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文化

布依文化
布依文化

浅析布依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

兴义市则戎乡安章中心小学李荣美

布依族的文学价值:语言质朴自然,出自于心,信手拈来,口头活用,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内容丰富,感情深沉。这不正好与我们博大精深的语文相连了,所以说语文教学中是有必要在授课中掺入布依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教学生对生活的周围事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语文则可以给他们之间搭一道沟通的桥梁。如口语交际,写作,这两个大板块。口语交际想必不要多说,我们都知道,就是用平时生活中的语言再用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加工一下,与周围的人们用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需要多多留心观察周围并结合自己心智的功能加工,使之糅合成可以自己灵活应用的话语。在布依族人们看来她们最简单最易接受的方式便是唱情歌,也叫对山歌。布依族自古以来是一个深情的山区民族,其音乐文化有着含蓄、幽深、意远的文明素养,蕴藏音乐之内,这也是布依文化的精华所在。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一位匈牙利作家巴托克说:“一首农民歌曲就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典范,它是以同巴赫赋格或莫扎特的奏鸣曲相媲美。”歌曲固然从属于音乐范畴也不外呼它没文学的成分融入其中。21世纪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从中我们提炼出布依文化的这种手法,来引领我们的学生在学语文中也把它们应用其中。相信这样我们就不像别人所说的“书呆子”除了会读书之外,什么都不会。这也就显得布依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这是一项多么宏伟的工程,必须的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一起携手共进。

布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好客的比较优秀的民族,他们言行举止文明,有礼貌的视为世人学习的楷模,在生活中他们也相当讲究卫生习惯,诚实守信是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应灌输给孩子们的。教育不光是教知识给学生,

更主要的是要教学生如何为人。而这些任务就得交给语文老师。布依族所在地的老师应结合当地布依族好的品质,在课堂中灌输给孩子们,孩子们便会迅速理解。

对于布依族地区的布依精神,早已经融入了每个孩子们的心中,已经有了深深印记,任凭岁月的流逝也流不去。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家的特点,看看布依族文化是否大相径庭还是早已经质变了。

作文不用多说,在语文试卷中的地位如擎天柱一样,地位无比重要,而作文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对于语文试卷来说:得作文高分者得此次考试的魁斗。作文的素材主要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对自己周围人或物的所思所感所想。布依族地区的布依族学生结合语文老师教学所教的定会写出让人眼前一亮,无比新颖的文章。回眸自新中国以来,我国当代文学作家写出自己本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越来越多。如回族作家石树青《清水里的刀子》、苗族作家沈从文《边城》、满族作家老舍《骆驼祥子》等无不闪耀着民族光辉。所以,布依族学生的作文中需有一些属于自己民族的气息。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做的。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若想使我们自己民族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这需师生共同奋斗,从而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贡献一份我们自己的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有用人才,也让我国的民族事业蒸蒸日上,传播社会正能量。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从类型上看布依族民居建筑不是通常所谓的经典建筑也不是所谓的通俗建筑,而是民俗学重点研究的民间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有的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起到防火防风的作用。硬山式的屋顶与山墙平齐,所以主要适合于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而悬山式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则适合于温和多雨的南方气候类型。因为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能更好的遮挡雨水,减少风雨对房屋的侵蚀,布依族民居选择悬山屋顶,并非具有民族性,而是区域性气候使然。 布依族民居大体类型除了布依族先民从巢居延续来的上层住人下层养猪牛的干栏式以外,还有与其它民族文化交融的平地楼形式。就房屋的单体结构来看,其房屋类型是对中国古建筑中的穿斗式结构的继承发展,其内部全部采用的是传统的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穿合,不用一钉一铆。从就地使用的建筑材料来看主要又有石板房和木楼两种。 从历史上来看,远古时代的布依族先民曾采用什么样的住房形式,由于目前民族学、考古学资料没有为我们提供有关这个问

