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理念形成

柏拉图的理念形成
柏拉图的理念形成

柏拉图的理念形成

根据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专门研究伦理问题,不管那作为整体的自然界,而在伦理问题中寻求普遍的东西,是第一个注重于下定义的人。柏拉图也接受了这种说法,但他主张定义的对象不是可感的东西,而是另一类东西,他称之为理念。”那么,柏拉图在那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呢?

苏格拉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心灵所能认识的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当然没有,也不准备去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原则、定义和真理的原因。在这些问题上,他保持着“无知”。柏拉图为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进行了世界观高度的论证,为他的方法论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他的理念论不但确定了心灵的内在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而且结实了为什么如此的原因。他的基本观点是:理念型相是独立于可感事物的存在,否则就不会有确定的知识;灵魂属于永恒的理念序列,否则它就不可能预先具有潜在的,有待揭示的知识。因此,他在个别的、可感的事物之外设定了一个普遍的、可知的理念领域。他的理念论综合了本源论和认识论、灵魂观和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学说,是希腊哲学第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由于柏拉图采用了对话的表达方式,这个体系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结构,它散见于不同时期的对话之中,经历了酝酿、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同一论题往往在不同的对话里以不同的方式提出,用不同的方式论证。

柏拉图在其主要代表著作《理想国》中提出这样一个推理:“如

果不同的能力在本性上与不同的对象相联系,并且意见和知识是彼此不同的能力,那就应该说,知识的对象无法等同于意见的对象。”严格的说,意见和知识并不是认识能力,而是感觉和理智这两种认识能力分别产生的效果。柏拉图所说的意见乃是依照感觉,亦即依照事物向自己显现的样子对事物所作的判断;知识则是理智用概念和定义对事物做出的概括和用推理和证明达到的必然结论,这就是希腊人所说的“科学”的原意。柏拉图和巴门尼德一样,把感觉的产物称作意见,但他却没有把一件的对立面称作真理,并且,意见中的真理来自知识。巴门尼德一方面把一件说成与真理相对立的虚假和欺骗,另一方面又在“论意见”部分承认意见是对真理的补充。柏拉图提出的“知识”和“意见”是一对具有部分反对关系的范畴(亦即可以同时为真,但不能同时为假),克服了巴门尼德把“真理”与“意见”当做矛盾范畴而造成的意义含混。

在柏拉图看来,心灵有多少种认识能力,外部就有多少种对象;既然理智和感觉只众所周知的两种认识能力,那么心灵之外的认识对象也应该相应的分成两类:理智认识的对象是本源,感觉认识的对象组成可感事物。当柏拉图提出认识能力和认识对象相对应的原则,他的意思与自然哲学家所谓的“同类相知”“异类相知”的原则都不相同:柏拉图由心灵推断世界的性质,后者则是由世界推断心灵的性质。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体。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个

体事物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两者却是分离和对立的。理念先于可感的个体事物, 是永恒不动的自身等同真实存在的单个物,因而是世界的本体。他说: 人们的灵魂随着神灵高瞻远瞩,就可以抬头望见那真正的本体。这种本体就是理念,而一切可感的个体事物都由理念所派生和统帅。柏拉图否认认识的对象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中的可感个体事物,提出了理念是回忆和认识的唯一对象。其实, 这种

把理念作为唯一认识对象的思想,也是有它合理因素的。这里就涉及到柏拉图在西方认识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积极的贡献:他实际上在泰阿泰德篇中已经隐含地提出,真正的知识是对永恒不变的、同一的、必然的理念的知识; 真正的知识能力在于理性智慧,而不在于感性知觉。这也是知识学对不可知论的一个明确回应。但柏拉图把感知与知识对立起来,把经验与先天对立起来的做法, 导致他不得不把真正知识的来源归诸于人生来具有的回忆能力上。知识在他这里被等同于先天的知识回忆。这个十分素朴的认识学观点日后也引起许多的争议。它代表了西方哲学认识发展史中在知识起源问题上的唯理论的基本思路, 并因此而成为

历史上的经验论的对立面。

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关于认识起源的理论同时又包含着某些合理成分。这集中表现为, 与原子论者关于感觉与思想生成于从外部世界进入的景象不同,它把知识的来源从外

部对象转移到人类自身, 从而肯定了认识的主体性。柏拉图的理念论中提出的问题及其返身内求的探索方式为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它所内涵的认识主体性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近代,理性主义肇始者笛卡尔继柏拉图之后进一步推进了关于主体认识结构的探讨。笛卡尔将我们心中的观念分为三类: 有一些是我们天赋的, 有一些是从外面来得, 有一些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按照笛卡尔的说法,所谓天赋观念是一种与生自来的不证自明的观念, 就此而言, 它与柏拉图的天赋知识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他提出天赋观念的目地,并不像柏拉图那样完全在于解释认识的来源问题, 而是试图解决如何获得知识的确定性问题。从认识主体性的视角来看,上述天赋观念在认识中所起的作用, 恰恰是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中的作用。

在柏拉图看来, 学习的过程固然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但对灵魂固有而生下来却忘掉了的绝对美、善的知识的回忆,并不是凭空完成的, 它需要感觉经验的介入, 他需要一个过程。柏拉图认为, 要达到统摄一切的美、美本身的认识,必须经过四个步骤:第一步, 先从世间的个别美的事物, 逐渐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 逐渐上升, 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从两个美形体到全部美形体; 第二步, 再从两个美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 第三步, 从美的行为制度再到美的学问知识 ; 最后, 再从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学问,彻悟美的本体。可见, 柏拉图关于美本身的回忆过程,正是从具体的可感事物出发,

