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

我出生在豫西南的一个城镇,在还不会唱流行歌曲的年龄,就会哼唱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但由于时代原因、也由于学业紧张,对于豫剧的了解一直没怎么进步。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中,我做了认真的文献调研,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对豫剧的特点、发展历史、文化底蕴、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和表演风格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一:豫剧概述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俗名“靠山吼”。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的唱词,深为观众喜闻乐见。其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后以板胡代替二弦。武场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为“四声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是大红脸、二红脸、小生、边生;四旦是正旦、小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豫剧流派分祥福调、豫东调、豫西调和沙河调等四派。其中,豫东调和豫西调占主导地位。豫东调多用假嗓,声音高亢轻快,兼之多夹花腔,故它以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见长。豫西调则多用真嗓,悲壮低缓,又多夹哭腔,故长于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二:豫剧的发展历史

开封地处中原,自古人烟稠密,生产发达,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两宋时期,“百戏”繁衍,“京瓦会议”兴盛。正如《东京梦华录》所记,当时的开封“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噪杂十余里”。而且“奇巧百瑞,日新耳目”。两宋以后,一方面由于民间乐舞开始为新兴戏曲和曲艺形式所融合;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转向南京、北京。所以,河南的民间乐舞相对衰落,但从民间乐舞中吸取了大量滋养的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却迅速成长起来。豫剧——“河南梆子”就是在这种历史转折中由地方民间音乐不断改进而形成的。

明末清初,开封是中原有名的商业重城,文化交往非常昌盛,如《清稗类钞》中所记:“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其节目大率为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及征战赛宝之事”。清末民初,豫剧已经成熟,不仅有了班社、名演员、剧目,而且因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二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是豫剧的兴旺发达时期。此时战争频仍,军阀混乱,灾祸不断,而豫剧却靠着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顽强的生命力蓬勃发展。20年代后期,豫剧班社开始从农村乡镇的“地摊”、“高台”进入城市,并建立固定的演出剧场。30年代初,涌现出大批女演员如陈素真、司凤英、马双枝、常香玉、汤兰香等“五大坤伶”,为豫剧唱腔和表演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常香玉,把豫东、豫西两大唱腔流派揉为一体,使豫剧音乐面目一新。

解放后豫剧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特别是60年代,涌现出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作,如《刘胡兰》、《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李双双》、《朝阳沟》、《冬去春来》、《杏花营》等。近年来,豫剧艺术更为精湛,79年,由省豫剧二团的牛得草、吴碧波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参加北京国庆30周年演出,获创作演出一等奖。

三:豫剧的文化底蕴

豫剧产生于河南的腹心地带,地处河洛文化区,河洛文化区是以黄河、洛河相交的内外三角为中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早期活动的主要领域。特别是在夏商周这几个中华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河洛地区都是国都的所在地,奠定了河洛文化在中原文化与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豫剧的艺术品格是河洛文化精神在具体艺术门类上的拖放。其特色是与河洛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河洛文化的包容性与豫剧艺术的吸纳力和辐射力。由于河洛文化在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大量时间是国都所在地,河洛文化具有国都文化的性质。丰富性、包容性是这种文化的突出特点。产生于河洛文化土壤中的豫剧继承了这种文化品格,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吸纳能力。它吸纳了罗戏、卷戏、戈阳腔、昆曲、京剧等剧种的表演语汇和剧目,吸纳了鼓子曲、河南坠子、大量的民间舞蹈等姊妹艺术的艺术营养,正是由于它的包容性,泰山不辞小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能容万物者必为众物所近,具有兼容性的文化艺术必然具有极大的辐射力。豫剧秉承了河洛文化那些为炎黄子孙都能接受的深层意识,同样具有很强的辐射力。作为一个地方剧种,不仅能够在河南的邻近省份如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山西、陕西安家落户,而且能够在贵州、四川、甘肃、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台湾等边远省份安家落户。

其次,河洛文化的崇尚道德伦理与豫剧剧目的惩恶扬善。河洛文化是一种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河洛地区是一个具有长期农耕历史的地区,也是一个长期保持宗法制度的地区。为了维持农业社会和宗法社会的和谐,让大家互不侵犯,相安无事,人们找到了以“孝亲”为中心的一套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在河洛文化土壤中出生成长的豫剧,从母体中带来了崇尚伦理道德的意识,把惩恶扬善作为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豫剧舞台上,不关善恶伦理的剧目极少,大都是些宣传爱国、爱民、集体主义、自我奉献和其他体现孝亲伦理的剧目。

再次,河洛文化尊重自然与豫剧的自然之美。河洛文化中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它对于自然具有更强的依赖性,更需要与大自然和谐统一,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这就自然产生了崇尚自然的社会心理。根植于中原大地的豫剧,天生一副朴素自然的本性。豫剧是一个贴近生活、具有泥土气息、乡土气息的剧种,这是其令人感到自然质朴的基本原因。它的演唱常常唱中有说,半说半唱,唱中有笑,唱中有哭;它的表演,不像其他大剧种有那么高的程式化,常把生活中的动作加以节奏华,纳入表演语汇;语言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妇孺能懂。

最后,河洛文化的恢宏大气与豫剧的阳刚之美。河洛文化恢宏大气的风格的形成与河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状况关系甚密。河洛地区的中心地带在山陕高原与黄淮平原的结合部,有苍莽的大山、高原,有无际的平原,不同于南方的青山秀水,也不同于黄土高原的单调、荒漠,能够给人既雄浑又开阔的感觉。从历史渊源上看,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又让人自然有了崇拜英雄、崇武好斗的心理。在这样的文化、自然背景下形成的与豫,也无疑要有和这一文化相一致的艺术风格。它的唱腔激昂,以呐喊为主调,不同于南方戏的莺歌燕语,不用于陕北高原以哭泣为主调;它的表演幅度大,力度强,最善于营构热烈红火的气氛、激昂慷慨的场面。

四:豫剧大师常香玉

说到豫剧,就不能不说豫剧大师、人民的艺术家——常香玉。

常大师是河南巩义人,九岁学戏,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福各调,并吸收曲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

唱腔,别创新腔。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晰、细腻大方、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常大师的代表作为:“红(《红娘》)、白(《白蛇传》)、花(《花木兰》)”。在50年代后期创作的《大祭桩》、《五世请缨》、《破洪州》,也是影响广泛、遐迩闻名。她演出的现代戏《人欢马叫》、《李双双》、《红灯记》、《杜鹃山》等,都很受观众欢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拷红》是常香玉的成名作。她在这出戏中最出色的表现是,塑造了红娘这个古代小女子机智勇敢、热心快肠的可爱性格。她把红娘对崔莺莺的忠诚与调皮,对张君瑞的同情与调侃,对崔老妇人的顺从与以理相辩,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是豫西调与豫东调融合的结晶,不仅曲调优美,而且通过改革了的音乐唱腔,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原特色的红娘的艺术形象。

