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申报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申报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申报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申报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

各市(州)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评审程序,完善措施,坚持标准条件,保证评审质量,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我省中医药技术高级人才,切实做好我省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同时,也便于申报人员提前做好相关准备,现将《四川省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申报工作有关要求》印发你们,请按照执行。

本文自发文之日起执行,过去有关要求与本文不一致的,按本文要求执行

附件:四川省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申报工作有关要求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九日

附件:

四川省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

任职资格评审申报工作有关要求

根据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职改办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中医药行业实际情况,现就四川省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申报工作作如下要求。

一、思想政治条件:

凡申报正、副高级中医药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综合考核为合格(称职)以上。

有下列情形之一,当年不得申报:

1、年度考核不合格(不称职)或受到单位通报批评者,延迟一年申报;

2、医疗事故责任者,延迟三年申报;

3、医疗差错者,延迟一年申报;

4、受到行政处分者,在处分期内不得申报;

5、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病历、剽窃他人成果者,一经查实,延迟三年申报。

二、学历资力条件:

申报中医药正、副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中医药学或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受聘中医药专业下一级职务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2、中医药学或医学大专毕业,受聘中医药专业下一级职务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7年;

3、中医药学或医学中专毕业,受聘中医药专业下一级职务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9年;

4、无专业学历人员,受聘中医药专业下一级职务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5年;

三、外语(医古文、藏语文)、计算机条件:

外语(医古文、藏语文)条件按川职改[2005]20号文执行;计算机条件按川职改[2000]10号文执行。

四、论文要求

(一)论文时效性

申报人员在任现职期限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335176484.html,/)上能查询到的、公开发行的合法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

(二)有效论文认定标准

1、论文应当是作者将自己的科研、临床、教学的成果、经验、体会,以严密的逻辑论证、规范形成的文字作品。

2、综述、个案、译文不能认定为有效论文(经三名以上同行专家鉴定确有较高学术水平者除外)。

3、文章清样、刊用通知、增刊不认定为有效论文。

(三)论文数量

1、在三级甲等医院或省属、成都市市属医疗机构工作的中医药人员,申报正高级职务者须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4篇以上(含)具有较高水平本专业学术论文,其本人主编或副主编(或

排名第一、第二)出版本专业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且已正式出版)1部著作代表2篇论文;申报副高级职务者须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3篇以上(含)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学术论文。

2、在三级乙等医院、市(州)属医疗机构和成都市辖区医疗机构工作的中(藏)医药人员,申报正高级职务者须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3篇以上(含)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其本人参加出版本专业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本人撰写4万字以上且已正式出版)1部著作代表1篇论文。申报副高级职务者须公开发表3篇以上(含)论文,其中2篇为第一作者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不能低于第二作者的本专业论文。

3、在二级医院(不含少数民族县和国贫、省贫县医疗机构)工作的中(藏)医药人员,申报正高级职务者须公开发表3篇以上(含)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其中2篇为第一作者,1篇不能低于第二作者。申报副高级职务者须有3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其中至少须公开发表2篇为第一作者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其余1篇如为学术交流文章,则须为第

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的交流文章。

4、在少数民族县、国贫、省贫县工作的中(藏)医药人员,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中(藏)医药人员,申报正高级职务者须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2篇以上(含)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学术论文。申报副高级职务者须有2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其中至少须公开发表1篇为第一作者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其余1篇如为学术交流文章,则须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的交流文章。

五、科研要求

科研不作为申报必备条件,但作为评审时重要参考项目,尤其是对省属和三级医疗机构的申报人员将要注重考察本人从事科研情况。

(一)在省属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和成都市属医疗机构工作的中医药人员,申报正高级中医药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应具有跟踪本专业先进水平及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据

本专业的发展提出课题,并有课题设计、组织和总结的能力。在担任副高级职务之间,取得下列业绩、成果之一:

1、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以上奖项(含同级政府颁发的同等级别奖项)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2、市厅级以上立项综合研究课题1项或县级政府单项研究课题2项以上的课题负责人,已结题(以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为准)或课题进展良好,取得阶段性成果(项目申请合同书为准,并提供年度执行报告)。

3、获本专业新技术国家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上(以专利证书为准)。

(二)在省属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工作的中医药人员,申报副高级中医药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应对本学科涉及的临床医学、流行病学、行为医学、管理科学及技术操作有较强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承担科研课题或担任科研课题的主要合作或协作者,开展与本学科相

关的临床医学、流行病学、行为医学、管理科学及技术操作的研究和创新。在担任中级职务期间,取得下列业绩、成果之一:

1、市厅级科技进步奖及相应奖项(含同级政府颁发的同等级别奖项)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或县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2、县级及以上立项科研课题1项以上的课题负责人,已结题(以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为准)或课题进展良好,取得阶段性成果(以项目申请合同书为准,并提供年度执行报告)。

3、获本专业新技术国家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上(以专利证书为准)。

(三)县(含艰苦边远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及县以下医疗机构工作的人员,申报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担任下一级职务期间,取得下列业绩、成果之一:

1、县级科技进步奖以上获奖项目(含同级政府颁发的同等级别专业技术成果奖项)的主要

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2、对本专业技术操作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提炼出的经验在本地区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可并推广,取得实效。

六、定期服务基层和进修学习要求

从2010年起,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技术人员在晋升中医药技术高级职称前,必须到对口支援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或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并作为申报中医药技术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

(一)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技术人员申报晋升中医药副高级技术职务资格前3年内,须到对口支援医疗卫生机构连续驻点服务6个月;申报晋升正高级技术职务资格前3年内,须到对口支援医疗卫生机构连续驻点服务3个月。

(二)中央在川单位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技术人员申报晋升中医药副高级技术职务资格前

