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主体结构工程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1。1引用标准:

JGJ/T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1.2适用范围:

适用于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不适用于表层与内部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缺陷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检测。

1.3回弹仪率定:

率定试验宜在室温5℃—35℃的条件下进行,率定时,钢砧应稳固地平放在刚度大的混凝土实体上,回弹仪向下弹击时,取连续弹击三次的稳定回弹值进行平均,弹击杆分四次旋转,每次旋转约900。弹击杆每旋转一次的率定平均值均符合80±2的要求.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在—4℃~+40℃之间。

1。4收集资料:

a。工程名称、部位及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名称;

b.结构或构件名称、外形尺寸、数量及混凝土强度等级;

c。水泥品种、标号、安定性、厂名;砂、碎石种类、粒径;外加剂或掺合料品种、掺量;混凝土配合比等;

d。施工时材料计量情况,模板、浇筑、养护情况及成型日期等;

e。必要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记录;

f。检测原因.

1。5抽样方法

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可采用下列两种方式,其适用范围及构件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个检测:适用于单独的结构或构件的检测;

2、批量检测:适用于在相同的生产工艺条件下,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原材料、配合比、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基本一致且龄期相近的同类构件。随机抽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构件,抽检数量不得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构件数量不得少于10个。当检验批构件数量大于30个时,抽检构件数量可适当调整。

1。6测区数量:

每一结构或构件测区数不少于10个;当受检构件数量大于30个且不需提供单个构件推定强度或受检构件某一方向尺寸小于4.5m且另一方向尺寸小于0。3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

1。7测区布置:

a。相邻两测区的间距应控制在2m以内,测区离构件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0。5m,且不宜小于0.2m;

b.测区应选在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方可选在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表面或底面;

c。测区宜选在构件的两个对称可测面上,也可选在一个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在构件的受力部位及薄弱部位必须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

d.测区的面积不宜大于0。04m2;

e.检测面应为原状混凝土表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以及蜂窝、麻面,必要时可用砂轮清除疏松层和杂物,且不应有残留的粉末或碎屑;

f。对于弹击时会产生颤动的薄壁、小型构件应进行固定。

g。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布置应有方案,各测区应标有清晰的编号,必要时应在记录纸上描述测区布置示意图和外观质量情况。

1.8回弹值测量

检测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于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检测面,缓慢施压,准确读数,快速复位。

每一测区应记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估读至1.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一般不小于20mm,测点距构件边缘或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mm。测点不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

1.9 碳化深度值测量:

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选择不少于构件的30%测区数在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化深度值,取其平均值为该构件每测区的碳化深度值.当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2。0mm时,应在每一测区测量碳化深度值。

测量碳化深度值时,可用合适的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约15mm的孔洞,其深度大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然后除净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不得用水冲洗。立即用浓度为1%—2%酚酞酒精溶液滴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再用深度测量工具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混凝土交界面到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测量不应小于3次,每次读数精确至0.25mm,取其

平均值,精确至0。5mm 。

1。10回弹值的计算

计算测区平均回弹值时,应从该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余下的10个回弹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10101∑==i i

m R R

式中:R m --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R i ——第i 个测点的回弹值。

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

ααa m m R R R +=

式中:αm R —-非水平方向检测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αa R —-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修正值,

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表面或底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

t a t m m R R R +=

b a b m m R R R +=

式中:、—-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表面、底面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混凝土浇筑表面、底面回弹值的修正值,

当检测时仪器为非水平方向且测试面为非混凝土浇筑侧面时,应先对回弹值进行角度修正,然后对修正后的值进行浇筑面修正。

1.11混凝土强度的计算

结构或构件第i 个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根据求得的平均回弹值R m 和平均碳化

深度值d m ,按统一测强曲线换算表得出,

由各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计算得出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平均值。当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应计算强度标准差.平均值及标准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n n i c i

cu c cu f f m ∑==1

,

1

)

()(122,--=∑=n m n f S n

i c cu f c i cu c cu f

式中:mf cu c -—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MPa),精确至0。1MPa;

n —-对于单个检测的构件,取一个构件的测区数;对于批量检测的构件,取被抽取构件测区数之和;

Sf c

cu ——结构或构件测区构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精确至0。01MPa 。

1。12计算结构或构件混凝上强度推定值:

当该结构或构件测区数少于10个时:

c

cu e cu f f min ,,=

式中:c cu f min ,—-构件中最小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 )

,精确至0.1 MPa 。 当该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强度值中出现小于10。0MPa 时:

e cu

f ,<10.0MPa

当结构或构件的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或当按批量检测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c cu f c cu f e cu s m f 645.1,-=

对于按批量检测的构件,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则该批构件应全部按单个构件检测。

a 。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小于25MPa 时

Sf c

cu >4。5MPa

b 。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不小于25MPa 时

Sf c

cu 〉5。5MPa

二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2。1引用标准:

CECS02:2005《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2。2适用范围:

超声回弹综合法适用于以中型回弹仪,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综合检测,并推断混凝土结构中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值,不适用于遭受冻害、化学侵蚀、水灾以及高温等已造成表面疏松、剥落的混凝土。

2.3 回弹仪率定:

率定试验宜在室温5℃—35℃的条件下进行,率定时,钢砧应稳固地平放在刚度大的混凝土实体上,回弹仪向下弹击时,取连续弹击三次的稳定回弹值进行平均,弹击杆分四次旋转,每次旋转约900。弹击杆每旋转一次的率定平均值均符合80±2的要求。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在-4℃~+40℃之间。

2。4收集资料:

a.工程名称、部位及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名称;

b。结构或构件名称、外形尺寸、数量及混凝土强度等级;

c。水泥品种、标号、安定性、厂名;砂、碎石种类、粒径;外加剂或掺合料品种、掺量;混凝土配合比等;

d。施工时材料计量情况,模板、浇筑、养护情况及成型日期等;

e。必要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记录;

f。检测原因。

2。5检测数量:

按单个构件检测时,每一结构或构件测区数不少于10个;

同批构件检测时,抽检数量不得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不得少于10件;

对某一方向尺寸小于4.5m且另一方向尺寸小于0。3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

2。6测区布置:

a. 测区应选在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方向的侧面;

b。测区宜选在构件的两个对称可测面上,也可选在一个可测面上;

c 。 相邻两测区的间距应控制在2m 以内;

d 。 测区应避开钢筋密集区和预埋件;

e .测区尺寸宜为200 mm ×200 mm ,采用平测时为400 mm ×400 mm ;

f .检测面应为应清洁、平整、干燥,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以及蜂窝、麻面,必要时可用砂轮清除疏松层和杂物,且不应有残留的粉末或碎屑;

g .各测区应编号,并记录测区位置和外观质量情况;

h . 对结构或构件的每一测区,应先回弹测试,后超声测试。

2。7回弹值测量

检测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于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检测面,测区应选在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方可选在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表面或底面;缓慢施压,准确读数,快速复位。 测量回弹值应在构件测区内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面各弹8点,超声波单面平测时,可在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测点之间弹16点,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估读至1.

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间距一般不小于30mm ,测点距构件边缘或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一般不小于50mm 。测点不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

2。8超声测试:

超声测点应布置在回弹测试的同一测区内,每一测区布置3个测点,优先采用对测或角测,当被测构件不具备对测或角测条件时,可采用单面平测。

超声测试时,换能器辐射面应通过耦合剂与混凝土测试面耦合良好.

测试的声时值应精确至0。1,超声测距测量精确至1。0 mm ,且测量误差不应超过±1%,声速计算应精确至0.01km/s 。

2。9回弹值计算:

计算测区平均回弹值时,应从该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余下的10个回弹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10101∑==i i

R R

式中:R ——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R i —-第i 个测点的回弹值.

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

αa R R Ra +=

式中:——非水平方向检测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αa R ——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修正值,

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表面或底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

b a t a R R R Ra ++=

式中:、—-混凝土浇筑表面、底面回弹值的修正值

当检测时仪器为非水平方向且测试面为非混凝土浇筑侧面时,应先对回弹值进行角度修正,然后对修正后的值进行浇筑面修正。

3。10声速值计算:

当在混凝土浇筑方向的侧面对测时,测区混凝土中声速代表值根据该测区中3个测点的混凝土中声速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0

31t t l v i i 式中:v-测区砼中声速代表值声速值(km/s );

l i —第i 个测点的超声测距(mm );

t i —第i 个测点的声时读数(μs);

t 0-声时初读值。

当在混凝土浇灌的顶面与底面测试时,测区声速代表值应按下列公式修正

a v v β=

式中:为测区修正后的声速值(km/s );

为测区不同浇灌面的声速值修正系数,当在混凝土浇灌顶面及底面测试时取1。034,当在混凝土浇灌侧面时取1.

