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知识点整理

食品分析知识点整理
食品分析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绪论

一、食品分析概念、性质:专门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及安全性的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学科。

食品分析的任务: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食品工业中的物料(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等)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和有关工艺参数进行检测。

食品分析的作用:

●帮助人们认识食品的物质组成,结合营养学、毒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知识食品营

养及安全成分。

●控制和管理生产,保证和监督食品的质量。

●为科研与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营养成分:水分、灰分、矿物元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

二、食品分析方法:感官检验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法、酶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类。灵敏度低,误差小,常量组分的分析。

定量分析:解决这种组分含有多少的问题,是食品分析的基础。包括重量法和容量法。

重量法:测水分、灰分、脂肪、果胶、纤维等。

容量法: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络合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

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通过光电仪器来测定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包括物理分析法和物理化学分析法。灵敏度高,误差大,微量或痕量组分分析。

物理分析法:通过对某些物理性质如密度、粘度、折光率、旋光度、沸点、透明度、比重等的测定,求出食品中被测组分的含量。

物理化学分析法:常用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

生化分析法:以生化反应为定量基础。酶法、免疫分析、受体分析法。

超微量分析——样品中组分

——(10-6)(/ )或(/ L )

——(10-9)

——(10-12)

第二部分食品分析基础知识

一、采样原则: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典型性适用于:污染或怀疑污染的食

品;掺伪或怀疑掺伪的食品;中毒或怀疑中毒的食品。正确采样:1.要均匀,有代表性;2.要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

采样:在大量产品抽取有一定代表性样品,供分析化验用,这项工作叫采样。

检样:有分析对象大批物料的各个部分采取的少量物料称为检样。

原始样品:把许多检样综合在一起。

平均样品:原始样品经处理再抽取其中一部分作分析检验用的称平均样品

试样:从平均样品中分取供全部项目检验用的样品。

复检样品:留作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或分歧时复检用的样品。

保留样品:由平均样品分出的需封存保留一段时间,以备再次验证的样品。

缩分:指按一定的方法,不改样品的代表性而缩小样品量的操作。

一般程序:需检食品原始样品平均样品(试验样品、复检样品、保留样品每份样品数量>=0.5)

采样方法:颗粒状样品(粮食、粉状食品):应从某个角落,上中下各取一类,然后混合,用四分法得平均样品。

半固体样品(如蜂蜜,稀奶油):用采样器从上中下分别取出检样混合后得平均样品。

液体样品:先混合均匀,分层吸取样品,每层取500,装入瓶中混匀得平均样品。

互不相容的液体(如油和水的混合物):先分离,再分别取样。

鱼、肉、果蔬等组成不均匀的样品:根据检验的目的,可对各个部分(如肉,包括脂肪、肌肉部分、蔬菜包括根、茎、叶等)分别采样经过捣碎混合成为平均样品。(分析水对鱼的污染程度,一般取内脏即可)。

采样记录:样品名称、时间、地点、数量、采样方法及采样人、检验目的及项目、签封等。容器:清洁干燥。采样工具、样品的密封材料等应不含被检测成分。样品采集后,应尽快化验,不能立即化验者,应在实验室妥善保存,以保证样品的外观、化学成分和对微生物指标不发生变化。

二、样品预处理方法:(为了消除干扰组分)

(1)有机物破坏法(测试样品重金属离子和少数非金属元素):通过高温或者强氧化剂,使非离子态存在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彻底分解,释放出被测金属离子或将非金属元素转化为离子态,以便测定。测定食品中无机成分的含量,需要在测定前破坏有机结合体,如蛋白质等。操作方法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

干法灰化:将样品至于电炉上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脱水、炭化、分解、氧化,在置高温炉中灼烧灰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灰色为止,所得残渣即为无机成分。操作:试样→坩埚→电炉小火炭化→除水分→黑烟后→高温炉500-600℃灰化至无黑色炭粒。

如不易灰化完全,如何处理??冷却→加少量硝酸润湿→蒸干→再灰化;

为促进灰化完全,缩短灰化时间,防止金属挥散损失,灰化前可在试样中加助灰化剂(如硝酸盐等)??硝酸根强氧化性。

灰化后的灰分应为白色,冷却后用稀盐酸溶解过滤,滤液定容后供测定用。

优点:有机质破坏彻底,操作简便,试剂用量少,空白值少

缺点:灰化时间长,挥发性元素如汞元素,挥散损失大,不宜用。

湿法消化:强酸性溶液中,加入强氧化剂并加热消煮,使有机质分解、氧化,呈气态逸出,被测金属呈离子状态留在溶液中。湿法消化在溶液中进行,加热温度比干法低,反应较缓和,金属挥散损失较少。

消化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须在通风橱内进行;消化要维持一定量的硝酸或其他氧化剂,以免发生炭化还原金属,造成金属挥散损失;脱硝目的在于除尽具有氧化性的氮氧化物,除用还原剂草酸氨外,还可使用草酸或硫酸阱饱和溶液等脱硝。此外,加少许蒸馏水,煮沸至发生3白烟,也是一种脱硝的方法;无水高氯酸易爆炸,用硝酸高氯酸法破坏样品,切忌烧干。若消化液中含有大量还原性物质,又无硫酸、硝酸等氧化剂存在时,单独补加高氯酸也能引起爆炸,故消化过程中,常以补加硝酸高氯酸的混合酸为好;湿法消化因反复补加硝酸、高氯酸等,除耗酸量大外,还引入较多杂质,故在样品消化的同时,还需作试剂空白试验;

其他方法:紫外光分解法、微波高压消煮器、高压密封消化法、自动回流消化仪。

(2)溶剂抽提法(维生素、重金属、农药及黄曲霉毒素):利用混合物中各种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使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固体样品——浸提(相似相溶原理)选稳定性好的溶剂,沸点在45~80℃之间的,低,易挥发;高,不易提纯、浓缩,溶剂与提取物不好分离。脂肪测定用到索氏提取法(样品和溶剂在索氏提取器中加热回流提取成分)。

液体样品——萃取,包括溶剂萃取(用于原溶液中各组分沸点非常相近或形成了共沸物,无法用一般蒸馏法分离的物质。溶解度即分配系数)、超临界萃取、固相萃取、微波萃取、超声波萃取。

(3)蒸馏法:适用于被测成分具有挥发性,或经过处理后能转变为挥发性的物质的样品。受热不易分解或沸点不高的物质:常压蒸馏,注意:1. 爆沸现象(沸石、玻璃珠、毛细管、素瓷片)2. 温度计插放位置。3. 磨口装置涂油脂。受热易分解或沸点太高物质:减压蒸馏和水蒸气蒸馏。减压蒸馏原理:物质的沸点随其液面上的压强增高而增高。停机时,先移开热源,慢慢放入空气再撤真空。水蒸气蒸馏(挥发酸蒸馏):适用于具有一定蒸汽压的有机组分。原理:用水蒸汽加热混合液体,使具有一定挥发度的被测组分与水蒸汽分压成比例地自溶液中一起蒸馏出来,从而加速该组分的蒸馏。其他:共沸蒸馏,扫集共蒸馏,萃取精馏等。

(4)色层分离法:使多种组分混合物(液、气)在不同的载体上进行分离。

吸附色谱原理:吸附剂经活化处理后对被测或干扰组分进行选择性吸附。(聚酰胺对色素的分离)

分配色谱原理:在两相间的溶解度(分配比)不同。(氨基酸的纸色谱分离)离子交换色谱原理: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各离子交换能力不同进行分离,分为阳离子交换法和阴离子交换法。食品分析中常用来制备无氨水、无铅水等。

