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文化

香港电影文化
香港电影文化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香港社会文化

任课教师:张娟

10级国际商学部工商管理专业1020060100 余争光

香港社会文化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了香港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多元化,慢慢地现代化。无论是饮食文化,电影文化还是民俗文化等等,都有着它不同的历史由来以及独特的发展进程,到了今天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独具魅力的香港社会文化。

说起香港的电影文化,首先让我想起的便是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偷烧鸭》。这是香港最早的电影,但是其所有权属于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Benjamin Bradsky),是他先后在上海和香港独资开设的电影公司说拍摄,所以都是美国影片。到了1909年,布氏在上海开设亚细亚影戏公司,同年来到香港,投资拍摄了《偷烧鸭》。这部电影以当年流行的美国喜剧片为模仿对象,讲一个又黑又瘦得小偷,正在偷肥胖商贩的烧鸭,被警察抓了个正着,这部电影成为香港电影“警匪片”鼻祖,所以,《偷烧鸭》也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中的警匪片得开山之作,发展了将近100年的历史使其成为一种影片的类型。然而,香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是在1913年,由香港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影片公司黎明伟自导自演的《庄子试妻》,其维护传统礼数,单方面要求女性守节,亦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伦理片”的开山作,而这也恰恰反映了当年殖民地香港文化现象。到了1933年,黎北海导演的局部有声片《良心》,还有邵醉翁主持的天一公司出品的《白金龙》引起轰动,促使粤语电影兴起。这只是香港电影的萌芽时

期的几部作品。

香港电影的成长阶段则是从1937年至1945年,上海左翼电影在上海沦陷后南下来到香港,使得香港出现国语片和粤语片并行的格局。并拍摄了一系列的抗日爱国电影:《血溅宝山城》、《孤岛天堂》、《前程万里》、《白云故乡》等。之后到了1938年便出现了第一部香港生产得国语片——《貂蝉》。同年,蔡楚生、司徒敏慧导演拍摄了爱国电影《游击进行曲》。然而,香港1941年沦陷后,电影也走向了沉寂。

1945年抗战结束后,内战爆发,蔡楚生、史东山、张骏祥、白杨等电影人南下,香港电影进入了复苏期,这为日后电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946年成立的大中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三女性》、《风雪夜归人》、《同病不相怜》等作品,而在当时的代表作是蔡楚生监制、王为之导演的《珠江泪》,而第一部彩色粤语片《蝴蝶夫人》以及第一部彩色国语片《锦绣天堂》分别于1948年与1949年拍摄完成。这段时期便成了香港电影的复苏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影业公司相继成立,并拍摄了不少轰动一时的著名影片,由此,香港电影渐渐进入了黄金时期。同时,随着香港电影业的崛起、兴盛,电影的种类也由单一渐渐转变为多元化,有武侠功夫片、喜剧片、鬼片、爱情文艺片、家庭伦理片等等。现代的电影无论是从种类中、内容上,还是在视觉效果上,都有着与过去迥然不同的变化。由过去的无声黑白,

演变为今天的彩色立体声;由过去的内容单一,演变为今天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过去的拍摄技巧落后,演变为今天的高科技拍摄手段。香港电影在不断地改进、完善,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视觉、听觉的双重感受。

在课堂上,我们欣赏了于2009年12月18日上映的陈徳森导演的巨作《十月围城》,这部影片耗资巨大,无论是武打动作,还是动作特效都深深地震撼了每个人。改影片讲述1906年10月15日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人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粉碎了一场暗杀行动,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负责接待他的义士商人知道有一批满清政府派来的刺客暗杀,所以请了一批身怀绝技的保镖护送,最后顺利将孙中山送去日本。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就能看到香港现代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

从《偷烧鸭》、《庄子试妻》,到现代的《十月围城》。香港电影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变迁,有盛有衰,但在历史的熏陶中,不断地成长,不停地完善,从不同时期的电影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香港电影的种种变化,正因为有着不同的历史因素、环境因素、人文因素,使得香港电影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这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香港电影文化会更上一层楼,给观众新的视觉与听觉享受。

香港电影产业流变

香港电影产业流变 本文应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产业理论,对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进行多维度的诠释与分析,力求完整而深刻地描绘出香港电影产业的流变过程,并揭示出香 港电影的产业经验对内地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史进行历史分期。依照香港电影产业自身的发展特色及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本文将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分为初创时期、成熟时期、第一次繁盛时期、转型时期、第二次繁盛时期和多元化时期六个时期。 以后各章分别依照四种产业理论,对不同时期的香港电影产业发展进行分析、论述,以四种不同的维度诠释出其流变过程。第一章以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产业链中三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化,论述香港电影产业结构的流变。在香港电影产业发展的初创和成熟时期,其产业组织遵循着传统的SCP范式:在结构的规范下,其行为也是最为简单的市场行为,而最终的绩效则完全受结构和行为的决定。历经50年代中后期的剧变后,香港电影产业组织突破了SCP范式,对绩效的追求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其行为特别是结构开始以绩效为出发点,包括制片业、发行业等在内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章以交易成本理论中的经济化和战略化的平衡问题,论述香港电影在效率和创新的互动中其产业模式的流变过程。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其模式的流变,即是效率与创新之间不断平衡、达到最佳配置的过程。在追求效率与创新的平衡中,香港电影产业模式经历了独立制片体制→大厂体制→卫星制→院线制营销模→多元化模式的流变过程。第三章以战略管理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论述香港电影产业的竞争资源优势流变。 其中第一节以战略管理理论为主,分析香港电影中的产业资源流变轨迹。香港电影产业资源流变的过程,既为竞争资源和战略资源不断强化的过程。在这一流变过程中,香港电影产业逐渐打造出核心竞争力、获得了可持续性的战略优势。第二节以项目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在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史中的转折时期,如何 以战略性的项目实施来获得可持续性战略优势、促使电影经济的发展。 结语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节从结构、模式、资源、项目4个层面对香港电影产业流变规律进行总结,得出结论:香港电影产业流变总体上表现

