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2009-12-14 22:37

·中医中药·

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

姜宏伟

(鸡西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目的讨论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方法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

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结论选用正确的引

经药,能够使诸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头痛;头痛的分类;头部经络分布;引经药;引经药的正确使用学科分类代码: 360 中图分类号: R9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2 - 02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

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或头前后、偏

侧部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在临

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发生在

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

恶化的先兆。

1 概述

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

“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后

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仲

景《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厥阳病头痛。《东恒十书》指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

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

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

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正如明·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

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攻,五脏气郁之病,东恒论气

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

之病,仲景伤寒,东恒六经之类是也。”

在临床上患者自觉头痛,包括前额、额颞,顶枕

部位疼痛,是其共同的症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

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阳、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

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又据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

质,特点和部位的不同,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证类。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

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太阳经头痛,多在

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

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

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正如《冷庐医话·头

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颈;属阳明者,上连目系,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

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

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颠顶,

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

气不得畅而亦痛”。故头痛可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发

病部位之不同,审因辨证,而应用不同的引经药。

2 引经药的概念

引经药又称“引药”当指在药物归经基础下,引

导诸药直达病所,起“向导”作用的药物。正如《医医病书》所言:“药之有引经,如人辽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也”。运用引经药的依据也是中药的归经理论,即归

经是引经之前提,引经是归经之发展,引经药的药性

特点是善走善行,少有滋腻者,如桔梗、肉桂、细辛、川芎、柴胡、白芷等,所以临床上常用肉桂以引火归原,用桔梗作“舟辑之剂”以载药上行等,这类同于现代医学近年提出的药物载体理论,即用一些特殊物

质,如单克隆抗体等作为载体与药物结合使用,使之

能直接到达发病部位,从而发挥疗效,在临床上,可

按头痛部位,根据经络循行路线,酌加引经药,使药

物直达病所,而提高疗效。

3 引经药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太阳经头痛可加川芎;阳明

经头痛可加葛根、白芷;少阳经头痛可加柴胡;厥阴

经头痛可加吴茱萸、藁木;全头痛可加羌活、防风。

正如《丹溪心法·头痛》所言:“头痛多主于痰,痛恶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

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

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

运用过程中,首先确定外感或内伤头痛,外感头痛是

以风寒、风热、风湿为主证引起的头痛;而内伤头痛

是以肝阳、肾虚、气血虚、痰浊、瘀血等因素引起的头痛为主证。外感头痛以表证为主,以头痛为标,病程

短为特点,治疗上以祛邪活络为主,分辨兼挟之邪随

症治之,而内伤头痛其证病实或虚实兼杂,治疗上以

滋阴养血补虚为主,在分辨虚实与虚实挟杂的基础

上而治之。总体上头痛的治疗以缓解止痛为目的。

依据此法,在正确的辨证治疗基础上使用适当的引

经药,无论在疗效及疗程上,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4 讨论

认为本病属中医外感头痛范畴,符合风寒头痛

的特点,因起病急骤,其痛较剧,又因兼有“风”之善

行数变的特点,故在治疗上采用川芎茶调散加减祛

风止痛之功。方中加入引经药,取事半功倍之效。

31 2

第29 卷

2005 年第4 期

黑龙江医学

HEI LON GJ IAN G MEDICAL JOURNAL

Vol. 29 ,No. 4

Apr. 2005

自拟方治疗老年性便秘40 例

宫兴胜

(大庆市兴盛中医门诊部,黑龙江大庆163000)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老年性便秘;中药治疗

学科分类代码: 360110 中图分类号: R2651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3 - 01

老年性便秘,又称老年习惯性便秘,是老年期常

见的慢性疾病。在临床上病程多为1 年以上,反复

发作的大便秘结,或便如羊粪样,1 d 排便1 次或4

~5 d 排便1 次,便时有痛苦乏力之感,时好时坏,1

次大便时间时长时短,饮食若多食一些油腻物或用

一段蜂蜜,便时才稍有舒畅。粪便臭气不堪,色泽黑

暗。进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或遇上心情郁结之时,

便质即硬如羊粪,落地有声。西医常称为便结,大便

干燥。

笔者临床采用自拟滋阴补肾润肠饮治疗老年性

便秘40 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0 例患者主症为大便秘结,每3~5 d 排便1