排阻色谱原理:根据被测物质几何尺寸差异,导致在固定相中移动速度不同,从而事项对部分组分的截流,达到分离目的。相对分子质量差别大于10%,尺寸大的先分离出来。

根据固定相形状:分为柱、纸、薄层和凝胶色谱法。

根据流动相状态:分为气相和液相色谱、超临界流体。

(5)化学分离法

1. 磺化法和皂化法:用来除去样品中脂肪或处理油脂中其它成分,使本来憎水性油脂变成亲水性化合物,从样品中分离出去。磺化法(有机氯农药残留物的测定):用浓硫酸处理样品,引进典型的磺酸基极性官能团,除去干扰成分。皂化法:酯+ 碱→酸或脂肪酸盐+ 醇。白酒中总酯和植物油的皂化价的测定。皂化价高含游离脂肪酸量大。

2. 沉析分离法:试样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被测组分沉淀下来或将干扰组分沉淀下来,再经过滤或离心把沉淀和母液分开。如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析法,等电点沉析法。

3.澄清与脱色:加入掩蔽剂(常用于金属元素的测定)、沉淀剂、脱色剂

(6)浓缩法

三、分析方法评价指标: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

常量分析: 试样质量大于0.1克;试液体积大于10毫升,待测成分含量大于1%半微量分析: 试样质量在0.01~0.1克之间;试液体积在1至10毫升之间。

微量分析: 试样质量大于0.1~10毫克;试液体积大于0.01至1毫升,待测成分含量0.01~1%。

超微量分析: 试样质量小于0.1毫克;试液体积小于0.01毫升,待测成分含量小于0.01%

注意:微量成分的分析不一定是微量分析,为了测定痕量成分有时取样千克以上。第三部分食品的物理检验法

一、相对密度法:通过测定物质的相对密度,从而求出物质浓度的方法。真比重:物质在t℃时的重量与同体积4℃水的重量之比。视比重:t℃时物质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同温度:真比重=该物质密度<视比重。

测相对密度:密度瓶法、密度计法、比重天平法……

密度瓶法:装样液前用少量酒精和乙醚洗涤。样液置20℃水浴中浸0.5小时。装入蒸馏水煮沸30分钟并冷却到20℃以下。

为什么不要有气泡?气泡的存在使实同体积际质量减少,使测定结果偏低。为什么小于20℃?温度过高导致溶液升温膨胀,溢出瓶外损失,使密度下降,测定结果偏小。为什么放置10?挥干瓶外的水分。为什么用养液洗涤?防止残留水分稀释样品溶液,造成密度下降。拿取已达恒温的密度瓶时,不得用手直接接触密度瓶球部,以防液体受热膨胀溢出。应带隔热手套取拿瓶须或工具夹取。

密度计法:准确性差,需要样液量多,而且不适用于极易挥发的样品。温度对测量有影响。

普通密度计:普通密度计是直接以20℃时的密度为刻度的,刻度小于1的称为轻表,用于测量比水轻的液体;大于1的称为重表,用来测量比水重的液体。

锤度计:锤度计是专用于测定糖液浓度的密度计。它是以蔗糖溶液的重量百分浓度为刻度的,以符号表示。

波美计:波美计是以波美度(以符号’e表示)来表示液体浓度的大小。

二、折光法:通过测量物质的折光率来鉴别物质的组成确定物质的纯度、浓度及判断物质的品质的分析方法。食品工业中最常用的是阿贝折光仪和手提式折光仪。

影响测定的因素:光波长的影响——物质的折射率因光的波长而异,波长较长折射率较小,波长较短折射率较大。温度的影响——温度高,体积大,密度小,折射率小;温度低,体积小,密度大,折射率大。

三、旋光法:旋光度——当偏振光通过光学活性物质溶液时,偏振面旋转的角度叫作该物质的旋光度。α(旋光度)(旋光系数)C(溶液浓度)L(液层厚度).

比旋光度:在一定条件下,光活物质的比旋光度是其特征常数。

对于它的溶液,在一定温度和波长情况下,当溶液浓度为1g,液层厚度为1,偏振面所转过的角度。

变旋光作用:某些具有光学活性的还原糖类(如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在溶解之后,其旋光度起初迅速变化,然后惭渐变得较缓慢,最后达到恒定值,这种现象称为变旋光作用。原因:两种异构体的比旋光度不同。解决:放置过夜、加热、加碱(氨水\碳酸钠)。

第四部分食品营养成分分析

一(一)、水分的测定:掌握水分含量测定三种常见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理解操作过程。

1.干燥法:

常压干燥法

(1) 原理

基于食品中的水分受热以后,产生的蒸汽压高于空气在电热干燥箱重中的分压,使食品中的水分蒸发出来,同时,由于不断的加热和排走水蒸汽,而达到完全干燥的目的,食品干燥的速度取决于这个压差的大小。

(2) 适用范围

本法以样品在蒸发前后的失重来计算水分含量,故适用于在95~105℃范围不含其他挥发成分极微且对热不稳定的各种食品。常用于玉米、小麦、大米、和高粱等谷物中水分测定。

(3)操作

①固态样品:精确称取上述样品2~10 g(视样品性质和水分含量而定),置于已干燥、冷却并称至恒重的有盖称量瓶中,移入95~105℃常压烘箱中,开盖2~4小时后取出,加盖置干燥内冷却0.5小时后称重。再烘1小时左右,又冷却

0.5小时后称重。重复此操作,直至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2即算恒重。

②浓稠态样品:直接加热干燥,其表面易结硬壳焦化,使内部水分蒸发受阻。故测定前需加入精制海砂(强酸强碱洗)或无水硫酸钠,搅拌均匀,以增大蒸发面积。

③液态样品:直接置于高温下加热,会因沸腾而造成样品损失,故需经低温浓缩后,再进行高温干燥。

水分含量(%)=*100%,m1为干燥前样品于称量瓶质量;m2为干燥后样品与称量瓶质量;m 3为称量瓶质量。

(4)注意事项

②在测定过程中,称量皿从烘箱中取出后,应迅速放入干燥器中进行冷却,否则,不易达到恒重。

④果糖含量较高的样品,如水果制品、蜜蜂等,在高温下(>70℃)长时间加热,其果糖会发生氧化分解作用而导致明显误差。故宜采用减压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

⑤含有较多氨基酸、蛋白质及羰基化合物的样品,长时间加热则会发生羰氨反应析出水分而导致误差,宜用其他方法测定水分含量。

⑥不适合胶体、高脂肪、高糖样品及含有较多的高温易氧化、易挥发物质的样品。

⑦测得的水分实际上还应包含微量的芳香油、醇、有机酸等挥发性物质。

减压干燥法

(1) 原理

利用在减压下水的沸点降低的原理,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干燥以排除水分,

将取样后的称量皿置于真空烘箱内,在选定的真空度于加热温度下干燥到恒重。干燥后样品所失去的质量即为水分含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胶状样品和在100℃以上易热分解、变质或不易除去结合水的食品,如啤酒花、淀粉制品、豆制品、玉米糖、糖浆、果糖、味精、麦乳精、高脂肪食品、果蔬及其制品等的水分含量测定。由于采用较低的蒸发温度,可防止含脂肪高的样品中的脂肪在高温下氧化;含糖高的样品在高温下脱水碳化;也可防止含高温易分解成份的样品在高温下分解。

(3) 操作方法

准确称取2~5g样品于已烘干至恒重的称量皿中,放入真空烘箱内,按图所示流程连接好全套装置后,打开真空泵抽出烘箱内空气至所需压力

40~53.3(300~400 g),并同时加热至所需温度(50~60℃)。关闭真空泵上的活塞,停止抽气,使烘箱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经一定时间后,打开活塞使空气经干燥瓶缓缓进入烘箱内,待压力恢复正常后,再打开烘箱取出称量皿,放入干燥器中冷却0.5小时后称量。并重复以上操作至恒重。

