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建筑与西方现代设计审美观念的契合点

苏州园林建筑与西方现代设计审美观念的契合点
苏州园林建筑与西方现代设计审美观念的契合点

第12卷第6期陈学文等:苏州园林建筑与西方现代设计审美观念的契合点·557·苏州园林建筑与西方现代设计审美观念

的契合点

陈学文,杨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要:将西方现代主义典型的设计审美要素与我国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的本体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西方现

代设计审美观念与我国江南传统民居建筑审美思想在视觉形态的秩序化、简约化和几何化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的内涵都存在着时代因素、环境现象及内在进步的动因。历经重大变革而形成的西方强势现代设计审美观念与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美学特征具有不谋而合之处,表明我国江南传统民居建筑所内涵的超前设计理念和对国际设计美学发展的影响所产生的普遍价值。关键词:苏州园林建筑;西方现代设计;审美观;契合点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4339(2010)06-0557-04收稿日期:2010-06-02.作者简介:陈学文(1963—

),男,教授.

通讯作者:陈学文,

chenxuewen2006@163.com 西方工业技术在19世纪末迅猛发展,欧洲出现了

工业革命,机械化浪潮波及到社会意识形态,波及到设计领域。1919年,德国出现的鲍豪斯给世界设计界带来了重大变革,往日的设计为少数权贵服务的局面被打破,

设计第一次面对人民大众,明确了“设计不是为‘神’、而是为‘人’”[1]

的理念,彻底改变了设计服务对象问题。这是设计界的重大进步,由此而导致了审美观念的革命,古典与现代两种不同的审美观从此分界而形成了现代主义设计。

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是由德国鲍豪斯所确立的

一整套关于新时期的设计原则,

由于根植于社会的进步,根植于势不可挡的生产力发展,根植于为大众服务

的思想,

是影响人类文明的重要活动。它兴起于德国,成长于美国,影响到全世界,可以说所有文明国家无一

幸免地都受到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是现代设计的核心思想,其后出现的各种设计运动都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应或重新诠释,因此,现代主义设计观念的变革是推动现代设计发展的主体力量,

随之而产生的现代主义设计审美观念也是前所未有的,使得人们从新的角度观察、感受与理解这个熟悉的世界。现代主义审美观念对现代设计的强大影响至今为国际设

计界所公认。

然而,在设计界引起革命性震动的西方现代主义

设计审美观念却与我国苏州园林建筑的创作思路有不

谋而合之处,这也充分说明,在我国传统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文化潜质,

其内在精神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对后来的发展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我国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原则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设计审美观念的秩序化、简约化和几何化。

一、设计审美观念的秩序化

为了适应机械化批量生产需要,必须制定标准化原则按照一定的规律生产产品。由于标准化具有技术的支持,为产品成型化、装配化打下了基础,而正是标准化、成型化和装配化导致美学上的秩序化,这是现代工业发展所赐予现代主义审美观念变革的成果。由于工业化的推动,人们有意关注和研究设计中的秩序化问题,秩序化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体验。

在建筑领域强调秩序化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现代建筑在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动下完成了由传统手工作业方式到现代工厂化、装配化施工的转折,这是建筑业的巨大成果,人们在接受科技给予建筑进步的同时也接受了新的建筑形式。秩序化是建筑新形式的重要原则,秩序化的确给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与以往

2010年11月Nov.2010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12卷第6期

Vol.12No.6

·558·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月

不同的视觉感受,使建筑面貌焕然一新。

相同元素的重复排列或布置是产生秩序的基础,现代主义建筑无论是平面布局或立面形态大力提倡运用这种极具规则的手法,使建筑富于理性之美,与现实人们所逐渐认同的审美心理对接,符合工业美学带给大众的视觉偏好。很多具有秩序化原则的现代建筑成了经典,为设计者所推宠。

这种内涵现代意义的秩序化原则在我国苏州园林建筑中早已有之,民间建筑师把朴素的审美观念与制作施工技术相结合,创造了具有前卫思想的建筑形式。他们把理性与感性兼容,技术与艺术并重,虽然是手工艺为基础,但充分考虑制作效率,采用标准化的施工手段将同一种元素规则地运用于建筑之中,既节省建筑时间又使建筑形式带有明显的节奏感。

图1为建于明1593年的苏州留园耆硕之馆建筑室内隔断立面[2]。隔断在江南传统建筑中是分隔空间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5个开间的隔断采用重复方式将整个立面连成有机整体。5个开间的上半部分采用同一种符号成排布置,只是下半部中间有些微差,但也形成了对称布局,细部的分隔及图案也运用了一致的语汇。因此,整个隔断采用了秩序化的设计形式,给人以规则统一之美。

