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_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_刘军

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_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_刘军
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_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_刘军

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

刘 军

【内容提要】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全球化的兴起同步发展。因此,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无不打上全球化的烙印。由于对全球化的认知不同因而使对外政策的形成也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

【关键词】 俄罗斯 全球化 外交政策

【作者简介】 刘军,1970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上海 200062)

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全球化浪潮极大地影响了各国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从而也影响着各国内政外交的发展。苏联8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来外交政策的形成也无不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对全球化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时期是一种幻想型的全球主义,叶利钦时期是从一种幼稚型的亲美主义转向反全球化,那么,普京则是一种务实型的全球主义。

一 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幻想型的全球主义是指不切实际地将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关系的改革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联系起来,幻想通过全球化作为媒介来实现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政策的根本变革。幻想型的全球主义忽视了本国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的实际与全球化内在要求之间的距离,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内在要求甚至单方面牺牲国家利益来试图求得通向全球化的渠道,因而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中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超越客观环境的目标,其结果是国家本身被吞没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戈尔巴乔夫时期国内政治经济的改革与对外政策新思维的产生说到底是全球化影响的产物。从经济方面看,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主要包括相互依存论与世界市场论。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封闭隔绝是不利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苏联经济必须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世界市场,与国际经济组织如西方七国集团建立制度性的联系。他说:“在当代相互依存的世界,一个闭关锁国、思想封闭,与全球发展隔绝的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1在推进苏联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大力呼吁要走出自给自足,参与国际分工。他还提出世界市场是苏联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并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使苏联经济融入世界市场o。

融入全球经济需要与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发展制度性的联系。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实践就是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开始建立制度性的联系。1991年6月5日,戈尔巴乔夫在奥斯陆诺贝尔获奖演讲上提出,为了解决苏联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有关问题,有必要

1

o同上,第1046~1057页。

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述等译:《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第720页。

在七国集团会议上进行对话,为实现这一目标,戈尔巴乔夫开展了积极的活动。结果是,伦敦七国集团首脑会议同意给予苏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中的特别联系国资格,并帮助苏联的经济改革,这是苏联经济走向世界经济的第一步。在戈尔巴乔夫看来,“要在经济领域和政治体制中实行彻底的改革,就必须在对外政策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所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就提出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思想来处理对外关系。戈尔巴乔夫首先对苏联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作为贯彻新思维的开端。戈尔巴乔夫还提出要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发展国家间关系。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实现国家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被誉为是一篇“反富尔敦”的讲话。戈尔巴乔夫的讲话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罗伯特?凯撒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评论说“……是联合国有史以来曾经发表过的最出色的讲话之一……敦促冲破冷战的樊篱,向国际合作的新时代迈进……”1

从历史演进及时代发展的要求看,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经济改革与对外政策新思维的推行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而且,从现实的国际政治看,新思维“显然包含着有利于国际缓和的积极成分”,但是如果脱离了两极对抗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发展状况,忽视了国家在面对全球化大潮冲击下的抗风险的能力,仅仅只是关注新思维所代表的全人类意识的表面上的共同性,将认识不到发展水平和传统背景等方面的深刻差异,这样的时空超前的改革试图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国家利益的行为将适得其反。因此,在这样一种幻想型的全球主义的影响下,苏联对外政策也具有一种幻想型的色彩,其结果是难以起到保障国家利益的作用。

二 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外交政策

如果把戈尔巴乔夫式的全球主义定义为幻想型的全球主义,那么,叶利钦执政初期的全球主义是戈尔巴乔夫式的全球主义的某种延续,也即正值俄罗斯自由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幻想以西方的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来改造俄罗斯,这一时期的全球化思想是迅速融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体系,作为西方的平等伙伴共同管理世界事务。为此,叶利钦大刀阔斧地推进“休克疗法”政策,以大幅度开放物价,推动贸易自由化,实行卢布的可自由兑现、迅速地推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加入七国集团、巴黎俱乐部等作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措施o。叶利钦还把参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其中,俄罗斯的地位不是原材料的供应者,而是一个拥有高技术、能适应21世纪挑战的高度发达的、进步的国家?。但是,叶利钦执政初期的全球主义与戈尔巴乔夫也有一定的区别,那就是以一种幼稚的亲美主义为主要特点,以“美国模式”来进行政治经济的根本改造,以全面倒向美国作为外交政策的方向。但这种幼稚的亲美主义很快被俄罗斯式的权威主义所代替,并在实践上走向反全球化。

西方学者以及俄罗斯学者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外交实践都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例如,有学者认为,90年代以来俄罗斯形成了三种外交思维的基本倾向。第一种倾向是科济列夫在职初期确定的。它认为,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应该建立在区别于苏联政策的意识理论基础和利益之上。在科济列夫看来,苏联在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使俄罗斯与西方的靠近,苏联秩序的崩溃将使俄罗斯重新宣称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成为“文明国家共同体”的一个可靠的伙伴?。这一时期,俄罗斯对西方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西方国家开始被认为是国际关系中有正面影响活动的承担者,并且期待它们执行支持俄罗斯民主和市场改革的政策,允许俄罗斯参与到决定世界各民族命运的世界领先强国俱乐部中来。第二种倾向是大国民族主义路线。这种路线强调俄罗斯是一个强国,有自己特有的利益,而且这种利益基本上是与对外扩张相联系的。同时,大国民族主义路线又带有欧亚主义的若干特征,它强调注意19世纪的地缘思维和上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移民的“欧亚理念”。第三种路线部分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形成的

1

o

?

?M ichael M an delbaum(ed.),T he New Russ ian Foreign Policy,A Council on Foreig n Relations Book,1998,p.170.

Boris Yelts in,“Russ ia at the T urn of a New Era”,in Intern ational Affairs,Volume45,Numb er3,1999,pp.1~3.

