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小学儿童心理学3

05小学儿童心理学3
05小学儿童心理学3

第十章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

一、定义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对教学的规划和组织,对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和如何评价进行设计,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内容。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第一节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一)概念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它规定了通过具体教学过程学生学会了什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与邻近概念的关系

1.教育宗旨规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人的基本要求。它涉及教育理念、有关教育的哲学观念、学校的社会角色和学生的学习任务等。

2.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过程受教育者所应达到的质量和规格。

3.培养方案目标涉及一个年级或一个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

4.课程目标指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或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或形成的技能、策略或方法。

5.课堂目标一堂课或一个专题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或经验。(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学

2.导教

3.导测量

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类,就是运用分类学的理论把各项教学目标由最高的类,依次分为较低的类,更低的类,形成一个渐次具体的多层次系统,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系列化、细目化和可操作化。(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1.认知领域

2.情感领域

3.动作技能领域

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1) 知识:是指学生所获得的实际信息,也就是必须知道确切的事实、术语和方法。

(2) 领会:是指学生对教材、观念和事实的理解能力。

(3) 应用:是指学生运用所学概念、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分析:是指学生将教材分解为若干成分、并能较准确地理解各成份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5) 综合:是指学生集合部分形成整体的能力,主要是指创造新产品的能力、结合多种观点形成新看法、新见解的能力。

(6) 评价: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原理、原则去判断教材和过程的价值的能力。

2.情感领域目标分类

(1) 接受:是指学生主动注意课堂教学活动、教科书等,即是一种选择性注意。

(2) 反应: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作出反应。

(3) 形成价值观念:是指学生对一定事物、现象和价值重要性的认识。

(4) 组织价值观念系统:是指学生协调自己内部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建立一个较稳定的价值体系。

(5) 价值体系个性化:是指学生具有了某一种价值体系,并以这种价值体系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

(1) 知觉: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

(2) 准备状态:包括心理、身体和情绪三个方面,目的是为某一动作作准备。

(3) 引导的反应:是指在老师或说明书的指导下所表现出有关的动作行为,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

(4) 机械练习:是指反复练习所学的动作由熟练而养成习惯。

(5) 复杂的反应:指个人能够表现复杂的动作和行为。

(6) 创作:指创作出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

三、教学目标分类的心理学技术

(一)设置与陈述教学目标

1.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强调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目标。通过在目标中规定教学后学生的具体行为、行为产生的条件及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来克服目标陈述的含糊性。

例1:给出10个有关革命战争的是非题,学生能分别在正确和错误的命题上标出是与非,9题正确为及格。

例2:给出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其中一个分母能被另一个分母整除,学生能通分并求出两个分数的和,15个题中12题正确为及格。

马杰教学目标举例说明

2.内部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首先明确陈述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再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

例: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

(1)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类比的条件

(2)在课文中找出运用类比法阐明论点的句子

(3)对提供的含有类比法和喻证法的课文,能指出包含类比法的句子。

3.表现性目标

(1)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例:爱国主义的表现性目标:

“学生能认真观看学校组织的反映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并在小组会上谈自己的观后感。”

(2)作为行为目标的改进,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既克服了传统方法陈述目标的含糊性,又强调了内在心理过程的变化。表现性目标则主要是针对情感领域的教学提出的,可以作为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一种可能补充。

4.陈述教学目标的标准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不应该陈述教师打算做什么

(2)教学目标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呈现

1.梅尔顿(1978)

前置目标和后置目标都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但后置目标比前置目标效果更好;如果将行为目标分散在整个学习单元的各处,而不是集中呈现在单元的开始或结束之处,那么无论前置目标还是后置目标的刺激作用都可望得到提高。

2.张大均(1977)

(1)展示目标要自然

(2)分散展示目标的效果优于集中展示目标

(3)展示目标与回扣目标结合效果更佳

(4)每一课时目标不宜太多,且要定出重点目标、难点目标

(5)呈现的目标不宜过细,否则教学易机械、呆板,使学生思维受到限制

第二节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教给学生哪些内容,或者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内容。(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是指己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组织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他们。

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

是指每个课题或对象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一个接着一个地呈现出来,一一进行研究的内容排列方式。

1.同心圆式组织是指同一课题或同一对象被反复多次加以研究的排列方式。

2.螺旋式教学内容组织

将任何学科中需要重复强调、反复学习的重要原理以适应不同智慧发展阶段儿童学习的不同方式展现出来,同一概念、原理、主题在不同阶段儿童学习的教材中以不同的方式反复出现,但再度出现时,其范围要加宽,层次要加深,思维的抽象性要加强。

