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操作技能培训

有机化学操作技能培训
有机化学操作技能培训

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培训

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1.化学试剂的规格

根据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化学试剂按其纯度和杂质含量的高低分为四个等级(表1-1)。

优级纯(一级)试剂,又称保证试剂,杂质含量最低,纯度最高,适用于精密的分析及研究工作。

分析纯(二级)及化学纯(三级)试剂,适用于一般的分析研究及教学实验工作。

实验试剂(四级),只能用于一般性的化学实验及教学工作。

表1-1化学试剂的级别

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中文名优级纯分析纯化学纯实验试剂

英文标志GR AR CP LR

标签颜色绿色红色蓝色棕色或黄色

除上述四种级别的试剂外,还有适合某一方面需要的特殊规格试剂,如“基准试剂”、“色谱试剂”、“生化试剂”等,另外还有“高纯试剂”,它又细分为“高纯”、“超纯”、“光谱纯”等。

2.气体钢瓶

气体钢瓶是储存压缩气体或液化气的高压容器。实验室常用它直接获得各种气体。钢瓶是用无缝合金钢或碳素钢管制成的圆柱型容器。器壁很厚,一般最高工作压力为15MtPa。钢瓶口内外壁均有螺纹,以连接钢瓶启闭阀门和钢瓶帽。瓶外还装有两个橡胶制的防震圈。钢瓶阀门侧面接头具有左旋或右旋的连接螺纹,可燃性气体为左旋,非可燃性及助燃气体为右旋。各种高压气体钢瓶外表都涂上特定颜色的油漆以及特定颜色的标明气体名称的字样(见表1-2)。

表1-2高压气体钢瓶及字样颜色

气体名称(及字样)钢瓶外表颜色字样颜色气体名称(及字样)钢瓶外表颜色字样颜色氧天蓝色黑色氯气草绿色白色

氢绿色红色二氧化碳黑色黄色

氮黑色黄色纯氩灰色绿色压缩空气黑色白色乙炔白色红色氨黄色黑色石油气体灰色红色

蒸馏与分馏

1.蒸馏

(1)什么是沸点:

每种纯液态有机物在一定的压力下具有固定的沸点,当液态有机物受热时,蒸气压增大,待蒸气压达到大气压或所给定的压力时,即P 蒸=P 外,液体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2)液—气—液的过程

蒸馏就是将液态物质加热到沸腾变为蒸气,又将蒸气冷凝为液体这两个过程的联合操作。如果将某液体混合物(内含两种以上的物质,这几种物质沸点相差较大,一般大于30℃)进行蒸馏,那么沸点较低者先蒸出,沸点较高者后蒸出,不挥发的组分留在蒸馏瓶内,这样就可以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纯液态有机物在蒸馏过程中沸点变化范围很小(一般0.5-1.0℃)。根据蒸馏所测定的沸程,可以判断该液体物质的纯度。

归纳起来,蒸馏的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分离和提纯液态有机物。

②测出某纯液态物质的沸程,如果该物质为未知物,那么根据所测得的沸程数据,查物理常数手册,可以知道该未知物可能是什么物质。

③根据所测定的沸程可以判断该液态有机物的纯度。

2.分馏

普通蒸馏只能分离和提纯沸点相差较大的物质,一般至少相差30℃以上才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对沸点较接近的混合物用普通蒸馏法就难以分开。虽经多次的蒸馏可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但操作比较麻烦,损失量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分馏法来提纯该混合物。

分馏的基本原理与蒸馏相类似,所不同的是在装置上多一个分馏柱,使气化、冷凝的过程由一次变为多次。简单地说,分馏就是多次蒸馏。

分馏就是利用分馏柱来实现这“多次重复”的蒸馏过程。当混合物的蒸气进入分馏柱时,由于柱外空气的冷却,蒸气中高沸点的组分易被冷凝,所以冷凝液中就含有较多高沸点物质,而蒸气中低沸点的成分就相对地增多。冷凝液向下流动时又与上升的蒸气接触,二者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使上升蒸气中高沸点的物质被冷凝下来,低沸点的物质仍呈蒸气上升;而在冷凝液中低沸点的物质则受热气化,高沸点的物质仍呈液态。如此经多次的液相与气相的热交换,使得低沸点的物质不断上升最后被蒸馏出来,高沸点的物质则不断流回烧瓶中,从而将沸点不同的物质分离。分馏是分离提纯沸点接近的液体混合物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3.仪器安装要点

(1)蒸馏烧瓶大小的选择:视待蒸馏液体的体积而定。通常为蒸馏液体的体积占蒸馏烧瓶容量的1/3-2/3。加料时不能直接从蒸馏头上口倒入,应用长颈漏斗或卸下圆底烧瓶加料。

(2)冷凝管的选择

蒸(分)馏用的冷凝管主要有直形冷凝管及空气冷凝管,若被蒸馏物质的沸点低于140℃,使用直形冷凝管,在夹套内通冷却水。若被蒸馏物质的沸点高于140℃,直形冷凝管的内管及外管接

合处易发生爆裂,故应改用空气冷凝管。

(3)以热源为基准,根据由下到上,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的原则,首先将装有待蒸馏物质的圆底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插入蒸馏头,顺次连接冷凝管、接引管、锥形瓶,最后插入温度计套管和温度计。在同一桌面上,安装两套蒸馏装置时,必须是蒸馏瓶对蒸馏瓶(头对头),或锥形瓶对锥形瓶(尾对尾),避免着火。

(4)温度计水银球的正确位置是:水银球的上端与蒸馏头支管的下侧在同一水平面上,使水银球能完全被蒸气所包围。

(5)冷凝管通冷却水的方向应从冷凝管的下端进水,上端出水,并且上端的出水口应朝上,以保证冷凝管的夹层中充满水。

(6)仪器安装完成后,检查各个磨口是否紧密相连,防止漏气。无论从正面或侧面来观察,全套仪器的轴线都应在同一平面内,铁架台都应整齐地放在仪器的背部,做到美观端正、横平竖直。

(7)常压蒸馏必须与大气相通,不能把整个体系密闭起来,所以接引管的支管口不能堵塞。用不带支管的接引管时,接引管与接受瓶之间不能用塞子塞住。

(8)接受瓶可以用锥形瓶或梨形瓶、圆底瓶,但不能用烧杯等敞口的器皿来接受。

4.操作要点

(1)通冷却水:

加热前,先通冷却水。冷却水不必开得太大,以免冲水并浪费水。

(2)加热:

①加热前在蒸馏烧瓶中加入2颗沸石,以防止液体暴沸,使沸腾保持平稳。如果事先忘记加入沸石,必须等液体冷却后补加,决不能在液体加热到沸腾时补加,否则会产生剧烈的爆沸。如果间断蒸馏,每次蒸馏前都要重新加入沸石。

②加热速度先快后慢,当液体开始沸腾时,可以看到蒸气慢慢上升,同时液体回流。当蒸气的顶端到达到水银球部位时,温度急剧上升,这时更应注意控制加热温度,使温度计水银球上总是保持有液珠,此时,液体和蒸气保持平衡,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才是真正的液体沸点。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加热,调节蒸馏速度,蒸馏时以从冷凝管流出液滴的速度约1~2滴/秒为宜,而分馏时液滴的速度约1滴/2~3秒。

