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惟善副教授专访)

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惟善副教授专访)
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惟善副教授专访)

哲学院惟善副教授专访: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2015-05-22 作者:哲学院新闻中心 来源:哲学院新闻中心

惟善法师/老师于1989年在广东云门寺出家,于1997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进入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留学近八年,获文学学士、哲学博士。2005年回国,2006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惟善法师同时在中国佛学院教授佛学、梵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印度佛教、阿毗达磨、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等。

走进惟善老师的办公室,只见老师身穿一袭浅灰色的僧衣,神色平和。一见我们进来,他热情地起身招呼我们坐下,还为我们泡了两杯普洱茶。在茶香氤氲中,我们轻松愉快的访谈开始了。

【结缘释门】

惟善老师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家里有吃素食的传统。尽管如此,当初他决定出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并不情愿,一是由于惟善老师是家中老大,从传统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来说母亲接受不了。二是担心儿子以后的养老问题,三是担心民间对出家人有偏见,觉得出家人不太一样。但是惟善老师认为,路是自己选的,父母无法决定自己的一辈子。老师出家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先是阅读大量的佛教书籍,并亲身到寺院考察,体验寺院生活,最终在理性的思考下选择了出家。老师认为,信仰是内心的东西,它不会与国家主流价值发生冲突,都是主张利他精神,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必要排斥信仰。

【“西天取经”】

中国佛教一直有留学的传统。对翻译产生的怀疑和对学术的追求是古今中国僧人到佛教发源地求学的重要原因。而老师本人喜欢钻研佛理,加上当时在中国佛学院了解到南传佛教的一些知识,产生了兴趣,觉得自己应该出去看看,去了解别的流派。之所以选择斯里兰卡是因为它用英语授课,不需要再学习其他外语。同时,斯里兰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佛教国家,保留了很多正宗的南传佛教传统。

斯里兰卡的留学生活给了惟善老师很多收获。首先,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给了老师很多书本难以了解的知识。当时的网络技术还不发达,在出国之前,老师只能从书本的白纸黑字上了解关于南亚的情况。比如说,佛教典籍里面说的“白衣”是指在家居士。一开始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它,直到老师去了斯里兰卡才发现,那里的在家居士去寺院真的是穿着白色的衣服,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他们居然保存到了今天。除了开拓视野之外,老师还在斯里兰卡学会了梵文、巴利文。老师认为,没有扎实的古典语言基础很难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这里的古典语言指的是梵文、巴利文,很多南亚的佛教典籍是由这两种语言写成的。在老师看来,尽管译著也可以作为研究材料,但读译著毕竟不能像读原著那样直接准确地了解到原意。就好像小孩咬不动东西,需要大人咀嚼以后再吃,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并且还会增加一些其他元素。另外,老师觉得留学的经历增强了自己的爱国心。人在国外的时候往往会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地位和国力强弱。那时的中国还没有今天这么强大,也有个别大陆过去的人不愿意说自己是中国大陆人而会自称是新加坡人、香港人或台湾人。老师认为人要真实地表达自己,人穷可以,但要穷得有志。所以老师在斯里兰卡始终大方地穿汉传佛教的僧衣,展示自己中国人和大乘的身份。也正是这一份爱国之情促使老师做出学成归国的决定。

【执教人大】

回国后,老师经人推荐来到了人大。当问及来人大教书目的时,老师答道,在人大开设有关宗教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佛教,而不是让学生去信教。同时,老师认为由于自己本身是出家人,对佛教生活有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宗教。老师认为,自己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在行持、在实践,根据佛教理论来生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学生传播行善、乐观、正义的理念,让大家能够减少烦恼、内心平静,同时改变对佛教的偏见。

当问及是否支持有出家意向的学生皈依佛门时,惟善老师说,曾经有学生向他表达过出家的意向。老师鼓励他先到寺院去看看,了解出家有什么意义。说到底,出不出家是由不同人的根性、因缘来决定的。可以尝试性地在寺院住一段时间,因为寺院是开放性的,是让人来看的。而且佛教讲究随缘,不会主动要求人入教,但会向人展示佛教,让人明白什么是佛教,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决定。

尽管大学是一个世俗的环境,但在惟善老师看来,大学相对来说是一块净土,人际关系比较单纯。而且在斯里兰卡,僧人在高等学府执教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所以老师并不觉得在大学教书会与僧人身份相冲突。但是,大学毕竟不同于寺院,没有办法像寺院那样为出家人提供理想的生活或修行条件。其中,饮食和衣着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惟善老师介绍到,出家人的素食不是简单的不吃肉,它还包括不使用动物油、不使用葱蒜等气味浓烈的调料。尽管人大餐厅也售卖素菜,但要它和寺院所提供的一模一样是很困难的。所以,在饮食习惯上只能自己去习惯,只要保持自己的信仰,不必过分在乎一些枝末细节。当年禅宗六祖慧能也曾吃过肉边菜。事实上食素只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佛陀时代,现在南传佛教僧侣都没有素食的习惯,居士给什么吃什么,葱蒜也不是佛教饮食的禁忌。所以老师在坚持吃素的同时做了一点变通,比如食堂有些素菜放了葱蒜调味,可把葱蒜就放到一旁不去动。在老师看来,坚持素食的意图是不杀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也就不会造杀业。佛教徒吃素是从爱护动物的角度来说的,是利他的,而不是像现在的素食主义者那样从利于自我健康的角度出发,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只要心中有佛,有慈悲心,在条件不那么好的情况下吃宽泛的素食也是可以的。

另一个生活上的问题是有关僧衣的。惟善老师对僧衣中褂做了一些改良,并且他不喜欢绑裤腿。他介绍到,中国僧衣历来都在变化,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就改良过僧衣,现在称之为“太虚装”。为了方便日常教学和生活,惟善老师也曾改良过僧衣,穿起来比传统的僧衣

