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刘小军

1993年10月事件后,俄罗斯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以新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俄罗斯外交活动,是1994年外交界人士谈论的热门话题。那么调整后的俄罗斯外交政策所贯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三:把维护民族利益放在优先地位;把恢复大国作用放在突出地位;把巩固独联体国家关系放在重要地位。

一、把维护民族利益放在优先地位

目前俄罗斯在处理国际问题时,采取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立场,只要有损于俄罗斯声誉,危害了俄的民族利益,都持反对态度。强调在捍卫民族利益上不放弃坚定性,不放弃独立自主方针。俄罗斯外交活动这一指导思想特别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一)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很少考虑意识形态。俄罗斯领导人已认识到,由意识形态决定敌友关系是不稳定的,而本国的国家利益、安全态势、地缘政治处境所决定的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调整后的俄罗斯对外政策,放弃意识形态色彩,首先考虑是不是符合俄罗斯本国利益。例如虽然俄罗斯认为自己的意识形态已溶入西方体系,但在和平伙伴关系、波黑问题、北朝鲜核设施、伊拉克等问题上,其外交政策与西方大相径庭,甚至发生尖锐冲突。而对它认为与自己意识形态不同的,如基本持原先意识形态观点的中亚国家,以及由原共产党人当政的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等国,则持支持态度。又如在对中国关系方面,俄罗斯知道中国对俄的许多作法有不同意见,而且叶利钦对华政策的实质也是想把中国排除在参与处理世界事务的大国行列之外,叶利钦今年提出,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主体,取代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来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案,就是他这一思想的暴露。但考虑到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广阔的商品市场,两国贸易的互补性,以及地缘政治关系,俄罗斯仍把对华关系作为重点,积极倡导高层会晤,努力拓展经济交流领域并扩大规模。

(二)在双边交往中注重经济利益。在处理当今国际事务时,能不能获取经济好处,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只要有经济利益可图,俄可以做到不惜代价,甚至放弃某些政治原则。从俄罗斯的亚洲政策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俄罗斯的外交重心在欧洲,但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俄也把目光投向亚太地区,而且着眼点就在经济方面。俄认为,21世纪是属于亚太地区的世纪,对俄罗斯来说非常重要的是不能置于该地区发展领域之外。俄罗斯副外长公开表示,俄罗斯不仅要注意继续保持同所有亚洲国家的睦邻关系,而且要积极参加该地区的经济生活。从今年开始,俄对近几年不太重视的亚太国家,或恢复来往,或发展关系。如同印度逐步恢复关系,印度总理拉奥6月访问俄罗斯,被认为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访问期间两国签署的协定均与经济有关,如民用航空、航海、科技等一系列协定。为与其它亚太国家交往,俄还制定了内容广泛的互访计划,包括中国、韩国、印尼、越南、蒙古最高领导人来访。对伊斯兰经济合作组织,俄罗斯本来持排斥立场,也反对中亚各国加入该组织,如今,俄罗斯不仅不反对中亚国家加入,甚至自己也开始试探能否加入这一组织,以寻求获取经济利益的途径。俄还请求中国等有关国家支持它加入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并希望创建一个主要目的是经济的亚太集体体系。虽然俄罗斯看到对华关系的重要性,有时也冒政治风险与台湾勾勾搭搭,总想在对台关系中捞点经济实惠。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实惠,俄罗斯把向亚太地区出售军火作为重要手段。俄向印度交付两台低温发动机的基本合同已经完成,第一台发动机1995年交付印度。特别是达成向马来西亚出售18架米格-29战斗机

二、把恢复大国作用放在突出地位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俄罗斯选择了西方意识形态,以图借助西方政治上的支持

巩固国内“民主政权”,靠西方的经济援助来摆脱经济危机。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口头高喊支持俄的改革,许诺给予巨额经济援助,但实际行动十分迟缓,俄罗斯并未捞到多少实惠。西方国家对俄执行既支持又遏制的双轨政策,力图限制俄罗斯复兴大国地位的步伐。俄向西方一边倒政策,也激起俄领导层和社会上强烈不满,国内民族情绪上升,要求恢复大国地位呼声日益高涨。正是在向西方一边倒政策不见成效情况下,调整后的俄罗斯外交政策开始强调俄罗斯仍具有大国实力,在国际事务中忽视俄的作用是不能接受的。叶利钦在国情咨文中直言不讳的讲:“只有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才能确保前苏联的稳定,世界也需要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在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俄罗斯的主要做法有:

(一)对西方政策不再亦步亦趋,强调树立自主意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向西方摆出“民主”、“和平”的面孔,采取妥协退让的办法换取西方对其的支持,以便形成一种新的战略关系。但时至今日,俄罗斯发现仍然有些国家把俄罗斯列入潜在敌人名单上,这引起俄对西方口头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怀疑。近期俄罗斯在与发展北约关系和欧洲安全问题上明显采取自主立场,强调俄的大国地位。在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问题上,俄罗斯认为必须给予其特殊地位,与北约建立超和平伙伴关系的一种特殊关系。防止北约利用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孤立俄罗斯,使俄成为“被包围的城堡”。俄提出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的条件是:它有权在任何时间讨论它所选择的问题;在欧洲安全机制中建立一个使北约成为欧安全附属机构并使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成为独立机构的新的安全体系。俄罗斯认为,北约不认真对待俄作为欧洲大国的地位是俄不能接受的。俄罗斯坚决反对北约向东扩展,提出就中东欧国家逐步接近欧洲联盟进程得到补偿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建议。俄认为冷战结束,北约已失去存在的意义,但北约竭力向东扩展,并打算逐步接纳诸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先后成为正式成员国。按北约计划,参加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20多个成员国,将成为以北约16国为核心的多层次安全体系的外围部分,这实际上意味着北约势力和影响向东推进几千公里,直接威胁到俄罗斯的安全。今年12月,俄罗斯在北约总部拒绝签署俄罗斯与北约执行和平伙伴关系的军事合作计划。俄罗斯希望欧安全能成为包括北约和独联体的新的安全机制的最高形式。与此同时,俄罗斯要求修改《欧洲常规裁军协议》,拒绝履行削减欧洲常规力量条约,要求在其(二)对热点地区不断施加影响,力争发挥主导作用。一段时间以来,俄罗斯在国际热点问题上基本上没有采取主动行动,主要是跟着西方国家的意愿行事。现在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俄开始在热点地区更多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多次采取了与西方对着干的行动。

关于波黑问题,俄外长说,北约作出决定前不同俄磋商,这是俄罗斯难以容忍的。这件事本身比局势问题更为重要。俄罗斯的态度是:坚决反对任何对冲突实行外部军事干涉设想;仅仅计划对塞方采取行动是“绝对不合适的”;如采取行动应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协商。俄罗斯向塞族施加压力并派出蓝盔部队后,西方普遍认为这是俄罗斯恢复大国作用外交的胜利。今年12月2日,俄罗斯在联合国作用否决权,反对对南斯拉夫实施制裁。使用否决权对俄来说,是几年来罕见的现象。俄还表示,如北约对波黑空袭升级,俄将撤回维和部队。关于朝鲜核设施问题,当美国等国主张用制裁措施来向朝施加压力时,俄罗斯则认为没有必要对朝进行全球性制裁,在国际社会尚未作出最后决定时谈及制裁为时尚早,并就该问题提出了一个召开多边会议建议。俄罗斯表示不会在作出制裁决议上与美国通力合作,即使作出这样的决议,在分阶段实施时,俄政府也将会以种种理由减缓制裁速度。俄还改变修改俄朝友好条约初衷,表示如朝遭到外来入侵,俄将根据1961年两国签订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在军事上支持和援助朝鲜。

关于中东问题,中东形势恶化时,俄外交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外交部长去突尼斯、以色列访问,与拉宾、阿拉法特进行会谈。俄的目标是使中东和平进程超越危机阶段,而不想与美国协调行动。在伊拉克问题上,俄罗斯坚决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积极主张对伊拉克实施打击和制裁设想,强调如伊拉克承认科威特主权并执行联合国有关协议,就应取消对伊的制

裁。俄罗斯的政策主张,对热点问题都发生了影响,同时加强了俄罗斯的地区性作用。

三、把保持与独联体国家密切关系放在重要地位

近两年,俄罗斯已逐渐看清独联体国家地区(下称周边地区)在经济、安全利益上对本国的重要意义。从经济角度看,俄罗斯出海口和商港近一半在周边国家,俄罗斯的采矿设备和焦煤依靠乌克兰,棉花来自中亚各国,重型卡车工业需要白俄罗斯的合作,俄大部分外贸进出口靠周边国家地区实现。在安全防务方面,周边地区意义更大,离开了这一围天然屏障,一旦东欧和前苏成员国加入北约,俄罗斯就直接与北约对峙,俄罗斯南部也将与世界上最动荡的中东、西亚、中亚、南亚接壤。正是由于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的重要意义,俄外交部1994年年初的《对外政策中的首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俄将把注意力重点集中在同独联体国家发展政治经济关系以及建立军事平衡这一基点上,报告提到了保护居住在独联体国家的俄罗斯少数民族权利以及必要时干预这些国家之间争端等问题。俄罗斯新的军事理论也规定,俄要把前苏领土视为一个战略区域加以保护,要超前保护俄罗斯的边界,将邻近地区纳入其影响之下。最近一两年里,俄罗斯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手段,已把除波罗的海三国之外的前苏各国全拉入独联体,同其中绝大多数订立了双边友好条约,经济联盟囊括了10个国家,集体安全条约也套住了一半成员国。

鉴于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有着特殊利益,而这些国家又有不同程度的离心倾向,俄加紧实施控制方针,在中亚地区,俄罗斯毫不掩饰地认为中亚各国是俄的势力范围,坚决反对第三国在靠近俄地区进行旨在扩大军事和政治影响的努力。俄利用多种手段对中亚地区进行控制。经济上,没法将中亚纳入俄经济战略轨道,例如设立面向中亚国家的基金;成立俄、乌、白俄关税同盟,以作为向中亚施加压力的手段之一;申请加入伊斯兰经合组织,以影响中亚国家经济集团化发展走向。军事上,保持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与中亚国家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取得了在上述国家保持驻军、建立军事基地的权力。目前,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等国的外部边界均有俄军负责担任,以俄军为主的维和部队还积极参与平息塔吉克内乱的行动,并将长期承担在塔的义务。

