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图形中的计数问题

几何图形中的计数问题
几何图形中的计数问题

几何图形中的计数问题

(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 安庆旺 236400)

将两个计数原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与几何图形相结合,解决几何图形中的计数问题。这类问题是在知识的交汇点处设计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是高考和竞赛考试的热点问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两个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也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转化问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举例说明。

1 适当分类

例1 (1998高中数学联赛)在正方体的8个顶点,12条棱的中点,6个面的中

心及正方体的中心共27个点中,共线的三点组的个数是( )

)(A 57 )(B 49 )(C 43 )(D 37

解析:按共线三点组的性质进行适当分类: ①两端都是正方体顶点的共线三点组有282

782

8=?=C 个; ②两端都是正方体各棱中点的共线三点组有182

312=?个; ③两端都是正方体各个面的中心的共线三点组有32

16=?个 且没有其他的共线三点组,所以共线三点组共有4932818=++个.

例2 在图1的86?方格中,点A

,则以这些直线为边,且过点

A 的矩形共有多少个?

解析:构成矩形需要两条水平的边和两条竖直的边,在本题中,可根据点A 所在

的位置进行分成三类:

①当点A 为所选矩形的顶点时,必选水平的边4n 和竖直的边3m ,再从另外的水平边123567,,,,,n n n n n n 任选一条,从另外的竖直

边12456789,,,,,,,m m m m m m m m 任选一条,一共

有116848C C ?=个矩形;

②当点A 在水平的边上,且不为顶点时,水

平的边4n 必选,而竖直的边3m 不选,否则,

A 为顶点,

n6n5n4n3n2n1

再从另外的水平边123567,,,,,n n n n n n 任选一条,从另外的竖直边12,m m 任选一条,

456789,,,,,m m m m m m 任选一条,一共有11162672C C C ??=个矩形;

③当点A 在竖直的边上,且不为顶点时,水平的边4n 不选,而竖直的边3m 必选,再从另外的水平边123,,n n n 任选一条,从567,,n n n 中任选一条,从竖直边

1245678,,,,,,,m m m m m m m m 任选一条,一共有11133872C C C ??=个矩形;

所以,以这些直线为边,且过点A 的矩形共有 487272192++=个。

评注:分类计数是重要的计数方法,当题目中条件较为复杂,我们可通过适当分

类,达到简化问题,快速求解目的。注意分类的基本原则:不重、不漏。 2 间接剔除

例3 (1997年 高考)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的中点共10个点,在其中任取

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共有 ( )

)(A 150种 )(B 147种 )(C 144种 )(D 141种

解析:本题若直接求解,讨论四点不共面的情况,比较繁琐,不妨换个角度,从问题的反面入手,考虑四点何时共面?应分三类:

第一类:共面的四个点位于四面体的某一个面内,不同的取法共有60446=?C ; 第二类:共面的四个点位于空间四边形的四边中点,不同的取法共有3种; 第三类:共面的四个点位于四面体的一条棱和对棱的中点,不同的取法共有6种. 故符合题意的取法共有1416360410=---C 种

注:正难则反,间接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

3 适当合并

例4 (2010天津卷 理)如图2,用四种不同颜色给图中的A,B,C,D,E,F 六个点

涂色,要求每个点涂一种颜色,且图中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涂不同颜色,则不同的涂色方法有 ( )

(A )168种 (B )240种 (C )264种 (D )288种

解析:考虑不相邻的顶点可以涂同一种颜色,把图中六个点适当合并,有以下几

种情况:

(1) 如果用三种颜色涂色,可以把不相邻的顶点合并,有以下

两种情况 ① (AF ),(BD ),(CE );

② (AC ),(BE ),(DF ).

不同的涂色方法共有342=48A ?(种)

注:括号内表示图相同颜色的两个顶点,合并成为一个区域(顶点)。

(2)如果用4种颜色涂色,可以把不相邻的顶点合并两组,

共有如下9种方法,即

(AF ) , (BD ), C , E ; (AC ) , (BE ) , D , F ;

(AF ) , (CE ), B , D ; (BE ) , (DF ) , A, C;

(BD) , (CE) , A , F ; (AC) , (DF) , B , E ;

(AC) , (BD) , E, F; (AF) , (BE) , C, D;

(CE) , (DF) , A, B ;

不同的涂色方法共有449=216A ?(种)

所以,不同的涂色方法有 一共有=48+216=264N (种)。

评注:区域(顶点)染色问题,通常采取单元格合并的方法,(将能用一种颜色涂

色的不相邻区域看成一个区域对待。)合并之后,再进行染色。为了避免涂

色过程中的重复与遗漏,要将所有可能的合并情况列举完整。

例5 (2003新课程卷)某城市中心广场建造了花圃,花圃分

为6个部分(如图3所示),现要栽种4种不同颜色的

花, 每部分栽种一种且相邻部分不能栽种同样颜色

的花,不同的栽种方法有________种(用数字作答).

解析 用4种不同的花栽在六个不同的区域,必定会有某些

区域栽种同一种花,我们把栽种同一种花的区域合并成一个区域,

不同的合并方法有:

(1),(2,4),(3,5),(6); (1),(2,4),(3,6),(5);

(1),(2,5),(3,6),(4); (1),(2,5),(4,6),(3);

(1),(3,5),(4,6),(2);

一共有5中合并方法,对于每一种合并方法,栽种4种不同的花,各有44=24A

种方法。一共有445=120A ?种方法。 所以,不同的栽种方法一共有120种。

3 构造对应

例5 如果把两条异面直线看作“一对”,那么由正方体的8个顶点,可构成异面

直线 ( )

)(A 140对 )(B 196对 )(C 174对 )(D 168对

解析:本题若直接求解,比较困难,不妨通过构造四面体模型,建立对应关系计数

.