2。11混凝土强度的计算

由各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计算得出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平均值。当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应计算强度标准差。平均值及标准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n n i c i

cu c cu f f m ∑==1

,

1

)

()(122,--=∑=n m n f S n

i c cu f c i cu c cu f

式中:mf cu c -—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MPa),精确至0。1MPa ;

n —-对于单个检测的构件,取一个构件的测区数;对于批量检测的构件,取被抽取构件测区数之和;

Sf c

cu —-结构或构件测区构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精确至0。01MPa 。

2。12计算结构或构件混凝上强度推定值:

当该结构或构件测区数少于10个时:

c cu e cu f f min ,,=

式中:c cu f min ,—-构件中最小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 ),精确至0.1 MPa 。

当该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强度值中出现小于10。0MPa 时:

e cu

f ,<10.0MPa

当结构或构件的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或当按批量检测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c cu f c cu f e cu s m f 645.1,-=

对于按批量检测的构件,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则该批构件应全部按单个构件检测。

a.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小于25MPa 时

Sf c

cu 〉4。5MPa

b.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25MPa-50MPa 时

Sf c

cu 〉5。5MPa

c 。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50MPa 时

Sf c

cu 〉6。5MPa

三预制构件结构性能试验

3.1引用标准:

GB/T50204—2002(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附录C)

3。2试验准备

1 构件应在0°C以上的温度中进行试验。

2 蒸汽养护后的攀登应在冷却至常温后进行试验。

3 构件在试验前应量测其实际尺寸,并仔细检查构件的表面,所有的缺陷和裂缝应在构件上标出。

3。3 支承方式

1 板、梁和桁架等一般简支构件,试验时应一端采用铰支承,另一端采用滚动支承。铰支承可采用角钢、半圆型钢或焊于钢板上的圆钢构成,滚支支承可采用圆钢。

2 构件与支承面应紧密接触;钢垫板与构件、钢垫板与支墩间,宜铺砂浆垫平。;

3 构件支承的中心线位置应符合设计图纸的规定。

3.4 荷载布置

1 构件的试验荷载布置应符合标准图或设计规定。

2 当试验荷载的布置不能完全与标准图或设计的要求相符时,应按荷载效应等效的原则换算,即使构件试验的内力图形与设计的内力图形相似,并使控制截面上的内力值相等,但应考虑荷载布置改变后对构件其它部位的不利影响。

3。5 加载方法

加载方法应根据标准图或设计的加载要求、构件类型及设备条件等进行选择。当按不同形式荷载组合进行试验(包括均布荷载、集中荷载、水平荷载、垂直荷载等)时,各种荷载应按比例增加。

1 荷重块加载

荷重块加载适用于均布加载试验。荷重块应按区格成垛堆放,垛与垛之间间隙不宜小于50mm.

2 千斤顶加载

千斤顶加载适用于集中加载试验.千斤顶加载时,可采用分配梁系统实现多点集中加载.千斤顶的加载值宜采用荷载传感器量测,也可采用油压表量测.

3 梁或桁架可采用水平对顶加载方法,此时构件应垫平且不应妨碍构件在水平方向的位移。梁也可采用竖直对顶的加载方法。

4 当屋架仅作挠度、抗裂或裂缝宽度检验时,可将两榀屋架并列,安放屋面板后进行加载试验。

3。6 荷载分级和持续时间

1 荷载分级

构件应分级加荷.当荷载小于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时,每级荷载不宜大于该荷载值的20%;当荷载大于该荷载值时,每级荷载取该荷载值的10%;当荷载接近抗裂荷载检验值时,每级荷载不宜大于该荷载值的5%;当荷载接近承载力荷载检验值时,每级荷载不宜大于承载力检验荷载设计值的5%。

对仅作挠度、抗裂或裂缝宽度检验的构件应分级卸荷。

作用在构件上的试验设备重量及构件自重应作为第一次加载的一部分。

构件在试验前,宜进行预压,以检查试验装置的工作是否正常,同时应防止构件因预压而产生裂缝。

2 荷载的持续时间

每级加载完成后,宜持荷10~15分钟,在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作用下,宜持荷30分钟.在每级持荷时间内,仔细观察裂缝出现和开展情况,以及钢筋有无滑移等;在持续时间结束时,观测并记录各项读数。

3.7 承载力测定

对构件进行承载力检验时,应加载至构件出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检验标志.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出现上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检验标志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其承载力检验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检验标志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作为其承载力检验荷载实测值。

当受压构件采用试验机或千斤顶加载时,承载力检验荷载实测值应取构件直至破坏的整个试验过程中所达到的最大荷载值.

3。8 挠度测定

构件挠度可用百分表、位移传感器、水平仪等进行观测,其量测精度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接近破坏阶段的挠度,可用水平仪或拉线、钢尺等测量。

试验时,应量测构件跨中位移和支座沉陷。对宽度较大的构件,应在每一量测截面

的两边或两肋布置测点,并取其量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处的位移。

当试验荷载竖直向下作用时,对水平放置的试件,在各级荷载下的跨中短期挠度实测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000g

q t a a a += 2/)(020100v v v a m q +-=

0b

b g c

g a M M a = 式中——全部试验荷载作用下构件跨中的挠度实测值(mm );

0q

a ——外加试验荷载作用下构件跨中的挠度实测值(mm); o g

a —-构件自重和加荷设备产生的跨中挠度实测值(mm ); —-外加试验荷载作用下构件跨中的位移实测值(mm );

0201,v v —外加试验荷载作用下构件左右端支座沉陷位移的实测值(mm);

g M -—构件自重和加荷设备重产生的跨中弯矩值(KN ·m);

-—从外加试验荷载开始至构件出现裂缝的前一级荷载为止的外加荷载产生的跨中弯矩值(KN ·m );

--从外加试验荷载开始至构件出现裂缝的前一级荷载为止的外加荷载产生的跨中挠度实测值(mm),

3.9 当采用等效集中力加载模拟均布荷载进行试验时,挠度实测值应乘以修正系数.当采用三分点加载时可取为0.98;当采用其他形式集中力加载时,应经计算确定。 3。10 试验中裂缝的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观察裂缝出现可采用放大镜。若试验中未能及时观察到正截面裂缝的出现,可取荷载-—挠度曲线上的转折点(曲线第一弯转段两端点切线的交点)的荷载值作为构件的开裂荷载实测值;

2 构件抗裂检验中,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其开裂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作为其开裂荷载实测值。

3 裂缝宽度可采用精度为0。05mm 的刻度放大镜、读数显微镜等仪器进行观测;

4 对正截面裂缝,应量测受拉主筋处的最大裂缝宽度,对斜截面裂缝,应量测腹部斜裂缝的最大裂缝宽度.当确定受弯构件受拉主筋处的裂缝宽度时,应在构件侧面量测。

四.钻芯法检测混土抗压强度

4.1引用标准

CECS03:2007《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4.2 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钻芯方法检测结构中强度不大于80 MPa的普通混凝土的强度. 4。3芯样尺寸

抗压试验的芯样试件宜使用标准芯样,其公称直径不宜小于骨料最大粒径的3倍,也可采用小直径芯样试件,但其公称直径不应小于70 mm,且不得小于骨料最大粒径的2倍;

4。4芯样的数量

确定单个构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时,有效芯样试件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对于较小构件,有效芯样试件的数量不得少于2个;

确定检测批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时,标准芯样试件的最小样本量不宜少于15个;小直径芯样试件的最小样本量应适当增加。

4.5资料收集

采用钻芯法检测结构混凝土强度前,应具备下列资料:

a。工程名称、部位及设计、施工、建设单位名称;

b.结构或构件种类、外形尺寸及数量;

c。成型日期、原材料和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d.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

e.有关的设计图和施工资料等;

f.检测的原因

4.6钻芯部位:

a.结构或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

b.混凝土强度质量具有代表性的部位;

c.便于钻芯机安放和操作的部位;

d。避开主筋、预埋件和管线的位置,并尽量避开其他钢筋;