在南高加索地区,俄罗斯支持亚美尼亚,极力要在高加索地区建立俄控制下的和平。由于俄罗斯施加压力,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不得不加入独联体。根据新的军事理论,在重新组建军队范围内,俄计划在南高加索部署5-6个师,作为拟在俄南部组建现役部队的一部分,并决定在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建5个军事基地。南高加索地区除几公里的土耳其-纳希切万边界之外,土耳其-格鲁吉亚及土耳其-亚美尼亚边界将由俄罗斯保护。

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地区,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签署了货币联盟协议,白俄罗斯将用俄罗斯卢布更换自己的货币,这样俄可以有效地控制白俄罗斯的经济与国防政策。在签订俄罗斯、乌克兰友好合作条约问题上,俄提出的要求有:让乌境内的俄族人具有双重国籍;俄乌两语都作为官方语言;开放俄乌边界。建议建立联合防御侵略体系的条文。在与乌克兰关于黑海舰队之争问题上,俄在重要问题上态度非常强硬,格拉乔夫讲,俄罗斯不希望流血,唯一的办法就是塞瓦斯托波尔港继续作为俄舰队的基地。(1994年12月稿)

普京政府外交风格和特点

论文题目:普京政府的外交风格及特点 内容摘要:普京领导的普京政府外交以大国定位为核心,以国家利益为基础,以创造复苏经济的国际环境为首要任务,以建立多极化世界为目标,采取灵活务实的风格,坚持全方位平衡外交,为俄罗斯的发展带来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普京政府外交风格和特点 最近在新闻上可能都可以看到中国与俄罗斯关于天然气的谈判,其中普京总统的一句话被大家所熟知“在谈判中被中国喝了不少血,中国人是了不起的谈判者。”可见,中国与俄罗斯将会有长期的合作。中国人对于普京总统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是他的粉丝,而他在本国的人气也非常高,在连任两届俄罗斯总统后,又任总理,并在2012年再次当选总统,而俄罗斯总统的任期已是六年。在普京当政的这么多年里,俄罗斯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他带领俄罗斯走向复兴之路。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俄罗斯经济已濒临崩溃,所以,俄罗斯外交的首要目标,就是“为俄罗斯的稳步发展、经济的振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顺利推行民主改革、巩固宪法制度以及维护人权与自由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1]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普京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对外政策, 奉行与国家实力和需要相适应的外交政策, 突出外交为发展国家经济服务的目的, 强调外交为内政服务。正如普里马科夫后来总结的那样:“在普京担任总统期间, 俄罗斯奉行的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是捍卫国家利益。”[2]

可以看出,与以往的俄罗斯外交相比,普京政府的外交极具风格和特色。学术界对此也多有关注和研究,从大家的总结来看,普京政府的外交有这样的特点:1.鲜明的俄罗斯大国定位2.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3.能源和军事两大支柱4.“国家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的外交关。 大国的定位是普京外交的核心理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也是普京外交的“灵魂”所在,俄罗斯外交的其他理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于它。而国际定位实际上是俄外交方向的定位,它关系到俄在国际上将走什么道路、扮演什么角色、选择什么目标。所以对俄罗斯定位的正确认识非常重要。早在上任伊始,普京就曾明确指出:“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是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做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而是与其共存的强国。”在冷战后特定的政治语境下,俄选择大国定位就意味着它在国际体系中的独立角色和独立的对外政策,而非大国定位则意味着依附于西方主导的国际结构,采取“搭便车”的对外战略。从普京对待西方国家的态度和在反恐方面的动作等都可体现这一定位。从2005年开始,俄外交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就是这一年,俄推出了“主权民主”概念,拒绝在意识形态上盲目追随西方;宣称将按照自己的原则构筑国际关系;在独联体地区推行新的政策;大力推行能源外交;坚定支持乌兹别克斯坦与西方抗争;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努力推进亚太外交,等等。俄罗斯提高了“嗓门”,开始与西方特别是美国不仅在外交上、而且在军事上正面交锋。至此,俄罗斯已经以大国的身份重返国际舞台。 多极化一直是普京政府的主张,尤其是在“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借反恐为名,出兵阿富汗,又在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之下,一意孤行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和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至此,美国的单边霸权主义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普京选择了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进行了有力的回击。放弃与美国全球对峙,构建周边“稳定弧”;坚持多极化目标,反对美国单极企图。2007年3月,俄罗斯外交部发布了由俄最权威的官方和学术研究机构联合撰写的《俄罗斯外交概述》,宣称“单极世界的神话在伊拉克已经彻底破产”,建立多极世界结构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正在成熟。可见,坚持世界格局多极化贯穿普京外交的始终,是普京外交的重要理念及重要特征之一。 俄罗斯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境内蕴藏着世界上1/ 3 的天然气和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08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第八章俄罗斯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后最早出现的地区经济集团是()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东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2、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答案:C 3、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B 4、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1990年12月 B、1991年8 C、1991年12月 D、1992年2月 答案:C 5、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治路线是() A、公开性、民主化和多元化 B、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D、全面完善社会主义 答案:C 6、俄罗斯与欧盟主要国家发展关系中倡导的是:( ) A、一致抗美 B、逐渐取消北约 C、共建大欧洲 D、领导欧洲 答案:C 7、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B、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C、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答案:D 8、“八一九事件”爆发的直接动因是() A、车臣武装叛乱分子的分裂活动。 B、签署新联盟条约 C、波罗的海三国宣告独立 D、总统大选 答案:C 9、苏联东欧剧变后初期,东欧中亚国家对外政策的普遍特点是实行了() A、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 B、“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C、全方位外交政策 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B 10、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多数东欧中亚国家开始经济转型时采用的主要方式是() A、渐进式转型方式 B、激进的“休克疗法”方式 C、混合式转型方式 D、全面私有化的形式 答案:B 11、导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是( )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B、1955年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C、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1954年越南人民开展抗法战争 答案:B 12、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 ) A、苏联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B、美苏互有攻守 C、美国采取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D、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答案:A 13、以下重要事件中直接导致雅尔塔体系瓦解的有( ) A、苏联全面改革 B、两德统一 C、欧洲联盟建立 D、美国提出“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B 14、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_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_刘军

