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 之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地理大纲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的特点。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三:一,文化教育任务。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国际贸易地理知识,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二,理论研究任务。国际贸易地理是属于新兴的边缘性科学,无论其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教学和学习过程也是对这门学科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三,实践应用任务。即通过本课程学习,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贸易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我国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教学任务】

学习本课程,一要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二要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三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我国经贸实践,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分为6部分:1.国际贸易概述;2.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3.国际贸易地理格局;4.国际贸易运输地理;5.国际商品贸易地理;6.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地理。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也要了解世界主要产品及国家的国际贸易地理概况。

教学方法:目前以讲授法为主,今后要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逐步过渡到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讲授侧重启发式教学,讲求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对概念的理解。

【先修课程要求】

本课程与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如经济地理学、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学关系十分密切。这些课程的理论和知识是学习国际贸易地理必备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国际贸易地理也会加深对上述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总之本课程与上述课程之间的关系,必须按专业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关系处理安排教学,这样双方就可以互为补充,并行不悖。

【学时分配】

章内容课时

1 国际贸易概述 6

2 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4

3 国际贸易地理格局 6

4 国际贸易运输地理 4

5 国际商品贸易地理 6

6 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地理10

合计36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主教材:国际贸易地理概论,何云魁、于达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辅教材:国际贸易地理,李先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1.国际贸易,陈宪等,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

2.国际贸易,薛荣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3.世界经济地理,陈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世界自由经济区大观,谷源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5.现代国际贸易,陈鸿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

6.国际经济学,[美]托马斯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7.国际经济学,史自力,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8.西太平洋经济性特区透视,娄学萃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9.中国自由经济区的难题与求解,刘李胜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年。

大纲内容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以及研究的对象、内容与任务。

2.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概念、分类及其产生、发展与现状。

3.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政策与理论。

【内容提要】

第一节绪论(1课时)

一、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

二、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属性

三、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内容

四、学习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基本任务

五、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地理的方法

六、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地理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概念、分类及其产生、发展与现状(1课时)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

二、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经常使用的基本概念

三、国际贸易的类型划分

四、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发展

五、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政策与理论(4课时)

一、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二、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三、保护贸易理论

四、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1.国际贸易地理的概念、研究对象。

2.国际贸易的概念、分类及其产生、发展与现状。

3.国际贸易的政策与理论。

【复习思考题】

1.名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地理、有形商品、无形商品。

2.国际贸易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3.国际贸易的类型都有哪些?

4.简述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情况。

5.当前国际贸易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6.国际贸易的理论都有哪些?

7.国际贸易的政策是如何演变的?

第二章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4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2.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内容提要】

第一节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1课时)

一、位置和疆域

二、自然条件

三、自然资源

第二节社会人文因素与国际贸易(1课时)

一、国家与地区

二、人口与劳动力

三、经济和科学技术

四、政治、法律、文化

五、宗教和风俗

第三节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2课时)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二、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WTO与环境保护

四、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人口与劳动力、社会经济和技术、政治、法律、文化、宗教。

3.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劳动力、社会经济、宗教、外向型经济、绿色壁垒。

2.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哪些要素?

3.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有哪些?

4.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别如何影响国际贸易?

5.政治、社会经济对国际贸易产生何种影响?

6.怎样认识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三章国际贸易地理格局(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趋势。

2.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原因及现状。

3.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特区的含义、类型以及对各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4.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经济特区的区位特点和地区分布。

5.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经济特区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内容提要】

第一节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2课时)

一、世界生产力的演变与发展

二、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

三、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第二节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2课时)

一、区域经济贸易集团概述

二、世界主要经济贸易集团概况

第三节世界经济特区(2课时)

一、经济性特区的概述

二、世界性经济特区实例

三、我国的经济特区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1.国际贸易中心地区形成及转移。

2.区域集团化的背景和现状。

3.世界经济特区的含义和类型。

4.世界主要经济特区的区位特点和地区分布。

5.我国经济特区的基本特点。

【复习思考题】

1.名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科技工业园。

2.简述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

3.为什么说亚太地区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4.简要介绍世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5.简述经济特区对设区国和地区经贸发展的影响。

6.分析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国际贸易运输地理(4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方式的特点。

2.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集装箱运输、大陆桥运输。

3.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海洋航线和海上运输的主要通道、重要港口。

4.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到世界各地区的远洋航线、挂靠的主要港口。

5.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航空线和航空港。

【内容提要】

第一节国际贸易运输概述(0.5课时)

一、国际贸易运输的性质和作用

二、国际贸易运输方式

第二节国际海上货物运输(1课时)

一、海运特点和发展状况

二、世界主要航运通道及主要航线

三、世界主要港口

第三节国际陆上货物运输(1课时)

一、国际铁路货物运输

二、国际公路货物运输

三、国际贸易管道运输

第四节集装箱和大陆桥运输(1课时)

一、集装箱运输

二、大陆桥运输

第五节国际航空货物运输(0.5课时)

一、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的特点

二、世界主要航空线与航空港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1.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特点及航线、港口。

2.国际陆上货物运输特点及干线。

3.集装箱和大陆桥运输特点。

4.国际航空运输特点和航空港。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运输类型、海上运输、陆上运输、集装箱运输、大陆桥运输、航空运输。

2.假如一批货物要从上海出发,途经热那亚,最终到达英国伦敦,海上路线如何走?会经过哪些重要的海峡和运河?

3.对照世界交通图,指出四大航区的主要路线和经过的海域、海峡、运河和港口。

4.什么叫大陆桥运输?它有什么优越性?

