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曾晓舵1,郑习健2

1.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0;

2.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广州51003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剧增,广东省的农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耕地资源日益缺乏,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壤肥力退化和水土流失仍未遏止,地区性的洪旱灾害频繁,森林生态系统简单而脆弱,外来物种入侵猖獗,等等。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若干治理对策。认为要使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与人口增长,加强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加强土壤肥力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发展节水农业,改善林分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此外,认为还应加强外来物种的安全防范工作和科学研究,防止外来物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对策;广东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3-0455-04

广东省陆地面积17.7万km2,2002年末全省总人口7858.58万人[1]。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剧增,广东省的农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进步。因此,探讨广东农业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为广东农业环境的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1 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耕地资源日益缺乏

全省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耕地为主。2003年有林地面积933万hm2;2003年末全省耕地总面积为305.84万hm2,人均占有耕地0.0387 hm2[2]。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势头虽有所减弱,但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被占用。全省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人均0.095 hm2的水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6。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再加上外来人口的压力,使广东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2 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迅速增加,“三废”排放也迅速增加,农田污染面积也在增加。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对广州、佛山、江门、韶关、汕头和东莞等市的土壤重金属的研究表明,这些市郊土壤金属含量都较高。例如,有关调查[3]表明,东莞市全市和各区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具体表现为:全市土壤Cd、Cu、Ni和Pb的质量分数超标率分别为4.9%,6.6%,3.3%和95.1%,以Pb污染最严重。另外,矿山周边土地污染也日趋严重,2000年污灌土地面积达1.39万hm2,是1990年的12.5倍[4]。农田污染通过食物链构成了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

农业面源污染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从1980年到2000年,广东省化肥施用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0年全省化肥施用量比1980年增加了1.12倍,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从301.5 kg增加到739.5 kg;氮肥总施用量也从58万t增加到95.9万t [5]。另据报道[4],2000年广东省化肥施用量(折纯)和农药施用量分别比1990年增加47.1%和81%。广东省2000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比1990年的施用量分别增加了1.70倍和1.25倍,单位耕地面积平均化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量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全国水平。从施用面积上看,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面积分别增加了4.7%和10.0%。

此外,随着禽畜养殖业的发展,禽畜废物产生量不断增加。由于管理水平较低,废物处理设施落后,其粪尿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不能低估。

1.3 土壤肥力退化依然存在

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致使部分土地地力下降。据调查[4],2000年全省中低产田面积比1986年增加了20.8%,主要分布在粤西和山区,粤西和山区中低产田面积分别占全省中低产田面积的41.6%和31.3%。其中缺磷土地面积为11.53万hm2,缺钾土地面积为4.47万hm2,缺氮土地面积为3.23万hm2。

广东省农作物产出量大,从土壤中带走的土壤养分量也较多,但农作物所需养分总体上却投入不足,加上投入养分中各种养分的比例不甚合理,导致广东省耕地土壤养分从总体上显得不平衡,造成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土壤肥力下降,少数地区的耕地土壤出现退化的趋势,如果不加以遏制,势必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土壤氮养分方面,某些主要作物(如水稻和蔬菜等)上由于偏施化肥而出现暂时积累而造成土壤氮养分阶段性的过氮现象。在土壤磷养分方面,部分地区的水田出现富磷现象,而多数地区的土壤中被固定的缓效磷长期难以转化成速效磷,造成磷肥的利用率不高。在施肥方面,有机肥施用量不足,有机和无机养分施用比例失调,使土壤有机质出现缺乏状况。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也不足以适应农作物的需要,使耕地土壤钾素含量和多数中微量元素养分含量长期呈现缺乏状况。上世纪90年代

前期以来,有机肥施用量则呈减少的下降态势。目前,广东省有33.8%的农田监测点所代表的农田面积出现地力下降的情况[5]。

1.4 水土流失不容忽视

广东省山区、丘陵多,受台风和暴雨的影响,水土流失未能得到根本控制,水蚀尤为严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基本建设,大量夷平山坡而又缺乏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造成了新型的水土流失。这种新型的水土流失,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尤为突出。

