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研究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研究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研究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研究

【摘要】以安徽东流历史文化名镇“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为例,运用区位空间审视下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对历史建筑的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展开探索,实质是基于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文化传承与形态空间再现的城市设计问题。

【关键词】历史建筑文化传承城市设计

1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

(1)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与发展城镇文化的形象特色的营建。

(2)应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把握“历史肌理空间特质下的文化传承”与“历史信息可读性的表达”间的相互关系。

(3)城市设计战略层面:通过人文历史的感知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研究掌握区位空间的特质性;通过区位主体现状分析其历史肌理来审视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通过“历史肌理空间特质”的选择、比较、筛选、提炼确立出具有功能、文化、艺术、审美品质的城市设计战略命题。

(4)城市设计形态空间设计层面:在历史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城市设计命题指引下,把握设计所要表达的元素,进而进行整体空间形态构筑,使文化传承的延续空间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协调统一。

2 案例分析

2.1 东流老街历史概述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

市民文化中心建筑方案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毕业设计 开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武昌市民文化中心建筑方案设计

设计题目:武昌市民文化中心建筑方案设计 课题的根据:1)说明本课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理论意义 毕业设计,高等学校技术科学专业及其他需培养设计能力的专业或学科应届毕业生的总结性独立作业。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课题,综合运用本专业有关课程的理论和技术,作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相当于一般高等学校的毕业论文。目的是总结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毕业设计,也使学生对某一课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际意义 大型综合文化设施能够在提升城市整体品位的同时,为居民创造更加丰富、专业的文化享受。与建设一幢楼、一座桥相比,这种城市“软实力”的建设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恒心。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某个领域,而趋向于多功能、多样化的综合性服务。 对此,各类型设施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逐渐摒弃了以往的条块分割局面,并朝着综合性、兼容性、专业化不断迈进,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市民文化中心就是这样,中心内各部门应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学习、交往的多样化互动空间,既方便市民,又能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从根本上说,市民文化中心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市民文化中心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 3 国内外动态: 市民文化中心是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场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_以天津市为例 (1)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
——以天津市为例
张萌 史延冰 王欣然
摘要:以传承运河文化为切入点,着重阐述天津市将运河申遗保护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城市 宜居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本文明确了传承运河文化是天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契 机,进而论述了生态城市发展定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及区县统筹协调发展与传承运河文化和运河保护 发展的关系,并从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重塑自然生态环境、营造人居环境体系、带动文化旅游发展、突 出地区发展重点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带动天津运河沿线地区生态宜居建设和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天津 生态城市 京杭大运河 文化传承 宜居建设
1 引言
天津市是国务院 1986 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天津在深入推进 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通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生态宜 居城市的建设步伐。 从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出台,到 2008 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名村保护条例》和《天津市文物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天津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编制了一 系列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在挖掘城市历史、守护城市记忆方面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 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天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 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运河风貌、传承城市运河文化,不仅是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 也是体现天津地域文化价值、 建设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的迫 切要求。
2 天津运河文化的内涵与现实发展需求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北起武清区木厂闸, 南至静海县九宣闸, 以三岔河口为分界点分为北 运河和南运河两个区段,总长约 174 公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
7554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无论是已称为今口的城市历史文化,还是将会成为明天的城市历史文化,都有个不断地因时、因地、因人、因需而更替创新的问题,这一城市文化的再创造,必须从战略层面和实施层而上制定出明确的目标、有力的政策和可行的措施。这在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的新时期,尤显重要.本文就此提出若干见解,以祈能引起对城市历史文化再创造的重视. 一、缘起 通过先后几批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确定,向世人昭示了我华夏悠久、深厚而灿烂的城市文明的光彩。与此相应的名城保护的政策与法制的建一设,更是功垂于千秋,利及于当世。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与价值观的确立与提升,无疑地已为今日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注人了基因性的内涵。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在所处时代的民族或地域统领文化在城市的总合表达。城市文化基本上可以分解为:建设文化、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等三方面。在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特定进程中,这三者乃是相互融合,进退互动的结构体.我们所关心的建设文化是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的载体、投影或容器,或是此两者的显性表达。 历史在前进,城市有兴衰。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新时期,城市正以空前规模在建设和发展。在当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城市建设在争相现代化,己定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少在经受房地产开发的冲击与压力,保护的防线常常轻易地被冲破;至于一般的城市则更是无所顾忌,不少对旧城大事开发,甚至要以最快速度抹去旧区,以示政绩;新城或新区的建设,往往以开发效益为重,而几乎漠视一切。总之一些名城在退化,城市建设雷同化和“通俗化”的顽向la见显露。 文化名城是一个历史范畴。今日我们既在赞赏往昔的光辉,也在创造着未来的城市文明。21世纪是文化世纪。现代化城市文化的内涵正待不断地更新与充实。城市建设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向,使得城市建设文化也面临不断创新的新阶段。对此,在大声疾呼保护既有历史文化精粹遗存的同时,十分重要的是要重视从城市规划与建设层面,积极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以推进我国城市建设文化的持续发展,使之绽放出更为灿烂的异彩,这应当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 二、城市文化生态观 援用文化生态原理,为的是用以考察、评价城市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来解释城市文化的变异。 城市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些城市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就以建设文化方面而言,都反映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调谐与适应,以及与社会环境(制度、观念等人文方面)的深层交互作用与选择渐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断演进,所形成的文化形式与经历的积淀,就表现出该文化的特质。这就是江南水乡城镇的建设同黄土高原建设地景与文化景观迥异的原由. 诚如C.A.Doxiadis在所著的“建设的筑变”一书中提到的:“舆论往往需要传统,但当它要求创造某些事物之时,却又喜欢怀念古老的房屋,而忘记卡索纳(Casona)所说的老式房屋都不是建筑师所创造的,而是时代所创造的”.这里说的“时代”,即是当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用的总和. 研究城市文化生态,不能脱离城市生态的主体,即是人类的地位和创造城市文明的作用.是城市人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观念文化(如世界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等),以及技术文化(如工艺、技艺、科学等等),为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用以创造出民族或地域所特有的建设文化,以致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正是人类及其社会的活动,创造和推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反过来说,即是城市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在自然本底环境下,

