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 李岩

媒介批评   李岩
媒介批评   李岩

媒介批评笔记

第一讲:

·媒介批评理论体系:

传播者(对传播主体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传播内容(对媒介内容进行质化分析)——媒介机构,传播渠道(对传播机构与渠道进行政治、经济,媒介意识形态研究与公共领域的研究)——受众分析(对媒介接收者,媒介传播效果的分析)

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

·符号学·意识形态分析·叙事理论·解构主义·读者反应理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第二讲:

·媒介批评史之:法兰克福学派

媒介批评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媒介发展史、媒介批评史、西方文化,传播学理论、哲学等。课程内容:媒介批评史媒介研究方法媒介批评实践。

媒介批评中的几个重要节点:·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批评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思想

·英国媒介批评思潮---文化研究学派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媒

介批评思潮

·法国媒介批评思想,鲍德里亚等思想界人物媒介批评的观点

·北美学院派的媒介透视,麦克卢汉等学者对媒介的批评。

重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单向度的人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其名称来自于1923 年成立于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所。

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包括: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施密特…他们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传统:

老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早在20C30W就十分关注电影这一在当时欧洲十分流行的大众媒介,本雅明便是其中之一。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早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报刊、广播的研究和批判上。

20C60W以来,研究的对象发生了转移,在马尔库塞与哈马斯的研究著作中,电视已经成为讨论的主要大大众媒介。以马尔库塞和哈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更注重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做形而上学的外部研究。

他们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理论著作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真正需要和虚假需要的关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传统崩溃,现代艺术贴近普民众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

“文化工业”理论的提出: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以商品拜物教作为其意识形态,穿着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虚假外衣,以一种温情脉脉的形态对大众的思想进行管制,只不过这种管制用娱乐和享受性取代了以前的强制性。比起以往的强制管理,文化工业的控

制更能取消大众思考的独立性,抹平大众思想的差异性,使所有的一切都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力。

最重要的是,文化工业取消了大众反思否定的能力,使他们认同并依存现有的意识形态。文化工业利用细节变化、风格变化的欺骗手段,并与权力阶层意识形态勾结,一步步的取消了人们对任何改变现状的可能性思考,从而达到其整合一切,以普遍代替特殊的目的。

·对意识形态的分析:(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

意识形态不仅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而且还包括科学与技术。因而,他的意识形态批判遍及哲学、政治、道德、文化艺术以及科学艺术的批判。

意识形态就是不真实——虚假意识、谎言

意识形态具有三种消极的社会功能:操纵的功能、欺骗的功能、辩护的功能。

·葛兰西(1891—1937)霸权理论

代表作品:《狱中书简》《狱中札记》《文化与帝国主义》

代表观点:霸权、机制、妥协、市民社会、知识分子

局限:霸权和强制的界限,作为阶级斗争的还原点。

·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

两人重申文明进步必然伴随着退步,文明的历史就是绝望的历史,这就是因为启蒙精神不仅包括着从神话到科学,从也蛮到文明的过程,而且也包含着由文明进入野蛮的过程。

所谓启蒙辩证法,也就是启蒙精神由于自身逻辑走向反面,启蒙退化为神话,文明倒退为野蛮,自由走向了奴役,启蒙精神走向了自我毁灭。

·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区别: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的《批判理论》中的《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

艺术作为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产品,具有一定的乌托邦性质,它能唤起人对自由的回忆,而使得流行的标准显得狭隘和粗俗。

而大众文化不过是工业社会的快感文化,大众文化让人丧失对艺术的理解能力。

文化工业依靠技术的发达模式化,大批量的生产出各种文化形式,人们只有在这些规定的,标准化的框架中进行并无本质区别的有选择的接受。

·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的区别:

阿多诺认为,大众对他们所消费的文化到底还是有取舍定夺。

而文化工业则是自上而下强加给大众,表面看是把大众款待得仿佛为他们贴身定做,而实际上是在灌输传统阶级意识形态的标准化了的感情。

文化工业的作用就是麻木心灵,强行推行资本主义的秩序,而这些被强制灌输给大众的秩序,总是无一例外就是现有社会的秩序。

·法兰克福学派的局限性:

①无实践性、理论无事实依据②仅仅限于精神领域,无法避免精英话语的偏见③没有认识到文化工业盛行的必要性④无视受众的能动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义与影响:

①法兰克福学派是大众文化,传媒研究的一个理论基点②从总体上看,法兰克福学派对

文化工业的批判态度,经结构主义、符号学、意识形态理论等,像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一样明显的影响了之后的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马尔库塞(1898—1979)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

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

主要著作:《理性和革命》(1949)《爱欲与文明》(1955)《单向度的人》(1964)

《单向度的人》中心论题

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集权社会,因为它成功的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虚假的需要:即物质的需求、休闲、享乐、广告、消费等,造成个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为商品拜物教所支配,日趋成为畸形的单向度的人。

真正的需要:创造的需要,独立和自由的需要,把我自己命运的需要,实现自我与完善自我的需要。

单向度的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为商品拜物教所支配。

第三讲:

·媒介批评史之:伯明翰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一、伯明翰学派:

1964年,理查德·霍加特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创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简称CCCS),1968年,斯图亚特·霍尔接任主持。与法兰克福学派齐名而被称为伯明翰学派。

二、伯明翰学派的媒介研究传统:

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分析和批评的对象广泛及电视、电影、广播、报刊、广告、畅销书、儿童漫画、流行歌曲乃至室内装修,休闲方式等。

在这些众多而分散的研究内容中,大众媒介是其研究焦点,尤其是对电视的研究极为关注。区别于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理性的思辨和形而上学的乌托邦构想,他们更多的是用平民化的情怀去包容各种文化产品,关注的更多的是对于文化文本的分析。

三、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贡献:

为大众文化所做的辩护:承认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内容上的差异,但否认它们在审美价值上的高低。认为技术控制不了文化和传媒,也不尽可能导致人的能动性的完全丧失。

四、霍尔

斯图亚特·霍尔(1932——今)是当代文化研究之父,英国社会学教授、文化理论家、媒体理论家、文化研究批评家、思想家。

1964——1979年应霍加特邀请任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主要论著:《电视化雨中的编码与解码》(1973)《文化研究:两种范式,意识形态的再发现》(1982)《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1989)

·编码/解码理论

霍尔《电视话语的制码、解码》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主要观点:电视话语流通的三个阶段:生产、成品、消费(解码)

解码的霍尔模式:支配、协商、对立

·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贡献:编码/解码理论

支配-霸权式解码协商式解码对立式解码

观众解码立场与制作者一致不完全同意也不完全反对能看出制作者的制码选择的是自己的解码立场·霍尔的《编码/制码》一文中明确指出,编码与解码之间没有必然的一致性,传播不是一个从传播者到接受者的直线行为,意识形态的被传播不代表被接受。

意义:是对受众一次郑重的授权,人们不再相信信息的发送者掌握了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在

不断的制码编码中,树立起来的是受众的权威,文化研究从文本研究转向名族志研究,促进亚文化群体文化研究的兴盛。

·什么是名族志研究?