题的足够证据,同时因布依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现代的文字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加以记载,因此到今天为止我们仍不能考证。关于布依族干栏式建筑的历史信息在一些汉文文献中有零星的记述。不过,?干栏?一词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之前都说?巢居?。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布依族?这一名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定的)。20 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考古学家们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从结构特征上看,与后来的干栏建筑极其相似。同一时期在云南、湖北等地发掘的青铜器时代的遗址和器物上也发现了干栏建筑的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对干栏这种建筑形式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著作,当时称为?檐巢?、?巢居?、或?构木为巢?。特别是晋代张华著的《博物志》里面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这样就一语道破,?巢居?这种建筑形式是南方越人的典型居住特征。而?干栏?一词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干栏?又作?干阑?、?杆栏?、?阁阑?、?高栏?、?葛栏?、?麻栏?等。《魏书》(第 101 卷)记载,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现在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上层住人,下层养畜即为干栏。 从上面众多的历史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布依族曾经有过巢居的历史。在对六枝特区调查采访中,捞河(己酉、大寨、箐脚寨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 本报告共分为10大部分:1、布依族民族简介,2、布依族民族建筑,3、布依族节日,4、布依族歌舞,5、布依族服饰,6、布依族饮食、7、布依族体育运动,8、布依族婚俗、9布依族神话传说、10布依族宗教信仰。 一、布依族民族介绍: 布依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总人口2545059人(1990年),其中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布依族的先民,一般被认为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从民族语言、古称、自称及地理分布考察,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后来由于长期分居,经济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产生了差异,便逐步形成了布依与壮两个民族。 二、布依族民族建筑: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建筑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关于文化传承的社情民意五篇

关于文化传承的社情民意五篇 篇一 **面积16804平方公里,人口348万。有布依、苗、汉、瑶、仡佬、回等3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39.7%,少数民族中以布依族占多数,尤其是册亨、望谟布依族比重最大。如册亨县现辖14个乡镇,共123个行政村,1100多个自然村寨。境内居住着布依、汉、苗、壮、仡佬等20余个民族,据2011年末统计,县内总人口数为23.5万人,其中布依族人口数17.3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75.6%,布依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所以享有“中华布依第一县”的美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打工热潮的涌现,青年一代的布依族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的越来越少。一方面,是一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布依族的一些文化虽然已经搬进校园,但是很多青年并不热爱,也不愿去学习。懂得布依族文化的人已经慢慢衰老,没有能力将这些独特的文化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是基于本民族一种错误的语言观念。许多年轻人都觉得说自己的地方语言很土。他们虽然对本民族语言有感情,但在与现代社会的接触中却因为经济的落后而对本民族的语言失去自信,进而选择放弃自己的语言。如果不懂得说本民族语言,那么对本民族的文化如何理解?所以布依族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境地。这一现象在全州乃至全省都比较突出。 建议:1、实行双语教学,提升民族语言教学质量。由州民

宗、教育、文化、旅游等单位共同编写校本教材,通过对布依族文字、歌曲、舞蹈等学习来传承布依族的文化,多年级、各年龄层次人群通用一本教材,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修编,形成系列教材,并针对不同人群分类授课。应将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纳入教材,让少年儿童了解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珍惜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2、制定规划,积极为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发展创造条件。增加投入,为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专项经费,提供尽可能好的工作条件,确保民族民间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采取为民间艺人发放生活补助的方式,解决其生活困难,激发积极性,传承新人,避免“人亡文灭”。 3、创新思路,开辟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新途径。应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民俗资源,通过旅游的发展促进布依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篇二 **是****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结晶,到现在已有3000多年传承历史,**被誉称中国纺织界的“活化石”。2009年10月1日,“**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走向世界,展示了**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 但是,****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传习所资金不足。虽然国家和**省政府每年都拨款两千

韦腾荣浅析布依族饮食文化

册亨布依族饮食文化初探 ——册亨县文化馆馆员、馆长:韦腾荣 (刊登于中国册亨2010布依文化论坛427—431页) 内容提要:册亨县布依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质朴、崇尚文明、讲究礼仪,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开放的古老民族。册亨布依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既喜食狗肉,又喜食酸、辣等菜戎。传统食品主要有粽子、糍粑、五色糯米饭等。布依族的饮食文化这一文化特质的形成,与布依族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民族意识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物质方面的因素,又有精神方面的因素,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其实物文化使布依族的饮食文化与观念文化相“集合”,使其成为一种恒久地根植于布依族传统文化中的“稳定因素”。 关键词:布依族饮食文化 作者简介:韦腾荣贵州省册亨县文化馆馆员韦腾荣 册亨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南端,地处珠江上游两大支流南北盘江夹角地带,总面积2598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约23.1万,居住着布依、汉、苗、壮、仡佬等民族。册亨县是黔西南州建州前全国唯一的布依族自治县,其中布依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5.48%,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扶贫重点县。册亨布依族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 册亨县布依族大部分都是本地土著居民,根据史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包括在古代泛称为“僚”的族群之中。关于布依族更早的族源,史学家们说法不一,一说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二说是由“百濮”的一支发展而成;三说是战国晚期到西汉的“夜郎国”与今日布依族有渊源关系。汉以后,史籍称今布依族地区为“僚”或“俚”;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和“仲家蛮”;明清时称“仲苗”、“仲蛮”、“青仲”或“仲家”,民国除称“仲家”外,尚有“夷家”、“夷族”、“水家”、“水户”、“土人”、“本地”、“沙人”等。文件记载为“仲家”,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根据上述史料的记载和本民族古歌、神话、故事的传说,地名、姓氏