3.层级教学内容组织

例:加涅的智慧技能

4.渐进分化与综合贯通的组织

渐进分化是指按概括性和包容性大小的顺序依次呈现教材,即首先呈现每一学科的最一般的和最概括的观念,然后再呈现较特、较具体的观念和细节,以使学习者能将下位观念类属于原有的上位观念。

综合贯通是指教材的安排和组织应注意学科中处于同一包容水平上的概念、原理和章节的异同,清晰地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消除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之间的混淆与模糊,达到新的认识。

二、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设计

(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要求

1.以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为中心

2.教学安排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使用符号标志技术

4.教学方法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5.教学媒体的设计实用、有效

(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要求

1.以学生应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为中心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强调经过充分的练习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则

3.应注意把握分散与集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要求

1.应明确其效果是看“学生会学习”的情况

2.专门的策略教学和学科渗透相结合

3.教师可以把自己内隐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加以仿效

第三节教学环境设计

一、课堂物理环境设计

(一)基本的课堂设计(秧田型1)

基本的课堂设计(秧田型2)

(二)特殊的课堂设计(马蹄形或新月型)

圆型

方型1

方型2

W型1

W型2

(三)暂时性的课堂设计(模块型1)

模块型2

模块3

模块4

模块5

模块6

模块7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前的准备

1.决定小组人数

2.进行学生分组

3.分配组内角色

4.安排教室空间

5.准备教材

(二)教学的实施

1.说明学习任务

2.说明成功的标准

3.建立积极互赖

4.设计个别绩效评价

5.指出期许的合作行为

6.进行合作学习教学

(三)学习评价与表扬

1.追踪学生的行为

2.提供学习任务和社会技巧的协助

3.评价学习结果

4.进行学习表扬

(四)团体历程与教学反省

1.反省团体的功能

2.反省及改进整个教学过程

第四节教学评价设计

一、课堂评价概述

(一)概念:课堂评价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二)课堂评价的功能

1.是有效教学的依据

2.是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依据

3.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方式

4.是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5.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三)课堂评价的模式

1.传统评价模式

2.动态评价模式

二、课程本位评价模式

1.传统评价模式

传统评价模式建立在行为主义和早期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上的特点、能力发展的水平、学业进步的状况以及如何帮助学生的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

2.动态评价模式

教师评价的目的是评价学生在教学情境下进行学习的能力水平,而不仅仅是确定学生学会了什么。所以动态评价过程是教师提供教学情境、内容等,再观察学生在教学中的反应和表现,从而进行主观评价。

3.课程本位评价模式

课程本位评价是指以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为核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三、课堂评价形式

(一)对课堂教学的量的评价

1.标准化测验

标准化测验是由专家或学者们编制的,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测验结果比较客观,适用于大规模、大范围评价个体的心理特征。

2.教师自编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这种测验针对性比较强,能较细致具体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特点。

(二)对课堂教学的质的评价

1.观察

2.案卷分析

3.学生的态度评价

4.观察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然观察,并客观地、详细地记录所观察的情况。教师观察评价往往采用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和等级评价量表等。

5.案卷分析

案卷分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如对学生的一些作

品,如学生的课堂练习、家庭作业、论文、日记、手工制作品等,进行分析、考察、形成某种判断、决策,这一过程就是案卷分析。

6.学生的态度评价

学生态度的评价是对学生情绪、学习动机和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三)成长记录袋评价

插图(见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1.概念和类型

成长记录袋是指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的档案袋

2.成长记录袋的设计与生成

(1)明确目的

(2)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技能

(3)确定评价的对象

(4)确定要收集的东西

(5)确定作品收集的次数与频率

(6)调动学生参与到本系统中

(7)确定给成长记录确定评分的程序

(8)向每个人介绍成长记录袋

(9)制订结果交流的计划

(10)制订保存成长记录袋及与专业人士分享信息的计划

3.成长记录袋的评分与结果的报告

(1)评分方式的选择

(2)评分者的选择

(3)权重的确定

(4)成长记录袋评分中的错误来源

(5)成长记录袋评价的优势和不足

第十一章课堂学习管理

第一节课堂学习管理概述

一.课堂学习管理的概念

课堂学习管理的概念是相当广泛的,一般来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课堂学习管理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1.课堂学习管理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评价与管理三个方面。

2.课堂学习管理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

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4.建立课堂规范

四、影响课堂学习管理的因素

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2.学生的定型期望

3.班集体的特点

第二节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一、课堂气氛的含义

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二、课堂气氛类型

1.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体。

3.消极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4.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的领导作风与课堂气氛