3年内,应到对口支援医疗卫生机构连续驻点服务3个月。

(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技术人员申报晋升中医药副高级技术职务资格前3年内,须到乡镇卫生院连续服务3个月。同时,申报前3年内,须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6个月以上并取得合格证书。

(四)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技术人员申报晋升中医药专业副高级技术职务资格前5年内,须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6个月,并取得合格证书。

(五)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妇幼保健机构的中医药技术人员申报晋升中医药副高级技术职务资格前3年内,须到对口支援疾控机构或妇幼保健机构连续驻点服务6个月。

没有确定对口支援任务的市级中医药机构,或因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变化等原因未能安排到对口支援机构服务的中医药技术人员,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可安排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中医药机构服务,服务时间与到对口支援机构工作要求一致。

服务基层要求连续工作,一律不得累计计算服务时间。

(六)城市中医药技术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不列入到基层定期服务人员范围:

1、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

2、在省级有关单位直属医务所(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检验所、药品评审认证中心工作的;

3、卫生援外1年以上;

4、在部队团及团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工作3年以上的;

5、晋升中级职务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1年以上的;

6、晋升中级职务后,参加国家和省上指派的援藏等任务连续半年以上的;

(七)到民族地区和基层定期服务人员应自觉遵守服务单位各项规章制度,不得虚报服务时间、服务地点。服务时间和服务地点弄虚作假者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申报者提供虚假基层服务证明的,3年内不得申报中医药技术高级职称。

(八)城市中医药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参照省卫生厅川卫办发【2010】

96号文件执行。其中,局属单位各级各类中医药技术人员在晋升高级职称前,应按照该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明确任务,加强管理,制定年度派员计划,于每年3月、9月前报我局审批并备案。

七、答辩要求

1、凡申报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者,无论何种学历,均须参加面试答辩。未参加答辩或答辩不合格者,均不得进入高评委会评审。凡须参加答辩而不参加答辩者,均视为自动放弃参评资格。

2、经组织派遣承担援外工作任务,经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证明,不能如期返回参加答辩的申报人员可不参加答辩。

3、答辩时须携带相关论文原件及职改办要求相关的证明材料备查。

4、面试答辩内容分为中医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三部分。其中,中医基础、专业基础

两个部分采用“答题卡”,由答辩人员现场抽题,在中医基础抽答题中,增加对方剂药物组成的抽题回答;专业实践部分则根据申报人员所从事的专业及提交的论文,由主审其申报材料的专家拟定答辩题目。

八、基层审核要求

1、申报人员所在单位负责撰写综合推荐材料。市、州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局)或省级相关厅局负责申报材料的审核。

2、省属单位申报人员须经省属医疗机构中医药技术职称评委会推荐通过,市(州)及以下申报人员须经所在市(州)中医药技术职称评委会推荐通过,并在《四川省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综合推荐表》“基层评委会推荐意见”签署推荐意见。

3、未经基层评委会评议通过的推荐材料,省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不予评审。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剂学导师信息(部分)

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剂学专家个人信息(部分) 傅超美——中药药剂学专家 傅超美,男,1961年生,四川省简阳市人。博士,现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4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派遣到马来西亚进行学术交流活动1年。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现为博士生导师,中药炮制制剂教研室主任、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药药剂学》国家规划教材编委,2001年被成都市团委评为十佳青年教师,2003年成都市大中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长期承担本专科和硕、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讲的课程为《中药药剂学》《中成药学》《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药剂学》以及《中药新药研究与评价》。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863攻关课题“四物汤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示范性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攻关课题“青黛炮制的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系统研究”;作为主研承担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大川芎丸研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泡沫分离技术在皂苷成分分离中的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攻关课题“固体制剂共性技术——制粒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部重大课题“脑血清研制”等8项。还承担了10余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和10余项与企业合作开发研制新药。取得“熊胆舒喉片”、“镇咳宁胶囊”等5项新药证书。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中医科技进步三等奖1

项,省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出版专业著作3部。被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聘请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中药药剂学》编委,作为副主编出版《中药制剂前处理新技术与新设备》,作为编委出版《中药制药工艺技术解析》《中药新制剂研究与应用》(第三版)。 吴纯洁——中药炮制制剂专家 吴纯洁,男,1965年生,四川省绵竹县人。1986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药学,留校在中药炮制教研室任教;1992年在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制剂教研室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中药制剂教研室任教研室副主任。1996年至今,任学校科技中试中心主任。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1晋升研究员,2005年在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获博士学位。1999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一直从事中药制剂与中药炮制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参与策划了由我校牵头承担的国家863、“九五”与“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能提出创新的学术观点与教学方法,解决学科的一些关键共性技术,如“炒药锅及药材温度如何测定与量化”,“中药微粉粒径的标准范围是多少”等问题。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50多篇。

四川省中医院新病案首页2014

附件1 医疗机构(组织机构代码:)医疗付费方式:□中医住院病案首页 健康卡号:第次住院病案号:

商业医疗保险 6.全公费 7.全自费 8.其他社会保险 9.其他 (二)凡可由医院信息系统提供住院费用清单的,住院病案首页中可不填写“住院费用”。

附件2 住院病案首页部分项目填写说明 一、基本要求 (一)凡本次修订的病案首页与前一版病案首页相同的项目,未就项目填写内容进行说明的,仍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修订印发中医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1〕6号)执行。 (二)签名部分可由相应医师、护士、编码员手写签名或使用可靠的电子签名。 (三)凡栏目中有“□”的,应当在“□”内填写适当阿拉伯数字。栏目中没有可填写内容的,填写“-”。如:联系人没有电话,在电话处填写“-”。 (四)疾病编码:指患者所罹患疾病的标准编码。目前中医诊断按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1995)编码执行,西医诊断按照全国统一的ICD-10编码执行。 (五)病案首页背面中空白部分留给各省级卫生、中医药行业管理部门结合医院级别类别增加具体项目。 二、部分项目填写说明 (一)“医疗机构”指患者住院诊疗所在的医疗机构名称,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的机构名称填写。组织机构代码目前按照WS218-2002卫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标准填写,代码由8位本体代码、连字符和1位检验码组成。