4。7钻取芯样:

a.钻芯机就位并安放平稳后,将钻芯机固定;

b.钻芯前应检查钻芯机是否正常,安装是否牢固,搭设平台是否牢固;

c。钻芯时用于冷却钻头和排除混凝土料屑的冷却水流量宜为3—5L/min;

d.钻取芯样时应控制进钻的速度;

e.从钻孔中取出的芯样在稍微晾干后,应标上清晰标记。若所取芯样的高度及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重新钻取芯样;

f。工作完毕后,应及时对钻芯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4。7芯样的加工:

a。芯样抗压试件的高度和直径之比宜为1。00;

b。芯样试件内不应含有钢筋.如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每个试件内最多只允许含有二根直径小于10mm的钢筋,且钢筋应与芯样轴线基本垂直并不得露出端面;

c.锯切后的芯样应满足平整度和垂直度的要求,当不能满足时,应对端面进行加工,用水泥砂浆(或水泥净浆)等材料补平。水泥砂浆(或水泥净浆)补平厚度不宜大于5mm,硫磺胶泥(硫磺)补平厚度不宜大于1。5mm,补平层应与芯样结合牢固,以使受压时补平层与芯样的结合面不提前破坏。

4.8芯样尺寸测量:

平均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芯样中部,在相互垂直的两个位置上取其二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5mm;芯样高度用钢板尺进行测量,精确至1mm;垂直度用游标量角器测量,两个端面与母线的夹角,精确至0.1°;平整度用钢板尺和塞尺测量芯样端面的缝隙.

芯样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超过下列数值时,不得用作抗压强度试验:

①芯样试件的实际高径比小于要求高径比的0。95或大于1。05;

②沿芯样高度任一直径与平均直径相差达2mm以上时;

③芯样端面的不平整度在100mm长度内超过0。1mm时;

④芯样端面与轴线的不垂直度超过1度时;

⑤芯样有裂缝或有其他较大缺陷时。

4。9芯样的抗压强度试验

芯样试件应以自然干燥状态进行抗压试验;

当结构工作条件比较潮湿,需要确定潮湿状态下混凝土强度时,芯样试件宜在

20±5℃的清水中浸泡40-48h ,从水中取出后揩干立即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芯样的抗压强度试验的操作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试验方法进行.

4。10芯样混凝土强度的计算

芯样试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cor cu f ,=F C

/A 式中:cor cu f ,——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值(MPa ),精确至0.1MPa ;

F C ——芯样试件抗压试验测得的最大压力(N );

A ——芯样试件的抗压截面面积(mm 2);

单个构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按有效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值中的最小值确定.

五.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承载力试验

5。1引用标准

JGJ145—2004《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5。2基本规定: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工程质量应进行抗拔承载力的现场检验;

锚栓抗拔承载力现场检验可分为非破坏性检验和破坏性检验。对于一般结构及非结构构件,可采用非破坏性检验,对于重要结构构件及生命线工程非结构构件,应采用破坏性检验.

5.3抽样数量:

锚固承载力现场非破坏性检验可采用随机抽样办法取样,同规格、同型号,基本相同部位的锚栓组成一个检验批,抽取数量按每批锚栓总数的1‰计算,且不少于3根。

5.4检验设备:

加荷设备应能按规定的速度加荷,测力系统整机误差不应超过全量程的±2﹪。加荷设备应能保证所施加的拉伸荷载始终与锚栓的轴线一致,位移测量记录仪宜能连续记录,当不能连续记录荷载位移曲线时,可分阶段记录,在到达荷载峰值前,记录点应在10点以上,位移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2mm 位移仪保证能够测量出锚栓相对于基材表面和垂直位移,直至锚固破坏。

5。5检验方法:

加荷设备支撑环内径D 0应满足下列要求:化学植筋D 0≥max(12d ,250mm),膨胀型

锚栓和扩孔锚栓D 0≥4h ef .

锚栓拉拔检验可选用以下两种加荷制度:

1连续加载,以匀速加载至设定荷载或锚固破坏,总加荷时间2~3min 。

2分级加载,以预计极限荷载的10%为一级,逐级加荷,每级荷载保持1~2min ,至设定荷载或锚固破坏。

非破坏性检验,荷载检验值应取.s yk A f 09及,.Rk c N 08计算之较小值。,Rk c N 为非钢材破坏承载力标准值.

5.6检验结果评定

非破坏性检验荷载下,以混凝土基材无裂缝、锚栓或植筋无滑移等宏观残损现象,且2min 持荷期间荷载降低不大于5%时为合格。当非破坏性检验为不合格时,应另抽不少于3个锚栓做破坏检验判断.

对于破坏性检验,该批锚栓的极限抗拔力满足下列规定为合格:

[]c Rm u Sd N N γ≥ (G 。5。2-1)

min ,*c R Rk N N ≥ (G 。5。2—2)

式中Sd N ——锚栓拉力设计值;

c Rm N --锚栓极限抗拔力实测平均值;

min c R N ——锚栓极限抗拔力实测最小值;

,*Rk N —-锚栓极限抗拔力标准值,根据破坏类型的不同,分别按JGJ145-2004《混凝

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6。1节有关规定计算;

[]u γ-—锚固承载力检验系数允许值,近似取[]u γ=1.1,按JGJ145-2004《混凝土结

构后锚固技术规程》表4。2.6取用。

六.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

6。1引用标准:

JGJ/T136—2001《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6.2适用范围:

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砌体工程中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的现场检测,并作为推定抗压强度的依据。不适用于遭受高温、冻害、化学侵蚀、火灾等表面损伤的砂浆检测,以及冻结法施工的砂浆在强度回升期阶段的检测。

6。3 检测仪器:

6。3。1贯入法检测使用的仪器应包括贯入式砂浆强度检测仪,贯入深度测量表。

贯入仪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贯入力应为800±8N;工作行程应为20±0.10mm。

贯入深度测量表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最大量程应为20±0。02mm;分度值应为0。01mm。

6.3。2测钉长度应为40±0。10mm,直径应为3。5mm,尖端锥度应为45°。测钉量规的量规槽长度应为39.5+0。100mm 。

6.3。3 贯入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为—4~40℃。

6。4基本要求

6。4.1用贯入法检测的砌筑砂浆应符合下列要求:

a。自然养护;

b。龄期为28d或28d以上;

c。自然风干状态;

d.强度为0。4~16。0MPa。

6。4.3 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时,委托单位应提供下列资料:

a。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委托单位名称;

b.工程名称、结构类型、有关图纸;

c。原材料试验资料、砂浆品种、设计强度等级和配合比;

d.砌筑日期、施工及养护情况;

e。检测原因。

6。5测点布置:

6。5。1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时,应以面积不大于25m2的砌体构件或构筑物为一个构件。

6。5.2按批抽样检测时,应取龄期相近的同楼层、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砌筑砂浆且不大于250m3砌体为一批,抽检数量不应少于砌体总构件数的30%,且不应少于6个构件.基础砌体可按一个楼层计。

6。5。3被检测灰缝应饱满,其厚度不应小于7mm,并应避开竖缝位置、门窗洞口、后砌洞口和预埋件的边缘.

6.5。4多孔砖砌体和空斗墙砌体的水平灰缝深度应大于30mm。

6。5。5检测范围内的饰面层、粉刷层、勾缝砂浆、浮浆以及表面损伤层等,应清除干净;应使待测灰缝砂浆暴露并经打磨平整后再进行检测.

6.5。6每一构件应测试16点。测点应均匀分布在构件的水平灰缝上,相邻测点水平问距不宜小于240mm,每条灰缝测点不宜多于2点。

6。6 贯入检测

6。6。1 贯入检测应按下列程序操作:

a。将测钉插入贯入杆的测钉座中,测钉尖端朝外,固定好测钉:

b.用摇柄旋紧螺母,直至挂钩挂上为止,然后将螺母退至贯入杆顶端;

c。将贯入仪扁头对准灰缝中间,并垂直贴在被测砌体灰缝砂浆的表面,握住贯入仪把手,扳动扳机,将测钉贯入被测砂浆中.

