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小悦悦事件”报道案例研究

《南方都市报》“小悦悦事件”报道案例研究
《南方都市报》“小悦悦事件”报道案例研究

《南方都市报》“小悦悦事件”报道案例研究

分析报告

研究小组成员:

徐宁蔓、李惠婷、李敏霞、赖雪颖、崔楸仪、

庞华芳、胡飞凤、汤震利、梁美林、王秋洁

研究工作分配表:

一、研究工作策划与安排:徐宁蔓、李惠婷

二、制表:李惠婷

三、数据采集(按时间顺序):

2011年10月16日:王秋洁

2011年10月17日:赖雪颖

2011年10月18日:汤震利

2011年10月19日:庞华芳

2011年10月20日:胡飞凤

2011年10月21日:梁美林

2011年10月22日:李惠婷

2011年10月23日:李敏霞

2011年10月24日:崔楸仪

四、数据录入与校对:李敏霞、崔楸仪、王秋洁

五、数据整合:李惠婷

六、分析报告撰写:

案例简介:汤震利

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胡飞凤、徐宁蔓

研究动机与目的:梁美林

研究发现与分析:李敏霞、李惠婷

思考与建议:徐宁蔓

七、后期资料整合与排版:赖雪颖、庞华芳

《南方都市报》“小悦悦事件”报道案例研究

分析报告

一、案例简介: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小悦悦事件”广泛引起媒体和民众的关注和热议。《南方都市报》在“小悦悦事件”发生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度报道,甚至设置了数个专题报道。如在17日、20日、22日的报纸里,占据了头版头条的位置,并在《重点》版面栏目里跨好几个版面报道。“小悦悦事件”的被关注,同样也引起媒体对同类事件的关注。《南都》除了对“小悦悦事件”加大报道力度,还对同类事件也加大了报道力度。从2011年10月16日至24日,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就有61篇,占报道版面总量26.23%;而同类事件的报道有27篇,占报道版面总量11.66%,差不多是“小悦悦事件”的一半。25日、26日的报纸仍旧有“小悦悦事件”报道,但由于此次研究时间有限,并为把其列为研究范围。

关于《南方都市报》对“小悦悦事件”的研究分析,《南都》由浅入深,由相关报道到同类事件报道,通过对小悦悦父母的采访报道、好心人陈贤妹的采访报道以及路人的采访报道,清晰向读者呈现小悦悦遇害的经过与结果,就此基础上,再通过收集社会各界——专家评论、法律界、政府态度、网友等的不同观点与看法做出进一步的深入报道,南都报道“小悦悦事件”不仅仅局限于小悦悦遇车祸后因抢救无效离世的普通交通事件,它还深入调查小悦悦遇车祸时为何18位路人无一人出手援救,其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社会道德沦丧还是社会制度不可逃避的缺陷?是风平浪静的社会和谐表面上隐藏的惊涛骇浪的自私自利?性本善的在人的身上又是如何展现的?南都通过对“小悦悦事件”的跟踪报道,为读者揭开事情的幕后真相。除上述之外,《南都》还特意设立特刊,宣传自救与救人知识,刊出《孩童看护手册》(详见24日《南都》AⅡ叠),为民众设立一个安全知识学习的平台。

二、研究范围

从小悦悦13日事发的第二天开始,即从14日开始到24日的《南方都市报》上的报道。包括所有与小悦悦事件的相关报道,例如小悦悦事件本身的起因经过结果,社会对此事件的态度等,还有同类报道,例如牛作涛事件,还有初三女生遭抢劫事件等。并且选择报道的题材,报道的方式,报道的总量还有报道占版面的比例等等角度去分析《南都》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策划过程和步骤。根据时间顺序,按照事情的推移,研究报道篇幅排版比例的变化,分析相关事件和同类事件之间的比例变化等。

三、研究方法

按照一天为单位,罗列出相关事件报道和同类事件报道的标题和内容简要,以及这两类事件的每篇报道所运用的体裁,报道方式还有对应报道所在版面和该报道所占版面总量。(如图1、2所示)经过详细的分析之后,对宏观的数据做一个详细的统计,包括每天对不同报道的报道体裁的总量对比,报道性质的详细排列,不同报道所占的版面比重按照时间轴对比排列以及图表和图片运用数量的比较,还有把小悦悦和牛作涛事件做了一个详细的对比。最后对统计数据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并做总结和思考。

四、研究动机与目的

最近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巨大轰动与深刻反思。10月13日,广东佛山年仅两岁的女孩小悦悦连续两次遭到汽车的碾压。然而从小女孩身边经过的18位路人居然无一施以援手,最终还是由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女孩救起。在经过了多天的抢救之后,最终还是没能够留住小悦悦幼小的生命。一时之间这个事件就引起了各相关部门以及民间舆论的对于见死不救的大讨论。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针对小悦悦事件的讨论,是个别现象,还是社会整体的道德沦陷呢?小悦悦能不能把社会的冷漠带走呢?南方都市报对此突发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性策划报道,在这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此次对小悦悦事件的研究与分析主要是从个别的特殊案例出发,研究媒体如何应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专题报道。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报道策划是一个先于报道运作,又与报道共同运行的持续的过程。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在新闻报道策划中,对报道结构的把握和报道方式的选择,是值得研究的难点问题。因为策划性的报道不同于一两个记者单独采写、单独编发的一两篇新闻,而是围绕某一重要报道主题、由多人合作进行、由多篇稿件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表现综合性成果的系统工程。编辑对报道的策划和组织,目的是为了通过对新闻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预期的报道效果。策划性报道的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报道的结构和组织报道的方式。因此,我们从南方的主流报纸——南方都市报的新闻报道策划入手,研究其对小悦悦事件的一系列报道策划,研究其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专题报道手法,具体包括:研究其对小悦悦事件的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其报道策划遵循了哪些原则、其报道策划所采用的结构和主要方式以及报道思路有何创新之处。相信本次研究对我们学习新闻报道策划这门课程,对报纸媒介提高自身的新闻报道策划水平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研究发现与分析

“小悦悦事件”从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发生到今天10月14日为止,仍然余波未尽。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南方都市报》14日、15日的报纸均没有报道,而到了

16日报纸才出现“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但占据的版面并不多。“小悦悦事件”的披露是因为网络视频而流传开的,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从一开始就不是由传统媒体报纸来报道的,直到该事件在网络媒体的驱动下,传统媒体才得以关注并展开大范围的报道。

(一)

(表一)

(数据表说明:由于14-15日《南方都市报》没有相关的报道及同类事件的报道,因此不列出数据。另外,25日、26日仍有“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但由于研究工作的时间有限及人力资源的有限,在此也不列入研究分析范围。)

从上表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小悦悦事件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在19日到到22日达到高峰,23日到26日逐渐减少,但仍然比16日到18日的多。10月15日之前,关于“小悦悦”的报道仍未出现在报纸上,这说明了传统媒体报道不够及时,具有滞后性;在10月16~18日这三天的报道中,共312个版面,而关于小悦悦的报道也一共只有九篇,占了5.25个版面,所占比例不重;10月19~22日这四天的报道中,关于“小悦悦”的报道数量明显的有所增加了,共43篇稿件。与此同时,同类事件的报道也有所增加。随着“小悦悦事件”事态严重性的不断升级,媒体对与“小悦悦事件”同性质的同类事件也加大报道分量,不管是报道总量、报纸使用版面量以及报道占用报纸总版面量都与“小悦悦事件”有着相似的报道规律。