兰州历史文化研究

——文化·特色·城市持续发展 1基本理论 1.1概念定义 1.2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1.3地方文脉的多维度 1.4城市规划设计时如何对城市特色进行定位2实例分析 3 兰州历史文化分析 3.1 历史沿革 3.2 文化地位 3.3 自然环境 3.4 城市设计节点

1基本理论 文化,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特定的地理环境、人群以及特定人群对特定地理环境的适应和特定的利用方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地域是承托自然和人文衍生、变化的平台。地域的场所精神则是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是对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的提取与注入。 20世纪90年代.文化管理理论逐步从微观领域渗透到城市和区域的中观层而.尤其是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并正在着手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同时.着力带动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2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的比较 城市特色由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构成。自然因素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人工因素指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可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人工与自然相和谐的美,才能使城市显示特色。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积淀的聚焦点,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的遗存,不仅是城市文化延续的标志,也是城市环境特色的灵魂。北京的故宫、长城、苏州的古典园林、西安的兵马俑都己成为所在城市个性和魅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城市中不同时代的建筑、桥梁、城墙、道路等,都铭刻着历史文化的痕迹。不同城市的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构成了不同地区的城市特色,如福建省的客家楼、福州的三坊七巷、上海的里弄住宅、北方的四合院等。历史文化积淀越深厚的城市,越具特色。 1.3地方文脉的多维度 完整的地方文脉关系应该是多向维度的。首先是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环境,包括当地气候和地点微气候及已有的自然环境植被、土地形态、地形特点、地下水文、地质、水资源、环境灾害及动植物生命环境等。每一个场所所具有的独一无一的特质是城市规划与设计最宝贵的资源。规划与设计师应在已有的,通常是复杂的、微妙的环境中进行设计,尤其是对特色鲜明的区域,更需要仔细和恭敬的设计回应。 其次是地方文化环境和城市建成环境,包括居民居住形态的原型、模式、价值观和建成环境方式、 土地所有形式、人居文化、传统习俗及与周边的邻里关系,还有人在环境变化中的适应能力等。在任 何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城市文脉都是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包括多层次的社会与环境的相