香港电影研究

香港电影研究

摘要 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体系、上千部的电影作品,香港电影一度在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形成“东方好莱坞”之佳誉。香港电影以汉文化为根基的同时,吸收了国际化现代电影包装的个性特征,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与特色。当前,针对香港电影的研究在大陆学界已经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进一步认识它在整个电影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本文承袭这一风气,选取香港电影作为研究与论述的主题,通过简要分析香港电影的发展历史、香港电影的独特特色以及香港电影本身机制与运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完成对香港电影的整体剖析。最后,本文对香港电影未来的发展做一下展望作结。 关键词:香港电影;发展历史;特色;不足;展望

一、香港电影发展概述 香港电影是一门包含诸多要素的行业与学问,要对香港电影进行研究,作为基础,我们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一下香港电影整体的发展历史进程,以便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香港电影文化。 (一)香港电影的大致发展历程 自1897年电影开始在香港放映并逐步催生出香港本土电影以来,香港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发展阶段,本文为了讨论方便,现按照时间阶段划分为如下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港电影的催生阶段 1897年,“活动放映机”和“电影视镜”抵达香港,开始在酒楼、茶座等地点进行放映,随后逐步出现以“喜来园”为代表的临时电影放映影院,致使对影片数量的要求增高,进而催生了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2、20世纪前50年,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香港电影制片业处于萌芽阶段。1913,导演黎民伟拍摄了电影《庄子试妻》,粤语电影开始成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胡金铨为代表的许多上海电影人南下香港,保障了1938年第一部国语电影《貂蝉》的产生。 3、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峰期 20世纪50、6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潮期,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的《四千金》和《江山美人》获得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奖。武侠片和喜剧片成为这时期的主流影片,极大的丰富了港人的业余生活。 4、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香港电影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风靡一时的武侠片开始向新派武侠转型,开始侧重于表达娱乐和本土意识。通过李小龙《精武门》、《猛龙过江》,香港功夫片畅销全球,成龙的《醉拳》等也深刻印证了功夫喜剧的香港本土化过程。 5、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繁荣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了繁荣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成为至今流传的不朽经典影片。同时,武侠片和喜剧片再成主流,《家有喜事》创下票房最高纪录至没被打破。此外,以《烈火青春》

香港十五部经典黑帮警匪类电影排行

香港十五部经典黑帮警匪类电影排行 作者:PHBang 来源:综合时间:2013年05月15日 - 黑帮电影题材在香港起源很早,也有很多经典佳作,百看不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15部网友看的最多,评分最高的香港经典黑帮电影吧! NO1.喋血双雄(1989) 类型: 动作/ 犯罪/ 剧情/ 惊悚 导演: 吴宇森 主演: 周润发/ 李修贤/ 叶倩文/ 曾江/ 朱江/ 成奎安 杀手亚庄(周润发)在一次暗杀行动中误伤了歌星Jennie(叶倩文),令其双目接近失明,自此,深感内疚的他开始暗中保护、帮助Jennie,并想趁她眼睛完全失明前筹一笔款送她去国外医治,为此,亚庄铤而走险再当杀手,不想任务完成后不但没收到钱,反被雇他杀人的汪海派人追杀。 奉命侦查相关命案的警探李鹰(李修贤)在查案过程中知晓事情另有隐情,亚庄并非冷血杀手,开始同其惺惺相惜,而在应对汪海势力的追杀中,两人更是结成生死之交。然而亚庄的命运,似乎是被注定了。 NO2.《英雄本色》(1986) 类型: 动作/ 犯罪/ 剧情/ 惊悚 导演: 吴宇森 主演: 周润发/ 狄龙/ 张国荣/ 朱宝意/ 李子雄/ 田丰/ 吴宇森/ 曾江/ 成奎安/ 徐克 无论何时清点香港的黑帮电影,《英雄本色》都应当首屈一指。自它诞生以后,整个香港乃至东南亚都被其深深的震撼了,以至后来拍摄的N多黑帮片,都或多或少地带着《英雄本色》里面的痕迹。如果要选一部香港版《教父》非次片莫属。 想当年,小马哥穿着黑色风衣,戴着墨镜,咬着牙签,手持双枪杀入敌阵的风范,成为多少青少年的座右铭。“我不想一辈子让人踩到脚下!你以为我是臭要饭的?我倒霉了三年,