由正方体的8个顶点可构成581248=-C 个四面体,而每个四面体中有3对异面直线,故共有174358=?对异面直线.答案选)(C .

例6 圆周上共有10个点,任意两点连接的线段中,在圆内的交点个数至多有

( )

)(A 45个 )(B 90个 )(C 210个 )(D 120个

解析: 圆周上共有10个点,任意两点连接的线段(即圆的弦)中,在圆内不一定都有交点,要使得交点个数最多,则任何三条线段(弦)在圆内不共点。根据任意四边形的对角线交于一点,可构造四边形解决问题,每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在其内部有一个交点。这圆周上的10个点中,在圆内交点个数与这10个点构成的四边形上一一对应关系。因此,这10个点,任意两点连接的线段中,在圆内的交点个数等于四边形的个数,即至多有410210C =个。答案选)(C

【练习】

1.正方体的顶点为顶点的四面体共有( )

)(A 70个 )(B 64个 )(C 58个 )(D 62个

2.(05年全国卷Ⅰ)如果把两条异面直线看作“一对”,过三棱柱任意两个顶点的直线共15

条,其中异面直线有( )

)(A 18对 )(B 24对 )(C 30对 )(D 36对

3.已知AOB ∠的边OA 上有5个点(不包括O ),边OB 上有6个点(不包括O ),b 则由这些点和O 点一共可构成三角形的个数为 ( )

)(A 120个 )(B 145个 )(C 165个 )(D 196个

4. (2014·安徽高考理科·T8)从正方体六个面的对角线中任取两条作为一对,其中所成的角为的共有( )

)(A 24对 )(B 30对 )(C 48对 )(D 60对

5.给四棱锥的顶点涂色,每个点涂一种颜色,且每条棱的两个端点涂不同颜色,有5种不同颜色可用,则不同的涂色方法有( )

)(A 144种 )(B 240种 )(C 300种 )(D 420种

6. 已知直线)都不为0,(1b a b

y a x =+与圆5022=+y x 有公共点,且公共点的横、纵坐标均为整数,那么这样的直线共有

60?

)(A 48条 )(B 60条 )(C 66条 )(D 78条

【参考答案及提示】

1.C ;提示:581238=-C 个四面体.

2.D ;由三棱柱的6个顶点可以确定四面体12346=-C 个,每个四面体有3对异

面直线,故共有36123=?对异面直线,选D.

3.C; 方法一:直接法,分两类:①含有点O,有116530C C ?=个;

②不含有点O ,12216565135C C C C ?+?=个;

所以,一共有165个三角形;

方法二:间接方法求解, 3331267165C C C --=;

4. 选C ;正方体的每一个顶点有6对满足条件的对角线,8个顶点共有48对.

5.选D ;若用5种颜色,有

55120A =种方法; 若用4种颜色,地面的4个顶点中,对角线上的顶点合并,有2种方法,

一共有有

452240A =种涂色方法; 若用3种颜色,有

3560A =种方法; 一共有有120+240+60=420种涂色方法;

6.选B ;212=66C ,剔除过原点的直线(6条)和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12条),再加上过整数点的切线12条。

最新几何图形计算公式汇总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C :周长 S :面积 a :边长、长 、底、上底、棱长 b: 宽 、下底 h: 高 d :直径 r :半径 V:体积 ) 1、长方形周长=(长+宽)×2 C=2(a+b) 长方形面积=长×宽 S=ab 2、正方形周长=边长×4 C = 4a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S = a×a = a 2 3、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ah 4、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h = 2s ÷a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6、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2×圆周率×半径 C=лd=2лr d=C π r=C 2π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圆周率 S = πr 2 环形的面积=外圆的面积-内圆的面积 S 环=π(R 2-r 2) 7、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 长×4 + 宽×4 + 高×4 =(长 + 宽 + 高)×4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 = 2( ab + ah + bh )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 底面积×高 V=abh = sh 8、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表 = a×a×6 = 6a 2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高 V = a×a×a = a 3 = sh 9、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ch=πdh=2πrh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s 表=s 侧+s 底×2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 柱 = sh =πr 2h 10、圆锥体体积=底面积×高×13 V 锥 = 13 sh = 1 3 πr 2h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C :周长 S :面积 a :边长、长 、底、上底、棱长 b: 宽 、下底 h: 高 d :直径 r :半径 V:体积 ) 1、长方形周长=(长+宽)×2 C=2(a+b) 长方形面积=长×宽 S=ab 2、正方形周长=边长×4 C = 4a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S = a×a = a 2 3、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ah 4、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h = 2s ÷a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6、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2×圆周率×半径 C=лd=2лr d=C π r=C 2π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圆周率 S = πr 2 环形的面积=外圆的面积-内圆的面积 S 环=π(R 2-r 2) 7、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 长×4 + 宽×4 + 高×4 =(长 + 宽 + 高)×4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 = 2( ab + ah + bh )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 底面积×高 V=abh = sh 8、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表 = a×a×6 = 6a 2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高 V = a×a×a = a 3 = sh 9、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ch=πdh=2πrh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s 表=s 侧+s 底×2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 柱 = sh =πr 2h 10、圆锥体体积=底面积×高×13 V 锥 = 13 sh = 1 3 πr 2h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考试理论试题 一选择题(40分,每一题1分) 1.下面选项是对信息的实质的理解和说明,其中错误的选项是________. A. 信息就是计算机的处理对象 B. 信息就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知识 C. 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D. 信息就是人类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常用作获取学习资源的工具,人们常说,"因特网是知识的海洋".