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 刘 军 【内容提要】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全球化的兴起同步发展。因此,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无不打上全球化的烙印。由于对全球化的认知不同因而使对外政策的形成也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 【关键词】 俄罗斯 全球化 外交政策 【作者简介】 刘军,1970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上海 200062) 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全球化浪潮极大地影响了各国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从而也影响着各国内政外交的发展。苏联8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来外交政策的形成也无不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对全球化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时期是一种幻想型的全球主义,叶利钦时期是从一种幼稚型的亲美主义转向反全球化,那么,普京则是一种务实型的全球主义。 一 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幻想型的全球主义是指不切实际地将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关系的改革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联系起来,幻想通过全球化作为媒介来实现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政策的根本变革。幻想型的全球主义忽视了本国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的实际与全球化内在要求之间的距离,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内在要求甚至单方面牺牲国家利益来试图求得通向全球化的渠道,因而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中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超越客观环境的目标,其结果是国家本身被吞没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戈尔巴乔夫时期国内政治经济的改革与对外政策新思维的产生说到底是全球化影响的产物。从经济方面看,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主要包括相互依存论与世界市场论。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封闭隔绝是不利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苏联经济必须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世界市场,与国际经济组织如西方七国集团建立制度性的联系。他说:“在当代相互依存的世界,一个闭关锁国、思想封闭,与全球发展隔绝的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1在推进苏联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大力呼吁要走出自给自足,参与国际分工。他还提出世界市场是苏联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并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使苏联经济融入世界市场o。 融入全球经济需要与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发展制度性的联系。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实践就是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开始建立制度性的联系。1991年6月5日,戈尔巴乔夫在奥斯陆诺贝尔获奖演讲上提出,为了解决苏联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有关问题,有必要 1 o同上,第1046~1057页。 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述等译:《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第720页。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

