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规范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适应证】

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疾病。

【操作流程】

(1) 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管,水温计,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带,止水夹,输液架, 橡胶单,治疗巾或卫生纸,中药液,治疗本),携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二便,遮挡病人。

(2)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39-40摄氏度为宜。

(3)去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1/2处,膝屈曲位。

(4)臀下用小枕垫高10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5)取去渣中药液约200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6)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40-50厘米)。

(7)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8)排气,夹紧水夹。

(9)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

(10)稍停片刻固定。

(11)松输液夹。

(12)滴入通肠,调整滴数。

(13)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14)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

(15)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16)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17)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18)洗手。

(19)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

【注意事项】

(1)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卧位插入的深度。

(2)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3)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4)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0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

(5)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6)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华坪县中医医院

2012年1月10日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图

中药灌肠操作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规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目的:将中药煎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二、适应症:盆腔炎、附件炎、阴道炎、宫颈糜烂、肌瘤、囊肿,腹痛,徵瘕积聚等。 三、禁忌症:孕妇,妇女月经期,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妊高症,有阴道出血情况。 四、注意事项: (1)操作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腹部保暖。 (2)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3)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五、操作方法 (1)素质要求:仪表端庄,整齐。查看医嘱并转抄评估病人病情,核对,解释。

(2)用物准备:医嘱单、记录单、治疗卡、治疗盘、滤好的中药煎剂 200ml 放入量杯中贴有标签、床号、姓名、药名、量、用法)灌肠器(一次性输液装置一套)血管钳(经过高压灭菌)棉签、卫生纸、橡皮布、治疗巾或一次性中单、石腊油、输液架、必要时备屏风。 (3)配液:测温度(38--41°C)查对,将一次性输液器插入适量药液袋。 (4)操作要点:1)核对,解释,请排二便,关门窗,无关人员回避,必要时屏风遮挡。输液架移近床旁。2)协助病人脱裤至膝并取左侧卧位,屈膝成 80°C角,臀部靠近床沿,铺治疗巾于臀下。 (5)灌肠(三注意:核对、轻摇药液、高度):排少许药液后夹紧,管子理顺,置于臀下。垫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轻插肛管入直肠 15—20cm(指导深呼吸、哈气),控制调节器,使药液缓缓流入,调滴数(68—80 滴),固定,观察病人反应、药液滴入情况。 (6)拔管:撕胶布,缓慢拔出输液器,按揉肛门。

中药灌肠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一、目的 1.镇静、催眠。用于高热等症。 2.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综合症。 3.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 4.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二、评估 1.核对医嘱及治疗卡。 2.病人病情,发病部位,灌肠目的。 3.病人大便的性状及肛周皮肤情况。 4.病人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三、准备 1. 护士衣帽整齐、带口罩、洗手。 2. 用物治疗盘内备一次性注射器(20ml 或50ml )、量杯(或小容量灌肠袋),少量温水、药液,小号肛管,弯盘、 3.止血钳,润滑剂,棉签,卫生纸,橡胶单与治疗巾,10cm 高的 小枕,便盆,必要时备屏风、温度计。 四、实施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再次核对治疗卡。 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双膝曲屈,裤脱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垫小枕于橡胶单下以抬高臀部10cm。 3.检测药液温度,注射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袋内),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夹紧肛管并放入清洁弯盘内,弯盘置于臀下,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血管钳夹入肛管前端轻轻插入15cm。 4. 松开血管钳,缓慢注入药液,液面距肛门不超过 30cm,注入时间宜在15?20分钟内。 5. 药液灌毕,夹紧肛管,分离注射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管缓缓注入(或直接将温开水10ml 倒入灌 肠袋内滴入)。 6. 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灌肠袋直接关上开关),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7. 用卫生纸轻擦肛门,病人屈膝仰,抬高臀部,待10?15 分钟后取出小枕、橡胶单和治疗巾,嘱病人静卧1 小时以上。 8. 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 9. 清理用物,洗手,记录病签名。 五、注意事项 1 、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一般视病情而定。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 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入的深度以15?20 厘米 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度应达18?25 厘米,阿米 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 2、减轻肛门刺激,宜选用小号肛管,压力宜低,药量宜小;为促进药物吸收,插入不能太浅,操作前须嘱排 空大便,必要时先作不保留灌肠。 3、一般用量200ml以内,小剂量药液灌肠时应加倍稀释,以增加吸收率。 4、慢性肠道疾患病人应在晚间睡前灌入,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好,并减少活动。

中药灌肠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规范流程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规范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适应证】 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疾病。 【操作流程】 (1) 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管,水温计,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带,止水夹,输液架, 橡胶单,治疗巾或卫生纸,中药液,治疗本),携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二便,遮挡病人。 (2)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39-40摄氏度为宜。 (3)去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1/2处,膝屈曲位。 (4)臀下用小枕垫高10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5)取去渣中药液约200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6)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40-50厘米)。 (7)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8)排气,夹紧水夹。 (9)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 (10)稍停片刻固定。 (11)松输液夹。 (12)滴入通肠,调整滴数。