水土流失每年使大量的土壤有机质、氮素和其它土壤养分流入水体,造成土地贫瘠化,水域富营养化,水体受污染。而且大量的泥砂淤积山塘水库、河流。

1.5 地区性的洪旱灾害频繁

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温暖多雨,并有大量客水,全省人均水资源高于全国人均水平,但也仅为世界人均资源量的1/4。由于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匀,75%~85%的降水量集中在每年4~9月的汛期,多数以洪水形式出现并迅速流入海洋,成为不可支配的水资源;每年10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只有年降水量的15%~25%,水量较少[6]。

集中降雨带来了洪涝灾害。全省受洪涝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是珠江三角洲以及西江、北江、东江中下游沿岸地区,这也是广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带。例如,2002年广东省共遭受了3次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781亿元[7]。

由于降水不均和地理、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也常年受干旱的困扰。其中最突出的是雷州半岛、沿海地区及岛屿,历年受灾最重的也是这些地区。例如,2002年冬春之交,出现历史罕见的区域性冬春连旱,特别是粤东地区出现了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的旱情;19个市出现了旱情,其中揭阳、潮州、梅州、汕尾、河源、汕头、湛江旱情最为严重[7]。

据统计,全省旱地面积约61.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6.9%[8],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的缓坡地、台地、岗地以及河流两岸的冲击阶地和滨海地区。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由于灌溉方式落后,输水渠道大部分是土渠,加上工程年久老化失修和配套不全,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水的浪费十分严重。水资源缺乏与农业用水利用率低、效益差的问题并存。

1.6 森林生态系统简单而脆弱

2003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7.3%[2],但森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1)森林生态系统趋于简单化。针叶林和阔叶林分别占全省林分面积的47.0%和33.0%。(2)森林资源结构比例不协调,用材林多,生态公益林少,两者面积分别占88.8%和7.7%。(3)单位面积蓄积量小,林地生产力低。由于历史原因,全省森林遭受三次大砍伐,目前大部分树木为1985年后栽种的,幼龄、中龄林占大多数,全省林分平均蓄积量29.06 m3/hm2,林业用地平均蓄积量仅为20.61 m3/hm2[4]。

1.7 外来物种入侵猖獗

广东省外来物种种类多数量大,截止到2000年主要外来入侵种的入侵总面积达108.12万hm2,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71亿元[9]。广东省外来入侵种大体上分为动物、植物和病虫害3大类。其中,病虫害类入侵物种种类最多,主要有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飞虱、柑桔小实蝇、稻纵卷叶螟、柑桔黄龙病、木麻黄青枯病、烟粉虱、柑桔溃疡病、松材线虫病等22种。动物入侵种主要包括原产于南美的福寿螺、原产于东非的非洲大蜗牛,原产于北美洲的麝鼠,原产于前苏联的松鼠、褐家鼠和黄胸鼠,原产南美洲的獭狸等7种,其中严重危害广东省农林业的动物入侵种为福寿螺。外来植物约有150种左右(已有记载的约有80余种),外来植物种约占总植物种数的2.5%。目前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并在广东存在并造成危害的外来植物入侵种有水葫芦、薇甘菊、飞机草、空心莲子草、互花米草、豚草、假高粱等7种[9]。

2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2.1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人类目前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不合理方式,是造成许多农业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农业自然资源往往被无偿利用,而造成的生态问题却没有人承担责任。国家、集体、个体企业以不同的方式,无偿地利用农业资源,浪费农业资源,掠夺式地开发利用,人为地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

目前在大多数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主要工作是侧重于污染防治,而在生态影响和恢复方面,还缺乏较充分、有效的工作。因此,在法规建设方面,亟待建立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恢复补偿办法,通过法规的形式,明确资源开发部门的生态责任。必须在资源开发工程的准备阶段,分析、预测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和综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方案和措施,并确保它们与整体工程同步建设实施,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到最小程度,实现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要努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消除资源浪费,以实现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 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与人口增长

