎的发生,是由于胃腑的功能发生改变而形成。。 慢性胃炎多虚实兼见,夹杂,常久病入络,多有血瘀之症。 体现在以下因素的影响: 饮食不节是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则是胃腑受纳超过负荷的正常阈,过重是胃络气血濡养不足,时间太久则可发生慢性胃炎;过饥则主纳、主动之性无法正常进行直接导致胃络的磨损;过冷食物可使胃腑寒凝缓行,阻碍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过热食、物则使胃络直接受灼,血络受到破坏,阴津耗伤过甚,胃腑本身滋养缺损,时间太久均可出现慢性胃炎;食过硬食物,增加胃腑纳、腐功能的负担,影响胃络气血的运行,故可形成慢性胃炎或加重活动病变;饮酒嗜食辛、辣刺激食物同样直接损伤胃络,营养失当以形成慢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期期饮食不当,如长期酸辣食物刺激,人、饮用浓咖啡、浓茶、饮酒、暴饮暴食等诸多因素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气温对慢性胃炎活动期的影响是很大的,历来由于医家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与经验不同、各地风土气候差异、患者年龄、职业、体质有殊,因而造成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各有不同。如延边系东北,四季分明。冬季发病率明显高,与寒冷刺激有关,春、秋发病率高且无差别与气温骤变有关;在新疆干燥寒冷环境下生活,人的机体会由于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健康水平和患病状况西北(新疆地区)民众,受干燥寒冷环境气候影响,新疆地区慢性胃病以脾胃虚寒、胃阴不足为多见。寒邪直入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表时间:2016-10-31T14:12:34.6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9期作者:任怡 [导读]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原选煤厂实业分公司卫生所山西太原 030023) 【摘要】慢性胃炎可将本病归属于祖国医学中医“胃痛”、“痞满”、“胃缓”、“噪杂”等范畴。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治疗中可从肝胃不和,脾胃虚寒,湿浊中阻,胃阴亏虚,瘀血停滞等方面进行辨证治疗。慢性胃炎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慢性胃炎;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057-02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耻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较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并较早认识到胃痛发病与肝郁有关,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古代文献中常称本病为心痛,如《外台秘要·心痛篇》曰:“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壮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所说的胃心痛即包括胃[1]。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有效的改善症状。 1.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概括如下 1.1 肝气犯胃 证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腕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缓,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多由情志不遂,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治疗之法当以疏肝和胃为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芍药、川芎、香附、枳壳、郁金、陈皮、木香等。若肝胃郁热则加入黄连、竹茹,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而行气药大多辛温香燥,每易好气伤阴,故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可久用。对气阴不足者,宜用旋复花、佛手花、厚朴花、苏梗、苏叶、枇杷叶等质轻气薄之品,以达降逆不伤中,理气不破气之妙。胃脘胀痛较甚者加炒川楝、荔核。此型如取公孙,内关用“灵龟八法”择扎九针,施术效果较好。研究证明,疏肝和胃法具有兴奋胃肠,增加蠕动,促进分泌的功能。 1.2 脾胃虚寒 证见胃脘冷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多由饥饱失常,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损,均能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或过服寒凉药物,或嗜食寒凉饮品而损伤脾胃阳气,导致中焦虚寒。治疗之法,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治疗原则,方用理中丸合良附丸加减。常用药物:干姜、人参、炒白术、甘草、高良姜、乌药、制香附等,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吴茱萸、陈皮;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痉挛性疼痛加白芍、甘草。本型多由素体阳虚或久病失治误治发展而来,治疗颇为棘手。且温热药多为辛温燥烈之品,应用时必须掌握尺度,中病即止。待症状缓解后,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和胃安中。如能配合艾灸中脘、天极、足三里,每日一次,效果更佳。 1.3 湿浊中阻 证见胃脘痞满,窒塞不适,呕恶少食,倦怠懒言,舌淡苔腻,脉缓。多由饮食不洁,或恣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利,湿浊內停。治疗之法,当以健脾化湿,和胃宽中,方用平胃散加减。常用药物:苍术、白术、陈皮、半夏、厚朴、白豆蔻、薏苡仁、藿香;若湿阻化热而成湿热之症者,治当清热化湿,辛开苦降,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浊中阻,自当应用燥湿化湿之品。