经过一步抽象和深化, 由个别具体可感事物上升到一般普遍概念, 最后上升到绝对理念的过程。柏拉图虽然认为一般、共相, 即理性认识是不死的灵魂所固有的,是人们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的知识, 但他并不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意识到这种先天知识, 而是认为人们出生时由于种种原因把它们遗忘了。而要复得它们, 就需要学习,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

毫无疑问,柏拉图的理念论关于认识过程的观点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矛盾, 这就是当他对认识过程做整体解释时, 往往抱着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很浓的先验论不放; 而当其研究具体的认识过程时,实际上所做的往往是带有辩证含义的唯物主义的理解,即把认识的过程描绘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认识的过程。应该说,理念论中关于认识过程的上述两方面的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但相比之下, 后者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从亚里士多德开始, 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再到近代经验论以及德国古典哲学, 绝大多数哲学家都对认识过程的问题加以探讨, 并且程度、方式不同的阐发了一些合理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给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以真正科学的解释。

综上所述,柏拉图理念论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可表现为:既是西方哲学史上先验论的原始形态, 又是西方认识理论中许多正确观点和可贵精神的发源地。从形式上看, 回忆说是神化的,与此相联系, 他表现出了神秘主义先验论的特征, 而这些错误的观

点只能把认识论的研究引向歧途。但从它所涉及的内容看,却是现实的, 甚至是认识论中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它针对这些问题而阐发的诸如认识中主体因素总要介入其中并发挥作用以及认识是由感性到理性上升过程等思想, 都是对人类认识史的贡献。因此, 对于柏拉图理念论中这一科学与宗教并存、唯物主义内容与唯心主义解释相互渗透、积极因素和消极成分交织在一起的认识理论,任何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做法都是不可取得, 而唯一正确地做法是,依据辨证的观点对其精华和糟粕区别对待。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摘要: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文 章通过阐述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如何认识理念论以及对理念论的反思和评价,探讨了其对 以后哲学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柏拉图; 理念论; 思想体系 柏拉图这位西方的“孔子” ,对西方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其思想核心的理念论 ,因其开创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而获得了特殊地位 ,所以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西方两 千多年来的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释 ,或归结为柏拉图主义。纵观柏拉图的理念论,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 一、理念论的提出背景 柏拉图理念论是对其先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自他开始,哲学从“一心向外”转向对内心境界的关注。在苏格拉底看来,对你自己的认识 ,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人之所以缺乏美德,是由于缺乏美德的知识 ,一个人 只有知道什么是善,才去做善;一切恶行都是由于人们不认识善才做 出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永恒的东西,这就美德的概念,它是美德的最真实 的东西。柏拉图一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心灵内在的思想,另一方 面又进一步把心灵内在原则、定义外在化 ,从而创立了理念论。 在当时的社会,柏拉图起初也对民主政权保有一定希望,但当这

个政权以“渎神和毒化青年”之罪处死苏格拉底后 ,引起柏拉图对民主政权极为不满与憎恨。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 ,他目睹这一切,便产生了寻求治国道路的志向。柏拉图把对现世的拯救落实到对人的心灵的拯救上。他认为,只要净化人的心灵境界,使人的心灵变得善良,社会就会安宁,国家就会治理好。在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 ,他主张哲学家作统治者,并冒着生命危险,为实现其“理想国”而奋斗。 二、理念论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的“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于是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世界,其中的事物都是既在存在又不存在、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我们对它们不能形成任何真理和知识,只能形成意见。只有当我们凭借逻辑从这些事物上升到确定的“定义”,我们才能说有了确定的知识。而一切定义不是指称个别事物的,而是指称这些“理念”的,因此只有理念才是确定不移、不变的存在,尽管它们是看不见、而只能被思想到的,但它们是唯一的真理。任何具体的东西都只有“分有”了与它相应的理念,才能存在。但万物和自己的理念相比都是不完善的,它们都必须努力趋近于自己的理念,却永远也达不到理念。所以,理念就既是万物的本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一、柏拉图的一生 柏拉图(Plato)原名为“Aristokles”于公元前427年5月7日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的父亲阿里斯通和母亲珀克里提俄涅都出自名门望族。父亲的谱系可以追溯到雅典最后一位君王科德斯。柏拉图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改嫁给她(他)的堂叔,因此他从小在继父家度过,受到良好的教育。(“Plato”原指胸广而体格优美者言,因柏拉图体格优美,其祖父戏以此名嘲之,随行于世。——西洋教育通史) 20岁前他爱好文学和音乐,后来师事苏格拉底8年,研究哲学,笃信老师的学说。苏格拉底饮鸠后,柏拉图耿耿不忘并开始游历,这期间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很大部分组成了他今后的政治哲学思想。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古希腊英雄阿卡德穆的墓前建立学园(Academy)。 。 二、理念论的来源——站在巨人的肩上 1、赫拉克利特派“一切皆变,无物常住”被此派克拉底鲁推至“语言无法表述事物。” 2、毕派有关具体事物“摹仿”数目的理论。 3、巴门尼德关于的观点: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唯有不动不变永恒唯一的存在才是真理 4、苏从具体事物背后寻求一般定义 柏拉图对“理念”与“现象”的思考,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对人类道德、社会美德中的“不变”与“流动”进行思考的传统,在其老师苏格拉底提出要在心灵中寻找外部世界永恒的内在原则、可以用对话的方式将人类的理智和其中潜在的真理引导出来的基础上,阐发了这种智慧到底存在于何处、这种永恒的是非观念的定义等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理念论”的思想 三、理念世界 (1)、理念论的提出 “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希腊文将其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在《国家篇》最后一卷的一篇序言里对理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这样柏拉图就给“理念”赋予了特殊的涵义,理念即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理念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存在。例如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2)理念的分有说和模仿说 柏拉图的理念从感性认识中抽象提炼出来,理念作为真实的存在,是可见事物的本质,是可见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的动因,是可见事物追求的对象,但理念又是绝对独立于可见事物,与之彼此分离。那可见事物如何从理念世界