小学奥数:几何图形大全汇编

学习-----好资料 几何图形综合 1.如图,四边形ABCD 是直角梯形.其中AD=12(厘米),AB=8(厘米),BC=15(厘米),且△ADE ,四边形DEBF ,△CDF 的面积相等. 阴影△DEF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如图,长方形ABCD 的面积是96 平方厘米,E 是AD 边上靠近 D 点的三等分点,F 是CD 边上靠近C 点的四等分点.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如图,把一个正方形的两边分别增加3和5厘米,米(阴影部分).原正方形的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 4.如图,把一个正方形的相邻两边分别减少2厘米和446平方厘米(阴影部分).原正方形的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 5.如图,在△ABC 中,AD 的长度是AB 的四分之三,AE 的长度是 AC 的三分之二.请问:△ADE 的面积是△ABC 面积的几分之几? 6.如图,在△ABC 中,BC=3CD ,AC=3AE ,那么△ABC 的面积 是△CDE 的多少倍? 7.如图,某公园的外轮廓是四边形ABCD ,被对角线AC 、BD 分成四个部分.△AOB 的面积是3平方千米,△BOC 的面积是2平方千米,△COD 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如果公园由大小为6.9平方千米的陆地和一块人工湖组成,那么人工 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E D F B C A D E A B C E A D

学习-----好资料 8.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长9厘米,BC 长15厘米, BD 长12厘米,那么OD 长多少厘米? 9.如图,有8个半径为1厘米的小圆,用它们圆周的一部分 连成一个花瓣图形,图中的黑点是这些圆的圆心.如果圆周率 π取3.14,那么花瓣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10.图中甲区域比乙区域的面积大57 其中直角三角形竖直的直角边的长度是多少?(π取3.14) 11.如图,在3×3的方格表中,分别以A 、E 为圆心,3、2为半径,画出圆心角都是90o的两段圆弧.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π取 3.14) .(π取 13.下图是一个直角边长为3厘米、4 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将该三角形一任意一条边所在直线为轴进行旋转,求所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14.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A D O B C ● ● ● ● ● ● ● ● ● ● ● ● ● ● ●

几何图形中的函数问题

D C B A 几何图形中的函数问题 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 (1)如果∠A =?50,∠B =?80,求证:AB CD BC =+. (2)如果AB CD BC =+,设∠A =?x ,∠B =?y ,那么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 2.如图,P 是矩形ABCD 的边CD 上的一个动点,且P 不与C 、D 重合,BQ ⊥AP 于点Q ,已知AD=6cm,AB=8cm ,设AP=x(cm),BQ=y(cm). (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求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点P ,使BQ=2AP 。若存在,求出AP 的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如图,矩形EFGH 内接与△ABC ,AD ⊥BC 与点D ,交EH 于点M ,BC=10cm , AD=8cm , 设EF=x cm ,EH=y cm ,矩形EFGH 的面积为S cm2, ①分别求出y 与x ,及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写出x 的取值范围; ②若矩形EFGH 为正方形,求正方形的边长; ③ x 取何值时,矩形EFGH 的面积最大。 A B D A B C D E F M H G

5.如图,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l )如果∠BAC=30°,∠DAE=l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BAC=α,∠DAE=β,当α, β满足怎样的关系时,(l )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 6.已知:在矩形ABCD 中,AB =10,BC =12,四边形EFGH 的三个顶点E 、F 、H 分别在 矩形ABCD 边AB 、BC 、DA 上,AE =2. (1)如图①,当四边形EFGH 为正方形时,求△GFC 的面积;(5分) (2)如图②,当四边形EFGH 为菱形,且BF = a 时,求△GFC 的面积(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 D C A B E F D C A B E F H G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第八讲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八讲 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 【前言】 在第三讲中我们已经研究了动态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但是那时候没有对其中夹杂的函数问题展开来分析。整体说来,代几综合题大概有两个侧重,第一个是侧重几何方面,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代数知识来考察。而另一个则是侧重代数方面,几何性质只是一个引入点,更多的考察了考生的计算功夫。但是这两种侧重也没有很严格的分野,很多题型都很类似。所以相比昨天第七讲的问题,这一讲将重点放在了对函数,方程的应用上。其中通过图中已给几何图形构建函数是重点考察对象。不过从近年北京中考的趋势上看,要求所构建的函数为很复杂的二次函数可能性略小,大多是一个较为简单的函数式,体现了中考数学的考试说明当中“减少复杂性”“增大灵活性”的主体思想。但是这也不能放松,所以笔者也选择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复杂计算题仅供参考。 【例1】 如图①所示,直角梯形OABC 的顶点A 、C 分别在y 轴正半轴与x 轴负半轴上.过点B 、C 作直线l .将直线l 平移,平移后的直线l 与x 轴交于点D ,与y 轴交于点E. (1)将直线l 向右平移,设平移距离CD 为t (t≥0),直角梯形OABC 被直线l 扫过的面积(图中阴影部份)为s ,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OM 为线段,MN 为抛物线的一部分,NQ 为射线,且NQ 平行于x 轴,N 点横坐标为4,求梯形上底AB 的长及直角梯形OABC 的面积. (2)当24t <<时,求S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 【思路分析】本题虽然不难,但是非常考验考生对于函数图像的理解。很多考生看到图二

