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佛教徒的人生态度2(悲观乐观)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悲观、乐观

这是代表着关于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在现实的人生中,我们知道有的人比较悲观,有的人比较乐观,甚至在哲学上有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像叔本华·尼采就是属于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他有一句话:生命是一潭欲望,欲望不满足的时候便空虚,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空虚和无聊之间摇摆。这句话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蛮有道理的,因为人的欲望很多,所以多数人其实不断在忙碌。就是在追求自己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很辛苦,满足了又无聊,再去制造欲望,然后不断制造欲望,又不断辛苦,所有人生就一直在辛苦和无聊之间,他觉得这个生命就是除了这种痛苦以外没有别的,看不到生命的意义和希望,那么这些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他们对人生是有深层的思考,是有深度的,像他的哲学多少受到佛教的影响,所以世人就认为佛教就是悲观的,佛教一定就是消极的,但事实上叔本华,他对佛教的认识是肤浅的,是片面的,是不完整的,这是悲观!

乐观的人通常会把人生看得比较实在,会落入一种常见的状态,有两种情况,有的人,他的人生处境比较顺利,所以他会比较乐观!这种乐观其实是肤浅的,麻木的,这种乐观一旦遇到挫折,马上变成悲观,这种乐观是靠不住。还有一种智慧的乐观,他有两个方面,有消极的心理学,有积极的心理学,积极的心理学,它看问题,都能从积极的方面去看,那么从积极的方面去看问题,看到好的一面,那么就是一种比较有智慧的乐观,它并不是不知道事物有另外一面,它只不过乐意选择去看事物的这种正向的一面,积极的这一面,那么我觉得这样的一种乐观主义,这个乐观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鼓励的。

我们讲悲观和乐观,其实都可以有深和浅的两个层面,深度就是深层的这个层面的悲观,事实是来自于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因为他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找不到生命的价值,看到人生,他看到更多的就是一种苦难,除了苦难以外,他看不到这个生命还有生命快乐,还有什么希望,那么这是属于一种比较深层的这种悲观主义,这种悲观是来自于骨头里的,不论遇到什么再好的事情,他也开心不起来,因为他看到现实的人生。

像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他们也能看到现实的这种人生,它是充满着荒谬和虚幻,人死了之后,如果他不信仰宗教的话,人死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生命就是毫无价值;所以我们前

两天还转了一句名言,德国的一个谚语说:人生如果只活一次,那就等于没活。活一次,活完就完了,你活一次,活一万年怎么样,一万年很快过去了,恐龙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亿五千万年,在六千万年前消失了,可是我们今天要去找它的骨头都很难找到,不知道哪一只恐龙曾经在这个地球上,统治这个地球,统治着几千万只、几亿只恐龙,不知道有没有谁能把它考证出来,我想是没有人能够把它考证出来的。那我们今天的人类,不管是比尔盖茨也好,还是多高的权利、还是多大的事业,如果说人生只活一次,那几十年的光景过去了之后,最后整个生命就会进入到一片沉寂的状态,什么都没有了,如果对于这样一个没有的生命,它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看我们这个世界,有的人是需要有意义才能活着,也有的人不需要意义也能活着,有的人,这个意义很好打发,有的人要找到一个意义很不容易,普通的人对人生没有生命思考的人,要找到一个活着的理由很容易,生个孩子、做个小事业,就欢天喜地了,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有思想的人,他很容易看透这些东西的短暂性和虚幻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去找到一种,活着的理由到底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找不到,不容易找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也就容易产生一种悲观的情绪。

像叔本华,我们刚才讲到,他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人生是苦的,但是人生是苦,其实这也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因为人生是苦,它是立足于我们现在这种凡夫的生命,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从本质上来说是痛苦的,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从本质上来说是痛苦的(强调),这个本质是什么?这个本质是迷惑和烦恼,迷惑和烦恼就是一台不断制造痛苦的永动机,像叔本华说的,人在这种欲望和欲望被满足,在欲望和空虚之间,其实多少也是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但是生命还有一个层面,我记得我上一次在北师大,做了一个从心理学视角看佛学世界,我在做这个讲座之前,我就写过一条这样的微博,讲的是生命本质其实是自由和快乐的,因为迷惑、烦恼,所以我们才有种种痛苦,如果我们摆脱了迷惑和烦恼,生命就会回归到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那么这两种说法,好像是不是矛盾?其实不是,因为生命就是有两个层面,有迷惑的层面,也有觉醒的层面,就像我们看到天空也有两个层面,有云彩、云层,这是一个层面,然后虚空,这是一个层面,从迷惑和烦恼这个层面来说,生命是痛苦的,从