(二)医疗付费方式分为: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贫困救助;5.商业医疗保险;6.全公费;7.全自费;8.其他社会保险;9.其他。应当根据患者付费方式在“□”内填写相应阿拉伯数字。其他社会保险指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农民工保险等。 (三)健康卡号:在已统一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健康 卡”的地区填写健康卡号码,尚未发放“健康卡”的地区填写“就医卡号”等患者识别码或暂不填写。 (四)“第N 次住院”指患者在本医疗机构住院诊治的次数。 (五)病案号:指本医疗机构为患者住院病案设置的唯一性 编码。原则上,同一患者在同一医疗机构多次住院应当使用同一病案号。 (六)年龄:指患者的实足年龄,为患者出生后按照日历计 算的历法年龄。年龄满1周岁的,以实足年龄的相应整数填写;年龄不足1周岁的,按照实足年龄的月龄填写,以分数形式表示:分数的整数部分代表实足月龄,分数部分分母为30,分子为不足1个月的天数,如“2 月”代表患儿实足年龄为2个月又 15天。 (七)从出生到28天为新生儿期。出生日为第0天。产妇 病历应当填写“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期住院的患儿应当填写“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入院体重”。新生儿出生体重指患儿出生后第一小时内第一次称得的重量,要求精确到10克;新生儿入院体重指患儿入院时称得的重量,要求精确到10克。 15 30

成都中医药大学专业介绍

临床医学院 中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制:七年层次:长学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培养具有较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及诊疗技能,较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正确的中医理论思维,较熟练的中医临床技能和较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能继承导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能从事中医学临床及科学研究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学位授予:医学学士、临床医学专业硕士。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汉语、中医文献学、医用生物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各家学说、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就业方向: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学术编辑出版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 中西医临床医学省级特色专业学制:七年层次:长学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培养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系统掌握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能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诊

治疾病,有较强的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能从事中西医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门人才。学位授予:医学学士、临床医学专业硕士。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汉语、中医文献学、医用生物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各家学说、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就业方向: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学术编辑出版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 中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制:五年层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中医学及相关中西医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常见急重症进行处理的能力,能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学位授予:医学学士。主要课程: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五官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等。就业方向:医疗机构,医药企业,教学、科研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

中药学试题1. 比较麻黄与桂枝功效与主治异同。 答:相同点:麻黄与桂枝均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不同点:麻黄发汗之力强,尤适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者;桂枝发汗相对弱,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均可使用。麻黄还能宣肺平喘,主治肺气不宣之喘咳;利水消肿,主治水肿兼表证。桂枝还有温通经脉、温助阳气的功效,主治寒凝血瘀,风寒湿痹,以及肾、心、脾阳虚证。 4. 试对比牡丹皮与地骨皮功效和主治的异同。 答:相同点:均能清热凉血、清虚热,治疗血热出血症和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等。不同点:地骨皮善治有汗骨蒸,并能止血,清肺降火,还可治肺热咳嗽;牡丹皮还能活血散瘀,又可治瘀血证。 5. 为什么说连翘为“疮家圣药”?

答:连翘味苦性寒,主入心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品既能清心火,解疮毒,又能消肿散结,可用于治疗热毒蕴结所致的内外疮痈诸证,故有“疮家圣药”之称。 6. 试比较黄芩、黄连、黄柏功效与主治异同。 答:相同点:均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各种湿热证及痈疮肿毒等证。不同点:黄芩长于清中、上焦湿热而泄肺火,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还具有止血、清热安胎作用,用于血热出血及胎热胎动不安;黄连长于清中焦湿热而泄心胃之火,用于治疗湿热泻痢、胃 9. 苍术的功效与应用 答: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①治湿滞中焦之痞满呕恶食少或吐泻乏力等;②治风湿痹痛,湿盛者尤宜;③发汗解表,治表证夹湿;④明目,治夜盲及眼目昏涩。 10. 比较茯苓与薏苡仁在功效与应用方面的异同。 答:相同点:均有利水渗湿、健脾的功效,均可用于水湿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带下等多种病证。不同点:茯苓性平不偏寒热,应用广泛,健脾之力强于薏苡仁,且更为常用,

四川的中药材产业及分布价格

四川的中药材产业及分布价格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在发展现代中医产业方面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四川省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科研实力在国内也处于中上游,但是产业资源分散,企业数量偏多,除少数几个特例外,大都缺乏有国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与高成长的规模销 售品种。 而且,以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为代表的四川省中药材市场发展水平,包括药材资源和经销商资源,与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看到自己的独特优势,也应该正视与别人的差距,在严峻的市场形势面前,四川必须发挥优势,缩小差距,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步伐。 培育道地药材大品种 以培育大品种为目标,精选川贝母、川附子、丹参、川芎、川麦冬、川郁金(姜黄)、川白芷等资源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知名川产道地中药材,按照“大中药、全产业链”的模式,加强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在中药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中药新药、食品、保健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开发,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通产业链,打造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利用道地药材进行品牌带动。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中成药及相关产品大品种、中药大企业,以品