(13)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14)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 (15)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16)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17)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18)洗手。 (19)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 【注意事项】 (1)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卧位插入的深度。 (2)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3)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4)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0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 (5)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6)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华坪县中医医院 2012年1月10日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图

中药封包法

中药封包法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药封包法 中药封包技术是近些年来推广应用的实用新技术,其选用具有活血逐瘀、温经止血、通络止痛、散寒通痹的药物成分,通过远红外线、磁场共同作用,将治疗包中的中药活化物质转化为离子状态,透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发挥活血化瘀、疏通通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强筋壮骨、行气止痛等作用。可调和气血,驱风散寒、解除疼痛。对腹痛、腰肌劳损、关节痛、肾虚肾亏等病症有立竿见影的舒缓效果。 一、中药封包治疗的治疗作用: 1.通过远红外线、磁场共同作用,消除无菌性炎症及水肿,改善无氧代谢功能。把有效的中药活化物质转化为离子状态,通透皮肤,直接渗入病灶,克服血脑屏障,用药集中。对症用药、辩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疾病导入不同的中药活化物质。见效快、无毒副作用、疗效稳定。 2.用于患处解除或缓解中风引起的各种肢体麻木乏力、活动不利;颈椎病引起的头晕;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腰酸等。通过运用温通经络、消肿散结、祛湿散寒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二、评估: 1.查对医嘱,了解患者是否有外伤史,感受寒凉史及主要症状。 2.外科腹痛者评估症候属性;女性患者评估月经期及孕产史。 3.封包治疗局部皮肤有无破损、炎症及知觉的敏感度。 4.了解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年龄,对操作者及该项操作的信任度。

三、中药封包治疗的适应症 ⑴.妇科疾病:乳腺增生、子宫炎症、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 ⑵.呼吸系统疾病:痰喘咳嗽、支气管炎、伤风感冒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炎症、肝炎等。 ⑷.运动系统疾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痛、骨折、外伤肿痛、落枕、股骨头坏死等。 ⑸.神经系统疾病:肌体麻木、肢体萎软、口眼歪斜等。 ⑹.男性疾病:前列腺增生、不育症。 四. 中药封包治疗的禁忌证: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治疗。 对药包药物过敏患者不宜治疗。 五、注意事项: 1、药物温度不能太烫,太烫会烫伤患者皮肤。。 2、用药后,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 六、用物准备: 七、操作重点步骤 评估患者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过敏史,局部皮肤情况,有无感觉迟钝/障碍,对热的耐受程度、心理状态。

灌肠操作流程

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 1.操作前: (1)核对:接到医嘱,双人核对无误。 (2)评估: ①病人的床号、姓名、腕带、患者腹部有无包块、胀气。肛周皮肤及粘膜情况。有无灌肠禁忌症。 ②解释:操作目的,并取得配合。 ③询问:患者有无大便盆,并准备妥当。 (3)准备: ①护士: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修剪指甲。 ②环境:关闭门窗、调节室温、遮挡病人。 ③用物:按医嘱备灌肠液、弯盘、肛管(18~22号)、灌肠筒(一次性灌肠袋)、1000ml量杯、润滑油、止血钳、手纸、水温计、搅棒、一次性尿布、输液架、便盆、手套。 ④按医嘱配灌肠液,一般为0.1%~0.2%肥皂水或生理盐水(温度39~41℃,降温用28~32℃)。液量:成人500~1000ml,儿童200~500ml。 ⑤用物准备完毕之后,二人查对。 2.操作中: (1)核对: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及灌肠溶液。

(2)准备体位: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裤腿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 (3)垫巾:垫橡胶单和治疗巾于臀下。 (4)盖好被子,只暴露臀部。 (5)准备灌肠筒、戴手套:将灌肠筒挂于输液架上,筒内液面高于肛门40~60cm。戴手套。 (6)连接润滑肛管、排气: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尽管内气体,夹管。 (7)插肛管:左手垫卫生纸分开肛门,暴露肛门口,嘱患者深呼吸,右手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7~10cm。固定肛管。 (8)灌肠:开放管夹,使液体缓慢流入。 (9)观察:密切观察筒内液面下降速度和患者的情况。 (10)拔管:待灌肠液即将流尽时夹管,用卫生纸包裹肛管轻轻拔出,放入弯盘内,擦净肛门。 (11)保留灌肠液: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卧位,嘱其尽量保留5~10min后再排便。 (12)排便:对不能下床的患者,给予便器,将卫生纸、呼叫器放于易取处。扶助能下床的患者上厕所排便。 3.操作后: (1)整理用物:排便后及时取出便器,擦净肛门,协助患者穿裤,整理床单位,开窗通风。 (2)采集标本:观察大便性状,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