常香玉先生的另一代表作《花木兰》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政治和历史背景。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当时,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常香玉的伴侣、剧作家陈宪章先生凭着他政治上的敏感和写作才华,以及对香玉表演艺术的熟悉,将马少波先生编写的京剧剧本《木兰从军》改编成适合豫剧演唱的脚本,搬上舞台,果然一炮打响。1951年,常香玉在支持抗美援朝战争、捐献一架飞机的180多场义演中,仅《花木兰》一剧,即演出120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都很高。花木兰女扮男装、征战12年的英雄行为和人民群众要求和平、反对侵略的思想紧密吻合,尤其是常香玉真情投入、豪情满怀的表演,和她那一系列韵味悠长、动人心魄的优美唱腔,让人百听不厌。

《花木兰》一剧对于豫剧的传播与普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至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几乎成了流行曲,在全国各地到处传唱。《花木兰》历经50多年的舞台实践,至今仍常演不衰,足以说明其艺术魅力的深厚。

1957年,是常香玉艺术创作的丰收年。继《五世请缨》上演之后,常香玉又排演了《破洪州》,进一步弘扬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现了杨家将从严治军、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此剧由常香玉演25岁的穆桂英,赵义庭演杨宗保,赵锡铭演寇准,郭兰生饰八贤王,名角集中,满台精粹,可谓珠联璧合。剧中有文有武,亦庄亦谐,表演难度很大,但演出效果特佳。

从9岁开始学戏走上舞台,至常派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历经72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常香玉演过的剧目上百,演出的场次愈万。她本着“戏比天大”的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反复磨砺、不断创新,在演出中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豫剧诞生至今300年间,一直走着一条顺畅平坦的道路。当前豫剧与其他剧种一同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处于信息时代的今日,各种音像制品以其快、精、活充满市场,戏曲相对来说就成了慢而笨拙的传媒了,在快节奏生活的城市中,市场越来越小,欣赏的人也越来越少。但这也不一定是坏事,时代变革促使对自身的冷静审视。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在中国剧协代表大会上曾说过:“如果我们看不到戏剧界这点不景气,那是盲目,我们看到了,而不敢正视,就是懦弱。我们看到了,而又不去探讨、研究、解决它,那是不负责任。看见了,敢讲了,但又拿不出办法改变这种局面,那么,就是对不起人民,对不起这个时代”。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并充满信心地看待和审视豫剧以及各种剧种的变革与发展,真正以足够的勇气看待当前豫剧的现状,让豫剧沿着自身的规律去发展,生命力及变革能力都很强的豫剧,定会有光明的前景的。

参考文献

1.王幸勋·浅谈豫剧的变革与发展·中国戏剧

2.刘景亮·河洛文化精神与豫剧艺术特色·东方艺术·2005 3.荆桦·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中国戏剧

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舞蹈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表演艺术,它能够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在舞蹈的众多组成部分当中, 民间舞蹈是最具典型性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 丰 富淳朴的表现内容, 活跃在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们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是一种可视的、运动着的、非物质的“活的文物”,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当今,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已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与文化艺术界 的共识。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合理的拓展和创新,才能推动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更大繁荣。 在远古时期,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舞蹈已不仅仅局限于巫术活动和对神崇敬的表达。而在内涵里,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民间舞的传承性成为中国民间舞蹈发展基本特征之一。民间舞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传承文化的过程。它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构成了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基本特征。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民族,昌盛于时代。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下面我们一起深入研究如何传承民族民间舞蹈这个问题。 舞蹈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舞蹈教学是一种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动作的统一,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非常重要,但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应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找到其深邃的内涵,这是支撑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因此,给学生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使民间舞蹈教学的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且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来更深层次的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让她们了解民族文化、民族背景、民族信仰、民族习惯,使学生整体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让学生不仅知道动作怎样做,

浅析河南豫剧的现状及其发展

浅析河南豫剧的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河南豫剧是我国戏曲大家庭中一朵盛开的奇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角色。河南豫剧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唱腔优美动听,剧情的设计更是雅俗共赏、容易激起人们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它表现和反应的就是大众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将河南豫剧就是河南地区居民生活的再现和还原,也是他们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河南豫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其健康发展遭遇了瓶颈。本文在阐述河南豫剧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其相应的对策,以期和大家交流。 关键词:河南豫剧现状对策戏曲 河南豫剧是一个我国戏曲大家庭中较为古老的一个剧种,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对于其他兄弟剧种的产生和发展都曾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影响,是我国戏曲大花园中一朵灿烂的奇葩,更重要的是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和付出,当下的河南豫剧依然方兴未艾,其发展中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喜人状况,突出表现在河南豫剧近年来自身艺术的不断发展上,也表现在河南豫剧在大众中的普及情况上,这是我们看到的较为喜人的方面。但是我们也知道,包括河南豫剧在内的中国其他戏曲剧种的总体发展状况是不理想的,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下,大众的娱乐形式正在多样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南豫剧的发展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市场萎缩、观众流失及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非常严峻,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要找准问题所在,采取有效措施,使得河南豫剧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期得到较好的发展。以下笔者将紧紧围绕河南豫剧探讨相关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河南豫剧在新时期发展中的问题。 河南豫剧是我国第一大剧种,在近三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意识特点,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在新时期新背景下河南豫剧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剧团资金有限,生存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政府的集团还是完全民营的剧团更多的要面向市场,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看到各个豫剧团在资金方面遇到的问题比较大,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直接造成豫剧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困难。 2、豫剧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人才储备不足。戏曲的良性发展最终要通过人才去实现,人是其中的主体,但是我们看到由于近年来戏曲市场的不景气,河南豫剧演员的收入有限,导致一些相关人才的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各个剧团都存在人才不断流失的情况。再者,河南豫剧人才的后续培养工作也相对比较滞后,导致戏曲演员和相关方面人才的严重匮乏,青黄不接,大多数剧团都存在演员年龄结构不合适的情况,条件比较理想的学生一般不会选择艺校学习河南豫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

