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化学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诊断和分析

高中生化学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诊断和分析
高中生化学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诊断和分析

高中生化学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诊断和分析

摘要提出完整的可逆反应心智模式分析框架,通过纸笔测验诊断高二理科实验班、理科平行班、文科班共369名学生在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建立的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研究发现,3个学生群体均主要具有可逆反应是双向变化的心智模式,出现多种不完善、不科学的心智模式,对可逆反应具有科学的综合认识的学生比例不高。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对教学实践和后续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智模式可逆反应化学平衡高中生理科班文科班迷思概念1问题的提出1.1心智模式概述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国际科学教育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早在行为主义盛行的年代,Kenneth Craik于1943年提出心智模式的概念;其后,Johnson-Laird、Norman、V osni—adou和Brewer等研究者对心智模式的定义、组成和功能进行了详细探讨。任宗浩曾综合概括不同研究者对心智模式的定义,他认为“心智模式是人们日常理解事物和推理过程时,在短期记忆或工作记忆中所建立对问题情境或外在事物的一种暂时性表征,也可以是人们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对外在世界的稳定表征或‘图像’”。Johnson-Laird认为人们使用已有的个人经验和理解来建立表征问题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会影响着人们对外部环境的判断,V osniadou和Brewer也提出心智模式源自和受限于个人原有的概念结构;Norman认为人们与目标系统互动时会形成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会受目标系统的影响。许多研究者认为心智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建构、修正的,初始的心智模式可以经过模式化转变为完善、概念化的心智模式;发展中的心智模式通常是不完善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但是心智模式必须具有实用价值,即能够有效推理、预测情境和解决问题。1.2待研究的问题

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各种信息的交互作用,经历学科知识学习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建立各种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心智模式。化学教师如果充分了解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心智模式,将有助于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完善学生的已有认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紧密相关、重要却容易产生迷思概念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存在限度的表现,只有充分理解可逆反应的过程才可以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判断和移动。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在高中化学课程必修、选修模块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在必修模块,学生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水平之一是“能结合实例说明什么是可逆反应;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主要系统研究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迷思概念的类型和分布情况,有关心智模式的研究尚较少,而且已报道的心智模式的研究主要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在教学实践中,高二学生在经历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对可逆反应具有怎样的心智模式?具有文、理科学习倾向的学生的可逆反应心智模式又有怎样的差异?这些均是值得深入探研的问题。2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分类2.1已有的实证研究概述

高中化学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判断

高中化学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判断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改变的状态,叫化学平衡 状态。其特点有: (1)“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2)“等”:化学平衡的实质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 v(正)=v(逆)。 (3)“动”:v(正)=v(逆)≠0 (4)“定”: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质量分数及体积分数 保持一定(但不一定相等),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5)“变”: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若外界条件改变,化学平衡可能会分数移动。 (6)“同”:在外界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逆反应不论采取何种 途径,即不论由正反应开始还是由逆反应开始,最后所处的平衡状 态是相同的,即同一平衡状态。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判断方法如下: 以mA(g)+nB(g)pC(g)+qD(g)为例: 一、直接标志: ①速率关系: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即:A消耗速率与 A的生成速率相等,A消耗速率与C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m:p; ②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二、间接标志: ①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m+n≠p+q);

②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③各气体的体积、各气体的分压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可逆反应:mA(g)+nB(g)pC(g)+qD(g)是否达到平衡还可以归纳如下表: 【例题1】可逆反应:2NO2(g)2NO(g)+O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⑥⑦ B.②③⑤⑦ C.①③④⑤ D.全部 解析: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必消耗2nmolNO2,而生成 2nmolNO2时,必消耗nmolO2,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②不能说明;③中无论达到平衡与否,化学反应速率都等于化学计量系数之比;④有颜色的气体颜色不变,则表示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⑤体积固定,气体质量反应前后守恒,密度始终不变;⑥反应前后△V≠0,压强不变,意味着各物质的含量不再变化;⑦由于气体的质量不变,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说明气体中各物质的量不变,该反应△V≠0,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 答案:A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 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 (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 1、影像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决定因素) 化学反应是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2)外因(影响因素) ①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注意:增加固体物质或纯液体的量,因其浓度是个定值,故不影响反应速率(不考虑表面积的影响)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气体的体积减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注意:由于压强对固体、液体的体积几乎无影响,因此,对无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③温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一般来说,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4倍。 ④催化剂:催化剂有正负之分。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显著增大;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显著减慢、不特别指明时,指的是正催化剂。 2、外界条件同时对V正、V逆的影响 (1)增大反应物浓度时,V正急剧增加,V逆逐渐增大;减小反应物的浓度,V正急剧减小,V逆逐渐减小

