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近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等原因,功能性胃肠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临床实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常诉餐后腹胀、进餐时早饱、上腹痛、腹部烧灼感等不适症状,但进行客观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医生,又该如何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进行哪些检查?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认识和诊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一种。

(一)功能性胃肠病与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1、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指有消化系统症状,而应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一大类病症。

2、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从最早的Rome1诊断标准,到后面的Rome2、Rome3诊断标准,其不断更新修订过程体现了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2006年罗马委员会提出的新标准,即罗马3标准,是基于更多的循证医学基础提出的,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诊断标准。

罗马3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分为成人和儿童,今天重点讨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成人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隶属于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症状主要来源于胃和十二指肠。FGID罗马Ⅲ分类(2006)(成人)

FGID罗马Ⅲ分类(2006)(儿童)

罗马3标准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中,关于时间关联性,要求症状至少存在()。

A. 6个月

B. 12个月

C. 3个月

D. 1个月

正确答案:A

解析:罗马3标准要求,诊断前消化道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

1、罗马3标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以下症状具备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即进餐后感觉上腹饱胀、不舒服);早饱感(指进餐时吃少许食物即感觉胃已经充盈,从而导致进餐终止或进食量减少);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

无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存在的证据。

诊断前症状存在至少6个月,近3个月内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符合以上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2、罗马标准的解读

(1)限定了消化不良症状应来源于上腹部(胃、十二指肠区域),即剑突下端与脐之间及两侧锁骨中线以内的区域。这种限定有利于与源于下消化道的FGIDs 鉴别。

(2)强调症状的慢性历程。

(3)强调要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

综上所诉,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基本上是一个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标准。

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

(1)FD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

(2)西方国家FD患者为内科病人总数的2%~3%,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0%~40%。

(3)国内FD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1/3以上。

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良性疾病,但由于严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同时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医疗负担,因此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严重性也日益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4、FD病因和发病机制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食物以及各种化学、物理、生物因子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社会因素和应激,以及遗传机制等,都与本病的发病有关。

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脑肠轴调控理论,认为上述致病因素进入人体以后,导致人体的胃肠动力与感知的神经网络调节系统出现异常,从而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或者是内脏高敏等,最终导致消化不良的各种症状。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高敏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5、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

罗马3标准以病理生理机制为基础,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1)餐后不适综合征是以进餐诱发或加重的早饱和餐后饱胀症状为特点。此亚型病人可能存

在胃底容受性受损,胃排空障碍以及十二指肠动力异常等病理机制,即其病理机制与胃肠动力障碍有关,治疗时以调节胃肠动力为主。

(2)上腹疼痛综合征是以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为突出症状,与进餐相关或不相关。此亚型患者可能存在内脏高敏感、非酸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内异常等多种机制,治疗以降低胃内酸度、减少胃酸刺激为主。

临床上,患者可以同时存在两个亚型。

6、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

(1)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在以下条件中具备一条或两条:

进食普通餐量后出现餐后饱胀不适,每周发作数次。

进餐时出现早饱感,不能完成正常的进餐量,每周发作数次。

(2)上腹疼痛综合征

必须包括以下条件:

一是每周至少发作1次中到重度的上腹痛或者是上腹部烧灼感;

二是疼痛为间断性;

另外疼痛不放射,不在腹部其他区域或胸部出现;疼痛在排气和排便后不缓解;疼痛不符合胆囊或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

7、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流程

左图所示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流程,内镜检查是确诊器质性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最好方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是以症状为基础的排除性诊断。临床诊断时,首先要确定症状是否来源于胃和十二指肠区域,并且要高度关注有无报警症状。对于45岁以上,并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或者是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患者有消瘦、贫血、呕血、黑便、吞咽困难、皮肤肿块、黄疸等报警症状,或者有明显的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我们建议进一步检查,而除外器质性疾病以及心理疾病。

对于40岁以下,无报警症状,没有明显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我们可以采用经验性治疗,对于与进餐相关的消化不良即餐后不适综合征亚型,可以选用促动力剂,也可以用抑酸剂进行治疗。对于与进餐非相关的消化不良,即上腹疼痛综合征亚型,可以选用抑酸剂为主,也可以合用促动力剂。经验治疗疗程一般为2—4周,经验治疗无效的患者建议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后针对性治疗。

8、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原则

目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尚无特效药物和方法,临床上主要的治疗原则是以对症治疗为主,选择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精神心理治疗。

(1)一般治疗

应对FD患者进行对疾病的认知教育,耐心地解释病情,使患者充分认识其所患疾病的良性本质,消除顾虑与紧张情绪,增强胜病信心。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浓茶、咖啡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避免刺激性食物,不

吃辛辣、油腻、冷硬食物,不暴饮暴食。

以下药物中,()为胃肠道平滑肌运动调节剂。

A. 莫沙比利

B. 甲氧氯普胺

C. 曲美布汀

D. 红霉素类

正确答案:C

解析:曲美布汀,属于此类药物,它具有全胃肠动力双向调节作用,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以下六类药物:第一类是抑酸剂,包括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抑酸剂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其主要适用于上腹痛综合征的患者。第二类是抗酸剂,包括氢氧化铝和铝碳酸镁等。合并慢性胃炎的患者可以适用。第三类是促动力剂,主要适用于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患者,可明显改善上腹饱胀、早饱感等症状。常用的促动力剂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属于这类药物。二是五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如莫沙比利。三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代表药物是红霉素类。第四类是胃肠平滑肌运动调节剂,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全胃肠动力调节药。临床广泛使用的曲美布汀,属于此类药物,它具有全胃肠动力双向调节作用,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第五类是助消化药,包括复合消化酶和微生态制剂。助消化药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辅助用药,可改善与胃肠相关的腹痛、腹胀不适等症状。第六类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FD的关系目前尚存在争议,国内外学者的意见不完全一致。对合并幽门螺