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1-09-28T11:33:33.157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7月供稿作者:陈丽娜[导读] 豫剧弦乐文场,最早传说月琴为主弦伴奏(也有说用大弦伴奏)后来用三弦(小三弦)为主弦伴奏,后期用板胡 陈丽娜 (洛阳文化艺术学校河南洛阳 471000)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幅员广阔、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河南豫剧就是其中之一。豫剧,前身河南梆子,是河南省地方戏最大的剧种,也是全国四大剧种之一,因河南简称“豫”。故把河南的代表戏曲成为豫剧。 豫剧的形成大概有三百年历史了,与我国的昆曲相比闻世较晚些,据老一代艺人的传说和某些记载,受昆曲梆子戏(陕西、山西)的影响,加之地方口音的民间小调逐步发展形成的,大约在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开始流传于民间。形成河南之腔(梆子腔)。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这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和变化,也标志着一门戏曲艺术新的开始全面繁荣。 豫剧音乐朴素大方、高亢奔放、乡土气息浓厚,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基本声腔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这四大正板,但在这四大正板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本剧种的前辈艺人无数次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四大正板的各自的变化板。 一、慢板:慢板是豫剧中常用的板眼之一,它的节拍是一板三眼,即4/4拍子。因为它的速度较为缓慢,所以就叫它“慢板”。 慢板的结构是由上韵和下韵所构成的一个基本乐段,乐段和乐段相连就构成了大板唱腔,慢板的开始是有过门的,或是六梆过门(即大过门)或是四梆过门,再者是迎风板。慢板的乐句一般都是从眼起(即第三拍起)在板上落(即在第一拍上落)。慢板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接续别的板类,比如“滚白”等。 慢板的旋律优美动听,变化多种多样,唱腔非常丰富,最适合表现各种抒情场面,加上速度和强弱的变化,慢板所能表现的情感面就更宽了。 慢板中间的交织板(上下韵的唱法)就有三句腔:低音过板,下行腔过板,上行腔过板,双过板,单过板,简过板,高音过板,花腔过板等,变化板有:迎风、金钩挂、反金钩挂、连环扣、五音、七折、哭剑、拐头钉、导板等。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变化用快、中、慢的速度来运用。 二、二八板:除了慢板和流水,二八板也是豫剧中常用的一种板眼,它的节拍是“一板一眼”,只是变化形式有用“有板有眼”或“无板无眼”的节拍,二八板的上韵下韵各有八板(八个小节),所以叫它“二八”。由于唱腔的不断发展和革新,现在二八板不再严格是两个八板了。 二八板的结构是由上下韵所构成的基本段落,段与段相连构成大的唱腔,二八的开始有大过门,唱腔中有很多小过门,上下韵之间没有较大的过门,二八过门中常结合打击乐的特别多,这是二八与慢板、流水不相同的地方。所以,二八是一个旋律变化丰富多彩、具有较强表现力的板眼。 二八板的变化板有:二八连板、快二八、踢脚靠、二八垛子、紧二八、五音连环、呱哒咀、狗撕咬、道三梆等,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伴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如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也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即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 三、流水板:流水也是豫剧中最常用的板眼之一,2/4拍子,传统称之为一板一眼,有慢速、中速、快速之分,总的来说流水板唱起来上下韵均是一气呵成,犹如流水一般的轻松自如,故称为“流水板”。流水板的结构由上韵和下韵构成基本乐段,段与段相连构成大段唱腔,流水开始有大过门,上韵和下韵之后各有过门,结束时有落腔过门。流水板的乐句一般都是起眼落板,即从弱拍起在强拍结束。流水也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种,流水的终止式和慢板相同,上韵落在主音以外音,下韵落在主音或属音。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从慢板或其他板类转,无论是单独使用或者从另外的板类转过来,一般都需要有个催板,就是流水起腔乐句。这个起腔从结构上、过门上来看和一般的上韵都不同。 流水的节奏比较轻快、行腔不长、过门简短,它的唱腔变化很多,适用于一般的对话和叙事,如:一般流水、慢流水、快流水、流水连板等等,所以它能表现各种各样的感情。 什么是非板:“非板”的意思是“无”就是没有的意思,老一辈艺人称非板的含义是无板无眼,不用梆子的一种唱法,节奏比较自由,唱腔中带有许多朗诵成分的板类,曲调亦比较婉转,即可表现悲痛,伤感等情绪。又可表现愤怒激昂等感情。前辈艺人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在非板的基础上也发展演变了不少其他唱法如滚白、载板、大起板等。滚白:和非板性质相同的板类,又叫“哭滚”,它无板无眼,节奏自由,常用于极度悲伤的场面。滚白的大过门较长和非板不同。但它的唱腔中用的过门则很短,常常跟着唱腔的话音奏一个音或者奏两锣。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板或拍节大体可分一板三眼即4/4节拍,如慢板,一板一眼即2/4节拍,如二八、流水,有板无眼即1/4节拍,如垛子板等,无板无眼,自有节奏,如非板、滚白等。 豫剧弦乐文场,最早传说月琴为主弦伴奏(也有说用大弦伴奏)后来用三弦(小三弦)为主弦伴奏,后期用板胡。在同一时期也有的用三弦,关于三件:一种说是大弦、二弦、三弦。一种说是月琴、二弦、三弦。五十年代以后,随着戏曲剧情的进一的发展和需要特别是样板戏的出现,文场增加了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合成乐队。 豫剧乐队武场的打击乐器有边鼓、板、堂鼓、南堂鼓、大锣、手钗、小锣、小铙、1片镲、大铙、吊钗、碰钟、小云锣、梆子等。 豫剧锣鼓的用途大致分为三种,第一是配合身段动作的(包括人物的上、下场,起霸,趟马、走边亮相、开大等等)即为身段锣鼓。第二是加重语气,在念白的开头语结尾,或句与句之间,用以烘托于其上的昂扬顿挫;即标点符号作用,第三是作为开唱的入头和收尾,或唱与唱的衔接和出现的即唱腔锣鼓。

浅谈豫剧唱腔板式及其伴奏

浅谈豫剧唱腔板式及其伴奏 做为一个地方剧种,豫剧的音乐唱腔得到中原大地丰富文化底蕴的广泛滋润。在经过了几百年的漫长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相继出现了以王基笑为代表的一大批音乐唱腔创作者,以及数十部享誉国内外戏曲舞台的戏曲音乐作品,为我国戏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豫剧的唱腔铿锵有力、刚柔相继、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深意长。伴奏乐器也从以前的三大件单声部,逐渐向具有浓郁民族及地方特色的民族交响音乐方向,做有效的尝试。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开创性的解决了继承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乐队伴奏也有传统的单纯被动地伴奏,进而发展为积极、主动地演奏,特别是在描写环境、塑造形象、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方面,都充分发挥了豫剧乐队的功能和伴奏水平,大大提高和发挥了它在塑造作品形象上的积极作用。下面我从一个侧面简要分析豫剧的唱腔结构及其伴奏。 一,豫剧唱腔板式的基本结构及表现力 豫剧的板式分析好多前辈都有不同版本的专著出版,真正从伴奏的角度阐述、分析板式结构的到目前还没有,或者说没有专著出版。 我这里也只能从现代乐理的角度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希望能为有为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1、豫剧唱腔的节拍形式 传统的豫剧四大正板的板式结构基本可以说是比较简单明了的,分别是: 流水板、二八板、慢板、非板,按其节拍而言有: 、、和散节拍等四五种。 属于节拍的板式大概有二八板的变化板式和流水板的变化板式两种。二八板的变化板式中有:

快二八板(或叫铜器二八板)、垛子板、呱嗒嘴、狗撕咬、双跺脚、紧打慢唱等,记谱时使用节拍记谱。流水板中属于中速、快速节奏的板式以及它们的变化板式都使用节拍记谱。 属于节拍的板式有二八板的基本板式及唱法,流水板中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唱法和慢板中速度较快,情绪比较激动的一些唱法(传统唱腔慢板一般情况是不使用记谱的,使用记谱的大多是近些年创作的唱腔如《卖苗郎》《风流才子》。) 使用节拍记谱的只有慢板的基本板式和它的一些变化板式。 真正意义的散节拍只有非板及其变化板式。使用散节拍记谱的板式有: 非板及其变化板式。顾名思义,即没有固定的节拍形式、节奏比较自由的唱腔板式即非板,在伴奏时不加梆子,演唱也比较灵活。了秦香莲哀哀怨怨、如泣如诉的思想感情。 豫剧唱腔板式的表现方法并未拘泥于节拍节奏的固定模式,也未局限于板式的条条框框,而是根据内容的变化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总之,“内容决定形式”。 二,豫剧唱腔的伴奏 豫剧的伴奏乐器和其他剧种一样大致也分四大类,即弦乐器、管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它们各自又代表一组乐器,而每一组甚至每一件乐器在伴奏过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伴奏方法。在此以板胡为例,简述豫剧唱腔的伴奏方法。 板胡在豫剧乐队中的使用,细算起来也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其悦耳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给豫剧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突破,同时也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戏曲工作者和无数的观众。豫剧板胡是豫剧乐队“四大件”之首,俗称“领弦”,它具有音色明亮高亢、地方特色鲜明的特点,能够准确、深刻地表现欢快热烈、悲伤愤怒等各种细腻的思想感情。其演奏技巧和伴奏手法主要突出在“打、滑、揉”和“托、包、衬、垫、对比、加花”等多种伴奏技术之上,充分发挥

浅谈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

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论文题目:浅谈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 中文摘要:舞蹈艺术是一门最擅长抒情的艺术,舞蹈演员在表演中的情感是通过表情、动作、以及情绪等手段展现给观众的,让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情来洞察角色的内在情绪和思想活动。由此可见,情感的表达是舞蹈艺术生命的源泉。我们在舞蹈表演中需要利用想象进入情感状态,然后运用气息和表情来传递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技巧情感化和艺术化,赋予技巧生命力。只有这种发自内心体现真情实感的又有技巧融合的舞蹈作品才会深深地打动着观众的心灵深处,使人们永远都铭记于心。 关键词:舞蹈表演情感表达

本科生毕业论文英文摘要 Title: Discusses in the dance performance shallowly the emotion expression Supervisor: Jiang Jinxiu Anthor: Cai Wenqi Major: Musicology Class: 200405 Abstract:Dance art is art which most excels to express feelings, dancer's in performance emotion is through the expression, the movement, as well as method developments and so on mood for the audience, lets the audience see clearly the role through actor's expression the intrinsic mood and the thought activity.Thus it can be seen, the emotion expression is dances the artistic life the fountainhead. We need to enter the emotion condition in the dance performance using the imagination, then transmits the emotion using the breath and the expression which the innermost feelings must express, the skillful sentiment influence and art, entrusts with the skillful vitality.Only then this kind is from heart manifests the true feelings true feelings also to have the dance work which the skill fuses only then to be able deeply to move audience's heart's core deeply, causes the people forever all to engrave on one's memory. Key words:.Dance concert Expression of feeling

豫剧常派艺术

常派艺术 豫剧“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 创始人:常香玉,1922年9月生,2004年6月1日逝世。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中共党员。曾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文化部荣誉奖、中国文联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形成历史阶段 一、开封时期(1935年——1938年:常香玉13岁——16岁)为个性崭露,开始创新时期; 二、西安时期(1938年一1955年;常香玉16岁——33岁)为独立领班,形成流派时期; 三、1955年回河南以后,为再造辉煌,发扬光大时期。 主要作品:从1938年步入舞台开始,常香玉先后演出剧目100多部,代表作《花木兰》、《拷红》、《白蛇传》、《断桥》、《大祭桩》、《破洪州》、《三哭殿》、《杜十娘》、《五世请缨》和现代戏《漳河湾》、《母亲》、《人欢马叫》、《红灯记》、《杜鹃山》、《柳河湾》等唱腔特色 丰富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纯净的音质、正确的运气方法、宏大的发声共鸣、精巧的吐字技术和娴熟的润腔手段。不管是表现高亢、激越、奔放之情,还是抒发细腻、柔美、典雅之意;不管是高低起伏还是轻重缓急抑或抑扬顿挫;等等,都显得明晰远达驾轻就熟,处处给人以字真、腔正、声圆、形美的艺术享受。音域宽广,行腔流畅,刚柔相济,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具有浓郁的特色和时代精神,以情送声,又以声传情,声情互载互融,又交相辉映。秃子、气口、真假声混合、板式组合、音色变化、润腔、创腔等各种技巧,演唱多姿多彩,用声腔刻画出不同的人物,不同感情的音乐形象,一人一貌,栩栩如生,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流派艺术 常派创始人常香玉,在对豫剧唱腔的创造与拓展上,将豫调深沉、浑厚、悲壮、缠绵的风格与豫东调高亢、奔放、挺拔。激越的特色相交融,冲破门户之见,有机结合,又自出机杼,成功地创作出了诸如《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等一批优秀剧目,不仅把豫剧的唱腔推上了一个新阶段,而且开创了30年代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声腔合流的新局面。不仅如此,在唱腔上,她善于吸纳多种不同素材和技法为我所用,例如《花木兰》中“自那日才改扮乔装男子”唱段里河南曲剧的旋律;《断桥》中“恨上来骂法海”唱段里用的是河北梆子的旋律;《拷红》中“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唱段里吸收了京韵打鼓旋律等等,都收到准确传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在板式的运用上,常香玉也富有锐意改革的精神。她饰演的人物,从不机械套用传统板式,而是根据人物的感情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板式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的。例如《大祭桩》中“恼恨爹爹心不正”的唱段里就很难把[二八板]和[流水板]截然分开,已经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再如该剧中“婆母娘且息怒”唱段中的一大段夹白:“哭一声我的婆母,再叫一声婆母娘,孩儿行走在三岔路口,你不问青红皂白,手持大棍,就是这样的责打......”