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要证明我比别人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亲手拿回来!”在社庙里,小马哥喊出的这段话,又让多少失意的男儿热泪盈眶,并重新鼓起拼搏奋斗的勇气啊! NO3.跛豪(1991) 类型: 传记/ 犯罪/ 剧情 导演: 潘文杰 主演: 吕良伟/ 郑则仕/ 叶童/ 曾江/ 李子雄 1962年,内地正值经济困难时期,随难民潮逃到香港的汕头青年伍国豪(吕良伟)因不甘被黑帮欺凌,投靠黑帮大佬肥波(郑则士),几场拼命的血战后,他被肥波重用,在黑帮中确立下地位,势力越来越大。 渐感威胁的肥波设局令伍国豪被毒枭追杀,虽没使其毙命,却也让其残了一条腿,但他自己终被对方设计陷害锒铛入狱。靠为华探总长夺位,伍国豪接下肥波所有地盘,成为黑帮四大家族之首,又因他愿出钱替为其效劳的警界中人买探长做,警署成为他贩毒的保护伞。然而随着1973年(香港成立廉政公署)的临近,加上他因位高权重狂妄自大导致众叛亲离,其运势开始一路下滑。 NO4.《暗花》(1998) 类型: 剧情/ 惊悚/ 犯罪/ 动作 导演: 游达志 主演: 梁朝伟/ 刘青云/ 邵美琪/ 王天林/ 卢海鹏/ 郑浩南/ 林雪/ 龙方 这部电影简直是古龙小说的翻版,故事之紧张刺激,悬念之紧密巧妙,人物之细腻生动,对白之诡异神秘,让人叹为观止。 影片中,许多场景即使看过一遍,也难以忘怀。比如,在囚室里谈话那段,蓝白刺眼的光线照在两人的脸上,空气中飘满迷蒙的尘灰,一个弹球在两人之间倏忽来去,宿命色彩浓烈。还有最后的那场对决,两个人屹立在黑暗的角落,在刺眼的光线里,无数的镜子鳞次栉比,画面里分辨不出哪一个是真实的人,那是两个棋子的生死挣扎,隐喻深远。

七十年代香港电影与文化

香港电影资料馆举办的节目「时与潮──七十年代电影的变异」剖析七十年代电影类型及潮流的变化,为了深入探讨七十年代的电影工业,以及电视文化如何建立香港本位的意识,本馆协助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于2004年8月15日由浸大文学院院长锺玲在开幕礼致辞后,主持卢伟力博士逐一介绍莅临的嘉宾,包括本馆节目策划罗卡、刘天赐、张同祖、蔡继光及唐基明,而锺玲亦分享与胡金铨导演往韩国拍片的始末。 罗卡首先分析七十年代电影与电视的互动情况。在七十年代,无论就创作方法、题材及人才方面,电影与电视均有紧密的互动关系。在1975及76年,无线电视拍摄的长剧,往往沿用家庭伦理、爱情等题材,其实与粤语长片并无二致。而无线电视在成立之初,大部份的电视艺员均是粤语片演员,主要因为在七十年代初期,粤语片被国语片打垮,一批批电影人才如萧笙、梁醒波、沈殿霞、杜平、张瑛及黄曼梨等转往电视发展。反之,许冠文在电视台策划《双星报喜》,大受欢迎,然后才加入电影界,参与《大军阀》(1972)及《鬼马双星》(1974)的制作。 1976年之后,电视台招揽外国学成回港的年青人,他们往往贴近生活,擅于刻划城市人的感觉及节奏。这批年青人如许鞍华、蔡继光、严浩、陈韵文及岸西等,其后均往电影界发展,将电视刻划生活的细致感觉拍成电影,摆脱了武侠片及功夫喜剧的类型,逐渐发展成香港新浪潮电影。凡此种种,缔造了电影与电视在人才与创作方式的交流。在六十年代,电影虽然是一枝独秀,但改变亦比较缓慢。直到电视台出现,培养了不少人才;电视剧亦能带动潮流,取代了以前粤语片的观众,题材亦贴近生活;电视与电影作良性竞争,但电视亦为电影界注入人才,改进电影的创作方法。 刘天赐是七十年代在电视与电影左右逢源的创作人。他认为七十年代充满矛盾,是个媚俗与脱俗的年代;既具颠覆性,亦顺从社会的规条;创作人有突破,却同时有继承的表现。刘天赐在1969年加入电视台,是时梁淑怡与许冠文正在「抄袭」一个美国电视台的Gag Show节目Laugh-in,移花接木在无线电视播放,就是《双星报喜》。这个电视节目无疑是即食文化,要节奏快,又逗人笑,每集大概有20分钟的笑料,需要42个Gags,许冠文便找他及邓伟雄一起创作。最初是全部抄袭《一千个笑话》这些书籍,又不可涉及性、宗教及政治,惟有在社会生活上寻找题材。另一部电视剧集《73》则是「抄袭」All in the Family,形式仍是美国式的Sitcom,但却取材自香港事。而电影《半斤八?O》(1976)亦沿用同一公式,没有故事,没有戏剧结构,即是「炒杂碎」。这就是七十年代Gag Show和喜剧的创作方式。 回顾六、七十年代,张同祖亦有感怀。他在少年时代曾在邵氏公司担任场务,辗转再加入剧务部,拍摄古装武侠片。他曾参与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1966),对胡金铨大为赞赏,认为胡导演的《大醉侠》一新耳目,开创武侠电影的新格局。 他忆记在年少的时候热爱电影,一部影片往往看上两、三回,例如《春光乍泄》(Blow-up, 1966)及《魔鬼怪婴》(Rosemary's Baby, 1968)。另一方面,张同祖不相信国内导演拍摄

香港电影十大经典警匪片

香港电影十大经典警匪片 提要: 香港电影中的警匪片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是跟香港电影史同步发展的——第一部香港电影《偷烧鸭》就是一部已经有了警匪片雏形的作品,讲的是警察抓小偷的故事,由梁少坡摄制,“亚细亚影戏公司”1909年出品。此后,香港电影中不少的上演了这样的警匪故事,而至今也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主流之一。 香港电影中的警匪片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是跟香港电影史同步发展的——第一部香港电影《偷烧鸭》就是一部已经有了警匪片雏形的作品,讲的是警察抓小偷的故事,由梁少坡摄制,“亚细亚影戏公司”1909年出品。此后,香港电影中不少的上演了这样的警匪故事,而至今也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主流之一。 1、 《无间道》系列 对于“无间道”系列,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如果还没有看过就尽管找来看看,如果有机会更应该到电影院看看第一和第二部(第三部拍的差了很多,而第二部最好,在剧情上)。

