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

2010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

附件2

2010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

发病数死亡数

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增减

死亡率增减

甲乙丙类总计

6409962152575923909152657.66-0.56 甲乙类传染病合计3185932

14289

3525076

14849

-10.08-4.26 鼠疫72123-44.44-50.00

霍乱

157085084.38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0000-- 艾滋病15982774313281659619.7316.79 病毒性肝炎131798288414250201018-7.98-13.69 甲型肝炎3527744384121-19.94-81.25 乙型肝炎10605826891179607792-10.54-13.42 丙型肝炎15303912813184914115.49-9.43 戊型肝炎2368235202752416.2244.44 肝炎未分型45402

2849448

40-8.64

-30.00

脊髓灰质炎

0000--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174-80.00-66.67 甲型H1N1流感7123147147337652-95.19-77.60 麻疹

38159275246139-27.63-31.03 流行性出血热952611887451048.3812.82 狂犬病

2048201422132131-7.92-5.98 流行性乙型脑炎2541923913172-35.37-46.92

登革热22303050-27.39- 炭疽

28963513-17.80100.00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2522483627155138-7.58-6.90 肺结核

9913503000

10769383783

-8.41-21.10 伤寒和副伤寒140413169389-17.52-71.4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253362573-48.41-54.55 百日咳1764

11612

18.90

0.00

白喉

0000-- 新生儿破伤风1057861412137-27.57-38.96

猩红热208760220680-5.88- 布鲁氏菌病337721358160-6.18- 淋病10554411198240-12.36- 梅毒

358534

69306381

6316.4310.64 钩端螺旋体病677115621119.860.00 血吸虫病431703521221.99-100.00 疟疾

7389141409810-47.8525.00 丙类传染病合计3224030968239883341633.72131.63 流行性感冒64502719838113-67.65-50.00 流行性腮腺炎29893242993291-0.64200.00

风疹

431171698600-38.59-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290767

01370702010.70- 麻风病38144240-10.66- 斑疹伤寒2235127640-19.56- 黑热病36115090-29.50- 包虫病2515

22676

0-6.50

- 丝虫病

0000--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746551436556584913.29-13.51 手足口病

1774669

905

1155525

353

52.81

154.89

病名

2010年2009年与去年比(%)

注:1. 表中监测数据为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含外籍和台港澳;

2. 病毒性肝炎发病、死亡数为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报告发病、死亡数的合计;

3. “-”表示分母为零不能计算;

4. 人口资料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末全国常住人口资料。

传染病管理培训试卷及答案

传染病管理培训试卷 (2017年度)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1.传染病的重要特点是()。 A患者具有传染性B隐性感染者虽不发病,也没有传染性 C易感宿主感染后不产生抗体D疫情发生后通常不需要处置就能控制 2.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是() A明确病原体,查找传染来源B尽快治疗病人 C对环境开展消毒D对所有人接种疫苗 3.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A、1.5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6小时 4.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有()种。 A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9种,共计37种 B甲类3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共计40种 C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共计39种 D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共计38种 5.穿戴防护用品的顺序是() A穿防护服、戴口罩、戴防护镜、戴帽子、穿鞋套或胶鞋、戴手套 B戴口罩、戴帽子、穿防护服、戴防护镜、穿鞋套或胶鞋、戴手套 C戴帽子、戴口罩、穿防护服、戴防护镜、穿鞋套或胶鞋、戴手套 D穿防护服、戴帽子、戴口罩、戴防护镜、穿鞋套或胶鞋、戴手套 6.法定报告丙类的传染病是() A流行性感冒、风疹、黑热病、流行性腮腺炎 B流行性感冒、麻疹、黑热病、流行性腮腺炎 C流行性感冒、风疹、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 D流行性感冒、风疹、黑热病、百日咳 7.流感确诊办法() A发病季节B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 C病毒分离D血凝素抑制实验 8.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实施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2004年8月28日 B.2004年12月1日 C.2003年8月28日 D.2003年12月1日

