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27《谏逐客书》《与妻书》《促织》

学案27《谏逐客书》《与妻书》《促织》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答案①同“纵”,合纵之策②同“纳”,接纳③同“悦”,喜悦、喜爱④同“释”,舍弃⑤同“借”,借给⑥同“够”⑦同“廿”,二十⑧同“值”,价值、价钱⑨同“尔”,你、你的○10同“才”,刚刚⑪同“翌”,翌日、次日

2.古今异义词

答案①面向西②在于(“乎”相当于“于”)③贵族的门客、策士等④以后的日子⑤幸福⑥想象,揣摩⑦感情丰富,多情善感⑧百姓

3.多义实词

答案(1)①同“纵”,合纵之策②在③听从、顺从④跟从⑤依傍⑥由、自⑦参加、从事(2)①回头看②但③考虑④看望、拜访⑤关心、照顾(3)①奇特的、不平常的②适宜、适合(4)①改变②与“难”相对,容易③替换④轻易(5)①社会安定②治理③处理、审理④讲求⑤医治⑥惩处、处治(6)①再、又②恢复③禀报④夹层的、双层的

⑤弥补、补救⑥繁复、重复

4.词类活用

答案①名词作状语,蚕,像蚕那样;瓜,像瓜一样;笼,用笼子②使动用法,强,使……强大;娱,使……快乐;说,使……愉悦;业,使成就霸业;来,使……来;散,使……离散③意动用法,以……为乐④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⑤名词作动词,杖,用杖打;才,有才能,这里指勇猛善斗⑥形容词作名词,非凡本领⑦使动用法,倾,使……倾尽;“昂”和“高”均指“使……高”⑧意动用法,然,认为……对;奇,认为……奇特;劣,认为……劣

5.特殊句式

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非……也②定语后置句,数量词“二十”“千里”作定语后置③被动句,标志词:为/为/无标志词(“杖”意为“被用杖打”)④状语后置句,标志词:如⑤判断句,标志词:是/为⑥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者⑦主谓倒装句

6.文化常识

(1)三川之地:________、洛水、伊水相交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

(2)六国之从:六国结成的______________。六国,指韩、魏、燕、赵、______、______六国。

(3)五帝三王:《史记·五帝本纪》中“五帝”指________、__________、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__________。

(4)黔首:__________________。黔,指黑色。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5)书:《谏逐客书》中的“书”是____________的意思,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与妻书》中的“书”是________的意思。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因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尺素”“尺

翰”“尺简”“尺纸”“尺书”;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信又有了“鸿雁”“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函原指信的封套,后来就称信件为“函”;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书简”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古人常把书信扎在两片竹木简中,简多刻成鱼形,故又有“双鱼”“双鲤”“鱼书”等名称。

答案(1)黄河(2)合纵同盟齐楚(3)黄帝颛顼周武王(4)平民、老百姓(5)奏章信

二、重点巩固

(一)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逐客书》中,李斯用泰山和河海的例子,说明君王应重视民众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逐客书》中,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才是本意。

(4)《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3)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二)语句翻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假使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得分点:“向使”,假使;“却”,使……退却,拒绝;“内”,同“纳”,接纳;“疏”,疏远;“是”,这)

(2)现在驱逐客卿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内使自己国力空虚,在外则与诸侯结怨,(这样下去)要使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得分点:“资”,资助,供给;

“益”,增加;“内”“外”,名词作状语;“虚”,使……空虚;“树怨于诸侯”,状语后置)

(三)基础双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景德元年,契丹举国入寇。闰九月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战败,为敌所获,敌即授以官,稍亲信.之,然亦纳继忠说,以继忠书.诣莫州部署石普,且致密奏一封,愿速达阙下。辞甚恳激。李兴等言敌主召至车帐前面授此书,诫令速至莫州送石帅,获报简,即驰以还。于是普遣使赍其奏至。上发.视之,即继忠状。具言:“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翌日,为北朝所擒。尝念昔岁面辞,亲奉德音,惟以息民止戈为事。况北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上谓辅臣曰:“朕念往昔全盛之时,亦以和好为利。此奏虽.至,恐未可信也。”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B.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C.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D.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答案B