是一种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人类学研究,。名族志的方法试图进入一个特定群体的文化内部,“自内而外”的来展示意义。

大为·莫利《“举国上下”的观众》对霍尔的模式的经验层面的论证过程,阶级立场?话语作为影响因素。

洪美恩《看“豪门恩怨”》大众文化消费和娱乐、情感研究、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嘲讽,娱乐价值,快感消费。

·费西克两种经济的理论

代表作品:《电视文化》《理解大众文化》

主要理论:金融经济文化经济、观众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符号的和社会,大众日渐成为对支配文化的抵制力量、没有整体的大众观念,只有各种各样的消费者、大众文化就是一个符号战场。

意义:对文化工业持乐观态度,摈弃高高在上的学院派风

局限:符号学意义VS社会学意义

·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贡献:霍加特论工人阶级文化

霍加特《文化的用途》1957

过去的好文化VS现在的坏文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人阶级文化:家庭和邻居的文化,侧重于口头传播,有最好的英国清教风习,感知世界突出个人和具体事物。

工人阶级文化史一种具有韧性的文化,它不但能够抵制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媚俗风气,而且能够改变大众文化,使之为我所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面临总总大众娱乐新形势,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威胁,所以当时工人阶级的文化生活堕落而光彩夺目,野蛮而美丽非常,道德上则一无是处,是漫无目的享乐主义文化。

·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贡献:威廉斯定义文化

在《漫长的革命》中把文化定义为物质,知识与精神所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这意味着文化将是普通人的文化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在《电视:技术与文化形式》中,区分了广义上的两种电视:一种是商业性质的,侧重肥皂剧、系列剧、电影以及其他一般的娱乐节目;另一种是公共服务性质的,侧重新闻、公共生活报道、特写、纪录片、教育、艺术、音乐以及儿童节目。

第四讲:

·媒介批评史之:英国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时间:20C60年代以来

机构:英国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彼得·戈尔丁、格雷汉姆·默多克、尼古拉斯·加汉姆以及约翰·艾尔德利奇为代表的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概论

方法论: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来源)

研究方法: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极其宏观决策活动的政治经济学思路来观察媒体极其传播行为。

英国学者默多克、戈尔丁、加汉姆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与经验研究相

结合,用于对传播和媒体制度的批判。

研究对象:以传播媒体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

研究重点:分析传媒的所有制结构,以及传媒作为市场力量的运作方式。

代表观点:大众传媒使财富、权力的不平等在公众面前显得顺理成章,统治阶级获得了对知识,信息和社会形象传播的控制权,还的通过大众媒体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和带来这种利益的社会制度。

媒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资本对理论的绝对操纵:大众传媒产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集中在经济和金融强势集团手中,因而这一集团可以通过媒介控制社会思想/机构同社会秩序的关系式很复杂的。

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大众传媒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部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盈利之外,意识形态只是船舶工业的副产品。/剥掉媒介神话的外衣(公共服务,言论自由)

尼古拉斯·加汉姆:《资本主义与传播:全球文化与资讯经济》——经济结构决定了什么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主张对媒介批评采取历史的方法、对媒介批评者的批判、传媒一直在扩大理智的观众对专家的不信任。

·格雷汉姆·默多克:

《传播工业的大公司与控制》媒介公司的目的是盈利,但是常常介入意识形态层面,把媒介主的利益与价值植入媒介内容。

媒介产品不是大众需要与大众文化的反映,他们把大众文化纳入媒介作品中,转化为娱乐产品,提供给大众享受,既可以吸引大众,避免投资风险,又可以保持现状,维护媒体的既得利益。

·彼得·戈尔丁:

《媒介政治经济学》:大众传媒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部门,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第五讲:

媒介批评之哲学语境下的法国媒介批评

·法国媒介批评的总体特点:

法国思想界一直是西方意识形态相当活跃的力量,其独特的学术传统影响了整个西方媒介批评的走向。从20C40年代起,法国媒介日趋发展,政界和学界对媒体的思考越发深刻。

近十年来,西方特别关注的媒介与性别,种族与全球化的问题,在法国的媒介批评中都有丰富的阐释。

·学术界的媒介批评: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1、意识形态批评:

批评路径:分析媒介生产和传播机制,研究意义生产中的各种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代表人物与作品: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机器》福柯《癫狂和文明》、《规则与惩罚》阿芒·马拉特《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如何解读唐老鸭:迪斯尼卡通片中的帝国主义》

2、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批评:

批评路径:针对每一种文本的符号系统,以及不同符号系统沟通交流的方法,符号运用的规则。符号学关注的焦点是“文本的意义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文本的意义是什么”

代表人物与作品:罗兰·巴特《作者之死》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及机器》

主要观点: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意识形态机器通过学校、教会、媒介、家庭给人提供一种抚慰性的关于整体的想象。媒介意识形态的软控制。

·福柯《癫狂与文明》《规则与惩罚》

主要观点:微观权力的分析,在微观层次上寻找权力施加的影响。媒介技术控制论:电视“超级全景鉴监狱”。

·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

信息传播的“国际化”或“全球化”是如何形成的?信息传播在世界现当代历史演进中起到什么作用?这就是西方著名学者阿芒·马特拉在《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试图解释的问题。

首先,是战争对传播具有推动作用。

其次,是发展主义的神话使金融资本走向经济全球化,从而模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最终是跨国的信息传播新网络按照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生产和分配重新分割世界。

第三,信息文化尤其是视听文化的全球流动引发了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在商品的标签下,跨国传媒集团用工业化方式推广的文化成了普遍的文化消费资料,而消费者权力成了文化传播的动力。

马特拉着力观察和批判了传播强国的跨国传媒集团为了主宰其他民族的,地方的或群体的文化,而在强制性传播中掀起的一场全球化运动。他认为,文化童话的恐惧和文化认同的希望自从传播工业化以后就成为了国际关系的要素,但文化同时要接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文化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让·鲍德里亚

重要性:鲍德里亚是法国七十年代之后思想界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几乎推翻了法兰克福学派在二战前批判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理论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高级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

著作《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

理论背景: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两者的结合

理论来源:

巴特:符号学(符号功能&物质性功能)列菲伏尔:日常生活批评(日常生活的物质化)德波:景象社会的意向消费(意象加工与消费)

鲍德里亚的主要观点: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被符号所控制。消费社会中,符号统治一切。

鲍德里亚的媒介与符号分析:

1、媒介分析转向:从内容到技术

2、单向性:媒介的存在方式

3、消费社会与媒介符号学崇拜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与媒介符号崇拜

随着20C40W西方社会的转型,消费在西方社会获得了主导性地位。在消费性社会中,一切都以符号的编码为中介。在电子媒介时代,消费的过程变成符号编码为引导。

消费社会并不是传统的物质产品占主导的时代,而是符号编码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媒介通过符号的复制制造出一个超真实的世界

·李普曼:拟态环境

20C20W,李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首次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说明现今人们日益通过媒介来了解世界的现实。

媒介所构造的一切成为人通向外部世界的中介,同时也成为两者之间的屏障。

第六讲:

媒介批评史之北美学院派的媒介透视

北美学院派的媒介批评概览

·从19C90W到20C30W4,北美的媒介批评主要是肯定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针对传播方式和内容作出评价。

美国的批评家奉行使事情得到解决的实用主义,一直到20C40W,才开始重视系统的理论分析。

加拿大的伊尼斯与麦克卢汉两位媒介批评大师从媒介体制性质到社会功能对媒介的全面透视,出版了蕴含深刻的理论著作,形成了媒介批评的北美派体系和风格。

·赫伯特·席勒(1919—2000)

席勒在他的学术研究中重点调查了美国的传播制度和传播程序,说明了占优势的美国政治经济是如何利用媒介来安抚国内公众,又对全球实行霸权。

他的研究范围包括性息娱乐业和工业结构,美国文化的全球扩张,使美国文化不断扩张和发展的技术原因等。

代表著作:《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思想管理者》《传播与文化统治》

席勒的主要观点:

A.四位一体的“媒介复合体”政府、军队、商业、媒体

B.美国媒介为美国民众勾勒了五大神话:个人主义的屏障、“中立性”的华丽外衣、“人性不变”的说教、没有社会冲突的掩饰、多元化媒介带来的自由感。

☆席勒:文化帝国主义(重点)

“文化帝国主义”是西方强势文化发展过程的总和,经过这个过程,某个社会被吸纳进入现代世界体系,而该社会的统治阶层被吸引、胁迫和强制,以至于他们塑造出来的社会机构适应于世界体系中位居核心位置的国家的价值观与结构。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运用其发展优势,强制性的向非西方国家输出自己的政治文化、商业规范、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文化帝国主义存在于文化的三个层次即器物、制度和观念上,三个层次互相关系,层层推进。