传染病疫情分析报告

$ 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 各科室: 现将我院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如下: 一、传染病疫情概况:2011年5-6月我院共报告法定传染病7种,发病数61例,其中乙类传染病4种发病数50例,丙类传染病2种发病数3例,其它传染病1种发病数8例,无甲类及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发生。发病依次为肺结核42例占发病%、水痘8例占发病%、细菌性痢疾7例占发病%、手足口病2例占发病%、梅毒1例占发病%、腮腺炎1例占发病%。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51例占总数的%,其中肺结核42例,水痘8例,腮腺炎1例,分别占呼吸道传染病数的%、%,%。 肠道传染病:共报告9例占总数的%,其中细菌性痢疾报告7例占发病数的%,手足口病报告2例占发病总数的%。 · 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梅毒1例占发病总数的%。 分析本月疫情平稳无重大传染病发生。 三、报卡质量评价: 1.我院传染病报告科室共有19个,本月报告科室7个,占%,个别科室及个别医生长年未报传染卡,或者督查时才报告,影响了我院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希望各科室加强对传染病监测,杜绝迟报、漏报。

2.报卡较好科室分别是:内一科、小儿科、中医科、内三科、一门诊放射科、内二科、急内科、二门诊放射科。 3.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传染卡填卡内容不完整,甚至有逻辑错误。 4.今年由于传染病报告质量的考核要求更加严格,新增了儿童家长姓名、工作单位、病例诊断时间、出生年月日、等要求必填项目必须填写完整,不得漏项。 四、— 5-10月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我院已建立肠道 五、结论: 门诊,进行肠道传染病监测。近期仍有麻疹发病,要继续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以发热病及流感样病例为重点,加强发热门诊工作,重点做好麻疹及手足口病宣传及培训。继续做好其他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及防治工作,严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报告程序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报告程序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技术指南》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报告病种: 甲、乙、丙类及其它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其它。 (5)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常规疫情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特殊疫情报告(暴发疫情、重大疫情、灾区疫情、新发现的传染病、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传染病菌中、毒种丢失的报告。 (1)甲、乙、丙类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报传染病告卡》的要求填报。报告卡统一用A4纸印制,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对鼠疫、霍乱、肺炭疽、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按照规定报告病原携带者。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未进行发病报告的死亡病例,在填写报告卡时,应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明,可填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 (2)传染病专项监测、专项调查信息的报告 对于开展专项报告的传染病(性病、结核、艾滋病及HIV感染者),除专病报告机构外,其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诊断病例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3)医务人员发现原因不明传染病或可疑的新发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电话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做好认真记录与调查核实。 (4)医疗机构接到任何单位和个人报告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后,要认真做好疫情记录,登记报告人、报告电话、报告事件、疫情发生时间、地点、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 为了解“十二五”终期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特别是了解《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57号)提出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指标完成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了解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二)了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 (三)评价全国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履职、制度落实等情况; (四)了解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制订下一阶段规划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程序 (一)调查对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程序。 1.省级自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分层抽样调查样本分配见附表1),由省级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现场调查与评估。各省份组织开展自查的总样本量、抽样地市数、县区数、乡镇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数,以及每家医疗机构的样本量均不得少于规定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充地区数和机构数。

2.国家抽查。在各省级自查基础上,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对各省(区、市)的自查数据及材料进行审核,并抽取东、中、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开展现场抽查。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根据调查内容不同,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一)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主要采用定量调查方法,获取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报告卡填写完整率、报告卡填写准确率、报告卡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指标。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查阅原始诊疗登记。 (1)查阅2015年1-6月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的登记记录,抄录初步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历信息,填写附表2。被查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时,则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查阅电子病历信息。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抄录门诊日志数量占抽查病例数的70%,出入院登记占3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查阅全部门诊日志。抽查的病例应当包括本年度不同月份的病例,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查阅同一个病种原则上不能超过抽查病例数的50%。同时应当注意抽查不同传播途径的法定传染病。 (2)查阅2015年1-6月检验和影像部门的病原培养和分离、显微镜检测、病原核酸检测、病原特异性免疫学检测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登记,抄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信息(此项内容为一般性了解,不纳入终期评估指标),填写附表3。地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抄录检验和影像部门阳性结果10例,县级医疗机

