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类型

几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类型
几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类型

几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类型有:

A.溺爱型

表现: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

危害: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B.矛盾型

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危害: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C.期待型

表现: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危害: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

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D.干涉型

表现: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危害: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E.忽视型

表现: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危害:这种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9种不同类型母子相处之道

9种不同类型母子相处之道 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3118553071.html, 2天前 | 阅读原文 早点了解孩子的性格,有助于父母采取科学的育儿方法。有科学家将人的性格根据其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大致分为三种倾向,那么,不同性格的妈妈该如何与不同性格的宝宝相处与互动呢? A类:积极活跃的行动派 宝宝:这类宝宝往往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玩具、新事物都兴趣十足,但常常很快就会厌烦。 妈妈:这类妈妈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朋友众多,善于平衡人际关系,但常会强制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B类:敏感消极的内向派 宝宝:这类宝宝比较认生,喜欢缠着大人,习惯一直依附在妈妈身边。动不动就会哭,每次哭闹的时间很长。 妈妈:这类妈妈对于压力和刺激比较敏感,容易苦恼,情绪一旦低落,就需要调整很长时间才能振奋起来。 C类:从容自主的思考派 宝宝:这类宝宝即使看到旁边的孩子哭,也不会受到影响。与新玩具相比,他更看重自己一直喜欢的玩具,常会一个人乐在其中。 妈妈:这类妈妈通常是“慢性子”,总是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才付诸行动。

最佳育儿法:妈妈应时常留意宝宝的情绪变化,试着多给宝宝的生活增加些小变化,譬如做些新的辅食,或是进行一些复杂的亲子游戏等,让宝宝在紧张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C类妈妈和B类宝宝 特点:这类妈妈一般不会与宝宝粘在一起,因此,妈妈也就很难理解敏感型宝宝细腻的情感以及哭闹的原因了。 最佳育儿法:当宝宝哭泣时,不妨把宝宝抱起来哄哄。让宝宝在肌肤接触中获得安全感。比较适合他们的游戏是妈妈读画册给宝宝听,或者妈妈和宝宝一起画画。 C类妈妈和C类宝宝 特点:由于妈妈和宝宝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类型,所以,很容易形成妈妈和宝宝各自沉静在自己世界里的现象。有时,妈妈还喜欢把自己的行为通过语言告诉宝宝。 最佳育儿法:妈妈应创造机会,带着宝宝和其他母子一起外出游玩,试着与各种人保持联系和接触,从而帮助宝宝增强交际能力,并逐渐调整“慢性子”的性格。

城市家庭亲子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

学年论文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城市家庭亲子关系及其影响 因素的研究 学院名称文法学院 专业名称社会学 学生姓名汪杰 学生学号201309030107 任课教师许传新 设计(论文)成绩 教务处制 2015年12 月30日

填写说明 1、专业名称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2、格式要求: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 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 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 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城市家庭亲子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研究 摘要 亲子关系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亲子关系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城市家庭中的父母和子女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法,围绕城市家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亲子关系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经研究发现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夫妻关系和家庭结构,本文通过逐一分析这四个因素是如何影响亲子关系的,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城市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比较正常的和良好的,亲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活动,亲子之间能做到有一定的沟通和交谈,亲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但出现频率较低。最后,本文针对亲子关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措施。 关键词:亲子关系;研究现状;影响因素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也称为强安定剂、神经阻滞剂。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1、常见副作用:口干、舌燥、鼻堵、乏力、思睡、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罕见副作用:阻塞性黄疸、粒细胞缺乏、视网膜色素沉着。其中以急性黄疸、粒细胞缺乏症、癫痫样发作、剥脱性皮炎、肝损害及低血压性休克最为严重,应高度重视! 2、原则上凡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躯体改变,均应考虑是否与药物有关,通过减药或停药对此有鉴别和治疗意义。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药无成瘾性,但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不良反应具体划为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1)过度镇静:无力、思睡,尤以氯丙嗪、氯氮平常见。 (2)药源性精神副作用:如意识障碍、消极忧郁、幻觉、躯体性妄想、缄默、紧样状态、兴奋躁动等。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凶狠、敌意、极度兴奋和冲动、攻击行为,常为一过性,多见于治疗初期。不需特殊处理。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出现的程度不同,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表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刻板动作或冲动行为、生活不能自理。可伴脉速、出汗、震颤、构音不清、扩瞳等躯体症状。多见于:用药早期;大剂量用药或在剧增、骤停或更换药物时;联合用药;老年人、有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者。处理主要为减药或停药。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药源性抑郁状态 发生率依次为利血平、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处理:及时减药、停药或加服抗抑郁药,严密观察以防意外。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紧综合征 症状: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重者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膝踝痉挛、震颤等。处理:酌情减药、停药或加用抗帕金森药。 (3)惊厥:任一种酚噻嗪衍生物都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以高剂量、低效价的氯丙嗪、氯氮平为多。处理方法:加药宜慢,可加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必要时减药、停药或换药,排除器质性疾患。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说课材料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亲子关系是青少年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亲情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亲子关系的研究和指导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亲子关系的教育要贯穿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学生开展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指导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调查证实:亲子关系良好的学生人际关系良好,情绪平稳,能较好利用非智力因素,积极融入集体生活,乐于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得到积极发展。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进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指导学生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与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结合起来,把学生亲子关系是否良好作为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融入学生教育和成长的全过程。要形成以班主任老师为核心的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指导教师队伍,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对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进行记载和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身体、学习等方面的各种问题,针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特点,班主任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必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做