·媒介批评思想的评价

·席勒的后继者认为,总的来说,席勒的作品不具有很强的理论重载,而是充满经验信息的激情阐述。

·他专注于对船舶结构和政策的分析,很少关注方法论的争论,也是很少采用流行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他认为,最重要的是站在弱势群体一边,改变不公正的社会,而不是维护那种不平等的制度。

·哈罗德·伊尼斯

前期的代表作聚焦于加拿大经济史和文明史,主要著有《加拿大的皮货贸易》

伊尼斯的观点:

首先关注的是传播对权力的维持和对知识的垄断的巨大帮助

“偏向时间的媒介”和“偏向空间的媒介”

前提:没有一样传播媒介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

·媒介偏向中的文明交替

√坚信媒介发展史是了解整个世界的关键,并用媒介史的方法对世界进行解读。

√以媒介为工具对世界文明史进行划分,每个时代的标志就是那个时代所用的媒介主导性媒

介现代文明的特征。

√伊尼斯追求的是一种历史宏大叙事,就一种文明现象表象概念。

第七讲:

意识形态批评

·识形态批评的基本概念

阿尔都塞1970年在《列宁与哲学》中提出: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实际生存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换句话说,意识形态就是再现理想性关系的机制。

意识形态批评主要讨论文化载体如何提供给社会大众特定的知识和社会立场。

意识形态平批评的基本假设是:文学、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都是一特定阶级按照市场需要进行制作。

意识形态的根本目的是,把文化本质视为社会表达思想的形式,加以仔细观察。

文本就是阶级的文本,反应的通常就只是它所从属的阶级的呼声,社会上大多数人只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实际上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保持了与支配阶级的这种特殊关系。

·在传媒文本批评领域,意识形态批评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

分析意识形态结构性的局限和由此造成的意识形态效果。

关注媒体文本如何歪曲事实,如何错误的表达社会大众的真正利益。

侧重于意识形态生产过程的分析,他们致力于探讨媒介如何在制定社会规范,塑造社会共识时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帮助统治阶级建构和理性的社会形态。

·意识形态批评的代表观点:

·葛兰西(1891—1937)文化霸权理论

重要性: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既是研究社会权利关系体系的切入点,也是探究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复杂动态关系的有力工具。

文化霸权:指的是某一集团在文化、思想、道德、意识形态方面取得的领导权。

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政治社会通过监狱、法庭、军队等专制机构行使强制功能,而市民社会则是制定和传播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民间机构。

文化霸权形成的方式:霸权的形成,不是通过简单的强制和压迫手段进行,而是以被统治者自愿地接受和赞同为前提,依赖于达成某一种一致的舆论、世界观和社会准则,并且存在着一个斗争,冲突,平衡,妥协的复杂过程。

文化霸权实践的媒介:主要为大众文化及其传播媒介,具体形式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教会,新闻媒体,文化团体,学术组织,民间文艺等文化现象,文化运动方面。

·阿尔都塞与“主体性”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新阐释:个人与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我们对自我的确认(主体性)依赖于教育我们的知识(语言和意识形态环境)。意识形态从外部构筑了我们的“本质”和“自我”,因此本质和自我都是虚构的,并且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第八讲:

媒介批评论:符号分析学

符号学的基本概念

符号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种用以进行表达、交流、沟通的符号,即所有符号系统。

如:文字、影响、话语、音乐、标志、动作、物品这些可以构成“语言”的符号系统,包括礼仪、仪式或演出中使用的由不同材料构成的复合体,也包括表征超出本身自然存在意义的

各类事务。如鲜花和石头等。

☆·索绪尔语言学基本概念:

语言and言语能指and所指

语言是一切言语活动的表现的准则,言语是人们所说的话。

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由声音和形象组成;所指是该符号引发的关于某种概念的联想。符号学有一套描述符号和符号功能的话语方式,这套方式能让我们更加精准的描述作为文化传播符号的运作真相、

批评路径:针对每一种文本的符号系统,以及不同符号系统沟通交流的方式,符号运用的规则。

符号学关注的焦点是“文本的意义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文本的意义是什么”。索绪尔是瑞士开创现代语言学先河的语言专家,他本身并没有作品传世,目前有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绪尔教学演讲稿由两位学生组合编辑而成的。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观点:

符号的能指、所指以及意义构建的表达层面与内容层面。

符号的“神话性”:文化意义的植入。

·言语交流的6种元素:

语境、信息、说话者(传播者)——接受者(受话者)、接触、代码。

第九讲:

叙事理论

·叙事学基本概念

定义:研究说故事的方式,即故事遵循的规则的理论。

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级叙事过程)中的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主要研究文字叙述,而且集中研究艺术性文字叙述。

研究对象: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叙事,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包括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回话,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

叙事学关注的问题:

故事,说故事——谁在说,怎么说(用什么语言和方式说,故事时间),达到怎样的效果。当我们用叙事理论分析传播现象时,我们不只是注意说的内容,而是要分析用什么方式说,说的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就可以看到任何一种叙事方式——结构都包含着对内容的选择标准,即什么事情都可以用什么方式叙述。

·故事——叙事

故事结构:线性结构,环状结构,矩形结构。

故事发展的逻辑:时序法,因果法。

故事结构(罗兰·巴特):核心事件与辅助事件

·说故事

故事外的叙事者

故事内的叙事者

·新闻叙事学

关于新闻叙事学齐爱军在《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中给出的定义是:新闻叙事学是以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新闻的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进

行的科学研究。

叙事学视角:全知全觉视角、限制性视角、零视角(非聚焦型):全知全觉视角、第三人称外视角(外型焦)、内视角: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外视角(外聚焦)

新叙事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新闻话语,并通过对新闻话语结构特征的认识,来确认新闻叙事对于文学叙事的独立性。

·新闻叙事的本质是新闻性息的传递,它研究的是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如何流动,以及这一信息所产生的认识和情感如何流动。

·新闻叙事的内涵在于它的三个组成部分:素材,故事和新闻叙事文本。

素材是按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的一系列由行为者所引起的或经历的事件,即原始的新闻事实。

故事是记者头脑中的新闻事实,是新闻事实的物质状态在记者大脑中的能动反映;而新闻叙事文本就是最终受众看到的语言符号组成的结构整体。

叙事文本经过记者编码后的以符号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再由受众将其还原成他们头脑中的新闻事实。

·新闻叙事学的研究角度

新闻叙事内涵、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叙事风格研究、新闻叙事者分析、新闻叙事角度分析

第十讲:

媒介批评理论之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基本概念

定义:后殖民主义理论是20C70W兴起于西方艺术学界的一种具有很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题。

后殖民:

·该词意指当今世界的三个层次的社会状况

·一是指先前的殖民地社会的当代情况,即先前的一些殖民地社会在结束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等统治之后依然存在的甚至日益严重的殖民文化统治状况。

·二是指准“第三世界”的当代社会状况,即以先前第三世界为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先前的殖民地社会,也有非殖民地社会)遭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统治的状况。

·三是指一种全球状态,亦即西方殖民主义结束之后,在全球普遍存在的文化殖民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状况。

·后殖民主义否认一切主导叙述,认为一切主导叙事者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因此批判欧洲中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任务,于此相关联,对此“现代性”为基础的发展观念的质疑和批判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西方中心主义是从一种特定的特权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通过运用一套复杂的语言与修辞策略设置了一系列二元对立,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似乎就成为一种“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构成的历史,而叙述者绝对是站在所谓的“文明”一方的

√萨义德

·对于欧洲而言,东方既不是欧洲的纯粹虚构或奇想,也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而是一种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蕴含着漫长历史积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容。

·萨义德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1、批评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是一种西方统治、重新构建和支配东方的语境,不仅包括西方对东方在学术上带有倾向的研究,而且也包括了西方在客观世界政治和社会生活、文学作品中对东方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偏见。

2、文化身份

·身份可以是一种表达的策略,用来拓展新的发言渠道。

·身份不是由血统决定的,而是社会和文化的结构。后殖民主义必须不断的重新定位,寻找自己的位置。种族、性别、地理位置影响“身份”的形式,具体的历史过程,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也对“身份”和“认同”起着决定作用。

