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

冉茂勋

前言

这次传统诗词培训班,学会在给县人民政府的报告中,明确说是为我县申报书法之乡夯实基础。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也把传统诗词列为教学内容之一,有专门的《诗词写作》教材。诗、书、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珍宝,而诗又列三者之首。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不懂得传统诗词创作,最终只不过是一个汉字的抄写手而已,而且,抄写在应酬中也可能出现笑话,不可能成为功底深厚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诗序名篇,他不仅诗作得好,文章也享誉当时,传之后世,收入《古文观止》,只不过由于他的书法冠绝千古,使其诗文相对减色。诗,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国粹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熏陶和历史启迪。

现今所讲的传统诗词,主要是指唐诗、宋词、元曲,我们这次着重只讲格律诗词的创作基本常识。

格律诗是在唐朝才定型的,唐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当然,这并不是说非格律诗就不重要,如唐以前的古体诗——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而是这次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讲多了也消化不了,所以,只能把格律诗的基本知识讲清楚,转化为成果,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实践,写出好的诗词作品来,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一、诗的格律

创作传统诗,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懂得它的格律。

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主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各有四种格式: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

汉语,基本上是单字双音节,以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格律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律句又分标准律句和次标准律句(也称准律句)。

(一)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五绝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以及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各自的首尾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要作出变化,可把脚下的鞋拿到头上作帽戴,即将各自最后一个字移到前面去,就变成“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五绝的句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可能超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五绝以仄起不入韵式为正格。

1、仄起不入韵式(首句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第一、二、四句都是标准律句,只有第三句是次标准律句,因欲穷千里目的“欲”,本应是平声字,而欲是仄声字,即平声错用为仄声,但“穷千”二字都是平声字而连接,所以没犯孤平,也是符合律句要求的,只因这一欲字而成次标准律句。

2、仄起入韵式(首句平收)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只有第二句是标准律句,其余三句都是次标准律句,而且都是在其该句的第一个字,“寥”本该是仄声,却用平声,“白”本该是平声,却用仄声,“闲”本该是仄,却用平。一般说来,在一首诗里,要尽量避免重字,但这首诗里连用三个“宫”字,却显得活泼自然,堪称一流。

3、平起不入韵式(首句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李端《鸣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此诗四句都是标准的律句。筝:是有十三根弦的古琴;金粟柱:桂木做成的弦柱。描绘一个青春才女,用她纤细白嫩的手指,在她华丽的书房门前拂琴,故意弹错,目的在于吸引像周郎一样俊美而通晓音律的男儿来指正,因有“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可谓曲尽幽情。

4、平起入韵式(首句平收)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卢纶《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此诗除第一句是次标准律句外,其下三句都是标准律句。鹫翎:大鹰的羽毛;金仆姑:弓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燕尾:军旗上的飘带;蝥弧:军旗名,《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本诗描绘军容整肃,将帅威严,全军同仇敌忾的情景。

(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七绝,就是每句比五绝多两个字的绝句诗。所谓绝句即绝诗,也称“截句”。绝、截、断,均有短截之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七绝的平仄律,只是在五绝每一句的前面再加一个平仄相反的节奏单位就是了,即五绝的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就变成七绝的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反之亦然。七绝以平起入韵式为正格。

1、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除第二句是标准的律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次标准律句。该诗长期以来广为传颂,脍炙人口,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鲜明生动的艺术,优美含蓄的意境,表达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的思绪和愿望。

2、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除第三句是标准的律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次标准律句,第一句第三字本该仄声,而“沧”为平声,第二句第一字本该为仄声,但“除”是平声;末句也是用“修”的平声字来救“半”字的仄声的。这是一首悼亡诗,构思奇妙:曾到过大海,对任何江河也不再觉得浩大;曾会过巫山神女,再见到任何女人,也不觉得美丽,现在随便往任何美女堆里路过,都不回头看她们一眼,这原因一半是我在修道,更主要的是我还思念着你。

3、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李涉《井栏沙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此诗前两句是次标准律句,后两句是标准律句。这是一首即兴之作。据《唐诗纪事》载:李涉是唐文宗时太学博士,以诗名世,书亦誉满乡里。井栏砂是安徽安庆附近的小村落,李涉经此地夜宿,遇土匪,问:“何人”,从者答:“李博士也”,其酋曰:“若是李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书名,愿题一篇足矣”,于是,灯下展纸笔。涉问:“上款可题”,答曰“无须”,于是下笔一挥而就如前诗。虽然反映当时社会治安极坏,官匪一家,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唐代社会尊重诗人,爱好诗书的时代风气,连土匪也慕名求之。

4、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只有末句是标准律句,其余三句均是次标准律句。

(三)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五律的平仄和五绝一样,由两首五绝构成。其区别在于:用“粘”、“对”的方法使句型变化演进为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上句为上联,下句为下联,每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叫失对,是诗家大忌。首、尾两联和绝句一样,不要求对仗,但作者要对不限。

1、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除颈联上联和尾联下联为次标准律句外,其余均为标准句。首、颔、颈三联均对仗,首联上联无谓语,其下联也以无谓语相对。颔联上联是:“主、谓、定、宾、状”,其下联也以相同的词性相对。颈联也是相同的句式。但忌同义词相对,否则叫“合掌”。