6.6.2每次试验前,应清除测钉上附着的水泥灰渣等杂物,同时用测钉量规检验测钉的长度;测钉能够通过测钉量规槽时,应重新选用新的测钉。

6.6.3操作过程中,当测点处的灰缝砂浆存在空洞或测孔周围砂浆不完整时,该测点应作废,另选测点补测.

6。6。4 贯入深度的测量应按下列程序操作:

a。将测钉拔出,用吹风器将测孔中的粉尘吹干净;

b。将贯入深度测量表扁头对准灰缝,同时将测头插入测孔中,并保持测量表垂直于被测砌体灰缝砂浆的表面,从表盘中直接读取测量表显示值d’i

贯入深度应按下式计算:

di=20.00-d’i

式中: d’i--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测量表读数,精确至0.01mm;

di——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值,精确至0.01mm.

e。直接读数不方便时,可用锁紧螺钉锁定测头,然后取下贯入深度测量表读数。6。6。5 当砌体的灰缝经打磨仍难以达到平整时,可在测点处标记,贯入检测前用贯入深度测量表测读测点处的砂浆表面不平整度读数d0i,然后再在测点处进行贯入检测,读取d’i,则贯入深度应按下式计算:

di=d0i—d’i (4。3。5)

式中: d——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值,精确至0。01mm;

d0i—-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测量表的不平整度读数,精确至0。01mm;

d′i--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测量表读数,精确至0。01mm

6.7. 砂浆抗压强度计算

6.7。1 检测数值中,应将16个贯入深度值中的3个较大值和3个较小值剔除,余下的10个贯入深度值可按下式取平均值;

6。7。2根据计算所得的构件贯入深度平均值mdj,可按不同的砂浆品种查表得其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fc2,j.

6。7。3 按批抽检时,同批构件砂浆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其平均值和变异系数:

检查鉴定项目作业指导书

4.1建筑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价 4.1.1适用范围 1.本细则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的可靠性评定,评定对象可为建筑结构、桥涵结构、水利水运构筑物结构与城市构筑物(广告牌、城市装饰物、高耸构筑物、市政桥涵、给排水工程)和工业构筑物(水塔、烟囱、蓄水池)等。 2.本细则可用于结构设计质量(可靠性)评定、工程施工质量对结构可靠性影响的评定和已有结构的可靠性评定,不得用于设计图纸的审查和工程结构的设计。 4.1.2.依据标准 本作业指导书依据下列标准编制: (1)《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 (2)《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J 50068);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6)《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 (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9)《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10)《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 (11)《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J135); (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13)《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

(14)《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 (15)《混凝土电视塔结构技术规范》(GB50342); (16)《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 (17)《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 (18)《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 4.1.3.鉴定程序 4.4.3.1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可靠性鉴定及危险房屋鉴定应按下列程序进行:受理委托→初步调查,确定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成立鉴定组→详细调查→补充调查→结构验算→鉴定评级→出具报告→资料归档 4.1.3.2 受理委托:查验委托人合法证件、且其房屋是否属于鉴定的范围,指导委托人填写《房屋质量/可靠性/安全鉴定委托书》,与委托人约定现场查勘日期,并交待准备事项,确定收费标准,签订委托合同。 4.1.3.3 初步调查:选派持有结构检查资质的人员承担鉴定工作,向委托人调阅被鉴定房屋的历史和现状等技术档案资料,并进行现场初步调查,制定现场检查方案,准备必要的检测工具,仪器等。 4.1.3.4 详细调查:仔细调查鉴定委托中提出和初始调查中确定的重点检查项目;绘制房屋平面图,并在平面图上标明各种损坏构件的部位,对损坏程度及数量作详细记录,必要时进行录像、拍照。 4.1.3.5 补充调查:在现场时,有目的地对损坏构件进行检测。必要时应有选择地对损坏构件混凝土强度、砂浆强度、钢筋强度进行现场检测或取样测试,或进行结构现场荷载试验、砌体强度原位试验;当结构损坏与地基基础不良反应有关时,在审查原地基勘探资料无法判断的情况下,可进行开挖检查,必要时专门委

木结构检测作业指导书

木结构检测作业指导书 木结构的检测可分为木材性能、木材缺陷、尺寸与偏差、连接与构造、变形与损伤和防护措施等项工作。 一、木材性能的检测可分为木材的力学性能、含水率、密度和干缩率等项目。 当木材的材质或外观与同类木材有显著差异时或树种和产地判别不清时,可取样检测木材的力学性能,确定木材的强度等级。 木结构工程质量检测涉及到的木材力学性能可分为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剪强度、順纹抗压强度等检测项目。 木材的强度等级,应按木材的弦向抗弯强度试验情况确定;木材弦向抗弯强度取样检测及木材强度等级的评定,应遵守下列规定: 1 抽取3根木材,在每根木材上截取3个试样; 2 除了有特殊检测目的之外,木材试样应没有缺陷或损伤; 3 木材试样应取自木材髓心以外的部分;取样方式和试样的尺寸应符合《木材抗弯强度 试验方法》GB 1936.1的要求; 2 抗弯强度的测试,应按《木材抗弯强度试验方法》GB 1936.1 的规定进行,并应将测 试结果折算成含水率为12%的数值;木材含水率的检测方法,可参见本节第8.2.5条~第8.2.7条。 3 以同一构件3个试样换算抗弯强度的平均值作为代表值,取3个代表值中的最小代表 值按表8.2.4评定木材的强度等级 表8.2.4 木材强度检验标准 6 当评定的强度等级高于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所规定的同种木材 的强度等级时,取《木结构设计规范》所规定的同种木材的强度等级为最终评定等级。 7 对于树种不详的木材,可按检测结果确定等级,但应采用该等级B组的设计指标。 8木材强度的设计指标,可依据评定的强度等级按《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的规定确定。木材的含水率,可采用取样的重量法测定,规格材可用电测法测定。 木材含水率的重量法测定,应从成批木材中或结构构件的木材的检测批中随机抽取5根,在端头200mm处截取20mm厚的片材,再加工成20mm×20mm×20mm的5个试件;应按《木材含水率测定方法》GB 1931的规定进行测定。以每根构件5个试件含水率的平均值作为这根木材含水率的代表值。5根木材的含水率测定值的最大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原木或方木结构不应大于25%; 2 板材和规格材不应大于20%; 3 胶合木不应大于15%。 木材含水率的电测法使用电测仪测定,可随机抽取5根构件,每根构件取3个截面,在每个截面的4个周边进行测定。每根构件3个截面4个周边的所测含水率的平均值,作为这根木材含水率的测定值,5根构件的含水率代表值中的最大值应符合规格材含水率不应大于20%的要求。 二、木材缺陷,对于圆木和方木结构可分为木节、斜纹、扭纹、裂缝和髓心等项目;对胶合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植筋抗拔承载力试验作业指导书 一、适用范围及应用条件 1.1、适用于以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为基材的后锚固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不 适用于以砌体、轻骨料及特种混凝土为基材的后锚固连接。 1.2、后锚固件应进行抗拔承载力现场非破损检验,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还应进行破坏 性检验: ⑴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后锚固构件; ⑵悬挑结构和构件; ⑶对后锚固设计参数有疑问; ⑷对该工程锚固质量有疑问。 1.3、受现场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原位破坏性检验时,可在工程施工的同时,现场浇筑同条 件的混凝土块体作为基材安装锚固件,并应按规定的时间进行破坏性检验,且应事先征得设计和监理单位的书面同意,并在现场见证试验。 二、执行标准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13 适用于后锚固工程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适用于结构加固工程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2010适用于结构加固工程 重庆市地方标准《混凝土无机锚固材料植筋施工及验收规程》DBJ/T50-032-2004 相关标准: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2008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2007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 161-200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三、试验原理与试验仪器设备要求 3.1、试验原理:利用夹具使穿心千斤顶反力作用于混凝土基材,使穿心千斤顶上自带 的数显式压力传感器显示加载力值并捕捉保存峰值; 3.2、试验仪器设备:HC-20T型锚杆拉拔仪、HC-30T型锚杆拉拔仪、HC-50T型锚杆拉拔 仪及各型号夹具等;