的函数图像没有数学感觉,反应不上来那个M 点是何含义,于是无从下手。其实M 点就表示当平移距离为2的时候整个阴影部分面积为8,相对的,N 点表示移动距离超过4之后阴影部分面积就不动了。脑中模拟一下就能想到阴影面积固定就是当D 移动过了0点的时候.所以根据这么几种情况去作答就可以了。第二问建立函数式则需要看出当24t <<时,阴影部分面积就是整个梯形面积减去△ODE 的面积,于是根据这个构造函数式即可。动态几何连带函数的问题往往需要找出图形的移动与函数的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利用对应关系去分段求解。 【解】 (1)由图(2)知,M 点的坐标是(2,8) ∴由此判断:24AB OA ==, ; ∵N 点的横坐标是4,NQ 是平行于x 轴的射线, ∴4CO = ∴直角梯形OABC 的面积为: ()()112441222 AB OC OA +?=+?=..... (3分) (2)当24t <<时, 阴影部分的面积=直角梯形OABC 的面积-ODE ?的面积 (基本上实际考试中碰到这种求怪异图形面积的都要先想是不是和题中所给特殊图形有割补关系) ∴1122S OD OE =-? ∵142 OD OD t OE ==-, ∴()24OE t =- . ∴()()()21122441242 S t t t =-?-?-=-- 284S t t =-+-. 【例2】 已知:在矩形AOBC 中,4OB =,3OA =.分别以OB OA ,所在直线为x 轴和y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F 是边BC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 C ,重合),过F 点的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图象与AC 边交于点E . (1)求证:AOE △与BOF △的面积相等;

初中数学基本几何图形

初中数学基本几何图形 这篇帖子是关于几何基本图形的。每一个几何压轴题,几乎都是由几个基本图形构成的,所以如果能把这些图形 用熟,做几何题应该不成问题。 1、 正方形与等腰直角三角形 正方形 ABCD ,EF 为过正方形点 B 的直线且 AE ⊥EF ,CF ⊥EF ,则有△AEB ≌△BFC 。 将上图进行转换,则该基本图形存在于等腰三角形中,可利用此图证明勾股定理: 1 1 令 AD=BE=a ,DB=CE=b ,AB=BC=c ,S △ABC = 2 c = 2 (a+b ) -ab ;化简得到:c =a +b 2、 梯形中位线 梯形 ABCD 中,AD ∥BC ,E 、F 分别为 AB 、DC 中点,则有 EF= 1 (AD+BC ) 结合 1、2 有一道经典题目,在此奉上。 1 △ABC ,分别以 AB 、AC 为边向外做正方形 ABFG 、ACDE ,连接 FD ,取 FD 中点 H ,作 HI ⊥BC ,证明:HI= BC 2 2 2 2 2 2 2

提示:先证明BC等于梯形上下底边之和 【变形题 1】 如图1,以△A BC的边AB、AC为边向内作正方形ABFG和正方形ACDE,M是DF的中点,N是BC的中点,连接MN.探究线段MN与BC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证 明.说明:如果你经过反复探索没有解决问题,可以从下面①、②中选取一种情况完成你的证明,选取①比原题少得6分,选取②比原题少得8分. ①如图2,将正方形ACDE绕点A旋转,使点C、E分别落在AG、AB上; ②如图3,将正方形ACDE绕点A旋转,使点B、A、C在一条直线. 答案: 解:BC⊥MN. 证明:连接CM,然后延长CM至H,使CM=MH,连接FH、BH、CM、BM,HG、CG,延长CD,与BF相交于I, ∵MF=MD,CM=HM,∠CMD=∠HMF,

几何图形中的动态问题

几何图形中的动态问题 ★1.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在BC边上,动点P 以2厘米/秒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AED的边按照A→E→D→A的顺序运动一周.设点P从点A出发经x(x>0)秒后,△ABP的面积是y. (1)若AB=8cm,BE=6cm,当点P在线段AE上时,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2)已知点E是BC的中点,当点P在线段ED上时,y=12 5x;当点P在线段AD上时,y=32-4x.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第1题图 解:(1)∵四边形ABCD是矩形,∴∠ABE=90°, 又∵AB=8cm,BE=6cm,

∴AE=AB2+BE2=82+62=10厘米,如解图①,过点B作BH⊥AE于点H, 第1题解图① ∵S△ABE=1 2AE·BH=1 2AB·BE, ∴BH=24 5cm,又∵AP=2x, ∴y=1 2AP·BH=24 5x(0

∴AE =DE , ∵y =12 5x (P 在ED 上), y =32-4x (P 在AD 上), 当点P 运动至点D 时,可联立得,?????y =125x y =32-4x , 解得x =5, ∴AE +ED =2x =10, ∴AE =ED =5cm , 当点P 运动一周回到点A 时,y =0, ∴y =32-4x =0, 解得x =8, ∴AE +DE +AD =16, ∴AD =BC =6cm ,∴BE =3cm , 在Rt △ABE 中, AB = AE 2-BE 2=4cm , 如解图②,过点B 作BN ⊥AE 于N ,则BN =12 5cm ,

初中数学几何基本图形

432 1F E D C B A 432 1F E D C B A F E D C B A H G F E D C B A c b a C B A D C B A F E D C B A C B A 初中数学几何基本图形 1. 平行线的性质: ∵A B ∥CD (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 平行线的判定: (1)∵∠1=∠2(已知) ∴A B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1=∠3(已知) ∴A B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1+∠4=180o (已知) ∴A B ∥C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平行线的传递性: ∵A B ∥CD ,A B ∥EF (已知) ∴C D ∥EF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 两条平行线间距离: ∵A B ∥CD ,EF ⊥CD ,GH ⊥CD (已知) ∴EF=GH (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 5. 三角形的性质: (1)∠A+∠B+∠C=180o (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o 。) (2)a+b >c ,∣a-b ∣<c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ACD=∠A+∠B (三角形一个 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之和。) 6.三角形中重要线段: (1)∵AD 是△ABC 边BC 上的高(已知) ∴AD ⊥BC 即∠ADC=900(三角形高的意义) (2)∵BF 是△ABC 边AC 上的中线(已知) ∴AF=FC=12 AC (AC=2AF=2FC )(三角形中线的意义) (3)∵CE 是△ABC 的∠ACB 的角平分线(已知) ∴∠ACE=∠BCE= 1 2 ∠ACB (∠ACB=2∠ACE=2∠BCE )(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意义) 6.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AB=AC (已知)∴∠B=∠C (等边对等角) (2)∵∠B=∠C (已知)∴AB=AC (等角对等边)