【布依族的饮食文化习俗】

【布依族的饮食文化习俗】 一、饭食 土家族人的饮食,多用铁鼎罐架在火坑里铁三脚架上煮熟,只包有红白喜事,人客众多的时候,才在灶房煮大锅饭,或用杉木甄子 蒸饭。饭食品种很多,有大米饭、包谷饭、小米饭、或大米拦谷的“两合饭”,或大米加多种杂粮,俗有“三合”、“四合”之称。 如大米、苞谷、绿豆拌合煮的“三合饭”,煮制得法,色、鲜、味 俱佳,老少皆宜。土家族地区,多产红薯、洋芋(马铃薯),土家族 人常吃大米和洋芋或大米、苞谷米和红薯煮饭,吃起来,既香又甜,别有风味。三伏天,土家族人喜食大米拦绿豆煮稀饭,色淡绿,浓 而香,既能散热,又可清心。土家族人在过年时,将各种菜肴备办后,拌合糯米粉或糯小米,用甄子蒸“合饭”。春社时,将腊肉切 成颗粒,与糯米、蒿草拌合,煮成“社饭”。 二、饮料 土家族山寨泉水较多,凡有住人的村寨和农业生产的地方以及要道旁,均有大小山泉井水。由于山泉比较清洁。杂物极少,且冬温 夏凉,土家族人喜欢饮用。从而,使土家族山寨的人们养成了一种 喝生水的习惯,山泉井水也就成了土家族人的主要饮用水。 土家族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以山泉水为主要原料,制作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各种饮料。其中,除酒类以外,主要的有这样几种:一是茶水,即用土家族山寨制作的青茶叶冲开水喝,有些地方还有 冷水(即生水)泡茶水的习惯,故有“冷水泡茶慢慢浓”的歌句;二是 油茶汤,即将青茶叶拦苞谷籽或黄豆籽,加少许芝麻,用锅炒香熟,酌上油、盐、水,把水烧开之后再放些炒米,喝起来香、咸可口, 是土家族人在春秋季节待客的上等饮料;三是甜酒冲凉水,味甜、清凉,是在炎热天的最佳饮料;四是团馓冲开水,加点蜂蜜或青茶叶, 味香、甜,是土家族人在冬春季节待客的好饮料,故有喝团馓开水

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布依族文化传承问题与对策

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布依族文化传承问题与对策 法律援助青年突击队 摘要:布依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其独有的民族文化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瑰宝。但近年来,布依族文化呈衰退状态。为了深入了解布依族文化及其传承现状,我们深入贵阳市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调研,采用实地访谈、查阅国内文献、牛场乡乡志、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全方位的对该乡的布依族文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了当前该乡布依族传承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以期有关部门能高度重视布依族民族文化,加大保护力度,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布依族文化传承现状 (一)研究的起源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延续下去,必须经过传承。只有经过传承,民族文化才能得以发展。我国几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沉淀下来的精神瑰宝,具有强大的文化魅力与影响力。对这样的优秀文化,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对他们传承的方式与情况进行了解,以便提出更好的建议来保护。 白云区二十七万人民率先奔小康,是在党的积极号召与正确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但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要用理性的眼光与思维去看待物质与文化的相互作用,马克思说过经济建设属于物质基础建设,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建设。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物质基础具有反作用。所以我们经济上去了,文化也得跟上。十六大就提出的六个“更加”其中就有“文化更加繁荣”这一要求,从而可以说明,我们的小康社会是一种社会全面发展的状态,而不只是物质上的繁荣。在此次党的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中提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白云区牛场乡布依族民族文化属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全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我们牛场乡的民族文化建设也不能落后,应与我们的经济同步发展,达到文化与经济的双富足。 (三)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调查的地点是贵阳市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全乡13个行政村,全乡总人口1.3万人,布依族共有5295人,占全乡总人口41.5%。居全乡族总人口中的第二位,少数民族的第一位,牛场乡布依族主要分布在全乡8个村21个自然村寨。此次调研的村寨分别是落刀村、黄官村、红锦村、新家田村、小山村、大林村、瓦窑村、石龙村、牛场乡、蓬莱村、祁山村。 牛场布依族乡布依族分别聚居在瓦窑村,祁山村,大林村的大林坡组、斗府组,石龙村的白岩组,新家田村的大寨组、小寨组、岩脚寨组、大山村的大山组,蓬莱村的蓬莱组,阿所村的大寨组、小寨组,红锦村的红锦坡组、龙潭坡组、干榜组,占全乡13个行政村的61.5%,占自然村寨的37.5%。 (四)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及文献 在调研前,针对布依族,查阅了国家相关政策及法规、各大报刊、文献以及牛场布依族乡乡志。 2、调查问卷