解析“臣”是主语,“充”是谓语,“都部署”为官职名,作宾语,主谓宾结构齐全,所以应在“都部署”后断开,排除A、C两项;“军不解甲”与“马不刍秣”为对称结构,所以应在“马不刍秣”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亲信之”与“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B.“以继忠书诣莫州部署石普”与“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书”字含义相同。

C.“上发视之”与“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两句中的“发”字含义不同。

D.“此奏虽至”与“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虽”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A项均为信任。B项均为书信。C项均为打开。D项虽然/即使。

参考译文

宋真宗景德元年,契丹大举进攻宋朝。景德元年闰九月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战败,被敌人俘虏,敌人立刻授予他官职,逐渐地亲近信任他,并且也采纳了王继忠的建议,带着王继忠的书信拜访莫州部署石普,并且送上写给皇帝的一封密奏,希望能够迅速送达给皇帝。言辞很诚恳激切。李兴等说契丹君主把他们召到帐前当面交给他们这封信,并告诫命令他速速送到莫州交给石帅,当得到回复的信札(书信),立刻快马赶回。于是石普派遣使者带着王继忠的密奏到京城去。宋真宗打开来看,是王继忠叙述的文字。信中详细说道:“我先前奉诏担任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从辰时到酉时,营帐没有准备好,物资粮食也还没有到,士兵没有解下盔甲,战马没有饲料,就这样两天,加上士兵缺水,冒死争相取水。第二天,被敌人俘虏。曾想当年面辞陛下,亲自奉行您的恩诏,只把使百姓休养生息和停止战争作为自己的事情。况且契丹听闻您的圣德,希望能够修复以前的和好状态。”皇帝对辅臣说:“我回想过去全盛的时候,也认为和好是最为有利的。这份奏折虽然到了,但是恐怕不能相信。”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2微案1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

微案1理解文言虚词 ——结合语境,虚“虚”实“实”复习任务 1.梳理并总结五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翻译)设题角度命题特点 2022新高考 Ⅰ卷 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 半与秦,秦必去矣。 虚词:以 ①虚词全部 放在翻译中 考查。 ②不考用 法,只考虚 词的意义。 ③虚词考查 重点放在高 频虚词及副 词上。 新高考 Ⅱ卷 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 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虚词:数、鲜 全国 甲卷 ①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 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②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 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虚词:①其;②乃。 2021全国 甲卷 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 徉无斗志。 虚词:每、小、辄 2019全国 Ⅰ卷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 古之制,可稍削之。 虚词:数、或、稍 2018全国 Ⅰ卷 ①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 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②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 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虚词:①以、以为; ②以、素 知识图要

活动一 梳理总结五类虚词 (一)代词 代词可分为三类:(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如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如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如之、其、厥、彼。(2)指示代词。近指的,如此、斯、之、是、兹。远指的,如彼、夫、其。虚指的,如某、或、莫。(3)疑问代词。如孰、何、奚、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善刀而藏之.杳不知其所之.也 B.⎩⎪⎨⎪⎧ 而忧其. 瓠落无所容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C.⎩⎪⎨⎪⎧ 焉.用亡郑以陪邻犹且从师而问焉. D.⎩⎪⎨⎪⎧ 或.取诸怀抱或. 师焉,或不焉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有的、有人”。A 项它/到、去。B 项它/那些。C 项哪里、怎么/他、他们。 (二)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词。 1.副词的种类 (1)表程度。表示“稍微”的副词有:少、稍、略等。表示“更加”的副词有:益、弥、愈、更、滋等。表示“非常、尤其”的副词有:最、极、甚、至、尤、良、绝、特、颇等。 (2)表范围。表示“全、都”的副词有:悉、皆、咸、俱、举、凡等。表示“只、不过”的副词有: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顾等。 (3)表时间。表示“曾经、已经”的副词有: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等。表示“经常、一向”的副词有:常、素、雅、恒、向等。表示“不久”的副词有:寻、旋、既而、未几、无何等。表示“正、恰好”的副词有:会、正、适、方、属等。 (4)表语气。表示“的确、实在”的副词有:必、诚、信、良、固、果等。表示“大概、恐怕”的副词有:其、盖、殆、庶、得无、无乃、庶几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 其.孰能讥之乎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二)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不同。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文言文阅读—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探究高考真题(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 【高考真题】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楚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 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壁,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迁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察,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二)连点成线整合突破(2)

