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

第三章  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
第三章  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园艺作物设施栽培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因此生产者对环境的干预、控制和调节能力与影响,比露地栽培要大得多。管理的重点,是根据园艺作物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对环境的要求,通过人为地调节控制,尽可能使作物与环境间协调、统一、平衡,人工创造出作物生育所需的最佳的综合环境条件,从而实现蔬菜、花卉、水果设施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效。

制定园艺作物设施栽培的环境调控标准和栽培技术规范,必须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掌握园艺作物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各个环境因子的要求。园艺作物种类繁多,同一种类又有许多品种,每一个品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又有不同的生育阶段(发芽、出苗、营养生长、开花、结果等),上述种种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均不相同,栽培者必须了解。光照、温度、湿度、气体、土壤是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5个环境因子,每个环境因子对各种园艺作物生育都有直接地影响,园艺作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定性和定量的关系,这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所必须掌握的。

(2)应研究各种园艺设施的建筑结构、设备以及环境工程技术所创造的环境状况特点,阐明形成各种环境特征的机理。摸清各个环境因子的分布规律,对设施内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有何影响,为确立环境调控的理论和基本方法、改进保护设施、建立标准环境等提供科学依据。

(3)通过环境调控与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使园艺作物与设施的小气候环境达到最和谐、最完美的统一。

在摸清园艺设施内的环境特征及掌握各种园艺作物生育对环境要求的基础上,生产者就有了生产管理的依据,才可能有主动权。环境调控及栽培管理技术的关键,就是千方百计使各个环境因子尽量满足某种作物的某一生育阶段,对光、温、湿、气、土的要求。作物与环境越和谐统一,其生长发育也越加健壮,必然高产、优质、高效。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在进行:一是创造出适合环境条件的作物品种及其栽培技术;二是创造出使作物本身特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环境。而设施园艺,就是实现后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第一节光照环境及其调节控制

植物的生命活动,都与光照密不可分,因为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正如人们所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它精辟地阐明了光照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园艺设施的类型中,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是最主要的,约占设施栽培总面积的90%或更多。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是以日光为惟一光源与热源的,所以光环境对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性是处在首位的。

一、园艺设施的光照环境特点

园艺设施内的光照环境不同于露地,由于是人工建造的保护设施,其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受建筑方位、设施结构,透光屋面大小、形状,覆盖材料特性、干洁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园艺设施内的光照环境除了从光照强度、光照时数、光的组成(光质)等方面影响园艺作物生长发育之外,还要考虑光的分布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光照强度园艺设施内的光照强度,一般均比自然光要弱,这是因为自然光是透过透明屋面覆盖材料才能进入设施内,这个过程中会由于覆盖材料吸收、反射、覆盖材料内面结露的水珠折射、吸收等而降低透光率。尤其在寒冷的冬、春季节或阴雪天,透光率只有自然光的50%~70%,如果透明覆盖材料不清洁,使用时间长而染尘、老化等因素,使透光率甚至不足自然光强的50%。

(二)光照时数园艺设施内的光照时数,是指受光时间的长短,因设施类型而异。塑料大棚和大型连栋温室,因全面透光,无外覆盖,设施内的光照时数与露地基本相同。但单屋面温室内的光照时数一般比露地要短,因为在寒冷季节为了防寒保温,覆盖的蒲席、草苫揭盖时间直接影响设施内受光时数。在寒冷的冬季或早春,一般在日出后才揭苫,而在日落前或刚刚日落就需盖上,1 d内作物受光时间不过7~8 h,在高纬度地区冬季甚至不足6 h,远远不能满足园艺作物对日照时数的需求。北方冬季生产用的塑料小拱棚或改良阳畦,夜间也有防寒覆盖物保温,同样存在光照时数不足的问题。

(三)光质园艺设施内光组成(光质)也与自然光不同,主要与透明覆盖材料的性质有关,我国主要的园艺设施多以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透过的光质就与薄膜的成分、颜色等有直接关系。玻璃温室与硬质塑料板材的特性,也影响设施内的光质。露地栽培太阳光直接照在作物上,光的成分一致,不存在光质差异。

(四)光分布露地栽培作物在自然光下光分布是均匀的,园艺设施内则不然。例如,单屋面温室的后屋面及东、西、北三面有墙,都是不透光部分,在其附近或下部往往会有遮荫。朝南的透明屋面下,光照明显优于北部。据测定,温室栽培床的前、中、后排黄瓜产量有很大的差异,前排光照条件好,产量最高,中排次之,后排最低,反映了光照分布不均匀。单屋面温室后屋面的仰角大小不同,也会影响透光率的多少不同。园艺设施内不同部位的地面,距屋面的远近不同,光照条件也不同。园艺设施内光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园艺作物的生长也不一致。