广东省耕地严重不足,后备土壤资源十分有限,可供开垦的土地质量大多数都很低,如不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让其继续保持负增长的势头,必将给广东省的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应完善土地使用的有关法规,严格履行土地使用的审批手续,把非农业用地降低到最低限度。

与此同时,应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从7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抓。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初,广东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在千分之二十以上,实行计划生育后,虽然有所下降,但其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为千分之十几。现在广东省耕地已经

难以生产出足够的食物来满足全省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每年要向外购买大量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人口的继续增长,势必加剧食物的供求矛盾,同时也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因此,应继续加大力度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逐步缓解已十分尖锐的人地矛盾和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2.3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

农业要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清洁的环境。造成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和缺乏文明的环境意识。要继续把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有效地削减污染物质的排放。在项目建设中,坚持先评价,后建设,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设施与生产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生产的全过程都要进行污染控制,提高污染防治效率。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企业应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治理污染的责任,不得以向社会转嫁污染来获取自身的效益,不得以牺牲农业环境来换取企业效益。

土壤污染的防治,必须强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土壤一旦遭受污染,就较难治理,而且往往事倍功半;根本的方法还是切断污染源进入土壤,至少把它们控制在环境容量许可的限度之内。应全面推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有偿使用环境容量。与此同时,要防止农业活动对农业自身的污染。要合理施肥和合理施用农药,改革农业灌溉技术,减少农田退水形成对水体的有机污染,降低水体的氮、磷负荷。

2.4 加强土壤肥力退化治理

大量研究证明,在稻谷产量中,地力产量占60% ~ 80%,而且单产越高,地力所占的比例也越高,有的甚至超过80%。由此可见,培肥地力是取得高产的重要保证。绿肥在持续农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种植绿肥是增加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有效措施。例如,坡地赤红壤种植牧草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10]。研究[11]表明,在不同果草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全钾、有效氮、有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与对照土壤相比都有显著提高。这说明在果园中种植牧草(特别是豆科牧草)对土壤有机质有较好的积累作用和固氮作用。

广东省的土地地力已有相当部分下降,进行大力治理刻不容缓。除了要大面积种植绿肥和施用其它种类的有机肥之外,还要配施化肥,建立合理的施肥制度,优化养分循环,提高养分利用率。

广东的耕地资源缺乏,要提高作物总产量,关键是要提高单产。因此,必须改造中低产耕地。改造中低产耕地要贯彻“用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即实行用地与养地、改良与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肥与无机肥、地力建设与良种良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12]。

2.5 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和掠夺式经营,导致了水土流失,使生态平衡失调,给农业的持续发展以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应遵循如下的原则:(1)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2)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开发性治理为主;(3)政策措施与技术措施相结合,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水土保持工作面广而量大,综合性强,要取得成效,特别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行动[13]。

2.6 发展节水农业

今后农业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发展节水农业是节约农业用水,缓解广东省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要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为中心,围绕“开源节流”进行创新,根据各地水、土、热等资源条件,合理配置水资源,实行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种植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发展整体配套,真正提高节水农业水平。

土壤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广东省丘陵台地综合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应结合生态环境、土壤条件及经济效益作统一考虑。在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流域性综合治理,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抗旱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布局合理,土肥水资源合理配置,区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8]。

2.7 改善林分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

以分类经营为指针,培育资源为基础,提高效益为中心,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实现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提升林分生态功能等级。在全面推动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同时,建立和发展既有规模又具特色的商品林基地,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8 防止外来物种的破坏

加强外来物种的安全防范工作,加大对物种引进的检验检疫力度,尤其要严格防止外来有害物种的传入。对外来物种的引进要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对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要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加强对生物入侵的研究,明确入侵种类、途径、分布,评价入侵种带来的生态危害。建立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的建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的应急能力和技术支撑水平。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概况?人口华侨[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307875743.html,.

cn/GD_Info/GD_1_7.asp, 2003-10-25/2003-12-18.

[2] 广东省环保局. 2003年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EB/OL].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307875743.html,//hjgb/03.htm, 2004-06-12.