鲍里斯?叶利钦著,曹缦西、张俊翔译:《午夜日记》,译林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第150~154页。

参见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述等译:《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新思维”,并且强调通过国际法律手段来解决国际范围内的问题,基于在平等基础上的互相合作。俄罗斯的作用是要能够扮演一个“力量中心”,在世界舞台上能够维护自己作为大国的利益,能够维护世界秩序的稳定性1。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关于上世纪90年代俄国对外政策发展的基本脉络,以1993年前后为界,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从1991到1993年,叶利钦所制订并实行的是一种亲西方的“自由国际主义”或“大西洋主义”的对外政策路线。从1993年起,俄国开始转变完全以西方为重心的对外政策布局,实行一种更强调全方位的多元外交,其重心则被放置到俄国所处的欧亚大陆本身o。对于这种“大西洋主义”,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巴巴拉(Bobo La)的评价是,如果说早期叶利钦—科济列夫的大西洋主义是一种“浪漫的受虐狂”(romantic masochism),那么,叶利钦、普里马科夫时代则是一种“受虐狂的完全终止”(m asochism full stop)?。这表明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意味着科济列夫外交政策的失败。主要原因是,俄国人这种亲西方的态度并没有得到他们所设想的相应回报。美国等西方国家并没有按照莫斯科所开出的清单向俄国提供巨量经济及技术援助;在西方“七国集团”问题上,俄罗斯并没有被赋予真正的成员地位;其他如北约东扩问题等都令俄罗斯感到国家利益受到了损害。因此,“大西洋主义”式的关于俄国与美国及欧洲基本关系的设想被证明只是莫斯科一相情愿的空想?。迈科伊特?布莱克认为在科济列夫时期,俄罗斯融入全球化基本上没有什么措施,只是强调自己埋葬了共产主义制度而理应受到奖赏,因此要求进入西方主导的体制中?。诺?亚?西蒙尼亚认为,科济列夫时代俄罗斯的外交政策片面追求与西方的关系,忽视邻国以及在亚洲的利益?。此外,格?萨塔罗夫也批评了科济列夫外交政策中对国家利益的认识上模糊不清?。甚至是叶利钦自己也意识到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问题,他批评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存在着很多即兴之作与不确定性à。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在反思俄罗斯过去10年外交时也对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与西方的“结盟”关系进行了批评á。这样,叶利钦竞选连任成功后,开始了外交政策新的转向b k,开始更多地强调对国家利益的追求而不是与国际共同体的一体化b l。这样,叶利钦后期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与全球化之间显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对抗性,表现出一种反全球化的趋势。

但也有学者认为,叶利钦后期的外交政策只是走向一种务实的方向并为普京时期俄罗斯外交政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历史延续性的眼光来看,这种体现出务实精神的战略思考在90年代俄国对外政策的发展中保持了下来,并为普京就任后推行“外交革命”、将俄罗斯外交引入一个新的阶段奠定了基础b m。

三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外交政策

普京上台后,一方面重申坚持自由主义的方向,另一方面则是要建设强大的国家。面对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权威主义的政治模式,普京否认俄罗斯社会的权威主义,强调俄罗斯不应该也不会成为警察国家,维护宪法的地位b n,并在国内政策及

1

o

?

?

?

?

?

à

á

b k

b l

b m

b n参见《普京文集——文章和讲话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Dmitri T renin,“Fr om Pragmatism to S trategic Choice: Is Rus sia’s Security Policy Finally Becoming Realis tic?”in Andrew C.Kuch ins ed.,Russ ia after the Fall,pp.187~204.

Vladimir Baranovsky(ed.),Rus sia an d Europe,Th e Emerging S ecu rity Agenda,Oxfor d Univer sity Pres s,1997, p.509.

参见M ichael M andelbaum(ed.),T he New Rus sian Foreign Policy,A Cou ncil on Foreign Relation s Book,1998, p.168.

参见伊?伊万诺夫著,陈凤翔等译:《俄罗斯新外交——对外政策十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同上,第585页。

格?萨塔罗夫著,高增讯等译,叶军等校:《叶利钦时代》,东方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第577~580页。

诺?亚?西蒙尼亚:《俄罗斯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1992~1998),《自由思想——21世纪》杂志2000年第3、4期。

M ichael M an delbaum(ed.),T he New Russ ian Foreign Policy,A Council on Foreig n Relations Book,1998,p.173.

参见S ergei Rogov,Russ ia and N ATO’s E nlargem ent (Alexandria,VA:Center for Naval Analys is,1997);Paul Kubicek,“Rus sian Foreign Policy and th e W es t,”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14,n o.14(Winter1999),p p.554~556.

Bobo Lo,Vladim ir Putin and the evolution of Rus sian Foreign Policy,Black w ell Publish ing,2003,p.102.

David Kerr,“T he New Eurasianism:T he Ris e of Geopolitics in Ru ssia’s Foreign Policy,”Eu rope-Asia Studies, vol.47,no.6(1995),pp.977-988;Lyn ch,“T he Realism of Ru ssia’s Foreig n Policy,”pp.23~24.