更加贴身。另外,惟善老师坚持不绑裤腿。在他看来,绑裤腿不利于血液循环,于健康无益。汉传佛教有一种说法,认为不帮裤腿,体毛会落到佛殿上,但这并不是绑裤腿的缘由。老师介绍到,古代的汉传佛教出家人的裤腿比较宽大,方便打坐禅修。绑裤腿是出于行走方便,外出参学的需要,就像红军长征时也绑裤腿,这完全是出于方便长途行走的考虑。在老师看来,传统里面不必要的东西可以抛弃。但是,尽管对僧衣可以改良,老师还是认为有一些东西还是要坚持的,比如说,出家人应该衣着朴素,整洁大方,出家衣服要区别于俗家衣服。

【佛学与哲学】

我院已故方立天教授对佛学和哲学有这样一句话:“佛教不等于哲学,哲学也不足以概括佛教。但是,佛教中包含了哲理,以哲理为理论基础。宗教信仰和哲学智慧奇异地结合于佛教之中。”佛教有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但它不等于哲学,哲学也不代表佛教。佛学和哲学都是追求智慧的,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但二者获得智慧的方式和目的不一样。首先是两者智慧的来源不同,佛教的智慧来自于“闻、思、修”,即听闻(闻所成慧,比如通过读书获得的智慧)、思考(思所成慧)、修行(修所成慧)。尤其强调“修”,修行是很重要的,必须有实践,通过禅修就能达到修所成慧,弥补通过学习和理性思考所获得的智慧的不足,从而达到如是知、如是见,远离虚妄不真实的认知。而哲学的智慧多来自于勤奋学习、理性思考、推理论证。其次,二者的目的也不同,佛教讲究心灵的觉悟,断除烦恼、获得解脱,佛教的智慧是为了成佛或获得涅槃。除了自己觉悟之外,还要使其他人觉悟,也就是要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最终目标还是强调于出世(supramundane)。而哲学更强调于理性地去说服别人,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生活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没有与身心修养结合的哲学智慧或哲学思辨,佛教通常会称之为“世智辩聪”或玩弄“文字游戏”。哲学更强调于逻辑和推理上的合理性,但佛教除了要有逻辑上的合理性,还要合乎人情。再次,他们在追求智慧的境界上也有所不同,佛教要求人不能著相,这也是《金刚经》里面的重要内容。不能有人我之别,要达到无我境界。比如说,在捐钱这个行为里面,既没有给钱的人,也没有被资助的对象,更没有资助的物品,这是利他的最高境界。而西方的哲学大部分是著相,有人我之别,首先要把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来,然后在主体觉醒的情况下开展哲学思考和批判。

【佛学与生活】

惟善老师认为,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其实是不对的。人不可能一辈子一帆风顺,总会遇上一些人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罹患绝症、失去至亲等等不幸,当使尽一切手段都无法消除痛苦的时候,宗教可以给人安慰。宗教也许不会给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但他永远会给人希望,而人之所以能够积极地存在就是因为心怀希望。所以宗教和生活的关系是很紧密的,宗教和生活的联系也是无法切断的。

佛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佛教的世俗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一定的引导,尤其需要宗教科普。当下一些人对佛教存在偏见,例如认为学佛就必须素食,学佛就要出家当和尚、尼姑,修行就要远离尘嚣到一处清净的地方,去过绝世的生活等等。也有一些佛教徒不读经文,不明教义,神神叨叨的,生病了不愿意去医院而选择念经消灾。惟善老师解释到,佛教能给人信心,鼓励人们行善积德,忏悔改过,勇敢地去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对人们的心理问题能起到加持和安慰的作用,而对于生理上的疾病,也就是佛教里面说的由“四大不调”(伤风感冒、病毒入侵)所引起的疾病,还是要去医院治疗,看医吃药的。那些只念经消除百病的想法是缺乏正确引导的结果。信仰佛教需要理性的引导,不能盲信、瞎信。这需要我们在寺院里面开设更多的基础佛学讲座,向社会传播正确的宗教知识。

同时,佛教也需要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进行改变。比如说,喇嘛教里面有火供的传统,就是把粮食作为贡品焚烧。惟善老师并不支持这种做法,认为这是一种浪费。他说,与其把粮食烧掉,不如拿去分给没有饭吃的人。又比如放生,要懂得周围的环境,要有生态和环保意识,否则放生会变成杀生。所以,一些传统的仪式和做法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使用电子产品成为一种时尚,甚至一些僧侣也开始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这引起了一些争议。在惟善老师看来,科技是一种工具,出家人也可以用电子产品,关键在如何用。网络可以带来一些好处,比如有些寺院利用网络对外界发布信息,宣传佛教。但是,僧侣使用电子产品确实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现在手机具有上网功能,人们可以上网关注新闻。但是,僧侣是不需要过分地关注新闻的,过分关注这些无异于虚度光阴,伤神害命。所以,老师认为,关键还是要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尤其在寺院里面,屏蔽外界干扰,对一些刚入佛门不久的小和尚还是很有帮助的。

【宗教科普】

现在的佛教活动出现了一些乱象,烧高香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惟善老师认为,很多有钱人不一定有文化,他们想通过烧高香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存在,表现自己的地位,这是世俗人的一种需要。不过,惟善老师并不赞成烧高香。在他看来,佛教是平等的,福报要靠自己的行善积德来积累,佛不会因为某人烧高香就偏爱他,消除他的罪业。尤其是犯罪的人,那些贪官烧一千只高香也没用。因为佛教讲的是因果自负,自作自受。佛祖不会消除人的罪孽,罪孽要靠人自己行善积德来化解。同时,惟善老师指出,烧高香这种行为固然有世俗需求的原因,但政府的主导也有一些责任。一些地方政府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借助寺院的佛事来招揽游客,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寺院是为社会服务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从事慈善活动,而不是一味地为地方财政盈利服务,这种怪象大约出现于最近的二十几年。

