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在燃烧发动机上利用的研究综述

氢能在燃烧发动机上利用的研究综述
氢能在燃烧发动机上利用的研究综述

氢能在燃烧发动机上利用的研究综述

黄佐华 王金华 黄印玉 张勇 刘亮欣 刘兵 蒋德明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氢气是未来燃烧发动机最有前途的燃料,氢能在燃烧发动机上的规模利用将取决于氢能的规模化制备。燃氢发动机升功率下降,燃烧控制比较困难,目前燃料成本仍然较高,距离规模化使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天然气掺氢燃烧发动机将是氢能在燃烧发动机上应用最有前途和最具可行性的方式。天然气掺氢发动机虽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距离发动机推广使用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特别是天然气-氢气-空气混合气燃烧基础研究方面和发动机燃烧与控制的基础性研究方面。

主题词:氢能;燃烧发动机;利用

Utilization of Hydrogen in Combustion Engine-A Review

Huang Zuo-hua, Wang Jin-hua, Huang Yin-yu, Zhang Yong,

Liu Liang-xin, Liu Bing, Jiang De-mi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ultiphase Flow in Power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 Hydrogen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fuel for combustion engine while the large scale application of such engine will depend on the large scal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Pure hydrogen engine will bring power loss of engine and has difficulty in engine controlling besides high cost of the fuel, and those make it still to have a long time before being widely utilized. Addition of hydrogen into natural gas is the most promising and feasible approach for hydrogen utilization in combustion engine, although some preliminary work had been done in natural gas/hydrogen combustion engine, there still has more work needed to be conducted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fundamental study such as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gas-hydrogen-air mixture as well as the combustion and controlling of the engine.

Keywords: Hydrogen; Combustion engine; Utilization

前言

化石燃料的短缺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化石燃料的储藏量有限,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将被消耗完,届时石油替代燃料如天然气、氢气和生物质燃料等将成为燃烧发动机的主要燃料。今后地球上的能源增长将主要依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60%的电力和40%的能源消费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有害排放物,如NOx, CO, HC, Smoke, PM 以及温室气体CO 2,燃烧发动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采用清洁燃料。氢能是一种清洁燃料,可以利用生物质热解制氢和太阳能光解水制氢,随着规模化制氢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模氢气的制备,氢能在发动机上的黄佐华,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内燃机燃烧和清洁燃料发动机1963-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302888.html,

使用势在必行,它不仅能够补充石油类燃料短缺问题甚至填补石油耗尽后发动机燃料出现的空白,也为大幅度降低发动机排气污染提供了途径。因此,燃氢发动机和掺氢燃烧发动机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氢能的利用和降低机动车排气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1 给出了氢气、甲烷和汽油的燃料特性,表2列出了他们的燃烧特性参数。氢气与碳氢类燃料相比有很高的扩散速率,这对改善混合气质量和均匀性有利,氢气壁面淬熄距离很小,从而使火焰能传播到壁面更近处和燃烧室狭缝间隙内,燃烧更完全,碳氢排放低。

表1 氢气、甲烷和汽油的燃料特性

燃料特性 氢气 甲烷 汽油

1 atm, 300K 下的密度 (kg/m 3)

0.082 0.717 7.16 理论空燃比 (% by volume)

29.53 9.48 1.65 理论燃空质量比

0.029 0.058 0.069 燃烧后摩尔变更系数

0.85 1 1.058 质量燃料高热值 (MJ/kg)

141.7 52.68 48.29 质量燃料低热值 (MJ/kg)

119.7 46.72 44.79 体积燃料高热值 (MJ/m 3)

12.1 37.71 233.29 体积燃料低热值 (MJ/m 3)

10.22 33.95 216.38 1kg 理论空燃比混合气燃烧热 (MJ)

3.37 2.56 2.79 300K 下的动力粘度 (mm 2/s)

110 17.2 1.18 300K 下导热率 (mW/m K) 182 34 11.2 空气中燃料扩散系数 (cm 3/s) 0.61 0.189 0.05 燃料辛烷值 130 93 碳氢比 0 0.25 0.44 表2 氢气、甲烷和汽油的燃烧特性参数 燃烧特性 氢气 甲烷 汽油 着火极限 (% by volume) 4-75 5.3-15 1.6-6 最小点火能量 (mJ) 0.02 0.28 0.25 层流火焰速率 (m/s) 1.9 0.38 0.37-0.43绝热火焰温度 (K) 2318 2190 2470 自燃温度 (K) 858 813 500-750 淬熄距离 (mm) 0.64 2.03 2 氢气作为燃烧发动机燃料具有以下特点: (1) 与其他燃料相比,氢气在宽广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火焰传播速率,即使在稀混合气条件下仍具有很高的火焰传播速率,燃烧时间缩短。 (2) 稀燃能力比其他燃料强,发动机能在稀混合气下稳定工作。 (3) 稀混合气燃烧和快速放热速率使燃氢发动机具有很好的热效率。 (4) 燃氢发动机具有很好的排放特性,燃烧后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碳烟和颗粒物排放,只产生氮氧化物和水,稀混合气燃烧时氮氧化物也可降低到比其他燃料低得多的水平。 (5) 快燃能保证发动机高速下的性能,具有好的低温环境下工作性能和冷起动

性能。

(6) 缸内辐射传热量小,对流传热量多,稀混合气时此现象更为明显。

(7) 燃烧循环变动小,即使在稀混合气下工作也具有低的燃烧循环变动率,对降低发动机排放和提高性能有利。

(8) 氢气由于火焰传播速率很快,因此具有很高的有效辛烷值(effective octane number)。

(9) 添加少量氢气可明显改善其他燃料(特别是气体燃料)的燃烧特性和排放。(10)点火提前角推迟后仍能保持很好的热效率,燃烧可在上止点附近结束,从而确保了发动机输出功率。

(11)稀混合气时允许提高发动机压缩比提高热效率和功率。

(12)燃烧速率快的氢气使发动机性能对燃烧室形状、湍流强度和进气涡流不敏感。

(13)允许使用更大的废气再循环。

燃氢发动机使用上缺点:

(1) 20MPa下的压缩氢气能量只相当于同等体积下汽油燃料的5%,因此燃氢发动机的行驶里程受到限制。

(2) 燃氢发动机由于混合气热值下降和采用稀燃方式,发动机功率输出受到限制。

(3) 着火所需能量低,点火前的混合气控制比较困难,进气管容易发生回火现象。

(4) 燃烧压力高,易于发生爆燃,等价的燃料辛烷值低于汽油和甲烷。

(5) 理论空燃比下燃烧产生较高的压力和温度,氮氧化物排放高。燃烧噪声高,发动机振动大。

(6) 增压困难。

(7) 传热损失相对较大。

(8) 发动机升功率低,获得同等功率要比汽油机缸径大40-60%,进而带来发动机转速降低,机械损失增加,发动机抗爆能力下降。

改善燃氢发动机性能的途径:

(1) 氢气作为燃烧促进添加剂掺混到其他燃料或其他燃料燃烧时的混合气中,提高火焰传播速率和发动机热效率。由于氢气是气体燃料,天然气存在燃烧速率慢的缺点,天然气掺氢燃烧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燃料组合方式。(2) 采用氢气缸内直喷方式,此方式可避免充气系数降低缺点和利用层状混合气燃烧优点,发动机压缩比提高,使发动机性能提高和排放降低。

(3) 使用液氢燃料,提高单位容积下燃料箱的热值和汽车行驶里程。

1 燃氢发动机

美国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开展了燃氢发动机的研究工作,发现借助于氢气的高火焰传播速率,在稀混合气和废气再循环条件下,发动机热效率得到提高,NOx排放达到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提出的零排放车辆标准。目前该实验室在发动机氢能利用方面主要开展天然气掺氢燃烧,掺氢比例控制在30%以下[1]。氢气缸内直喷或CNG/H

