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七月

1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13532km2,其中山西境内12304km2,河南境内1228km2。

近年来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水资源需求旺盛,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系统恶化;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电开发建设有待规范;流域综合管理有待加强。

为此,水利部2011年12月印发了《关于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前期项目任务书的批复》(水规计【2011】640号),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沁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已有规划成果等资料,补充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基础资料,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相关控制指标及总体规划布局;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保障流域城乡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分析论证沁河流域的可外调水量及调水规模;提出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治理措施以及重点城镇防洪、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以及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水量与过程需求,提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开展重点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调查评价工作并提出保护措施;提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措施等管理要求;开展水能开发以及其它专业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展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影响专题研究等。

1.2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评价范围为沁河流域,包括山西、河南两省16个县(区),流域面积13532km2。其中山西省为12304 km2;河南省为1228km2。根据本次规划范围、任务、目标与内容

等情况,结合流域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以及环境影响识别结果,综合分析确定主要环境因素评价范围。

规划的现状水平年为2010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1.2.2 规划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1)规划任务

根据流域自然资源特点、战略地位、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沁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要求,加大节水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严格水能资源开发和水电梯级运行管理,改善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确保干支流防洪安全;加强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完善非工程措施,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综合考虑各河段资源环境特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总体部署,明确沁河干支流各河段治理开发与保护主要任务。

(2)规划目标

1)近期(2020年)目标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城镇供水安全;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现有灌区的节水力度,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4提高到0.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70%左右提高到85%;通过张峰水库供水工程和河口村水库建设,使沁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缓解。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9%,流域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沁河流域主要断面的生态流量及水电站下泄流量得到基本保障,水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沁河下游防洪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基本消除工程隐患;上中游河段城市、县城及重要企业和工业园区河段防洪工程达到设防标准,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初步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度达到60%以上,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价体系。

2)远期(2030年)目标

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根据流域水资源需求,进一步挖掘供水潜力,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建立完善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体系;主要断面的生态流量及水电站下泄流量得到保障,特有土著鱼类栖息地得到保护,水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改善;继续开展干支流防洪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流域防洪问题基本解决;流域

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度达到75%以上,建设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2.3 总体布局

水资源开发利用,一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二是要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三是多渠道开源,增加供水能力。水资源保护以恢复流域水域功能、保障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目标,严格论证和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入河,保障沁河干流自净用水,水生态保护以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保护为重点,严格水电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保证河流生态环境流量和水流连续性,维持河道基本生态功能。沁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基本思路是:干流中上游及支流防洪以城镇河段为治理重点,确保城镇河段防洪安全;沁河下游要根据黄河下游防洪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现有防洪工程体系,通过修建河口村水库及堤防加固、险工建设,提高下游防洪能力;山洪灾害防治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沁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加强监督。根据减少入河泥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沁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加强监督管理,有序适度开发,对于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后建设且未取得环评审批文件水电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整顿,补充有关手续,对于新规划的梯级电站,必须先到相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得到批复许可后方可行进开发建设。沁河流域综合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完善体制机制、增强管理能力。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进一步明确事权划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流域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水行政执法、监督监测和信息发布能力;完善水沙监测与预测预报体系,提高管理和科技支撑能力。

1.2.4 规划内容

1.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通过水源工程建设、强化节水等有关措施,在保证河流低限生态需水要求的前提下,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安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节水规划

规划在沁河流域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农业节水以灌区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建设节水型农业;工业节水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植低耗水、低耗能和高产出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工业;城镇生活节水方面,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全面推广节水器具,有效减少生活用水量。采取各类节水措施后,现有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由现状的0.54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0.65,2020年可节水量为1.04亿m3,2030年可节水量为1.47亿m3。

(2)水资源配置方案

在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框架下,统筹考虑沁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对水资源的需水要求,统一配置多种水源、合理利用地表水、适量开采地下水、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考虑河道内用水需求,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在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干支流主要断面如飞岭、润城、五龙口、武陟都要保证一定的流量和水量,并提出主要断面的水量控制指标。

为满足沁河流域以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续建和新建一批水库以及引沁入汾和一些小型的引水工程。张峰水库总库容3.92亿m3,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2.05亿m3;河口村水库修建后,能比较充分地调节和利用沁河水资源,可以向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12828万m3,供水流量4.2m3/s。

为维护地下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需保证地下水采补平衡。2020年、2030年水平沁河流域规划地下水开采量均为3.97亿m3。

2020年、2030年水平流域矿井水与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分别为1.33亿m3、2.09亿m3。

(3)引沁入汾调水工程

临汾市作为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水资源奇缺,唯一可解决的途径是引沁入汾调水,工程规划在沁河干流上修建马连圪塔水库作为引水枢纽,经隧洞引水至汾河流域的临汾地区。根据1956年~2000年系列分析,马连疙瘩水库天然来水量1.87亿m3,扣除2030年水平水库上游地区用水0.32亿m3以及河道内用水0.75亿m3后,引沁入汾工程多年平均最大可调水量为0.8亿m3。如果采用1980年~2010年近30年系列分析,马连疙瘩水库天然来水量1.15亿m3,扣除2030年水平水库上游地区用水0.32亿m3以及引沁入汾调水0.59亿m3后,河道内剩余水量仅0.24亿m3,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综合以上分析,本次规划引沁入汾工程调水量暂维持一期和川输

水(马房沟提水)工程0.59亿m3的调水规模。

(4)城乡饮水安全

沁河流域共在沁河干流、丹河、梅河、杏河、获泽河等沿岸分布有城镇饮用水水源地18个,其中重点水源地有11个,即郭壁泉、延河泉、下河泉、市区、巴公、北石店、高平、川起、五龙沟、成庄和望川水源地。流域重点水源地水质均能满足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但城镇供水还存在很多问题,长期以来,晋城市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用水一直是靠过量开采地下水来支撑,已在高平和晋城形成了两个隐伏岩溶地下水超采区。根据现状供水情况,2020年和2030年较现状需新增的供水量分别为1898.9万m3、2765.8万m3,大部分城镇需要改扩建或新建水源地,以满足新增供水要求。以现有水源地改扩建为主进行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张峰水库续建完成后,通过向泽州盆地供水,调整当地水源结构,对于晋城市区、高平市等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域,采取限采和封井等措施,逐步缓解地下水超采情况。