觉醒的这个层面来说,生命的本质就是自由而快乐的,所以世间上的人对佛法的认识,多半是偏向于佛教所说的否定的这一面,就是对我们生命中,这种负面力量否定的这一面,所以很多人会认为佛教是消极的。

那就是说,我们要了解到悲观、乐观,这个跟我们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有关系的,很多人他认为佛教是悲观,为什么会认为佛教是悲观呢?我觉得他的理由是什么呢?首先也是跟出家的制度有关系,因为很多人认为出家人看破红尘,也不结婚,也不生孩子,也不在这个世界上追逐名利,他对这个世俗,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出家就是一种消极厌世,他们认为这种世俗的生活,他们看不到这种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就放弃这种世俗的生活,追求一种出家,可是为什么要出家呢?出家难道仅仅就是因为一种消极避世吗?还是因为他有更高的追求,这个道理我们很多人,他是没有认识到,其实出家他是有更高的追求,因为他看到了这样一种世俗生活的虚幻性、无常性,以及看到每一个生命内在隐含着迷惑和烦恼,而这种迷惑和烦恼如果没有解决的话,生命是不得安宁,不得自在,我们追求短暂的世俗的生活,但是这种世俗的生活,虽然也能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的背后,其实是隐含着无限的痛苦、迷惑和烦恼,所以从出家的制度来看,认为出家人是悲观的,我觉得当然这首先是一种误解。

另外,佛教的教义里,尤其是声闻乘的教义,主要讲的是空、苦、无常,也就是说佛教的这个教义,它是偏向于一种否定,比如说我们这个世间上的人追求的是永恒,我们对爱情、事业,我们都充满着一种永恒的期待,但是佛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我们觉得这个世俗生活里有很多很多的快乐,事业的快乐,感情的快乐,有各种各样的快乐,但是佛教告诉我们有漏的生命就是苦的,有漏的生命,什么叫有漏的生命?就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是痛苦的。(蕴含着迷惑和烦恼的生命)

佛教还将就涅槃解脱,很多人对涅槃解脱他也是有误解的,涅槃就是要平息,要停止,我们这样一种充满着迷惑和烦恼的生命,解脱就是要摆脱我们内心的迷惑和烦恼,其实这个过程,我觉得它蕴含着两个方面,蕴含着一方面,佛教的理论,它是要纠正我们对世界的一种错误认识,比如说我们会把世界看得很恒常,可是世间又不断地出现无常的现象,而这种无常的现象,这种无常的事实会不断地给我们带来痛苦,我们对这个世间上有很多这种快乐的期待,可是事实上,因

为我们得生命,如果我们没有摆脱迷惑,没有摆脱烦恼,那所有的快乐终究都不是永恒的,所以佛教事实上它是要帮助我们寻找,我们生命痛苦的根源究竟在哪里?这个痛苦的根源,一方面就是来自于我们对生命,我们对世界的错误认识,还有一方面,就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迷惑和烦恼,声闻乘的佛教,一方面它要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另外一方面,涅槃和解脱,事实上就是摆脱我们内心的迷惑和烦恼,解脱就是从迷惑和烦恼里走出来,走出来之后怎么样,走出来之后,我们才能够去开启我们内在的这种觉醒的生命,智慧的生命,所以佛教的否定,其实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地去面对我们人生的现实。

那么另外一方面,尤其是大乘佛法,这个大乘佛法它是要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悲愿无尽的人生,大乘佛法一方面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内在都有觉悟的本性,都有觉醒的内涵,那么另外一方面,大乘佛法讲究的是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大乘的菩萨道,就是要对众生生起无限的慈悲和愿力,所以这是大乘佛法,它绝不是悲观的,它是对人生,它会采取一种非常如实的,智慧的态度。

所以佛教事实上,应该说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有人问佛教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其实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悲观和乐观事实上都隐藏着一种对人生的一种片面认识,乐观的人,我们刚才前面讲,乐观的人,很多时候他对人生的认识有可能是肤浅的,也有可能是片面的;悲观的人,有可能也是肤浅的,有可能也是片面的,佛法的智慧,它所要做的是什么呢?它所要做的是帮助我们对这个世界,建立一种如实的智慧,如实,这两个字非常的重要,如实,那就是你的认识要跟这个世界的真相相吻合,也就是我们在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我们要摆脱这种常见和断见,不要落入到一种永恒的见解。你认为这个世界有永恒,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永恒的幻想,生命天长地久、生命海枯石烂,那么这是一种永恒的幻想,对这个世界也不要陷入到一种虚无,虚无是很可怕的,虚无比永恒还要可怕得多,因为永恒你是有一个期待,你为了期待这个永恒你会去做很多努力,如果你对这个世界产生一种虚无,那简直就是没有希望了,活都活不下去了,找不到活着的理由,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所以佛法它给我们的是一个缘起的智慧,缘起的智慧就是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生命,正确地认识人生。