缸内直喷可借助于层状混合气燃烧特点来实现发动

2

机燃氢目的,此方式可避免含氢燃料在压缩冲程中的早燃现象,燃烧始点也相对容易控制。H. S. Yi等人对比了氢气进气管喷射和缸内喷射发动机的燃烧特性,

由于进气管喷射时发动机冲量系数较低,相同混合气浓度下发动机功率低,缸内直喷时火焰发展期是进气管喷射时的一半,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喷射时缸内高的压力和温度,燃烧起始阶段层流火焰速率大,有助于火核的迅速发展。然而,两种燃料供给方式下的快速燃烧期变化不大[2]。Yang 等人研究了缸内直喷燃氢发动机点火时刻优化和喷射器,开发了一种高压氢气喷射的喷射器及其控制系统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3-4]。

2 天然气掺氢燃烧发动机

氢气的稀燃极限是1.0=φ,远远低于汽油的稀燃极限6.0=φ和天然气的稀燃极限5.0=φ,因此,把少量氢气加入到液体和气体燃料中可以扩展其混合气的稀燃极限。天然气和氢气等气体燃料在使用时不存在液体燃料使用上的一些问题,如气阻、冷壁面淬熄、燃料不完全蒸发、混合不良等,研究认为天然气和氢气是最佳的石油替代燃料。天然气发动机产生的CO 2、CO 和HC 排放可以通过向天然气掺氢而得到降低。

A VL 的研究表明,燃用纯氢时由于燃烧温度较高会产生较高的NOx 排放,天然气掺氢燃烧后CO 和HC 都得到明显降低,NOx 也低于纯氢燃烧发动机[5]。国外学者对80%天然气和20%氢气的混合气以及85%天然气和15%氢气的混合气的火花点火发动机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表明,CNG/H 2混合燃料发动机的热效率高于CNG 发动机,HC 和CO 下降,NOx 排放有所增加。天然气掺氢后发动机稀燃极限扩展38%,同时不会造成燃烧时间和着火滞燃期增加[5]。天然气掺氢可明显改善

发动机稀混合气工作稳定性,提高发动机的平均有效压力,

CNG 中掺入少量H 2就可带来明显的排放降低效果。Li 等人对CNG/H 2混合燃料发动机的爆震进行了研究,认为天然气掺入少量氢气后的混合气仍具有很好的抗爆震能力[6]。Larsen 等人在一台增压发动机上开展了85%天然气和15%氢气混合燃料的研究工作,与天然气发动机相比,天然气掺氢发动机热效率得到提高,稀混合气燃烧时可同时降低NOx 和HC 排放[7]。Blarigan 等人的研究认为,使用70%天然气和30%氢气组合可使HC 和CO 降低至零,发动机热效率明显改善[1]。Wong 等人开展了CNG/H 2不同掺混比下发动机的性能研究,认为既能获得满意的功率输出又能防止发动机爆震的最佳H 2掺混比为20-25%(体积百分比)[8]。Sierens 等人认为天然气掺氢燃烧发动机要实现低NOx 排放,应采用稀混合气燃烧方式,过量空气系数应在

1.3-1.5。由于天然气中掺氢,燃烧速率仍能够得到保证[9]。Das 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天然气中掺混25%氢气时发动机的热效率与相同功率下的天然气发动机相比提高30%,燃油消耗率下降30%[10]。Shudo 等人研究认为天然气掺氢后发动机热效率提高,HC 排放下降,NOx 排放有所增加。推迟点火提前角在不影响热效率的前提下可使NOx 降低到很低的水平。发现掺氢可明显改善燃烧过程,特别是稀混合气下的燃烧过程。天然气掺氢稀混合气燃烧可实现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并同时达到降低HC 和NOx 排放的目的[11]。Bauer 等人发现对于天然气掺氢发动机,掺氢量达到60%时部分负荷下的稀混合气燃烧极限延伸到当量比0.34。理论当量比下功率提高8%,燃油消耗率提高14%,CO 2下降26%,CO 下降,HC 下降,NOx 增加[12]。研究表明20-30%掺氢量可使发动机获得最理想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过高的掺氢量发动机容易产生爆震、功率下降、燃油使用成本增加。而过低的掺氢量没能充分发挥氢气对发动机性能和排放改善的优点。由于天然气掺氢后可允许使用废气再循环进一步降低NOx 排放,允许使用的EGR 随CNG/H 2掺氢量的增加而增加。采用EGR 后CNG/H 2发动机的NOx 可降低到特别低的水平

(<10ppm )。从燃烧使用的成本来看,在提高发动机性能、降低排放的前提下,掺氢量少是比较合理的,天然气中20%掺氢量可使发动机热效率提高10%。从目前的燃料价格来看,掺烧20%氢气的燃料成本提高15%,掺烧10%的燃料成本提高8%。但随着太阳能热解制氢和太阳能光解制氢技术成熟,达到规模化制氢,掺氢燃烧的燃料成本将大幅度下降,接近甚至低于天然气燃料成本。因此,天然气掺氢发动机的规模化使用与规模化制氢技术息息相关。

天然气发动机一般控制在理论空燃比下工作,燃油经济性受到很大影响,天然气稀燃时会遇到许多问题,如火焰传播速率慢、不完全燃烧比例增加、燃烧循环变动率大、甚至出现发动机失火现象,从而使天然气稀混合气燃烧发动机功率下降,排放增加。

为提高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的稀燃能力,提高稀燃条件下的混合气燃烧速率,以往通常采取优化点火时刻、采用新型燃烧室和提高燃烧室内的湍流强度等措施。然而,提高湍流强度会带来发动机传热损失增加和燃烧温度增加,进而造成NOx 排放量增加。解决混合气燃烧速率慢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形成燃烧速率快的混合气,把燃烧速率很快的氢气掺混到天然气中被认为是一条十分有效的措施。

Wong 等人通过在燃料中掺氢来改善低负荷下HCCI 天然气发动机燃烧循环变动问题,HCCI 发动机的燃烧由混合气压缩自燃着火而形成,低负荷时混合气自燃着火较困难,着火时间变动较大,造成较大的燃烧循环变动,混合气掺氢后着火条件明显改善,从而有助于降低低负荷下燃烧循环变动,研究也发现天然气掺氢后能扩展HCCI 发动机的低负荷工作范围[8]。

氢气的理论燃空比大约是甲烷理论燃空比的二分之一,理论燃空比下氢气-空气混合气的热值比甲烷-空气混合气的热值低14%,因此,掺氢燃烧后相同燃

空比下甲烷-氢气-空气混合气的热值会低于甲烷-空气混合气,

而发动机实验表明燃用天然气/氢气混合燃料的热效率高于天然气发动机,掺氢后燃烧过程改善不仅弥补了混合气热值低的缺点,而且提高了发动机热效率。

研究还发现天然气掺氢燃烧时发动机点火提前角应相应推迟,天然气掺氢量越大,点火提前角推迟越多,目的是在获取最佳发动机性能和防止燃烧压力过高,推迟点火提前角并没有对发动机热效率产生影响,即便在天然气/氢气稀混合气燃烧情况下[13]。研究发现在过量空气系数1.5,天然气中掺氢量达到20%时,CO 下降50%,HC 下降70%,平均有效压力的循环变动降低50%,热效率提高20%,但NOx 增加50%。天然气发动机仍存在较高的NOx 排放,天然气发动机承受废气再循环的能力有限,天然气掺氢后可大幅度提高发动机使用废气再循环能力降低NOx 排放,因此,天然气发动机往往把掺氢和废气再循环结合起来使用[14]。

利用少量氢气在副室中燃烧,形成能量较大的喷流来促进主室中甲烷气体的燃烧速率。澳大利亚学者提出了氢气辅助喷流着火方式(hydrogen-assisted jet

ignition )

来提高天然气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和降低稀混合气下的燃烧循环变动,使用的氢含量占甲烷质量的2-10%。类似的研究工作也在日本岐阜大学若井研究室中进行,氢燃烧产生的高能量和大量活性基促进了主室中甲烷的燃烧速率。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基本把握天然气掺氢发动机燃烧的一些基本特征。即天然气掺氢燃烧发动机可降低HC ,CO 和CO 2排放量,NOx 排放有所增加。然而,掺氢后发动机可在稀混合气条件下稳定工作,反而降低了NOx 排放。同时也不会影响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和热效率。此外,由于氢气火焰传播速率很快,适当推迟点火提前角也不会降低发动机热效率,推迟点火提前角所带来的火焰温度下降对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302888.html,

