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悯农
悯农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游子吟》

读古诗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因为古诗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知识。

从我会读书到现在,我已读了不少经典诗文,如《忆江南》、《赠汪伦》、《游子吟》等等,这些古诗文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那首感人肺腑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讲的是:慈祥的母亲亲手用针线给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怕儿子在外耽搁久了,衣服容易穿破,所以把衣服缝得很紧密。最后作者孟郊还发出了感叹:谁说小草的心,报答得了春天阳光的温暖呢?

读了这首诗,我觉得我们就像是那小草,母亲便是那春天的阳光。母亲默默无闻地哺育着我们,让我们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我们做子女的,就算是一辈子也报答不了母亲对我们那浩浩荡荡的恩情啊!诗中这位老母亲借着微弱的烛光,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补衣服,针针线线倾注的是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呀!我的妈妈对我也倾注了不少的爱。从小到大我的扁桃体最容易发炎了,一点受不得凉。那是初秋的一天,我在奶奶家偷偷吃了一根棒冰,谁知晚上到家我浑身烫得象手捂子,耳朵烧得红红的,眼睛睁不开来。我只好告诉妈妈我吃棒冰了。平时最爱唠叨的妈妈急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二话没说,背起比她少不了几斤的我就往诊所跑。伏在妈妈背上,后悔与感动交织在我的脑海中。妈妈的爱已化成一股退烧的清泉,流进我的心窝里……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这首诗我读了很多遍,都能背下来了。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抓后为誓死明志而作的。我最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因为这句诗表达了文天祥立志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我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

从这首诗我了解到:在亡国时,文天祥无法救国,非常伤心,国破家亡,自己因兵败被元军囚禁,孤苦伶仃。可他仍不投降,与敌人抗争到底。

文天祥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面对死亡,他仍不屈服于敌人,因为他深深的爱着国家。他的事迹让我感动,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想,我们生活在这么幸福的祖国大家庭里,应该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本领,将来才能报效祖国,为祖国做贡献。

现在我还是个小学生,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展开,作为一名上海人,我应该好好学习,热情的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向他们展示上海的魅力。

《过零丁洋》这首诗让我感受很深,它像我的照明灯,让我热爱祖国;它又像多彩的阳光,伴我走向未来的征

江雪

读了很多遍的《江雪》,总是觉得“独钓寒江雪”那一句写得特别飘逸,每当忆及时,总为它的精神力量所震撼。

作者柳宗元被政治压迫,贬到了永州,受到很大的刺激,心情十分低落。在永州空旷的雪地上,目睹了凄凉的一幕。于是有感而发,留下了千古绝唱《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数九寒天,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荒芜的雪地里,没有一个人影。冰凌挂在房檐下,闪着寒冷的光芒。周围的山峦上空,也没有了鸟的倩影。在这茫茫雪原之中,点缀着一位老翁。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与茫茫雪地相比,他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援。可他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古诗的前两句用“千山”与“万径”表现出一种荒凉的景象,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又用“绝”与“灭”映衬出了寒冷与孤寂,堪称神来之笔。在这短短两句景物描写中,仿佛有动态的景物在跃动着,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它们在画面上浮

动起来、活跃起来了。向下读去,一“孤”一“独”,淋漓尽致地将空灵剔透写了出来。最后一句“独钓寒江雪”太富有意境了,表达了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给予人一种空濛的感觉。

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是雪,山上是雪,路上是雪,千山、万径是雪,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也都是雪,但惟独江水不是雪。为什么作者要写“独钓寒江雪”呢?我想,这样叙述能更潇洒一点,给人感触更深一点。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更将老翁的孤独展现出来了。

这首诗就是作者本身的写照。孤独的渔翁形象显然不是写真,而是自我形象的象征。独钓寒江,应是诗人遭贬后心态的艺术的幻化。令人生寒的漫天雪景,实际上是政治上的重压形势的变形写法。因大雪严寒的威力而出现的鸟飞绝、人踪灭的自然现象,正是当时顽固派对永贞革新力量的打击和严惩而造成的畏惧的社会心理的形象描绘。然而,诗中孤独的渔翁又是高傲的,就象诗人没有屈服于永贞失败一样,渔翁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尽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妥协和退让,而是执着地守着一叶孤舟,垂钓寒江。再看诗的取景,采用的是俯瞰角度、居高临下式描写,其中同样透露出作者的一股不屈的傲气。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与茫茫雪地相比,他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援。可他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古诗的前两句用“千山”与“万径”表现出一种荒凉的景象,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又用“绝”与“灭”映衬出了寒冷与孤寂,堪称神来之笔。在这短短两句景物描写中,仿佛有动态的景物在跃动着,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它们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向下读去,一“孤”一“独”,淋漓尽致地将空灵剔透写了出来。最后一句“独钓寒江雪”太富有意境了,表达了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给予人一种空濛的感觉。白对祖国河山充满了热爱激情。