但脾喜润恶燥,若过用去湿之剂,必损及胃。可在临床症状缓解之后,适当选用藿香、苏叶、佩兰、代代花等,取其芳香行气作用,既芳香化湿浊,又不滞塞气机。 1.4 胃阴亏虚 证见胃脘灼痛隐隐,嘈杂似饥而不欲饮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多由嗜食辛辣香燥之品,或饮酒过度,或热病伤津,导致脾胃损伤,胃阴亏耗,胃失濡养所致。治疗之法当以滋阴生津,和中止痛为主。方用一贯煎合左金丸加减。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山药、玉竹、黄连、知母、芦根等。本型临床比较常见,多病程缠绵,久治难愈。因胃为水谷之海,喜润恶燥,在治疗其它证型时尚恐损及胃阴,况本为胃之阴津不足,更易变生诸症,故辨证尤应小心谨慎,时时顾护胃阴。为防止滋阴药腻滞碍胃,常配伍麦芽,鸡内金等消食化滞之品,及香橼,佛手等理气之品。同时注意饮食调养,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为宜。 1.5 瘀血停滞 证见胃脘刺痛或掣痛,痛有定处,持久不愈,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多由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或胃病日久,久痛胃络受阻,瘀血內停所致。以活血化瘀,和胃止痛为治则,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而成,常用药物:丹参、郁金、三七、延胡索、五灵脂、蒲黄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胃痛起初在气,气滞日久则血性不畅,瘀阻胃络,为增强治疗效果,常在活血化瘀的同时,配伍行气之品,加以砂仁、木香、枳壳、檀香行气和胃,还应根据辨证论治配合其它药物,瘀热者,配赤芍、茜根以凉血活血;痛甚者加延胡索、三棱、莪术;气虚者,配黄芪、党参以益气行血。活血化瘀法能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溶解血栓,抗纤维化,从而促进胃黏膜的恢复。 2.讨论 以上各类证型在临床上既可单独存在,又可相互兼夹,而后者更为常见,多为虚实夹杂之侯,临床上综合分析,灵活辨证。笔者认为,不论何种类型,在治疗效果欠佳时,可考虑有胃络瘀阻的因素存在,更在分型论治的基础上,适当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现代医学表明,活血化瘀药不但有止血止痛的作用,还可以改善胃黏膜血液的循环,消除炎症细胞浸润促进病灶恢复,防止组织异型增生,对慢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者更加适宜。本病的发生与肝郁气滞,木郁克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期间除注意饮食调理外还应注意心理健康,避免

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

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 发表时间:2017-11-29T15:25:02.1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0期作者:索冬梅 [导读] 通过养生指导,提高慢性胃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疾病的再度复发,更好的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辽宁省军区锦州二干卫生所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中医护理对于提高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养生指导则在疾病的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医理论下,结合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有针对性的实施中医护理方法,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入手,全面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更加彻底的治疗疾病。通过养生指导,提高慢性胃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疾病的再度复发,更好的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护理;养生指导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由于病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同时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在慢性胃炎的常规治疗当中,主要使用胃粘膜保护剂或胃粘膜攻击因子抑制剂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轻和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治疗后容易出现复发。相比之下,中医方法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优势作用显著,针对其病因病机,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效减轻“胃脘痛”症状。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医养生指导,重点进行脾胃的调理,以更为彻底的治愈疾病,预防再次发作。本研究围绕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展开综述。 1.中医理论下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在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过程中,主要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或刺激性物质等致病因素,采取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的方法,减轻和消除其腹痛、腹胀等症状。但是该治疗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未能有效祛除根本上的病因,这是西医后病情出现反复的原因。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情志失调、寒邪犯胃以及饮食不当是引起“胃脘痛”的主要因素。