豫剧发展及前景

豫剧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在河水咆哮的黄河两岸,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中原人只要听一声这优美独特的唱腔,即便是身在异地他乡,也仿佛听到了亲人的呼唤。这就是豫剧。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有产生于河南的中原特色民俗戏曲文化。豫剧在包括台湾和西藏在内的多个省区都有专业演出团体,是全国观众和专业演出团体最多的地方剧种。豫剧植根于民间的土壤,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有人说,一部豫剧史,就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还有人说,不了解豫剧,就不了解中原。让我们和豫剧一起,了解中原悠久的民俗文化。 豫剧的形成与发展 豫剧前身河南梆子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河南梆子的班社,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开封附近的朱仙镇蒋门和清河集徐门两家的科班。豫剧是从民间发展成长起来的,演出活动和演出剧目,多与民俗相关。旧时最为盛行的,一是迎神庙会的祀神戏。二是岁时节令的应节戏。三是还愿祈福的喜庆戏。四是殡葬亡人的丧葬戏。这样的风俗至今犹存。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此后,郑州、洛阳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戏。 民国时期,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先后建立了四个河南梆子剧场。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开始演编现代戏。这一时期,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经过改革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并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1990年后又举行了“93十大名旦”的评选和举办了中国豫剧艺术节,同时豫剧从河南周边向西北、西南、东北等地传播。近些年,豫剧事业在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努力下,新作品屡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并且多次出国演出,使豫剧又有了新的发展。 角色行当、音乐结构,流派及代表人物 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但随女演员的逐渐增多与耀眼发展,旦行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在苦难深重的乡村,在空旷苍茫的田野上,在洪水过后的残垣断壁间,在一场大战后埋葬亲人尸骨的坟墓旁,一曲高亢而哀伤的旋律响起来,或是祭祀对敌作战中英勇牺牲的父兄;或是求祈老天开眼,年年都是风调雨顺;或是驱逐邪祟恶魔,让家人健康平安;或是讲述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让弯腰劳作的脊背生出幻想的翅膀;或是来一段泥土味的幽默,让苦难的人暂时放下愁绪,开怀一笑。

谈点豫剧板胡演奏速成法

谈点豫剧板胡演奏速成法 笔者从事豫剧板胡演奏,投师在著名板胡大师、板胡教育家、板胡演奏家张一千老师门下,在原河南省戏曲学校专业修练五年,根据自己从事剧团乐队伴奏工作的经验,加上近三十年的板胡教学、观察学生们演奏水平的提高过程,关于怎样能够把板胡演奏水平科学有效的迅速修练出来,让初学者少走点弯路,谈点粗浅的看法,仅供板胡爱好者及各界同仁豫剧音乐爱好者和戏迷朋友们参考。 练琴前的准备 豫剧板胡在乐队中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在这里我就不再过多累赘。同一个乐队,不同水平的演奏员演奏这把主弦,其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再说板胡它是弦乐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它的音准问题是每一个板胡演奏者首要解决的问题,它要比键盘等其它乐器的难度大的多,因此要求板胡演奏者,一定规范有效的进行基础练习,养成良好正确的演奏习惯,早日成为一位水平高业务精的板胡演奏员。在这方面应该首先做好以下几点; · 1.定弦:在开始触弦练琴之前,一定先把板胡内外弦的纯四度关系调准确,一般外弦定“C”音和内弦定“G”音,呈纯四度关系,初学者可以借助电子校音器把外弦“C”音和内弦“G”音调正确,电子校音器非常科学,自己听音不好的话,只要看到校音器仪表的指示针照准中间位置“▼”既可,同时仪表上的背景灯光由红变绿,这说明四度关系已调正确,内外弦已成为协合的纯四度关系了。 2. 正确配戴指帽: 现在板胡一般都是使用金属弦,左手指必须配戴尼龙指帽或金属指帽,最好是尼龙指帽内再套上金属指帽,这种指帽外层含有韧性,内层又具有硬性和份量,使其左手指触弦既避免产生硬对硬的金属声,又能使指帽有力的按在琴弦上。另外,由于手指的形状并非圆形,而呈扁形或椭圆形,要想使指帽牢固戴在手指不脱落,一定把指帽修理成符合指头形状,这样手指与指帽内接触面较多,比较牢固不易脱落,当然这样的指帽市面上很少能买到,即使买得到也不一定符合你的左手指形,因此必须根据自己的指形大小,进行定做加工而成。指帽一定戴在超出指盖约有3-5mm处为最佳,若再往里处戴影响手指的灵活