另一种佛教功利化的体现就是高考前的祈福行为。一些学生家长和学生在考试前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希望能得到佛祖保佑而取得好成绩。惟善老师认为,决定考试成绩的是平时的学习,临时抱佛脚没用,若自己学习不努力,即使磕破头,烧尽天下所有的香也不会考上。因为觉悟是自己的觉悟,成功是自己的成功,不是佛给的。不要认为烧香拜佛就一定能成功。真正的佛教告诉人们去精进努力,没有必要靠礼拜获取功名。拜佛是要表达对佛陀的崇敬,要向佛看齐,要以佛为榜样,利益众生,服务大众。当然在人们遇到某些困难或困惑的时候,以虔诚的心,合情合理地去礼佛,忏悔自己的过失,也会有某种积极的作用,毕竟能产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但是,这些活动需要理性的引导,需要正确的宗教知识的引导。

面对这类宗教乱象,惟善老师认为,中国需要进行宗教科普。所谓宗教科普,就是在小学、初中或者高中开设介绍宗教知识的课程。这类课程只是介绍宗教的基本知识,它的目的不是让人去信教,而是让人从小了解一些基本的宗教常识。在斯里兰卡,宗教教育和国家教育是一体的。僧人可以在经过佛学院教育后参加高等教育考试,然后进入大学。而普通人也有很多接触宗教知识的机会。中国和斯里兰卡国情不同,固然不能照搬这种做法,但是可以在向民众普及宗教知识方面多下工夫,尤其要从小抓起,用理性思维引导宗教。可以说,之所以时而有邪教害人的情况出现,究其根本,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宗教科普的缺陷,普通百姓缺乏对邪教基本的辨别力。所以,如果我们的民众有比较好的宗教常识,了解各种宗教的基本内容,就不会轻易地信法轮功等邪教。宗教是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的,懂得一定的宗教常识,既有利于促进信众和非信众之间相互的尊重,也有利于在国际交往中尊重他国信众的宗教感情。

采访/谢怡晴

陆 瑶

程 鑫

文字/谢怡情

图片/李雨馨

编辑/李雨馨

延参法师经典微博语录,关于绳命,内心,生活,快来拜读!

延参法师经典微博语录,关于绳命,内心, 生活,快来拜读! 延参法师,字明超,号糊涂山人。当代著名禅师,佛教文化著名学者、作家。河北省沧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沧州市水月寺住持,邯郸市蟠龙寺住持,景州开福寺名誉方丈,天津南开画院名誉院长,当代著名书画僧.政协委员.延参法师因为他另类的微博内容和令人亲近性格走红网络,倍受追捧他妙语连珠,他是一个很红的“段子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延参法师的经典微博语录。 关于人生: 人生一场路过,缘分对错纠葛,能知心,一笑相逢。不知心,一笑而过。来这人世间双眼瞪多大,不是来寻找这世间的差别,而是要活出人生的态度与洒脱,能合掌就合掌,能放过就放过。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互相依靠,互相串联,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这就成了一个圆,一个环,成了一条路,成了一段缘分,成了一段故事。

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双脚来丈量,不必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去寻找一种妄想中的完美,是白费力气。去赢得所有人的认可,更是徒劳无功。禅门有语,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不要迷失在心头的雾霾中。 无我观,是佛法的重要特征。我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社会大众的一员。要想活得洒脱自然,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保持一种通达和顺应。且向心头留温暖,再向岁月走艰难 人生一条长路,得三五知己足矣。一颗心不要去分别,不要去苛求,不要求每个人都对自己善待、理解和友好,因为这种要求本身,已经脱离了生活的正确轨道。 朋友的种类很多,有来填充你的空白的,有来给你常常提醒的,有来陪伴你生命时光的,有用来给你背锅的,有用来给你填坑的,还有用来背叛你的,还有用来被你伤害的。

佛教禅语对联大全,第23辑

佛教禅语对联大全,第23辑将谓眼里耳里鼻里 元来风非幡非心非 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晋宋开山天台门户 齐梁造像越国敦煌 苏局仙题新昌大佛寺牌楼 究竟成就无上胜行 悉以回向一切众生 究竟得到头陀彼岸 具足成就智慧藏身 开遍千花自然见佛 不得一法名为传心

开蟠桃花祝无量寿证菩提果观自在心佛教庆贺联-寿僧 看破幻影必然自在放下劳尘果真逍遥安徽九华山双溪讲寺可是这个可是那个不得有言不得无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灵山初地捷足先登山西五台山(戒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起信即生印光大师:弥陀联礼敬慈尊三身圆现

虔诵佛号万德齐彰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礼义廉耻为旧道德 慈悲喜舍是佛心肠 理哲家言同源西圣 华严法界现象南明 蔡元培题新昌大佛寺大雄宝殿。理哲家:指周敦颐、张载、程颢两头拨开中间放下 多年不会顷刻相逢 了解尘缘是寿者相 宏开法会发菩提心 佛教庆贺联-寿僧 六如是观身外俱物 和众生想佛即是心 庄一拂题桐乡福严禅寺六和堂

免生死轮回之幻苦 证涅槃常寂之真乐 山西五台山(僧舍) 妙道长存一尘不染 圆通自在万境皆空 横披:般若常照 名士高僧合编一传 律宗净业自有千秋 邱信忻题杭州李叔同纪念馆冥显咸加恩逾父母 圣凡普利德迈穹苍 印光大师:佛殿联 泥马渡江内干外湿 矮子看戏脚短颈长 片石孤云微窥色相

杨枝梵海普济苍生江山开明禅寺观音殿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绝妙到者方知安徽黄山狮子林 岂有叫不响的山谷必无换得去之眼睛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为人为法为证菩提曲鳝穿靴拐七拐八泥人洗澡塌骨塌皮去掉贪心放下一切多行布施守住五戒辽宁铁岭慈清寺 任你见解过于鹙子