(3)观察沸点及馏分的收集:

①蒸(分)馏过程中,在达到收集物沸点之前常有沸点较低的液体先蒸出,这部分馏液称为前馏分或馏头。

②当温度计的读数稳定时,另换接收瓶截取馏分并记录下这部分液体开始馏出时和最后一滴的温度,即是该馏分的沸点范围(简称“沸程”)。馏分的沸点范围越窄,则馏分的纯度越高;若要截取馏分的沸点范围已有规定,即可按规定截取。

③蒸馏时,圆底烧瓶中的液体不许蒸干,残留液至少0.5mL,否则易发生事故(瓶碎裂等)。

(4)蒸馏结束:

先停止加热,移开热源,待冷却后,再停止通水,拆下仪器。拆除仪器的顺序与装配仪器顺序相反。

减压蒸馏

液体的沸点是指其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的温度。所以液体沸腾的温度是随外界压力的降低而降低的,如果使被蒸馏液体表面上的压力降低,即可降低其沸点。这种在较低压力下进行的蒸馏操作,就称为减压蒸馏。

减压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液态有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特别适用于对那些在常压下简单蒸馏时未达到沸点时已受热分解、氧化或聚合物质的提纯和分离。对于大多数物质而言,当体系压力降低到20毫米汞柱时,沸点比常压下的沸点约降低100~120℃;当减压蒸馏在10~25毫米汞柱之间进行时,大体上压力每相差1毫米汞柱,沸点约相差1℃。因此当对某有机物进行减压蒸馏时,可以事先初步估算出在相应压力下该物质的沸点。这对具体操作中选择热源、温度计以及冷凝管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减压蒸馏装置一般由蒸馏、抽气、保护和测压四部分组成。蒸馏部分由圆底烧瓶、克氏蒸馏头、冷凝管、接引管和接受器组成。在克氏蒸馏头带有支管一侧的上口插温度计,另一口可插一根末端拉成毛细管的厚壁玻璃管,毛细管的下端离瓶底约1~2毫米,玻璃管的上端连有一段带螺旋夹的橡皮管,螺旋夹用以调节进入体系的空气,使毛细管在减压过程中可起到气化中心的作用。蒸馏时若要收集不同组分的馏分,则可使用两尾或多尾接引管。接受器可采用圆底烧瓶、梨形瓶或抽滤瓶(但不能使用锥形瓶或平底烧瓶)。

抽气部分常可使用水泵或油泵。水泵能达到的最低压力为当时室温下的水蒸汽压。例如在水温为6~8℃时,水蒸汽压为7~8毫米汞柱;若水温为30℃,则水蒸汽压为31.5毫米汞柱。油泵的效能取决于油泵的机械结构和油的品质。用电动机驱动的真空泵一般可将系统内的压力降至5~10毫米汞柱,好的真空泵能降至0.1毫米汞柱。

油泵的结构较为精密,如有挥发性有机溶剂、水或酸性蒸气进入会损坏其结构和降低真空效能,所以必须在蒸馏接引管和油泵之间安装冷却阱和几种吸收塔以保护油泵。冷却阱的构造如图所示,将其置于盛有冷却剂的广口保温瓶中,冷却剂的选择随需要而定,如冰-水、冰-盐、干冰等。三个吸收塔从冷阱开始依次装有无水氯化钙、氢氧化钠和石蜡片,用以分别吸收水分、酸性物质和烃类物质。除此之外,在接引管与冷阱之间还必须接上一个安全瓶,瓶上的两通活塞可以起到调节系统压力和放气的作用。

真空系统的压力通常是通过水银压力计来测定的。常见的水银压力计有开口式和封闭式两种。开口式水银压力计两臂汞柱高度之差即为大气压力与系统中压力之差,因此蒸馏系统内的实际压力(真空度)应是当时当地的大气压(以毫米汞柱表示,可从气压计读得)减去这一汞柱差。封闭式水银压力计两臂液面高度之差即为蒸馏系统中的真空度。

在有机实验室里,有时还可以采用搅拌减压蒸馏的方法,与上述的毛细管减压蒸馏法相比,操作更为简便。它是通过向蒸馏瓶中加入搅拌磁子,利用磁子搅拌达到被蒸馏液体受热均匀以避免暴沸。操作时,在蒸馏前先开动搅拌,在蒸馏结束后再关闭搅拌即可。有条件的实验室里,经常可以看到真空旋转蒸发仪。真空旋转蒸发仪实际上就是减压蒸馏器,实验室经常利用它进行液体浓缩和低沸点溶剂的回收等操作。

图减压蒸馏装置

安全瓶冷却阱真空计吸收塔缓冲瓶

图减压蒸馏油泵保护装置

水蒸汽蒸馏

水蒸汽蒸馏是分离和纯化有机物质的常用方法,通过水蒸汽蒸馏可以实现液-液分离或液-固分离。但被提纯或分离的物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②与水一起沸腾时不发生化学变化或反应;

③在100℃左右该物质蒸气压至少在10毫米汞柱以上。

水蒸汽蒸馏常用于下列几种情况:

①在常压下进行简单蒸馏易发生分解的高沸点有机物;

②含有较多固体混合物,而用简单蒸馏、萃取或过滤等方法又难以分离;

③混合物中含有大量树脂状物质或不挥发性杂质,采用蒸馏、萃取等方法难以分离。

水蒸汽蒸馏装置是由水蒸汽发生器和简单蒸馏装置两部分组成。水蒸汽发生器可以用金属制成,也可用圆底烧瓶代替,发生器的上口通过塞子插入一根长玻璃管,管子的下端接近烧瓶底部,当烧瓶内汽压太大时,水可沿着玻管上升,以调节内压,所以此管可以起到安全管的作用。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导出口通过T形管与蒸馏部分的三口烧瓶上的蒸汽导入管相连接。T形管的支管上套一段短橡皮管,用螺旋夹夹住。水蒸汽导入管通过温度计磨口套管与三口烧瓶的中间口相连接,导入管下端要尽量靠近烧瓶的底部,三口烧瓶的另一口可用空心磨口塞塞住,另外一口则用75O磨口蒸馏弯头与冷凝管相连,后面依次与接引管和接受器相连接即可。

水蒸汽蒸馏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向水蒸汽发生器(大圆底烧瓶)中加入总容积2/3~3/4的水,向蒸馏三口烧瓶中加入被蒸馏物(被蒸馏物的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

②通冷凝水,打开T形管上的螺旋夹,使之与大气相通,开始加热水蒸汽发生器,至沸腾后关闭T形管上的螺旋夹,使水蒸汽均匀地进入三口烧瓶中;

③混合物受热翻腾不久便会有有机物和水的混合物蒸气经过冷凝管冷凝成乳浊液进入接受器,调节温度使馏出速度为每秒2~3滴为宜;

④当馏出液澄清透明不再含有油滴时,即可停止蒸馏;