俄罗斯外交

俄罗斯外交政策 【摘要】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新生的俄罗斯改变其对外政策,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和叶利钦前期,苏联一改冷战时与西方的对抗,采取“新思维”的政策。在叶利钦时代后期,俄罗斯为维护国家利益调整亲西政策,采取“多极化”外交政策。普京执政时代又将国家对外政策调整为“大国实用主义”。本文将介绍以上提出的三种主义。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外交政策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俄罗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难的国内环境下开始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建设,以及调整俄罗斯外交的进程。本文将对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叶利钦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作出介绍并简要分析。 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新思维”外交政策,借以助苏联逐步摆脱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苏联在第三世界进行军事政治扩张等因素而背负的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新思维”外交政策的实施,表明戈尔巴乔夫回归到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传统的以西方为重点、与西方合作、获取西方认可的外交方针。“新思维”外交政策的成果颇为可怜:1987年签订《苏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但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消极作用:对东欧放任政策使得东欧国家纷纷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也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1。 叶利钦前期基本上延续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叶利钦执政初期,采取“亲西方”政策,寻求西方大规模经济援助,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放弃传统立场,盲目地迎合西方。叶利钦政府所主张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1)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范本,推行民主政治改革,将俄罗斯建成自由的、民主的和法治的社会。(2)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在俄罗斯建立起发达的市场经济。(3)回归西方“文明国家大家庭”。其途径是建立与西方的伙伴关系,加入西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机制——欧盟、北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税贸易总协定、七国集团等2。(4)获取西方国家与国际组织的1柳丰华:《‘梅普组合’的外交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Подред.A.п.цыганкова,п.a.цыганкова,Российскаянаука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陈生洛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外交政策上也继承了原苏联解体前一味地向西方倾斜,在国际事务中追随和配合美国的方针政策。然而,从1991年底原苏联解体到1993年底俄罗斯新议会选举的两年时间内,俄罗斯不仅在国内政策上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改革见效甚微,在国际事务中,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国际威望大幅度下降,俄罗斯不仅完全失去了原苏联拥有的超级大国的地位,连一般大国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以1993年底的新议会选举为标志,在国内强大的民族主义潮流冲击下,俄罗斯大幅度地调整了其对外政策,为维护其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俄罗斯外交上的这些重要变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等做一简要的考察和阐述。 一、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在国际事务中从与西方尖锐对立、全面对抗转向了与西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密切配合和合作,想与西方大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图谋共同主宰世界。叶利钦甚至提出,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主体,取代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来处理国际事务。尽管俄罗斯一直向西方大国挥舞橄榄枝,西方国家也一再许诺对俄罗斯提供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然而说得多,做得少。相反,西方国家不仅乘俄罗斯内外交困之际,在传统的热点地区,如中东,极力排斥和缩小俄罗斯的影响力,还利用新的矛盾和冲突向与俄罗斯利益悠关的东欧、巴尔干、高加索地区渗透,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俄罗斯由此而认识到,尽管它已经表现出最大的“诚意”,某些西方大国仍然把它看成是潜在的敌人,仅仅在意识形态上溶入西方,并不能消除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国家、民族利益方面的所有分歧,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俄罗斯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随着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俄罗斯在北约问题上不再一味地迁让西方国家,奋起而进行抗争。自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以后,俄罗斯一直认为北约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应像华约组织一样立即解散。然而,西方国家认为,冷战虽然结束,俄罗斯仍然拥有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了保护西欧的安全,北约不仅应该存在,而且应该进一步扩大。而北约扩大的方向不是别的,正是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东欧。这意味北约意图将其势力的影响向东扩展几千里,直到兵临俄罗斯城下。这样一来,西欧的安全固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则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北约东扩的计划一提出,俄罗斯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先是在1994年底拒绝签署俄罗斯与北约执行和平伙伴关系的军事合作计划,尔后又宣称,俄罗斯有可能不履行前苏联与西方签署的《欧洲常规力量裁军协议》,俄罗斯将增加其南部和西部的常规力量部署。时至1995年秋,面对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俄罗斯明确表示,它将联合独联体有关国家采取相应的反措施。俄罗斯的这些反应最终能不能阻止北约的东扩还很难预料,但目前至少迫使西方国家放慢了北约东扩的步伐。 其次,积极介入波黑事务。自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战乱以来,俄罗斯一直保持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的态度。巴尔干地区对俄罗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地区的塞尔维亚人,在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俄罗斯之所以采取这种冷漠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危机重重,无暇顾及,一方面是不愿在此问题上与西方发生冲突,引出事端,当然也有塞尔维亚人在战场上始终占据优势这一客观因素。然而,从1994年初,俄罗斯开始介入波黑事务,先是强烈反对北约空袭波黑塞族,后来又对美国试图取消对波黑穆斯林族的武器禁运主张给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一外交政策 (一)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一是巩固苏联的外交成果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是应对美国和西方发动的冷战。总体呈现一种谨慎的防御政策。 背景:二战后,苏联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独大,成为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实力大为增强,想要灭掉社会主义。来自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欲建立全球霸权秩序核对社会主义的压迫和敌视。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起初与西方基本合作解决问题,后来转到应对西方冷战。 评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最大的标准是他时否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殖民地任命的解放,是否有利益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斯大林反击冷战的压力和攻击,,维护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支援了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赭石最主要的方面,他的外交政策中的犯下许多的大党主意扩张主义和侵略他国的霸权主意错误是第二位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53-1964) 背景:冷战长时期进行,苏联经济和军事上很感吃力,人民生活改善受到影响,内部出现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声音。苏联的政权基本稳固,外部战争消灭的可能已经消失。 外交政策:和平共处路线&核外交。 评价:赫鲁晓夫的外交以冒险主义开始,以空想主义结束,目的是为同美国争霸。导致内外混乱,是外交的一系列失败对苏联威望的打击和对苏联人民信心挫伤的结果。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64-1982) 背景: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苏联在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法杖。军事力量和武器力量超美国。 外交路线:主动的强势外交。(苏攻美守) 评价:苏联成为在冷战中实例上升最快,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事业,订立了一系列裁军减核及其他的一系列的协议,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 (四)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夫时期的外交政策 (五)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85上台) 新思维外交:改革,致苏联解体。

第七章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世界当代史)

第七章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其外交战略 莫斯科公国 伊凡三世自称沙皇 伊凡四世 改革,接受西方文明 领土扩张,北方战争 查理十二 叶卡特琳娜女皇 十月革命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 第一节苏联的解体及其影响 一、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的再生 198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选举戈尔巴乔夫为新一代的党中央总书记,苏联历史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 198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七大。 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 经济方面,实现加速战略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改革”,并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个体劳动法》、《合资企业法》: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 《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政治体制改革 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外同时发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该书系统论述了对改革和当今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标志着“新思维”理论正式出台。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 改革的实质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即承认人类的生存。 “新思维”的内涵 (一)活跃人的因素,建设为人服务的社会主义 不活跃人的因素,即不考虑人、劳动集体、社会团体、不同社会集团的各种不同的利益,不

依靠他们,不把他们吸引到积极的创造活动中来,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项任务,就不可能改变国内的环境。 (二)完善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只有通过始终如一地发展社会主义固有的民主形式,扩大自治,我们才可能在生产、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觉的纪律。只有通过民主和依靠民主,改革本身才有可能。 (三)扩大公开性 应该对人民说真话,不要害怕自己的人民,公开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公开性和具备社会组织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党制下搞政治多元化。 (四)重新认识苏联与世界的关系 改变了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新的安全观:不再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别国主权与利益的基础上,不再牺牲别国的安全,承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自决权。 “新思维”的内涵:改变了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承认世界是一个整体。 在国家关系上,强调国家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 放弃冷战政策,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不再干涉东欧事务。 政局失控导致政治体制“根本改革” 罢工浪潮此起彼伏 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 反对党派纷纷成立 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全民投票直接选举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选。 设立俄罗斯总统,并且赋予他很大的权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苏联国家大厦下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地雷。在俄罗斯即将出现一个新的,与苏共中央没有任何联系,并且基本不依赖于苏联政府和苏联总统的权力中心,出现一个与苏联竞争的国家。 ——罗?麦德韦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 “8?19”事变及其后果 1991年8月19日,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管理国家,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 《告苏联人民书》: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已走入死胡同。决心采取重大措施,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 幻灯片41 1991年8月19日中午,叶利钦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宣称这是一次反宪法的反动政变。号召俄罗斯公民反击,举行无限期总罢工。 “8?19”事变后,苏联国内掀起了一场独立的浪潮。 8月20-21日,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8月27日,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宣布独立。 8月30日,阿塞拜疆宣布独立。 31日,吉尔吉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9日塔吉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23日亚美尼亚独立。 10月27日土库曼斯坦独立。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场把核武器控制器交给了叶利钦。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