2、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只有颔联上联的“露”字和尾联上联的“寄”字,本该平声而用了仄声,所以,除该两句是次标准律句外,其余均是标准律句。而且颔联上联将“白露”一词倒置拆散,下联也把“明月”一词倒置拆散相对。也说明这首诗是在当年白露节晚上写的。这些细节用心良苦,而且“月是故乡明”句为后人乐道。

3、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只有首联上联,颔联下联和尾联下联是标准律句,其余6联均是次标准律句。这是一首写秋山风景的名诗,有时间、地点,有景物的动和静,有个人情感的注入,真不愧为丹青妙手。

(四)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七律,是格律诗的正宗,有关格律诗的禁忌,原则等都在七律里充分体现,例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五言诗里就不存在五不论,六分明;七绝不要求对仗,而在七律里一应俱全,且要求严格,所以,较为难写。七律以平起入韵式为正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温庭筠《利州南度》

澹然空水带斜辉,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此诗只有首联下联和颈联下联两句是标准律句,其余皆是次标准律句。关于对仗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不再重复。这里只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凡是次标准律句,都是在这个“口诀”的指导下创作的,但是不能机械理解这个口诀,要以不犯“孤平”、不犯“尾三仄”、“脚三平”为前提,所以,这个口诀大体说来是正确的,因汉字多为单字双音节,“一三五”不在音节上,故可不论,“二四六”都在音节上,故强调分明。但在多数情况下,一不论,三就要论,三不论,五就要论,否则就犯孤平、尾三仄、脚三平的错误。如该诗首联上联第一个字是平声位,但用了仄声“澹”字,所以,只好把相邻的第三字的仄声位换成平声“空”,使之与“然”形成连平,也就是“拗救”,目的避免孤平,而且,救平不救仄。这句诗就是“一不论,三就要论”的理由。这里还要讲对仗的音节,必须按格律的要求创作,否则会犯“雷同”的错误。例如这首诗的颔联音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诗也是:“波上、马嘶、看、掉去,柳边、人歇、待、船归”,颈联的格律音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诗句也如是: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也就是说颔联的音节是“二、二、一、二”,颈联的音节是“二、二、二、一”,主要在后三个字的变化。从大的方面讲,七言诗的音节,是“四、三”,再细分才如上。当然,这主要指颌、颈两联,首、尾两联不论。如果颔联是“二、二、一、二”,颈联必须是“二、二、二、一”,反之亦然。我们搞创作时,要注意这些细节。关于“粘、对”,“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否则就叫“失对”、“失粘”,是诗家大忌。所谓相对,就是一联之中,上句和下句相对,这个相对是指“词性”相对的颌颈两联,首、尾两联只要求平仄相对,所谓“邻句相粘”,是指奇句和偶句相粘,即第三句粘第二句,第五句粘第四句,第七句粘第六句,如果是排律依此类推,而且,只能是粘头不粘尾,因偶句都是押韵句,韵脚必为平声字,而奇句末字决不能用平声字。所以,只能是粘头不粘尾。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园。

此诗首联两句和尾联上句是次标准律句,其余都是标准律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尾联上句,一三都不论了,“闻”是平声,处在仄声位,“欲”字是仄声,处在平声位,但五就不能再不论了。否则,不仅犯“孤平”,也犯尾三仄,因为虽然有“闻”和“来”两个平声字,但隔断了,不能形成连平,这就是如三不论,五就必须要论的理由。

3、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只有颔联和尾联上联是标准律句,其余均是次标准律句。这是一首爱情诗。首联上联说,幽会不容易,分别更困难;下联说,是在春天结束百花凋谢的令人伤感的季节里相会与告别的。因东风代表春天,下面就是相互表示爱的决心和关怀。此诗为后人乐道。

4、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杜甫《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四联的上联都是次标准律句,而其下联都是标准律句。除首联外,其余三联都对仗工整,而且活泼自然,这也是杜甫一生中最快乐的一首诗,首联闻官兵收复失地后就热泪盈眶,接着的三联把这种高兴推向极至。

以上是七律平仄声律的四种格式,从这些格式中,可以总结出三条基本规律:

A、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句七字,可以分为“二、二、一、二”或“二、二、

二、一”四个音节,相间,是指这四个音节的平仄相间,当然要把首句入韵的除外。

B、一联之中平仄相反。也是首句入韵的除外。

C、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粘的方法前面已说了,不再重复。

(五)排律,也称长律

排律,是在五律或七律的基础上,用粘对的方法使对句增多,增多少对句不受限制,但每一延长段以两联为是(四句),因绝句要求首尾两句的平仄一样,以满足起承转合的要求,排律的具体要求是:其一,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其二,除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外,中间无论延长多少联,每联必须对仗。排律的创作方法,按《诗法总论杂说》是“长排妙在铺叙,时将一联挑转,又平平说去,如此

转换数匝,将数语收拾,妙矣!”排律,在唐诗中少见,这里只抄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一首为范:

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

日映文章霞细丽,风驱鳞甲浪参差。

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

唤客潜挥远红袖,卖垆高挂小青旗。

剩铺床席春眠处,高卷帘帷月上时。

光景无因将得去,为郎抄在和郎诗。

这首诗标准律句只有第一、第三、第六三句,其余均为次标准律句,可见,次标准律句在格律诗中占的比例是惊人的。这首诗只延长了两联(四句),符合排律延长的最低要求。其中第四联上句“唤客潜挥远红袖”,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却弄成“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是拗句,在唐诗中时有,也没有“拗救”,而这个“红”平声,又洽好在第六字的“仄”位上,所以“二、四、六分明”有时也未必分明!而且,还有人把这称为“拗体”。