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动点问题--答案

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 模式1:平行四边形 分类标准:讨论对角线 例如:请在抛物线上找一点p 使得P C B A 、、、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则可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1)当边AB 是对角线时,那么有BC AP // (2)当边AC 是对角线时,那么有CP AB // (3)当边BC 是对角线时,那么有BP AC // 1、本题满分14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抛物线经过A(-4,0),B(0,-4),C(2,0)三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点M 为第三象限内抛物线上一动点,点M 的横坐标为m ,△AMB 的面积为S.求S 关于m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 的最大值; (3)若点P 是抛物线上的动点,点Q 是直线y=-x 上的动点,判断有几个位置能使以点P 、Q 、B 、0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直接写出相应的点Q 的坐标.

2、如图1,抛物线322 ++-=x x y 与x 轴相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相交于点C ,顶点为D . (1)直接写出A 、B 、C 三点的坐标和抛物线的对称轴; (2)连结BC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E ,点P 为线段BC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PF //DE 交抛物线于点F ,设点P 的横坐标为m . ①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F 的长,并求出当m 为何值时,四边形PEDF 为平行四边形? ②设△BCF 的面积为S ,求S 与m 的函数关系.

模式2:梯形 分类标准:讨论上下底 例如:请在抛物线上找一点p 使得P C B A 、、、四点构成梯形,则可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1)当边AB 是底时,那么有PC AB // (2)当边AC 是底时,那么有BP AC // (3)当边BC 是底时,那么有AP BC // 3、已知,矩形O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位置如图1所示,点A 的坐标为(4,0),点C 的坐标为)20(-,,直线 x y 3 2 -=与边BC 相交于点D . (1)求点D 的坐标; (2)抛物线c bx ax y ++=2 经过点A 、D 、O ,求此抛物线的表达式; (3)在这个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M ,使O 、D 、A 、M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小学奥数第44讲 几何图形的计数(含解题思路)

44、几何图形的计数 【点与线的计数】 例1如图5.45,每相邻的三个圆点组成一个小三角形,问:图中是这样的小三解形个数多还是圆点的个数多? (全国第二届“华杯赛”决赛试题) 讲析:可用“分组对应法”来计数。 将每一排三角形个数与它的下行线进行对应比较。第一排三角形有1个,其下行线有2点; 第二排三角形有3个,其下行线有3点; 第三排三角形有5个,其下行线有4点; 以后每排三角形个数都比它的下行线上的点多。 所以是小三角形个数多。 例2 直线m上有4个点,直线n上有5个点。以这些点为顶点可以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如图5.46) (哈尔滨市第十一届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本题只要数出各直线上有多少条线段,问题就好解决了。 直线n上有5个点,这5点共可以组成4+3+2+1=10(条)线段。以这些线段分别为底边,m上的点为顶点,共可以组成4×10=40(个)三角形。 同理,m上4个点可以组成6条线段。以它们为底边,以n上的点为顶点可以组成6×5=30(个)三角形。

所以,一共可以组成70个三角形。 【长方形与三角形的计数】 例1图5.47中的正方形被分成9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它们一共有16个顶点,以其中不在一条直线上的3点为顶点,可以构成三角形。在这些三角形中,与阴影三角形有同样大小面积的有多少个? (全国第三届“华杯赛”复赛试题) 为3的三角形,或者高为2,底为3的三角形,都符合要求。 ①底边长为2,高为3的三角形有2×4×4=32(个); ②高为2,底边长为3的三角形有8×2=16(个)。 所以,包括图中阴影部分三角形共有48个。 例2 图5.48中共有______个三角形。 (《现代小学数学》)邀请赛试题) 讲析:以AB边上的线段为底边,以C为顶点共有三角形6个; 以AB边上的线段为底边,分别以G、H、F为顶点共有三角形3个; 以BD边上的线段为底边,以C为顶点的三角形共有6个。 所以,一共有15个三角形。 例3 图5.49中共有______个正方形。 (《现代小学数学》邀请赛试题) 讲析:可先来看看图5.50的两个图中,各含有多少个正方形。

几何图形中的函数问题

D C B A 几何图形中的函数问题 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 (1)如果∠A =?50,∠B =?80,求证:AB CD BC =+、 (2)如果AB CD BC =+,设∠A =?x ,∠B =?y ,那么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就是_______、 2、如图,P 就是矩形ABCD 的边CD 上的一个动点,且P 不与C 、D 重合,BQ ⊥AP 于 点Q,已知AD=6cm,AB=8cm,设AP=x(cm),BQ=y(cm)、 (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求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2)就是否存在点P,使BQ=2AP 。若存在,求出AP 的长;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3、如图,矩形EFGH 内接与△ABC,AD ⊥BC 与点D,交EH 于点M,BC=10cm, AD=8cm, 设EF=x cm,EH=y cm ,矩形EFGH 的面积为S cm2, ①分别求出y 与x,及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写出x 的取值范围; ②若矩形EFGH 为正方形,求正方形的边长; ③x 取何值时,矩形EFGH 的面积最大。 5.如图,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l)如果∠BAC=30°,∠DAE=l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BAC=α,∠DAE=β,当α, β满足怎样的关系时,(l)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 6、已知:在矩形ABCD 中,AB =10,BC =12,四边形EFGH 的三个顶点E 、F 、H 分别在 矩形ABCD 边AB 、BC 、DA 上,AE =2、 (1)如图①,当四边形EFGH 为正方形时,求△GFC 的面积;(5分) (2)如图②,当四边形EFGH 为菱形,且BF = a 时,求△GFC 的面积 (用含a 的 A B C D P Q A B C D E F M H G