1.2.4.2 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规划

目前沁河下游及其支流丹河和老蟒河水污染严重,随着沁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水土、水电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形势将日趋严峻。加强沁河流域尤其是晋城等重点城镇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强化水资源保护监测和监督管理,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是维护和保障沁河流域及相关区域乃至黄河流域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

(1)规划年水质目标

2020年,沁河干流孔家坡以上维持现状Ⅱ类水质,保证孔家坡至周家沟(即沁河沁源安泽保留区)实现Ⅱ类水质目标,周家沟至拴驴泉坝址段继续维持现状Ⅲ类、Ⅳ类水质,保证拴驴泉坝址至五龙口水文站的沁河河南自然保护区实现Ⅲ类水质目标,五龙口至沁阳县北孔的沁河济源、沁阳农业用水区实现Ⅳ类水质目标,沁阳县北孔以下河段消除劣Ⅴ类水质,逐步恢复水域功能。丹河寺庄镇以上的源头区域继续维持现状Ⅱ类水质,丹河泽州缓冲区和丹河博爱饮用水源区继续维持现状Ⅱ类、Ⅲ类水质,保证丹河泽州缓冲区实现Ⅲ类水质目标,玉王庙至入沁河口的丹河博爱、沁阳过渡区实现Ⅳ类水质目标,丹河晋城开发利用区和丹河焦作开发利用区的其它河段消除劣Ⅴ类水质。老蟒河基本消除劣Ⅴ类水质。

2030年,沁河干流、丹河、老蟒河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2)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

为实现流域水功能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水域纳污“红线”控制制度,以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为约束条件,近期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入河量控制在8613.3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532.2t以内;远期全流域COD入河量控制在6731.5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382.5t以内。

(3)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

根据沁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情况,沁河干流张峰水库以上及其他重要支流源头区以保护为主,继续加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保障流域上游持续稳定来水水质良好。沁河干流河南武陟段、支流丹河山西晋城段及河南焦作段,由于受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其水环境承载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入河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压力越来越大,解决其污染超载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规划重点对以上河段实施最严格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国家污染源达标排放等控制原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用水效率,实施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措施,基本实现河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要求。

(4)水生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

沁河流域水生态保护总体格局以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保护为重点,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保障重要河段生态需水,维持河道基本生态功能,加强重要水功能区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沁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态保障。

沁河流域孔家坡以上河段属于源头水源涵养保护区,保持河流自然状态,禁止水电开发;孔家坡至张峰水库河段,以特有土著鱼类栖息地保护为主,严格限制小水电开发,保证河道生态需水;张峰水库至省界河段,以河流基本生态功能保护为主,保持水流连续性及河流连通性,维持河流底限生态健康;省界至入黄口河段,以河流基本生态功能保护为主,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持水流连续性,保证入黄生态水量。

1.2.4.3 防洪规划

防洪工程对保障沁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工程建设还相对滞后,且随着工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城镇化推进,对防洪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要重点做好城市河段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干支流河段防洪工程、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

(1)沁河下游河段:对堤防高度或堤顶宽度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堤段长度共计75.274km进行加高帮宽;安排加固堤防长度为87.974km;安排进行堤防堤顶道路建设,共建设堤顶道路长143.746km,其中新建138.406km,改建5.340km,考虑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及近年来实际使用情况,远期考虑全部翻修一遍;共安排16条防汛道路建设,长80km,考虑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及近年来实际使用情况,远期考虑全部翻修一遍;对现状丹河回水堤长2.01km安排加高帮宽;规划安排险工改建34处,总坝垛(护岸)430道(段),其中坝垛251道,护岸179段;对4段不利河势处堤防安排工程防护,共安排险工续建5处,工程长度3023m,共计坝垛44道,其中坝3道,垛18道,护岸23段。

(2)干流上中游河段:规划安排防洪河段全长128.84km,其中重点防护区河段长12.47km,一般防护区河段长116.37km。规划安排护岸工程178.48km、堤防15.16km。重点防护区河段主要分布在沁源、安泽县城段,现状堤防及护岸长21.56km,可利用高岸及不需安排防洪工程长度1.46km,规划护岸工程长10.23km,规划堤防工程长2.25km;一般防护区河段主要分布在沁源、安泽非县城河段以及沁水、阳城、泽州、及济源段,现状堤防及护岸长26.47km,规划护岸工程168.25km,规划堤防工程12.91km。

(3)规划共安排治理重要支流防洪河段长度305.16km(其中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治理河段长度为88.6km)。规划安排清淤疏浚179.28km,安排防洪工程长度为384.43km,以护岸形式为主,局部堤防与护岸相结合,其中护岸、堤防工程分别长272.55km、111.88km。

1.2.4.4 水土保持规划

(1)规划总体布局

北方土石山区(北方山地丘陵区),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是该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但地表土石复杂,坡陡沟深,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是加强预防保护工作,同时改造坡耕地,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人口稀少地区实施封禁;同时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西北黄土高原区,该区水资源相对短缺,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坡耕地综合整治和淤地坝建设力度,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规划措施

规划措施主要包括淤地坝工程、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基本农田建设、林草建设、退

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等。根据典型小流域设计、关键治理措施及优化治理模式进行各项措施配置。近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71km2,其中山西省1659km2,河南省112km2;安排骨干坝20座、中小型淤地坝141座,小型水保工程13317座(处、眼、个);安排建设基本农田32080hm2,人工造林59956hm2,人工种草3920hm2;封禁81147hm2,管护55336hm2。远期(2021年~2030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km2,其中山西省1414km2,河南省87km2;安排骨干坝23座、中小型淤地坝150座,小型水保工程8878座(处、眼、个);安排建设基本农田38917hm2,人工造林54389hm2,人工种草2613hm2;封禁54098hm2,管护36891hm2。

1.2.4.5 水电梯级开发规划

沁河干流及支流丹河落差相对集中,但水量相对较小,适于建设中小型水电站。截止2010年底,沁河干流和支流丹河已建、在建电站44座,总装机容量153.96MW,年发电量7.23亿kW·h,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但目前水电开发和运行还缺乏统一管理和调度,对流域水生生态环境和工农业供水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规范水电开发建设,实现梯级统一运行管理,协调发电与供水、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本次规划复核,在沁河干流及支流丹河上共布置水电站52座,总装机容量168.1MW,其中沁河干流37座,装机容量143.67MW;丹河干流15座,装机容量24.43MW。

1.2.4.6 综合管理规划

规划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进行规划实施和修编的管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防汛抗旱、河道与水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管理。