中药灌肠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灌肠流程及评分标 准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一、目的 1.镇静、催眠。用于高热等症。 2.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综合症。 3.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 4.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二、评估 1.核对医嘱及治疗卡。 2.病人病情,发病部位,灌肠目的。 3.病人大便的性状及肛周皮肤情况。 4.病人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三、准备 1.护士衣帽整齐、带口罩、洗手。 2.用物治疗盘内备一次性注射器(20ml或50ml)、量杯(或小容量灌肠袋),少量温水、药液,小号肛管,弯盘、 3.止血钳,润滑剂,棉签,卫生纸,橡胶单与治疗巾,10cm高的小枕,便盆,必要时备屏风、温度计。 四、实施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再次核对治疗卡。

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双膝曲屈,裤脱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垫小枕于橡胶单下以抬高臀部10cm。 3.检测药液温度,注射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袋内),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夹紧肛管并放入清洁弯盘内,弯盘置于臀下,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血管钳夹入肛管前端轻轻插入15cm。4.松开血管钳,缓慢注入药液,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注入时间宜在15~20分钟内。 5.药液灌毕,夹紧肛管,分离注射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管缓缓注入(或直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袋内滴入)。 6.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灌肠袋直接关上开关),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7.用卫生纸轻擦肛门,病人屈膝仰,抬高臀部,待10~15分钟后取出小枕、橡胶单和治疗巾,嘱病人静卧1小时以上。 8.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 9.清理用物,洗手,记录病签名。 五、注意事项 1、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一般视病 情而定。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入的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度应达18~25厘米,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

中药灌肠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规范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适应证】 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疾病。 【操作流程】 (1) 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管,水温计,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带,止水夹,输液架, 橡胶单,治疗巾或卫生纸,中药液,治疗本),携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二便,遮挡病人。 (2)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39-40摄氏度为宜。 (3)去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1/2处,膝屈曲位。 (4)臀下用小枕垫高10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5)取去渣中药液约200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6)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40-50厘米)。 (7)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8)排气,夹紧水夹。 (9)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 (10)稍停片刻固定。 (11)松输液夹。 (12)滴入通肠,调整滴数。 (13)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14)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 (15)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16)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17)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18)洗手。 (19)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 【注意事项】 (1)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卧位插入的深度。

(2)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3)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4)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0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 (5)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6)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华坪县中医医院 2012年1月10日

中药灌肠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灌肠流程及评分标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一、目的 1.镇静、催眠。用于高热等症。 2.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综合症。 3.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 4.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二、评估 1.核对医嘱及治疗卡。 2.病人病情,发病部位,灌肠目的。 3.病人大便的性状及肛周皮肤情况。 4.病人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三、准备 1.护士衣帽整齐、带口罩、洗手。

2.用物治疗盘内备一次性注射器(20ml或50ml)、量杯(或小容量灌肠袋),少量温水、药液,小号肛管,弯盘、 3.止血钳,润滑剂,棉签,卫生纸,橡胶单与治疗巾,10cm 高的小枕,便盆,必要时备屏风、温度计。 四、实施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再次核对治疗卡。 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双膝曲屈,裤脱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垫小枕于橡胶单下以抬高臀部10cm。 3.检测药液温度,注射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袋内),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夹紧肛管并放入清洁弯盘内,弯盘置于臀下,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血管钳夹入肛管前端轻轻插入15cm。 4.松开血管钳,缓慢注入药液,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注入时间宜在15~20分钟内。 5.药液灌毕,夹紧肛管,分离注射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管缓缓注入(或直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袋内滴入)。 6.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灌肠袋直接关上开关),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7.用卫生纸轻擦肛门,病人屈膝仰,抬高臀部,待10~15分钟后取出小枕、橡胶单和治疗巾,嘱病人静卧1小时以上。 8.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