(2)加压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V正、V逆均增大,气体分子数大的一侧增大的倍数大于气体分子数小的一侧增大的倍数;降压V正、V逆均减小,气体分子数大的一侧减小的倍数大于气体分子数小的一侧减小的倍数。 (3)升温,V正、V逆一般均加快,吸热反应增大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增加的倍数;降温时,V正、V逆一般均减小,吸热反应减小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减小的倍数。 3、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1)V正=V逆,如对反应mA(g)+nB(g)======pC(g) ①生成A的速率与消耗A的速率相等。 ②生成A的速率与消耗B的速率之比为m:n (2)各组成成分的量量保持不变 这些量包括: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体积、浓度、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反应的转换率等。 (3)混合体系的某些总量保持不变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及体系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密度等不变。

羧酸知识点总结,酯化反应

《羧酸》知识点总结 1.羧酸的定义:在分子里烃基跟羧基直接相连接的有机物叫做羧酸,羧酸可表示为R—COOH。 2.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为:C n H2n O2,其中含有2n-1个C—H键,n-1个C—C键,1个C=O键,1个O—H键,1个羧基。 3.羧酸的分类: (1)根据分子里的烃基是否饱和可分为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 (2)根据羧基的数目可分为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多元羧酸; (3)根据烃基不同可分为脂肪酸、芳香酸; (4)根据C原子数目可分为低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酸。 4.羧酸的系统命名法: (1)选主链:选含-COOH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称为某酸; (2)编号:从-COOH的C原子开始编号,即羧基上C原子编号时必为1号C原子; (3)命名:取代基编号-取代基某酸; 注意:主链中含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时,命名时要给出双键或叁键的位置编号。 如命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酯的命名:将酯拆分为酸和醇,先酸后醇,命名时读作“某酸某酯”,“某酯”实际上指的是“某醇”。如,CH3COOC4H9命名为乙酸丁酯,CH2CHCOOC8H17命名为丙烯酸辛酯。 6.羧酸的化学性质:由于羧酸的分子里含有羧基,羧基是羧酸的官能团,它决定着羧酸的主要化学特性,所以羧酸的主要化学性质有:①酸的通性;②可发生酯化反应。 7.羟基酸的酯化反应: (1)分子间的酯化反应: (2)分子内的酯化反应: 8.饱和一元羧酸(C n H2n O2)的不饱和度为1,所以分子式为C n H2n O2的有机物既存在羧酸类的同分异构体,也存在酯类的同分异构体。

高二【化学(人教版)】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复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学科化学年级高二学期第一学期 课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复习(第二课时) 书名: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教科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5月 教学人员 姓名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工业上采用臭氧氧化结合钙法、次氯酸盐溶液吸收法等实现烟气一体化脱硫脱 硝过程中反应条件选择的分析、工业事实和实验现象的解释,落实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知识,体会变量的控制方法,渗透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 2.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过程,渗透证据意识和模型思想,引导学生建立从化学反应原 理角度分析工业问题的一般思路。 3.通过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会化学学科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综合利用价值, 认识到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论方法和实际技术要求相整合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形成从化学反应原理角度分析工业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从化学反应原理角度分析工业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师生共同复习调控化学反应的方法引入 1min 复习引入