综上,关于格律诗的各种格式已经讲清楚了,所附范例均为唐诗,因历来写格律诗,以有“唐音”为上。至于格律方面的掌握,有以下几句高度概括的话要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忌孤平,讲拗救,防尾三仄,戒脚三平;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内平仄相反,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二、关于用韵

唐代以前,作诗是以口语押韵,无固定的用韵格式,唐以后,一般使用《诗韵合壁》的107个韵,南宋据此改为106个韵,刘渊拿到平水刊行,称《平水韵》,元、明、清科举考试均以此为据,一直沿用至今。格律诗以平声押韵,用仄声押韵少见,更不提倡。《声律启蒙》一书,专为写格律诗的用韵而作,上、下平声各15韵,计30韵,仄声韵不录。

所谓“入韵”、“不入韵”,是以其诗首句末字(无论五言、七言)是否用平声字为准,用了平声字即为“入韵”,用仄声字则为“不入韵”,入韵的则其诗偶句(五绝、七绝二、四句,五律、七律二、四、六、八句)也用同一平声韵,但不得用重韵;不入韵的,其诗偶句(同上)也得用同一声韵,否则为“脱韵”,是诗家大忌之一。现代人写格律诗,用旧声韵为宜,因写传统诗,本来就是好古,何况,诗韵改革虽势在必行,但新诗韵并未定型,更何况,已用了上千年的“官韵”,社会影响深远,几乎遍及全球,即不仅有港澳台地区,还有华侨。所以,改革有相当长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用旧声韵也不是绝对的,除其本身有“通用”,“半通用”的规定外,有些(如支韵)已灵活取用,所以,我们只能在旧声韵基础上择善而从。

三、关于平仄

关于汉字的平仄问题,说来简单,操作起来不容易。所谓简单,按《新华字典》标注的四声即可,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这四个符号分别是:“—(阴平)ˊ(阳平)ˇ(上声)ˋ(去声)”。但是,远非这么简单,因《新华字典》是按普通话标准的四声标注的,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而在传统的诗韵里入声字有一千八百多个字(佩文诗韵),这些入声字在《新华字典》里分别派入“平、上、去”声,若是派入“上、去声”里好办,反正是仄声,但若派入平声字里头就麻烦了,如“逼、昔、屋、拍”等入声字已派入阴平,“十、石、足、白”等入声字已派入阳平,而这些字在格律诗里不能作平声字用。这就要求须特别关注入声字,不要误将其当平声字用。也有上去声派入平声的,也得注意。

四、非格律诗和古风

诗的体裁多,格律诗只是其中的一种体裁,除格律诗以外,还有写三言、四言、六言的,也有的写自由诗、朦胧诗,不管写什么体裁,只要押韵,对社会有利,对精神文明建设有好处,都行。总之,除了格律诗以外,都叫非格律诗。有的写五言七言诗,因不合格律,就把它叫古风,这是在不清楚古风的含义的情况下乱叫的。

什么是古风?一首诗没有律句,或者最多出现一句律句,但极少,甚至没有。如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此诗写得很好,至今脍炙人口,但无一句是律句。又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第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就是古风,不懂格律诗的人说古风是盲目的,懂格律诗的说古风是清楚的。如何写古风?

首先,无论五言、七言,最好每一句都避开律句,至少一联之内必有一句是拗句。即该用平声字的地方偏用仄声字,反之亦然,故意使它成拗句。

其次,最容易记的方法是:不管五言七言,也不管那一联那一句,只管每一句的倒数第三字,即如果该句倒数第一字是平声时,倒数第三字也用平声;倒数第一个字是仄声时,倒数第三个字也用仄声字,这样的结果,每一句最后三个字,原是平声时,就变成为“平平平”或者“平仄平”,原是仄声时,就变成“仄仄仄”或“仄平仄”,不会出现律句,只能是“三平脚”、“尾三仄”或者“大拗”。

五、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格律诗的优越性

格律诗因其格律严密而得名,也因此而显现其优越性,使之长盛不衰。

1、格律诗的每一句均为律句,而律句又只有四种,每一种都包含五、七言各自的绝、律,可见其结构的合理与完整。

2、律句以相粘和相对的连接方式而构成律诗,包括长律,其句序仍是固定不变的。

3、律诗除首联上联可用与可不用韵以外,其余都是隔句押韵,表现其音乐美。

4、当得知每首律诗的首联上联后,便可推知其余依次的句型。

(二)格律诗的趣味性

1、回环诗:顺读,只需14个字,每个字重复一遍,便可成为一首七绝。如苏轼的《赏花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它的决窍在一、三两个字,一须为仄,三须平,且入韵。

2、回文诗:往复成韵。最早是前秦符坚时苏惠的《璇玑图》,武则天曾为之作序,说它“五绝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模反复,皆成章句”。之后,演变为七绝、七律,历代皆有作者。古人也说它是最优越的诗体,它充分体现汉字的优越性,是其它文字不可企及的。

例如:宋、李禺《夫忆妻》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读: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3、剥皮诗:将前人的诗改几个字以抒发另外的感情。

例如:唐、宋之间《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某君据此改写为一首怕老婆的诗:

外遇姻缘断,三冬复一春。

近床情更怯,不敢问夫人。

4、藏头诗:大家都看过《水浒》,吴用为迫卢俊义入伙,写一首“卢俊义反”的诗,这就用不着写出原诗了。

5、言志诗:毛主席少年时的《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蒋介石留学日本时《寄表兄诗》

腾腾杀气遍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光我责,东来志岂在封候。

还有离合诗、集句诗等等,难以列举。

(三)“工夫在诗外,作诗先作人”

这是诗家的一句行语。

诗,是文学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是个人生活经历所构成的心灵图画,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表现,也是个人品德、修养、学问、素质的综合表现。所以:1、诗人要正派,要胸襟宽大。

2、诗人要高尚,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3、诗人要谦虚,要有学习别人长处的精神。例如: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首句原为“别梦依稀哭逝川”,后经友人提出“哭”的字面欠妥,建议改为“咒”,毛主席不仅接受,还将其称为“半字之师”,又如毛主席的《长征》中,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因友人建议,诗要尽可能避免重字,前面已有“五岭逶腾细浪”,宜将后浪改为水。也被采纳,所以,才成“金沙水拍云崖暖”。

诗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感情是纯朴的,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古人云“诗文有骨肉之情”。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教师诗词创作培训材料

教师诗词创作培训材料 我们要学习的诗词创作,指的是近体诗的创作。在这之前,首先 要简单了解下一些概念。你们都是年轻人。上小学甚至上幼儿园的时 候就开始背诵古人的诗词了。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认识。古典诗词从 体裁上来分,以唐朝为分水岭:唐朝以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比如诗经、楚辞、乐府、歌行体等。唐朝以后出现了格律诗,这种格律诗, 也叫近体诗(注意:近体诗与近代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近代诗指的 是1919年五四以后的新诗体,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散文诗)。比如: 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和近体诗有什么 不同呢?古体诗用韵比较宽泛,句子不太讲究平仄,句式也参差不齐。而近体诗呢?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有严格 的押韵,讲究平仄调和,讲究对仗,而且句数、字数和韵都是有严格 规定的。那么大家要问了,这样说来,写古体诗岂不是要比写近体诗 容易吗?我的回答是:否。为什么呢?因为古体诗的用语高古,没有 深厚的古文学修养,写不出那种高古的气象,就成了顺口溜。大家都 读过《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李白的《蜀道难》、 《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这些都属 于古体诗,这些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语言既高古而华丽,今天的 我们想写出这样风格的古体诗,难度相对大些。那么近体诗就好些吗?也不尽然,但近体诗篇幅短小,筀初学时容易上手。就像我们打拳一样,开始学的都是基本的套路,等到把这些套路用熟了,自然就能进 行变化。 近体诗的绝句包括五绝和七绝。 现在我们先来学习五绝的格律。先举个简单的例子: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诗歌写作技巧

注:本资料搜集整理于网络,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 诗歌写作技巧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一)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这就告诉我们,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用形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 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形象呢?这就要靠灵感。马雅可夫斯基举过一个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约在1913年,他从萨拉托夫回到莫斯科。为了对一个在火车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对她完全没有邪念,诗人就说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着裤子的云”。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立即考虑到这话可以入诗——但他又担心这句话口头上传出去白白地滥用掉了。那怎么办呢?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时,诗人用许多问题问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话已从少女的另一只耳朵飞了出动之后,他才放心。两年之后,他用了“穿裤子的云”作为一首长诗的标题。 (二)诗是“想象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别林斯基:“在诗中想象是主要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培根指出:“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雪莱也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的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来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就听到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地旋转。这里说的其实是,要做一个诗人光凭常人的听觉还不够,还得有诗人变形的眼镜和听筒。所以,我们写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精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由于变形,诗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把头沉重的垂下!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这里写的并不仅仅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而主要是写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素质。“老马”是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三)诗歌形象的创造 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中对青年作者说:“应该使诗达到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的巨大手段之一是形象。”艾略特认为,创造形象就是“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具体方法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格律诗写作(1)

格律诗写作(1) 本讲座采用由今还古,逐步回归的方法,会汉语文字,懂拼音即懂平仄,适合新人和年青一代学习。 第一章引言 格律诗又叫近体诗,它首先应该是诗,符合诗的特性,格律只是它的外在特征,或者说是格式。正是近体诗的格律特性,使其区别于其他诗体。 下面,我们就从格律诗这三个字讲起。 一、诗 什么叫诗,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 诗,文学体裁的一种,语言精炼,节奏鲜明。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从上可以看到诗具有如下的特点。 1、语言精炼。不像写文章那样长篇大论。 2、节奏鲜明。诗作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跳动。 3、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古人有“诗言志,歌永言”之说——《书·舜典》。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流行的诗的定义是何其芳的:“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语言精炼,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这说的是那个时代流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的定义,并且包含着何其芳对诗的形式美、格律美的强调。 八十年代初,吕进提出了一个更为简洁的定义:“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 那么,格律诗的诗首先应该满足诗歌定义及其特性的要求。 二、古诗的发展 格律诗从哪里来,应该是从古诗发展而来。 我国古诗的发展历程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1、历史演变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2、汉代的古体诗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3、唐宋的近体诗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4、后期发展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一、律诗是诗词里讲究最多的诗种(包括律绝) 习一下七言绝句的平仄构造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仄平 (仄 )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 )仄仄 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 I 、, G > : 注意: (),内的字宜平可仄: (平); 注释: 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 (仄) ; 2、括号 我们先复 (仄)仄平平《仄》仄 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平(仄)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平