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2013年11月3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文件中诸如“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按甲类传染病控制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2、乙类26和丙类11。 甲类传染病: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人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指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15岁以下儿童出现以下病例、列为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 (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4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法定报告传染病

法定报告传染病 随着新的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和流行,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病种有所调整。 1989年及以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及副霍乱、天花、白喉、流脑、百日咳、猩红热、麻疹、流感、痢疾、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回归热、布氏杆菌病、炭疽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乙脑、狂犬病、疟疾、黑热病、森林脑炎、恙虫病、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25种。 根据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0一1995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脑、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25种。 1996年乙类传染病增加新生儿破伤风和肺结核。 2002年增加HIV感染者。添加新 2003年增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共2种。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共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1]、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共26种。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

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调查方案(2016)

安徽省201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调查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及《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的相关要求,为指导各地规范科学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调查工作,特制定本调查方案。 一、目的 (一)掌握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 (二)指导全省各地规范开展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评估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逐步形成规范化管理机制。 二、调查对象、方式和范围 (一)调查对象 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方式 采取现场调查,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对抽取的调查单位进行现场调查与评估。 (三)调查范围 省级调查:每个市随机抽取1个县(区);在抽取的县(区)中,随机抽取1个乡镇或街道(社区)。每个市被查单位数5-6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市级和县级各1家),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2-3家(市级1家,县级1家,辖区如有省级医疗机构,则抽查1家);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

市级调查:抽查辖区内至少一半县(区),在抽取的县(区)中,随机抽取1个乡镇或街道(社区)。每个县被查单位数3-4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2家;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 县级调查:本年度内调查本辖区范围内所有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至少一半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各地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在以上调查范围的基础上,酌情增加,但不能低于以上要求。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监测管理 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的建立。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开展传染病监测资料周期性分析,及时将常规各项分析报告向辖区报告单位进行反馈(以实际可查的反馈形式为准,如正式发文或网络直报系统反馈)。根据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数据,通报或反馈综合评价质量。 2.传染病网络直报技术指导与培训 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开展现场调查,指导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的技术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整改。以电话或其他书面记录为准。 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技术培训,要求有培训通知、培训对象签到、培训日程、培训内容课件、培训小结和培训效果考核。 3.人员及网络直报设备配置 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配备网络直报工作需要的专用电脑和网络接入环境。 4.信息安全管理

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为了学生、职工身体健康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特制订万松园小学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 一、工作原则: 1、把住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做到五早:早期预防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二、具体做法: 1、在校所有教职员工、学生都是义务疫情报告员,有责任对发现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事件进行报告。 2、执行晨检制度,每日早晨上班前对每位教职员工、学生进行相关健康状况及卫生状况检查,并留有详细记录。 3、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每位教职员工、学生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时,均有权利和义务向在校疫情管理人员报告或直接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4、在学校以每个班级为单位,每个教研组、办公室为单位,在传染病流行期间,由班主任、教研组长每天定时向学校卫生领导小组报告有无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 5、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时,由学校的疫情报告人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6、对传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7、凡患传染病的学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方可上课。教师职工亦同。 8、严格疫情报告: 发现甲例传染病鼠疫、霍乱、以及疑似病人、2小时内报教育局或上级防疫部门。 发现乙例病毒性肝炎、伤寒、乙脑等传染病和疑似病人2小时内上报教育局和卫生防疫部门。 发现丙例传染病肺结核、麻风、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2小时内上报教育局和卫生防疫部门。 9、上报工作由主管行政、卫生老师负责。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2016年)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 (2016年) 为推进各地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要求,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掌握2016年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在往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质量调查研究及针对发现问题进行的各项专题调查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了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对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进行评估; (二)评价全国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定传染病诊断与报告管理履职、制度落实等情况; (三)了解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制订下一阶段规划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程序 (一)调查对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程序。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由省级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现场调查与评估。各省份组织开展自查的总样本量、抽样地市数、县区数、乡镇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数,以及每家医疗机构的样