5min 设计方案 【教师提出任务一】 目的:设计烟气一体化脱硫(SO2)脱硝(NO)的方案。 要求:将SO2和NO转化为能够再次利用的物质,脱除率越高越好。 【学生活动】 基于目的和要求,根据SO2和NO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其氧化产物的水溶液呈酸性设计方案,加入氧化剂和碱性物质,将SO2和NO 转化为硫酸盐和硝酸盐。 【教师展示实际工艺】 【学生活动】 1.思考并讨论工业选择O3和Ca(OH)2的优点。 2.关注实际工艺中各部分装置的作用。 15min 数据分析 【教师提出任务二】 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并解释实际生产问题。 (一)臭氧氧化结合钙法吸收一体化脱硫脱硝的数据分析及解释 问题如下: 1.烟气流量一定,烟气温度为 150 ℃,从化学反应速率角度分析相 同时间内NO和SO2氧化率出现差异的原因。 2.烟气流量一定,从化学反应原理角度分析在相同时间内温度对NO 氧化率出现差异的原因。 3.以饱和Ca(OH)2溶液作吸收剂,烟气流量一定,烟气温度为150 ℃, 从化学反应速率角度分析NO和SO2去除率出现差异的原因。 (二)次氯酸盐溶液氧化吸收法一体化脱硫脱硝问题的分析及解释。 (三)氯化铁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现象的解释。 【学生活动】根据信息从化学反应原理角度,利用变量的控制方法, 结合图像,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寻找证据,解释对应的

高中化学-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判断(人教版精编讲义+习题)

201年高中化学专属讲义 课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判断 学生姓名: 授课教师: 201年月日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判断 考试内容A(基本要求)B(略高要求)C(较高要求) 课堂笔记:在一定条件下的可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改变的状态,叫化学平衡状态。其特点有:(1)“逆”: (2)“等”:化学平衡的实质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v( 正)=v( 逆) 。 (3)“动”:v( 正)=v( 逆) ≠0 (4)“定”: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质量分数及体积分数保持一定(但不一定相等),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5)“变”: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若外界条件改变,化学平衡可能会分数移动。 (6)“同”:在外界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逆反应不论采取何种途径,即不论由正反应开始还是由逆反应开始,最后所处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即同一平衡状态。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判断方法如下: 以m A(g)+n B(g)p C(g)+q D(g)为例: 一、直接标志: ①速率关系: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即:A消耗速率与A的生成速率相等,A消耗速率与C 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m:p; ②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二、间接标志: ①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m+n≠p+q); ②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③各气体的体积、各气体的分压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是否达到平衡还可以归纳如下表:化学反应m A(g)+n B(g)p C(g)+q D(g)是否平衡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 的含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质量分数一定平衡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平衡 ④总体积、总压强、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速率之间 的关系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也生成了m mol A, 即v(正)=v(逆) 平衡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同时也消耗了p mol C, 即v(正)=v(逆) 平衡 ③v(A):v(B):v(C):v(D)=m:n:p:q, v(正)不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平衡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 mol B,同时也消耗了q mol D, 即叙述的都是v(逆) 不一定平衡 压强 ①其它条件一定、总压强一定,且m+n≠p+q平衡 ②其它条件一定、总压强一定,且m+n=p+q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 分子质量 ①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且m+n≠p+q平衡 ②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且m+n=p+q不一定平衡 温度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平衡 气体的密度密度一定不一定平衡颜色反应体系内有色物质的颜色稳定不变平衡 三、例题分析: 例题1:可逆反应:2NO2(g)2NO(g)+O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高二化学有机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化学有机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有机化学在化学考试中是占很多的分数,如果没有掌握好有机物知识点化学就危险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化学有机物知识点归纳,希望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 (2)、乙酸乙酯的水解 (3)苯的硝化 (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 (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 (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 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 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

高二化学选修前三章知识点总结

学大教育高二化学(选修4)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 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气态,液态,固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高中生化学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诊断和分析