(4)注意事项

③由于直读天平与被测量物之间的温度差会引起明显的误差,故在操作中应力求被称量物与天平的温度相同后再称重,一般冷却时间在0.5~1小时内。

2. 蒸馏法

(1) 原理

基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二元体系的沸点低于各组分的沸点这一事实,将食品中的水分与甲苯或二甲苯或苯共沸蒸出,冷凝并收集溜液,由于密度不同,溜出液在接受管中分层,根据馏出液中水的体积,即可计算出样品中水分含量。一方面其沸点低于体系中各组分的沸点,另一方面减少易氧化成分与空气中的氧接触而氧化导致质量误差,从而保证样品中易挥发、易氧化的成分不影响测定结果。

(2) 适用范围

干燥法以样品质量减少为依据,而蒸馏法以接收到的水分量为准,避免了挥发性物的减少及脂肪氧化对水分测定的误差。此法测定过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加热温度比直接干燥法低,故对易氧化、分解、热敏性以及含有大量挥发性组分的样品的测定准确度明显优于干燥法。适用于易氧化,含水分较多又有较多挥发形成分(醚类、芳香油、挥发酸、2等)的食品及香辛料等,用干燥法测定误差较大,适宜用蒸馏法。

(3) 操作方法

准确称取适量样品(估计含水量2~5),放入水分测定测定仪器的烧瓶中,加入新蒸馏的甲苯(或二甲苯)50~75使样品浸没,连接冷凝管及接受管,从冷凝管顶

端注入甲苯(或二甲苯),使之充满水分接受刻度管。

加热慢慢蒸馏,使每秒钟约蒸馏出2滴馏出液,待大部分水分蒸馏出后,加速蒸馏使每秒约蒸出4滴馏出液,当水分全部蒸出后(接收管内的体积不再增加时),从冷凝管顶端注入少许甲苯(或二甲苯)冲洗.如发现冷凝管壁或接受管上部附有水滴,可用附用小橡皮头的铜丝擦下,再蒸馏片刻直接接受管上部及冷凝管壁无水滴附着为止。读取接受管水层的容积。

(4)注意事项

①样品如为粉状或者半流体,须将样品瓶底铺满海砂增加样品分散性,溶剂和样品充分接触,然后加入共沸剂蒸馏。

②含糖分高的样品宜用油浴加热(控温精度高,受热均匀)。

③加热温度不宜太高,温度太高时冷凝管上端水汽难以全部回收。蒸馏时间一般为2~3小时,样品不同蒸馏时间各异。

④为了尽量避免接受管和冷凝管壁附着水滴,仪器必须洗涤干净。

⑤优缺点。优点:热交换充分;受热后发生化学反应比干燥法少;设备简单,管理方便。缺点:水与有机溶剂易发生乳化现象;样品中水分可能完全没有挥发出来,食品组织多羟基结构不利于有机溶剂浸入;水分有时附在冷凝管壁上,造成读数误差,对分层不理想,造成读数误差,可加少量戊醇或异丁醇防止出现乳浊液。

3. 卡尔?费休法(费休标准溶液是含有I2、2、C5H5N及3的混合溶液)(1) 原理

测定水分的容量法(滴定法),属于碘量法,是测定微量水分最准确的化学方法。费休法的滴定总反应式:(I22+3C5H53)2O 2 C5H5N ? C5H5N ?43。过量一滴卡尔费休中的游离碘即会使体系呈现淡黄色甚至棕黄色,即为终点。原理是利用I2氧化2时,需要有定量的水参与反应。

常用吡啶(C5H5N)作溶剂,目的:中和。加入甲醇使其生成硫酸甲酯吡啶

C5H533,该物质稳定,不与水反应,可防止消耗水的副反应发生。试剂:置于暗处24小时后标定使用。

(2) 适用范围

费休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液体、固体及一些气体样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均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在很多场合,此法也常被作为水分特别是痕量水分(低至级)的标准分析方法,用以校正其他测定方法。是国际和国家标准测微量水分。

在食品分析中,采用适当的预防措施后此法能用于含水量从1到接近100%的样品的测定,已应用于糖果、巧克力、油脂、乳糖和脱水果蔬类、面粉、砂糖、人造奶油、可可粉、糖蜜、茶叶、乳粉、炼乳及香料等食品中的水分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优于直接干燥法,也是测定脂肪和油品中痕量水分的理想方法。含的不

能用此法,有还原性,被I2氧化,使I2有效浓度降低,从而使测定结果偏高。不仅可测得样品中的自由水,而且可测出结合水,结果更客观地反映出样品中总水分含量。

(3) 操作方法

对于固体样品,如糖果必须事先粉碎均匀。最好用粉碎机而不用研磨,防止水分损失。取50 甲醇→ 于反应器中,所加甲醇要能淹没电极,用试剂滴定50 甲醇中痕量水(消除其中微量水份干扰)→ 滴至指针与标定时相当并且保持1不变时→ 打开加料口→ 将称好的试样立即加入(防吸水)→ 塞上皮塞→ 搅拌→ 用试剂滴至终点保持1不变→ 记录。

4.微波干燥法:原理:用微波辐射加热样品,使水分高效、快速的蒸发,通过系统中

的精密天平对样品干燥前后失重的测定求出水分含量。适用范围:水分含量在

12~100%的样品。

5.红外线干燥法:本法以红外线为加热干燥的热源。糖蜜水分测定,糖蜜易焦化,含糊分高、粘稠,有机溶剂与水溶性糖难互溶,难渗透到样品内部,在甲醇中溶解度小,对红外线吸收大。

(二)、水分活度值的测定

概念:食品周围环境空气干燥、湿度低→食品中水向外挥发→食品变干燥;食品周围环境湿度大→食品吸收水分→ 食品变湿润。水分活度是食品的水分蒸汽压P 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蒸汽压的比值,也可以用相对平衡湿度表示100。即:0100。食品的平衡相对湿度:食品中的水分蒸汽压达到平衡后,食品周围的水蒸汽分压与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食品的温度<0℃时,P为冰的蒸汽压,为过冷水蒸汽压,此时与组成无关,只是食品温度的系数。食品的温度>0℃时,是食品组成与食品温度的系数,主要是组成。T↑则↑。↓则水和食品结合程度↑,↑结合程度↓。

常用方法:水分活度测定仪法(测定仪法);溶剂萃取法;扩散法;冰点降低法。

①水分活度测定仪:在一定温度下主要利用测定仪中的传感器。在样品测定前需用氯化钡饱和溶液校正测定仪的为9.000。

②溶剂萃取法:食品中的水可用不混溶的溶剂苯来萃取。苯在一定温度下其萃取的水量随样品中水分活度而变化,即萃取的水量与水相中的水分活度成比例→一定温度下从食品中萃取的水量与同温度下测定的苯中饱和溶解水量比值即为该样品水分活度。测萃取的水量:加苯后振摇1小时使充分溶解水;测苯中饱和溶解水值:取蒸馏水代替样品,加苯振摇2分钟充分饱和。

③扩散法:样品在康威氏微量扩散皿密封和恒温下,分别在较高和较低的标

准饱和溶液中扩散平衡后,根据样品重量增(较高标准液)减(较低标准液)的量,求出样品的值。

二、蛋白质测定:掌握凯氏法、紫外法原理、方法种类,掌握半微量法碱性蒸馏装置、

使用;了解其他测定方法的原理等。

湿法消化、水蒸气蒸馏、酸碱滴定法。

凯氏法原理:消化、蒸馏、吸收、滴定。样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C和H被氧化为2和H2O逸出,而样品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留在酸性溶液中。然后加碱蒸馏,使氨蒸出。用硼酸吸收后再以标准盐酸或硫酸溶液滴定。根据标准酸消耗量可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滴定所用无机酸的量() 相当于被测样品中氨的量(),根据所测得的氨量即可计算样品的含氮量] 。