中药封包治疗

中药封包治疗 中药封包治疗:通过远红外线、磁场共同作用,将治疗包中的中药活化物质(我科主任专配的药方)转化为离子状态,透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发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强筋壮骨、行气止痛等作用。 (一)护理目标 1、遵医嘱用于患处,解除或缓解中风引起的各种肢体麻木乏力、活动不利;颈椎病引起的头晕;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腰酸等。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消肿散结、祛湿散寒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二)操作重点步骤 评估患者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过敏史,局部皮肤情况,有无感觉迟钝/障碍,对热的耐受程度、心理状态。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取合理体位,协助大小便。 将患者的衣裤整理好,封包外罩一次性清洁套,置封包于患处(隔着病人的衣物),根据不同部位,选用绷力绷带、胶布或砂袋固定(瘦弱患者骨突处尽量不做封包,若要做时,注意稍绑松一点,随时询问患者感觉)。 调封包的温度调节器至低温度处,告知病人封包约几分钟就会有温热的感觉,稍有药味,勿擅自调节药包温度。 做封包的过程中,经常询问患者感觉,若患者自觉温度过高或不能耐受,及时将封包稍放松或在封包与患处之间再垫一层布,随时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 做完封包治疗,检查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嘱患者暂不吹风,协助患者整理衣物,安置舒适卧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三)结果标准 1、封包治疗部位准确及局部皮肤微红、发热,无烫伤 2、治疗中及治疗后患者体位安排合理舒适 3、患者对此项操作满意,预期目标达到效果 (四)意外情况及预防 药物过敏:指患者敷药后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症状。 预防及处理:操作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应注意封包治疗时间勿过长,以30分钟为宜。观察病情,发现患者有皮肤发红、瘙痒等现象时及时给予停止治疗,并予温水擦净患处。 2、烫伤:指因封包温度过度或病人耐受温度低而致病人局部皮肤发红或起水泡、脱皮等。预防及处理:注意药包的温度,勿过度烘烤造成病人烫伤。若发生烫伤,小水疱可注意保护不用处理,大水疱予以无菌抽液,换药处理。 (五)相关链接 1、告知: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药包开始加热后会有的淡淡的中药气味。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2、中药封包治疗的禁忌证: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治疗。 对药包药物过敏患者不宜治疗。

灌肠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灌肠技术 评分标准标 准 分 姓名 准备人员: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 3 操作流程用物:1、治疗盘内放灌肠筒一套、肛管(24号-26号)、弯 盘、血管钳、另备量筒、水温计、润滑油、棉签卫生纸、尿 垫、治疗巾。2、便盆、输液架、屏风。3、按医嘱准备灌肠 溶液(常用溶液:0.1-0.2%肥皂液或生理盐水)500-1000ml, 温度39-40摄氏度(降温使用28-32摄氏度,中暑时用4摄 氏度)。 5 患者及环境:评估患者的年龄、意识、情绪及配合程度,有 无官场禁忌症;关门窗,放下窗帘或屏风遮挡患者。 5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告知目的及注意事项,指导患 者配合;嘱患者先排便。 7 2、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 5 3、协助患者脱裤至膝部,双膝屈曲,移臀部靠近床沿,将尿 垫垫于臀部下。 5 4、核对医嘱,将灌肠筒挂于输液架上,灌肠筒内液面距肛门 40-60cm。 5 5、弯盘至臀旁,连接灌肠筒管道及肛管,排尽管内空气,用 止血钳夹闭肛管,放于弯盘内。 5 6、戴手套,润滑肛管前端,一手分开病人臀部暴露肛门,一 手将肛管自肛门轻轻插入7-10cm,妥善固定肛管。 10 7、松开止血钳,使液体缓慢注入,观察病人反应及液体流速。 如遇液体流入受阻,可稍移动或挤压肛管,检查有无粪块阻 塞。灌肠过程中患者有无便意,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同时适 当调低灌肠筒的高度,减慢流速。 5 8、待溶液注入完毕后,反折肛管并拔出,放入弯盘内。 5 9、用卫生纸清洁肛周,嘱患者平卧,尽可能忍耐5至10分 钟再排便。 5 10、对不能下床者提供便盆。观察排出大便的量、颜色、性 质及排便次数。清理用物、脱手套。 5 11、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开窗通风。 5 12、整理用物,按要求处置。洗手,做好记录。 5

中医操作评分表

中医及康复治疗操作评分表 1、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2、毫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 3、耳穴压豆操作评分标准 4、穴位注射法操作评分标准 5、中药沐足(手)法操作评分标准 6、穴位敷贴(天灸) 7、推拿捏脊 8、穴位放血 9、夹板固定 10、中药外敷 11、艾灸 12、结肠透析 13、中药灌肠 14、部位推拿手法操作评分标准(康复治疗部) 15、言语功能评定表(康复治疗部) 16、偏瘫下肢功能评价记录表(上田敏式)(康复治疗部) 17、截瘫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部)

1、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姓名工号考核时间:年月日 注:若有皮肤烫伤,衣裤等被烧坏均为不合格。 拔火罐禁忌证(1)凝血机制不好,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疗法,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2)皮肤严重过敏或皮肤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不

宜拔罐。(3)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破损溃烂、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失弹性者,局部皮肤不宜拔罐。(4)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及乳部不宜拔罐,拔其他部位时,手法也应轻柔。(5)肺结核活动期,妇女经期不宜拔罐。(6)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严重水肿的患者不宜拔罐。(7)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8)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不合作者,不宜拔罐。(9)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慎用拔罐。 拔火罐的适宜部位:应根据病症选取适当的治疗部位。以肌肉丰厚处为宜,常用肩、背、腰、臀、四肢近端以及腹部等。