在网络的推动下,受众对“小悦悦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南方都市报》能抓到受众的这一点,也注意到距离事发时间已有一段时间,不再适合做第一时间的报道,而适合做跟踪报道和深入报道,于是16、17日前三天的在连续报道之后就出现了19、20日的关于“小悦悦事件”的深层次的思考,关于路人的冷漠、悲剧产生的原因、道德、法律的大讨论便铺天盖地地展开了。但当小悦悦在21日凌晨被确定死亡的时候,在22日的南方都市报也大篇幅地报道了此事,不同的是,此次还包括了市民们对小悦悦的祝福。

(二)

(表二)

由表二可看出,由于10月16日至18日对“小悦悦事件”的相关报道比较少,大多是零散的单篇稿件,因此编辑对稿件的编辑是大多与其他新闻报道的稿件排在一起,因此报道方式主要是直陈式、转述式,记者对事件的报道多是采取陈述事实。而19日-24日,“小悦悦事件”事态严重性逐渐升级,报道量加大,因此编辑对众多稿件的组合采取了集中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加大版面量,甚至跨版面做专题报道,如10月22日“小悦悦”宣布死亡,《南都》的头版头条就是“小悦悦事件”,而且在《重点》版面栏目中开了个专题报道,用了数个版面来报道“小悦悦事件”;在10月23日至10月24日,“小悦悦”的死亡更引发人们讨论与深思,《南都》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并没有只局限在事件本身的事实报道,更多的是报道社会上对该事件的思考,例如对道德的立法讨论、对建立救人与自救平台的讨论、对社会现象的宏观讨论等等,因此编辑对稿件的编排有采取新的方式,报道方式也出现受众参与式、媒介介入式。

直陈式一直以来都是报纸这一媒体报道的最常用的报道方式,在这一系列的报道中,《南方都市报》在沿用传统的情况下又和增添了集中式、受众参与式和媒介介入式等新方式,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媒介之间相互合作,使新闻资源得到更深层面和更广领域的开发利用。

(三)

(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对新闻的报道的体裁大多采用消息、通讯、评论这些普遍使用的体裁,各种体裁所占的数量也比较均衡。同样,随着“小悦悦事件”的事态严重性的升级,报道所使用的体裁数量也跟着增加,特别是在19日至22日,评论的数量增加了,还出现了微博评论;《南都》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不局限于新闻事实的报道,还增加时评、社评,进行舆论引导,表明自己的媒体立场。而23日-24日“小悦悦事件”已差不多接近尾声,但余波未尽,评论还是占有很大的分量,大约占据所有体裁的四分之三的分量;而24日出现了调查分析报告这种较为特殊的体裁,《南都》的这种做法为民众提供了对“小悦悦事件”的专业分析。而对图片的使用,一般来讲,“小悦悦事件”的报道量增加了,图片量也跟着增加。但17日的报纸,图片使用量达到7,而报道量只有3篇。17日的报纸的头版头条有“小悦悦事件”,但整份报纸报道量只有3篇,其中有1篇还是在《佛山读本》(《南都》的佛山地区版,一般只在佛山地区有,但可以在数字报的《南都》可以看得到),并且占据了两个版面。在同类事件报道中,几乎没有评论,多是消息和通讯,而报道量较多的也是集中在19日23日,图片使用量也是如此。另外,在24日报纸里的一篇调查分析报告,就“小悦悦事件”做媒介案例分析,并配上一张曲线图,数据与文字分析结合,让读者更能直观地了解更多的专业分析。而23日的报纸A07版中(详见附件资料),有一篇与“小悦悦事件”性质相同的同类报道《是一个又一个路人救了她》,该篇报道里有一张人物关系表,方便了读者清晰明了地了解报道内容,而在报道后面还有一小段的记者手记。记者手记也是新闻报道中使用的一种体裁。

在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体裁莫过于是消息和通讯,在“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当中,《南方都市报》运用了不少评论,还有一篇微博和分析报告,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打破了传统的报道方式。

(四)

(表四、表五)

“小悦悦事件”之后一直备受媒体和民众关注,而在19日晚上9时许,广州二沙岛晴波路旁,一女子坠入江中,一名男子牛作涛为救人跳入江中,两人双双失踪。20日中午尸体被打捞起来了。(详见20日、21日的《南都》)“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令媒体对同类事件也加大了报道,牛作涛事件便是一个例子。但是“小悦悦事件”是冷漠路人没有救人,而“牛作涛事件”是路人热心救助,形成反衬,更引人深思。20日的《南都》头版头条是“牛作涛事件”(《那一刻没有冷漠,只有热忱和勇气!》(引题)、《路人跳江救人失踪》(主标题)),

23日的头版头条也是“牛作涛事件”(《广州不会忘记牛作涛》)。从上述表格可见,20日、23日关于“牛作涛事件”的报道也不是很多,但与“小悦悦事件”对比,足够引起人们关注。从20日至23日,“小悦悦事件”共有33篇,占用报纸版面总量13.93%,“牛作涛事件”共有5篇,占用报纸版面总量3.93%。虽然差距悬殊,但同类事件当中,“牛作涛事件”所占分量是最大的。而在23日的报纸当中,“牛作涛事件”的报道量虽然不及“小悦悦事件”多,但在同一份报纸中,它们占用报纸版面总量百分比是一样的。“牛作涛事件”同样引人关注。

《南都》对“小悦悦事件”和“牛作涛事件”的报道,形成了一种反衬,起到很好的舆论引导,亦表明了《南都》的立场。

(五)

总的来说,在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中,《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角度并不仅是关注此事件本身,还有一系列的深入报道,如港澳地区对于该事件的反应、关于道德与法律体制的讨论。在这几天的报道中,《南方都市报》不仅仅重视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也重视类似事件的报道(如“牛作涛事件”、“刘塘珍事件”等),而且“牛作涛事件”、“刘塘珍事件”和“小悦悦事件”有一个很好的对比,显示出人间有爱,我们并不冷漠,请不要对我们的这个社会失去信心,可见《南都》对报道的组合方式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受众一直沉浸在“小悦悦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也让受众学会了思考,让他们对社会重拾信心。

另外,“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一开始并未被传统媒体报道,而是因为网络媒体的及时性令群众快速注意到这件事,再被传统媒体采取相关报道策划。很明显,传统媒体比不上网络媒体的及时性。但是,传统媒体亦有它自己的优势。相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它的报道得更有深度,更加详尽,《南方都市报》抓新(连续报道)、抓深(深入报道)双管齐下。随着自媒体(如手机、微博)的快速发展《南都》改变了传统的报道方式,采取了报道与受众互动(如微博互动、微博评论)的方式,重视互动传播,使报道高潮迭起,气势不凡。

六、总结与思考

小悦悦事件发生在2011年10月13日。仅仅只有一周的时间,通过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报道,这个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舆论由谴责、祈福、哀悼、追责延展到从法律、制度角度进行探讨,乃至对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的培育。