柏拉图理念

柏拉图理念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柏拉图理念 理念论的提出及内容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战争不断,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柏拉图研究哲学有直接的实践目的,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极力去实现其理想的目标。柏拉图不仅勾勒出一幅改造现实的理想国家蓝图,而且三赴西西里,企图将这一理想付诸现实。理念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与完善、并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以先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为基础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这就美德(真、善、美、正义等)的概念(定义),它是美德的最真实的东西(或称美德的本质)。柏拉图把苏格拉底所说的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变成了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并把它们叫做理念。 在希腊语中,“理念”(eidos,idea)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理念就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十卷中给出了“理念”的定义,他解释道: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柏拉图把它们变成与具体事物相分离的单个的存在物。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理念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单一性和自我的同一性,即理念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整体,所有的理念都是单一而等同的。既是一又同一。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许多事物有许多理念,由这些事物所构成的整体即理念世界。柏拉图认为,在所有的理念中,善的理念是最高的,它在理念世界的地位就象太阳在可见世界的地位,柏拉图把善比作太阳他说:“我

称太阳为善的产物善把太阳造得和自己一样”。太阳是可见世界中万物生长的源泉,那么善理念则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得以存在和可知的原因。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美学体系的核心。在早期的对话中,柏拉图主要是接受赫拉克利特和苏格拉底的影响,承认可感个体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要求从可感的个体事物出发,获得其一般定义,但并没有明确一般究竟是什么和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在柏拉图的中期着作中,由于他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的影响,“在客观的处于运动变化的可感事物世界外,并凌驾其上,另行设置了一个客观的、独立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并使前者从属于后者,认为可感世界是由可知的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这就是柏拉图的典型的中期理念论。柏拉图早期理念论主要集中于《大希庇阿斯篇》,柏拉图在当时虽然已经意识到个别的事物后面隐藏着一个一般的东西,但却并不能清楚的指出其所在,也并不能说出它们的关系。柏拉图中期已经成熟的理念论,在他的《文艺对话集》中主要体现在《会饮篇》和《理想国》(卷二、卷三至卷十)柏拉图中期已经成熟的理念论,在他的《文艺对话集》中主要体现在《会饮篇》和《理想国》(卷二、卷三至卷十)。在这个时期柏拉图已经明确了那个永恒不变的事物具体是什么,又是怎么样的,与现实世界有着怎样的关系。《会饮篇》中,柏拉图关于理念的解释是:作为一种最高的美,就是为所有美的事物所分有的、绝对的美自身。柏拉图理念论最着名的表述在《理想国》中。在《理想国》卷十中,他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柏拉图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非是现在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就是一个客观的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对于他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与讨论,本文就试着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 柏拉图出身于奴隶主又是较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喜欢艺术和哲学,又受到奴隶制政治的影响和吸引。在他成长的年代中,当时正是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创建时期,也是奴隶主头子间争权夺利,主张要更民主些还是更****些,相互间血腥较量,垂死斗争的时期。漫长的伯罗奔尼苏战争就是这一斗争现实的体现。残酷的斗争现实,给予了柏拉图思想的深刻影响。另外,希腊的两个较主要的宗教,如奥林匹克神和俄耳菲斯教的宗教意识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再由于他成年中热爱诗歌和戏剧等艺术,所以古希腊以神话为题材的史诗和戏剧等,也在柏拉图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总起来说,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如米利都派、毕达哥拉斯派、恩培多克勒、爱利亚派的自然哲学,智者派的社会哲学和伦理学。其中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深的为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恩培多克勒的原始物质论,爱利亚派中的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苏格拉底以善为主的哲学与伦理学。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无惧无畏的恂道精神对柏拉图思想的成熟和以后的志向确立影响最大。因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又是执友,所以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学说和品德,基本上就成为柏拉图学说建立最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上这些就是形成柏拉图思想较为直接的现实基础和原因。柏拉图吸收如此丰富的古希腊文化,与他一生中勤奋学习读书,多次出游,广集人材,兴办学园有关。 据有关资料介绍,柏拉图一生的着作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30多篇对话和13封信,如《斐多》、《斐德罗》、《巴门尼德》、《国家》、《会饮》、《大希庇阿斯》、《智者》、《斐利布斯》、《蒂迈欧》、《法律》等等篇。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大体上分辨了真伪,确定了着作的先后分期。现在比较公认的有25篇对话和1篇替苏格拉底作的《申辩》为柏拉图所作,在13封信中,一般认为第7封信比较可靠,被看作柏拉图的自传,但也有人存疑。 下面我们从柏拉图的一些公认的着作中,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的资料中来讨论一下柏拉图思想中的真善美的问题。 一、真实的存在与理念论 柏拉图的宇宙观不是一般的纯自然哲学的宇宙观,而是自然与宗教和伦理相结合为一体的,为他后期思索所独创的宇宙观。柏拉图的宇宙观虽然为罗素所否定,但肯定的人大有人在,我认为不可似罗素那样地轻易否定,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分清是非清红皂白。 首先是他的客观真实存在论。在他的名篇《蒂迈欧》中,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有四个方面的真实存在,其中有神、理念、空间和混沌物质元素。 柏拉图是有神论。神是宇宙的第一真实存在,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宇宙的创造者,他是永恒的,不变的实在。但是,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与一般宗教的上帝基督不一样,宗教的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柏拉图的神就不能创造理念、空间与物质的基本元素等。也与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也不完全一样,有那么多的神话故事。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只能是哲学道理中的自然神,是自然造化中的主宰者、指挥者、管理者和创造者。在他讲神掌管宇宙,创造宇宙