2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2.1 规划协调性分析

规划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规划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工程布局等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为统领,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根据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原则,把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本规划中。符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劲射,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也协调一致。

沁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内容与治黄的总体思路和黄河流域有关规划协调一致。《规划》的相关内容与山西省、河南省有关规划是协调一致的。

综上所述,《规划》的内容与国家的定位及地方的发展思路一致,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满足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的要求,因此本规划与相关规划是协调的。

2.2 环境影响分析

2.2.1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规划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实施后,流域地表水供水量增加,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提高。河道内河川径流量将相应减少,但都大于各断面计算的生态需水量。

2.2.2 水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制定的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实施后,2020年除沁河沁阳武陟过渡区、沁河武陟农业用水区、丹河高平过渡区、老漭河武陟过渡区外,其他15个水功能区均实现水质目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79%;2030年沁河流域除老漭河武陟过渡区外,其他水功能区均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95%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整体改善。

2.2.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在总体目标、布局及具体内容中贯彻了生态保护的理念,且提出了水资源优化

配置方案、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等,为改善流域陆生生态环境、保障重要断面的生态环境水量、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规划实施后,流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改善,但对局部河段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给予减缓、减免及保护。

(1)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对陆生植被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水库工程淹没及防洪、灌溉、水源等工程永久、临时占压以及工程施工的扰动。植被类型以落叶灌丛和草灌丛为主,无珍稀植物分布。且这种扰动或者破坏是暂时的,工程施工完成后对植被破坏区域采取一定的植被恢复措施后,可弥补施工所造成的生物量损失,使工程对当地植被的影响减至最小。总体上,规划对陆生植物多样性影响很小。

沁河流域内分布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原麝、林麝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石貂、青鼬、斑羚4种,但由于其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规划的各类工程措施都不涉及,所以规划对流域内的重点保护动物影响有限。

(2)水生生态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按照水资源配置方案,可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省界及入黄主要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河道内用水分别达到4.36亿m3和5.65亿m3;沁河流域多年平均入黄占流域地表资源量的42.2%,保证了沁河干流不断流,可大大改善河道内生态水量不足的局面。沁河主要断面生态水量基本保障,水流连续性及河流廊道连通性基本保证,土著特有鱼类栖息地得到基本改善,初步建立沁河流域水生态监测、保护及管理体系,基本遏制河流生态系统功能恶化趋势,沁河水生态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2.2.4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将从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方面大力实施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缓解流域缺水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流域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并将全面提高沁河流域的防洪能力,在促进了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2.5 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1)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影响

本次规划的沁河干流的化城水电站,以及丹河干流的三横山、杨庄河3座水电站位于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存在一定冲突,电站建设应注重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研究,分析电站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避让和减缓措施。

(2)对沁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

本次规划的马连疙瘩水库处于沁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实验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农业部发布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存在一定冲突,水库建设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项目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将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另外,本次规划在沁河干流安泽段规划堤防工程4.11km和护岸工程53.34km,规划防洪工程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栖息环境造成一定扰动,防洪工程建成后,高度人工化的河流将造成河流水文情势发生一定改变,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此河段鱼类的栖息和繁殖。

2.3 环境保护措施

2.3.1 环境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的建设项目,在可研阶段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保护管理的规定进行各单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将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2)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环境管理,监督环保设施的落实,以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3)加强和完善沁河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站的建设,建立水质监测站,提高水质监测的自动化水平,水资源调度工作要参考水质监测结果;建立运行期生态监测制度,对区域地下水位、植被长势、分布、数量定期进行监测。

(4)在规划方案运行期间,要重视环境管理,及时发现运行中的环境问题,并根据运行期间的各种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工程运行期间对环境的影响,酌情采取相应措施减免不利影响。

2.3.2 水环境保护措施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规划中,进行了水功能区划;根据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制定了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提出了“统筹协调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以老蟒河为试点,建立重要支流口及排污口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体系、加强源头区水源涵养,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与控制、以工业园区为重点,提高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工业污水治理水平、优化流域水利工程布局和运行方式,保障沁河干流自净用水量、提高流域城镇生活污水有效处理能力和回用率、加强特征污染物的污染防治监控能力建设”的水资源保护对策建议。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中,针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划分了水源地11个保护区,提出了隔离防护、湖库型水源地保护工程、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并提出了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监管能力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等管理措施。

根据2010年沁河流域水质监测资料,沁河流域超过半数以上的水功能区水质超标,沁河河南武陟段和丹河山西晋城段以40%左右的纳污能力承载了全流域约75%左右的入河污染物,是流域内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段。晋城市、焦作市排污分别占到50%、40%是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控制的重点区域。建议山西省省和河南省有关部门根据水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快沁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修编和制定,确保水功能区区划水质目标如期实现。具体保护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统筹协调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统筹协调黄河、沁河水资源保护,按照《黄河干流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的要求,及本次规划制定的沁河流域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意见,严格控制入黄污染物总量,保证沁河入黄水质实现Ⅳ类水质目标,减轻沁河对黄河下游城市供水水源地的影响。建立以流域机构、山西和河南水利及环保部门相结合的联合治污机制,建立以流域为依托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信息交流、重大问题会商制度,加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处置的沟通与协作机制的建设。

(2)以老蟒河为试点,建立重要支流口及排污口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体系

以老蟒河为试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建设,采用叠水曝气、生物降解等相结合的处理工艺,设置厌氧生物滤池、跌水堰、表流湿地、拦污控制堰、河道护

砌和水生植物生态系统等设施,综合利用物理、化学、微生物和植物的多重作用,实现对污染物的深度去除。并将其成功经验推广至整个沁河流域,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口、污染严重的企业排放口等典型排污口末端,在保障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前提下,建设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体系,对排污口入河前的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进一步削减入河污染负荷。

(3)以工业园区为重点,提高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工业污水治理水平

以农业面源为重点,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控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示范和推广,根据水域纳污能力和水生态功能要求,严格新兴工业园区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对入河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新建园区必须配套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已有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提高园区集中处理规模和排放标准,采用先进的废水回用技术促进能源化工基地污水深度处理,加大节水力度、降低污水排放,加强园区企业排水监督,确保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达标。控制工业园区建设规模,严格环保准入制度,严格审核进入园区的煤化工等其他企业。工业园区内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其入河排污口设施建成并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黄河水利委员会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优化流域水利工程布局和运行方式,保障沁河干流自净用水量