南方都市报从16号开始对小悦悦事件进行大篇幅的报道,报道占用报纸总版面量呈抛物线的状态发展,19、20号的报道版面处于最高峰状态。从16号开始对小悦悦事件本身事情发生、经过、结果的报道,到19、20号对社会上群众的态度,网络的舆论方向,政府的回应等等对该事件的反思,再到后面对小悦悦同类事件,例如牛作涛事件的大篇幅报道。还有一些关爱儿童和儿童遭受意外的应急处理措施的专题报道等等一系列的事件来响应“小悦悦事件”为这个事件营造了强大的舆论氛围。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小悦悦的安危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在最初舆论仅仅针对路人进行批评的背景下,一些网络媒体上的“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开始以多元视角展开反思,鞭挞社会冷漠,讨论社会救济机制等各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讨论仍在继续。而保障这种理性舆论场的持续性,有赖于出台相关制度,从政策层面保障公民与决策层间的持续开放性互动。

小悦悦事件之所以发生,很多是归结于发生在2006年彭宇案。也是在五年前的这个时候,一个叫彭宇的青年好心扶起一个老太太,可是却被诬陷为肇事者,并要求赔偿上万元的

医药费,于是打了一场官司,当时也引起了社会上巨大的反响!因此在报道小悦悦事件的时候总会将此与彭宇案联系在一起,都认为就是因为有五年前这样的事件才导致了没有人敢做好人,于是造成了社会的冷漠!小悦悦事件出现之后,社会公众都在呼吁“拒绝冷漠”,更多人提到了这是这个社会道德的缺失,呼吁建立相关法律来杜绝此类悲剧再次发生!在2011年10月19日,一个叫牛作涛的退役军人,在路过江边发现有人在江里呼救的时候他奋不顾身的跳下江救人而却牺牲的事迹,在小悦悦事件之后不久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也让社会公众看到了人性温暖的一面,于是《南都》对牛作涛事件也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南都》对“小悦悦事件”和“牛作涛事件”的报道,起到很好的舆论引导,亦表明了《南都》的立场。

通过《南都》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站在不同角度去剖析问题

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剖析整个事情,在事件报道初期,《南都》首先对事情的本事,让读者清晰知道事情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到后来站在不同人的立场建立一个共同的舆论导向。例如在17日的报道中主要从警方、医院、路人、家人反应四个角度进行报道。到了后期,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报道,有站在政府的角度的,有站在专家和知名媒体人的角度的,有站在广大网友的角度的,有站在当事人角度的,《南都》站在不同的角度全面的剖析了“小悦悦事件”

运用多个渠道去分析问题

《南都》主要是通过采访的方式去了解事情的原貌和社会的反响,因此在报道中会有很多的访谈录。例如在22日的报道中有南都采访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人名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迅研究专家孙郁的访谈录。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渠道是在于网络,特别是微博。微博属于自媒体,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时效性非常的强,不像报纸这种传统媒体它有局限性——滞后性。毕竟报纸要接到消息并且要处理、策划才报道出去,因此在小悦悦13号出事的后两天报纸上基本没有相关的报道,但是在网络上去传得沸沸扬扬。因此,《南都》在报道小悦悦事件得到时候很多会运用微博上的言论,并且会引用网友的话语来还原事件本身并突出社会的公众的呼吁。

根据不同层面去看待问题

《南都》对待小悦悦事件是从事情的当事人的感受,到社会公众的感受,甚至上升到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平,以致海外人士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可以说是从微观层面上升到了一个宏观层面去看待小悦悦事件。不仅如此,因为小悦悦事件的出现,很多相关报道不断涌现出来,例如牛作涛事件,初三女生被劫事件等等,关爱下一代的呼声越来越高,《南都》在24日做了一个儿童遭受意外的应急措施的专刊。根据不同的层面,相应这同一件事情,营造了共同的社会舆论导向。

七、附件(详见电子版)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 悦悦去世,是否能唤起人们对城市冷漠的关注,尚属未知之数,因为人们对冷漠的原因没有充分的认识。 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今社会对他人普遍冷漠的心理,2岁的小女孩竟然没有人出手相助,我们心里在对这个女孩感到可惜的同时,也在批评那18个冷漠的路人,可是自己又没有好好问过自己,如果你是当时的目击者,你又会不会出手相助呢?是不是也是想着,总归会有好人替自己救那个女孩的?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什么道德不道德也就没有考虑过,这种只考虑自身不顾他人的心理是很可怕的,若长期以往下去,定是失道者寡助。 不过说实话,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害的,怨不了别人。前段时间“彭宇”一案就可说明,好人不好做啊!一个老太婆不小心摔了,好人的彭宇去扶她,送了她去医院,还帮她掂了药费,但是老太婆知道自己摔断脚了,要好几万药费,就讹人,把人家告上法庭,法院居然是这样判的“人不是你撞的,你完全没必要扶她”,结果呢,好人就这样被讹了好几万。 但是,若是那18个路人都像第19位路人陈贤妹一样,将小悦悦救起,那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么?很可能不会。如果第1位路人救起了小悦悦,那么也不会有第二辆卡车从她身上压过。小悦悦的生命被18名路人忽略了387秒,在这段时间里,小悦悦不懂什么叫做“冷漠”,不懂什么叫做“爱心”,也不懂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小悦悦的生命在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时候就已最痛苦的方式结束了。 思品课上,不是有一课是讲关爱生命的么?这关爱生命并不只是关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关爱别人的生命。如果那18个路人也懂得关爱别人的生命,那么就不会再有悲剧发生。在别人有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这不也是关爱生命么?试问:如果是当时是你碰到了小悦悦,你会像那18位路人一样视而不见么?你会想…总会有人去救那个女孩么??在我们批评那18位冷漠的路人时,同时也要自我反省,如果是我,那我该怎么做?。对于这次事件,我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加强对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尊老爱幼和助人为乐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继续弘扬这种好的传统,给未来的一代做好榜样。社会上以前是出现过一些有损感情的事情,如钓鱼执法、搀扶老人反被告的一些现象,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以后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第二、加强普法意识宣传。当前我国在建设法治国家上投入了巨大精力,但还得继续努力,加强普法的力度与广度,尤其是要加大在基层的普法力度,让广大底层人民也能够学法,懂法和用法,假设那位撞人的司机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那么他就应该不会逃逸,而是想办法如何救人,承担起该负的责任。 第三,加强制度的完善。当记者采访者为撞人的司机时,司机说了这样的一席话:“假如这个小孩没被撞死的话,有可能在治疗上回花掉自己几十万,而撞死了几万就可以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制度设计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相关部门应该找出制度的漏洞,提高违法犯罪的成本,我想他们就不会有这种愚蠢的想法了。 如今,只望肇事司机得到应有的惩罚,希望类似小悦悦事件不再发生。

南方都市报编排风格特色分析

《南方都市报》编排风格特色分析 新闻1301 邓妍方 作为南中国一份旗帜性媒体,《南方都市报》拒绝平庸,在国内首创分叠出版模式,并且以简洁大气的模块化版式贴合读者需求,厚题薄文,图片“夺人”,紧紧抓住读者视线,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以下具体从版面整体风格、版面基本设定以及常用版式类型等几个方面,结合《南方都市报》图片材料,对《南方都市报》的版面编排特色进行分析。 一、厚报分叠,化繁为简 南方都市报在国内首创分叠出版模式,每天出版A、B、C、D等叠。A叠通常包括要闻、本地新闻、区域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板块,有若干个版面; B 叠通常包括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板块; C叠、D叠则通常分别是专刊、副刊板块。 以下为2015年1月9日南都所有板块:

分叠有利于分门归类,化繁为简,化整为零。这样,一来便于读者各取所需,如喜欢新闻者看新闻叠,喜欢副刊者看副刊叠;二来,就是读者想要阅读多个方面的内容,也可以一叠一叠地逐个翻阅,免得胡子眉毛一起抓而手忙脚乱;三来,也方便办报者自己编辑出版。这几叠报纸结构合理、分工清晰,满足了现代都市各类人群的不同追求和欲望。 二、版面整体风格——“纯净” 西风东渐,中国的都市报排版设计等收到影响并自发改革。2008年9月,《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全面启动了改版计划并重新定位了经济板块。都市报性质的南都,版面“纯净”,简洁大方、舒朗透气、清新简约,图片的集中使用使得版面活泼,贴近群众阅读心理。 一眼扫过,南都的基本色为报头的“红底黄字”、主要内容的黑白灰三色,用色简单明了。各版(除广告版面)信息传达直接精准,无复杂元素阻碍视线。这主要得益于各版去除纹饰、题花等阻碍视线顺畅流动的修饰,使用纤细清秀的水线或“无形线条”;并且加大留白技巧的运用,营造视觉“透气”效果,让版面恢复自由呼吸;标题精炼,指意明确;彩版适当地使用色彩,避免花哨。 最“花哨”的基本为每日头版,由于图片、文本信息量丰富,加上红底黄字的报头,头版给人的视觉冲击最为强烈。而报纸里面的其他版面,均符合以上几点所说的“纯净”风格,版面简洁、整齐、清晰、易读,给读者营造出舒朗透气又不失活泼的阅读氛围,增强阅读兴

小悦悦事件材料作文及范文

迟钝的力量 江西省赣县中学钟慧琳指导老师谢人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世界?冷漠,浮躁,敏感......社会的复杂与人心的险恶渐渐把我们锻造成了外表坚固的铁人。脆弱的心房虽然涌动着如岩浆般炙热的情感,却只能以冷漠处世,一件细微的小事便会牵动敏感的神经,继而引发思想的斗争,有时不自禁地想,如果这个世界多一份迟钝,减一分敏感,所有的一切将会更加美好。 家庭依靠互相珍惜而建立,但如果要长久而和睦,迟钝是一件法宝。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被公认为是一位集智慧和口才于一身的成功女性,大多数人认为,夫妻双方如果是女方太过出众,则会令男方产生自卑感,继而导致家庭矛盾,但于丹教授却与丈夫相敬如宾,持家有道,有人曾向她请教秘诀,她却幽默地说:“我从来不带脑子回家。”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啊!一分的迟钝和一分的傻气却换来家庭百分百的和气,这又是多么睿智的行为啊! 都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样说来,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应该舍弃一些精明,注入一分迟钝。 看着这个繁华喧嚣,物质横流的世界,你是否感觉到你原有的本真随着城市高速发展的步伐而一步步地消耗殆尽?你甚至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示你真实得一面。对名权利弊高度敏感的神经早已失去了感知人性冷暖的弹性。 看着一起起搭救老人却被诬陷的案例,你是否会感到心寒?听到小悦悦被两次碾压,却有十几名行人路过而不施救,最终因脑死亡而结束了短暂的生命的噩耗,你是否会燃起满腔怒火。也许正是因为有了前者带给社会的阴影,才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如果当时人们考虑的不是自身的清白,迟钝一些,想到的仅仅是要尽快救人,不让怕被诬陷的想法后来居上,蒙蔽了内心的善良光辉,那么拯救的将不仅是生命,更是良心与人性。 精明处事是一个事业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但却不适用于一个人所充当的所有角色。学会拥有一份迟钝吧!这也许不能为你的事业增分,却能让你的生活添彩。在为人处事方面,保留那一份纯真,将自私与抱怨钝化,你的人生将会因这迟钝的力量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

佛山小悦悦事件

我们中国人怎么了 佛山小悦悦事件感想10月13日,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小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小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小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小悦悦妈妈,才得以终止。21日零时32分,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 18个路人竟无一人相助,小悦悦所遭遇的同类冷漠与怜悯缺失,的确让所有的有血有肉的人感到汗颜。当我们身处生命险境时,当我们需要同类伸手相扶时,由于这种冷漠情绪的负面传导,我们都可能成为抖颤着无助双手的孤魂。 随着两岁小女孩被两车碾轧遭遇路人冷漠,广佛五金城被推上了舆论评点的风口浪尖。一时间,“佛山”成了“冰山”,佛山人成了冷漠的代名词。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这真的只是佛山的问题吗?我想不是的。小悦悦事件只是碰巧发生在佛山,这不是佛山的道德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冷漠的缩影。 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文化水平提高了,道德却在滑波,于是就有了这18个路人的行为,这18个人不得不为整个论落的社会道德背书。一场球踢不好时可能是球员的责任,可是十场球踢不好时可能是教练的责任;同样,一件或几件不德的事情发生时可能是个体的责任,但成千上万件不道德的事情发生时则可能是社会的责任。

助人为乐本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崇高的社会风尚,然而在当前的社会,助人为乐却要付出成本,甚至是高昂的成本或代价,那么人们为何要去助人为乐?一个捡垃圾阿姨的援手是这件事最好的注解,捡垃圾阿姨的人性光辉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可是我想每个人都有这人性的一面,只是这18个人或更多的人顾忌自己的拥有,而在这个道德滑坡的社会,这种顾忌阻挡了人性的光辉,而这位捡垃圾的阿姨已经一无所有,如果这第19个路人不是类似捡垃圾的阿姨的一无所有者,那么无动于衷路人也许会大于18个。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这18个的道德伦理观,而是我们自身,以及整个社会所呈现出来的风气面貌,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可以不痛不痒的经历一次悲剧,甚至战胜自身的灵魂,不顾良知,事不关己? 或许,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南京彭宇案(2006年发生在南京路人扶起跌倒老太反被诬陷事件)的判决结果让路人不敢再去随便搭救陌生人,缺乏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环境以及制度保障,是此类事件一再发生的根本原因。但这又何尝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国人自私怕事的思想劣根性呢 一个社会为了老人倒地该不该扶,激烈争论,已经让许多传统上被我们认作“蛮夷”或“腐朽”的国家的人,笑掉大牙,也让我们