出准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和家长改善亲子关系。学校把指导学生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工作渗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议,使学生处理好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亲子冲突和矛盾,使学生了解处理亲子关系时应该采取的态度和要做的事情,能够主动、积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二、教师要在亲子关系的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者认为,教师和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因,师生关系决定其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在儿童人际关系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对儿童不良的亲子关系有弥补作用,并影响其同伴交往的主动性,交往能力及社交地位等,是儿童发展与适应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在促进学生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方面的培养,使全体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最新的处理好亲子关系的知识与方法,通过主题班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采取多种形式,以丰富生动的活动,增强教师和家长、学生的交流,把亲子关系的指导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努力使班主任老师包括全体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亲子关系的指 导,帮助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家长要在亲子关系的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之我见

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之我见 亲子关系是“关系”的一种,只要涉及到“关系”,则必然会涉及到双方,我们这里的双方自然就是指父母和子女了,在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的问题上,也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通过探究,首先,我认为在儿童处于年幼时期时,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父母在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可以作为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父母需要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有研究表明夫妻关系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缺失自我型,这类夫妻彼此独立意识差,相互依赖,自身人格具有缺陷,导致给孩子树立了不健康的榜样;二是冲突型,这类夫妻经常矛盾不断,争吵和敌对伴随着孩子,造成孩子多疑,敏感等情绪障碍,另外,若父母处于离异的状态,必然会造成一方对孩子的陪伴不足,对孩子产生影响;三是健康型,这类父母主控家庭系统,彼此形成良好分工,且他们所具有的平等奉献意识给孩子积极健康的影响。以上三种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情以及亲子之间的关系。因此可见,父母婚姻关系如果稳定就可以给孩子一个健康有爱的家庭成长环境,孩子与父母也才能够正常沟通交流,进而构建出良好的亲子关系。就一个现实的现象来看,很多父母会选择在子女高考之后离婚,而在孩子备考期间还不惜装作“夫妻恩爱”,可见,夫妻关系对亲子关系以及子女心理的影响之大。 第二,父母需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如果可以的话,父母应采用权威性的教养方式,给孩子一个“严而有爱”的环境,且注重子女的独立,创造,在方式上多采用沟通说理。这样比较民主的环境下,更多地时候可以与孩子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关系,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会更多以沟通等和平的方式解决,而不太会产生太大的矛盾冲突。但如果父母属于溺爱型或者忽视型的话,则会使孩子性格产生扭曲,亲子关系必然会出现很大的裂痕。比如近年来湖南卫视《变形记》中很多城市孩子,他们的父母不是因为从小对他们太过宠爱就是因为忙于工作而对孩子疏于管教,而参加节目的大多数孩子也是正是因为父母这错误的教养方式而出现种种问题,与父母关系都十分不好。 第三,父母应该注重儿童的特性。儿童出生后给人感觉就是一个“纯白无暇”的白板,很多人会认为他们对于亲子关系,应该没有任何的“建树”。其实事实上,虽然在这层关系中,孩子体现出的不是主导的地位,但是根据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气质特点对父母采用何种教养的方式有极大地影响。我们知道在儿童的气质中,分为易养型,难养型,启动缓慢型和中间型,而这里的“养”是指儿童的性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由此可见,父母注重儿童的特性,关注儿童的个性、态度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另外,