次,病程1 年以上,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无溃疡或充

血。

40 例患者均于门诊治疗,年龄在50~70 岁之

间,其中女性24 例,男性16 例。其慢性病程最短为

1 年,最长为3 年;慢性肺病11 例,冠心病9 例,无

其他病20 例。

2 治疗方法

用自拟滋阴补肾润肠饮治疗,方由生地、麦冬、

天冬、桑椹子、黑芝麻、何首乌、肉苁蓉、太子参、当

归、胡麻仁、火麻仁各15 g ,杏仁、柏子仁、芒硝各10

g ,大黄、甘草各10 g 组成。辨证若见气短者加党

参、黄芪;若偏阳虚者加山药、补骨脂、淫羊藿;若见

淤血加丹参、赤芍。随证加减,水煎服,1 剂/ d ,水煎

2 次,取汁400 mL ,早饭前、晚饭后各服200 mL ,1

周为1 疗程,4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滋腻之品。

3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分痊愈、好转和无效。其

中,临床症状消失,便质检查正常,随访6 个月无复

发的为痊愈;大便为2 d 排1 次或时长时短,随访6

个月发作次数减少至每月有3 次以上者为好转;症

状未见好转或经治疗大便仍为3~4 d 排1 次,但随

访6 个月发作次数每月5 次以上者均为无效。

治疗结果:40 例患者用药4 个疗程,痊愈30 例

占75 %;好转8 例占20 %;无效2 例占5 %。

4 体会

老年便秘在中医学属“便秘”之范畴。久病伤阴、

伤血,在临床上多从津液不足论治。饮食失节、起居

久时,以致脾、胃、肾受损。加上老年人多脏器功能减退,尤以脾肾衰退更为突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肾

司开合,开窍于前后二阴。若脾胃失健,肾司失常,则

大肠转化功能不利,传导失常而形成便秘。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司天,湿阴所胜,大便难”,又如《养生四要却疾》曰:“肾虚则津源不足,阴液不足则大便干涩不通”。所以,此病以肾阴不足或津液不

足为生理特点。故在治疗上不可急于求成,以免损伤

肾阴及气血津液。临床上应用滋阴补肾润肠饮治之,

主要以生地、麦冬、天冬、桑椹子、黑芝麻、何首乌、肉苁蓉、太子参、当归来滋阴补肾,益气养血,润肠通便, 以胡桃仁、火麻仁、杏仁、柏子仁通便兼安神之功,佐

以芒硝、大黄来软坚通便。诸药合用滋阴补肾、益气

养血润肠,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编辑:刘学振)

(收稿日期:2005 - 01 - 18)

方中重用川芎30 g 为君,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谓:“人头穹穷高,天地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

有穹穷之名”。意在取川穹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

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并能散少阳之

风,与荆芥皆能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

上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川穹具有很好的扩血管

作用,又能通过血脑屏障,可迅速降低血液黏度,改善

脑血管痉挛,同时川芎又是太阳经引经药,能上导诸

药直达颠顶。因患者颠顶头痛,此属厥阴,故又用引

经药吴茱萸,吴茱萸为入厥阴肝经主药,温散厥阴寒

邪,引导诸药直达巅顶,以达止痛之目的。白芷善治

阳明之风,为治各种头痛要药,具有明显扩血管作用,

且能引诸药直达巅顶。羌活、防风善治太阳头痛。细

辛宣邪达窍,为治少阴头痛之要药。半夏和胃止呕,

甘草和药缓急,诸药合同,共奏疏风散寒之功,此方常

为临床治疗风寒外感头痛的主方。

因此,根据头痛部位的不同,在正确的辨证治疗

基础上,选用适当的引经药,能使诸药迅速直达病所,并能够有效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从而在治疗上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编辑:刘学振)

(收稿日期:2005 - 01 - 28)