3、括号《》,变格时宜平可仄:《平》; 4、括号《》变 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 内用字平仄 绝句(指律绝)1、2、4 句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 的格式)。二、七言律诗的平仄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如同“五言律诗”前面加与五言前节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绝一样,首句通常入韵(七律首句不入韵也可,古今少见,但必须符合 3、4 的 格式;“五绝”“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韵)。七律2、4、6、8 句都入韵,一定要用平声韵。3、5、7 句不入韵,但尾字必须用仄音字。否则就不为律诗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 X 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据诗的格律归为古风了)。“七律”和“七绝”一样也有4 种格式。可看出它是两首七绝平仄格式相加:1、平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1)(3)形式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

快速掌握古诗词写作要点

古诗词写作要点 (本文整理前半部分针对初学者,看了前两页基本就可以掌握诗词基本规则,后边为更复杂的技巧。) 第一课:对仗 诗的前提是联语,就是俗称的对子,所以我们先从对子开始说 1。平仄的分别: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2。对仗 A, 词法对仗:名词对名词,颜色对颜色,方位对方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B, 句法结构对仗:词组结构相同,句子成分和其搭配方式相同,句子节奏相同。 C,平仄对仗:平对仄,仄对平,严格此要求的是工对,最后一个字平仄对仗的是宽对 例: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下联: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第二课:诗体 四言诗(诗经体) 骚体诗(楚辞体) 乐府诗(杂言,五言,七言) 五言古诗(五言古绝,五言古风) 七言古诗(柏梁体,七言古绝,七言古风) 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曲子词(小令,中调,长调) 散曲(小令,散曲) 现代白话自由体诗 律诗,绝句,散曲,词为近体诗,以外的全为古体诗!切忌切忌,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式,古体诗没有,为自由体。具体格式后边细说。 第三课:押韵

韵表里有严格分类。需要的可网上搜索“平水韵”打印备用。 其实韵,就是拼音里的韵母,但是现在的汉语发音已经和古时候有很多不同,所以业余做诗的大可不必记这么多,可以自己按现在的语言习惯押韵 律诗和绝句,只能压平声韵。3,5,7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第一句随便。律诗第三句要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和第六也要对仗!!后边细说。 1,押运的基本样式: A,偶压法:逢双句押韵 B,连压法: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C,换压法:多见古体诗和现代诗 2,押韵的忌讳: A,避免为了押韵句子意思勉强 B,避免出韵,就是韵部压错。 C,避免重韵。一字不可在韵字上出现两次 D,避免撞韵,就是在不该押韵的地方押韵 E,避免挤韵,指一句中韵母韵脚字太多,最忌韵前字和韵字同韵 F,避免轻声字押韵 G,避免同意字押韵 第四课:近体诗格律 一,近体诗的形式特征 1,句数和字数固定,(8句和4句,7言和5言) 2,只压平声韵 3,讲究平仄的相间(平仄有规律的出现),相对(就是对子的要求),相粘,(这个后边解释)4,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两句为一联 例:1234567 ,1234567(首联) 1234567 ,1234567(颔联) 1234567 ,1234567(颈联)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闲庭信步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 一诗体 古代诗歌的种类,问题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是根据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书中说法简要讲讲。 古代诗歌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近体诗以外的古典诗歌通称古体诗。律诗只能押平韵,古诗则还可以押仄韵。 古代诗歌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都分为五言诗,七言诗。这是古典诗歌的基本结构,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这和古诗的“节奏”有关,至于古诗节奏是什么,会在以后的章节中讲到。古风按字数分为五古、七古。 律诗也可分为五律和七律。律诗中也有长篇,称为排律。除了五言、七言之外,古诗还有杂言体。杂言指长短句杂在一起,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就是杂言。杂言诗歌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法,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古代诗歌还有一种绝句,过去把绝句算为律诗,但根据北师大的王力教授和楮斌杰教授的说法,作为五言四句体的绝句,应该比律诗的起源更早,所以绝句单独算一类,既包括古绝也包括律绝。为什么叫绝句,明吴呐〈文章辩体〉引〈诗法源流〉说:“绝句者,截句也。”也就是说绝句是把诗歌的开头、结尾或者中间部分截取后的诗。但是,绝句的本质是一种五言或七言四句诗体。 二、律诗 体诗以律诗为代表,产生与初唐,一般认为他们的开创者是初唐人沈诠期和宋之问。为什么律诗比较难做却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呢?这是因为此前古代中

国的诗歌,从〈诗经〉到乐府诗歌都是合乐的,有音乐伴奏。但后来诗歌逐渐脱离音乐,这样它只能依靠自身解决音乐中的节奏和抑扬顿挫之美,这也就只能靠汉语本身的声调变化来解决了,这是律诗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律诗的发展有两源,一是对仗的盛行,二是声调的发展。正常情况下,做好律诗肯定就可以做好古诗,所以,写古典诗歌都先丛律诗开始。 由于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的特点,按照前人分析,有六大要素: 1、整:每句字数整齐,或五言,或七言。 2、俪:要求在诗歌中使用骈俪,即使用对仗。 2、叶:指奇偶两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对的。4、韵:指古诗只能押平声韵。 5、谐:是指全篇的平仄有较严格的规定。 6、度:指全篇文字是一定的。 实际上,律诗最重要的,按照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的说法,只有四个关键: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律诗每两句称为一联,其开头两句称为首联,中间两句称为颔联,下面两句称为颈联,最后一句又称尾联。 2、只能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包括句与句的平仄,都有严格的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三、韵 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用韵也叫“押韵”。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学过拼音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拼音包括声母和韵母两大类。比如“公”字,拼音为“gong”,其中“g”是声母,而“ong”是韵母,押韵也就是押韵母相同的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格律诗写作技巧