1.权威式领导方式,常常引起学生的高焦虑。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既害怕,又反感。教师在场时,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秩序好;教师一旦离开课堂,学生的学习活动效率就明显下降。在这种领导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感,形成不良情绪,产生攻击性行为。不过,当班集体纪律涣散、课堂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时,权威式领导方式往往能有效地控制局面,使课堂活动摆脱困境。

2.放任式领导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各行其事,造成无组织、无结构、放任自流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课堂气氛下,学生学习效率低,往往不能掌握所学的内容,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生因不了解社会的要求、在课堂规范内应怎样活动、如何有效地同他人交往,常常会产生不现实的期望,因而不可避免会造成混乱,在课堂中问题行为也较多。

3.民主式领导:在民主式领导方式下,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喜欢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呈现一派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的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心情舒畅,关心集体,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得以发展,活动的独立性较强。无论教师在场或不在场,学生的行为反应相差无几。

四、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一)教师的课堂运作能力

1.洞悉:洞悉指的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同时,还能注意到课堂内发生的所有情况,并用言语或非言语予以适当处理的能力。

2.兼顾:兼顾指的是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注意或处理两个以上事件的能力。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能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活动,又能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

3.把握分段教学环节顺利过渡: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活动还必须分段进行。在分段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能按照计划组织学生,使他们迅速而有序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能力。

4.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

(1) 教师讲解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

(2) 指定某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算一道题,同时要求全班学生在座位上也演算这道题。

(3) 在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如果课文篇幅较长,可以由几个学生接力朗读。

(4) 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5) 责罚学生时避免微波效应。

(二)教师的移情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关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

(三)教师的期望

期望是人们在对外界信息不断反应的经验基础上,或是在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需求

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

(四)教师的焦虑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第三节维持课堂学习的纪律

一、课堂纪律的含义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

二、课堂纪律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使学生的行为有所遵循,不至于因为对自己行为的迷惑、担心而产生焦虑。

三、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四、学生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

(一)强制阶段(0-6岁)

1.强制分为积极强制和消极强制。所谓积极强制就是,当儿童做出不当行为时,成人通过语言、目光或身体动作使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心理上感到压力,从而放弃不适当行为方式,回到纪律的轨道上来。消极的强制才有身体上的强迫,也就是体罚。由于体罚存在诸多负作用,应该尽量少用。

(二)强化阶段(6-9岁)

1.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知道行为后果对自己的影响,已经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判断事物了。这时他们认为,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他们的行为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三)遵从集体阶段(9-16岁)

1.这一阶段的儿童群体归属意识形成,开始认识到集体与自己的关系,产生集体荣誉感,十分看重集体荣誉。

(四)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成年)

1.大约从16岁开始,学生认为只要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

2.这时是教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最佳时机。

(五)民主平等阶段(成年)

1.这一阶段是纪律约束发展的最高级的阶段。在群体中所有成员平等地共同商讨,为一个理想的目标,制定规则并实施规则。这时的纪律,事实上已不是纪律了,因为它不是外部的要求,而是个体内部要求的外化。

五、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

1.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

2.非言语线索的运用

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

4.赞扬其他学生

5.正确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

六、课堂学习中的问题行为

(一)什么是问题行为

1.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2.问题行为包括品行和人格两个方面。

(二)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

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是指学生人格的适应不良,即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学生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由此产生各种情绪上的干扰。

在中小学校中,学生人格适应不良较常见的症状是注意广度小、多动、寻衅闹事、学业志向水平低和人格不成熟等。

1.厌烦

2.寻求注意与地位

3.过度活动

4.性别差异

5.许多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是有直接关系的

(三)课堂学习中对问题行为的调控

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6.协调伙伴关系

7.与家长合作

第十二章学生和老师的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含义

健康是躯体、精神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

正常人的智商是100左右,低于70表明智能有缺陷。智力正常是人们正确认识现实,顺利学习、工作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

●情绪健康

情绪不稳定,喜怒哀乐变化无常表明人的心理不健康。情绪是“心理的血压”,情绪稳定、心境愉快乐观是心理健康最重要、最显著的表现。

●意志坚强,行为协调

心理健康的人,行动有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他们不盲从、不臆断、不放纵,行动目的明确,做事有条不紊,反应灵敏适度,判断及时准确,行为协调统一。

●人格健全

人格健全者应该有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个性倾向性的各部分(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之间应该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协调、平衡。而且他的认识、情感和行为

之间也应该具有协调性。例如有与认识相一致的情感体验;能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动使之适合目的行为的需要。