古诗二首(悯农)

《古诗二首》导学案 班级姓名评价家长签字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体会这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情境和抒发的不同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全力以赴,尽最大能力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感受成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运用习得的古诗学习方法,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4)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前进入探究点的探究,检测一下自己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四川绵州昌隆县人(今四川省江油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悯农》诗二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2、预习自测 (1)比一比,再组词

蒲()悯()粟()炉()郎()犹()铺()闽()栗()芦()朗()忧()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秋浦(pú pǔ)赧郎(nǎn hǎn) 紫烟(zǐchái)无限(yín xiàn) (3)查找有关劳动的诗歌写在下面的空白处。(至少两首) 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 1.我思考,我收获: 学习建议: 请同学们用2分钟左右时间认真朗读古诗,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2.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自读古诗,了解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默读课文,在书上做好批注笔记。用时5分钟) 探究点二:对比两首诗,找出它们的异同。(解决途径:思考《秋浦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场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悯农》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悯农二首·其二

悯农二首·其二 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赏析 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悯农二首(其一)

教学目标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认识“粒、夫、饿、死”4个生字,认识部首“食字旁”。 2通过老师范读或跟着录音,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4个生字和食字部。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难点: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听录音,朗读古诗,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一复习古诗,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悯农二首(其二)的这首古诗吗?能背一背吗?这首古诗让你懂得了什么? 生:农民伯伯真辛苦! 生:我们要爱惜粮食! 师:是啊!农民伯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要学《悯农》的第一首。2出示课题。 二读通古诗,学习生字。 1 学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出示:春种和秋收图。 师: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吟诵古诗。 师范读古诗。 师:说说这两幅图分别描绘了哪两个季节?画面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刚才说的内容,诗人李绅是这样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学习生字“粒”。 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诗中说“一粒粟”“粟”就是一种谷物,去壳后叫“小米”,北方人一般叫“谷子”。“粟”的大小和我们吃的“米”差不多。 除了“粟”,哪些事物可以用“粒”?(一粒糖,一粒纽扣,一粒石子儿……) 师:是啊!凡是小而圆,颗粒状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上“粒”。 (2)理解古诗意思。 师:你们看,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到了秋天,就会有许多收获,他们收获了什么啊? 生:粮食。 师:是啊!“万颗子”就是指许多粮食。 朗读这句,边读边想,为什么春天种下的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啊? 引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师生互相诵读古诗,体会农民的辛苦。 师引: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 生读:春种一粒粟 师引:经过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 生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引:到了秋天,才会有所收获。 生读:秋收万颗子。 2 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学习“夫”“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 教学设计

悯农二首(其一)教学设计 导读:悯农二首(其一) 教学目标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认识“粒、夫、饿、死”4个生字,认识部首“食字旁”。 2通过老师范读或跟着录音,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4个生字和食字部。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难点: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听录音,朗读古诗,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一复习古诗,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悯农二首(其二)的这首古诗吗?能背一背吗?这首古诗让你懂得了什么? 生:农民伯伯真辛苦! 生:我们要爱惜粮食! 师:是啊!农民伯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要学《悯农》的第一首。 2出示课题。 二读通古诗,学习生字。

1学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出示:春种和秋收图。 师: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吟诵古诗。 师范读古诗。 师:说说这两幅图分别描绘了哪两个季节?画面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刚才说的内容,诗人李绅是这样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学习生字“粒”。 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诗中说“一粒粟”“粟”就是一种谷物,去壳后叫“小米”,北方人一般叫“谷子”。“粟”的大小和我们吃的“米”差不多。 除了“粟”,哪些事物可以用“粒”?(一粒糖,一粒纽扣,一粒石子儿……) 师:是啊!凡是小而圆,颗粒状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上“粒”。 (2)理解古诗意思。 师:你们看,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到了秋天,就会有许多收获,他们收获了什么啊? 生:粮食。 师:是啊!“万颗子”就是指许多粮食。 朗读这句,边读边想,为什么春天种下的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