课文6 石钟山记 一、基础夯实 (第1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虽( ) ②访( ) ③函胡( ) ④清越( ) ⑤桴( ) ⑥腾( ) ⑦余韵( ) ⑧徐歇( ) 答案 ①即使 ②寻求,探寻 ③同“含糊”,指声音重浊模糊 ④清脆悠扬 ⑤鼓槌 ⑥传播 ⑦余音 ⑧慢慢消失 2.理解性默写 ①《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深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石钟山记》中,表现山石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②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3.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得分点:是、名,定语后置句) (第2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一、新课标卷地区选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木小记 梁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物人相通,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所以才会见物思情,由物及理;才有艺术,才有哲学,才有朱子格物、达摩面壁。其实,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只要稍微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它就会对你微笑,开示出一点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见一株桃树 本来,这院里的树都是为美化环境而栽的,有很多碧桃,只为看花,不为结果。但今天从楼下路过时竟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我怀疑是园林人进货时混进了一株真身。它像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逃脱了平时果园里整形、压枝之类的管束,身心舒畅,红果满枝头。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惋惜那些天真烂漫的梅花,被扭曲绑扎成奇形怪状的盆,大哭三日,发誓要将它们全部松绑,放归大地,正是此意。 昨夜风雨,桃子落了一地,我随便捡起一颗便是蜜汁横流,尝了一口,一下勾起小时候的山野记忆。怕有半个多世纪没有邂逅过这种味道了。七分甜,二分酸,还有一分难言。因为平常吃的桃子都是商店里买来的,多是反季节的温室大桃,就算是应季的桃子,未热时就摘了下来,留出了运输的时间,等到了你的嘴里,白马非马,已不是原来的味道。这桃子经过化肥农药的变性,加上路途遥远的疲劳,还有冷藏后的冻馁,它在强颜欢笑,以一个疲惫之身来满足你的口腹之欲。只不过因为你没有尝过最本真的桃子,便以为就是这个样子。而眼前的这一树桃,既不是供人赏花的碧桃,也不是作为商品培养的肥桃。它回归自然,吸取泥土之香,承受日月之华,酿造出了一颗颗真桃、原桃。正当那些桃液饱满,薄薄的皮都快要被撑破时,恰好来了一个幸运的我,看到了它们。 原来世界上的事物,千好万好,自然最好;千变万化,美在一刹。最甜的瓜在地头,最好吃的桃在树下,蓦然回首忽相遇。 抬头看见一丛荆条 这是一个干部大院。我每天散步时要经过一个小坡。坡顶上长满了凌霄、迎春、连翘、樱花、牡丹、玉兰,都是些富贵之木。一年一年,秋有红叶春有花,一团锦绣无尽时。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学案33《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答案①同“殁”,死②同“纵”,合纵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③同“影”,像影子一样④同“崛”,兴起⑤同“向”,先前 2.古今异义词

答案①爱护别人②平常的人③人的作为④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⑤气势⑥向前奔驰 3.多义实词

答案(1)①险固的地势②牢固地③本来④确实⑤固执、顽固⑥稳固(2)①遗留下来的②丢失③赠送④离开、脱离(3)①归附②返回③使……归④女子出嫁⑤称赞、称许(4)①服劳役的犯人②一类人③门徒、弟子④徒然、白白地(5)①率领②全都,一概③轻率④遵循、沿着(6)①使退却,击退②退回③推辞、拒绝④回头⑤表示重复或继续,还、再⑥表转折 4.词类活用 答案①名词作动词,履,登上;帝王,称帝称王;瓮,用瓮做;绳,用草绳系②名词作状语,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包裹一样;囊,像口袋一样;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像影子一样③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④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重,意动用法,以……为重⑤形容词作动词,小,变小;弱,变弱⑥使动用法,斗,使……争斗;漂,使……漂浮;亡,使……灭亡;却,使……退却;朝,使……朝见⑦使动用法,愚,使……变愚蠢;弱,使……变弱⑧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⑨使动用法,兴,使……兴盛;亡,使……灭亡⑩形容词作名词,忽微,极小的事;智勇,有才智勇气的人 5.特殊句式