流域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应在妥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在开发过程中要统一规划,加强监管,严格执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优化流域干支流水利工程统一调度,严格监督张峰等水库发电下泄流量,保障流域干支流河道的自净水量,其中沁河干流润城和武陟断面多年平均下泄水量分别不低于 6.59亿m3和5.65亿m3,重点加强枯水期、应急期等特殊时期的水量调度,维持河流一定的自净能力,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需求。

(5)提高流域城镇生活污水有效处理能力和回用率

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及污水厂稳定运行水平,进一步加大流域重点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扩能升级改造,完善除磷脱氮工艺。加大配套管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制管网建设。规划年,在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规模基础上,高平、泽州等地需新增污水处理规模。

(6)加强特征污染物的污染防治监控能力建设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制度,减少重金属污染物产生;逐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限制涉重金属项目;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施污染源综合防治;加强重金属监管能力建设,

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

(7)实施沁河流域地下水保护和修复工程

从源头上对流域地下水开采实施动态监测和严格控制,针对位于沁河流域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源补给径流区地下水环境风险较大的重点污染源,要求每个污染源地下水背景区至少布置一个监测井和下游区至少布置三个监测井。水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加强监督性监测,并规范、引导、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地下水环境监测。另外要严格控制地下水过渡开采,进一步严格审批打井许可,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沁河、丹河等支流水质,减少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防范采煤采矿等活动污染地下水。对地下水漏斗区采取灌溉回渗、河渠、沟塘等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修复工程。

2.3.3 生态影响保护与恢复措施

(1)陆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进一步优化工程线路及布置,最大程度的减少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加强工程建设期的施工管理,尽可能减少临时占地对植被的破坏;临时占地应保留表层土,并在工程完工后及时恢复植被,加强对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管理,严格保护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严格管理水资源的调配,杜绝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发生,在流域内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全流域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

认真做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施工人员及流域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杜绝偷伐活动和偷猎活动;严格执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有关条列,严格管理与执法,禁止人为滥捕乱杀野生动物;保护现有植被,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国家和山西、河南省规定的珍稀动物的保护,严禁非法猎捕珍稀鸟类及益鸟,规划实施工程建设应避开候鸟的聚集时间,减轻对保护鸟类的影响。

(2)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条例规定,维护和改善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和增殖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国家重点保护的和地方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水域、场所和生存条件。

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将河道内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配置指标,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超指标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严格水电站运行管理,实行水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制度。严格沁河干流小水电站开发、建设。管理与审批,

维持河流基本生态功能。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在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应禁止水电梯级开发。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由于水电运行过程中基本无污染,可以适当进行水电梯级开发。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工作,将环境保护纳入规划、审批、工程设计、建设、管理等全过程。最大限度的减少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对位于以上区域的已建小水电站,其运行管理必须满足水生生态保护要求,运行期满后,原则上不再复建。同时,从国家生态保护定位和开发管制原则及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角度,开展小水电站开发的环境影响后评价,系统评估梯级小水电站开发短期直接和长期累积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国际清洁发展机制及国家清洁能源相关政策及规定,系统论证其存在合理性。

3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落实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宏观政策,综合考虑各河段的自然环境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治理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地确定了各河段治理开发与保护任务、规划总体布局和规划目标及水资源管理的控制性指标,规范了经济社会对资源环境的开发活动,最大程度避免了流域治理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利于促进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规划方案实施后,将有利于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有利于遏制水质恶化趋势、促进沁河干支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目标,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流域的防洪能力,大幅度减免洪水灾害;有利于提高流域林草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减轻流域水土流失,促使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发生逆转,向良性循环发展,为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同时,规划的部分工程将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将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建设项目具体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管理的规定,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论证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编制相应的环境评价专题报告,提出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

措施,将项目实施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对重要和敏感性的环境问题,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进行专题评价。

黄河知识试题

1、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黄河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和(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2、黄河治理的4个指标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和(河床不抬高) 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 4、国家出台的关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是(黄河水量管理调度条例)。 5、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黄河水利科研发展,根据治黄发展的需求,(1950 )年成立了黄委会泥沙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重点开展以河流泥沙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水利科研工作。 6、实体模型试验在治黄发展和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河道模型)、小浪底库区模型、

三门峡库区模型、部分概化模型、基础研究试验水槽和土壤侵蚀土槽等在内的诸多实体模型。 7、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 8、在黄河干流上游最早进行固定位置和水位定量观测与记载的地点是今青铜峡水库坝址)。 9、从民国时期开始按近代水文科学知识布设水文测站和进行水文观测。黄河干流最早的水文站是陕县水文站和(泺口水文站) 10、因为泥沙问题,世界很多水文测验仪器在黄河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黄委经过近两年的协同攻关,黄河水文泥沙测验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河流泥沙含沙量在线连续施测。这种在线泥沙测验仪器名称是(振动式测沙仪) 11、黄河流域的灾害主要有洪灾和(旱灾) 1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三大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珠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总报告(DOC)

珠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总报告 (报批稿) 珠海市水务局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2008年6月

项目名称:珠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委托单位:珠海市水务局 承担单位: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余荣霭(市政府) 副组长:梁社新(市水务局)、武林(市发展计划局) 成员:钟惠明(市水务局)、何洪广(市发展计划局) 郑卫东(市经贸局)、张瑞雄(市国土资源局) 熊豪品(市环保局)、黄东(农业局)、李叶新(市气象局)技术小组成员: 钟惠明、赵适剑、窦永强、侯卫东、张渊、程远 项目总负责: 陈晓宏教授(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中心)主任,博导) 专题负责: 刘青娥博士(专题一),吕幼治副教授、林文杰硕士(专题二),张灵博士(专题三),李艳博士(专题四),江涛博士、黎坤讲师、黄凡工程师(专题五),吕幼治、林文杰(专题六)、刘丙军讲师、刘德地博士(专题七),吕幼治、林文杰(专题八),刘祖发副教授(专题九)、陶贞副教授(专题十) 参与人员: 中山大学陈晓宏、江涛、刘祖发、涂新军、刘丙军 黎坤、陶贞、黄凡、吕幼治、陈俊合 于海霞、叶锦昭、石教智、刘德地、刘青娥 王兆礼、李艳、张灵、谢东瑜、林文杰 李晓华、张贞遴、孙夏平、刘霞、肖华斌 任秀文 珠海市水务局赵适剑、窦永强、侯卫东、郭家圣、张渊 程远、杨旻 总报告汇总:林凯荣 总报告审阅:陈晓宏