高中生化学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诊断和分析 摘要提出完整的可逆反应心智模式分析框架,通过纸笔测验诊断高二理科实验班、理科平行班、文科班共369名学生在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建立的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研究发现,3个学生群体均主要具有可逆反应是双向变化的心智模式,出现多种不完善、不科学的心智模式,对可逆反应具有科学的综合认识的学生比例不高。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对教学实践和后续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智模式可逆反应化学平衡高中生理科班文科班迷思概念1问题的提出1.1心智模式概述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国际科学教育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早在行为主义盛行的年代,Kenneth Craik于1943年提出心智模式的概念;其后,Johnson-Laird、Norman、V osni—adou和Brewer等研究者对心智模式的定义、组成和功能进行了详细探讨。任宗浩曾综合概括不同研究者对心智模式的定义,他认为“心智模式是人们日常理解事物和推理过程时,在短期记忆或工作记忆中所建立对问题情境或外在事物的一种暂时性表征,也可以是人们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对外在世界的稳定表征或‘图像’”。Johnson-Laird认为人们使用已有的个人经验和理解来建立表征问题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会影响着人们对外部环境的判断,V osniadou和Brewer也提出心智模式源自和受限于个人原有的概念结构;Norman认为人们与目标系统互动时会形成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会受目标系统的影响。许多研究者认为心智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建构、修正的,初始的心智模式可以经过模式化转变为完善、概念化的心智模式;发展中的心智模式通常是不完善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但是心智模式必须具有实用价值,即能够有效推理、预测情境和解决问题。1.2待研究的问题 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各种信息的交互作用,经历学科知识学习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建立各种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心智模式。化学教师如果充分了解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心智模式,将有助于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完善学生的已有认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紧密相关、重要却容易产生迷思概念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存在限度的表现,只有充分理解可逆反应的过程才可以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判断和移动。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在高中化学课程必修、选修模块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在必修模块,学生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水平之一是“能结合实例说明什么是可逆反应;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主要系统研究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迷思概念的类型和分布情况,有关心智模式的研究尚较少,而且已报道的心智模式的研究主要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在教学实践中,高二学生在经历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对可逆反应具有怎样的心智模式?具有文、理科学习倾向的学生的可逆反应心智模式又有怎样的差异?这些均是值得深入探研的问题。2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分类2.1已有的实证研究概述

(完整版)高二化学酯化反应

资源信息表

12.2 醋和酒香(共2课时) 第2课时酯化反应和乙酸的用途 一、设计思想 学习乙酸的目的在于利用乙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有机合成,制取新的有机物。因此,本节学习的前提是弄清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乙酸的重要性质之──酸性,在上一课时通过实验进行了探究,本课时以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为中心展开教学。由于酯化反应既是羧酸的性质,又是醇的性质,所以学习乙酸的同时,使学生对学过的乙醇的性质进一步认识理解。对酯化反应历程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乙酸与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形式有两种可能,在酯化反应中究竟按哪种方式脱水,是无法在本节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只能通过“示踪原子法”的讲解和flash动画模拟反应历程来说明,也加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在介绍酯化反应方程式时,为酯的水解反应埋下伏笔,并利用化学平衡原理知识,解决了反应条件的选择问题。 同时,乙酸的性质又决定乙酸的用途,在性质学习之后,通过讨论了解乙酸在生活和生产的应用,体会有机物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乙酸的酯化反应。(B) (2)乙酸的用途。(A)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实验分析,体验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同位素示踪原子的应用,形成科技意识。 (2)通过乙酸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感悟有机物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联系。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和实验分析。 教学难点:乙酸的酯化反应的机理。 四、教学用品