二、园艺设施的光环境对作物生育的影响

(一)园艺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园艺作物包括蔬菜、花卉(含观叶植物、观赏树木等)和果树3大种类,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大致可分为阳性植物(又称喜光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

1.阳性植物这类植物必须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不能忍受长期荫蔽环境,一般原产于热带或高原阳面。如多数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木本花卉及仙人掌类植物

等。蔬菜中的西瓜、甜瓜、番茄、茄子等都要求较强的光照,才能很好地生长,光饱和点大多在6万~7万lx以上。光照不足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特别是西瓜、甜瓜,含糖量会大大降低。果树设施栽培较多的葡萄、桃、樱桃等也都是喜光作物。

2.阴性植物这类植物不耐较强的光照,遮荫下方能生长良好,不能忍受强烈的直射光线。它们多产于热带雨林或阴坡。如花卉中的兰科植物、观叶类植物、凤梨科、姜科植物、天南星科及秋海棠科植物。蔬菜中多数绿叶菜和葱蒜类比较耐弱光,光饱和点2.5万~4万lx。

3.中性植物这类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一般喜欢阳光充足,但在微阴下生长也较好,如花卉中的萱草、耧斗菜、麦冬草、玉竹等。果树中的李、草莓等。中光型的蔬菜有黄瓜、甜椒、甘蓝类、白菜、萝卜等、光饱和点4万~5万lx。

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园艺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饱和点以下),光照越强、光合速率越高,产量也越高。温室蔬菜的产量与光照强度关系密切,番茄每m2接受100 MJ 的产量为2.01~2.65 kg/m2,降低光照6.4%和23.4%,其产量分别损失7.5%和19.9%,黄瓜也有类似的情况。

温室栽培主要蔬菜种类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光合速率,可供环境调控参考。

单叶的光合作用特性,由于单叶光合作用特性对生产的实际指导意义不是很大,近来更倾向于研究群体光合作用。群体光合速率(CP n)的计算,是以单位土地面积表示的。一般蔬菜作物群体光合作用光饱和点要大大高于单叶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因为作物群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其叶片分布在不同的层次中,上部叶截获了较多光辐射,而中下部叶互相遮阳,光辐射截获量少,这种现象在设施栽培中尤为突出。即使上部叶已达到光饱和点,但中下部仍未达饱和,故群体光饱和点要高于单叶光饱和点。

光照强弱除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外,对花色亦有影响,这对花卉设施栽培尤为重要。如紫红色的花是由于花青素的存在而形成的,而花青素必须在强光下才能产生,散射光下不易产生。因此,开花的观赏植物一般要求较强的光照。

(二)园艺作物对光照时数的要求光照时数的长短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是指1 d中受光时间长短,受季节、天气、地理纬度等的影响。蔬菜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3类:

1.长光性蔬菜在12~14 h以上较长的光照时数下,能促进开花的蔬菜,如多数绿叶菜、甘蓝类、豌豆、葱、蒜等,若光照时数少于12~14 h,则不抽薹开花,这对设施栽培有利,因为绿叶菜类和葱蒜类的产品器官不是花或果实(豌豆除外)。

2.短光性蔬菜当光照时数少于12~14 h时能促进开花结实的蔬菜,为短光性蔬菜,如豇豆、茼蒿、扁豆、苋、蕹菜等。

3.中光性蔬菜对光照时数要求不严格,适应范围宽,如黄瓜、番茄、辣椒、菜豆等。需要说明的是短光型蔬菜,对光照时数的要求不是关键,而关键在于黑暗时问长短,对发育

影响很大;而长光型蔬菜则相反,光照时数至关重要,黑暗时间不重要,甚至连续光照也不影响其开花结实。

光照时间的长短对花卉开花有影响,唐菖蒲是典型的长日照花卉,要求日照时数达13~14 h以上才能花芽分化;而一品红与菊花则相反,是典型的短日照花卉,光照时数<10~11 h 才能花芽分化。设施栽培可以利用此特性,通过调控光照时数达到调节开花期的目的。一些以块茎、鳞茎等贮藏器官进行休眠的花卉如水仙、仙客来、郁金香、小苍兰等,其贮藏器管的形成受光周期的诱导与调节。果树因生长周期长,对光照时数要求主要是年积累量,如杏要求年光照时数2 500—3 000 h,樱桃2 600~2 800 h,葡萄2 700 h以上,否则不能正常开花结实,说明光照时数对园艺作物花芽分化,即生殖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设施栽培光照时数不足往往成为限制因子,因为在高寒地区尽管光照强度能满足要求,但1 d内光照时间太短,不能满足要求,一些果菜类或观花的花卉若不进行补光就难以栽培成功。