主体结构检测作业指导书

回弹法检测砼抗压强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工程结构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 不适用于表层与内部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缺陷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检测。 2检测目的 检测及推定普通混凝土强度。 3执行标准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 4仪器设备 (1)回弹仪(2)锤等工具(3)碳化深度测定仪(4)1%酚酞酒精试剂5收集资料 现场检测前,需要收集以下资料: ⑴工程名称及设计、施工、监理和建设单位名称; ⑵结构或构件名称、外形尺寸、数量砼强度等级;

⑶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安定性;砂、石种类、粒径;外加剂或 掺合料品种、掺量;砼配合比; ⑷模板、浇注、养护情况及成型日期; ⑸相关设计图纸、施工记录; ⑹检测原因。 6现场检测 6.1抽样原则 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检测可采用下列两种方式: 6.1.1单个构件 适用于单个结构或构件的检测。 6.1.2批量检测 适用于在相同生产工艺条件下,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原材料、 配合比、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基本一致且龄期相近的同类结构或构件。按批检测的构件,抽检数量不得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构件数量 不得少于10件。抽检构件时,应随机抽取并使所选构件具有代表性。 6.2测区数量 每一结构或构件测区数不应少于10个,对某一方向尺寸小于 4.5m且另一方向尺寸小于0.3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

⑴测区应选在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注侧面,宜可选在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注侧面、表面或底面; ⑵测区宜选在构件两个对称可测面,也可选在一个可侧面上且均匀分布; ⑶测区面积不宜大于0.04m2,每测区布置16个测点,相邻两测区的间距应控制在2m以内,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应大于0.5m,且不应小于 0.2m; ⑷测区表面应清洁、平整、干燥,不应有接缝、饰面层、粉刷层、浮浆、油垢等以及蜂窝、麻面,必要时可用砂轮清除表面的杂物和不平整处,磨光的表面不应有残留的粉末或碎屑。 6.4仪器操作 (1)将回弹仪的弹击杆顶住砼的表面,轻压仪器,使按钮松开,弹击杆徐徐伸出,并使挂钩挂上弹击锤; (2)使回弹仪对砼表面缓慢均匀施压,待弹击锤脱钩,冲击弹 击杆后,弹击锤即带动指针向后移动直至到达一定位置时,指针滑块 上的刻线即在刻度尺上指示某一回弹值; (3)使回弹仪继续顶住砼表面,进行读数并记录回弹值,如条 件不利于读数,可按下按钮,锁住机芯,将回弹仪移至他处读数;

主体结构工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目录 第一部分钢筋工程 (1) 第一章钢筋工程的质量控制 (1) 第二部分模板工程 (3) 第一章模板工程施工管理规定 (3) 第三部分混凝土工程 (5) 第一章现浇梁、板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5) 第二章剪力墙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7) 第三章框架柱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9) 第四章楼梯间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0) 第五章后浇带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1) 第六章电梯井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2) 第七章混凝土观感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 (13) 第八章其他规定 (14) 第四部分砌体工程 (14) 第一章砌体工程的质量控制 (14)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进一步提高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混凝土质量的观感效果,结合二公司在建工程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第一部分钢筋工程 第一章钢筋工程的质量控制 1、钢筋原材调直的要求: (1)钢筋宜采用无延伸功能的机械设备进行调直,也可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采用冷拉方法调直时,HPB235、HPB300光圆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 HRB335、HRB400等带肋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钢筋调直过程中不应损伤带肋钢筋的横肋。调直后的钢筋应平直,不应有局部弯折。 (2)现场使用反复拐弯延伸机械设备进行调直时,光圆钢筋调直用的定滑轮不应超过4个。

2、钢筋定位控制: (1)根据图纸设计要求确定钢筋保护层厚度,塑料卡子应按不同的厚度定做,水泥砂浆垫块应具有相应的强度,大理石垫块应厚度合适。垫块应绑扎在双向钢筋网的外皮钢筋上。 (2)剪力墙竖向钢筋绑扎时采用梯子筋来定位,保护层垫块设置合理,模板安装准确,砼施工时看护好钢筋防止钢筋移位,对有偏位的钢筋按1:6调整。 (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为防止钢筋位移,应在剪力墙模板上口增设一道水平筋,此水平筋和竖向钢筋的交叉处全数绑扎。在墙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如发现撞斜碰歪的钢筋,要及时纠正。 (4)板筋的定位:板筋马镫纵横间距不应大于1500mm,且应保证钢筋的正确位置不变形。 3、钢筋施工制作和绑扎质量控制: (1)、钢筋制作前应按现行规范要求对母材抽样复试。制作尺寸、角度严格按图纸要求并符合规范规定,成品运输时确保不变形。 (2)钢筋绑扎使用20~22号铁丝,对直径12mm及以上的钢筋绑扎使用20号铁丝,双向受力的钢筋必须将钢筋交叉点全部绑扎,箍筋转角处和主筋交点均要绑扎,剪力墙筋应逐点绑扎。 (3)、剪力墙外伸钢筋在浇筑混凝土时,可在模板安装完毕后设置柱箍一道,柱端部分箍筋绑扎牢固,防止因振捣及撞动,产生偏移。 (4)、对梁柱节点钢筋密集处,严格按设计绑扎,如绑扎困难可采用上下对口箍焊接,并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距要有30mm,以利于浇筑混凝土。 (5)、绑扎板筋时,注意板上部的钢筋,要防止被踩下,特别是雨蓬、挑檐等悬壁板,要严格控制负弯矩筋位置,以免拆模后断裂。 (6)、板、次梁和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居中,主梁的钢筋在下。 4、钢筋电渣压力焊质量控制: 现浇钢筋砼结构中柱的钢筋,其直径≥14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接。

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1.工程名称及设计、施工、监理(或监督)和建设单位名称。2.结 构或构件名称、外形尺寸、数量及混凝土强度等级。 3.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安定性、厂名、砂石种类、粒径、外加剂 或掺合料品种、掺量、混凝土配合比等。 4.施工时材料计量情况、模板类型、浇筑、养护情况及成型日期。5.必要的设计图纸和施工纪录。 6.结构或构件存在的质量问题,混凝土试块抗压报告等。 1.按单个构件检测时,应在构件上均匀布置测区,且不少于10个; 2.当对同批构件抽样检测时,构件抽样数应不少于同批构件的30%,且不少于4件,每个构件测区数不少于10个; 3.对长度小于或等于2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 于3个。4.测区的布置应在构件混凝土浇筑方向的侧面; 5.测区应均匀分布,相邻两测区间距不宜大于2m,,测区宜避开钢 筋密集区和预埋件。 6.测区尺寸为200mm某200mm,相对的两个200mm某200mm方块应 视为一个测区。 7.测试面应清洁、平整、干燥,不应有接缝、饰面层、浮浆和油垢,并避开蜂窝、麻面部位,必要时可用砂轮片清除杂物和磨平不平整处,并 擦净残留粉尘。

回弹测试、数据计算及修正均与回弹法测试混凝土强度相同。(四)操 作的注意事项 1.操作回弹仪时,回弹仪的轴线始终应与测试面垂直。 2.超声声时测量时,换能器与混凝土之间的良好耦合是十分必要的。 3.同批构件的条件是: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及龄期基本相同;构件种类相同;在施工阶段所 处状态相同。(五)超声声速值的测量与计算 1.超声声时值的测量 超声测点应布置在回弹测试的同一测区呢,在每个测区内的相对测试 面上,应布置三个测点。应保证换能器与混凝土耦合良好,且发射和接受 换能器的轴线应在同宜直线上。 浇筑面超声测点 图2-1-1超声测点布置 2.声速值计算声速值按照下式计算: vltm tm式中:v-测区声速值(km/); l-超声测距(mm); (t1t2t3)3 。t1、t2、t3-分别为测区中3个测点的声时值() 3.声速值计算法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前言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特编写本作业指导书,详细说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要求和步骤。本指导书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质量检测的背景及意义、检测人员的职责、检测过程的规范要求、检测报告的编写及交付等。 二、质量检测的背景及意义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建筑工程全过程中,质量检测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工程的质量水平,避免事故的发生。质量检测还能够为工程的设计优化和施工提供依据,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质量检测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检测人员的职责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项: 1. 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编制检测方案和实施计划; 2. 对相关材料和设备进行抽查、检测及评估; 3. 监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 4. 及时发现与工程质量相关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5. 编制质量检测报告,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检测过程的规范要求 1.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质量检测之前,需要认真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 完整了解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图纸及相关技术文件; - 做好相关设备和试验仪器的校准、保养和检修; - 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技能水平。 2. 检测过程的实施: - 检测人员应按照事先制定的检测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工作; - 仔细查看施工现场,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重点检测; - 根据检测标准和要求,采集样本并进行相应的测试; - 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出现误差和失误。 3. 检测后的工作: - 根据检测结果编制相应的质量检测报告; - 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 如有需要,对问题进行追踪和复测,确保问题得到解决和改进。 五、检测报告的编写及交付