方法种类:凯氏常量定氮法、凯氏微量定氮法、自动定氮仪法。

消化:溶液中加入适当的无机盐K24,可提高浓硫酸沸点,加快消化反应(蛋白质分解),并使消化完全。但硫酸钾加入量不能太大,易造成温度过高,生成的硫酸氢铵分解,放出氨而造成损失。加入4做催化剂,既可防止污染,又可以作消化完全的指示剂。消化过程通常也加入少量H2O2,,作为强氧化剂,加速有机物的氧化。消化过程中应小火加热,保持和缓沸腾(以免附在壁上的蛋白质在无硫酸存在的情况下,使氮有损失),至透明无黑粒时摇动瓶子,使瓶壁炭粒溶于硫酸中。样液呈透明绿色状态——二价铜离子的颜色。消化剂变绿色后继续消化30分钟即可。消化时,如不容易呈透明溶液,可将K氏烧瓶放冷后,加入30%过氧化氢催化剂2~3,促使氧化。

蒸馏:测定是以碱性、挥发性大的3为定量标准,在操作中注意加入溶液要过量,分解硫酸铵,保证3全部释放出;防止样液中3气逸出(注意密闭性,在蒸馏烧瓶加水水封)。向蒸馏瓶中加入浓碱时,往往出现褐色沉淀,碱与4反应生成()2,经加热后又分解生成的沉淀。蒸馏完毕后,应先将冷凝管下端提离液面,清洗管口再蒸1分钟后关掉热源,避免造成吸收液倒吸。氨是否完全蒸馏出来,可用试纸检查馏出液是否为碱性。

滴定终点:(盐酸标准溶液滴定硼酸,混合指示剂)蓝色→微红。

注意:要做空白实验,除不加样品外,从消化开始所有操作相同!所有试剂应用无氨蒸馏水配制。

凯氏定氮蒸馏装置

微量凯氏定氮法:①蒸馏前给水蒸汽发生器内装水至2/3容积处,加甲基橙指示剂数滴及硫酸数毫升以使其始终保持酸性,避免水中的氨被蒸出影响测定结果。

②蒸馏时蒸汽发生要均匀充足,蒸馏过程中不得停火断汽,否则将发生倒吸。③加碱要足量,操作要迅速,漏斗应采用水封措施,避免氨由此逸出损失。

自动凯氏定氮法:自动凯氏定氮仪:该装置内具有自动加碱蒸馏装置、自动吸收和滴定装置及自动数字显示装置。消化装置:由优质玻璃制成的凯氏消化瓶及红外线加热装置组合而成的消化炉。试剂:硫酸铜与硫酸钾制成片剂。

快速测定方法

1、双缩脲法。

原理:在碱性条件下,2+和多肽(至少有两个肽键,如双缩脲、多肽和所有蛋白质)生成的复合物呈紫红色,吸收波长为560,比色法测得的吸光度值(值)与样品中的蛋白含量成正比。以酪蛋白为标准样品,制作标准曲线,从而求出样品蛋白质含量。该法已被用于谷物、肉类、大豆及动物饲料的蛋白质定性测定。

说明及注意事项:①测定可溶性蛋白,速度快,但灵敏度低。②蛋白质种类不同对发色程度的影响不大。③含脂肪高的样品应预先用醚抽出弃去。④样品中有不溶性成分存在时,给比色测定带来困难,可预先将蛋白质抽提出再进行测定。

⑤当肽链中含有脯氨酸时,若有大量糖类共存,则显色不好,会使测定值偏低。

⑥用配酪蛋白标准溶液。⑦以酒石酸钾钠作稳定剂。⑧配置试剂加入硫酸铜溶液时,必须剧烈搅拌,否则将生成()2沉淀。⑨加入四氯化碳,以减少脂溶性成分干扰,而且消除乳化现象,避免上清液不清,难以比色测定。

2、紫外法:

280紫外吸收法原理:由于蛋白质中存在含有共轭双键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因此具有紫外吸收性质,在280处,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与其浓度成正比,可定量测定。

肽键紫外吸收法原理:蛋白质溶液在238下均有光吸收,其吸收强弱与蛋白质中肽键多少成正比。根据这一性质,可测定样品在238下的光吸收值,与标准蛋白质溶液作对照,求出蛋白含量。本法比280吸收法灵敏。

3、福林-酚比色法

原理:蛋白质与福林-酚试剂反应,产生蓝色复合物。作用机理主要是蛋白质中的肽键产生双缩脲反应,同时蛋白中存在的酪氨酸与色氨酸同试剂中的磷钼酸-磷钨酸反应产生颜色。呈色强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是检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最灵敏的经典方法之一。

说明:此法灵敏度高,酚类及柠檬酸对本法有干扰。

4、考马斯亮蓝染料比色法

原理:考马斯亮蓝G250是一种蛋白质染料,与蛋白质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定量的测定微量蛋白浓度的快速、灵敏的方法。考马斯亮兰G250染料,在酸性溶液中与蛋白质结合,使染

料的最大吸收峰()的位置,由465变为595,溶液的颜色也由棕黑色变为兰色。通过测定595处光吸收的增加量可知与其结合蛋白质的量。

说明及适用范围:本法适用于牛乳、冰淇淋、巧克力饮料、脱脂乳粉等食品。本法快速、简单,适合大量样品测定,灵敏度与福林-酚法相近,但不受酚类、游离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的影响。

5、水杨酸比色法

原理:样品中的经H24消化转化为铵盐溶液后,在一定的酸度和温度下与水杨酸钠及次氯酸钠作用生成有颜色的化合物,可以在波长660处比色测定,求出样品含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

说明:样品消化后当天测定,重现性好。显色与温度有关,严格控制温度6、杜马斯法(燃烧法)

原理:样品在高温下(700-800℃)燃烧,释放的氮气用热导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测得的氮含量转换成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说明:本法适用于所有种类样品,方法分别用于肉类和谷物类食品。优点:是凯氏定氮法的替代方法;不需要任何有害化合物;可在3内完成;适合样品批量分析。缺点:仪器价格昂贵;非蛋白质但也包括在内。

7、近红外分析法()

氨基酸的测定

多种氨基酸同时共存于食品中→测总氨基酸量→不能以氨基酸百分率来表示,因为各氨基酸分子量大小不同,要以氨基酸中所含氮(氨基酸态氮)的百分率表示。

1、甲醛滴定法

浙教版数据的分析初步知识点总结八下

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月日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浙教版 类型知识讲解:√考题讲解:√本人课时统计第()课时共()课时 学案主题八下第三章《数据分析初步》复习课时数量第()课时授课时段 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概念并进行数据处理; 2、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难点:会处理实际问题中的统计内容; 教学过程 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表示数据集中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表示数据离散的统计量:方差、标准差 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 12 1 ( n X x x x n =+++ ……)叫做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读作x拔) 加权平均数:若一组数据中x1、x2、……、x n的个数分别是f1、f2、……、f n,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122 1 () n n X x f x f x f n =+++ ……就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 n=n) f1、f2、……、f n分别叫作x1、x2、……、x n的权。“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例题 (1)2、4、7、9、11、13.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 (2)一组数据同时减去80,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3,?那么原数据的平均数__________;(3)8个数的平均数是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 (4)某人旅行100千米,前50千米的速度为100千米/小时,后50千米速度为为120千米/小时,则此人的平均速度估计为()千米/小时。A、100 B、109 C、110 D、115 2.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相差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几种趋势。 例题 (1)某小组在一次测试中的成绩为:86,92,84,92,85,85,86,94,92,83,则这个小组本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A.85 B.86 C.92 D.87.9 (2)将9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食品分析期末试题