3、对殖民者的分析

·当地居民和精英知识分子认同殖民者的文化,当他们看待自己的各种文化现象时往往不自觉的套用殖民者审视和评定事物的标准和理论。

4、对民族主义的探讨

·民族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民族主义的叙事是帝国主义的产物

·民族主义的极端形式是排外的法西斯主义

·强调民族主义,强调共同的历史,培养心理上的独立感,对于某一个集团整体意识的铸成是有必要的。

5、“媒介帝国主义”内涵

·特制发达国家(尤指美国)确实在有意无意的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系统。也就是说,在信息传播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由此造成了发展中国家消极,被动的后果。

·媒介帝国主义理论是在20C60W提出来的,其理论集中是大众传播的国际化。

·媒介帝国主义的主要表现是:发达国家的媒介系统制造和传播了大量的信息,而对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却较少的传播,即使报道也多负面信息。在信息单向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时,发达国家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输出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发达国家还凭借经济优势,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系统。

·危害:媒介的话语殖民

·对策:媒介的反话语。反话语最初是由理查德·特迪曼造出来的,用以象征地描述边缘话语对既定话语可能性的颠覆办法,并认定殖民者的殖民制度现实状况与殖民地的反话语的“对质”是“文化和历史性变化发生的起点”。

第十一讲:

媒介批评理论——女性主义

1、女性主义概念辨析

·女性主义就是基于天赋人权而产生的,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思想和理论,西方女性主义思潮是指产生于欧美国家的以清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为目标的思想运动。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兴起

·女性主义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

·随着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善,女权主义的主战场已经从政治运动转移到社会文化批评方面。

·女性主义在成为文化批判的工具之后,女性主义学者在文学,历史,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性别清算。

·而大众文化传媒是社会文化的镜像体现,也是话语生产的领域,在建构性别意义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开始崛起并蓬勃发展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路径

·研究对象: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关注的是女性在传媒话语中的身份和地位的问题以及女性、女性角色在各种大众文化传媒文化中被描绘的方式。

·研究目的:致力于唤起对传播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乃至性别歧视的关系。从而真正恢复女性的主体意识。

新闻伦理与法律法规重点资料

第一讲总论 一、研习新闻道德的理由 、新闻业的现状、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建立法制社会的迫切要求 二、基本概念 (一) 伦理与道德 、词源探义:伦理与道德在一定的词源含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指社会道德现象西方溯源:’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美德分为“伦理美德”和“理智美德”两种,伦理 学就是研究伦理美德的科学。 中国溯源:中国儒家典籍《小戴礼·乐记》篇,最早把“伦理”二字相连使用:“乐者,通伦理者也。” 、两种理解:可以取代,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 道德,是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而伦理,一般有统类条理的意思,用在人际 关系上,所以‘伦理’比‘道德’更进一步,它是道德现象的概括。 、道德的起源:萌芽——人类早期劳动和社会交往 雏形——部落氏族内部及其相互之间要求用某种规范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 形成——人类进入社会劳动分工的高级阶段 、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所特有的,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 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们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们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 、道德的本质特征:政治经济关系决定道德体系、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 、道德的具体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道德的作用:①规范人们的价值标准 ②调整人的行为活动,使其从现有的方式向理想的方式转化 ③道德作用于人是通过人的自律性来实现的 (二)新闻道德 、新闻道德的内涵:新闻道德是新闻从业者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 行为规范,主要用来调整新闻媒体与社会、新闻媒体相互之间、新闻媒体与新闻从业者以及 新闻从业者个体之间的关系。 、新闻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②有自己的历史性和继承性, 它往往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2)特殊性:①新闻道德还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性;②新闻道德也是对新闻传播活动 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 3、新闻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既是包涵和被包涵关系,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又相互 影响,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社会总体道德对新闻道德起着极大的影响制约作用,新闻道德水准的提高又反过来影响和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4、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是伦理的一种,主要指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文或不 成文规范。它是由新闻界的“伦理准则”衍变而生,具非官方、非法律性质,是无强迫性、 无处罚条例,积极求诸从业人员高度道德感和责任心的专业准则。新闻伦理始于美国。 新闻伦理学: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形成规范的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 (三)法与新闻传播法 1、法的基本特征:①法是行为规范②由国家创制③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④普遍性 2、新闻传播法:广义,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所有法律条文及法规、规章的总和。 狭义,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法律。 3、新闻传播法的来源:宪法、法律、其他领域的专门行政法规中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规 定 4、新闻传播法与党的政策: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_0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内容提要]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新闻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对应关系。第一,新闻客体的生命遵循某种自然之道,拆解新闻客体的结构不应静止化;第二,批评的方法首先应从新闻客体外部结构对内部结构的作用入手;第三,批评主体只能对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进行多次反刍性研究,并不断拂去二者冲突的对峙性因素。以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新闻,开展媒介批评,有助于把握新闻这个生命体的内在密秘。新闻作品作为人化的“第三自然”,蕴含和投射着主体的独立品格。这个第三自然处处都有记者的影子,愈是深入地剖析它的内因,就愈加清楚地发现新闻生命结构的许多相通之处,在批评过程中发现新闻报道者的随意性。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文化传播都是一种社会体制,包含着一个内部关系上的自我决定的结构。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是指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对应的关系,构成一种社会结构分析。?新闻实体就是作品中的新闻事实及其陈述的形式。从新闻实体与环境的联系看,结构特征不是社会进程的直接投影,而是记者意识创造的结果。新闻作品被感受的深浅、接收的程度、作用的方向,取决于体裁形式、语言媒介等内在的结构。每一个社会发展时期都可以对新闻实体有一种概括的规范,但特定的社会制度必然反映在对应的新闻作品中。?新闻实体与其对象之间联系的相对恒定性,具有超时空的普遍适应性,在社会生活的链条上留下了相对松散的空间。许多同样的新闻不断发生、不断被报道出来,表现为同时代人的生命过程。这种生命过程使新闻衍生不息,人类的生存和思想特征都在新闻中反映出来,形成新闻的生命结构。由于结构主义理论的出现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结构”这个词成了具有哲学意味的专门术语。但持有不同哲学观点的学者对“结构”的解释也不相同,尤其是在某些关系中来理解结构的时候更是如此。?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结合形式,一篇新闻作品的一定组织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是对新闻结构概念的狭义解释。结构表征把一要素和其他要素联结起来,具有中介性,认识媒介和新闻的时候,实际上不可能离开结构,即使不使用“结构”一词,也必定包含了“结构”的驱指。结构和要素不可分离,对象只有在结构中才成为要素,结构的独立性仅仅为了认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各方向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各方向介绍 新闻学(050301) 1.新闻史方向 作为新闻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新闻史、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之一,新闻史研究以人类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历史为对象,以探索人类社会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与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以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为具体研究内容,通过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史纵向性的脉络梳理和横向性的对比研究,了解与把握人类社会系统中新闻传播事业体系的地位、功能与影响,奠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扎实基础。 新闻传播史研究方向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人类新闻传播思想史、新闻传播体制发展史、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新闻传播媒介演变史、各国新闻事业比较史等较为宏观性的领域,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业务史、新闻人物研究和媒介科技发展史予以充分的重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发展史观为主要指导方针,充分吸纳其他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体系,通过扎实的文献资料法、横向比较法、田野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和其它有效的历史学研究方法,探讨与发掘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信息传播规律,为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成果与参考信息。 本专业方向的具体培养目标是:通过两年系统扎实的专业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与掌握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路径,熟稔世界各国新

闻传播事业的基本情况,能够前瞻性地把握新闻传播事业未来趋势潮流,成为具备丰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很强的专业历史视野与创新发展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毕业生将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从事传播实务工作的技能,能够进入传媒机构、科研院所从事相关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老中青结合,科研实力雄厚。除开设新闻学、传播学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中国新闻史研究、外国新闻史研究、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等专业核心课程。 2.新闻理论方向 新闻理论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其目的是认识新闻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自觉运用新闻规律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新闻本体研究、新闻事业研究、新闻工作政治规范和业务规范研究、新闻从业者及新闻教育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注重思辨性,并适当引入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研究重点和特色在于探索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 本方向强调密切结合理论学习、科研训练和媒体实践,引导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更好担负起信