摘要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

历史文脉的摘要城市是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每一个城市都是历史片段的累积,城市存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具有传承人类文化的功能。城市历史文脉是城市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沉淀,是城市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协调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使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历史文脉历史文化城市建设保护与发展 引言众所周知,城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任何城市都经历这产生、成长、成熟、帅退、更新,然后再发展的循环过程。城市的发展是绝对的,自产生时起城市就处于发展变化中,因此,在确保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具体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进而导致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及城市特色维护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施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城市建设现状 社会的发展,名族的融合,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使得文化之间的差异愈发模糊。经济快速发展使地域的界限日益模糊,社会变得一同,地域的特色逐渐消失。单一的世界文明化的过程是对过去伟大的文化历史资源的一种消磨和腐蚀,它不可挽回地破坏了宝贵的传统文化和形形色色的地域特色,这种破坏构成对人类创造力的削弱,它使世界面貌变得平庸无奇,每一个城市都变得一摸一样、无法分辨。

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呈现两大趋势,一,创新;二,保护。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快了我国城市向国际都市迈进的步伐。但是在现代城市文明的背后我们也不断发现,我们的城市正趋向于一体化。那些记载着城市历史,彰显城市特色的古城区、老建筑正在这种一体化的规划格局下逐渐消失,许多旧城古风荡然无存,这是城市文明的失落,是对历史的背叛,是我们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缺陷。 城市历史文脉的价值及其传承的意义 城市是历史形成的,是社会文化的荟萃,建筑精华的交集,科学技术的结晶。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工具并列。对于城市建筑的研究,无疑需以文化的脉络为背景。 历史文化作为提现城市个性、积淀城市厚度、储存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的核心要素,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无形资产,更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其烙印是永恒的,影响是深远的,魅力更是无穷的。城市文脉叙述着特定地域中人与自然、建筑形态与城市风貌、城市整体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的整体,它是城市演进和发展中的历史沉淀。它作为一定环境条件下维系人、建筑、城市及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相互内在本质的联系,其传承对于城市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在于: (一)艺术价值,城市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物质形式。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2002-2008年度)成果 湖南科技学院汇编 二零零九年十月

目录 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 (Ⅰ) 第一编湖南科技学院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目录 1.舜文化研究成果 (6) 2.柳宗元文化研究成果 (9) 3.周敦颐文化研究成果 (13) 4.女书、瑶文化研究成果 (15) 5.潇湘(零陵)文化研究成果 (17) 第二编永州当代文学著作目录 (20)

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 “永州是本书,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书”,“看永州就是看文化”等等一类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永州得名始于隋代。隋文帝时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今双牌县永江乡一带),开皇九年(589年)撤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将永远的山水寄寓于是州,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蕴涵! 1993年,道县玉蟾岩考古发掘出打制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大量的动物骨骼、螺壳以及少量的植物果核,共约1万件。还有最珍贵的陶片和两颗稻谷,经测定,陶片与稻谷都在距今14000年左右。零陵区黄田铺镇石棚,棚基系天然平整巨石,三柱墙石承托的棚顶为重达10吨以上,被考古人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永州的历史文化,贡献了新的文明辉煌。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始祖舜帝首倡孝道,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舜文化道德精神成为奠定东方宗法社会文明框架的基石。柳宗元在永州一滞十年,融情怀于山水孜孜探求,推动唐代哲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与韩愈共同掀起拯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并影响中国上千年,成为永州山水铸就的一代思想文学宗师。南岭山地最大一支少数民族的瑶族文化,在江永、道县相邻的地方长期流传一种世所罕见的特殊文字,其字形倾斜呈菱形,由〃、—、︱、∕、о五种基本笔形构成,书写方式自上而下,从右至左。因仅在妇女范围内使用,被称为女字,通称女书。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古狂僧怀素的草书文化,散落于潇湘山水之间的碑刻文化,发源于月岩濂溪的周敦颐理学文化,以及祁剧、武术、风味饮食、衣冠服饰、民俗风情等等,都是永州的人文奇葩。永州是中华民族稻作、制陶、道德、女书、瑶文化之五源,对古代东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位于永州潇湘河畔的湖南科技学院,一直重视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从1981年学校(原零陵师专)成立的第一个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柳、何(柳宗元、何绍基)研究室为标志,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尤其是2002年学校升本以来,确定了特色名校,打好永州文化研究这张牌,以促进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战略。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从理性上加强了对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意