本量均不得少于2015年调查抽样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充地区数和机构数。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根据调查内容不同,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一)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 主要采用定量调查方法,获取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报告卡填写完整率、报告卡填写准确率、报告卡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率指标。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查阅原始诊疗登记。 (1)查阅2016年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的登记记录,抄录初步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历信息,填写附件1。被查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时,则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查阅电子病历信息。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抄录门诊日志数量占抽查病例数的70%,出入院登记占3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查阅全部门诊日志。抽查的病例应当包括本年度不同月份的病例,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查阅同一个病种原则上不能超过抽查病例数的50%。同时应当注意抽查不同传播途径的法定传染病。 (2)查阅2016年检验和影像部门的病原培养和分离、显微镜检测、病原核酸检测、病原特异性免疫学检测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登记,抄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信息(此项内容为一般性了解,不纳入终期评估指标),填写附件2。地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抄录检验和影像部门阳性结果10例,县级医疗机构抄录5

传染病报告规范培训试题与答案

传染病报告规范培训试题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50分) 1.我国现行的法定传染病有种。 2.报告传染病时,岁以下人群须填其家长姓名 3.甲类传染病包括、。 4.传染病报告卡上的病例分、、、、四类。 5.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二、判断题(50分) 1.发病日期指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明确时,填就 诊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一个病人同时发生 N 种 传染病时,应填写 N 张传染病报告卡。() 2. 3.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诊断后应于 2 小时内上报网络直报系统,其他乙类传染病以及丙类传染病诊断后应于12 小时内上报网络直报系统,可认为报 告是及时的,超过规定时限,则为报告不及时。() 5.病例如有一处以上地址时,应填写患病期间能随访到的地址。() 三、选择题(25分) 1.某病例, 1 月 5 日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 1 月 7 日于当地县人民医院就诊,病情加重,于 1 月 10 日转入浙一医院治疗, 1 月 11 日杭州市疾控核实为人感染 H7N9禽流感病例,则此时,浙一医院报告该例确诊病例时,发病日期和诊断日 期应分别填为:()A1月 5日和1 月10 日 B 1月7日和1 月11 日 C 1月5 日和1 月11 日 D 1月10日和1月11日 2.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丙类及按丙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时,应在几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网络报告() A. 2 小时B.6小时C.12小时D.24小时 3.外省籍民工在我省某县长期打工,发生身体不适,随即前往当地县医院就诊, 医生确诊其感染上细菌性痢疾,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其中的“病例属于”应 选择。()A .本县区B.本市其它县区 C .本省其它地市 D .外省 4.一位晚期胃癌病人,继发性贫血,结核杆菌阳性,检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 功能正常,应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A. 四张 B.三张 C.两张 D.一张 5. 下列哪组传染病须分急性或慢性。() A. 肺结核、乙肝、丙肝 B.乙肝、痢疾、戊肝 C.乙肝、丙肝、血吸虫病 D.血吸虫病、肺结核、戊肝

传染病报告制度75340

传染病报告制度 75340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哦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医务人员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4、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 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2、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内容要真实、详细,对15岁以下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记载家长姓名、学校年级及班级。疫情管理人员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报告后,要在传染病登记本的相应位置加盖“疫情已报”章。定期核查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和传染病登记本,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给予补报和订正。 3、对初诊者必须全部报告,即报告率100%,复诊者可不报告(在登记本上注明)。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 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区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网络直报人员根据传染病报告要求,立即进行网络直报或卡报区疾控中心,并认真填写传染病总登记簿和肺结核转诊登记簿,保存传染病报告卡3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传染病报告卡质量