牌带动中药产业快速发展。 集中管理药材经销商 在经销商方面,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正走入正规化和现代化。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结合四川当地丰富的药材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中药文化,市场在规划设计中引进和融入了国际先进的建筑理念,采用专业的通风采光设计,引进自动关合玻璃顶棚等现代化设施,使之成为“会呼吸”的中药材市场。将全部中药材经销商集中于此,申请营业执照,商铺井然有序,将经销商市场纳入正规化规范化,并在这里对经销商进行集中管理。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商铺“单一产权、只租不售”的经营模式,引进现代化交易方式,全力打造全国中药材市场中心,全面带动四川中药材产业升级,引领全国行业发展方向,使成都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中药材专业市场标杆。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建设,也对其他地区中药材市场建设和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产业链发展有底气 1.丰厚的药材资源。 四川省作为我国四大中药种植基地之一和农业大省。中药材一直是四川省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成都市获得的1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中,中药材就占了4个。部分中药材的地区标准将可能上升成为国家标准、甚至世界标准。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理学

副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与选择性低有关. 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激动药:指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 拮抗药:指有较强的亲和力,无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而是拮抗该受体激动药兴奋该受体的作用。首过消除:药物通过胃肠壁和肝脏时可被代谢、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以口服途径给药。肾脏,胃肠道,肠粘膜,肺,皮肤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治疗量指药物的常用量,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量,一般情况下治疗量不应超过极量。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或生物活性的改变,又称为药物代谢抗生素某些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在代谢过 程中产生的对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 杀灭作用的物质。最低抑菌浓度是指在体外培养18-24h后能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用浓度。 M受体兴奋,抑制ACh释放(负反馈) N受体兴奋,促进ACh释放(正反馈) ①M受体兴奋的效应1、心脏抑制:四负2、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胃腺、呼吸道腺。 3、眼:瞳孔缩小、眼内压下降,调节痉挛。 4、内脏平滑肌收缩,括约肌松弛。②N1受体兴奋(分布于神经节的受体):植物神经节兴奋③N2受体兴奋(分布于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骨骼肌收缩④a1受体激动:1、皮肤、粘膜血管,腹腔内脏血管收缩。2、胃肠平滑肌松弛,括约肌收缩3、瞳孔开大肌收缩,扩瞳4、肝糖原分解增加⑤p1受体激动时1、心脏兴奋:心收缩力加强,传导加快,自律性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2、肾素分泌增加3、脂肪分解增加4、胃肠平滑肌松弛⑥a2受体激动时:1、支气管平滑肌松弛2、骨骼肌、冠状血管扩张。3、糖原分解增加。4、胃、肠平滑肌松弛⑦p3受体激动时:脂肪分解增加 毛果芸香碱(m激动)1.对眼睛的作用:①缩瞳②降低眼内压(远视) ③调节痉挛2、对腺体作用:增加汗腺、唾液腺的分泌。应用:1、青光眼首选2、虹膜睫状体炎3、口腔干燥 新斯的明(抗胆碱酯酶) 作用①兴奋骨骼肌 ②收缩平滑肌临床应用①重症肌无力②术 后腹胀气和尿潴留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 速④对抗过量时的毒性反应(筒箭毒碱和阿托品) 阿托品(阻断,口服) 药理作用:①松弛内脏平滑肌②抑制腺体分泌③眼:(1)扩瞳(2)眼内压升高(3)调节麻痹(近视)④心血管系统:心率加快(2)房室传导加快(3)血管与血压⑤兴奋中枢临床应用:1.解除内脏绞痛2. 抑制腺体分泌3.眼科应用(虹膜睫状体炎,验光配镜)4.缓慢性心律失常5.抗休克6,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解救毒蘑菇解救氯解磷定中重 度 去甲肾上腺素只宜静脉滴注给药肾上腺素(注射)、异丙肾上腺素(舌下或喷雾);麻黄碱(口服) a 1,a 2去甲肾上腺素作用:①收缩血管②兴奋心脏③升高血压,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④其他:对机体代谢影响较弱,大剂量时血糖升高临床应用:1.休克2.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1. 局部组织缺血2. 急性肾功能衰退 a,p肾上腺素1.兴奋心脏2.血管3.血压4.舒张平滑肌5.促进代谢6.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应用:1.心脏骤停2.过敏反应3.支气管哮喘4.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不良反应:心悸,烦躁,头痛和血压升高等 p1,p2异丙肾上腺素1.兴奋心脏2.血管和血压3.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4.增加组织耗氧量临床应用:1,支气管哮喘2,房室传导阻滞3.心脏骤停不良反应:常见心悸,头晕。用药过程控制心率 酚妥拉明 1.扩张血管2.心脏兴奋3.其它:拟胆碱作用:兴奋胃肠平滑肌,组胺样作用③唾液腺和汗腺分泌增加临床应用:1.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2.去甲肾上腺素滴注外漏3.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高血压危象、术前准备4.抗休克5.急性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6.其它: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症;阳痿不良反应:IV时,心率加快,诱发心律失常或心绞痛反跳现象 苯二氮卓类1.抗焦虑2.镇静催眠3.抗惊厥和抗癫痫4.中枢性肌肉松弛5,其他临床应用:1.焦虑症2.失眠症3.惊厥和癫痫4.麻醉前给药5.缓解肌紧张不良反应:嗜睡,头昏,乏力和记忆力下降弗马西尼解救 苯妥英钠(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首选)临床应用1,癫痫2.中枢疼痛综合征3.心律失常不良反应:.1,局部刺激2.齿龈增生3.神经系 统反应4.造血系统5.过敏反应6骨骼系统7 致畸反应8.其他;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乙琥胺 小发作地西泮持续状态 氯丙嗪药理作用:1、对中枢神经作用: ①镇静和抗精神病②镇吐③对体温调节的 作用:不但降低发热者体温,还能降低正常 人体温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1) 阻断a肾上腺素受体(2)阻断M胆碱受体3、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临床应用: 1.精神分 裂症 2.呕吐和顽固性呃逆,3.人工冬眠与 低温麻醉不良反应1.一般不良反应2.锥体外 系反应:机制:阻断黑质—纹状体D2受体, 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所致3. 内分泌 系统紊乱:乳房肿大、泌乳、闭经、生长减 慢4. 过敏反应5. 心血管和内分泌障碍:直 立性低血压、持续性低血压休克、心电图异 常、心律失常6. 惊厥与癫痫7.急性中毒 吗啡(注射)药理作用:1. 中枢神经系统: ⑴镇痛镇静⑵抑制呼吸⑶镇咳⑷催吐(5) 缩瞳(6)其它:恶心、呕吐。抑制下丘脑释 放:促性腺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因子2、兴奋平滑肌:⑴胃肠道⑵胆道(3) 大剂量时收缩支气管平滑3、心血管系统: ⑴扩张血管及降低外周阻力,有时引起体位 性低血压。这与吗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促 组胺释放有关。(2)间接扩张脑血管而使颅 内压升高,主要由于呼吸抑制,CO2潴留使 脑血管扩张的结果。颅脑损伤,颅内压升高 者禁用。4. 其它:抑制免疫系统和HIV诱 导的免疫反应。临床应用:1. 疼痛2.心源 性哮喘3.腹泻4.咳嗽不良反应:1 .治疗量: 产生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尿少, 排尿困难、胆绞痛、直立性低血压等2.耐受 性和依赖性。 3.急性中毒: 表现昏迷、瞳 孔缩小、呼吸抑制、血压下降、体温下降、 少尿,死于呼吸麻痹。抢救:人工呼吸、给 氧、给纳洛酮-阿片受体拮抗药。 纳洛酮治疗阿片类药物中毒 阿司匹林作用及应用1.解热2.