5.简述世界主要的航空港及航空线的分布。

国际贸易地理

课程代码:0116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诸因素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

二、课程的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其一文化教育任务;其二理论研究任务;其三实践应用任务。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善于应用相关理论和知识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市场营销、国际货物运输等课程为阐明本课程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知识基础;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会加深对上述课程知识的理解

和应用。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课程内容及主要学习方法和任

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重点)

理解: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

(二)主要研究方法(一般)

应用:地图法、分析法、对比法、考察法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要掌握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与人口、宗教、科学技术等人文因素与国际贸易活动的关系,以便在实践中趋利避害。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地理位置和气候(重点)

识记: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与分布

理解:新加坡战后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化对其经济的影响;气候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应用:时差的计算与应用

(二)地形与河流、湖泊(一般)

识记:大陆架、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水能资源的分布及主要水利工程

理解:地形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三)国家、居民(重点)

识记:主要国家类型的划分及其分布、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及世界人口特征。

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或打破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所采取的措施。

应用:分析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次重点)

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五)宗教(一般)

识记: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图腾的的概念

理解:伊斯兰教对经济贸易的影响。

第三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懂得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起着重大作用,并了解世界贸易中心区由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两岸乃至向亚太地区转

移的过程及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汉萨同盟和意大利北部的区域贸易中心(重点)

识记:汉萨同盟的地域范围,意大利北部的贸易中心。

理解:意大利的威尼斯等贸易中心在与亚洲贸易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佛兰德尔地区(一般)

识记:地域范围。

理解:在欧洲贸易中的作用。

(三)地理大发现、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重点)

识记:地理大发现的三大历史事件、第一次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标志。

理解:地理大发现与第一、第二次产业革命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四)亚太地区兴起的政策环境(重点)

识记:亚太地区的范围。

理解: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声速增长的原因。

(五)亚太地区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交通要道(次重点)

识记:锡矿带、锰结核、马六甲海峡、白令海峡。

理解:亚太地区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六)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一般)

理解:亚太地区面临哪些挑战。

第四章世界区域经济集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集团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对世界经济贸易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一体化进程有概括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定义、类型及有利和不利的影响(重点)

识记:定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

理解: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二)形成原因(次重点)

识记:集团化8项形成背景。

理解: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融合的产物。

(三)欧盟与APEC(重点)

识记:形成历程及一体化主要措施、APEC的性质

理解:欧盟是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集团;

(四)北美自由贸易区(次重点)

识记:成员组成及形成背景

理解:对三国经济有利和不利影响。

第五章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危机,及发展外向型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理解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目标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重点)

识记:温室效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义;

理解:动植物资源的枯竭,温室效应及水源的污染造成的危害;

应用:说明自然资源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及科技领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次重点)

识记:环境的定义。

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三)贸易对环境保护有利和不利影响(重点)

理解:主要有利和不利影响。

(四)环境会影响贸易(次重点)

识记:厄尔尼诺现象

理解:环境危机会影响贸易。

(五)如何克服绿色贸易壁垒(重点)

识记: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绿色贸易壁垒定义。

理解:从政府、企业两个方面分析如何克服绿色贸易壁垒。

(六)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重点)

识记:发达国家发展不当和发展中国家发展落后的含义。

理解:所谓“持续优先”或“发展优先”的不科学性。

(七)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一般)

理解:国际环保合作的六项措施。

第六章世界能源贸易地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的构成及其储、产、消状况,建立能源储备的必要性。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目标

(一)世界石油的储藏、生产、消费的地理分布(重点)

识记:世界6大储油区、中东储油区的储藏与生产的主要特点、OPEC.

理解:世界石油开采、加工和消费不平衡的状况

应用:如何建立本国可靠的石油储备制度。

(二)天然气与煤炭(次重点)

识记:世界主要天然气的储藏和生产国家、主要煤炭生产国。

理解:天然气与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变化。

第七章世界农产品贸易地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后世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状况,以便进一步明确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和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目标

(一)世界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重点)

识记:温带高度商品化集约化农业,亚热带季风农业,地中海农业和热带种植园农业的分布及主要代表农作物。

理解:不同农业类型与气候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关系。

(二)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次重点)

识记:绿色农业的定义。

理解:进行“绿色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

(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般)

理解:如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四)小麦、稻谷、玉米、棉花、大豆、饮料作物、糖料作物的生产与贸易(重点)识记:上述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地理分布,主要生产国、出口国

(五)世界农产品贸易的主要特点(次重点)

理解:世界农产品贸易的8大特点

第八章工业制成品生产与贸易地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战后世界工业制成品生产和贸易状况及钢铁。汽车和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贸易状况,并了解制成品生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制成品的类型及主要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地带(重点)

识记:美加工业带、西欧工业带、中东欧工业带和亚太工业带的地域范围及主要工业部门

理解:战后工业制成品贸易不断上升的原因。

(二)世界钢铁生产发展历程(重点)

识记:战后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

理解:战后钢铁工业布局趋向沿海的原因。

(三)世界钢铁生产和贸易的主要国家(次重点)

识记:主要生产国和贸易国。

(四)世界汽车生产的地域分布(重点)

识记:亚太、北美、西欧三大汽车生产地带的主要生产中心、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

(五)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一般)

理解:战后汽车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

(六)主要国家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贸易(重点)

识记:美、日、西欧、亚太等国家和地区电子信息工业的分布;世界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国。

理解: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促进经济迅速增长的火车头。

第九章国际贸易运输地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运输的特点,主要海运通道、铁路、公路口岸和集装

箱、大陆桥运输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国际贸易运输的特点和方针(重点)

识记:五大特点。

理解:辩证认识和运用“十字”方针。

(二)国际贸易运输性质(一般)

理解:为什么说国际贸物运输为国际贸易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世界四大航运及主要航区通道和主要港口

识记:主要运河、海峡的地理位置及特点;世界著名港口的地理分布

(四)海上货物运输的四要素(次重点)

识记:航线划分的标准及选择航线的主要要素

理解:货物与港口两要素在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大宗海运物流(一般)

识记:石油、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粮食的流向。

(六)铁路、公路、大陆桥运输(重点)

识记:我国和邻国的铁路口岸、公路口岸、大陆桥运输的定义

理解:大陆桥运输的优越性

(七)集装箱运输(次重点)

识记:集装箱运输的主要特点

理解: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

第十章超级大国——美国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美国优越的地理条件、当前经济特征及主要产业部门的分布,借鉴其经济发展的经验。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优越性(重点)

识记:主要地形和气候的特征及分布

理解: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政区人口状况及政治体制

识记:主要行政区、主要民族

理解:美国议会与总统相互制约关系对美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二)美国经济的特征(重点)

识记:当前美国经济的主要特征;知识经济的概念。

理解:美国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形成条件。

(三)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一般)

识记:四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理解:美国迅速实现工业化的条件。

(四)采矿业、制造业和农业(重点)

识记:主要煤炭、石油产区;汽车、航空、化学、电子、食品工业中心;小麦、玉米、棉花带的分布。

理解:农业生产特征及农业危机。

(五)交通运输业(一般)

识记:主要港口及铁路枢纽。

(六)对外贸易状况(重点)

识记: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地区结构。

理解:美国出口贸易地位下降的原因。

(七)市场状况(一般)

识记:市场的主要特点。

(八)北部区(重点)