十年的变化说课稿

《十年的变化》说课稿 倪家营学区汪家墩小学王燕 “十年的变化”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 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加与减(一)”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活动过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2)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说过程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下面我就这四个教学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我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不可分离,中国人的很多生活方式受佛教习俗的影响。比方说过腊八节,喝腊八粥,元宵节要掌灯笼,这是和佛教有关系的。西藏、云南傣族地区更是这样,他们的节日与佛教的节日已经融为一体了。佛教提倡火葬,这和新中国提倡火葬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中国人太多,都土葬的话,很多土地会被占用。饮茶方面,更是影响深刻。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讲究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坐禅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古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具有“三德”: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性欲。而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久而久之,茶叶便成了佛教的“神物”。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因为,首先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并且和尚不参加农田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的采制、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文化。其次,寺院多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那里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加上僧侣们精心培育、采制,茶叶品质尤佳,因而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最初都出自禅林寺院。也难怪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根据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贡献,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饮茶显然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这方面佛教有着重要的贡献,对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再说佛教对汉族素食的贡献。素食在中国源远流长,古人在祭祀活动中往往食素斋戒。《礼记?坊记》有“七日戒、三日斋”的说法。但要说成体系、树风格的素食谱,则是佛教的产物。佛教徒称葱蒜等有特殊气味的菜为“荤”,有几种说法,大致指葱、蒜、韭、薤、芫荽等,亦称“五辛”。当时不吃荤是不吃这些东西,早期的印度佛教教徒由施主供食,给什么吃什么,并不专吃素食。佛教传入中国后,梁武帝时规定教徒均得吃素,武帝本人曾三入寺院,召集僧众辩论肉食之罪过,并敕令禁荤。这样,汉族僧尼在守戒的前提下,发挥才智,创造出各种风格独特的菜谱、菜系来,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一切优秀的部分都值得我们汲取。当然,也不是说佛教全身都是宝,佛教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否则它就没必要改革了,不要前进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客观的、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佛教,我想这对大家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 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起源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知识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捐书活动》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捐书活动》说课稿 说课人:王燕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上的这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中的第一课《捐书活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内容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三位数的连加计算,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安排的。学习本节课可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发展,为一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材的编排意图: 教材注重结合生活实际,用图表形式呈现三、四年级捐书情况,创设“捐书活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抓住两步计算的问题展开教学,教材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未计算前先要求学生估计哪个年级捐的多,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在强调基本算法的前提下,还渗透了估算和简算,把笔算,估算,简算巧妙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三算独立的现状,同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释运用”中获取知识。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在“数与代数”中提出的要重视学生

探究知识的过程,加强估算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连加法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法。 2.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发展估算意识,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4、重点、难点: 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我采用情境教学法。 本节课我创设了为灾区孩子捐书的情境,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估算,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猜想,探究,交流。比较每种算法的特点,突出竖式计算的优点,让学生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2)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基础和经验,在探索连加算法时,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把新知纳入到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更有效的掌握新知识。

佛教对联 第26页

佛教对联第26页 无半点良心何须拜佛 有一丝善意也可来朝安徽望江青林寺 无可阶升毋中道而废 心能泉洗即出山亦清何士循题乐清观音洞 无心出岫云莫非庵也 有景兼山海唯此湖乎黄思维题海盐云岫庵藏经阁五千偈慧言典参禅机 百八杵钟声撞醒痴梦杭州净慈寺钟楼

雪散天女花超离苦海 芬洒甘露水普济众生陈铭枢赠袁雪芬要去参说什山深水冷 适相遇不怕土旷人稀 要却真烦恼得真烦恼 我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要修身人人皆为吾师 想出家处处尽是空门 一粒米檀信口中分出

半瓢水行人肩上挑来山西河曲海潮禅寺(斋堂) 以不可思议说微妙法 具无量由旬作清净身北京雍和宫五福堂书室。由旬: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 以熟铁为丸如何动口 将鸟豆换眼切忌回头 印不即离间是相非相 悟最澄明处内空外空湖北承德水月庵 有明月清风请收卧具

无残羹馊饭莫展炊中 有所云便是学人疑处 无不可任随大德拈来 于百杂碎中为小搬弄 在一毛头上显大神通 在多子塔前传虚传实 登大雄峰顶独往独来 这一个布袋何物不容 有若大肚皮自然受用福建莆田龟山古刹天王殿

执巾瓶谁为尊重弟子 树幡盖即有正眼大师 种德在宽仁俾昌尔后 立身唯忠厚永建乃家北京雍和宫康熙题书院坐得蒲团便十分自在 接来衣钵进不二法门福建莆田龟山古刹禅堂阿谁骨董人心终成结习 独我抛撒佛法瞥见真宗 白水秋风此是峨眉胜景

弥勒楼阁俨如兜率道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弥勒殿) 百万神兵护彼一人得道 三千世界看他谁肯参禅辽宁鞍山龙泉寺(法王殿)——冯子和 半点难消只为贪饕恶水 一肩放下不妨止宿草庵 半夜想的都是往冤作祟 一生能所到头滴水成冰 宝月昙花三竺频开莲界