第三节 幼儿的亲子关系

?第三节幼儿的亲子关系 ?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最早,也是最稳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的爱的关系的模式,母婴关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变。” ?亲子关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社会关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 ?亲子关系本质的情感模式是依恋。(P150) ?早期亲子关系的核心是依恋。 ?一、什么是依恋?(P150) ?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 ?依恋一旦形成,会有以下行为: ?1、主动寻求依恋对象; ?2、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会表现出紧张; ?3、会主动寻求依恋对象,对依恋对象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及时反应; ?4、与依恋对象重逢时表现出轻松与愉悦。 二、依恋的类型 a.安全型(70%) b.回避型(10%) c.矛盾型(20%) 三、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 ?1、父母的教养方式 ?2、婴儿的气质 ?A:5个月大的宝宝放声大哭时,妈妈急忙跑到摇篮边,抱起幼儿轻声哄,放回摇篮后不到一会,宝宝又大声哭起,妈妈再次跑过去抱起宝宝; ?B:5个月大的宝宝放声大哭时,妈妈仍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过了一会,宝宝不哭

了; ?C:5个月大的宝宝放声大哭时,妈妈不耐烦的走到摇篮边,抱起幼儿大声呵斥:“怎么这么烦人,天天哭!讨厌死了。” ?婴儿的气质类型 托马斯和切斯于1986年根据婴幼儿心理发展五个方面: ?①生物节律性和可预测性; ?②对新异刺激的趋避性; ?③对新经历和常规改变的适应性; ?④情绪反应强度; ?⑤典型心境。 根据这五个方面的不同组合,归纳出了三种气质类型: 1、易照看型:儿童的大多数属于这一类,约占75%,他们吃、睡等生理活动有规律,节奏性强。他们容易适应新环境、容易接受新食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总是情绪愉快,爱玩,对成人的招呼反应较强。他们容易受到成人的极大的关怀与注意。 2、难以照看型:这一类孩子的比例较低,约占10%。他们总是在哭,不易抚慰。进食时烦躁不安,睡眠不规则。对新刺激畏缩,接受变化难。他们的心情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由于成人的抚爱经常得不到正面反馈,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往往较不密切,孩子缺乏教养。 3、发动缓慢型:这一类孩子约占15%。他们安静退缩、对新事物适应缓慢。如果坚持与他们积极地接触,他们会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反应。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对新刺激会渐渐地产生兴趣,慢慢地活跃起来。 ?得出以下结论: ?1、容易抚育型的儿童通常形成安全型依恋; ?2、难以照看的儿童往往容易形成矛盾型依恋; ?3、缓慢发动型则容易形成回避型依恋。

几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类型

几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类型有: A.溺爱型 表现: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 危害: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B.矛盾型 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危害: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C.期待型 表现: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危害: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