识记:北部区地域范围,主要城市和主要工业部门

理解:北部区形成美国最大工业区的条件。

(九)南部区和西部区(次重点)

识记:“阳光地带”的范围

理解:战后“阳光地带”崛起的条件。

第十一章发达国家(一)——欧盟四国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英、法、德、意四个欧盟国家地理条件的特点,经济发展历程及特征,主要产业部门的分布及对外贸易状况,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德国工业和农业(重点)

识记:采煤、钢铁、汽车、机械、化学、电子工业的分布;主要农业区。

理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形成的条件。

(二)德国自然地理环境(次重点)

识记:四大地形区、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

理解:过渡性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三)德国主要经济区和城市(一般)

识记:北部区的范围和在德国经济中地位,主要工业中心;南部区的范围及主要城市。

理解:鲁尔区形成的条件。

(四)法国优越的自然条件(重点)

识记: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的分布、河流和矿产的分布。

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五)法国工业与农业(次重点)

识记:钢铁、化学、航空、电子工业的分布;主要农业区。

理解:战后法国经济发展阶段及主要措施。

(六)法国区域差异及城市(一般)

识记:东部区的范围,主要工业中心,主要产业部门

理解:东部区形成法国最发达地区的条件。

(七)英国优越的自然条件与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重点)识记:英吉利和多佛尔海峡、北海油田、英伦三岛、主要煤田。

理解:北海油田开发对英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八)英国新、老工业部门状况(次重点)

识记:传统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汽车、航空、电子工业部门的分布,两个“硅谷”。

理解:战后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及撒切尔政府改革的主要措施。

(九)英国对外贸易(一般)

理解:战后英国对外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

(十)意大利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自然条件(重点)

识记:主要半岛和岛屿、主要地形和气候类型。

理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十一)意大利经济特征、主要工业和农业(次重点)

识记:钢铁、汽车、电子、纺织工业中心;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理解:经济的五个特征

(十二)意大利区域差异(一般)

理解:北部区在全国经济中所处地位。

第十二章发达国家(二)——日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国内外条件,主要产业部门的构成和分布、对外贸易特征及区域经济差异。学习和借鉴其利用岛国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目标

(一)自然地理环境(重点)

识记:主要地形、两种气候类型、河流特征、矿产与渔业资源。

理解:自然环境对日本经济发展所起的制约或促进作用。

(二)领土组成,政区和居民(次重点)

识记:四大岛及北方四岛、一、二级行政区、大和民族及阿伊努人。

理解:岛国位置对日本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战后经济的特征(重点)

识记:五大特征:“三湾一海”地带

理解:日本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工业分布畸形集中的原因。

(四)经济发展历程(次重点)

识记:明治维新、侵略扩张、战后抓住有利时机的三个发展阶段。

理解: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的国际、国内有利条件。

(五)工业(重点)

识记:工业生产体系的三大特征;汽车、钢铁、石油加工、电子工业中心。

理解:促进钢铁、汽车工业发展的措施。

(六)农业(次重点)

识记:水稻、水果、蔬菜、捕鱼业的分布。

理解:日本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七)对外贸易地位及迅速增长的原因(重点)

理解:迅速增长的原因。

(八)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次重点)

识记: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

理解:商品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历程的关系。

第十三章原社会主义转型国家——俄罗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俄罗斯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既为经济发

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而独立后叶立钦改革的失误又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其教训值得借鉴。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目标

(一)多样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重点)

识记:三大地形区、多样气候、大河和主要湖泊、矿产资源的分布。

理解: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与集中性,对俄经济布局的影响

(二)面积、疆域和人口(次重点)

识记:主要邻国和临海、主要民族和政区

理解:民族复杂性与人口增长缓慢对经济的影响。

(三)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重点)

理解:改革失误的主要表现

(四)普京时代俄罗斯经济(次重点)

理解: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经济恢复增长的原因。

(五)工业(重点)

识记:主要煤田、主要油田和天然气田;钢铁、机械工业基地。

理解:石油、天然气生产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巨大作用。

(六)农业(一般)

识记:农业三大类型区的地域分布

理解: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的原因。

(七)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地区结构(重点)

识记:出口和进口商品构成;主要贸易伙伴。

理解:对外贸易增长与经济发展背离的原因。

第十四章发展中转型经济国家——印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印度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人文环境,并正确分析和认识印度经济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人文环境(重点)

识记:南亚次大陆、种性制度,三大地形区,煤、铁、锰等矿产。

理解:复杂的人文环境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二)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阶段(次重点)

理解:尼赫鲁主张的“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

(三)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改革阶段(重点)

识记:主要改革措施及取得的成就和失误。

(四)能源、钢铁、纺织、电子、宝石工业(次重点)

识记:上述工业的生产中心

(五)农业(重点)

识记: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小麦、黄麻、茶叶、棉花等作物的主产区。

理解:水旱灾害频繁形成的原因。

第十五章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新加坡和巴西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巴西、韩国和新加坡等发展中国家,战后如何乘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并相应了解它们产业结构与产业分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韩国“汉江奇迹”——迅速发展的经济、主要工业部门(重点)

识记:钢铁、造船、电子信息,汽车等工业的中心。

理解: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

(二)韩国自然地理环境(次重点)

识记:海岸、地形、气候、河流和资源状况。

(三)韩国南北分裂和南北对话(一般)

理解:南北分裂走向对话的历史进程。

(四)巴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重点)

识记:地形、气候、河流和资源状况。

(五)巴西经济迅速增长与陷入严重债务危机(次重点)

识记: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当前经济特征。

理解:分析严重债务危机的原因。

(六)巴西主要工业部门和热带农产品(一般)

识记:主要工业中心及工业部门、咖啡、棉花、大豆的主要种植区。

(七)新加坡经济发展历程(重点)

理解:独立后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相应政策措施。

(八)新加坡主要产业部门(次重点)

识记:炼油、电子电器、造船业、海运业、旅游业的基本状况。

第十六章农矿资源出口大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与加拿大同属地大物博、人口稀少的发达国家,但其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却具有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即农矿产品出口大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加拿大自然条件与居民(重点)

识记:地形、气候、河湖的特征;主要矿产、水力、渔业资源、两大移民居住区。

理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加拿大农业与制造业(次重点)

识记:中部草原三省的“谷仓”;纽芬兰、温哥华渔场;钢铁、汽车、有色金属冶炼,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工业中心。

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三)加拿大经济概况(一般)