313

第29 卷

2005 年第4 期

黑龙江医学

HEI LON GJ IAN G MEDICAL JOURNAL

Vol. 29 ,No. 4

Apr. 2005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 《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 1.1三阳病皆可出现头痛 1.1.1太阳病头痛 ①头痛是太阳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都会出现头痛,其特点是头项强痛。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头痛与足太阳经脉循行部位有关。《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动则病冲头痛,……脊痛,……是主筋所生病者……头顖项痛……”。 1.1.2阳明病头痛 ①阳明头痛责之热,热邪循阳明经脉上攻,蒸于面,扰于清窍,发生头痛。“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少阳病头痛 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颜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 1.1.4阳经合并病头痛 三阳经脉皆行于头面,则阳经合并病也可以发生头痛。如“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 1.2三阴病惟厥阴病可见头痛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头痛与足厥阴肝经循行密切相关。《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头疼引经药 2009-12-14 22:37 ·中医中药· 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 姜宏伟 (鸡西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目的讨论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方法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 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结论选用正确的引 经药,能够使诸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头痛;头痛的分类;头部经络分布;引经药;引经药的正确使用 学科分类代码: 360 中图分类号: R9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2 - 02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 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或头前后、偏 侧部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在临 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发生在 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 恶化的先兆。 1 概述 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 “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后 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仲 景《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厥阳病头痛。《东恒十书》指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 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 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 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正如明·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 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攻,五脏气郁之病,东恒论气 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 之病,仲景伤寒,东恒六经之类是也。” 在临床上患者自觉头痛,包括前额、额颞,顶枕 部位疼痛,是其共同的症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 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阳、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 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又据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 质,特点和部位的不同,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证类。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 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太阳经头痛,多在 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 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

六经头痛部位、病机及证治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 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二、阳明头痛 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

袁晓红副教授治疗少阳头痛型头痛

袁晓红副教授治疗少阳头痛型头痛 罗某,女,65岁 初诊时间:2016年1月2日 主诉:头痛一周 现病史:患者于一周前在江边散步吹风后回家感到头痛和身体无力,次日自行购买感冒药服用,无明显疗效。后头痛之势加剧,遂来我馆就诊求治。现症见:右前侧头部胀痛,时发热,恶寒,睡眠欠安,晨起口干口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诊断:头痛 证型:少阳头痛 治法:和解少阳 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0g 黄芩10g 党参15g 半夏10g 川芎10g 白芷10g 菊花10g 地龙10g 蔓荆子10g 蝉蜕5g 葛根30g 丹参15g 钩藤20g 首乌藤15g 甘草5g 延胡索10g ×7剂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二诊:服上方七剂后,睡眠好转,晨起口不干、不苦,头部遇冷风后仍有胀痛感,遂于上方加减:减地龙、双钩、玄胡,加苍耳子10g石菖蒲10g僵蚕10g鸡血藤15g。苍耳子、石菖蒲活络通窍。僵蚕祛风止痛。鸡血藤养血活血。开方七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服完七剂后,诸症消失,头痛感消失。痊愈。嘱其应做好防寒保暖,早晚应避免外出或戴口罩外出。 按: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之间,伤寒邪犯少阳,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邪胜欲入里并于阴,故往来寒热。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口苦口干。少阳三焦为水火之通道,邪气郁阻,水道不畅,痰饮内生,故见苔白腻,脉滑。少阳为气机升降之枢纽,邪气阻滞少阳,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邪气壅滞头部,故见头痛。少阳为稚阳,禁汗吐下,宜和解。方中柴胡散半表半里之邪,疏肝解郁。黄芩清半表半里之热,兼泻胆火。党参、甘草健脾益气。半夏、白芷化痰燥湿。菊花、蔓荆子、钩藤、蝉蜕疏风清热。丹参、地龙、川芎活血化瘀。葛根甘寒生津,升阳引经。延胡索行气止痛。夜交藤养心安神。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2009-12-14 22:37 ·中医中药· 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 姜宏伟 (鸡西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目的讨论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方法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 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结论选用正确的引 经药,能够使诸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头痛;头痛的分类;头部经络分布;引经药;引经药的正确使用学科分类代码: 360 中图分类号: R9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2 - 02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 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或头前后、偏 侧部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在临 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发生在 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 恶化的先兆。 1 概述 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 “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后 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仲 景《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厥阳病头痛。《东恒十书》指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 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 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 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正如明·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 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攻,五脏气郁之病,东恒论气 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 之病,仲景伤寒,东恒六经之类是也。” 在临床上患者自觉头痛,包括前额、额颞,顶枕 部位疼痛,是其共同的症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 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阳、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 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又据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 质,特点和部位的不同,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证类。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 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太阳经头痛,多在 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 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 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正如《冷庐医话·头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2009-12-14 22:37 ·中医中药· 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 姜宏伟 (鸡西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目的讨论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方法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 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结论选用正确的引 经药,能够使诸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头痛;头痛的分类;头部经络分布;引经药;引经药的正确使用学科分类代码: 360 中图分类号: R9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2 - 02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 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或头前后、偏 侧部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在临 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发生在 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 恶化的先兆。 1 概述 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 “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后 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仲 景《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厥阳病头痛。《东恒十书》指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 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 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 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正如明·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 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攻,五脏气郁之病,东恒论气 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 之病,仲景伤寒,东恒六经之类是也。” 在临床上患者自觉头痛,包括前额、额颞,顶枕 部位疼痛,是其共同的症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 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阳、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 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又据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 质,特点和部位的不同,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证类。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 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太阳经头痛,多在 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 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 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正如《冷庐医话·头