目录 前言 (1) 1 总纲 (1) 1.1珠海市自然社会基本认识 (1) 1.1.1 自然地理 (1) 1.1.2 河流水系 (2) 1.1.3 社会经济概况 (4) 1.2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8) 1.2.1 指导思想 (8) 1.2.2 规划原则 (9) 1.3规划单元与水平年 (9) 1.3.1 水资源5级分区 (9) 1.3.2 规划基准年和水平年 (10) 1.4目标与任务 (10) 1.4.1 总体目标 (10) 1.4.2 主要任务 (10) 1.5规划专题 (11) 1.6规划依据及参考材料 (11) 1.6.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成果 (11) 1.6.2 广东省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成果 (12) 1.6.3 珠海市相关法律法规、资料 (12) 2 水资源调查评价 (14) 2.1水资源调查评价概述 (14) 2.2降水 (14) 2.2.1 降水空间特性 (15) 2.2.2 降水时间分布特性 (15) 2.3蒸发 (16) 2.4地表水资源量 (17) 2.5地下水资源量 (18) 2.6地表水水质 (18) 2.7水资源总量 (22) 2.8水资源可利用量 (22) 2.9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23) 2.9.1 水资源数量演变趋势 (23) 2.9.2 水资源质量演变趋势 (24) 2.10水资源评价 (25) 2.10.1 水资源量与全省、全国的比较 (25) 2.10.2 珠海市水资源特征 (25) 3 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 (27) 3.1供水情势分析 (27) 3.1.1 供水基础设施 (27) 3.1.2 供水能力 (27) 3.1.3 供水量 (28) 3.1.4 供水量变化趋势 (29)

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黄水政[1993]35号)

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来源:黄水政[1993]35号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日期:93-11-29 第一条为加强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防洪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颁发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水利部“关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权限的通知”,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开发水利水电、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跨河、穿河、跨堤、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污口等建筑物,厂房、仓库、工业和民用建筑以及其它公共设施(以下简称建设项目)。 一、审查权限 第三条在水利部划定的河段河道管理范围内实施建设项目审查,必须按照下列权限,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干支流审查权限划分为:(一)黄河干流托克托(头道拐水文站基本断面)以上河道,支流湟水(含大通河)、皇甫川、窟野河和渭河耿镇桥以上(含泾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经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后,报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审查;兴建中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报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审查; (二)黄河干流托克托至禹门口区间河道管理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经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后,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由地方河道主管机关审查,抄黄委和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核备; (三)黄河干流禹门口以下,左岸至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右岸至陕豫两省交界处河道(包括该段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黄河小北干流山西、陕西管理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 (四)黄河干流左岸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右岸陕豫两省交界处至三门峡大坝保护区,渭河干流耿镇桥以下至吊桥工程处河道(包括该段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分别由陕西、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 (五)黄河干流三门峡大坝保护区至西霞院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报黄委审查; (六)黄河干流西霞院至黄河入海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及各类穿堤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或山东黄河河务局审查; (七)支流沁河紫柏滩以下至入黄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由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由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审查;紫柏滩以上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报黄委审查; (八)黄河北金堤滞洪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审查;

金沟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探讨

1.流域概况 金沟河流域位于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境内,流域面积2987km 2。海拔高程最高5250m ,最低374m ,流域地形南高北低,依次是高山区、山前浅山带、平原区。金沟河在山区流程约40km ,流经前山浅山带32km ,全程102km 。 金沟河流域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热量丰富,雨量稀少,蒸发量大。多年平均降水量185.5mm ,多年平均蒸发量2046.0mm,多年平均风速2.4m/s ,风向多为西南风和西风。 2.流域水土流失情况及水土流失危害2.1影响该流域水土流失的因素 影响该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基础和潜在因素,而人为不合理活动则是造成水土流失加速的主导因素。自然因素影响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该流域地质岩性含沙量较重,胶结差,抗蚀力弱,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源头;地形落差较大,为水流侵蚀提供了动力势能,为水蚀和重力侵蚀低创造了条件;降水集中在5—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1%,在夏季时常出现暴雨洪水,这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过度放牧致使天然植被稀少或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脆弱。也会加速水土流失的步伐。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表现在不适当的水资源利用,大量水资源用于灌溉农作物,致使用于生态绿化用水大量减少,目前该流域在红山头渠首站以下河道已断流,只有在洪水期间才有水下泄,使得地表植被缺乏水源而枯竭,加之流域内牧群头数急速增加,已有解放初2.5万只增至目前54.92万只,超载放牧是加速植被退化的又一重要原因,使裸露的地表土壤在水蚀、风蚀的作用下易产生水土流失,另外开发建设不 注重水土保持建设是水土流失的另一因素,工矿、石油、交通、通讯、水利工程等项目的建设造成扰动地表植被和土壤,同时弃土、 弃渣不合理堆放又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例如在金沟河河滩中,目前开发成约10km 2的大型砂石料场,造成堆料、弃料到处都是。 2.2该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目前该流域高山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较弱,其它如农业灌区,除农作物外,植被覆盖率较低,特别是在浅山带,大部分土壤和岩层裸露。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们过度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加之筑路、修建水利设施建设增加出现到处挖填弃土,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在春秋两季,绝大部分表土层无任何作物覆盖,任受风力等外力作用的侵蚀,造成扬沙等沙尘暴天气,风蚀特别严重。在夏季,每逢暴雨天气,流域内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在流域内水土流失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金沟河,由于沟谷径流集中,表现为冲刷严重、沟底下切、沟坡滑坡、滑坍、泄溜和沟头崩坍,侵蚀量大,加之雨水对流域内流域面的侵蚀,携带大量泥砂汇入河道,使河水泥砂含量巨大。根据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多年平均悬移质输砂量41.4万t ,相应输砂率为13.13kg/s,多年平均总输砂量为47.61万t 。经调查确定,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轻度以上为1922km 2,年剥蚀厚度0.74cm ,中度流失面积达543km 2,主要集中在浅山带,是河道泥沙主要产生地,可见该流域内局部水土流失已十分严重。 2.3水土流失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给流域带来严重危害。水土流失给该流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破坏土地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致使农业减产。第二,洪水灾害加剧,破坏严重。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后,暴 金沟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探讨 □孔令来(新疆沙湾县金沟河流域管理处) 摘要:通过对金沟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成因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加强该流域水土保持工作、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以及 此举对改善环境、减轻灾害损失和维持、促进该流域的经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土流失;危害;防治;意义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第3期 生态水利 H E N A N 65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大纲)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主要内容编制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原辅材料(包括名称、用量)及主要设施规格、数量 应特别关注化学危险品及含有机毒物、重金属等原辅料。 2、工程内容及规模 规范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名称。说明项目来源,根据项目特点,说明新建工业类项目,技改扩建项目应说明技改前后产品方案的变化、公用工程及辅助工程依托情况等。 3、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简述技改扩建项目依托单位已建、在建项目概况(含公用工程及辅助工程)。说明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现状及现有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说明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以新带老内容。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1、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简述与建设项目选址所在区域关系密切的自然环境状况。重点说明项目废水受纳水体与相关水体的水文特征、重要水工设施运行规律等。 规范描述当地气象特征,说明主导风向、平均风速等主要气候状况。 生态环境:说明区域内植被类型、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等情况。 2、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 简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现状。重点说明选址所在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等,区域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体制)、固废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说明与建设项目关系密切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文物保护等内容。 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需附相应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境影响评价的批复意见或环保要求。 三、环境质量状况