首先,我们刚才讲到佛教不是悲观的,为什么说佛教不是悲观的,然后我们

再讲佛教为什么不是乐观的,佛教不是悲观的有几个方面,第一个,佛教虽然讲到人生是虚幻,就是一切有为法,因为佛教以缘起来看世界,缘起,因缘因果,我们这个世界它就是一个。。。佛教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就是四个字,这四个字就是因缘和因果,世界就是因缘和因果的延续,然后在这个因缘和因果构成的世界里,你找不到一个不变的、不可分割的实体,我们过去认为,比如说唯物论,它认为有一个不变的、不可分割的物质,作为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整个世界就是由这个物质然后把它累积起来的,整个累积起来的,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存在,但是这样一个物质基础,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不变的,不可分割的实体,佛教以这个缘起的理论来看,这个世界是没有这样一个不变和不可分割的实体,所以佛教认为世界的存在,它就是一个条件、关系、变化的假相,但是在这样的一种假相中,虽然不是恒常的,但他也不是断灭的,一切事物之间它会隐藏着因缘因果,就像我们得生命,一道河流,这道河流,它是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生命的延续它是不会断灭的,所以我觉得佛教的理论,如果你不了解轮回的理论,你的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你不了解心性的理论,你的生命是没有深度的,那么没有长度,没有深度的生命是渺小、短暂。

那佛法除了在缘起的现象,因为在西方哲学也在讨论这个世界的本质问题,但这个本质的问题,西方哲学他们是通过理性来探讨,来认识这个世界本质,但事实上用理性是没有办法抵达本质的层面,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你是没有办法用理性来征得空性的,理性、空性,你要征得空性那是要超越你的理性,你只有超越你的理性,你要去开发你生命内在的这种无限的智慧,当你开发出生命内在的这种无限的智慧,你才能够通达空性,所以世界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虚幻的,世界蕴含着一种无尽的因果,然后我们对这个因果的现象,如果能够如实地认识了之后,我们就能够在缘起的当下通达空性,开启智慧,所以我们能够通达空性,我们就能够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所以我们不需要悲观。

那么第二个方面,佛教一方面虽然讲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迷惑和烦恼,这个烦恼,众生有多少烦恼,八万四千烦恼,真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什么。。。地方流啊?众生有无量无边的烦恼,各种各样的烦恼,除了烦恼以外,人类对自身的这种迷惑,生命的迷惑包括我们刚才前面讲的,比如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为什么活着、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包括世界有边无边、有限无限,

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看到的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等等这些问题,人类有很多的困惑,因为这些困惑,我们看不清楚,所以我们就会制造很多的烦恼,人就会活在自己制造的烦恼中走不出来,就像一只大象掉到泥潭里一样,老象溺泥不能自拔,所以每一个生命,都会被自己内心的这些负面情绪、烦恼所包围,生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生命的希望到底在哪里?如果我们学了佛教,我们同时也还发现,我们每一个生命的内在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我们不需要靠外在的力量,我们得生命有迷惑、有烦恼,同时我们也有佛性,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我们具有自救的能力,我们只要通过学习佛法,去开发我们生命内在的觉性,我们就能够从迷惑和烦恼的泥潭中走出来,所以我们不悲观,我们不需要悲观,我们得生命是有希望的,我们是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第三点就是,一方面我们看到生命的这种荒谬,荒谬性、虚幻性、迷惑性、烦恼性,但是佛法在这个迷惑的生命中,同时也为我们开辟一条觉醒之道,解脱之道,我觉得很多哲学家为什么想不清楚,这个生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想不清楚,想不清楚的原因,是因为他走不出生命的这样一个迷惑的层面,走不出这个理性的层面,跳不出理性的层面,跳不出生命意识的层面,他跳不出这个意识的层面,所以他的生命是没有办法找到出路的,但佛法,佛陀他看到了,我们得生命在迷惑的背后还有觉醒的力量,所以佛陀,他为我们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觉醒之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他说我发现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也可以把它称为是古仙人道,就是过去的诸佛,都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从这个生命走向觉醒,那我现在,我找到了这条道路,我也是顺着这样的一条道路走向觉醒,所以他在他四十五年说法的过程中,施设无数的法门,就是引领着我们走向觉醒,这条道路不是没有人走过,过去已经有着千千万万的诸佛菩萨走过了这条道路,在佛教的历史上,也有千千万万的祖师大德们走过这条道路,所以当我们找到这条道路的时候,我们得生命不再悲观,因为我们看到了典范,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方法,同时,当我们在走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得生命,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得生命也不断地在完成觉醒和解脱,所以这让我们对自己的生命会充满着一种信心,不再悲观。