2、毫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

晕针的预防及处理一、预防:1.保持治疗室内空气通畅,环境舒适。2. 施针时尽量嘱患者卧位进行,进针时手法宜稳、轻、快、准,克服患者的畏惧心理。3.让患者了解并说明进行针刺治疗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可能出现的反应。二、处理:如发生晕针时,先将所施针数尽快拔出,嘱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并注意防寒保暖,安慰患者,根据晕针时的严重程度作如下处理:1.出现轻微晕针,表现为头晕、心悸、汗出、视物模糊等症状,可给予患者口服50%葡萄糖适量,并于百会、足三里处施于艾灸。2.症状较剧,出现晕厥或休克,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并作及时处理。断针的预防及处理:一、预防:1.嘱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最好让患者在卧位施针,使其肌肉完全放松。2.施针前检查针具状态:针体弯曲理直后待消毒再用,有折痕及针尖倒刺者禁用。3.施针过程中嘱患者体位自然,不要移动或摆动,行针刺补泻手法时要注意让患者作好配合,以防折针,出针时要仔细清点施针数量以防漏针。4.每次针具消毒前,检查针体是否弯曲、是否有折痕,针尖是否有倒刺。对弯曲的针体应理直,对有折痕及针尖有倒刺的应丢弃。二、处理:1.明确施针时所发生断针的部位,并向患者分析说明发生断针的原因。2.嘱患者静卧、保持放松体位,不要随意走动,避免因肌肉牵造成针体移动。 3.及时对患者断针部位进行X片检查,掌握断针的部位、深浅和断针的大小。 4.请专科取针。

标准版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评准 1.核对医嘱:核对医嘱0.5、患者床号0.5、姓名0.5、灌肠目的0.5。 2.操作者自身评估与准备:着装整洁0.5、洗手0.5、戴口罩0.5,对患者病情熟悉0.5,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隔离措施1。 4.用物评估与准备:用物准备齐全1,灌肠溶液不超过200ml1,灌肠液温度38℃1,肛管(20号以下)1,根据需要备屏风1,输液架1。【治疗车内备50Ml注射器,弯盘1个,石腊油棉球杯1个,水温计、手套、一次性中单、治疗卡、手纸】灌肠溶液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1:抗肠道感染用2%小檗碱1,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1。

保留灌肠技术操作要点 一、操作项目定义 将药液灌入到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 1、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患者意识、自理情况、合作及耐受程度。 2、了解患者排便情况,评估肛门周围皮肤粘膜情况。 三、操作要点 保留灌肠 (1)核对医嘱和患者,嘱患者先排便,准备环境及灌肠药液,灌肠液量不宜超过200ml。 (2)根据病情和病变部位取合适卧位,臀部垫高约10cm,必要时准备便盆。 (3)润滑并插入肛管15~20cm,液面至肛门的高度应<30cm,缓慢注入药液。 (4)药液注入完毕后,反折肛管并拔出,擦净肛门,嘱患者尽可能忍耐,药液保留20~30min。 (5)安置患者,整理用物。 (6)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并记录。 四、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灌肠的目的及配合方法。 五、注意事项 1.保留灌肠前嘱患者排便,肠道排空有利于吸收。了解灌肠的目的和病变部位,以确定患者的卧位和插入肛管的深度。肠道抗感染的方法以晚上睡前灌肠为宜,因为此时活动少,药液易于保留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 2. 保留灌肠时,应选择稍细的肛管并且插入要深,液量不宜过多,压力要低,灌入速度宜慢,以减少刺激,使灌入的药液能保留较长时间,利于肠黏膜吸收。 3.肛门、直肠、结肠手术的患者及大便失禁的患者,不宜做保留灌肠。 保留灌肠法操作并发症 一、腹泻 【发生原因】 1、心理因素:病人因担心、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精神紧张,插管时致使肠道痉挛。 2、灌肠时对肠道粘膜的机械性刺激。 3、灌肠后病人不能忍受灌肠液的药物性刺激。 【临床表现】 腹痛、肠痉挛、疲乏或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且粪便稀薄或不成形呈液体状。