图2为耆硕之馆建筑外部马头墙。墙上运用了秩序化的退级形式处理,相同的形态、材料和砌筑方式,按顺序排列组合,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这种带有机械韵味的建造手法,铸就了个性化的表现特征。苏州园林建筑虽然兼顾了多种因素,但秩序化的考虑肯定是重要内容,在施工技术、文化习俗及审美原则系统设计中取得了完美的谐调,其效果典雅大方,也说明了中国的古代设计具有超前的观念,时过四百多年仍焕发出不朽的魅力

。资料来源:苏州园林设计院。

图1

苏州留园耆硕之馆室内隔断

资料来源:陈学文拍摄。

图2苏州留园耆硕之馆马头墙

二、设计审美观念的简约化

设计从贵族走向大众,从统治者走向民间,从为少数人服务到变身为面对百姓,完成了设计对象质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必须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作为前提,提高生产力的标志就是实现机械化。由工业生产代替手工操作,实现产品的批量化。而由此所导致的设计形式的变化必然是简约和单纯的,一改过于繁复和造作,给人以纯粹淡雅的印象。

设计形式向简约化转变是多种因素联动造成的,是设计发展的必然产物。正如现代主义建筑家奥地利的路斯提出的“装饰就是罪恶”[3],反映了设计界的心声。装饰造成不必要的开支、造成浪费、造成设计无法为大众服务,“少就是多”不仅仅是装饰思想问题,更是意识形态立场问题,所有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都有明确的反装饰立场。少与多,简与繁成了新旧观念的分水岭,简约化的建筑形象为建筑领域吹进一股新风,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局面。

第12卷第6期陈学文等:苏州园林建筑与西方现代设计审美观念的契合点·559·

时光倒退几个世纪,我国现存的苏州园林建筑体现着与现代主义审美观念同样的思路。

图3为苏州沧浪亭建筑入口

[2]199

。沧浪亭建于北宋(1045年),其简洁的形象、清纯的格调给人以极强

的快感。建筑墙面简化,

无多余饰物,整墙素土披灰,显得朴实自然,黑与白的素色处理,在颜色系统中也是最为经济和精简的,因为黑白灰在色彩领域是属于无

彩色系,

是未加入其它颜色的最单纯的色彩,由黑、白、灰组成的设计必然是简约的设计。建筑前的石桥采用

普通的石栏板,其简练的形态与建筑风格浑然一体,构成相互照应的整体环境。这些最简单的形色处理丝毫没有降低建筑的艺术品质,反而经过几个世纪的考验,历久糜新,在与现代主义审美观念的碰撞中愈加神采焕发

资料来源:苏州园林设计院。

图3苏州沧浪亭入口

三、设计审美观念的几何化

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机器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生

产方式,提高了生产力。产量的突飞猛进,使产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以适应机器加工的需要。而机器加工既然要达到快捷高效的目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对规则产品的生产。方、圆、三角这些几何形态是形态家族中的基准单元,任何其他形态都由这三种基本形生发和变迁,

由于其内在的规矩和等量关系为机器加工打下了独特的基础,比其他任何形态都经济与优化。因此,几何化为现代生产带来了便捷,为产品的施惠于民创造了条件,进而几何化的产品为现代人所逐渐接受。由于现代审美观念的更新,先知的艺术家发现了设计几何化的讯号,预示设计几何化时期的到来。“立体主义绘画的奠基人塞尚以几何形式的关系及线

条的概括运用寻求新的空间语言”[4]

。由于其明显的方块块的画面构成,改变了之前忠实于自然的绘画方式,推动了人们关注几何化的形式处理,并形成新的审美观念。蒙德里安的冷抽象绘画则把几何化推到了极

致,

整个画面只是横平竖直的线面组合,再无其他元素。这种绘画处理彻底打破了人们先前的欣赏习惯,几乎是以另类的观念呈现在人们面前。与绘画同步迈向现代化的建筑也展现了新的姿态,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同样以几何化的形象使人们对现代建筑刮目相看。

引起设计界惊动的视觉革命所导致的对几何化形态的关注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一大成果,被公认为设计的突破。但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

这种几何化的设计现象在我国古代民居建筑中并不鲜见,所谓的“四合院”就带有鲜明的几何色彩,建筑和构件形式更是讲究几何化组织,追求方圆、曲直的处理。深厚的儒家思想更是助推几何化观念的动力,即“没有规矩不

成方圆”

。苏州园林建筑是中国江南传统建筑的典范,

其形式原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其中几何化的运用是其形式构成的亮点。

图4为建于清末1874年的苏州耦园内的建筑门洞[2]179

,强烈的几何化处理引起视觉兴奋,纯净的圆洞与长方形的墙面和小牌扁形成对比显得规整与条理。图5为耦园建筑的细部装饰,同样采用了几何化的处理方式。在建筑檐口的重要部位用普通青砖组砌

成几个长方形的体块,

再施以简单的浮雕,给人简洁醒目之感。古代先民如此设计综合考虑了简易的施工、朴素的材料、游人的通达及视觉的美感,尤其重要的是其中的美学价值深为后人所瞩目,与现代主义审美观念的不谋而合更说明了中国古典建筑内涵文化底蕴,在现代建筑的演变中值得不断的挖掘、整理与吸收

资料来源:苏州园林设计院。

图4苏州藕园门洞

·560·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

资料来源:陈学文拍摄。

图5耦园建筑檐口细部装饰参考文献:

[1]沈福煦.建筑文化艺术经纬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190.