文化类建筑设计开题报告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乡文化活动中心设计 系名建筑系专业建筑学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一、课题来源及意义 课题来源:本课题是根据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的基地项目用地拟定,是具有真实环境场景和具体规划要求的命题。 课题意义: 1.本项目坐落于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现状为麦田,基地内地势平坦,地 上无建筑物和构筑物,建设条件及好。该基地西邻中央大道,北为一 路相隔的行政服务中心,南靠城市公园,西为规划路,占地面积约 139031㎡(208.5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0000㎡。建设用地交通 便捷,周围市政基础设施齐备,并在东侧有一条灌溉渠。 2.新乡县隶属新乡市,辖6镇(小冀、七里营、翟坡、大召营、古固寨、 朗公庙)、1乡(合河)、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新乡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西区)、176个行政村,32.96万人。 3.全县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 风,夏季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年均气温14.1℃,1月最冷,平均气温0.7℃,7 月最热,平均气温27.1℃。年均降水量548.3毫 米,多集中在7、8月间。年均蒸发量1908.7毫 米。年均日照2407.7小时,年均无霜期200.5天,适于农作物生 长。 4.文化类建筑是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广的范围,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将四年 所学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 的、综合的掌握,强化文化类公共建筑的设计和各规范知识的运用。 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其独立研究的能力。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文化类建筑的特征 1.综合性广大群众对文化建筑的需求多种多样。文化类建筑必须与文化活动的内容相适应,设有宣传教育、文化娱乐、学习辅导等多种活动设施,其内容复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是文化馆建筑的最基本特征。 2.多用性文化类建筑空间活动内容虽可大致区分门类,但各门类活动形式各异,项目种类繁多,为适应活动空间的多种使用要求,建筑的空间组织和建筑空间表现形式均应具备多用性和灵活性实现一室多用和空间的综合利用。 3.乡土性文化类建筑与当地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各地的文化教育、习俗风尚、产业结构、开发计划,以及当地的民族、人口构成、动态、生活水平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文化类建筑的地域性非常突出和强烈,具有浓郁的乡土性。在设施内容的决定、建筑造型、艺术处理应予充分的体现。 以下是我寻找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外文化中心实例:

中国城市交通设计中的文化传承现象研究

中国城市交通设计中的文化传承现象研究 火车站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和国际的现实生活中,火车站的建设往往也会作为一个城市的符号,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或是现代文明。以汉口火车站的设计为例,通过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条件,从而透视出中国城市交通设计中的文化传承现象。 标签:汉口火车站;城市交通;形象设计;文化传承 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沉淀着自己的文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具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文化就开始一直承受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强烈冲击。而中国人素有“兼容并蓄”的良好品行,在許多最先开埠的通商口岸城市,中西方文化往往都得到了很好的共融。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间往往很合时应的穿插了西方的元素,体现出这些城市特有的文化和历史的痕迹。 1 汉口火车站设计的文化传承现象概述 1.1 汉口火车站设计的背景 汉口作为武汉三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近代,它的发展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曲折发展。它是西方列强最早在我国开辟的通商口岸之一,列强们纷纷在此开立租界。这样独具的历史条件成全了汉口,中西方文化在这里得到碰撞和交融,汉口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浓郁西方特色的建筑。 汉口火车站前身为大智门火车站,又名“芦汉火车站”“京汉火车站”等,为法国人设计建造,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是京汉铁路最有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是武汉市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优秀历史建筑,曾是亚洲最现代化、最壮观的火车站,在亚洲地区首屈一指,原为芦汉(京汉)铁路南端终点站。它始建于1896年,1903年正式建成开通,命名为通湘门车站;该火车站是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准轨铁路的大型车站,法式建筑风格,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尚存的重要历史见证,它直至1991年才停止使用。在汉口火车站的设计过程中,正是对汉口近现代文化的多方搜集和提炼升华,并作出求证和总结,最终确定了具有浓郁西式风格钟塔和弧形的的拱顶结构。汉口火车站的设计,选择这样浓郁的西式风格,是设计者对汉口近代文化的寻踪。 1.2 汉口火车站设计的文化传承现象 现在的汉口火车站是在对1991年建成投入使用的火车站改扩建的基础上建造的,新的汉口火车站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汉口的文化和历史。设计者在进行设计前还充分考虑到了汉口站所处位置商业发达,近现代建筑林立,因此考虑选择具有欧式建筑形式的车站造型,这样既与汉口地区特有的城市肌理相契合,也使得具有百年历史的大智门火车站的文脉和建筑风格得以传承,与现在汉