降低NOx 十分有利。因此,天然气掺氢燃烧也可以大幅度降低NOx 排放量。天然气掺氢对改善燃烧过程十分有利,稀混合气下的燃烧时间不会增加,发动机功率(bmep )得到提高。

3 汽油机掺氢燃烧

Adt 等人的研究表明发动机使用氢气在部分负荷工作时其热效率要高于甲醇发动机,NOx 低于甲醇发动机[5]。Tianshen 等人的研究发现,在甲醇-空气混合气中掺入少量氢气能提高火焰传播速率,缩短着火滞燃期,降低燃烧时间损失和提高发动机热效率[5]。汽油机掺氢燃烧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和降低燃油消耗率。Lucas 等人的研究表明汽油机掺氢燃烧后的燃油经济性提高30%,汽油机部分负荷时使用汽油/氢气混合气以提高混合气燃烧速率,在高负荷时使用纯汽油以保证功率输出[15]。

部分负荷工况下燃烧时间的缩短和稀混合气燃烧是改善发动机经济性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汽油机掺氢燃烧后对缩短火焰发展期效果比较明显,对快速燃烧期影响不大,此现象在汽油机稀混合气掺氢燃烧下更为明显。同时研究也发现汽油机掺氢燃烧后发动机稀燃工况下的燃烧循环变动明显改善,65.0=φ时的平均指示压力的循环变动系数降低30%,认为燃烧循环变动的改善是由于燃烧时间的缩短所致,特别是对燃烧循环变动影响较大的火焰发展期缩短所致。

imep CoV Swain. M. R.等人的研究表明天然气掺氢20%时,火焰发展期缩短16%。 由于氢气可以从可再生资源中制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氢气将是未来发动机燃料最有前途的替代燃料[16]。

Shrestha 等人在一台CFR 发动机上的研究发现,在相同的当量比下天然气中氢气掺混量小于20%时,发动机指示功率随H 2掺混量的增加而增加,氢气掺混量大于20%时,发动机指示功率基本上不随H 2掺混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认为天然气中20%的掺氢量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数值[17]。

纯氢燃烧发动机火焰传播速率快,可燃混合气范围广,但纯氢燃烧发动机仍存在使用上的一些不足,如发动机输出功率下降和进气管回火现象。天然气掺氢燃烧方式可以避免进气管回火现象,即使在浓混合气下工作也无需采取任何措施就能运行天然气/氢气混合燃料而不会出现进气管回火现象。

研究认为要想获得较好的热效率改善效果,天然气中掺氢量至少在10%左右,天然气和氢气都是气体燃料,因此,天然气掺氢在实际发动机使用上更为现实和方便。

周启德等人的研究发现,汽油机中添加少量的氢气,着火滞燃期缩短,火焰传播速率加快,热效率可提高7-15%,加氢后稀燃能力提高,HC 和CO 下降,稀燃时NOx 下降。张红鹏等人的研究认为,汽油机掺氢比例在12%时为佳。随着汽油中掺氢比例的增加,混合气着火界限加宽,着火滞燃期缩短,最佳点火提前角推迟,燃烧循环变动下降,HC 和CO 大幅度降低。

4 柴油机掺氢燃烧[18-21]

柴油机掺氢燃烧的出发点是利用氢气的高燃烧速率来缩短燃烧时间,提高热效率和降低燃油消耗率。柴油机掺氢后着火滞燃期缩短,燃烧可在上止点附近完成,着火滞燃期受混合气中氧影响不大,从而为采用废气再循环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创造了条件。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碳氢排放较高,特别是在低负荷工况下,掺氢燃烧可有效降低发动机的碳氢排放量并带来大幅度降低碳烟排放的效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302888.html,

果,燃油消耗率也下降。

5 结论

(1) 氢气是未来燃烧发动机最有前途的燃料,氢能在燃烧发动机上的规模

利用将取决于氢能的规模化制备。

(2) 燃氢发动机升功率下降,燃烧控制比较困难,目前燃料成本仍然较高,

距离规模化使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3) 天然气掺氢燃烧发动机将是氢能在燃烧发动机上应用最有前途和最

具可行性的方式。

(4) 天然气掺氢发动机虽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距离发动机推广使用还

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特别是天然气-氢气-空气混合气燃烧基础研究

方面和发动机燃烧与控制的基础性研究方面。

参考文献

(1) Blarigan P. V. and Keller J. O. A hydrogen fuel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designed for single speed/power ope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2, 23(7):603-609.

(2) Y i H. S., Lee S. J. and Kim E. 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cylinder injection type hydrogen fueled eng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1996, 21(7):617-624

(3) Yang Z. Z., Wei J. Q., Fang Z. Y. and Li J. D. An investigation of optimum

control of ignition timing and injection system in an in-cylinder injection type hydrogen fueled eng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2, 22(7):213-217

(4) Guo L. S., Lu H. B. and Li J. D. A hydrogen injection system with solenoid

valves for four-cylinder hydrogen-fueled eng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4(1999):377-382.

(5) Akansu S. O., Dulger A., Kahraman N. and Veziroglu T. 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fueled by natural gas-hydrogen mix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9(2004): 1527-1539.

(6) Li H. and Karim G. A. Knock in spark ignition hydrogen eng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9(2004):859-865

(7) Larsen J. F. and Wallace J. S. Comparison of emissions and efficiency of a

turbocharged lean-burn natural gas and hythane-fueled engin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 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1997, 218(1): 218-226.

(8) Wong Y. K., and Karim G. A. An analy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hydrogen addition on cyclic variations in homogeneously charged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5(2000) :1217-1224.

(9) Sierens R. and Rosseel E. Variable composition hydrogen/natural gas mixtures

for increased engine efficiency and decreased emissions. 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 2000, 122(1): 135-140

(10) D as L. M., Gulati R. and Gupta P. K.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 spark ignition engine using hydrogen and compressed natural gas as alternative fu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5(2000): 783-793.

(11) S hudo T., Shimamura K. and Nakajima Y.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in a

methane stratified charge engine with hydrogen pre-mixing. JSAE Review, 21(2000):3-7.

(12) B auer C. G. and Forest T. W. Effect of hydrogen addi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methane-fueled vehicles. Part I: effect on S.I. engine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6(2001):55-70.

(13) K arim G. A., Wierzba I. and Alousi Y. A. Methane-hydrogen mixtures as fu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1996, 21(7): 625-631.

(14) A llenby S., Chang W. K., Megaritis A. and Wyszynski. Hydrogen enrichment:

a way to maintain combustion stability in a natural gas fuelled engine with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the potential of fuel reforming. P I MECH E, Part D,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01, 215(D3):405-418.

(15) L ucas G.. G. and Richards W. L. The hydrogen/petrol engine-the means to give

good part-load thermal efficiency. SAE Paper, No. 820315, 1982.

(16) S wain M. R, Yusuf M. J., Dulger Z. and Swain M. N. The effects of hydrogen

addition on natural gas engine operation. SAE Paper, No. 932775, 1993.

(17) S hrestha S. O. B., and Karim G. A. Hydrogen as an additive to methane for

spark ignition engine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4(1999): 577-586.

(18) 周启德,李厚生,包铁成等. 汽油机掺氢汽油发动机的试验研究. 内燃机学

报,1996,14(1): 64-71

(19) 张红鹏,高氢,郝利君. 汽油机加氢改善发动机性能的试验研究. 燃烧科学

与技术,1998,4(4):385-390.

(20) 刘世文,汪洋,郑尊清等. 天然气加氢改性对柴油引燃气体燃料发动机排放

特性和经济性能影响的研究. 燃烧科学与技术,2003,9(6):539-545. (21) 崔可润,高效洪. 柴油机加氢对降低燃油消耗率的研究. 武汉水利工程学院

学报,1992,16(3):253-259

(22) K riam G. A. Hydrogen as a spark ignition engine fu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8(2003):569-577.

(23) H oekstra R. L., Blarigan P. V. and Mulligan N. NOx emissions and efficiency

of hydrogen, natural gas, and hydrogen/natural gas blended fuels. SAE Paper, No.

961103, 1996

(24) H oekstra R. L., Collier K., Mulligan N. and Chew L. Experimental study of a

clean burning vehicle fu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1995, 20(9):737-745.