[2]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73.

[3]路斯.装饰与罪恶[M].陈志华,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7.

[4]吕彭.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126.

Conjunction Spot of Suzhou Gardens Architecture in China and

Aesthetic Concept of Modernism Design in the West

CHEN Xue-wen,YANG Qi

(School of Architec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typical aesthetic elements of western modernism design and the main body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s architecture in our country.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western modernism de-sign and the aesthetic idea of traditional civil residence architecture in south of Yangzi River in China exhibit consistency in the perspectives of order,simplicity and geometrization of visual shape.The connotation of the above three characteristics all present time factor,environment phenomenon and internal progressive motivating power.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the pervasive western modernism design,formed after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an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gardens architecture in China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showing the advanced designing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ivil resi-dence architecture in south of Yangtze River in China,an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its influence on the aesthetic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design.

Keywords:Suzhou graders architectures;western modernism design;aesthetic concept;conjunctions spot

苏州园林句子赏析

苏州园林句子赏析 一篇《苏州园林》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建筑风貌,那么同学们要如何做这篇文章的句子赏析呢?整理了《苏州园林》文章句子赏析,希望对你学习《苏州园林》有所帮助。 《苏州园林》文章句子赏析1、“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多么富有画意的句子。“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画面,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2、“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中“标本”一词有典范、代表的意思。它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 3、如何理解“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大多”表示很多、大部分。“无所依傍”指不依靠在其他建筑物上,目的是增加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因为花墙和廊子的设置是为了避免一览无余。使整个园林时

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增加观赏者的兴致,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意境。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园林特征的共同点,又从反面表明设计者追求目标的坚定态度。 5、“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此句精练而形象,写出了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错落有致的层次感,而这种“错落有致”是符合自然美的原则的。 6、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这个特征。 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了这个特征。在这之后,文章还附带谈到苏州园林的一些次要特色:角落、门和窗、色彩。 7、“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写出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每一个极小的局部都是一幅美的画。 《苏州园林》原文赏析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

浅析苏州园林建筑设计

浅析苏州园林建筑设计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块瑰宝,聚集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它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与园林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思想是分不开的,而园林的布局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两个实例—如园和青浦夏雨幼儿园入手,来分析苏州园林的布局原则和方式方法,更深层地了解苏州园林的魅力。 我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聚集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具有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湛。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更是将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园林之所以在世界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与它独特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思想分不开的。童寯老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提到,为园有三境界,评定其难易高下,亦以此次第焉。第一、疏密得宜;第二、曲折尽致;第三,眼前对景。这些都在园林空间中反映出来,而园林空间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间进行分隔与联系的不同处理所造成的。例如一个大的空间,如不加分隔,就不会有层次变化,但完全隔绝也不会有渗透现象发生。只有在分隔之后又使之有适当的连通,才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到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空间互相渗透,显现出空间的层次变化,达到分而不隔的效果。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于如园和青浦幼儿在运用园林思想进行设计方面的观点。 1. 关于整体布局

如园的整体布局方式属于向心式。这是一种传统的背朝外面向内的布局方式,它给人一种向心、内聚的感觉。它的特点是园中心设池,建筑物沿池周边布置,形成一个相对集中、开阔的庭院空间。而如园又对这种布局进行了延伸,它在水平方向做了三个不同的园子,分别为盘古、方池和一丈台。三个园子之间用楼梯和走道隔开,并且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实墙,这与园林思想中的“障景”手法如出一辙。使人在行走的过程中,稳步异景,并且由于实墙的阻隔作用,人的心理会随之发生变化,渴望看到实墙背后更多的景观,从而起到加强景深的作用。在作为“主景”的三个园子之外,穿插着一些体量较小的院子,这也为人的游览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意想不到的关注点。同时,园子面积虽小,但由于空间的深度和丰富性,使人完全不会察觉。相比而言,青浦夏雨幼儿园则属于带状布局。这种布局方式或以一泓清池,或以峻山秀峰展开布景,根据特有的山势水形而形成画卷式的带状园林风景。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各种景物集中在同一画幅中,游人可以按照一定的观赏路前进,随着视线的转移,景物不断变幻,如一幅幅美的画卷次第展开,在动态的观赏中,获得一种连绵不绝的景观印象。在这里,我们注意到青浦夏雨幼儿园的西侧和北侧是一条小河,为了与小河取得呼应,15个班级的教室群主体建筑采用了弯曲曲折的态势,沿小河方向顺次展开。在二层类似园林的路径穿行时,建筑作为为一个个的点出现,有“对景”“步移景异”的特征。在这样的体验中,建筑的主体地位是得到强调的。路径的变化,事实上是为了得到对建筑多角度的观察,进而体现景观的变化。而办公和专用教室