初中数学平面几何图形

第四课时几何图形初步 LYX 1、几何图形 ①几何图形: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②平面图形: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常见平面图形: ③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内,这样的几何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⑴常见立体图形:⑵常见立体图形的归类: ★画立体图形时,看得见的棱线画成实线,看不见的棱线画成虚线。 ④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例1、圆锥由_______面组成,其中一个是_______面 ,另一个是_______面. 例2、如图所示,一个三边相等的三角形,三边的中点用虚线连接,如果将三角形沿虚线 向上折叠,得到的立体图形是(). (A)三棱柱(B)三棱锥(C)正方体(D)圆锥 例3、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这三个方向看下面的四个几何体,得到如图所示的平面图形,那么这个几何体是()

例4、下列各图形,都是柱体的是() 例5、下列四个图形中,经过折叠能围成如图所示的几何图形的是() 2、点、线、面、体 ①点动成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②线动成面线运动生成的有平面、曲面; ③面运动成体;(直角三角板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长方形绕着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 总结: ⑴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⑵点无大小,线有直线和曲线,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 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⑷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3、直线、射线、线段 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⑴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除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直线(直线)外,还经常用一条直线上的两点来表示这个直线; ⑵一个点在直线上,也可以说这条直线经过这个点;一个点在直线外,也可以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⑶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 ②线段的表示方法 ③射线的表示方法 ★用数学符号表示直线、线段、射线?

几何图形及计算公式

一。几何图形及计算公式

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包括面积体积表面积等等公式三角形 面积 1)S=1/2底*高 2)S=1/2*意两边的乘积*这两边夹角的正弦值(已知两边及其夹角的大小) 3)S=根号下p(p-a)(p-b)(p-c)---------------------(海伦公式:已知三边的长,p=周长/2) 分类:钝角直角锐角 特例:等边三角形:S=四分之一倍根号三*边长的平方

等腰直角三角形:S=1/2倍直角边的平方 注: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也很重要 性质:正弦定理: sinA/a=sinB/b=sinc/C 余弦定理: a^2=b^2+c^2-2bc cosA b^2=a^2+c^2-2ac cosB c^2=a^2+b^2-2ab cosA 三角形2条边向加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内角和=180度 四边形 梯形:S=(上底+下底)*高/2 平行四边形:S=底*高 长方形:S=长*宽 正方形:S=边长*边长 内角和为360° 多边形:内角和为(n-2)*180° 面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用切割法划为简单图形计算) 圆:s=πr^2 周长=2πr 性质:园内以直径为一边的圆周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且直径所对的角为直角相同弧长所对的圆心角为其圆周角的两倍 弦切角=圆周角=1/2圆心角 过圆内一点最短的弦与过该点的直径垂直

立体 棱柱:V=底面积*高(四棱柱可切为6个三棱锥) 椎体:V=C底面积*高(C为一常数,三棱柱时为1/3;正三棱锥很重要) 球:S=4πr^2 V=4/3倍πr^3 提问人的追问 2010-01-03 16:18 很清晰。但好像还不是很完整,比如说扇形的,还有椎体,台体。还有像问一下,椎体哪里的c为一常数是怎么看的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1-03 16:36 嗯~2扇形:S=顶角/360°*(πr^2) 弓形:S=相应扇形的面积-相应三角形的面积 椎体体积的计算时始终记住底面积乘以高然后根据其特点确定C (因为底面积乘以高为四棱柱的体积所以只要确定几个这样的椎体构成一个四棱柱则 C=1/n)上面那个地方写错了应该是1/6 更为复杂的立体一定要用切割法或是互补法 几年没碰过了忘了好多还有什么遗漏的告诉我我再看一下能不能记起 提问人的追问 2010-01-03 16:43 弧长公式。用不同的公式表示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1-03 16:54 因弧度数=弧长/半径 所以1)弧长=弧度*半径 又 2)弧长=(圆心角/360°)*周长 3)在物理方面弧长=角速度*半径*时间 提问人的追问 2010-01-03 17:18 弦切角=圆周角=1/2圆心角可以帮我画个图吗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1-03 17:34

-几何图形在二次函数中的存在性问题探解

---几何图形在二次函数中的存在性问题探解 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它以丰富的知识内涵,深远的知识综合,深厚的数学思想,灵活的解题方法,奇趣的知识背景等深深吸引着命题老师,更深刻启迪着每位同学.下面就把几何图形在二次函数中的存在性问题介绍给大家,供学习时借鉴. 一、.三角形的存在性 1.1 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 例1 (2017年淮安)如图1-1,直线y=﹣x+3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B 、点C ,经过B 、C 两点的抛物线y=2x +bx+c 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A ,顶点为P .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在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M ,使以C ,P ,M 为顶点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符合条件的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当0<x <3时,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 ,使△CBE 的面积有最大值(图1-2、1-3供画图探究). 分析: 第一问考查的是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的解析式,思路有几个待定系数,解答时就需要确定几个点的坐标; 第二问探析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解答时,要做到一先一后,先清楚动点的位置与特点,后对等腰三角形进行科学分类,一是按边分类,一是按角分类; 第三问探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这是二次函数的看家本领,只需将三角形的面积适当分割,恰当表示,最后将三角形面积最大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即可. 解: (1)因为直线y=﹣x+3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B 、点C ,所以B (3,0),C (0,3), 所以{c =39a+3b+c =0,解得{c =3b =4-,所以抛物线解析式为y=2x ﹣4x+3; (2)因为y=2x ﹣4x+3=2(x 2)-﹣1,所以抛物线对称轴为x=2,顶点P (2,﹣1), 设M (2,t ),因为△CPM 为等腰三角形,如图2所示, ①当MC=PC 时,过C 作CQ ⊥对称轴,垂足为Q ,则Q(2,3),所以QP=MQ=3-(-1)=4,所以M 到x 轴的距离8-1=7,所以1M 的坐标(2,7); ②当MP=MC 时,作PC 的垂直平分线交对称轴于点M ,所以222(t+1)2+(t-3)=,解得t=32,所以2M 的坐标(2, 32 );