(三)光质及光分布对园艺作物的影响一年四季中,光的组成由于气候的改变而有明显的变化。如紫外光的成分以夏季的阳光中最多,秋季次之,春季较少,冬季则最少。夏季阳光中紫外光的成分是冬季的20倍,而蓝紫光比冬季仅多4倍。因此,这种光质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同一种植物不同生产季节的产量及品质。光质对作物产生的生理效应。

光质还会影响蔬菜的品质,紫外光与维生素C的合成有关,玻璃温室栽培的番茄、黄瓜等其果实维生素C的含量往往没有露地栽培的高,就是因为玻璃阻隔紫外光的透过率,塑料薄膜温室的紫外光透光率就比较高。光质对设施栽培的园艺作物的果实着色有影响,颜色一般较露地栽培色淡,如茄子为淡紫色。番茄、葡萄等也没有露地栽培风味好,味淡,口感不甜。例如,日光温室的葡萄、桃、塑料大棚的油桃等都比露地栽培的风味差,这与光质有密切关系。

由于园艺设施内光分布不如露地均匀,使得作物生长发育不能整齐一致。同一种类品种、同一生育阶段的园艺作物长得不整齐,既影响产量、成熟期也不一致。弱光区的产品品质差,且商品合格率降低,种种不利影响最终导致经济效益降低,因此设施栽培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尽量减轻光分布不均匀的负面效应。

三、园艺设施光照环境的调节与控制

(一)影响园艺设施光照环境的因素园艺设施内的光照至今主要利用自然光,且利用率只有外界自然光照的40%~60%。人们通常说的“自然光”即是阳光,它是太阳辐射能中可被眼睛感觉到的部分,是波长范围为390~760 nm的可见光部分。这一波段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能总量的50%。太阳辐射能还包括紫外线(波长范围290~390 nm,占1%~2%)和红外线(波长范围>760 nm,占48%~49%)。除了可见光以外,紫外线和红外线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用“太阳辐射能”一词来表征植物“光”环境,描述“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最恰当。

表示太阳辐射能大小的物理量是辐射能通量密度,单位是w/m2或kJ/(m2·h),1 W

/m2:3.60 kJ/(m2·h)。人们常把“辐射能通量密度”说成是“辐射强度”,其实两者概念不同,“强度”考虑了辐射能通量的方向,表示物体被照明程度的物理量是光照度或光照强度,单位是勒克斯(1x)或千勒克斯(klx)。

辐射能通量密度与光照强度之间的换算关系比较复杂。根据加阿斯特拉的资料,对波长为400~700 13.m的太阳光,换算系数为250 lx/(w·m-2)。

光照度或光照强度,只表示可见光部分的能量,不包括紫外线和红外线部分的能量。从图4—2和图4—3中还可看出,绿色植物吸收的波长与人眼所感觉的波长范围并不完全一致。人眼感光灵敏的高峰约在550nm处(黄绿光),在此波长处,绿色植物的吸收率却比较低(对红光和蓝紫光最敏感)。所以,用勒克斯表示的光照强度,不如用w/m2或kJ/(m2·h)表示的辐射能通量密度更能客观地反映“光”对植物的作用。

园艺设施内的光照除受时时刻刻变化着的太阳位置和气象要素影响外,也受本身结构和管理技术的影响。其中光照时数主要受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和防寒保温等管理技术的影响;光质主要受透明覆盖材料光学特性的影响,变化比较简单;只有光照度及其分布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和受设施结构的影响不断地变化,情况比较复杂。对保护设施内光照条件的要求是能够最大限度地透过光线、受光面积大和光线分布均匀。

1.园艺设施的透光率(τ) 是指设施内的太阳辐射能或光照强度(I)与室外的太阳辐射能或自然光强(I0)之比。

太阳光由直射光和散射光两部分组成,保护地的透光率,相应地区分为,对直射光的透光率()和对散射光的透光率()。于是园艺设施的透光率又可表示为(4.2):