苏州古典园林之植物

苏州古典园林之植物 花木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花木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混合配植中,常利用各种树形的大小,树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拙政园中部二岛,用较多的落叶树配以适当的常绿树,与土坡上茂密的竹丛和池边的芦苇相组合,掩映于宽阔的水面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花木既是园中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观赏的主题,园林中许多建筑物常以周围花木命名,以描述景的特点,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倚玉轩、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松风亭,柳阴路曲等等,其他各园此类名称也数见不鲜。 利用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习用的一种手法。例如各园厅堂前的玉兰与花台上的牡丹,侧重春景;怡园内群植的紫薇,拙政园与狮子林等的荷蕖,主要供夏季观赏;留园西部土山上的枫林,以及各园的桂花与菊花,构成秋景;拙政园西部十八曼陀罗花馆前的山茶,以及各园小院内栽植的天竹、蜡梅,则为冬景。不仅如此,园林中对花木混合布置的方法更为重视,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前院和留园冠云峰庭院,都配有四季分别可观赏的花木,花期衔接交替,形成四时景色的变化。 苏州园林花木的栽植,大都根据地形,朝向和干湿情况,结合花木本身的生长习性配植。例如桂花、山茶、黄杨,天竹、枸骨、女贞等耐阴,多植于墙阴屋隅;松、柏、榆,枣、丝兰等耐旱,则多植于山上;垂柳、枫杨、石榴等喜湿,多布置在池畔。但并不机械地为其习性所拘束,而是根据花木的姿态、线条、构图、色香等特点,与周围环境作有机的配植。 “远香”原由荷花引伸而来(见宋周敦颐《爱莲说》),远香堂面临荷池,故名。“倚玉”,据明文征明拙政园诗:“倚楹碧玉万竿长”,轩前原有竹。“雪香”意为梅花,“云蔚”指山间树木茂密。“待霜”指霜降桔始红,亭旁种桔树。梧竹幽居亭旁有梧有竹。松风亭前有松。柳阴路曲廊前植柳。 充分利用和发挥原有大树在园林中的作用,也是一种传统的手法。由于某些园林历史悠久,往往遗留若干百年至数百年的古树,后人重建新园,并不因其妨碍修建而加以砍伐,相反地却视为珍品,充分利用这些古树,与山,池、房屋巧妙地组合起来。如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南的柏树与罗汉松,拙政园中部的几株大枫杨,留园中部的银杏与朴树,狮子林问梅阁前的银杏,都是利用古树的较好例子。 (一) 种类选择 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有大量温带常见的树木、花卉和藤萝,可供四季观赏。当地大型园林的花木约在百种以上,中小型园林亦有二,三十种至六、七十种左右。- 花木选用方面,主要利用当地传统的观赏植物,发挥地方性的特色。故园林中的树木,多半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类、芭蕉,草花,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 过去苏州古典园林对花木种类的选用,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与艺术标准,以及园主们的喜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于花木讲究近玩细赏,因而比较重视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对树木的选择常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封建迷信思想,在花木种类选择上也有许多反映,例如认为栽植紫薇、榉树象征高官厚禄,玉兰,牡丹谐音玉堂富贵,石榴取其多子,萱草可以忘忧等,因此就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州园林》教案1“三维”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 3、品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 3、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 “学、导、练”教学模式。 教学思路:

感知—感悟—感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 苏州园林图片 2、导语: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 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共同品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图画美和艺术美。 二、揭示学习目标: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作者深情。 三、作者简介与题解: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过《小说月报》等杂志,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创作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本文是叶老为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四、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1、2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3—9段,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五、合作探究: (一)齐读1—2段,回答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 (第一段:总印象:标本) 2、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苏州园林植物配置概述修订版

苏州园林植物配置概述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苏州园林植物概述 廖星 摘要:不论是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苏州园林中运用的植物的造景,展现的是造园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经霜雪而傲冬,抗寒冬以迎春。“以景寓情,感物吟志”的花木精神是把诗情画意写入了苏州园林。从“生境”到“画境”到“触景生情”,终于将情景相融推向了高潮,把“意境”的细细微微体现到淋漓尽致。 关键词:造境、风韵美、苏州园林 植物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而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融和。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 不论是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 1园林植物的色彩美 1.1观花类的色彩美。因花色艳丽而芬芳,是园中主要观赏对象。其中红色花系有山茶、月季、杜鹃、夹竹桃、红花牡丹、垂丝海棠、石榴、紫薇、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