(25) A ndrea T. D., Henshaw P. F. and Ting D. S. K. The addition of hydrogen to a

gasoline-fuelled SI eng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9(2004):1541-1552.

(26) S hudo T., Nakajima Y. and Futakuchi T. Thermal efficiency analysis in a

hydrogen premixed combustion engine. JSAE Review, 21(2000):177-182

(27) N aber J. D. Siebers D. L. Hydrogen combustion under diesel engine cond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1998, 23(5):363-371.

(28) A l-Baghdadi M. A. S. and Al-Janabi H. A. S. Improvement of performance and

reduction of pollutant emission of a four stroke ignition engine fueled with hydrogen-gasoline fuel mixture.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41(2000):77-91.

发动机稀燃技术

发动机稀燃技术 稀燃是稀薄燃烧的简称, 指发动机在实际空燃比大于理论空燃比的情况下的燃烧,空燃比可达25:1,甚至更高。 稀薄燃烧不仅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完全,而且也减少了换气损失,同时辅以相应的排放控制措施,大大降低了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稀薄燃烧可以提高发动机燃料经济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稀混合气中的汽油分子有更多的机会与空气中氧分子接触,燃烧完全。采用稀混合气,由于气缸内压力低、温度低,不易发生爆燃,则可以提高热效率。 燃用稀混合气,由于其燃烧后最高温度降低,一方面使通过汽缸壁的传热损失较小,另一方面燃烧产物的离解损失减少,使热效率得以提高。且当采用稀薄混合气燃烧时,由于进入缸内空气的量增加,减小了泵吸损失,这对汽油机部分负荷经济性的改善非常有利。另外,稀薄燃烧时燃烧室内的主要成分O2和N2的比热容较小,多变指数K 较高,因为发动机的热效率高,燃油经济性好。从理论上讲,混合气越稀,热效率越高。但就普通发动机来说,当过量空气系数α >1.05~1.15后,油耗反而增加。这是由于混合气过稀时,发动机混合气分配的均匀性变得更加敏感,循环变动率增加,个别缸失火的概率增加;等等,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盲目地调稀混合气,不但不能发挥稀混合气理论上的优势,反而会费油。

燃用混合气的技术途径 1) 使汽油充分雾化,对均质燃烧要保证混合气均匀及各缸混合气分配均匀。消除局部区域混合气偏稀的现象,避免电喷发动机调整时的有意加浓;同时,使缸内混合气的实际含量有所增加,失火及不稳定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发动机便可以在较稀混合气含量的条件下工作。要是汽油充分雾化,可以在预热、增加进气流的速度、增强进气流的扰动、增加汽油的乳化度以及使汽油分子磁化等方面采取措施。 2) 采用结构紧凑的燃烧室。使压缩时形成挤流,以提高燃烧速度,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热损失。一般采用火花塞放在正中的半球形或蓬顶形燃烧室,或其他紧凑型的燃烧室。 3) 加快燃烧速度。这是稀燃技术的必要条件和实施的基础。提高燃烧速度的主要措施是组织缸内的气体运动和调高压缩比。 4) 提高点火能量,延长点火的持续时间。对于常规含量的混合气而言,普通点火系所提供的点火能量已经足够,但燃用稀混合气就应当设法提高点火能量。高能点火和宽间隙火花塞有利于火核形成,火焰传播距离缩短,燃烧速度提高,稀燃极限大。有些稀燃发动机采用双火花塞或者多级火花塞装置来达到上述目的。

1.现代航空发动机发展综述.

第一章现代航空发动机发展综述 (2 第一节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回顾 (2 一、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出现,使飞机性能大幅度提高 (2 二、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出现,再次改变了航空业的面貌 (3 三、宽体、大型、远程飞机要求发展高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 (4 四、九十年代新型旅客机要求发展性能更好的发动机 (5 五、新一代战斗机要求发展推重比为10一级的发动机 (5 六、小结 (6 第二节军用航空发动机发展 (6 一、军用航空发动机发展 (6 二、第三代战斗机及所用发动机 (7 三、第四代战斗机及所用发动机 (7 四、第五代发动机的发展 (8 第三节大涵道比风扇发动机发展 (10 一、前言 (10 二、飞机的发展 (10 三、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发展 (12 第四节现代涡轮轴发动机发展 (13 一、早期涡轮轴发动机的发展 (13

二、第三代涡轮轴发动机 (13 三、第四代涡轮轴发动机发展 (14 第一章现代航空发动机发展综述 第一节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回顾 二次大战中,各种飞机用的发动机均是活塞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工作时只输出功率,不能直接产生推进飞机前进的推力或拉力,因此需采用空气螺旋桨(简称螺旋桨作为推进器,螺旋桨由发动机带转后,在桨叶上产生推进飞机前进的拉力。这种由活塞式发动机与螺旋桨组成的飞机动力装置,在二战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发动机最大的功率达到3500kW左右,发动机的耗油率低的约为0.28kg/(kW.h,发动机的功率重量比(功率/重量达到2马力/公斤,成为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等的动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它却限制了飞机飞行速度的提高, 其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推进飞机前进的推进功率与飞机的飞行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当飞行速度提高后,飞机所需的大功率发动机根本无法实现,例如,一架装有2000马力、重4吨的飞机, 要将它的飞行速度由400km/h提高到800km/h时, 姑不考虑螺旋桨在高速飞行时效率大幅度降低的因素,就需将发动机功率提高8倍即需16000马力, 这么大功率的航空活塞式发动机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能实现,其重量将高达8吨,比飞机还重。另外,当飞机飞行速度增大后,空气作用在桨叶叶尖处的相对速度大大提高,超出声速很多,损失大增,使桨叶的效率大幅度降低,为了能得到足够的拉力,要求再增大发动机的功率,使发动机的功率还要再增加很多。由此可以看出,采用活塞式发动机作动力的飞机,飞行速度是受到限制的,不可能接近声速,更不可能达到声速、超过声速,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飞行速度也只有600-700km/h。 一、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出现,使飞机性能大幅度提高 早在二战中、后期,一些国家已开始研制涡轮喷气发动机,但真正用于飞机上却是在距今半个世纪前、即四十年代末期。涡轮喷气发动机一出现,由于它具有活塞式发动机无法比拟的优点,很快改变了航空界的面貌,飞机性能得到质的飞跃。

稀燃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稀燃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稀燃就是发动机混合气中的汽油含量低,汽油与空气之比可达1:25以上。其实,在2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在研究稀燃技术。面对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国家的排放规定以及石油危机引起的降低油耗的需求,人们探索了由稀混合气运行,用氧化催化剂净化排气的方法,采用了一种带副燃烧室的发动机。这种由丰田及本田公司发明的燃烧方式由于从副燃烧室喷出火焰会造成热能损失,因此当时稀混合气发动机降低油耗的效果并不明显。 从那以后,随着进气口的改进,气缸内旋涡生成技术的进步,由通用、福特、丰田、本田、日产等汽车公司先后研制成功的开口式燃烧室可以形成比带副燃烧室还好的稀薄混合气燃烧,并且随着进气口燃料喷射技术的发展和稀混合气传感器技术的开发,精密控制空燃比已成为可能。进入20世纪90年代,三菱汽车公司研制出来的缸内直喷技术使稀燃技术又进了一步。目前,各大公司都拥有自己的稀燃技术,其共同点都是利用缸内涡流运动,使聚集在火花塞附近的混合气最浓,先被点燃后迅速向外层推进燃烧,并有较高的压缩比。 汽车汽油发动机实现稀燃的关键技术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提高压缩比。采用紧凑型燃烧室,通过进气口位置改进使缸内形成较强的空气运动旋流,提高气流速度;将火花塞置于燃烧室中央,缩短点火距离;提高压缩比至13:1左右,促使燃烧速度加快。 二、分层燃烧。如果稀燃技术的混合比达到25:1以上,按照常规是无法点燃的,因此必须采用由浓至稀的分层燃烧方式。 三、高能点火。高能点火和宽间隙火花塞有利于火核形成,火焰传播距离缩短,燃烧速度增快,稀燃极限大。有些稀燃发动机采用双火花塞或者多极火花塞装置来达到上述目的。《华夏时报》2001.11.29 文/钟强