这个是我要说的,佛教它不是悲观的,同时,佛教也不是乐观的,我们不要听了这个之后,我们就很乐观了,很乐观了,就可以睡大觉了,这个问题实在不

是这么简单,为什么不是乐观的呢?

首先第一点,就是我们得生命时时还要面临着死亡,死是一定的,什么时间死是没有一定的,大家记住这两句话,死是一定的,什么时间死是没有一定的,可是我们死了会到哪里去呢?搞不清楚。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好死亡的准备,所以西方哲学家说,哲学就是为了你做好死亡的准备,学习哲学就是帮助你做好死亡的准备,那我们学佛,当然我们下面会讲到这个问题,重生还是重死,但是我们得修行,我们还没有能够做到自己可以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我们得生命还充满着迷惑和烦恼,我们得修行还没有成就,我们今天有这样一个闻法的因缘学习佛法,我们得到了人身,可是如果我们现在就死了,我们会到哪里去,我们有把握吗?我们是没有把握的,所以死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在修行没有成就之前,其实我们是乐观不起来的,因为我们的生命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造了很多的不善业,我们生命的处境会到哪里去,还是离不开六道,我们有可能继续得人身,也可能不小心还会掉入到三恶道里去,这都是没有一定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乐观。

那另外一方面,即便是我们自己的修行已经很有成就了,我们已经可以预知时至,我们已经可以生死自在了,我们是不是可以乐观了?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你还需要看到无量无边的众生,他们还是深陷在迷惑和烦恼的泥潭中,他们还需要在无尽的轮回中饱受痛苦,他们需要等着我们去帮助,我们每一个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我们身上都承担着自觉觉他的这样一个使命和责任,我们看到这么多的众生,在轮回中受苦、受难,所以我们乐观不起来,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众生也是很难度的,要帮助别人也是不容易的,它会有种种障碍,所以不是说你想度众生你就能度众生了,你想帮助别人你就能帮助别人,做好事也是不容易的,所以从种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不乐观,不悲观,那就是需要中观,所以学佛的人就是要中观,中观,就是我们要建立一种。

所谓中观,就是要客观地,如实地看自己和看世界,我们需要客观,如实地看到生命存在的困扰,过患,我们同时也要客观,如实地看到我们每一个生命的内在都蕴藏着自我拯救的能力,我们要看到生命的希望,也要看到生命的缺陷,我们需要在看到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我们需要积极地去努力,精进。所以佛法跟中观有关系的一个名词叫中道,佛教讲究中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

他就提出了八正道,八正道事实上就是一种中道的理论,中道,首先在生活上,就是不去过一种放纵欲望的生活,也不追求一种禁欲的生活,然后在认识上就是要远离常见和断见,就是远离错误的见解,建立一种对世界的如实的认识,所以通过这种如实的正见,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种中观的智慧,通过这种中观的智慧,中观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开启智慧,所以智慧的开启要有中观的认识和中观的修行,这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问题,佛教是悲观还是乐观?都不是,佛教是中观。

首先婚姻是不是幸福的?不是的,是常人世俗的标准,而且大部分人带有一些断灭的态度来看待所谓幸福的婚姻,执著,占有,越想抓的紧越容易失去!所以,婚姻不容乐观。

其次婚姻是不幸福的吗?也不是的,偶尔也有短暂的幸福与快乐!所以也不需要悲观。

最后,婚姻是什么?一个名相,世俗的认定的观点,幸福也不是本质性的,哪有婚姻呀,是有缘份的人聚在了一起,这一世是我的父母,以后不知道是谁的父母,我过去世不知道有过多少父母。这一世是我的儿女,以后不知道是谁的儿女,这一世是我的爱人,以后也不知道是谁的,然后一纸证书,以为只属于对方,却不知随业流转生生死死转过多少世了。所以如实的来看待生命,以恭敬心,感恩心,慈悲心,呵护身边的善所缘!培植福田!多结良缘!如果这一世修成了,以后宏法的时候用的着,呵呵!中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