传染病报告卡质量 1.报告卡片填写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卫生院随机抽查传染病报告卡片10张(不足10张按实际数调查,县级医疗机构抽查20张),对填写完整性、准 确性和一致性进行评价。 1.1填卡完整性 填写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详细地址、疾病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 病例分类、填卡日期、报告单位、报告人、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家长姓名。缺少任何一项,即认为不完整。 1.2填卡准确性 纸质卡片关键字段填写完整清楚可认,合乎逻辑,诊断日期和填卡日期无涂改,可认为卡片填写准确。如果卡片填写字迹不清,或有明显逻辑错误,或与门诊及住院登记信息明显不符,则认为卡片填写不准确。 2.医生填写报告卡片与网上录入报告卡片内容一致性 此项工作与报告卡片填写完整性和准确性的调查同时 进行,将抽取的卡片与网上录入报告卡片中的内容进行一致性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现住详细地址、疾病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病例分类、填卡日期、报告

单位、报告人、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家长姓名。其中任何一项不相符,即认为不一致。 3.传染病报告及时性 对所抽取卡片对应的传染病个案,现场查阅门诊日志、住院病例登记、传染病报告卡收发信息以及网络直报系统相关数据,收集以下信息:1)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簿上的病例诊断时间;2)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时间;3)预防保健科将卡片录入网络直报系统的时间。医生诊断时间至网络直报系统卡片录入时间在规定时限之内的,认为报告及时。也可根据以上信息分别计算每一环节所需的时间和及时率。 (三)传染病漏报调查 1.门诊漏报调查 下半年调查抽查2015年7~12月份,随机抽取内、儿、急诊、呼吸、肠道、肝炎、皮肤性病等传染病相关科室门诊日志中登记的传染病病例(不同月份的病例均应包括,并兼顾不同科室),县级医疗机构共20例、乡镇级医疗机构共10例(不足按实际数计算),与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进行核对,凡网络直报系统中无该病例的报告卡片者视为漏报,并填写附表3进行登记。此项工作可结合门诊传染病登记情况调查一起开展。 2.住院部漏报调查

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的制度与流程

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的制度与流程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的制度与流程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要求,为更好地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法定传染病病种 第二条: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第三条: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第四条: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黑热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第三章:监测、报告管理 第五条:首诊医务人员,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定传染病、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下列规定报告: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可疑病例的报告按《霍邱县二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方案》进行报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食物、重大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立即上报防保科或行政值班。

3、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疑似病人时,立即上报防保科并上报传染病报告卡。 4、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及伤寒副伤寒、立即、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时,正确、完整填写传染病报告并在当天下午3:00前上报防保科。 5、对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要做到分型报告,艾滋病感染者也需报告。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片+、菌培+、痰检-和未痰检四类。 第四章相关人员职责 第六条:医院成立报告管理小组:由医院领导、防保科、临床科、检验科、放射科人员组成。管理小组检查、督促、奖惩信息报告工作。张宁是网络直报员。 第七条门诊医生:职业中毒按《职业病防治法》诊断标准执行,诊断慎重(疾病名称后加“,”),确诊由县疾控中心诊断。发现肺结核或疑似病人应填报肺结核转诊通知三联单,一份交病人,一份与传染病 报告卡一同上报,一份留底。所有报卡按规定时限报防保科,信息报告各种资料到防保科领取。 第八条:放射科落实负责人员,正确、完整登记当天发现的传染病(陈旧性肺结核除外的肺结核球、可疑肺结核病人等)。 第九条:检验科落实负责人员,正确、完整登记当天发现的传染病。第十条:药房:不准配用于肺结核的药物 第十一条:防保科负责信息报告的资料收集和发放工作。第十二条:防保科接到第五条中的二、三款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于24小时内