食品分析期末试题06一.名词解释 1.食品分析 2.感官评价 3.光学活性物质 4.水分活度 5.灰分 二.填空 1.以波美度表示液体浓度单位如何表示:__________专用于测定糖液浓度以符号,_________表示,高于20℃时,糖液相对密度减小,即锤度_____________。 2.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如何使防止脂肪氧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如何防止微生物的生长和污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很多,按照其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糖精钠时,样品处理液酸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因为糖精易溶于乙醚,而糖精钠难溶于乙醚。 4.凯氏定氮法共分四个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化时还可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氧化剂。消化加热应注意,含糖或脂肪多的

样品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作消泡剂。消化完毕时,溶液应呈 _________________颜色。 5.原子吸收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不同处在于_______,前者是_______,后者是_______。 6.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的性质和结构的差异,使分离机理不同而构成各种色谱类型,主要有、、、和等。 三问答 1.试简述巴布科克法测定乳中脂肪含量的原理。 2.试比较索氏提取法、酸水解法、巴布科克氏法、罗紫—哥特里法、氯仿—甲醇法测定脂肪的原理、适用范围。 四计算 1.现要测定某种奶粉的灰分含量,称取样品,置于干燥恒重为 的瓷坩埚中,小心炭化完毕,再于600℃的高温炉中灰化5 小时后,置于干燥器内冷却称重为;重新置于600℃高温炉中 灰化1小时,完毕后取出置于干燥器冷却后称重为;再置于 600℃高温炉中灰化1小时,完毕后取出置于干燥器冷却后 称重为。问被测定的奶粉灰分含量为多少? 2.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上,用标准加入法测定试样溶液中Cd含 量。取两份试液各,于2只50ml容量瓶中,其中一只加入 2ml镉标准溶液(1ml含Cd10ug)另一容量瓶中不加,稀释 至刻度后测其吸光度值。加入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为,不加的 为,求试样溶液中Cd的浓度(mg/L)?

食品物性学复习知识点

食品物性学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食品物性学:就是以食品(包括食品原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物理性质与 工程特性的一门科学。 2、内聚能:定义为1mol的聚集体汽化时所吸收的能量。 3、结晶态:分子(或原子、离子)间的几何排列具有三维远程有序。 4、液晶态:分子间几何排列相当有序,接近于晶态分子排列,但就是具有一定 的流动性(如动植物细胞膜与一定条件下的脂肪)。 5、玻璃态:分子间的几何排列只有近程有序,而远程无序,即与液态分子排列 相似。 6、粒子凝胶:具有相互吸引趋势的离子随机发生碰撞会形成粒子团,当这个 粒子团再与另外的粒子团发生碰撞时又会形成更大的粒子团,最后形成一定的结构形态。 7、聚合物凝胶:就是由细而长的线形高分子,通过共价键、氢键、盐桥、二硫 键、微晶区域、缠绕等方式形成交联点,构成一定的网络结构形态。 8、黏性:就是表现流体流动性的指标,阻碍流体流动的性质。 9、牛顿流体:流动状态方程符合牛顿定律的流体统称为牛顿流体;非牛顿流 体:流动状态方程不符合牛顿定律,且流体的黏度不就是常数,它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 10、胀塑性流体:在非牛顿流动状态方程式中,如果1

初中数学数据分析知识点详细全面

第五讲、数据分析 一、数据的代表 (一)、(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21n x x x 那么,)(121n x x x n x +++=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读作“x 拔”。 注:如果有n 个数n x x x ,,,21 的平均数为x ,则①n ax ax ax ,,,21 的平均数为a x ; ②b x b x b x n +++,,,21 的平均数为x +b ; ③b ax b ax b ax n +++,,,21 的平均数为a x b +。 (2)加权平均数:如果n 个数中,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k x 出现k f 次(这里n f f f k =++ 21),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 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n f x f x f x x k k ++=2211,这样求得的平均数x 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k f f f ,,,21 叫做权。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①定义法:当所给数据,,,,21n x x x 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121n x x x n x +++= ②加权平均数法:当所给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n f x f x f x x k k ++=2211,其中n f f f k =++ 21。 ③新数据法:当所给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公式: a x x +='。其中,常数a 通常取接近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a x x '11=,a x x '22=, …,a x x n n '=。)'''(1'21n x x x n x +++= 是新数据的平均数(通常把,,,,21n x x x 叫做原数据,,',,','21n x x x 叫做新数据)。 (4)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①联系:都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均为1)。 ②区别:算术平均数就是简单的把所有数加起来然后除以个数。而加权平均数是指各个数所占的比重不同,按照相应的比例把所有数乘以权值再相加,最后除以总权值。 (二)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注:不是唯一的,可存在多个) (三)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①在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把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②如果n 是奇数,则中位数是第21+n 个;若n 是偶数,则中位数处于第2n 和第2 n 1+个的平均数;③中位数一般都是唯一的) 二、数据的波动 (一)极差: (1)概念: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2)意义:能够反映数据的变化范围,是最简单的一种度量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极差越大,波动越大。 (二)方差: (1)概念:在一组数据,,,,21n x x x 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 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

食品分析复习重点(个人整理版)

天籁影音制作 第二章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 1 基本概念:样品、误差、精密度、准确度等。 样品(sample)是能够代表商品品质的少量实物。 误差(error):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准确度(accuracy):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精密度(precision):多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2 有哪些样品预处理的方法?原理是什么? 一、有机物破坏法 (一)干法灰化 原理: 将一定量的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脱水、炭化、分解、氧化,再置高温电炉中(一般为500-550℃)灼烧灰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浅灰色为止,所得的残渣即为无机成分,可供测定用。 (二)湿法消化(消化法) 原理: 向样品中加入强氧化剂,并加热消煮,使样品中的有机物质完全分解、氧化,呈气态逸出,待测成分转化为无机物状态存在于消化液中,供测试用。 常用的强氧化剂有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二、溶剂提取法 利用样品各组分在某一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将各组分完全或部分分离的方法,称为溶剂提取法。(一)索氏提取法 将一定量样品放入索氏提取器中,加入溶剂加热回流一定时间,将被测成分提取出来。 溶剂用量少,提取完全,回收率高,操作麻烦需专用的索氏提取器。 (二)溶剂萃取法 利用某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其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而与其它组分分离的方法,叫溶剂萃取法。 三、蒸馏法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不同所进行分离的方法。 (一)常压蒸馏 当被蒸馏的物质受热后不发生分解或沸点不太高时,可在常压下进行蒸馏。 加热方式:水浴、油浴或直接加热。 (二) 减压蒸馏 当常压蒸馏容易使蒸馏物质分解,或其沸点太高时,可以采用减压蒸馏。 (三)水蒸汽蒸馏 某些物质沸点较高,直接加热蒸馏时,因受热不均易引起局部炭化;还有些被测成分,当加热到沸点时可能发生分解。 四、色层分离法 又称色谱分离法,是一种在载体上进行物质分离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分离效果好。 五、化学分离法 (一)磺化和皂化 ◇硫酸磺化 原理:浓硫酸能使脂肪磺化,并与脂肪和色素中的不饱和键起加成作用,形成可溶于硫酸和水的强极性化合物,不再被弱极性的有机溶剂所溶解,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的目的。 ◇皂化法 原理:利用KOH-乙醇溶液将脂肪等杂质皂化除去,以达到净化目的。 适用:对碱稳定的农药提取液的净化。 六、浓缩