●客观的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和谐

客观的社会知觉(对人认知)是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一。人格健全者应能准确地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而且,他对别人的了解是建立在事实依据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测。此外,他对人的态度特征和人际交往技能应有助于建立适意的人际关系。例如对人具有关注、同情心,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能力等等。

●积极适应和改造现实

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能多方寻求信息,倾听不同意见,把握事实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

心理健康常用标准

第二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

3.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

4.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

(1)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

小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一般来说应当是同步进行的,但由于外部条件的制约和个体差异的影响,小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在客观上往往表现出发展速度不够均衡的现象,心理的发展往往滞后于生理的发展,由此造成了一种矛盾。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

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往往出现不协调的局面。要么是认识过程的发展跟不上,导致行动上的盲目和情感发展方向上的偏离;要么是情感过程的发展跟不上,造成情感的脆弱和言与行的脱节。这种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随时注意发现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

由于个性心理结构的复杂多样,更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对个性塑造的不同作用,小学生在个性心理结构的发展中很难保持平衡状态,往往会出现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

(4)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

进入小学后,学生已经形成的自我发展能力,如果同家庭、学校的外部要求相吻合,可以更好地加快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促进其心理品质的提高;如果已经形成的自我发展要求和能力,同家庭特别是学校的外部要求不一致,则会造成小学生的心理困扰,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

1.学习方面的问题

2.情绪方面的问题

3.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4.行为方面的问题

具体表现

学校恐惧症、学习障碍、

厌学、考试焦虑、吮咬手指、遗尿、偏食厌食、肥胖症、睡眠障碍、撒谎、口吃、多动症、攻击行为、社交退缩等。

三、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首先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2.其次是病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影响。

3.再次是大脑的外伤或化学物质所造成的影响。

4.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因素

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三)个体心理因素

1.心理冲突

(1)“趋-避式冲突”。这种冲突是指个体所面临的选择既能给他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着不良的影响。

2.特殊的人格特征

(1) 研究资料表明,各种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往往都有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作为其发病基础。例如强迫性神经症,其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称为强迫性人格,其具体表现是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容易后悔、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等。

四、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他们还难以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事事处之“自我感觉良好”;另一种倾向是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以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这两种极端倾向均对自我发展不利。

(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小学时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生应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三)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学生常处于情绪不稳定状态,既容易受外界影响,又容易感情用事,情绪常大起大落。要维护心理健康,就应学会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四)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小学时期有一个最大特点是学生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第二性征的出现,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意识到性,这是他们前所未有的体验。性驱力的增加,使得一些学生感到困惑、情绪不佳或出现不良行为。因此,学习性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变化加深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五)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应让学生知道,求助心理咨询并不是因为有“病”,心理咨询是一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

(六)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1.新生入学适应

儿童从幼儿园到学校生活的转变,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做好五个方面的适应:学校正规课

程的适应、校规的适应、学校情绪生活的适应、学校人际关系的适应和学校集体生活的适应。

2.智力发展问题

研究表明,小于90的智商,教育的作用将非常局限,也就是说这样的学生很难通过教育而得到改变。在小学阶段,除了应在教学过程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外,有计划地进行专门训练,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儿童的智力训练包括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注意力训练、思维力的训练、想象力的训练等等。

3.儿童学习疲劳的预防和辅导

(1)科学安排各科的课程。

(2)重视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

(3)确保儿童的休息、睡眠。

4.儿童学业不良的辅导

(1)儿童学业不良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

(2)定期研讨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问题,共同制定学校和家庭的帮助措施,并且相互督促执行。

5.问题行为的矫正辅导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障的行为。按照问题行为的性质,可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

第三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

1.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自己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他的学生和他所从事的工作。健康的心理是良好师德的基础

2.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会品德高尚。一个心理变态的教师不可能公平、公正、适度地关爱每个学生,也不会对学生的行为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己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所造成的教师在情绪、性格、人际关系上的缺陷,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社会适应性、品德及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等。

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3.快乐、稳定的情绪、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它们可以使人注意的范围拓宽,思维活跃,并带着应有的热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这样必然会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反之,教师在烦躁、忧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下教学,则会压抑他们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关实验研究表明,不健康心理很可能以各种方式损害人智力活动的效率。

二、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角色适应、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生涯适应是教师心理健康中的重要问题,(一)教师角色适应

1.教师的角色及角色压力

教师角色是由教师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并为社会所期望的一套教师行为模式。

角色混淆是指个人无法获得明确清晰的角色期望,或因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角色知觉而产生的混乱。