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热防护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 制冷设备技术进展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热防护技术 摘要热防护技术是发展高超音速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综合近年来高超音速飞行器中发动机的冷却方式的进展,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热防护技术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未来有应用趋势的技术简述。 关键字:超燃冲压再生冷却闭式循环 飞行速度超过5倍声音速度的叫做“高超声速飞行器”[1]。高超声速飞行器有两大类,一类是在稠密大气层中较长时间飞行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主要有目前尚在研究发展阶段的,以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空天飞机”和“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等;另一类是由火箭发动机发射到外层空间再返回地球的“再入航天器”(包括弹道式中远程导弹弹头,返回式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 超燃冲压发动机是高超声速飞行的理想动力装置,结构简单、质量轻、成本低、易维护、超声速飞行时性能好,具有高比冲、高速度和大巡航推力的特性,适宜在大气层或跨大气层中长时间超声速或高超声速动力续航飞行[2]。但是由于其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一般在高马赫数下飞行,飞行过程中高温空气不断向壁面传热,为了保证发动机长时间安全正常运行,维持适宜的电子元器件工作环境,所以研究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热防护技术十分必要[3]。 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热防护技术按原理和冷却方式分为三种:被动式、半被动式和主动式。被动式是指采用轻质的耐烧蚀隔热材料对冷却结构进行热防护,热量被吸收或者是直接辐射出去;主动式是指利用低温冷却介质进行防护,全部热量或绝大部分被工作介质带走,主要包括发散冷却、对流冷却和气膜冷却;半被动式是指大部分热量由工作流体带走,主要有两种结构方式,热管理结构和烧蚀结构。 被动式涉及的防护与材料联系及其密切,局限性就是防护时间不宜过长,不涉及我们制冷原理。半被动式适用于高热流长时间使用要求,有图1,热量被工作介质由高温区传至低温区,通过对流和辐射进行冷却放热。 图1 1.主动式: 主动式中对流冷却方式应用于主体发动机喷管,如图2所示,主要是通过热量传递给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受热带走热量而达到冷却效果的。

汽车超稀薄燃烧技术研究论文

目录 1 绪论 (2) 2 超稀薄燃烧技术的概念 (3) 3 缸外喷射稀燃系统(PFI) (5) 4 直接喷射稀燃系统(GDI) (7) 5.1 GDI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 (8) 5.2 GDI发动机与PFI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对比 (9) 5.3 GDI发动机的缸内流场 (9) 4.4 GDI发动机的超稀薄燃烧系统 (10) 4.5 GDI发动机的特点 (12) 5 均质混合气压燃系统(HCCI) (15) 5.1 HCCI概念 (15) 5.2 HCCI的燃烧特性 (16) 5.3 HCCI发动机对电控系统的要求 (20) 5.4 HCCI技术的应用 (20) 6 国内外超稀薄燃烧技术发展趋势 (22) 6.1 我国超稀薄燃烧技术发展趋势 (22) 6.2 国外超稀薄燃烧技术发展趋势 (22) 结论 (24) 致谢 (25) 参考文献 (26)

1 绪论 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成为非常严重的大气污染源。全球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比人口增长快得多。有关资料表明,1950年,全世界只有5000万辆汽车;到1995年,全球汽车总量已经超过6.5亿辆,平均每100人拥有10辆汽车;2010年全世界机动车数量达到8.2亿辆(不包括两轮和三轮机动车)。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汽车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ECD (Organizationfor Economic 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成员国拥有世界汽车的70%,人均拥有汽车数很高,而且这些国家的汽车保有量仍在缓慢上升。如图1-1所示,我国汽车的生产量从1978年的14.9万辆增加到2010年的1826万辆,增加了近123倍,年增加率为19%。轿车年产量从1978年的4千辆增加到1997年的48.1万辆。到2003年底,中国汽车总保有量已超过了2400万辆,2010年底已超过7523万辆。 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污染程度,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汽车排放成为CO 2、CO 、NOx 、SO 2或者微粒等超过标准的大气环境中,每天约有800人因呼吸污染空气而死亡,患肺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成为人类健康和城市环境的 507 571 728 888 961 1379 1826 2742 3160 4985 5697 6467 7619 8616 1365 2365 2925 3534 4173 5218 7523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单位(万辆) 汽车生产量 民用汽车保有量 私人汽车 图1-1 我国汽车的年产量和汽车保有量 最大威胁。世界城市约有一半的人生活在癌的人的比例逐年增加,控制汽车发动机的 有害排放已刻不容缓。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各个国家相继对车辆和发动机的尾气

中国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回顾

2008年8月第29卷 第4期 推 进 技 术 J OURNAL OF PRO PUL SI ON TECHNOLOGY Aug 2008 V ol 29 No 4 中国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回顾 * 刘兴洲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北京100074) 摘 要:回顾了中国近年来在超燃冲压发动机领域的研究进展。首先是高超声速进气道的研究进展,包括高超声速进气道中激波与附面层干扰、起动和再起动、隔离段、进气道附面层抽吸、进气道通道内外压缩比、侧压式进气道、Buse m ann 进气道等。其次是超声速燃烧方面的研究及模型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最后对研究工作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超燃冲压发动机;高超声速进气道;超声速燃烧;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 中图分类号:V 235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055(2008)04 0385 11 * 收稿日期: 2008 01 09;修订日期:2008 03 06。 作者简介:刘兴洲(1933 ),男,工程院院士,研究领域为冲压发动机设计。 Revie w of scra m jet researc h i n Chi na LI U X i n g zhou (Be iji ng P o w er M ach i nery R esearch Inst .,Be iji ng 100074,China) Abstrac t : The scra m j e t research i n Chi na i n recent years i s rev ie w ed .F irstl y , stud i es for hyperson ic i n lets are re v ie w ed ,i nc l udi ng i ssues re lated to i nteracti on bet w een boundary and sho ck w av e i n hype rson i c i n l et ,unstarting /restarti ng phenom ena ,iso l a t o r ,boundary b l eeding f o r hypersonic inlet ,interna l/ex terna l compression rati o for inlet ,inlets w i th si dewa ll compression ,etc ..Second l y ,supe rson i c co m bustion research i s rev ie w ed .T hen ,i nvestigati on for scra m j e t eng i ne mode l is su mm ar i zed .F i na lly ,so m e co mments on the research wo rks a re g i ven . K ey word s : Scra m jet ;H yperson ic inlet ;Supersonic co m bustion ;Scra m jet test . 1 引 言 在中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进行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基础研究和模型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究。本文对中国在高超声速进气道、超声速燃烧和模型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作一简要回顾。 2 高超声速进气道的研究 2 1 激波/附面层干扰 通过求解二维N S 方程[1,2] ,对高超声速流中的激波/附面层干扰进行了数值研究,给出了入射斜激波在平直壁面引起湍流附面层分离的流动特征、分离点的反射激波、分离包引起的膨胀扇以及再附点的反射激波.计算的壁面压力分布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见图1、图2)。 在三维管内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流场的数值模拟中,对两方程湍流模型进行了可压缩性修正,计 F i g .1 M ach nu m ber d istribution in shock / boundary layer in teract i on area 算和试验结果比较表明,这一方法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三维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流动中激波结构和流动分离的基本特征。这些工作加深了对复杂流动现象的理解。 2 2 进气道的起动和再起动 对高超声速侧压式进气道模型不起动特性和再

发动机燃烧新技术

发动机燃烧新技术——Hcci 发动机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燃烧是一种全新的燃烧方式。是将燃料、空气及再循环燃烧产物所形成的预混合气被活塞压缩,自燃、着火、做功的过程。 一、HCCI燃烧方式概述 HCCI是均匀的可燃混合气在气缸内被压缩直至自行着火燃烧的方式。随着压缩过程的进行,气缸内的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已混合均匀或基本混合均匀的可燃混合气多点同时达到自燃条件,使燃烧在多点同时发生,而且没有明显的火焰前锋,燃烧反应迅速,燃烧温度低且分布较均匀,因而,只生成极少的NOx和微粒(PM),在低负荷时具有很高的热效率。HCCI发动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超低的NOx和PM排放。 2.燃烧热效率高。HCCI发动机的热效率甚至超过了直喷式柴油机。 3.HCCI燃烧过程主要受燃烧化学动力学控制。 4.HCCI发动机运行范围较窄,HCCI发动机燃烧受到失火(混合气过稀)和爆燃(混合气过浓)的限制,使发动机运行范围变窄。对于高十六烷值燃料,由于HCCI发动机燃烧非常迅速,在高负荷工况下(混合气浓度大)易发生爆