头痛分经治疗

头痛归经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正如〈〈冷庐医话?头痛》:“头 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颈;属阳明者,上连目系,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颠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药物选用 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太阳经头痛可加川菖;阳明经头痛可加葛根、白芷;少阳经头痛可 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可加吴茱萸、藁木;全头痛可加羌活、防风。 ——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姜宏伟 古籍文献依据 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 头痛,目似脱。” “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颌痛,目锐眦痛。”但无药物记载。其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阐明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头痛的特点,并开创头痛分经用药之先例。如〈〈伤寒论?厥阴篇》中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 萸汤主之。”但未明太阴、少阴两经头痛之证治。直到金元李东垣和朱丹溪才在〈〈内经》、〈〈伤寒论》六经理论基础上,对太阴和少阴头痛作了补充。 对头痛引经药首作明确论述的当推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痛》中说:“头痛须用川菖,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菖;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至清?汪昂补充:“头痛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医论三十篇》中所述:“病有经络,药亦有经络。某药专入某经,或兼入某经,果识之真而用之当,自尔百发百中……” ——浅谈治疗头痛的引经药李霏 引经药运用原因 运用引经药的依据也是中药的归经理论,即归经是引经之前提,引经是归经之发展。引 经药的药性特点是善走善行,少有滋腻者。引经药使药物直达病所,而提高疗效。 ——头痛治疗应用引经药体会姜宏伟