浅谈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 俄罗斯---一个从在1917年发生十月革命继而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到1991年八一九事变苏联解体,近一个世界的国家之路走得艰难而险阻。今天的俄罗斯早已不同于以前的苏联政府,可是却又和苏联政府的行径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在世界经济与政治高度交叉的今天,俄罗斯到底经历着一个怎样的路程?作为苏联盟友,俄罗斯邻国的中国,又应该从俄罗斯的历程中吸取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一个国家的发展所经历的必然是很多的,光是外交方面,就足以让我们对其加以深刻的研究与总结。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

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结起来有七点: 1.俄罗斯外交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大幅战略收缩(如从越南、古巴撤出军事基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全方位、无敌国外交,寻求与西方的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协作,发展务实外交,重视经济外交和商业利益,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2.俄罗斯的外交传统是先欧后亚,先西后东,即便偶尔面向东方,也是心向西方,同时避免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3.俄现在是以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影响周边,特别是欧亚地区。 4.俄罗斯致力于改变前苏联在人们心目中霸道、好战、不讲道理、比较民族利己主义的形象。 5.俄罗斯逐渐形成“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 6.俄罗斯与南部穆斯林国家(包括土耳其、伊朗、叙利亚、巴基斯坦等等),关系是相对平和、友好的。 7.从“梅普组合”到“普梅组合”,政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相对可预测性,不会发生所谓的“橙绿色革命”。 从上面所列出的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可以看出,俄罗斯现在所考虑的主要是从经济上发展国家,并且由拉拢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处好与各穆斯林国家关系。虽然以前一直奉行的是先西后东,先欧后亚的外交政策,但是随着斯诺登时间的升级,以及乌克兰事件的爆发,其越来越意识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对西欧采取强硬的外交手段,使得美国公然呼吁让俄罗斯退出G8,并且威胁若俄罗斯不采取措施制止乌克兰事件更大的升级,派兵到乌克兰维和,将对其进行制裁。而普京似乎对美国的威胁并不感冒,一直采取强硬的外交手段。反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国家采取拉拢措施。从上面的世界地图可以看出,俄罗斯地界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乌克兰比邻,而且俄罗斯与中国等国家的能源交易一直在进行着。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俄罗斯似乎意识到,对其目前局势而言,亚洲现在是比欧美更加的可靠。可是,为什么俄罗斯敢对公然跟像美国一样的大

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外交政策选择

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外交政策选择 姜毅 [内容提要]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和成熟、现代化的社会,以及整合、有效配置各种资源的国家制度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和国际形象的必要条件(虽然不是惟一条件)。尽管俄罗斯最近两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些许成绩,但它进行现代化改造的道路依然漫长。因此,第一,俄罗斯今天已蜕变为地区性的大国,这种状况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有改变;第二,艰巨和复杂的培育新社会的任务决定了俄罗斯的大战略首先是关注国内的发展,决定了其外交不可能再承载积极进取的任务。这就是普京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源。“搭便车”是这个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即在尽可能维护自己根本利益的情况下,不挑战主导国家的地位,不追求彻底打破已有的国际秩序和规则;采取顺应国际主流的态度和政策,以便学会先进的管理制度、思想和国际行为方式;力图与西方形成宏观的协调关系,在必要的妥协与斗争中寻找平衡。 [关键词]俄罗斯外交;国际竞争力;社会制度;政策选择 [作者简介]姜毅,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北京100007)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大集团对抗,也结束了冷战时期的力量平衡。对俄罗斯来说,这种力量状况的变化可能更为刻骨铭心,影响也极为深远。人们还清楚地记得,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俄罗斯就一直处在欧洲列强角逐权力的中心,更不用说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时期的荣誉了。因此,如何面对世界和地区新的权力结构、如何安排自己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的位置,成为今天的俄罗斯急需解决的不仅是制度上、而且是心理上的严重课题。