杆菌感染的FD患者如应用抑酸剂、促动力剂治疗无效,建议向患者充分解释根除治疗的利弊,征得患者同意后给予根除Hp感染治疗。

(3)精神心理治疗

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与抑郁、焦虑、神经质等精神心理障碍有关,抗焦虑、抑郁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的疗效。因此,主张对于抑酸剂和促动力剂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可以选择三环类抗抑郁药,或者是5—HT4再摄取抑制剂。除药物治疗以外,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心理干预等可能也对这类患者有益,但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认识与诊治

中医学中没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病名,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分属中医的“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胃,同时可以涉及肝、脾二脏。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有多方面,如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邪犯脾胃、失治误治,或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等等多种原因单独作用或共同作用,导致脾胃气机失常,进一步使得脾胃更加虚弱,另一方面还会产生气滞、食积、湿痰、血瘀等病理产物。因此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食积、湿痰、血瘀等皆为标。由于本病的病因常常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同见,因此在治疗上主张一定要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疗原则,辨清楚疾病的所在脏器、气血、寒热、虚实,不同的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型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上表现的证型比较多样,概括为以下九种证型。

1、肝胃不和——疏肝理气法

(1)证侯表现:上腹部胀满,攻撑作痛,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诱发或加重,苔多薄白,脉弦。平素情绪抑郁或易怒。

(2)处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香附、陈皮、枳壳、木香、槟榔、乌药、沉香、甘草。

(3)中成药:胃苏冲剂、气滞胃痛冲剂、四磨饮。

2.饮食积滞——消食导滞法

(1)证侯表现:上腹部胀痛,嗳腐,吞酸,厌食,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苔垢腻,脉滑。

(2)处方:保和丸加减,半夏、陈皮、茯苓、枳实、木香、槟榔、神曲焦山楂、莱菔子、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甘草。

(3)中成药:保和丸、健胃消食片、王氏保赤丸。

3.湿热痞阻——辛开苦降法

(1)证侯表现:上腹部痞满,或有烧灼感,泛酸,嗳气厌食,口干口苦或口中粘腻,舌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2)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党参、陈皮、厚朴、枳壳、甘草。(3)中成药:胃力康、肠胃康。

4.痰湿内阻——燥湿化痰法

(1)证侯表现:上腹部痞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大便溏泻,肢体困重,痰多色白,口淡不渴,舌不红,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2)处方:平胃二陈汤,苍术、半夏、厚朴、陈皮、茯苓、甘草。气逆噫气不除加旋复花,胸膈满闷加瓜蒌、薤白。

(3)中成药:藿香正气丸。

5.胃火炽盛——清热通腑法

(1)证侯表现:胃脘灼热,疼痛拒按,泛酸嘈杂,口干口苦,喜冷饮,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处方:小承气汤加减,酒大黄、枳实、厚朴、黄芩、炒栀子、甘草。

(3)中成药:牛黄清胃丸。

6.瘀阻胃络——活血化瘀法

(1)证侯表现:胃痛拒按,疼痛固定,如刺如割,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2)处方:丹参饮和失笑散加减,丹参、檀香、砂仁、蒲黄、五灵脂、青皮、枳壳、元胡。

7.脾胃气虚——健脾和胃法

(1)证侯表现:上腹部隐痛,空腹痛甚,食欲不振,脘胀便溏,神疲乏力体弱,舌淡苔白,脉虚弱。

(2)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

(3)中成药:香砂养胃片、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丸。

8.脾胃虚寒——温中散寒法

(1)证侯表现:上腹部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纳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处方:理中丸加减,党参、白术、干姜、甘草、高良姜、香附。

(3)中成药:温胃舒。

9.胃阴不足——益胃养阴法

(1)证侯表现:上腹部隐隐作痛,或有烧灼感,嘈杂,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2)处方:益胃汤,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石斛、乌梅、佛手、绿梅花、炒谷芽。(3)中成药:养胃舒。

三、结语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病因病机尚不完全清楚,诊断困难,治疗上尚无特效方法。中医药治疗本病是我国有特色的疗法之一,特别是对体质虚弱以及有湿浊中阻,舌苔厚腻等临床表现的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在临床上可以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大的收益。

现代社会,由于工作压力大负荷重,生活作息及饮食习惯不规律,以及精神情绪心理等因素,使得人群中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给人们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及经济上的负担。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保持心情开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或避免其发生。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健康教育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健康教育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症候群,指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12周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胃灼热、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经多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者。FD分为动力障碍型、溃疡型、特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与生活规律、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工作压力等有密切的关系。健康教育如下: 1.FD的基本知识FD病因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多认为与胃动力障碍,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心理精神因素及内脏神经感觉敏感性增加等有关。胃镜检查是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的一种方法,可消除病人的顾虑,起到治疗效果。 2.心理因素与FD的关系采用抗焦虑、抗抑郁治疗可使部分FD病人症状缓解或痊愈。 3.心理调适指导让病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身体两方面进行锻炼,增强其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应激能力;改造自身在适应环境的健康行为,以减少负性情绪,打断病理过程中的不良循环。FD病人大多具有疑病素质,常为自身的健康状况担忧。患病后,把注意力转向自己,感觉敏锐可在病人认知疗法的基础上。针对病人的不同境况下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摆脱疾病的困扰,使之顺其自然,不以为病,给予病人安慰和疏导,引导其阅读一些娱乐方面的书籍,听一些古典音乐,观看一些令人愉快的电视节目等,调动其积极情绪,主动调节不良情绪,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解除心理负担,缓解焦虑,使良好的情绪状态与治疗效果同步发展,促进康复。 4.服药指导病人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更改药物,介绍服药时间,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消除顾虑。 5.饮食指导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偏食、挑食、饥饱失度或过量进食冷饮、冷食,避免高脂饮食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服用非甾体性抗炎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