. ±′?±μo?; ??ê???áà?o?o?± à??oo3?áà??′?±2±?o1±èoo; o?à3±???à?à?o?±o???μ??±?àμ?í?à??àê??o?;№102002

对外政策方面作出了一些调整,也反映了他的全球化思想。对于全球化,普京认为这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俄罗斯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之中,不应封闭起来,不应害怕全球化的挑战。普京还倡导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全球化”,对于对外政策,普京在保证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开展了务实的、全方位的外交。这种全方位的外交在实践上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如有西方学者总结普京执政3年的经历,指出俄罗斯已经在融入欧洲,提升了与美国的关系,重申在独联体中的影响并跳进亚太经济的浪潮1。

除面对经济全球化所作出的应对措施外,普京在外交政策领域的调整也有着与前任所不同的特点。在这样一种务实型的全球主义的影响下, 2000年6月,俄罗斯联邦通过了《对外政策构想》,新的安全构想明确表示反对单极世界,重申建立多极世界,强调俄罗斯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强调要对俄罗斯联邦外部的总体情况、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及其保障手段进行重新认识,提出俄罗斯外交方针至高无上的优先方向是保护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一构想是俄罗斯在叶利钦时期西方化政策受挫以及俄国力日益衰落的背景下提出的,普京试图采取灵活务实的全方位外交为俄国内经济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重振俄大国地位,维护国家利益。这一构想既是对叶利钦后期外交政策的延续,又反映了俄在国力衰落的背景下优先注重国内经济发展,强调外交为国内经济服务的目的。

对外关系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经济服务、推动俄罗斯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是普京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2000年6月,俄罗斯联邦通过的《对外政策构想》鲜明地体现了普京外交的基本特点。新的外交政策构想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提出了经济与对外政策的相互关系问题”,“使全球化进程对俄罗斯国家产生的消极后果降到最低”o。普京认为,“今天我国正在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所以,我们应当在外交领域学会如何捍卫整个国家、俄罗斯企业和公民的经济利益。我们应当真正地为俄罗斯经济提供保障,也可以说为俄罗斯经济提供服务。”同时,普京还将其确定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任务。

普京务实型的全球主义在处理俄与大国关系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普京务实型的全球主义一方面坚持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坚持不与其他大国发生对抗,而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利益。普京在总结俄罗斯外交经验时说:“我们学会了坚决地但是决不发生对抗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普京务实的全球主义在外交领域的影响就是使外交也呈现出全球化,同时也更进一步推进多极化。普京多次主张建立多极化的世界,他在《21世纪头10年》文章中强调:下个10年应当在积极形成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标志下度过,新的国际社会应当是这样一种体系,即以所有国家之间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为基础。以一个或几个国家的霸权为基础的所谓单极世界是俄罗斯不能接受的,也是其他国家不能接受的,它的灭亡是历史注定的?。2002年普京在外交部使节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就其涉及的规模来说是全球性的。“……俄罗斯应该在全球范围——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寻找伙伴和盟友。但我们的盟友应该是尊重和承认俄罗斯国家利益的盟友。”?从这一思想出发,普京还提出了外交政策中的“欧洲方向”与“亚洲方向”以及“亚洲共同家园”的思想。其中,“亚洲方向”出现了“新的东方前景”,而且,如同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欧洲共同家园”一样,普京也提出了“亚洲共同家园”的概念?。

总之,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是在不断提高对全球化认知程度并参与全球化过程基础上的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对于全球化,俄罗斯还处在一个学习的阶段中,因此,对外政策的形成与制定也不会是一个终止的过程,而是要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的变化以及对全球化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而相应发生变化。

(责任编辑 常 玢)1

o

?

?

?

?同上,第200页。

参见《普京文集——文章和讲话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第732~733页。

俄罗斯《独立报》1999年12月27日。转引自马风书《转型期的俄罗斯外交战略》,载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1期。

参见《普京文集——文章和讲话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第251页。

伊?伊万诺夫著,陈凤翔等译:《俄罗斯新外交——对外政策十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第9页。

Bobo Lo,Vladimir Putin and the Evolution of Rus sian Foreign Policy,Blackw ell Publis hing,2003,p.104.

普京政府外交风格和特点

论文题目:普京政府的外交风格及特点 内容摘要:普京领导的普京政府外交以大国定位为核心,以国家利益为基础,以创造复苏经济的国际环境为首要任务,以建立多极化世界为目标,采取灵活务实的风格,坚持全方位平衡外交,为俄罗斯的发展带来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普京政府外交风格和特点 最近在新闻上可能都可以看到中国与俄罗斯关于天然气的谈判,其中普京总统的一句话被大家所熟知“在谈判中被中国喝了不少血,中国人是了不起的谈判者。”可见,中国与俄罗斯将会有长期的合作。中国人对于普京总统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是他的粉丝,而他在本国的人气也非常高,在连任两届俄罗斯总统后,又任总理,并在2012年再次当选总统,而俄罗斯总统的任期已是六年。在普京当政的这么多年里,俄罗斯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他带领俄罗斯走向复兴之路。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俄罗斯经济已濒临崩溃,所以,俄罗斯外交的首要目标,就是“为俄罗斯的稳步发展、经济的振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顺利推行民主改革、巩固宪法制度以及维护人权与自由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1]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普京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对外政策, 奉行与国家实力和需要相适应的外交政策, 突出外交为发展国家经济服务的目的, 强调外交为内政服务。正如普里马科夫后来总结的那样:“在普京担任总统期间, 俄罗斯奉行的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是捍卫国家利益。”[2]