浅谈媒介批评理论

09广播电视学院电编4班学号:20080620021 姓名:于润泽 浅谈后殖民主义媒介批评理论 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文学研究在当代的重要转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是后殖民主义出现的重大理论背景。1964年,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CCCS),以及随之出现的“伯明翰学派”,标志着文化研究的正式出现。这一过程的倡导者首当提及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 nd Williams)与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aggart)。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识字的用途》、《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等。 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而文化研究就是对这种整体生活方式的完整过程的描述。这一学派所坚持的平民主义倾向使得他们把研究对象从高雅文化及传统的文学经典中解放出来,注重对通俗文化、大众传媒的研究,大众文化现象从此登上了学术的“大雅之堂”。这就抛弃了旧的学院体制对"文化"的狭隘的、固步自封的立场,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新的文化经验之中。它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

方法论,更注重一种新的“内容”的解析策略,对文本进行一种“价值阅读”。霍加特指出:“…价值阅读?这个术语并不表示阅读者此刻正试图作出有关自在的作品的…价值判断?,而是说此刻他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这种…价值阅读?提供了理解文化的新的途径。这两个方向使“文化研究”始终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历史紧密结合,在注重理论进展的同时保持世俗的关怀。而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也在报纸、广告、电视节目以及工人阶级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许多此领域的学者。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拒斥总体叙事,强调异质性、差异性,在重估一切价值的批判精神中回避采取一种坚定的价值立场。这样的一种倾向或许与后殖民主义采取后结构主义立场有关。 主体的消解,是后结构主义消解中心的努力的必然结果,因为所谓的“中心”,实际上是自我的一种需要的产物,如果没有一个中心,我们必然失去对自身存在的理解进而丧失自我意识,因此“中心”的中心是“主体”。按照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性,主体应该是统一、完整、自足的实体。因此,人,主体,意识这个三位一体的存在成为最终的绝对的“在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后结构主义对西方传统思想的颠覆实验在“主体”问题上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而对“主体”的消解必然意味着对中心叙事的排斥,也就不可能采取某种固定的价值立场,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很难在这一理论的范围内找到某种合乎总体观念的存在,这是后殖民主义在立场问题上不可回避的。

媒介批评学

1 媒介批评是指在解读新闻及媒体的过程中评价其内在意义及对社会的影响,而媒介批评学则是通过解读经验理论化的途径,揭示隐蔽的解读规律,建立评价体系和范畴。 2 媒介批评是一种新闻评价活动,一种思想活动,以指导新闻实践为旨归 3新闻观念与媒介批评观念的区别:反思对象不同(新闻观念:整个新闻实践的自觉意识;批评观念:具体新闻活动的研讨意识)社会功能不同(新闻观念:促成新闻制度的形成与巩固;批评观念:指导批评家对作品及媒体的分析把握)理论范畴不同(新闻观念的实践形态:对新闻实践特征和规律的概括;批评观念:侧重评估媒介行为的社会功能及其效果) 4 我国媒介批评的主要流派:杂感批评流派;学理批评流派;历史主义批判流派;西方批判理论流派 5 媒介批评的对象:新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都应成为批评对象,包括与新闻报道发生关联的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世界。域内对象:新闻产品域外对象:客观世界 6媒介批评的范围:新闻产品评价(优劣、真假)新闻产品的社会效果的评价(记者的精神道德)媒体批判。完整的媒介批评必须包括新闻作品、记者的精神道德和媒体这三个范畴,反之,则是局部的批评。 7媒介批评的任务:认识新闻的质量;认识新闻的社会效果;认识媒介和社会 8 思想涵化:媒介传播各种政治信息,蕴涵某种政治主张,引起社会政治理念的潜在变化,最终影响受众的政治立场,导致政治变革运动的出现。 9 主流媒体是主流人群接触的媒介,主流人群掌握消费话语权、政治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时尚话语权。特点:满足主流人群的需要,代表主流舆论(民意),采取“主流取向” 10 人性论媒介自由观:将自由作为人性的崇高要求,追求人与生俱来的平等权利,反对外界对媒介的限制,主张依赖舆论与人们自身的信念消除媒介行为的放肆,以防止权力控制为由,追求意志的自主性 11 媒介力量:传媒通过为社会主流人群提供必需的信息和思想,获得十分显赫的社会地位,具有巨大的社会号召力,即构成媒介力量。 12 权威媒介:媒体影响力大到使公众对其产生依赖,标志着媒介富有权威。是媒介力量的标志之一,是主流媒介必备的品质 13 媒介自由包括创办媒介和媒介运作的自由,主要体现为新闻出版、影视传播和表演、展示作品的自由,核心是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三种对立的媒介自由观: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现代西方的媒介自由观;社会主义媒介自由观 14 现代西方的媒介自由观:政府通过宪法或法律保障公民言论及传播自由,媒体免受政府干预。政府平衡国家利益和媒体自由。政府和媒体利益共生、相互博弈、相互利用 15社会主义自由观剥夺敌对阶级的新闻出版自由,依法制裁一切企图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违法新闻活动。保障人民媒介行使自由。 16 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将自由视作人性的崇高要求,从心灵不可侵扰和天赋权利出发,提出表达言论和知晓外界的诉求。希翼社会的公正性,追求人与生俱来的平等权利,反对外界对媒介的限制。强调天赋人权,人的表达权和知情权神圣不可侵犯,主张依赖舆论与人们自身的信念消除媒介行为的放肆。 17 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和社会论的媒介自由观的区别 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反对外来的任何限制,社会论的媒介自由观承认权力对媒介的有限度的限制;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视媒介自由为人的基本权利,而社会论的媒介自由观则视媒介自由为媒介产权的派生物;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以实现个人自由为目的,而社会论的媒介自由观则认为既要表达媒介的意志,又要不伤害他人的权利和社会秩序,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为目的。

媒介批评 李岩

媒介批评笔记 第一讲: ·媒介批评理论体系: 传播者(对传播主体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传播内容(对媒介内容进行质化分析)——媒介机构,传播渠道(对传播机构与渠道进行政治、经济,媒介意识形态研究与公共领域的研究)——受众分析(对媒介接收者,媒介传播效果的分析) 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 ·符号学·意识形态分析·叙事理论·解构主义·读者反应理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第二讲: ·媒介批评史之:法兰克福学派 媒介批评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媒介发展史、媒介批评史、西方文化,传播学理论、哲学等。课程内容:媒介批评史媒介研究方法媒介批评实践。 媒介批评中的几个重要节点:·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批评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思想 ·英国媒介批评思潮---文化研究学派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媒 介批评思潮 ·法国媒介批评思想,鲍德里亚等思想界人物媒介批评的观点 ·北美学院派的媒介透视,麦克卢汉等学者对媒介的批评。 重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单向度的人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其名称来自于1923 年成立于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所。 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包括: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施密特…他们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传统: 老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早在20C30W就十分关注电影这一在当时欧洲十分流行的大众媒介,本雅明便是其中之一。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早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报刊、广播的研究和批判上。 20C60W以来,研究的对象发生了转移,在马尔库塞与哈马斯的研究著作中,电视已经成为讨论的主要大大众媒介。以马尔库塞和哈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更注重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做形而上学的外部研究。 他们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理论著作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真正需要和虚假需要的关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传统崩溃,现代艺术贴近普民众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 “文化工业”理论的提出: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以商品拜物教作为其意识形态,穿着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虚假外衣,以一种温情脉脉的形态对大众的思想进行管制,只不过这种管制用娱乐和享受性取代了以前的强制性。比起以往的强制管理,文化工业的控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 一、学科简介 1.一级学科简介: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本学科以人类社会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为对象,从不同维度研究不同形态和类型的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性质上,兼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本学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而展开,在近些年,其研究视野和范围大大扩展,网络传播、媒介文化、数字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本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四个学科方向。 2.学科方向简介: (1)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新闻理论研究:对各种新闻传播新现象新问题、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发生和发展、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等提供理论支持和说明;第二,新闻业务研究:以传统的“采写编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业务研究,正在转变为事实、娱乐、评论等叙事技巧与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综合运用的研究,而且信息搜集、分析、整合、呈现等综合创造能力的研究,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前沿;第三,新闻史研究:为职业和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提供本领域人文历史意识,尤其是提供当代新闻传播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念方面,都面临着新的任务。 (2)传播学:以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传播、交流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变迁。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传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播与人的交往、传播制度、传媒生产、受众、传播效果等;第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媒介生产与政治经济权力、媒介文本的意义呈现、作为文化的传播技术、跨文化传播等;第三,传播史研究,包括媒介史、传播观念史、传播文化史和社会史等。 (3)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科以广播电视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第一,广播电视研究:主要包括节目和频道(率)的构架、类型、制作和运营、广播电视节目和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受众、收视(听)率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第二,新媒体研究:强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传播理论为依据,内容涉及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产制研究、产业模式研究以及传播与技术融合部分的研究,同时,研究新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 (4)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由广告学和传媒经济学两个相关联的部分构成。本学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大众传播的形成时期。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是传播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主要分五个方向:第一,广告传播理论:研究广告的传播特性、功能、类别、程序,广告发展的历史与变化趋势;第二,广告运作与管理:研究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的广告运作与广告经营机制;研究社会对广告传播的管理与控制;第三,品牌传播:围绕着品牌建设而进行的广告策划与创意、设计与制作以及媒体运用;第四,传媒经济理论:传媒经济的本质,传媒产品的性质与产制方式、传媒的消费结构、行为与绩效、媒体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等内在规律。第五,传媒经济实务:研究传媒组织的决策、战