震;对于高辛烷值的燃料,由于HCCI燃烧为稀薄燃烧,发动机在小负荷工况下容易失火。 5.HCCI发动机HC、CO排放偏高。这主要是由于HCCI 燃烧通常采用较稀的混合气和较强的EGR,因缸内温度较低造成的。 二、柴油机HCCI燃烧的特点 实现柴油机HCCI燃烧要面临两方面的困难:一是柴油粘度大,挥发性差,难以形成均质混合气;二是柴油作为高十六烷值燃料,容易发生低温自燃反应,均质混合气的燃烧速度控制困难,易造成粗暴燃烧。 柴油HCCI的燃烧放热表现出特别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放热曲线上较小的峰值)与低温化学动力学有关(冷焰或蓝焰);第二阶段(放热曲线上较大的峰值)是主燃烧期;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焰前反应,焰前反应放出的热量加热了余下的充量,同时余下的充量继续被压缩,经历短时间的延迟后,余下的充量达到着火条件,几乎同时着火,使放热率迅速升高,表现在放热曲线上出现大的峰值。 因此,HCCI燃烧速度较快,燃烧始点和放热率对压缩过程中充量的温度、压力等很敏感,控制起来很困难。如果HCCI燃烧控制得较好,则可在拓宽的大空燃比范围内进行高效稳定的燃烧,循环波动压力小,工作柔和。

超燃冲压发动机

超燃冲压发动机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超燃冲压发动机英文名称:scramjet engine 定义:燃料在超声速气流中进行燃烧的冲压发动机。应用学科:航空科技(一级学科);推进技术与航空动力装置(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超燃冲压发动机超声速燃烧冲压式发动机,它简称超燃冲压发动机,可以在攀升过程中从大气里攫取氧气。放弃携带氧化剂,从飞行中获取氧气,节省重量,就意味着在消耗相同质量推进剂的条件下,超燃冲压发动机能够产生4倍于火箭的推力。 目录 概况简介 发展历史 主要特点 航空航天中的运用 主要类型双模态冲压发动机 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 超燃组合发动机 超燃冲压发动机关健技术燃料的喷射、掺混、点火 燃烧室的设计 一体化设计 耐高温材料和吸热燃料 火焰保持器 热平衡 燃料的喷射 火焰特性描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俄罗斯 美国 法国 其他国家 发展趋势 发动机原理及工作过程超燃冲压发动机原理 展开概况简介 超燃冲压发动机是指燃料在超声速气流中进行燃烧的冲压发动机。在采用碳氢燃料时,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飞行M数在8以下,当使用液氢燃料时,其飞行M数可达到6~25。超声速或高超声速气流在进气道扩压到位置4的较低超声速,然后燃料从壁面和/或气流中的突出物喷入,在超声速燃烧室中与空气混合并燃烧,最后,燃烧后的气体经扩张型的喷管排出。美国超然发动机 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M数超过声速5倍的有翼和无翼飞行器)是未来军民用航空器的战略发展方向,被称为继螺旋桨、涡轮喷气推进飞行器之后航空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超燃冲压发动机是实现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首要关键技术,是目前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热点领域之一。目前,国外发展较多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包括亚燃/超燃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和亚燃/超燃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亚燃/超燃双模态冲压发动机是指发动机可以亚燃和超燃冲压两种模式工作的发动机。当发动机飞行M数大于6时,实现超音速燃烧,当马赫数低于6时。

航空发动机文献综述

X学院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班级:2008级机制x班姓名:x x 学号:20081060xxxx 指导老师:xxx

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 前言: 航空发动机是飞行器的核心部件,它是飞行器翱翔蓝天的动力源,其重要性可以用飞行器的“心脏”来形容,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飞行器飞行品质的高低,它的发展无不促进着人类航空事业的进步。 1883年汽油内燃机问世之后,为莱特兄弟的“飞行者”号首次飞入蓝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喷气式发动研制问世,让人类首次超越了声音的速度,真正做到了再蓝天中自由翱翔,地球因航空旅行时间缩短而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继而带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类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活塞式发动机才实现了蓝天梦,有了空气喷气式发动机才做到了在蓝天之中飞得更高更远。航空发动机改变了人类生活促进了世界进步,追根溯源还是发动机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所致。制造工艺是发动机进步的基石,也是人类前进的助力,它必将在不断进步的同时,更好的改变人类生活,人类生活也必将因装备更好发动机的飞机而愈加美好。 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国际国内现状: 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必须由多团队、多领域、多部门共同参与。该工程涉及到大量的知识与信息,需要在严格的流程管理控制下实现信息之间的交互和协作,以支持并行的、协同的发动机设计和制造。航空发动机产品零组件构型复杂,零部件数量庞大,加工制造精度高,所用工艺方法自然很是繁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一种技术密集型产品。 长期以来,国内的航空发动机的工艺设计与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企业的逐渐深入,大部分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已摆脱了手工方式的工艺编制,实现了“工艺设计计算机化”。但这种“工艺计算机化”的应用层次依旧较浅,计算机在工艺部门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文字处理,工艺简图绘制等简单应用阶段,工艺编制效率虽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脱离传统工艺编制的模式,其缺陷依然存在。 国内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工艺设计重复工作多,工艺编制效率低。因发动机的工艺设计涉及的内容多,工作量巨大,传统的工艺设计是由工艺师逐件设计的,忽略了同类零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类零件之间在工艺上应用的继承性和一致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第二,工艺设计环境不统一,工艺质量难以保证。不少企业片面追求所谓的“工艺计算机化”,利用基于文字、表格处理软件、二维制图软件等通用软件开发工艺卡片填写系统。这些系统虽有简单、直观的特点和“所见即所得”的界面风格,并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由于工艺设计环境五花八门、层次不一,忽视了企业信息化中产品工艺数据间关联关系的重要性,造成工艺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难以保证,工艺设计质量难以保证,工艺信息集成困难等问题。 第三,工艺知识与经验没有得到有效管理与利用,工艺设计智能化程度低。航空发动机的工艺设计与制造是一项技术性、经验性非常强的工作,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用到的信息量相当庞大,并与具体的生产环境及个人经验水平密切相关。现有的工艺设计系统未能提供较好的手段和方式来保留老一辈工艺人员的知识与经验,造成企业知识资源白白浪费、流失。 另外,国内制造工艺还存在各系统问集成性差、工艺信息交流、共享不畅通等问题依旧存在,国内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落后的局面需要改变。 国际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其现状优于国内的。国际先进航空企业已经大规模使用CAD、

