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简答题论述题2019

马克思简答题论述题2019
马克思简答题论述题20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简答+论述)

一、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①、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ⅰ.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ⅱ.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ⅲ.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ⅳ.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②、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④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8、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

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9、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1)、对立统一规律即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2)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因为:

①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②、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10、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①、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是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1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3、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1)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2)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①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4、简述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改革的含义: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实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②、作用:ⅰ.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ⅱ.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ⅲ.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15、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②、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考试重点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要实践-认识-实践。 3.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生理基础是人脑,意识的本质是主观映像。 这是说,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就没有能区分于动物的、有特殊机能的人脑,也就不会有意识。 意识的本质之所以是主观映像,就是因为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物质,它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③科学实验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特点: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生活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大题:简答题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2:(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分) 3:(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3分) (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3分) 4:(1)马克思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2分) (2)这一划分具有的重大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4分)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分)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各种国私合资合营企业;(2分)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引导私人企业向既定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2分) 6:(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2分)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2分)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1分)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1分) 7: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分)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2分)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方法。(1分)

自考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绪论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楚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 (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 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变现出来。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论述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思想条件。没有各个阶段上特定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完成,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 (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思想为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简答题 1.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

马克思一些辨析题+论述题 题目加答案

第四章:论述题 1.怎样理解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知识、信息、科技、管理等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如何? 3.怎样理解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之间的反比关系? 4.如何正确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 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7.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 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是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 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3.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4.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 是存在。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 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有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

马克思简答题和论述题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 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 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概括。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体系之中,任何哲学都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答:(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无条件地讲“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陷入诡辩论。绝对主义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5.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 6.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 答: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7.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答:(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的途径是实践。 8.简述实践及其特点。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点是:第一,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构成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 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9.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第一,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 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 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等特点。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 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 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 势。(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12. 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答:第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体现一般,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如:没有苹果、葡萄、香蕉等个别果实,就没有“水果”这个一般概念。)第二,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表现一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如:张三是人,苹果是水果)。第三,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般,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第四,一般、普遍。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个别、特殊、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

马克思重点(简答,论述题)汇总

识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简单运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理解:意识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语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简单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简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综合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重要意义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就得矛盾解决了,新的事物又产生了是,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个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获得新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更加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理论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 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重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怎样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在实践中解决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什么理论意义? 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4.怎样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5.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6.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7.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8.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9.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2、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运用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结合当前实际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 义。 4.试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正确 性。 5.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 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 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6.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 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7.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 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试题和答案

模拟试题 一、填空 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相结合的产物。 2 .毛泽东对()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3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4 .()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成熟。 5 .()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机构。 6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7 .正式确立“三步走”战略是在党的()大上。 8 .“三步走”是战略目标是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9 .“台阶式发展”的关键是()。 10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1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关系。 12 .在效益和公平中居于首位的是()。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最完整的概括是()。 15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 二、单项选择题 1、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2、誉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3、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八大 B 七大 C 一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是 A 过大于功 B 功过相当 C 功大于过 D 功不抵过 5 、当今社会时代的主题是 A 战争与革命 B 和平与发展 C 科技与人才 D 合作与竞争 6 、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四大 C 十五大 D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7 、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社会主义革命 C 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新式的社会主义革命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 资本主义 B 社会主义 C 共产主义 D 封建社会 10 、统一战线中最重要的联盟是 A 工农联盟 B 全体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盟 D 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11 .共产党领导军队的最基本原则是 A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 党指挥枪 C 枪指挥党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 .标志着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重大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答:(1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 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 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本质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答:(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简述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 答: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 (4)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简述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答: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实现,要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出更加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力的失去社会全面发展。 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同时,内容与形式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是一样。 (2)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1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 应的变化。2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 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矛盾运动。 (3)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1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 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覃以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2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 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大全(含提纲_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整理大全 绪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无产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 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答:(1)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是研究的方法。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6.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从而形成了一部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思想,形成了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8.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坚持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9.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它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我国今天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参考答案汇编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汇编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 A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B存在与虚无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3、“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此论断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决定论的观点 4、唯物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 ( ) A既克服又抛弃 B既克服又保留 C既否定又放弃 D既克服又放弃 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 ( ) A革命的激进的直观论 B辩证的自主的选择论 C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D革命的能动的创造论 6、以下哪个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 ( ) A推理 B表象 C概括 D抽象 7、任何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主观性 8、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是()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生活 B社会生活决定社会关系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决定自然存在9、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应当从()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 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 C政治关系中去寻找 D生产方式中去寻找10、对社会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革命 B阶级斗争 C精神生产 D生产力 11、下列说法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是()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 D自由、平等、追求幸福12、自然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1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矛盾1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A一切社会经济制度共有的 B简单商品经济的前提 C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的决定性条件 D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15、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A不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B资本家赚钱的程度 C资本家赚钱的速度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6、美国波音747客机的600万个零部件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120多家企业提供,这是() A商品国际化的表现 B生产全球化的表现 C贸易全球化的表现 D金融全球化的表现 17、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产品供不应求 B生产的绝对过剩 C固定资本更新 D生产的绝对过剩 18、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乃是因为它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 ) A工人领袖的组织才能上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基础上 D资本主义自我完善的基础上19、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 A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 2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辨析题和简答题(前四章四章_辨析题及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