您的位置:首页 > 我的继续教育 > 全 文 中西医结合在功能性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非器质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1984年 THOMPSON提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1991年10月荷兰国际专题会议改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20%~40%左右。占消化内科门诊量的50%左右。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治疗杂乱,医疗费用高,已成为世界的一大问题。我 国是1987年首次引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概念,国内学者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应作为一种临 床综合症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以利于国际交流。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胃与十二指肠炎症:作纤维镜检查发现本病患者100%有轻度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炎,表明本病与胃炎有关。 胃运动功能障碍:用放射线同位素测定胃排空显示50%的患者有胃排空延迟,特别是固体胃排空,女性排空延长多于男性。研究表明25%~56%的患者有餐后胃动力低下的表现。 胃感觉功能异常:研究表明50%以上的患者存在胃敏感性增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发现50%左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尚未肯定。但HP产生的尿素酶分解胃粘膜中尿素产生氨 和CO2刺激胃粘膜可引起胃部不适、嗳气、脘腹胀满等的症状。

胃电的异常: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患者常有胃电节律紊乱的表现,包括胃动 过速,胃动过缓和胃电无节律。 十二指肠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存在幽门关闭不全,致使大颗粒物质排入十 二指肠,损害幽门的过腱作用,并增加了十 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的机会,刺激并损 伤胃粘膜致病。 迷走神经张力低下:迷走神经张力低 下,导致近端胃容物受舒张障碍,胃窦收缩 减弱,产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饮食、情绪、心理因素:临床研究表明 咖啡和浓茶能加重胃食管反流而出现烧心 泛酸,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有神 经质,抑郁焦虑、疑心病、生理性感觉过敏 等心理障碍的表现,用安慰剂治疗有效。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本病主要表现为胃痛,饱胀感、烧心泛酸,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餐后早饱为主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可命名为痞满;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胸骨后的疼痛为主者应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可命名为胃痛; 临床表现为嘈杂烧 心泛酸为主者应属于中医嘈杂 的范畴,可命名为嘈杂。确定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有助于 与西医 FD的分型相对应和辨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对2015年 1月~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痊愈4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 率93.33%。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宜标本同治,以健脾理 气法为基本法则。中医辩证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036-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 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感、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根据其主要临床 表现,此病应归“胃脘痛”、“痞症”、“纳呆”、“嘈杂”等病范畴。脾胃虚弱、肝脾不调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故治疗以健脾胃、调肝脾为主。对2015年1月~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0~68岁,年龄46±3.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3年,平均3±2.5年。 1.2 方法 1.2.1方剂①理胃舒方柴胡,半夏,元胡,砂仁,白芍,党参,谷芽,丹参,枳壳,白术,甘草。疏肝下气,健脾和胃。主治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②舒胃方党参30g,白术、枳实、厚朴各15g,木香、半夏、陈皮、焦楂曲各10g。 健脾益气,和胃通降。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脾虚气滞者。③理气活血汤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茯苓,白术,川芎,半夏,丹参,赤芍,海螵蛸,甘草。 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肝郁气滞者。④痞满顺方柴胡、白术、枳壳各12g,太子参 30g,茯苓、白芍各15g,砂仁、陈皮各10g,甘草6g。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肝脾不 调者[1]。⑤六君子合小柴胡汤加减方柴胡、香附、党参、枳壳、半夏各12g, 山楂10g,苍术、白术、茯苓各15g,陈皮、木香、甘草各6g。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见餐前上腹部疼痛及午夜痛,进食及服碱性药物后疼痛减轻,饱胀,嗳气,泛酸,伴恶心,呕吐,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缓滑或细弱无力。⑥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柴胡、枳实、黄芩、白芍各10g,半夏、白术各15g,干姜、甘草各5g, 党参20g。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见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饱胀、烧心、嗳气、恶心,或呕吐、反胃、泛酸等消化不良症候群,并排除胃、肠、肝胆等器质性病变。⑦健脾方党参、白术各12g,茯苓15g,甘草6g,木香、鸡内金、陈皮各9g,蒲公英18g。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偏脾虚者。 1.2.2中成药①和胃消痞丸人参,云苓,黄连,黄芩,干姜,半夏,砂仁,神曲,陈皮,枳实,厚朴,白芍,蒲公英,炙甘草。调和寒热,消痞降逆。主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腹胀,早饱,嗳气,纳呆,呕恶[2]。 ②香砂六君子丸(中成药)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属脾胃虚弱者。③香砂枳术丸(中成药)主治由于脾胃不和、胃气失畅所致之消化不良、厌食、少纳、食不甘味 等症。④健胃消食片(中成药)主治脾虚不纳之食欲不振,纳谷欠佳,纳呆胃脘痞 闷等症。⑤补中益气丸(中成药) 主治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所致之胃脘痞闷、纳谷减少、身倦乏力、脉弱等症。