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皆②判断句,无标志词③判断句,标志词:也④定语后置句,中心词是“金人”,“十二”是定语,无标志词⑤被动句,标志词:为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施仁义”,无标志词⑦判断句,无标志词⑧被动句,标志词:为⑨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以 6.文化常识 (1)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________魏无忌、______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______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亦称“战国四君”)。 (2)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________。他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________的代称。 (3)连衡合从:连衡,也作“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________。合从,从,同“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________。 (4)百越:古代________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中国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戎、狄、蛮、夷、胡,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说。 (5)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______________。 (6)五代:五代不是某一个朝代,而是介于唐宋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个政权,合称_____________。 (7)太牢、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__________,诸侯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下册(三)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6谏逐客书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私”“却”“说”“书”“即”“涕”“造”“归”“既”“何”及次常用字“拔”“择”“身”“发”。2.背诵《谏逐客书》,翻译重点句子。3.掌握词类活用中使动用法的特点及辨析方法。 [课文概览] 课题文体作者核心内容艺术特色 谏逐客书奏疏李斯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 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 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 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 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 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1.手法铺张,多用排比、 对偶,文气充畅,言调 谐美,富有文采 2.正反对比论证,推理 严密,逻辑性强,论据 充分有力 与妻书书信林觉民作者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 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 起,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 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 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1.情线贯穿,行文流畅 2.情理交融:情中有理, 理中有情 3.语言雅致,饱含深情 促织小说蒲松龄通过促织得失这一线索,讲述 成名一家的悲喜遭遇,深刻揭 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 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 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 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 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 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 同情。 1.巧设线索,情节跌宕 起伏,一波三折 2.想象力丰富,充满浪 漫色彩 3.成功运用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课文6 谏逐客书 一、基础夯实 (第1段)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窃( ) ②来( ) ③产( ) ④并( ) ⑤殷盛( ) ⑥乐用( ) ⑦举( ) ⑧治( ) ⑨拔( ) ⑩包( ) ⑪膏腴( ) ⑫从( ) ⑬施( ) ⑭杜( ) ⑮以( ) 答案 ①私下 ②招致,招揽 ③生,出生 ④兼并,吞并 ⑤殷实,富裕 ⑥乐于为用 ⑦攻克,占领 ⑧社会安定 ⑨攻取 ⑩吞并,囊括 ⑪肥沃 ⑫同“纵”,合纵之策 ⑬延续 ⑭堵塞,封闭 ⑮凭借,依靠 2.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假使四位君主拒绝宾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以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得分点:向使、却、内、疏、是) (第2段)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