年辽宁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督.doc

附件 年辽宁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督导检查方案 为规范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全省传染病报告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年版)》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了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评价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履职、制度落实等情况;了解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网络直报工作重点,提高我省重点传染病和暴发疫情的早期识别能力,为提高传染病监测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二、对象和程序 (一)对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各市自查在辖区范围内开展.省卫生计生委在个市中抽查个市(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含昌图县)、朝阳),每个市随机抽取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随机抽取个乡镇或街道(社区).在抽取的地市、县区、乡镇或街道中检查与之级别相对应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和医疗机构。抽查的地市随机抽查市级综合医院所,抽查的县(市、区)随机抽查县(区)级综合医院所,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 (二)程序。 。各市自查。由各市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辖区传染病报告质量督导检查. .省级抽查督导。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省级督导组对个市开展现场督导检查。 三、内容和方法 根据调查内容不同,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督导。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现状调查。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机构。 了解年度用于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工作的经费保障及组织开展传染病报告质量督导检查等情况。填写附表。 。地方各级疾控中心。 了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建立情况;了解日常监测情况,包括传染病报告卡核实、查重及审核的频次等;了解传染病信息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情况;了解开展辖区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评价和技术指导情况;了解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技术培训情况;了解从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和设备使用情况;核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落实情况.填写附表。

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情况

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情况

————————————————————————————————作者:————————————————————————————————日期: 2

2013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02-13 2013年(2013年1月1日零时至12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6416418例,死亡16592人,报告发病率为473.87/10万,死亡率为1.23/10万。 2013年,全国共报告甲类传染病发病53例,死亡1人,报告发病率为0.0039/10万,比2012年下降30.36%,死亡率为0.0001/10万,与2012年持平。乙类传染病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它共报告发病3057410例,死亡16300人,报告发病率为225.8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分别较2012年下降5.43%和3.00%。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3.26%,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流行性出血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8.09%。 同期,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358955例,死亡291人,报告发病率为248.07/10万,死亡率为0.02/10万,分别较2012年下降10.50%和51.25%。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丙类报告发病总数的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6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6版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3.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4.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可调整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4)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并为省级相关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 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雪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雪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传染病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医源性传播等。 人群易感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冬春季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 这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的排泄物(飞沫等)传播的。冬春季寒冷,学生在外边活动减少,多集中在教室内,这更增加了传染机会。为了御寒,习惯把门窗关得很严,室内外的空气很难交换,空气相对静止的室内,带有病菌、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学生在教室时间长,空气不新鲜,自然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另外,寒冷的空气会使鼻黏膜的血管收缩,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这也是容易得病的一个原因。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坚持晨检制度,发现病例,及时隔离,环境消毒,疫情上报。教室每天保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多到户外活动,适时增减衣服。 3、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平时多喝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把住“病从口入”关。 4、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集会,特别是不要到网吧长时间游戏。 5、对流感、流脑、麻疹等,在流行期间还可注射相应疫苗预防。 流脑的预防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在春季流行。 该病的一般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暴发型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在流脑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者突发高热、身上有出血点、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流脑有以下并发症: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可引起第Ⅱ、Ⅲ、Ⅶ及Ⅷ对颅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脑功能不全、癫痫等。脑室间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可发生脑积水,后者又导致智能障碍、癫痫等。经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后可形成硬膜下积水,多见于1-2岁的幼儿。当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恢复期出现抽搐,喷射性呕吐,特别伴有定位体征,颅内压持续升高,以及发热等即应想到硬膜下积水的可能。化脓性迁延性病变有结合膜炎、全眼炎、中耳炎、关节炎、肺炎、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睾丸炎等. 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居室内的温度要在18℃-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和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让孩子多增加户外活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最为适宜,以提高小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在流脑好发季节,室内还可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2.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注意在流行期内,与流脑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均应接种疫苗。目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A+C群双价多糖疫苗,能有效诱导出抗体,免疫年龄在两岁以上的人群,次年不需要加强,3-5年后需加强接种。 3.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在流脑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2015年版) 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3.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4.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可调整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 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 传染病疫情。 (4)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 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并为省级相关系统建设提供技 术支持。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 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 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 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 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 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 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 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4)负责对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 术支持。 (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 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或指导本辖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网络报告。 (三)卫生监督机构。 配合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职责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查处。 (四)医疗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