如何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如何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罗非非(四川体育职业学院医疗门诊部;四川成都 61004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 一种常见的消化科疾病,一般是由于胃炎症、十二指肠炎症以及肠胃运动功能失 调等多方面引起的,还有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和其他的疾病器官病变和消化道器官 病变或者肿瘤等都有关系,必须去医院做全面检查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一般 功能性消化不良会有腹痛、腹胀、打嗝恶心等多种症状,并且此病症状具有反复性,长的可超过一个月。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消 化不良,而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 组临床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的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一个 月或在过去的十二月中累计超过十二周,若是出现这样的症状,建议到医院及时 治疗,以免加重病情的发展。 1.食量减少我们没有吃任何食物的时候,从早到晚 我们都不会感觉到饥饿,并且还会觉得自己的肚子很撑,随后食欲开始出现降低 和减弱。一般情况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吃些东西就会饱,有明显的食量减 少症状。 2.腹胀一般来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会出现腹胀,进食后腹胀会更严重。因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由胃肠功能障碍引起的,所以我们在进食后受到 刺激,不能消化正常食物,所会引起严重的腹胀。腹胀往往会伴有打嗝或恶心呕吐,如果患者在胃排空期出现明显的延迟,一般会出现呕吐现象。 3. 上腹部位置 出现疼痛这种功能性消化不良当中最典型的一种症状,至少有90%以上的患者都 出现了上腹部疼痛的症状。这种疼痛主要表现为没有规律性的疼痛,追究其疼痛 的原因和患者的饮食习惯有较大的关系,很多人在饥饿状态之下疼痛就会比较明显,当我们开始进食之后腹痛的现象就会开始有所缓解。 4.焦虑与头痛许多患者 还患有失眠、焦虑、头痛和记忆力减退,这些症状一般是由患者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会引起许多肠道疾病,由于患者接受能力差或身体状况差, 会有部分患者出现失眠或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这是属于一种功能消化不 良的并发症状,因为肠道长时间消化不良之后,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差劲,患者 的身体综合素质也开始减弱,各种肠道问题、免疫力问题都开始逐渐浮现,导致 患者心理出现恐慌和高强度的压力,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患者就会开始出 现明显的精神焦虑,和强烈的疼痛感觉,甚至还会伴有记忆力下降、失眠的问题。 5.腹泻或便秘由于患者肠内的平衡被打乱,因此腹泻也算是一种保护机制,这样 可以把体内的毒素排出,但是如果过早服用止泻药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梗阻。饮食不洁,饮食不规律是胃肠疾病的万恶之源,如果平时吃太多油炸的、油腻的、生冷的、辛辣的食物就会导致这些食物堆积在一起,造成便秘,毒素堆积,形成 恶性循环。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注意事项 1.适当抑制胃酸胃酸分泌过多是 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溃疡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明显 腹痛的情况下,应使用抑酸剂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酸的敏 感性增加,可以适当的用一些抑酸剂减轻病人不良腹痛的症状。 2.及时诊治有些 患者只是简单地认为自己是胃病,只愿进行胃镜检查,拒绝其它形式的检查;有 些甚至连胃镜也不愿做,自认为多年的老毛病,吃些助消化的药就行。如果长此 以往,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有些疾病开始是良性病变,反复多年后可演变 为恶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或胃溃疡可能会演变成癌症,后果十分严重。我们在诊 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既要防止过度检查,又不能过分节省造成误诊。 3.注意日常 饮食如果出现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应该有一个好的生活规律和饮食规律,最好选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是指具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且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表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术语较多,主要有非器质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原发性消化不良、胀气性消化不良、上腹不适综合征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十分普遍,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只是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不同。消化不良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欧美消化不良人群发病率为19%~41%,平均为32%;中年人群曾出现上消化道症状者高达78%,其中53.3%的患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性别、婚姻、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对本病的发病率没有影响,但本病患者中焦虑、疑病者居多。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但我国尚无消化 不良发病情况的资料。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有环境、 胃酸、精神、幽门螺杆菌、消化道运动、内脏感觉异常等因素参与。 目前对胃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仍有争论。部分学者认为胃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确有影响,应用抑酸剂治疗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短期内可缓解。但多数学者认为胃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没有关系,他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分泌无增加;胃酸分泌虽与溃疡有关,但与溃疡样症状无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程度也与胃酸分泌量无关。 慢性胃炎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是常见的。我国有报道认为75%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窥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63%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组织学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很多欧美学者完全将慢性胃炎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关系,尽管还有争议,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基本确立。 神经和应激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疑病)和/或精神异常状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精神因素与消 化不良症状关系十分密切,应激事件的发生也与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有直接关系。 内脏感觉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之一。研究证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 有胃感觉过敏和中枢抗痛性下降。 部分环境和遗传因素可以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如吸烟、饮酒和药物等,其原因可能是吸烟增加了胃酸分泌,降低了胃粘膜血流;酒精可造成急性胃粘膜损害,损伤胃局部神经;非类固醇消炎药直接损伤胃粘膜等。 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包括食管、胃、小肠、胆系等运动异常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和呕吐。病程多在两年以内,症状反复发作,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的重叠。有些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但多数难以明确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 上腹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无明显规律性,可表现为夜间痛、饥饿痛和餐后痛,部分患者应用抑酸剂后可缓解。早饱,即进食后不久患者感到饱感,所摄入食物量远远小于以前食量,约70%~8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早饱。腹胀主要发生于餐后,或进餐加重腹胀程度,约80%~9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腹胀。嗳气也多发生于进食后,部分嗳气症状为吞气所致,约7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嗳气。早饱和腹胀往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精)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是最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西医无特效药,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fd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及论治 fd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变在胃,涉及肝、脾两脏,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已报道的fd辨证分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浊中阻、淤血阻络、饮食积滞、寒中胃脘、肝郁脾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中虚气滞、脾胃虚弱等。赵凤莲[1]将fd分为肝郁脾虚、脾虚胃热、湿阻脾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饮食积滞和淤血阻络7型,用健脾调气、化湿降浊法,以自拟方(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升麻、炙甘草、焦三仙、陈皮、木香)为基础方治疗83例,有效11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6%。张淑英[2]提出,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饮食停滞用保和丸;寒中胃脘用良附丸;阴虚胃热用益胃汤;脾胃虚寒用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湿热中阻用三仁汤合甘露消毒饮。李淑贞[3]认为,肝失疏泄为fd的病理基础,将该病分为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肝郁湿阻、肝郁脾虚、肝胃阴虚、肝胃瘀血型,在治疗上,予疏肝和胃汤(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随证加减。 2 固定治法与方药 常见的固定治法有健脾和胃法、疏肝健脾法、辛开苦降法、疏肝解郁法、理气化淤法等,各医家用药各有特色,具体方法如下。 2.1 健脾和胃法卓家和等[4]认为,fd以脾胃气虚为本,气滞湿阻为标,故用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理气化湿。治疗60例,总有效率为90.0%。孙维峰等[5]用具有健脾温中、理气和胃、升清降浊之功效的升降汤(北芪、草豆蔻、干姜、白术、枳壳、酒川军、竹茹、代赭石、焦槟榔、甘草)治疗50例,总有效率90.00%。李涯松等[6]选择运动障碍样fd62例,用和胃胶囊(百合、白术、枳壳、桔梗、莱菔子等)对其进行治疗,总有效率91.9%。 2.2 疏肝健脾法陈寿菲等[7]用四逆散合六君子汤组成疏肝健脾汤,治疗152例,痊愈60例,有效8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4.08%[7]。金龙汤组方以疏肝健脾为原则,由柴胡、郁金、木香、佛手、枳实、党参、五爪龙等组成。治疗17例,总有效率94.1%[8]。 2.3 辛开苦降法许多学者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将其化裁成治疗fd的有效方剂。有人对fd45例用山楂健脾开胃;桑叶疏散胃腑之风与热,再配合半夏泻心汤中的干姜、半夏辛开散痞;黄连、黄芩苦降清热,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或不适餐后饱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等,病程超过4周以上而未能发现器质性疾病(也有将病程定为3个月以上)。归属于中医“郁证”、“脏躁”、“百合病”范畴,由于临床症状各异,又可见于“呕吐”、“嗳气”、“纳呆”,及“反胃”、“吞酸”、“嘈杂”、“腹胀”、“胃痞”、“胃脘痛”等病证范围。 一.诊断: 以2006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Ⅲ为诊断依据,并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气郁结证:脘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急躁易怒,或见口苦,失眠 多梦,精神抑郁,喜长叹息,咽部异物感,苔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消胀,方用协定方疏肝I号加减,常用药物有枳实,枳壳,生地,熟地,何首乌,丹参,当归,川芎,泽泻,山楂,枸杞等,若气滞重可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郁日久化火伤阴,可加用左金丸。 2.湿热滞胃证:胃脘痞满,闷胀不舒,恶心欲吐或呕吐,纳呆食少,嗳气不爽, 伴头身困重,肢软乏力,口哭吐酸,大便不爽而滞,小便黄赤,脉濡数或细数。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用三仁汤加减。可选用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淡竹叶等。 3.胃阴亏虚证:证见胃脘隐痛,嘈杂善饥,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中有裂纹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方用麦门冬汤、益胃汤、一贯煎加减。可选用生地黄、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百合、当归、甘杞子、川楝子、山药、黄芪、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等。 4.脾胃虚寒证:证见胃脘隐痛喜按,得温得食则缓,纳谷不香,面色少华,神 疲乏力,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甚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 治以温中健脾,方用健胃Ⅰ号加减。药如党参、桂枝、干姜、炙黄芪、制附子、白术、白芍、炙甘草、茯苓、陈皮、姜半夏、广木香等。 (二)其他疗法: 1.针灸:诊断系统,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根根据症候进行分型;分经络取穴,局部按神经节段和辨证取穴,阳明胃经为特点穴;耳针疗法:神门、枕、心、脑、胃、肝下脚端、交感、皮质下。 2.中成药:可选用香砂六君丸、木香顺气丸等药。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疏肝健脾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包括腹胀、早饱、上腹疼痛、泛酸及烧心,同时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或代谢或精神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分为反流型、溃疡样型、运动障碍型和混合型(又称非特异型)。笔者临床对100例患者运用疏肝健脾法及西药吗丁啉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 1.1病例资料 1998年我院收治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其分型、男女比例、年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胃镜或X线检查,除外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疡,经B超、X线排除肝、胆、胰脏及肠道器质性疼痛。无糖尿病及甲亢等全身性疾病。 1.2分型参照消化不良分型〔1〕。根据临床症状分4型:①反流样型:主要症状为胸骨后不适、泛酸、烧心、食物返流。②溃疡样型:主要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疼痛,空服痛或夜间疼痛,进食与服抗酸剂能缓解。③运动障碍型:主要症状为腹胀、嗳气、早饱、恶心、呕吐。 ④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1.3临床症状评估标准患者需提示才意识到症状存在为轻度;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日常工作为中度;症状明显且影响生活质量为重度。 2方法 2.1治疗方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疏肝健脾法,组方: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治疗。处方:人参20g,白术12g,茯苓30g,姜半夏12g,青皮、陈皮各6g,柴胡9g,枳壳20g,香附10g,煅瓦楞子9g,川厚朴9g,白芍10g,甘草6g。1剂/d,1剂两煎,分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停用其他药物。对照组口服吗丁啉(西安杨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 2.2疗效判断观察指标包括:早饱、腹胀、上腹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烧心等。观察方法:每例患者每周复诊1次,治疗后分别对消化不良症状进行评估。完全或基本完全解除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1~2项,且为轻度为显效;改善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3~4项,且为轻度)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5~6项症状,其中1~2项为中度)症状不变或加重,为无效。在治疗4周后随访1个月,记录副作用。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2016年在DDW上发布的“罗马IV标准”。 FD罗马IV诊断标准:①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部烧灼感;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口干或口苦,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证