可以看出,与以往的俄罗斯外交相比,普京政府的外交极具风格和特色。学术界对此也多有关注和研究,从大家的总结来看,普京政府的外交有这样的特点:1.鲜明的俄罗斯大国定位2.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3.能源和军事两大支柱4.“国家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的外交关。 大国的定位是普京外交的核心理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也是普京外交的“灵魂”所在,俄罗斯外交的其他理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于它。而国际定位实际上是俄外交方向的定位,它关系到俄在国际上将走什么道路、扮演什么角色、选择什么目标。所以对俄罗斯定位的正确认识非常重要。早在上任伊始,普京就曾明确指出:“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是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做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而是与其共存的强国。”在冷战后特定的政治语境下,俄选择大国定位就意味着它在国际体系中的独立角色和独立的对外政策,而非大国定位则意味着依附于西方主导的国际结构,采取“搭便车”的对外战略。从普京对待西方国家的态度和在反恐方面的动作等都可体现这一定位。从2005年开始,俄外交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就是这一年,俄推出了“主权民主”概念,拒绝在意识形态上盲目追随西方;宣称将按照自己的原则构筑国际关系;在独联体地区推行新的政策;大力推行能源外交;坚定支持乌兹别克斯坦与西方抗争;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努力推进亚太外交,等等。俄罗斯提高了“嗓门”,开始与西方特别是美国不仅在外交上、而且在军事上正面交锋。至此,俄罗斯已经以大国的身份重返国际舞台。 多极化一直是普京政府的主张,尤其是在“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借反恐为名,出兵阿富汗,又在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之下,一意孤行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和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至此,美国的单边霸权主义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普京选择了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进行了有力的回击。放弃与美国全球对峙,构建周边“稳定弧”;坚持多极化目标,反对美国单极企图。2007年3月,俄罗斯外交部发布了由俄最权威的官方和学术研究机构联合撰写的《俄罗斯外交概述》,宣称“单极世界的神话在伊拉克已经彻底破产”,建立多极世界结构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正在成熟。可见,坚持世界格局多极化贯穿普京外交的始终,是普京外交的重要理念及重要特征之一。 俄罗斯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境内蕴藏着世界上1/ 3 的天然气和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08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第八章俄罗斯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后最早出现的地区经济集团是()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东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2、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答案:C 3、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B 4、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1990年12月 B、1991年8 C、1991年12月 D、1992年2月 答案:C 5、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治路线是() A、公开性、民主化和多元化 B、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D、全面完善社会主义 答案:C 6、俄罗斯与欧盟主要国家发展关系中倡导的是:( ) A、一致抗美 B、逐渐取消北约 C、共建大欧洲 D、领导欧洲 答案:C 7、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B、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C、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答案:D 8、“八一九事件”爆发的直接动因是() A、车臣武装叛乱分子的分裂活动。 B、签署新联盟条约 C、波罗的海三国宣告独立 D、总统大选 答案:C 9、苏联东欧剧变后初期,东欧中亚国家对外政策的普遍特点是实行了() A、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 B、“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C、全方位外交政策 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B 10、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多数东欧中亚国家开始经济转型时采用的主要方式是() A、渐进式转型方式 B、激进的“休克疗法”方式 C、混合式转型方式 D、全面私有化的形式 答案:B 11、导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是( )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B、1955年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C、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1954年越南人民开展抗法战争 答案:B 12、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 ) A、苏联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B、美苏互有攻守 C、美国采取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D、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答案:A 13、以下重要事件中直接导致雅尔塔体系瓦解的有( ) A、苏联全面改革 B、两德统一 C、欧洲联盟建立 D、美国提出“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B 14、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_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_刘军

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 刘 军 【内容提要】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全球化的兴起同步发展。因此,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无不打上全球化的烙印。由于对全球化的认知不同因而使对外政策的形成也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 【关键词】 俄罗斯 全球化 外交政策 【作者简介】 刘军,1970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上海 200062) 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全球化浪潮极大地影响了各国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从而也影响着各国内政外交的发展。苏联8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来外交政策的形成也无不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对全球化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时期是一种幻想型的全球主义,叶利钦时期是从一种幼稚型的亲美主义转向反全球化,那么,普京则是一种务实型的全球主义。 一 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幻想型的全球主义是指不切实际地将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关系的改革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联系起来,幻想通过全球化作为媒介来实现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政策的根本变革。幻想型的全球主义忽视了本国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的实际与全球化内在要求之间的距离,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内在要求甚至单方面牺牲国家利益来试图求得通向全球化的渠道,因而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中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超越客观环境的目标,其结果是国家本身被吞没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戈尔巴乔夫时期国内政治经济的改革与对外政策新思维的产生说到底是全球化影响的产物。从经济方面看,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主要包括相互依存论与世界市场论。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封闭隔绝是不利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苏联经济必须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世界市场,与国际经济组织如西方七国集团建立制度性的联系。他说:“在当代相互依存的世界,一个闭关锁国、思想封闭,与全球发展隔绝的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1在推进苏联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大力呼吁要走出自给自足,参与国际分工。他还提出世界市场是苏联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并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使苏联经济融入世界市场o。 融入全球经济需要与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发展制度性的联系。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实践就是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开始建立制度性的联系。1991年6月5日,戈尔巴乔夫在奥斯陆诺贝尔获奖演讲上提出,为了解决苏联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有关问题,有必要 1 o同上,第1046~1057页。 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述等译:《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第720页。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