镇痛发热者 体温降低到正常,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 3. 抗炎 4.抑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影响 血栓形成(小剂量),主要是抑制TXA2(血栓素) 的生成-临床用于血栓的预防不良反应: 1. 消化道反应2.凝血障碍:小剂量抑制血小板 聚集,大剂量抑制肝脏合成凝血酶原。 3. 阿司匹林哮喘 4. 瑞夷综合征5. 水杨酸反 应6.对肾脏的影响 利尿药:是一类作用于肾脏,促进体内水和 电解质的排泄,使尿量增加的药物。根据效 能分为三类:高效能(袢利尿药):髓袢升 支粗段髓质皮质部,呋塞米;中效能:远曲 小管近端(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噻嗪类; 低效能(保钾利尿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螺内酯,氨苯蝶啶,近曲小管,碳酸酐酶抑制 药1、高效能利尿药:呋塞米(furosemide), 依他尼酸布美他尼 药理作用和机制:1.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 皮质部NaCl再吸收而发挥利尿作用;2.直接 扩张血管 临床应用:1.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2.严重水 肿3.急慢性肾衰4.高钙血症不良反应:1水 与电解质紊乱2.耳毒性3. 高尿酸血症4. 胃肠道影响 2、中效能利尿药:噻嗪类、氢氯噻嗪 药理作用和机制:1.利尿作用:抑制远曲小 管近端NaCl的重吸收2.抗利尿作用:尿崩症 3.降血压作用:早期:利尿,致血容量降低, 降低血压,长期:通过扩张外周血管达到降 压效果。 临床应用: 1.轻、中度水肿 2. 高血压 3. 尿崩症不良反 应:1电解质紊乱2代谢异常3高尿酸血症4 高钙血症 3、低效能利尿药: 螺内酯(安体舒通)其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 似不良反应:1高血钾,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 性激素样副作用螺内酯(spironolactone) 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药理作用及机制:1. 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对Na+的重吸收(阻滞Na+ 通道)2. 抑制 远曲小管、集合管对K+ 的分泌,降低Na+ 的 重吸收,使管腔负电荷下降,外电位差下降, K离子分泌减少。临床应用:与排钾利尿药 合用治疗顽固性水肿 不良反应:较少1. 高钾血症2. 嗜睡,恶心, 呕吐,腹泻等临床应用:1.治疗青光眼2.急 性高山病3.碱化尿液4.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二、脱水药:渗透性利尿药,药理作用:1. 脱 水作用2. 利尿临床应用:1.脑水肿、青光眼: 2. 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糖皮质激素:1. 对代谢的影响(1)糖代谢: 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并升高血糖(2) 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 成(3)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分解,重新向 心分(4)水盐代谢:保钠排钾2、抗炎作用。 3、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 4、抗休克 5、抗 内毒素,退热6.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血液 系统,消化系统,骨骼系统临床应用:1、 替代治疗;2、自身免疫性疾病3、过敏性疾 病4、严重感染5.抗休克6、血液病不良反 应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1)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2)诱发或加 重感染(3消化系统并发症(4) 运动统并发症 (5)其他:精神失常2.停药反应(1)药源性 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2)反跳现象 胰岛素药理作用:1代谢作用(1)糖代谢(2) 脂肪代谢(3)蛋白质代谢2.钾离子转运3. 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少肾血流量 临床应用:1糖尿病2细胞内缺钾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 2 低血糖 3 胰岛素抵抗 4 脂肪 萎缩。 青霉素类抗生素(一)青霉素临床应用:首 选用药:溶血性链球菌:扁桃体炎,丹毒, 猩红热,败血症;草绿色链球菌:治疗和预 防感染性心内膜炎;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 中耳炎;放线菌病,梅毒,回归热,钩端螺 旋体病,鼠咬热;与抗毒素合用治疗:破伤 风,白喉敏感但耐药:流行性脑膜炎,淋病 不良反应:1、变态反应2、赫氏反应3.局部 反应4.其他:高钾血症,高钠血症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和多肽类抗生素 1、红霉素:首选用于军团病、白喉带菌者、 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及结 肠炎、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妊娠期 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衣原体感染的一线药2、 阿奇霉素: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和 菌群失调;长期大量应用出现二重感染偶见 过敏反应和肝功能异常、黄疸等。 万古霉素类万古霉素毒性大:耳毒性,肾毒 性,过敏反应,以及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多 粘菌素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耳毒性2、 肾毒性3、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4、变态反应:偶可见过敏性休克,尤其是 链霉素。1、链霉素①合用四环素。鼠疫(首 选),布氏杆菌病②兔热病③合用青霉素, 感染性心内膜炎④合用氨苄西林。预防呼吸、 胃肠及泌尿系统、术后敏感菌感染⑤合用异 烟肼、利福平,结核病的初治阶段不良反应: 前庭功能损害,过敏性休克,皮试肾毒性2、 庆大霉素氨基苷类中治疗G-杆菌感染首选 药 四环素类和氯酶素类四环素类 氯酶素类不良反应:1、抑制骨髓造血系统 功能2、灰婴综合征:定义:新生儿或早产 儿用量过大,于用药后4天发生循环衰竭, 出现腹胀、呕吐、呼吸急促及进行性皮肤苍 白等。机制:肝脏发育不全,缺乏葡萄糖醛 酸酶,对氯霉素代谢,解毒功能有限,使药 物在体内蓄积。3、精神症状:禁用于精神 病患者4、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5、 其他:过敏反应,剥脱性皮炎、神经炎、共 济失调、菌群失调所致的维生素缺乏、二重 感染第 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1,呼吸道感染2.泌 尿生殖道感染3.肠道感染4.其他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3.过敏反 应4.其他:肝损伤 大黄泻下,柴胡解热,麻黄平喘知母皂苷, 桔梗不能静脉 附子对心血管1,强心作用2,抗心肌缺血 作用3,抗心律失常作用4,对血压的影响: 降低血管压力,轻度扩张冠状血管5.抗凝作 用6.抗休克作用 中药药理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 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 规律的一门学科 主要任务:1.阐明中药及复方治疗作用的物 质基础及作用机制2,从中药及方剂中发现有 效治疗疾病的现代中药新药3.建立适合中医 药特点,可为国际科学界认可的研究手段和 方法4.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指导中 医临床更为科学合理用药。 清热药:凡以清泻里热为主要功效,主治里 热证的药物。 温里药:凡以温里驱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 寒证的药物。 葛根是豆科葛属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 根。1.解热2.降血糖3(1.保护血管,改善 循环障碍2.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3.抗血 栓,改善血液流变性4.降血压) 药理作用影响因素:1.药物因素(1.品种与 质量①基源和产地②采收季节和药用部位 ③贮藏条件④炮制2.生产工艺与剂型①生产 工艺②剂型)2.机体因素(1.生理情况①年 龄②性别③遗传因素2.病理状态3.心理因素 -安慰剂效应4.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 变化)3.环境因素(1.地域2.气候寒暖3.饮 食起居)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专项项目申请书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科研项目申请书(任务书)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申请单位: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参加单位: 计划周期: 年 月至 年 月 填报日期: 年 月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制 2015年度版