虽然不能达到港片救市的目的,但是,“无间道”系列的经典地位却是无可置疑的。2、 《枪火》 依然是银河映象的作品,也是杜琪峰导演的经典之一,尤其是在导演的场面调度及演员 的表演上——个人觉得《PTU机动部队》在场面调度上不如《枪火》,而在剧情上不如《非 常突然》。 《枪火》讲的是黑社会老大受到追杀,于是找到五个保镖保护生命并追查是谁想追杀他, 但是在保护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保镖跟老大的老婆发生了性关系,于是,当追查出幕后凶手 后,这个保镖也成为了别人的枪火的目标…… 3、

《非常突然》 香港电影很少有这种非常突然的好人坏人全部死光光的警匪片,大概也是银河映象才可能出现了,呵呵。《非常突然》确实是非常突然:非常突然的抢劫,非常突然的暴徒,非常突然的捉贼,非常突然的爱情……再到最后的非常突然的死亡! 4、

这些被禁的香港B级片,是电影史上被阉割的信仰(20190410115622)

这些被禁的香港 B 级片,是电影史上被阉割的信仰 八九十年代,香港的经济很不景气。但恰恰是那个时候,香港的电影发展到了黄金时期。其实更客观地来说,是 B 级片频出。在记忆中,那个年代的港片,大多充满了异色、重 口和情欲。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尺度惊为天人的电影在严 格的审查制度之下渐渐退出了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 B级片,组成了那个年代特殊的记忆。今天,院长就来暴露年龄,跟大家翻翻旧账。清汤寡水的不提,今天我们只说禁片。《福伯》▼福伯不是姓“福”的老伯伯。这是一个职业,是法 医的助手,他们的工作就是按法医的指示解剖及整理尸体。曾 经有个叫福伯的人干过这一行,于是,人们开始把做这一行的 人统一称作“福伯” 。在全香港,干这行的也只有寥寥几人。影片因为大量血淋淋的镜头和过于真实的解剖场景被禁。故事 讲述的是殓房的福伯在不同的情况下,遇上黑帮杀手、黄秋生 与曾志伟演绎的死囚,以及一个想吃人肉的青年杀人狂。三段 看似没甚关系的人和事,却被命运以不幸的连线,冥冥中连结 在一起。做这一行的人,每天都目睹着死亡。殓房内的福伯, 对鲜血、腐烂的器官,甚至自己的生活早已麻木。“很多人都看不到生命美好的一面。那时候,活着和死亡就很接近了。”长大之后,院长才体会到,藏在血肉模糊的镜头后面,电影人 的那份思考。《虐妻》▼家家

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结婚后发现,另一半是个性变态者。 电影的女主看似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儿子活泼可爱,丈夫 疼爱自己。但事实上,她的丈夫拥有变态人格,经常对自己 进行虐待。可是女主对这样的暴行一直忍气吞声,因为母亲 的重病,必须靠丈夫给的违禁药品来治疗止痛。最后,女主 一次忍无可忍的出逃,使剧情达到了高潮,气急败坏的丈夫 疯狂地追寻她,甚至大下杀手。 93 年的香港,临近回归。大多数港人却生活在极端的焦虑和自我认知的障碍之中,这种焦虑 也对家庭生活产生了影响,家庭暴力成了释放压力的一 个出口。那些年影片中的人物很多处于分裂的边缘。而 B 级片,无疑是将这些问题以更加癫狂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香港奇案之吸血贵利王》▼这本片子现在还能找到删减 版,嗯,如果运气好的话。这是一部相当典型的 B 级片,光是说说剧情,就能让你有一种进错网站的感觉。安分守己的货 车司机在搬家后遭到黑社会的威胁勒索。自己忍受胯下之辱; 妻子被人玩弄,拍成录像;小姨子也没躲过魔爪;孩子被重度 烧伤,连手指都被烧没了。经历了人生最惨的他奋起报仇,终 将大 boss 活生生弄成了变性人。这部片子,还集结了众多老 牌变态专业户。比如扮演窝囊废丈夫的黄秋生。经常在古装片 中饰演公公的吴启华。以及饰演片中第一大反派的何家驹。港 片中的“变态级”男神很多,院长最爱的只有 两个。一个就是刚刚说到的黄秋生,几乎每一部重口 B 级片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文化对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0 — 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论文论文题目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对比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HUM237 课程名称香港发展史 学号 200838006 姓名衡凯鸿 学院保险学院 专业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 考试时间 2010年11月