式中:M为自然光中直射光占的百分数。

(1)散射光的透光率() 在通常情况下,τs取决于透明覆盖材料种类、保护设施的结构、形式及覆盖物的污染状况。

对某种类型的设施,可以由(4.3)式决定:

式中:为干洁透明覆盖材料对散射光的透光率,系覆盖材料为水平放置时测得的,当屋面倾斜角度较大时,应折减2%~3%。r1为设施构架、设备等不透光材料的遮光损失率。一般大型温室r1在5%以内,小型温室在10%以内。r2为覆盖材料因老化的透光损失。r3为水滴和尘染的透光损失。一般水滴透光损失可达20%~30%,尘染可达15%~20 9/6。

太阳辐射中,散射辐射的比重与太阳高度和天空云量有关。太阳高度为0。时,散射辐射占100%,20°时占90%,50°时占18%。散射辐射还随云量增多而增大,散射辐射是太阳辐射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在设计园艺设施的结构时,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散射光的问题。

(2)直射光的透光率(己) 主要与投射光的入射角有关。即与设施方位、屋面坡度和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直射光的透过率由(4.4)式决定:

式中:“为干洁透明覆盖材料,在入射角为a时的透光率。a由太阳高度、温室方位和屋面坡度决定。

2.覆盖材料的透光特性投射到保护设施覆盖物上的太阳辐射能,一部分被覆盖材料吸收,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透过覆盖材料射入设施内。这三部分有如下关系:

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1 (4.5) 干净玻璃或塑料薄膜的吸收率为10%左右,剩余的就是反射率和透射率。反射率越小透射率就越大。覆盖材料对直射光的透光率与光线的入射角有关,入射角越小,透光率越大。入射角为0时,光线垂直投射于覆盖物上,此时反射率为0,透光率最大。玻璃与聚氯乙烯薄膜的透光率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由图可见,玻璃与塑料薄膜的透光性质大致相同。透光率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不过透光率与入射角的关系并不成简单的线性关系,当入射角为0°时,玻璃和聚氯乙烯薄膜的透光率达到90%。入射角为40°或45°,透光率明显减小,大于60°透光率急剧减小。入射角达85°时,透光率减小一半。透光率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也因材料而异,例如毛玻璃和纤维玻璃,随着阳光入射角的增大,透光率几乎成直线迅速下降。此外,波状纤维玻璃,由于能对阳光进行多次反射,而

且能在某一方向上,使阳光入射角减小,因而透光性能比玻璃好。

3.污染和老化对透明覆盖材料透光性的影响保护设施覆盖材料的内外表面经常被灰尘、烟粒污染,玻璃和塑料薄膜内表面经常附着一层水滴或水膜,使设施内光强度大为减弱,光质也有所改变。灰尘主要削弱900~1 000 nm和1 100nm的红外线部分。两者共同影响,使塑料棚内的光照强度仅为露地的50%左右。此外,水膜的消光作用与水膜的厚度有关,当水膜厚度不超过0.1~1.0 mm时,水膜对薄膜的透光性影响很小。

覆盖材料老化也会使透光率减小,老化的消光作用主要在紫外线部分,覆盖材料不同,老化的程度也不同。

4.园艺设施结构与透光率的关系园艺设施结构包括建筑方位、结构形状(如屋面坡度、单栋或连栋等),宽度(跨度)、高度和长度等。

(1)建筑方位目前我国蔬菜温室,大都属于单屋面温室(如日光温室),这类温室仅向阳面受光,两山墙和北后墙为土墙或砖墙,是不透光部分。显然,这类温室的方位应东西延长,坐北朝南,以达到充分采光,严密防寒保温的目的。

近年来连栋温室又有所发展,特别是塑料棚发展迅速,对于这类园艺设施也应考虑它的建筑方位。

A.单栋温室或塑料棚:冬至时北纬45°和35°处单栋和连栋温室内,直射光日总量床面平均透光率与建筑方位之间的关系。“冬至”节时东西延长单栋温室透光率优于南北

方位。栋越长,温室越低矮,纬度越高,差异越明显。北纬35°41′处,东西延长温室和南北延长温室直射光日总量床面平均透光率的季节变化。由图可知:3月10日以前东西延长单栋温室的透光率优于南北延长的,3月10日以后则相反。由上可知,就单栋温室而言,冬季直射光床面平均透光率以东西延长的比南北延长的好,纬度越高这种效应越明显。一般来说,东西延长的比南北延长的透光率可高出5 %~20 %(平均约高出10 %)。