食品分析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绪论 1.食品分析的概念、性质、任务和作用 食品分析概念:专门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食品分析的性质:是一门包括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多学科科学。 食品分析的任务:运用物理、化学、生化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食品成分及其性质进行检测。控制和管理生产过程,为新工艺、新技术、新资源、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数据 食品分析的作用: 1.保证原料质量 2.掌握生产过程情况、决定工艺条件 3.控制产品质量 4.进行经济核算的依据 5.进行科研工作的手段 2.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理化分析、生化分析等概念的含义 化学分析法是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类。 ?定性分析:解决含有何种组分的问题 ?定量分析:解决这种组分含有多少的问题 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是根据在化学变化中,样品中被测组分的某些物理性质与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测定的分析方法。 方法分类: ?光学分析法:吸收光谱法、旋光法、折光法等 ?色谱分析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离子色谱等 ?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导分析法、电流滴定法等 ?气体分析法:呼吸仪、瓶装啤酒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仪 理化分析法(物理分析法):通过对某些物理性质如密度、折射率、沸点、透明度、比重等的测定,可间接求出食品中某种成分的含量,进而判断被检测样品的纯度和品质。 微生物分析法:微生物法的原理在于利用了微生物对于某些营养物质、药物等成分的特异性,根据微生物数量、生理状态等变化,采用比色、比浊、滴定的方法来定性、定量表征待测物的方法。 生化(物)分析法 ?生化(物):酶法 ?免疫分析(immunoassay) ?受体分析法 3.食品分析相关的几个国际组织: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 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gricultural Chemists,简称AOAC)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 世界卫生组织(WHO)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复习过程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与练习 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 平均数公式..丄I.,其中a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的数;?当所给一组 数据中有重复多次出现的数据,常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1) 2、4、7、9、11、15.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__ (2 ) 一组数据同时减去80,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3,?那么原数据的平均数—; (3)8个数的平均数是12, 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 ____________ ; 2.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 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 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 )某小组在一次测试中的成绩为: 86,92,84,92,85,85,86,94,92,83,则这个小组本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 A. 85 B . 86 C . 92 D . 87.9 (2) 将9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_________ 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mode (1)一个射手连续射靶22次,其中3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9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则射中环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 A. 8,9 B . 8,8 C . 8. 5,8 D . 8. 5,9 (2)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1, 2, 4, X, 6, 9,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那么这组数据的 众数是()A: 4 B : 5 C : 5.5 D : 6 4.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叫方差,计算公式 1- J )2+(XA?.)2+…+(X n--)2];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 是s2= [(x

初中数学数据分析知识点详细全面

第五讲、数据分析一、数据的代表 (一)、(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 i,X2, ,x n,那么,X =丄(X[ + x2+ + x n)叫做 n 这n个数的平均数,X读作“ X拔”。 注:如果有n个数X|,X2, ,X n的平均数为x,则① ax i,ax2, ,ax n 的平均数为a x ;②X i + b, X2 + b, , X n + b 的平均数为x + b ;③ ax i + b,ax2+b, ,ax n + b 的平均数为 a x +b o (2)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 k出现f k次(这里f1+ f2+ f k二n ),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 X= Xifi+X2f2+ Xkfk,这样求得的平均数X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 , f k叫做权。 n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①定义法:当所给数据x1,x2, , x n,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 _ 1 x= (X1+X2+ +X n) n ②加权平均数法:当所给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X= X1f1+X2 f2+__x k f l,其中f1+ f2+ f k 二 n o n ③新数据法:当所给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公式: x = x'+ a o其中,常数a通常取接近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x '1 = X1 a , x'2= X2 a,…,X'n= X n a o x'= 1(X'1+ X'2+ + x'n)是新数据的平均数(通常把为冷,冷,叫做原数据,n X 1,X*2, ,X n,叫做新数据)。 (4)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①联系:都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均为1)o ②区别:算术平均数就是简单的把所有数加起来然后除以个数。而加权平均数是指各个数所占的比重不同,按照相应的比例把所有数乘以权值再相加,最后除以总权值。 (二)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注:不是唯一的,可存在多个) (三)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①在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把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②如果n是奇数,则中位数是第 吃个;若n是偶数,则中位数处于第卫和第n + 1个的平均数;③中位数一般都是唯一的) 2 2 2 二、数据的波动 (一)极差: (1)概念: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2)意义:能够反映数据的变化范围,是最简单的一种度量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极差越大, 波动越大。

食品分析期末试题

精品文档 一、名词解释 1.酸价 .水蒸汽蒸馏法2 .淀粉糊化3由整批货料中采得的少量样品称为检样。4.检样: °5.T .淀粉乳6 .膳食纤维7.固形物8 )9.无氮抽出物(%从待测样品中抽取其中一 部分来代表被测整体的方法称为采样。: 10.采样.粗脂肪11 .低聚糖12 13.皂化反应14.牛乳°T.粗灰分15 16.单糖将锥17.四分法:将原始样品置于大而干净的平面上, 用洁净器具充分混匀并堆成圆锥形,顶压平后用划十字的方法将其等分为四份,弃其对角两份, 将剩余的两份再次按照上述次,原始样品量减少一半,直至剩余量满足实验所需为方法进行混匀、 缩分,每缩分1 止。利用固体固定相表面对样品中各组分吸附能力强弱的差异而进行分离分析 的18.吸附色谱:色谱法称为吸附色谱。,溶液中的逸度与纯水逸度之比,用.水分活度: 在同一条件下(温度、湿度和压力等)19 食品水分的蒸汽压与纯水蒸汽压之比近似表示。可用20.总酸度: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包括未离解酸的浓度和已离解酸的浓度。碱标准 溶液进行滴定,故又称为可滴定酸。.油脂酸价:是指中和1克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 钾的质量(mg)。21形状所产生阻滞作用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色谱分.凝胶色谱:利用某些凝胶 对分子大小、22 析法称为凝胶色谱。表示。pH23.有效酸度:指食品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常 用所需氢氧化(甘油酯)是指中和1克油脂中所含全部游离脂肪酸和结合脂肪酸24.皂化价: mg)。 钾的质量(各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25.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平 行测定,程度。 二、判断改错题 1.)乳糖可以用还原糖法测定。( 2.酸的浓度的当量浓度表示时称为有效酸度。()试样消化时 常加入K) SO3.作催化剂。(42重量法测定果胶物质常用 碳酸钠作沉淀剂。()4.)5. 有机物破坏法是分离组分的方法。( 6.试样干燥后其重量差≤2mg即为恒重。 () )((1007.无氮抽出物%=-水分+粗蛋白+粗脂肪+ 灰分%。())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真空干燥法是测定香料水分的最好方法。()8. 支链淀粉与碘能形成稳定的络合物。()9. 凯氏定氮法常加入K2SO4作催化剂。(10. ) 旋光法测定淀粉,其旋光角度数即淀粉百分含量。()11. 折光法是测定油料种子脂肪的物理测定方法。()12. 用75~80%乙醇作糖分的提取剂,可防止蛋白质及多糖溶解。() 13.有效酸度是 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14. 试样灰化前后其重量差≤0.2mg即为恒重。() 15.氯仿-甲醇 法采用干法提取脂肪,采用容量法定量。() 16.有效酸度是指溶液中酸 性成分的总量。()17. 冷冻干燥是指样品真正冻结成固体的温度。()18. 三、填空题1. 。,和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 要来源于 2. 。有机物破坏可用或 3.pH 。值的方法有测定和 4. 总称为脂类。和类脂脂肪 5.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与练习 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上下波动时,一 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其中a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 的数;?当所给一组数据中有重复多次出现的数据,常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1)2、4、7、9、11、15.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 (2)一组数据同时减去80,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3,?那么原数据的平均数___; (3)8个数的平均数是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某小组在一次测试中的成绩为:86,92,84,92,85,85,86,94,92,83,则这个小组本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A.85 B.86 C.92 D.87.9 (2) 将9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1)一个射手连续射靶22次,其中3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9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则射中环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A.8,9 B.8,8 C.8.5,8 D.8.5,9 (2)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1,2,4,x,6,9,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A:4 B:5 C:5.5 D: 6 2.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4.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 果叫方差,计算公式2222];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是s)+=[(x-)…+(x+(x n12大,波动越大,也越不稳定或不整齐。 (1)若样本x+1,x+1,…,x+1的平均数为10,方差为2,则对于样本x+2, x+2,…,22n11x+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n A:平均数为10,方差为 2 B:平均数为11,方差为3 C:平均数为11,方差为2 D:平均数为12,方差为4 (2)方差为2的是() A.1,2,3,4,5 B.0,1,2,3,5 C.2,2,2,2,2 D.2,2,2,3,3 5.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1)某班数学学习小组某次测验成绩分别是63,72,49,66,81,53,92,69,则这组 数据的极差是()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 “数据分析观念 ”解读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数据分析观念”解读 在对“数据分析观念”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新、旧课标在“统计与概率”这一版块的要求与区别。原课标的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新课标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在“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核心词由“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统计观念”(旧):强调的是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数据分析观念”(新):改变过去这一概念含义较“泛”,体现统计与概率的本质意义不够鲜明的弱点,而将该部分内容聚焦于“数据分析”。 那么让我们来深入学习“数据分析观念”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有关数据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数据的某种“领悟”、由数据去作出推测的意识、以及对于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体会和认识。 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二)为什么要学数据分析的观念? 数据分析是统计学里的一个核心内容。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在进行预测的时,为了使预测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数据分析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时需要收集数据,应用数据分析,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 一是过程性(或活动性)要求: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判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二是方法性要求: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 三是体验性要求: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四)怎样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 1、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也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没有问一问为什么要做这些。 2、鼓励学生掌握数据分析方法,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得到一组数据我们要分析什么: ①、数据有什么特点? ②、数据怎样变化? ③、可以推测哪些情况? 3、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史宁中教授说:“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