布依族婚俗文化

宁南布依族婚俗文化 第一部分概述 宁南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北距西昌129公里,南临金沙江与云南省隔江相望。全县面积1666.6平方公里,辖6个镇,19个乡级行政区,总人口18万余人,其中以汉族、彝族和布依族为主。布依族主要聚集在宁南县新华乡中村村和西瑶乡拉洛村,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在布依族的婚俗文化主要体现在接亲、发亲、拜堂、坐家等四个部分组成的。 “浪哨”即谈情说爱的意思。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 布依族婚俗中的订亲 布依族普遍实现一夫一妻制。过去,青年男女之间交往比较自由,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外出劳动等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如男方同意,就可以盟誓订下终身。结婚的双方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为女儿择偶时,尤

其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还流行订“娃娃亲”(亦称“背带亲”)的习俗。目前,宁南布依族的婚姻多为自由恋爱和媒人说合相结合。青年男女相恋后,父母也同意,男子家要准备一坛酒及香、纸、糍粑(糍粑必须有12个,以10个送女方父母,2个送媒人)等礼物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以之祭家神,并请来家族长者、亲友一同喝酒,商议亲事,俗称“吃罐酒”,宣告双方正式订婚。姑娘的头发也要从中间分开编辫,表示已经许配人家。 布依族婚俗中的接亲 男方家准备五马三轿,猪肉(一方一肘),糯米粑6挑、米酒6担(表示六六大顺之意)。大小开合12封,糖果、点心若干。接亲队伍数十人,在唢呐声声、敲锣打鼓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在两个押礼先生的带领下,形成浩浩荡荡接亲队伍前往女方家接亲。女方家数十名青年男女用竹杆将迎亲队伍拦于进女方家的路口,双方对歌、敬酒,男方家唱赢、抛拦路粑,女方家才撤杆放行。到了女方家堂屋后,两个押礼先生将男方家所带接亲礼物(红糖、米酒、糯米粑、礼金等)点交给女方家。此后,女方家亲友虽然同意收礼了,但仍迟迟不摆酒席招待接亲客人,必须要等到新娘方将要去送亲的能说会道的女青年代表们与新郎方来接亲的语言丰富的男代表们“讨价还价”谈妥,接受了男方给的“青年钱”后,才允许开始摆酒席招待接亲客人。接亲的客人要在女方

黔西南布依族文化要素总结-图文

黔西南布依族文化要素总结-图文 布依族97%分布在贵州省,贵州省布依族分布情况如下: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州面积16804平方千米,人口292万) 册亨县面积2596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其中布依族人口占74.5%(约15.6万人) 望谟县面积3006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其中布依族人口占65%(约17.5万人) 贞丰县面积1512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其中布依族人口占40%(约13.6万人) 晴隆县面积1327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其中布依、苗等少数民族占54% 安龙县面积2238平方千米,总人口41万,其中苗、侗(应为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占43% 兴仁县面积1785平方千米,总人口44万,其中布依、苗等少数民族占20% 兴义市面积2911平方千米,总人口70万,有汉、布依、苗、回、黎等族,以汉族为主普安县面积1429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有汉、布依、苗等族 其中,册亨县、望谟县、罗甸县的布依族人口比重超过50%。布依族人口比重在30%-49%的贵州县市则可能有贞丰县、晴隆县、安龙县;