[3] 夏运生, 万洪富, 杨国义. 东莞市不同区域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

况研究[J]. 生态环境, 2004, 13(2): 170-172.

[4] 崔光琦, 黄国锋, 张永波, 等. 广东省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对

策[J]. 生态环境, 2003, 12(3): 313-316.

[5] 张育灿. 广东省20年来肥料施用与耕地土壤养分变化[J]. 土壤与

环境, 2002, 11(2): 194-196.

[6] 李伟烈. 广东省水资源问题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 生态环境, 2004,

13(2): 284-286.

[7] 广东省水利厅. 2002年度广东省水资源公报[EB/OL]. http://www.gd.

https://www.360docs.net/doc/307875743.html,/GD_Info/GD_1_11.asp, 2003-08-10/2003-10-08.

[8] 林碧珊, 叶细养, 饶国良, 等. “十五”期间广东省节水农业的发展

思路与对策[J]. 土壤与环境, 2002, 11(1): 108-109.

[9] 刘红卫, 林志凌, 苏华轲, 等. 广东省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其生态

环境影响调查[J]. 生态环境, 2004, 13(2): 194-196. [10] 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 坡地绿肥对红壤与赤红壤坡地土壤的改良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1): 76-77.

[11] 章家恩, 段舜山, 骆世明, 等. 赤红壤坡地幼龄果园间种不同牧草

的生态环境效应[J]. 土壤与环境, 2000, 9(1): 42-44.

[12] 万洪富, 肖辉林. 土壤学与广东持续农业的发展[J]. 热带亚热带

土壤科学, 1995, 4(2): 107-112.

[13] 曾晓舵. 坡地赤红壤退化与生态环境重建[J]. 生态环境, 2003,

12(2): 198-202.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agriculture in Guangdong, China

ZENG Xiao-duo1, ZHENG Xi-jian2

1.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logy, Environmental and Soi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2. Guangzhou Central Station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Guangzhou 51003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and the sharp increase in popu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Guangdong, China, is confronted with a series of sever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cluding the deficiency of farmland resources, the heavy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degradation of soil fertility, the loss of soil and water, the frequent calamity of flood and drought, the simple and vulnerable forest ecosystems, the rampant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and so 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order to make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sustainable,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should be reasonably used, the occupation of land for non-agriculture and the population should be strictly controlled, the prevention and remediation of the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soil fertility degradation and soil and water los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the forest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should be improved. In addition,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precaution against alien species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es should be reinforced, so as to prevent alien species from damaging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Key words: agriculture; ecology; environ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 Guangdong

欢迎订阅200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ISSN 1007-3213;CN44-1425/R)是一份中医药学术类刊物,一直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包括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19个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先后荣获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等重要奖项,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主要栏目有:中医基础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中药药理、中药鉴定、中药制剂与工艺、经络与针灸和疑难病案分析等。其特点是比较集中报导目前中医药学最新研究信息。文章题材新颖,切合临床实际,可读性强。大部分论文提供中、英文摘要;图表用中、英文双语编排。既可为国内外中医药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进行中医药研究的参考,又能为临床医生诊疗疾病以及药物研究人员进行中药开发提供思路。

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本。定价:8.00元/期,48.00元/全年。邮发代号:46-275。全国各邮局均可订阅。

编辑部地址:510405 广州市机场路1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

联系人:贺小英、袁书慧;电话: (020)36585268,36585697;传真:36585697

E-mail: gzzyxb@https://www.360docs.net/doc/307875743.html, 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307875743.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307875743.html,

本编辑部存有自创刊以来的各年杂志,款至即寄杂志及发票。订价如下:

(1)合订本:1984~1985年创刊合订本45.00元;1986~1989年每年30.00元;1990~1997年每年40.00元;1998年以后每年50.00元。

(2)单行本:1984~1996年每期5.00元;1997年每期5.50元;1998年以后每期8.00元。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

欢迎阅读本文档!