佛法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佛法与大北农企业文化 ?交流佛法的目的是为了用佛法充实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借助佛法来帮助我们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让佛法使我们的人格升华,生活幸福.用佛法促进我们事业有成,并创造更大的辉煌. ?学佛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找回最初的自己 ?萧条白发卧蓬庐,虚读人间万卷书.遇事始知闻道晚,抱疴方悔养生疏. ?临时抱佛脚,根本来不及. ?佛经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 ?只要我们心存善念,放下红尘的诱惑,并有一颗济世救人的心胸 ? ?佛教在南北朝时由禅宗28祖达摩传入我国.后来历代高僧吸收了儒教的伦理道德和道教的放任自然,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乐于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的宗教---现在的中国佛教. ?中国有三大宗教:儒,道,佛.儒尊孔孟.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圣人;道尊老庄.宣扬惩强除恶,替天行道.做仙人;佛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宣扬爱众生,度痴迷,见性成佛. 三教尽管教义有别,但主要宗旨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求人们做好事,做好人,做善人.古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谓仁者无敌.有一颗仁爱之心,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有所成就.大北农正是因为有这颗立足农村,造福农民,和农村共同发展的仁爱之心,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北农精神,就是佛法精神. ?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佛教是其中的一个支派---禅宗.禅宗讲的是顿悟.禅是对本体的一种领悟,对自性的一种参证.主要宣扬息贪,嗔,痴.修戒,定,慧.教人们止住那些不切实际的妄念,对不如意的事不要心生怨恨,遇事不要钻牛角尖,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学会知足长乐. ?戒是戒杀,盗,淫,妄,酒.(我们大北农的八大天条与五戒相通)定是心无旁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侧而目不瞬.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慧是明心见性,参透本来面目. 也就是说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我们是大北农人,我们是科教兴农的,是成就自我,体现自我人生价值的) ?戒是条件和基础,定是途径和方法,慧就是结果.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借可成佛.觉就是佛,迷而不觉就是众生.为什么说迷而未觉呢?因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恩,仇,爱,恨,名利等第.这些东西如影随形一样,每天都会紧紧地缠着我们.它象一层厚厚的灰尘,不仅遮住了我们的双眼,也遮住了我们原本清净明亮的心镜.婚姻,家庭,事业,社会环境的纷扰,让我们觉得很苦,很累,很无奈,很渺茫.所以很自然地产生些苦闷,烦恼或一些怨恨心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快乐.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许多不如意事,让我们的愿望很难实现. ?那么,怎样摆脱生活中的不如意事给我们带来的苦闷和烦恼,始终保持一种平和安乐的心境,走完我们的风雨历程呢? ?唐朝诗人罗隐说: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绝对不是悲观消极,而是阅透人生的旷达.毛泽东说: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佛说:看透,放下,随缘,自在.这就是离苦得乐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要心中有爱,心中有善,不要有太多的奢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知识转化为能力

知识转化为能力 吉林师大2009级语文教育专科班王燕奋 指导老师: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远离社会,它就没有生命力。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题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认识社会历史或某个集团阶级利益,而是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越来越普及,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中文教育观念,只有通过能力教育,才能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全方位的培养,紧密结合时 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来思考,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造,设计薪型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完成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转变,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的必然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冲击,80、90年代以来改革在不断进行。文学观念和语言观念的变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1)第一章质量检测试题 参赛试卷 学校 :石油中学 命题人:王燕南 (时间 90分钟 总分 150分)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已知集合{},,M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那么此三 角形一定不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2.全集U=N 集合A={x|x=2n,n ∈N},B={x|x=4n,n ∈N}则( ) A 、U=A ∪ B B 、( C U A)?B C 、U= A ∪C U B D 、C U A ?C U B 3.下列六个关系式:①{}{}a b b a ,,? ②{}{}a b b a ,,= ③{0}=? ④}0{0∈ ⑤{0}?∈ ⑥{0}??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 、 6个 B 、 5个 C 、4个 D 少于4个 4.若},4,2,0{},2,1,0{),(==??Q P Q P M 则满足条件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A .4 B .3 C .2 D .1 5.已知}{ R x x y y M ∈-==,42,}{42≤≤=x x P ,则M P 与的关系是( ) A .M P = B .M P ∈ C .M ∩P =Φ D .M ?P 6.集合A 含有10个元素,集合B 含有8个元素,集合A ∩B 含有3个元素,则集合A ∪B 的元素个数为( ) A 、10个 B 、8个 C 、18个 D 、15个

7.下列命题中, (1)如果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则集合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 (2)如果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则集合A 的元素少于集合的B 元素。 (3)如果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则集合A 的元素不多于集合B 的元素。 (4)如果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则集合A 和B 不可能相等。 错误的命题的个数是:( ) A . 0 B .1 C 、2 D .3 8.已知集合{}{}21,3,,,1A x B x ==,由集合A B 与的所有元素组成集合{}1,3,x 这样的实数x 共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9.设,32352x y π==+-,集合 A .,x M y M ∈∈ B .,x M y M ∈? C .,x M y M ?∈ D .,x M y M ?? 10.如右图所示,I 为全集,M 、P 、S 为I 的子集。 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为( ) A .(M ∩P)∪S B .(M ∩P)∩S C .(M ∩P)∩( I S) D .(M ∩P)∪( I S)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1.已知a ,b ∈R ,a ×b ≠0则以b b a a ||||+可能的取值为元素组成的集合用列举法可表示为 12.设集合{}12A x x =<<,{}B x x a =<满足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13.定义}|{B x A x x B A ?∈=-且,若}6,3,2{},5,4,3,2,1{==N M , 则N -M= 。

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惟善副教授专访)