贵州布依族人口较多(5万以上)或比重较大(20%)的县市,从行政区划上看,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现为安顺市)以及相邻的六盘水市、贵阳市和黔东南东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县市;从流域上看,主要分布于北盘江流域、南盘江北岸、蒙江(涟江)流域、曹渡河流域、金城江上游等(这些江河大多流入广西),从地形上看则多分布于云贵高原到广西盆地的过渡地带上。 自新石器时代起,布依族先民就在贵州生息繁衍,创造灿烂的石钺文化和青铜文化。 稻作文化,是古越人文化的重要标志,至今仍是布依族突出的生产生活文化特征。 一、居住文化 多选择在溪流两岸田坝旁边。同姓聚族而居,房屋多建于坡脚。寨子后面是树木茂密的山林,前面和左右普遍栽有竹林,种有芭蕉。各家各户也有竹树围绕,自成院落。一眼望去,整个村寨翠绿浓郁,风景秀丽。布依寨一般几十户上百户,少有单家独户的。其他杂居的民族也不多。 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普遍低于男子。由于儿子长大成亲后多与父母分居另盖新屋,年老父母通常都随幼子一起生活。按照不同的分布地区,布依族的住房形式有好几种。一般以两层的楼房居多,但也有双斜面顶的草房或瓦房,半楼房和平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平县八达柯今天的少数村寨仍保留了过去布