1、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生态) 利用有效资料阐述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现状,并须提供相应监测资料,说明资料来源(设大气、水及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时须出具“质保单”)。当建设项目排放优先控制的有机毒物而无历史资料可供利用时,须进行实测。结合环境功能要求评述环境质量现状,如出现超标现象,须分析超标原因。明确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项目所在区域是否发生过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 2、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列表说明项目周围300m(或行业规定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大气和噪声保护目标,污水排口上下游饮用水源保护区(含清水通道)、取水口、水产养殖等水环境保护目标及生态敏感点等。 四、评价适用标准及总量控制指标 1、环境质量标准:列出环境质量标准文号和各评价因子的相应标准限值。 2、污染物排放标准:列出污染物排放标准文号和各污染物允许排放限值。废气含排气筒相应排放高度的排放速率、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等;废水含行业允许排水量。如实行污水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如无国内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 3、总量控制指标:项目选址所在区域如属于“双控区”、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南水北调”等重点区域,须加以说明。根据项目污染物排放特征,如排放优先控制的有机毒物及重金属等污染物,须明确相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废水接入区域或综合污水厂的项目,须分别列出接管量(含污水量)和最终外排量。 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工艺流程简述并图示 简述工艺流程并绘制带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框图,说明物料回收和循环工艺,化工项目应列出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 2、主要污染工序 结合生产工艺流程阐述污染物产生环节及公用工程、辅助工程产污环节。说

黄委会考试黄河基础知识大全

最全黄委考试资料+试题 资料一 5、治理洪水思路:控制、利用、塑造。

15、《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设防流量仍按国务院批准的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考虑到河道沿程滞洪和东平湖滞洪区分滞洪作用,沿程主要断面设防流量为:夹河滩21500立方米每秒、高村20000立方米每秒、孙口17500立方米每秒,艾山以下11000立方米每秒。 27、黄河各河段的特点是:水主要来自上游,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历史上灾害主要发生在下游。

38、民国22年(1933年)黄河大水,下游决口数十处,洪水泛及5省,灾民数十万,当年9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任委员长是李仪祉。他第一次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进行治理的方略。第一次提出调水调沙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第一次提出治沙应着重控制粗泥沙的是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钱宁。 40、黄河下游河道具有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的特点。按照河道特点,黄河下游河道可分为:游荡型、过渡型、弯曲型和河口型4类。 43、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正式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始于1999年3月1日。

51、观测者面向河流下游,在右边的陆地,称为右岸。 52、在河流弯曲河段,不受主流冲击、水深较小、流速较缓、常呈淤积状态的一岸,是弯曲河段岸线的凸岸。 53、黄河下游孟津县白鹤镇至东明县高村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宽度一般在10公里左右,最大超过20公里。这段河道长299公里。 54、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的三件宝是河图、开山斧和避水剑。 55、黄河以泥沙多、含沙量高闻名于世,干流实测最大含沙量是911kg/m3。(三门峡站,1977年) 56、黄河来沙量年际变化很大,实测最大年沙量是39亿t。(1933年陕县站) 57、西汉末年的贾让应诏上书《治河策》,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这三策是上策、中策、下策。上策:滞洪改河;中策:筑渠分流;下策:加高培厚堤防。 58、潘季驯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四次总理河道,先后治河近10 年。他第一次把治沙提到黄河治理方略的高度,凝练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即“束水攻沙”的方策。 59、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开始蓄水后,淤积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为统一思想,尽快作出治黄决策,解决三门峡水库淤积问题,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了治黄会议。 60、《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于2006年7月5日国务院第14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61、根据《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水利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工作。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第三章 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一节水资源分区及评价方法 一、水资源分区 1. 水资源分区目的 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地域单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工农业布局、市镇发展、水资源特点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水环境,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展望同类型地区的开发前景,需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分区。按分区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揭示其供需矛盾,提出解决不同类型供需矛盾的相应措施。 2. 水资源分区的原则 (1) 照顾流域、水系和供水工程供水系统的完整性。 (2) 分区要体现自然地理条件的相似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类似性。 (3)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的完整性,以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 (4) 考虑已建、在建水利工程和主要水文站的控制作用,有利于进行分区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 (5) 本次划分水资源调查评价按《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划分区手册》和有关规定执行。 3. 水资源分区 根据上述目的、原则和温岭市的实际情况,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区,即温黄平原区(Ⅰ)和玉环区(Ⅱ)。详见附图水资源分区图。 Ⅰ分区为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丘;中东部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温黄平原的主要产粮区。范围包括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石桥头、温峤(约占60%)九个镇。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1%。该区是金清水系的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频繁,是防旱防涝的重点。 Ⅱ分区为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该区地貌属沿海山区和小平原。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详细]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概要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工作.通过60多年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水沙情势的变化,以及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转变,现有流域规划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根据水利部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本次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研究制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旱灾害的总体部署,研究提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水利部的工作部署,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会同流域九省(区),在全面开展现状评价、深入研究论证和充分协调的基础上,于修编完成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0年5月《规划》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审查;2010年9月水利部将《规划》送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各省(区)人民政府征求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了评估;2011年9月,环保部与水利部共同召开了《规划》环评篇章专家论证会;,水利部主持召开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规划》通过了国务院有关部门会签;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该《规划》. 1. 流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包括内流区 4.2万平方千米).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干流