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过关卷5: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5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①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②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铦③,而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不舍人不休,傅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土④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溯于魏。魏王身被甲底⑤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鹜,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蒲,队⑥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蒲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 “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赵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强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注]①倍:通“背”,违背。②刿:割,刺伤。③铦(tián):锋利。④土:通“杜”,堵塞。⑤底:通“砥”,磨砺。⑥队:同“堕”,毁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B.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C.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D.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后起者藉也”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藉”字含义相同。 B.干将,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师,与妻子莫邪铸出两把名剑。文中干将、莫邪都指剑名。 C.“何以知其然也”与“沛公默然”(《鸿门宴》)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D.“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与“且以汝之有身也”(《与妻书》)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认为,国君如果善于顺应时势、倚重天时,那么成就大事的机会就增多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含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材料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阜。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属:劝人饮酒 B.白露横.江横:充满 C.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D.顾.安所得酒乎顾:可是,只是 2.下列对以上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言清风明月,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直接化用佛家语。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诺贝尔在遗嘱中规定,文学奖颁发给“文学家,他曾在文学园地里创作出富有理想主义的最杰出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无法脱离政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其最突出的偏向恰恰是其政治趣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身不由己地奉行了一种——“中立国”的政策。文学奖获得者大多来自北欧和一些较小的民族国家,他们在政治立场上保持中立,文学成就显得平庸,缺乏独树一帜的创新和探索。在对待苏联作家时,瑞典文学院的政治趣味显得更为褊狭。五名获奖者为蒲宁、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布罗斯基,除了因文学性而获奖的肖洛霍夫之外,要么是“流亡者”,要么是“叛徒”,要么是持不同政见者、三人流亡异国,一位拒绝流亡却选择了自我放逐。1964年,萨特发布拒绝受奖的声明,批评诺贝尔文学奖在冷战中偏向西方阵营,或对东方阵营的叛逆者或“理想主义者”青睐有加。 材料二: 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的《吉檀迦利》是一部献给神的颂歌集。他无限崇敬的神,是以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化身。泰戈尔一生都在思考神、自我和自然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正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信仰标准——自由、平等、博爱——来包装印度传统宗教的神,其实质是他的以人为本的宗教。这里面包含了与大自然的和谐感和与万物的亲近感。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说,泰戈尔诗歌里“充满了为全人类所理解的真正的人性”。“这位诗人的动机之一是在努力调和人类文明的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乃是我们当今世界的特征。”众所周知,泰戈尔获奖时,欧洲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而时代的语境正是寻找救世良方、解除欲来之危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这一点的。 奈保尔的文化身份是特殊的。他是印度高种姓婆罗门的后裔,却远离了印度文化的大氛围:他出生在特立尼达,但对这个曾被西班牙和英国先后殖民过的岛国的贫瘀的历史文化并不认同:他接受了英国教育并定居此地,但又无时不在一种“中心”(殖民地)和“边缘”(宗主国)感觉之间徘徊。基于此,杂保尔的作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断开句读——以词突破辅以句式

学案43精准断开句读 ——以词突破,辅以句式复习任务 1.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2.利用排“同”聚“异”的解题原则突破难点,做到精准断句。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提问方式命题特点 2016—2022年所有全国卷及2020—2022年所有新高考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一项是(3分) ①所选句子多为叙述性句子,展示人物生平和 命运转折的重要时刻;50字左右。 ②设6~8处停顿,有两处难度大的不同。 ③侧重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 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 知识图要 活动一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名代前后多联系 1.(2021·新高考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答案 B 解析“以镇天下”是“强宗室”的目的;“故皇再从三从弟……”以“故”字领起,是“强宗室”的具体行为。“以镇天下故皇”于理不通,由此排除A、D两项。“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是名词性短语,作主语,因比较长,一般在它和谓语之间停顿;而“虽童孺皆为王”是一个紧缩复句,中间不应再断开;太宗问群臣遍封宗子对天下有没有好处,这里的“利”应是“于天下”之利,因此“于天下利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起初,太上皇想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震慑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幼童也均被封为王,做王的有数十人。太宗语气和缓地问群臣:“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的。封的爵位已经很高,又大量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是的。” 2.(2020·全国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安中)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训练

庙号世祖。②于谨:时为西魏柱国大将军,封常山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城【A】中【B】兵【C】众【D】犹【E】强【F】乘【G】暗【H】突【I】围【J】而【K】出【L】贼【M】必【N】惊【O】因【P】而【Q】薄【R】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堑,文中指“护城河,壕沟”,与俗语“吃一堑,长一智”的“堑”意思不同。 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如“授之于有司”的“有司”。C.丙辰,文中指丙辰年,我国古代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记录时间,包括年月日时。D.披,文中指“翻阅”,与《促织》中“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的“披”意思不同。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军围城时,元帝焚烧藏书,将赴火自杀,遭到侍从阻止;当他准备投降时,受到大臣们的劝阻。 B.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当人质,于谨的儿子要求王褒当面展示书法,王褒自称“家奴”,以表忠心。 C.元帝崇尚严酷,不但惩处高祖时放纵舞弊的官员,甚至在魏军围城时,下令处死狱中数千名死囚。 D.王夫之认为沉溺读书不理家国事,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湖于饮酒美色是一样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绐俭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赠。” (2)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 5.针对元帝读书误国一事,王夫之认为应该怎样读书?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全国高考乙卷(2021-2023)三年高考真题集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 2021-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真题汇总训练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 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 ..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 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 ...,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 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 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 ...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拓展训练、走进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 .. 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 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 .. 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B.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C.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27《谏逐客书》《与妻书》《促织》