俄罗斯外交

俄罗斯外交政策 【摘要】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新生的俄罗斯改变其对外政策,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和叶利钦前期,苏联一改冷战时与西方的对抗,采取“新思维”的政策。在叶利钦时代后期,俄罗斯为维护国家利益调整亲西政策,采取“多极化”外交政策。普京执政时代又将国家对外政策调整为“大国实用主义”。本文将介绍以上提出的三种主义。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外交政策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俄罗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难的国内环境下开始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建设,以及调整俄罗斯外交的进程。本文将对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叶利钦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作出介绍并简要分析。 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新思维”外交政策,借以助苏联逐步摆脱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苏联在第三世界进行军事政治扩张等因素而背负的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新思维”外交政策的实施,表明戈尔巴乔夫回归到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传统的以西方为重点、与西方合作、获取西方认可的外交方针。“新思维”外交政策的成果颇为可怜:1987年签订《苏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但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消极作用:对东欧放任政策使得东欧国家纷纷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也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1。 叶利钦前期基本上延续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叶利钦执政初期,采取“亲西方”政策,寻求西方大规模经济援助,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放弃传统立场,盲目地迎合西方。叶利钦政府所主张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1)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范本,推行民主政治改革,将俄罗斯建成自由的、民主的和法治的社会。(2)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在俄罗斯建立起发达的市场经济。(3)回归西方“文明国家大家庭”。其途径是建立与西方的伙伴关系,加入西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机制——欧盟、北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税贸易总协定、七国集团等2。(4)获取西方国家与国际组织的1柳丰华:《‘梅普组合’的外交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Подред.A.п.цыганкова,п.a.цыганкова,Российскаянаука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陈生洛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外交政策上也继承了原苏联解体前一味地向西方倾斜,在国际事务中追随和配合美国的方针政策。然而,从1991年底原苏联解体到1993年底俄罗斯新议会选举的两年时间内,俄罗斯不仅在国内政策上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改革见效甚微,在国际事务中,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国际威望大幅度下降,俄罗斯不仅完全失去了原苏联拥有的超级大国的地位,连一般大国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以1993年底的新议会选举为标志,在国内强大的民族主义潮流冲击下,俄罗斯大幅度地调整了其对外政策,为维护其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俄罗斯外交上的这些重要变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等做一简要的考察和阐述。 一、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在国际事务中从与西方尖锐对立、全面对抗转向了与西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密切配合和合作,想与西方大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图谋共同主宰世界。叶利钦甚至提出,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主体,取代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来处理国际事务。尽管俄罗斯一直向西方大国挥舞橄榄枝,西方国家也一再许诺对俄罗斯提供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然而说得多,做得少。相反,西方国家不仅乘俄罗斯内外交困之际,在传统的热点地区,如中东,极力排斥和缩小俄罗斯的影响力,还利用新的矛盾和冲突向与俄罗斯利益悠关的东欧、巴尔干、高加索地区渗透,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俄罗斯由此而认识到,尽管它已经表现出最大的“诚意”,某些西方大国仍然把它看成是潜在的敌人,仅仅在意识形态上溶入西方,并不能消除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国家、民族利益方面的所有分歧,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俄罗斯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随着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俄罗斯在北约问题上不再一味地迁让西方国家,奋起而进行抗争。自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以后,俄罗斯一直认为北约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应像华约组织一样立即解散。然而,西方国家认为,冷战虽然结束,俄罗斯仍然拥有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了保护西欧的安全,北约不仅应该存在,而且应该进一步扩大。而北约扩大的方向不是别的,正是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东欧。这意味北约意图将其势力的影响向东扩展几千里,直到兵临俄罗斯城下。这样一来,西欧的安全固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则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北约东扩的计划一提出,俄罗斯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先是在1994年底拒绝签署俄罗斯与北约执行和平伙伴关系的军事合作计划,尔后又宣称,俄罗斯有可能不履行前苏联与西方签署的《欧洲常规力量裁军协议》,俄罗斯将增加其南部和西部的常规力量部署。时至1995年秋,面对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俄罗斯明确表示,它将联合独联体有关国家采取相应的反措施。俄罗斯的这些反应最终能不能阻止北约的东扩还很难预料,但目前至少迫使西方国家放慢了北约东扩的步伐。 其次,积极介入波黑事务。自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战乱以来,俄罗斯一直保持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的态度。巴尔干地区对俄罗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地区的塞尔维亚人,在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俄罗斯之所以采取这种冷漠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危机重重,无暇顾及,一方面是不愿在此问题上与西方发生冲突,引出事端,当然也有塞尔维亚人在战场上始终占据优势这一客观因素。然而,从1994年初,俄罗斯开始介入波黑事务,先是强烈反对北约空袭波黑塞族,后来又对美国试图取消对波黑穆斯林族的武器禁运主张给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一外交政策 (一)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一是巩固苏联的外交成果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是应对美国和西方发动的冷战。总体呈现一种谨慎的防御政策。 背景:二战后,苏联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独大,成为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实力大为增强,想要灭掉社会主义。来自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欲建立全球霸权秩序核对社会主义的压迫和敌视。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起初与西方基本合作解决问题,后来转到应对西方冷战。 评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最大的标准是他时否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殖民地任命的解放,是否有利益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斯大林反击冷战的压力和攻击,,维护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支援了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赭石最主要的方面,他的外交政策中的犯下许多的大党主意扩张主义和侵略他国的霸权主意错误是第二位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53-1964) 背景:冷战长时期进行,苏联经济和军事上很感吃力,人民生活改善受到影响,内部出现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声音。苏联的政权基本稳固,外部战争消灭的可能已经消失。 外交政策:和平共处路线&核外交。 评价:赫鲁晓夫的外交以冒险主义开始,以空想主义结束,目的是为同美国争霸。导致内外混乱,是外交的一系列失败对苏联威望的打击和对苏联人民信心挫伤的结果。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64-1982) 背景: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苏联在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法杖。军事力量和武器力量超美国。 外交路线:主动的强势外交。(苏攻美守) 评价:苏联成为在冷战中实例上升最快,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事业,订立了一系列裁军减核及其他的一系列的协议,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 (四)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夫时期的外交政策 (五)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85上台) 新思维外交:改革,致苏联解体。

第七章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世界当代史)

第七章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其外交战略 莫斯科公国 伊凡三世自称沙皇 伊凡四世 改革,接受西方文明 领土扩张,北方战争 查理十二 叶卡特琳娜女皇 十月革命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 第一节苏联的解体及其影响 一、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的再生 198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选举戈尔巴乔夫为新一代的党中央总书记,苏联历史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 198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七大。 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 经济方面,实现加速战略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改革”,并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个体劳动法》、《合资企业法》: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 《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政治体制改革 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外同时发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该书系统论述了对改革和当今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标志着“新思维”理论正式出台。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 改革的实质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即承认人类的生存。 “新思维”的内涵 (一)活跃人的因素,建设为人服务的社会主义 不活跃人的因素,即不考虑人、劳动集体、社会团体、不同社会集团的各种不同的利益,不