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D.干涉型 表现: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危害: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E.忽视型 表现: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危害:这种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也称为强安定剂、神经阻滞剂。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1、常见副作用:口干、舌燥、鼻堵、乏力、思睡、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罕见副作用:阻塞性黄疸、粒细胞缺乏、视网膜色素沉着。其中以急性黄疸、粒细胞缺乏症、癫痫样发作、剥脱性皮炎、肝损害及低血压性休克最为严重,应高度重视! 2、原则上凡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躯体改变,均应考虑是否与药物有关,通过减药或停药对此有鉴别和治疗意义。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药无成瘾性,但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不良反应具体划为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1)过度镇静:无力、思睡,尤以氯丙嗪、氯氮平常见。 (2)药源性精神副作用:如意识障碍、消极忧郁、幻觉、躯体性妄想、缄默、紧张样状态、兴奋躁动等。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凶狠、敌意、极度兴奋和冲动、攻击行为,常为一过性,多见于治疗初期。不需特殊处理。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出现的程度不同,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表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刻板动作或冲动行为、生活不能自理。可伴脉速、出汗、震颤、构音不清、扩瞳等躯体症状。多见于:用药早期;大剂量用药或在剧增、骤停或更换药物时;联合用药;老年人、有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者。处理主要为减药或停药。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药源性抑郁状态 发生率依次为利血平、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处理:及时减药、停药或加服抗抑郁药,严密观察以防意外。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紧张综合征 症状: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重者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膝踝痉挛、震颤等。处理:酌情减药、停药或加用抗帕金森药。 (3)惊厥:任一种酚噻嗪衍生物都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以高剂量、低效价的氯丙嗪、氯氮平为多。处理方法:加药宜慢,可加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必要时减药、停药或换药,排除器质性疾患。 10 / 1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4)锥体外系反应(EPS):有五种表现形式1)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四个特征:运动不能、肌肉强劲、震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静坐不能。3)急性肌张力障碍。以上三种锥体外系反应均可减药、停药、合用对抗药。4)迟障(TD):处理:减、停、换药。停抗胆碱能药;对症治疗选用多巴胺耗竭剂,多巴胺阻滞剂;抗组胺药非那根;促大脑代谢药;抗焦虑药安定。说明:TD重在预防。5)兔唇综合征:停药可消失,抗震颤麻痹药可能有效。 (5)植物神经系统:轻的不必处理,如症状持续发展并渐趋严重,则可能出现抗胆碱能中毒综合征或抗胆碱能危象。此时应停药,可用毒扁豆碱1-2mg肌注。恶性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显著的帕金森氏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伴高热、意识障碍,可能与药物锥体外系反应和体

高中生亲子关系案例分析及改善对策

高中生亲子关系案例分析及改善对策 【摘要】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笔者从自身教学案例引入,从认识观念、基本准则、具体改善等几方面为家长和学生两个亲子关系的主体提供了对策。笔者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在先进的亲子关系观念下,亲子双方相互倾听、深入了解并加以常态化、内容丰富化,有效亲子沟通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高中学生;亲子关系;案例;对策 一、因为爱的“战争”——亲子关系的现状 据2009年在河南郑州对该市1000名初、高中学生的一项心理问卷调查,中学生们认为被父母忽视的竟然高达98.6%;而另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亲子关系占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53.2%,远高于同伴关系(30.5%)和师生关系(13.3%)。 因为爱的“战争”。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可以用“爱”这个词来概括;同样,“爱”也可以描述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但是这种“爱”完全甜蜜和谐吗? 二、爱的“战争”——亲子关系恶化的案例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2011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至2011年10月20日9点39分,笔者、何同学、何妈妈) 笔者:何同学,你怎么还没到学校啊?路上堵车了吧? 何同学:老师,我妈妈不让我读书了? 笔者:啊?!怎么会啊?你妈妈为了你读书还亲自来学校缴费办理手续了啊。 何同学:真的……你不相信你问她嘛(挂断电话) 笔者:你是何同学妈妈吗? 何妈妈:老师,我这儿子我管不了!他不读书就算了!我不管了,不管了!呜呜 案例二:(2012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笔者、龚同学、龚妈妈) 笔者:龚同学你怎么变成长住生了啊?你家不是在渝北区吗(距学校1小时

五种不良亲子关系影响孩子成长

五种不良亲子关系影响孩子成长 1、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据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问题: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对策: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2、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问题: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对策: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3、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药学毕业论文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以下是搜集整理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一般规律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使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在临床用药中的重要性。随着大量高效、高选择性和治疗剂量范围窄的药物不断上市,且联合用药机会大大增加,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这也使ADR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药物监测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视,定期分析导致ADR发生的因素,尽量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2]。作为一所三甲医院,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人数众多,因此,明确开展ADR监测,对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药源性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我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上报的568例有效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查阅我院于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报告ADR共568例。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别按患者年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年龄与ADR发生的关系从年龄分布来看大于60岁老 人(180例,占31.69%)和小于14岁儿童(103例,占18.13%)是发 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两者共占发生ADR的一半(共283例);且 是发生严重或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重点人群(严重或新的ADR共10例,占71.43%)。见表1。 2.2给药途径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给药途径的分析发现,引起ADR发生最多的为静脉给药(占72.89%),口服和其它给 药方式占较小的比例。其中静脉滴注给药有8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口服给药有3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1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见表2。 2.3药物种类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对药物所属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得出,568例ADR报告中涉及多类别药物,ADR发生率最高的 药物为抗菌药物(排名前20位中占8个品种),其次为中药注射剂 和抗肿瘤药物及生物制剂。抗菌药物中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不良 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占据前三位,分别是阿洛西林(30例)、头孢 呋辛(20例)、头孢他啶(19例)。见表3。 2.4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对ADR累及的器官或系