理解:加拿大经济的主要特点

(四)澳大利亚自然条件(重点)

识记:主要地形、气候、可流和资源状况;大堡礁、鸭嘴兽、按树。

理解:自然条件与澳大利亚产业结构的关系。

(五)澳大利亚经济概况(次重点)

理解:经济特征与国家历史进程和自然条件的关系。

(六)澳大利亚农牧业与采矿业(重点)

识记:小麦、甘蔗、水稻的主要种植区;铝土矿、铁矿、煤炭、黄金等的采矿中心。

(七)澳大利亚对外贸易(一般)

识记:主要出口的农矿产品、主要贸易伙伴。

理解: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第十七章非洲贸易地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非洲形成富饶大陆、复杂大陆、贫穷大陆的背景,并对南非、埃及这两个有代表性国家的贸易地理状况有所了解,以便对正处于发展中的这块大陆有正确、全面的了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富饶大陆(重点)

识记:丰富的土地(耕地、草原、林地)资源;金、金钢石、铜、石油、铝土矿、磷矿的分布;水力资源状况

理解:苏伊士运河、好望角航线在世界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地位。

(二)贫穷大陆(次重点)

理解:经济增长缓慢,产业结构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日益恶化,政治不稳定与经济落后的关系。

(三)复杂大陆(一般)

理解:非洲在人口、民族、宗教、国家历史进程等方面的复杂性。

(四)南非概况(重点)

识记:自然条件特点;农牧业、采矿业的分布。

理解:南非产业构成与其自然条件的关系。

(五)埃及概况(次重点)

识记:重要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干燥的自然环境。棉花、石油的生产状况。

理解:从单一经济转变为多元化经济的进程。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指定教材:《国际贸易地理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何云魁、于志达主编2005年版

参考材料:《国际贸易地理》清华大学出版社于志达主编2006年8月第一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学习指定的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

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5学分,建议总课时90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次内容学时数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0

第三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4

第四章世界区域经济集团 6

第五章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6

第六章世界能源贸易地理 6

第七章世界农产品贸易地理 4

第八章工业制成品贸易地理 4

第九章国际贸易运输地理 6

第十章美国 6

第十一章欧盟四国 6

第十二章日本 6

第十三章俄罗斯 4

第十四章印度 6

第十五章韩国、巴西、新加坡 6

第十六章澳大利亚、加拿大 4

第十七章非洲 4

合计90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包括能力层次比例、难易度比例、内容程度比例、题型、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等)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40%、“理解”为40%、“应用”为2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为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选择题、判断并改错、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填图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章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正确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2、分析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3、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与要求。 二、教学方法与教具 1、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 2、教具——世界政区图 三、教学内容与要点(4课时) (一)研究对象——研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国际贸易中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的学科。(2课时)(全书重点,应在理解基础上掌握) 1、国际贸易的含义及内容介绍。 2、地理环境的含义及内容介绍。 3、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很密切”。 (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2)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构成和商品流通是建立在生产布局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但其条件之一就是地理环境; (3)地理环境中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自然等与国际贸易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着“广泛、深刻、直接、重要”的影响。(1)任何双边、多边的国际贸易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2)政治地理环境是影响国际贸易最活跃的因素,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3)经济地理环境则是大量的、直接的关系到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和贸易对象的地区分布; (4)人文地理环境中的民族、宗教、语言、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市场状况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

(5)自然地理环境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尤其对商品贸易中属于初级产品的构成有直接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和任务(1课时) 1、主要内容(本节重点) (1)本学科研究的对象及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国际贸易地理基础知识、国家类型、国际关联及经贸格局; (3)国际市场和世界自由经济区的形成、发展和分布; (4)国际贸易中的运输地理; (5)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发展特征、产业结构及对外贸易; (6)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区、主要的港口及海运航线; (7)安徽经贸地理知识。 2、主要任务 (1)遵循规律,了解市场动态; (2)吸收经验,发展对外贸易; (3)学好本课,提高专业水平。 (三)学习方法与要求(1课时) 1、学习方法 (1)“字、图、表”三者结合运用学习; (2)善于分析、比较与概括; (3)勤学多思多问多记。 2、学习要求——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 四、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和----------------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研究国际贸易中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2、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内容具有-------------、---------------和 -----------------三大特点。 3、研究国际贸易地理最形象、最直观的方法是----------。 4、十五至十六世纪的-------------大发现,使地理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国际贸易地理

国际贸易地理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贸易在各国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国际贸易地理,即研究国际贸易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学科,对于了解贸易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贸易地理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地理环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不同国家的自然资源分布和气候条件不同,这直接影响了各国物资和产品的生产和贸易规模。例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便捷的海上交通条件,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2.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市场规模都是影响国际贸易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较为发达的国家通常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因此在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如德国的汽车制造、日本的电子产品等。 3.政策因素 各国的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也对贸易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可能导致国际贸易受阻,而开放政策则有利于促进

贸易自由化和贸易地理的重新布局。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也对贸易地理产生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国际贸易地理的规律和趋势 1.集聚效应 国际贸易往往呈现出集聚效应,即类似产品和产业在特定地理区域集中的趋势。比如,酒类产业在法国的波尔多地区、中国的云南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产地效应和品牌效应,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的贸易和经济发展。 2.区域一体化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个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例如欧洲的欧盟、亚洲的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一体化通过打破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成本和提升市场规模,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和投资活动。 3.价值链重组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生产环节分散到全球各地,形成价值链分工。不同环节的加工和生产在不同地区进行,这导致了贸易地理的重组和调整。例如,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扮演着组装和加工的角色,而发达国家则负责高端技术和研发。 三、国际贸易地理的意义 1.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地理

国际贸易地理研究对象:研究世界各国在世界商品生产和交换中所处的地位,分 析其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各种规律 休克疗法:萨克斯根据玻利维亚经济危机问题(经济落后、政治动荡、决策失误), 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经济自由化、经济私有化、经济稳定化。实行紧缩的金融和财政政策,由于这套经济纲领和政策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德国、波兰成功,苏联失败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 最大农产品出口国:美国 马六甲海峡位置:是位于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漫长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 世界上最繁荣的航线:北大西洋航线苏伊士运河航线好望角航线 欧元区: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 欧元区共有19个成员国,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希腊、马耳他、塞浦路斯 非欧元区国家:英国丹麦、瑞典、波兰、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 美国最大港口:纽约 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 世界两大通航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 日本五大工业区:日本的五大工业区有京滨工业区(东京,横滨),名古屋工业区 (名古屋为中心),阪神工业区(大阪,神户),濑户内海工业区(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州工业区。 世界上最繁忙的三大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铁矿最多的国家:俄罗斯,其次巴西,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美国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顺序: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 世界最方便旗船舶:巴拿马 法国最大工业区:大巴黎区