住宅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研究

住宅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研究 发表时间:2018-01-03T15:12:46.1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2期作者:蔡建珅 [导读]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现代住宅建筑数量逐年增多,提高住宅建筑空间利用率。 佛山市顺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3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现代住宅建筑工程数量逐年增多,相应提高了对于住宅建筑设计方案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实际要求。就住宅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建筑设计方案是其建设施工重要的基础依据,不仅影响着建筑的性能和质量,同时决定着建筑的精神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内容。为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有效施工,同时达到各方主体的建设施工要求,就必须在正式施工前,从众多建设设计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方案。笔者即从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入手,就其方案评价体系和措施,发表几点看法,以供相关单位参考。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方案;评价体系;策略 近几年,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现代住宅建筑数量逐年增多,提高住宅建筑空间利用率,解决城市居住拥堵问题,给予城市居民更优化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于住宅建筑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就住宅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建筑设计方案集中体现了建筑功能、资源消耗、环境效果等多方面建筑因素,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最终的性能质量和综合收益。因此,在工程正式建设施工前,建筑企业需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案,在众多建筑设计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方案,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本文即围绕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就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一、住宅建筑设计方案相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就房地产开发而言,住宅小区是整个行业的热点内容,而建筑设计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就是小区开发的基础环节和先决条件。住宅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不仅直接决定着建筑自身的质量和性能的优劣,同时影响着建筑对于环境的破坏效果,以及工程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工程正式施工前,建筑企业需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方案对比和挑选,最终确定最优化的建筑设计方案,并严格遵照方案要求落实建筑施工工作,以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进行住宅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的基础。为确保设计方案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注意加强体系系统性和全面性控制。通常来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经济效益评价、环境效益评价以及社会效益评价三方面内容。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就需要相关专家通过打分的方式,对设计方案做出相应的评价。但这种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臆断性,评价结果与专家参考的资料和自身专业有着直接且紧密的联系,如设计方案与专家熟悉的专业和领域向贴近,则评价结果就较为准确,相反则准确性较差。 二、模糊评价法及其应用分析 (一)模糊评价法概述 模糊评价法具体是指在建立不确定模型基础上,针对不定性因子进行评价和分析和数学方法。就建筑设计方案评价而言,应用模糊评价法并不能直接获得具体的问题或改进措施,但通过对不同的因素进行不同赋值的方式,对不定项目进行评价,可获得相对科学的趋势参考,同时可针对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大概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为后期的设计优化提供可靠、有效的数学依据和参考。另外,模糊评价法可有效避免因人为主观因素带来的干扰和误差,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和科学,故而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分析,模糊评价主要依靠模糊数学模型实现,模型涵盖建筑设计涉及的所有重要因素,具体包括功能、质量、环境影响、经济效益、以及施工难度等等,通过部分分析和综合分析的方式,查找方案中的错误并完成最佳方案的挑选和确定。 (二)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分析 模糊评价模型是实施模糊评价的重要的基础,就住宅建筑设计方案而言,其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主要分为模糊模型的建立和选取和评价因子与参数的计算两个部分,具体操作措施如下: 1、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和选取分析 应用模糊评价得到的综合评价结果,通常使用如下公式表示。 上述公式中,R代表最终的评价结果;W代表不同影响因素对应的权重参数,依次记作W1、W2、W3、W4;Y代表与W含义相对的模糊评价无纲化结果,依次记为Y1、Y2、Y3、Y4。 对于建筑设计方案而言,其含有部分较为特殊的指标,如环境影响指标、施工质量指标、美观指标等,此类指标无法获得具体的数据表示,在实际操作中,需针对硬性指标进行相应的模糊化处理,从而完成赋值评价。具体的赋值操作需严格遵照“5级标记赋值标准”进行。 “5级标记赋值标准”具体是指人为对一些非数值性数据进行分级和评价,并使用分级平均数作为该数值的代表参与后续计算的赋值方法。首先,操作人员需根据由好到坏的标准对非数值因素进行评价和分类,得到的评价结果分别用“极优秀、优秀、良、及格和不及格”各个等级表示。