柏拉图的“理念再现说”及“迷狂说”

柏拉图的“理念再现说”及“迷狂说” 柏拉图的著作多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们可以以美为例来理解柏拉图所说的感觉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认识三者的关系。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样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了绿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间的绿色……显然,他的理念论是客观唯心的,根本的错误在于抹煞了客观世界而把假想当成了真实。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他还认为,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因此,他肯定地说: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国的支柱。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人有三种品德:智慧、勇敢和节制。国家也应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供养者。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

柏拉图的理念论存在着许多问题

?柏拉图的理念论存在着许多问题:理念与事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理念如何分有或是摹仿理念?自然万物可感而不可知,理念可知而不可感,我们怎样认识理念??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批判理念论的不是别人而是柏拉图自己,而且他的自我批评毫不客气,就连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的批评实际上也没有超过柏拉图。古人在讨论问题时,注重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当自己原有理论体系无法解决问题时,他们毫不讳言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只要有必要,他们毫不犹豫抛开原有的体系,去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哲学是什么?-- 解决问题。可是后来有的哲学家则略有不同,当他们营造起一套体系之后,其很重要的工作任务是如何维护自己的体系。 ?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以"少年苏格拉底"代表他自己的理念论,以巴门尼德为批评者,深入探讨了理念论所面临的问题。 ?前期:理念与具体事物,两者不可分,同时又认为,具体事物是流变不定的,只有理念是永恒不变的;人们不禁要问:载负理念的事物生生灭灭,理念何以能独立自存? ?中期:柏拉图把理念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出来,组成了一个独立王国—理念世界或可知世界,剩下的那些纯物质的部分则组成现象(理念的影像)世界或可见世界。比如:“日喻”“线喻”“洞穴之喻”;“模仿说”—先有扇之理后有扇之器。 ?后期:是不是所有具体事物都有理念? ?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 ?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浓厚的价值含义,所以虽然按理念论所说,每类事物都有一个同名理念作为存在的根据,但是对树、火、人等自然物是否存在理念的问题,他却犹疑不决,感到没有把握;对头发、污泥、秽物等低下事物,他虽然认为如果有这类理念实在太荒谬了,但如果要否定它们也有困难,因为这样一来,势必将否认任何事物都因理念而存在的理论前提。于是,柏拉图对这个引起他不安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恐怕陷入无底的谬说泥坑中而殄灭"。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形而上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宇宙万物的根据或本质是"真",而"真"与"善"和"美"应该有共通之处,至少"真"不应该是"不善"或"恶",所以人们才会陷人疑惑之中:如果宇宙万物具有统一的根据或本质,难道说善与恶都来源于同一个根据?就基督教来说,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还存在着恶?显然,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只承认善的理念,而不承认恶的理念。 ?第二,关于理念被分有问题。 ?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这是柏拉图坚定不移的信念。 ?至于怎样分有,却是一个难题。柏拉图承认,事物对同名理念的分有只能有两种方式,或者是分有整个的理念,或者是分有理念的一部分,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困难。 因为理念的首要特性是单一完整性,而事物则是多数的。如果每个事物都分有一个整体的理念,那么有许多事物就需要有许多个理念。这就与理念论的基本原则,即多数同类的事物只能有一个同名的理念,发生了矛盾。如果事物分有理念的一部分,那同样破坏了理念的完整性,把同一理念肢解成很多部分了。例如,如果大的事物分有"大的理念"的一部分,因为部分小于整体,它分有的便是小而不是大了。如果相等的事物分有"相等的理念",由于部分小于相等自身,它所分有的便不是相等了。 如果小的事物分有"小的理念"的部分,因为整体大于部分,那么"小的理念"相应于小的事物,就是大而不是小了。既然只能有两种分有方式,而这两种方式都难成立,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的理念论(三)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的理念论(三) 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他从存在论和知识论的角度进行论证,阐明了区分两个世界的理由。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思想继承了巴门尼德两条道路的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感觉事物仅仅看作“非存在”,而是看作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因而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哲学进行了某种综合。一方面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另一方面与巴门尼德一样,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

象。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的知识的对象。既然意见与知识有别,它们各自的对象也一定是不同的。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日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5] “线喻” “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 [6]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