中高纬度地区的冬季,太阳从东南方出、西南方落,清晨或傍晚,太阳高度低,阳光微弱,此时南北延长的设施内进光量虽可能优于东西延长的,但是由于阳光对两种方位都是斜射的,入射角差异小,因而进光量差异不大。到了正午前后,10~14时,太阳高度变高,是l d中阳光最强的时间,此时东西延长保护设施的主要受光面正对阳光,入射角最小,进光量最多。

设施内骨架建材遮光面积与阳光入射角相关,入射角越小建材遮光面积越小,当入射角为0时,建材遮光面积等于建材本身的宽度,入射角增大时,建材遮光面积(Z)除宽度(G)外,要加上厚度(P)的阴影。如在太阳高度角为26。时,厚度的阴影是:P×tg(90°-26°)=2P,约为厚度本身2倍。中午前后,南北延长的设施因两侧墙部位入射角大,建材遮光面积也增大(达20%~30%)。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建材的遮光面积越大,东西延长比南北延长的保护设施有优越性,这种优越性的南限大致在北纬35°左右。

水平结构材料较少的大棚或温室,直射光日总量透光率在床面上的分布,东西延长的较南北延长的均匀。水平结构材料较多的直射光日总量在床面上的分布,东西延长的不如南北延长的均匀,床面中央北侧有若干条弱光带,透光率最大的和最小的差值可能超过40%。冬季,高纬地区太阳高度低,且日变辐小,因而使东西向水平结构材料造成的阴影在1 d之内南北移动不大,使床面上出现一些弱光带。垂直结构的材料和南北方向水平结构材料,所造成的阴影随着太阳方位的变化左右移动的幅度大,对透光率在床面上分布的均匀性影响较小。

夏季,由于太阳赤纬点位置北移,中高纬度地区,太阳东北方出,西北方落,且午前或午后太阳高度均较高,因此午前或午后,南北延长的保护设施东或西两进光面正对阳光,进光量多;东西延长的设施南北两进光面,斜对阳光,进光最少。正午前后,太阳高度角变高,东西延长的保护地南侧面虽正对阳光,但此时因太阳高度较高,所以两种方位进光量差别不大。由于南北延长的设施,其透光面朝向东西,1 d内光照分布比较均匀,设施内不会产生死阴影。

综上所述,对单栋的温室、塑料棚而言,如是单屋面的,则应以东西延长、坐北朝南为优。如是双屋面的,以冬季生产为主时,东西延长的比南北延长的光强。而且可能通过调整屋面坡度、减少水平构架材料、减少床面上的弱光带,克服床面光照分布不均匀的缺点。如以春、秋栽培为主或全年栽培时,则应以南北延长为优。

B.连栋温室:冬至时东西延长的连栋温室透光率优于南北延长的。栋越长,连栋数越

园艺设施-教学大纲

《园艺设施》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属于专业课,是综合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园艺作物栽培或育种过程中所需设施的建造及管理技术,通过实验教学体验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园艺方面的研究或指导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园艺设施》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坚持课堂讲授与实验、实践相结合;②要根据园艺作物的多样性特点突出园艺设施的多样性;③要从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入手,剖析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园艺设施的特点、性能;④要通过性能及原理的讲解,突出环境调控的技术措施;⑤要使学生学会设计不同类型的园艺设施,绘出施工图,掌握设施的建造及管理技术。 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大园艺的思想,重点使其了解园艺设施的共性,并在生产实践中灵活应用。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国内各类园艺设施的特点、应用,而且要了解国外园艺设施的类型特点及先进的调控技术。 三、教学大纲内容: 绪论部分 第一节、设施栽培的概念与特点 熟悉园艺设施的概念、分类、特点与基本功能。 第二节、我国园艺设施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首先了解国外园艺设施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的园艺设施发展状况、特点、特色。其次熟悉我国园艺设施的演变过程,各历史阶段发展的重点及经验教训,目前国内现状、问题及前景分析。 重点难点:国内外园艺设施发展史及其特点比较分析。 教学方法:利用幻灯、录象等形式加强直观教学。 思考题:

1.园艺设施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2.简述园艺设施基本功能。 3.分析我国园艺设施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主要园艺设施类型与建造 教学内容: 1.园艺设施的分类方法及主要园艺设施基本评价。 2.熟悉塑料中小拱棚的技术参数、性能、功能、作用,分析归纳总结塑料中小 拱棚的基本特点。 3.熟悉塑料大棚的技术参数、性能、功能、作用,分析归纳总结塑料大棚的基 本特点;掌握塑料大棚建造要求、建造技术及应用技术。 4.熟悉日光温室的技术参数、性能、功能、作用,分析归纳总结日光温室的基 本特点;掌握日光温室建造要求、建造技术及应用技术。 5.现代化温室结构、性能及应用。 6.熟悉夏季保护设施中防雨棚、遮阳网、防虫棚的性能、功能、作用;掌握建 造要求和应用技术。 重点难点:各种设施的结构、性能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结合生产中参观调查,充分利用多媒体素材库加强直观教学。 思考题: 1.我国常见的园艺设施分哪几类? 2.简述塑料大棚的基本结构、性能及应用? 3.日光温室的规划应注意哪些问题,主要作用有哪些? 第二章园艺设施规划设计 教学内容: 1.清楚选择园艺设施场地时对环境的具体要求;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园艺设施 场地的选择。 2.初步掌握园艺设施的主体规划要求。 3.了解园艺设施场地中的应具备的配套设施及一般要求。

【环境-管理】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 供实验动物保种、繁殖、生产的特定场所,以及动物生存的外部条件,总称为实验动物环境;其中动物房舍、辅助建筑以及所需的各种设备等,若用于动物繁殖、生产的称为实验动物设施,若是用于动物实验的称为动物实验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可分为: ?外环境。是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周边环境。如气候或其他自然因素、邻近的民居或厂矿单位、交通和水电资源等。 ?内环境。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内部的环境。内环境又细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前者是指实验动物的饲养间或实验间的整体环境状况;后者是指在动物笼具内,包围着每个动物个体的环境状况,如,温、湿度,气流速度,氨及其他气体的浓度,光照,噪音等等。 实验动物环境条件,对动物的健康和质量,以及对动物实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高等级的实验动物,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和恒定。因而,对环境条件人工控制程度越高,并符合标准化的要求,生活这样环境中的动物,就越具有质量上的保证,一致性的程度就越高,动物实验结果就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也使同类型的实验数据具有可比较的意义。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及其控制: ?气候因素。包括有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等。在普通级动物的开放式环境中,主要是自然因素在起作用,仅可通过动物房舍的建筑座向和结构、动

物放置的位置和空间密度等方面来作有限的调控。在隔离系统或屏障、亚屏障系统中的动物,主要是通过各种设备,对上述的因素予以人工控制。在国家制定的实验动物标准中,对各质量等级动物的环境气候因素控制,都有明确的要求。 ?理化因素。包括有光照、噪音、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和消毒剂等。这些因素可影响动物各生理系统的功能及生殖机能,需要严格控制,并实施经常性的监测。普通级动物要在适当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予以监控;尤其是清洁级以上等级的动物,应通过实验动物设施内的各种设备,按国家颁布的各个等级标准,严格予以控制。 ?生物因素。是指实验动物饲育环境中,特别是动物个体周边的生物状况。 包括有动物的社群状况、饲养密度、空气中微生物的状况等。例如,在实验动物中许多种类,都有能自然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群体的特性。对动物进行小群组合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不同种之间或同种的个体之间,都应有间隔或适合的距离。对实验动物设施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有明确的要求,动物等级越高要求越为严格。国家标准规定,亚屏障系统设施内空气落下的菌数少于或等于12.2个/皿时,屏障系统2.45个/皿时,隔离系统0.49个/皿时。实验动物的房舍设施 这里指的实验动物设施是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的总称,是为实现对动物所需的环境条件实行控制目标而专门设计和建造的。实验动物设施依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划分为各个功能区域,各自有不同的要求。 实验动物设施的等级及其规划结构要点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2001) 点击次数:488 发布时间:2009-12-9 21:42:45 前言 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经过5年的实施,取得大量检测数据,1999年8月修订,2000年1月通过复审,确认。本次修订界定了适用范围,其中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更为科学,操作性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修订标准区别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且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不同的环境要求;新增了各类动物居所密度指标。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及附录I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日起代替GB 14925-199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荣瑞章、邵强、刘德惠、杨幼名、孙岩松、王禄增、程水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4925-2001 代替 GB 14925-1994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Laboratory animal─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 and housing faciliti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1-08-29 批准发 布 2002-05-01实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实验的动物环境及设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 5749-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 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 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 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 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 环境及设施 4.1 选址 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4.1.4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的距离。