人们常说,外交的主旨就是维护一国在国际上的利益。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都不是凭借其政策制定者的主观意愿,而是有赖于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也就是说,国家利益是一个变量,是随着力量的消长、获取利益手段的增减、外部形势的状态而变化的。因此,本文在考量俄罗斯外交的发展方向时,主要的不是依据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构想,而是更加关注这个国家内部的发展情况,关注影响外交活动的力量基础。 一 西方的一些人把苏联的解体与1917年沙俄帝国的垮台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许多不同之处1 [1]。 笔者认为,就对外部世界的态度而言两次变革有着本质的差别。新俄罗斯的领导人设计的变革并不是要创立一个与目前主流世界对立的制度体系和“平行市场”,不是要打破现有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而是决心尽快融入世界大家庭,参与冷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塑进程,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社会对近10年的转轨历程反思颇多,但在进入新世纪时俄罗斯对外部世界的这个态度依然未变:“我们选择了民主和市场改造,选择了融入国际社会,这种选择不会改变。” 2 [2]换句话说,开放和参与国际社会是这场制度变迁的重要特征。正如大家已经看到的,在过去的10年里,新俄罗斯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制度规则、法律体系、经济运行和社会心理等诸方面已做了相当的准备。与此同时,它除了继承了苏联在重要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以外,还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既存和新建的国际性、地区性合作体系中。在这10年里,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员,并正在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它参加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等等。从这些方面来看,俄罗斯离世界越来越近了。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李玉君 2013-2-15 16:51:55 来源:《世界历史》(京)2008年2期作者简介:李玉君,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兰州730020 内容提要:我国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存在不同的评价意见。本文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外交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斯大林、契切林都继承了列宁晚年的外交思想,斯大林在20年代已经把世界革命的胜利寄希望于未来,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契切林已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在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契切林都把苏联国家利益放在外交政策考虑的优先地位。在实践上,虽然斯大林有时依然表现出对世界革命的追求,但契切林以其长期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的经历和丰富经验影响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整体上看,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失误,但基本把握住了列宁晚年思想的方向,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斯大林契切林 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 我国学界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评价波动很大,经历了从全面肯定、不容批评到大加批评的过程。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的认识存在不同意见①。本文尝试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对外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的苏联对外政策进行探讨。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理论 外交理论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认识、评价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外交是革命外交,世界革命理论影响了苏维埃外交政策的制定。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苏维埃国家逐步放弃了世界革命思想,列宁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在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纲领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思想②。在实践上,列宁承认了民族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主体地位,领导苏维埃政府开始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交往。列宁的探索意义重大,它为苏维埃和平共处外交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非常可惜的是探索仅仅开始列宁就病倒了。 列宁病重及去世以后,苏联在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方面影响较大的是两个人③:俄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总书记斯大林和从1925年起就成为中央委员、被列宁誉为苏维埃外交领域“人才”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理论是在20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的。20年代初期,斯大林主要关注国内问题,就国际问题和外交问题发表的文章和讲话不多。但从他在联共(布)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和不多的有关论述中,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问题的看法的。可以说,初掌国事时的斯大林不完全了解或者说不完全理解列宁在外交方面多年来进行的理论探索,尤其是列宁外交思想在1920年前后发生的重大转变,斯大林还是坚持俄共(布)党内当时普遍信仰的世界革命理论。1923年,当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等人在德国因鲁尔占领出现政治危机、主张推动德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时,斯大林予以大力支持。起义失败后,俄共(布)党还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德国共产党犯了“萨克森”机会主义右倾错误,认为纠正了错误的德国无产阶级获得胜利的日子将“是不会

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

【摘要】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它是俄罗斯在历史嬗变中形成的独特思想文化。历史上俄罗斯民族主义一直伴随着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对俄罗斯的历史进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在内忧外困的局面下,民族主义在俄国内迅速兴起,并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对冷战后俄罗斯的外交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外交政策 一、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含义与特征 (一)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概念界定 独立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在一段时间里占据了社会政治思潮的重要位置,这种状况是与俄罗斯政治转型的特殊背景紧密相连的。俄罗斯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带有某种“应急”的特性。它既是对西方歧视和打压的回应和反弹,又是俄罗斯民族情绪失落的一种表现,所以,这样的民族主义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时效性。 冷战结束以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国家对抗形式表现出来的国家民族主义在国际政治中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政治现象之一”,①同时,“在社会生活中很难找到比民族主义更能引发激烈争论和得到各种截然不同评价的现象。”②受到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党派和社会组织多样性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当今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思想千差万别,种类繁多,所以,有必要对冷战后俄罗斯民主主义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免在分析此类问题时陷入模糊、盲目和混乱的境地。 冷战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主要指苏联解体后,为应对国内形势和国际结构突变出现的一种特定的政治、文化思潮,是为了应对外部压力特别是西方打压,使俄摆脱困难境地,以保持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传统,恢复俄罗斯大国地位为政治诉求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运动。可以说,当今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是对历史上斯拉夫主义、欧亚主义和东正教精神的一种综合和发展,维护俄罗斯大国地位、强调俄罗斯独特发展道路成为其基本内容。俄罗斯民族主义认为俄罗斯有自己独特的文明,不同于欧洲,它反对全盘西化,主张俄罗斯负有拯救全人类的特殊使命;它强调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主张在爱国主义基础上实现全民团结。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兴起,是一个超级大国突然沦落为第三世界国家,并出现意识形态真空和民族信念危机的结果。 (二)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特征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影响,俄罗斯民族主义与俄国、苏联民族主义相比有如下特点:俄罗斯民族主义与俄罗斯国家的政治构建、经济转轨、制度变迁相联系,是西方国家压力与孤立下的民族情感的非良性扩散,因而表现极其明显的封闭性、进攻性和不宽容性特征。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政府引导的“反西方主义”逐渐成为俄罗斯政治精英们的“理性战略”,成为“当代俄罗斯政治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在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对外政策上表现出“大国主义”的倾向,在对欧美关系上也强调对抗,所有这些使俄罗斯面临的国际环境逐渐恶化,对其复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其次,与历史上的俄国和苏联的民族主义相比,当代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具有外生性。俄国和苏联时期,民族主义主要体现在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和少数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主要是内生性的民族主义。而当代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是“外源型”的。“外源型的民族主义是一种防卫性或反应性的民族主义,是后进社会面对更为先进文化时用以弥补心理自卑和落后感的武器。”③当代俄罗斯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外部的压力,主要是强化俄罗斯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与忠诚,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为政治诉求,更多地体现在面对“文明的冲突”时,俄罗斯应如何对待世界的其他文明,进而探寻新时期的俄罗斯思想与文化。 第三,与专制主义或威权主义的紧密联系使得俄罗斯民族主义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从现