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危害竟然如此之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危害竟然如此之大 导语: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指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临床工作中,相当部分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指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临床工作中,相当部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偏差,心理负担较重,成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一、概述 消化不良是指一组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根据消化不良症状的病因,将消化不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未经调查的消化不良(uninvestigated dyspepsia )是指有消化不良症状的主诉,但未经过内镜等检查的患者。已调查的消化不良investigated dyspepsia )指已经接受过内镜检查。如排除了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也就是被认为没有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其消化不良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发病原因 影响胃肠道功能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日常生活因素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和精神的不良应激;二是不良饮食习惯,包括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甜食、油腻、生冷等)和不良饮食习惯(包括空腹、频繁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及不规律进食或暴食暴饮等);三是环境温度的影响。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近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等原因,功能性胃肠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临床实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常诉餐后腹胀、进餐时早饱、上腹痛、腹部烧灼感等不适症状,但进行客观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医生,又该如何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进行哪些检查?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认识和诊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一种。 (一)功能性胃肠病与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1、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指有消化系统症状,而应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一大类病症。 2、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从最早的Rome1诊断标准,到后面的Rome2、Rome3诊断标准,其不断更新修订过程体现了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2006年罗马委员会提出的新标准,即罗马3标准,是基于更多的循证医学基础提出的,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诊断标准。 罗马3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分为成人和儿童,今天重点讨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成人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隶属于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症状主要来源于胃和十二指肠。FGID罗马Ⅲ分类(2006)(成人) FGID罗马Ⅲ分类(2006)(儿童) 罗马3标准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中,关于时间关联性,要求症状至少存在()。 A. 6个月 B. 12个月 C. 3个月 D. 1个月 正确答案:A 解析:罗马3标准要求,诊断前消化道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 1、罗马3标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以下症状具备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即进餐后感觉上腹饱胀、不舒服);早饱感(指进餐时吃少许食物即感觉胃已经充盈,从而导致进餐终止或进食量减少);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 无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存在的证据。 诊断前症状存在至少6个月,近3个月内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符合以上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2、罗马标准的解读 (1)限定了消化不良症状应来源于上腹部(胃、十二指肠区域),即剑突下端与脐之间及两侧锁骨中线以内的区域。这种限定有利于与源于下消化道的FGIDs 鉴别。 (2)强调症状的慢性历程。 (3)强调要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 综上所诉,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基本上是一个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标准。 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 (1)FD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 (2)西方国家FD患者为内科病人总数的2%~3%,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0%~40%。 (3)国内FD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1/3以上。 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良性疾病,但由于严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同时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医疗负担,因此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严重性也日益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4、FD病因和发病机制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食物以及各种化学、物理、生物因子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社会因素和应激,以及遗传机制等,都与本病的发病有关。 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脑肠轴调控理论,认为上述致病因素进入人体以后,导致人体的胃肠动力与感知的神经网络调节系统出现异常,从而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或者是内脏高敏等,最终导致消化不良的各种症状。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高敏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5、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 罗马3标准以病理生理机制为基础,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1)餐后不适综合征是以进餐诱发或加重的早饱和餐后饱胀症状为特点。此亚型病人可能存