填表说明 1、严格按照本《申请书(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填写,内容 真实可信,表述简明扼要,采用电脑打印,不得用手写方式填写。。 2、申请号、合同号由省中医管理局编制确定,申请时请勿填 写此栏。 3、“课题标志”栏按《招标指南》规定的类别填写。 4、“项目类别”栏选填“开发研究”、“应用研究”、“应用基 础研究”或“软科学研究”。 5、本《申请书(任务书)》请使用A4纸双面打印或复印,并于 左侧装订成册。若页面不敷,可另加页。 6、项目所属学科及代码按《中医药科研学科代码表》填写, 可选填1—2个。 7、“人员分类”栏根据项目负责人情况选填“中医”、“中药”、 “西医”、“西药”、“中西医结合”、“医技”、“护理”和“其他”。 8、本《申请书(任务书)》系申请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学研 究专项的依据,经评审后纳入计划下达,并签订合同后方为有效。 此“说明”仅供项目申请者填写本《申请书(任务书)》之用,复印时切勿复印此页。

基本情况 1

2

项目负责人学习、工作简历(以时间先后为序) 研究成绩简介:近五年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主要论文、著作和科研成果名称,注明作者顺序及获奖获专利情况。

研究目的和意义,立论根据,特色或创新之处。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请附参考文献目录及出处)。 4(若页面不敷,可另加页)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四川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四川在指导老师合计:75 人 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 1李仲愚1四川省 2何天祥1四川省 3倪宣化1四川省 4杜琼书1四川省 5江尔逊1四川省 6陈枢懋1四川省 7廖孔禹1四川省 8王静安1四川省 9杨介宾1四川省 10李孔定1四川省 11郑陶万1四川省 12邹学熹1四川省 13张签铭1四川省 14唐卡昂旺降措1四川省 15陈治恒1四川省 16唐成德1四川省 17徐楚江1四川省 18王临轩1四川省 19陈潮祖1四川省

20张士良1四川省 21旦科1四川省 22周楚良1四川省重庆市南岸区中医院中医科 23龚去非1四川省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中医科 24郑惠伯1四川省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中医科 25段亚亭1四川省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中医科 26王希知1四川省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中医科 27史方奇1四川省重庆市中医院中医科 28陶克文1四川省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科29陈枢燮2四川省重庆市中医院中医科 30王静安2四川省 31李孔定2四川省 32唐卡昂旺降措2四川省 33唐家福2四川省 34吴康衡2四川省 35杨家林2四川省 36冯志荣2四川省 37叶传惠2四川省 38蒋慧均2四川省 39吴孝恺2四川省 40邓世发2四川省 41张世明2四川省

43林万和2四川省44牟玉书2四川省45龙治平2四川省46常振湘2四川省47旦科2四川省 48黄修武2四川省49格桑尼玛2四川省50张之文2四川省51杨宣舒2四川省52张世明3四川省53旦科3四川省 54张之文3四川省55孙同郊3四川省56陈福安3四川省57郭子光3四川省58刘金龙3四川省59钟以泽3四川省60杨宣舒3四川省61王晓东3四川省62邓亚平3四川省63忠登郎加3四川省