俄罗斯对外政策纲领及其不确定性

俄罗斯对外政策纲领及其不确定性 许志新 内容提要:2000年3月普京正式当选俄罗斯总统后对俄外交政策做出较大修正,其主要变化是“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强调“务实、经济效益和国家利益至上”。在此基础上俄对外政策呈现出新特点:收缩对外政策目标范围,以实现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平衡;以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为中心,对外活动独立于内部发展需要的情况将会受到抑制;坚持和保障核心利益,而在其他利益方向上将会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俄的核心利益表现为三个确保:一是确保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俄赖以立国之根本;二是确保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维持俄的地缘政治空间优势;三是确保军事技术上的世界先进地位,这是俄维持大国地位并与西方讨价还价几乎是仅存的资本。普京对外政策将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北约东扩,价值取向中的“西方情结”,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俄政策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俄罗斯对外政策根本目标新特点不确定性 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9789(2000)01-0079-85 2000年4月俄罗斯半官方的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提出报告,详细论述了俄对外政策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7月,在反复酝酿基础上,俄政府正式出台了《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圈定了今后一段时间内普京政府对外政策纲领和活动的基本方向。 俄对外政策目标的实现,在内部将受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制约,在外部将受到国际环境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尚有不少不确定因素。 根本目标和活动方向

(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 《构想》阐明,普京政府对外政策致力于实现以下“根本目标”: ——确保国家安全,维护和加强其主权、领土完整; ——在国际社会中确立牢固和权威的地位,这种地位应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俄联邦作为一个大国、当今世界的一个势力中心的利益; ——建立以公认的国际法准则(首先包括联合国宪章的目标和原则)及以平等的伙伴式国际关系为基础的稳定、公正和民主的国际秩序,“致力于建立能够真实反映当今世界及其利益多样性的多极国际关系体系”; ——为俄罗斯内部发展(经济振兴,提高生活水平,推进民主改革,巩固宪法制度,维护人权与自由)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俄罗斯周边建立睦邻带,促进周边地区紧张和冲突策源地的消除,并防止出现新的紧张和冲突; ——与外国和国际组织寻求共识和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利于改善国际合作条件与规模的伙伴和同盟关系体系,“以解决俄罗斯国家优先方向所确定的任务”。 (二)俄罗斯对外活动的主要方向 《构想》排列的俄对外活动主要方向的顺序如下: 1·重点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睦邻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

近年来中美外交政策变化

冷战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 陈竹化科院08110125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直与美国经济利益的发展阶段相吻合。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做出相应的调整, 始终保特外交政策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务实精神。美目外交政策在其演变过程中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外文政策的合理性, 强调发展理性外交;二是注重外交政策的系统性, 逐步完善外交机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 1.遏制战略 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2.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针对印度支那局势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支持法国侵略越南。1959年,艾森

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

东欧中亚研究 1998年第5期?国际?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 曹 志 平 【内容提要】地缘政治考虑在俄罗斯外交战略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俄罗斯独立以来,其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俄国国内先后出现了三种地缘政治主张:大西洋主义、“近邻外国”优先和新欧亚主义。新欧亚主义反映了俄罗斯对国内需求和地缘政治利益的现实主义态度,是对当初全盘倾向西方的大西洋主义的反思和逆动,是在“近邻外国”优先基础上的更全面的外交战略主张。 【关键词】俄罗斯 外交 地缘政治 大西洋主义 新欧亚主义 【作者简介】曹志平,1962年生,现为华东师大法政系博士生。(上海 200062) 俄罗斯独立以来,其外交政策几经调整演变。独立之初,俄政府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92年5月则提出实施“东西兼顾”的“双头鹰外交”政策。1993年4月,俄罗斯确定了复兴俄罗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树立大国地位的外交战略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1994年俄政府提出了“三环外交战略”。1995年俄总统咨文明确提出了“全方位外交战略”,1996年1月,普里马科夫就任外长后,俄罗斯全方位外交战略得到进一步充实与发展。至此,俄外交战略构想已端倪尽显。从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考虑在俄外交战略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地缘政治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地理的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它利用地理因素来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方针,提供理论依据”。①作为一种理论,地缘政治出现于19世纪末,其创始人是德国的拉采尔和瑞典的切伦,英国的麦金德和美国的马汉等也被公认为是早期地缘政治理论的杰出代表。本世纪30年代,“地缘政治”被德日法西斯作为扩张侵略的理论工具,一度声名狼藉。但是,以研究国际政治与地理环境关系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学本身并未销声匿迹,相反,它在战后朝着科学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近10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动,“地缘政治”更是倍受青睐,用地缘政治理论分析国际关系现象在国际政治与外交界成为一时之风尚。 ①《辞海》,第52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