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农村环境污染是个被严重忽略的领域。据全国政协在2006年的调查,多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全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源水质不达标;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的环保设施几乎为零。还有资料显示,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近年,农村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全国约近一半的农村环境发生恶化(黄季焜和刘莹,2010)。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正确认识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措施缓解农村污染问题,在中国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农村环境污染源分类 有人将中国的农村环境污染大致人为三类:生活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和工业污染。实际上,农村的环境污染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从污染源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农村生活污染源:主要包括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生活及固体废弃物。 (2)农业种植污染源: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的挥发产生的大气污染及其残留物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农用地膜、温室大棚等塑料制品产生的白色污染。 (3)农产品养殖污染源:主要包括畜禽、水产养殖业在生产中的畜禽粪便和排放的污水。

(4)工业污染源:主要来自乡镇企业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三高)”加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三废)。 (5)农林废弃物污染:主要包括直接焚烧、随意丢弃或排放的农作物秸秆、蔬菜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等。 (6)建筑业污染源:主要包括随意堆放和倾倒的建筑或拆迁后产生的难处理的废弃物。 (7)矿业污染源:主要是指矿物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泄漏入河湖水系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 以上环境污染源类型,在新农村建设中,前四种污染对农村环境危害最大,表现得最突出和最广泛。同时,在矿产开采和加工地区,由于资源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环保措施不足而引起的重金属污染也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从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几类。 (1)水污染。 水污染是农村居民面临的最大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据调查,中国有接近一半(占总调查村数的46.1%)的农村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源污染,且有约63%的受污染村落的水源污染面积在80%以上(唐丽霞和左停,2008);在1990-2010年的农村环境突发事件统计中,水污染事件达到69%,占据各类污染首位(王庆霞等,2012)。我国有88%的患病人群和33%的死亡人数都和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受污染有直接关系,仅对我国一个乡镇造成的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我看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近几百年来我们人类各方面得到高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一步步走向衰弱,环境保护已然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所创造的经济财富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因而,我之所以选择生态环境保护着门选修课,是为了增加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了解,能使自己在未来将它很好的与自己的专业课知识相结合,为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写这篇论文,即是对这大半个学期以来自己在这门课上收获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的整合。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对于可持续发展不同侧重的定义 1. 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噪声污染 原因:交通、建筑 解决措施:为减低噪声对四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主要噪声控制方式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三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声的能量作阻绝或吸收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二、垃圾污染 原因:生活垃圾不经过处理而乱扔乱倒

解决措施:(1)改变生产方式,历行节约资源。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垃圾污染危害性,普及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居民应当将垃圾分类收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积极使用可降解物品,比如纸制品、木制品等,使垃圾减量化方兴未艾。尽量购买使用绿色认证产品、无公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进家庭,家庭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2)政府实行收费政策 三、土壤污染 原因:(1)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2)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3)撒放农药、化肥: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解决措施: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

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 很多问题,农村环境正在逐步恶化,农村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环境保护已 经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党的十七大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提出农村改革发展六大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农村生态环境 问题也是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本文介绍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分 析在农村建设中应遵守的保护境的原则,并提出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 一·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它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农村局势的稳定和如何搞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如何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如何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实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关系到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物质,这些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一方面使农业大幅度增产,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降低产品质量。 二·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问题现状。 1、化肥污染: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 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经 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 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对人、动 物都是威胁。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属、 无机盐等有害成分,由于长期施用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四是化 肥不合理应用,还会造成大气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进 入大气,造成污染。二氧化碳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增强温室效应,另外还会造成植物营养失衡,如植物徒长而造成病虫大发生,引起 污染。 2、农药的污染:我国在1983年以前生产的农药以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为主, 占总量的53%,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 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 害。另外,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 它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同时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 加重了农业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 农作物上,只有10%黏附于作物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指导教师:卢修元) 【内容摘要】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蕴含量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可能开发利用的达3.78 亿kw,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程度只达到19.30%,与发达国家60%的开发程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仍显得任重而道远。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将使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建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对策的探讨科学发展 【正文】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之一。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报告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是指相对于城镇的居住区,具有分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征的居住区。从来源上讲,农村环境污染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城市和工业转移而来的污染,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本身产生的污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在逐渐增加,表现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之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没有具体规划,生产生活缺乏秩序,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低,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同时,务农人口年龄老化,不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全国约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污染排放、城市工业污染转移等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农村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 (二)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 与工业污染点源不同,农业污染通常是无序的面源式分散排放,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性和空间异质性等特点。有机物(COD)、总氮(TN)、总磷(TP)是农村面源污染物负荷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加之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30%~40%),导致大部分养