依靠他们,不把他们吸引到积极的创造活动中来,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项任务,就不可能改变国内的环境。 (二)完善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只有通过始终如一地发展社会主义固有的民主形式,扩大自治,我们才可能在生产、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觉的纪律。只有通过民主和依靠民主,改革本身才有可能。 (三)扩大公开性 应该对人民说真话,不要害怕自己的人民,公开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公开性和具备社会组织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党制下搞政治多元化。 (四)重新认识苏联与世界的关系 改变了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新的安全观:不再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别国主权与利益的基础上,不再牺牲别国的安全,承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自决权。 “新思维”的内涵:改变了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承认世界是一个整体。 在国家关系上,强调国家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 放弃冷战政策,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不再干涉东欧事务。 政局失控导致政治体制“根本改革” 罢工浪潮此起彼伏 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 反对党派纷纷成立 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全民投票直接选举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选。 设立俄罗斯总统,并且赋予他很大的权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苏联国家大厦下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地雷。在俄罗斯即将出现一个新的,与苏共中央没有任何联系,并且基本不依赖于苏联政府和苏联总统的权力中心,出现一个与苏联竞争的国家。 ——罗?麦德韦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 “8?19”事变及其后果 1991年8月19日,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管理国家,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 《告苏联人民书》: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已走入死胡同。决心采取重大措施,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 幻灯片41 1991年8月19日中午,叶利钦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宣称这是一次反宪法的反动政变。号召俄罗斯公民反击,举行无限期总罢工。 “8?19”事变后,苏联国内掀起了一场独立的浪潮。 8月20-21日,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8月27日,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宣布独立。 8月30日,阿塞拜疆宣布独立。 31日,吉尔吉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9日塔吉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23日亚美尼亚独立。 10月27日土库曼斯坦独立。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场把核武器控制器交给了叶利钦。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

浅谈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 俄罗斯---一个从在1917年发生十月革命继而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到1991年八一九事变苏联解体,近一个世界的国家之路走得艰难而险阻。今天的俄罗斯早已不同于以前的苏联政府,可是却又和苏联政府的行径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在世界经济与政治高度交叉的今天,俄罗斯到底经历着一个怎样的路程?作为苏联盟友,俄罗斯邻国的中国,又应该从俄罗斯的历程中吸取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一个国家的发展所经历的必然是很多的,光是外交方面,就足以让我们对其加以深刻的研究与总结。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

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结起来有七点: 1.俄罗斯外交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大幅战略收缩(如从越南、古巴撤出军事基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全方位、无敌国外交,寻求与西方的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协作,发展务实外交,重视经济外交和商业利益,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2.俄罗斯的外交传统是先欧后亚,先西后东,即便偶尔面向东方,也是心向西方,同时避免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3.俄现在是以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影响周边,特别是欧亚地区。 4.俄罗斯致力于改变前苏联在人们心目中霸道、好战、不讲道理、比较民族利己主义的形象。 5.俄罗斯逐渐形成“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 6.俄罗斯与南部穆斯林国家(包括土耳其、伊朗、叙利亚、巴基斯坦等等),关系是相对平和、友好的。 7.从“梅普组合”到“普梅组合”,政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相对可预测性,不会发生所谓的“橙绿色革命”。 从上面所列出的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可以看出,俄罗斯现在所考虑的主要是从经济上发展国家,并且由拉拢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处好与各穆斯林国家关系。虽然以前一直奉行的是先西后东,先欧后亚的外交政策,但是随着斯诺登时间的升级,以及乌克兰事件的爆发,其越来越意识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对西欧采取强硬的外交手段,使得美国公然呼吁让俄罗斯退出G8,并且威胁若俄罗斯不采取措施制止乌克兰事件更大的升级,派兵到乌克兰维和,将对其进行制裁。而普京似乎对美国的威胁并不感冒,一直采取强硬的外交手段。反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国家采取拉拢措施。从上面的世界地图可以看出,俄罗斯地界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乌克兰比邻,而且俄罗斯与中国等国家的能源交易一直在进行着。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俄罗斯似乎意识到,对其目前局势而言,亚洲现在是比欧美更加的可靠。可是,为什么俄罗斯敢对公然跟像美国一样的大

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外交政策选择

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外交政策选择 姜毅 [内容提要]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和成熟、现代化的社会,以及整合、有效配置各种资源的国家制度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和国际形象的必要条件(虽然不是惟一条件)。尽管俄罗斯最近两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些许成绩,但它进行现代化改造的道路依然漫长。因此,第一,俄罗斯今天已蜕变为地区性的大国,这种状况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有改变;第二,艰巨和复杂的培育新社会的任务决定了俄罗斯的大战略首先是关注国内的发展,决定了其外交不可能再承载积极进取的任务。这就是普京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源。“搭便车”是这个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即在尽可能维护自己根本利益的情况下,不挑战主导国家的地位,不追求彻底打破已有的国际秩序和规则;采取顺应国际主流的态度和政策,以便学会先进的管理制度、思想和国际行为方式;力图与西方形成宏观的协调关系,在必要的妥协与斗争中寻找平衡。 [关键词]俄罗斯外交;国际竞争力;社会制度;政策选择 [作者简介]姜毅,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北京100007)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大集团对抗,也结束了冷战时期的力量平衡。对俄罗斯来说,这种力量状况的变化可能更为刻骨铭心,影响也极为深远。人们还清楚地记得,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俄罗斯就一直处在欧洲列强角逐权力的中心,更不用说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时期的荣誉了。因此,如何面对世界和地区新的权力结构、如何安排自己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的位置,成为今天的俄罗斯急需解决的不仅是制度上、而且是心理上的严重课题。