寒邪犯胃、饮食不当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同时也是造成脾胃虚弱的主要因素。脾胃虚弱,会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对于外邪入侵的抵抗力差。而受到情志失调的影响,同样也会破坏脏腑阴阳气血平衡,导致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进而加剧病情,迁延不愈。针对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采取中医护理方法予以调理。在此基础上,与患者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养生方面给予相应的指导[1]。 2.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 2.1食疗 采取中医护理方法,加强对脾胃的调理,辨证施护。在饮食方法,行食疗法。脾胃虚寒者,多食用羊肉、鸡肉、茴香菜、生姜等温热食物,或是在饮食中加入陈皮、丁香等具有健脾补气、暖胃祛寒功效的中药材。脾胃气虚者,在饮食中加入山药、枸杞等具有益气健脾功效的中药材;肝气犯胃者,多食用鲫鱼、菜花、芝麻等具有行气解郁功效的食物;胃阴不足者,在饮食中加入淮山、石斛等具有养阴功效的中药材。食疗方法的应用,对于脾胃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为慢性胃炎的防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 2.2情志护理 慢性胃炎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是影响胃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烦躁、抑郁等负面的情绪状态会减缓胃肠蠕动,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恢复。因此,在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恢复期间,需要做好其心理工作,积极、有效的进行心理疏导,以调节其情绪状态。与此同时,慢性胃炎患者需要得到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避免引起情绪上的波动。患者家属需要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经常陪伴于患者左右,一方面是在情感上予以鼓励和支持,消除其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则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监督。存在惊、恐情绪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全面、详细的向患者介绍慢性胃炎的相关知识,告知其当前的病情状况,让患者对疾病和自身病情有着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做好心理准备,避免其产生猜疑,尽可能使其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对于过度忧、思、悲的患者,则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和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其伤感、忧愁的情绪。对于过度恼、怒的患者,则选择阅读、听音乐、书法、绘画等方式,能够达到宣泄情绪的效果,进而释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其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康复有着积极的帮助[3]。 在胡乃毅等人的临床研究当中,40例胃脘痛(慢性胃炎)患接受中医护理干预,另外4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前者的临床疗效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后者,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疗恢复中的优势作用。 3.预防慢性胃炎的养生指导 食疗、情志调节等中医护理方法的应用,其目的是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痛,进而促进其良好恢复,达到“既病防变”的作用效果。而养生指导的目的则是为了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强调“未病先治”。慢性胃炎的发生与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管理和调节,能够有效阻断慢性胃炎的发生机制。 首先,纠正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喜好,科学、合理的制定食谱,补充所需的能量和营养,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多食用养胃、健脾的食品,维护脾胃健康,更好的维持脏腑阴阳和谐和气血平衡,有效抵御外邪入侵,进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坚持运动锻炼,其对于促进促进胃肠蠕动和提高胃动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合理安排运动锻炼的时间,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在提高自身体质的同时,还能够达到放松身心的作用效果,使其保持轻松、平和的心态,进而有效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减少病痛带来的困扰[4]。 4结论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是防治慢性胃炎的有效方法,针对脾胃虚弱,情志失调、寒邪犯胃以及饮食不当等病因病机,通过食疗、情志护理等中医护理方法予以改善。通过养生指导,能够更好的预防疾病的发生,进一步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小燕,郑昕. 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J]. 时珍国医国药,2016(12):2924-2925. [2]胡乃毅,张江春.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及评价[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4):170-171. [3]李华. 慢性胃痛患者的中医护理分析[J]. 