角色冲突是指个人经常要求扮演与他们的价值系统不一致的角色,或同时扮演两种以上相互冲突的角色而言。

2.教师的角色内容

教师角色众多,每种角色对教师都很重要,要求教师必须尽心尽职,这就提高了对教师的心理要求。

许多学者认为一个人拥有许多角色时就可能产生角色冲突。学校教师需扮演多种角色,产生冲突的概率较大。研究表明,角色冲突能产生诸如紧张、焦虑、压力或工作效率、自我效能下降等结果,并由此对学校和学生产生间接的消极影响。

3.教师的角色期待

教书育人的角色

行政管理的角色

行政管理的角色

社会对教师期望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角色期待的多样性,教师个人的素质与社会的角色期待是一种矛盾,社会总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向教师提出高于其各项素质的要求,这也是引发教师心理不确定性――焦虑的根源。

(二)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1、教师的工作压力

教师工作压力是教师因工作上的要求、期待和职责所感受到的消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教师工作压力是由一定的原因(压力源)引起的,并通过外在反应(压力反应)得到体现,这种反应又受个体差异(中间过程)的影响。目前关于教师压力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教师压力源和压力反应进行的。

2、教师的工作倦怠

教师的工作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工作感到厌烦、枯燥,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心理倾向。

(三)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心理适应问题

1、教师职业生涯的概念

(1)教师职业生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 狭义的教师职业生涯是指教师从职业学习伊始,直至职业劳动最后结束,这整个人生职业工作历程。

(3) 广义的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其上限从0岁人生起点开始。

2、教师生涯的发展阶段

(1) 第一阶段,教学前的观察时期。这是个人在学生时期的学生角色,对教师是观察、批判的态度,甚至往往带着敌意面对教师。

(2) 第二阶段,实习阶段的焦虑期。这是开始接触实际教学的实习阶段,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教学和教室管理能力问题、对教材内容的精熟程度,以及上级的督导评价等等,这一时期的焦虑紧张是十分明显的。

(3)第三阶段,教学情境的关怀期。这个时期固然要关心前一时期的种种问题,也要对教学上的种种需要或限制多加关心,更会将个人的学习转移到和实际教学情境有关的事物。

(4)第四阶段,对于学生的关怀期。虽然许多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就能表达出对学生的关怀,却并不能真正适应或满足学生的需要,往往要等到自己能适应教学的角色压力和负荷之后,才能真正的关怀学生。

3、教师生涯发展中的困境和危机

⑴生涯的不适应

生命的历程主要是由个体身心成熟的发展,个体事业的发展与个体感情、婚姻与家庭的发展等三种旋律交织而成的一种“生命旋律的动态关系”。

⑵知识的不适应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教师的劳动手段存在不确定性、劳动成果的潜伏性。

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等三类知识。

⑶能力的不适应

第一,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序,以及对所教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

第二,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看他们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第三,教堂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堂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反思、评价和反馈的能力。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形成他工作中所需的各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或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了解个人职业特征

2.作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3.肯定自己拥有的能力与技巧

4.具有成功教师的信念系统

(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控制点、与压力有关的信念)

5.有效应对挫折

6.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享受职业生活

7.做好情绪管理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学 1 最早的定义:研究灵魂的学问(未对心理学作出科学的解释); 2 最终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 分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感过程:人们通过认识过程认识事物的时候,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更不是淡漠无情的,而常常是对于各种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心理学把 这些主管的心理体验过程叫做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认识事物并对事物产生情感,还在情感的激励下,根据对事物的认识,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自觉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 法,还要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分为: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是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 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2 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 3 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 四、心里的实质 1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2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3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4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第二节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童年期:6、7~11、12岁(一般为小学儿童)。 2 小学儿童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 3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具体地说,研究小学儿童在 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 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三、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小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知识要点

第一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及教与学的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它主要涉及学科性质和特点。 2)学习心理;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心,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3)教育心理;它决定了学生将要学什么,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课程的目标转变成学生的活动、作业和任务。 4)群体心理;教师、学生都是学校的群体,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群体的管理,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5)个体差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宜的教育。6)学生心理健康;它涉及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等多个层面。7)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它对促进教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常使用的测量方法有测验、等级评定、面谈和观察等。8)教师心理;教师在师生双边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个性、角色和专业品质对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4.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与完善阶段。 5.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学的三个重要基础,但应把心理学放在首位,因此,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为生物的存在,他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也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6.杜威—从做中学,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人—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房东岳于1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教育心理学》。赞可夫——教育与发展。 7.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也就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的心理现象。 8.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2)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3)学习心理;4)知识的获得与应用;5)问题的解决与创造;6)技能的形成;7)品德的形成和培养;8)学习策略;9)学习的动力机制;10)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11)课堂学习管理;12)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9.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要求实事求是,不能凭主观意识作结论,这才能揭示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规律和机制。2)系统性原则;它是指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现象。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同时,还要重视教育实践的考察和研究。4)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定量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量的分析。定性分析就是对学生在不同教学方式下动机行为的具体特征。10.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行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观察要做到客观性和可靠性,观察的具体方法有:A实况详录法;B时间取样法;C事件取样法;D特性等级评定。2)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了解和分析现象