新闻学概论听课笔记

新闻学概论听课笔记 第一讲新闻 一. 新闻一词的由来 1.欧洲文明中“新闻”指的是新鲜的信息。 2.我国古代的新闻。P62 3.我国现在的语言中“新闻”内涵的多样性: 消息、报道形式、各种大众传播的总称、新闻行业事业、各种新闻业务 舆论、传媒的意见、刚发生的事实本身。 二。新闻的定义P26 1.关于新闻定义的种种说法 2.重点谈谈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对“事实”的正确的理解P33 事实的新闻的本源:先有事实,后又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批判法西斯主义“新闻就是政治本身”的新闻观。(其特征是:国家控制) (2)对“新近发对“报道”的正确的认识 刚刚发生的事实;已发生的事实的最近的进展;不知道的最近的知识。 (3)对“报道”的正确认识P27 注意:区别报道、分析、判断之间的关系 新闻以“报道“为主,分析和判断必须建立在对事实进行报道的基础之上,消 息中不宜出现评论。 ★思考:学新闻需要的是什么? 提示:新闻发现能力,获得真相的能力,按照新闻规范要求进一步进行报道的能力,漂亮的叙述技巧,保持敏感,联系从身边找新闻关注并分析新闻 的现象,注意累计人脉资源、、、、 三。新闻六要素P35 1.Who,what,when,where,why(how) 作用:①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②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③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 四。从信息论的角度理解新闻工作P44 1.信息的特点: ①共享性与使用不灭性 ②信息的伸缩性与都层次性 ③信息的组合 ④信息的相对性及运用的多角度性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第一章 媒介批评的定义:(名词解释) 对媒介运作的正误、得失作出评价,褒贬媒介行为、媒介作品、媒介工作者或媒介制度,揭示媒介传播的倾向和利弊,包括报刊批评、影视批评、出版批评和网络批评。 广义上看,媒介批评既包括对媒介现象的肯定与赞许,也包括对其弊端与危害的否定。狭义上看,媒介批评是一种否定思维,主要是对媒介的负面问题进行反思,指正媒介传播或媒介制度的错失。本书主要在狭义上使用媒介批评的概念。 填空题 ?媒介批评的核心是批评者的反思与价值判断。 ?媒介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 ?提升受众的解读原则、方法和评价理念,对于媒介批评的成功与否,是举 足轻重的环节 ?新闻理论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一层反思。 ?媒介批评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二层反思。 ?媒介批评以解读新闻及其传播活动为支点,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一系列 评价活动。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响,是一种原生的媒介批评形态。 ?媒介批评理论是对媒介批评实践和批评法则与方法的总结,是总结对媒介 行为、媒介作品或媒介制度及相关问题如何评价的知识和理论。 ?媒介观念是人们对各类大众传播媒介总的认识,包括对媒介的产生、运作、 机制、制度、功能和传播效果的看法,也包括对各种媒介知识和原理的评价。 ?媒介批评流派划分为杂感批评流派、学理批评流派、历史主义批评流派和 西方批判理论流派。 ?透视社会及其变化,以及媒体如何认识社会,是媒介批评的域外对象 ?媒介批评只停留在媒介自身及其作品,以其反映世界的内容与形式为唯一 对象,很少论及媒介与作品之外的世界,则称作媒介批评的域内对象 ?媒介贯彻传播政策和措施,媒介工作人员的操守,媒介举办的社会活动,

媒介的违法和不光彩举动,以及媒介作品等动态,都属于媒介行为 ?新闻传播活动:口头批评——文字批评——系统理论化批评自发批评—— 自觉批评 ?媒介批评的三个层面:文化层面、本体层面、现象层面 ?媒介批评的范围:1.对新闻传播活动质量的评价 2.对新闻传播社会影响 的评价 3.对媒体的评价 第二章 1.媒介批评功能: 一、信息载体的新视角 ?大众传媒的作用在过去是被忽视的。远比不上哲学、文学、艺术的功用。 ?媒介传播的狭义信息都是描述性的,旨在向人们报告一种情况,但同时媒介还大量传播观点、理论和艺术影像,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是广义的信息。 ?无论哪种媒体,传播信息大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扩充某种思想,媒体成了扩充思想的机器。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充效果,人类不断发明新的传播技术,丰富传播手段,追求更大的传播空间。 ?媒介上的信息与思想都来自现实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媒介传播信息与思想增进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使各种知识得以一代代传授下去,提高了人类生存的智慧与能力。 ?媒介以集束信息与强烈的思想改变人类的生存模式,人们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设计自己,媒介已成为生活的创造者。 ?媒介批评强调这一点,力图把媒介正当功能的实现转给受众,引导他们把这种功能变成有价值的行动。 二、政治涵化与政治推力 ?媒介作为社会与政治变革的助推器,对推进社会进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发展需要媒介推广社会的积极因素,而先进的政治组织利用媒介宣传自己的主张,成为主导社会的前进力量。 ?政治离不开媒介,媒介是政治思想的孵化器,构成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推力。 媒介的政治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媒介都不可避免地反映政治,服务于一定的政治集团,倡导一种政治制度。 ?媒介的思想涵化功能已经举足轻重,它们传播各种政治信息,蕴涵某种政治主张,引起社会政治理念的潜在变化,最终影响受众的政治立场,由此导致政治变革运动的出现。 ?媒介批评的重要指向是如何揭开这种涵化的面纱,评价媒介行为的内在倾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媒介批评笔记