《国际经贸地理》教学大纲

《国际经贸地理》教学大纲 《国际经贸地理》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3035034 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主要通过研究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商品和服务市场之间的地理分布与联系,了解社会形态中的自然、技术、经济、交通运输、各国的商务礼节、涉外旅游等方面知识,让学生熟悉国际经贸工作的环境,进而能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将来能为我国的外经贸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世界主要经济重心区的发展历程、各国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有初步的了解,熟悉世界经贸环境,探讨促进我国经济与贸易发展、深化经济改革的可行途径。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从报纸、杂志(外贸经济、国际贸易)等不断吸收新观点、新内容、新例子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探索与国际接轨。通过讲授使学生明了“国际经贸地理课”是融政治、经济、知识于一体,内容极为广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般”地理课”,它是世界经济贸易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要求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图表、资料直观的介绍给学生。四、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根据教学实践编写而成,当作为专业选修课时,对其中有关章节作为重点,并予以加深。各章内容前加“*”表示本章重点。大纲正文第一章绪论2学时主要介绍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任务和方法,课程的学科属性、体系结构与教学安排。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4

课时第一节世界海陆分布状况第二节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和经济意义第三节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1、地表形态结构2、气候水热结构3、环境区域结构受气候水热结构的影响和制约思考题: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产生哪些影响?第三章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4课时第一节人口及其生态地理分布结构第二节世界的种族、民族、语言与宗教第三节文化第四节经济和科学技术第五节世界人口状况第六节中国人口状况第七节世界人口形势的新变化第八节世界人口增长带来的16种影响第九节人文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思考题:风俗、礼仪对国际经贸产生哪些影响,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第四章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4课时第一节世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结构的演变及战后世界经济布局特征第二节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第三节

国际贸易地理 之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地理大纲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的特点。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三:一,文化教育任务。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国际贸易地理知识,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二,理论研究任务。国际贸易地理是属于新兴的边缘性科学,无论其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教学和学习过程也是对这门学科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三,实践应用任务。即通过本课程学习,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贸易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我国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教学任务】 学习本课程,一要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二要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三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我国经贸实践,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分为6部分:1.国际贸易概述;2.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3.国际贸易地理格局;4.国际贸易运输地理;5.国际商品贸易地理;6.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地理。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也要了解世界主要产品及国家的国际贸易地理概况。 教学方法:目前以讲授法为主,今后要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逐步过渡到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讲授侧重启发式教学,讲求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对概念的理解。

《国际经贸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国际经贸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32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国际经贸地理》是国贸、报关专业的专业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世界经济地理环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各国各地区的主要商品及商品的结构特点,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二、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国际贸易地理》是外贸等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学员明确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及掌握要点;掌握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市场条件及特点,以及它们在国际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各个市场上不同的商品结构、贸易对象等内容;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主要的开放带、开放地区、港口和主要运输线路;借鉴、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为加速发展我国的外经贸工作,为实现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制订的战略目标服务;掌握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一要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

论;二要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三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我国外经贸实践,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三、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衔接 《国际贸易地理》属于基础理论课,是修完《国际贸易》、《西方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之后开设的,因此,本课程在大纲的编写和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应该格外重视它的基础性与理论性。 《国际贸易地理》的后续课程主要有:报关实务、报检实务等。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以及研究的对象、内容与任务。 第一节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第三节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诸因素。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要素和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第二节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第三章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趋势 教学目标与要求:认识和了解世界生产力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世

国际贸易地理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市场的基本条件和特征,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及不同市场中不同商品结构,供求,交换,运输和销售的情况。它是商业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由于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媒介,因此对世界路线,港口,商船,铁路干线和航空运输的研究也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国际贸易地理学属于社会经济科学领域,是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之间的边际科学。在对外商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树立国际贸易空间(区域)的概念和意识,在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差异和全球格局的基础上,了解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掌握国际贸易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和运输业的发展状况,了解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关系。 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根据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生产力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生产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工农业部门的分布特征,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区域结构和区域差异;②以国际贸易中重要原材料和加工产品的产销关系为对象,研究粮食,主要经济作物,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和采伐业的生产,运输,贸易和消费所形成的空间流。尖端技术和高加工商品。由于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媒介,因此对世界路线,港口,商船,铁路干线和航空运输的研究也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之

一。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工业加工区,自由边界区,过境区和保税仓库区等各种形式的经济特区是促进国际贸易的特殊形式。研究其功能,条件,类型和布局也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也称为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或国家结构,是指每个国家或地区组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通常用其在进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来表示。出口量或该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指示一个国家的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从而反映了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集团之间的经济和贸易联系程度。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和贸易政策形式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称为“按区域划分的国际贸易”,用于显示每个大洲,国家或地区组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要计算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我们不仅可以计算国家进出口量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还可以计算国家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交易量。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易,因此根据商品分类

国际贸易地理 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二O一O年九月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1课程性质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1、2课程任务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理解国际贸易与各国地理分布之间的联系,能够了解影响商品生产与市场变化的诸多要素。初步了解世界各主要经济贸易区分布及主要贸易国的贸易状况,了解自然资源、经济部门结构、世界港口分布、现代贸易交通运输方式等要素对当今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及贸易市场的分布情况由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对外贸易研究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教学中作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2、1绪论——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 1、了解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熟悉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

究内容与任务。 2、掌握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2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1、掌握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了解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要素的种类,掌握这两类要素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影响。 2、掌握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学会甄别和分析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 2、3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1、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区,了解产业革命前区域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熟悉并领会世界 2、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贸易中心区的形成过程,地理大发现与第一、第二次产业革命对该行程过程的作用与影响,能分析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障碍。 3、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2、4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1、区域贸易经济贸易集团概论,重点掌握区域经济贸易集团的定义、类型、形成原因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世界三大主要区域贸易集团,了解三大区域经济组织以及组