⑤停止蒸馏时,必须先打开T形管上的螺旋夹(否则会产生倒吸),再移去热源,关闭冷却水,拆除装置。

从有机反应中分离出的固体有机化合物往往是不纯的,其中常夹杂一些反应副产物、未作用的原料。纯化这类物质的有效方法通常是用合适的溶剂进行重结晶。固-固分离的另一种方法:固体物质的萃取,详见萃取操作。

固体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一般温度升高溶解度也增大,反之则溶解度降低。如果把固体有机物溶解在热的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到室温或室温以下,随着温度下降,原溶液会变成过饱和溶液,从而析出晶体。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和杂质的溶解度的不同,使杂质通过热过滤除去或冷却后被留在母液中,从而达到提纯和分离的目的。重结晶提纯的方法一般用于提纯杂质含量小于5%的固体有机物。

重结晶提纯的一般过程为:

1.将不纯的固体有机物在溶剂的沸点或接近沸点的温度下溶解在溶剂中,制成接近饱和的浓溶液。若固体有机物的熔点较溶剂沸点低,则应制成在熔点温度以下的饱和溶液;

2.若溶液含有色杂质,可加入活性炭煮沸褪色;

3.过滤此热溶液以除去其中的不溶性物质及活性炭;

4.将滤液冷却,使结晶自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杂质留在母液中;

5.抽气过滤,从母液中将结晶分出,洗涤结晶以除去吸附的母液。所得的固体结晶,经干燥后测定其熔点,如发现其纯度不符合要求,则可重复上述重结晶操作直至熔点达标。

重结晶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溶剂。合适的溶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不与被提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在较高温度时能溶解多量的被提纯物质,而在室温或更低温度时只能溶解少量;

3.对杂质的溶解度非常大或非常小,前一种情况可让杂质留在母液中不随提纯物质一同析出,后一种情况是使杂质在热过滤时被滤去;

4.溶剂易挥发,易与结晶分离除去,但沸点不宜过低;

5.能给出较好的结晶;

6.价格低、毒性小、易回收、操作安全。

液体物质的干燥

液体物质的干燥通常是通过向带有少量的液体中加入干燥剂,振荡并密封放置而干燥的。

在干燥液体物质或溶液的过程中,并不是干燥剂加得越多越好。实际上,干燥效能的高低取决于干燥剂吸水后结晶水水合物的蒸汽压的大小,蒸汽压越小干燥效能越高。所以,当已经达到化学平衡,加入多余的干燥剂只能造成液体物质的损失。

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将被干燥的液体中的水分尽可能分离干净,不应有任何可见的水层。将该液体置于锥形瓶中,用药勺取适量的干燥剂放入液体中,加塞振摇片刻。如发现干燥剂附着瓶壁互相粘结,表明干燥剂不够,应予添加。一般每10毫升液体约需0.5~1克干燥剂。经干燥后,液体由浑浊变澄清,表明液体中的水分已基本除去。

减压过滤又可称为抽滤或真空过滤。在有机实验中,减压过滤是最为常见的实现固-液分离的有效方法。通过减压过滤,不仅可以加快过滤的速度,还可以对固体进行洗涤和初步干燥。比较常见的过滤装置有吸滤瓶和布氏漏斗以及砂芯漏斗。

普通的减压过滤通常是先选择一张比布氏漏斗内径稍小的圆形滤纸,平整地放在漏斗中,用少量水或有机溶剂湿润滤纸,然后通过橡皮塞将其安装在抽滤瓶上(注意漏斗下端的斜口要对着抽滤瓶侧面的支管),用真空橡皮管将抽滤瓶与水流抽气泵或循环水泵相连接,抽滤时慢慢打开水阀门或关闭安全瓶阀门。

抽滤时,先将上部澄清液沿玻棒倒入漏斗中,加入的量不要超过漏斗的2/3,然后把固体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滤纸上,继续减压,直至固体物较干为止。

若需对固体物质进行洗涤,则可以先将连接抽滤瓶的橡皮管拔下或开启安全瓶阀门(否则可能会造成水流倒吸),再用少量溶剂淋洗布氏漏斗中固体物,然后再接上橡皮管或关闭安全瓶阀门,抽干即可。

如果晶体的熔点很低,或在室温下溶解度过大,则要求进行低温过滤,这时可以将漏斗和滤液在冰箱中冷却,操作过程尽量迅速即可。若须趁热过滤,则需将布氏漏斗和抽滤瓶在热水浴中预热,操作也需迅速熟练。

萃取与洗涤

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或微溶)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比的不同来达到分离、提取或纯化目的的一种操作。

选择萃取剂一般要求为:①与原溶剂不相溶;②与原溶剂密度差相对较大;③被萃取的有机物在该有机溶剂中溶剂度较大;④化学稳定性好;⑤易于与被萃取物分离;⑥无毒性、不易燃。

萃取方法用得最多的是从水溶液中萃取有机物,所以在实际操作中用得比较多的溶剂有:乙醚、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苯、石油醚等。

洗涤常用于在有机物中除去少量酸、碱等杂质。这时一般可以用稀碱或稀酸水溶液来反洗有机溶液,通过中和反应以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在洗涤或萃取时,当溶液呈碱性时,常常会产生乳化现象。为了破坏乳化现象,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盐析;二是遇碱性溶液乳化时可以加入少量稀硫酸或乙醇;三是增加有机层的相对密度;四是将乳液静置较长时间。

萃取的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选择容积较被萃取溶液体积大一倍以上的分液漏斗,将漏斗活塞取出擦干后薄薄地涂上一层凡士林,塞好活塞后旋转数圈,然后放置在铁圈中(铁圈固定在铁架上);再关闭活塞,将被萃取溶液和萃取剂(一般为被萃取溶液体积的1/3)依次自上口到入到分液漏斗中,塞好上端玻塞或橡皮塞;取下分液漏斗以右手手掌顶住漏斗磨口玻璃塞,手指握住漏斗的颈部,左手握住漏斗的活塞部分,大拇指和食指按住活塞柄,中指垫在塞座下边,然后振摇;振摇时将漏斗略倾斜,漏斗的活塞部分向上,便于自活塞放气;开始时振摇要慢,每摇几次以后,就要将活塞打开放气,如此反复放气到漏斗中的压力较小时,再剧烈振摇2-3分钟,然后将漏斗放回到铁圈中静置;待两层液体完全

分开后,打开上面的玻塞,在将活塞缓缓旋开,下层液体自活塞放出;再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上层液体;水层再倒入漏斗,重复上述萃取操作即可。

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又称为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简便的分离分析方法。薄层色谱在有机实验中常用于反应进程的跟踪、化合物的鉴定、少量样品的精制以及柱色谱的先导等方面。

薄层色谱是将吸附剂均匀地涂铺在玻璃薄板(或其他高分子薄膜)上作为固定相,经干燥活化后点上待分离样品,用适当极性的有机溶剂作为展开剂(即流动相)。当展开剂在吸附剂上展开时,由于样品中各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即极性较弱者)随流动相迅速向前移动,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即极性较强者)移动缓慢。经过无数次的吸附和解吸附过程,最终将各组分彼此分开。如果各组分有颜色,则薄板干燥后会出现一系列高低不同的斑点,如果组分不显色,则可以通过各种显色方法使之显色。