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摘要:虽然小悦悦事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小悦悦事件引发的人们的深刻思考与讨论却不能停止。近年来,国内见死不救事件屡屡发生,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人心冷漠现象越来越凸显,一次次类似"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本文试从道德建设的角度入手,浅论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待道德滑坡等社会现象该如何维护社会正义,减少"小悦悦事件"再次发生。 关键词:道德建设社会自身 两岁的广东女童小悦悦于2011年10月13日在佛山被两辆汽车碾过,18名经过的路人对此视若无睹,最后由第19名路人抱起的事件,经由传统与网络媒体的传播后广为人知,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道德反思热潮。 事发至今已有半年有余,小悦悦因伤重已于10月21日不治身亡。两名司机肇祸逃逸的不负责任行为,以及那18名路人见死不救的表现,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广大舆论的谴责,而见义勇为的拾荒阿姨受到表扬。这起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道德和良知的探讨,总体而言是件好事,但也有几个方面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首先,当我们谴责这十八个路人的时候,是否反省过自己,如果我们当时也是路人之一,难道我们都能保证做到像陈贤妹阿姨那样吗?我们需要的是反省自己,从自身做起。 小悦悦事件之后,一位网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我们表现出的痛苦相当可疑,我们的咒骂缺乏内在的力量,我们的正义感从一开始就摇晃不已。当我们迫不及待地发表道德演说之后,我们是否真正愿意追随这种信念,为‘社会道德’的改变和提升尽绵薄却尊贵的力量?” 网友的拷问十分有力,更在给人信心。每一名公民个体的力量诚然渺小,但却尊贵,而汇聚这样的力量,基本公德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才可能被一寸寸撬动。一个基本的道理是,我们再对社会痛心疾首,而社会本身终究无法反思和改进,使社会趋善,这副担子实际上仍然只能由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个体肩荷。一个 能动的主体,其对社会的责任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来论,消极的层面,

南方都市报各叠简介

南方都市报简介 南方都市报连续两年(2006、2007)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都市类、晚报类报纸竞争力”排名第一; 南方都市报概况:广东全省发行,主打广州和深圳,密集覆盖珠三角地区。 发行量:172万/天 目标读者群:20~55岁社会主流人群;细分读者群,注重分众阅读; A1叠新闻(时事/评论/国际/体育新闻):清晨的一声号角 A1叠总述: 时政新闻,追求理性、客观,用关注体现关怀。社会评论,既有权威人士掷地有声的发言,也有来自民间的务实声音。国际新闻迅速深入,体育新闻鲜活过瘾。曾奉献出“深圳,你被抛弃了吗”、“孙志刚事件”、“非典百日”等重大报道。 锁定读者群:关心时局,主流读者 他们集中在珠三角,遍布广东省及全中国,甚至远在异乡(本报手机报定阅广东省第一)。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蓬勃的雄心、肩挑重任,胸怀天下,是有理想、有思想、有表现的社会中坚力量。这是阅读面最广的一叠。 A1叠各版解析: 1、A1叠头版:以极具冲击力的大图片、重要新闻来展示当天的新闻大餐。此版关注度非 常高,阅读率达100%。为严格保证头版新闻的爆炸性冲击效果,本报严格控制头版的占版率、整体性、美观性,同时也为了保证企业品牌形象得到最大的提升及业务宣传达到最大的广告效果,目前只接收半版以下的广告,且不叠加广告(目前正在商讨,还未最终确定)。 2、封二时评:以提倡理性、建设性,从理论的高度解读新闻事件,集纳有意义、新颖独

到的社会观点,以社评或社论的方式来表明立场(此版不做广告)。 3、封三速览:图文并茂地导读报内主要新闻看点,比起头版的简约大气,导读更加鲜活 灵动,同时还有“新闻奖门人”等读者互动节目,便于读者更迅速的查阅自己的兴趣所在。 4、封底内页来论: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发挥言论的平台,就现实的社会现象 进行深入、直白的评论,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促进、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媒体主流导向作用。 5、封底网眼:引用网络热帖,发现社会新的聚焦点,成功的锁定住众多年轻读者的注意 力,也充分彰显了南方都市报“正直而不失活力”的办报理念。 6、A1前半叠:主要为要闻,注重国内特别是广东省重大新闻的深入报道,将最新鲜的新 闻及深度报道奉送给读者。 7、A1后半叠:关注国际、体育新闻,直击社会热点,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相对来说 学历较高读者较多。

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反思

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反思 两岁的广东女童小悦悦于10月13日在佛山被两辆汽车碾过,18名经过的路人对此视若无睹,最后由第19名路人抱起的事件,经由传统与网络媒体的传播后广为人知,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道德反思热潮。 事发至今已有2个多月的时间,小悦悦因伤重已于10月21日不治身亡。两名司机肇祸逃逸的不负责任行为,以及那18名路人见死不救的表现,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广大舆论的谴责,而见义勇为的拾荒阿姨受到表扬。这起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道德和良知的探讨,总体而言是件好事,但也有几个方面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首先,能否单凭此孤立事件就认为整体社会道德水平已经严重滑坡?相信并非如此,中国社会也不乏乐于助人也勇于助人的好人好事,但是相对于诸如“小悦悦事件”的负面新闻,并不能在大众传播上吸引眼球而获得轰动效应,因此较不为人知。不过,那18名路人的冷漠态度,也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当人们从“小悦悦事件”联系到自身经历过的类似事件,遂不免认为社会道德已经出现了危机。也就是说,此事虽然未必有普遍意义,但却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其次,从此事发生后媒体上所出现的种种反思言论看,不少人认为媒体在报道五年前的“彭宇案”时,在导向方面出现了偏颇,片面渲染和夸大南京市民彭宇搀扶摔倒老太,反而被老太以撞倒自己为由控上法庭,因此造成今日民众普遍有“想救不敢救”的心理。姑且不论媒体是否该为此负起责任,“急公好义、济危抒难”终究是一种先人后己的高尚道德行为,倘若要先考虑到救人的成本与代价再来决定是否救人,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其三,还有一些反思言论主张立法奖励见义勇为者、惩罚见死不救者,持此观点者包括一些著名律师和学者。事实上,早在“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酝酿此事。表扬见义勇为者可以理解,毕竟这是善举,但是一旦与金钱挂钩,恐怕会引起更大的社会道德问题。 政府和全社会应该如何积极、公正的面对小悦悦事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一、有效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建立正确社会舆论导向。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喉舌”,是反映人民心声的重要渠道,发挥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作用。尤其是主流媒体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既是由媒体的政治责任所决定的,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所要求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我国媒体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小悦悦之死经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在人们指责人人冷漠、社会道德退步的同时,新闻媒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且看,这些年来,媒体上所宣传的是什么?从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案,大家看到的是如“东郭先生”一般热心帮助他人的下场,是数年的官司缠身、心力交瘁。近段时间,媒体报道的又尽是某老人摔倒没人敢搀扶,或者是要去搀扶的人还有找个路人做旁证……新闻媒体如用放大镜般把那些极个别的讹人事例拿出来赚取观众眼球、博取收视率,导致一些没有是非辨别能力的人也跟着盲目起哄,社会互信状况被负面案例不断蚕食,报道的多了,仿佛让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我相信,现实社会中每天都会有人跌倒,而且每天都在发生扶人的事件。但是为什么扶人的事件是没人报道?因为他不是一个新闻视点,因而他不会得到人们更多