国际贸易地理(第六版)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国际贸易地理》是地理学与自然、社会、经济等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 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商品市场之间的地理分布情况及其之间的联系。它应我国 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而产生,也是应它的蓬勃发展而发展的一门崭新的学科。它 是世界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部门地理学。《国际贸易地理》是外经 贸类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等有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丰 富的世界经济和外贸实务知识更是培养外经贸专业人材的必修课。 本学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世界自然地理学》 和《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以《世界经济地理学》为基本内容,且具有本学科的 显著特点。 1.教学目的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世界经贸地 理格局、世界主要经济贸易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激发爱国主义热忱和国际主义精神,为今后所从事的涉外商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 础,更好地为我国的对外经贸事业服务。 2.教学要求 (1) 遵循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及生产力分布的客观规律,了解全球经济 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既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也 改变了全球利益格局。掌握世界主要市场的发展水平、主要特点、在 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及不同的商品结构、供求、交换、运销状况、发 展趋势等; (2)掌握当前国际经贸格局的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和探讨当前世界经贸三 大重心区东亚、欧盟和北美。主要国际经贸组织的经济一体化水平, 国际贸易中的交通运输概况及发展趋势; (3)掌握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概况,我国对外贸 易港口和主要海运路线; (4)掌握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分 析问题、参与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吸收世界各经济体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为发展我国对外经贸事业、 为实现国家宏伟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学习方法 《世界自然地理学》、《世界经济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物贸易实务》 等是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础科学;马列主义关于物质、空间、 时间统一的观点,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是学习本学科 的根本观点,只有运用马列主义方法论,对客观事物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揭示世 界各个经济贸易区生产力分布和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内在规律,所以,在学习中 必须用综合分析、区域对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必须重视地图和各种 图表的运用;必须重视对地理信息资料和全球各类经贸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教材山总论和分论两部分组成。 1.总论包括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世界居民、国家类型和国际关联,世界贸

《国际贸易地理》 课程大纲

一、课程地位与目标 (一)课程地位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贸易学科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对外经贸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知识课。本课程通过介绍世界各国各地区商品市场之间的地理分布与联系,以及相互间进行国际贸易往来的交通运输通道,使学生熟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概况,国际贸易商品的资源分布、生产与贸易以及国际贸易运输地理知识。 (二)课程目标 国际贸易地理是在总结我国对外贸易实践,吸收各国的实际经验和习惯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从经济和地理两个侧面,分析和研究国际贸易相关业务,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学会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灵活运用国际贸易地理原理、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经贸地图工具进行国际贸易相关实践;能够收集并整理相关经贸地理空间数据与信息资料;能够运用相关经贸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或预测区域经贸发展的演变规律;能够对世界各国经贸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有所熟悉,提升各类国际贸易进出口相关业务能力,如国际商贸洽谈、国际贸易合同的谈签、国际货代与船务等;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地图与各种图表;能够灵活运用地理信息资料和全球各类经贸数据的分析技巧;能够掌握各国经贸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国际贸易地理总论 教学内容:国际贸易地理研究对象、范围和内容,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区别,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现状、特点、要素及程序。 教学要求:通过对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总论的学习,要求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搞清全书的体系结构及内容线索;掌握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现状、特点、要素及程序,为以

《国际贸易地理与区域市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国际贸易地理与区域市场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Regional Market) 课程代码:20410141 学分:2 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 0)先修课程: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教材:《新编世界经济贸易地理》,主编:俞坤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第五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是以世界地理为主线,在整合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区域经济等学科基础上加以提炼、分析、总结而建立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将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综合运用于国际贸易实践,是培养复合型国际经营管理人才的入门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全球经济贸易市场特点,包括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地理分布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理解区域市场的发展及其特殊性;了解国际贸易的地理环境动因,国际贸易区域进入的决策与竞争等内容,为今后从事国际贸易及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了解世界生产布局的基本情况,包括各国各地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布局、发展条件和特点;主要行业产品的具体生产和贸易流向,理解当前生产布局的成因。 课程目标2:了解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区位特点,掌握世界各国贸易与自然地理尤其是资源环境的关系。 课程目标3:了解我国国际贸易地理流向,我国的贸易区域市场情况。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世界生产布局和贸易 (一)课程内容 (1)生产、地理环境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2)世界生产布局; (3)世界贸易。 (二)教学要求 了解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理解世界生产布局概况和世界贸易的发展过程;对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任务有所认识;把握本课程的学科体系与结构。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世界生产布局的形成过程和现状及趋势。 第二章世界工业生产布局和贸易 (一)课程内容 (1)世界能源工业布局、消费与贸易; (2)世界电子工业布局、消费与贸易; (3)世界汽车工业布局、消费与贸易。 (二)教学要求 掌握世界能源、电子、汽车等主要工业的布局、消费与贸易;理解影响工业布局和贸易的重要因素和发展条件以及发展趋势,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自然资源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掌握世界工业各部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难点是理解自然资源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世界农业生产布局和贸易 (一)课程内容 (1)世界农业概况(土地资源、发展过程、地理特点); (2)世界粮食生产布局和贸易(产量变化、分布特点、粮食贸易、粮食问题); (3)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和贸易(纤维、油料、糖料、饮料作物)。 (二)教学要求 掌握世界农业发展过程,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布局、消费与贸易;理解影响农业布局和贸易的重要因素和发展条件以及发展趋势,能够联系实际理解环境对世界农业经济的重要影响。 (三)重点与难点

5-国际贸易地理格局

5-国际贸易地理格局 5-国际贸易地理格局:________ 1.概述 1.1 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定义 1.2 国际贸易对地理格局的影响 2.区域贸易格局 2.1 欧洲贸易格局 2.1.1 欧洲贸易联盟(EU)的形成与发展 2.1.2 欧洲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2.2 亚洲贸易格局 2.2.1 亚洲国家间的贸易关系 2.2.2 中国在亚洲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2.3 北美贸易格局 2.3.1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2.3.2 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关系 3.跨大洲贸易格局

3.1 北美-亚洲贸易格局 3.1.1 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和影响 3.1.2 中日、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和影响 3.2 欧洲-亚洲贸易格局 3.2.1 中欧贸易关系的发展和影响 3.2.2 亚洲其他国家与欧洲的贸易关系 3.3 北美-欧洲贸易格局 3.3.1 美欧贸易关系的发展和影响 3.3.2 加拿大与欧洲的贸易关系 4.新兴市场贸易格局 4.1 中国贸易格局 4.1.1 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和趋势 4.1.2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 4.2 印度贸易格局 4.2.1 印度对外贸易的特点和趋势 4.2.2 印度与其他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 4.3 巴西贸易格局