在薄板上每个组分上升的高度与展开剂上升的前沿之比称为该化合物的R f值,又称比移值。对于一个化合物当实验条件相同时,其R f值是一样的。

薄层色谱中最常用的吸附剂是硅胶和氧化铝。硅胶是无定形多孔性物质,略有酸性,适用于中性或酸性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硅胶可分为:

硅胶H——不含粘合剂和其他添加剂;

硅胶G——含有粘合剂煅石膏(CaSO4?1/2H2O);

硅胶HF254——含荧光物质,可在波长为254nm紫外光下观察荧光;

硅胶GF254——既含有荧光物质,又含有粘合剂煅石膏。

与硅胶相似,氧化铝也因含有粘合剂或荧光剂而分为氧化铝G、氧化铝HF254、氧化铝GF254。粘合剂除了上述的煅石膏外,还可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

薄层色谱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薄层板的铺制

薄层板制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色谱的结果,薄层应尽量均匀而且厚度(0.25~1毫米)要固定。这样有利于提高结果的重复性。称取3克硅胶GF254,边搅拌边慢慢加入到盛有6毫升0.5%CMC溶液的烧杯中调成糊状物(3克桂胶约可铺7.5×2.5厘米的载玻片5~6块)。将调好的糊状物倒至玻璃片上,用手轻轻振摇或放在桌上轻轻平敲,使表面均匀光滑。

(2)薄层板的活化

将铺好的薄层板放于室温晾干后,放入烘箱内加热活化,活化条件根据需要而定。硅胶板一般在烘箱中渐渐升温,维持105—110℃活化30分钟,氧化铝板在150—160℃烘4小时。薄层板的活性与含水量有关,其活性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所以,经活化后暂时不用的薄层板应放入干燥器内备用。

(3)点样

在距薄层板一端约1厘米处用铅笔轻轻划一横线作为起始线。将样品溶于低沸点溶剂(丙酮、

乙醇、乙醚等)配成1%左右的溶液,用点样毛细管吸取样品溶液,垂直轻轻地点在起始线上,点样斑点的直径不要超过2毫米,斑点过大往往会造成拖尾。一块板可以点多个样品,但样品点之间的距离以1~1.5厘米为宜。

(4)展开剂的选择和展开

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而决定的。溶剂的极性越大,则对化合物的解吸附能力越强,也就是说R f值也越大。如果出现样品各组分的R f值都较小时,则可以加入适量极性较大的溶剂。常用展开剂极性大小次序如下:

己烷和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二硫化碳<甲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丙醇〈乙醇〈甲醇〈水〈吡啶〈乙酸

薄层色谱的展开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将所选择的展开剂倒入白色广口瓶或层析缸中(液层高度约为0.5厘米),待容器中溶剂的蒸气达到饱和后,在将点好样的薄层板以45~600夹角放入展开容器中,注意点样点必须在展开剂液面以上。当展开剂前沿上升到离板顶端5~10毫米时,取出薄板,用铅笔划出前沿的位置晾干。

(5)显色

薄层板晾干后,若分离的化合物本身有颜色,在薄层板上可看到分开的各组分斑点。如果化合物本身无色,若薄层板中含有荧光剂,则可在紫外灯下观察,大多数具有共轭不饱和键的有机化合物都会显示出暗色斑点。此外,还可用碘缸法进行显色。

(常用的显色方法:直接观察、紫外灯下观察、碘薰、喷显色剂、硫酸甲醇溶液浸泡)

(6)计算R f值

用各种显色方法使斑点出现后,应立即用铅笔或小针划出斑点位置,然后计算出R f。

薄层色谱法除了利用小板(载玻片)可以进行化合物鉴定和反应跟踪外,还可以利用大板(大玻璃板)进行少量有机反应产物的分离和提纯。大板和小板的制法相同,上板和小板的点样稍有不同,通常是用毛细吸管吸取样品均匀地分布在离大板一端约两厘米的一条直线上,展开、显色、标记后,用刀片将吸附有所要组分的吸附剂刮下,然后用溶剂浸泡,过滤后抽去溶剂即得所要组分。

有机反应常用装置

加热回流装置

常用的回流装置如图1-7所示,其中图1-7(1)是一般的回流装置。若需要防潮,则可在冷凝管顶端装一氯化钙干燥管,如图1-7(2)所示。图1-7(3)是用于防潮并吸收有氯化氢、溴化氢或二氧化硫等气体产生和逸出的反应。根据气体逸出的具体情况,可适当选用图1-6中的其它装置。图1-7(4)是用于一边加料、一边进行回流的装置。图1-7(5)是用于滴加、回流过程中测定反应液温度的装置。

进行回流前,应选择合适的烧瓶,液体体积占烧瓶容积的1/2左右为宜。加热前,先在烧瓶中放入沸石,以防暴沸。回流停止后要再进行加热,必须重新放入沸石。根据瓶内液体的沸腾温度,在140℃以下采用球形冷凝管,高于140℃时应采用空气冷凝管。冷凝水不能开得太大,以免把橡皮管弹掉。加热的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水浴、油浴、电热套和石棉网直接加热等。回流的速度应

控制在每秒1至2滴,不宜过快,否则因来不及冷凝,会在冷凝管中造成液泛,而导致液体冲出冷凝管。

(1)(2)(3)(4)(5)

图1-7常用的回流装置

机械搅拌装置

当进行非均相反应,或反应物之一要逐渐滴加时,为避免反应瓶内局部过浓、过热而导致其它副反应或有机化合物分解,必须进行搅拌。搅拌常常能使反应温度均匀,缩短反应时间和提高产率。常用的机械搅拌装置见图1-8。

图1-8机械搅拌装置图

熔点测定

熔点是固体化合物在101.325KPa下固—液两相处于平衡时的温度。纯净的固体有机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一个纯化合物从开始熔化(初熔)至完全熔化(全熔)的温度范围叫做熔程或熔距,其熔程一般不超过0.5~1℃。熔点是鉴定固体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物理常数,也是化合物纯度的判断标准。当化合物中混有可熔性杂质时,熔程较长,熔点降低。因此,可以通过测定熔点来鉴定有机物,并根据熔程的长短来判断有机物的纯度。

利用熔点测定来鉴定有机物并判断有机物的纯度,可通过分析物质的蒸气压和温度关系曲线图来理解。图1是一种物质固相的蒸气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和该物质液相的蒸气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由于固相蒸气压随温度变化的速度大于液相,使两条曲线交于M点。在M点处,固液两相蒸气压相同,固液两相并存,这时的温度(T m)即为该物质的熔点。

图1物质的温度与蒸气压关系图

毛细管法

数字显微熔点仪测定法

旋转蒸发仪

旋转蒸发仪可用来回收、蒸发有机溶剂。由于它使用方便,近年来在有机实验室中被广泛使用。它由一台电机带动可旋转的蒸发器(一般用茄形瓶或圆底烧瓶)、冷凝管、接收瓶等组成,如图1-16所示。此装置可在常压或减压下使用,可一次进料,也可分批进料。由于蒸发器在不断旋转,可免加沸石而不会暴沸,同时,液体附于壁上形成了一层液膜,加大了蒸发面积,使蒸发速度加快。使用时应注意:

①减压蒸馏时,当温度高、真空度低时.瓶内液体可能会暴沸。此时,及时转动插管开关,通入冷空气降低真空度即可。对于不同的物料,应找出合适的温度与真空度,以平稳地进行蒸馏。

②停止蒸发时,先停止加热,再放空,最后停止抽真空。若烧瓶取不下来,可趁热用木槌轻轻敲打,以便取下。

图1-16旋转蒸发仪

大学有机化学试题答案

简单题目 1.用括号的试剂和方法除去下列各物质的少量杂质,不正确的是() A、苯中含有苯酚(浓溴水,过滤) B、乙酸钠中含有碳酸钠(乙酸、蒸发) C、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 D、溴乙烷中含有醇(水、分液) 2.下列物质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 A、B、C2H2C、CH3 D、CH3COOH 3.(CH3CH2)2CHCH3的正确命名是( ) A、3-甲基戊烷 B、2-甲基戊烷 C、2-乙基丁烷 D、3-乙基丁烷 4.手性分子是指在分子结构中,当a、b、x、y为彼此互不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称此分子为手性分子,中心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下列分子中指定的碳原子(用*标记)不属于手性碳原子的是() A、苹果酸 B、丙氨酸C H3CH COOH NH2 C、葡萄糖 D、甘油醛CH CH2 CHO OH OH 5.某烷烃发生氯代反应后,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一氯代烃,此烷烃是() A、(CH3)2CHCH2CH2CH3 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 D、(CH3)3CCH2CH3 6.有—CH3,— OH,—COOH,—C6H5四种基团,两两结合而成的有机化合物中,水溶液具有酸性的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2H6和C4H10一定是同系物 B、C2H4和C4H8一定都能使溴水退色

C 、C 3H 6不只表示一种物质 D 、单烯烃各同系物中碳的质量分数相同 8.常见有机反应类型有:①取代反应 ②加成反应 ③消去反应 ④酯化反应 ⑤加聚反应 ⑥缩聚反应 ⑦氧化反应 ⑧还原反应,其中可能在有机分子中新产生羟基的反应类型是 ( ) A 、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⑦⑧ D、③④⑤⑥ 9.乙醛和新制的Cu (OH ) 2 反应的实验中,关键的操作是 ( ) A 、Cu (OH )2要过量 B 、NaOH 溶液要过量 C 、CuSO 4要过量 D 、使溶液pH 值小于7 10.PHB 塑料是一种可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的环保型塑料,其结构简式为: n O CH C 2H 5C O 。下面有关PHB 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PH B 是一种聚酯 B 、PHB 的单体是CH 3CH 2CH(OH)COOH C 、PHB 的降解产物可能有CO 2和H 2O D 、PHB 通过加聚反应制得 11. 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且其水解产物也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糖类是 ( ) A 、葡萄糖 B 、麦芽糖 C 、蔗糖 D 、淀粉 12. “茶倍健”牙膏中含有茶多酚,但茶多酚是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的纯天然、多功能、高效能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净化剂。其中没食子儿茶素(EGC )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关于EGC 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分子中所有的原子共面 B 、1molEG C 与4molNaOH 恰好完全反应 C 、易发生加成反应,难发生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 D 、遇FeCl 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3.化合物丙可由如下反应得到: 丙的结构简式不可能是 ( ) A 、CH 3CH (CH 2Br )2 B 、(CH 3)2C Br CH 2 Br O —OH OH OH OH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课程代码:ZBB091003-04 适用专业: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96学时/ 6学分 先修要求:无机化学 大纲执笔人:黄国保大纲审核人:杨黄根 教材信息: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课程概述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的应用为重点,研究有机化学类化合物具有共同特点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化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有机化学》课程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具有无机化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有机化合物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有机化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强,是化学专业本科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由基础到专业的特殊使命。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观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开发学生智能及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学教育、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学教育、医药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化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1)【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立体异构、有机合成等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强化与实际的联系。 (2)【学科思想方法】 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验教学以基本技能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强相关实验理论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3)【学科教学育人】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全)讲解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 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钠的相关物质的反应 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COOH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2)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碱性的—NH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2)银氨溶液[Ag(NH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3)2+ + OH- + 3H+ == Ag+ + 2NH4+ + H2O而被破坏。(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3 + NH3·H2O == AgOH↓ + NH4NO3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RCHO + 2Ag(NH3)2OH 2 A g↓+ RCOONH4 + 3NH3 + H2O

大学有机化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大学有机化学期末复习 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有机化学复习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 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环烃),芳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多官能团化合物(官能团优先顺序:-COOH >-SO3H >-COOR >-COX >-CN >-CHO >>C =O >-OH(醇)>-OH(酚)>-SH >-NH2>-OR >C =C >-C ≡C ->(-R >-X >-NO2),并能够判断出Z/E 构型和R/S 构型。 2. 根据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写出相应的结构式或立体结构式(伞形式,锯架式,纽曼投影式,Fischer 投影式)。 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1 )伞形式:COOH OH 3 2)锯架式:CH 3 OH H H OH C 2H 5 3) 纽曼投影式: 4)菲舍尔投影式:COOH 3 OH H 5)构象(conformation) (1) 乙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重叠式。 (2) 正丁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对位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全重叠式。 (3) 环己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椅式构象。一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的椅 式构象。多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最多或大基团处于e 键上的椅式构象 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1. Z/E 标记法: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侧,为Z 构型,在相反侧,为E 构型。 CH 3C C H C 2H 5 CH 3 C C H 2H 5 Cl (Z)-3-氯-2-戊烯(E)-3-氯-2-戊烯 2、 顺/反标记法: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则为顺式;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CH 3 C C H CH 3H CH 3C C H H CH 3顺-2-丁烯 反-2-丁烯3 3 3顺-1,4-二甲基环己烷反-1,4-二甲基环己烷 3、 R/S 标记法:在标记手性分子时,先把与手性碳相连的四个基团按次序规则排序。然后将最不优先的基团放在远离观察者,再以次观察其它三个基团,如果优先顺序是顺时针,则为R 构型,如果是逆时针,则为S 构型。