布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布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9-08-14T10:52:30.81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6期作者:李先凤 [导读] 可以将布依族服饰中的特色元素加到旅游产品上,形成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例如可以将布依族服饰缩小成人偶的小衣服,让游客带出去。 册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贵州省黔西县 552200 摘要:服饰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民族服饰是民族的象征,是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一种文化形象,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符号结构,彰显民族的特色。因此,深入探究布依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并进行科学的传承与发展,是推动布依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永久流传下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布依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 1引言 一套民族服饰,不仅拥有独特的样式,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整体意义上来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其既有物质文化的智慧结晶,又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视角、精神心态等元素,都可以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被固定与服饰的样式、色彩中。因此,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通过服饰文化的解读,我们能够打开民族文化的大门、深入民族文化的含蕴。 2布依族传统服饰 在历史上,布依族就是一个擅长纺织、蜡染和刺绣。尽管布依族地区的服饰有所差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布依族服饰在图案、花样和纹路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布依族男女喜穿黑、白、青、蓝、黑等色系的衣服,青壮年男子包头巾,穿对襟短衣和长裤,老年人大都衣着对襟短衣或者长衫;而妇女的服饰因地区的不同而带有差异,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穿绣花衣服,有的喜欢用白巾包头,带银手镯、项圈、耳环等饰物。惠水、长顺地区的女子大都衣着大襟短衣和长裤,脖系绣花围兜,头裹格子布包帕;花溪地区少女系围腰、戴头帕,辫子盘压头帕之上,等等。虽然布依族各地区服饰有所差别,但是整体上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的,女子服饰大都以青色、蓝色为主,花色多种多样、色彩较为鲜艳,带有各种图案的刺绣,刺绣的花样奇特;以宽松为特点,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地炎热温暖的气候。 3布依族服饰的原始意象透视 布依族源于古“百越”,秦汉之前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称“布笼”、“土人”、“夷族”等,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布依族的文化、宗教、习俗仍然保持着传统,服饰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始意象,正是这些历史文明沉淀下来的原始意象引领着布依族的价值观念。任何一个民族的审美情操都来自于民族历史的成长与积累,而民族历史中又包含了生产生活方式、气候环境条件、宗教信仰、特色图腾等因素,民族审美一经形成,都成为民族的共同意识,并在发展过程中整合各种历史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中的审美结构。因此,原始意象可以说是人的心理意识发展,因此,要想理解布依族服饰文化,就必须首先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意识,探析布依族服饰历史中涵盖的原始意象。 第一,布依族服饰上各色花样的刺绣、蜡染的花纹图案和服饰的各种样式都展示了原始意象。不论人们对原始意象的理解有多么的天差地别,却有一个不存在争议的点,那就是服饰文化的产生背景都有一定的概念,都有一定的神话基础,而服饰上的图案、花纹等都是布依族图腾、习俗等的展现。在黔西南地区,女子图上包的头帕,因形状像牛角,而被称为“牛角帕”,其样式来源于布依族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同时,布依族崇拜“龙”,从流传下来的龙神话可以看出来,而布依族人喜欢在服饰上挂“龙宝”饰物,扎上各种颜色和种类的花朵,表示吉祥的期盼。而动物花草图案在布依族服饰上也较为常见,如竹壳长帽、羊鱼图案的花帕等。此外,布依族服饰上还有些花纹图案的原型是被历史弱化了的物象特征,或者在形状上发生了变化,或成为几何图案,或被夸张、抽象成简单的花纹。 第二,布依族服饰中蕴含的原始意象具备整合性,其中蕴含着明显的深厚的民族特征。布依族服饰并未在工业文明中丧失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其流传下来的原始意象是与先民一脉相承、深度融合的,传承了先民的物象审美思维,让物我、主客、个体和集体构成融洽的关系,将宗教、图腾、习俗、神话和地域等元素在服饰审美意象中整合成一个整体,固化为稳定的布依族意识。在服饰上,我们很难区分个性和分类,但是可以从年龄、性别上对特征进行区分,在穿着各色各样服饰的人群中,我们能够很容易辨识出布依族人,因为布依族服饰的原始意象是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记忆整合,这种原始意象在众多民族中是独有的。 4布依族服饰的符号寓意 第一,服饰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系统的符号状态。对民族服饰来说,其结构、符号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具备文化内涵的系统,上衣、裤子、帽子、鞋子、饰物协调起来,才能展现出审美和实用价值。布依族服饰中的符号具有整体联系,是一个严密的集合体,服饰中的长裙、长裤、鞋子和包头、饰物构成了一个有特色的整体,使得整体功能展现出服饰特有的审美和适应性。从布依族女子的服饰系统来看,从内外衣的搭配到包头布的选择,再加上裤子或者裙子的配置,白、青、蓝各种颜色相互协调,构成了整体系统,显示出了女子服饰的独特韵味。 第二,符号是意义世界的构成部分,作为一种二元结构,包括表示成分和被表示成分。布依族服饰中的表示成分是丰富的,其内涵也是深厚的,包括了图腾、宗教、神话、习俗、禁忌、审美等多方面的寓意。有些服饰符号的被表示成分是很容易被人们理解的,如牛角帕表示对牛图腾的崇拜,百褶裙表示成分是深层次的,表示了对自然的崇拜。 5布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广和支持下,布依族服饰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并多次举办刺绣竞赛,对布依族服饰的发扬光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努金能够调动服饰生产者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布依族服饰的名声得以传播出去。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去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了解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在布依族地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使得布依族服饰的知名度逐渐扩大,以布依族服饰制作为生的当地居民也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在传承服饰的同时,也促进了布依族服饰的创新和开发。同时,布依族服饰还应当依托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开发并创新出更多特色产品,可以将布依族服饰中的特色元素加到旅游产品上,形成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例如可以将布依族服饰缩小成人偶的小衣服,让游客带出去。 6结语 布依族服饰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源于自然,并展示了人们在自然中生活、祭祀、崇拜等活动中形成的特色文化,以花纹、图案、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 一、布依族概述 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布依族文化之语言文字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布依族文化之宗教信仰 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布依族地区。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鬼神有善恶之分,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恶鬼则相反,可捉弄人生病,降下灾祸。信仰的神,每一种都是一大集团,每个集团有若干成员。神灵之间有等级之分,各有名字和职司,职司最高者为“报翁”,即皇帝。还有统领军队的将领、执法的法官等等。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 四、布依族文化之文学 布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想象力,而且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民间广泛流传有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有《洪水潮天》、《十二个太阳》、《报老多采青石盖天》、《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三兄弟找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类似传说还有很多,如《花溪的传说》、《三月三的由来》、《六月六的由来》等。有关乐器的传说有《铜鼓的来历》、《月琴的来历》、《姊妹箫的来历》、《勒尤的故事》等等。 诗歌:民间诗歌是布依族的韵文作品,种类较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劳动歌、叙事诗、习俗歌、盘歌、情歌、苦歌、儿歌等。劳动歌有《种秧歌》、《棉花歌》、《刺绣蜡染歌》等。习俗歌有《造酒》、《敬酒歌》、《接亲歌》、《送亲歌》等。情歌有《月亮歌》、《只要哥真心》等。儿歌有《小青蛙》、《巴山豆》、《燕大哥》等。叙事诗有《河东与河西》、《王仙姑》、《南荷班》等。 戏剧:地戏:因为是在平地演出,不搭戏台,所以称为地戏。民间传说布依族演地戏是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新路径 ——以布依族为例 姓名:王超飞班级:11新闻1班学号:111505427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2011年10月18日通过。决定中首先提到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自然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繁荣也应顺应媒介的变化而寻求新的路径。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的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也分布着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操第二、第三土语的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该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它虽偏居我国西南一角,但新媒介的发展对其文化的传播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依托传统媒体打造精品,提高新媒体传播内容质量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几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 可见,随着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用户大幅增长,新媒体的传播能力和范围不可小觑。新媒体的优势在传播手段丰富、传播技术先进,但是其传播内容,目前在相当程度上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媒体提供。新媒体自己打造的传播内容因人力物力的限制,质量普遍较低。因此,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在新媒介环境下,依托传统媒体打造精品,提高传播内容质量是关键。如当地媒体拍摄一些质量高、传播效果好,可以充分展现保护布依族文化遗产的纪录片。制作《布依族文化展播》专题节目,介绍当地布依族的建筑、歌舞、饮食等民族文化,深度挖掘当地民族文化,依托电视打造精品文化栏目,依托报纸开设精品文化专栏,将精品化节目做成常态化节目,为新媒体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素材,能有效充实新媒体传播内容,提高新媒体传播效果。 细分传播内容,凸显民族文化特色 我国民族类网站经过近期内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过去闭塞的乡村传播开始向更大的国内和国际舞台进军,过去的简单的民族知识传播已经开始向介绍更广泛的民族文化传播转变,很多网站已建立了相应的外文网站,更具时代感和国际化的特点,并且具备了全球文化传播的可能。这类网站资源包括几块:一是相关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开设的网站或分站点。二是专业网站的分站点开设的少数民族内容。三是从事民族经济文化开发的企业的站点。四是网络爱好者建设的个人主页。比如:“中国民族建筑网”是一个介绍、发掘和保护民族地区风情建筑的网站,其中专门开设了国外建筑专栏,在这些个人网站中,建站比较早的有雪域风情、天山之子等。 民族报道方面,一要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二要重视外界的各种信息,增加相互了解,决不能因强调民族性而轻视,排斥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和信息。 当地门户网站,是地方新闻综合报道的网络平台。其内容设置中应该有专门涉及布依族文化的部分,新闻报道应当多涉及布依族文化,依托布依族文化活动进行报道。传播内容不应杂