蜀葵、秋葵、鸭趾草、。黄色花系有金桂、迎春、金丝桃、蜡梅。白色花系广玉兰、栀子花、含笑等;蓝色花系的有、紫荆、八仙花、木槿、毛泡桐、等。红色能形成热情兴奋的气氛,黄色象征着高贵、白色象征着纯洁、蓝紫色象征着幽静。 1.2观果类的色彩美。在树种园林中此类花木主要作为夏秋观赏之用,或作为冬季点缀。橙黄色的有枇杷、桔、柚,红色或紫色的有南天竹、枸骨、珊瑚石榴、花红、柿、枸杞、枣等。其中枇杷既能观赏,又可供食用,各园颇多采用。南天竹亦称天竹,冬季结红果,常与蜡梅合栽,也是园中常用的重要树种。 观叶类叶的色彩随着树种的环境不同而不同,有些还随着季节的交替变化而变化。有的早春新绿,夏季浓绿,秋季红叶变化极为丰富。在苏州园林中绿色类的有黄杨、桂花、广玉兰、枇杷、榕树、八角金盘、女贞、丝兰、棕榈等;春色类得有樟树、五角枫、茶条槭、秋色叶有爬山虎、卫矛、栾树、落羽杉、水杉、金钱松。异色叶类有红叶李等。 2园林植物的形态美 从树干的形态来看。树干的直干型,如梧桐、泡桐、水杉、悬铃木、落羽杉、桉树等。给人挺拔雄伟之感匍匐型的有铺地柏等。丛生型的有南天竹、迎春等。 从树冠的形态来看,圆柱形的有,如塔柏、球形的有五角枫、伞形的有龙爪槐。

苏州园林的特点

苏州园林与吴越文化紧密相连, 历代又兴盛造园, 才形成了独具 风姿的园林胜地。迄今保存较好、能分别代表我国宋、元、明、清南方园林风格的著名园林尚有数十处。苏州古典园林也面对人潮的压力, 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承载能力与游客分配不均。由于园林游客是苏州旅游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上近年来游客数量大幅上升, 使部分重要园林如 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人满为患、不堪重负。部分游客抱怨园林内人太多,不仅加速了古典园林内景致、实物、环境质量的损坏速度, 还严重破坏了清、静、雅、闲的园林环境, 使园林失去了其本色, 影响了园林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在著名园林游热销的同时, 也使一些小园林如耦园、艺圃等游客寥寥、门庭冷落, 使苏州园林旅游市场内部的资源分配也呈现出不合理态势。 2. 园林旅游市场内部的竞争失衡。散布于姑苏城各个角落的大小园林出于其自身的利益, 在一个不大的市场内相互竞争, 所呈现出 的大园林热销、小园林冷落的局面, 势必造成大园林经济效益高而维护任务繁重, 小园林则因竞争力弱而维护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同时由于监督管理的缺失,一些问题状况也频频出现. 3.园林外部竞争优势的弱化, 相对于其他城市,尤其是来自杭州、上海等重要旅游地,以及无锡、嘉兴等新兴旅游地崛起的冲击,苏州的优势地位正在减弱。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旅游产品结构不完善、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等原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笔者将就此来具体阐述苏州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对策措施。 1 苏州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1)苏州传统观光产品的整体吸引力在下降。苏州园林和周庄、同里等江南古镇是苏州过去和现在两个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光旅游产品,长期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对苏州旅游业昔日的辉煌做出过巨大贡献,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拙政园、狮子林、留园、虎丘等品牌园林由于自身容量所限,加之展示形式的几十年一贯制,缺乏有创意的新内容等原因,使其旅游吸引力受到影响。而古镇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出现如商业化气氛太浓重、同质性强、各镇发展缺乏联动等问题。总之,对苏州主要客源市场而言,传统的观光产品(园林和古镇)的整体吸引力在下降。 (2)苏州旅游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日益降低。苏州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确立尽管极大地刺激了海外游客市场的发展,但苏州周边城市通过大力发展,已经开发出许多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使苏州传统旅游产品的相对优势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无锡城市与自然山水的结合及相关主体园的开发、常州的恐龙城、嘉兴的观潮、杭州的西湖与古都风情、上海的都市旅游与娱乐旅游(特别是新天地的成功开发)等,这些正在形成新的吸引,使苏州面临华东地区主要旅游城市日益剧烈的竞争。换言之,在长江三角洲这个大旅游目的地网络中,苏州自身的旅游竞争力和相对地位都有所降低。苏州作为独立旅游目的地的地位正