2004 国外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胡晓煜

国外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2004-10-25 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M数超过声速5倍的有翼和无翼飞行器)是未来军民用航空器的战略发展方向,被称为继螺旋桨、涡轮喷气推进飞行器之后航空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超燃冲压发动机是实现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首要关键技术,是目前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热点领域之一。 国外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已从概念和原理探索阶段进入了以飞行器为应用背景的先期技术开发阶段。预计,到2010年,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将问世。到2025年,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轰炸机和空天飞机将有可能投入使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性能特点,然后对各国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的研究进展和研究计划进行介绍,最后指出发展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 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特点 超燃冲压发动机是指燃料在超声速气流中进行燃烧的冲压发动机。在采用碳氢燃料时,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飞 行M数在8以下,当使用液氢燃料时,其飞行M数可达到6~25。超声速或高超声速气流在进气道被扩压到较低超声速,然后燃料从壁面和/或气流中的突出物喷入,在超声速燃烧室中与空气混合并燃烧,最后,燃烧后的气体经扩张型的喷管排出。 超燃冲压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成本低、比冲(单位质量流量推进剂产生的推力)高和速度快的优点。与火箭发动机相比,超燃冲压发动机无需携带氧化剂,因此,有效载荷更大,适用于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超声速航空器、跨大气层飞行器、可重复使用的空间发射器和单级入轨空天飞机的动力。 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主要类型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已研究设计过多种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方案。主要包括普通超燃冲压发动机、亚燃/超燃双模态冲压发动机、亚燃/超燃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吸气式预燃室超燃冲压发动机、引射超燃冲压发动机、整体式火箭液体超燃冲压发动机、固体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和超燃组合发动机等。其中,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和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是研究最多的两种类型。 (1)亚燃/超燃双模态冲压发动机 亚燃/超燃双模态冲压发动机是指发动机可以亚燃和超燃冲压两种模式工作的发动机。当发动机的飞行M数低于6时,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进气道内产生正激波,实现亚声速燃烧;当M数大于6时,实现超声速燃烧,使超燃冲压发动机的M数下限降到3,扩展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工作范围。 目前,美国、俄罗斯都研究了这种类型的发动机,俄罗斯多次飞行试验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就是这种类型的发动机。NASA即将进行飞行试验的也是这种类型的发动机。这种超燃冲压发动机可用于高超声速的巡航导弹、无人驾驶飞机和有人驾驶飞机。 (2)亚燃/超燃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 对于采用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来说,当发动机在M3~4.5范围工作时,会发生燃料不易着火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了亚燃/超燃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概念。这种发动机的进气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引导部分来流进入亚声速燃烧室,另一部分引导其余来流进入超声速燃烧室。突扩的亚声速燃烧室起超燃燃烧室点火源的作用,使低M数下燃料的热量得以有效释放。由于亚燃预燃室以富油方式工作,不存在亚燃冲压在贫油条件下的燃烧室-进气道不稳定性。这种方案技术风险小,发展费用较低,较适合巡航导弹这样的一次性使用的飞行器。目前,掌握该技术的主要是美国霍布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 (3)超燃组合发动机

先进航空发动机关键制造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先进航空发动机关键制造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轻量化、整体化新型冷却结构件制造技术1 整体叶盘制造技术整体叶盘是新一代航空发动机实现结构创新与 技术跨越的关键部件,通过将传统结构的叶片和轮盘设计成整体结构,省去传统连接方式采用的榫头、榫槽和锁紧装置,结构重量减轻、零件数减少,避免了榫头的气流损失,使发动机整体结构大为简化,推重比和可靠性明显提高。在第四代战斗机的动力装置推重比10 发动机F119 和EJ200上,风扇、压气机和涡轮采用整体叶盘结构,使发动机重量减轻20%~30%,效率提高5%~10%,零件数量减少50% 以上。目前,整体叶盘的制造方法主要有:电子束焊接法;扩散连接法;线性摩擦焊接法;五坐标数控铣削加工或电解加工法;锻接法;热等静压法等。在未来推重比15~20 的高性能发动机上,如欧洲未来推重比15~20 的发动机和美国的IHPTET 计划中的推重比20的发动机,将采用效果更好的SiC 陶瓷基复合材料或抗氧化的C/C 复合材料制造整体涡轮叶盘。2 整体叶环(无盘转子)制造技术如果将整体叶盘中的轮盘部分去掉,就成为整体叶环,零件的重量将进一步降低。在推重比15~20 高性能发动机上的压气机拟采用整体叶环,由于采用密度较小的复合材料制造,叶片减轻,可以直接固定在承力环上,从而取消了轮盘,使结构质量减轻70%。目前正

在研制的整体叶环是用连续单根碳化硅长纤维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制造的。推重比15~20 高性能发动机,如美国XTX16/1A 变循环发动机的核心机第3、4 级压气机为整体叶环转子结构。该整体叶环转子及其间的隔环采用TiMC 金属基复合材料制造。英、法、德研制了TiMMC 叶环,用于改进EJ200的3级风扇、高压压气机和涡轮。3 大小叶片转子制造技术大小叶片转子技术是整体叶盘的特例,即在整体叶盘全弦长叶片通道后部中间增加一组分流小叶片,此分流小叶片具有大大提高轴流压气机叶片级增压比和减少气流引起的振动等特点,是使轴流压气机级增压比达到3 或3 以上的有发展潜力的技术。4 发动机机匣制造技术在新一代航空发动机上有很多机匣,如进气道机匣、外涵机匣、风扇机匣、压气机机匣、燃烧室机匣、涡轮机匣等,由于各机匣在发动机上的部位不同,其工作温度差别很大,各机匣的选材也不同,分别为树脂基复合材料、铁合金、高温合金。树脂基复合材料已广泛用于高性能发动机的低温部件,如F119 发动机的进气道机匣、外涵道筒体、中介机匣。至今成功应用的树脂基复合材料有PMR-15(热固性聚酰亚胺)及其发展型、Avimid(热固性聚酰亚胺)AFR700 等,最高耐热温度为290℃~371℃,2020 年前的目标是研制出在425℃温度下仍具有热稳定性的新型树脂基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构件的制造技术是集自动铺带技术(ATL)、自动纤维铺放

7.稀薄燃烧技术

6.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技术(HCC) 为了降低油耗和减少排放,日本的三菱公司和德国的大众公司都设计出了缸内直喷和稀薄燃烧的汽油发动机,日本三菱的叫GDI技术,德国大众的叫FSI技术。 正常的燃油和空气的混合比是14.7:1,当混合气体的浓度比超过理论空燃比,假设达到了25:1,这时油的浓度很低,不但会很难点燃,造成发动机断火,而且燃烧缓慢,造成发动机犯热、无力。虽然依靠加大点火能量能够有所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单靠提高点火能量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层燃烧可以实现稀混合气的点燃,但必须设计成缸内直喷才能实现。对于缸外喷射的发动机,是无法实现分层燃烧的,这是因为缸外喷射时混合气浓度是一致的,要浓都浓费油,要稀都稀点不着,所以无法分层燃烧。但缸内直喷就不同了:它可以在进气冲程先喷一点油,形成25:1的稀混合气,等压缩终了接近上止点时,再向火花塞处喷一点油,在火花塞电极处形成一团14:1的功率混合气,这团较浓的混合气是很容易被点燃的。而如果用这个较浓的混合气去点燃其他的混合气,显然也是很容易的,这就是分层燃烧。如果采用分层燃烧,就可以实现在很低的燃油浓度下,实现发动机的正常运转。而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现分层燃烧的前提就是气缸内的混合气体不均匀化,只在靠近火花塞电极的区域内使用稍浓混合气。