布依族文化

姓名:莫朝发 学号:201307050026 专业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课程名:中国民族理论 年级:2013 黔南荔波县布依族文化与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摘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东与黔东南州相连,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西与安顺市、黔西南州接壤,北靠省会贵阳市。在黔南有美丽的方——荔波县小七孔。荔波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其中以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瑶族为主,我本人就是一个荔波县甲良镇的布依族人。 荔波县,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南部。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县、南丹县毗邻,西与独山县相连,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面积2431.8平方千米,人口17.28万人(2010年),荔波县气候怡人,景色优美,是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县城。在荔波县生活着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它是荔波县主要的人口组成部分---布依族。布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荔波、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虽然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但语言还是流传了下来,主要是靠上一代人对下一代的传授、交流。 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因此各个地方的同一个民族在文化和生活风俗上还是存在各种差异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荔波县的布依族人民的文化与风俗习惯。 关键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布依族、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习惯 一、 饮食习惯: 荔波县的布依族人传统以务农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我们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在酸菜系列中有一道酸菜值得一提,那就是荔波县人民最喜欢的“酸肉”,酸肉是经过拿生肉去腌制而制成的,第一次见到这道美食的时候都是会被吓到的,因为在看相上它还是和生肉一样,但是当你尝上一口,你就完全会喜欢上这个美食。此外我们还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虾酸”、“臭酸”驰名中外。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还善于调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鲜酸辣为美。谈到饮食怎么会少了酒呢,酒在我们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酒不仅仅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还贯穿于布依族文化之中,很多布依族文化就传承在酒中。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如往来的客人也是喜酒之人,那么在酒过三巡之后行令猜拳、唱歌助兴。最能体现酒在风俗文化中那就属在办喜酒的时候了,在我们荔波男方在结婚当天到女方家接亲的时候娘家人会在门口摆上一个大长桌,然后会在桌上摆上很多碗酒,有一百零八的有八十的有六十的,总是碗数都是吉利的数字,男方必须要带上亲朋好友把酒喝完才能进门接新娘拿嫁妆。这久是荔波人结婚的最热闹环节----拦门酒。在喝拦门酒之前男方人会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去跟娘家人“谈判”,要求要将酒碗数减一减,此时娘家人回故意“刁难”,这样的你来我往的“讨价