苏州园林景观流派风格与空间分析

苏州园林景观流派风格分析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亭阁典雅,花木繁茂,它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 Suzhou gardens are the essence of our country's classical gardens. With the elegant pavilion and the lush flowers and trees, they put the culture painting calligraphy architecture and carving into limited space , gethering the mountain water and moon ,create colourful landscape . They reflect people's pursuit of wonderful live adequately 关键词:风格特征手法参考;《浅谈苏州园林风格 特点》《从视觉角度谈苏州园林空间手法》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 园林为主。它聚集了中国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具有 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湛,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一说。连世界遗产委员会也曾这样评 价苏州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 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质量,咫尺之内 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 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苏州园林在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造诣可见一斑。 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及地区的园林,在我看来,苏州园林更具一番灵气,身陷其中,仿佛有天地之气灌于体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实际上,园林都是人类对于自然景观的模仿,而苏州园林显然是技法相当高超的模仿,它所模仿的不仅是形,更多的是神,是自然的精华,是对大自然的高度提炼和概括。这和中国的山水画如出一辙——神韵,折射出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 园林乃是赏心悦目之作,体量虽大,仍为艺术作 品,既是艺术,就不可避免的要说到美这个问题。自 然之美不必多说,苏州园林是高度浓缩的自然景观, 自然也高度浓缩了自然之美。我想说的是其融合之美, 除了人造的自然景观,苏州园林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纯 粹的人造建筑。乍听之下,似乎很不和谐。然而真正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绝不会有这种疑虑,一般人甚至根 本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因为苏州园林很好的融合了自然与建筑,走廊悄悄的穿过山石树木,湖水静静的躺在亭阁四周。处于自然之中,看到的只是粉墙黛瓦给一片绿色的点缀,廊道所带来的也不是阻隔,而是更好的对于景观的划分,这一道似无而有的线能让两边即使不同的景色融为一体。无意识的,身已跨入建筑之内,这一过程是如此自然,不易被察觉。木质的结构,不会像打磨过的石料那样突兀,柱廊等灰空间也让室内外模糊不清,建筑四周大面积的窗户使人们置于屋外能看透建筑另一边的景色,置

初步了解梳理《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

苏州园林之植物

年03月15日 15:25 阅读(0) 评论(0) 分类:收藏soso权限: 公开?字体:中▼ o小 o中 o大 ?更多▼ o设置置顶 o权限设置 o推荐日志 o转为私密日志?删除 ?编辑 苏州园林之植物 花木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花木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混合配植中,常利用各种树形的大小,树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拙政园中部二岛,用较多的落叶树配以适当的常绿树,与土坡上茂密的竹丛和池边的芦苇相组合,掩映于宽阔的水面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花木既是园中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观赏的主题,园林中许多建筑物常以周围花木命名,以描述景的特点,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倚玉轩、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松风亭,柳阴路曲等等,其他各园此类名称也数见不鲜。 利用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习用的一种手法。例如各园厅堂前的玉兰与花台上的牡丹,侧重春景;怡园内群植的紫薇,拙政园与狮子林等的荷蕖,主要供夏季观赏;留园西部土山上的枫林,以及各园的桂花与菊花,构成秋景;拙政园西部十八曼陀罗花馆前的山茶,以及各园小院内栽植的天竹、蜡梅,则为冬景。不仅如此,园林中对花木混合布置的方法更为重视,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前院和留园冠云峰庭院,都配有四季分别可观赏的花木,花期衔接交替,形成四时景色的变化。 苏州园林花木的栽植,大都根据地形,朝向和干湿情况,结合花木本身的生长习性配植。例如桂花、山茶、黄杨,天竹、枸骨、女贞等耐阴,多植于墙阴屋隅;松、柏、榆,枣、丝兰等耐旱,则多植于山上;垂柳、枫杨、石榴等喜湿,多布置在池畔。但并不机械地为其习性所拘束,而是根据花木的姿态、线条、构图、色香等特点,与周围环境作有机的配植。 “远香”原由荷花引伸而来(见宋周敦颐《爱莲说》),远香堂面临荷池,故名。“倚玉”,据明文征明拙政园诗:“倚楹碧玉万竿长”,轩前原有竹。“雪香”意为梅花,“云蔚”指山间树木茂密。“待霜”指霜降桔