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当中能否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都是独生子女,不好管教,这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在建立亲子关系的时候,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系太亲密了,恐怕产生溺爱,关系疏远了,又恐孩子抱怨。真是难为做父母的不知如何是好。 完整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破碎的家庭往往给孩子残缺的爱,一些家庭父母离异或者长期外出,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放任自由,缺少监护,孩子容易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更容易受到毒品的诱惑。作为人生的第一任教师的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发育。本身言行不检点的父母常常成为其子女,恶的榜样,成为子女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引路人。 亲子关系的含义 所谓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人格结构,在婴儿期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早已奠定基础,再经其后的儿童期、青年期等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逐渐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子女的生理健康、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 亲子关系主要有三大影响 1、对语言发展之影响(语言的发展更多收益于母亲) 2、对人格形成之影响(家庭失和协造成幼儿、紧张、易怒,长大后有神经官能症和少年犯罪) 3、对社会人际关系之影响(良好亲子关系中感受到被爱、被需要、被欣赏、被接受,奠定了孩子与他人之间良好的适应基础,家庭冷淡、无爱的孩子长大后不易相信别人,不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对父母亲职及亲子关系质量的调查及观点_以上海青少年为例_石丹理

对父母亲职及亲子 关系质量的调查及观点 )))以上海青少年为例* 石丹理韩晓燕李美羚 提要:本文以3022名上海中学生为样本,针对研究所提出的七个问题,得出以下结论。一,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有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二,青少年对父母控制和亲子关系质量有性别差异。三,父母的教育程度与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及亲子关系质量呈正相关。四,父母对子女的知识、期望、监控、管教及要求量表之间呈正相关。五,不同的亲子关系质量量表之间呈正相关。六,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控制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质量呈正相关;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质量呈负相关。七,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控制及亲子关系质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与子女的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因中国大陆很少有对上述问题的探讨、研究,本研究可被视为该领域的开拓性研究。 关键词:上海青少年父母亲职亲子关系质量 作者石丹理,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韩晓燕,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李美羚,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研究助理。 一、文献回顾 父母控制被广泛地使用于现有的亲职模式及相关研究中,很多学者指出,有必要区分两类不同的父母控制(Barber,1996,2002;Steinber g,1990)。一类是心理控制,即/父母通过控制子女的活动来负面地影响子女的心理世界而决定子女的心理发展0(Smetana& Daddis,2002,p.563);另一类是行为控制,即/父母为子女订立的规则、制度及约束等0(Smet ana&D addis, 2002,p.563)。 关于父母的行为控制,一些研究以/父母监控0来表示(Pettit,L aird,Dodge,Bates&Cr iss,2001; Smetana&D addis,2002)。而当/监控0意味着/监视或跟踪0时(Dishion&M cM ahon,1998),又会用父母对子女活动的理解来测量(Cro ut er&Head,2002; K err&Stattin,2000)。Stattin和K er r(2000)认为,父母监控与父母对子女活动的理解不同,因为父母的理解不一定反应在监控活动上,子女的主动揭示才是关键。从概念来看,有必要认识父母行为控制的多方面特点(Smetana&Daddis,2002)并区分父母监控与父母对子女活动理解的不同。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父母行为控制有五个方面:(一)父母知识;(二)父母期望;(三)父母监控;(四)父母管教;(五)子女对父母行为控制的满意度。一些研究指出,可以用概括的概念描述亲职。如,在M accoby和M artin(1983)提出的模式中,建议将/父母反应0和/父母要求0作为概括的亲 *本研究由香港特区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属下的研究资助局(研究项目编号CUH K4293/03H)、富慈善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拨款进行,谨在此致谢。