医药前沿,2015,5(26):314-315. [4]陈瑞芳,杨秋菊. 劳绍贤教授诊疗脾胃病“治未病”思想浅析[J]. 新中医,2014,46(12):22-23.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于莉莉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于莉莉 发表时间:2019-05-17T14:36:31.6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上第3期作者:于莉莉[导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能够改善患者的上腹胀痛、反酸、嗳气等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高,降低患者的病理积分,加快患者病情恢复。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医医院 1546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19日~2017年3月19日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替普瑞酮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66.00%),肠上皮化生评分为(0.22±0.13)分,异型增生评分为(1.51±0.37)分,腺体萎缩评分为(1.65±0.74)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均低于对照组[(1.71±0.85)、(2.41±1.63)、(2.52±1.34)分,22.00%](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辨证疗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chronic gastritis.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19,2016 to March 19,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eprenone capsul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98.00%)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66.00%),intestinal metaplasia score(0.22(+0.13),dysplasia score(1.51(+0.37),glandular atrophy score(1.65(+0.74)and adverse reactions rate(2.00%)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1.71(+0.85),(2.41(+1.63),(2.52(+1.34)],22.00%(P < 0.05).Conclusi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 [keywords] chronic gastritis;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具有复发率高、病程长、病残率高等特点,属于临床常见疾病[1]。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均存在食欲减退、嗳气、反酸、胃部烧灼感、胃脘胀满、胃脘疼痛等症状,早期常实施西医治疗,整体疗效不佳,对此部分学者提议进行中医证候辨证疗法[2]。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征以及辨证疗法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3月19日~2017年3月19日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入选标准:①患者均存在腹部胀痛、黏液脓血便、大便溏稀等症状;②患者已经病理确诊;③患者均了解、知情、同意本试验的目的。排除标准:①依从性较差者;②对本试验药物过敏者;③胰腺、肝脏等影响胃肠道的疾病患者;④存在精神家族史者;⑤溝通障碍或语言障碍者。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病程(5.48±1.42)年;平均年龄为(35.69±2.45)岁;疾病类型:16例患者为萎缩性胃炎,18例患者为糜烂性胃炎,16例患者为浅表性胃炎。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病程(5.29±1.51)年;平均年龄为(35.52±2.97)岁;疾病类型:17例患者为萎缩性胃炎,19例患者为糜烂性胃炎,14例患者为浅表性胃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替普瑞酮胶囊(卫材株式会社川岛工厂,批准文号:H20091057)治疗,每日3次,每次1粒。观察组根据中医证候特征进行辨证治疗,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肝气犯胃型:主要表现为大便不畅,嗳气频繁,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其具有舒肝解郁、理气止痛等作用,同时可配以易消化、清淡的饮食。②胃肠湿热型:主要表现为口苦口渴、发热、不思饮食、胃脘胀闷,治疗原则为调和脾胃、化湿清热,对此需给予香连丸加减治疗,可活血通络,同时可配合食用新鲜蔬菜、水果。③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少气懒言、纳少腹胀、胃脘冷痛、面色少华等,治疗原则为温中止痛、益气健脾;可选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具有益气和胃、温中健脾等功效,且嘱咐患者多食用薏苡仁、茯苓、山药等,能够改善胃肠道微环境。④胃络瘀血:主要表现为吐血、黑便,治疗原则为健脾和胃、活血化瘀,应选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具有理气和胃、化瘀通络等功效,配以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饮食,能够促使胃黏膜的恢复。⑤胃阴亏虚型:主要表现为口燥咽干、胃痛隐隐,主要治疗原则为和中止痛、滋阴益胃,可选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具有疏通肠道、健脾利胃等功效,同时餐后可配合乌梅汤、话梅汤、山楂等。将所有药材熬成药汁,每日1剂,分2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病理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为患者上腹部不适、胃痛等症状消失,X线钡餐检查显示胃部组织已恢复正常;有效为患者症状呈好转趋势,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显示胃部组织逐渐恢复;无效为胃镜检查显示仍存在病变组织,且症状无好转、变化。病理积分:主要是通过评估患者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腺体萎缩等症状,从而进行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病理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统计學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相关病理积分的比较