格律诗写作技巧 诗的格律是根据民族语言的特点,由诗人、诗理论家长期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一种高度艺术化、音乐化的民族形式。由这种格律构成的格律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的音韵回环流转之美,声调交替抑扬之美,句式骈散变幻之美,词语精炼含蓄之美,构成了世界上最灿烂、最富内涵的诗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瑰宝。我国古今多少伟大诗人都能娴熟地运用这种格律,施展他们的文学才华,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千古不朽的诗篇! 格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格律诗分绝句、律诗、排律三种,现以绝句为例,简述其写作技巧。 绝句共四句,第一句称作上句,第二句称作下句,第三句称作上句,第四句称作下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称作邻句。 七绝有四种格式,以第一句第二字和末一字的平仄来定。第一句第二字是平声,就叫平起,是仄声就叫仄起。如第一句末一字是平声,就叫平收,是仄声就叫仄收。以上第一个叫平起平收式,下一个则叫仄起仄收式。依此类推。七绝有四个式子: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五绝也有四个式子,与其相同。 格律诗中每两个字音为一个节奏,五言句有三个节奏,七言句有四个节奏,最后一个字音也是一个节奏。一个节奏内两字的平仄最好相同,一句中相邻的两个节奏的平仄应是交替的。汉字的平仄规定为:汉语拼音四声的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和古入声字为仄声。这里以○代表平声,以●代表仄声,以◎代表按格

式应为平声而此处平仄不拘,以⊙代表按格式应为仄声而此处平仄不拘,符号右边加*代表此字为韵脚,以☆代表空格(即这里有个字)。 一般讲,律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提法。即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是不讲究的,(但也有例外)。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要严格掌握的。因为第二、四、六字是节奏的重点,除不得不使用拗救法外,其平仄是格律规定的,不能任意更改。 第一步:根据上下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对立,邻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粘连(平仄相同)的规定,现确定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以七言为例: 第一句:☆○ ☆● ☆○ ☆第二句:☆● ☆○ ☆● ☆ 第三句:☆● ☆○ ☆● ☆第四句:☆○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第二句:☆○ ☆● ☆○ ☆ 第三句:☆○ ☆● ☆○ ☆第四句:☆● ☆○ ☆● ☆ 这样就确定了每一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二步: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防孤平。即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是平声时,它前面的一个字也必须是平声。也就是说它的前后两个字如果都是仄声,成为● ○ ●就是犯孤平了。“孤平”是古人写格律诗的大忌。七言第二字不忌讳孤平。根据这一规定,在第一步式子的基础上,把第四字是平声的字前面各加一个平声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第二句:☆● ○ ○ ☆● ☆ 第三句:☆● ○ ○ ☆● ☆第四句:☆○ ☆● ☆○ ☆

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 冉茂勋 前言 这次传统诗词培训班,学会在给县人民政府的报告中,明确说是为我县申报书法之乡夯实基础。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也把传统诗词列为教学内容之一,有专门的《诗词写作》教材。诗、书、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珍宝,而诗又列三者之首。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不懂得传统诗词创作,最终只不过是一个汉字的抄写手而已,而且,抄写在应酬中也可能出现笑话,不可能成为功底深厚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诗序名篇,他不仅诗作得好,文章也享誉当时,传之后世,收入《古文观止》,只不过由于他的书法冠绝千古,使其诗文相对减色。诗,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国粹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熏陶和历史启迪。 现今所讲的传统诗词,主要是指唐诗、宋词、元曲,我们这次着重只讲格律诗词的创作基本常识。 格律诗是在唐朝才定型的,唐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当然,这并不是说非格律诗就不重要,如唐以前的古体诗——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而是这次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讲多了也消化不了,所以,只能把格律诗的基本知识讲清楚,转化为成果,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实践,写出好的诗词作品来,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一、诗的格律 创作传统诗,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懂得它的格律。 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主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各有四种格式: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 汉语,基本上是单字双音节,以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格律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律句又分标准律句和次标准律句(也称准律句)。 (一)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五绝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以及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各自的首尾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要作出变化,可把脚下的鞋拿到头上作帽戴,即将各自最后一个字移到前面去,就变成“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五绝的句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可能超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五绝以仄起不入韵式为正格。

学生 格律诗写作精品展示

春复回 郭智宇 窗前雀影声声笑,满园春桃已泛红。 新芽点点未绿尽,旧路茫茫已断穷。 飞鸟北回哪年月,水流东走何去从。 红尘万物皆往复,只余人心万悔中。 愁 冯一凡 新枫未起花先落,故柳将发絮已焚。过目烟云几断忧,停颊雨雪常歇愤。贤观胜景今犹存,客叹衰心往却盛。淡酒厅堂醉意涌,浓烛座下愁情生。 思君 胡子风 春风卷叶青楼处,夜雨吹花满苑香。漫舞云台飘彩袖,轻飞月影照霓裳。岁月难识情定物,韶华怎改盼君郎。女子盈盈思故里,红颜寸寸念他方。