第三章 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园艺作物设施栽培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因此生产者对环境的干预、控制和调节能力与影响,比露地栽培要大得多。管理的重点,是根据园艺作物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对环境的要求,通过人为地调节控制,尽可能使作物与环境间协调、统一、平衡,人工创造出作物生育所需的最佳的综合环境条件,从而实现蔬菜、花卉、水果设施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效。 制定园艺作物设施栽培的环境调控标准和栽培技术规范,必须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掌握园艺作物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各个环境因子的要求。园艺作物种类繁多,同一种类又有许多品种,每一个品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又有不同的生育阶段(发芽、出苗、营养生长、开花、结果等),上述种种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均不相同,栽培者必须了解。光照、温度、湿度、气体、土壤是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5个环境因子,每个环境因子对各种园艺作物生育都有直接地影响,园艺作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定性和定量的关系,这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所必须掌握的。 (2)应研究各种园艺设施的建筑结构、设备以及环境工程技术所创造的环境状况特点,阐明形成各种环境特征的机理。摸清各个环境因子的分布规律,对设施内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有何影响,为确立环境调控的理论和基本方法、改进保护设施、建立标准环境等提供科学依据。 (3)通过环境调控与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使园艺作物与设施的小气候环境达到最和谐、最完美的统一。 在摸清园艺设施内的环境特征及掌握各种园艺作物生育对环境要求的基础上,生产者就有了生产管理的依据,才可能有主动权。环境调控及栽培管理技术的关键,就是千方百计使各个环境因子尽量满足某种作物的某一生育阶段,对光、温、湿、气、土的要求。作物与环境越和谐统一,其生长发育也越加健壮,必然高产、优质、高效。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在进行:一是创造出适合环境条件的作物品种及其栽培技术;二是创造出使作物本身特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环境。而设施园艺,就是实现后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第一节光照环境及其调节控制 植物的生命活动,都与光照密不可分,因为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正如人们所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它精辟地阐明了光照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园艺设施的类型中,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是最主要的,约占设施栽培总面积的90%或更多。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是以日光为惟一光源与热源的,所以光环境对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性是处在首位的。

实验动物规范修订稿

实验动物规范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 14925-2001 前言 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经过5年的实施,取得大量检测数据,1999年8月修订,2000年1月通过复审,确认。本次修订界定了适用范围,其中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更为科学,操作性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修订标准区别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且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不同的环境要求;新增了各类动物居所密度指标。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及附录I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日起代替GB 14925-199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荣瑞章、邵强、刘德惠、杨幼名、孙岩松、王禄增、程水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 14925-2001 代替 GB 14925-1994 Laboratory animal─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 and housing faciliti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1-08-29 批准发布 2002-05-01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 5794-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 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名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 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3 定义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作者:何俊宝转贴自:洁净室资讯网原创点击数:270 更新时间:2005-8-31 文章录入: hejb] 【字体:】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 5749-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 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 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
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

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 环境及设施 4.1 选址 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4.1.4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的距离。 4.2 建筑卫生要求 4.2.1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所有围护结构材料均应无毒、无放射性。 4.2.2 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于清洗、消毒。墙面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的材料。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 4.3 建筑设施要求
4.3.1 建筑物门、窗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4.3.2 走廊宽度不应小于1.5米,门宽度不应小于1.0米。 .3.3 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保持正压操作,应合理组织气流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避免死角,避免断流,避免短路。 4.3.4 各类环境控制设备应定期维修保养。 4.3.5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室的电力负荷等级,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应备有应急电源。 4.3.6 室内的配电设备,应选择不易积尘的设备,并应暗装。电气管线应暗敷,由非洁净区进入洁净区的电气管线管口,应采取可*的密封措施。 5 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 5.1 分类 5.1.1 普通环境:该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普通级实验动物。 5.1.2 屏障环境: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清洁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实验动物,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 5.1.3 隔离环境:该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存无菌或无外来污染动物。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为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内环境一致。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SPF)、悉生(Gnotobiotic)及无菌(germ free)实验动物。 5.2 技术指标要求

实验动物规范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 14925-2001 前言 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经过5年的实施,取得大量检测数据,1999年8月修订,2000年1月通过复审,确认。本次修订界定了适用范围,其中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更为科学,操作性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修订标准区别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且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不同的环境要求;新增了各类动物居所密度指标。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 及附录I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日起代替GB 14925-199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荣瑞章、邵强、刘德惠、杨幼名、孙岩松、王禄增、程水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 14925-2001 代替GB 14925-1994 Laboratory animal─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 and housing faciliti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08-29 批准发布 2002-05-01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