食品分析期末复习题目

第四章 1 、减压干燥装置中,真空泵和真空烘箱之间连接装有硅胶、苛性钠干燥其目的是( ① )。 ① 用苛性钠吸收酸性气体,用硅胶吸收水分 ② 用硅胶吸收酸性气体,苛性钠吸收水分 ③ 可确定干燥情况 ④ 可使干燥箱快速冷却 注:干燥瓶(内装硅胶起吸收水分的作用,内装苛性钠起吸收酸气的作用); 2 、在实验中观察干燥器中硅胶的颜色;若硅胶变红,说明什么应如何处理 答:干燥器内一般用硅胶作干燥剂,硅胶吸湿后效能会 减低,故当硅较蓝色减褪或变红时,需及时换出,置135℃左右烘2-3小时使其再生后再用。 第五章 1 、称取一含有%水分的粮食 ,样品放入坩埚中,灰化后称重为,计算样品中灰分的百分含量:(a)以样品标准重计, (b)以干基计。 (a) 灰分= ×100 % = ( —)÷ ×100 % = % (b) 灰分= ×100 % =( -)÷ [ ×(1-%)]×100 % = % 2 、蔬菜中含有酸不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的百分含量是多少 酸不溶性灰分的百分含量= ÷ ×100 % = % 3 、假如想得到100mg 以上的谷物灰分,而谷物的平均灰分含量为%,那么应该称取多少克谷物样品进行灰化 谷物样品 = 100mg ÷ 1000 g/mg ÷ % = 4 g 4 、以下是对汉堡包灰分含量测定的数据:样品重;干燥后重;乙醚抽提后重;灰化后重 。求灰分的含量:(a)以湿重计,(b)以除脂后干重计。 (a)灰分的含量= ÷ ×100 % = % (b) 灰分的含量= ÷ ×100 % = % 第七章 1 、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半干食品中的脂肪含量:首先用真空烘箱干燥食品,样品的水分含量是25%。再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干燥后样品的脂肪含量,干燥食品的脂肪含量是%,计算原半干食品的脂肪含量。 原半干食品的脂肪含量= ÷[100 ÷ (1 ﹣25% )] ×100 % = % 2 、牛奶脂肪和牛奶的密度分别是和,牛奶中脂肪的体积百分含量是%,计算牛奶中脂肪的重量百分含量。 牛奶中脂肪的重量百分含量=×%÷×1×100 % =% 第八章 1 、称取某食物样品,经过处理后用水定容至60ml 。用浓度为ml 的葡萄糖标准溶液滴定10ml 费林试剂,消耗10ml 。 用经处理后的样液滴定10ml 费林试剂时,消耗样液6ml 。 计算样品中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 葡萄糖标准溶液中的葡萄糖= ml × 10ml = 2mg = 10ml 费林试剂所反应的葡萄糖 ∴6ml 样液中含有2mg 葡萄糖。 ∴60ml 样液中含有20mg 葡萄糖。 ∴计算样品中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 20mg ÷1000 g/mg ÷ ×100 % = 1%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一样品的粗蛋白含量,根据下列记录的数据计算: 水分含量=%,1 号样品重量=,2号样品重量=,用于滴定的标准HCl 浓度=L ,1号样品所用的HCl 溶液的毫升数=,2号样品的HCl 溶液的毫升数=,空白的HCl 溶液的毫升数=,分别以样品的干基和湿基计算粗蛋白质含量,假定该蛋白质含有%的氮。 31 21 m m m m --31 21 m m m m --

食品分析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3 1、评价食品品质的好坏,就是要看它的营养性、安全性和可接受性。 2、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这是食品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 3、PPM —10-6(mg / kg )或(mg / L )或(ug/g)PPB —(10-9) PPT —(10-12) 4、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贮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常产生、引入或污染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按其性质分,主要有以下几类:1、有害元素: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使食品中砷、镉、汞、铅、铜、铬等超标。2、农药:不合理施用农药造成食品中农药的残留。3、细菌、霉菌及其毒素:如黄曲霉毒素4、食品加工中形成的有害物质:腌制、发酵等形成亚硝胺;烧烤、烟熏等形成3,4-苯并芘 5、来自包装材料的有害物质:聚氯乙稀、多氯联苯、荧光增白剂等。 5、食品分析:就是专门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第二章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11 1、采样:从大量的分析对象中抽取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样品作为分析材料(分析样品)。 2、采样一般分为三步,依次获得检样、原始样品和平均样品。检样:由分析对象大批物料的各个部分采集的少量物料,称为检样。检样的量按产品标准的规定。原始样品:把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称为原始样品。平均样品:原始样品经过技术处理再抽取其中一部分供分析检验的样品称为平均样品。 3、回收率:P % = (x1 - x0)/ m ×100 % P%——加入标准物质的回收;m——加入标准物质的量;x0——未知样品的测定值;x1——加标样品的测定值。 4、在研究一个分析方法时,通常用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这三项指标评价。精密度:指多次平行测定结果接近的程度。准确度: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灵敏度:指分析方法所能检测到最低限量。 5、采样的原则:(1)采集的样品要均匀、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 (2)采样方法要与分析目的一致。 (3)采样过程要设法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防止成分逸散(如水分、气味、挥发性酸等)。(4)防止带入杂质或污染。 (5)采样方法要尽量简单,处理装置尺寸适当。 6、样品的采集有随机抽样和代表性取样两种方法。 7、采样的注意事项有哪些?问答 (1) 一切采样工具应清洁,不应将任何有害物质带入样品中。 (2) 设法保持样品原有微生物状况和理化指标。 (3) 感官性质极不相同的样品,切不可混在一起。 (4) 样品采集完后,应迅速进行分析,以免发生变化。 (5) 盛装样品的器具上要贴牢标签,注明样品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日期、样品批号、采样方法、采样数量、分析项目及采样人。 8、干法灰化:是指用高温灼烧的方式破坏样品中有机物的方法,因而又叫作灼烧法。 9、干法灰化的原理:将样品至于电炉上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脱水、炭化、分解、氧化,再置高温炉中(500-550℃)灼烧灰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灰色为止,所得残渣即为无机成分。 10、干法灰化和湿法消化的对比。