专业名称:有机化学

专业名称:有机化学 课程编号:S0106060703009 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 课程英文名称: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学分: 3 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基础课(必修)适用专业:化学各专业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进展;2、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3、有机反应机理及其研究方法;4、高压有机合成和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5、手性化合物 及不对称合成;6、有机氟化学概论;7、有机化合物与健康及环境。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特点和研究方法。重点了解极端条件下有机化学、手性化合物及不对称合成、以有机氟化学 为代表的元素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等研究 热点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考核方式及要求:闭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有机化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凯里,森德伯格著,夏炽中译,高等有机化学,A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3。 2、J.马奇著,陶慎熹,赵景敏译, 高等有机化学,A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 3.荣国斌,“高等有机化学基础”,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 填写人:邹新琢审核人:汤杰 课程编号:S0106060703021 课程名称:金属有机化学 课程英文名称: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学分: 2 周学时总学时:36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 有机化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金属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主族元素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制备, 性质以及应用; 3、过渡金属有机化学的性质特征及应用;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催化偶联反应,;金属卡宾卡拜的制备、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从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设计新的有机合成反应. 4、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性质和应用; 5、金属有机化学以及其在合成方法学方面的新进展.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熟悉金属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主族元素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性质以及应用;掌握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应用和基元反应,;熟悉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参与的现代有机合成反应;理解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性质和应用;熟悉相关金属有机试剂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并了解金属有机化学以及其在合成方法学方面的最新进展. . 考核方式及要求:闭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有机化学, 高等有机化学, 配位化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麻生明著, 金属参与的现代有机合成,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1年. 2.R. H. Crabtree, The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of the Transition Metals (Fourth Edition), Wiley-InterScience, 2005 填写人:刘乾才审核人:汤杰 课程代码:S0106060703032 中文名称:有机合成设计 英文名称:Organic Synthesis Design 学分:2周学时总学时:36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有机化学

高考必修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高考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官能团的定义:决定有机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的原子、原子团或化学键。 2、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 (1)烷烃 A) 官能团:无 ;通式:C n H 2n +2;代表物:CH 4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 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 C) 化学性质: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 ,……。 ②燃烧 (2)烯烃: A) 官能团: ;通式:C n H 2n (n ≥2);代表物:H 2C=CH 2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20°。双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四个原子共平面。 C) 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与X 2、H 2、HX 、H 2O 等) ②加聚反应(与自身、其他烯烃) ③燃烧 (3)苯及苯的同系物: A) 通式:C n H 2n —6(n ≥6);代表物: B)结构特点:苯分子中键角为120°,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个C 原子和6个H 原子共平面。 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液溴、HNO 3、H 2SO 4等) ②加成反应(与H 2、Cl 2等) (5)醇类: A) 官能团:—OH (醇羟基); 代表物: CH 3CH 2OH 、HOCH 2CH 2OH B) 结构特点:羟基取代链烃分子(或脂环烃分子、苯环侧链上)的氢原子而得到的产物。结构与相应的烃类似。 C) 化学性质: ①羟基氢原子被活泼金属置换的反应 CH 4 + Cl 2CH 3Cl + HCl 光 CH 3Cl + Cl 2 CH 2Cl 2 + HCl 光 CH 4 + 2O 2 CO 2 + 2H 2O 点燃 C=C CH 2=CH 2 + HX CH 3CH 2X 催化剂 CH 2=CH 2 + 3O 2 2CO 2 + 2H 2O 点燃 n CH 2=CH 2 CH 2—CH 2 n 催化剂 2CH 3CH 2OH + 2Na 2CH 3CH 2ONa + H 2↑ HOCH 2CH 2OH + 2Na NaOCH 2CH 2ONa + H 2↑ CH 2=CH 2 + H 2O CH 3CH 2OH 催化剂 加热、加压 CH 2=CH 2 + Br 2BrCH 2CH 2Br CCl 4 原子:—X 原子团(基):—OH 、—CHO (醛基)、—COOH (羧基)、C 6H 5— 等 化学键: 、 —C ≡C — C=C 官能团 + Br 2 + HBr ↑ —Br Fe 或FeBr 3 + HNO 3 + H 2O —NO 2 浓H 2SO 4 60℃ + 3H 2 Ni △ + 3Cl 2 紫外线 Cl Cl Cl

铲车工操作规程

铲车工操作规程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铲车工操作规程 ―、铲车工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作业,严禁无证作业。 二、铲车进入作业场地,应认真检查周围环境,严禁举升铲斗去撬顶岩,浮石物料。 三、铲装前必须检査转向机构和制动装置,嘛叭、照明等方可铲装,铲装物料时,3米内不得站人。 四、上下坡只允许持(一档)低速运行,严禁高举铲斗、坡道转向、换高档运行,必须将铲斗举升到离地面300-400毫米处。 五、铲车在运行中,司机应随时观察仪表显示,并注意机器各部件声响,有异声立即停机检査,待处理维修后方可正常作业。 六、柴油机未停机,司机不得离开岗位。 自卸车运矿料操作规程 一、司机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经有关部门考试合格,发给执照,才准上岗作业。司机人员必须戴安全帽。 二、严格遵守交通管理部门《城市和乡镇公路交通规则》和有关规章制度,严谨酒后开车;行车、加油时不准吸烟、饮食和闲谈。 三、出车前必须检査刹车、方向盘、照明等主要装置是否齐全完好,严谨带病出车。 四、严禁用自卸车运送火工物品,运输矿石时严禁搭乘其他人员。 五、严格执行交通管理部门行车距离规定,防止撞车、天气正常时,运矿车上下山前后车距不得小于20米。

六、禁止溜车发动车辆,下坡行驶中严禁空挡滑行。在坡道上提车时,严停用停车制动。 七、机械装矿时,自卸车司机应时刻注意挖掘机或铲车司机的操作信号,装矿时严禁司机及其他入员停留在驾驶室内。 潜钻孔钻机工操作规程 一、使用前,应检查风动电机转动的灵活性,清除钻机作业范围内及行走路面上的障碍物,并检查路面的通过能力。 二、作业前,应检查钻具、推进机构、电气系统、压气系统风管及防尘装置等,确定完好,方可使用。 三、作业时、应先开动吸尘机、随时观察冲击器的声响和机械运作情况,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车检查,并排除故障。 四、开钻时,应给充足的水量,减少粉尘飞扬,作业中,应随时观察排粉情况,尤其是钻下陶孔时,应加强吹洗,必须时应提钻强吹。 五、钻进时,不得反转电动机或回轮减速器,应避免钻杆脱扣。 六、嫁接钻杆前,应将“钻杆中心孔吹洗干净,避免污物进入冲击器,对不符合规格或磨损严重的钻杆不得使甩,已断在孔内的钻杆,应采用专用工具取出。 七、钻机短时间停止工作时,应供给少量压缩空气,防止岩粉侵入冲击器,若较长时间停钻,应将冲击器提离孔距离1-2m并加以固定。 八、作业完毕后,应将钻机停放在安全地带,进行清洗,润滑。 爆破员操作规程 一、爆破员必须持爆破证上岗,并经过安全教育培训,佩戴安全保护用品。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432023 课程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课程的地位 本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选修。 2.教学目标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根据今后卓越工程师发展计划,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与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方面知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 掌握脂环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芳香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卤代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掌握醇,醚、酮、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2.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合成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具备利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实施说明 教师在讲授时,应联系实验及生产实践,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观。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门课应在学生修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后开设。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对习题的要求 适量、适当的习题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对下一步的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直接作用。同时,还可督促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建议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布置作业。学习中应包含2-3次习题课。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开卷或论文。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适当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计算能力等。