其中,“极优秀”表示住宅建筑设计相关内容与建筑施工标准规定和建筑建设实际要求相一致,无需进行修改或变动;“优秀”表示住宅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符合建筑施工标准规定和建筑建设实际要求,客观存在一定的瑕疵和不足,经过改进后可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良”表示住宅建筑设计相关内容基本符合建筑施工标准规定和建筑建设实际要求,经过改进后可以达到建筑设计要求;“及格”表示住宅建筑设计相关内容贴近建筑施工标准规定和建筑建设实际要求,客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能及时改正,就会造成设计失误影响工程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不及格”表示住宅建筑设计相关内容与建筑施工标准规定和建筑建设实际要求不符,存在大量问题,必须重新进行设计以达到建筑设计实际要求。 2、评价因素与参数的计算分析 评价因子和权重参数的确定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数理分析的方式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操作人员需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建筑设计方案中包含的重大影响因子进行确定,并以此为基础制作调查问卷,针对相关专家学者、施工单位、政府部门以及建筑使用单位进行发放,最后使用专业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完成评价因子和权重参数的确定。以某建筑企业为例,其在评价因子和权重参数的确定阶段,共发放1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153份,其评价因子和权重参数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_以南京市为例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8)02-0041-05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崔 峰 摘 要 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借助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在阐明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南京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境地,剖析了其原因,进而提出了协调二者关系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南京 中图分类号 F592.3;TU 984.18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崔 峰(1973!),男,汉族,山西沁源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旅游开发与规划。 收稿日期 2007-03-14 修回日期 2007-10-19 当前,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和规模正日益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护、利用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得益彰,越来越成为世界许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和地区遇到的难题[1] 。 一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城市作为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它的现代化以城市历史发展为基础。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城市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因此,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保护好这些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市长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上对此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来自天赋和历史积淀,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有机关联、相得益彰的。继承和保护城市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 。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因而,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维持城市发展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础,也是 总第151期 城市问题2008年第2期

历史文化专题

满族发源地乌拉街历史专题研究 1.历史沿革 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族便在学古、阿拉山一带,以半地穴式居住形式为主。自唐尧虞舜至商汤周武等历史时期,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为肃慎人活动的范围之一。 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元封三年),汉置辽东四郡,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玄莬郡的上殷台县境地。学古四方山汉代文化遗存和杨屯大海猛汉代文化遗存。 四世纪初,东晋王朝在东北地区设护东夷校尉,以管辖东夷等部族,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东夷校尉管辖下的夫余国领地。据《晋书、四夷传》记载:“夫余国跨松花江,尽有吉林西北境矣”。 五世纪末,由勿吉人(鲜卑人)灭夫余国,建勿吉国,而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勿吉七部之一的粟末部。五世纪至六世纪中叶,五世纪至六世纪中叶,勿吉族的粟末部曾一度为高句丽的领地。富尔村曾出土过铜碗、铜勺、铜盘等具有高句丽民族风格的文物。 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元年),唐遣使册封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正式承认粟末部为中原藩属。公元762年(唐太宗宝应元年),粟末部诏封为渤海国。 公元926年(辽太祖天显元年)辽灭渤海国,改名东丹国,辽称渤海国族人为女真。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曾先后归东丹国涑州和东京道涑州管辖。 公元1115年(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达建立金朝,并在东北设置上京、咸平、东京、北京四路。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曾先后属于上京路会宁府宜春县地和咸平路玉山县地。汪屯、大常、张老、河北、高屯均发现金代遗址,并有大量文物出土,如双鲤鱼铜镜、陶罐、辽金铁锅和六耳铜锅等。 元朝统一中国后,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为元朝咸平府辖地。 公元1409年,明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置了奴儿干都司,并先后设立384个卫所。乌拉街满族镇区域先后设立了三个卫,即乌拉卫、富尔哈卫(今富尔村)、萨尔达卫(今查里巴村)。