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一组源自上腹部、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的症侯群,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上腹胀闷或早饱感或餐后饱胀、食欲缺乏、嗳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但上消化道内镜、肝胆胰影像学和生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1,2]。前述检查有明显异常者称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老年人上消化道结构和功能存在生理性退化[3],是FD高危人群。发达国家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15%~41%[3,4],亚洲不同地区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8%~23%[1],我国报道的发病率为18%~35%[5]。比利时一项多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随增龄升高,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4.4%[6]。我国广东地区消化不良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率为24.5%[7]。鉴于老年人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等方面的特殊性,为规范诊治流程、合理应用相关药物、提高老年人FD的诊疗水平,现制定本专家共识,供老年病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一、老年人FD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力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是FD的主要发病基础,约40%的FD 患者胃排空延缓。此外,FD患者近端胃适应性舒张功能受损,顺应性下降,致使餐后胃内食物分布异常;胃中间横带面积增宽,胃排空延迟,食物潴留于胃远端;这些均可引起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8]。FD患者还存在移行性复合运动Ⅲ期次数减少、Ⅱ期动力减弱及胃十二指肠反流等[9]。

老年人胃电活动和胃动力变化主要包括胃电活动减弱、节律紊乱,胃运动功能减退;胃电图测定胃电活动发现老年人胃电波幅较青年人降低,基本胃电节律紊乱百分率高于青年人。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餐后胃蠕动和收缩力降低,胃排空延迟,低体力活动者多见;这些改变可能与肠神经系统的改变(肠神经元数量减少和Cajal间质细胞丢失)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胃动力减退可能是老年人FD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3]。 (二)内脏高敏感:FD患者对胃扩张刺激产生不适感的严重程度高于健康对照者,表明FD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对化学性刺激或机械性扩张的阈值降低,如对酸、温度感觉过敏,近端胃对机械扩张的敏感性增加等[9,10,11,12]。内脏高敏感可解释患者餐后出现的上腹饱胀或隐痛、早饱等症状。 (三)胃酸分泌异常:在年轻的FD患者中,胃酸分泌异常常表现为基础胃酸分泌在正常范围,但刺激可引起酸分泌增加,临床上可表现为胃酸相关症状,如空腹时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进食后减轻等。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但事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老年人仍有良好的泌酸能力,甚至代偿性增加[13,14,15,16,17,18]。 (四)精神心理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提示,FD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部分老年人因退休后社会角色变化、患多种慢性疾病,加之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心理障碍者明显增加,而消化不良症状迁延不愈又会加重精神心理负担,精神心理因素与消化不良症状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19]。上海一项社区调查显示,社区FD老年患者合并抑郁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_李国华