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文化对比 凡事都要辨证地去看待,我认为在香港和大陆的电影对比上这个问题更是这样。 首先在电影的内涵方面,香港电影可以上升到文化的高度的几乎没有,文化品位、层次大多不高,在这方面大陆电影胜于香港电影。这主要是普遍的香港电影从业者与大陆电影从业者在文化教育修养上的差异而形成的。从细微上讲,香港演员与美国及西方的演员在电影中的言行举止气质上都明显的层次不如欧美演员,这是文化教育的修养形成的,教育层次的差距,在人的精神气质言行上都会有明显的差距,这是怎么表演都无法达到的,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他的言行都会透发着他的文化思想、精神气质,即使他一言不发,其精神气质面貌也不是没有那个文化教育底蕴熏陶的人能够透发出来的。梁朝伟、葛优,之所以能够比较成功,是因为他们在电影里及在媒体面前都沉默少言(沉默少言就会显得高深,浅薄、错误就会少,不过仍然能看出他们的思想文化底子、层次与西方演员还是有明显差距)。 香港电影与平民百姓观影的情感心理期待,距离不如大陆的电影靠的近,与平民百姓的生活靠的也不够近。对情感的细腻表现、真挚的情感表现、人们向往的真善美,表现的少、不足、不深、不够,假、恶、丑的东西则表现太多——这点是香港电影失去观众的最重要、主要的原因。 任何外在的、感官的新鲜刺激都会产生人们感官上的疲倦,只有真善美、真挚的情感、美好的心里向往这些是电影永远不会让人疲倦、厌恶的永恒。表现情感人性的艺术都如此。 当然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一样,几千年的封建糟粕思想还在电影里大行其道(老少配、老少淫乐、女性基本上还是个玩物等等),此些文化甚至成为三地电影人文化共通的认同点。新一代的真正殖入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文化的电影人还没有机会成为独立的电影行业的主宰者、创作者,所以现在几乎还看不到真正意义的代表新中国最优秀人群气质及思想精神文化品质的电影出现,现在还只有看垃圾人群主宰创作的众多的垃圾毒品。 当然大陆的电影也存在自己的问题,很多不仅仅是文化层面上的,更是其实质和体制上的。 中国大陆的电影总是在痛苦的挣扎。只有两千多万人口的韩国和七百多万人口的香港,电影业蓬勃发展,而对中国大陆的影迷来说最熟悉的国产导演也不过张艺谋、冯小刚几个屈指可数的老导演和每年最多一部出自他们之手的影片。新出的导演也只有陆川、贾樟柯几个人,姜文这个才华横溢的导演一直没有找到感觉。而象陈凯歌、田壮壮这样的老导演也在大部分的时间上保持沉寂。最近总见到媒体报道对中国大陆电影洋溢之词,但事实是我们根本看不到多少我们喜爱和为之感动的电影。《天下无贼》就像一部童话剧;《十面埋伏》《英雄》和正在拍摄的《千里走单骑》都是躲在历史的角落跳舞;《窒息》终于可以拿恐怖说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人很陌生;《世界》慢的叫人着急;《可可西里》虽好但是太少;《功夫》充满了奇思妙想,却是人家香港的;《理发师》一波三者倒能引起人们好奇(也许会因为好奇而走进电影院)。还有多少?我想不起来了,数量太少。还有什么?我也想不起来了,质量太差。 虽然大陆的部分电影确实在文化素养和内容层次上比香港的电影更好。但是从现在能看到的是更多的大陆影片,好像人家香港三流导演的拍摄水平。香港一

CG动画电影简史

动画突起—动画领域的大发展与双龙会 先说点故事吧。 话说1977年,全美国人都在看George Lucas的《星球大战》的那一年,一个叫John Lasseter的小伙到Disney打工,并发誓对Disney效忠。无奈一心要想在电脑图形技术上有所成就的他,竟被看他不上眼的动画部主管Ed Hansen 开除。不得已他投奔到了ILM的动画部。日后发明RenderMan的Ed Catmull当时也在里面,俩人一见如故。1984年,John Lasseter和Ed Catmull合伙捣鼓出了他们的第一部3D短片《The Adventures of Andre and Wally B》。1986年,Apple的总裁Steve Jobs从George Lucas手中花了500万买了这家公司,并给它取了个名字:Pixar。 几年下来,Pixar除了做点短片冲击冲击奥斯卡奖之外,就是研发电脑图形技术。在1993年,Disney老大来找Pixar签约做动画长片的时候,Pixar已经开发出来了三项核心专利动画技术:Marionette、Ringmaster和伟大的RenderMan。老大的合约中包括了3部电影,Pixar制作,Disney发行。然而1995年《Toy Story》上映之后,3.58亿的票房让全世界都开始注视这家在图形表现方面领先全球的小公司,Disney也明白了自己小瞧了Pixar。 于是在1997年6月,Disney和Pixar再次会晤,重新修改了那份合同,不仅调整了利润分配,当年的3部电影也变成了5部。这一刻,动画界老大摆出的这个姿态,就是全球动画界对CG技术的姿态。而这一刻,也标志着代表着传统动画和Disney,一起开始老去。 而就在这一年,一位来自Disney的高层Jeffrey Katzenberg溜了小号,拉着一个音乐总监David Geffen,外加超级大腕Steven Spielberg,组建了Dreamworks SKG(梦工厂),并且Jeffrey Katzenberg成为CEO。SKG就是哥仨的姓的首字母。从第二年开始,好戏将上台。 还是在这一年,一家成立于1987年的负责电影CG特效的小公司被20th FOX 买下。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Blue Sky。 一场关于CG的动画风暴,在这个泰坦尼克号沉没的1997年,全面酝酿。 1997CG的蛰伏与亚洲的光芒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简介(一)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简介(一)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展现出万马奔腾,百花齐放的格局,谁都想在这么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上分一杯羹.至此电影界进入一个混战的时代,谁最先倒下,谁又能笑到最后呢,时间给了他们证明,变与否决定成败. 七十年代末电影尽管在不断的进步,但仍以武侠为主.张彻,胡金铨,楚原为主,虽然有减弱之势,但仍然大导演名声在外,在香港仍有很高的知名度,仍然是票房的代言.在此阶段尽管尝试过现代类型片如黑帮,警匪片.但都不是很成功,处于摸索阶段,因为仍然用武侠的思路去拍,画面较为沉重,结构简单,剧情无新意.邵氏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其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注定失败.也许此时邵氏也感觉电影处于强竞争下,不如电视那样独立风行,来钱来得快. 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造成外景的不够真实,也不够大气,其弧形银幕用了二十年也未改变,是有意还是无意之举,不加评论.倒是我更欣赏同时代的新颖武侠,比起稍有机械式的邵氏武侠,而新颖武侠明快的节奏,连贯的动作,加上大气的外景,给人以自然和真实感倍增. 吴思远的电影便有这类感觉,在《南拳北腿》中,“拳脚就颇有技击成分,全无凶神恶煞、乱打一通之弊,加上全片主要在韩国清丽的雪景和古香古色的建筑中拍摄,简直一尘不染,使到武打也格外干净利落起来”。这样就使其动作片尽量排除暴戾的杀气和血肉横飞的场面,获得一种清新之