胡兵导师简介

胡兵导师简介 胡兵(1971-),男,肿瘤学博士、博士后,龙华医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Array师,上海市第十二届银蛇奖获得者。先后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华 西医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 学)等校学习、工作,获中西医结合肿瘤硕士学位、肿瘤学博士学位。中 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Cancer Biotherapy and Radiopharmaceuticals》、《中西医结合学报》审稿专家。 先后在肿瘤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等实验室从事肿瘤 基因治疗、中西医结合肿瘤、肿瘤生物学、肿瘤功能基因组、以及中药新药开发等领域研究 工作,现致力于肿瘤生物学与中医药抗癌研究,临床长于中西医结合抗癌、抗转移及肿瘤康 复治疗。主研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多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 持完成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项目等项目多项,在研 上海市中医三年行动计划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西部开发合作项目、“龙医学者、龙医团队” 项目等项目多项。 在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J Immunother、Anticancer Drug、Cancer Biother Radiopharm、Oncol Rep、Exp Ther Med、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肿瘤、癌症、中西医结合学报、生命科学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10余篇,EI收录4篇,PubMed 收录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2项),第一发明人2项。

最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汇总

中药学试题 1. 比较麻黄与桂枝功效与主治异同。 答:相同点:麻黄与桂枝均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不同点:麻黄发汗之力强,尤适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者;桂枝发汗相对弱,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均可使用。麻黄还能宣肺平喘,主治肺气不宣之喘咳;利水消肿,主治水肿兼表证。桂枝还有温通经脉、温助阳气的功效,主治寒凝血瘀,风寒湿痹,以及肾、心、脾阳虚证。 2. 试述葛根、升麻、柴胡在功效与应用方面的异同。 答:相同点:葛根、升麻、柴胡均能疏散退热,主治表证(风热表证或温病卫分证、风寒表证等)发热;还可升脾胃清阳,适应证各异。不同点:①葛根善发表解肌退热,适宜于外感表证发热,项背强痛;升麻清散解表,尤适宜于温病卫分证及风热表证发热;柴胡疏散退热作用好,又能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除用于风热表证、风寒表证发热外,还适用于少阳证寒热往来,常与黄芩等药同用。②葛根长于升脾胃清阳而止泻,适宜于脾气虚泄泻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治湿热泻痢初起兼表证者,常与黄芩、黄连等配伍。柴胡、升麻能升清阳而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③葛根、升麻还能透疹,适用于麻疹疹出不透。此外,葛根又能生津止渴,适用于热病伤津及内热消渴;升麻还可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柴胡又善疏肝解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肋疼痛等证。 3. 简述石膏的功效和主治病证。 答: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机。主治病证有:①温热病气分实热证;②肺热喘咳证;③胃火牙痛、头痛;④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 4. 试对比牡丹皮与地骨皮功效和主治的异同。 答:相同点:均能清热凉血、清虚热,治疗血热出血症和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等。不同点:地骨皮善治有汗骨蒸,并能止血,清肺降火,还可治肺热咳嗽;牡丹皮还能活血散瘀,又可治瘀血证。 5. 为什么说连翘为“疮家圣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历届领导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历届领导 2018.03局长王国强副局长、党组成员于文明(副局长)马建中王志勇闫树江人事动态·闫树江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不再担任·王志勇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图/简历)曾任领导吴刚李大宁局领导介绍编辑局长:王国强。副局长:吴刚、于文明、李大宁、马建中、王志勇。王国强,男,汉族,籍贯安徽,1955年3月出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2000年获吉林大学人口学专业法学硕士学位。先后在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工作,1983年调到国家计生委,历任秘书处副处长、处长、办公厅副主任、主任、政策法规司司长、计划财务司司长。曾在日本厚生省国立公共卫生学院留学做客座研究员,到河南省焦作市挂职担任市委副书记。2000年12月任国家计生委党组成员、副主任,2003年3月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成员、副主任,2003年9月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机关党校校长,2002年6月起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2007年1月任卫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刚,男,汉族,1953年6月生,山西灵石人,中共党员。1976年12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后,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工作。1985年7月,调任到卫生部中医司,后到国家中

医管理局工作。1989年5月起,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干部处副处长、处长。1994年9月,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劳动与政策法规司副司长,1998年2月任司长。2002年7月起,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2002年10月,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2004年4月起,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分管医政工作。于文明,男,汉族,1963年6月生,山东单县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7月,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随后入天津中医学院研究生部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88年6月,任中国中医药报社记者、编辑、部门主任。1997年12月,任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2004年4月起,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分管中医药科研工作。李大宁,男,汉族,1953年1月生,吉林永吉人,中共党员。1982年12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后,到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工作。1986年,任黑龙江中医研究院副院长。1987年7月,调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历任科技司交流处副处长、办公室副主任、计划财务司副司长、计划财务司司长、办公室主任、人事与政策法规司司长等。2000年10月起,任局党组成员。2001年11月到2003年10月,被选派至四川省人民政府挂职,任省政府副秘书长。2005年3月起,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分管国际合

四川省名中医简介

四川省第二届名中医初评通过人员情况简介(29人)【https://www.360docs.net/doc/335176484.html, 】【 2013-04-07 16:55 】【来源:四川新闻网】 我校及附属医院入围老中医: 1、艾儒棣 教授,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师从文琢之、罗禹田。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工作43年,擅治红斑狼疮、皮肌炎、天疱疮、特异性皮炎、荨麻疹、肿瘤疾病、脂溢性皮炎等病症。