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精)

11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 钱剑英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365000) 中图分类号:R573 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392(2002)01-0011-01 (收稿日期:2001-08-30)(收稿日期:2001-03-15) 天津中医2002年2月第19卷第1期诉神倦乏力,精神不振8个月。8个月前与家人争吵后出现胸闷不舒,情绪低落,强迫思维,失眠,神倦乏力等,虽经多方治疗(包括精神科药物治疗)疗效不显。现患者已离家出走5个月,蓬头垢面,神倦乏力,纳差,失眠,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双目少神,强迫思维,舌尖红根腻,舌底脉络瘀暗,脉弦而涩。中医诊断:郁证。西医诊断:癔病;抑郁症。辨证属心肾不交,心火亢盛,肝郁不舒,心血瘀阻,心神失主,魂不守舍而现以上诸症。治法:疏肝解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活血通脉。舌针:重刺、逆刺舌尖出血约2~3滴;轻刺舌根、四畔;丛刺金津、玉液使少量出血;舌下穴速刺疾出,不留针。效果:第1次针刺后即悲恸而哭,此乃神感于心之象,不用制止,患者悲哭后即感心情舒畅,精神好转;治疗3次后即精神焕发,粉面脂唇;治疗4次后其丈夫来院告知患者已高兴地主动回家操持家务,井井有条,此发病8个月来所从未有。例4泄泻 某男,9岁,小学生。2000年11月17日初诊。诉反复泄泻5年,复发2天。患儿4岁时因多食,贪饮过多饮料后出现腹痛、腹泻,每日5~7次,大便稀溏臭秽,查大便无特殊发现,经输液、服药等治疗10余天渐愈。后稍多食或饮饮料即会出现腹痛,腹泻,大便稀溏,有少许泡沫,无脓血分泌物,每次发病腹泻约10余天方才渐止,经多方治疗未根治。2天前饮可乐后又出现腹痛腹泻,辗转我处求治,见发育可,体瘦,神倦,脐周隐痛,腹软喜按,大便溏,有少许泡沫,色青黄,日行3~4次;舌苔白厚腻,舌底脉络暗红,脉濡。中医诊断:泄泻,西医诊断:腹泻待诊,非特异性肠炎?辨证属湿阻三焦,清阳不升。此正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之谓。治法:升清涤浊。舌针:满刺全舌,舌根、中央逆刺、重刺出血以泻浊升清;金津玉液丛刺出血,舌下穴速刺疾出,不留针。效果:初诊后仅便溏1次,2诊止,3诊告愈。 临床报道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特点为胃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临床症状反复,疗效不佳。笔者近来对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辨证论治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1病例选择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取材部位:胃窦大、小弯、前、后壁各取活组织1块。1 2一般资料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68岁,平均57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8年。2治疗方法2 1胃阴不足型(16例)治宜滋阴养胃,温润并进法,方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等加党参、黄芪。2 2气滞血瘀型(12例)治宜理气活血,调和肝胃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加苏梗。2 3脾胃虚寒型(12例)治宜温中健脾法,方用黄芪建中汤加肉桂、附子。以上各型均水煎服,日1剂,3个月为1疗程。加减:脘腹胀满加沉香、大黄;胃脘痛甚加延胡索、乳香、没药;食少纳呆加木瓜、佩兰;嘈杂加黄芪、麦门冬、黄连、半夏等。3综合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主要症状消失,胃镜、病理证实腺体萎缩及肠化消失或明显好转(减轻2个级差)。 有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胃镜、病理证实腺体萎缩及肠化好转(减轻1个级差)。 无效:症状、胃镜、病理均无改善或加重。 4治疗结果 40例中(以病理改变为主),显效1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6%。 5体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外因热邪,内因情志,以及饮食不节,以致损伤胃阴,胃失濡润而致病,病属本虚标实。胃喜降恶升,喜通恶滞,喜凉润恶温燥,故其治疗应以通补兼施,而通多于补为原则。笔者在辨证论治中认为胃阴不足型应以甘寒养阴或酸甘化阴法,另加党参、黄芪意在 阳中救阴 使 泉源不竭 ;气滞血瘀型为肝郁气滞,久病入血,宜以疏气与活血并进,加苏梗重以调气;脾胃虚寒型多见脾阳不足,胃气虚弱, 加附子、肉桂以回阳祛寒、温补脾胃之意。在治疗本病中,切忌辛辣刺激厚味之品。笔者认为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标本兼顾,临床将获得满意疗效。 s r o t c o d s u o m a f r o f n o i t c e l l o c s e c n e i r e p x E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 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

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谈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