有机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必记知识点 目录 一、必记重要的物理性质 二、必记重要的反应 三、必记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特性 四、必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类别和各类衍生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五、必记有机物的鉴别 六、必记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除杂) 七、必记有机物的结构 八、必记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 九、必记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 十、必记一些典型有机反应的比较 十一、必记常见反应的反应条件 十二、必记几个难记的化学式 十三、必记烃的来源--石油的加工 十四、必记有机物的衍生转化——转化网络图一(写方程) 十五、煤的加工 十六、必记有机实验问题 十七、必记高分子化合物知识 16必记《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一、必记重要的物理性质 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苯酚在冷水中溶解度小(浑浊),热水中溶解度大(澄清);某些淀粉、蛋白质溶于水形成胶体溶液。 1、含碳不是有机物的为: CO、CO2、 CO32-、HCO3-、H2CO3、CN-、HCN、SCN-、HSCN、SiC、C单质、金属碳化物等。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常见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一氯甲烷、氟里昂(CCl2F2)、氯乙烯、甲醛、氯乙烷、一溴甲烷、四氟乙烯、甲醚、甲乙醚、环氧乙烷。 4.有机物的颜色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常见的如下所示: ☆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为淡黄色晶体; ☆部分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变质的苯酚为粉红色; ☆2,4,6—三溴苯酚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 ☆苯酚溶液与Fe3+(aq)作用形成紫色[H3Fe(OC6H5)6]溶液; ☆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 ☆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溶胶遇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或较长时间后,沉淀变黄色。 5.有机物的气味 许多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但在中学阶段只需要了解下列有机物的气味: ☆甲烷:无味;乙烯:稍有甜味(植物生长的调节剂) ☆液态烯烃:汽油的气味;乙炔:无味 ☆苯及其同系物:特殊气味,有一定的毒性,尽量少吸入。 ☆C4以下的一元醇:有酒味的流动液体;乙醇:特殊香味 ☆乙二醇、丙三醇(甘油):甜味(无色黏稠液体) ☆苯酚:特殊气味;乙醛:刺激性气味;乙酸:强烈刺激性气味(酸味) ☆低级酯:芳香气味;丙酮:令人愉快的气味 6、研究有机物的方法 质谱法确定相对分子量;红外光谱确定化学键和官能团;核磁共振氢谱确定H的种类及其个数比。 二、必记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课程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工、环境等 (英文):Organic Chemistry 课程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104(其中面授64,实验32)学分:6.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化学、化工、及材料类各专业及相关专业(环境、生物科学等)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制备合成、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难题讨论、多媒体演示和实验答疑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关注相关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具体应用。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和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解析图谱,能根据图谱数据推出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正碳离子,负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能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

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反应机理。 (4)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有机合成。 (5)对于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石油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1、知识点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1.4 共价键 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 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 1.6 酸碱的概念 Br? nsted 酸、Br? nsted 碱、共轭酸碱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 ...、—COOH的有机物反应 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 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2 Al3+ + 3H2↑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2016年下半年面授考试课程-《有机化学》复习题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碳正离子最稳定的是()。 A. CH3CH2 B. CH3CHCH3 C. CH3CCH3 CH3 D. CH3CCH=CH2 CH3 2. 下列化合物按环上溴化反应活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①Br ② NO2 ③ CH3 ④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3. 下列化合物最易与KCN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的是()。 A. 氯乙烷 B. 氯乙烯 C. 烯丙基氯 D. 2-氯丙烷 4. 下列化合物构型是S型的是()。 A. HO H COOH 2 OH B. Br H CH3 NH2 C. HO H CH3 CH2CH3 D. Cl H CH2OH OH 5. 能区别乙醇和甘油的试剂是()。 A. FeCl3 B. Cu(OH)2 C. K2Cr2O7/H+ D. 溴水 6. 下列化合物最容易发生脱水反应的是()。 A. OH B. OH CH3 C. CH2OH D. CHCH3 OH 7. 下列化合物能够发生碘仿反应的是()。 A. 异丙醇 B. 丙醛 C. 3-戊醇 D. 甲醛 8. 下列化合物中水解反应速度最快的是()。 A. 甲酰胺 B. 乙酸乙酯 C. 乙酰氯 D. 乙酐

9. 不与乙酰氯发生反应的化合物是()。 A. 甲胺 B. 甲乙胺 C. 苯胺 D. 三甲胺 10. 在0~5℃时,能与亚硝酸反应生成重氮盐的化合物是()。 A. NHCH3 B. CH3 NH2 C. N(CH3)2 D. CH2NH2 11. 具有变旋光现象的化合物是()。 A. 葡萄糖 B. 葡萄糖甲苷 C. 蔗糖 D. 淀粉 12. 某氨基酸的pI=9.74,它在pH=6.00的缓冲溶液中是()。 A. 负离子 B. 两性离子 C. 中性分子 D. 正离子 13. 不能与饱和亚硫酸氢钠发生反应的化合物是()。 A. 苯乙醛 B. 二苯酮 C. 环戊酮 D. 2-丁酮 14. 脂肪酸α-H卤代反应的催化剂是()。 A. SOCl2 B. FeCl3 C. 红磷 D. 无水AlCl3 15. 下列化合物酸性最强的是()。 A. 丁酸 B. 2-羟基丁酸 C. α-丁酮酸 D. β–羟基丁酸 16. 根据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不同,把有机化学反应分为()。 A.离子型反应和游离基型反应 B. 亲核反应和亲电反应 C. 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 D.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7. 下列化合物不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的是() A. 1-丁炔 B. 2-羟基丙酸 C. 果糖 D. 蔗糖 18. 下列现象不属于S N2反应特点的是()。 A. 反应速度与卤代烷和碱的浓度成正比 B. 反应过程中中心碳原子的构型发生翻转 C. 反应过程中有正碳离子产生 D. 反应不分阶段一步完成 19. 有关格氏(Grignard)试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制备格氏试剂时,卤代物分子中不能含有活泼氢 B. 空气中的氧不能和格氏试剂反应 C.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和格氏试剂反应 D. 格氏试剂是强的亲核试剂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全)

催化剂 加热、加压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官能团的定义:决定有机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的原子、原子团或化学键。 2、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 (1)烷烃 A) 官能团:无 ;通式:C n H 2n +2;代表物:CH 4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 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 C) 物理性质:1.常温下,它们的状态由气态、液态到固态,且无论是气体还是液体,均为无色。 一般地,C1~C4气态,C5~C16液态,C17以上固态。 2.它们的熔沸点由低到高。 3.烷烃的密度由小到大,但都小于1g/cm^3,即都小于水的密度。 4.烷烃都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D) 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 ,……。 ②燃烧 ③热裂解 C 16H 34 C 8H 18 + C 8H 16 ④烃类燃烧通式: O H 2 CO O )4(H C 222y x y x t x +++????→?点燃 ⑤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通式: O H 2 CO O )24(O H C 222y x z y x z y x +-+ +????→?点燃 E) 实验室制法:甲烷:3423CH COONa NaOH CH Na CO +→↑+ 注:1.醋酸钠:碱石灰=1:3 2.固固加热 3.无水(不能用NaAc 晶体) 4.CaO :吸水、稀释NaOH 、不是催化剂 (2)烯烃: A) 官能团: ;通式:C n H 2n (n ≥2);代表物:H 2C=CH 2 CH 4 + Cl 2CH 3Cl + HCl 光 CH 3Cl + Cl 2CH 2Cl 2 + HCl 光 CH 4 + 2O 2 CO 2 + 2H 2O 点燃 CH 4 C + 2H 2 高温 隔绝空气 C=C 原子:—X 原子团(基):—OH 、—CHO (醛基)、—COOH (羧基)、C 6H 5— 等 化学键: 、 —C ≡C — C=C 官能团 CaO △