2、张之文 教授,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年。擅治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外感发热、失眠、焦虑性神经症等病症。 3、张发荣 教授,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年,擅治糠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脑血管病、健忘、痴呆、偏瘫、咳喘、郁证、疲劳综合征、性功能障碍等病症。

4、杨家林 主任中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师从王渭川。从事中医妇科临床51年,擅治月经失调、子宫肌瘤、不孕症、先兆流产、绝经后骨质疏松、外阴营养不良、产后流血等病症。 5、罗才贵 主任中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从事中医推拿临床工作37年,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骨与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等骨关节退行性疾病以及筋伤疾病、股骨头坏死等病症。

6、胡天成 主任中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师从胡伯安。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45年,擅治小儿高热、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多动综合征、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病症。 7、钟以泽 主任中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师从王渭川、文琢之。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工作50年,擅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周围血管疾病、银屑病、皮炎湿疹、白癜风、等病症。

8、曹吉勋 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成都中医学院“西学中”高级研修班。从事中医肛肠临床工作63年,擅治混合痔、肛周脓肿、便秘、先天后天肛门会阴畸形等病症。 9、熊大经 教授,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师从熊雨田。从事中医耳鼻喉临床工作48年,擅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声音嘶哑、耳鸣、耳聋、耳胀等病症。

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勤修教授简介

张勤修简介(2016年):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国家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主任。本科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人;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卫生厅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中医师承导师;四川省中医药系统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四川省医疗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专家;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全科与养生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传统诊疗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专委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委、世界中联耳鼻咽喉口齿分会常委、四川省中医药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变态反应学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副总编、《中医眼耳鼻喉科杂志》副主编。主持国家十一五与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其它省部级以上课题/项目6项,主研其它各级课题5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6篇(其中SCI论文5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45篇),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卫计委住院医师规培规划教材《中医五官科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

科学》。编写专著14部,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11项,专利7项。 我国唯一的西学中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曾担任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三六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擅长耳鼻咽喉内镜手术、头颈外科手术、耳显微外科手术。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耳鼻咽喉科疾病临床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外治法防治上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成立了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全科与养生学会并担任会长,在中医药内治、外治常见全科疾病、尤其是耳鼻咽喉与脾胃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提出了鼻窦炎“双窍闭塞双毒互结”发病观点,总结出了“疏窦窍祛双毒扶正气”的“鼻窍整体疏通疗法”,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此外,在道教医学与养生方面也有独特经验。其开设的公开课“傻瓜医学统计学”、“临床科研设计与meta分析”、“五运六气基础与临床应用”、“易医概论”、“道教医学概述”、“瘦身美体—辟谷术”、“良性阵发性眩晕手法复位术”等成为广受欢迎的讲座。

成都中医药大学全国排名多少

【第一篇】成都中医药大学全国排名多少中医药大学排名 中医药大学排名 中医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从事中药鉴定、炮制、调剂、制剂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系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中药学和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中药鉴定、炮制、调剂、制剂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常用实验方法和药理法规;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医药高校综合排名参考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广州中医药大学 3、上海中医药大学 4、南京中医药大学

5、成都中医药大学 6、山东中医药大学 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天津中医药大学 9、湖南中医药大学 10、辽宁中医药大学 11、湖北中医药大学 12、浙江中医药大学 13、长春中医药大学 14、福建中医药大学 15、江西中医学院16、河南中医学院17、陕西中医学院18、云南中医学院19、广西中医学院20、安徽中医学院21、甘肃中医学院22、贵

阳中医学院23、山西中医学院国家重点学科排名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覆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5个) 2、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3、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4、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5、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6、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7、山东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8、天津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9、辽宁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10、湖南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11、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中医学、中药学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在知识结构上体现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的结合,掌握运用现代实验研究技术,成为在中医药领域中具有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 专科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医古文(一)、中医基础理论(一) 、中药学(一) 、方剂学(二) 、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化学(实验)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实验)、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实验) 、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实验)、有机化学(四) 、有机化学(四)(实验)

川卫办发[2007]355号

川卫办发[2007]355号 关于印发《四川省城市卫生支援基层卫生 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卫生局,绵阳科学城卫生局,厅(局)直属医疗机构,卫生部驻川医疗机构: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卫生支援基层卫生工作,使各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四川省城市卫生支援基层卫生工作意见》并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四川省城市卫生支援基层卫生工作意见 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二〇〇七年八月十日

附件 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城市卫生支援 基层卫生工作意见 多年来,我省各级城市医疗卫生机构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帮扶工作,为加强基层卫生建设,服务广大群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城市卫生支援基层卫生工作中,由于项目众多、牵头单位繁杂、工作渠道交错等原因,客观上造成受援单位项目冲突、帮扶效果不佳等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城市卫生支援基层卫生工作,使各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现结合我省实际,统一规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城市卫生支援基层卫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城乡统筹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发挥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优势,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增强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诊疗能力,方便基层群众就近获得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医院管理水平,努力做到派出一支队伍、帮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

二、支援形式 (一)城市中高级医务人员服务基层工程 市、州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没有在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不含设市的城区)连续服务一年以上的中级技术人员、没有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连续服务半年以上的副高级技术人员,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没有在乡(镇)卫生院连续服务半年以上的中级技术人员,均应参加城市中高级医务人员服务基层工程。 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申报晋升高级技术职称资格前,必须到民族自治州和革命老区等州(市)级医疗卫生单位服务1年。市(州)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申报晋升高级技术职称资格前,必须到县级或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连续服务1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申报高级技术职称前必须到乡(镇)卫生院连续服务半年或累计服务1年。 1.城市三级医院及省卫生厅注册医疗机构定点到甘孜、阿坝、凉山州相应医疗卫生机构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由省卫生厅统一协调安排。其中卫生部在川医疗单位和卫生厅直属医疗卫生机构中级以上卫生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