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疾病解读

亲子关系失调与青少年心理疾病 正值中年的你,是否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原本温顺、乖巧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却脾气火爆、不愿与父母交流、离你越来越远?为什么原本开朗活泼的孩子,越来越内向、孤僻、并出现一些您难以理解的言语与行为?为什么学习成绩一贯很好的(他或她),大考前却总是头疼脑热、发挥失常?这个周末,请您参加我们的亲子课堂——亲子关系失调与青少年心理卫生。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4.5亿人患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1%。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目前中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3.67亿,受到情绪和行为问题困扰的儿童青少年约300万。据全国22个省市调查表明,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为3%至5%。 一什么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作为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具有极强的情感亲密性,因此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

健康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影响他们以后各层次的人际关系,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也是终身受益的财富。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插图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精神就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或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恶劣心境) 三:亲子关系类型: 孩子交流,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需求,支持孩子的兴趣 善于自我控制地解决问题,自尊感,自信心强,善于与人交往,对人友好。 专制型:父母权威意识,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靠惩罚和强制性迫使孩子服从,希望孩子按自己为他设计的蓝图成长,不尊重孩子要求。孩子表现驯服、懦弱、缺乏主见,情绪压抑,或者出现言行不一、撒谎、叛逆、攻击。 指责型:过多干预,过高要求,经常否定孩子,将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比较. 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自卑、怯弱,缺乏主见。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抑郁、焦虑。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培养孩子的整体素质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整体素质 -――听尹晓予教授讲座有感今天听了尹教授关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整体素质》的讲座,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尹教授用自己教育子女的成功案例,生动诠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主导在于父母,父母的科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父母的毅力和耐心,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都会对孩子整体素质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尹教授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对孩子更有影响力。学校教育有其局限性,传道授业解惑靠学校,而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教育。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比如孩子的阅读习惯、完成作业习惯、睡觉习惯、洗脸刷洗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父母采取方法、制定措施,去监督,去落实,久而久之,孩子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 尹教授认为亲子关系的好坏决定培养孩子的成败。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培养。实际上这个观点对父母关系、家庭环境和父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父母之间要互爱,关系要和谐,父母之间关系融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其次,要有一个安静的家庭环境,尽量减少嘈杂之音,最好有一个读书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最后,父母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习有关教育孩子成长的书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

和特点,掌握教育孩子的本领,形成一整套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通过听讲座,对照自身,查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学习不足。关于孩子成长教育方面的书籍读的少,不了解孩子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不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二、监督不到位。对孩子的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监督不力,大打折扣,下不了狠心,以致流于形式。三、缺乏耐心和沟通。在辅导孩子作业方面缺乏耐心,对孩子感兴趣的事不想参与,缺乏和孩子沟通。四,教育技巧欠佳。欠缺灵活的教育方法和缺乏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我要做到: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学习关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努力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学校教育相配和,共同提升孩子的整体素质。第二、制定措施,监督到位。制定一系列相关措施,在阅读、作业、看电视、睡觉、刷牙、家务等方面制定出惩罚措施和激励机制,严格执行,不折不扣。第三、要有耐心和善于沟通。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善于引导孩子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要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积极参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做孩子的好朋友。要坚持不懈的抓好教育,不半途而废。第四、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在孩子面前要说到做到,树立诚信。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父母之间要有互爱和谐的关系,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我国关于亲子关系的文献综述

我国青少年亲子关系的文献综述 shine 青少年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个体由不成熟的童年过渡到稳重的成人,这也导致了青少年时期必然的不稳定性,而父母作为与青少年关系最密切的人,与青少年的关系从各个方面都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良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成人后的不好的影响,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甚至是对人生的态度。良好的亲子关系则让孩子充满自信,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亲子关系作为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成为众多青少年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一、亲子关系概念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从遗传学的角度进行定义,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一种是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定义,主要说明的是法律上的父母子女关系。 2.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促使青少年获得“成人感”,自主意识高涨;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进入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 二、亲子关系主要矛盾 亲子冲突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自从上个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从个体的心理层面尝试着对其进行解释后,许多研究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1.个体心理、生理层面。主要包括霍尔的生物成熟理论、精神心理分析理论、社会生物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各有其侧重点,但都倾向于从个体生物层面探求亲子冲突的原因和内在发生机制。在对人际关系新的看法的出现,致使青少年儿童对父母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不可避免的导致亲子冲突的发生。 2.社会、文化层面。属于这个层面的理论主要是由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提出来的,主要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冲突理论、社会资源控制理论。