中国豫剧崔派艺术的传承

中国豫剧崔派艺术的传承 中国豫剧一代宗师、戏曲教育家崔兰田在继承豫西调前辈艺人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基础上 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崔派艺术,并且培养出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传承人。我的恩师张宝英就是崔 派第一代弟子中的杰出代表,并被专家和观众誉为崔派艺术的掌门人。现从崔兰田大师的表 演艺术风格和张宝英老师学习崔派艺术的成功经验谈起,浅谈一下中国豫剧崔派艺术的传承 问题。 崔兰田大师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深沉浑厚、含蓄蕴藉,富于内在的感染力。她那鲜 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一直为中国豫剧界的广大观众们做喜爱。在豫剧的百 花园中,崔派艺术始终是一支绚丽的奇葩,宛若幽雅芳香的兰花。 大师创立的崔派唱腔素以豫西调(下五音)为体,兼用豫东调(上五音),并吸收融汇 秦腔、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调,创造出自己独具风格、丰富多彩的唱腔旋律。崔派以 善演悲剧而著称,由于剧目内容的规定性制约了它的音乐发展,因而使它的唱腔自然形成了 自己深沉哀怨、委婉缠绵的特点。 崔派艺术的音域宽广。它以大本腔演唱、鼻腔共鸣为其传统的发声方法。后来又吸收了 高音区的头腔和低音区的上胸腔共鸣以及女声高音真假声兼用的方法。加上传统的丹田运气,使高音区音色清丽洁净,中音区甘美圆润,低音区浑厚深沉,扩大了音域,高、中、低三个 音区对比都很饱满,上扬下抑自如,属全能型嗓音。在唱腔旋律的发展和音色音区对比等音 乐表现诸手段方面,给予了崔派以更广阔的余地和更大的可能性。这是它有可能摆脱较多的 局限,创造出更多更丰富唱腔旋律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尽管崔派唱腔异常丰富多彩,但 它从不以无端端俏丽和花梢哗众,而常常是以令人叹服的朴实之美折服观众。崔大师曾说, 她演的戏大多是古代妇女的悲剧,如果在剧中人物悲痛的时候却唱些华丽的腔调,就和人物 的感情不吻合了。崔派最擅长运用质朴的唱腔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很少使用花腔,好 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诗句所形容的那样。这种唱腔在曲调上不着意渲染,如绘画 中的白描,听起来如泣如诉,动人肺腑,达到“文到无心始见奇”的艺术境地。例如,大师的《秦香莲》“接过来这杯茶,心中乱如麻”这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师多演端庄贤淑、善良坚贞而又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行腔注重曲情通神,其演唱“情真、情重、情深、情切、情动于中”,“气不暴,声不抢,字不逼,音不撞,行不露”。常 以尾音的下滑和上下小二度的小涟音回旋往复,着意润色,达到声腔丝丝入扣、缠绵悱恻的 感人效果,素有“豫剧‘程(砚秋)派’之唱风”。 幽咽深沉的鼻音是崔派唱腔中的一大特色。在表现人物极度痛苦之时,崔派常以鼻音和 集中饱满的大甩腔尽情抒发人物的激愤心情,继而当感情激越发展到顶点时,则常常煞住弦音,使用吟板,演员单独咏唱。唱腔时而激厉,时而低回,大幅度跌宕,给人一种悲痛欲绝 的凄厉之感。表现怨恨时,切齿音、牙音运用绝妙。由于崔派多演悲剧,因而此类字少声多 的悲怆怨恨唱腔和有声无字的鼻音哭诉唱腔较多。这些也正是它的长足之处。在作为过渡性 唱段,旋律枯竭、不宜衍展的“非板”和“滚白”中,崔派唱腔却表现了它非凡的特长,它不但 旋律充实丰满,甚至可以整场戏以主要唱段出现。如《桃花庵》中的“苦夫”一场,近一个小 时的唱腔几乎全用散板构成。这在其他豫剧唱腔中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其间头腔、鼻腔、 混声、上胸声、切齿音、牙音等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师高音明亮、甜美、柔润,但她不轻易使用高腔。她曾说过,高低是比较而存在的, 如果过多地使用高腔,高腔的效果就出不来了。她的高腔总是用在剧情发展最需要的地方, 从而取得最佳效果。表演方面,她总是以丰富饱满的内心戏和精炼大方的外部动作恰到好处 的结合为准则,“基本上不采用大幅度的形体动作,而是在关键时刻画龙点睛地透露出人物的一点心机。

浅谈舞蹈创作灵感

舞蹈创作的灵感,需要编导深入生活中去实践、采撷素材、酝酿情感来培养灵感,并运用科学辨证的思维方法对灵感进行再加工创造从而为自己服务。通过探讨舞蹈灵感产生的过程,以及人的情感思维、生活实践对灵感产生所起的作用,反映出灵感的产生是要以一定的生活素材为基础的,也是舞蹈编导受客观事物的启发后在大脑思维中产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反应,更是人的大脑思维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提升,它的产生遵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关键词: 灵感,编导,生活实践,思维,认知,感性,理性 灵感(inspiration)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而且还带有一丝神秘的色彩,它也是艺术家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词典上对于灵感的解释是: 在教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由此可见灵感与人的勤奋努力和自身的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它会伴随着人们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 舞蹈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是社会生活、社会思想、社会风尚的一种反映。它既有抒发情怀、交流情感的作用,也有陶冶情操、团结鼓劲的社会功能。灵感总是不规律地出现在每个人的脑中,对于艺术家来说能否瞬间抓住“灵感”是至关重要的,更决定着作品的成败。舞蹈编导在谈创作时都会提到“灵感爆发”,每个人对灵感的感受和看法也尽不相同,那么灵感是怎么来的呢?它不会凭空产生,灵感的产生也需要一个过程。 一、灵感的酝酿 灵感的酝酿是舞蹈灵感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在这期间人往往是意识不到的,可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反映,它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是好几年时间的酝酿,灵感才会突然在人的脑中被内省,在人的意识中出现。这就要求舞蹈编导具备丰富生活素材的积累,生活素材的积累可以保证舞蹈创造者的青春活力,可以使编导的才思不断涌现。同时编导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洞察和体验生活

豫剧板胡内心独白

“豫剧板胡”的内心独白 我是河南豫剧伴奏的主要乐器,经过几代制琴师傅的辛苦钻研和制作,我的摸样那真是帅呆了。我身体各部件的尺寸参数,安装合成的工序比以前科学多了,制作我的材料,也有很多种,紫檀、小叶紫檀、黑檀、缅甸红或其它杂木等等,又把我原来的平头改成如意头、龙头、盘龙头、仰脸龙头、风头等等,真是举不胜举,品牌繁多,喜欢我的人真是挑得眼花缭乱,有的朋友家里都能把我们弟兄几个先后都买回来,但是买回来又觉得我们不够意思,说我们这把音量小了,那把音量又大了,这把声音太尖细了,那把声音又过量了,不钢了、不脆了等等找好多理由来排挤我们,我们真是有苦难言啊!今天我当着大家的面必须把肚里的苦水倒出来,不然非要把我憋死不行。 说我们不够意思,时常不出悦耳的声音,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我们自身确实存在着实际问题,要了解我们的发音部位在哪,发音体的形状,材质如何?说白了我们的音色音质就是取决于面板和琴筒,加上正确的演奏方法而获得。特别是面板的材质必须适合我们歌唱发音,可有的制琴师只知道把我们的身材制作好看一些,就是不知道如何跟我们搭配合适我们歌唱的面板。这很可怕呀!几乎每一个制琴师傅都觉得把我们做得够漂亮的了,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很准确的给我们搭配上一张非常合适的面板。这一下子可坏了,尽管我们身材都比较好,但是仍然当不着我们