分流失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污染;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利用率只有10%~30%);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中氮、磷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四是农膜的大量使用形成了“白色污染”。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村镇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村固体废弃物随意堆积对空气、土壤以及随暴雨进入水体造成的污染等。 农业面源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松花江、长江等流域水质已不同程度受到农药的污染;甚至在江西、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也发现了农药残留;我国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滇池、太湖和巢湖,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三方面的滞后。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城市(工业)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收入差距绝对数为1.48万元。 二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按目前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即使只有1/3的行政村得到治理,按每个行政村治理投入100万元,假设地方可以配套投资50%,也需中央财政投入至少1000亿元。2008至2011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共安排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近80亿元,2011-2012年中央财政还计划安排9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绝大多数县(市)农村环保投入均为空

生态环境论文

课程名称:生态与人类生活主讲老师:牛红玉 学号:2014211859 姓名:李雨晗成绩: 论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方法 摘要:如今,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原因,出现全球变暖的现象。这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影响已达到了不容我们忽视的地步,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阐述了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危害以及我们对此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关键词:全球变暖原因危害治理方法 全球变暖已经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严重危害。这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深入研究、探讨全球变暖问题对我们人类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1.全球变暖的原因: 1.1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海洋、陆地、火山活动、太阳活动、自然变率、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等 ,还有人说地球逐渐变暖是地球大气自身调节的结果。 1.2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因素 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么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1.2.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不可否认,正是因为环境污染而产生了温室效应。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

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入射的太阳热量,但是又阻止地球热量的全部散失,从而能使地球的气温上升。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便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1.2.3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森林面积正在大幅锐减。森林的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吸收的量大大减少,从而加剧了全球变暖。2.全球变暖的危害 2.1.极地的冰川融化 气温升高,冰川消融,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增高,并且其严重性加大。 2.2海平面上升 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并且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灾难,饮用水也会受到污染。另外,还会出现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洪水排泄不畅等情况, 进而影响航运、水产养殖业等[1]。海平面上升将使洪涝和风暴潮灾害增多,直接威胁沿海地区以及广大岛屿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2]。 2.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更频繁和强烈 这是由于海水温度变化,使得洋流出现变化,从而导致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是当今人类最具挑战性问题,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它对于海洋生物种群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后果,由其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2.4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加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 2.5生物迁移,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气温升高,气候改变,生物迁移的目的是为了寻求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教案资料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