分经论治偏头痛

分经论治偏头痛 偏头痛是由于神经、血管性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头痛多为偏侧,搏动样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恶心、呕吐,对光及声音过敏等特点。此病病程长、易反复,经年难愈。目前中医治疗如中药、针灸等传统疗法均取得良好效果。据头痛部位可进行辨证归经。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大抵如下: 阳明头痛,痛在前额 阳明头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头痛而胀,面红目赤,口渴喜饮,或伴呕吐,吐后则缓,或大便不畅,舌尖红,苔薄黄,脉浮。多因阳明经郁热所致。阳明经系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治当疏风清热和络,方选芎芷石膏汤加减;引经药选用葛根、白芷、知母;针灸治疗主穴取太阳、中脘、足三里;引经穴位加印堂、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痛在两侧 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可伴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舍红苔黄,脉弦数。多因火郁少阳,阳亢风动所致。少阳经系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治当平肝潜阳息风,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引经药选用柴胡、黄芩、川芎;针灸治疗主穴取丝竹空、合谷、列缺;引经穴位加率谷、外关、足临泣。 太阳头痛,痛在后枕 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头痛连及项背,有拘急收紧感,遇风加重,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多因风寒外袭太阳经所致,痛连项背。太阳经系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治当疏散风寒止痛,方选川芎茶调散加减;引经药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针灸治疗主穴取百会、太阳、风池、列缺;引经穴位加天柱、后溪、昆仑。 厥阴头痛,痛在巅顶 厥阴头痛,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巅顶头痛,可伴干呕,吐涎沫,四肢厥冷,苔白,脉弦。多因肝受寒邪,寒凝厥阴,肝胃不和,浊阴循经上逆,直犯颠顶,发为头痛。厥阴经系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吴茱萸主入肝经,善治厥阴头痛,故可选吴茱萸汤加减;引经药选用吴茱萸、藁本;针灸治疗主穴取百会、合谷;引经穴位加四神聪、太冲、内关。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一般病程长,起病缓,多伴肝、脾、肾诸脏功能失调证候,病性复杂。治疗应标本兼顾,忌头痛医头,可根据头痛部位选取引经药物及腧穴,以提高疗效。 偏头痛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安静的环境,避免过强光线刺激,禁烟戒酒。可选择合适穴位自行推拿按摩,如百会、四神聪、太阳、头维及阿是穴。

六经头痛分证

一、六经头痛涵义辨析 1.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六经头痛指头痛发生在该经脉循行部位者,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2.与六经病病机相关的头痛。六经头痛是指与六经病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指伤寒太阳病头痛,阳明头痛指伤寒阳明病头痛,等等。《兰室秘藏·头痛门》所补出的太阴头痛与少阴头痛亦属此类。 六经头痛不但包括外感头痛,还应包括内伤头痛。头痛是极其复杂的病症,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有外感内伤之不同;就病位而言,可以涉及脏腑及其经脉。显然,对六经头痛从单一方面理解是不全面的。 3.三阴三阳六经病病机与经脉循行部位结合。如果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则更适应临床需要,这是本文对六经头痛范围、属性的界定。《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前额;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其辨之之法,六经各有见症。”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头痛论》中指出“伤寒门头痛,皆是三阳经表症,今在杂病门,虽分外感内伤,然三阳三阴,皆有头痛。” 任何疾病就其属性而言不离阴阳虚实,不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其病不属外感即是内伤。因此,将三阳三阴以及所属的脏腑经脉与外感内伤的病因病机有机结合起来对头痛进行辨证论治,既符合临床亦切合实用。 临证辨治头痛的基本要素大约有三条:一是能明确病位,二是能确定病性,三是能明确致病邪气的性质。以六经辨证论治头痛完全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二、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举要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头痛六经分证

临床 头痛六经分证 一、六经头痛涵义辨析 1.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六经头痛指头痛发生在该经脉循行部位者,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2.与六经病病机相关的头痛。六经头痛是指与六经病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指伤寒太阳病头痛,阳明头痛指伤寒阳明病头痛,等等。《兰室秘藏·头痛门》所补出的太阴头痛与少阴头痛亦属此类。 六经头痛不但包括外感头痛,还应包括内伤头痛。头痛是极其复杂的病症,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有外感内伤之不同;就病位而言,可以涉及脏腑及其经脉。显然,对六经头痛从单一方面理解是不全面的。 3.三阴三阳六经病病机与经脉循行部位结合。如果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则更适应临床需要,这是本文对六经头痛范围、属性的界定。《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前额;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其辨之之法,六经各有见症。”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头痛论》中指出“伤寒门头痛,皆是三阳经表症,今在杂病门,虽分外感内伤,然三阳三阴,皆有头痛。” 任何疾病就其属性而言不离阴阳虚实,不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其病不属外感即是内伤。因此,将三阳三阴以及所属的脏腑经脉与外感内伤的病因病机有机结合起来对头痛进行辨证论治,既符合临床亦切合实用。 临证辨治头痛的基本要素大约有三条:一是能明确病位,二是能确定病性,三是能明确致病邪气的性质。以六经辨证论治头痛完全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二、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举要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