感,并在武侠中融入爱情,而以完美收官,当属很大的进步,随后拍了他名义上的续集《南拳北腿斗金狐》男一号换人了,但不如前作.;《鹰爪铁布衫》大家都应该看过,现在看来也不失佳作,虽然说是老瓶装新醋,但是醋中放了点酱油,味道变了不少,也一反当时某些武侠/功夫类型片内容空洞无物、人物性格苍白、故事性差的缺陷,设计了多条线索,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和气氛的渲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罗维也在当时拍了很多新颖的武侠,最成功便是发现了成龙,成龙开创了新颖的喜剧武侠,而且在当时武术指导行业多了很多新人,他们敢想敢设计,动作惊险而又符合常理.给此类电影更多的发挥余地,罗维影业公司”当然主打功夫片,罗维自负能捧红李小龙,当然也能成就别人,成龙首部戏《新精武门》,重亮当年招牌,失败!再拍《少林木人巷》,玩最流行的少林功夫题材,又失败!三拍《剑花烟雨江南》,搞最热门的古龙武侠,还是失败!我个人也对这部电影感觉一般,一般的古龙电影而以,剧本是比较粗糙的.罗维识人有眼光,拍戏就没眼光,他这一辈子,除了与李小龙合作,参与开创“小龙精武潮”之外,一直都在跟风,若说票房大多不错,也不过是他够通俗而已。罗维创作后期更是趋于保守,1978年外借成龙拍《蛇形刁手》、《醉拳》明明大获成功,但他对功夫喜剧这个新风向还是判断不准——当成龙拿着公司的钱拍《一招半式闯江湖》大玩无厘头,这部电影看后觉得有

香港电影特点

香港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和影响巨大的类型片种,在中国电影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武侠片把香港电影推向国际化、品牌化和明星化的时代,形成了中国整体文化结构中一道独具魅力的景观。武侠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其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密切相关,电影中“侠”的英雄好汉形象和英雄表现出来的精神深深吸引了观众,所以武侠电影主要是从心理上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 【关键词】:香港武侠电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在看武侠”,这一点也不夸张,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和影响巨大的类型片种,在中国电影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早在1928年推出的《火烧红莲寺》造成轰动效应以后,武侠电影渐臻成为中国电影图式中一个独具文化内涵的传统电影类型。20世纪60年代以来,武侠电影成为香港影坛的中心,至70年代达到鼎盛,80年代和90年代的香港武侠片又与多种类型片结合,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武侠片把香港电影推向国际化、品牌化和明星化的时代,形成了中国整体文化结构中一道独具魅力的景观。香港武侠影片的产品至今早已超过千部,作为香港社会精神圈最好的展示,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武侠影片在视听的层面上支撑起了特定时期的香港文化。 武侠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紧张暴力的画面,帅气潇洒的演员,更重要的原因是武侠电影它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一种“侠”的形象,深深感动了观众。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借郭靖之口说出了他对“侠”的理解:“侠之小者,锄强扶弱,匡扶正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鞠躬尽瘁。”金庸的小说侧重于一个“侠”字,其笔下几个脍炙人口的主角,往往都是从乱世之中成就侠名的英雄,萧峰、郭靖、杨过、张无忌、袁承志等等,突破了旧武侠小说中传统侠客的作用,即不仅限于行侠仗义,更是要进一步为国家与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为了天下苍生而奋不顾身,这也是儒教伦理所规定的侠之大者素有的风范。 侠的形象在各部武侠电影中都被饱满的塑造了起来,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体现了中国传统精神,形成了一种“侠文化”。

[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前)(回归后)

[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前)(回归后).txt不相信永远,不拥有期待,不需要诺言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王子之所以能口奂酉星目垂美人是因为王子用心了我能口奂酉星什么[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前)电影资料馆 [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前)byrds 发布于:2009-02-08 23:24 电影双周刊评选的上世纪100部香港最佳电影 第一位:《英雄本色》(吴宇森?1986) 第二位:《半斤八两》(许冠文?1976) 第三位:《阿飞正传》(王家卫?1990) 第四位:《精武门》(罗维?1972) 第五位:《投奔怒海》(许鞍华?1982) 第六位:《秋天的童话》(张婉婷?1987) 第七位:《可怜天下父母心》(楚原?1960) 第八位:《帝女花》(左几?1959) 第九位:《新蜀山剑侠》(徐克?1983) (并列) 《省港骑兵》(麦当雄?1984) 《重庆森林》(王家卫?1994) 第十二位:《清宫秘史》(朱石麟?1948) (并列) 《七十二家房客》(楚原?1973) 《疯劫》(许鞍华?1979) 《父子情》(方育平?1981) 《龙虎风云》(林岭东?1987) 第十七位:《独臂刀》(张彻?1967) (并列) 《英雄本色》(龙刚?1967) 《侠女》(胡金铨?1971)

《醉拳》(袁和平?1978) 《最佳拍档》(曾志伟?1982) 《半边人》(方育平?1982) 《似水流年》(严浩?1984) 《春光乍泻》(王家卫?1997) 第二十五位:《危楼春晓》(李铁?1953) (并列) 《江山美人》(李翰祥?1959) 《如来神掌》(一至四集)(凌云?1964) 《倩女幽魂》(程小东?1987) 《赌圣》(元奎、刘镇伟?1990) 第三十位:《黄飞鸿》系列(胡鹏、王风?1949-1969) (并列) 《家、春、秋》(吴回、李晨风、秦剑?1953-1954) 《紫钗记》(李铁?1959) 《难兄难弟》(秦剑?1960) 《人海孤鸿》(李晨风?1960) 《不了情》(陶秦?1961) 《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翰祥?1963) 《唐山大兄》(罗维?1971) 《刺马》(张彻?1973) 《胭脂扣》(关锦鹏?1988) 《红番区》(唐季礼?1997) 《香港制造》(陈果?1997)