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

三、理念论的功绩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理念论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开创了强调共相、追求普遍性和形而上者的哲学道路。追求世界的本源、共相、绝对、形而上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哲学认识实践活动具有的基本表现形式,从柏拉图及其它许多古代思想家提出和强调共相问题以来,共相问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追求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共相问题。 理念论发现和提出了个别与一般的矛盾现象,指出了个体事物可以被人感觉到,一般事物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认识特征,揭示了同名可感事物是若干或许多、同名理念是一的客观事实,初步界定、区分和彰显了个别事物与一般事物,创立了现象和理念的基本概念,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理念论的缺陷 我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存在以下十个缺陷。 1、理念论仅仅发现和界定了普通名词表述的许多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而没有发现和界定专用名词表述的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 我认为:理念是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自然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的,具有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认识特征、作为个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依存在各种个体事物之中的实体自然事物。 人们用专用名词表述和界定一个可感个体事物时,常常不是指同一个可感个体事物,而是指具有前后相继关系的,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差别的多个可感个体事物。 例如:人们用专用名词“太阳”表述和界定的可感事物,就不是指处在同一个时间段、处在同一个空间位置、具有完全相同亮度的同一个太阳,而是指具有前后相继关系的、处在不同时间段、处在不同空间位置、具有不同质量、具有不同亮度的许多个具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太阳,是指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多个有差别的太阳。 客观事实告诉我们,不仅普通名词表述的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同一个理念,而且专用名词表述的许多有差别的可感事物也共同具有同一个理念。 2、理念论仅仅发现和界定了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理念,而没有发现和界定全部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理念; 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同全部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是不同的,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具有的理念仅仅存在于部分可感个体事物之中,只有全部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才普遍存在于每一个可感个体事物之中,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具有的理念所包含的内容和规定,多于全部可感个体事物具有的理念所包含的内容和规定。 例如:生命是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具有的理念。

柏拉图理念论的积极影响

浅析柏拉图理念论的积极影响 我们都知道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大厦的基石,他从苏格拉底那里继承了关于概念的学说,即认为概念是事物永恒不变的本质或共同本性,我们所生活的可感世界都是虚幻的,只有理念是独立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而一切个别事物只是摹仿理念这一原型而产生。柏拉图的这一观点在学习过马哲思想,信奉唯物主义的我们看来会显得很“荒谬”,因为柏拉图口中的理念论它强调了理念思维是世界的本质,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概念,是彻彻底底的唯心主义。这与我们所熟知的世界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再有对事物的认知完全相悖。但是即使是这样,柏拉图的理念论对社会还是有很多积极影响。根据我的理解分为以下几点: 1、独尊理念思维,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谈到理念最先让我想到的就是类似于“教学理念”。“管理理念”等,这些都是实际操作的指导思想,为设计提供指导。而柏拉图也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本质,是一切事物的源泉。虽然,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第一性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切创造都需要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理性认识在把握事物本质过程中发挥的能动作用,极大的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理论来创新,从理论创新到各种各样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创新已然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所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大力倡导创新的今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柏拉图的至善准则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理念也是分等级的,具体事物的理念是最低级,如床、桌子、椅子等,数学或几何学的方、圆、大于、等于的范畴是较高的一级,艺术和道德如美、正义、勇敢是更高级的理念,而在所有理念之上的,最高的理念就是善。这里的善并非是像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一种具体的道德,而是属于一种本体论、认识论的范畴。柏拉图认为善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就像太阳使我们看到世上的万物一样,善使得我们能够洞察真实的世界。善是创造世界一切的力量,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成为指引一切的普遍原则。善的理念作为理念中的理念也是

柏拉图之理念论

对中期理念论的批评 高建华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2009级00904021 ) 内容摘要: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ide)原意“看到的东西”。在荷马和早期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德謨克利特等人的著作中,这个词都指有型事物的“显相”“形状”等。他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译为“理念”或“型相”。“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尽管这两个角度是相关互补的,我们仍能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采用“理念”或“型相”的不同译法,以便突出柏拉图所要强调的意义。根据上述分析,理念或形象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这是柏拉图学说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理念分有说摹仿说批评 1理念论之分有说和摹仿说介绍 柏拉图在区分两个区域,两种认识的同时,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分有”一词的意义由“部分”演变而来,表示“具有一部分”之义。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用他的话来说,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他在《斐多篇》中首先详细说明了“分有”的意义。他指出: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比如,美的东西之所以美,只能因为它分有了美的型相;同样,大的东西分有“大”,小的东西分有“小”······事物要分成两个,就必须分有“二”,要分成一个,就必须分有“一”。【1】不难理解,“分有”一开始是一个解释事物存在的原因的概念,柏拉图的解释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分析。“为什么美的东西存在”的问题被他转变为“为什么‘美’的概念适用于这个东西”答案显然是;这个东西具有“美”的概念的规定性。对于柏拉图来说,“美”的概念指示“美”的理念型相,因此,具有“美”的概念规定性的东西必然分有“美”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

柏拉图的理念形成

柏拉图的理念形成 根据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专门研究伦理问题,不管那作为整体的自然界,而在伦理问题中寻求普遍的东西,是第一个注重于下定义的人。柏拉图也接受了这种说法,但他主张定义的对象不是可感的东西,而是另一类东西,他称之为理念。”那么,柏拉图在那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呢? 苏格拉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心灵所能认识的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当然没有,也不准备去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原则、定义和真理的原因。在这些问题上,他保持着“无知”。柏拉图为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进行了世界观高度的论证,为他的方法论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他的理念论不但确定了心灵的内在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而且结实了为什么如此的原因。他的基本观点是:理念型相是独立于可感事物的存在,否则就不会有确定的知识;灵魂属于永恒的理念序列,否则它就不可能预先具有潜在的,有待揭示的知识。因此,他在个别的、可感的事物之外设定了一个普遍的、可知的理念领域。他的理念论综合了本源论和认识论、灵魂观和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学说,是希腊哲学第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由于柏拉图采用了对话的表达方式,这个体系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结构,它散见于不同时期的对话之中,经历了酝酿、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同一论题往往在不同的对话里以不同的方式提出,用不同的方式论证。 柏拉图在其主要代表著作《理想国》中提出这样一个推理:“如