小学儿童心理学重点

1.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意志: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3.个性: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4.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5.气质: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性格: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能力: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8.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9.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10.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小学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a.情绪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b.小学儿童情绪的丰富性不断拓展(1.课程的增加,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 2.集体生活、劳动和校园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 3.情绪表现形式的多样化)c.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 1.提高认识能力,促进情感发展 2.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3.开展活动,培养积极情感 4.运用移情,丰富情感体验 5.培养小学儿童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6.发展小学儿童的高级情感 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a.培养小学儿童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为的盲目性 b.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意志的锻炼 c.运用集体的力量 d.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e.正确对待挫折 f.创设克服困难的情境,锻炼意志品质g.从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入手,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需要 小学儿童兴趣的培养:a.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兴趣。学校和教师要为儿童创造多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兴趣b.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1.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把他们的兴趣纳入培养目标、道德纪律和身心健康允许的范围中加以发挥和指导。2.教师本人的兴趣对学生的兴趣有直接的影响。c.利用原有兴趣转移。教师要善于运用迁移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是从根本上改善他们学习境遇的有效措施。d.适当地表扬和鼓励。1.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小学儿童兴趣的有效手段 2.表扬和鼓励的要点是“适当”3.要防止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不可置否,不做评价的态度和做法。 气质研究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1.掌握学生气质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学生的个性教育 2.依据学生的气质特征进行知识,技能教育 3.要教育学生正确剖析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行为的自我修养,克服自己气质的消极面,发扬其积极面。小学儿童的性格培养(性格的影响因素):a.家庭作用(1.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人生第一个社会环境,在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中具有特殊的作用。2.儿童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直接来源于家庭父母的影响教育。)b.家庭与其他群体的作用(1.学校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 2.学校是一个文化内容丰富的场所,利用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哺育学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3.学生群体,也影响着性格形成 4.教师在学生性格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中有威望的教师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c.自我教育的作用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受环境的影响而发展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这是形成比较稳定的性格特征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学龄晚期,这是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世界观的形成而形成自觉的稳固的性征特征的时期。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一、小学生学习问题咨询案例五:不会听课 AA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3、虽已上了一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二、bb的智力发育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