现场检测安全作业指导书

安全作业指导书 二零一四年七月

一、目的 全体员工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各种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提高全员“安全生产”的意识。做好项目的安全建设工作,完善现场的安全设施,搞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工程安全生产无死亡的目标。 二、范围 适用于从事现场检测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三、职责 1、由主管领导和各部部长组成安全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检测现场的安 全检查工作; 2、检查部质量监督员负责本部门安全保卫防护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 3、企业管理部负责本机构安全保卫防护工作的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及 验证; 4、企业管理部负责消防器材和防盗设备的配备、更新和查验。 四、工作程序 1、安全教育 检查部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学习安全常识,建立与检查工作相适应的安全责任制度,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并将安全工作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做好现场人员进场安全教育工作,建立现场“安全交底

制度”,进场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及培训。新入场人员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1.1、公司教育有: ①、一般教育(建筑工程的特点、安全要求和企业、项目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教育); 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制度教育; ③、安全知识教育; ④、安全事故典型案例教育; 1.2、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教育: ①、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带好安全帽,扣好帽带,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②、2米以上的高处,悬空作业、无安全设施的,必须戴好安全带,扣好保险钩。 ③、高处作业时不准往上或往下乱抛材料和工具等物件. ④、各种电动机械设备必须有可靠有效的安全接地和防雷装置,方能开动使用。 ⑤、无操作证人员,严禁使用机电设备(不含手持电动工具)。 1。3、各操作岗位安全教育: 岗位教育包括经理(项目经理)教育、技术管理负责人员教育、安全

2021年度苏州市建设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比对试验作业指导书【模板】

2021年度苏州市建设工程主体结构检测 比对试验作业指导书 一、编制目的 为保证苏州市建设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比对试验的顺利进行及检测操作的一致性,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二、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次主体结构检测比对试验。检测参数为混凝土中钢筋位置和钢筋保护层厚度。 三、引用标准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标准》JGJ/T152-2019;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四、样品说明 样品采用500mm×550mm×100mm钢筋混凝土试件,给定测试起始线位置和测试方向,每个混凝土试件中预埋若干根直径为12mm的光圆钢筋,其中沿Y轴方向平行布置的钢筋为主筋,沿X轴方向平行布置的钢筋为分布筋(见附图)。要求检测主筋的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 五、操作流程 1. 本次比对试验采用电磁感应法进行检测;操作流程按《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标准》JGJ/T152-2019以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附录E的相关规定执行。

2. 各机构检测人员依次对抽签确定的试件进行检测,每位检测人员应在12分钟内完成检测并填写检测结果报告单,当场提交结果报告单。 3. 在进入测试现场前应对钢筋探测仪进行预热。检测开始后首先对钢筋探测仪进行调零。 4. 先进行分布钢筋位置检测,并直接在试件表面的透明白纸上进行标注;然后进行主筋位置检测并标注,用钢尺(量程宜为500mm或1000mm)测量主筋位置至测试起始线的距离,精确至1mm;最后进行主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对每根主筋,选择位于不同两根分布筋中间位置的3个点检测保护层厚度,每个测点检测两次,精确至1mm。检测结果直接记录在结果报告单上。 注意:钢筋位置测试起始线已在白纸中标注,检测人员严禁触碰试件周围用于保护试件的聚苯板,不得在试件上进行标注。 5.比对试验采用的检测设备由参加的检测机构自行准备。 六、提交结果 1. 参加人员应将检测结果填写在《比对试验结果报告单》上,并将现场用于检测钢筋位置的透明白纸一并上交。 2. 现场检测结果包括试件中所有主筋的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计算每个测点两次检测的保护层厚度平均值以及每根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平均值时,均精确至0.1mm。 七、相关要求

隧道主体结构施工作业指导书

隧道主体结构施工作业指导书第一章绪论 隧道是公路、铁路等交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结构施 工是隧道工程中的关键环节。隧道主体结构施工作业指导书是为 了指导隧道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合理、安全、高效地完成工程所 编写的一份指导文件。指导书的撰写将着重介绍隧道主体结构施 工的一般步骤、要点和注意事项等。 第二章隧道主体结构施工前准备工作 (一)施工方案 隧道主体结构施工前需制定施工方案,方案的编制应根据工程 的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宜的施工方法,包括开挖方式、支护方式、装置方式、拆除方式、材料运输方式等。 (二)现场调查

施工前应对隧道工程项目现场进行综合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地 下水、地质地貌、煤层赋存情况、积水情况、温度情况等,为施 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第三章隧道主体结构施工步骤 (一)开挖 开挖工作是隧道主体结构施工的初始工作,主要包括爆破、机 械开挖和涌水处理等多种方式,开挖工作要注意控制开挖面稳定,防止地表坍塌,避免扰动周边建筑物。 (二)支护 支护工作是为了防止开挖过程中的塌方或地面塌陷等安全问题 而进行的施工工作,支护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地质和地貌情况选择 合适的方式,包括钢模架套筒支护、锚杆支护和喷射混凝土支护等。 (三)导槽

导槽是在隧道顶部铺设的,主要用于保护隧道顶的锚杆和喷射混凝土,导槽的设置应满足地面载荷要求,在导槽内设置了水平和垂直槽,以保证导槽的强度和稳定性。 (四)排水及防渗 隧道施工中的排水及防渗工作是隧道工程的重要环节,排水工作主要是针对地下水的处理,防渗工作主要是防止地下水在隧道内渗透进入,损坏隧道结构。 第四章隧道主体结构施工质量管理 (一)材料管理 隧道主体结构施工材料的管理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材料的使用应符合相关要求和标准,引入和管理程序应得到严格控制,保证施工质量。 (二)工序管理

主体结构实体现场检测方案

主体结构实体现场检测方案 主体结构是指建筑物或其他设施的基础结构,包括基础、柱、梁、墙等部分。在建筑和工程项目中,对主体结构的检测非常重要,以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下面是一个关于主体结构实体现场检测方案的示例,包括主要内容和步骤。 1.检测目标和目的: 2.检测工具和设备: 检测主体结构需要使用一些专业的工具和设备,例如: -声波检测仪:用于检测结构中的裂缝和损伤。 -电子测距仪:用于测量建筑物的尺寸和形状。 -激光测距仪:用于测量结构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钢丝绳:用于检测悬挂物体的稳定性。 -焊接和构造质量检测仪器:用于检测焊缝和构造质量。 3.检测步骤: (1)前期准备: 在开始检测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材料使用,制定检测计划和方案,并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和设备。 (2)外观检测: 首先进行外观检测,包括观察建筑物的整体情况、外墙表面的开裂和变形等。同时还需要检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和地基情况。

(3)结构检测: 在外观检测之后,进行具体的结构检测。这包括使用声波检测仪对结 构中的裂缝和损伤进行探测,并使用激光测距仪对结构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进行测量。同时,还需要对柱、梁、墙等构件进行检查,包括检测其质量 和焊接、构造是否符合规范。 (4)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完成检测工作后,需要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这包括对测 量结果进行整理和比对,判断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并分析出现的问题 和隐患。 (5)报告编制和建议: 最后,根据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的结果,编制检测报告,并提出相应 的维修和保养建议。报告应包括检测的方法和步骤、检测结果和分析以及 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以上是一个关于主体结构实体现场检测方案的简要示例。实际的检测 工作可能因具体的项目和要求而有所不同,但总体的思路和目标是相似的: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工具对主体结构进行全面的检测,提出相应的维 修和保养建议,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主体结构检测作业指导书

宝鸡雄鹰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作业文 检测员作业指导 (主体结构) 版次:第一版 编制:于妙妮 审核:齐小兵 批准:蔡向明 受控印章:持有人:

宝鸡雄鹰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术语 (01) 附录A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04) 附录B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06) 附录C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12) 附录D 回弹法检测砂浆强度 (15) 附录E 原位轴压法检测普通砖砌体强度 (19) 附录F后置埋件力学检测 (22) 附录G 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 (24)

术语 1.目的 为规范本公司主体结构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统一检测流程和管理,保证检测 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促进检测工作有序健康发展,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范围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主体结构工程质量的检测: 2.1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数量不足; 2.2对施工质量的抽样检测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2.3对施工质量有怀疑或争议,需要通过检测进一步分析结构的可靠性能; 2.4发生工程事故,需要通过检测分析事故的原因及对结构可靠性的影响。 3.依据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3:2007、《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315-2011、《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 4.职责 4.1综合部负责接受客户咨询、业务受理工作,并做好检测报告的发放登记工作; 4.2技术负责人负责检测方案的审核工作; 4.3检测组负责现场和有关资料的调查,并制定完备的检测方案; 4.4检测组长负责组织相关检测人员安排完成检测任务,记录检测原始数 据,出具检测报告; 4.5检测报告的编制由检测人员签字,检测人员必须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检测报告的审核由规定各检测项目的报告审核人员签字,审核人员必须

结构实体位置与尺寸偏差检测作业指导书

XXXXXX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结构实体位置与尺寸偏差检测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XX-QWJG-017 版本号:A/1 分发号: 编制: 批准: 生效日期:二○二○年○六月○一日

结构实体位置与尺寸偏差检测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使测试人员在进行结构实体位置与尺寸偏差检测时有章可循,并使其操作合乎规范。2.适用范围 适用于柱截面尺寸、柱垂直度、墙厚、梁高及楼板厚度等检测。 3.检测依据 3.1《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19); 3.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4.主要仪器设备 4.1楼板厚度测试仪; 4.2 电锤、钢直尺、钢卷尺等辅助工具。 5.测试原理 采用DJLC-A型楼板测厚仪对楼板厚度进行检测,该仪器在50-260mm范围内的测量误差在±1mm范围内。当探头接收到发射探头的电磁信号后,信号处理单元根据电磁波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自动计算出发射-接收探头的距离,该距离即为测试板的厚度。 6.取样方法 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附录F.0.1的规定,对所检项目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且不少于3间。 附录F.0.2中规定对选定的构件,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F.0.2的规定,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本规范表8.3.2和表9.3.10的规定,精确至1mm。 附录F.0.3中规定墙厚、板厚、层高的检验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方法,也可采用非破损方法并用局部破损方法进行校准。当采用非破损方法检验时,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应经过计量检验,检测操作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主体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

主体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 针对目前公司各区域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各不相同,工程实体质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为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提高我公司工程实体质量水平,总公司工程管理部特编写此施工作业指导书汇编,请各区域项目工程部参考实行。 本施工作业指导书汇编共计 4 项,具体如下: 1、钢筋工程 2、模板工程 3、混凝土工程 4、砌筑工程

钢筋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 重要涉及:钢筋加工—钢筋连接—钢筋排设—绑扎前解决—钢筋绑扎——质量验收 1、钢筋加工 各种钢筋下料及成型的第一件产品必须自检无误后方可成批生产,外形尺寸较复杂的应由配料工长和质检员检查认可后方可大批生产。 使用钢筋弯曲机应根据钢筋等级、直径所规定弯曲直径大小及时更换弯心轴套,保证钢筋弯曲直径符合规范规定。 各类钢筋尺寸、平整度控制是制作的重点。应注意严格控制钢筋形状尺寸、弯钩平直段长度、弯曲角度和弯曲直径。 1.1、马凳加工 板钢筋为双层双向时两层钢筋之间应设马凳,使上层钢筋保护层得到控制,马凳高度=板厚-下铁保护层-下铁下部钢筋直径-上铁双向钢筋直径-上层钢筋保护层,马凳选用钢筋直径的大小根据实际工程拟定,应保证其足够的稳定性。 马凳形式见下图:

1.2、柱定距框加工 为保证柱主筋位置准确,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在柱顶部设立柱定距框,定距框采用Φ12—Φ16钢筋加工而成,每对定距卡卡棍的距离应比主筋直径大4mm ,定距框四边主框长度比柱边长小于2mm 。 1.3、梯子筋加工 为保证墙体双排钢筋横平竖直,间距均匀对的,采用梯形支撑筋,支撑筋在墙顶通长设立。墙体竖向梯子筋钢筋规格较设计墙体钢筋大一规格,可代替立筋使用。竖向梯子筋上、中、下分钢筋直径+4mm 根据柱筋数量 钢筋直径加保护层厚度 柱子钢筋定位框

混凝土中钢筋配置检测作业指导书

文件制修订记录

1.0编制依据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2008 2.0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中钢筋的间距、公称直径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并规定了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中钢筋的检测及检测结果的评价方法。但不适用于含有铁磁性物质的混凝土的检测。 3.0作业程序 执行程序形成的记录 3.1接受任务编制检测方案。 3.2根据检测方案的技术要求准备合适设备。 3.3进行现场检测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填写表《钢筋间距检测记录表》、《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记录表》、《钢筋公称直径检测记求表》以及板墙梁柱构件的钢筋分布记录表。 3.4分析检测数据,编制检测报告。 4.0钢筋间距与保护层厚度检测

4.1一般规定 4.1.1检测前宜准备下列资料: 工程名称、结构或构件名称以及相应的钢筋设计图纸;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名称:混凝土小含有的铁磁性物质;监测部位钢筋品种,牌号、设计规格、设计保护层厚度、结构构件中预留管道、金属理件等:施工记录等:检测原因、 4.1.2应根据钢筋设计资料、确定检测区域内钢筋可能分布的状况,选择适当的检测面。检测面应清洁、平整,并应避开金属预埋件 4.1.3 对于具有饰面层的结构及构件,应清除饰面层后在混凝上面上进行检测。 4.1.4钻孔、剔凿时,不得损坏钢筋,实测时采用游标下尺,量测精度应为0.1 mm。 4.1.5钢筋探测仪检测前应采用标准试件进行校准,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10~50mm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的允许误差为±1mm,钢筋问距检测的允许误差为±3mm。 4.2检测方法 4.2.1检测前,应对钢筋探测仪进行预热和调零,调零时探头应远离金属物体。在钢筋探测过程中应检查钢筋探测仪的零点状态。 4.2.2进行检测前,宣结合设计资料了解钢筋布置状况。检测时,应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钢筋问距应满足钢筋探测仪的检测要求。探头在检测面上移动,直到钢筋探测仪保护层厚度示值最小,此时探头中心线与钢管轴线应重合,再相应作好标记。按上述步骤将相邻的其他钢筋位置逐一标出。 4.2.3 钢筋位置确定后,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测: 首先应设定钢筋探测仪量程范围及钢筋公称直径,沿被测钢筋轴线选择相邻钢筋影响较小的位置,并应避开钢能接头和绑丝,读取第1次混凝上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值。在被测钢筋的同一位置应重复检测1次,读取第2次泥凝上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值。当同一处读取的2个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相应大于1mm,该组检测数据无效,并查明原因,在该处应重新进行检测。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更换钢筋探测仪或采用钻孔、剔谐的方法验证。 4.2.4 当实际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小于钢筋探测仪最小示值时,应采用在探头下附加垫块的方法进行检测。垫块对钢筋探测仪检测结果不应产生干扰,表面应光滑平整,其各方向厚度值偏差不应大于0.1mm。所加垫块厚度在计算时应予扣除。 4.2.5 钢筋间距检测应按4.2.3条规定进行。应将检测范围内的设计间距相同的连续相邻钢筋逐一标出,并应逐个量测钢筋的间距。 4.2.6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选取不少于30%的已测钢筋且不少于6处(当实际检测数量不到6