苏州园林建筑与西方现代设计审美观念的契合点

第12卷第6期陈学文等:苏州园林建筑与西方现代设计审美观念的契合点·557·苏州园林建筑与西方现代设计审美观念 的契合点 陈学文,杨 弃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摘 要:将西方现代主义典型的设计审美要素与我国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的本体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西方现 代设计审美观念与我国江南传统民居建筑审美思想在视觉形态的秩序化、简约化和几何化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的内涵都存在着时代因素、环境现象及内在进步的动因。历经重大变革而形成的西方强势现代设计审美观念与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美学特征具有不谋而合之处,表明我国江南传统民居建筑所内涵的超前设计理念和对国际设计美学发展的影响所产生的普遍价值。关键词:苏州园林建筑;西方现代设计;审美观;契合点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4339(2010)06-0557-04收稿日期:2010-06-02.作者简介:陈学文(1963— ),男,教授. 通讯作者:陈学文, chenxuewen2006@163.com 西方工业技术在19世纪末迅猛发展,欧洲出现了 工业革命,机械化浪潮波及到社会意识形态,波及到设计领域。1919年,德国出现的鲍豪斯给世界设计界带来了重大变革,往日的设计为少数权贵服务的局面被打破, 设计第一次面对人民大众,明确了“设计不是为‘神’、而是为‘人’”[1] 的理念,彻底改变了设计服务对象问题。这是设计界的重大进步,由此而导致了审美观念的革命,古典与现代两种不同的审美观从此分界而形成了现代主义设计。 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是由德国鲍豪斯所确立的 一整套关于新时期的设计原则, 由于根植于社会的进步,根植于势不可挡的生产力发展,根植于为大众服务 的思想, 是影响人类文明的重要活动。它兴起于德国,成长于美国,影响到全世界,可以说所有文明国家无一 幸免地都受到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是现代设计的核心思想,其后出现的各种设计运动都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应或重新诠释,因此,现代主义设计观念的变革是推动现代设计发展的主体力量, 随之而产生的现代主义设计审美观念也是前所未有的,使得人们从新的角度观察、感受与理解这个熟悉的世界。现代主义审美观念对现代设计的强大影响至今为国际设 计界所公认。 然而,在设计界引起革命性震动的西方现代主义 设计审美观念却与我国苏州园林建筑的创作思路有不 谋而合之处,这也充分说明,在我国传统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文化潜质, 其内在精神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对后来的发展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我国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原则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设计审美观念的秩序化、简约化和几何化。 一、设计审美观念的秩序化 为了适应机械化批量生产需要,必须制定标准化原则按照一定的规律生产产品。由于标准化具有技术的支持,为产品成型化、装配化打下了基础,而正是标准化、成型化和装配化导致美学上的秩序化,这是现代工业发展所赐予现代主义审美观念变革的成果。由于工业化的推动,人们有意关注和研究设计中的秩序化问题,秩序化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体验。 在建筑领域强调秩序化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现代建筑在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动下完成了由传统手工作业方式到现代工厂化、装配化施工的转折,这是建筑业的巨大成果,人们在接受科技给予建筑进步的同时也接受了新的建筑形式。秩序化是建筑新形式的重要原则,秩序化的确给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与以往 2010年11月Nov.2010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12卷第6期 Vol.12No.6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摘要:不论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苏州园林中运用的植物的造景,展现的是造园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经霜雪而傲冬,抗寒冬以迎春。“以景寓情,感物吟志”的花木精神是把诗情画意写入了苏州园林。从“生境”到“画境”到“触景生情”,终于将情景相融推向了高潮,把“意境”的细细微微体现到淋漓尽致[1]。文章详尽系统地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特色,配置原则,品种选择及具体配置方式等内容。以便为保护或修复苏式古典园林和营建仿古园林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孤植,丛植 1.植物造景定义及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色 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为山水园,一般着重于山水,植物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单独形成优美的纯植物景观,也可作为配景来衬托建筑山石。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都是以植物作为景观主题而命名的,有的是直接以植物素材为主题,有的则是借植物素材间接地抒发某种意境或情趣。其植物造景形式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局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乎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具体配植上讲究入画,讲究细玩近赏;注重花木造型、色彩、香味及季相等特征;对个体的选择常选用兼顾神形之美的植株,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追求植物的意境美[2]。 2.种类的选择 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可用于造园的种类很多,温带常见的树木、花卉和藤本在此均有种植,当地大型园林的植物都在百种之上,中小型园林植物种类少的有

18苏州园林解读

《苏州园林》语言积累与运用 1.重要词语: 嶙峋(lín xún):一般形容山势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也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如瘦骨嶙峋。 雕镂(diāo lòu):雕刻。 斟酌(zhēn zhuó):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重峦叠嶂:连绵的山。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俯仰生姿,意思是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2.重要句子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解析】“绝大部分”的意思是大多数的,一般情况下的,在这里是说我国的建筑大多数都是对称的,很少有不对称的,使表达更加的形象、准确。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解析】“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⑶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解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⑷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解析】园林建筑色彩的谐和,文章则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页1 第 建筑颜色与北京园林建筑的颜色进行比较,说明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大多漆广漆(天然漆的一种),这种颜色与周围颜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 ⑸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对称的建筑比作图画,园林比作美术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讲究亭台轩榭布局的特点。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考点精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苏州园林的建筑建筑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苏州园林简介 有人说