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 - 黄河网

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四年三月

前言 无定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流域地处内陆,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降水稀少且主要集中于汛期,降水以暴雨为主,水资源利用难度较大。流域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煤、油、气、盐等矿产的主要富集地,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流域初步建成榆横工业区、榆神工业区、纳林河能源重化工基地、定靖工业区以及南部工业区等多处能源化工基地,成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及输沙量最大的一条支流,是黄河下游淤积泥沙的主要来源区,由于流域缺少统一规划,各类开发活动缺少监督管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治理;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事纠纷突出;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局部河段水环境污染严重,未来水环境压力巨大,水资源保护监测、监督管理能力薄弱;还需进一步控制入黄泥沙、完善拦沙水库体系等,流域存在的问题使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产生矛盾,制约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防治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高流域防洪能力,促进流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黄河水委员会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及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 第一章流域概况 (1) 1.1 流域概况 (1) 1.2 流域功能定位 (2) 第二章流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 2.1 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4) 2.2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 2.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9) 2.4 水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9) 2.5 环境敏感区调查 (10) 第三章规划分析 (11) 3.1 规划概况 (11) 3.2 规划协调性分析 (15) 第四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1 水文水资源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2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7) 4.4 社会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8) 4.5 拦沙水库环境影响预测 (18) 4.6 流域环境问题发展趋势影响预测 (19) 4.7 环境敏感区影响预测与评价 (19) 第五章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与跟踪评价计划 (21) 5.1 敏感目标保护影响减缓对策与措施 (21) 5.2 水环境影响保护对策措施 (21) 5.3 生态环境影响保护对策措施 (22) 第六章评价结论 (23) 6.1 规划调整建议 (23) 6.2 综合评价结论 (24)

枣庄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

枣庄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甘肃省冰沟丹霞景区以砂岩地貌遗迹景观为主,其中一处景观轮廓酷似巴黎卢浮宫。图1为某摄影爱好者于10月14日在同一地点间隔不久拍摄的两张“卢浮魅影”照片,该日万里无云。据此,回答1~2题。 第一张照片第二张照片 图1“卢浮魅影”景观照片 1.据先后两张照片推断: A.镜头朝正东方向 B.拍摄时段正值日落 C.拍摄时段正值日出 D.当地时间为5点左右 2.关于“卢浮魅影”地貌景观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抬升—风化侵蚀 B.水平挤压—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断裂抬升 C.断裂抬升—风化侵蚀—水平挤压—固结成岩 D.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水平挤压—断裂抬升 高空冷涡存在于对流层的中高层,具有气旋式涡旋,且中心附近的气温明显低于四周,其特征是在500百帕等压面高空天气图上至少有一圈闭合的等高线。形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高空冷涡常经蒙古国东移,到达东北地区附近时称为东北冷涡。图2示意春末某时刻东北冷涡高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回答3~4题。

图2春末某时刻东北冷涡高空500百帕等压面分布 3.关于该时刻图示地区高空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状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中心气压高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B.中心气压高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C.中心气压低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D.中心气压低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4.图中四地最可能出现天高云淡、蓝天在线的高颜值“冷涡蓝”天气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南部通过刻赤海峡与黑海相通,西部有狭长的沙嘴(从陆地凸入海中的狭长沙滩)与锡瓦什湾相隔。亚速海平均盐度约9‰~11‰,而与之相邻的黑海平均盐度约12‰~22‰。图3为亚速海位置、入海河流及洋流示意图,回答5~6题。 图3亚速海位置、入海河流及洋流示意 5.与黑海相比,亚速海海水盐度明显偏低的原因有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8年3月 目录 1、基本规定1 1.1 目的意义 (1) 1.2规划任务 (2) 1.3规划范围与重点 (2) 1.4规划水平年 (4) 1.5指导思想 (4) 1.6规划原则 (4) 1.7规划依据 (6) 2、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1 2.1社会经济 (1) 2.2 水文气象 (1) 2.3 河道地形 (2)

2.4 河道治理 (2) 2.5 航运及码头 (3) 2.6 供水与排水 (3) 2.7 跨河建筑物 (3) 2.8环境与生态 (3) 2.9相关规划资料 (4) 3、河势稳定性分析6 3.1基本要求 (6) 3.2河势稳定性分析 (6) 3.3河口演变趋势分析 (7) 4、岸线控制线确定9 4.1岸线控制线定义 (9) 4.2岸线控制线划定的原则 (9) 4.3临水控制线与外缘控制线的确定 (10) 4.4岸线控制线成果 (12) 5、岸线功能区划分14 5.1岸线功能区的定义 (14) 5.2岸线功能区的划分原则 (15) 5.3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 (15) 5.4岸线功能区划分 (16)

5.5 岸线功能区划分的成果 (17) 6、岸线利用现状分析评价18 6.1概述 (18) 6.2岸线利用现状分析 (18) 6.3基本要求 (19) 6.4分析评价内容 (20) 7、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指导意见 22 7.1岸线利用与保护需求分析 (22) 7.2岸线管理规划目标确定 (22) 7.3岸线利用与保护调整意见 (23) 8、岸线利用管理的保障措施24 9、岸线规划主要成果24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简本) 前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经济开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曾经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黄河又是一条多泥沙、多灾害河流,洪水泥沙灾害严重,历史上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的问题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治理难度大,洪水泥沙威胁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水利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布置开展了全国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结合流域防洪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有关部门开展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意见,反复征求了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意见。2004年11月,水利部组织召开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邀请各方面专家、

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规划》进行了审查。在进一步征求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对《规划》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报请国务院审批。国务院于2008年7月以(国函〔2008〕63号)批复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本《规划》在总结以往有关规划、研究成果和黄河治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收集及勘测,获取了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泥沙、地形、地质资料,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结合新的形势及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对黄河防洪减淤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防洪工程体系和防洪标准进行了全面复核,提出了防洪减淤规划布局,以及防洪减淤工程和防洪非工程重大措施。为今后20年黄河流域防洪减淤建设与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七月