数据分析知识点总复习含答案0001

数据分析知识点总复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 1 . (11大连)某农科院对甲、乙两种甜玉米各用 10块相同条件的试验田进行试验, 得到两个品种每公顷产量的两组数据,其方差分别为 S 甲2 = 0.002、S 乙2 = 0.03,贝y () A. 甲比乙的产量稳定 B. 乙比甲的产量稳定 【解析】 【分析】方差是刻画波动大小的一个重要的数字 .与平均数一样,仍采用样本的波动大小去 估计总体的波动大小的方法,方差越小则波动越小,稳定性也越好 . 【详解】因为S 甲=0.002

八年级数学数据分析知识点归纳与例题

八年级数学《数据的分析》知识点归纳与经典例题 1.解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统计学中特有的规定,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所考查的对象是解决有关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问题的关键。 2.平均数 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 x x a =+,其中a 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的数;?当所给一组数据中有重复多次出现的数据,常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3.众数与中位数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数据太高或太低,用平均数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 4.极差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5.方差与标准差 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叫方差,计算公式是 s 2 = 1n [(x 1-x )2+(x 2-x )2+…+(x n -x )2 ];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大,波动越大,也越不稳定或不整齐。 【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甲、乙、丙三台包装机同时分装质量为400克的茶叶.从它们各自分装的茶叶中分别随机抽取了10盒,测得它们的实际质量的方差如下表所示: 2.甲、乙、丙三台机床生产直径为60mm 的螺丝,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三台机床生产的螺丝中各抽查了20个测量其直径,进行数据处理后,发现这三组数据的平均数都是60mm , 它们的方差依次为S 2甲=,S 2乙=,S 2 丙=.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你认为生产螺丝质量最好的是__ __机床。 3.一组数据:2,-2,0,4的方差是 。 4.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希望中学开展了“环境与人类生存”主题研讨活动,活动之一是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进行社会调查,并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评比。初三(3)班将本班50篇学生调查报告得分进行整理(成绩均为整数),列出了频率分布表,并画出了频率分组 频率 ~ ~ ~ ~ ~ 合计 1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班90分以上(含90分)的调查报告共有________篇; (2)该班被评为优秀等级(80分及80分以上)的调查报告占_________%; (3)补全频率分布直方图。 5.据资料记载,位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1918~1958这41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1mm ;1959~1969这11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26mm ,那么1918~1969这52年间,平均每年倾斜约_________(mm)(保留两位小数)。 6.为了缓解旱情,我市发射增雨火箭,实施增雨作业,在一场降雨中,某县测得10个面积相等区域的降雨量如下表: 区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降雨量(mm) 10 12 13 13 20 15 14 15 14 14 则该县这10个区域降雨量的众数为________(mm);平均降雨量为________(mm)。 7.一个射箭运动员连续射靶5次,所得环数分别是8,6,10,7,9,则这个运动员所得环数的标准差为________。 8.下图显示的是今年2月25日《太原日报》刊登的太原市2002年至2004年财政总收入完成情况,图中数据精确到1亿元,根据图中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1)2003年比2002年财政总收入增加了_______亿元; (2)2004年财政总收入的年增长率是_______;(精确 到1%) (3)假如2005年财政总收入的年增长率不低于2004年 甲包装机 乙包装机 丙包装机 方差 (克2 ) 31.96 7.96 16.32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认为三台包装机 中, 包装机包装的茶叶质量最稳 定。

食品分析期末

1、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其中直接法是根据糖类物质理化性 质作为分析原理制定的各种分析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酶法、色谱法、电泳法和其他方法,其中化学法是最常用的常规分析方法,如还原糖法和比色法 2、可溶性糖常用的提取剂 (1)水:温度为40-50℃ (2)乙醇:浓度为70-75% 3、可溶性糖提取液的澄清(各种澄清剂及其特性) (1)中性醋酸铅: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澄清剂,能除去蛋白质、果胶、有机酸、单宁等杂质,但它的脱色能力较差,不能用于深色样液的澄清,适用于浅色的糖及 糖浆制品、果蔬制品 (2)乙酸锌和亚铁氰化钾:利用反应生成的氰亚铁酸锌沉淀来协走或吸附干扰物质; 除蛋白质能力强,但脱色能力差 (3)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在碱性条件下铜离子可使蛋白质沉淀,适合于富含蛋白质的样品的澄请(如乳品) (4)碱性醋酸铅:能除去蛋白质、有机酸、单宁等杂质,又能凝聚胶体;澄清能力强,但会损失一部分糖;此澄清剂用于处理深色糖液、废糖蜜等(5)氢氧化铝溶液(铝乳):氢氧化铝能凝聚胶体,但对非胶态杂质的澄清效果不好; 可用于浅色糖溶液的澄清,或作为附加澄清剂 (6)活性炭:吸附能力强,适用于颜色较深的提取液,但能吸附糖类造成糖的损失,故而不常用 4、还原糖的测定概述 (1)还原糖是指具有还原性的糖,单糖具有还原性(游离醛基) (2)常用的氧化剂为铜离子、铁离子和碘,其中铜离子和铁离子用得最多;铜离子用于碱性铜盐法,铁离子用于碱性铁氰化钾法,碘用于碘量法(3)碱性酒石酸铜盐法是由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组组成的,甲液为硫酸铜溶液,乙液为酒石酸钾钠等配成的溶液,方法不同,甲乙液浓度及配比不同(4)根据定量方法不同,碱性铜盐法分为直接滴定法、高锰酸钾法、萨氏法及蓝-爱农法 5、直接滴定法 (1)原理:葡萄糖+样品溶液约0.1%浓度+碱性铜试剂→产物,指示剂为次甲基蓝1)一定量的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等量混合,立即生成天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这种沉淀很快与酒石酸钠反应,生成深蓝色的可溶性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 2)在加热条件下,以次甲基蓝作为指示剂,用标液滴定,样液中的还原糖与酒 石酸钾钠铜反应,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待二价铜全部被还原后,稍过量 的还原糖把次甲基蓝还原,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即为滴定终点。根据样液消 耗量可计算出还原糖含量。 (2)说明与注意事项 ①本法试剂用量少,又称为快速法,操作简便快速,终点明显,准确度高,重现 性好,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还原糖测定,但对于酱油、深色果汁等样品,因色 素干扰,测定终点模糊不清 ②本法所用甲乙液配制方法不同于高锰酸钾法 ③滴定必须在沸腾条件下进行,其原因一是可以加快还原糖与铜离子的反应速 度,而是次甲基蓝变色反应是可逆的。实验要求在2min内加热至沸,滴定 速度为每2s1滴,滴定时间为1min

食品分析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绪论 一、食品分析概念、性质:专门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及安全性的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学科。 食品分析的任务: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食品工业中的物料(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等)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和有关工艺参数进行检测。 食品分析的作用: ●帮助人们认识食品的物质组成,结合营养学、毒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知识食品营 养及安全成分。 ●控制和管理生产,保证和监督食品的质量。 ●为科研与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营养成分:水分、灰分、矿物元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 二、食品分析方法:感官检验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法、酶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类。灵敏度低,误差小,常量组分的分析。 定量分析:解决这种组分含有多少的问题,是食品分析的基础。包括重量法和容量法。 重量法:测水分、灰分、脂肪、果胶、纤维等。 容量法: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络合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 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通过光电仪器来测定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包括物理分析法和物理化学分析法。灵敏度高,误差大,微量或痕量组分分析。 物理分析法:通过对某些物理性质如密度、粘度、折光率、旋光度、沸点、透明度、比重等的测定,求出食品中被测组分的含量。 物理化学分析法:常用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 生化分析法:以生化反应为定量基础。酶法、免疫分析、受体分析法。 超微量分析——样品中组分 ——(10-6)(/ )或(/ L ) ——(10-9) ——(10-12) 第二部分食品分析基础知识 一、采样原则: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典型性适用于:污染或怀疑污染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