日本三菱的GDI是最早的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其实无论是GDI 还是FSI,或者其他的缸内直喷稀燃发动机,它们的设计理念就是想借鉴柴油发动机节油的先天优势,来实现对汽油机的优化,所以他们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点。柴油机是缸内喷射,这些发动机也是,柴油机的压缩比很高,这些发动机的压缩比也比一般的汽油发动机高,一般都在12:1左右,但是,在这种压缩比下,还是不可能实现压燃,而且,汽油这种燃料的稳定性要比柴油差很远,注定不能压燃,还是要依靠火花塞来点燃。所以稀燃技术就成为这类直喷发动机的独门秘笈,以提高燃烧效率来实现节油环保的目的。 那么这两者技术是如何实现混合气在气缸内分层的呢?GDI采 用的是真正的直接喷射,设计师将喷油嘴布置在气缸顶部离火花塞和进气门都很近的地方,在发动机进气行程中,它也会喷油,但是喷油量非常的少,在活塞向下运动到底部再向上进行压缩时,气缸内的空气已经得到完全混合,这就如同缸外喷射的道理。但这时的混合气是不能被点燃的,因为浓度实在是太低了,预先达到这种浓度,只是为第二次喷油点燃缸内气体,并充分燃烧做准备;当然,这种稀混合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高压缩比而不会产生爆燃。当活塞即将到达上顶点,喷油嘴开始第二次喷油,因为喷出的燃油是漏斗形,越是靠近喷油嘴的地方,浓度就越高,而火花塞离喷油嘴很近,显然,此时在火花塞跳火间隙附近的燃油浓度是很高的,比其他部位的混合气要高,从而实现了不同区域出现不同浓度的混合气,也就是所谓分层。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效率评价方法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效率评价方法 摘要:超燃冲压发动机是未来快速飞行器的心脏,是目前世界各国正投入巨大精力研究的科研制高点。在评估发动机和燃烧室的各项性能时,燃烧效率是评价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本文针对这一性能指标,将介绍几种评价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效率的方法:氢燃料特征原子团光谱辐射强度测量换算氢燃料燃烧效率的方法,探针取样组份分析方法、一维流动参数评估方法。在这些燃烧效率计算方法中涉及燃烧学的基本知识。在介绍这些评价燃烧效率的方法时,本文还将对这种方法做简单评价,并学习它们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效率、一维评价方法 超燃冲压发动机简单地说就是燃料在超声速气流中进行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其飞行速度一般都在马赫5以上,以美国X-51高超声速飞行器为例,其飞行速度达到马赫数6。但从速度来讲,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国防和军事领域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应用于高超声速导弹和空天飞机,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有实力的世界大国都在争先发展这种 飞 行 器的 主 要原 因 。 图 1高超声速导弹 超燃冲压发动机属于冲压发动机范畴。与一般的冲压发动机不同的是发动机进气前与进气后其气流都维持在5马赫的高超音速以上。而一般的冲压发动机则需要把气流减速增压。但气流速度一旦达到了5马赫的高超音速以上时, 气流减速增压所带来的高压强高温度会超过发动机材料承受极限。所以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高超音速吸气后经过燃烧后马上高超音速喷出。这样发动机内滞留的静压静温就不会威胁发动机正常运作。当然要在这种速度下正常飞行,也是有很大的难度的,目前而言,困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点火困难,在高超音速中添加燃料并点火无异于在龙卷风中点燃一根火柴;二是飞行器热防护问题,在Ma>5时,飞行器将受到空气急剧地加热效应,这种加热是一般材料承受不了的,因此,高温条件下的主动热防护成为研究的关键之一。 对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在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及其燃烧室的研究过程中,对其性能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评估发动机和燃烧室的各项性能时,燃烧效率是评价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在这方面,人们也做了很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燃烧效率不能直接测量,需要通过一些测量的参数经过处理换算求出。经过多年研究,燃烧效率的评估方法不断得到完善,目前,各国研究中常

发动机燃烧技术

一、概述 内燃机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自从1876年奥托发明的第一台火花点火式发动机和1892年迪塞尔发明第一台压燃式发动机以来,由于具有较高的热效率、比功率和可靠性,内燃机成为了最主要、最理想的船用、工程机械以及车用动力。美国机械协会认为汽车是20世纪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工程界的成就。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发动机仍然是汽车、机车、轮船、农用机械和工程机械等移动装置的动力源。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内燃机的保有量迅速增加,这样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就日益严重,相应地对内燃机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其中提高内燃机燃油经济性一直是该领域研究工作者所追求的。 同时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提高,如何降低内燃机的有害排放物,是大家共同关心重视的课题。一方面,通过机内净化技术,如柴油机采用电控高压共轨喷射技术,并结合燃烧系统、进排气系统的优化改进,使得整机的排放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另一方面,机外净化技术,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而内燃机的燃烧技术是改善内燃机动力特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的本质和关键技术,当很多研究者对内燃机的燃烧技术进行了研究,为提供内燃机动力特性,降低排放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内燃机燃烧技术介绍 首先是压燃式柴油机燃烧技术,柴油机是典型的压燃式发动机,通过缸内压缩混合气体到一定压力与温度,使得混合气体自燃,其中预混燃烧量越多,初始放热率峰值越高,相应地燃烧最高温度就越高,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就增加,其后接着进行扩散燃烧,燃油与空气边混合边燃烧。因此,传统柴油机需要较高的喷射压力,以及适当的空气涡流强度,保证扩散燃烧充分完成,以便降低排气烟度。这种燃烧方式的有点是很明显的,首先是热效率高、燃油经济性好,由于可以采用较高的压缩比,因此热效率比较高,经济性好。但是其缺点也是很明确的,首先是其振动噪声大,由于在上止点前的第一阶段非均质预混合燃烧会引起较高的压力升高率,因此该种燃烧方式的振动噪音比汽油机的要大,其次,其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变高,预混合燃烧会引起较高的燃烧温度,且燃烧室的空气比较富裕,因此,氮氧化物的排放会较高,而且由于扩散燃烧的存在可能使得混合气燃烧不完全,从而使得引起的颗粒物排放比汽油机要高。 其次,是点燃式发动机,这种形式的发动机主要应用于汽油机上,这种燃烧方式与柴油机相比,汽油机属于典型的预混燃烧,这种燃烧方式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说,工作运转平稳,其在进气行程中燃油就喷入进气管,遮掩燃油与空气有足够的时间在着火前进行充分地混合,形成基本均匀的可燃混合气,因此汽油机工作比柴油机要来的平稳,并且其振动噪声也要比柴油机小很多。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今环境保护的大趋势与政策下,汽油机的燃烧方式中氮氧化物与颗粒物的排放比柴油机低很多,因为基本均匀的预混燃烧,颗粒物的排放比较低。由于较低的燃烧温度,使得氮氧化物的排放也是比柴油机要低很多的。 三、内燃机燃烧技术的发展

超燃冲压发动机原理与技术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超燃冲压发动机原理与技术分析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系2010级热能2班 姓名:王俊 指导教师:刘世俭 2014年 5 月28 日

超燃冲压发动机原理与技术分析 The Principle and Technical Analysis of Scramjet Engine

摘要 通过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基本原理与特点的介绍,比较了世界主要国家在超燃冲压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中的一些成果;结合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以及流体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阐述进气道、隔离段、燃烧室、尾喷管的设计并进行性能分析;列举目前投入应用的几种主流构型及其选择依据;分析主要参数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影响;最后综合阐述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发展趋势以及用途。 关键词: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分析一体化设计热循环分析

Abstract: Introduction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features of scramjet engine, comparison of major powerful countries’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nd practical achievements on this project. Expound and analyses the design and property programmes of air inlet、isolator、combustion chamber、tailpipe nozzle with theories of hypersonic aerodynamics and hydrodynamics; Its application in several mainstream configuration and its choic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main parameters on the scramjet. Finally,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integrated scramjet paper and uses Key words: scramjet engine property analysis integrating design Thermal cycle analys

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2016年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现状及2017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近年来,我国已经形成较完整的航空发动机产业链和相应的 生产布局。2011年我国整个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人民币,其中军 用约占70%;民用约占30%,预计到2020年,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市场规模将 突破千亿元大关。 中国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及预测,2011年-2020年如下图所示: 一、航空发动机整体情况 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动力源,是决定飞机性能的重要因素。航空发动机集中 了机械制造行业几乎所有的高精尖技术,因此航空发动机技术水平的高低是一个 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能制造飞机的国家很多,但是能独立研制 航空发动机的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而全球民 用航空发动机市场基本被欧美企业垄断。 航空发动机产业空间广阔,未来20年全球民用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将达到 14,360亿美元,军用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将达到4,300亿美元。 二、航空发动机电子技术 随着发动机测试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发动机系统已从传统的机械系 统向机电系统发展,而且发动机电子技术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在航空发动机领域, 以发动机参数采集器和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为代表的发动机电子系统的采用极 大推动了发动机电子技术的发展。 (一)发动机参数采集器基本情况 发动机参数采集器属于发动机状态监视装置。这类设备主要进行发动机重要 参数的采集、处理和存储,发动机气路参数趋势分析,发动使用寿命监视,发动 机振动监视,发动机健康管理等。发动机参数采集器可以跟踪采集航空发动机运 行中的工作状态和故障信息,并进行处理,分析出航空发动机部件的性能退化情 况或者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对故障进行诊断、分析故障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 势,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维护措施。这类电子状态监视与故障诊断系统对航 空发动机早期故障诊断征兆的及时发现与及时处理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避免相关 事故的发生,保障飞行安全,同时还可以“视情维修”,大大节省维修成本与维修 时间,对使用方和维修商都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目前国内外飞机都逐渐采用发动机参数采集器取代传统的发动机仪表,新飞 机制造和老飞机改造产生了较大容量的市场。晨曦航空是国内率先研制发动机参 数采集器的企业之一,是国内直升机发动机参数采集器最大供应商。 (二)航空发动机电子控制领域基本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