哲学院惟善副教授专访: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2015-05-22 作者:哲学院新闻中心 来源:哲学院新闻中心 惟善法师/老师于1989年在广东云门寺出家,于1997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进入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留学近八年,获文学学士、哲学博士。2005年回国,2006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惟善法师同时在中国佛学院教授佛学、梵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印度佛教、阿毗达磨、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等。 走进惟善老师的办公室,只见老师身穿一袭浅灰色的僧衣,神色平和。一见我们进来,他热情地起身招呼我们坐下,还为我们泡了两杯普洱茶。在茶香氤氲中,我们轻松愉快的访谈开始了。 【结缘释门】 惟善老师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家里有吃素食的传统。尽管如此,当初他决定出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并不情愿,一是由于惟善老师是家中老大,从传统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来说母亲接受不了。二是担心儿子以后的养老问题,三是担心民间对出家人有偏见,觉得出家人不太一样。但是惟善老师认为,路是自己选的,父母无法决定自己的一辈子。老师出家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先是阅读大量的佛教书籍,并亲身到寺院考察,体验寺院生活,最终在理性的思考下选择了出家。老师认为,信仰是内心的东西,它不会与国家主流价值发生冲突,都是主张利他精神,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必要排斥信仰。 【“西天取经”】 中国佛教一直有留学的传统。对翻译产生的怀疑和对学术的追求是古今中国僧人到佛教发源地求学的重要原因。而老师本人喜欢钻研佛理,加上当时在中国佛学院了解到南传佛教的一些知识,产生了兴趣,觉得自己应该出去看看,去了解别的流派。之所以选择斯里兰卡是因为它用英语授课,不需要再学习其他外语。同时,斯里兰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佛教国家,保留了很多正宗的南传佛教传统。 斯里兰卡的留学生活给了惟善老师很多收获。首先,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给了老师很多书本难以了解的知识。当时的网络技术还不发达,在出国之前,老师只能从书本的白纸黑字上了解关于南亚的情况。比如说,佛教典籍里面说的“白衣”是指在家居士。一开始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它,直到老师去了斯里兰卡才发现,那里的在家居士去寺院真的是穿着白色的衣服,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他们居然保存到了今天。除了开拓视野之外,老师还在斯里兰卡学会了梵文、巴利文。老师认为,没有扎实的古典语言基础很难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这里的古典语言指的是梵文、巴利文,很多南亚的佛教典籍是由这两种语言写成的。在老师看来,尽管译著也可以作为研究材料,但读译著毕竟不能像读原著那样直接准确地了解到原意。就好像小孩咬不动东西,需要大人咀嚼以后再吃,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并且还会增加一些其他元素。另外,老师觉得留学的经历增强了自己的爱国心。人在国外的时候往往会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地位和国力强弱。那时的中国还没有今天这么强大,也有个别大陆过去的人不愿意说自己是中国大陆人而会自称是新加坡人、香港人或台湾人。老师认为人要真实地表达自己,人穷可以,但要穷得有志。所以老师在斯里兰卡始终大方地穿汉传佛教的僧衣,展示自己中国人和大乘的身份。也正是这一份爱国之情促使老师做出学成归国的决定。 【执教人大】 回国后,老师经人推荐来到了人大。当问及来人大教书目的时,老师答道,在人大开设有关宗教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佛教,而不是让学生去信教。同时,老师认为由于自己本身是出家人,对佛教生活有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宗教。老师认为,自己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在行持、在实践,根据佛教理论来生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学生传播行善、乐观、正义的理念,让大家能够减少烦恼、内心平静,同时改变对佛教的偏见。 当问及是否支持有出家意向的学生皈依佛门时,惟善老师说,曾经有学生向他表达过出家的意向。老师鼓励他先到寺院去看看,了解出家有什么意义。说到底,出不出家是由不同人的根性、因缘来决定的。可以尝试性地在寺院住一段时间,因为寺院是开放性的,是让人来看的。而且佛教讲究随缘,不会主动要求人入教,但会向人展示佛教,让人明白什么是佛教,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决定。 尽管大学是一个世俗的环境,但在惟善老师看来,大学相对来说是一块净土,人际关系比较单纯。而且在斯里兰卡,僧人在高等学府执教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所以老师并不觉得在大学教书会与僧人身份相冲突。但是,大学毕竟不同于寺院,没有办法像寺院那样为出家人提供理想的生活或修行条件。其中,饮食和衣着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惟善老师介绍到,出家人的素食不是简单的不吃肉,它还包括不使用动物油、不使用葱蒜等气味浓烈的调料。尽管人大餐厅也售卖素菜,但要它和寺院所提供的一模一样是很困难的。所以,在饮食习惯上只能自己去习惯,只要保持自己的信仰,不必过分在乎一些枝末细节。当年禅宗六祖慧能也曾吃过肉边菜。事实上食素只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佛陀时代,现在南传佛教僧侣都没有素食的习惯,居士给什么吃什么,葱蒜也不是佛教饮食的禁忌。所以老师在坚持吃素的同时做了一点变通,比如食堂有些素菜放了葱蒜调味,可把葱蒜就放到一旁不去动。在老师看来,坚持素食的意图是不杀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也就不会造杀业。佛教徒吃素是从爱护动物的角度来说的,是利他的,而不是像现在的素食主义者那样从利于自我健康的角度出发,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只要心中有佛,有慈悲心,在条件不那么好的情况下吃宽泛的素食也是可以的。 另一个生活上的问题是有关僧衣的。惟善老师对僧衣中褂做了一些改良,并且他不喜欢绑裤腿。他介绍到,中国僧衣历来都在变化,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就改良过僧衣,现在称之为“太虚装”。为了方便日常教学和生活,惟善老师也曾改良过僧衣,穿起来比传统的僧衣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多将佛描绘成为头顶金光、轻举飞升的神仙。例如“明帝感梦”的记载即是如此:“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为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帝于是遗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明帝梦见金人,形象高大,头顶有日月一样的光芒。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表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在人们头脑中有很深的印象;明帝以此询问群臣,就有人将明帝梦中的形象与佛联系起来,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佛教的三论宗主张“诸法性空”,又称法性宗、空宗。该宗以真俗二谛为纲,以“无得正观”为基本思想,认为一切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以假名说有,这就是“中道”。该宗通过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表明佛所说任何言教不过是权教,只有忘言绝虑才能真正体悟佛说的真理。而佛教的其它体系还有“性具实相”、“三谛圆融”等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道教和儒教在很多方面也学习了佛教的一些思想。而在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之时,道教也逐步形成,双方同时面临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传播的问题,造成了佛、道互争高下的局面;魏晋以后,佛教的发展逐渐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程度,于是导致了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上与儒、道的争辩。西晋道士王浮与僧人帛法祖争辩屡败,遂编造《老子化胡经》以贬损佛教。它称佛教是老子西行为教化凶顽的胡人而设,这也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说;到东晋时佛教方面侧出现了《清净法行经》予以回应,它提出“三圣东行”说,即老子、孔子和颜回分别是佛的三个弟子摩诃迦叶、儒童菩萨、光净菩萨所化现,以证明佛教高于道教。在其后更是进一步将道教中的伏羲、女娲也看作是宝应声菩萨和宝吉祥菩萨。《清净法行经》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与道教之争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更是激烈。尽管它们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但作为在同一地区发展的宗教,必将趋于融合。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提出了三点:一是区别了“在家”、“出家”修行所应遵循的不同规范;二是