悯农两首教学设计

悯农两首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悯农》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及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初读古诗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检查读。(小组合作) 2、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质疑。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三、品析体会 过渡:古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富有想象的人能从中读出各种画面,那么,透过这首诗中屈指可数的20个字,你又读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1、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2、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作者简介] 李绅(772 -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 年),祖籍安徽毫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 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 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 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 首。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 “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 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 年)任河 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 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 年)因 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 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 3 卷、《杂诗》1 卷, 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注释] 悯:怜悯。 禾:禾苗。 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汗滴:汗水往下落。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餐,饭。 皆:都是。

一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 悯农二首(其二)教学设计(1) 沪教版

---------------------------------------------------------------最新资料推荐------------------------------------------------------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悯农二首(其二)教学设 计(1)沪教版 《悯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 3、会背诵课文。 4、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吃的米饭哪里来的? 看课文插图。 你们看,我们吃的米饭就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劳动出来的。 (出示课题《锄禾》) 2、教学锄禾。 禾: 禾苗,各种作物的幼苗。 (插图上画的是玉米苗。 ) 锄: 翘舌音。 不要读成cu,左中右结构,锄头的锄,课文中指的是动作。 谁能说说锄禾的意思?(课文中指农民除草、松土)。 1 / 7

农民为什么要为禾苗除草、松土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观察插图,想想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讲读诗句,学习字词,理解内容。 (1)看图。 农民伯伯是在什么时候锄禾的?你从哪里看出来? 读一读锄禾日当午。 理解日当午的意思: 太阳当头照,正是中午的时间。 看看图,自由说说,想想锄禾日当午的意思。 (中午,烈日当头照。 农民伯伯却在地里给禾苗除草、松土。 ) (2)仔细看图,你从哪里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他热的满脸通红,口干舌燥,汗水不断的从脸上一滴一滴的淌下来,滴到禾苗地下的泥土里。 ) 读一读汗滴禾下土,讲讲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农民伯伯热得汗水一滴一滴,不断的滴到土里) (3)农民种粮这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想法。 ) 读一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知盘中餐: 有谁知道这碗里的饭是从哪里来的? 读一读粒粒皆辛苦教学粒皆辛苦谁能说说粒粒皆辛苦的意思: 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的来的。

古风二首-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风二首/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文学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

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

悯农(二)

悯农(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

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

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一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 悯农二首(其一)教案(1) 沪教版

《悯农》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大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尊敬劳动者,激发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悯农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锄禾》。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种下一颗谷物,秋天会有许多收获。尽管四海之内没有荒废的耕地,农民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诗人用“春种”到“秋收”,用“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讲了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可诗的结尾勾勒出的却是一幅悲惨的画面:“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人以这样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二胡独奏曲《江河水》音乐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要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粒、饿”两个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夫、颗”,可以用与熟字“天、棵”比较字形的方法识记;“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个学过的部件来识记。 2、写字教学。 要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 粒:米字旁要写窄一些,第六笔是“点”,不是“捺”。 闲:门字框里边的“木”,“捺”要变成“点”。 犹:右边不要写成“龙”。 死:“匕”的笔顺是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三)词句教学 第1 页共3 页

结合字形让学生了解“粟”是谷物,“万颗子”是很多谷物,从中感受到“春种”到“秋收”,“一粒”到“万颗子”的变化。 结合插图(或投影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四海”,泛指到处;“无闲田”,就是没有空的田地;“犹饿死”,即还是饿死的意思。从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悯”字的意思。 (四)朗读、背诵指导 这课古诗押“i”韵。要在读通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然后结合插图或投影进行想象,经过反复朗读大致了解诗的内容。朗读时可辅以《江河水》忧怨的音乐,烘托气氛,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在脑子里浮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情境,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由此产生同情感。经过反复朗读和吟诵,达到背诵。背诵在课内进行。 本诗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五)练习提示 第一、二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第三题是形近字比较,要提醒学生注意它们在字形上的差别和字义的不同。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导入新课。 谁能背诵一年级学过的古诗《悯农(一)》、学了这首古诗,我们知道农民种田很辛苦。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初读古诗,大致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读古诗,想象图画的意思。 (三)自学生字。 1、一边读古诗,一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自学生字的读音。 2、用生字卡片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 (四)了解词义,指导朗读。 通过看彩图和讨论,大概了解“粟、万颗子、四海、无闲田、犹饿死”的意思和诗文的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出节奏感。

悯农二首

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

悯农二首(其一)