媒介批评 一、定义:,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阶级和利益的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做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狭义的媒介批评,指人们对大众传播活动的负面影响展开的否定性批判,其批评主体是从事媒介批评的团体、组织、个人。 二、对象、标准、类别 1、对象:广义:对一切与媒介有关的问题的批判,包括三个层面,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层面: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科学、人类的关系;本体层面: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也是媒介批评的基本范畴,包括传者和受众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产品、传播的内容研究、传播的效果研究;现象场面: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产品、传播给受众的给受众的各种信息,——新闻节目、广告、天气等 狭义:针对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各种产品 2、标准:媒介批评离不开对批评对象的价值判断 以评判作为求知的方法;以解释作为求真的方法;以批判作为求善的方法;以祛魅最为求美的方法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差别 (1)对于求知、求真、求求美等价值标准的认识上,存在着根本差别 资产阶级的新闻媒介理论,为受众提供的所谓知的评判认识标准,是以抽象的客观、中立这些概念作为依据的。这种客观主义的新闻传媒标准,刻意标榜超阶级、无党性,主张对社会现实进行纯客观的报道和评述,用抽象的人性和社会受众等概念来掩饰资本主义新闻制度下只有少数人享有新闻自由的事实,用客观、中立的概念来攻击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在遵守客观、公正、真实的传播原则的同时,不忌讳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性质,公开宣称自己的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并将是否做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服务作为衡量新闻事业的最根本的标准 (2)在对求知、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标准的实践上,存在着根本差别。 资产阶级新闻媒介在打着自由、客观、公正的旗帜,对公众进行传播的时候,为达到宣传其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的目的,往往在大众传播实践中出现了内容与形式、真与美的分离与脱节。为了使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隐埋不张,不易察觉,大众传播媒介在文化产品的表层,往往制造了精美的包装。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根本宗旨是为社会注意服务、为人民服务,自觉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公开、鲜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只是存在着对真和善的反映程度和手段的问题,只存在美是如何去表达真和善的问题,不存在真与美脱节的问题。 (3)对于求知、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标准的道德判断上,存在着根本差别。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一矛盾面前,人的本质和人的劳动被异化。大众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整个商品生产和消费体系的一部分,被看作异化劳动的延伸。 在社会制度下,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况、提供知识、教育、文化娱乐的手段和工具。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以实现其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社会主义的大众传媒及传媒产品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目的是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重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3、类别

媒介批评学术论文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博中媒体人需要的几点反思 ———以媒体对“李刚门”事件的报道为例 摘要:互联网通过让强大的传统媒体更难控制公众事件的解释的方式,现有的传播体系提出了挑战。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博中,许多媒体人迷失了方向,导致非理性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在误导公众。怎样让理性回归受众。本文对媒体和媒体人提出了几点建议:1、对信息的解读。2、对真相的追求。3、对媒体公信力的重视。4、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李刚门”媒介批评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态度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而最初将事件公布是在10月20日,在天涯杂谈上。网友“河大义工”的一篇帖子,该帖子将事件描述为一起校园车祸。而一时间“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到帖子发出的当天傍晚,相关评论帖子超过36万条,该帖子点击超过47万。随着微博帖子的不断更新“李刚门”不断升级,首先通过强大的互联网络进行人肉搜索,李刚的职业、家庭背景、家庭收入、房产等信息不断刷新,同时也不断挑动着公众愤怒的神经。但要求在新闻报道中做到真实、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媒体工作者却选择了沉默,或者是附和着公众的愤怒(详细报道情况见表一),其原因大多是不敢引起所谓之“公愤”,这一点在央视对李刚进行采访后观众的负面评价就得到了充分证明。“10月21日下午,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李启铭(又名李一帆)的父亲李刚接受中央电视台独家采访,向受害人及其家属白哦是诚恳道歉,并且深深鞠躬,采访中李刚多次哽咽,不能自己。”而针对这一采访报道,公众所谓反映多为愤慨,甚至有人说“央视收黑钱了”、“央视太丢人,对不起全国人民”等等言论。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公众非理性情绪的爆发。 表一传统媒体对“李刚门”的报道情况表 一、影响 由于传统媒体在公众事件中的沉默导致报道失衡,进而使舆论一边倒的局面,进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对于受众来说,互联网络的信息来源多而杂,他们无法了解事实真相,只能人云亦云,这样也极易导致公众理性的迷失产生的情绪激化。第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作为社会公器,他们有责任从公众利益出发,客观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1】此次事件中多媒体的失聪和部分偏颇的报道都会使其本身在受众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损。第三,对于社会来说,当公民的知情权得不到满足,群众非理性情绪不断被激化,会导致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从而引发社会危机。 二、建议 在传媒责任理论中,社会责任从来都是与自由报道同时存在。从社会责任角度看来,新闻报道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要求传媒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2】据此,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博中,对传统媒体及媒体

新闻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1.新闻观念:对新闻的性质、功能的综合评价,是新闻批评的意识母体,构成媒介批评观 念的基础。 2.媒介批评流派:自由主义的媒介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媒介批评 3.新闻质量:指新闻反应客观事实的真实、全面和客观趋向的适度形式和表达倾向的最佳 境界。 4.媒介批评的主体:指谁来批评,由谁在批评,继而表明媒介批评是批评者的主体行为。 5.媒介背景:是指和媒介具有经济关系、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同媒介发生频繁的交往。 6.事实的叠加推理:新闻事实作为论证的对象,论据则是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结论则在于 证实此类事实的某种意义以及被理解的程度。这三种不同事实的证实与被论证,形成了叠加式推理。 7.时空通观的规范:把评价新闻现象纳入社会的多维联系中,寻去对新闻作品、媒体与记 者言行的全面解读,便构成新闻批评的时空通观的规范。 8.整体照应的规范:从整体分析新闻现象,考虑各个部分的照应关系,以便做出全面评价, 是媒介批评必须遵循的规范。 9.效果实证的规范:媒介批评对媒介行为的否定尤其应以社会效果来证实,彻底排除主观 武断,这就是效果实证的规范。 10.媒介品格:新闻媒体的态度、倾向,新闻从业人员的追求和道德水平及其作品质量,综 合称为媒介品格,表现这种品格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报道。 11.违规出版行为:新闻出版物未经新闻出版管理机构批准,擅自出版和改变出版日期、出 版次数,都属违规出版。 12.新闻诽谤:新闻报道歪曲事实或使用侮辱的言辞,进行人身攻击,丑化公民人格,构成 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叫新闻诽谤。 13.新闻抄袭:包括部分或全部照抄他人的新闻作品,未经亲自采访和写作,将其作为自己 的作品发表,都属抄袭。 14.新闻素质:指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完美性和感染力的总和。 15.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立意和思想价值,是新闻报道的主线,由重要、新鲜、鲜明和正确 (分析正确)四个要素构成,缺少哪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好新闻。 16.新闻风格:是记者再现事件的特色,在语言、结构上呈现出特有的感染力。 17.媒介事件:指新闻媒体重大活动或在报道和经营中出现的矛盾纠葛,引起社会的强烈反 应。 18.媒体的观念恒定:体现在媒体对社会政治问题报道中的长期不变的准则,它是意识形态 性质的具体表现。 19.媒介世界:新闻媒体反映社会生活及一切社会关系中的真人真事,是社会存在的再现, 社论及其他评论所阐述的观点也旨在说明客观事件的本质,这样,人们会看到,新闻是庞大、复杂社会生活的写照。 20.媒介权威:是媒介社会影响力的静态形式,表现为媒介在受众心理中形成的崇高威望和 征服人心的力量。 21.小报化:并不是指开张的大小,而是一种新闻制作手法,即采用煽情主义的大标题,大 图片,内容多为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以唤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22.媒介的公信力:媒体在受众中建起稳固的信任感和责任感,以公正、正派赢得社会的推 崇。 23.媒介大众化:指媒介的报道照顾一般受众的文化水平和兴趣,更多的满足大众的需要。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_1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内容提要]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新闻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 对应关系。 第一,新闻客体的生命遵循某种自然之道,拆解新闻客体的结构不应 静止化;第二,批评的方法首先应从新闻客体外部结构对内部结构的作用 入手; 第三, 批评主体只能对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进行多次反刍性研究, 并不断拂去二者冲突的对峙性因素。 以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新闻,开展媒介批评,有助于把握新闻这个生命 体的内在密秘。 新闻作品作为人化的第三自然,蕴含和投射着主体的独立品格。 这个第三自然处处都有记者的影子,愈是深入地剖析它的内因,就愈 加清楚地发现新闻生命结构的许多相通之处,在批评过程中发现新闻报道 者的随意性。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文化传播都是一种社会体制,包含着一个内 部关系上的自我决定的结构。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是指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与其他 事物的互动和对应的关系,构成一种社会结构分析。 新闻实体就是作品中的新闻事实及其陈述的形式。