不良亲子关系的表现

不良亲子关系的表现 1.亲子间互动内容单一、贫乏 当代父母由于受功利主义和智能中心主义观念的侵蚀和影响,被应试教育重重包围,致使他们大多只重视子女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时,甚至全家人只围着孩子的分数转,随着分数的高低起伏,而或喜或忧。因此学习与学习成绩成为父母在家中和孩子谈论最多的内容,甚至成为饭桌上的固定谈话节目,而且父母只是一遍遍地唠叨和说教。 除此之外,相当多的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内容非常单调、贫乏,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间感到无话可说,无可交流。由于“话不投机”,青少年与父母之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碍和理解不足。其实,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琐事、自然奇闻、科学知识、伦理道德、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以及与孩子年龄相符合的性知识,都应该成为父母和子女对话的内容。作为正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再则由于父母对孩子成绩的高期望值及父母的重复唠叨,这给子女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子女成为挣分的机器,沦为分数的奴隶。子女在这种单调、紧张、高压的家庭氛围中,常常处于抑郁寡欢的心境状态,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反应。而长此以往,孩子有可能不愿意回家,不愿意见父母,有的孩子甚至滋生出逆反和对抗的情绪,长期这样亲子之间将会出现紧张的局面。 2.亲子之间沟通程度不高,沟通困难,代沟明显

由于许多家长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再加上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有限,同时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这已成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 两代人由于生活的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无话说,交流沟通出现障碍。据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同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疏远,甚至从不与父母交谈。该调查数据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而我们知道亲子关系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有共同的生活基础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从这种意义上说,亲子关系本该是融洽、和谐和亲密无间的,但事实上却存在无话可说和无法交流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3.亲子间“互动"的方式、方法上,重“惩罚”,轻“奖励" “不打不成才"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已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古训,打骂似乎成了孩子成才的法宝。时至今日,父母根本不考虑子女的人格尊严和心理状态,野蛮、粗暴的体罚及训诫性的言语仍为广大父母教育子女的一个主要手段。事实上,过多地使用体罚及恶语,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会挫伤他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使父母希望子女接受的事物反而遭到他们的厌恶,长此以往,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 篇一: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第一节药品不良反应定义 广义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用药引起的任何不良情况。其中包括超剂量用药、意外给药、蓄意用药、药物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WHO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在预防、诊断、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了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或用药不当。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定义: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过敏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等。与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一样,排除了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误用、药物滥用(包括吸毒)、不按规定方法使用药品等情况引起的责任性或刑事性事件。这种设定是为了便于监测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 研究药物不良反应将有利于促进合理用药。临床合理用药必须掌握的两个要点即有效性和安全性。前者是指对症选药,即使所选药物的作用符合于治病的要求,后者是指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第二节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一药品不良反应按发病机制分类

不良反应的分类,揭示了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关系,使人们关注引起同类反应的共同因素和表现形式,从而采取相应的共同的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传统的分类方法通常把药物不良反应分为A型、B 型和C型三大类。这种简单明了的分类从1977年廷至今天,但因为粗略,不能准确地把各种不良反应的成因机制归于某类,因此就出现了目前新的、内容更丰富、定义更准确的分类方法,即A、B、C、D、E、F、G、H、U共九类。新的分类方法保留了A类,对B类则重新进行了定义和划分。 A型反应:又称为剂量相在的不良反应。它是药物常规药理作用的廷伸和发展,反应程度与药物在体内浓度高低密切相关,因此本型反应是可以预测的,在人群中发生率高,死亡率低。毒副作用是本型反应主要内容,其它还有过度反应、首剂反应、撤药反应、继发反应、药物依赖性等。 B型反应:又称质变异常性不良反应,它是一种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常规毒理筛选不能发现,难预测,发生率低而死亡率高。B型不良反应又可分为药物异常性和病人异常性两种,如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药物变态反应。 C型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难以预测。其特点是:背景发生率高、非特异性、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潜伏期长、不可重现。 有些药物反应难以用A型或B型反应来分类,如由于药物作用诱发的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患病率增加,药物引起三致作用、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