悯农二首(其一) 教学目标 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认识“粒、夫、饿、死”4个生字,认识部首“食字旁”。 2通过老师范读或跟着录音,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4个生字和食字部。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难点: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听录音,朗读古诗,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一复习古诗,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悯农二首(其二)的这首古诗吗?能背一背吗?这首古诗让你懂得了什么? 生:农民伯伯真辛苦! 生:我们要爱惜粮食! 师:是啊!农民伯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要学《悯农》的第一首。 2出示课题。 二读通古诗,学习生字。 1 学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出示:春种和秋收图。 师: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吟诵古诗。 师范读古诗。 师:说说这两幅图分别描绘了哪两个季节?画面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刚才说的内容,诗人李绅是这样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学习生字“粒”。 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诗中说“一粒粟”“粟”就是一种谷物,去壳后叫“小米”,北方人一般叫“谷子”。“粟”的大小和我们吃的“米”差不多。 除了“粟”,哪些事物可以用“粒”?(一粒糖,一粒纽扣,一粒石子儿… …)师:是啊!凡是小而圆,颗粒状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上“粒”。 (2)理解古诗意思。 师:你们看,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到了秋天,就会有许多收获,他们收获了什么啊? 生:粮食。 师:是啊!“万颗子”就是指许多粮食。 朗读这句,边读边想,为什么春天种下的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啊? 引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师生互相诵读古诗,体会农民的辛苦。 师引: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 生读:春种一粒粟

悯农(二)-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第四十三首诗悯农(其一)

第四十三首诗 悯农((其一)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作品原文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词句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白话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迁居润州无锡。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1]事迹见沈亚之《李绅传》(《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八)和新、旧《唐书》本传。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其中《悯农二首》诗流传甚广。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作品鉴赏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这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悯农二首

《悯农二首》 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品注释 1、《悯农》:题一作《古风》。悯:怜恤。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2、收:一作“成”。 3、四海:指全国。闲田:未被耕种的田。 4、餐:一作“飧”。 《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流传甚广。

《江雪》 原文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译文 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②,言师采药去③。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④ 注释 1寻:寻访。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处:地方。这里指隐者的行踪。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徒弟,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古诗诵读 悯农两首

悯农两首(其一)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2、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农、午、辛、苦”4个生字。 3、能在老师的帮之下借助“注释“和”参考译文“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农民种田很辛苦,懂得要珍惜粮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图上画着什么? (夏天的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农民伯伯在农田里种地。) 2、学习生字“农” (1)读准后鼻音。 (2)学习笔画“竖提”。 (3)学生描写“农”。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农民伯伯有关的古诗。 出示课题:悯农两首(其二) 这首诗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绅写的其中一首。悯,就是怜悯同情的意思。诗人同情农民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二、学习古诗 1、指导朗读1、2行。 (1)下面让我们跟诗人一起到田间去看一看(课件出示一个夏天的中午老农在田间锄禾的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2)(课件出示第1、2行诗)这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老师相机根据学生的回答播放课件范读)你们愿意像这样读吗?赶紧练一练吧。(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3)是啊,夏天的中午,太阳火辣辣的,多热呀!如果是你,你想做什么?而这位老农呢?(指名读) (4)谁能再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男女生读) (5)你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表演读就更好了。谁想来试一试?(指名表演读、全班读) (6)现在,你和诗人就在田间,你想对这位老农说些什么?(指名说) (7)是啊,这么炎热的夏天,老农还在锄禾,他身上的汗直往下滴,滴落在禾苗下的土里,多辛苦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齐读1、2行) (8)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3、4句。(也就是告诉我们知道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二首》诗歌鉴赏

李绅《悯农二首》诗歌鉴赏 悯农二首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 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 粒皆辛苦。 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 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 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 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 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 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

“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 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 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 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 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 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 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 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 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 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 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 了不懂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 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悯农(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悯农(其一) 体裁:诗 题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 名字:李绅 年代:唐代 描述: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翻译: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原文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赏析: 赏析一:思想内容 “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

“农夫犹饿死”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最后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人人习见得常事让人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考点: 一、必背名句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解释: 关键词:粟 泛指谷类。 关键词:秋收 一作“秋成”。 关键词:子 指粮食颗粒。 关键词:四海无闲田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关键词:犹 仍然。

李绅《悯农二首》诗词鉴赏

李绅《悯农二首》诗词鉴赏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 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体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 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 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 夫犹饿死”,它不但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 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 间的悲剧”这个问题。诗人把这个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 产了惊人作品(奇迹),不过,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 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 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 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 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 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 不是无病的*;它近似蕴意长远的格言,但又不但以它的说服力取胜, 而且还因为在这个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 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持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 没有原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