第11卷 第4期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Vol .11 No .42002年 12月 CHINESE J OURNAL OF GASTR OENTER OL OGY A ND HEPA TOL OGY December 2002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武汉43002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李国华侯晓华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已为人们所熟知。近3年来国际上仍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报 道,进一步增进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识及进展。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多定义,在1999年的罗马国际会议上达成Rome Ⅱ标准之共识[1],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为上腹正中的疼痛或不适。症状必须在上腹正中,左或右上腹,症状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无明确相关性,不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不适症状包括腹胀、早饱、胀气、恶心等。发病时间长短不一,症状可为持续性或复发性,与进餐有关或无关。根据病因,把符合以下二种情况之一,且无器质性和生化异常的患者,都归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二种情况是:1.有较明确的病理生理或微生物异常,但与临床症状无明确的相关性,如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组织学的十二指肠炎、胆石症、内脏感觉高敏状态、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等;2.无明确病因解释的症状。过去,多把烧心、打嗝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在Rome Ⅱ标准中,将它们排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之外,因为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少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偶有轻微的烧心症状,但常被患者忽视,若烧心症状明显,多可证实是胃食管反流病。打嗝与吞气症相关,亦被排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之外。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及分型[1] 消化不良的症状不能区分器质性还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所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排它性诊断,必须通过消化内镜、B 超等临床检查除外器质性疾病。按Rome Ⅱ的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应符合以下四个条件:(1)持续或反复性上腹中部疼痛或不适;(2)无器质性疾病可解释的症状(包括消化内镜检查);(3)症状与排便无关;(4)上述症状在近12个月内至少出现12周,但无需连续。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不同的典型症状,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三型:(1)溃疡样型:以上腹中部疼痛为 主要症状;(2)运动障碍样型:以上腹中部非疼痛性不适伴腹胀、早饱与恶心等症状为主;(3)非特异型:症状 无上述特点的消化不良患者。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消化不良非常常见,每个人一生中几乎都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其症状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各不相同。欧美国家人群消化不良发病率21%~40%,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占40%~70%,以溃疡样型最多,非特异型最少;日本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与之相仿,但以运动障碍样型最多,且此型多伴发(达30%)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62%为女性;而溃疡样型者60%为男性[2]。一项对257例美国5岁~18岁消化不良患者的调查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占62%,其中溃疡样型多于运动障碍样型,经半年至二年的观察,70%的消化不良患者症状自发缓解[3]。约26%~35%消化不良患者前来就诊,而且,就诊与未来就诊的消化不良患者在年龄、社会地位、精神环境等方面差异较大。由于不同研究所采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不同,很难确定人群中消化不良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目前尚未明了,其发病可能与胃酸、消化道运动异常、内脏感觉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及环境等因素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胃酸 多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在正常范围内。但在一些状态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酸分泌可增高,如应激反应时,胃酸有间歇性升高,这与应激时CRF 升高有关。最近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伴有胃窦炎的消化不良患者,基础及最大胃酸分泌量增加,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相比,差异显著[4]。另外,约36%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十二指肠对胃酸的敏感性增加[5],十二指肠酸灌注可诱发临床症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40%~66%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动力障碍,对胃酸的清除减慢,增加了胃酸对胃十二指肠的刺激。可见,胃酸参与了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发病。 2、消化道运动和神经功能 40%~66%功能性消 · 370·

脾胃科-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脾胃科 中医临床路 径 目录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409)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412)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 (418)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424)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427)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432)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435)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 疗共识意见(2009)》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 方“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 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仔细询问上腹痛表现,患者常表现为上腹正中部疼痛,可为隐痛、胀痛、空腹痛或餐后痛等。 常伴有上腹不适,上腹胀、早饱、胀气、恶心等。 (二)体格检查:一般无慢性阳性体征。 (三)辅助检查 (1)为排除器质性病变,下列项目应作为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血沉,粪隐血试验,肝、肾功能,血糖、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必要时测定相应的肿瘤标志物。 (2)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肝胆胰B型超声、胃镜应作为常规检查。 (3) CT或ERCP个别患者B型超声不能明确者,必要时尚需做CT或ERCP。 体表胃电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过缓比较多见,也可以有胃动过速或节律失常。