从小悦悦事件浅谈中国道德建设问题

从小悦悦事件浅谈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张亚力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国人的腰包鼓了起来,而与经济建设相关的文化道德建设却被远远地抛在了脑后。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的“小悦悦事件”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评论,更引发了全国性的舆论大反思。关于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全国各个社会阶层道德、法律、人性等的讨论。反思随着小悦悦的离世达到了一个高潮。有人认为,小悦悦事件是我国道德当今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一个典型事例。也有人认为,在面临着道德日益滑坡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只能通过法律来阻止这种道德持续滑坡的趋势。同时,不同的人性在小悦悦事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性的自私更体现地淋漓尽致。因此,小悦悦事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问题。本论文就是以道德建设为主题,通过介绍道德建设的含义,总结当代中国道德现状,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人们对这种现状的反思,最终提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措施,来更深刻的探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道德建设小悦悦事件法律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针对小悦悦事件后在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上对全国人民的呼吁,旨在提醒那些在丰富的物质生活环境下却丢失了道德认知的人们。小悦悦事件中,18个冷漠的路人就是那些丢失了道德认知的人群的典型代表,但小悦悦之死到底是谁在犯罪,这一问题却很难回答,但作为局外人,大多数人都会把这个最加在18个冷漠的路人身上。他们认为正是因为他们的冷漠,他们得到的缺失才引起这么一起悲惨的事件。的确,这样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因此,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尤为必要。 一、道德建设的含义

第三只眼看“小悦悦事件”:旁观者效应

第三只眼看“小悦悦事件”:旁观者效应 The bystander effect or Genovese syndrome is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that refers to cases where individuals do not offer any means of help in an emergency situation to the victim when other people are present. The probability of help has in the past been thought to be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bystanders; in other words, the greater the number of bystanders, the less likely it is that any one of them will help. The mere presence of other bystanders greatly decreases intervention. 旁观者现象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况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This happens because as the number of bystanders increases, any given bystander is less likely to notice the incident, less likely to interpret the incident as a problem, and less likely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aking action. 这是因为随着旁观者数量的增加,任何一个旁观者就越是不容易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也越是不容易将发生的事情看做是麻烦,因此也就越是不容易产生采取行动的责任感。 The case of Kitty Genovese is often cited as an example of the "bystander effect". It is also the case that originally stimulated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this area. 28 year-old Kitty Genovese was stabbed to death on March 13, 1964 by a serial rapist and murderer on her way back to her Queens, New York apartment from work at 3am. According to newspaper accounts, the attack lasted for at least a half an hour during which time Genovese screamed and pleaded for help. The murderer attacked Genovese and stabbed her, then fled the scene after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a neighbor. The killer then returned ten minutes later and finished the assault. Newspaper reports after Genovese's death claimed that 38 witnesses watched the stabbings and failed to intervene or even contact the police until after the attacker fled and Genovese had died. This led to widespread public attention, and many editorials. Kitty Genovese案例一直被视为“旁观者效应”的经典案例。Genovese小姐于1964年被一个连环强奸杀人犯用刀捅死。根据报纸报道,这个过程长达30分钟。在引起一位邻居的注意后,杀人犯逃离现场,十分钟后重回现场并继续捅Genovese小姐直到她死亡。报纸报道38位目击者目击了凶杀过程,但是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或者打电话报警。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轰动。

小悦悦事件反思

小悦悦事件反思 导读:范文小悦悦事件反思 【篇一:小悦悦事件反思】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最终小悦悦还是于21日凌时32分离世。此事件由此引发国民广泛热议。 “小悦悦事件”之后,社会各界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见死不救的行为展开了谴责、质问和反思。“冷漠”成为时下中国最热的话题。从民间到官方,小悦悦不断被提起。其实归根到底这件事件最终围绕着:小悦悦事件为何会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18个路人是否应该接受道德审判?陈贤妹的好心救人是否是炒作?等这几个问题而成为时下的热点。 中国向来都是礼仪之邦。自秦汉来,中国就有着优越的思想与传统美德。古人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蔚然。然而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到如今,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却丢失了他的灵魂,

丢失了他自古就有的道德!曾记得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好心的彭宇去扶起被撞倒的老太,最后却被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在彭宇案之后,多少热心助人的人选择了避让,多少内心淳朴的人选择了麻木,又有多少心存善念的人选择了冷漠!彭宇的正义没有得到伸张,因为好心扶起老人,却被判刑罚款。一件事情的处理反映了一个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然而,继彭宇案后,小悦悦事件再此激起了社会道德的反思。 小悦悦事件为何会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小悦悦事件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交通事故,更重要的是它反映的是一个日益滑坡的道德该怎样唤起人们的良知。如同一些国民所讲,道德的崩塌不敢肯定每个人都是无辜者,但可以肯定每个人都会是受害者。小悦悦事件给了大家一个反思和情绪发泄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大肆的宣泄我们的情感,一起探讨挽救道德的解决之道。 曾几何时,我们会义不容辞的救起无助的伤者;曾几何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扶起跌倒的老人;曾几何时,我们会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然而此时的我们还会一如既往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吗?18位路人的见死不救再一次遭到社会和媒体的批判,将他们冠以“麻木”和“冷漠”。然而当国民大声谴责他们冷漠的时候,请想一想如果在场的是你,你会毫不犹豫的去救她么?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洗礼变迁之后,你会无所顾忌的去救她么?或许你会陷入那

类似小悦悦事件

这类事件的发生到底是因为什么? 本报讯昨天,一块“寻找目击者”的牌子,斜靠在大兴区旧宫镇向阳路一家服装店门前的树下。 今年8月20日,5岁男童小航(化名)在自家服装店门前玩耍时,被撞伤后身亡。由于缺乏目击者和证据,肇事者仍未确定,孩子的父母一直在事发地寻找目击者。 母亲跪求司机救子遭拒 “孩子每时每刻都在脑子里。”昨天,母亲李梅称,儿子的不幸,已是一段无法回避的记忆。 李梅回忆,今年8月20日下午3时50分,儿子拿着一把玩具小手枪,蹲在自家服装店门外的马路边玩。几分钟后,邻居冲入了她的服装店说“孩子出事了”。她跑出去后看见在店门口数米处,儿子仰面躺在马路上,鼻子、嘴巴里不断往外冒血。她顺着邻居所指的方向,去追肇事车,她跑过了多条胡同,远远地看到一辆金杯车消失在视线中。 随后,李梅返回事发地,和丈夫孙海宾抱起儿子,准备拦车去医院。但是,拦了两辆车都遭到了拒绝。“我在车前给他跪下、磕头,但车里的人摇头走了。” 最后,李梅找来老乡的车,将小航送到了医院。 但是,小航还是走了——此时,再过不到半个月,就是小航6岁生日。 法医鉴定,小航死因为交通事故后,重度颅脑损伤。 肇事现场缺少目击者 事发地监控摄像显示,当时,只有一辆金杯车驶过。但监控录像没有记录到该车的车牌号。 孙海宾称,警方表示缺乏直接目击者,案件未有进展。 承办该案的民警曾向媒体透露,警方对当时经过的一些车辆进行了排查,其中一辆金杯车的嫌疑较大,但该车未有撞痕,无法证明该车为肇事车。 受害父母悬赏3万 从事发次日起,“寻找目击者”的牌子就立在了服装店门口,小航的父母悬赏1万元,寻找直接提供破案线索的人。半个月前,孙海宾又重印了一批准备散发的单子,将悬赏金提高到3万元。