塞外刘凯溪 胡天寒气携风来,穿树平土柳芽开。雨封云低压新鹤,波止船行气轮台。西望昏日徐徐下,东迎苞花暖暖开。思君仍需随归燕,且寻异地故旧怀。 初春夏慧琳 昨夜风雨狂奏响,今早地上水汪汪。清草绿树冒新芽,百草欲穿新衣裳。我欲乘风渡天边,无奈飞到教室边。心在窗外随风到,人在教室里两行。 清明 宋忻瑶 花开阡陌草又青,雨落道旁天已暝。归来探看未亡人,别去再无当年影。黄土坟下成黄土,清明时节未清明。松柏碑前无哀声,且与谁人诉长情。 无题 张施旖 料峭山崖风消逝,钟鼓沉闷无尽时。

浓雾击靥魂已失,深林掠影心难持。乌鹊南飞非幸事,身陷囹圄老将至。凡尘有是却无世,徒留墨渍传青史。 功臣愤 罗皓文 锣鼓齐奏撼云月,马蹄飒沓绝土尘。龙袍金衣万众仰,手锁脚铐无人闻。淮阴含恨终长乐,武穆怀忠谥狱坟。丹心热血无处洒,敢问孰人知其恨? 早春 马昕怡 细雨淅淅告清冬,嫩草悠悠迎暖春。玉尘烈风与冰川,柳絮丛芮至桃笋。村童散学思野骑,耶娘下亩忧儿孙。戏猿飞鸟藏林间,惊起砚地烛点昏。 独步行 黄欣睿 尘晖暗窥深青幕,落霞凝尽浅碧旁。过者碌碌渐去散,风吟萧萧自彷徨。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孤平为诗家之大忌。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尾三平也是诗家之大忌。 三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四忌失粘:是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一个句子中除外。 七忌直白:是指太过平直,没有味感。 八忌新旧韵乱用:是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韵混用。当然,亦有以词韵(如词林正韵)作诗者,词韵比诗韵(平水韵)相对较宽,但是,即使是以词韵为据押韵,也要在同一个词韵的韵部。 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诗韵、平仄、对仗。 前面讲了,格律诗是绝句和律诗的通称,格律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及五言和七言排律。那么,我们在写格律诗的时候,就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基本要素。 一、诗韵:就是诗的韵脚,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上面讲了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其中三忌换韵及八忌新旧韵乱用,就指诗韵。简单地讲,就是绝句第二、第四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律诗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

近体诗写作技法(课,客)

近体诗的写作需要技法吗?很难说, 其实“写作技法”这样的称呼是不准确的, 写诗须有法度,但是诗却无常法,基本规则是普遍的,这是体裁所要求的必须做到的。诗意的挥发却是可以自由的,自由发挥意味着可以体现个性。比如李白的诗,他就张扬着豪放和浪漫,老杜的诗,就体现着精湛和工谨,义山之诗,含蓄而多情,杜牧的诗,那就见到了韵朗和精婉。大小李杜,各有各的神采而绝不雷同。我们自己写的诗呢,当然也要写出我们自己的风格与神采来。 写诗张扬个性的基础,是要先合法度。即使是做一游戏,还要先制定游戏规则呢,何况是做文呢?更何况,我们做的是文中之文,文中的极品---诗。近体诗的体裁要求比较多也比较严。基本的诸如格律、押韵、对仗等一些要求,都属于近体诗最基本的工具性的基础知识。要想写好近体诗,这些知识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熟练掌握的意思,就是格律不需要去看平仄表而按平仄规律直接去写;押韵不需要总去查《平水韵》的部,迅速判别字的平仄;对仗要保证词性和平仄的工谨对称。 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称之为熟练使用“工具”,也只有做到这程度,才有资格去张显你诗意中的个性和诗品,以及表现你自己的诗作风格。这些知识的熟练掌握,不代表你就能写出好诗,它只能说明,你具备了去写作一首近体诗的基础知识,也就是说,你才刚刚入了门,离登堂入室还差的远呢。 诗者,韵文也。在这里先用一定的篇幅着重强调一下关于“声韵”的问题。 我们写作近体诗,规定是以《平水韵》为默认韵的。诗之韵书起于隋朝,在这之前的无韵书可言的,隋朝陆法言的《切韵》是韵书之祖。但是,《切韵》将韵分为206韵,分的过于细了,唐代时则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的刘渊,将这类可以同用的韵进行合并,成了107韵,后人渐为106韵,所以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做“诗韵”。所以,唐时虽然没有《平水韵》,但我们看唐时的近体诗,也都是符合平水韵的。《平水韵》历经千年而不衰,它本身实际上已经是古典诗词体裁的专用韵了(《词林正韵》的根据也是《平水韵》)。在中国的声韵学中,将中国的古音分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中古音之时代界定,是自魏晋南北朝起,至唐宋时期。这也是近体诗的起源和兴盛时期,近体诗的体裁流传了下来,同样,伴随它的专有诗韵也同样传了下来。它是历史文化的产物,现在来说,是属于文字韵的范畴,不可以因时代的变化而更改。 简而言之,写近体诗,必须用平水韵。所谓的新韵一说,那是为了凑合大众需要(时政原因)而降低近体诗艺术品质的一些做法。在此不做详细论析,只是强调,写近体诗必须用以《平水韵》为主体的古韵,而不可以用现代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新韵。那些《中华新韵》一类的新韵韵书,初学者尽量先不要去看,所谓新旧韵双轨并行,实质上都是不尊重历史文化特点的做法。 这里着重强调声韵,主要是它还决定着格律和对仗等一些近体诗工具性的知识界定。所以,学习近体诗,第一关就是要跨过声韵的障碍,这关过不去,以后将寸步难行,步步是坎。勉强偷懒用所谓的新韵做诗,自己娱乐一下还可以,但终归难登大雅之堂。其实,绝大多数所谓的新韵作者,他根本就没去认真对查过《新韵》韵书,他也只是以习惯的汉语拼音或自己的口音为标准,an和en,en和eng 以及-in和-ing都经常混用,即使按新韵他也不符合的。自己娱乐一下,没人限制的了你,但要是真正热心诗学,就必须认识并掌握《平水韵》。 声韵问题,是百年来诗学界争议不断从来就不曾停止过的。1913年,当时的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押韵 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如东(d 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