香港电影概论

香港电影概论 素有东方好莱坞美誉的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中最具有世界影响力和产业渗透力的重要分支,而香港电影歌曲作为香港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电影中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烘托环境,推进故事,同时歌曲与画面的玩美结合,使得电影产生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电影与歌曲的交相辉映,使得一些经典电影歌曲不仅传唱至今,其影响力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影片本身。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中的电影歌曲不仅创造了香港电影歌曲流行歌曲的辉煌时代,一大批流传至今仍传唱不息的经典作品也使得香港一批年轻歌手通过演唱影片主题曲而迅速走红,其中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伴随着人们度过人生中最青春最黄金的年华,今天我们将通过两期节目为您一一细数香港影坛二十载的流行歌曲,让我们一起在歌曲和影像这两杯浓烈而醇香的美酒中去畅饮二十年风华果实的甘甜。 前传 50--60年代 早在1949年底到1966年,香港电影业就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突出的格局是粤语片和国语片并行发展,不仅创作数量急剧增加,年产200多部影片的惊人数字在香港电影史上空前绝后,早期的香港粤语片中,真正意义上的粤语歌很少,出现的粤语演唱的歌曲多由粤剧腔改编而成,这部拍摄于1949年的影片《黄飞鸿》中的主题曲《男儿当自强》就是吸收了广东粤剧和其它广东音乐的因素,采用了六声的羽调式,激昂高亢,充满豪情,歌词节奏鲜明,铿锵有力,琅琅上口,入木三分地展现了黄飞鸿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英雄气概和凛然正气,这首主题曲也一直成为了黄飞鸿系列的主要标志,无论演员和导演如何更替,唱法和配器怎样改变,主旋律和歌词却始终不改。 20世纪中期,随着内地戏曲片《天仙配》在香港上映,曲调优美,歌词丰富的传统戏流行香江,导演李翰祥在1958年执导了黄梅调电影《貂蝉》,之后又以《江山美人》和舞台戏剧片《梁山伯和祝英台》掀起了中国传统剧目搬上银幕的高潮。舞台戏剧片《梁山伯和祝英台》借鉴了同名越剧和国外音乐剧,全部音乐采用的是安徽地方戏曲黄梅戏的曲调,在那个大陆与香港,台湾相对隔绝的年代,这部影片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尤其是优美婉转的音乐都引起无数观众的深深思乡之情,因此,这部舞台戏剧片受到观众狂热的欢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成功,更是掀起了香港长达二十年的黄梅调热潮。 当然60年代,也不乏国语歌曲的代表作,影片《不了情》中的主题曲《忘不了》便是20世纪60年代香港电影国语歌曲的经典之作,主题曲《忘不了》的歌词以对想念时光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影片主人公对于失去的的爱的无限怀恋,歌曲旋律缓慢低回,充满凄然的韵味,弱起的歌曲如泣如诉,充分表达了影片的主题,加强了影片的艺术风格。几十年后,台湾歌唱家蔡琴重新演绎了这首歌,使得这首40多年前的老歌重焕青春。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错,忘不了你的好,忘不了雨中的散步,也忘不了那风里的拥抱,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泪,忘不了你的笑,忘不了夜落的惆怅,也忘不了那花开的烦恼。” 正史 80年代 香港电影歌曲开始进入繁荣发展的时代,应该算是八十年代了。进入80年代,香港,台湾经济迅猛发展,大陆开放政策实行,最能够让人们沟通的恐怕就是电影歌曲了,影片《少林寺》不仅开启了中国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的先河,片中的主题曲《少林少林》让内地观众

香港电影繁荣的原因

香港电影繁荣的原因 80年代香港经济再度飞速发展,晋升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文化本土化趋于定型。香港电影的工业形态和美学形态亦有了进一步发展,“卫星制”体制被继续丰富和完善,进而变异成为以院线制营销模式为基础的新体制,电影票房、从业人数、港产片票房比例等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经过“新浪潮”电影运动,香港电影的美学储备有了坚实的基础,电影创作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形成了以动作类型为主和以喜剧类型为主的复合类型片。较为纯粹的商业类型片成为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的主流,而文艺类型片也在美学形态上有所突破,呈现出新的景观,亦为这一时期以商业类型为主的香港电影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文化区封锁,经济高度发达。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电影产业的发达程度与所在地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商贸逐渐繁荣,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样,地区影响力迅速崛起,在这种环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电影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资本投资电影产业,香港电影业在获得了充裕资金的滋润后,迅速崛起,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当时的年代都是亚洲领先的。香港一度成为好莱坞之后世界第二大电影产地,并在东亚、东南亚国家建立了自己独有的影响力。 1933年,一部并非在香港拍摄的粤语有声电影《白金龙》登陆港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是香港电影第一次开口说话,更让一大批上海和海外的技术人员和投资者看到了香港这片土地对电影的热情。随着内地战争的爆发,上海电影制片业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电影人南来香港,从而促成了香港电影的第一次繁荣。 这一时期,香港出现了包括“天一港厂”、“艺华港厂”、“香港大观”等在内的七大制片公司,其中五家都是由南下的上海影人经营。在拍摄满足本地及东南亚市场需求的粤语片的同时,他们也拍摄了诸如《孤岛天堂》、《白云故乡》、《前程万里》等一大批进步爱国、表现抗战的国语电影。 1974年,许冠杰许冠文兄弟的本土草根喜剧片《鬼马双星》一炮而红,使得香港电影告别了古装武侠片的时代,走向新生。连续11年的香港电影市场上,许氏兄弟的草根喜剧片8次荣登票房冠军宝座,一次位列亚军,票房冠军的成绩从600万元提升到2900万元,足足提升了5倍。这11年的高速成长,使得香港的电影产业培养了大批的制作人才,产业体系开始完善。成龙的功夫武侠片、周润发的热血英雄片、周星驰的草根喜剧片垄断了票房排行