的主人跟我们动手术一而再再而三的更换面板,十张八张还找不到一张合适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奉劝喜欢我们的朋友们在购买我们时,除挑选我们的身体形态外,一定高度注意我们的琴壳和面板,最好请一位确实懂得我们内情的行手们帮助一下免得回到家在感觉我们不好那就晚了,特别是琴行和厂家他们的心态是只要你付了款把我们拿走,那他们可就万事大吉了。 二、即使我们有个好的发音体(琴壳与面板),但要想让我们发出理想的音色来,那就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找原因。 1. 之所以大家觉得不好听,其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音准”问题。由于您左手按弦的指位不准确或者说不正确,引起我们发出的音高不准确,这里主要牵涉的左手指按弦的指距未能分开,也就是说左手一、二、三、四指触弦的位置不准确,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食指的位置首先要准确的固定下来,其余手指要自然分开,这就叫“食指定位法”(《豫剧板胡速成法》叶韵挺编著),只有食指定位了,其他三个手指才有了依靠,在你耳音或脑海音准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之前,只有依靠“食指定位法”才能逐步解决其他手指按弦的规范性。只要坚持不懈,反复练习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夯稳的养成规范的触弦指型。直到脑海形成基本的音准概念,那才大功告成。既有规范的触弦指型,又有脑海音准的微调,演奏出来的板胡音基本上就算准确了。 2、音准问题解决了,仍感觉不好听。那就是音色的问题了。音色的好坏主要是右手运弓的问题了,当左手手指按准了音高位

浅谈舞蹈创作中文化修养的影响作用

浅谈舞蹈创作中文化修养的影响作用 第一章文化与文化修养的定义 1.1文化的定义 文化从广义讲就是是指所有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狭义上讲就是指精神精神层面的东西。文化具有五要素:精神文化、语言和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及物质产品。相对应的文化具有五大特征:一、文化是衍化或创造来的。不是自然存在的。二、后天习得性。即文化需学习。三、共有性。人类可共享,不共享的文化,不是文化。四、动态性。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依时代更新。五、阶级性。因阶级不同,文化会有差异。 1.2文化修养的定义 文化修养指的是个人对文化的了解与总结,进而得出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能力。只修不养,则呆。只养不修,则狂。提升文化修养需实践,且好的文化修养是创意的根基。要从书中汲取养分,提高自我修养。艺术修养的高低决定创作作品艺术能力的高低。 第二章舞蹈创作与文化修养的联系 2.1文化与音乐 多样的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的动力。由于地域、传统及价值观的不同使得文化思想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性格、风俗习惯、欣赏水平、玩了爱好等等会因其所处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各时期的文化思想对文化生活影响较深,再加之重大的历史变革、历史事件等对文化的改革与融合,都会使得音乐风格发生改变。音乐可以说是无国界的,但是在音乐创作、舞蹈创作的时候,应当以自己的语言文化及民族文化为根本,离开本族语言与本族文化的音乐会失去文化内涵上的根本,没有文化做支撑,音乐的发展、舞蹈的发展将进入歧途,最终走向衰亡。比如美国,其发展历史虽短,但是由于其是多民族的国家,其对各文化的包容态度,使得多种文化能够融合在一起,发展了原有音乐的基础上,音乐也有了很大的创新。这就说明,在音乐上,本民族的文化需要坚守,本民族的音

浅谈河南豫剧的发展

浅论河南豫剧的发展 文秘1001班 1010412098 刘翠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哪,请往这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记忆里我应该五岁时就能完完整整的将《花木兰》中的这段唱词唱下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你要问我河南什么最有名,我定会眉飞色舞的跟你谈论豫剧,谈个个把小时应该没有问题,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学唱几句河南豫剧,感受河南戏剧博大精深的美感。 豫剧的发展应该源远流长,小时候生长在河南典型的农村,记得上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小到四五岁的孩童都能够张嘴便来上那么几句字正腔圆韵味十足的河南豫剧,让您的耳朵享受到河南民众的热情与淳朴。具体发展史我查了一些资料: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河南豫剧之所以称之为豫剧这其中也有一段历史。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我国十六个省市有专业豫剧团的存在。这些史料足以证明河南豫剧的源远流长与广泛传播,作为一个河南人,对于豫剧这个具有名族与地区代表的戏种深感自豪与骄傲。 中原是个大中原,河南将近一亿人口。河南的方言,首先要分区,因为河南的方言在不同的地区分歧很大。比如豫西和豫东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基于河南方言的不同,河南豫剧的发音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小学时段,特别喜欢豫剧,暑假时到郑州亲戚家报

浅谈豫剧板胡的演奏及定弦

浅谈豫剧板胡的演奏及定弦 唱腔的定调要根据豫剧音乐的特点和演员的嗓音条件来确定。所以,豫剧唱腔较多使用E调(基调),转调多用B调。其它调很少使用。 豫剧板胡定弦 1、bE调(也称正调)内弦定3,外弦定6;以下是转调变弦: 2、bB调(也称反调)内弦变为6,外弦变为2 3、bA调内弦变为7,外弦变为3 4、F调内弦变为2,外弦变为5不一一列举。 另外,豫剧板胡所用的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所用的弦内弦是皮弦,外弦是粗老弦。70年代时,有的演奏者尝试使用金属弦(俗称钢弦)。由于金属弦发音灵敏,声音更加清脆、嘹亮。所以,现在的演奏者大都使用金属弦。 伴奏的艺术 (一)正确处理伴奏与唱腔的关系 伴奏与唱腔就像绿叶衬红花一样。在唱腔中,豫剧板胡担当着伴奏任务,它必须服务于唱腔,不能喧宾夺主,它必须要突出“伴”字。豫剧板胡是领衔乐器,在乐队和唱腔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定要根据剧中人物的感情变化来烘托气氛,恰到好处的处理好伴奏与唱腔的关系,以达到艺术的和谐统一。 (二)托腔 托腔是戏曲演唱中的一种伴奏方法,是处理伴奏与唱腔关系的一

种手段。托腔就是运用豫剧板胡的各种演奏技巧把唱腔托住、托牢。在演唱中是以唱为主,伴奏为辅。要根据演唱者的感情变化,唱腔的抑、扬、顿、挫,把唱腔紧紧的托住。在一般情况下,演唱时,伴奏力度要稍微轻一些,演奏过门时力度要大一些。但如果唱腔要劲的时候,伴奏一定要用力。(三)掌握各流派演唱特点,使伴奏富于个性豫剧板胡演奏者首先要学习并掌握各流派的演唱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伴奏,以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下面,通过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的唱段,来谈一下伴奏的艺术手法。例如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常派)在《拷红》中红娘的唱段: 伴奏要十分灵活、巧妙而干脆,不能拖泥带水。要注意滑、闪、顿等特点,把演唱风格充分的表现出来。 在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素真(陈派)的唱腔伴奏时,要注意陈派唱腔的细腻柔美、质朴娟秀的特点。例如《春秋配》中姜秋莲的一段唱腔: 伴奏时,要突出唱腔中的装饰音。运弓要平稳,旋律要柔美,并富于内涵。把姜秋莲含羞、低落的内心情感充分表现出来。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马派)的唱腔,简洁干脆,喷吐爽利,装饰音少。例如《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的唱段: 伴奏要干脆利落,直截了当,每个音符都要演奏得饱满。又如穆桂英的唱段: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崔兰田(崔派)擅演悲剧。它的唱腔哀怨深沉,缠绵宛转,感人肺腑。例如《抱琵琶》中秦香莲的唱段:

浅谈豫剧艺术

浅谈豫剧艺术 发表时间:2011-05-09T09:52:26.55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3月上作者:李晓艳 [导读]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李晓艳 (郑煤集团文工团河南郑州 452370)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她具有光辉灿烂的成长历程:从清代乾隆年间诞生开始,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在省内的城镇乡村和平原山区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流传到了全国16个省区,专业剧团数量最多时达到39个。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和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来衡量,豫剧均居全国360多个剧种之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神州处处有“戏迷”,家家户户爱“梨园”! 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一门成熟的戏曲艺术开始全面繁荣! 豫剧以她漂亮的旋律,独有的中国风姿,丰实的传统剧目和艺术家的精深扮演而深受广阔观众的喜欢,特别在中原这块戏曲热土上,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和桑振君六位巨匠级名旦的产生,使豫剧这朵艺苑奇葩愈加绚烂多姿,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六位艺术家的演唱作风不同,各具特征而自成一派,深受广阔观众的赞誉和观赏。接下来我想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下豫剧的艺术。 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传统剧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大祭桩》、《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李双双》、《小二黑结婚》、《倒霉大叔的婚事》等。《风流才子》、《试夫》、《能人百不成》、《王屋山下》、《红果,红了》、《都市风铃声》、《蚂蜂庄的姑爷》、《老子·儿子·弦子》等现代戏剧,都分别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全国各地剧种那么多,为什么河南豫剧却超越了地域限制,赢得了那么多的“粉丝”呢?我个人以为,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行头”。金黄色的龙袍,紫或蓝色的官服,女孩的裙子像裤子,男孩的裤子像裙子。生角中,凡是达官显贵,均脚蹬一双白色高底黑靴,而平民百姓则一律是一双圆口布鞋;旦角中,凡是王妃贵妇人,三寸金莲上皆穿一双花头鞋,普通民女则是一双普通的绣花鞋。最有趣的是在女人头上缠一根布条,那就是表示有病了;而男性角色只要象征性的将马鞭一挥,十万八千里就算到达了。 其次是“浓墨重彩”的妆容。不论生旦净末丑何种角色,他们一律都用油彩上妆,而且画得很浓很浓。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线都快挑到了耳根;樱桃嘴,都是那么一点点。生角画的各有不同,各种各样的脸谱更是五花八门,惟妙惟肖。即使是那些看着素面朝天的白面书生,其实脸上也还是抹了一层厚厚的肉色油彩呢! 再次是他们铿锵有力的唱腔。我觉得这应该是天南海北的广大观众一致喜欢豫剧的深层次原因。和国粹京剧相比,虽然豫剧的唱腔也是一句十八弯,但京剧的唱腔节奏太慢,有时甚至如丝如缕,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而豫剧基本上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唱到关键或高潮处,甚至有不换声气,一气唱出好多句的“绝活”!这种唱腔,既符合河南人民忠厚朴实的性格特点,又彰显中原地区节奏明快的文化底蕴,就像一个标志性的“中”字就囊括。 豫剧的行当早期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即是:大红脸(须生)、二红脸(马上红脸)、边生(二补生)、小生;四旦即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彩旦、老旦:四花脸即是:黑头(净)、大花脸(净)、二花脸(净)、三花脸(丑)。豫剧的生、旦、净、丑各角色行当在演唱技巧上各有特色,用不同的音色和韵味表现了各类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 豫剧的每个行当在演唱技巧上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同一行当的不同演员在演唱细节的处理上也各有韵味,形成独特的风格和唱腔流派。多种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使各个角色行当有着丰富、变化的声音色彩。豫剧各行当的划分和其它剧种类似,但在演唱技巧上,每个角色行当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演员的唱腔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构成了豫剧唱腔特色的重要因素。 豫剧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中原文化中的许多宝贵精神财富在豫剧剧目中都有所体现。如广为流传的愚公移山、木兰从军、岳飞刺字等剧目表现了顽强斗志和献身精神,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中原文化在发展实践中,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在各区域文化中传播接受,那些能够广征博采、顺应时代发展、受到群众喜爱的剧种均能扩散发展。长期以来,豫剧塑造了一大批为广大戏曲观众所熟知和喜爱的戏曲人物形象。热情向上、充满理想的王银环、热心肠的二大娘、稳稳当当的栓保娘、老实巴交的栓保爹;质朴又狡黠的孙喜旺、心直口快、急公好义的李双双,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已经成为豫剧艺术的象征和标志。这种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使豫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这里我也不得不说一下豫剧面临的尴尬局面。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到了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变得日益丰富。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因缺少相应的改进而变得日益陈旧,年轻的观众已不再被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所吸引,而老一辈的观众群也在不断地萎缩,传统的戏曲艺术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戏曲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豫剧作为戏曲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同样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和人们审美需求的评判。《梨园春》以电视文艺媒体的方式出现,它的出现给河南戏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使豫剧艺术在艰难地奋力拼搏中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梨园春》的成功,为振兴发展豫剧带来新的思考。豫剧想要突破这种瓶颈式的发展,必须推陈出新,寻找出一条与时代接轨,易于被大众接受,符合大众审美欣赏标准的道路。 我从2000年学习豫剧,到现在已有十一年的时间,从最初的懵懂到现在对豫剧的深刻认识,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豫剧艺术,从唱腔到表演,手眼身法步,样样都有讲究,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我在07年也特意去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在表演和唱腔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提高。想成为一个好的豫剧演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豫剧里面的学问深奥莫测,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唱、做、念、打,短少哪一门都不行。要搞好豫剧工作,无论从哪方面说,最主要的离不开“理论”二字。从重复理论中积聚经历、深化生活、控制人物性格,用本人内心的冲动去打动欣赏者,从而达到生动鲜活、令人难忘的艺术情境是最终目的。豫剧艺术扮演程式的一招一式不只具有线条美和节拍美,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