初中数学几何基本图形+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

初中数学几何基本图形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https://www.360docs.net/doc/3217677805.html,的支持! 课程简介 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 【课程简介】 本模块主要研讨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要求,目的是通过研讨,使教师们明确本模块内容的具体要求,并提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建议。总体分为六个部分: 1. 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分析——主要探讨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整体结构框架和三条主要线索; 2. 图形的性质内容与教学分析——主要探讨图形的性质部分的内容要求、与实验稿的变化以及教学实施中注意的问 1 题; 3. 图形的变化内容与教学分析——主要探讨图形的变化部分的内容要求、与实验稿的变化以及教学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4. 图形与坐标内容与教学分析——主要探讨图形与坐标部分的内容要求、与实验稿的变化以及教学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5. 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主要探讨核心概念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含义,以及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能力; 6. 推理能力——主要探讨核心概念推理能力的含义,以及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程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大量的教学实例,同时还有主讲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给教师们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学习要求】 1(对“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模块的内容结构和主线有清楚 2 的认识,能够说出这些线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图形的性质部分的研究的图形有哪些,认识图形的哪些方面,以及在这部分中是如何认识这些图形的; 3(体会图形的变化是研究图形的又一个途径和角度,明确它的学习意义,了解其内容组成; 4(体会图形与坐标是研究图形的又一个途径和角度,明确它的学习意义,了解其内容组成; 5(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出相应的实例,说明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和图形与坐标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6(理解核心概念——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的具体含义,体会它们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能够借助具体实例说出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 刘晓玫(首师大数学,教授) 史炳星(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 章巍(河北保定三中分校,高级教师 ) 3 一、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分析

几何图形中的计数问题

几何图形中的计数问题 (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 安庆旺 236400) 将两个计数原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与几何图形相结合,解决几何图形中的计数问题。这类问题是在知识的交汇点处设计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是高考和竞赛考试的热点问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两个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也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转化问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举例说明。 1 适当分类 例1 (1998高中数学联赛)在正方体的8个顶点,12条棱的中点,6个面的中 心及正方体的中心共27个点中,共线的三点组的个数是( ) )(A 57 )(B 49 )(C 43 )(D 37 解析:按共线三点组的性质进行适当分类: ①两端都是正方体顶点的共线三点组有282 782 8=?=C 个; ②两端都是正方体各棱中点的共线三点组有182 312=?个; ③两端都是正方体各个面的中心的共线三点组有32 16=?个 且没有其他的共线三点组,所以共线三点组共有4932818=++个. 例2 在图1的86?方格中,点A ,则以这些直线为边,且过点 A 的矩形共有多少个? 解析:构成矩形需要两条水平的边和两条竖直的边,在本题中,可根据点A 所在 的位置进行分成三类: ①当点A 为所选矩形的顶点时,必选水平的边4n 和竖直的边3m ,再从另外的水平边123567,,,,,n n n n n n 任选一条,从另外的竖直 边12456789,,,,,,,m m m m m m m m 任选一条,一共 有116848C C ?=个矩形; ②当点A 在水平的边上,且不为顶点时,水 平的边4n 必选,而竖直的边3m 不选,否则, A 为顶点, n6n5n4n3n2n1

几何中的函数问题(一)

几何中的函数问题 金汇学校初三数学备课组 教学目标: 以四边形为载体探究几何图形中两个变量的数量关系,了解、掌握在几何图形背景中建立函数解析式常见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沟通函数与几何的关系,体验函数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进一步感悟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探求几何图形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寻找解题规律,并正确写出函数定义域。 教学过程: 问题1:已知正方形ABCD 中,点P 在对角线BD 上,联结PC ,过点P 作PE ⊥PC ,交AB 于点E ,如图1所示。 求证:PE=PC .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让学生体会随着点P 的运动,变量PE 、 PC 之间的关系) 问题2:如果把条件中的正方形改为梯形ABCD ,其中AD ∥BC , ∠ABC = 90,并设AD =3,AB =4,BC =6,(如图)若将一个直角顶点P 放在对角线BD 上移动,一条直角边过点C ,另一条直角边与腰AB (或AB 思考:图中哪些量在变化? 探究一:当Q 在AB 的上 时试探究PQ 、PC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说明:以问题(1)为铺垫,从几何图形入 手,根据几何图形的特点,运用几何图形的有关 性质,来找到两个变量PQ 、PC 之间的关系。) 探究二、在图2中,联结AP ,且点Q 在线段AB 上时,设点B Q 、之间的距离为x , APQ PBC S y S △△,其中APQ S △表 示APQ △的面积,PBC S △表示PBC △的面积,求y 关于x 的函 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 说明:(1)解题的关键是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出相关的线段,利 图1 D C B A E P 。 O