布依文化

浅析布依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 兴义市则戎乡安章中心小学李荣美 布依族的文学价值:语言质朴自然,出自于心,信手拈来,口头活用,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内容丰富,感情深沉。这不正好与我们博大精深的语文相连了,所以说语文教学中是有必要在授课中掺入布依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教学生对生活的周围事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语文则可以给他们之间搭一道沟通的桥梁。如口语交际,写作,这两个大板块。口语交际想必不要多说,我们都知道,就是用平时生活中的语言再用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加工一下,与周围的人们用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需要多多留心观察周围并结合自己心智的功能加工,使之糅合成可以自己灵活应用的话语。在布依族人们看来她们最简单最易接受的方式便是唱情歌,也叫对山歌。布依族自古以来是一个深情的山区民族,其音乐文化有着含蓄、幽深、意远的文明素养,蕴藏音乐之内,这也是布依文化的精华所在。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一位匈牙利作家巴托克说:“一首农民歌曲就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典范,它是以同巴赫赋格或莫扎特的奏鸣曲相媲美。”歌曲固然从属于音乐范畴也不外呼它没文学的成分融入其中。21世纪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从中我们提炼出布依文化的这种手法,来引领我们的学生在学语文中也把它们应用其中。相信这样我们就不像别人所说的“书呆子”除了会读书之外,什么都不会。这也就显得布依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这是一项多么宏伟的工程,必须的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一起携手共进。 布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好客的比较优秀的民族,他们言行举止文明,有礼貌的视为世人学习的楷模,在生活中他们也相当讲究卫生习惯,诚实守信是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应灌输给孩子们的。教育不光是教知识给学生,

少数民族特色展示

少数民族特色展示 目录 苗族 彝族 满族 土家族 侗族 布依族 瑶族 白族 朝鲜族 哈尼族 黎族 哈萨克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东乡族 仡佬族 拉祜族 佤族 水族 苗族 分布: 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在广西大苗苗族踩堂舞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带和海南也有小聚居区。其他地方的苗族则与其他各民族杂居。 建筑: 山寨居住的是吊脚楼。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山高坡陡,开挖地基极不容

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现多已改为瓦顶。 服装: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饮食: 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苗家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他们自制酒籼,用土产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酿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烧酒、窖酒等。 传统节日: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彝族 分布: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建筑: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布依族节日文化内涵

二、布依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民族节日是民族习俗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不同的人们共同体在生存繁衍中继承和流传下来的文化现象,它直接反映该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 布依族民族节日文化是指布依族所创造的在特定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特质的复合体,包括布依族的实物、信仰心理、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思维方式、风尚习俗、伦理道德艺术等。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文化,综合反映了布依族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交往和共同心理,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的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教育面广。例如安龙县的“赶毛杉树节”,纪念在剪除恶人乃支的战斗中不幸阵亡的三名汉族将领。传说后人在三位将军的坟前栽了三棵杉树,仅几个月就成长为几人合抱的大树。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三”或以后的第一个蛇场天,附近几县和广西等地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成群结队,穿着盛装,弹着月琴,互相对歌玩乐,表示纪念。“赶干洞”和“赶查白”是纪念传说中的两对情人与封建礼教和地方恶势力作斗争,后人对他们的坚贞和勇敢表示崇敬和怀念。其他一些节日虽然带有祭祀禳灾祁福的内容,但主题都在订立乡规民约,保护生产和村寨平安,并预祝丰收等。其精神实质是让人们重视生产,严防偷盗,抵御外侮,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中华各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布依族的民族节日和各种集会,据不完全统计,一年之中就有80多次,而且因为居住地域不同和自然环境有别,这些节日的名称、内容、时间也不一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即使是较为统一的重大节日,如“年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各地的过法也各具特色。 总之,布依族的节日内容,体现出布依族人民的精神和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量源泉,也是构建布依族地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基础。 三、布依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 布依族节日的起源与农耕、祭祀密切关联。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布依族传统节日最初是先民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祈求人畜兴旺,渴求平安吉祥。节日有利安排生产和生活活动。现在,布依族的节日除了满足生存、安全、教育、娱乐等需求外,还有文化、经济、政治等多重社会功能。 (一)增强布依族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文化身份 布依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布依族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注重亲情、爱情、人伦关系,尊重自然。在布依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布依族凝聚力不可或缺的载体。“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于构成该民族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对该民族的集体认同,而这种认同不是靠外在力量强迫维持的,而是通过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民族文化特质的集体记忆”。[ 1 ]社会学观点认为,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这叫文化的整合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