小悦悦事件引发的道德思考

小悦悦事件引发的道德思考 2011年10月,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由此发酵成了全民反思的对于道德的大讨论。为什么大家对小悦悦事件如此关注呢?因为这起悲剧所呈现的人心冷漠、道德滑坡令我们不寒而栗。我们也有子女,我们也有朋友,我们也有街头需要人搀扶的时候,我们也会有需要他人伸出援手救助的一天,那么在此时此刻,我们还能指望谁呢?小悦悦事件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是他给我们所有人发出了危险的信号,敲响了凄厉的警钟。 小悦悦事件让大家真实感受到了诸如“礼崩乐坏”、“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等等负面情绪。小悦悦事件最让人心寒的是从小悦悦身边走过的18位路人,他们或视而不见,或停下观望,或绕道走开、但是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救助,哪怕拨打急救和报警电话。18位路人为什么会如此冷漠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析。早期中国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传统纽带,多是熟人之间交往,而现代社会的转型渐渐破坏了这种传统的人际交往关系。小悦悦事件是因为信仰缺失,信仰的丧失致使人们对生命缺少了几分敬畏。没有信仰,导致自我泛滥,缺少约束,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持,没有统一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功利教育使得我们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的本能,任何情况下都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行善有风险,出手要谨慎”,把此事件归于世态的炎凉,环境的使然,助人反被讹诈,使得人们面对此种情况不敢伸出援助之手。 归根结底是案件涉及人性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善与恶,触碰着人们对于“助人为乐”的情感底线,拷问社会诚信和道德。使得人们对碰到诸如需要救助的人的时候产生了矛盾、观望的心理。道德行为是自觉自主的事情,在需要救助而没有实施救助的行为者并没有必须要负责的法律责任。即使想要救助,但是如果被救者道德水平低下,救助者反倒得不偿失。这也是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冷漠的原因。 传统道德及其实践却停留在了口头上,或仅是在书本中,随时等待被提取和利用,反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管闲事”成为了大众的口头禅。一场五折的网购促销,能导致服务器被挤爆;一个所谓的光棍节,能导致各大娱乐场所场场爆满。而中国的弱势群体,却很少受到关注;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却被认为是炒作。人们在快速追求利益的路上,是否能够停下来,或许只是放慢脚步,做些所谓的闲事。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和外在的美丽相与的,还有内在的美。泛爱众,而亲仁。这句我们从小就熟记于心的名言,有多少事后被实践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大家继承、维护和发扬。法律的制定,是遵循公平、正义的道德准则,凭着立法者和司法者对公平、正义观念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识,对人们的外部行为进行限制。对于肇事者,法律可以限制他的权利和自由,但这种外部的限制是把双刃剑。有的人在躯体被限制的同时,灵魂却在升华,继而恢复对道德的信仰;有的人在躯体被限制的同时,他的灵魂也腐烂在了里面,即使重新获得了自由,他还会继续践踏法律,危害社会。只有道德,尤其是德,才是改变人心的终极武器。盲目改变自己身上继承来的历经千年修炼的道德,急于脱掉身上这层“俗气”的外衣,不做“老好人”,只做“理性人”,努力尝试改变和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会向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受到规律的惩罚”。

《南方都市报》“小悦悦事件”报道案例研究

《南方都市报》“小悦悦事件”报道案例研究 分析报告 研究小组成员: 徐宁蔓、李惠婷、李敏霞、赖雪颖、崔楸仪、 庞华芳、胡飞凤、汤震利、梁美林、王秋洁

研究工作分配表: 一、研究工作策划与安排:徐宁蔓、李惠婷 二、制表:李惠婷 三、数据采集(按时间顺序): 2011年10月16日:王秋洁 2011年10月17日:赖雪颖 2011年10月18日:汤震利 2011年10月19日:庞华芳 2011年10月20日:胡飞凤 2011年10月21日:梁美林 2011年10月22日:李惠婷 2011年10月23日:李敏霞 2011年10月24日:崔楸仪 四、数据录入与校对:李敏霞、崔楸仪、王秋洁 五、数据整合:李惠婷 六、分析报告撰写: 案例简介:汤震利 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胡飞凤、徐宁蔓 研究动机与目的:梁美林 研究发现与分析:李敏霞、李惠婷 思考与建议:徐宁蔓 七、后期资料整合与排版:赖雪颖、庞华芳

《南方都市报》“小悦悦事件”报道案例研究 分析报告 一、案例简介: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小悦悦事件”广泛引起媒体和民众的关注和热议。《南方都市报》在“小悦悦事件”发生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度报道,甚至设置了数个专题报道。如在17日、20日、22日的报纸里,占据了头版头条的位置,并在《重点》版面栏目里跨好几个版面报道。“小悦悦事件”的被关注,同样也引起媒体对同类事件的关注。《南都》除了对“小悦悦事件”加大报道力度,还对同类事件也加大了报道力度。从2011年10月16日至24日,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就有61篇,占报道版面总量26.23%;而同类事件的报道有27篇,占报道版面总量11.66%,差不多是“小悦悦事件”的一半。25日、26日的报纸仍旧有“小悦悦事件”报道,但由于此次研究时间有限,并为把其列为研究范围。 关于《南方都市报》对“小悦悦事件”的研究分析,《南都》由浅入深,由相关报道到同类事件报道,通过对小悦悦父母的采访报道、好心人陈贤妹的采访报道以及路人的采访报道,清晰向读者呈现小悦悦遇害的经过与结果,就此基础上,再通过收集社会各界——专家评论、法律界、政府态度、网友等的不同观点与看法做出进一步的深入报道,南都报道“小悦悦事件”不仅仅局限于小悦悦遇车祸后因抢救无效离世的普通交通事件,它还深入调查小悦悦遇车祸时为何18位路人无一人出手援救,其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社会道德沦丧还是社会制度不可逃避的缺陷?是风平浪静的社会和谐表面上隐藏的惊涛骇浪的自私自利?性本善的在人的身上又是如何展现的?南都通过对“小悦悦事件”的跟踪报道,为读者揭开事情的幕后真相。除上述之外,《南都》还特意设立特刊,宣传自救与救人知识,刊出《孩童看护手册》(详见24日《南都》AⅡ叠),为民众设立一个安全知识学习的平台。 二、研究范围 从小悦悦13日事发的第二天开始,即从14日开始到24日的《南方都市报》上的报道。包括所有与小悦悦事件的相关报道,例如小悦悦事件本身的起因经过结果,社会对此事件的态度等,还有同类报道,例如牛作涛事件,还有初三女生遭抢劫事件等。并且选择报道的题材,报道的方式,报道的总量还有报道占版面的比例等等角度去分析《南都》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策划过程和步骤。根据时间顺序,按照事情的推移,研究报道篇幅排版比例的变化,分析相关事件和同类事件之间的比例变化等。