格律诗词写作章法(上)

格律诗写作章法(上) 一、起笔突兀法 做诗起笔,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别。 明起者,开口即就题之正意说起,随明见题字,然不得谓之“骂题”。 暗起者,不就题面说而题意自见。 陪起者,先借他物说起,以引申所咏之物。 反起者,不说题之正面,而先从题之反面着笔。 学者明此诸法,起笔者尤以来势突兀为胜,若一涉平淡,便觉句法不挺矣。兹录唐诗得力在起两句之一首于下,以便学诗者有所取法焉。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以下五律*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上诗首句拈出“独有”二字,次句便以“惊”字作衬,有登高一呼之概。 二、承笔衔接法 律诗以第二联为承笔,或写意,或写景,要与上联起笔衔接,不可松泛。起笔一联,仅浑括大概;点醒题意,全在此联。且需留有不尽之意,以开下文转笔一联。兹录唐诗中第二联最警切之一首,以飨读者,俾知醒题之法也。 【军中闻笛张巡】 峣岧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闲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上诗第三、四句写军中情状,紧接上句看见虏骑之悲感,而全题之用意醒矣。 三、转笔呼应法 转者,就承笔之意,转捩以言之也。其法有三:一、进一层转;二、推一层转;三、反转,总以能与前后相呼应,活而不板者为佳。唐诗之注重转笔,而上下一气者,当推杜甫《春望》一首,兹特选录于下,非学到功深者,断难揣摩其万一。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上诗第五句言兵祸之久,第六句言乡信之重,是全诗最着力处,而与首句写乱后景象,末句自伤衰老,通体均相应也。 四、合笔结束法 合者,结束全诗,俾有下落也。或开一步,或放一句,总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者为佳构。唐诗中合笔之足以惊人,而传诵一时者,首推刘禹锡之《蜀先主庙》诗。兹亦照录于后,以为学者之模范。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懔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上诗结句言蜀妓凄凉,不言蜀灭,而蜀灭之意自在其中,以此结束全题,真觉余韵悠然,有缥缈欲仙之致。

近体诗格律(平仄格式)

教學活動 第七至九課節 學習重點 聆聽範疇: ?安靜、耐心、專注地聆聽 ?有禮貌,不隨意插話 ?仔細聆聽,認真思考 說話範疇: ?按表達需要確定說話內容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構思話語 ?主動發言,積極參與討論 寫作範疇: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構思寫作內容 ?樂於嘗試不同類型的寫作,把想像和感受寫出來:嘗試創作至少有─句 合乎帄仌的五言古詩 ?與其他說話、聆聽、閱讀活動結合,欣賞他人的作品,分享寫作心得與 樂趣 其他: ?文學:分辨帄仌; 初步認識(1)近體詩的格律特點:帄仌安排、押韻、對偶; (2)輔助作詩的古書 ?品德情意:友愛同儕──培養學生珍惜友情的態度 ?中華文化:認識對聯在中國人社會的廣泛應用 ?思維:高層次思維能力及創造性思考能力 ?語文自學:主動尋找閱讀材料,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步驟

近體詩格律(帄仌格式) 五絕 1. 仌起式首句不押韻 仌仌帄帄仌, 帄帄仌仌帄。 帄帄帄仌仌, 仌仌仌帄帄。 首句押韻則改為「仌仌仌帄帄」 2. 帄起式首句不押韻(將五絶仌起式不押韻的第三、四句,變為第一、二句, 而本來的第一、二句,則變為第三、四句) 帄帄帄仌仌, 仌仌仌帄帄。 仌仌帄帄仌, 帄帄仌仌帄。 首句押韻則改為「帄帄仌仌帄」 七絕 在五絶的每句開頭,加上兩字,如該句開頭是「仌」,加上去的便是兩個「帄」,如此類推。 1. 帄起式首句不押韻 帄帄仌仌帄帄仌, 仌仌帄帄仌仌帄。 仌仌帄帄帄仌仌, 帄帄仌仌仌帄帄。 首句押韻改為「帄帄仌仌仌帄帄」 2. 仌起式首句不押韻(將七絶帄起式不押韻的第三、四句,變為第一、二句; 而本來的第一、二句,則變為第三、四句) 仌仌帄帄帄仌仌, 帄帄仌仌仌帄帄。 帄帄仌仌帄帄仌, 仌仌帄帄仌仌帄。 首句押韻改為「仌仌帄帄仌仌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