从新闻实体与环境的联系看,结构特征不是社会进程的直接投影,而 是记者意识创造的结果。 新闻作品被感受的深浅、 接收的程度、 作用的方向, 取决于体裁形式、 语言媒介等内在的结构。 每一个社会发展时期都可以对新闻实体有一种概括的规范,但特定的 社会制度必然反映在对应的新闻作品中。 新闻实体与其对象之间联系的相对恒定性,具有超时空的普遍适应 性,在社会生活的链条上留下了相对松散的空间。 许多同样的新闻不断发生、不断被报道出来,表现为同时代人的生命 过程。 这种生命过程使新闻衍生不息,人类的生存和思想特征都在新闻中反 映出来,形成新闻的生命结构。 由于结构主义理论的出现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结构这个词成了具有 哲学意味的专门术语。 但持有不同哲学观点的学者对结构的解释也不相同,尤其是在某些关 系中来理解结构的时候更是如此。 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结合形式,一篇新闻作品的一定组织 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是对新闻结构概念的狭义解释。 结构表征把一要素和其他要素联结起来,具有中介性,认识媒介和新 闻的时候,实际上不可能离开结构,即使不使用结构一词,也必定包含了 结构的驱指。 结构和要素不可分离,对象只有在结构中才成为要素,结构的独立性

媒介批评考试重点

媒介批评知识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媒介批评 ⑴认识: ①媒介批评是一种活动。具体就是人们有意识地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批评的一种特殊活动。 ②价值判断是道德评价的范畴,理论鉴别是学术检验的的范畴。媒介批评是人类在自觉利用大众 传播时,对这一自觉行为的道德批判和理论反思。 ③人类发明大众传媒和利用大众传媒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阶级社会形态。媒介批评是属于意 识形态范畴的一种精神活动。 ④媒介批评的标准,除了受阶级意识的影响与制约,也存在着永恒的人类社会准则,如正义、人 文、理性等等。 ⑵定义:媒介批评学是以人类的媒介批评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媒介批评的性质、特征及其活动规 律的一门学科。媒介批评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①广义的可表述为:所谓的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与理想,并按照一定的标 准,对大众传播的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 ②狭义的可表述为:媒介批评是专指人们对大众传播活动的负面影响所开展的否定性评判。 ⑶主体:从事媒介批评的团体、组织、个人(传者和受众/业界内外两部分人) ①文化层面:宏观意义 ⑷对象和内容(内容含于对象):②本体层面:基本范畴,主要对象,中观意义批评 ③现象层面:微观意义,文化产品以及传递给受众的信息 ①以评判作为求知的方法 ⑸标准:②以解释作为求真的方法 ③以批判作为求善的方法 ④以“祛魅”作为求美的方法 ①哲学:人文关怀及哲学反思精神关注的大众传媒,是社会思潮的反映 ⑹方法:②实证:调查统计分析和科学实验为主的主要手段开展研究 ③艺术:借鉴文艺批评的方法 2.法兰克福学派 ⑴定义:法兰克福学派指的是1923年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内部建立的一个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宗 旨的社会研究所所秉持的学术观点和形成的学术流派。代表人物众多,著述丰富,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几乎涵盖整个20世纪。 ⑵发展: ①创立时期和早期(美国时期):1930年至1949年的20年。代表人物:马克思霍克海默、阿多 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 ②中期(学派成员重新回到德国):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鼎盛时期或黄 金时期,哈贝马斯、施密特等第二代理论家崛起。 ③发展晚期:20世纪70年代起,主要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学派开始走向解体。

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阅读书目

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阅读书目 1、《外国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收录了一些重要派别的论著以及相关评介文章。 2、赵宪章主编《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精选了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175种,分别介绍其体系构架和主要观点。 3、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收录了作者的11篇介绍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文章。 4、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本书是作者向英国读者介绍、评论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出版于1983年。 5、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该书概括介绍了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些主要美学家及美学流派、美学方法。 6、李幼蒸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三联,1987年版。该书主要介绍了西方当代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电影理论。 7、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是“接受美学最富建设性的代表成果之一”。 8、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包含了德国姚斯的《接受美学》和美国霍拉勃的《接受理论》。 9、(苏)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该书主要探讨、分析了形式主义的渊源及理论构成,对其贡献、缺陷给予较客观的评价。 10、(法)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1988年版。本书是作者对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个人思考。 11、(美)D·C·霍埃:《批评的循环》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是介绍解释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主要介绍了伽达默尔的理论思想。 12、《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符号学分析与媒介批评

符号学分析与媒介批评 符号的告知功能 符号可以代替任何一种存在的实体 也可以代替存在的非实体(例如观念) 符号学 “符号学”术语——美哲学家 C.S.皮尔斯 创立符号学研究领域——瑞士语言学家F.D.索绪尔 索绪尔:符号学就是研究符号的科学。 研究范畴:以所有符号系统为研究对象。包括文字、图像、动作、音乐、物品、礼仪、仪式、表演,甚至事件。 事件——当一个事件被赋予另外的所指意义后,这个事件也成为一个符号。 一、索绪尔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1、语言/言语语言中最重要的概念和中心思想 语言是一个整体,一个分类原则,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能行使这种机能所采取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 原则性、社会性、集体性 言语是指人们所说的话。 与语言相比,言语活动基本是个人选择和实践的结果。言语是根据语言规则形成的有差异的个人的表达。 区别与归附关系:“语言是词典,言语是这个共同集体中个人的语言实践——人们所说的话。”——索绪尔 2、能指/所指 任何一个符号都是由能指、所指构成。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这种形式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中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这种概念、意义就是所指。 A能指、所指之间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又是强制的。如何理解? B 可变性。语言在时间、语境范围内的变化。 3、组合/联想 组合构成了以语言的线条特征为基础的关系。(说白了,一个词语和一个词语连接在一起,才构成完整的意义举例: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十大民间语文) 联想在具体话语之外,许多词语可以放到和自己有某种共同点的一类词中。 组合关系与联想关系 二、结构主义符号学 1、皮尔斯的符号分类 (1)象征符号典型:语言另外,玫瑰象征爱情,鸟鸣象征寂静,公鸡打鸣儿象征天亮(2)图像符号 (3)指示符号

视听媒介批评教学大纲

《视听媒介批评》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 本课程是面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本课程以批评的眼光分析新闻媒介的实践和作品。重点介绍国内外媒介批评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并集中讨论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分析与媒介批评中的重点话题。 (二)编写依据: 本课程大纲根据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编写。 (三)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批评新闻实践及作品。为将来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四)学时数与学分数: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其中实践12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五)适用对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三学生。 (六)课程编码: KY1810A01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第一章媒介批评概述 第一节媒介批评的界定 知识点:媒介批评的界定。 第二节媒介批评的功能与价值 知识点:媒介批评的功能、价值。 第三节媒介批评的主客体与实践 知识:媒介批评的主体、客体、实践。第二章媒介批评的思维框架 第一节阐释学与媒介批评 知识点:阐释学与媒介批评的关系。 第二节媒介文本解读的逻辑路径 知识点:媒介文本解读的逻辑路径。

第三节阐释与批评文本的建构 知识点:阐释与批评文本的建构方法。 第三章媒介批评实现路径:样态解析(一)第一节电视新闻样态解析概说 知识点:电视新闻样态解析方法。 第二节短消息类电视新闻的解析 知识点:短消息类新闻的解析方法。 第三节长消息类电视新闻的解析 知识点:长消息类电视新闻的解析方法。、 第四节系列报道解析 知识点:系列报道解析方法。 第四章媒介批评实现路径:样态解析(二)第一节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解析 知识点: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解析方法。 第二节新闻访谈类节目分析 知识点:新闻访谈类节目分析方法。 第三节新闻评论类节目分析 知识点:新闻评论类节目分析方法。 第四节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解析 知识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解析的方法。第五章符号学与媒介批评 第一节符号学的基础知识 知识点:符号学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媒介与符号 知识点:媒介与符号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