小悦悦事件背后的原因

小悦悦事件背后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旧的优良道德规范标准被淘汰。06年“彭宇案”中老人摔倒扶起反而被冤枉的情况,引发的一系列老人摔倒不敢扶问题。人与人信任缺失,在中国的传统道德哲学“明哲保身”的引导下,人们大多数会选择对事发现象采取视而不见,更有的是躲得远远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似乎不复存在,在外界新的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下,国民道德观的自私、利己比较严重。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国人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而相关的文化道德建设却被远远地抛在了时代后面。经济的繁荣,永远不可能脱离文化和道德水平的提升而孤军奋战、一枝独秀。否则,将会在现实中出现一幕幕让人悲怆的苍凉。道德堕落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我们需要鼓起勇气正视以往的发展方式带来的偏颇,用良知的尖刀雕刻重塑社会道德。这次事件中是18个人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表现出的冷漠,折射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消除贫穷追求财富增长的过程中“一手硬”、“一手软”,是导致这种社会冷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立法的不足,处理社会关系的法律还不够细致和人性化。做好事反被诬陷的新闻时有出现,经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伸手相助有可能“惹祸上身”,这让很多人产生道德焦虑,也成为摆在法律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一些国家,见死不救甚至会构成犯罪,英国的“见死不救罪”规定:如果涉嫌“没有对涉险人士予以协助”,将面临法律的惩罚。在社会道德被严重污染的时刻,或者可以让法律来拯救道德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需要相互补充,这样既可以发挥道德规范的柔性约束,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和谐,同时,在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又可以通过完善的法律来公平、公正协调利益关系。但如果法律让人因道德行为而损失巨大,则会造成人们因趋利避害而放弃道德行为。无论是南京“彭宇案”还是“小悦悦事件”,都表明,当前的道德困境,一定意义上也是法制的困境。 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大讨论,其中有批评肇事司机、18位路人的、有怀疑道德滑坡并分析原因的、有提倡建立健全的法制来建设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这些讨论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呼吁着我们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地责怪个人的道德水平, 促进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唤起每个人的道德自觉,还需要大力推进社会领域立法工作, 只有用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为道德“撑腰”,鼓励和要求人们在情况许可时伸出援手,同时保护人们在不求回报助人时受到免责保护,好人才有更大的力量放心地做好事。当好心人不再需要“拿着摄像头扶老人”,社会道德才能回归到自然,互帮互爱的社会主义道德也就一定能蔚然成风。 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一)德治与法制相结合 (二)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 (三)社会总动员,加强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问题不仅是国家法制的责任、经济发展的责任,更是社会每位公民的责任,加强道德建设,共建道德美好家园。 1、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 2、道德需要终身学习和修养。 3.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南方都市报》媒体价值分析

《南方都市报》广告价值分析报告 姓名:尉川川学号:T00814030 一、《南方都市报》作为报纸媒体的特性概述 与其他报纸媒体一样,《南方都市报》具有如下特性: 1记录性:在谈到今天的报纸媒体的特性时,不可忽视电波媒体,由 于电波媒体,报纸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作为报纸媒体特色的记录性逐渐地增强了,即使在今天,可以说报纸具有的解说性、指导性 的作用要远远优越于电视、广播的电波媒体。 2报道性:报纸与电波媒体不同,可以更正确、更详细地报道一条新闻,这种报纸具有的报道性,广告可以充分地加以活用。有新闻性的适时的广告也是报纸广告的一大特色。 3、稳定性:报纸配送地域明确,以定期订阅者为主要对象,可以说是 报纸是最有计划性的稳定的媒体。报纸媒体具有的稳定性,在媒体的选择上,显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4、权威性:《每日新闻》“报纸广告之日”的评论里曾这样评论道:广告确实是处于泛滥状态。但是其中最具权威的广告仍然是“报纸广告”。同样的标题在具权威的报纸的报纸广告中使用,更大的信赖就在预期中被读者接受了。报纸被认为最适合做企业广告,提高企业形象,选 择信赖度高的媒体是理所当然的。在这里报纸媒体的记录性和权威性

是很重要的理由。 5、灵活性:报纸按照报道的量和广告的量可增段、增页,在其量上是 占优势的。虽然不能像杂志那样自由,但还是可以根据广告主的要求, 某种程度上在期望时间里刊登多则广告。另外,在广告制作方面,报 纸广告速度较快。报纸广告制作成本与电视等其他媒体广告相比也是 比较便宜的。 二、《南方都市报》简述 1、品牌介绍 南方都市报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系列报之一,正式创刊于1997 年,是面向中国最富庶的珠三角地区主流人群所创办的综合类日报。 以“拒绝平庸,追求卓越”为办报理念,以“办中国最好的报纸”为口号, 南方都市报深入城市生活,引领时代风尚,紧追经济热点,捕捉大众 焦点,以娴熟到位的专题策划见长,以高度浓缩的信息含量见长。 南方都市报主打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并相继在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惠州建立分站。被誉为中国发展势头最迅猛的报纸之一,珠三 角零售第一报纸,同时也是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媒体之一。 依存于无穷无尽的创新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卓越意识,南方都市报从强 大走向伟大,并朝着办中国报业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品牌挺进。 2内容介绍 南方都市报在国内首创分叠出版模式,每天出版A、B、C、D等叠,其 中A叠以时政和社会新闻为主,A2叠以地级市本地和珠三角新闻

小悦悦事件的道德反思

小悦悦事件引起的反思 10月21日零时32分,遭两车碾压的广东佛山女孩小悦悦离开人世,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提前凋谢。 一个年幼生命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心灵震撼,她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危机的全社会的大讨论。 近年以来,我国的GDP是逐年增长,可是社会的道德水平却是逐年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市场经济来看,一些人不是勤劳致富,而是缺德致富,如造假售假,起到负面效应,他们的行为不是商人的行为,而是伤人的行为;从道德实践来看,一些行善的人反而被人诬告,救人惹来一身官司,处于“被套”的状态,从而造成做好事的成本太高;从监控技术来看,“满城尽是摄像头”还没有变为现实,一些地方摄像头的缺席,使得行善行为较难取证,也使得一些犯罪分子更加猖狂,也就是犯罪的成本太低;从制度层面来看,由于“见义勇为”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造成绝大多数人对“见义勇为”不敢“看多”,而敢于“看多”并勇于付诸行动的只是“散兵游勇”。凡此种种,说明当前的道德上升趋势遭到严重破坏,行善积德成了风险行为,所以社会上的一些人在德行上不敢见义勇为,而选择见危不救。 小悦悦等事件体现我们社会的道德水平出现危机。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也是国家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重视道德建设,社会将会出现生意盎然的景象。否则,将导致社会犯罪率的上升,见义勇为者大大减少,社会动荡不安。 小悦悦事件使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社会停止冷漠?如何才能让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如何才能让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多?就我看来,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在社会方面,社会担当着主要的责任。社会应该完善法律制度,对做好事的人给予保障和奖励,对做坏事或者见危不救的人给予惩罚。社会要从根本扭转“做好事成本太高,做坏事成本太低”这个局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做好事的人得不到保障,他们本应该得到表扬,然而他们却被别人诬陷。彭宇扶起了徐老太,却扶不起徐老太的道德水平,反被她诬陷是彭宇把她撞倒的。陈媚婕救小孩却不被小孩的家长承认。现实生活中太多这样的事例使得人们在伸出援手之前有了顾虑,使他们想救却不敢救。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需要证据来支持。受助者,以及救助行为发生时的在场公民都是见义勇为行为的见证者,他们的证言是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重要证据,但现实中,有些受助者害怕支付见义勇为受伤、死亡者的补偿费用,一跑了之,或者干脆不承认被救的事实,因此社会还应该在公共场合安装摄像头,这样才可以记录事件的整个过程。 在家庭方面,家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长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所以家长们应该身体力行,多做些公益的事情,引导孩子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而不是教导他们见危不救。社会的确存在一些救助别人却被别人诬陷的事情,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教导孩子不要多管闲事,而是要教导他们如何提高社会现实认知能力,力所能及的去帮助别人。 在学校方面,学校不应该只注重理论知识,整天空谈如何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而应该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