1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13532km2,其中山西境内12304km2,河南境内1228km2。 近年来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水资源需求旺盛,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系统恶化;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电开发建设有待规范;流域综合管理有待加强。 为此,水利部2011年12月印发了《关于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前期项目任务书的批复》(水规计【2011】640号),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沁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已有规划成果等资料,补充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基础资料,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相关控制指标及总体规划布局;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保障流域城乡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分析论证沁河流域的可外调水量及调水规模;提出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治理措施以及重点城镇防洪、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以及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水量与过程需求,提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开展重点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调查评价工作并提出保护措施;提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措施等管理要求;开展水能开发以及其它专业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展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影响专题研究等。 1.2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评价范围为沁河流域,包括山西、河南两省16个县(区),流域面积13532km2。其中山西省为12304 km2;河南省为1228km2。根据本次规划范围、任务、目标与内容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环保局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环保局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污染防治 【发文字号】许政办[2008]140号 【发布部门】许昌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11.17 【实施日期】2008.11.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环保局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年度实施计划的通知 (许政办[2008]14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市环保局制定的《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一月十七日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计划

(市环保局) 为进一步做好许昌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十一五”时期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为指导,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为重点,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加快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减少面源污染,加大监管、投资和监测力度,确保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各类功能区水质标准,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淮河环境协调发展。 二、防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量控制在1.29万吨以内,比2005年削减14.6%以上,氨氮控制在0.1632万吨以内;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清潩河高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 7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5mg/L以内,颍河榆林军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 3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1.5mg/L以内。 (二)阶段目标 2008年,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量控制在1.38万吨以内,比2005年削减8.7%以上;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清潩河高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7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10mg/L以内,颍河榆林军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5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5mg/L以内。

《成都市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

《成都市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 工作大纲 四川大学 二零一六年三月

一、规划的任务和整体思路 (一)编制任务 根据成都市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 成都市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最终完成《金堂县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金堂县水资源利用规划》和《金堂县水资源保护规划》3个成果,用于科学指导金堂县未来15年的水资源科学配置、有效保护和高效永续利用。 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1。 图1-1 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水资源调查评价 水 资 源 综 合 规 划 信 息 系 统 建 设 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专题研究 节约用水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配置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需水预测 供水预测 实施效果评价

(二)总体思路 规划编制应根据金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本次规划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见图1-2。 (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评价,可为其他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的基础成果;提供对现状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成果;提供现状水资源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识别和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的工作提供分析成果。 (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同时,在吸纳水资源配置部分工作成果反馈的基础上,提出推荐的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 (3) 需水预测和供水预测。供需水预测工作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为基础,为水资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预测成果,以及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可能组合方案及其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优化选择的条件;预测工作与以上各部分工作相协调,结合水资源配置工作经过往复与叠代,形成动态的规划过程,以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4) 水资源配置。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 (5)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体系的总体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

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报批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目的和意义 水环境功能区划不同于水资源保护规划,也不同于国土整治中的水域功能划分,而是根据水域环境污染状况、水环境承受能力(环境容量)、环境保护目标而确定重点保护区域,通过对实现各种环境目标的排污削减量的优化分配,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其目的在于有效控制污染源排放,落实水环境保护政策,为实现水环境保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我省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意义十分重大,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在水上,落实在陆上,将环境管理目标落实到具体水域和污染源,为陆上的污染源管理、产业布局的优化提供了决策基础。它是水环境分级管理工作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石,是科学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 第二节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应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当代和后代人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及动植物正常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的原则 应以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为优先保护对象。禁止向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排放污水,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旅游、游泳和其它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排放量,禁止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它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

三、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 当地表水作为地下饮用水源地的补给水,或地质结构造成明显渗漏时,应考虑对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影响,防止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污染,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陆上污染源进行统筹考虑,保护地下水水质。 四、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的原则 划分水环境功能区时不得降低现状水质对应的使用功能。对于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尚好但尚未开发的地区,确因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降低水体现状功能时,应论证降低水质要求是否影响该区未来水环境质量提高要求,并做降低现状使用功能必要性说明。 五、水域兼有多种功能时按高功能保护的原则 当同一水域兼有多类功能时,依最高功能划分水环境功能区。 跨省界等水域还应按相应标准中的高标准值保护,在各省有不同的水质标准时,也依高标准值管理。 六、对专业用水区及跨界管理水域统筹考虑的原则 属于专业用水单一功能的水域,如渔业部门划定的渔业水域等均为专业用水区,分别执行专业用水标准,由相应管理部门依法管理。跨界管理水域应规定跨界控制断面的水质要求和允许排污总量指标。对可由生物富集、环境累积的有毒有害物质,应在源头严加控制。对跨界水域,以下游对水质的功能要求作为划分依据。 七、与调整产业布局、陆上污染源管理紧密结合的原则 为实现水环境功能区保护目标,应与陆上产业合理布局、工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相结合;将区域点源与面源污染源控制方案、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实

兴宁市水功能区划报告书及兴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书编制

兴宁市水功能区划报告书及兴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书编制服务采购 招 标 文 件 招标编号: 计安招标采购编制 采购文件编制人:郭蔚 年月

目录 第一部分:投标邀请书…………………………………………第二部分:采购项目容………………………………………第三部分:投标人须知…………………………………………第四部分:合同书格式…………………………………………第五部分:投标文件格式………………………………………

第一部分投标邀请书 计安招标采购(以下简称“采购代理机构”)受兴宁市水务局(以下简称“采购人”)的委托,对兴宁市水功能区划报告书及兴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书编制服务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符合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参加。 一、招标编号: 二、项目名称:兴宁市水功能区划报告书及兴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书编制服 务采购 三、采购预算:人民币万元 四、采购项目容、要求及数量: 、采购项目容:兴宁市水功能区划报告书及兴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书编制服务采购; 、采购项目要求:详见招标文件第二部分《采购项目容》; 、数量:项。 投标人应对所有的招标容进行投标,不允许只对其中部分容进行投标。 五、供应商资格: 、具有相关经营围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在中华人民国境注册的法人或其它组织; 、投标人必须具有乙级(含乙级)以上《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 、投标人必须提供由检察机关出具的无行贿犯罪记录证明(原件附入投标文件中,否则为无效投标); 、符合《中华人民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 符合以上资格要求的供应商,评标委员会将以公开报名的方式确定其投标资格。 六、获取招标文件的时间、地点、方式及招标文件售价 、符合资格的供应商应当在年月日至年月日期间上午::,下午::(时间)期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到计安招标采购(详细地址:市江南新中路号运兴楼二楼)购买招标文件,招标文件每套售价元,售后不退,采用其它方式报名的,须另交元作为特快专递费,款到即发。 、获取招标文件方式:自行前往购买。(营业执照;国税、地税登记证;《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并填写本公司制作的报名登记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