多媒体、酯化反应机理的教学课件、试管、导管、烧杯、酒精灯、乙酸、乙醇、浓硫酸、饱和Na2CO3溶液。 五、教学流程 1.流程图 2.流程说明 ?1[复习提问]乙酸的酸的通性。 ?[实验引入] 在大试管里加入3mL乙醇、2mL冰醋酸,再缓缓加入2mL浓硫酸,边加边振荡。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按课本上的装置(制乙酸乙酯的装置)组装好。 ?2 flash动画展示反应机理,并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 六、教学案例 1.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选修四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可逆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1、在一定条件下,使NO和O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不变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不变 解析:B 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可逆)=2Z(g) ,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0.2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Z为0.3mol/L B.Y2为0.35mol/L C.X2为0.2mol/L D.Z为0.4mol/L 解析:A 3、在一定量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N2(g)+3H2(g)?2NH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N2、H2、NH3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0.2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N2为0.2mol/L,H2为0.6mol/L B.N2为0.15mol/L C.N2、H2均为0.18mol/L D.NH3为0.4mol/L 答案:B 3、下列对可逆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A.SO2+Br2+2H2O H2SO4+2HBr与2HBr+H2SO4(浓) Br2+SO2↑+2H2O互为可逆反应B.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C.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D.在一定条件下,SO2被氧化成SO3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答案:CD 4、制造太阳能电池需要高纯度的硅。工业上由粗硅制高纯度硅可通过以下反应实现: ①Si+ 3HCl SiHCl3+ H2 ②SiHCl3+H2Si+3HCl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2个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2个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C.反应①中Si是还原剂 D.上述2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答案:D 5、下列反应中可判断为可逆反应的是() A.氢气和氯气点燃生成氯化氢,氯化氢受热分解为氢气和氯气

高二化学教案:《酯化反应》

高二化学教案:《酯化反应》 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下面为您推荐高二化学教案:《酯化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 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酒是越陈越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师】问题②: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追问】除了采用这样一种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装置还有哪些其它改进方法? 【生】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

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平衡的内容是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难点知识点,这个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我们需要反复理解。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重要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 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 (1)溶解平衡状态的建立:当溶液中固体溶质溶解和溶液中溶质分子聚集到固体表面的结晶 过程的速率相等时,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达到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①固体溶解过程中,固体的溶解和溶质分子回到固体溶质表面这两个过程一直存在,只不过二者速率不同,在宏观上表现为固体溶质的减少。当固体全部溶解后仍未达到饱和时, 这两个过程都不存在了。 ②当溶液达到饱和后,溶液中的固体溶解和溶液中的溶质回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一直 在进行,并且两个过程的速率相等,宏观上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 达到溶解平衡状态。 (2)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①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前提:反应物和产物必须同时存在于同一反应体系中,而且在相同条件下,正、逆反应都能自动进行。 ②不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几乎只能向一定方向(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反应。 (3)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化学平衡状态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 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前提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一定条件”通常是指一定的温度和压强。 ②实质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由于速率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所以速率 相等基于外界条件不变。 ③标志是“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浓度没有变化,并不是各种物质 的浓度相同。对于一种物质来说,由于单位时间内的生成量与消耗量相等,就表现出物质的多少不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2、化学平衡移动 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是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浓度、温度、压强)建立起来的,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到化学反应速率,当正反应速率不再等于逆反应速率时,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并在新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此过程可表示为: (1)化学平衡移动: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2)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反应条件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并且正、逆反 应速率的改变程度不同,导致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平衡受到破坏,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①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υ正>ν逆时,正反应占优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各组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②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υ正<ν逆时,逆反应占优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各组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③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υ正和ν逆都发生变化,如果υ正和ν逆仍保持相等,化学平衡就没有发生移动,各组分的含量从保持一定到条件改变时含量没有变化。 (3)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反应物的浓度降低; 减小产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产物的浓度增大;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集锦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一)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 (1)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剂----还原产物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还原剂---氧化产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2)可根据同一个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还原剂 还原性:还原剂>氧化剂 (二)根据物质活动性顺序比较 (1)对于金属还原剂来说,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相一致,即越位于后面的金属,越不容易失电子,还原性越弱。 还原性:K>Ca>Na>Mg>Al>Mn>Zn>Cr>Fe>Ni>Sn>Pb>(H)>Cu>Ag>Pt>Au (2)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顺序 K+MnO2>O2 (四)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来判断 当含有变价元素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根据氧化产物价态的高低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强弱。如: 2Fe+3Cl2==(点燃)2FeCl3 Fe+S==(加热)FeS 氧化性:Cl2>S (五)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非金属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金属原子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