4.3.1 巴西对外贸易的特点和趋势 4.3.2 巴西与其他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 5.地理格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5.1 运输和物流成本的影响 5.2 资源和产业布局的影响 5.3 贸易政策和贸易壁垒的影响 6.未来趋势和展望 6.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6.2 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影响 6.3 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附件:________ ●欧洲贸易联盟章程文件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全文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 1.欧洲贸易联盟(EU):________欧洲共同体的前身,是一个由28个欧洲国家组成的政治和经济联盟。

国际贸易地理

国际贸易地理 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在全球化 的今天,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贸 易的地理因素则决定着贸易的发展格局与模式。本文将就国际贸易地 理这一题目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地形地势与贸易 地形地势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地理因素之一。各国的地形地势决 定了其在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以地理位置靠海的国家为例,由于其拥 有丰富的港口资源,便于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因此往往能够在国际 贸易中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例如,中国沿海的沿海城市,如上海、 深圳等,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门户和区域贸易 中心。 此外,地形地势还决定了各国之间的交通通道和贸易路线。山脉、 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存在,妨碍了贸易的畅通,使得贸易往来更加困难。例如,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脚下,其地形地势复杂,交通不便, 导致该国的国际贸易受到限制。 第二部分:气候与贸易 气候条件也是国际贸易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国的气候条件不同,导致其在生产和贸易中具备不同的优势。例如,热带地区的国家,由于其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热带水果等特产,因此在相关产品上具有竞 争优势,可以通过出口获取较高的利润。

此外,气候条件还影响了各国的资源分布与产业结构。气候条件不 仅影响到农业、渔业等传统产业,也对制造业、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产 生影响。例如,北欧国家由于气候寒冷,无法生产大量的农产品,反 而发展起了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和服务业,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占 有优势。 第三部分:政治与贸易 政治因素对国际贸易地理也有重要影响。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政 策制定和政府干预都会对贸易产生影响。例如,贸易壁垒、关税政策、货币政策等都是政治因素对贸易产生影响的体现。政治因素还决定了 贸易伙伴的选择,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到贸易 的发展。 此外,地缘政治也是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重要因素。一些地理上相 邻或附近的国家往往具有较为紧密的贸易联系,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例如,欧洲国家由于地缘因素,形成了欧洲共同体,在贸易方面实行 了更为紧密的合作,实现了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结论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地理是决定贸易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地 形地势、气候条件以及政治因素都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了解和 把握这些因素,可以帮助各国在贸易中寻找自身的竞争优势,促进贸 易的发展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和应 用也越发重要和必要。

国际贸易地理

国际贸易地理 贸易地理学所要研究的是:在商品流通领域里,贸易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影响地域国际贸易的因素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研究 (三)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地区差异和地区格局的研究 地理位置对国际经贸的影响 地理位置:地球上某一事物处在地球表面的什么空间区域。 1.自然地理位置对国际经贸的影响 A 经度的差异,使国际贸易中存在时差问题。 B 纬度的不同会对一个区域的农业生产、海洋运输等方面产生不同影响。 2.海陆位置的影响 A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的特点,使得北半球成为人类经贸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B 沿海地区具有临海位置优势,且海洋资源丰富,利于发展海洋运输、海洋养殖捕捞等产业活动,一般经贸较发达。 3.地形对国际经贸活动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1) 地形种类多样利于开展多种生产活动。 (2)盆地或地势低洼的地形区,往往存在酸雨、粉尘污染等环境问题,从而增加工业生产的成本。 (3)海底大陆架不但适宜海洋养殖、捕捞业的发展,而且是世界重要的石油、天然气能源供应地。 (4)岩溶、丹霞地形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资源优势。 (5) 两大高山带火山、地震频繁,为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资源可供利用。 4.气候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影响? (1) 气候的地域分布规律,影响国际贸易中大宗农产品的构成、流

向及价格。 (2) 影响国际贸易中商品的包装、储存及运输。 (3)气候差异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市场中消费品的种类与数量。 (4)适宜的气候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5)灾害性气候,常常使工农业减产、交通中断,从而影响国际贸易中商品的供应数量和履约时间。 5.民族对国际经贸的影响 1、一个国家若民族构成复杂,往往会影响其外贸环境的稳定性; 2、一些民族在生产、生活和消费等方面独特的要求,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际生产和贸易活动。 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影响: 地理大发现促使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取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大量货币资本和工业原料。 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彼此孤立发展的局面,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助于资本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 地理大发现后,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地位日益下降,原来经济还十分落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葡、荷、比、英、法处于欧洲去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科技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世界贸易中心区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世界贸易中心区有一个从欧洲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两岸转移的过程,21世纪出现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 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经济基础 1、亚洲经济增长迅速。 2、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科技实力长足增长。

国际贸易地理教程

国际贸易地理教程 1 国际贸易地理学简介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将空间研究技术和全球经济系统融合起来,用来研究全球分布的国际贸易,以及全球贸易中的区域分布格局的一门学科。它将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技术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技术相融拢,构建出一条“空间—时间—社会”的贸易规律,以解释国际贸易的分布变化以及贸易分布变化的成因、机制和定律。 2 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国际贸易和地理学交叉研究的必要结果,旨在把贸易实质化,使贸易具体特征得以反映,把地理和地理空间成为分析贸易关系的实证工具,以更好地揭示贸易变迁及其影响,从而推动经济空间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它包括了以下内容: (1)国际贸易的概况与理论,包括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贸易技术、贸易管制、贸易实践等理论基础; (2)国际贸易的地理规律,包括分析国际贸易的地理动态、对比国际贸易的地理与经济特征,探究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动过程。 (3)国际贸易与地理学,将地理学方法应用到国际贸易,探讨贸易活动的地理背景及特征; (4)贸易路线及航线研究,了解贸易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5)国际贸易的空间效应,探究贸易变化和贸易空间因素之间的关系; 3 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国际贸易地理学由两个分支组成:贸易理论和地理分析。之所以产生,是两者结合起来,才构筑出适应性贸易行为和空间经济学动态的理论基础,为探讨国际贸易活动的空间形态提供了近乎完整的理论解释。 因此,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采集:以贸易额、贸易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特征以及贸易行为偏好等为选取的测量指标; (2)地理空间分析:运用GIS技术进行地理空间分析,统计分析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格局特征,以及贸易空间形态变化的空间呈现; (3)理论结合分析:运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结合地理学研究方法,从地理格局变动、竞争优势和交通网络分布等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其Spatial和时间变化; (4)模拟试验:运用模拟技术模拟贸易变化,模拟贸易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 (5)技术应用:利用物流系统及其关联信息联网技术来分析贸易关系及其经济性影响。