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40%。 治“霾”已成为当下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尽管其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受到质疑,但这部记录片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大面积的出现和扩散,不仅在国内为民众所诟病,也日益为国际所关注和讨论。例如韩国和日本,就常把本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归咎于中国,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认为中国的雾霾“飘洋过海”,荼毒美国。可以看到,雾霾在加速累及中国形象。近日,美国彭博社报道吐槽:“还有什么比索契这个满是棕榈树、没有雪的亚热带地区搞冬奥会更糟糕的事吗?或许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进行滑雪比赛、在雾霾笼罩的华北平原举办冬奥会开幕式吧。”报道直指目前的北京没有资格申办冬奥会。另一方面,雾霾也成为经济、环境失衡的形象代言,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犀利地指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尽管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出现雾霾外交问题,但如果中国的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的话,不排除它会成为一个周边的公共外交问题。 第二,是水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农村,要实现中国梦,环境保护必须应是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农村环境发展和农业现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结合,不应与这一进程分离。 可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多、经济活动量大,而且我国的农业发展多成传统型而非密集型发展,所以科技水平低,由此导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在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大规模展开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非常严峻。现在,新技术革命逐步向农村蔓延,这将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但是也将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就不可避免地被提上了议程。为此,我们必须研究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环境保护的可行性对策。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生态灾难增多,生态建设跟不上生态破坏的力度和速度自然灾害频频出现:洪水、干旱、沙尘暴、泥石流、山崩、地震、滑坡等环境事故也时有发生,危害程度不断加剧;草原被风蚀、沙化;酸雨、病虫灾害继续威胁着森林资源;蝗虫灾、不明原因的植株萎缩等。除此之外,季节变化怪异,寒热不稳,病毒变异,疾病流行等诸多现象都说明,农村生态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2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衰退 耕地质量和数量是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保护耕地也是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在耕地保护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占用耕地的限额审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占用耕地的补偿制度和废弃地复垦奖励制度等,基本上控制了乱占、滥用土地资源的歪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保护耕地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盲目开发、乱占、滥用耕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以往粮食产量高的农业耕地正在消失,大片大片的农田被不断扩展着的工厂和公寓大楼占去。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且由于开发速度的加快,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耕地中的13.3%属于15度以上的坡耕地,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9100万公顷。 3 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 水环境污染问题通常主要包括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通常有固定的排污口集中排放,以及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些污染起源于分散、多样的地区,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因而防治十分困难,这种污染的地域特点实际上正好与我国农村的情况对应。在农村环境污染总体上可包括:外部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和农业自身的污染对农村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WTT为大家收集的生态环境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态环境的论文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重。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 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 1、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这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共)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共) 给你一篇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尤其是秦岭南麓陕南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阻碍了 ___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秦岭山区尤其是秦岭南麓陕南地区森林生态环境 ___。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1秦岭南麓林业生态环境状况 秦岭南麓的陕南地区约有96%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4%属于黄河流域,境内森林覆盖率55.55%,森林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面积约占全区域面积的45.1%,森林覆盖率居陕西省之首。但是,秦岭南麓森林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土流失严重 陕南地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要,部分区域滑坡塌方等侵蚀严重。地质状况复杂,山势陡峭,岩石褶皱强烈。暴雨频繁、盲目开荒、徒坡耕种和露天开矿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1.2森林面积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连续采伐和毁林开荒,秦岭山地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大约还有2.47104hm2,较解放初期减少12.3104hm2,森林覆盖率由64%下降到45.6%。 1.3地质灾害频发 由于陕南地区气候环境、地形状况复杂,加上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滑坡、洪灾、崩塌及岩溶等地质灾害频发。 1.4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陕南地区大量人口长期依山而居、靠山吃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而陕南地区又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功能区,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养护山水、治理生态的任务。1.5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不高森林环境污染治理的理念和水平相对滞后,加之陕南地区经济社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突破发展中势必会对森林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摘要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其间为追求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向自然的无限索取和掠夺,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够,制度的缺失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产力发展生态文明历史制度人与自然全球化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而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可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地关系认识不够,一味的向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工业文明百年来的掠夺,已使大自然千疮百孔。近几十年来,尽管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副作用,生态危机依然摆在眼前,只有从本质上了解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赢。 二从历史角度看生态问题 纵观人类文明史,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形态, 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尽管已经具有自觉能动性,并且可以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石器等来改造自然,但是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显得非常弱小,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抗衡的力量。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自然生物一样,其生存规律基本上遵循着自然界中必然性法则,以渔捞、采集、狩猎等天然的劳动方式,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无法抵御各种盲目自然力的肆虐,经常忍受饥饿、疾病、寒冷和酷热的折磨。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主导地位。人类遵从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将自然视为万物的主宰。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 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

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

重。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众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热线电话,其中只有9.2%的打过电话;不到1%的人表示家中从不使用塑料袋;1/5以上被访者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环保权利;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以个人空间浅层次参与为主。调查数据说明公众环保关注度很高,但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强,国家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力度还不够,政府在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活动也有待加强。 3、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结果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的消耗,中间环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减少资源废物的排放,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我们知道“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