专访师大副教授王燕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专访江西师范大学美院副教授王燕 王燕,女,1971年生,江西南昌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美协理事,省女美术家艺委会秘书长。2000年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2006年获江西师范大学文学硕士。2011年中央美院唐勇力工作室访问学者。多年从事工笔重彩和岩彩画的创作与教学,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内外获奖和收藏。 2003年中国画《夏日系列之三》获“江西省教师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一等奖2004年作品《宝贝》获“第七届省女画家作品展》”金奖 2004年中国画《馨园》获“第十二届江西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06年中国画《童年》入展并收藏“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 2007年《苦乐年华》获“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全省美术作品展”二等奖2007年招贴设计《首届女画家设计作品展览招贴》获“首届女画家设计作品展”一等奖2008年中国画《蝴蝶泉边》入选“和谐之美”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2008年作品《我是女兵》获“第九届江西省女画家作品展” 一等奖 2008年作品《游弋天地间》获中国当代花鸟画名家精品展暨 2009年作品《克孜尔14窟---菱格本生故事》入选“寻源龟兹——中华岩彩重彩胶彩绘画交流展”并收藏于乌鲁木齐 2010年作品《小伙伴》入选全国第四届青年美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入选建党九十周年全国美展(北京军事博物馆);同时获“红色畅想——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江西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江西省南昌文联) 2011年作品《花开花落》入选全国花鸟画大展(南昌美术馆) 2013年作品《织梦》获“江西省第二届人物、花鸟画展” 金奖(江西省南昌文联) 2013年作品《高原童颜》获“我的中国梦—第二届‘和美西藏’美术大赛作品展”优秀奖(北京国家大剧院) 出版刊物:《怎样画兰花》、《中国画教程》、《绽放.重彩—王燕作品》等。 孟德斯鸠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见过一些人,德行美好,而态度自然,使人感觉不到他们身怀美德;因为他们克尽天职,毫不勉强,一切表现,如出本能。”我所接触的王燕便是这么一个人,端庄内敛,娟而静秀,安若处子。 和王老师交谈,她语调温柔亲切,脸上始终带着暖暖笑意,举手投足之间都透着优雅的气质,就连她泡茶的时候都让人感觉她在从事艺术创作。她的安静仿佛是个能量磁场,能够

佛教山门对联大全

佛教山门对联大全 三字楹联:光明路方便门出自:甘肃兰州浚源寺山门月门 四字楹联: 持涅磐心作平等观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出三界家入四空门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大千世界不二法门出自:安徽九华山月身宝殿 德敷上下道贯古今出自:湖南衡山丹霞寺肖康佐 发尽缘断心死色空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老龙听法顽石点头出自:江苏无锡惠山寺明邹德基 六朝古刹七祖道场出自:湖南衡山福严寺(南岳系祖庭)怀让 去实不去生决定生出自:山西五台山(念佛堂) 人间佛地世外人家出自:广西桂林南峰寺 入诸佛位至涅般城出自:陕西西安兴教寺(塔院) 受出家戒发菩提心出自:陕西西安兴教寺(塔院) 往生极乐超脱红尘出自:湖南平江东山古寺 维善为宝无欲则刚出自:江苏无锡广福寺法堂近孙肇圻 行修于乱性磨于利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言深不传行极反异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月明如昼色即是空出自:广东广州檀度庵月色楼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出自:安徽九华山平坦寺 五字楹联: 本来无一物何处觅三心出自:圆瑛大师 本来心是佛究竟我为谁出自:圆瑛大师 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出自:江苏东台泰山寺西客楼姜沂 不可得思议如何获圆通(佛教通用联) 不陟高寒处安知天地宽出自:四川峨眉山金顶明梁应龙 禅意庭前柏诗情雪里梅出自:圆瑛大师 成就此功德早种诸善根出自:佛教哀挽联-挽男居士 处尘能不染学道有何难出自:圆瑛大师 春山含祖意秋月印禅心出自:圆瑛大师 当知法无我应以戒为师出自:圆瑛大师 当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出自:浙江临海台州佛教文化馆茗山 当知心是佛惟爱道为师出自:圆瑛大师 定光澄月相慧海涌潮音出自:北京雍和宫钱陈群题大殿,雍正接见文 法法何曾法林林不是林出自:香港离岛东涌法林 法身千嶂月闻性一声钟出自:圆瑛大师