果不同的能力在本性上与不同的对象相联系,并且意见和知识是彼此不同的能力,那就应该说,知识的对象无法等同于意见的对象。”严格的说,意见和知识并不是认识能力,而是感觉和理智这两种认识能力分别产生的效果。柏拉图所说的意见乃是依照感觉,亦即依照事物向自己显现的样子对事物所作的判断;知识则是理智用概念和定义对事物做出的概括和用推理和证明达到的必然结论,这就是希腊人所说的“科学”的原意。柏拉图和巴门尼德一样,把感觉的产物称作意见,但他却没有把一件的对立面称作真理,并且,意见中的真理来自知识。巴门尼德一方面把一件说成与真理相对立的虚假和欺骗,另一方面又在“论意见”部分承认意见是对真理的补充。柏拉图提出的“知识”和“意见”是一对具有部分反对关系的范畴(亦即可以同时为真,但不能同时为假),克服了巴门尼德把“真理”与“意见”当做矛盾范畴而造成的意义含混。 在柏拉图看来,心灵有多少种认识能力,外部就有多少种对象;既然理智和感觉只众所周知的两种认识能力,那么心灵之外的认识对象也应该相应的分成两类:理智认识的对象是本源,感觉认识的对象组成可感事物。当柏拉图提出认识能力和认识对象相对应的原则,他的意思与自然哲学家所谓的“同类相知”“异类相知”的原则都不相同:柏拉图由心灵推断世界的性质,后者则是由世界推断心灵的性质。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体。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个

柏拉图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所谓的理念实际上是指一类个别事物的共性,它是理智的对象。“理念”阴性是idea,中性是eidos,来自动词“看”,变成名词后就引申为“看到的形(型)相”。“理念” (Ieda)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Form)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 的真相。 ?“理念”具有以下特征: ?1、本原性: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它外在于并且先于感性的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感性的个 别事物是它的摹本。 ?2、超感性:理念只能为理性所把握。 ?3、不变性和永恒性。 ?4绝对性:理念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 ?5、客观性:理念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 象。 ?6、真实性:现象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虽是可感知的,却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只有理念是真实的存在。 ?7、完善性和目的性:《斐多》里“相等”的理念。 ?8、单一性和多数性:同类事物只有一个理念,不同类型事 物有相应的不同类型的理念。 ?9、等级性:具体事物的理念-关系的理念-性质的理念-

数学理念、伦理理念、政治理念-善的理念。 ?柏拉图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完备的体系,其影响至今犹存。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Whitehead)说,全部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注脚。海德格尔也明确地说,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这些断言以夸张的方式强调了一个事实:柏拉图关于哲学对象、性质和方法的思想已成 为西方哲学的普遍特征。 ?柏拉图主义的基本特征: ?1、以“分离学说”为特征的实在论: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 理智和感觉;普遍和个别;本质和现象;知识和意见。?2、以“善”为最高原则的本原观:善不仅是伦理目标和原则,还是统摄万物的终极原因和解释原则。 ?3、以灵魂为核心的人性论:人的生命活动、认识活动和社会活动都取决于灵魂本身的性质和构造。这种灵魂观的要义是贬低身体、崇尚理性以及强调灵魂的独立存在。 ?4、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道德实践:柏拉图主义者把道德实践当作灵魂对善的狂热追求,这种追求要求思辨和情感两方面全身心的投入,摆脱肉体的束缚,达到迷狂境界。柏拉图式的神秘主义是理智的升华,它并不摒弃知识,而是要求把深邃的沉思与热烈的爱结合起来,以灵魂的净化为目标。思与爱的结合朝向真善美相统一的最高境界。 ?5、以辩证法为特征的方法论

论柏拉图理念论的意义

论柏拉图理念论的意义 ——郭凤伟 摘要:柏拉图理念论直接继承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是为实现其历史使命而创立的。理念论作为哲学与神学的交汇点,形式是神学的,所阐述的内容却并非都是消极的。本文重在阐述柏拉图理念论提出、理念的含义和理念论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意义。 关键字:柏拉图理念论理念 一.“理念论”思想的提出及“理念”的含义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是多事之秋,公元前431 - 前404 年,在希腊国土上发生了持续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打破了希腊城邦原有秩序,使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化。战争结束后,“三十僭主”政权和民主政权先后执政。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让柏拉图感到失望和厌恶。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便产生了寻求“治国平天下”道路的志向。他企图“以德治国”,主张哲学家作统治者,改造社会,改造国家,并冒着生命危险,为实现其“理想国”而奋斗。其理念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与完善、并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愿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既具有本质的意义,同时又有“种”和“类”的含义。按照柏拉图对理念的规定,理念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单一性和自我的同一性,即理念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整体,所有的理念都是单一而等同的。既是一又同一。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许多事物有许多理念,由这些事物所构成的整体即理念世界。 二.理念论在哲学史上的意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柏拉图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理念论开西方理性主义之先河,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以往人们把这一学说往往简单的归结为唯心主义先验论并予以否定,而对于其积极方面或者轻描淡写,或者根本不予承认。实际上,它除了有先验论、神秘主义等消极成分外,又有很多的合理因素,这些合理成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下面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方面来阐释理念论的意义。 (一.)从认识论角度看理念论的意义