灌肠操作评分标准

三十二、灌肠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科室:姓名:考核时间:得分: 程序规范项目分值评分标准扣分得分 操作前准备20 分1.仪表端庄、着装整洁 2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 2.核对医嘱、治疗单(卡) 5 未核对扣5分,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 3.评估:(1)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排便情况。(2)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取 得患者配合 6 未评估扣4分,评估不全一项扣2分,未解 释扣2分 4.洗手,戴口罩 2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 5.用物准备:清洁治疗盘内放止血钳、石蜡 油、弯盘、棉签、卫生纸、橡胶单和垫巾、 输液架、水温计、便盆、必要时备屏风, 灌肠液及液量遵医嘱,药液温度:39~ 41℃ 5 少一件或一件不符合要求扣1分 操作流程60 分1.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 3 不核对扣3分,核对不全一处扣1分 2.告知患者操作流程和配合,关闭门窗、 遮挡患者 3 未告知扣3分,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3.根据病情及病变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 (常用侧卧位),将裤腿退至膝部,臀下 垫橡胶中单和垫巾,弯盘置于臀边。盖 好盖被 6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 4.将灌肠袋挂于输液架上,液面与肛门距 离40~60cm 6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 5.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排出管内气体, 用血管钳夹紧管子 6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 6.分开臀部,露出肛门,将肛管轻轻插入 直肠7~10cm 10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 7.一手固定肛管,另一手松开血管钳,使 溶液缓慢流入 8 不用手固定肛管扣2分 8.观察液面下降情况,询问患者感觉,安 慰患者 6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 9.药液注入完毕,夹闭肛管用卫生纸包住 肛管,轻轻拔出置于弯盘内,擦净肛门, 协助患者平卧,尽可能保留10~20min 后再排便。不便下床者,给予便器 6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 10.询问和观察患者反应,告知注意事项,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和用 物,致谢 3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 11.洗手 1 未洗手扣1分

新生儿清洁灌肠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新生儿清洁灌肠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一、操作目的 1、刺激肠蠕动,软化、消除下部肠道的内容物,清洁及缓解腹胀。 2、促进胎便早日排出,减轻黄疸。 二、物品准备 20ml或10ml注射器2具、肛管2根、弯盘、一次性薄膜手套、石蜡油棉球、温生理盐水100ml、干净尿布湿2块、鞣酸软膏、纸巾等。 三、操作步骤 报告:(我是NICU护士×××,我操作的项目是新生儿清洁灌肠术,现物品准备完毕,是否开始,请您指示?是!)→洗手(六步洗手法)戴口罩→取医嘱本核对治疗单→检查肛管、一次性注射器(名称、有效期、挤压)→口述:请二人查对→推车入病房→取治疗单查对药品、床号、床头卡姓名、手足圈→免洗液洗手→开暖箱小门→协助患儿取左侧卧位或平卧位,解开尿布湿垫于臀下→取注射器抽取温生理盐水5-10ml连接好一次性肛管并用石蜡油棉球润滑前端置治疗盘中备用→操作者戴上薄膜手套一手分开患儿臀部,露出肛门,一手将导管缓慢插入肛门4-5cm→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吸出液体弃于弯盘中→反复重复操作(按每次5-10ml注入和吸出,反复进行冲洗,直至抽出液中不见粪块为止)→术毕,反折导管迅速拔出→用纸巾在肛门处轻轻按摩→涂擦鞣酸软膏做好臀部护理→更换尿布湿→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关闭暖箱小门→再次查对床号、姓名、手足圈→观察洗出液颜色、性质及观察患儿有无不良反应→整理用物→洗手→记录于新生儿护理记录单中。 四、应知应会 1.灌肠液的选择? 答:根据灌肠目的选择不同溶液:清洁灌肠一般使用生理盐水或0.1%—0.2%肥皂水,温度为39—41℃,降温灌肠时常用冷生理盐水,温度28—32℃,镇静时可用10%水合氯醛,治疗肠道感染时可用2%黄连素或0.5%—1%新霉素等,用量遵医嘱。 2.灌肠的禁忌症?

中药灌肠操作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规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就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得目得。 一、目得:将中药煎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得。 二、适应症:盆腔炎、附件炎、阴道炎、宫颈糜烂、肌瘤、囊肿,腹痛,徵瘕积聚等。 三、禁忌症:孕妇,妇女月经期,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妊高症,有阴道出血情况。 四、注意事项: (1)操作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腹部保暖。 (2)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得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得卧位与肛管插入得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3)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五、操作方法 (1)素质要求:仪表端庄,整齐。查瞧医嘱并转抄评估病人病情,核对, 解释。 (2)用物准备:医嘱单、记录单、治疗卡、治疗盘、滤好得中药煎剂200ml 放入量杯中贴有标签、床号、姓名、药名、量、用法)灌肠器(一次性输液装置一套)血管钳(经过高压灭菌)棉签、卫生纸、橡皮布、治疗巾或一次性中单、石腊油、