(4)胃排空功能测定常用放射性核素闪烁扫描技术测定液体食物的排空时间,及钡条口服法或实时超声测定胃排空的方法。大约有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固体排空延迟。 (5)胃腔内压力测定多用气囊测压法和末端开放灌注导管测压法,功能性消化不良常有近端胃容受性舒张障碍和餐后胃窦运动减弱。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过去一年内至少4周、科研至少12周(不需连续)具有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胀气、恶心、嗳气)等症状。 (2)排除消化性溃疡、胃糜烂、胃肿瘤、和肝胆胰病变等器质性疾病者。 (3)排除以腹痛、大便次数和性状异常为主症的肠易激综合征者。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1)耐心解释,增强信心说明功能性消化不良不是器质性病变,仅属功能失调所致,经调理和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要保持心情舒畅,增强胜病信心,必要时给予镇静和抗焦虑药物治疗。 (2)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不吃辛辣,肥腻食物,避免咖啡,烟、酒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对早饱,餐后腹胀明显,建议低脂肪及少食多餐。 2、药物治疗 (1)促胃肠动力药物对各型,特别是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可用吗叮啉10-20 mg,一天3-4次内服;莫沙必利或西沙必利5-10mg,一天3次内服。对胃肠动力紊乱,特别是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和便秘交替或混杂出现者可用胃肠动力双向调节剂援生力维200mg,一日3次内服。 (2)抑酸剂对溃疡型消化不良疗效好。可用H2受体阻断剂。如泰胃美800mg每天一次睡前服用;雷尼替丁150mg -天2次内服;法莫替丁20mg -天内服。也可用质子泵阻断剂如奥美拉唑20mg,或兰索拉唑30mg或潘托拉唑40mg或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发表时间:2016-04-11T09:02:34.9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4期供稿作者:安秀丽[导读]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是最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西医无特效药,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FD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是最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西医无特效药,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FD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论治;治法方药 1 辨证分型及论治 FD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变在胃,涉及肝、脾两脏,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已报道的FD辨证分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浊中阻、淤血阻络、饮食积滞、寒中胃脘、肝郁脾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中虚气滞、脾胃虚弱等。赵凤莲[1]将FD分为肝郁脾虚、脾虚胃热、湿阻脾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饮食积滞和淤血阻络7型,用健脾调气、化湿降浊法,以自拟方(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升麻、炙甘草、焦三仙、陈皮、木香)为基础方治疗83例,有效11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6%。张淑英[2]提出,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饮食停滞用保和丸;寒中胃脘用良附丸;阴虚胃热用益胃汤;脾胃虚寒用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湿热中阻用三仁汤合甘露消毒饮。李淑贞[3]认为,肝失疏泄为FD的病理基础,将该病分为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肝郁湿阻、肝郁脾虚、肝胃阴虚、肝胃瘀血型,在治疗上,予疏肝和胃汤(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随证加减。 2 固定治法与方药 常见的固定治法有健脾和胃法、疏肝健脾法、辛开苦降法、疏肝解郁法、理气化淤法等,各医家用药各有特色,具体方法如下。 2.1 健脾和胃法卓家和等[4]认为,FD以脾胃气虚为本,气滞湿阻为标,故用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理气化湿。治疗60例,总有效率为90.0%。孙维峰等[5]用具有健脾温中、理气和胃、升清降浊之功效的升降汤(北芪、草豆蔻、干姜、白术、枳壳、酒川军、竹茹、代赭石、焦槟榔、甘草)治疗50例,总有效率90.00%。李涯松等[6]选择运动障碍样FD62例,用和胃胶囊(百合、白术、枳壳、桔梗、莱菔子等)对其进行治疗,总有效率91.9%。 2.2 疏肝健脾法陈寿菲等[7]用四逆散合六君子汤组成疏肝健脾汤,治疗152例,痊愈60例,有效8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4.08%[7]。金龙汤组方以疏肝健脾为原则,由柴胡、郁金、木香、佛手、枳实、党参、五爪龙等组成。治疗17例,总有效率94.1%。 2.3 辛开苦降法许多学者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将其化裁成治疗FD的有效方剂。有人对FD45例用山楂健脾开胃;桑叶疏散胃腑之风与热,再配合半夏泻心汤中的干姜、半夏辛开散痞;黄连、黄芩苦降清热,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再以大黄健脾开胃,治愈率为88.9%。有人用法半夏、淡子芩、党参、川厚朴、沉香曲、细川连、干姜治疗FD55例,与对照组(西沙比利)相比,疗效不差于西沙比利。 2.4 疏肝解郁法潘腊梅等认为,本病标在胃,本在肝,疏肝解郁就是治本,故选用治疗肝郁的经典方逍遥散以标本兼治,对FD这种功能性疾病进行整体调节。治疗72例,总有效率90.2%。吴永华用柴胡解郁汤(柴胡、白芍、延胡索、白术、半夏、黄芩、酸枣仁、枳壳、丹参),随证加减治疗,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86.87%。王启之等将FD112例随机分成四磨汤治疗组、西沙必利对照组和两药联合治疗组3组,结果两药联合治疗2周与4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94.87%,优于两药单独使用。 2.5 理气化淤法中医认为,本病为肝胃不和,气机不畅,临床用药多为理气之方,亦有学者在使用理气法治疗的同时加入活血化淤之品,效果显著。郑森仁用胃动饮治疗100例,方中以枳壳、香附、台乌行气活血;苏木、赤芍、丹参活血化淤;茵陈舒肝升脾之气;代赭石降逆下胃之气,诸药合用疗效较好,总有效率93%。吴敏自拟理气活血汤(柴胡、枳实、香附、川楝子、茯苓、白术、川芎、法半夏、丹参、赤芍、海螵蛸、甘草),治疗42例,总有效率85.7%。 2.6 其他加味芍药汤(白芍、甘草、威灵仙、厚朴、木香)随证加减治疗FD,疗效略优于普瑞博思对照组,对缓解上腹疼痛症状显著优于普瑞博思。文万鹏等用六味安消胶囊(土木香、大黄、山奈、诃子、寒水石、碱花)治疗42例Hp阳性的FD患者,其显效率为3 3.33%,总有效率为95.2%,优于吗丁啉组。并且对Hp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其治疗后Hp转阴率为92.9%,优于吗丁啉的77.5%(P<0 05)。 3 展望 总之,在FD的治疗方面,目前,西医多用促胃动力药,临床应用表明这些药物均有一定副反应,而众多学者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祖国医学治疗FD有疗效确切、副反应小的优势,因而具有良好的前景。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解决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尚未统一的问题,并加强中医治疗FD的机理研究,以开发出具有国际市场的促胃动力药。 参考文献: [1]赵凤莲.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9(1):55. [2]张淑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机理探讨[J].吉林中医药,2012,21(1):11. [3]李淑贞.浅论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J].河北中医,2013,23(3):196. [4]卓家和,郑立曰升.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12,7(1):29. [5]孙维峰,徐伟,康国志,等.升降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12,6(3):145. [6]李涯松,单兆伟,沈洪,等.和胃胶囊促胃动力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1(7):498.[7]陈寿菲,黄可成,李椿萍.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52例疗效观察[J].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