论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论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内容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政治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提出了人性正义的理论,并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人性的正义等同于国家的正义。他以法律概念的二元论为依据,提出了人治乌托邦的理论。在政治实践受挫后,他又发展了自己的法律理论,走向了法律概念的一元论,提出了法治乌托邦的理论,最终实现了法律理论的转变。柏拉图的人治乌托邦和法治乌托邦在最终目的上是统一的,即实现国家正义,在逻辑上也是相通的。他的法治理论奠定了西方法治思想的价值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论、人治、法治 “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这句话出自著名的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之口,他就是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作为古希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颇丰他一共留下了23篇对话和3件书札,其中关于政治法律的对话,依次有这样三篇:《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这三篇对话反映了柏拉图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说,《理想国》是柏拉图探讨哲学和道德哲学的重大智慧结晶,《政治家篇》和《法律篇》才真正在《理想国》的基础上构建城邦的政治法律制,而晚期的《法律篇》更是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律思想。 一、柏拉图法治观的哲学基础——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法哲学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法律正义论、人治观和法治思想都构筑于“理念”这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上。他认为,理念法则即是理性法则,理性法则构成法治、政府、国家之现实存在的深刻根基。不可否认,在古代很多哲学家思想中都牢牢把握着“理性”这一条线,因此柏拉图划分了两种美德,神圣的与人类的,他认为应该按此种美德次序调整一切关系,确定各种善恶状态。正如柏拉图所言:“就是一方面,我们说有多种美的东西、善的东西存在,并且说每一种美的、善的东西又都有多个,……另一方面,我们又曾说过,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以及一切诸如此类者本身;相应于上述每一组多个的东西,我们又都假定了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者,而称它为每一个体的实在。”这里所谓“多种美的东西、善的东西”是指多数的个别事物,所谓“美本身”“善本身”就是指美的东西、善的东西的“理念”。有些学者将“理念”汉译为“相”,“相”是事物的“本真”,“正义”指人的德性,“善”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又是最高的正义。因此,“相”的哲学思想本身已蕴涵了对宇宙本质和人类道德生活的终极关怀。柏拉图的相论确实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前期的相论不仅侧重目的论的伦理道德,而且搞不清具体事物中已包含着事物普遍本质,后期柏拉图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觉醒和发展,所有事物都有普遍本质,也应该有其相应的“相”。这为他后期继续探讨城邦政治和具体立法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柏拉图法律思想的发展 (1)《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思想;柏拉图首先以一个例子引入城邦正义和

柏拉图理念

柏拉图理念 理念论的提出及内容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战争不断,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柏拉图研究哲学有直接的实践目的,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极力去实现其理想的目标。柏拉图不仅勾勒出一幅改造现实的理想国家蓝图,而且三赴西西里,企图将这一理想付诸现实。理念论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与完善、并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就是以先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为基础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就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这就美德(真、善、美、正义等)的概念(定义),它就是美德的最真实的东西(或称美德的本质)。柏拉图把苏格拉底所说的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变成了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并把它们叫做理念。 在希腊语中,“理念”(eidos,idea)本义指“瞧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理念就就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十卷中给出了“理念”的定义,她解释道:凡就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柏拉图把它们变成与具体事物相分离的单个的存在物。在这里,我们可以瞧出,理念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它的单一性与自我的同一性,即理念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整体,所有的理念都就是单一而等同的。既就是一又同一。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许多事物有许多理念,由这些事物所构成的整体即理念世界。柏拉图认为,在所有的理念中,善的理念就是最高的,它在理念世界的地位就象太阳在可见世界的地位,柏拉图把善比作太阳她说:“我称太阳为善的产物善把太阳造得与自己一样”。太阳就是可见世界中万物生长的源泉,那么善理念则就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得以存在与可知的原因。 (理念论就是柏拉图哲学、美学体系的核心。在早期的对话中,柏拉图主要就是接受赫拉克利特与苏格拉底的影响,承认可感个体事物就是客观存在的,要求从可感的个体事物出发,获得其一般定义,但并没有明确一般究竟就是什么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在柏拉图的中期著作中,由于她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与埃利亚学派的影响,“在客观的处于运动变化的可感事物世界外,并凌驾其上,另行设置了一个客观的、独立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并使前者从属于后者,认为可感世界就是由可知的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这就就是柏拉图的典型的中期理念论。柏拉图早期理念论主要集中于《大希庇阿斯篇》,柏拉图在当时虽然已经意识到个别的事物后面隐藏着一个一般的东西,但却并不能清楚的指出其所在,也并不能说出它们的关系。柏拉图中期已经成熟的理念论,在她的《文艺对话集》中主要体现在《会饮篇》与《理想国》(卷二、卷三至卷十)柏拉图中期已经成熟的理念论,在她的《文艺对话集》中主要体现在《会饮篇》与《理想国》(卷二、卷三至卷十)。在这个时期柏拉图已经明确了那个永恒不变的事物具体就是什么,又就是怎么样的,与现实世界有着怎样的关系。《会饮篇》中,柏拉图关于理念的解释就是:作为一种最高的美,就就是为所有美的事物所分有的、绝对的美自身。柏拉图理念论最著名的表述在《理想国》中。在《理想国》卷十中,她 把“理念”认为就是感性客观世界的根源,却不受感性客观世界的影响。并且只有“理念”才就是真正存在的,感性客观世界就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 (柏拉图构造理念世界的目的还就是为了说明现实世界,那么理念如何派生事物呢?她认为有两种方式:分有与模仿。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们分有或分沾了同名的理念。所以,理念与具体事物既有区别,又就是同名的。柏拉图认为,可感世界中的具体事物都就是模仿理念而被创造出来的。造物主就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柏拉图在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后,并没有象其她的哲学家那样,极力为自己的体系辩护。相反,柏拉图对理念论的矛盾进行揭露与反思,主要集中在《巴门尼德》篇前半部分。在这篇重要著作中,柏拉图以巴门尼德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揭露理念论存在的种种矛盾 与困难。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浓厚的价值含义。柏拉图对存