堂状况,有效而灵活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断努力以创造最佳课堂气氛。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教师维持适度焦虑的关键因素。1.行动研究法的特点是什么?(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4)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行动研究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行动研究一般是以具体情境为限,研究的样本受到限制,不具代表性,对自变量的控制成分少。 2.根据小学生学习的容,可以将小学生的学习分为哪些类型? (1)知识的学习,即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接受和获得基本知识,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2)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的学习,主要是指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这类学习是比知识、技能更为复杂的学习。 3.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8分) (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4)多用变式和比较;(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2.简述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教学原则。 (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2)教学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4)启发学生对所学容进行概括总结(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1.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 (1)知识的学习。即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接受和获得知识,并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2)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 2.为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4)多用变式和比较。(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3.简述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1)把握愉快的四因素。(2)明确挑战性任务。(3)形成灵活的教学方式。(4)强调掌握目标。(5)专注于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 4.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2.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答:(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情绪、情感的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强。(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3.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答: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具有重要影响,它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团体活动中,儿童学习处理各种关系中的社会问题,社会交往技能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同伴团体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同伴的拒绝与接受反应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4.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 答:(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的学习。6.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如何? 答: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加强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促进知识迁移的和效条件。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 答:(1)有关的知识背景。(2)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3)个性倾向性及气质、性格特征。 9.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答: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1)活动的对象不同。(2)活动的结构不同。(3)活动的要求不同。 联系: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部言语实现的。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11.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哪些方面?答:三个方面:(1)道德行为的掌握。(2)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3)道德意志的培养。 13.简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容。 答:(1)品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2)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3)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品德的发展。14.为了保证有效地复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答:(1)及时复习。(2)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3)试图回忆。(4)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6)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 6.简述现代课堂学习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答:(1)了解学生的需求。(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课堂规。 9.简述小学期间同伴交往的特点。 答: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五、论述题 26.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建构主义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学习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信念的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他们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1)学习的主动性,即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2)学习的情境性,即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容之一。(3)学习的社会性,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进行了许多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其中包括: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情境性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论述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目前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系统性不够强,还没形成独立的、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27.试论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 维持课堂学习秩序的最佳策略,是预防学生违纪行为的产生,要做到这一点可参考以下建议。 (1)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引发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只要学生注意学习,把兴趣集中在学习上,就不会分心,不会发生其他的违纪动。为了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师应该做到教学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恰当,作业难度适中等。 (2)非言语线索的运用。教师要善于随时随地觉察课堂里每一个学生是否都在专心听讲,当发现某个学生有表现不当行为的迹象时,就要立即采用非言语线索,给学生一个暗示信号,如以一个眼色暗示开始做小动作的学生,或做一个手势,或一边讲课,一边走过去停留一下。这种非言语线索,既可控制不当行为的产生,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在课堂学习中,当某个学生出现不良行为迹象时,教师可以不加理会,而向他提出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他就会感到教师在注意他,而当他回答正确时,又获得了成就感,正当行为受到强化,实际上也就抑制住了他的不正当行为。(4)赞扬其他学生。当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不当行为时,一般地说,教师不必去理会他,可以采取赞扬其他学生的策略,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同学的行为表现加以赞扬。这样做可使行为不当的学生受到暗示,教师已经知道了他的行为表现,他应控制不当行为。(5)正确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难免要处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一般来说,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应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学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2、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3、发展:通常是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过程。4、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的核心。5、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填空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__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____领域里的___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变化___的科学。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_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_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胚胎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4、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__ 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__5、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___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___ 选择1.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顺向迁移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阶段C.具体运算 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布鲁纳和奥苏伯尔4.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感觉记忆 5.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不怕见生人了。 1、简述学习的类型。(按不同标准分类)1.(1)根据学习内容可把学习分为:运动技能的学习、认知的学习和情感的学习。(2)根据学习过程的特征可把学习分为:试误学习、顿悟学习和模仿学习。(3)根据学习的理解程度可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什么叫学习策略?简述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2.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其实质是根据学习目标和材料,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调控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加工。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策略有:(1)注意策略。它是指一个重要方法即在学习材料中附加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并观察其对学习的影响。(2)编码策略。它是指按学生自己熟悉或习惯的方式来组织信息,以便于取用。(3)提取信息的策略。它是指按需索取贮存的信息的方法 3、小学儿童的认知活动有哪些发展?小学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知觉从无意性、情绪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

第七章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 一、填空题: 1、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学习积极性的外在表现指标主要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毅力) 3、揭示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的规律是(耶基斯—多德森法则) 4、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情境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5、强化理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对行为)的激发力量,教学中要注意(奖励与惩罚)手段的使用。 6、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生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学校里最重要的、最需要老师关注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的需要) 7、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注重声誉,全力以赴完成任务)、(自信心强,有明确的行动目标)、(精力充沛,求新求异,勇于开拓)、(注重工作,选择高能力的工作伙伴)。 8、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以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时要注意两种偏向:(兴趣主义)和(形式主义)。 二、判断题: 1、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和归宿,是影响学习行为的外部拉力。(错) 2、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主要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压力作为外部的影响力,不是独立的作用成分,只有将压力转化为推力或拉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对)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我们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正确的与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错,这里可以交叉组织多题) 4、附属内驱力指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或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错) 5、成就动机强的人倾向选择做中等难度的工作。(对)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是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已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 3、成就动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力量。 4、归因——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 四、简答题:

《重点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方案笔记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皮亚杰认为,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续起来的纽带,那就是心理学。1955年,他建立了“发生认识论国际中心”。 二、思维(认识)的起源。 皮亚杰在讲述思维发展时,把思维、认识、智慧作为同义词使用。他认为儿童的思维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的互相作用的结果。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互相作用论”。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经验。互相作用论的出现,打破了几千年来心理是由遗传决定,还是由环境决定的绝对化的、无休止的争论,为研究认识的发生开拓了新的航道。 皮亚杰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的摹写,它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皮亚杰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理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消极的反应者。 三、思维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纺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中。皮亚杰说,思维的结构就是认知过程中性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就是动作的或概念的,而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认知结构组织最基本的单元皮亚杰称其为“格式”,皮亚杰将它看成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格式有点类似图式,但两者的内涵并不相同。图式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而“格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的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婴儿早期就有一种吸吮格式,经过练习和概括,这种格式便能运用到其他客体上去,如吸吮手指、吸吮奶瓶橡皮奶头、吸吮玩具等。 最初的格式来自无条件反射。在这个基础上,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知结构。“运算”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运算是一种可逆的观念上的操作,它允许儿童在心理上回到思维连续的开始。运算还具有守恒性和系统。(这里的“运算”指内化的、可逆的、并协调成有规律可循的动作系统,不是指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思维或者智慧的成长的,他认为,思维的本质乃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生物的适应与组织机能有紧密联系,两者皆为发展的不变性法则,又是智慧的重要特征。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低级的智慧适应是把动作加以组织,同时又修改原有的动作组织;高级的智慧则是把经验内容加以组织,同时修改原有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世界。(婴儿,抓握、注视两种独立格式,不协调,练习,协调,有了这种能力,儿童就能认识环境中遇到的经验,并加以整合和系统化。组织的倾向包含在生物学的遗传中,它是适应机能的一部分。)适应包括两个过程:同化和顺应。 2、同化和顺应。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同化,是外部元素纳入结构内;顺应就是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两者相互相成,有同化必须有顺应。当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牌平衡状态时,认识就提高了一步。同化占优,以自我为中心;顺应占优,儿童完全按外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 概括地说,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地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 第二节思维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须前提,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问题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一、感知运动期(0-2岁)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别是儿童领先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这个阶段分为六个小阶段。(P108-110) 1、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这一阶段称反射练习期。

05小学儿童心理学3

第十章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 一、定义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对教学的规划和组织,对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和如何评价进行设计,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内容。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第一节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一)概念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它规定了通过具体教学过程学生学会了什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与邻近概念的关系 1.教育宗旨规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人的基本要求。它涉及教育理念、有关教育的哲学观念、学校的社会角色和学生的学习任务等。 2.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过程受教育者所应达到的质量和规格。 3.培养方案目标涉及一个年级或一个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 4.课程目标指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或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或形成的技能、策略或方法。 5.课堂目标一堂课或一个专题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或经验。(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学 2.导教 3.导测量 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类,就是运用分类学的理论把各项教学目标由最高的类,依次分为较低的类,更低的类,形成一个渐次具体的多层次系统,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系列化、细目化和可操作化。(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1.认知领域 2.情感领域 3.动作技能领域 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1) 知识:是指学生所获得的实际信息,也就是必须知道确切的事实、术语和方法。 (2) 领会:是指学生对教材、观念和事实的理解能力。 (3) 应用:是指学生运用所学概念、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分析:是指学生将教材分解为若干成分、并能较准确地理解各成份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5) 综合:是指学生集合部分形成整体的能力,主要是指创造新产品的能力、结合多种观点形成新看法、新见解的能力。 (6) 评价: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原理、原则去判断教材和过程的价值的能力。 2.情感领域目标分类 (1) 接受:是指学生主动注意课堂教学活动、教科书等,即是一种选择性注意。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重点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体研究法、测验法 2.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认知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的: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个性化 心因动作的: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运动、非语言交流 3.学习的定义 广义: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狭义: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4.学生学习的特点 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组织计划性;有效性;年龄差异性;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性。 5.学习的基本理论 (1)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饿猫迷箱实验) 托尔曼(白鼠走迷宫实验) 斯金纳(白鼠迷箱实验)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2)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 教学应用:身教重于言教 观点:1.人的学习离不开人与人的联系,周围的人对学习者来说,具有学习榜样的作用。2.与动物消极被动的学习不一样,人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人能对周围各种的刺激做出选择,主动内化,并调节自己的行动。3.人的学习并不全都是直接学习,而是可以进行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间接获得经验。4.容易引起学习者模仿行为的是高地位者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受奖励的行为、事前被强调重要性的行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观点:1.以学生为本,提倡学生中心。2.注重情感发展,而不是只是获得。3.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4.开放学校,开放课堂。 对教师的启发:1.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2.重视学习情境的作用,重视师生、生生的关系。3.重视对学生学习的需要。 6.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7.学习动机的类型 从动机的动力来源来分:外来动机;内在动机 从学习动机的内容性质来分:正确动机;错误动机 从动机在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大小来分:主导性动机;辅助性动机 从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来分:间接、长远的动机;直接、短近的动机 8.耶斯基-多德森定律 学习或工作的动机和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或工作的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或工作的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动机水平较高为好;任务难度中等,动机水平也适中为佳;任务越困难,动机水平越低越好。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高 效 率 水 平 低 低动机高 最佳状态困难 一般程度 简单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总结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 复习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总结 绪论 识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领会: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3、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 1、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主张:(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识记与领会: 1、如何正确认识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2、教育有什么样的功能? (1)教育的社会功能 主要指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关系;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