高中化学 第二章3 第1课时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一、选择题 1.在一定条件下,使SO 2和O 2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为零 B .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不变 C .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不变 D .反应开始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解析:选A 。根据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可知,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v 正最大,v 逆=0,最后达到平衡时,v 正=v 逆≠0。 2.下列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所有反应都存在平衡状态 B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相等 C .正反应与逆反应停止进行 D .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答案:D 3.下列选项中的各组反应,互为可逆反应的是( ) A .2KHCO 3=====△ K 2CO 3+H 2O +CO 2↑ K 2CO 3+H 2O +CO 2===2KHCO 3 B .CO 2+H 2O===H 2CO 3 H 2CO 3===CO 2+H 2O C .NH 3+HCl===NH 4Cl NH 4Cl=====△ NH 3+HCl D .2NaCl=====电解2Na +Cl 2↑ 2Na +Cl 2=====点燃 2NaCl 解析:选B 。可逆反应是指同一条件下进行的反应,而选项A 、C 、D 中的两反应的反应条件不同,均不属于可逆反应。 4.下列说法中可以证明反应N 2(g)+3H 2(g) 2NH 3(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1个N≡N 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 —H 键形成 B .1个N≡N 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 —H 键断裂 C .1个N≡N 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N —H 键断裂 D .1个N≡N 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 —H 键形成 解析:选A 。N≡N 键断裂、H —H 键断裂、N —H 键形成都代表正反应,B 、D 项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N ≡N 键断裂代表正反应,N —H 键断裂、H —H 键形成都代表逆反应,而且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A 项能证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5.(2019·厦门高二月考)一定条件下,将NO 2与SO 2以体积比为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O 2(g)+SO 2(g) SO 3(g)+NO(g) ΔH =-41.8 kJ/mol 。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

高二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方程式(全)

高二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方程式 一.甲烷的反应 1、(氧化反应) 2、(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 3、(分解反应) 二.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消去反应)三.乙烯的反应 1 、(加成反应) 2 、(加成反应) 3 、(加成反应) 4 、(氧化反应) 5 、(加成反应) 6*、(氧化反应) 7 、(聚乙烯)(加聚反应) 四.烯烃的反应1 、(聚丙烯)(加聚反应) 2 、(1,2加成) 3 、(1,4加成) 五.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水解反应) 6.乙炔的反应 1、(氧化反应) 2 、(加成反应) 3、(加成反应) 4、(加成反应) 5、(加成反应) 6*、(加成反应) 六.苯及其同系物的反应 1 、(取代反应) 2、(硝基苯)(取代反应)

3*、(苯磺酸)(取代反应) 4 、(环己烷)(加成反应) 5 、(取代反应) 七.卤代烃的反应 1 、(取代反应) 2 、(取代反应) 3 、(消去反应) 4、(加成反应) 5 、(聚氯乙烯)(加聚反应) 八.乙醇的反应 1 、(氧化反应) 2 、(置换反应) 3 、(氧化反应) 4 、(氧化反应) 5 、(取代反应) 6 、(消去反应) 7 、(取代反应) 8 、(酯化反应) 九.苯酚的反应 1、(置换反应) 2、(复分解反应) 3、(复分解反应) 4、(取代反应) 5、(取代反应) 6、(酚醛树脂)(缩聚反应) 详解: ,苯酚钠与二氧化碳水溶液反应,无论二 氧化碳是否过量,都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