几何图形计数

几何图形计数问题 例一、 数一数,下图中包含几条线段。 解析: 数线段是几何图形计数问题的重点和基础。点和线段是基本的几何图形元素,一般可采取按照线段端点顺序分类 ..。 ..计数 ..加法 ○1编序号 .. 如图,我们先把题图线段上各点按顺序编序号,然 后从“0”号端点开始计数。 以“0”号端点为左端点的一类线段有4?0=4条; 以“1”号端点为左端点的一类线段有4?1=3条; 以“2”号端点为左端点的一类线段有4?2=2条; 以“3”号端点为左端点的一类线段有4?3=1条; 将各类线段的数目相加,便可得到题图中所包含的线段总数: 4+3+2+1=10 我们发现: 把题图左端点编为“0”,向右依次编号,一直到“4”,而题图中所包含的线段总数恰为4~1连续自然数的和:4+3+2+1=10; 若某一线段上共有包含两端点在内的10个点,按照上述方法可编号为0~9;那么,这条线段所包含的线段总数应为: 9+8+7+6+5+4+3+2+1=45 ○2数基本线段 .... 题图中,相邻两点间的线段,比如、等,这类线段内不包含其它已知点,姑且称之为基本线段。 题图中有4条基本线段:、、、; 相邻两条基本线段相加: +、+、+则组成3条线段; 相邻三条基本线段相加: AAAA+AABB+BBCC、AABB+BBCC+CCDD,则组成2条线段; 相邻四条基本线段相加: +++1条线段; 将各类线段数目相加,便可得到题图中所包含的线段总数: 4+3+2+1=10 答:图中共有10条线段

例二、如图,数一数,图中包含几个角。 解析: 角的计数,可与线段计数采用相同的方法,即采用分类加法计数。 ○1标注序号 .. 把题图中已知射线依序编号为0、1、2、3,如图所示。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 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比如,射线OA绕公共端点O,沿顺时针 方向旋转到射线OB的位置,便形成∠AOB .据此,则有: 以0号射线为始边,沿顺时针方向分别旋转到射线1、2、 3的位置所形成的角有3个; 以1号射线为始边,沿顺时针方向分别旋转到射线2、3的位置所形成的角有2个; 以2号射线为始边,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到射线3的位置所形成的角有1个; 把这三类角的数目相加,便得到题图所包含的角的总数: 3+2+1=6 ○2数基本角 ... 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在题图已知的四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中,任取两条相邻 ..的射线都可以组成一个角,比如,射线OA与OB相邻,可构成∠AOB;不妨称这类角为“基本角”。 先数一数题图中有几个基本角,再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用基本角来组成其他不同种类的角,最后各类数目相加。 题图中的基本角:∠AOB、∠BOC、∠COD,共有3个; 由两个相邻基本角所组成的角:∠AOB+∠BOC、∠BOC+∠COD,共有2个; 由三个相邻基本角所组成的角:∠AOB+∠BOC+∠COD,共有1个; 则题图所包含的角的总数为: 3+2+1=6. 答:题图中包含6个角。 我们发现: 题图所包含的角的总数等于由表示基本角数的数字开 始到1的连续自然数之和: 数数右图共包含多少角? 解:右图共有6个基本角,所包含角的总数是 6+5+4+3+3+1=21

几何图形中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学法指导)

几何图形中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容,也是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有相关联系的细节,在历年的中考试题中都占有重要的份量,而求函数的解析式则成为中考的热点。求函数的解析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学生往往把思维固定在用“待定系数法”去求函数的解析式。而使用待定系数法去求函数的解析式的大前提是必须根据题目的条件,选用恰当函数(如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如果题目中能根据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给出函数的类型,当然是选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 但我们发现,在几何图形中求函数解析式却成为初中数学考试的常见题、压轴题。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几何图形中求函数解析式往往是无法确定所求函数的类型,因此用待定系数法进行解题是行不通的。我们知道,函数的解析式也是等式,要建立函数解析式,关键是运用已知条件在几何图形中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以变量有关的等式。下面以几个例子来探求在几何图形中建立函数解析式的常见类型和解题途径。 一、 用图形的面积公式确立等量关系 例1、如图1,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有一点P 在 BC 上运动,设PB=x ,梯形APCD 的面积为y (1)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S △ABP =S 体型APCD 请确定P 的位置。 分析:本题所给的变量y 是梯形的面积,因此可根据梯形面积公式 B C A D P 图1

A D C B E F G N 图2 S=2 1(上底+下底)×高 ,分别找出上底、下底、高问题可获解决。因为上底CP=x -2,下底AD=2,高CD=2,于是由梯形面积公式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2)22(2 1 ?+-=x y ,整理得:22 2 +-=x y 。(2)略 例2、如图2,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CD=90°,AD=a ,BC=2a ,CD=2,四边形EFCG 是矩形,点E 、G 分别在腰AB 、CD 上, 点F 在BC 上。设EF=x ,矩形EFCG 的面积为y 。(2002年中考题) (1)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2)当矩形EFCG 的面积等于梯形ABCD 的面积的一半时,求x 的值; (3)当∠ABC=30°时,矩形EFCG 是否能成正方形,若能求其边长,若不能试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所给的变量y 值是矩形的面积,因此根据矩形面积公式S=长×宽,若能算出长FC 与宽EF ,或者用变量x 、y 表示FC 和EF ,则问题可获解决。其中宽EF=x ,问题归结为求出长FC ,从而两个变量x 、y 之间的关系通过矩形面积公式建立了。 解:(1)过点A 作AN ⊥BC 于N ,因为在矩形EFCG 中,EF ⊥BC , ∴EF ∥AN ∴ AN EF BN BF = 即 22x a a BF =-, 得BF=2 a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