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读书小结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分析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形成意义,深化了对文化主题的探讨,发展了他一贯坚持的文化人类学观点,并触及了建筑设计行业中明显存在的忽视文化研究现象。作者主张,建筑设计是一种具有文化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研究工作,它应以所在环境的文化特性研究为基础,在环境的空间组织中表现出这种特性,并以人与环境的互动因素予以修正,使建筑获得文化上的认同。本书是阿摩斯?拉普卜特先生继《建成环境的意义》、《住屋形式与文化》之后的又一力作,它朴素而经典,是国内建筑师,尤其是建筑专业本科学生及研究生学习建筑理论的重要参考材料。 “濡化”(就是教育)“涵化”(就是同化)霄壤之别(天壤之别)争议频仍(争议很多) 导言 1 设计的目地就是创造为使用者着想的环境及其组成部分,即形成场景并予以“布置”,以满足使用者的愿望和活动需求。 2 必须认清两点: 一、设计应做些什么来解决问题,以便在使用评价中判定它做到了没有。 (任何设计都可看作是对具体形式的某种假设,因果必须得到验证。)二、如果设计即是创造更美好的环境,那么就要问:什么是最美好?为了

谁?好在哪里?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3 做设计时应当通盘考虑社会的、文化的和物质的因素.而且不能先验或武断的认为任意改变环境是一种进步。本书的主题即“如何借助文化机制来促成这种人与环境的互动”。 第一章环境行为学的属性与作用。 1)三个基本问题 ○人对建成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影响 环境的“生存极限”:在临近生存极限的情形下,环境对于因疾病、年龄、文化突变以及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弱势人群影响更大。 ○相互机制——认同机制 2)人类学分类: 美: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学 英:体质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考古学 第二章环境特征与类型 1 将理论论据范围扩大的四步 ○考虑环境的所有类型 ○将古往今来的文化纳入视野

城市文化传承的新城规划策略应用探析

城市文化传承的新城规划策略应用探析 张冰,赵志庆,张璐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和人口的城市化迁移聚集,我国的新城、新区建设不断升温,在疏解中心城区过密人口、转移老城区职能、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存在着贪大求洋猎奇、城镇面貌趋同、特色文化衰微等不良后果。国家新型城镇化提出要以人为本,走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阿城区的东部山水新城规划立足于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思考,以“文化传承、彰显特色”为目标,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注重在新城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意在把城市建设成为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的魅力空间。 本文以阿城东部山水新城的概念规划设计为例,将文化传承与重塑的理论与阿城的实际建设相结合,在文化梳理与价值研究和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形势的基础上,以历史文化的空间诠释、文化场域的延续与再生、“活态文化”的重塑与营销为规划策略,探索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整合的“古韵绎新城”这一文化传承模式,希望对新城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文化传承规划策略阿城东部山水新城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的双重推力下,中国城镇的推进速度和扩张规模在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中重速度、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重现代、轻历史等不协调、不可持续、不和谐和非包容性等问题日益突出。旧城更新中的“建设性”破坏,新城规划中“高大上”建设,相似的建筑、街道、广场,城市原有的、各具风韵的特色逐渐消退。为此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融入文化传承理念和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阿城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距离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东南23公里,位于哈尔滨半小时生活圈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经济区内。阿城为金朝前期都城上京城所在地,是阿什河流域孕育的珍珠,位于哈尔滨-阿城区-亚布力-镜泊湖-兴凯湖黄金旅游线上,是黑龙江“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版画之乡”。山水新城位于阿城老城区东部、老城区和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之间,规划总用地20平方公里(见图1-图2)。