国际商务法规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地理 适用专业:国际商务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国际贸易各类专业化课程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初步认识经济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使学生对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及贸易市场的分布与变化等情况有个全面地了解,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地培养,为后续学习专门化课程作前期准备,并为今后从事对外经贸工作或活动奠定基础。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报关报检、货运代理和国际物流等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各专门化方向应共同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递进与并列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进一步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本课程课时为38课时。 2.课程目标 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明确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及掌握要点;掌握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市场条件和特点;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主要港口和主要运输线路;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加速我国的外经贸工作;通过任务引领等项目活动,使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能初步了解与国际贸易业务相关知识,进一步掌握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及其贸易规模、贸易流向、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及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培养学生具备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学生发展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职业能力目标: ●能通过地理环境分布特点理解世界经贸基本格局 ●能运用地图为不同贸易货物选择适合的贸易运输方式与运输路线 ●能通过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贸发展状况分析中国与其他国家经贸关系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国际贸易地理第三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国际贸易地理第三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第三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通过学习: 1、了解世界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2、掌握地理大发现、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影响和21世纪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发展趋势。 教学任务与目的 第一节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第二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世界 贸易中心的产生 第三节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 易中心区 本章内容 从历史考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先形成的地区是在欧洲,因此世界贸易中心首先在欧洲形成。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国际贸易中心由区域贸易中心向世界贸易中心发展。 第一节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人类社会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的中期 驯养动物--乳、肉等生活资料--畜牧业--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同且数量较多--交换的发展--个体劳动代替了共同劳动--私有制,家庭变化--男性地位--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谷物成为食物--织布机和青铜器--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生产的增加--劳动力生产出超过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战俘成为奴隶--奴

隶制。 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人类社会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的中后期 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手工业向多样化发展--一个人不能进行,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贵金属成为占优势的货币商品--人们追求的对象和重要的生活目的--积累财富--提高了人的劳动力的价值。 在前一阶段还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现在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末期 商品交换--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剥削生产者,并取得了生产的领导权--产生了金属货币--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土地私有权,土地可以世袭、抵押以至出卖--富人和穷人。 随着新分工产生的新的阶级划分。财富更加集中,奴隶人数增多,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有了阶级对立,于是产生了国家。 对外贸易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可供交换的商品并且部落与氏族之间存在着简单的社会分工,彼此生产不同的产品以进行交换。 第一节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奴隶社会虽然有了商品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换,但由于这些交换大多发生在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真正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很少。 奴隶制社会:四大文明古国 第一节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封建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用于交换的商品范围与数量不断扩大,

国际贸易地理教程

国际贸易地理教程 中国历史上早已发展出贸易,而国际贸易却只有在一二千年前才开始兴起起步。贸易活动受到地理位置与实现贸易的技术方法的制约,也受到当时历史、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地理发展也会发生变化,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贸易模式,并出现相应的贸易路线。 一、贸易的历史形式 1、古代贸易 古代贸易主要发生在亚洲的中心海岸线,从两河流域一直延伸到中国的南方,以及欧洲的西岸,主要贸易品种是丝绸、象牙、香料等,当时贸易路线以大西洋海岸线和马其顿地区为中心,围绕此中心扩展,形成外围地区和海岸地区联系起来的贸易网络。这一时期,兴起了贸易商队,以及由商旅等人组成的地区贸易组织,这些组织在中东、中国、印度和两河流域均有发展。 2、文艺复兴时期的贸易 文艺复兴时期的贸易,以海上运输商业为主,运输商要求船只有良好的结构,以及有效的旅行策略,政府在此期间发展的海岸贸易路线主要是以欧洲芬兰半岛、塞维利亚、格拉诺、地中海、非洲北部沿海地区为中心,将他们与其他海岸地区联系起来,形成了由海岸地区和内陆地区构成的贸易路线。 3、近代贸易 近代贸易出现了贸易大国概念,强大的海军力量和新的贸易路线

使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形成殖民帝国,形成了英法联盟,垄断了欧洲和世界贸易,他们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实行殖民统治,影响了当时各国的贸易路线。此时,世界经济发展了专业化,海运贸易也更加发达,大量重要商品往来频繁,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发展趋势 1、崭新的贸易路线 随着时代的发展,贸易往来也会遍及全球,特别是近些年来,地理位置的优势更加明显,各国的政治和经济活动都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贸易的不断扩张,已经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新的贸易路线,使得以往花费时间和金钱运输货物的条件大大缓解。比如,中欧班列贸易路线为两洲之间的货物运输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大大降低了运输的费用,提高了货物的运输速度,推动了两洲之间的贸易。 2、新的贸易技术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贸易的实现也发生了变化,新的贸易技术,如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无线网络等,给国际贸易带来了许多方便,无论是订购货物、查找货物信息、安排运输等,都变得更加便捷。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国际贸易可以进行得更加顺畅,物流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本文介绍了国际贸易地理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不单是一种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更是世界各国在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发展的一种方式。在未来,国际贸易不仅需要发展更多

《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_

《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_ 《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RZ0*****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地理总学时:36 周课时:3 学分:3 开设专业:开课教研室: 开课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2.课程任务:本课程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包括世界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因素分布、特点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当前经济特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航线和港口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经贸地理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实际问题,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全球各地主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和特点,以及对各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掌握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脆弱性等特点。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全球各地的气候种类及主要特点。不同的地形区; 各国的国别、语言、宗教等人文因素(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第二节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第二章世界农矿产品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矿产品:铁、天然气和煤的分布特点、主要的生产国及地区及这些矿产资源在全球的主工贸易情况; 知道世界主要农产品的分布地区及贸易特点(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石油的分布及贸易; 小麦的生产与贸易(三)学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 ※ 第一节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 第二节世界非粮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第三节世界能源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第四节世界矿产品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第三章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认识至石油资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掌握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资源的出口国和进口国(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石油资源的分布和贸易情况(三)学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世界石油资源第二节世界石油生产※ 第三节世界石油贸易第四章世界贸易运输(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世界运输方式的发展演变历史,了解目前主要的运输方式。认识到运输工具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铁路运输方式他海洋运输方式,航空运输(三)学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海洋运输※第二节集装箱运输第三节铁路运输第四节大陆桥运输第五节航空、公路、河道和管道运输第五章世界经济特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