输液架、必要时备屏风。 (3)配液:测温度(38--41°C)查对,将一次性输液器插入适量药液袋。 (4)操作要点:1)核对,解释,请排二便,关门窗,无关人员回避,必要时屏风遮挡。输液架移近床旁。2)协助病人脱裤至膝并取左侧卧位,屈膝成80°C角,臀部靠近床沿,铺治疗巾于臀下。 (5)灌肠(三注意:核对、轻摇药液、高度):排少许药液后夹紧,管子理顺,置于臀下。垫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轻插肛管入直肠15—20cm(指导深呼吸、哈气),控制调节器,使药液缓缓流入,调滴数(68—80 滴),固定,观察病人反应、药液滴入情况。 (6)拔管:撕胶布,缓慢拔出输液器,按揉肛门。

灌肠技术操作规程

灌肠技术操作规程 大量不保留灌肠法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 应扣实 项目实施要点得得 分分分 (1)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举止文雅,洗手,戴口罩。 5 (2)物品准备:治疗盘内:一次性灌肠筒、大量杯盛灌 操作准备10分肠液、水温计、一次性中单、液体石蜡、血管钳,弯盘、5 油布、治疗巾、卫生纸、便盆及便盆布。另备输液架,屏 风。 (1)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排便情况,肛周皮肤黏膜情况。 5 评估患者10分 (2)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5 (1)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查对,请无关人员离开,关闭门窗,屏风遮挡病人,嘱患者排尿,做好操作前的告知及7 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2)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裤子退至膝部,双膝屈曲,移臀部至床沿,将一次性中单垫于臀下,弯盘置臀旁,盖8 好被子,只暴露臀部。对不能自行排便的病人,可取仰 卧位。 (3)戴手套,打开灌肠筒外包装,关闭调节器,将灌肠液倒入灌肠筒内,挂灌肠筒于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8 40-60cm,连接肛管,打开调节器放入少量液体,排尽管 内空气,用血管钳夹紧橡胶管。 (7)取液体石蜡纱布润滑肛管前端。 2

操作要点65分 (8)查对,左手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7~10cm,然后左手固定肛管,右手打开血管钳, 使溶液缓缓流入,并观察反应。如溶液流入受阻,可移动15 或挤压肛管,检查有无粪块阻塞。如患者有便意,指导患 者做深呼吸,同时适当调低灌肠筒,减慢流速。 (9)待溶液将要灌完时,关闭调节器,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快速拔出连同灌肠筒一起放入污物桶。擦净肛门,嘱10 患者平卧,尽可能忍耐10min后再排便,以利于粪便软化。对不能下床者,应给予帮助。 (10)帮助患者穿裤,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5 查对。 (11)打开门窗,撤去屏风,倒掉粪便,分类整理用物, 10 洗手并记录灌肠结果。 (1)灌肠过程中,患者有便意,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同时 5 适当调低灌肠筒的高度,减慢流速。指导患者10分 (2)指导患者如有心慌、气促等不适症状,立即平卧, 5 避免意外的发生。 提问5分目的及注意事项 5 1(目的: (1) 为手术、分娩或者检查的患者进行肠道准备。 (2) 刺激患者肠蠕动,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内积气,减轻腹胀。 (3) 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4) 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患者降温, 2(注意事项: (1) 注意为患者保暖,维护患者隐私。 (2) 掌握好灌肠液的量、温度、浓度、流速和压力。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操作内容: 具体操作: 1、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以取得配合,嘱患者排便,以利药物吸收。 2、协助病人取合适体位(左右侧卧位、膝胸卧位) 3、用石蜡油润滑肠道冲洗袋前段10cm-15cm,自肛门插入15cm-20cm。液面距肛门小于30cm,缓慢注入药液,便于药物保留,操作过程中动作应轻柔,边操作边询问病人有无不适,操作中如有抵抗感,不能强行插入肛管。 4、药物注入完毕后,反折肛管,用卫生纸包裹肛管前段,拔出肛管,用卫生纸在肛门出轻轻按压,嘱病人取膝胸位,尽可能忍耐,是药液保留30m-1h左右,便于药物吸收。 5、整理用物、用物按消毒原则处理。

中药保留灌肠法流程图 物品准备 中药灌肠液、灌肠筒、治 疗盘、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血管钳、调节夹、草纸、橡胶单、治疗巾、输液架、水温计 患者准备 素质要求 仪表大方,举止端庄 服装、鞋帽整齐 态度和蔼,语言温柔 洗手,戴口罩 插管前准备 嘱病人排二便,核对、解释,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脱裤,屈膝,垫橡胶单、治疗巾,屏风遮挡、保暖 取中药灌肠液约200毫升, 倒入灌肠筒内,挂在盐水架上,移至病员床边(液面离肛门约40~50厘米) 插 管 滴灌药液 观 察 拔 管 松开血管钳,滴入药液通 畅后,调节滴速为60~80滴/分。 药液滴完,用血管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于弯盘内,分离肛管,用草纸轻轻按压肛门。 整 理 记录 灌肠液量、滴注过程、时间、病员反应等,签名 弯盘置于臀沿,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夹紧血管钳,分开臀部,将肛管插入肛门15~20厘米,稍停片刻,固定 病员反应、药液滴入情况。 协助病员平卧、抬高臀部,整理床单位,清洁用物,洗手。