《香港电影的复兴之路》

香港电影的复兴之路 香港电影,一个曾令世界人民为之侧目,一个华语电影的骄傲,一个倾倒众生的家人。如今美人迟暮,风采不再,在时代变迁中日渐式微,令人惋惜。曾经,香港电影也曾像现在的美国好莱坞大片一样风靡全球,万人空巷;也曾像法国电影一样充满浪漫气息;也曾像台湾电影一样散发着文艺气息。而今,香港电影的辉煌不再,犹如昙华一现,封存于电影历史的长河之中。香港电影受到诸多冲击但依然坚挺,从未放弃,一代代香港电影人为香港电影的重生做着不懈努力。而且香港电影在与内地的合拍中正在散发着新的生机。因此香港电影

的未来还是未知数,一切尚有可能,事在人为,香港还有一批精英的电影人在香港电影的低迷期苦苦支撑,为谋求香港电影的复兴而积极努力,多方奔走,寻找香港电影的复兴之路。而且还有一大批香港电影发烧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精神上支持香港电影,期待香港电影能够再造辉煌,重登巅峰。并且香港回归这十几年来已经逐步融入大中华电影圈,在本土风格上不断寻求突破,在内地市场上不断扩张,加之香港电影这么多年的电影拍摄经验以及电影人才的培养上有着诸多不可磨灭的优势,让我们期待香港电影的重塑辉煌。 作为华语电影的重要支流,香港电影的发展脉络伴随区域政治、经济变迁几经转型,在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及产业运营层面积累了相当深厚的实战经验,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电影传承本土理念,角逐世界影坛的重要基地。90年代中后期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电影资本危机、卖埠危机等挫折之后,香港电影竞争优势日渐引退。2004年CE-PA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正式实施,为香港电影进军内地市场降低门槛、创造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发展前景,也促成了香港电影产业格局的又一次重大转型。 香港电影在80年代的辉煌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管是在票房还是在电影的创意上都具有不可超越性。电影市场的繁荣与电影创作之间构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几乎每一种新的电影类型都能在市场上获得良好反响,并带动了整个电影业的发展。但由于香港电影是在一种纯粹的市场导向的机制下运作的,缺少宏观意义上的自我约束最终导致了香港电影在电影人唯利是图的追逐下日薄西山。因此,仅仅

香港电影文化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香港社会文化 任课教师:张娟 10级国际商学部工商管理专业 香港社会文化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了香港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多元化,慢慢地现代化。无论是饮食文化,电影文化还是民俗文化等等,都有着它不同的历史由来以及独特的发展进程,到了今天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独具魅力的香港社会文化。 说起香港的电影文化,首先让我想起的便是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偷烧鸭》。这是香港最早的电影,但是其所有权属于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Benjamin Bradsky),是他先后在上海和香港独资开设的电影公司说拍摄,所以都是美国影片。到了1909年,布氏在上海开设亚细亚影戏公司,同年来到香港,投资拍摄了《偷烧鸭》。这部电影以当年流行的美国喜剧片为模仿对象,讲一个又黑又瘦得小偷,正在偷肥胖商贩的烧鸭,被警察抓了个正着,这部电影成为香港电影“警匪片”鼻祖,所以,《偷烧鸭》也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中的警匪片得开山之作,发展了将近100年的历史使其成为一种影片的类型。然而,香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是在1913年,由香港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影片公司黎明伟自导自演的《庄子试妻》,其维护传统礼数,单方面要求女性守节,亦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伦理片”的开山作,而这也恰

恰反映了当年殖民地香港文化现象。到了1933年,黎北海导演的局部有声片《良心》,还有邵醉翁主持的天一公司出品的《白金龙》引起轰动,促使粤语电影兴起。这只是香港电影的萌芽时期的几部作品。 香港电影的成长阶段则是从1937年至1945年,上海左翼电影在上海沦陷后南下来到香港,使得香港出现国语片和粤语片并行的格局。并拍摄了一系列的抗日爱国电影:《血溅宝山城》、《孤岛天堂》、《前程万里》、《白云故乡》等。之后到了1938年便出现了第一部香港生产得国语片——《貂蝉》。同年,蔡楚生、司徒敏慧导演拍摄了爱国电影《游击进行曲》。然而,香港1941年沦陷后,电影也走向了沉寂。 1945年抗战结束后,内战爆发,蔡楚生、史东山、张骏祥、白杨等电影人南下,香港电影进入了复苏期,这为日后电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946年成立的大中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三女性》、《风雪夜归人》、《同病不相怜》等作品,而在当时的代表作是蔡楚生监制、王为之导演的《珠江泪》,而第一部彩色粤语片《蝴蝶夫人》以及第一部彩色国语片《锦绣天堂》分别于1948年与1949年拍摄完成。这段时期便成了香港电影的复苏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影业公司相继成立,并拍摄了不少轰动一时的着名影片,由此,香港电影渐渐进入了黄金时期。同时,随着香港电影业的崛起、兴盛,电影的种类也由单一渐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