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 摘要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发展,其饲养环境问题已越来越被国际所关注。实验动物几乎终身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生活,这种环境就成了实验动物赖以生存的条件。良好的实验动物环境不仅是对动物本身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动物试验结果的保证。本文详细论述了气候因素(温度、湿度、通风等方面)、理化因素(噪音、粉尘、光照)、居住因素(饲养器具、垫料)、生物因素(饲养密度)及营养因素(饲料、矿物质、维生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关键词实验动物环境;影响因素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实验动物生长发育、繁殖交配所赖以生存发展的特定场所和外在条件,称为实验动物的环境。可将其分为外部环境(Outside Environment) (指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环境)和内部环境(Inside Environment) (指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内部,即直接生活的场所)。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有:气候因素、

理化因素、居住因素、生物因素和营养因素。 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 气候理化居住生物营养 1.气候因素 影响实验动物的气候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气流、风速、换气次数等,本文主要叙述以下几种:1.1温度 外环境温度随交替而变动,并与设施所处的位置相关联,即使在一昼夜内温度也有很大变化。温度是影响动物代谢和行为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温度同时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实验动物设施建立精确的温度控制是必要的,不同动物的环境温度应该保持在不同的范围还应该强调的是标准给出的温度只适合成年的普通的动物,新生的、幼小的、无毛的、刚做过手术的、生病的或者受伤的动物一般情况下要求更高的温度水平,确定温度控制的前提

影响实验动物质量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实验动物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影响实验动物质量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实验 动物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一、影响实验动物质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有: 1、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气流与风速等。 2、空气因素,包括空气污染、气溶胶、有害气体、空气净化与调节等。 3、声光因素,包括声波、噪音、光照度、光照周期、紫外线等。 4、生物因素,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等。 5、居住因素,包括居住大环境、居住小环境。 6、饮食因素,包括饲料及饮水。 7、社会因素,包括动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及人与动物的社会关系。 二、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质量的影响 1、气候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1、温度的影响 1.1.1 影响生长发育 1.1.2 影响繁育 在低温环境下性周期出现较迟,产仔数减少,死胎率增加,泌乳量及离乳率均减少;高温下雄性小鼠出现睾丸和附睾萎缩,精子形成能力下降,怀孕大鼠死亡率明显增加 1.1.3 影响健康---对幼崽的影响明显 直接发病。高温,动物易患热痉挛和热射病。低温,动物易感冒等。 间接发病。影响病原体的存活和繁殖(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各种病原体和媒介

的生存和繁殖。例如,猪的肺炎支原体室温中存活不超过36h,低温可存活数天至数年,高温使口蹄疫病毒很快失去活性) 1.1.4 影响行为和形态 低温下繁殖的小鼠尾长明显缩短。大鼠在10 ℃繁殖时,其尾长较在30 ℃下繁殖的约短2cm 1.1.5 对实验研究的影响 通过影响实验动物脏器系数而影响实验结果--负相关;通过影响实验动物的生理学指标而影响实验结果--山内忠平,Wister大鼠血液指标,血红细胞、白细胞数、红细胞容量值在低温或者高温下均有增加;对药理毒性实验的影响(环境温度不同,常使同种动物实验出现不同的结果。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时,环境温度不同,动物对毒性反应的LD50不同,其急性毒性反应曲线也不一样);对动物体温测定实验的影响。--快速直接。热源检测温度范围0.6 ℃;对外科手术实验的影响。--体温下降导致休克死亡,高温或者低温都不利于创口的愈合。 1.2 湿度的影响 高湿时,动物体的蒸发受到抑制,容易引起代谢紊乱,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增加;高湿的情况下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长繁殖;低湿时大鼠易发生环尾病,湿度达20%时,大鼠几乎均患此病,湿度在40%时,有25.3%发生,不同品系发病率不同;低湿时哺乳母鼠易发生吃仔现象,仔鼠发育不良,体重增长停滞。 1.3 气流和风速的影响 气流过大,即使环境温度和湿度适宜,但动物体表的对流散热和皮肤汗腺的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最新版】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4925-2001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5794-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名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指同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环境及设施 4.1 选址 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4.1.4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 的距离。 4.2 建筑卫生要求 4.2.1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所有围护结构材料均应无毒、无放射性。 4.2.2 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于清洗、消毒。墙面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的材料。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 4.3 建筑设施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