人们常说,外交的主旨就是维护一国在国际上的利益。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都不是凭借其政策制定者的主观意愿,而是有赖于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也就是说,国家利益是一个变量,是随着力量的消长、获取利益手段的增减、外部形势的状态而变化的。因此,本文在考量俄罗斯外交的发展方向时,主要的不是依据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构想,而是更加关注这个国家内部的发展情况,关注影响外交活动的力量基础。 一 西方的一些人把苏联的解体与1917年沙俄帝国的垮台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许多不同之处1 [1]。 笔者认为,就对外部世界的态度而言两次变革有着本质的差别。新俄罗斯的领导人设计的变革并不是要创立一个与目前主流世界对立的制度体系和“平行市场”,不是要打破现有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而是决心尽快融入世界大家庭,参与冷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塑进程,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社会对近10年的转轨历程反思颇多,但在进入新世纪时俄罗斯对外部世界的这个态度依然未变:“我们选择了民主和市场改造,选择了融入国际社会,这种选择不会改变。” 2 [2]换句话说,开放和参与国际社会是这场制度变迁的重要特征。正如大家已经看到的,在过去的10年里,新俄罗斯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制度规则、法律体系、经济运行和社会心理等诸方面已做了相当的准备。与此同时,它除了继承了苏联在重要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以外,还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既存和新建的国际性、地区性合作体系中。在这10年里,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员,并正在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它参加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等等。从这些方面来看,俄罗斯离世界越来越近了。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李玉君 2013-2-15 16:51:55 来源:《世界历史》(京)2008年2期作者简介:李玉君,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兰州730020 内容提要:我国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存在不同的评价意见。本文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外交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斯大林、契切林都继承了列宁晚年的外交思想,斯大林在20年代已经把世界革命的胜利寄希望于未来,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契切林已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在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契切林都把苏联国家利益放在外交政策考虑的优先地位。在实践上,虽然斯大林有时依然表现出对世界革命的追求,但契切林以其长期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的经历和丰富经验影响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整体上看,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失误,但基本把握住了列宁晚年思想的方向,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斯大林契切林 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 我国学界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评价波动很大,经历了从全面肯定、不容批评到大加批评的过程。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的认识存在不同意见①。本文尝试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对外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的苏联对外政策进行探讨。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理论 外交理论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认识、评价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外交是革命外交,世界革命理论影响了苏维埃外交政策的制定。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苏维埃国家逐步放弃了世界革命思想,列宁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在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纲领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思想②。在实践上,列宁承认了民族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主体地位,领导苏维埃政府开始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交往。列宁的探索意义重大,它为苏维埃和平共处外交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非常可惜的是探索仅仅开始列宁就病倒了。 列宁病重及去世以后,苏联在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方面影响较大的是两个人③:俄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总书记斯大林和从1925年起就成为中央委员、被列宁誉为苏维埃外交领域“人才”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理论是在20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的。20年代初期,斯大林主要关注国内问题,就国际问题和外交问题发表的文章和讲话不多。但从他在联共(布)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和不多的有关论述中,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问题的看法的。可以说,初掌国事时的斯大林不完全了解或者说不完全理解列宁在外交方面多年来进行的理论探索,尤其是列宁外交思想在1920年前后发生的重大转变,斯大林还是坚持俄共(布)党内当时普遍信仰的世界革命理论。1923年,当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等人在德国因鲁尔占领出现政治危机、主张推动德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时,斯大林予以大力支持。起义失败后,俄共(布)党还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德国共产党犯了“萨克森”机会主义右倾错误,认为纠正了错误的德国无产阶级获得胜利的日子将“是不会

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

【摘要】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它是俄罗斯在历史嬗变中形成的独特思想文化。历史上俄罗斯民族主义一直伴随着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对俄罗斯的历史进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在内忧外困的局面下,民族主义在俄国内迅速兴起,并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对冷战后俄罗斯的外交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外交政策 一、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含义与特征 (一)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概念界定 独立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在一段时间里占据了社会政治思潮的重要位置,这种状况是与俄罗斯政治转型的特殊背景紧密相连的。俄罗斯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带有某种“应急”的特性。它既是对西方歧视和打压的回应和反弹,又是俄罗斯民族情绪失落的一种表现,所以,这样的民族主义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时效性。 冷战结束以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国家对抗形式表现出来的国家民族主义在国际政治中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政治现象之一”,①同时,“在社会生活中很难找到比民族主义更能引发激烈争论和得到各种截然不同评价的现象。”②受到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党派和社会组织多样性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当今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思想千差万别,种类繁多,所以,有必要对冷战后俄罗斯民主主义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免在分析此类问题时陷入模糊、盲目和混乱的境地。 冷战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主要指苏联解体后,为应对国内形势和国际结构突变出现的一种特定的政治、文化思潮,是为了应对外部压力特别是西方打压,使俄摆脱困难境地,以保持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传统,恢复俄罗斯大国地位为政治诉求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运动。可以说,当今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是对历史上斯拉夫主义、欧亚主义和东正教精神的一种综合和发展,维护俄罗斯大国地位、强调俄罗斯独特发展道路成为其基本内容。俄罗斯民族主义认为俄罗斯有自己独特的文明,不同于欧洲,它反对全盘西化,主张俄罗斯负有拯救全人类的特殊使命;它强调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主张在爱国主义基础上实现全民团结。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兴起,是一个超级大国突然沦落为第三世界国家,并出现意识形态真空和民族信念危机的结果。 (二)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特征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影响,俄罗斯民族主义与俄国、苏联民族主义相比有如下特点:俄罗斯民族主义与俄罗斯国家的政治构建、经济转轨、制度变迁相联系,是西方国家压力与孤立下的民族情感的非良性扩散,因而表现极其明显的封闭性、进攻性和不宽容性特征。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政府引导的“反西方主义”逐渐成为俄罗斯政治精英们的“理性战略”,成为“当代俄罗斯政治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在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对外政策上表现出“大国主义”的倾向,在对欧美关系上也强调对抗,所有这些使俄罗斯面临的国际环境逐渐恶化,对其复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其次,与历史上的俄国和苏联的民族主义相比,当代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具有外生性。俄国和苏联时期,民族主义主要体现在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和少数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主要是内生性的民族主义。而当代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是“外源型”的。“外源型的民族主义是一种防卫性或反应性的民族主义,是后进社会面对更为先进文化时用以弥补心理自卑和落后感的武器。”③当代俄罗斯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外部的压力,主要是强化俄罗斯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与忠诚,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为政治诉求,更多地体现在面对“文明的冲突”时,俄罗斯应如何对待世界的其他文明,进而探寻新时期的俄罗斯思想与文化。 第三,与专制主义或威权主义的紧密联系使得俄罗斯民族主义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从现