学案27《谏逐客书》《与妻书》《促织》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答案①同“纵”,合纵之策②同“纳”,接纳③同“悦”,喜悦、喜爱④同“释”,舍弃⑤同“借”,借给⑥同“够”⑦同“廿”,二十⑧同“值”,价值、价钱⑨同“尔”,你、你的○10同“才”,刚刚⑪同“翌”,翌日、次日 2.古今异义词

答案①面向西②在于(“乎”相当于“于”)③贵族的门客、策士等④以后的日子⑤幸福⑥想象,揣摩⑦感情丰富,多情善感⑧百姓 3.多义实词

答案(1)①同“纵”,合纵之策②在③听从、顺从④跟从⑤依傍⑥由、自⑦参加、从事(2)①回头看②但③考虑④看望、拜访⑤关心、照顾(3)①奇特的、不平常的②适宜、适合(4)①改变②与“难”相对,容易③替换④轻易(5)①社会安定②治理③处理、审理④讲求⑤医治⑥惩处、处治(6)①再、又②恢复③禀报④夹层的、双层的 ⑤弥补、补救⑥繁复、重复 4.词类活用

答案①名词作状语,蚕,像蚕那样;瓜,像瓜一样;笼,用笼子②使动用法,强,使……强大;娱,使……快乐;说,使……愉悦;业,使成就霸业;来,使……来;散,使……离散③意动用法,以……为乐④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⑤名词作动词,杖,用杖打;才,有才能,这里指勇猛善斗⑥形容词作名词,非凡本领⑦使动用法,倾,使……倾尽;“昂”和“高”均指“使……高”⑧意动用法,然,认为……对;奇,认为……奇特;劣,认为……劣 5.特殊句式 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非……也②定语后置句,数量词“二十”“千里”作定语后置③被动句,标志词:为/为/无标志词(“杖”意为“被用杖打”)④状语后置句,标志词:如⑤判断句,标志词:是/为⑥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者⑦主谓倒装句 6.文化常识 (1)三川之地:________、洛水、伊水相交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 (2)六国之从:六国结成的______________。六国,指韩、魏、燕、赵、______、______六国。 (3)五帝三王:《史记·五帝本纪》中“五帝”指________、__________、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__________。 (4)黔首:__________________。黔,指黑色。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5)书:《谏逐客书》中的“书”是____________的意思,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与妻书》中的“书”是________的意思。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因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尺素”“尺

《谏逐客书》-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021年高考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 07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mù)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xī)于宛(yu ān),迎蹇(jiǎn)叔于宋,来丕(pī)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yāng)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yīn)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东据成皋(gāo)之险,割膏腴(yú)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昭王得范雎(jū),废穰(rǎ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nà),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是辅佐秦穆公称霸的重臣。 宛: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市。 蹇叔:百里奚的好友。 来:一说作“求”。

文言文断句对点训练(一)(教考衔接对点练)-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文言文断句专项对点练(一) 第一组教考衔接对点练 1.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选自《师说》) 2.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选自《鸿门宴》) 3.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选自《劝学》) 4.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选自《赤壁赋》) 5.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选自《登泰山记》) 6.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7.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选自《庖丁解牛》)

8.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9.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选自《鸿门宴》) 10.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选自《谏逐客书》) 11.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选自《与妻书》) 12.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选自《促织》) 13.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4.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15.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选自《阿房宫赋》) 16.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