柏拉图理念论及意义

理论广角 2014年7月(下) 231 柏拉图理念论及意义 刘晓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00088) 摘要:柏拉图这位西方的“孔子”,对西方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哲学理论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理念论是其全部思想体系的核心。文章通过阐述柏拉图其人、理念论的提出、理念论的内容、如何认识理念论以及对理念论的反思,最后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做了简要评价,探讨了其对以后哲学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论;意义 一、柏拉图其人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曾到过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在哲学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公元前387年在阿加德米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二、“理念论”思想的提出及内容 柏拉图理念论是对其先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在他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意趣主要集中于对自然本原的探求上;自他开始,哲学从“一心向外”转向对内心境界的关注——“认识你自己”;从自然哲学转向道德哲学——“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是多事之秋,公元前431-前404年,在希腊国土上发生了持续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打破了希腊城邦原有秩序,使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化。战后,“三十僭主”政权和民主政权先后执政。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让柏拉图感到失望和厌恶。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便产生了寻求“治国平天下”道路的志向。他试图“以德治国”,主张哲学家做统治者,改造社会,改造国家,并冒着生命危险,为实现其“理想国”而奋斗。其理念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与完善、并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 和eidos,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三、理念论在哲学史上的意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柏拉图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理念论开西方理性主义之先河,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方面来阐释理念论的意义。 (一)从认识论角度看理念论的意义 首先,理念论以特有的方式论述了一般、共相是认识的唯一对象。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体。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个体事物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两者却是分离和对立的。理念先于可感的个体事物,是永恒不动的自身等同——真实存在的单个物,因而是世界的本体。这种本体就是理念,而一切可感的个体事物都由理念所派生和统帅。柏拉图否认认识的对象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中的可感个体事物,提出了理念是回忆和认识的唯一对象。柏拉图关于认识对象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他之后的整个西方哲学,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次,理念论以极端的方式肯定了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中的作用。柏拉图的理念论除了涉及到认识的对象问题之外,还涉及到认识的来源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以灵魂不死和灵魂转世说为基础的。在近代,理性主义肇始者笛卡尔继柏拉图之后进一步推进了关于主体认识结构的探讨。受柏拉图及其后继者笛卡尔观念所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试图通过批判、分析人的认识能力来建立他的批判哲学体系。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其主体性思想还对现代国外许多哲学家产生和正在产生着深刻影响。 最后,理念论以颠倒的形式阐述认识是一个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过程。柏拉图虽然认为一般、共相,即理性认识是不死的灵魂所固有的,是人们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的知识,但他并不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意识到这种先天知识,而是认为人们出生时由于种种原因把它们遗忘了。而要复得它们,就需要学习,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从具体的可感事物出发,经过一步抽象和深化,由个别具体可感事物上升到一般普遍概念,最后上升到绝对理念的过程。 (二)从本体论角度看理念论的意义 柏拉图继承并充分发展了苏格拉底有关道德观念实体化的思想,用理性力量构造了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感性世界总是变动不居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的。它在价值世界里充分地凸显出深刻的生存论意义。 其一,它重新确立了感性事物的逻辑地位。在柏拉图看来,感性事物既因其非理念本身而不存在,也因其分有或摹仿理念而存在,“因为它的确不比存在更暧昧、更不实在,也不比存在更明确、更实在”。因此,对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人类个体乃至宇宙万物来说,其生存根基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其二,它创造性地确立了本体的价值地位。柏拉图的“理念”是一个不仅超越时间而且还超越空间的实体,因而具有至高无上的特征。也就是说,理念本体与感性事物的分离并非空间上的分离,而是“地位和能力上”的分离,即理念在价值上高于感性事物,因此,理念就是人类个体乃至宇宙万物追求的价值目标。 第三,它打破了古希腊人世界图景中原有的混沌状态,建构了一个价值世界。在柏拉图以前的世界图景中,尽管在事实层面已经分化为本体界和现象界,但在价值层面却依旧呈混沌状态,是柏拉图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通过对世界的价值论透视并用理念来表征一种绝对价值和终极意义,才使得所谓的“本原”或“始基”成了一种价值维系和意义源泉,所谓的本体变成了一个价值世界,从而使人类个体乃至宇宙万物有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生存根基,即理念世界。 柏拉图理念论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古希腊哲学本体论的重大转变:所谓的本体不再是一个只合客观的事实实体,而是一个还要合目的的价值实体,同时也意味着古希腊人实现了对自身的生存根基的理性重建。理念世界召唤着人们不断走出自身、超越自身、走向神圣、走向那永恒的至善至美。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3]杨寿堪,吴圣正.《解读柏拉图理念论》.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4期.2001年12月 [4]邵伟志.《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在西方认识发展史中的地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3卷第2期.2005年3月 作者简介: 刘晓,女,山东潍坊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