十.乙醛的反应 1 、(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2 、(氧化反应) 3 、+++(银镜反应) (+ ++ +++) 4 、+ ++ +(氧化反应) 详解: 十一.甲醛的反应 1 、(还原反应) 2、+ +++(氧化反应) 3、+ +++(氧化反 应) 4 、+ +++(氧化反应) 5 、+ +++(氧化反应) 十二.乙酸的反应 1 、 +2Na= + 2 、+ =+ +; 3 、(乙酸乙酯)(酯化反应) 4、(乙酸甲酯)(酯化反应) 5 、(酯化反应) 6 、(酯化反应) 十三.甲酸的反应 1、 () 2、 ++ 3、+ +++ 4、+ +++ 5、 6、 ++(酯化反应) 十四.高级脂肪酸的反应 1 、(酯化反应)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常见离子方程式 1、硝酸银与盐酸及可溶性盐酸盐溶液:Ag ++Cl -=AgCl ↓ 2、钠与水反应:2Na+2H 2O=2Na ++2OH –+H 2↑ 3、钠与硫酸铜溶液:2Na+2H 2O+Cu 2+=2Na ++Cu(OH)2↓+H 2↑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 2O+2H 2O=4Na ++4OH –+O 2↑ 5、碳酸氢盐溶液与强酸溶液混合:HCO 3-+H +=CO 2↑+H 2O 6、碳酸氢盐溶液与醋酸溶液混合:HCO 3-+CH 3COOH=CO 2↑+H 2O+CH 3COO - 7、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镁反应: Ca 2++2OH -+2HCO 3-+Mg 2+=Mg(OH)2↓+CaCO 3↓ 8、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 2HCO 3-+Ca 2++2OH –=CaCO 3↓+2H 2O+CO 32– 9、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Ca 2++HCO 3-+OH – =CaCO 3↓+H 2O 10、澄清石灰水与少量小苏打溶液混合:Ca 2++OH –+HCO 3-=CaCO 3↓+H 2O 11、澄清石灰水通入少量CO 2:Ca 2++2OH –+CO 3=CaCO 3↓+H 2O 12、澄清石灰水通入过量CO 2:OH –+CO 2=HCO 3- 13、酸氢钠溶液与少量石灰水反应:Ca 2++2OH –+2HCO 3-=CaCO 3↓+CO 32– +2H 2O 14、碳酸氢钠溶液与过量石灰水反应:HCO 3-+OH –+Ca 2+=CaCO 3↓+H 2O 15、等物质的量氢氧化钡溶液与碳酸氢铵溶液混合: Ba 2++2OH –+NH 4++HCO 3-=BaCO 3↓+H 2O+NH 3?H 2O 16、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CO 32–+H +=HCO 3- 或CO 32–+2H +=CO 2↑+H 2O 1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 2:CO 2+2OH –=CO 32–+H 2O 18、过量的CO 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CO 2+OH –=HCO 3- 19、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 NH 4++HCO 3-+2OH –=NH 3↑+CO 32–+2H 2O 20、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aCO 3+2H +=Ca 2++CO 2↑+H 2O 21、碳酸钙与醋酸反应:CaCO 3+2CH 3COOH=Ca 2++2CH 3COO -+CO 2↑+H 2O 22、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H ++OH –=H2O 23、磷酸溶液与少量澄清石灰水:H 3PO 4+OH –=H 2O+H2PO4– 24、磷酸溶液与过量澄清石灰水:2H 3PO 4+3Ca 2++6OH –=Ca 3(PO 4)2↓+6H 2O 25、碳酸镁溶于强酸:MgCO 3+2H +=Mg 2++CO 2↑+H 2O 26、硫酸镁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Ba 2++2OH –+Mg 2++SO 42–=BaSO 4↓+Mg(OH)2↓ 27、硫酸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 2++2OH –+2H ++SO 42–=BaSO 4↓+2H 2O 28、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钡反应至中性:2H ++SO 42–+2OH –+Ba 2+=2H 2O+BaSO 4↓ 29、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钡反应至硫酸根完全沉淀: H ++SO 42–+OH –+Ba 2+=BaSO 4↓+H 2O 30、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 2Al 3++3SO 42–+8OH –+3Ba 2+=3BaSO 4↓+2AlO 2–+4H 2O 31、氢氧化镁与稀硫酸反应:Mg(OH)2+2H +=Mg 2++2H 2O 32、铝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OH –+2H 2O=2AlO 2–+3H 2↑ 33、物质的量之比为1:1NaAl 合金置于水中:Na+Al+2H 2O=Na ++AlO 2–+2H 2↑ 34、氧化铝溶于强碱溶液:Al 2O 3+2OH –=2AlO 2–+H 2O 35、氧化铝溶于强酸溶液:Al 2O 3+6H +=2Al 3++3H 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