主体结构施工作业指导书

主体结构施工作业指导书 一、编写目的 明确车站主体结构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车站主体 结构施工,保证主体结构作业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适用围 适用于莞惠城际工程的车站主体结构施工。 三、施工方案 新城中心站采用地下三层双柱三跨钢筋砼框架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法分段施工。 结构施工与支撑拆掉、换撑配合进行,当下部已浇筑砼达到必定强度后,设置倒撑,方 可拆掉部分支撑。 四、施工工艺 1、施工工艺流程 ①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81。 接地网 浇筑底板砼垫层、防水层 拆第六道支撑站台层侧墙立柱防水及浇筑侧墙砼 侧墙砼达到设计90%后,架设倒换撑 拆第五道支撑施做地下三层中柱及中楼板结构 待砼强度达到设计的90%后 拆第三、四道支撑及倒换撑铺设防水层,施做地下二层侧墙、中柱及中楼板结构 待砼强度达到设计的90%后 拆第二道支撑铺设防水层,施做地下一层侧墙、中柱及顶板结构 待砼强度达到设计的100% 后凿除第一道砼支撑施做顶板防水层、砼保护层及抗浮压梁 顶部回填覆土并夯实至规划地面标高,拆 除井点并封闭孔洞,拆掉围挡结构。 图 1-81 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流程图 ①底板施工工艺流程如图 1-82。 ②中柱施工流程如图1-83。 ③侧墙施工流程图1-84。 ④梁、中、顶板施工流程如图1-85。

防水层施工检验合格 钢筋进场查收底板钢筋绑扎 钢筋查收 立模 隐蔽工程查收 浇注砼 混凝土养护图 1-82底板施工工艺流程图 复核柱预留的钢筋 绑扎柱的钢筋 立柱模加支撑 浇注混凝土 砼的养护 图 1-83 中柱施工流程图 基面办理、防水层 凿毛清理底板与侧墙交接砼面 绑扎侧墙钢筋 测放轮廓线 立模加支撑 浇注混凝土 混凝土养护 图 1-84 侧墙施工流程图 放轮廓线底模支架 砼养护浇砼 不 合 格 梁、板、侧模梁、板钢筋绑扎

房屋建筑施工检维修作业指导书

房屋建筑检修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 HSE: 审核: 批准: 北京燕华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2014—5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房屋建筑检修施工大多数为基础的改造,主要分为设备基础和框架基础的加固改造。加固改造主要是由于原基础截面尺寸不够,需对原有基础进行加固加大,凿除原有地脚螺栓,外植钢筋浇筑混凝土,并重新预埋地脚螺栓。考虑检修期间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合理利用材料和人力,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编制依据 2.1设计图纸及结构设计施工说明 2。2施工依据的规范和标准: 2。2。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2.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2.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11) 2.2。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2。2。5《石油化工装置设备基础工程施工规范》(SH3510—2011) 2.2。6《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 (SH/T3503-2007) 2.2。7《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GB50484-2008 2。2。8《北京市地方标准》(DBJ01—51-2003) 3。本专业检维修施工特点和注意事项 土建施工时与其它各专业进行交叉作业,且现场周围有其它设备及管线需进行保护,施工作业地点情况复杂,成品保护及安全施工尤为重要。 4。检修施工准备 4。1技术准备工作 4。1.1图纸会审 组织施工人员认真熟悉图纸,详细了解图纸各部分内容,合理安排好施工顺序,结合具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1。2编制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 根据基础结构特征和现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施工简便的方法。施工方案经审批确定后,要把工程设计意图、要求、特点和施工方案内容,在开工之前向所有参加施工的人员做详细的交底,使所有施工人员在施工前作到心中有数。 4.1。3机具准备 所有施工机具必须经进厂报验合格后方可进厂,测量工具应在有效校验期内。 4.1。4人员准备

主体结构实体检测方案(地铁)

主体结构实体检测方案(地铁) 1.站南端 2.主体结构实体检测方案 2.1 方案背景 2.2 检测目的 2.3 检测内容 2.4 检测方法 2.5 检测标准 2.6 检测结果 3.批准、审核、校核、编制 4.参考文献 1.站南端 本文主要介绍站南端主体结构实体检测方案。 2.主体结构实体检测方案 2.1 方案背景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站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和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确保地铁站的安全运营,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2.2 检测目的 本次检测旨在对站南端主体结构进行全面检测,发现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为后续的维护和改进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3 检测内容 本次检测的内容包括站南端主体结构的基本信息、结构构造、材料质量、外观缺陷、内部缺陷等方面。 2.4 检测方法 本次检测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目视检查、超声波检测、磁粉探伤、射线检测等,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5 检测标准 本次检测所采用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铁行业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6 检测结果 经过全面检测,站南端主体结构未发现明显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3.批准、审核、校核、编制 本方案由XXX编制,经过相关人员的批准、审核和校核后正式发布。 4.参考文献 1] 国家标准 2] 地铁行业标准

3] 相关技术标准 一、工程概况 1.1 主体结构尺寸 本工程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总高度为XX米,地上XX层,地下XX层。其中,楼板采用XX梁+XX板,柱子采用XX截面,墙体采用XX厚度的砌块墙。 1.2 主要工程材料 本工程主要采用的材料有混凝土、钢筋、砌块、砂浆等。其中,混凝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比,强度等级为C30;钢筋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选用,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二、编制说明及依据 2.1 编制说明

升压站综合楼主体结构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

1、编制目的 为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为业主提供满意产品,特编制此作业指导书来指导安徽天长电场项目升压站生产综合楼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 2、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仅适用于安徽天长风电场项目升压站综合楼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3、编制依据 3.1生产综合楼主体结构施工图纸 3.2图纸会审记录 3.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3.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3.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3.6《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3.7《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3.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46-91 3.9《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 3.10《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99 3.1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3.12《建筑施工手册》(缩印本)第四版 3.13《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第一部分:土建工程(DL/T5210-2005) 4、作业项目概述 4.1工程名称:安徽天长风电场220KV升压站。 4.2工程范围:生产综合楼主体结构部分 4.3工程概况:本生产综合楼结构形式为钢筋砼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三级,地上三层;升压站综合楼纵向1-7轴,长40.3米,横向A-D轴,宽14.4米,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柱截面分别为500×500mm,梁截面为250×600mm、300×750mm、250×650mm 、250×500mm、300×750mm等;一层高度3.55米,二层高度7.55米,三层高度11.2米。 5、作业准备 5.1正式施工图纸经业主确认,并已进行图纸会审,具备施工条件。 5.2施工道路、水源、电源已具备,能满足施工要求。 5.3进场的施工人员已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已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并

主体结构检测

五主体结构工程现场检测 (一)砼、砂浆、砌体强度现场检测 1.混凝土强度现场检测 1.1概述 建筑结构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是常用(de)结构型式,是目前应用量大面广(de)结构工程. 混凝土结构工程(de)混凝土强度依据混凝土施工时按标准方法制作(de)试件,经标准养护28天,按标准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莸得(de)数据进行判定.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以通过合适(de)检测方法对混凝土结构工程(de)混凝土强度进行现场检测推定: (1)标准养护试块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 (2)未留置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或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被判为不合格; (3)试块强度与结构实体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对结构实体砼强度有怀疑; (4)其它需要确定砼现龄期强度(de)情况. 混凝土强度现场检测推定可采用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法等检测方法. 1.2强制检测参数 现龄期砼抗压强度推定值 1.3依据标准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 (3)回弹法检测砼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J115—2001 (4)回弹法检测泵送砼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T61-46-2007 J11052—2007 (5)回弹法检测高强砼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24-24-03 (6)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砼强度技术规程CECS02:2005 (7)钻芯法检测砼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 1.4回弹法检测 (1)取样要求: a.抽检数量不得少于同批构件总数(de)30﹪且构件数量不得少于10件. b.每一试件测区数不应少于10个, 对某一方向尺寸小于4.5m且另一方向尺寸小于0.3m(de)构件, 测区数可适当减少, 但不应少于5个. c.测区应均匀分布,相邻测区间距应控制在2m以内,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de)距离不宜大于0.5m,且不宜小于0.2m. d.测区面积不宜大于0.04㎡. e.检测面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涂层以及蜂窝、麻面,必要时可用砂轮清除疏松层和杂物,且不应有残留(de)粉末或碎屑.(2)基本检测方法: a.采用经检定﹙保养﹚合格(de)回弹仪在选定(de)测区内按水平方向﹙非水平方向﹚弹击16个点, 记取回弹值; b.在有代表性(de)位置测碳化深度值, 测点不应少于测区数(de)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