佛教通俗讲解

关于佛教 问题,大家平时都拜神拜佛啦,知不知道什么叫南无阿弥陀佛呢?佛和菩萨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说满天神佛,神和佛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家都不清楚吧,那我就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佛教是有释迦牟尼创办的,什么时候创办的呢,大概是在孔子这个时代。起源在印度发展在中国,即是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他们的总部在美国,但在中国发展得很好,佛教的总部在印度,它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是在东汉时期,话说当时的皇帝梦见在西方有一个像是金刚的形象,于是就派人到印度去取些经书回来,后来留下了西安的白马寺,这个是最初佛教传入来的印象。 那么佛教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呢?南无其实是一句印度话,是直译过来的,就像我们的咖啡就叫COFEE,公共汽车就叫BUS,如果是翻开古文的话叫法就更多的了。南无是一句印度话,它是什么意思呢,是敬拜,敬重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从心里面去敬拜阿弥陀佛的意思;另外包括我们的一句佛教述语叫“波耶波罗密”,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波耶是智慧,波罗密是彼岸,意思是用智慧之光带你到达彼岸。 我们通常见到各地都有一些佛教的寺庙,其实寺庙就像麦当劳肯德基的连锁店一样,遍地开花。当我们入到寺庙的时候通常见有佛和菩萨,那佛和菩萨有什么不同呢。但凡对于佛法自觉,觉他,功德完满都就称之为佛,即是自己能感悟佛法而且能令他人感悟佛,并且这个人功德完满,那么就称之为佛;能够自觉,觉他但是功德未完满都就称之为菩萨,自觉但未能觉他和功德圆满者就称之为罗汉。如果拿一家企业职位来作比喻他们的身份的话,那佛祖就相当于董事长的职位,他们每一年会召开一次董事会议,将会务分配给经理,要求他们今年要做到多少多少营业额,所以我们的菩萨呢就相当于区域经理的职位,他们的主要是完成董事长分配到的任务; 佛教里面有四大菩萨,他们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间菩萨,还有地藏王菩萨。他们的任务是什么呢? 文殊菩萨是四位菩萨当中最不聪明的,就叫做智慧菩萨,如果人们想求身边的人读书聪明就求文殊菩萨,他手抓着一把剑,座骑是一只狮子,大家看西游记就清楚了,你会看到西游记里有一个狮陀头的,这个就是文殊菩萨的座骑,他的任务就是拿手中的剑斩断尘世间的烦恼,只要人间还有烦恼,他就未能功德圆满。 普贤菩萨是骑着大象的,它是四大菩萨中最勤劳的,事必躬亲,到处弘扬佛法。 观世音菩萨大家就相对熟悉了,救苦救难观世音,到处普渡众生,众生还有苦难的话他还是不能完成任务的。 另外一个就是地藏王菩萨,他是负责阴间的;他曾经对佛祖说过: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意思是只要地狱里面还有亡灵未渡上天堂他就未能成佛。相传地藏王菩萨的母亲为了养大他而自己饿死了,待到地藏王修成佛法后他就去阴间去找自己的母亲,后来他发现他母亲已沦为阴间的一个饿鬼,于是他就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就摇一摇他的禅杖,打开地狱的门,到了七月十四门就打到最尽的了,所以到七月十四那天就叫鬼节,过了七月十四地藏王再摇一摇他的禅杖,地狱门就慢慢的关上,到了八月初一就是地藏王菩萨诞。 以上就是四大菩萨四大区域行政经理的任务。那个我们讲一讲寺庙的相关佛像,就拿我们的宝林寺来说吧,当你进入到宝林寺第一道门时,门两边就有哼哈二将,他们是什么身份呢,他俩就如企业门口的两们保安。再进入就是天王殿了,进天五殿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弥勒佛,它又叫未来佛。在佛教里面有过来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过去佛就叫燃灯古佛,现在佛就是现在的董事长,他叫释迦牟尼,未来佛就是进天王殿第一时间看到的弥勒佛,为什么叫未来佛,意思是未来董事长一位就传给他的了。弥勒他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

六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 4.2统计综合应用 西师大版(2014秋)(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 4.2统计综合应用 一、单选题 1.要记录病人体温变化情况,应选()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2.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的水: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最适合选用( )统计图表示。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3.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择()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4.监利水文站用来测量水位高低和变化的情况选用.( )。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5.如果要反映鸡蛋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应绘制()统计图比较合适。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二、判断题 6.要反映全校患有龋齿的学生人数同全校人数之间的关系,选用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7.要反映某厂今年前五个月产值增减变化情况,适合选择条形统计图. 8.医生为了掌握一个肺炎病人住院一周来体温变化情况,应选择扇形统计图呈现结果。 9.为了清楚地展示两种自行车销量在全年的变化趋势,选择条形统计图. 三、填空题 10.用________统计图和________统计图都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变化,________统计图更能直观地表示出数量的变化趋势。 11.要反映某食品中各种营养成份的含量,最好选用________统计图。 12.看扇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1)赵大爷一共养了200条观赏鱼,养虎头________条,养珍珠________条,养红帽________条.(2)从图中你还了解到哪些数字信息并请写出3条.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13.要统计一到六年级星期五借图书的本数可选用________统计图;耍统计一个月来某个年级每周借书量的变化情况应选用________统计图。 14.一个养鸡专业户养了120只鸡,其中有公鸡24只,如果制成扇形统计图,表示公鸡只数部分的扇形圆心角应为________度。 四、解答题 15.下面是根据六(1)班学生某次数学测试情况制作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佛教七字经典对联摘抄

佛教七字经典对联摘抄 安知住世君非佛想是前身我亦僧出自:福建福州林阳寺——明·叶向高 傲骨虚怀真识量热肠冷眼大慈悲出自:安徽怀远迎河寺 白日白天谁歇脚云来云去本无心出自:湖北通城白云寺 百年过客无常主三日为僧不愿官出自:云南剑川海云居寺——近·赵式铭 半个蒲团天地老一声清磬古今空出自:江苏南京妙相庵(佛堂) 宝地遍治功德润香台恒拥吉祥花出自:北京雍和宫太和斋 饱经世故慵开口看破人情只点头出自:广东普宁南岩古寺(寺门)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寿十千年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近·赵熙 不待海枯才见底但逢月上即敲门出自:云南鸡足山寂光寺——明·担当 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出自:四川峨眉山金顶——明·朱元璋 不顾手辣成误会但将心狠作慈航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为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出自:安徽九华山正天门 不因财色毁心志应须清寒磨悟根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因僧来方称寺但有性现便成佛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用三抵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横披:群经指见

不于其中起分别是故此处最吉祥出自:江西南昌佑民寺(大雄宝殿) 布袋全空容甚物跏趺半坐笑何人出自:北京潭柘寺弥勒殿 / 江西九江东林寺 禅门倚云烟明灭幽人随风迹有无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出自:江苏阜宁兴国寺——当代·释圆湛 常有欲以观其窍应无住而生其心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清·彭时中 吃亏者岂无大肚笑杀人不肯回头出自:浙江绍兴大佛寺弥勒像——清.茅立仁 处处无非菩提海山山尽是普陀崖出自:王予望题于甘肃天水罗汉堂 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弥勒殿/北京潭柘寺 慈颜一笑了千事大肚三通行万船出自:甘肃甘谷蔡家寺——当代·吴恒泰 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出自:四川峨眉山报国寺——清·吴擎 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红树尽禅机出自:圆锳大师 大大肚能容万物微微笑看破群生 栋起连云凌北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