大学有机化学复习总结

有机化学复习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语言”,因此,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有机合物的命名包括俗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等方法,要求能对常见有机化合物写出正确的名称或根据名称 写出结构式或构型式。 1、俗名及缩写:要求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甘醇、 甘油、石炭酸、蚁酸、水杨醛、水杨酸、氯仿、草酸、苦味酸、肉桂酸、苯酐、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巴豆醛、葡萄糖、果糖等。还应熟悉一些常见的缩写及商品名称所代表的化合物,如:RNA、DNA、阿司匹林、福尔马林、尼古丁等。 2、习惯命名法: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 掌握常见烃基的结构,如:烯丙基、丙烯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苄基等。 3、系统命名法: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4、次序规则:次序规则是各种取代基按照优先顺序排列的规则 (1)原子:原子序数大的排在前面,同位素质量数大的优先。几种常见原子的优先次序为:I>Br>Cl>S>P>O>N>C>H (2)饱和基团:如果第一个原子序数相同,则比较第二个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类推。常见的烃基优先次序为:(CH3)3C->(CH3)2CH->CH3CH2->CH3- (3)不饱和基团:可看作是与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原子相连。不饱和烃基的优先次序为: -C≡CH>-CH=CH2>(CH3)2CH- 次序规则主要应用于烷烃的系统命名和烯烃中几何异构体的命名 烷烃的系统命名:如果在主链上连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则取代基按照“次序规则”一次列出,优先基团后列出。 按照次序规则,烷基的优先次序为:叔丁基>异丁基>异丙基>丁基>丙基>乙基>甲基。 (1)、几何异构体的命名:烯烃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包括顺、反和Z、E两种方法。 简单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用顺反表示时,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顺式,反之为反式。如果双键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都不相同时,不能用顺反表示,只能用Z、E表示。按照“次序规则”比较两对基团的优先顺序,较优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Z型,反之为E型。必须注意,顺、反和Z、E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有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顺式的不一定是Z型,反式的不一定是E型。例如: CH3-CH2 Br C=C (反式,Z型) H CH2-CH3 CH3-CH2 CH3 C=C (反式,E型) -CH3 2 脂环化合物也存在顺反异构体,两个取代基在环平面的同侧为顺式,反之为反式。 双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双官能团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关键是确定 母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当卤素和硝基与其它官能团并存时,把卤素和硝基作为取代基,其它官能团为母体。 ②当双键与羟基、羰基、羧基并存时,不以烯烃为母体,而是以醇、醛、酮、羧酸为母体。 ③当羟基与羰基并存时,以醛、酮为母体。 ④当羰基与羧基并存时,以羧酸为母体。 ⑤当双键与三键并存时,应选择既含有双键又含有三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编号时给双键或三键以尽可能低的数字,如果双键与三键的位次数相同,则应给双键以最低编号。 官能团的优先顺序:-COOH(羧基)>-SO3H(磺酸基)> -COOR(酯基)>-COX(卤基甲酰基)> -CONH2 (氨基甲酰基) > -CN (氰基)> -CHO(醛基)> -CO- (羰基)> -OH(醇羟基)> -OH (酚羟基) >-SH (巯基)> -NH2(氨基)> -O- (醚基)> 双键> 叁键 (4)、杂环化合物的命名由于大部分杂环母核是由外文名称音译而来,所以,一般采用音译法。要注意取代基的编号。 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 1、加成反应:根据反应历程不同分为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加成。 (1)、亲电加成:由亲电试剂的进攻而进行的加成反应。要求掌握不对称烯烃进行 亲电加成反应时所遵循的马氏规则,即试剂中带正电核的部分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而负性部分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烯烃加卤素、卤化氢、硫酸、次卤酸、水,炔烃加卤素、卤化氢、水以及共轭双烯的1,2和1,4加成都是亲电加成反应。烯烃进行亲电加成反应时,双键上电子云密度越大,反应越容易进行。 (2)、亲核加成:由亲核试剂进攻而进行的加成反应。要掌握亲核试剂的概念、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简单加成及加成─消除)、不同结构的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及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羰基化合物与氰氢酸、亚硫酸氢钠、醇、格氏试剂、氨及氨衍生物的加成都是亲核加成反应。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为:HCHO>CH3CHO>RCHO>C6H5CHO>CH3COCH3>RCOCH3>C6H5COCH3>C6H5COC6H5 (3)、自由基加成:由自由基引发而进行的加成反应。烯烃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进行的加成是自由基加成。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进行自由基加成时得到反马氏规则的产物,即氢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 加成反应除上述三种类型之外,还有不饱和烃的催化氢化,共轭二烯的双烯合成等。 2、消除反应从一个化合物分子中脱去较小分子(如H2O、HX、NH3)而形成双键或三键的反应叫消除反应。卤代烃脱卤化氢和醇脱水是重要的消除反应。 (1)、卤代烃脱卤化氢:卤代烃的消除反应是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不同结构的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的活性顺序为:三级>二级>一级。要掌握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时所遵循的查依采夫规则,当卤代烃中不只含有一个β碳时,消除时脱去含氢少的β碳上的氢原子,或者说总是生成双键碳上连有烃基较多的烯烃,亦即仲卤代烷和伯卤代烷发生消去反应时, 主要生成双键上连接烃基最多的烯烃。要注意,卤代烃的消除和水解是竞争反应。 (2)、醇的消除:醇的消除反应在强酸性条件下进行,消除方向也遵循查依采夫规则。要掌握不同结构的醇进行消除反应的活性顺序:叔醇>仲醇>伯醇。 3、取代反应根据反应历程的不同可分为亲电取代、亲核取代、游离基取代。 ⑴、亲电取代:由于亲电试剂的进攻而引发的取代反应称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上的卤化、硝化、磺化、付氏烷基化和酰基化以及重氮盐的偶合反应等,都是亲电取代反应,萘 1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适用专业:化学与化工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108学时(54?2) 课程学分:6学分(3?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授课方式: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等 大纲制定人:田来进 大纲审定:有机教研室 制定时间:2013-06-26 二、使用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应使学生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化工工艺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并满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2、课程学时、学分、主要教学环节 (1)每周4学时,共计36周(两学期),108学时 (2)学分:6分 (3)主要教学环节 A.课堂讲授、辅导、作业、习题课。结合运用分子模型,组织研讨课、习题课或辅导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精讲”和“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B.课后作业:每周约2小时。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以及酸碱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讲授; 四大谱的原理和计算、对称守恒原理,本课程仅作一般介绍,主要由谱学、物质结构等后续课程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