苏州园林的建筑建筑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苏州园林简介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 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 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 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 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 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 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 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 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 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 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 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 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 美誉。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 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 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 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 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 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 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摘要: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就环境问题做出努力,从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城市在提高整体环境质量采取的首要措施就是城市园林绿化。所谓的城市园林就是将建筑物与城市绿化相互配置,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植物造景 【引言】:在生态园林环境中,植物不仅可以净化空气,显现四季的环境变化,它代表的是生命的力量,也是现代园林的一种新风貌,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创造力。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经,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园林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在建造现代园林时必须紧跟时代的节奏,顺应其发展,只

有通过绿色植物创造出来的环境才是真正的好环境,文章主要针对园林植物配置给出了几点建议及相关的原则和方法 进行研究。 一、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原则 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时并不是随意性的,设计时必须遵循相关的原则,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应当地历史文化特点。若与当地文化和风俗相违背,甚至出现不和谐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植物造景的重要意义。(2)必须遵循色调协调搭配的原则。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重视植物色调的相互协调,才能提高园林风景所带来的艺术感,最终为人们提供视觉方面的享受。(3)必须遵循高度适宜搭配的原则。由于植物造景运用的植物种类比较多,并且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也不相同,因此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以保证植物配置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层次感、科学性和艺术性。(4)应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的原则。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部分设计人员并没有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点,因此造成植物与当地环境不适而出现枯萎的现象发生,不仅增加成本,带来资源的浪费,还会直接影响到风景园林的发展。 二、园林植物的选择 园林植物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种植的树种,植物本身都有它的习

《苏州园林》教案示例知识讲解

《苏州园林》教案示 例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3.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4.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5.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

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多媒体显示:

苏州园林的特点

苏州园林的特点(2008-12-20 13:31:20) 标签:苏州园林杂谈分类:珠玑妙语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 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苏州园林是中国十大名胜之一。早在春秋时, 吴国始建姑苏台、馆娃宫等为苏州园林建筑的开始; 东晋时顾辟疆所筑辟疆园是江南最早的私家园林。五代时,钱元轩在苏州”好治园林“,南园(已废)及现在的沧浪亭即始建于此时。北宋末年,宋徽宗好奇花异石,在苏州广为采运。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苏州园林迭有兴废,清末,有记载可查的大小园林有270多处,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六十九处。苏州园林的真正含义远非苏州的园林,她已成为

苏州园林分析

江南园林之苏州留园 ——四大园林之一研究分析东方园林: 东方的园林不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把人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引着人们去亲近自然,利用自然,同时也指引着园林的营造活动。基于这两种不同的思想,东西方园林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形式 2.江南园林与建筑 1)所抒发的情趣不同:与其他建筑相比,园林追求如诗似画的意境,所谓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对园林景观的描述,都说明园林不同于一般的建筑。 2)构图的原则不同:古代的建筑一般追求多轴对称然后组合成空间多进院落,具有明确的统一性。而园林有法而无定式,多追求生气和活力及其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同:一般的宫殿民居等建筑由于受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的影响多采用内向布局,如四合院格局。而园林多追求与自然山石水池建筑想结合,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 4)对意境的追求不同:对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园林中已由来已久,古代的许多田园诗山水诗也都跟园林有着相生相长的关系。《园冶》中所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就是强调园林中对意境的追求。 一、江南园林——留园

1.简介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 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旧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光绪初,归官僚豪富盛康,扩大增添建筑,改名“留园”。 留园有“吴中第一名园”之称。与其它园林主要不同的是,园 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全园面积共50余亩,存在于市井之中,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能把山水庭园,田园风光,山林野趣等不同的风光情趣相辅相承溶于一体,是留园的 一大特色。 2.布局 全园大致分为四部分:中部为许奉时的东园和寒碧庄的原有基础,经营时间最久,是精华所在。东北西三部分是光绪年间增加的。中部又分为东西两个区,东区以建筑组合为主,西区以山水池苑为主,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在建筑构图以及以及有关论述形式美的书籍中,一般把“主从”作为一条重要的审美准则。但对于江南那些私家园林来说,却并不对这条准则生搬硬套。对于留 中部 东部 北部 西部

《苏州园林》教案

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与过程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镂空(lòu) 邱壑(hè) 重峦叠嶂(zhàng) 庸俗(yōng) 模样(mú) 相间(jiàn) 蔷薇(qiáng wēi) 嶙峋(lín xún)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文章是从角度,抓住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A、建筑学B、园林历史C、导游D、欣赏者 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⑴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⑵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⑶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⑷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⑵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⑶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