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文化立市”,是审时度势、把握大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而作出的战略选择,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将文化的力量熔铸到蓬莱发展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深入推进这项工作,要求由市政协牵头成立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专门力量,分专题对蓬莱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经过精心筹备,今天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了。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蓬莱有21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位。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就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使我市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们围绕打造“人间仙境、和平圣城”的城市品牌,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做好城市的功能开发,不断拓展城市空间,打造发展平台,实现城市发展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城市居住、旅游、教育科技、生态、产业承载等功能不断增强,为实现赶超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发展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城市化加速

推进的过程中,文化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求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应该看到,在全球“文化制胜”的大趋势下,现代城市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发展、挑战国际竞争的生命力所在。因此,今后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具有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的独特性,也就是是否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总的来说,文化对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二,从社会价值看,文化是促进市民提高自身素质、建设文明城市的内部原动力。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没有文化的积累,人类社会是不可能上升到文明社会的。今后人类社会要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仍然要靠文化力的推动,这是普遍规律。譬如深圳,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短短20多年,由一个偏远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了一个社会繁荣、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都市,其成功就得益于独特的城市文化的构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有利于城市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有利于广大市民文明习惯的形成,有利于社会文明风气的巩固,有利于文明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从生态效益看,文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有深刻的影响。生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城市生态环境是高度人文化的生态环境。现代人在“自然之主”意识的驱使下,错误地把城市化进程独立于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之外去加以考虑、规划和设计,结果导致了一

现代城市建设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再现

现代城市建设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再现 摘要:现代文明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现代城市建筑失去了传统文化景观的韵味,变得乏味、雷同,通过现代城市建设继承和再现传统文化景观的特色和内涵,发扬中国传统优良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其次归纳了现代城市建设传承和再现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意义,最后结合其内涵和意义描述了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的继承传统文化景观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景观;现代城市建设;天人合一;人与自然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取舍,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而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记载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兴衰变化,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有形见证和物质载体,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侵,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现代城市建筑失去了传统文化景观的韵味,变得乏味、雷同,充斥着钢筋与水泥。人们过于注重对于物质的追求,开始忽视和淡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景观陷入破碎化、边缘化的困局。因此,提升继承和保护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意识越来越迫切,现代城市建设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再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既满足现代人们工作生活的需求,又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灵魂和特色,是现代城市建设急需探讨的问题。 1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内涵分析 景观包括庭院街道、公园广场、桥梁绿地等所有与人类工作生活相关的室外空间的形象。文化景观是指人们以时代和地域的文化为依据,通过对身边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形成的人文景观,通过景观的形态、功能、风格、色彩等外在形

濮阳市历史文化

濮阳市历史文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濮阳文化 濮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濮阳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缩影。濮阳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人们常说的:民国历史看南京,元、明、清历史看北京,汉、唐历史看西安,上古历史看濮阳。足见其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对于民族文化的发育,濮阳曾起过功不可没的巨大作用。 厚重的濮阳历史文化 濮阳历史文化的厚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悠久;二是积淀深厚。 历史悠久。从考古发现方面说,可以追溯到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在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的仰韶文化时期三组蚌砌龙虎图案。一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图案身长米,高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虎图案身长米,高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锰虎。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目前在全国考古发现的龙图案中年代最早,据科学测定在距今6460年前,故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濮阳“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龙的起源与研究中国古代史、美学史、宗教史、天文历法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古学家邹衡曾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白,龙虎俱在,铁证如山”,对此作了高度评价。 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龙在古代是美好和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兴盛和发达、吉祥和幸运,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因此,人们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称为龙文化,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