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操作规范、流程、评分标准

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操作规范 一、目的 1、刺激肠蠕动,软化和清除粪便,排除肠内积气,减轻腹胀。 2、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做准备。 3、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4、为高热病员降温。 二、禁忌症:妊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病员禁用肥皂水灌肠。 三、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 2、用物准备:治疗盘、一次性灌肠袋、血管钳、清洁手套、液体石蜡、棉签、水温计、橡胶单或尿垫 手消毒凝胶、卫生纸,量杯(内盛灌肠液,遵医嘱配制) 3、环境准备:酌情关闭门窗,屏风遮挡患者。保持合适的室温。光线充足或有足够的照明。 四、评估解释 1、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临床诊断、意识状态、心理状况、排便情况、理解配合能力。 2、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嘱患者排尿。 五、操作程序 1、核对:床号、姓名、腕带及灌肠溶液 2、准备体位:将配置好的溶液倒入灌肠袋中,灌肠袋挂架上,袋底与床的高度为40-60厘米,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褪裤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盖好被子,只暴露臀部,垫橡胶单和尿垫于臀下,不能自我控制排便的患者可取仰卧位,臀下垫便器,屈膝,弯盘置于臀边,备卫生纸与尿垫上 3、戴手套,润滑肛管、排气夹管 4、插肛管:左手垫卫生纸分开肛门,暴露肛门口,嘱患者深呼吸,右手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7-10cm。固定肛管。 5、灌液:开放管夹,使液体缓缓流入 6、观察:密切观察筒内液面下降速度和患者的情况 7、拔管:待灌肠液即将流尽时夹管,用卫生纸包裹肛管轻轻拔出,放入弯盘内,擦净肛门 8、脱手套,协助患者穿裤,整理床单元 9、保留灌肠液,协助患者取平卧或右侧卧位,嘱其尽量保留5~10min后再排便,对不能下床的患者,给予便器,备好手纸。协助能下床的患者上厕所排便 10、撤一次性尿垫,整理床单位,移去屏风,开窗通风,将灌肠袋、肛管、尿垫等一次性用品放入医疗垃圾袋内,弯盘浸泡,用物归位,记录灌肠结果,观察大便性状,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 11、洗手,在体温单大便栏目处记录灌肠 五、注意事项 1.、妊娠、急腹症、严重心血管疾病等患者禁忌灌肠 2、伤寒患者灌肠时溶液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液面不得超过肛门30cm)。 3、肝昏迷患者灌肠,禁用肥皂水,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钠潴留患者禁用0.9%氯化钠溶液灌肠。 4、准确掌握灌肠时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溶液的量。 5、灌肠时患者如有腹胀或便意时,应嘱患者做深呼吸,以减轻不适。 6、灌肠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时,可能发生肠道剧烈痉挛或出血应立即灌肠并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急救措施。 7、该姿势使乙状结肠、降结肠处于下方,利用重力作用使灌肠液顺利流入乙状结肠和降结肠 8、防止气体进入直肠使患者放松,便于插入肛管顺应肠道解剖结构,勿用力,以防损伤肠粘膜。如插入受阻,可退出少许,旋转后缓缓插入。小儿插入深度4~7cm 如液面下降过慢或停止,多由于肛管前端孔道被阻塞,可移动肛管或者挤捏肛管,使堵塞管孔的粪便脱落如患者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可嘱患者张口深呼吸,放松腹部肌肉,并降低灌肠筒的高度以减慢流速或暂停片刻,以便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腹压,同时减少灌入溶液的压力 9、避免拔管时空气进入肠道及灌肠液和粪便随管流出,使灌肠液在肠中有足够的作用时间,以利粪便充分软化容易排出 10、降温灌肠,液体要保留30min,排便后30min,测量体温并记录

中药灌肠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规范流程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规范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适应证】 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疾病。 【操作流程】 (1) 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治疗盘, 灌肠筒或输液管,水温计,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带,止 水夹,输液架, 橡胶单,治疗巾或卫生纸,中药液,治疗本),携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二便,遮挡病人。 (2)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39-40摄氏度为宜。 (3)去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1/2处,膝屈曲位。 (4)臀下用小枕垫高10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5)取去渣中药液约200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6)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40-50厘米)。 (7)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8)排气,夹紧水夹。 (9)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 (10)稍停片刻固定。 (11)松输液夹。 (12)滴入通肠,调整滴数。 (13)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14)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 (15)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16)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17)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18)洗手。 (19)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 【注意事项】

(1)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 管卧位插入的深度。 (2)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3)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4)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0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 (5)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 《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6)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 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华坪县中医医院 2012年1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