俄罗斯对外政策纲领及其不确定性

俄罗斯对外政策纲领及其不确定性 许志新 内容提要:2000年3月普京正式当选俄罗斯总统后对俄外交政策做出较大修正,其主要变化是“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强调“务实、经济效益和国家利益至上”。在此基础上俄对外政策呈现出新特点:收缩对外政策目标范围,以实现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平衡;以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为中心,对外活动独立于内部发展需要的情况将会受到抑制;坚持和保障核心利益,而在其他利益方向上将会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俄的核心利益表现为三个确保:一是确保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俄赖以立国之根本;二是确保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维持俄的地缘政治空间优势;三是确保军事技术上的世界先进地位,这是俄维持大国地位并与西方讨价还价几乎是仅存的资本。普京对外政策将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北约东扩,价值取向中的“西方情结”,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俄政策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俄罗斯对外政策根本目标新特点不确定性 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9789(2000)01-0079-85 2000年4月俄罗斯半官方的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提出报告,详细论述了俄对外政策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7月,在反复酝酿基础上,俄政府正式出台了《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圈定了今后一段时间内普京政府对外政策纲领和活动的基本方向。 俄对外政策目标的实现,在内部将受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制约,在外部将受到国际环境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尚有不少不确定因素。 根本目标和活动方向

(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 《构想》阐明,普京政府对外政策致力于实现以下“根本目标”: ——确保国家安全,维护和加强其主权、领土完整; ——在国际社会中确立牢固和权威的地位,这种地位应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俄联邦作为一个大国、当今世界的一个势力中心的利益; ——建立以公认的国际法准则(首先包括联合国宪章的目标和原则)及以平等的伙伴式国际关系为基础的稳定、公正和民主的国际秩序,“致力于建立能够真实反映当今世界及其利益多样性的多极国际关系体系”; ——为俄罗斯内部发展(经济振兴,提高生活水平,推进民主改革,巩固宪法制度,维护人权与自由)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俄罗斯周边建立睦邻带,促进周边地区紧张和冲突策源地的消除,并防止出现新的紧张和冲突; ——与外国和国际组织寻求共识和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利于改善国际合作条件与规模的伙伴和同盟关系体系,“以解决俄罗斯国家优先方向所确定的任务”。 (二)俄罗斯对外活动的主要方向 《构想》排列的俄对外活动主要方向的顺序如下: 1·重点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睦邻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

近年来中美外交政策变化

冷战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 陈竹化科院08110125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直与美国经济利益的发展阶段相吻合。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做出相应的调整, 始终保特外交政策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务实精神。美目外交政策在其演变过程中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外文政策的合理性, 强调发展理性外交;二是注重外交政策的系统性, 逐步完善外交机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 1.遏制战略 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2.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针对印度支那局势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支持法国侵略越南。1959年,艾森

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

东欧中亚研究 1998年第5期?国际?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 曹 志 平 【内容提要】地缘政治考虑在俄罗斯外交战略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俄罗斯独立以来,其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俄国国内先后出现了三种地缘政治主张:大西洋主义、“近邻外国”优先和新欧亚主义。新欧亚主义反映了俄罗斯对国内需求和地缘政治利益的现实主义态度,是对当初全盘倾向西方的大西洋主义的反思和逆动,是在“近邻外国”优先基础上的更全面的外交战略主张。 【关键词】俄罗斯 外交 地缘政治 大西洋主义 新欧亚主义 【作者简介】曹志平,1962年生,现为华东师大法政系博士生。(上海 200062) 俄罗斯独立以来,其外交政策几经调整演变。独立之初,俄政府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92年5月则提出实施“东西兼顾”的“双头鹰外交”政策。1993年4月,俄罗斯确定了复兴俄罗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树立大国地位的外交战略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1994年俄政府提出了“三环外交战略”。1995年俄总统咨文明确提出了“全方位外交战略”,1996年1月,普里马科夫就任外长后,俄罗斯全方位外交战略得到进一步充实与发展。至此,俄外交战略构想已端倪尽显。从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考虑在俄外交战略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地缘政治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地理的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它利用地理因素来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方针,提供理论依据”。①作为一种理论,地缘政治出现于19世纪末,其创始人是德国的拉采尔和瑞典的切伦,英国的麦金德和美国的马汉等也被公认为是早期地缘政治理论的杰出代表。本世纪30年代,“地缘政治”被德日法西斯作为扩张侵略的理论工具,一度声名狼藉。但是,以研究国际政治与地理环境关系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学本身并未销声匿迹,相反,它在战后朝着科学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近10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动,“地缘政治”更是倍受青睐,用地缘政治理论分析国际关系现象在国际政治与外交界成为一时之风尚。 ①《辞海》,第52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